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危险源控制
危险源分级控制管理办法
危险源分级控制管理办法1. 引言危险源指的是能够引发事故的物质、设备、工艺、环境和行为等因素。
对危险源进行合理的分级控制管理是保障生产安全的重要措施。
本文档旨在通过制定危险源分级控制管理办法,建立科学合理的危险源分级管理体系,确保企业生产活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 危险源分级原则危险源分级应遵循以下原则: - 按照危险性、风险等级进行分级; - 根据不同危险源的特点和后果,确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 基于合理的科学依据,综合考虑危险源的数量、概率和影响等因素; - 危险源分级应公开透明,方便相关人员了解和应对。
3. 危险源分级标准根据危险源的性质、规模和风险等级,将危险源划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 -一级危险源:具有极高的危险性和风险,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严重,可能对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 二级危险源:具有高度的危险性和风险,一旦发生事故后果较为严重,可能对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较大损失; - 三级危险源: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风险,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可能较为严重,可能对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一定损失; - 四级危险源: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风险,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可能较小,可能对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轻微损失; - 五级危险源:具有较低的危险性和风险,一旦发生事故后果较小,可能对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几乎没有损失。
4. 危险源分级管理措施4.1 一级危险源针对一级危险源,应采取以下管理措施: - 制定详细的安全操作规程,并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 - 建立严格的安全警示标识和防护设施; - 配备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实施24小时监控;- 定期进行危险源评估和隐患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风险;- 建立应急预案和演练,保障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和处理。
4.2 二级危险源针对二级危险源,应采取以下管理措施:- 制定明确的作业指导书和操作规程,并进行培训与考核; - 设置必要的安全警示标识,提醒人员注意安全; - 进行定期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风险; - 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负责监控危险源的运行状态; - 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和设备,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2024年危险源的控制途径和分级管理
2024年危险源的控制途径和分级管理危险源的控制途径:
1. 预防控制:通过识别和消除或减轻危险源的原因来预防危险事件的发生,例如安装安全设备、实施安全规程等。
2. 工程控制:通过对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进行设计或改进,降低危险源对人员和设备的风险,例如使用机械化设备、调整工作布局等。
3. 管理控制:通过安全管理制度和程序,规范和控制工作行为和操作活动,减少危险源的暴露,例如培训员工、执行管控计划等。
4. 个人防护措施:为员工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和培训,以降低危险源对个人的伤害风险,例如戴头盔、穿安全鞋等。
危险源的分级管理:
1. 高风险源:具有严重的伤害或致命风险,需要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如高度危险化学品、高空作业等。
2. 中风险源:具有一定的伤害风险,需要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如机械操作、电气设备等。
3. 低风险源:具有较低的伤害风险,需要采取一些基本的控制措施,如办公室工作、室内清洁等。
4. 不重大风险源:具有较小的伤害风险,可通过一些简单的控制措施控制,如写作业、行走等。
请注意,以上仅为一般性的危险源控制和分级管理方法,具体的控制措施和分级标准可能根据不同的行业、地区和法律法规有所不同。
在实际操作中,应依据相关标准和法规进行具体的控制和管理。
9-危险源管控1.
其他管理因素缺陷;
Page 13
风险/风险评价
风险 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的组合
可能性:是指导致事故发生的难易程度 严重性:是指事故发生后能够组织带来多大的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其中任何一个不存在,则认为这种危险不存在。
风险评价 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第二类危险源(状态危险源):
正常情况下,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受到 约束或限制,不会发生意外释放,即不会发生事故。 但是,一旦这些约束或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措施 受到破坏或失效(故障),则将发生事故。导致能 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 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
Page 1
两类危险源之间的关系
5)触电
6)淹溺 7)灼烫
12)透水
13)放炮 14)火药爆炸
19)中毒和窒息
20)其他伤害
Page 22
危险源辨识应注意的事项
危险、危害因素的分布:为防止遗漏,一般按平面布局、建(构)筑物、 物质、生产工艺及设备、辅助生产设施(包括公用工程)、作业环境危 险几部分,分析其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得出系统中的危险、危害因 素及其分布状况等综合资料。 伤害(危害)方式:指对人体造成伤害、对人身健康造成损坏的方式。 例如,机械伤害的挤压、咬合、碰撞、剪切等,中毒的靶器官、生理功 能异常、生理结构损伤形式(神经紊乱、窒息)。
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其他)
Page 7
危险因素/危害因素
物的因素
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电磁辐射; 非电离辐射(紫外、激光、微波、超高频、高频电磁场、工频电场); 运动物伤害(抛射物、飞溅物、坠落物、反弹物、土/岩滑动、料堆(垛 )滑动、气流卷动、其他)
浅谈危险源辨识与控制
浅谈危险源辨识与控制(参考)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要素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既影响到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的制定,又影响到组织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管理方案、运行控制及监视和测量等要素的实施和运行,所以该要素是将职业健康安全与管理连接起来的重要环节,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基础。
如何全面、系统的辨识危险源,逐渐提高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水平,是企业贯标骨干和安全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以下是笔者对危险源辨识与控制的粗浅认识。
1 危险源的分类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安全科学理论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
(1)第一类危险源: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
组织进行生产或服务就需要相应的能量和物质,这也是组织活动产品服务中最根本的危险因素(第一类危险源),实际工作中往往把产生能量的能量源或拥有能量的能量载体作为第一类危险源来处理。
常见的第一类危险源如下:a产生、供给能量的装置、设备;b使人体或物体具有较高势能的装置、设备、场所;能量载体;c失控后可能产生巨大能量的装置、设备、场所,如化工装置等; d失控后可能发生能量突然释放的装置、设备、场所,如压力容器等;e危险物质,如各种有毒、有害、可燃烧爆炸的物质等;f生产、加工、储存危险物质的装置、设备、场所;g人体一旦与之接触将导致人体能量意外释放的物体。
(2)第二类危险源: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
从系统安全的观点来考察,使能量或危险物质的约束、限制措施失效、破坏的原因因素,即第二类危险源,包括人、物、环境三个方面的问题:a“人”是指作为工作主体的人,如操作人员或决策人员;b“机”是指人所控制的一切对象的总称,如生产过程等;c“环境”是指人、机共处的特定的工作条件,如温度、噪声、振动、有害气体等。
第二类危险源往往是一些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发生的现象,它们出现的情况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第二类危险源出现得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
第一类危险源控制
第一类危险源控制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第一类危险源控制工程技术手段是控制第一类危险源的基本措施。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为了生产的目的而采取的技术称为生产技术;为了安全的目的而采取的技术称为安全技术。
安全技术与生产技术密不可分,安全技术是生产技术的一部分,许多生产技术本身也具有安全功能。
但是,安全技术又有一些区别于一般生产技术的地方。
生产技术着眼于如何高效率地利用(或产生)能量或危险物质;安全技术则着眼于如何防止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而保护人或物。
控制危险源的安全技术包括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和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两大类。
一、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的基本出发点是采取措施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防止其意外释放。
常用的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有以下几种。
1.消除危险源消除系统中的危险源可以从根本上防止事故发生。
但是,系统安全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人们不可能彻底消除所有的危险源,因为能量不能被消灭,人们只能有选择地消除几种特定的危险源。
一般来说,当某种危险源的危险性较高时,应首先考虑能否采取措施消除它。
可以通过选择恰当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合理的设计、结构形式或合适的原材料来彻底消除某种危险源。
例如:①用压气或液压系统代替电力系统,防止发生电气事故;②用液压系统代替压气系统,避免压力容器、管路破裂造成冲击波;③用不燃性材料代替可燃性材料,防止发生火灾;④道路立体交叉,防止撞车;⑤去除物品的毛刺、尖角或粗糙、破裂的表面,防止刺、割、擦伤皮肤。
应注意,有时采取措施消除了某种危险源,却又可能带来新的危险源。
例如,用压气系统代替电力系统可以防止电气事故,但是压气系统却可能发生物理爆炸事故。
2.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受实际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有些危险源不能被彻底根除,这时应设法限制它们拥有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量,降低其危险性。
第一类危险源的辨识原则
第一类危险源的辨识原则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危险源是指可能对人员、设备、环境等造成伤害、损害或危害的因素或条件。
根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危险源可以分为第一类和第二类,其中第一类危险源是指具有爆炸、火灾、剧毒等特别严重危险性的危险源。
为了保障工业生产中的安全,需要对第一类危险源进行辨识和控制。
本文将介绍第一类危险源的辨识原则。
第一类危险源的定义根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第一类危险源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引起爆炸、火灾、剧毒等特别严重危险性的物质、设备、作业场所和其他因素。
这些危险源可能对人员、设备、环境等造成严重的伤害、损害或危害。
第一类危险源的辨识原则辨识第一类危险源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物质的危险性评价物质的危险性评价是辨识第一类危险源的重要方法。
通过对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毒性、爆炸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可以判断该物质是否属于第一类危险源。
同时,还应结合物质的使用情况、作业场所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2. 设备的危险性评价设备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设备进行危险性评价也是辨识第一类危险源的重要方法。
通过对设备的结构、性能、安全控制等方面进行评价,可以判断该设备是否有可能成为第一类危险源。
3. 作业场所的危险性评价作业场所的危险性评价也是辨识第一类危险源的重要方法。
通过对作业场所的环境、结构、安全控制等方面进行评价,可以判断该作业场所是否有可能成为第一类危险源。
4. 风险评估在进行辨识第一类危险源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对潜在危险源的大小、概率、影响程度等进行评估,从而确定相应的危险等级。
通过风险评估,可以有效地控制第一类危险源,保障生产过程中的安全。
5. 管理控制除了进行危险性评价和风险评估,还需要对第一类危险源进行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包括安全教育、标识管理、事故应急预案等方面,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第一类危险源的发生。
结论辨识第一类危险源是保障工业生产安全的重要环节。
危险源的控制
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技术管理危险源的控制·危险的识别、评价·控制策划·针对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泰安市鲁中建设总公司二O一一年二月十二日一、危险源的识别评价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
危险源导致事故可归结为能量的意外释放或有害物质的泄露。
事故的发生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前提,是事故的主体,决定事故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是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1、第一类危险源,是可能发生意外释放能量的载体或危险物质。
附:可能导致各类伤亡事故的第一类危险源。
2、第二类危险源是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物的故障、人的失误、环境因素)(1)物的故障是指机械设备、装置、元部件等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的功能的现象。
物的不安全状态也是物的故障。
物的故障可能是固有的,由于设计、制造缺陷造成的,也可能由于维修、使用不当或磨损、腐蚀、老化等原因造成的。
(2)人的失误,人的不安全行为也属于人的失误。
人的失误会造成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系统的故障,使屏蔽破坏或失效,从而导致事故发生。
(3)环境因素,生产作业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噪声、振动、照明或通风换气等方面的问题,会使人的失误或物的故障发生。
附:可能导致各类伤亡事故的第二类危险源3、风险评价是评估危险源所带来的风险大小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I——可忽略风险II——可容许风险峰III——中度风险IV——重大风险V——不容许风险二、控制策划1、消险危险源,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隔离。
制定防火、防毒、防爆、防尘、防雷击、防触电、防坍塌、防物体打击、防机械伤害、防起重设备滑落、防高空坠落等安全防护设施的设置和安全预防措施。
按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及安全检查制度落实安全生产检查,做到班组每班次日常性检查、针对特种作业、特种设备、特殊场所的问题进行专业性检查、季节性检查、不定性检查。
危险源(点)分级管理制度
危险源(点)分级管理制度一、危险源(点)是指企业设备、作业场所和岗位潜在的可能发生的事故的危险因素。
这些设备、场所和岗位一旦发生事故会导致人身伤亡、建筑物破坏、设备损坏,是重点控制和管理部位。
二、划分危险源(点)的具体依据:有发生爆炸、火灾、灼烫危险场所及物质;有附落、倒塌、落物、崩块、飞溅伤人及补绊倒危险的场所及物质;有触电伤害危险的线路、设备和场所;有被机具绞、挤、撞、夹等危险的场所;有其它容易致人受伤的场所及物质;三、危险源的分级管理危险源按危险程度分为四个等级;一级危险源是指发生事故机率大或虽发生事故机率小,但一旦发生事故将会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引起重大设备事故重大火灾事故的危险岗位、设备、场所及物质。
对此,必须果断采取措施及时排除危险因素。
二级危险源是指发生事故频率较大或容易导致多人伤害事故的危险岗位、设备、场所及物质。
对此,要果断采取措施排除危险因素。
三级危险源是指虽不导致重伤以上事故和发生重大设备事故、重大火灾事故,但事故常发生或有较大可能性发生,对此应予以排除或采取控制措施。
四级危险源是指有一定的危险性,有可能发生一般性的伤害事故。
四、危险源的管理一级危险源由厂级领导负责,由厂、车间、班组进行三级管理,班组每日检查、车间每周检查一次、厂级每月检查一次。
二级危险源由车间领导负责,由工段和班组分级管理,班级每日检查,车间每周检查一次,厂级不定期进行抽查。
三、四级危险源由班组长负责,并进行经常性的检查。
五、对危险源管理的几项要求一、二级危险源必须设立标志牌,悬挂在显著位置,并保持清楚、完好、三、四级危险源可以不设置标志牌。
标志牌要按规定要求制作(用不易损坏的材质):长600mm 宽400mm危险源(点)名称:编号:潜在危险:危险级别:检查标准:责任人:各级危险源(点)要建档登记,绘制管理网络图(表)。
应急救援工作要求及救援系统一、应急救援工作要求安全生产,重在防患于未然。
同时,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对于最大限度地减小和降低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也是至关重要的。
危险源识别与控制
逆反心理 在一些情况下个别人在好胜心、好奇心、 在一些情况下个别人在好胜心、好奇心、 求知欲、偏见或对抗情绪等方面心理状态下, 求知欲、偏见或对抗情绪等方面心理状态下, 产生与常态心理相对抗的心理状态, 产生与常态心理相对抗的心理状态,偏偏去 做不该做的事情,产生不安全行为。 做不该做的事情,产生不安全行为。 凑兴心理 凑兴心理是人在社会群体中产生的一种 人际关系的心理反映,多发生在精力旺盛、 人际关系的心理反映,多发生在精力旺盛、 能量有剩余而又缺乏经验的青年人身上。 能量有剩余而又缺乏经验的青年人身上。他 们从凑兴中得到心理满足, 们从凑兴中得到心理满足,或消耗剩余的精 凑兴心理往往导致非理智行为。 力。凑兴心理往往导致非理智行为。
省能心理 人总是希望以最小的能量消耗取得最 大的工作效果, 大的工作效果,这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形 成的一种心理习惯。 成的一种心理习惯。省能心理表现为嫌麻 怕费劲、图方便, 烦、怕费劲、图方便,或者得过且过的惰 性心理。由于省能心理做祟, 性心理。由于省能心理做祟,操作者可能 省略了必要的操作步骤或不使用必要的安 全装置而引起事故。在进行工程设计、 全装置而引起事故。在进行工程设计、制 定操作规程时要充分考虑操作者由于省能 心理而采取不安全行为问题。在日常安全 心理而采取不安全行为问题。 管理中要利用教育、 管理中要利用教育、强制手段防止操作者 为了省能而产生不安全行为。 为了省能而产生不安全行为。
侥幸心理 伤害事故是一种小概率事件, 伤害事故是一种小概率事件,一次 或多次不安全行为不一定会导致伤害。 或多次不安全行为不一定会导致伤害。 于是, 于是,一些施工现场的操作人员根据采 取不安全行为也没有受到伤害的经验, 取不安全行为也没有受到伤害的经验, 认为自己运气好,不会出事故, 认为自己运气好,不会出事故,或者得 出了“这种行为不会引起事故”的结论。 出了“这种行为不会引起事故”的结论。 针对施工现场操作人员存在的侥幸心理, 针对施工现场操作人员存在的侥幸心理, 应该通过安全教育使他们懂得“不怕一 应该通过安全教育使他们懂得“ 就怕万一”的道理, 万,就怕万一”的道理,自觉地遵守安 全规程。 全规程。
第二章第一类危险源辨识、控制、评价ppt课件
讨论
木材和汽油的危险性有何区别? 5升桶装柴油和20立方米汽油储罐的危险 性是否一样?泄露时容器开口尺寸对其 后果有影响否? 你认为哪些因素影响第一类危险源的危 险性?
.
第一类危险源评价原则
评价第一类危险源的危险性时,主要考察 以下几方面情况:
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量 能量的种类和危险物质的危险性质 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的强度 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影响范围
.
屏蔽
约束、限制能量,防止人体与能量接触的措施, 称为屏蔽。
用安全的能源代替不安全的能源
限制能量
防止能量蓄积
缓慢地释放能量
接地消除静电蓄积;
设置屏蔽措施
利用避雷器放电保护重
在时间或空间上把能量与人要隔设离施。
信息形式的屏蔽
.
屏蔽
约束、限制能量,防止人体与能量接触的措施, 称为屏蔽。
用安全的能源代替不安全的能源
一级:2~5m; 二级:5~15m; 三级:15~30m; 特级:30m以上。
.
划分危险等级评价方法
《煤矿安全规程》按平均日产1t煤涌出 的沼气量和沼气涌出形式,把沼气矿井 (瓦斯爆炸危险源)划分为3级:
低沼气矿井:涌出量10m3以下; 高沼气矿井:涌出量10m3以上; 煤与沼气突出矿井。
.
根据压力容器内承受压力的高低和介质的危险性质 等,把压力容器的危险等级划分为3类: 一类容器:非易燃或无毒介质的低压容器;
.
伤害事故类型与第一类危险源
.
压力容器爆炸事故危险源
压力容器:
最高工作压力p≥0.1MPa 容积v≥25L 且pv≥20MPa·L 工作介质为气体、液化气体,最
高工作温度高于标准沸点
.
安全系统工程之第一类危险源介绍
加强应急救援预案 的制定和演练,提
高应急救援能力
运行阶段预防
定期检查设 备,确保设 备运行正常
加强员工培 训,提高员 工安全意识
制定应急预 案,应对突 发事件
加强安全监 管,确保生 产安全
第一类危险源的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
01
化工厂爆炸: 由于设备故 障或操作失 误导致的爆 炸事故
02
建筑工地坍塌: 由于设计缺陷 或施工质量问 题导致的坍塌 事故
04 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 各种可能的危险源,并采取 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增加安 全设施、改进工艺流程等。
施工阶段预防
加强安全教育,提 高施工人员的安全
意识
制定严格的施工规 范和操作规程,确
保施工安全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 及时发现和消除安
全隐患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确保施工环境安全
配备必要的安全设 施和设备,确保施
安全系统工程之第一类 危险源介绍
演讲人
目录
01 第一类危险源的定义 02 第一类危险源的预防措施 03 第一类危险源的案例分析
第一类危险源的定义
危险源分类
01 第一类危险源:指可能 导致事故发生的不安全 因素,如设备故为,如违章操作、违 反安全规定等。
03 第三类危险源:指可能 导致事故发生的不安全 环境,如恶劣天气、自 然灾害等。
04 第四类危险源:指可能 导致事故发生的不安全 管理,如安全管理不到 位、安全培训不足等。
第一类危险源的特点
固有危险性:指物质或能量本身所具有的危险特 性,如易燃、易爆、有毒等。
潜在危险性:指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引发事故的危 险源,如设备故障、人为失误等。
故障树分析法:通过分析导致事故的各个
危险源控制的五个等级
危险源控制的五个等级危险源控制,这个听起来有点严肃的话题,其实可以聊得轻松点。
想象一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潜在的危险,像是冰箱里那块发霉的 cheese,或者你家小狗突然对你吼叫。
这时候,危险源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咱们可以把它分成五个等级,逐层来看,让这个过程变得简单明了。
咱们要聊的第一个等级就是“消除危险”。
这可是一刀切的解决办法。
想象一下,有个危险的东西在你眼前,那你就直接把它扔掉,比如说家里那块积灰的旧电器,别犹豫,扔就对了!这就像是打篮球,直接投篮得分,简单明了,不拖泥带水。
能消除的就不要留着,省得后面再麻烦。
接下来是“替代危险”。
这就有点儿创意了。
比如说,如果你家里有一种危险化学品,可以考虑用安全的替代品。
就像换掉那瓶化学清洁剂,换成天然的洗涤剂,不仅环保,还能让你的家焕然一新。
生活中总有一些小细节能帮我们更安全,比如用植物来清洁,既能净化空气,又能让家里变得更温馨。
是不是感觉家里的气氛都不一样了?然后就到了第三个等级“工程控制”。
这个就比较高大上了,听起来像是要设计什么伟大的工程。
其实就是对环境进行改造,让危险源远离我们。
例如,修个安全围栏,或者把电线藏起来。
就像在游乐园里,围起来的游乐设施,大家可以玩得开心,也不怕摔跤。
生活中就是要这样,聪明地设计环境,给自己多一点安全感,何乐而不为呢?第四个等级是“行政控制”,听起来严肃,其实就是制定一些规则,来保障大家的安全。
比如说,学校会规定一些安全条例,不能在实验室里乱跑。
这就像是游戏中的规矩,大家都遵守,才能一起愉快地玩。
想象一下,一个班级里,如果没有规矩,那可就乱成一团了。
行政控制就是为了让大家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开心地生活、学习。
咱们来聊聊“个人防护”。
这个就像是穿上防弹衣,做好个人的安全防护措施。
比如说,工作时记得戴上安全帽,或者在家里做点小手工的时候,别忘了手套。
这就像是在打仗,装备好,才能保护自己。
生活中,咱们要时刻记得,安全第一,保护自己就是保护家人。
第一类危险源控制
第一类危险源控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工业生产越来越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之而来的危险源也在日益增多,工业生产中的各种危险源给工人的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危险源控制是保障工人安全的一种渠道,而在危险源控制中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尤为重要。
第一类危险源第一类危险源是指那些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产生可观察的健康危害的物质、能量或者设备。
这些危险源包括肉眼可见的、听得见、摸得着的声音、气味、灰尘、有机物质、化学药品、电器电源、机械装置、产生噪声的设备和设施等等。
第一类危险源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导致的事故有很多种,比如:爆炸、火灾、中毒、电死、灼伤等。
要防止这些事故的发生,必须对第一类危险源进行全面的控制。
第一类危险源控制为了防止第一类危险源造成的伤害,必须采用一些措施来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
下面是第一类危险源控制的几种方法:设备控制设备控制是指采取一些措施来控制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设备。
这些措施包括:•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必须符合安全标准,以降低设备的危险性和风险。
•进行定期的设备维护和检修,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的事故。
•对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对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技能。
•将设备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并配备合适的安全设备,如防护罩、开关等。
材料控制材料控制是指采取一些措施来控制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材料。
这些措施包括:•对材料进行分类、储存、运输、使用前必须进行标识和安全演示。
•对材料的进场、储存、使用、废弃和销毁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
•处理有毒有害物质时必须采取避免污染的措施,如戴上防护器具等。
•对使用材料的职工进行技术培训和专业知识普及。
行为控制行为控制是指采取一些措施来规范职工的行为,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这些措施包括:•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提高他们对危险源的认识和避免危险的能力。
•对职工进行岗位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和危险源管理能力。
•实行安全检查制度,确保岗位作业人员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规范。
第一类危险源控制
第一类危险源控制工程技术手段是控制第一类危险源的基本措施。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为了生产的目的而采取的技术称为生产技术; 为了安全的目的而采取的技术称为安全技术。
安全技术与生产技术密不可分,安全技术是生产技术的一部分,许多生产技术本身也具有安全功能。
但是,安全技术又有一些区别于一般生产技术的地方。
生产技术着眼于如何高效率地利用( 或产生) 能量或危险物质; 安全技术则着眼于如何防止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而保护人或物。
控制危险源的安全技术包括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和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两大类。
一、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的基本出发点是采取措施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防止其意外释放。
常用的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有以下几种。
1. 消除危险源消除系统中的危险源可以从根本上防止事故发生。
但是,系统安全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人们不可能彻底消除所有的危险源,因为能量不能被消灭,人们只能有选择地消除几种特定的危险源。
一般来说,当某种危险源的危险性较高时,应首先考虑能否采取措施消除它。
可以通过选择恰当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合理的设计、结构形式或合适的原材料来彻底消除某种危险源。
例如:①用压气或液压系统代替电力系统,防止发生电气事故;②用液压系统代替压气系统,避免压力容器、管路破裂造成冲击波;③用不燃性材料代替可燃性材料,防止发生火灾;④道路立体交叉,防止撞车;⑤去除物品的毛刺、尖角或粗糙、破裂的表面,防止刺、割、擦伤皮肤。
应注意,有时采取措施消除了某种危险源,却又可能带来新的危险源。
例如,用压气系统代替电力系统可以防止电气事故,但是压气系统却可能发生物理爆炸事故。
2. 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受实际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有些危险源不能被彻底根除,这时应设法限制它们拥有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量,降低其危险性。
可以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类。
①减少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量。
例如:必须使用电力时,采用低电压防止触电;限制可燃性气体浓度,使其不达到爆炸极限;利用液位控制装置,防止液位过高或过低;控制化学反应速度,防止产生过多的热或过高的压力。
第一类危险源控制方法:消除危险确保安全运营
第一类危险源控制方法:消除危险确保安全运营
第一类危险源控制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安全设计。
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安全因素,避免出现过度风
险。
例如,在高压设备的周围设置安全护栏,避免人员接近;在设计电力系统中,应使用断路器和熔断器等设备,以防止电流过大导致火灾或电击事故。
2.消除危险源。
对于可能产生危险的源头的控制,最好的办法是尽可能消除
它们。
例如,在工业生产中,尽量使用不燃的、低毒的或无毒的物质来替代易燃易爆物质。
3.限制能量和隔离危险物质。
对于无法完全消除的危险源,可以采取限制其
能量或隔离危险物质的措施。
例如,可以对能源进行一定的限制;或者将危险物质存放在特定的容器或区域内,并确保容器或区域内的物质不泄漏出去。
4.个体防护。
在无法消除危险源的情况下,个体防护措施可以减少危险的发
生。
例如,在现场作业时佩戴护目镜、防护服和呼吸器等装备。
5.应急救援。
即使进行了上述所有措施,也不能保证绝对的安全。
因此,必
须制定应急预案,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及时响应和处理事故。
应急预案应该包括事故处理程序、人员培训和演练等内容,并定期进行修订和演练。
总之,第一类危险源控制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从而确保员工的安全和企业的稳定运营。
危险源分类
危险源分类危险源分类安全科学理论对危险源的分类主要是概念性的。
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按安全科学理论把危险源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危险源是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
为了防止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必须采取措施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是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
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和环境因素。
第一类危险源是伤亡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发生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一起伤亡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
危险源辨识的首要任务是辨识第一类危险源,在此基础上再辨识第二类危险源。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认为,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是伤亡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
XXX《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代码》是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危害因素)对危险源进行分类。
该标准将危险源分为以下几类。
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包括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电危害;噪声危害;振动危害;电磁危害;运动物危害;明火;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粉尘与气溶胶;作业环境不良;信号缺陷;标志缺陷;其他。
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包括易燃、易爆性物质;自燃性物质;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其他。
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包括致病微生物;传染病媒介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其他。
心理、生理性危害因素包括负荷超限:体力、听力、视力、其他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其他。
行为性危害因素包括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操作失误:误动作、违章作业、其他;监护失误;其他。
16)其他。
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对危险源进行了16类的分类。
其中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意外坠落、坍塌、放炮、火药爆炸、化学性爆炸、物理性爆炸、中毒和窒息以及其他危险源。
三类危险源的概念
三类危险源的概念三类危险源的概念在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危险源。
这些危险源可能引发事故,对人员安全、财产损失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和形态,可以将危险源分为三类:第一类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和第三类危险源。
1.第一类危险源第一类危险源是指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
这类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根源,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常见的第一类危险源包括:(1) 火灾:由可燃物燃烧引发的火灾是常见的灾害之一,可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爆炸:由于物理或化学反应,气体或粉尘在瞬间大量膨胀并释放能量,导致设备或建筑物损坏、人员伤亡等。
(3) 毒气泄漏:有毒物质泄漏后可能造成人员中毒、环境污染等严重后果。
(4) 化学反应失控:化学反应过程中温度、压力等参数失控,可能导致设备损坏、人员伤亡等。
2.第二类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是指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
这类危险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 承载能力不足:设备、设施或工具等在超过其承载能力时可能发生故障或损坏。
(2) 设备故障:机械设备、电器设备或其他设施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3) 人员失误:操作人员技能不足或违规操作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4) 管理缺陷:安全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等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3.第三类危险源第三类危险源是指可能发生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条件下,人体与其它物体之间可能发生的物理或化学作用。
这类危险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 化学反应:化学物质之间相互作用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
(2) 热反应:高温、低温或温度变化引起的热反应可能导致设备损坏或人员受伤。
(3) 机械危险: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可能导致夹伤、压伤、划伤等伤害。
(4) 电危害:电流的通过可能对人体造成电击、电伤等危害。
注意事项在生产、生活中,对于不同类型的危险源应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和安全措施。
危险源(点)分级管制制度.doc
危险源(点)分级管理制度一、危险源(点)是指企业设备、作业场所和岗位潜在的可能发生的事故的危险因素。
这些设备、场所和岗位一旦发生事故会导致人身伤亡、建筑物破坏、设备损坏,是重点控制和管理部位。
二、划分危险源(点)的具体依据:有发生爆炸、火灾、灼烫危险场所及物质;有附落、倒塌、落物、崩块、飞溅伤人及补绊倒危险的场所及物质;有触电伤害危险的线路、设备和场所;有被机具绞、挤、撞、夹等危险的场所;有其它容易致人受伤的场所及物质;三、危险源的分级管理危险源按危险程度分为四个等级;一级危险源是指发生事故机率大或虽发生事故机率小,但一旦发生事故将会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引起重大设备事故重大火灾事故的危险岗位、设备、场所及物质。
对此,必须果断采取措施及时排除危险因素。
二级危险源是指发生事故频率较大或容易导致多人伤害事故的危险岗位、设备、场所及物质。
对此,要果断采取措施排除危险因素。
三级危险源是指虽不导致重伤以上事故和发生重大设备事故、重大火灾事故,但事故常发生或有较大可能性发生,对此应予以排除或采取控制措施。
四级危险源是指有一定的危险性,有可能发生一般性的伤害事故。
四、危险源的管理一级危险源由厂级领导负责,由厂、车间、班组进行三级管理,班组每日检查、车间每周检查一次、厂级每月检查一次。
二级危险源由车间领导负责,由工段和班组分级管理,班级每日检查,车间每周检查一次,厂级不定期进行抽查。
三、四级危险源由班组长负责,并进行经常性的检查。
五、对危险源管理的几项要求一、二级危险源必须设立标志牌,悬挂在显著位置,并保持清楚、完好、三、四级危险源可以不设置标志牌。
标志牌要按规定要求制作(用不易损坏的材质):长600mm宽400mm危险源(点)名称:编号:潜在危险:危险级别:检查标准:责任人:各级危险源(点)要建档登记,绘制管理网络图(表)。
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3、职责3.1工业安全部组织或聘请有资质人员按规定对公司重大危险源定期进行检测、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类危险源控制
工程技术手段是控制第一类危险源的基本措施。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为了生产的目的而采取的技术称为生产技术;为了安全的目的而采取的技术称为安全技术。
安全技术与生产技术密不可分,安全技术是生产技术的一部分,许多生产技术本身也具有安全功能。
但是,安全技术又有一些区别于一般生产技术的地方。
生产技术着眼于如何高效率地利用(或产生)能量或危险物质;安全技术则着眼于如何防止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而保护人或物。
控制危险源的安全技术包括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和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两大类。
一、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
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的基本出发点是采取措施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防止其意外释放。
常用的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有以下几种。
1.消除危险源
消除系统中的危险源可以从根本上防止事故发生。
但是,系统安全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人们不可能彻底消除所有的危险源,因为能量不能被消灭,人们只能有选择地消除几种特定的危险源。
一般来说,当某种危险源的危险性较高时,应首先考虑能否采取措施消除它。
可以通过选择恰当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合理的设计、结构形式或合适的原材料来彻底消除某种危险源。
例如:
①用压气或液压系统代替电力系统,防止发生电气事故;
②用液压系统代替压气系统,避免压力容器、管路破裂造成冲击波;
③用不燃性材料代替可燃性材料,防止发生火灾;
④道路立体交叉,防止撞车;
⑤去除物品的毛刺、尖角或粗糙、破裂的表面,防止刺、割、擦伤皮肤。
应注意,有时采取措施消除了某种危险源,却又可能带来新的危险源。
例如,用压气系统代替电力系统可以防止电气事故,但是压气系统却可能发生物理爆炸事故。
2.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
受实际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有些危险源不能被彻底根除,这时应设法限制它们拥有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量,降低其危险性。
可以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类。
①减少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量。
例如:
必须使用电力时,采用低电压防止触电;
限制可燃性气体浓度,使其不达到爆炸极限;
利用液位控制装置,防止液位过高或过低;
控制化学反应速度,防止产生过多的热或过高的压力。
②防止能量蓄积。
能量蓄积会使危险源拥有的能量增加,从而增加发生事故和造成损失的危险性。
采取措施防止能量蓄积可以避免能量意外地突然释放。
例如:
利用金属喷层或导电涂层防止静电蓄积;
控制工艺参数,如温度、压力、流量等。
③安全地释放能量。
在可能发生能量蓄积或能量意外释放的场合,人为地开辟能量泄放渠道,安全地释放能量。
例如: 压力容器上安装安全阀、爆破片等,防止容器部能量蓄积;
在有爆炸危险的建筑物上设置泄压窗,防止爆炸摧毁建筑物;
电气系统设置接地保护;
设施、建筑物安装避雷保护装置。
3.隔离
隔离是一种常用的控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安全技术措施,既可用于防止事故发生,也可用于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
预防事故发生的隔离措施有分离和屏蔽两种。
前者是指时间上或空间上的分离,防止一旦相遇则可能产生或释放能量或危险物质的物
质相遇;后者是指利用物理的屏蔽措施局限、约束能量或危险物质。
一般来说,屏蔽较分离更可靠,因而得到广泛应用。
隔离措施的主要作用如下。
①把不能共存的物质分开,防止产生新的能量或危险物质。
例如:
把燃烧三要素中的任何一种要素与其余的要素分开,防止发生火灾;
把相互接触或混合后可能发生燃烧、爆炸的物质分开储存。
②局限、约束能量或危险物质在某一围,防止其意外释放。
例如:
在带电体外部加上绝缘物;
用坚固的密闭容器盛放危险物质;
在放射线设备上安装防护屏,抑制射线辐射。
③防止人员接触危险源。
通常把这些措施称为安全防护装置。
例如:
利用防护罩、防护栅等把设备的转动部件、高温热源或危险区域屏蔽起来;
道路两侧设置隔离带,防止人员进入机动车道。
为了确保隔离措施发挥作用,有时采用连锁方式。
但是,连锁本身并非隔离措施。
连锁主要用于下面两种情况:
①安全防护装置与设备之间的连锁。
如果不利用安全装置,则设备不能运转而处于最低能量状态,防止事故发生。
例如:矿井井口的安全栅、摇台与卷扬机启动电路连锁,可以防止误启动卷扬机。
②防止由于操作错误或设备故障而发生事故。
例如:
防止操作顺序错误而设置连锁;
利用限位开关防止设备运转超出现定的围;
当人体或人体的一部分进入危险区域时,连锁装置使设备停止运转。
连锁装置的类型非常多。
在电气设备上最容易实现连锁,因而电气连锁最为常见。
二、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
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的基本出发点是防止意外释放的能量达及人或物,或者减轻其对人或物的作用。
事故后如果不能迅速控制局面,则事故规模有可能进一步扩大,甚至引起二次事故而释放出更多的能量或危险物质。
在事故发生前就应考虑到采取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的技术措施。
常用的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有隔离、个体防护、薄弱环节、避难与援救等。
1.隔离
作为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的隔离,其作用在于把被保护的人或物与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隔开。
隔离措施有远离、封闭和缓冲三种。
(1)远离
把可能发生事故而释放出大量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工艺、设备或工厂等布置在远离人群或被保护物的地方。
例如,把爆破材料的加工制造、储存设施安排在远离居民区和建筑物的地方;一些危险性高的化工企业远离市区等。
(2)封闭
利用封闭措施可以控制事故造成的危险局面,限制事故的影响。
其作用有:
①控制事故造成的危险局面。
例如,森林火灾时利用防火带封闭火区,防止火势扩大。
②限制事故影响,避免伤害和破坏。
例如,防火密闭可以防止有毒、有害气体蔓延;
高速公路两侧的围栏可以防止失控的汽车冲到两侧的沟。
③为人员提供保护。
把某一区域封闭起来作为安全区保护人员。
例如,矿井里设置的避难峒室。
④为物质、设备提供保护。
(3)缓冲
缓冲可以吸收能量,减轻能量的破坏作用。
例如,安全帽可以吸收冲击能量,防止人员头部受伤。
2.个体防护
实际上,个体防护也是一种隔离措施,它把人体与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隔离开。
个体防护用品主要用于下述三种场合。
①有危险的作业。
在危险源不能消除、一旦发生事故就会危及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必须使用个体防护用品。
但是,应避免用个体防护用品代替消除或控制危险源的其他措施。
②为调查和消除危险而进入危险区域。
③事故发生的应急情况。
3.薄弱环节
利用事先设计好的薄弱环节使事故能量按人们的意图释放,防止能量作用于被保护的人或物。
一般地,设计的薄弱部分即使破坏了,却以较小的损失避免了大的损失。
因此,这种安全技术又称接受微小损失。
常见的薄弱环节的例子如下。
①汽车发动机冷却水系统的防冻塞。
当气缸水套中冻冰时体积膨胀,把防冻塞顶开而保护气缸。
②锅炉上的易熔塞。
当锅炉里的水降低到一定水平时,易熔塞温度升高并熔化,锅炉的蒸汽泄放而防止锅炉爆炸。
③在有爆炸危险的厂房上设置泄压窗。
当厂房发生意外爆炸时,泄压窗泄压而保护
厂房不被破坏。
④电路中的熔断器、驱动设备上的安全连接棒等。
4.避难与援救
事故发生后应努力采取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但是,当判明事态已经发展到不可控制的地步时则应迅速避难,撤离危险区。
按事故发生与伤害发生之间的时间关系,伤亡事故可分为两种情况:
①事故发生的瞬间人员即受到了伤害,甚至受伤害者尚不知发生了什么就遭受了伤害。
例如,在爆炸事故发生瞬间处于事故现场的人员受到伤害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人员没有时间采取措施避免伤害。
为了防止伤害,必须全力以赴地控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防止事故发生。
②事故发生后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经过一段相对长的时间间隔才达及人体,人员有时间躲避能量或危险物质的作用。
例如,发生火灾、有毒有害物质泄漏事故的场合,远离事故现场的人们可以恰当地采取避难、撤退等行动,避免遭受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行为正确与否往往决定他们的生死存亡。
对于后一种情况,避难与援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满足事故发生时的应急需要,在厂区布置、建筑物设计和交通设施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一旦发生事故时的人员避难和援救问题。
具体地,要考虑如下问题:
①采取隔离措施保护人员,如设置避难空间等;
②使人员能迅速撤离危险区域,如规定撤退路线、设置安全出口和应急输送等;
③如果危险区域里的人员无法逃脱的话,能够被援救人员搭救。
为了在一旦发生事故时人员能够迅速地脱离危险区域,事前应做好应急计划,并且平时应进行避难、援救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