1.加法交换律

1.加法交换律
1.加法交换律

绵阳市安州区沙汀实验小学备课模板(数学)

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课型新授教案设

计者

张义勇

王剑

教学内

加法交换律例1 上课时间月日节总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加法运算定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中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掌握了四则运算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最具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可作为推理的依据。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称为“数学大厦的基石”。学好本课,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体会四则运算间的关系。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积累丰富的四则运算活动经验。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我认为这样安排,旨在依托四则运算的意义,调动学生的经验,通过对比引导学生习得验证的方法,在验证的过程中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发展归纳推理能力和符号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引导学生采用不完全归纳法探究运算定律,通过观察、比较,发现

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数学思考

发展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表示加法运算定律

3·问题解决

经历和体验数学模型思想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积累

丰富的四则运算活动经验。

4·情感态度

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

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发现、概括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运算定律;理解加法运算定律的内涵。

解决重难点的教学策略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还要发挥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多方面有所发展。教材希望学生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认识运算律并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为此,我设计了一条鲜明的教学线索,在发现运算律、总结运算律的时候,都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安排了丰富、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我安排了“引出一个实例,进行类似的实验,在众多案例中概括用符号表达”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获得正确的结论。

四、教具准

多媒体课件

五、作业

预习作业

达标作业1、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定律? 135+56= 56+135

64+48=48+64

2、想一想,填一填。

(1)38+27=27+()这里运用了什么?

(2) 2.3+0.8=0.8+()

挑战自我

六、板书设

加法交换律45+56=56+45

七、教学过程(注明各板块解决目标序号、所用时间及课件序号)

第课时

教学环节(标注时间)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设)

备注

一.情境创设,诱发活力

5分钟【设计意

图:从创

设的贴近

学生的生

活情境出

发,让学

生自由地

提问,可

以培养学

孩子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

们已经学习了加、减、乘、除四

则运算的意义,比如:乘法就是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

算;什么是加法?从今天开始,

我们就来研究、探讨四则运算的

性质,这些最基本的性质,数学

上通常称为“运算定律”。这节

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运算定律。

生:高(加法就是

把两个数合并成

一个数的运算)

目标

4

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板书课题:走进运算定律。

1、谈话引入。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2、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并根据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发掘活力(28分钟)【设计意

图】教师

是教学的

组织者和

引导者,

而不仅仅

是解题指

导者。本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初感规律

在探究规律之前,老师想和同学

们一起口算几道题:

9+6 6+9 34+8 8+34

42+17 17+42

数学课堂上光会算是不够的,聪

明的孩子还会思考!谁在刚才的

生:(9+6=6+9

34+8=8+34

42+17=17+42

)PPT

1

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最后还归纳出了研究方法,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计算过程中发现,老师出的这6

道题有什么规律呀?学生汇报。

把他的发现概括起来,大家有没

有发现,就是刚才这6道题(也

就是这3组算式),交换两个加

数的位置,和怎么样?(不变)

这样的例子还能找到一些吗?就

这3组?猜猜看,像这样交换两

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例子还

会有多少个?(无数个)如果你

觉得是无数个的话,那问题来了,

是不是只要两个数相加,交换它

们的位置,和都不变?(课件出

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

置,和都不变?)

2、探究规律

(1)它们的和变还是不变,你怎

么看?(变或不变)到底是变还

是不变,怎么办?(验证)就这

3个例子够吗?

(2)会举例吗?你打算怎么举

例?请一个学生口头举个例子。

学生口头举个例

PPT

2

目标

1

PPT

3

(先分别写出两个算式,然后再分别计算出和是多少,最后看这两个算式的和是不是相等,这才是一种真正的验证的方法。)(3)你能学他这样举例吗?(能)不过杨老师要友情提醒:第一,要想真正举出好的例子可不容易,你得仔细思考,认真计算,我相信你可以,但是它的确有挑战性;第二,如果举完例后,的确结果是不变的,也学老师这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完成题单(1)上的第一题,时间2分钟,

能写几个就几个。开始吧!(4)汇报。

(5)小结:验证我们猜想是否正确,我们不仅要举很多例子,而且尽可能全面,包含各种情况,比如举完整数,也可以举分数、小数??有了这么多符合猜想的例子,我们的猜想能成立吗?(能)这个时候我们把“?”改为“。”2-3个同学举例

(①聪聪:

2.4+1.4=1.4+2.

4

87+23=23+87

1.5+7.5=7.5+1.

5

②明明:

3+2=2+3

目标

2,3

是不是心里更踏实了!

同学们,我们首先通过口算,找到了这些口算题的相同地方,进而形成猜想,得出了这条数学规律,你知道这个规律叫什么名字吗?(板书:加法交换律)(6)会填吗? 8+9=9+(8) 甲+5=5+甲6+a=a+6

(7)()+()=()+(),能填完吗?小组合作探究,四人小组琢磨琢磨,完成题单(1)上的第二题,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所有的答案都包括在里面吗?

(8)汇报。板书: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9)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在加法交换律中,什么在变,而什么始终没变呢?(位置在变,两个数的大小没变,和也没变)同学们看看有时这“变和不变”就是如此巧妙地联系在321+4=4+321 27+18=18+27 57+3=3+57 36+6143=6143 +36

12+5=5+12)

一起了。

三.巩固应用,丰富活力(5分钟)【设计意

图】几个

层次的练

习,内容

丰富,提

供了具有

价值的学

习内容,

使全体同

学都参与

到有趣的

数学学习

中,从验

算中明白

了其理论

依据,从

孩子们,学习了加法的这两个定

律,是不是真掌握了,我得检测

一下。

1、我会连。下面的算式分别运

用了什么定律?

2、想一想,填一填。

(1)38+27=27+()这里运用

了什么?(加法交换律)太简单

了是不是?来点难的。

(2) 2.3+0.8=0.8+()我有

问题要问你了,我敢说“2.3+0.8”

你们没有谁能算出它的结果是多

少,有吗?(没有)但你凭什么

说左右两边相等呢?你是通过计

算得到答案的吗?理由。(加法

交换律)小数加分数学过吗?尽

学生根据老师的

提问自主完成

目标

1

故事中分析出了其中蕴涵的运算律管没学,但我们掌握了规律,可以运用规律帮助我们,这就是规律的奥妙所在。

四.课堂小结,辩证引领。提升活力

2分钟设计意

图:体现

了教师的

主导作用

和学生的

主体作

用,使学

生在自己

的整理总

结中再次

巩固了本

节课的重

难点

同学们,今天有收获吗?除此之

外,还有什么?

(学习了加法交

换律和加法结合

律??)

(用字母表示??)

目标

4

课后反思目标达成度

课后感悟

四年级数学上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上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 律》说课稿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中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安排了学生生活中最喜欢的活动项目跳绳和踢毽子,求参加活动的人数。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观察、发现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从而推导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练习中注重让学生体验运算律简便的价值,这样的安排,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本课是在学生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的内容,也是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基础。 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建构新知识,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制定: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

字母表示。 说教法与学法 主要采用引导---探究进行教学,让学生用猜想—验证进行学习说教学程序 一、故事孕伏,导入新课 录音播放故事《朝三暮四》,让学生说说听了这个故事的想法,(引出课题)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唤起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书本情境图引入 根据提供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预设: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女生有多少人?3、跳绳的男生和踢毽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后继探究的学习材料,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三、引导探究,建构模型。 (一)、研究加法交换律 1、解决问题,初步感知。 根据问题“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学生口头列式。引导得出: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板书:28+17=17+28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1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

3 运算定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理解和认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指导】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2.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教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9课时: 第1课时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1课时第2课时加法运算定律(2)——加法结合律……………………1课时第3课时加法运算定律(3)——简便计算……………………1课时第4课时减法的性质及应用………………………………………1课时第5课时乘法运算定律(1)——乘法交换律……………………1课时第6课时乘法运算定律(2)——乘法结合律……………………1课时第7课时乘法运算定律(3)——乘法分配律……………………1课时第8课时乘法运算定律(4)——简便计算……………………1课时第9课时除法的性质及应用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2.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解答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说理、推理能力。 3.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案(杨燕)

北师大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案 执教班级:四年级一班执教教师:向绍玉 课时:1课时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0~51页 本课时学习”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内容,让学生从具体的计算中发现两个算式中的数字相同,位置不同,但计算结果却相同。通过不断地猜测验证,从一般现象上升到普通现象,从而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从而总结出加法交换教材分析律和乘法交换律;接着让学生尝试用字母来表示这样两个规律;最后让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规律。这样的安排不但让学生经历了规律的发现过程,还进一步加深了学 生对规律的理解和感悟。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知识的顺利过渡,让学 生在对旧知的计算练习中自觉地观察发现算式的特点,给学生充分 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由表达自己的发现,教师只要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适度的启发和点拨,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知识技能1、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知道减法和除法没有交换律,能根据交换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目标2、经历观察、猜想、计算、验证、联想、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能有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发展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通过枚举、观察、比较、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不完全归纳法的演绎

推理能力和运用较合理的数学语言进行归纳表达的能力。情感态度在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乐于钻研勇于尝试的精神,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策略和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经历观察、猜想、计算、验证、联想、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渗透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 难点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教法采用引导一一探究” 的方式组织教学。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比较,充分地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手段,让学生各抒己见。用猜想一一验证”的 方法进行学习。通过自主观察、比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 教师课件 学生草稿纸 教学过程: 一、揭题“运算律”(运算中的规律) 二、探索规律。 1 .观察算式,分别照样子写一组,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加法交换律:照怎样的样子,观察?再写。 先小组交流,再展示学生的仿写算式,交流自己的发现。 归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板书) (2)乘法交换律:观察算式,有什么想法?准备怎么办? 归纳: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板书) 2 .你能利用生活中的事例解释你的发现吗?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练习题及答案

7 运算律 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 不夯实基础,难建成高楼。 1、根据加法运算律填空。 99+201=201++78=+22 x+=133+x△+=+ 160++39新课标第一网 160+(39+40)=() + 129+(a+71)=a+() 2、填一填。 (1)如果用a与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表示为____________。 (2)如果用a,b与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__。 3、根据加法运算律在里填上合适得数。X k B 1 、 c o m 28+=45+ (163+)+15=+(75+) +28=+a a+(+b)=(+50)+ 4、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56+79 109+78 876+132 重点难点,一网打尽。新-课 -标- 第- 一-网 5、 6、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65+29+71 143+(57+26)新-课 -标- 第- 一-网

99+(38+101) 158+67+142 135+267+65 11+12+13+39+38+37 17+18+19+20+21+22+23X Kb 1、C o m 20+21+22+23+24+25+26+27+28 7、下面得等式符合加法得运算律吗?(符合得在后面得括号里画“”。) (1)253+A=A+253( ) (2)139+72+25=39+(75+25)( ) (3)a-b=a-b( ) (4)560+210=210+650( ) (5)147+(53+B)=(147+53)+B( )新课标第一网 (6)B+C+D=B+(C+D)( ) 举一反三,应用创新,方能一显身手! 8、 (1)从入口经猛兽馆到出口有几条不同得路线?最短得就是多少米? (2)您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 7 运算律 第1课时 1、略新| 课 |标| 第 |一| 网 2、 (1)a+b=b+a(2)(a+b)+c=a+(b+c) 3、 45 28 75 163 15 a28 50 a b 4、 135 187 1008 5、略 6、 165 226 238 367 467 150 140 216w W w 、x K b 1、c o M 7、 (1)(2)(3)(4)(5)(6) 8、 (1)6条503+214=717(米) (2)略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玩个语言游戏好吗?老师说个词,你们把它倒过来说一遍,比如,我说“喜欢”你们就说“欢喜”,会说吗?好,现在开始:“你们”(生:们你)啊?什么意思?想“蒙”老师呀?那可不行。开个玩笑,不过学习可千万不能蒙人,对吧?好,接着来,声音响亮些!“好听”(生:听好);“好说”(生:说好);“好学”(生:学好)。 师:好!这可都是你们自己说的哦!“听好!说好!学好!”老师希望大家在这节课的学习中都能做到这三点。2.提出问题。 谈话:过一两周,我们学校就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校运会了,最近,同学们锻炼的热情可高了,我们一起看看吧!(课件出示学生们体育活动场面图) 提问: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以下几种,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女生有多少人? (3)跳绳的比踢毽子的多几人?

(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5)跳绳的男生比跳绳的女生多多少人? ……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和“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两个问题。 二、探究规律,形成方法。 1.探究加法交换律,形成方法。 (1)引导观察,发现问题。 提问:谁能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怎样列式计算?还有不同的列式吗? 引导观察比较:28+17=45和17+28=45这两个式子,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两个式子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 (2)枚举归纳,积累感知。 猜想:是不是其他的式子也有这样的规律? 验证:写几个这样的式子,同桌相互验证。 (3)合作交流,概括规律。] 反馈:你是怎样验证的? 提问:这样的式子你还能写几个吗?好,给你30秒钟,看谁写得多!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练习题及答案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练 习题及答案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7 运算律 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不夯实基础,难建成高楼。 1. 根据加法运算律填空。 99+201=201++78=+22 x+=133+x△+=+ 160++39 160+(39+40)=???? + 129+(a+71)=a+???? 2. 填一填。 (1)如果用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表示为____________。 (2)如果用a,b和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__。 3. 根据加法运算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X k B 1 . c o m 28+=45+ (163+)+15=+(75+) +28=+a a+(+b)=(+50)+ 4. 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56+79 109+78 876+132 重点难点,一网打尽。新-课 -标- - 一-网

5. 6. 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65+29+71 143+(57+26)新-课 -标- - 一-网 99+(38+101) 158+67+142 135+267+65 11+12+13+39+38+37 17+18+19+20+21+22+23X Kb o m 20+21+22+23+24+25+26+27+28 7. 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的运算律吗(符合的在后面的括号里画“”。) (1)253+A=A+253( ) (2)139+72+25=39+(75+25)( ) (3)a-b=a-b( ) (4)560+210=210+650( ) (5)147+(53+B)=(147+53)+B( ) (6)B+C+D=B+(C+D)( ) 举一反三,应用创新,方能一显身手! 8.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同步测试D卷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同步测试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 一、填空题 (共2题;共3分) 1. (2分)用a、b、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那么梯形的面积公式为________.当 a、b、h分别为2.8厘米,3.4厘米和5厘米时,梯形的面积是________平方厘米. 【考点】 2. (1分)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横线上。264+278+376=278+(264+376)应用的运算定律是________。(①加法交换律②加法结合律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考点】 二、我会选 (共3题;共6分) 3. (2分) 32+29+68+41=32+68+(29+41)这是根据() A . 加法交换律 B . 加法结合律 C .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考点】 4. (2分)怎样算得又对又快就怎样算

105+216=() A . 582 B . 456 C . 321 D . 482 【考点】 5. (2分)(a+b)+c=a+(b+c)运用了加法的() A . 结合律 B . 分配律 C . 交换律和结合律 【考点】 三、比较大小。 (共1题;共4分) 6. (4分)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________,再算________;如果只有加减法,要按照________的顺序计算;如果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________。 【考点】 四、计算。 (共1题;共5分) 7. (5分) (2019四下·高要期中)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①125×103﹣125×3 ②41+127+59+173

【备课教案】第3单元课时1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四年级下册数学)

备课教案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板书:a+b=b+a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符号表示:△ +☆ =☆ +△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 (88+104+96) =88+( 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小组活动, 出示: (69+172)+28 69+ ( 172+28) 155+( 145+207) ( 155+145) +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符号表示:(△ +☆) +O =△ + (☆ +O) 教师板书: (a+b) +c=a+(b+c)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P18/做一做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设计: 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

加法的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92+96 =200+88 =288 (千米) =288 40+56=56+40 (88+104)+96=88+ (104+96) : (学生举例) (69+172) +28=69+ (172+28)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155+ (145+207) = (155+145) +207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 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38+456 307+348 六、板书设计: 123+2847 40+56=96 (千米) 88+104+96 56+40=96 (千米) 104+96+88 (千米)

加法交换律公式

数学公式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相加(或相减)再乘另一个数,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两个加数(减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相减), a ×(b+c) =a× b +a×c 或a ×(b-c) = a×b-a×c 长方形周长=(长+宽)×2 面积=长×宽 正方形周长= 边长×4 面积= 边长×边长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 1 厘米=10毫米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小学的数学所有公式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边长×4C=4a 面积=边长×边长S=a×a 2、正方体:V:体积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长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S=ab 4、长方体:V:体积s:面积a:长b: 宽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V=abh 5、三角形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 三角形底=面积×2÷高 6、平行四边形: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s=ah 7、梯形: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 、圆形:S面C周长∏ d=直径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圆柱体: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圆锥体: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 (或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 1、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1.加法交换律

绵阳市安州区沙汀实验小学备课模板(数学) 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课型新授教案设 计者 张义勇 王剑 教学内 容 加法交换律例1 上课时间月日节总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加法运算定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中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掌握了四则运算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最具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可作为推理的依据。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称为“数学大厦的基石”。学好本课,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体会四则运算间的关系。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积累丰富的四则运算活动经验。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我认为这样安排,旨在依托四则运算的意义,调动学生的经验,通过对比引导学生习得验证的方法,在验证的过程中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发展归纳推理能力和符号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引导学生采用不完全归纳法探究运算定律,通过观察、比较,发现 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数学思考 发展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表示加法运算定律 3·问题解决 经历和体验数学模型思想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积累 丰富的四则运算活动经验。 4·情感态度 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 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发现、概括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运算定律;理解加法运算定律的内涵。 解决重难点的教学策略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还要发挥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多方面有所发展。教材希望学生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认识运算律并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为此,我设计了一条鲜明的教学线索,在发现运算律、总结运算律的时候,都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安排了丰富、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我安排了“引出一个实例,进行类似的实验,在众多案例中概括用符号表达”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获得正确的结论。 四、教具准 备 多媒体课件 五、作业 预习作业 达标作业1、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定律? 135+56= 56+135 64+48=48+64 2、想一想,填一填。 (1)38+27=27+()这里运用了什么? (2) 2.3+0.8=0.8+()

完整word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练习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练习(一) 姓名:______一、填空(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4+53=()+24 12+76=()+12 23+()=56+() 78+()=32+78 94+()=56+94 ()+28=28+36 (136+157)+143=136+(+)(286+495)+105=(+ )+()304+(496+257)=(+ )+()267+(333+214)=(+ )+()一、不计算,把得数相等的算式连起来。 76+28+72 342+(431+269) 256+34+366 (34+366)+256 375+1625+75 76+(28+72) 342+431+269 375+(1625+75) 二、计算 154+132+146 325+134+275 283+36+64 472+66+134 15+57+185 35+151+65 121+81+49 27+48+52 344+187+413

341+218+82 31+123+69 72+56+128 153+241+47+159 24+54+46+76 456+178+144+22 67+255+33 282+41+159 345+436+564 343+972+457+18 32+548+52+468 135+39+65+11 340+489+660 358+153+242 472+66+134 414+684+586+316 249+153+251+447 128+36+72+64

- 1 -乘法分配律特别要注意“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中的分别两个字。 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40+8)×25 125×(8+80)36×(100+50) 24×(2+10)86×(1000-2)15×(40-8)300×(20+40)317×(100+1)125×(8+4)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196×29+196×71 438×136-438×36 332×46+332×54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加法交换律(1)

加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交换律第27、28页。 教学目标: 1.能从实际例子中,观察、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2.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会用字母公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3.提高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 出示准备题: 27+73 73+27 58+37 37+58 2. 学生计算得数。 3. 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是否任意一个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都会出现和不变的现象? 4.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5. 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二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女生完成:3024+76 96+237 男生完成:76+3024 237+96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2. 同学自己设计一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 这种猜想看起来比较可靠,但我们不可能把符合猜想的例子全部举完,这就给我们的证明留下了遗憾,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我们来看生活实例。

例:一家电影院,走廊的左边有476个座位,走廊的右边有518个座位,一共有几个座位?(用两种方法计算) (1)口答列式:476+518 518+476 为什么这样列式? (2)判断:得数会相同吗? (3)计算结果,得出结论:476+518=518+476 为什么会相等呢?因为根据加法的意义,这两个算式都是把两个相同的部分合并起来,所不同的只是加数在算式中的位置,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所以,在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 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 5. 学生自学书本、质疑。 6. 小结: (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2)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 三应用成果,巩固知新 1.“练一练” 先计算出得数,再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问:验算方法运用什么运算定律? 2.“练一练” (1)分组完成。(每组一生板演,比赛形式进行) (2)指名说出验算方法和根据。 四反思过程,学会学习 1.这节课我们发现了什么?是怎样获得证明的?(举例证明——意义论证) 2.这一规律已有哪些运用? 3. 质疑:满足“和不变”这一要求,有没有其他可能? 如:37+73=()+() 在()中可以填哪些数据?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重点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一、说教材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学六年制小学数学苏教版第8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运算律中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基础,掌握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计算速度。因此,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觉应用。 二、说学生(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运算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对加法运算规律已经掌握,这是学好本单元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教学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五、说教法与学法 主要采用引导---探究进行教学,让学生用猜想—验证进行学习。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抓住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感悟知识的形成。 六、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孕伏,导入新课,录音播放故事《朝三暮四》,让学生说说听了这个故事的想法,(引出课题)【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唤起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书本情境图引入,根据提供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预设: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女生有多少人?3、跳绳的男生和踢毽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后继探究的学习材料,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三、引导探究,建构模型。 (一)、研究加法交换律 1、解决问题,初步感知。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在探索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发现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符号感。【学习重点】 理解加法交换律,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学习难点】 能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由具体上升到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活动方案】 活动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今天今天好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他们有一个问题想问你们,你们想知道是什么问题吗?他们想知道我们班上有多少小女孩?多少小男孩?谁能告诉他们?那么我们班上一共有多少个孩子? 活动二:课前谈话(讲“朝三暮四”的故事) 我们先来听一个“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的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只桃子。几年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好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于是他跟猴子商量说:“从今天起,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只桃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只桃子,不知道你们同意不同意?”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 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象非常不愿意似的。老人看到这一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每天早上给你们四只,晚上再给你们三只,这样该可以了吧?”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桃子已经由 三个变为四个桃子,跟以前一样,就高兴的在地上翻滚起来。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想法?你想说些什么呢?(交换、不变) (课前,讲了朝三暮四故事的目的是想告诉学生要思考生活中一些常见问题,并从中发现规律。) 活动三: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计算得数。 (1) 27+73 73+27 (2) 37+58 58+37 2.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 ①独立思考 ②小组交流答案 ③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根据讨论的结果猜想结论 4.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活动三: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例1 练习五(1至3) 教学目标: 1.经历多角度感知相等——多角度理解相等——运算中验证相等——抽象概括的环节来学习并掌握加法交换律。能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竖式。 2.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定律的过程中,体会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3.经历发现运算定律中的“猜测——举例——验证——比较——归纳”的过程。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 学生经历用多种方式表示运算定律的过程,发展符号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1.创设问题情境。 投影书上的主题图。(多媒体)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找到什么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谁会列式解答?还可以怎样列式? 【设计意图】学生可能会把图中的三段说明文字复述一遍,教师给予肯定。2.提出问题。 (1)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指名学生把不同的算式板书在黑板上。说说这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2)提问:仔细观察这两个加法算式,你觉得这两道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预设:学生根据问题得出40+56=56+40。 追问:观察等式左右两边,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学生说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设计意图】遵循人类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来教学概念。学生整体把握规律,不把应理解的概念切碎,造成学生“盲人摸象”,让学生睁着眼看大象,先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再逐步细致地深入研究。 (3)提出猜想,引导学生举例验证 教师质疑:老师和他的发现很相似,但略有不同。(课件出示:40和56交换位置,和不变)比较我俩的结论,你们有没有想说的? 引导:你们觉得只用一个这样的例子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样的结论够不够?那我们不妨把这一结论当做一个猜想,既然是猜想,我们还要多举一些这样的例子来验证一下这个结论到底对不对。 【设计意图】增加探索材料的数量。为了让学生对将要得出的规律深信不疑,在此安排一个例子得出和学生不同的结论,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提供更多的实例,进而用“举例”这一不完全归纳法进行验证。只有在提供了足够的有结构的材料后再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概括,最终得出的结论才是可信的。 二、举例验证,渗透方法 1.提出研讨要求 引导:谁先来说说,你打算怎样去找这样的例子? 预设:先写出两个数字相加,然后交换它们的位置,看看和是不是跟原来一样。2.暴露资源 (1)错例预设:35+25=20+40 组织研讨:这两个算式与我们刚才讨论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2)正确例子预设:刚才在大家举例的过程中还出现了这样两种情况。(在黑板上贴出来) 提问:比较这两种举例的情况,你想说些什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引导:你觉得哪种方法更科学? (3)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举例 【设计意图】学生因为年龄较小,有时分不清发现规律和运用规律的区别。所以 让学生先进行尝试,遇到问题马上组织研讨,让学生明确探究方法:不能举出例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练习题

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练习题 一、简便运算 136×101-136 99×126125×15×8 18×ll125×37×8396—28—22 43+189+5727×16+73×16 62×(100+l) 44×25591+482+118 473+79-73 二、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355+260+140+245102×99 2×125645-180—245 382×101-3824×60×50×835×8+35×6-4×35 125×32 25×46101×56 99×261022-478-422 987-(287+135)478-256-144 216+89+1136+64-36+64 487—287-139—61 500-257-34—143 2000-368-132 1814-378-42289×99+89 155+264+36+44 25×(20+4)88×225+225×12 698—291-9382+165+35—82759-126-259 58×101236+189+64 25×79×4 569—256—4487×125×885×99 37×10278×46+78×54 169-19+58 169×123-23×169 37×99+37 48+56 125×25×3224×25129×101—129 149×69-149+149×32 56×51+56×49125×48 514+189—214 369—256+156732-254—146 56×25×4×12524×73+26×24 16×98+32 512+(373—212) 228+(72+189) 109+(291—176)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课时,它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 2、目标分析 (1)教学技能目标: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二、说教学过程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这部分分成4步进行 1、感知规律 课的开始出示第56页的例题(前两幅图),通过解决“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得出一个等式,从而导入新课,进行加法交换律的研究。 (设计意图: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并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2、验证规律 (1)组织学生观察这个等式的特点,然后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 (2)运用自己写出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初步感知其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3、概括规律 (1)通过自己仿写式子,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概括出规律,尝试用语言表述。(2)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出来着重强调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的简便性。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4、巩固规律 出示一组填空,根据加法交换律填出所缺的数字 (设计意图:一个规律教授结束就配以针对性的练习,既有利于概念的正确建立,同时也及时地巩固了新知。) (二)探索加法结合律: 1、感受规律。 在学生解决“三个项目共得多少分?”过程中得出等式。学生交流各自列式,并让学生说清列式理由。选择两种不同列式,探索规律。 (设计意图: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

三数加法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以及应用符号解决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 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学准备: 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08年春晚那个创造奇迹的魔术师吗?你们想不想在数学方面成为一名能创造奇迹的魔术师呢?现在请同学们打起十二分精神,一同进入今天的数学魔法世界。 2. 师出示有2—-10的扑克牌,请学生任意抽出两张,列出加法算式,计算出结果。如:10+9=19 师:说说这个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加法运算中的一些比较规律性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情境图,激发求知欲。(也可根据班级学生数进行情境创设)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么?有多少同学会骑车,最远骑到过什么地方? (2)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李叔叔正在骑单车旅行呢!(出示情境图) 2、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1)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2)学生汇报,老师相机出示线段图。 (3)看着线段图再来叙述一下图中信息,说明:简单的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题中的数学关系。 3、解决问题 (1)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么? (2)为什么用加法解决?你是怎么想的? (3)还有其他做法么? (4)两种算法,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4、通过实例发现规律 (1)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加法来解决?谁能提一个,能解决么?师板书算式。 (2)讨论: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几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说! (3)从这些实例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能给这条规律命个名么?板书:加法交换律 5、验证规律。 (1)通过这几组算式我们发现了加法交换律,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都有这种规律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赣榆县塔山镇中心小学王龙绪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教材P56-58页内容 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创造性的利用教材,创设学生体育活动的情景,从学生熟悉和贴近学生生活入手,通过具体情景,让学生体验加法意义注重学生的小组合作,充分利用学生间的交流初步感知规律,再通过学生举例验证进而总结出规律,最后抽象出用字母表示规律,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练习采用基本练习,巩固练习,深化练习培养学生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课前谈话(讲“朝三暮四”的故事) 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呢?(交换、不变) (课前,讲了朝三暮四故事的目的是想告诉学生要思考生活中一些常见问题,并从

中发现规律。) 2、情境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体育活动吗?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些体育活动?(自由说) (2)媒体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师: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让学生自由的提问,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及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能马上提出一些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了铺垫。)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1)出示问题:要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怎样列式计算?(指名口答) (2)观察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3)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这两道算式呢? (4)师: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交流) (5)像这样的等式还有很多,那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些等式表示出来吗? 小组合作写一写 (6)总结:加法交换律a+b=b+a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充分调动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7)交流:以前用过这样的规律吗?(加法验算) 2、练习: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96+35=35+□ 204+57=□+204 □+△=△+64 S+□=□+S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谈话:我们班学生不仅解决了2个问题而且还学会了加法交换律,那么你会解决第3个问题吗? 2、出示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能列出综合算式吗?(28+17+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