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陈族人才辈出

合集下载

走进人文水乡天马村

走进人文水乡天马村

走进人文水乡天马村发布时间:2012-06-07天马全景图石板巷纪楼秋枫树与月湾河天马村是一个独具特色的人文水乡,它毗邻城市中心,与生态旅游景区小鸟天堂紧紧相依。

村里四周河涌环绕,沿着河涌走,可以看到碧水绿树、小桥横枕。

村内青砖瓦屋密集,石板小巷蜿蜒悠长,碉楼、祠堂、庙宇、洋房等散落其间,形成了一幅韵味十足的岭南水乡画卷。

从银湖大道转入村道,穿过气势恢宏的天马门楼,便进入了天马村。

在村内的主干道路旁,天马河碧波荡漾,对岸就是闻名遐迩的小鸟天堂景区。

在天马村村委干部的引领下,我们沿着东西走向的月湾河,深入地品味天马村的自然人文景观。

天马古时为海中洲岛,是“水国”,后来马山四周的冲积层加厚成陆,但村内河道成网,保留明显的水乡特征,稻田、果园、葵围、河涌、小桥、水榕、蚝壳屋、石板路等散落其中。

随着陈族人口繁衍,天马继续以马山为中心,面海扩展,民房越建越多。

560年来逐渐形成如今的天马村,集祠堂、庙宇、牌楼、文阁、碉楼、圩市、学校等于一体的完整村落系统。

碉楼古树交相辉映天马村内河涌环绕,沿着月湾河走至五村便见掩映榕荫下的接龙桥。

桥名因清代时期在此接龙舟而得名。

桥按照祖居石头北角接龙桥式样而建,因陈族祖先陈可宽在北角的接龙桥被凶徒推下河而杀害的,以此铭记先人。

接龙桥的不远处耸立着一座四方形碉楼,名为南安楼,高约10米,宽约4米。

斑驳的墙壁上,多个射击孔整齐地散布,生锈的铁窗虚掩,使碉楼外观顿显沧桑。

南安楼墙角生长着一棵古老的秋枫树,至今已有几百年树龄,它枝叶繁茂,部分甚至探到了河面上。

倒映在河中的碉楼、古树,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古朴而灵动。

据说,四邑历史上治安混乱,县城一般筑城墙保卫,而乡村多建碉楼守护,以致地区内碉楼林立。

天马村旧有碉楼5座,现仅存3座,除了五村闸口的南安楼外,还有六村的西宁楼、七村的新安楼。

它们肃穆挺拔、从容淡定,默默地守护着这座古老的村落。

在南安楼周边,保留着新中国成立前建起的“米机”(粮食加工厂),以及之后建成的葵厂,它们静静地伫立,仿佛向世人无声地诉说着繁华落尽后的落寞,又似乎静待着重新闪亮登场的一天。

《陈氏的来源及英雄》500字作文

《陈氏的来源及英雄》500字作文

《陈氏的来源及英雄》500字作文关于陈姓的由来陈氏的远祖可以追溯到舜。

商朝未年,舜的第33代孙遏父(又称阏父)投附了周国,担任陶正一职,他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欢心。

周武王灭商建周后,追封先贤遗民时,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於陈(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县以北),国号陈,荣为侯爵,奉守着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

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所以又被称为胡公满。

他的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就是陈氏。

公元前672年妫满的第12代孙陈完因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

后来他的10世孙田和建立了田氏齐国。

战国末年,齐被秦灭。

齐王的长子升次子桓先后改姓王氏,三子田轸逃至颖川(今河南禹州、许昌一带),恢复陈姓。

从此陈氏一门在中原瓜瓞连绵,生生不息,发展成为名门望族。

陈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据记载,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於496年将代北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

唐初期、中期,中原陈氏有过两次影响深远的南迁福建之举。

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陈政(胡公满的68世孙)任南行军总管,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少数民族动乱。

667年四月,陈政卒,由其20岁的儿子陈元光代父领兵,经过九年战争,局势平定后,於686年报请朝廷批准,设置了漳州郡。

陈元光致力於发展漳州一带的农工商各业,使当地得到了繁荣发展。

他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子孙后代被称作开漳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

台湾现有陈圣王庙53所,这从一个方面表明了台湾同胞对陈元光的崇敬之情。

再就是颍川陈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漳州南厢山。

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任宰相。

此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尊陈邕为南院始祖。

陈氏入粤,始於南宋。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迁,陈后裔陈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宁化、上杭,至其曾孙二郎、三郎再迁至广东梅州,后散居大埔、兴宁、长乐、龙川等县。

近代湖南人才辈出及其原因

近代湖南人才辈出及其原因

近代湖南人才辈出及其原因湖南地处内陆,在漫长的古代,没有发生过多少举世注目的重大事情,亦缺乏引领潮流的人物。

虽然出现过理学开山周敦颐,思想大师王船山,但总的说来,人才之少廖若晨星。

到了近代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南京大学历史系编写的《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统计,鸦片战争以前的整个古代共收3005人,湖南籍仅23人,占0.77%;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名人750人,湖南85人,占11.33%。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说,“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

”近代湖南人才辈出,先后出现五个重要的人才群体。

一是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派人才群体,代表人物是嘉道年间的名臣陶澍、贺长龄及唐鉴、李星沅、劳崇光等,著名学者和思想家魏源、汤鹏等,主要代表人物陶、贺、魏。

陶澍(1778-1839),安乡人,官至两江总督、太子太保,谥号文毅。

贺长龄(1785-1850),长沙人,官至云贵总督。

唐鉴(1778-1861),善化人,著名学者,官至太常寺卿,谥号确慎。

李星沅(1791-1851),湘阴人,官至两广总督。

魏源(1794-1857),隆回人,字默深,著名学者与思想家,著作有《诗古微》、《书古微》、《皇朝经世文编》、《海国图志》、《圣武记》等。

汤鹏(1801-1844),益阳人,进士,任监察御使,著《浮邱子》二是19世纪50-60年代,即咸同年间的湘军集团,主要代表人物为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郭嵩焘、刘长佑、江忠源等。

曾国藩(1811-1872),湘乡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谥号文正。

胡林翼(1812-1861),益阳人,官至湖北巡抚,谥文忠。

左宗棠(1812-1885),湘阴人,官至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谥文襄。

彭玉麟(1816-1890),衡阳人,官至兵部尚书,谥刚直。

郭嵩焘(1818-1891),湘阴人,首任驻外公使,著名启蒙思想家。

刘长佑(1818-1887),新宁人,官至两广总督,谥号武慎。

义门陈姓聚族而居,天下陈姓出江州(二)

义门陈姓聚族而居,天下陈姓出江州(二)

义门陈姓聚族而居,天下陈姓出江州(二)义门陈姓聚族而居天下陈姓出江州(2)义门陈氏始祖乃陈旺~字天相~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4月遵祖父陈伯宣命~由庐山龙潭窝迁至九江郡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即今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开创基业。

陈旺娶妻孙氏生子二~长子陈机~次子陈棋。

陈旺寿终八十一岁~葬于义门东臬岭龙池山,今旺公山,。

陈旺自开基以来~以忠孝节义为本~勤俭耕读传家~建书堂,东佳书院前身,~立家法~敬友邻~睦家人~使义门陈氏家族人才辈出~义风蔚然而日益昌盛~为义门陈氏后来聚居数千口~合炊几百年奠定了文明的良基。

义门盛况1、累受旌表。

义门陈氏自建庄至分析~跨两朝~历时三百三十二年~先后累受唐宋两朝数位帝王的亲笔敕赐旌表和诸多将相名流诗赋赞誉。

1, 唐朝旌表 ,唐僖宗李儇于中和四年,公元885年,御笔亲题“义门世家”~并赐一联“九重天上书声旧~千古人间义字香”以示赞誉。

从此~陈氏即把原常乐里永清村改为“义门”。

唐昭宗李晔于大明元年,公元890年,御笔亲题“旌表义门陈氏”~由此即定名为“义门陈”。

今外地仍称车桥镇义门村为义门陈。

南唐王李升于升元元年,公元937年,赐匾一块~上书“义门”二字~标揭门闾。

至此~“义门陈氏”自陈旺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开基建庄至南唐李升升元元年,公元937年,~在唐共历时206年~先后受到三位帝王的旌表~后人有义门陈氏始于唐之说。

,2, 宋朝旌表宋太宗赵匡义于淳化三年,公元992年,7月15日御笔旌赐“忠者世家”~又于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旌赐“真良家”和“义居人”~同年下昭将“义门家法”收藏于国史馆~并遣内侍裴愈赐御书三十三卷在义门敕建御书楼~将“真良家”三字悬挂门首。

宋太宗又于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为义门亲题:水阁山斋架碧虚~亭亭华表耀门闾。

祖宗遗下林泉汁~子孙相承孝义庐。

原上鹡鸽常救难~庭前棠棣每添辉。

疑川郡派传千古~芳振江南绍有虞。

和“问道江南谁第一~咸称惟有义门陈”的诗句以示赞颂。

近600年来,我国人才产出率最高的家族,竟是色目人后代,太牛了

近600年来,我国人才产出率最高的家族,竟是色目人后代,太牛了

近600年来,我国人才产出率最高的家族,竟是色目人后代,太牛了01巍巍恒山,绵延起伏于山西代县北境,间有险要,设关置卡,曰雁门关,“天下九塞,雁门为首” ,它“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自古以来皆为兵家必争之地。

雁门雄关如此雄关,定得猛将把守,元朝皇帝命思兰不花之子敖拉齐(阿鲁赤)留镇云、代(今河北省北部及山西北部地区),拥关拱卫京畿等重地。

思兰不花(也作萨拉布哈)乃西域答失蜜氏人士,颇有战力,在蒙古铁骑西征时归顺,后随元世祖忽必烈转战南北数十裁,累建功勋,深为忽必烈所倚重。

其子阿鲁赤臂力过人,善骑射,故得授此重任。

元朝统治者把治下的人民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管理,据其所处等级在为官、刑罚、禁令、赋役等方面作出了与之相应的政策或规定。

色目人即各色各目之人,是指除了蒙古人、汉人、南人以外的所有人的总称,包括来自西域和中亚的众多少数民族。

他们臣服于蒙古较早,并且与蒙古有着较近的文化习俗,往往作为雇佣军、补充官员、事役而被元统治者所器重,地位仅次于蒙古人,与蒙古人一起构成蒙元时期的主要政治力量。

来自西域的思兰不花家族就归属于蒙元时期的色目人。

镇守雁门的阿鲁赤,有子三,长子萨都剌,次子萨野芝、三子刺忽丁。

02思兰不花、阿鲁赤父子虽然是武将出身,但在南征北战过程中,意识到汉文化的先进,加之,当时元朝廷也逐渐接受、认可汉民族的儒家思想,还有雁门一带汉人众多,因此家境不错的他们,对三个儿孙的文化、思想教育比较重视。

少年萨都剌(约1272-1355),既聪明又刻苦,精通书画,工诗词,很早就在当地小有名气,他希望自己能有机会实践济世经邦的远大理想。

无奈元朝皇室内斗激烈,帝位更迭频频,正走入末路;父亲阿鲁赤官场几度沉浮,家道中落,通过门阀快速进入统治阶层几无可能。

另外,元朝初期一直没有重开科举,登科入仕之途也没门。

长子萨都剌,只好像其他擅于经商的人一样,离家南下西出,通过经商谋利来养家糊口。

百家姓:陈姓的来源及姓陈的名人

百家姓:陈姓的来源及姓陈的名人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关于《百家姓:陈姓的来源及姓陈的名⼈》⽂章,希望⼤家能够喜欢!陈⼀、来源有五 1、出⾃妫姓,其始祖为妫满,也洒洒2、出于陈国公族后裔。

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孙有以国为⽒,就是陈⽒。

除胡公满的⼦孙陈完这⼀⽀主系外,还有三⽀。

⼀、陈哀公之⼦留,避居陈留。

⼆、陈泯公之长⼦陈衍。

避居阳武户牍乡。

三、陈泯公次⼦全温之后陈孟琏,居于固始,其后因⽆⼦,便以颖川陈寔为嗣⼦,遂融⼊颖川陈⽒。

 3、出⾃⽩永贵之后。

隋初有⽩永贵改姓陈,其后裔也多改陈姓,是为万年之陈⽒。

4、刘矫的后裔也有改陈姓的。

 5、南北朝时,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随北魏孝⽂帝南迁洛阳后,实⾏汉化政策,改复姓为汉字单姓,称陈⽒。

 ⼆、迁徙分布 ⾃陈国内乱后,陈⽒有⼏次外迁,分别为陈留、阳武户牍乡和固始。

唐朝初期和中期,中原陈⽒有两次南迁福建。

 ⼀是唐⾼宗总章⼆年,朝廷派陈政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蛮獠啸乱",陈政卒后,其⼦陈元光代⽗领兵,平定局势后,设置了漳州郡。

因之被后⼈称为"开漳圣王",其⼦孙称为"开漳圣王派"。

 ⼆是颖川陈实后裔陈忠之⼦陈邕,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福建同安,其后⼦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

陈⽒⼊粤,始于南宋。

陈⽒⼊台,始于明末,福建同安⼈陈永华于明末随郑成功⼊台湾,为陈⽒⼊台始祖。

陈⽒迁⼊越南的历史⽐较久远。

李朝⼥皇李昭皇之夫陈煚,于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传8世13王,历时175年。

 陈⽒移居⽇本,始于明初,⼤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派去的⽔⼿,此后有的在琉球群岛落户。

明清以后,闽粤等沿海地区的陈⽒,有许多⼈出海谋⽣。

例如,陈⾂留率亲族百余⼈迁居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另有⼀些⼈迁⾄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澳⼤利亚等国家。

三、郡望堂号 【堂号】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是客⼈的意思。

周武王灭纣后,把黄帝之后封于蓟,帝尧之后封于祝,帝舜之后封于陈。

临川文化区域的才子群落黎川陈氏家族

临川文化区域的才子群落黎川陈氏家族

临川文化区域的才子群落黎川陈氏家族黎川县的陈道一家可以说是人才济济,他登科,他的儿孙也多人登科,从陈道登进士榜的乾隆十三年(1745)到陈椿冠登进十的道光十五年(1835)间九十年,就有七人登科,还有多人虽未登科,但在各自的领域作出了贡献而名留青史。

他们是:陈道(1707-1760),字绍洙,号凝斋,清代理学家。

他自幼品质端重,不与同辈儿童一般嬉闹,小时候,白天从老师受习学业,晚上则跟父亲诵读小学《近思录》,孜孜不倦。

年岁稍长,便协助父亲治理产业及施行善事。

稍有闲暇,总是爱不释卷。

肄业于国子监后,又师事广昌黄永年,钻研理学,还兼攻读水利农田、军政边防等多方面书籍。

乾隆十三年考中进士。

但以父母年高,无同胞兄弟为由,未进入仕途,只安心在家待奉父母双亲。

他在家里,仍然像未中科举的生员那样,埋头读书;同时辅佐父亲在家乡办慈善事业。

他曾设立义田二千亩,以使"读书有赡,鳏寡孤独废疾有养,婚丧有助"。

又捐助白银二千两,为"盱江书院"讲学费;又倡导建立"黎川书院",并在此掌教多年。

他还经常操办造桥建亭、施棺舍药之类有利于乡里百姓的事。

遇灾荒年景,他奉父命运粮平粜,编户计口以救饥,并劝说强制某此囤粮闭粜的富户,使用权其参与赈济。

陈道一生,为人严毅清苦,"自少至老未一日怠惰"。

他说:"忧勤惕厉,人生所以成德业也。

反是,败矣!"。

他治学,以力行为主;他的文章,多为讲学书稿,有些还是八股文,文风醇古淡泊,真意盎然。

他的诗作,如《拟古》二首等,常常流露出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情绪。

别有《杂感》、《拟行路难》、《过小孤山》、《出都》等诗,均反映了他不与时俗同流合污的对抗情绪,他原本打算写一部《春秋辑注》和编辑《江西文统》,但尚未写完不幸离世,时年53岁。

陈道逝世后,他的学生、学者鲁九臬将其文稿收集整理,编成《凝斋遗集》8卷。

陈守诚,字伯常,陈道长子。

九子分九州,满子分汀州

九子分九州,满子分汀州

九子分九州,满子封汀州
南北朝时,陈朝皇室陈元光入闽,后裔繁衍。

至裔孙陈叔明家族共聚三千余口,称为巨族。

时遭动乱,宋延震动,为安定邦国,圣谕凡巨族分居。

陈叔明共有九子,散处九州。

陈魁子参琬,敕封大夫,携带家室九十七口入汀州,为汀州陈剑姓始祖。

陈魁墓在东郊皇屋后山,营建颇宏伟,与唐刺史陈剑公冢,而各立碑。

陈剑后裔,据传已回中原,而陈魁的后裔在汀繁衍,现在广东大浦一带与台湾的陈姓,多是陈魁的后裔。

陈魁公九兄弟,所云“九子分九州”为长兄陈灏携家室迁入苏州,二兄弟陈角入嫠州,三兄弟陈越入杭州,四兄弟陈鸣入孝州,五兄弟陈逵入广州,陈魁入汀州(陈魁是第六子,并非满子。

)七弟陈章入泉州,八弟陈成入衢州,九弟陈峙入抚州。

九兄弟分居闽、粤、江、浙四省。

另有一系为唐上元年间随陈政入闽的陈元光,镇扶南疆,政绩斐然。

其后裔陈宗道字道夫,宋大中祥符元年进士,见知于寇准,授开封府教授,后裔在汀州落户,子孙繁衍闽西、粤东等地。

义门陈家族的血脉文化精神

义门陈家族的血脉文化精神

四、义门陈家族的血脉文化精神义门陈光辉家族文化如何定位,什么是义门陈家族文化精神,义门陈创造人类家族历史发展奇迹,成功原因何在?义门陈子孙修撰家谱,无论是‚中华义门陈大成总谱‛,抑或是各庄支系宗谱,都既应该在源流分支重要人物事实上努力考据证伪,更应该在义门陈光辉家族文化定位、义门陈家族文化精神、义门陈人类奇迹成功原因方面首先致力研究。

有的已经出现分析比较独到的学习研究成果,如2015.07.26陈汀洲‚义门陈客家文化概述‛,陈雄耀:客家历史源流史,2015.05.13,何子渊:客家精神,台湾陈大络新版大成谱:陈氏族谱序,新版大成谱,第四节,‚义名远播‛里面的重要篇章等,尤其是何光岳先生‚家国理想‛的点题,都已经是殊为可喜的初步成果。

问题在于,有的点到为止,未及深入分析论证;有的强调‚义门陈家族文化精神‛,但是包含了一些不属于家族文化精神的内容,对义门陈家族精神本身分析得仍然不深不透不成体系;有的如系统分析义门陈‚千古奇迹‛的成功原因,仍然基本属于空白;有的趋附时尚,比如近几年政治理论界强调和谐,有人就说义门陈精神的核心是和谐。

义门陈和谐大家庭是很突出,但是‚和谐‛是结果,是现象,义门陈家族精神要深入研究的是其原因与和谐现象背后的本质与精神的抽象提炼与升华,就是要研究义门陈家族和谐之奇迹,何以超越于其他各大名门望族之一般和谐的特殊性。

当然,论从史出,学习分析研究传承义门陈家族精神与历史经验,要到前人褒贬义门陈的信史资料所反映之历史事实中寻找。

比如,义门陈祖先王夫人与宋初李太后的对答就揭示了义门陈奇迹的文化精髓与根本原因。

李太后问:张姓大族‚张公百忍,七世其昌,义门陈何以历数百年而不衰?‛王夫人答:‚义门陈以‘一公’对‘百忍’,至公而无私,义聚也。

‛以‚家事至公到事国至公,‛是义门陈15代义聚之根本原因与500年义聚家族文化精神灵魂之一也。

义门陈从唐代中期由陈旺陈崇兄友弟恭合作初创,宋朝太宗初期即发展至四百多人,其后在很短时间内壮大至3700余人。

陈氏家族分布与辈分

陈氏家族分布与辈分

全国各地陈姓字辈汇总陈姓是中国众多姓氏中,按人口计算居全国第五大的姓。

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陈姓为现代中国第五大姓。

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陈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陈姓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香港、澳门及台湾都是第一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10位。

贵州省:1、贵州省开阳县{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楠木渡镇(下马场镇)新风村}陈氏:先祖陈俸忠(1735-1815),乾隆年间由四川到贵州开州府紫江县管下马场龙堰居住(现贵阳市开阳县楠木渡镇新风村);祖籍江西林江府书市巷十字街桥这头,后从江西到湖广,到四川北道顺庆府广安州大竹县云安乡寒林里双河口陈家塆子。

字辈:俸、朝、章、子、国、大、锡、廷、思、培、祖、永、恒、昌、鸿、禧、熙、业、宗、序、维、昭(转宗)2、贵州辈份是:锡、大、天、先(薪)、应;文、光、学(华)、世(永)、鸿;思、余、平、安、义;镇、国、定、庭、忠。

3、贵州金沙及遵义三河流传的诗句:平地干戈闹红哇红兵赶散各天涯五马太子如雷吼永赴麒麟江定巴一家分为三五户一户分为三五家有人记得诗八句不同宗祖也同华4、贵州省赤水市元厚镇庆丰村洪、万、启、光、登、先、明、永、远、福5、黔南地区炳、少、明、忠、玉6、贵州织金(主要是阿弓、吹聋、鸡场一带)就有几万人。

有传红鬃白马典故,辈分“进霸百景安,毯大万福先……再启玉文光,恩高(洪)开国相……7、贵州六枝、织金、安顺一带有明朝从江西吉安府大桥头小桥尾过来的陈姓后代上万人陈姓:字辈是:“朝、兴、先、芝、彦,宏、正、元、福、廷,明、光(伦)、开、富、贵”。

好象是“彦”字辈有一支到了广东或广西8、贵州独山县:是从江西来的,先到贵州省福泉后在1860年左右迁至独山,现字辈一段为:士、玉、开、志、国、文、兴....9、清康熙年间,陈之贵迁入贵州都匀骆家田二十个流水字辈:荣、学、际、国、治、延、佑、宏、世、德、孝、友、惟、敬、修、光、显、永、尔、锡。

陈姓起源与发展

陈姓起源与发展
隋唐五代迁徙 唐高宗总章二年 (669年),陈元光代父奉命讨伐闽南地区,平息战乱后致力于当地的经济文化开 发,长住于此。唐朝中期,颍川陈宴后裔陈忠之子陈邕,为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 宰相李林甫排挤,玄宗时率家由京兆万年 (今陕西长安)迁至福建同安嘉禾,又徙漳州南厢山。
陈姓分支迁徙 长沙陈姓:有的说是陈朝陈宣帝陈顼之子宜都王陈叔明之后。邵阳县陈姓:其始迁祖于唐庄宗同 光二年平蛮,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迁至新化鹅塘村,再迁至邵阳县横阳山。岳阳县陈姓:陈岳, 宋天圣时,由德安迁岳州剪刀池(今岳阳市一中后),传32代,9万余人。

迁入琉球群岛 明代,出使中国、暹罗(泰国)、满刺甲(今马来西亚马六甲)的使者、通事的陈氏有:陈康、陈泰、 陈耀、陈义、陈武、陈赋、陈继荣、陈继成、陈继章、陈继茂、陈贵、陈富、陈华、陈荣、陈浩、 陈文鉴、陈爵、陈宜、陈诏、陈营等。他们在琉球国定居多年,并世代担任琉球国的大使、通事、 大夫、长史、火长等要职。
迁 徙 史

移居台湾 明朝天启四年 (1624年)荷兰人窃居台湾后,曾招募闽南沿海移民去台湾垦殖;明末郑芝龙设寨于台 湾北港,曾多次招募漳、泉、兴化沿海居民渡海去台湾垦荒;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郑成功 之孙郑克(王+爽)归顺清朝后,漳、泉、兴化沿海赴台又有几十万人之多;清朝康熙中叶,清政府 放宽海禁,广东移民也大批迁往台湾。
妻,有子便随母姓,后 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居
成为海宁望族;隋朝时 民,多以船为家。关于
杨坚有一心腹干事陈茂, 堕民,是元明清时,浙
本是河东猗姓人,冒姓 江绍兴及属县境内受歧
陈氏
视的一部分平民
第 二 章
陈姓名人
陈 姓 名 人

陈完
春秋时齐国大夫。即田敬仲。陈厉公之子。前 672年,陈宣公杀其太子御寇,他与寇相友善, 恐祸及身,出奔至齐。齐桓公使为工正,列为 大夫。自入齐后,由陈改姓田氏。死后谥敬仲, 为田齐始祖。

广西分布有四条大龙脉是屡出济世人才的好风水

广西分布有四条大龙脉是屡出济世人才的好风水

广西分布有四条大龙脉是屡出济世人才的好风水从整体而言,广西的西北部属于云贵高原的延伸,东北部属南岭山地,越城岭、海洋山、都庞岭和萌渚岭,坡谷相连,平行排列,地势北高南低。

广西山脉的分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多分布于边缘地带,使广西成为一个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称“广西盆地”;二是山脉多呈弧形结构,自南而北一弧套一弧。

桂北的大南山、天平山和九万大山构成第一个弧,即北弧。

桂中的大瑶山和大明山构成第二个弧,即中弧。

桂南的云开大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和六韶山、大青山、公母山构成第三个弧,即南弧。

这些弧形山脉的分布很有规律而且整齐,由于受弧形山脉分隔的影响,使广西境内山岭绵延,丘陵错综、平原狭小,山地丘陵占全区总面积的2/3。

一是山岭连绵,山区广大广西以多山著称,海拔五百米以上的土石山占全区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三点一,海拔二百五至五百米的山丘(包括相应高度的石山)占百分之十点八,两项相加,占全区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四点九。

广西山多而且高大,主峰超过一千六百米的山脉有十三列,超过一千六百米的山峰更是不可胜数。

广西山区面积占百分之七十六,耕地约占百分之十一,其余则为水面,道路,村庄等。

广西称得上是“八山一水一分田”。

山区面积广大,是广西土地资源构成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

二是岩溶广布,山水独奇广西石灰岩(碳酸盐类岩石)分布面积很广。

据统计,共有十二万二千多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一点八。

广西的灰岩,在内外营力的作用下,发育成为种类极其繁杂、风景非常秀丽的岩溶(喀斯特)地形。

主要分布于桂中、桂西和桂东北。

三是平原狭小,丘陵错综广西的平原,面积小,分布零星。

据统计,广西的平原面积约三万四千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百分之十四,最大的冲积平原面积不超过七百平方公里。

广西的平原主要有两类:一为溶蚀平原,是石灰岩经长期的溶蚀和侵蚀而成,以柳州为中心的桂中平原堪称代表,二为冲积平原,是由河流冲积而成。

冲积平原按其分布位置,又可分为冲(洪)积扇、沿江平原和三角洲三种。

天马陈族人才辈出

天马陈族人才辈出

天马陈族人才辈出发布时间:2012-06-18天马村钟灵毓秀,自古人才辈出,有爱国忠烈陈琎、清朝3武进士、著名地质学家陈国达、知名企业家陈鸿基……。

随着世世代代的发展,加上明清多出名人,天马村逐渐成为一条远近闻名的大村落。

有人认为,是生存和发展的本能铸就了陈族人强悍的性格,让他们发奋图强,发展壮大。

陈氏是560年前从30公里外的棠下镇石头村迁来,然后在天马村开枝散叶。

如今,天马陈氏是本村大族。

虽然村里现居人口过万,但基本住户都是陈族人,其他姓氏住户只是极少数,这形成了不同于周边的一种特殊现象。

就像天马村的小鸟天堂,独木成林,天马村也几乎独姓为乡。

天马陈氏开族与分支天马陈氏一世祖为陈守常。

其爷爷陈琎是棠下石头第七代,明朝时为国牺牲。

父亲陈可宽和他两代单传,人丁单薄,后来父亲被害,母亲携他离开石头,在渔人郭公的帮助下迁到天马。

之后,陈守常母亲艰苦持家,历尽艰辛将守常养育成人,繁衍后代。

当时的马熊岛较小,生活条件恶劣,陈家又势单力薄,随时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生存和发展的本能铸就了该族人强悍的性格。

到第四代时,陈氏家族人口渐多,子孙芸芸。

天马陈氏祠堂“务本堂”,供奉陈琎、陈可宽为高祖,奉陈守常为天马一世祖。

务本堂有一对联:“务接石头传九代;本支天马昌百世”(陈盈德撰),点明了天马村陈族的来历。

天马陈族历来重视供奉祖先,除立始祖祠堂和分房祠堂外,清代时还在广东的陈氏合族祖祠——广州陈家祠(又名陈氏书院)出资供奉天马乡陈族的列位祖先,主位达56个之多。

民国时,会城建新会阖邑书院(今新会一中内),天马乡捐银10000大圆,取得副顶胪第四级神主一座,供奉高祖陈琎牌位。

天马高祖陈琎(1370-1426年),在历史上是一位忠烈爱国的人物。

明万历、清康熙、清道光的《新会县志》,清《新会乡土志》都有关于他的记载,其中康熙期间的县志将他记入“忠义”人物条目。

永乐十年(1412年),陈琎被选为湖广永州府推官。

永乐十五年(1417年)陈琎受到明朝高官张辅赏识,调任交趾新安府推官。

陈氏天下一家亲

陈氏天下一家亲

陈氏天下一家亲《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典故》: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

据说,有湖北、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

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

湖广填四川有下面几个重要的内容:1.湖广填四川并不仅仅发生在清朝,而是经历了明、清数百年时间的迁移。

南宋末年(公元1200多年),四川军民参与长期的抗金战争,后来又与蒙古军队展开了50年的争斗,期间蒙古军曾三次攻入成都,直到南宋灭亡,元朝建立时候,四川人口已经从南宋末年的近1000万人口锐减到南宋灭亡后的60万人(1282年),仅剩下10%还不到。

从整个四川地区来看,以至有"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虞集:《史氏程夫人墓志铭》。

整个元朝近100年时间,由于没有组织迁移,四川人口没有多大的变化。

到了元末明初,农民起义军红巾军领袖徐寿辉旗下大元帅明玉珍率领的湖北地区农民军十几万人进入四川,后被朱元璋所灭,这些湖北来的军民算是第一次填四川。

明朝开始,湖广地区大量农民迁移到四川,到了1381年,明朝建立仅十几年时间,四川人口就增加到了146万人,明朝也有连续移民,不过直到明末1644年,四川人口也只恢复到400万人,经过300多年的元、明统治时期,四川人口只恢复到了南宋末年的一半不到。

明末清初,张献忠、李自成、清军以及后来康熙年间的三藩之乱,30年间经历长期战争加瘟疫等自然灾害发生,四川再次遭遇了人口锐减,据官方统计,1668年(康熙七年),四川省会城市成都只剩下七万人,四川全省人口约60万人,比明末400万人锐减了340万人,四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四川土地上几乎荒无人烟。

四川巡抚张德地曾在一篇奏疏中记录了蜀中父老的一段回顾:“查川省孑遗,祖籍多系湖广人氏。

访问乡老,俱言川中自昔每遭劫难,亦必至有土无人,无奈迁外省人民填实地方。

高教版高一语文(拓展模块)第9课《兰亭集序》

高教版高一语文(拓展模块)第9课《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教案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兰亭集序》的课文内容,掌握有关本文重要的词语和句式的意思,懂得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进而理解有关作者的人生逸事和《兰亭序》在书法文学史上的地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美文的能力,尤其是鉴赏能力,同时打通文学与绘画书法音乐的联系,充分展示审美教育,让学生在“美”中学。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懂得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挖掘学生珍视经典美文的潜在情感,为培养阅读经典的习惯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兰亭集序》的课文内容,掌握有关本文重要的词语和句式的意思,懂得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进而理解有关作者的人生轶事和《兰亭序》在书法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美文的能力,尤其是鉴赏能力,同时打通文学与绘画书法音乐的联系,充分展示审美教育,让学生在“美”中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那幅书法作品吗?板书(兰亭集序,王羲之)今天我就带来了此幅作品的摹本。

出示冯承素的摹本。

实际上,《兰亭序》的真本已经由唐太宗带入昭陵,唐太宗在世时,唐代就有过好几种摹本和临本(摹本是完全遵照原作的摹写,而临本实际上已经掺入了书写者的自我风格特征的临写),流传到今天,像初唐的几位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他们都进行过《兰亭集序》的临写,而专门在皇宫里面做摹本的是冯承素,现在我们通行的就是冯承素的摹本,都一致认为此摹本是非常接近原作的。

那么关于临本后代也有赵孟頫、董其昌等比较著名。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篇“文风清闲,字字珠玑”,被称为历代序跋样板中的妙品;一起走近这幅书法艺术登峰造极,被推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对后世在文学上、书法上以及文化上有深远影响的千古杰作。

二、检查预习根据我们对本文的预习,我来考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出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疏通文意。

1、夫人之相与(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夫,句首发语词,实际是人相与(人与人相交往)。

第四字出的成语

第四字出的成语

第四字出的成语爱如己出像对待亲生子女那样地爱护。

悖入悖出悖:违背、胡乱。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物,也会被别人用不正当的手段拿去。

胡乱弄来的钱又胡乱花掉。

层见叠出层:重复;迭:一次又一次。

接连不断发生。

比喻事物很多。

乘虚迭出虚:空虚、弱点。

迭:屡次。

指军事上向对方没有设防或兵力薄弱的地方进攻。

冲口而出形容不加思索地说道出。

丑态百出各种丑恶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

舛讹百出舛:错乱。

讹传:错误。

错乱的地方很多。

通常指书籍的文学创作或印制不妙。

夺门而出夺门:破门,奋力冲开门。

猛然奋力冲开门出去。

形容迫不及待。

汗不敢出吓得连汗都不敢往外冒著了。

形容紧绷惧怕至了极点。

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指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坏事却传播得极快。

和盘托出和:联同。

连盘子也端出来了。

比喻全都谈出,毫不留存。

呼之欲出呼:叫,喊。

形容人像画得逼真,似乎叫一声就会从画中走出来。

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

祸从口出灾祸从口里产生出。

指骂人不慎重难闯祸。

出的四字成语:脱口而出、推陈出新、出尔反尔、喜出望外、出其不意、如出一辙、喷薄欲出、足不出户、神出鬼没、别出心裁、出人意料、水落石出、层出不穷、出谋划策、旁逸斜出、夺眶而出、倾巢而出、出奇制胜、人才辈出、出类拔萃、入不敷出、出言不逊、和盘托出、深居简出、呼之欲出、出神入化、挺身而出、六出冰花、出言无状、出人头地1、行尸走肉、金蝉脱壳、百里挑一、金玉满堂、背水一战、霸王别姬、天上人间、不调侃不快、海阔天空、情非得已、满腹经纶、兵临城下、春暖花开、插翅难逃、黄道吉日、天下无双、偷天换日、两小无猜、卧虎藏龙、珠光宝气、簪缨世族、花花公子、绘声绘影、国色天香、相亲相爱、八仙过海、金玉良缘、掌上明珠、皆大欢喜、逍遥法外、生财有道、极乐世界、情不自禁、愚公移山、魑魅魍魉、龙生九子、精卫填海、海市蜃楼、高山流水、卧薪尝胆、壮志凌云、金枝玉叶、四海一家、穿针引线、无忧无虑、无地自容、三位一体、落叶归根、相见恨晚、惊天动地、滔滔不绝、相濡以沫、长生不死、原来如此、女娲补天、三皇五帝、万箭穿心、水木清华、窈窕淑女、破釜沉舟、天涯海角、牛郎织女、倾国倾城、飘飘欲仙、福星高照、妄自菲薄、永无止境、学富五车、饮食男女、英雄豪杰、国士无双、塞翁失马、万家灯火、石破天惊、精忠报国、养生之道、覆雨翻云、六道轮回、鹰击长空、日日夜夜、厚德载物、亡羊补牢、万里长城、黄金时代、出生入死、一路顺风、随遇而安、千军万马、郑人买履、棋逢对手叶公好龙、后会无期、守株待兔、凤凰于飞、一生一世、花好月圆、世外桃源、韬光养晦、画蛇添足、青梅竹马、风花雪月、滥竽充数、总而言之、没完没了、欣欣向荣、时光荏苒、差强人意、好好先生、无懈可击、随波逐流、袖手旁观、群雄逐鹿、血战到底、唯我独尊、买椟还珠、龙马精神、一见钟情、喜闻乐见、负荆请罪、三人成虎河东狮吼、程门立雪、金戈铁马、笑逐颜开、千钧一发、纸上谈兵、风和日丽、邯郸学步、大器晚成、庖丁解牛、甜言蜜语、雷霆万钧、浮生若梦、大开眼界、汗牛充栋、百鸟朝凤、以德服人、白驹过隙、难兄难弟、鬼哭神嚎、声色犬马、指鹿为马、龙争虎斗、雾里看花、男大当婚、未雨绸缪、南辕北辙、三从四德、一丝不挂、高屋建瓴阳春白雪、杯弓蛇影、闻鸡起舞、四面楚歌、登堂入室、张灯结彩、而立之年、饮鸩止渴、杏雨梨云、龙凤呈祥、勇往直前、左道旁门、莫衷一是、马踏飞燕、掩耳盗铃、大江东去、凿壁偷光、色厉内荏、花容月貌、越俎代庖、鳞次栉比、美轮美奂、缘木求鱼、再接再厉、马到成功、红颜知己、赤子之心、迫在眉睫、风流韵事、相形见绌诸子百家、鬼迷心窍、星火燎原、画地为牢、岁寒三友、花花世界、纸醉金迷、狐假虎威、纵横捭阖、沧海桑田、不求甚解、暴殄天物、吃喝玩乐、乐不思蜀、身不由己、小家碧玉、文不加点、天马行空、人来人往、千方百计、天高地厚、万人空巷、争分夺秒、如火如荼、大智若愚、斗转星移、七情六欲、大禹治水、空穴来风、孟母三迁绘声绘色、九五之尊、随心所欲、干将莫邪、融为一体、借刀杀人、浪迹天涯、刚愎自用、镜花水月、黔驴技穷、肝胆相照、多多益善、叱咤风云、杞人忧天、作茧自缚、一飞冲天、殊途同归、风卷残云、因果报应、无可厚非、赶尽杀绝、天长地久、飞龙在天、桃之夭夭、南柯一梦、口是心非、江山如画、风华正茂、一帆风顺、一叶知秋草船借箭、铁石心肠、望其项背、头晕目眩、大浪淘沙、纵横天下、有问必答、无为而治、釜底抽薪、吹毛求疵、好事多磨、空谷幽兰、悬梁刺股、白手起家、完璧归赵、忍俊不禁、沐猴而冠、白云苍狗、贼眉鼠眼、围魏救赵、烟雨蒙蒙、炙手可热、尸位素餐、出水芙蓉、礼仪之邦、一丘之貉、鹏程万里、叹为观止、韦编三绝、今生今世草木皆兵、宁缺毋滥、回光返照、露水夫妻、讳莫如深、贻笑大方、紫气东来、万马奔腾、一诺千金、老马识途、五花大绑、捉襟见肘、瓜田李下、水漫金山、苦心孤诣、可见一斑、五湖四海、虚怀若谷、欲擒故纵、风声鹤唳、毛遂自荐、蛛丝马迹、中庸之道、迷途知返、自由自在、龙飞凤舞、树大根深、雨过天晴、乘风破浪、筚路蓝缕朝三暮四、患得患失、君子好逑、鞭长莫及、竭泽而渔、飞黄腾达、囊萤映雪、飞蛾扑火、自怨自艾、风驰电掣、白马非马、退避三舍、三山五岳、称心如意、望梅止渴、茕茕孑立、振聋发聩、运筹帷幄、逃之夭夭、杯水车薪、有的放矢、矫枉过正、睚眦必报、姗姗来迟、一鸣惊人、孜孜不倦、一马平川、入木三分、沆瀣一气、天伦之乐兄弟阋墙、藕断丝连、心猿意马、想入非非、盲人摸象、眉飞色舞、三教九流、高楼大厦、锲而不舍、过犹不及、狗尾续貂、斗酒学士、高山仰止、形影不离、小心翼翼、返璞归真、见贤思齐、按图索骥、枪林弹雨、桀骜不驯、遇人不淑、道貌岸然、名扬四海、虚与委蛇、门可罗雀、水落石出、不卑不亢、无法无天、拔苗助长、大快朵颐因地制宜、单刀直入、时来运转、天方夜谭、一蹴而就、踌躇满志、战无不胜、插翅难飞、图穷匕见、鬼话连篇、亢龙有悔、望洋兴叹、爱屋及乌、惊鸿一瞥、风华绝代、名胜古迹、如履薄冰、持之以恒、潜移默化、昙花一现、巫山云雨、狡兔三窟、栉风沐雨、骇人听闻、断章取义、曲突徙薪、谢天谢地、脱颖而出、垂帘听政、一马当先不耻下问、不。

《我与小鸟同成长》校本德育课程实践探

《我与小鸟同成长》校本德育课程实践探

创造性整合素材,让爱鸟教育更具体化——《我与小鸟同成长》校本德育课程实践研究【内容摘要】:《我与小鸟同成长》具有地方特色校本德育课程是我校自已开发的校本课程,其是从零点起步。

本人认为搜索、网罗素材,建立相关教育素材库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第一步,实践中就“如何创造性整合素材,发挥素材最大效应?”作出探索,尝试于乡土民间、环保教育基地、小学各科教材及网络中搜索相关教育素材,建立专门教育素材库,编写具有地方特色校本课程教材,设计专题主题教育活动技术方案,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素材与学生个体活动优化整合起来,结果发现这样的整合是事半功倍的。

创造性整合素材让爱鸟教育更有依托,更具体,更高效。

、【关键词】:搜索整合活用教育实施是以教育行动为保证,教育行动是以教育内容为载体。

《我与小鸟同成长》校本德育课程是我校自己开发的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德育课程,其对于我校毗邻小鸟天堂地理位置优势是具有一定可行性,同时对我国环保教育同样具有一定深远意义。

但如何开展与实施呢?我个人认为首先迈好的第一步就是搜集、盘清爱鸟相关的教育素材,创造性整合素材,只有这样才让教育具体化,让“爱鸟”的环保教育更有血有肉。

一、搜索盘点,网罗充裕的原始素材1.搜索乡土民间相关素材每一乡村都有每一乡村的乡土文化及传统。

搜索本土的乡村文化,利用本土素材开展针对性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更具有亲切感。

鸟于几百年前与天马人已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我与小鸟同成长》具有地方特色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展我们首先要追根于天马人传统的爱鸟传统。

我们要搜索相关乡土民间素材,让爱鸟的专题教育更具有继承性,使爱鸟的教育内容具有亲近感和说服力。

例如:走进民间,搜索天马人爱鸟的相关乡土民间素材,让学生了解天马陈族的来历与发展;了解仙人骑鹤的传说与大榕树故事;了解“雀墩”形成的前因后果;了解小鸟天堂与文学大师的相遇之缘;了解“天堂”曾经沦陷的故事;了解天马人近十几年来对“小鸟天堂”不懈的拯救行为。

仕颖派田心陈氏历史

仕颖派田心陈氏历史

仕颖派田心陈氏族谱及历史仕颖派陈氏第二十七世世泽堂五坐厝陈钟涛记于2010年5月11日一世祖莆田陈氏陈仕颖陈仕颖考中明经,出任潮阳县知县,后定居潮阳。

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举进士,授石首主簿,后调任扬州司法。

(待更新……)二世祖莆田仕颖派陈氏陈梦龙(陈仕颖长子)又名陈应辰,祖籍福建省莆田县,父陈仕颖考中明经,出任潮阳县知县,后定居潮阳。

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举进士,授石首主簿,后调任扬州司法。

当时忽必烈正准备举兵犯宋,陈梦龙数次上疏“提缨请劲旅”,未被朝廷采纳,遂于咸淳六年(1270年)春弃官回乡。

景炎元年(1276年)十一月,南剑州宋军降元,宋端宗君臣登船南逃,陈梦龙散家资起兵勤王,朝廷授予潮惠诸路招抚使之职。

祥兴元年(1278年),协助文天祥进屯潮阳讨伐陈懿,后得知其弟江西招抚使陈恩贞被困孤城,便发兵驰援,途中遭元兵截击,到达时城已破,陈恩贞身亡。

陈梦龙痛恨交加,发誓杀敌救国,队伍很快由3000多人增至2万多人,在江西、福建等地抗元兵数月之久,历经数十次战斗,终因众寡悬殊而失败。

二年初率900人退回潮阳南山旧营,得报文天祥在五坡岭被执,已解往海口(今海门镇)。

遂率兵力救文天祥,在海口古埕乡与元兵激战捐躯。

士民感怀其忠义,在双溪鹅地(属雷岭镇)为他造坟立碑纪念。

后人有诗吊尸橫五坡坑谷红,少保被执谁争锋,千年古堤英雄泪,喋血南疆陈梦龙。

三世祖…………………………………………四世祖陈士显(大云公)陈士显,潮阳人,少颖异,博通群书。

元初举贤良方正,召对大廷。

正元间擢高第,授国子监助教,累迁集贤之学士、侍御史。

大德中,流星日食之变,士显言事过切直,出为江西道,卒为官。

五世祖陈六材(南山公田心陈氏开基祖)南山公于元代宗大德二年(1298)因避战乱于潮阳新兴乡移居田心,到其子均老时,陈氏又一次迁移到距田心有十几公里之遥的溪头寨,历三代凡五十六年,1419年其曾孙荣祖(八世祖)才举家回迁田心。

这说明陈氏移居田心的一百余年间,宗族的发展其实并不稳定,因此,建置祠堂也就无法谈及了。

广东南雄珠玑巷广府陈姓的迁徙与分布

广东南雄珠玑巷广府陈姓的迁徙与分布

广东南雄珠玑巷广府陈姓的迁徙与分布广东南雄珠玑巷广府陈姓的迁徙与分布珠玑古巷,地处岭南与中原南北通衢的古道上。

在秦汉之时,大庾岭道设有横浦关,通岭南。

东汉建安八年(203年)设交州。

建安二十二年交州治自广信移番禺。

东吴永安七年(264年)分交州设交、广二州。

东吴甘露元年(265年)设始兴郡①,治曲江。

从此粤北作为岭南与中原的陆路沟通日益重要。

西晋末'永嘉之乱',中原和江南流民逾岭入粤颇多。

至唐代大庾岭路北上交通更为通畅。

在岭南南雄这一中转重镇,展示出一幕幕北人南迁的故事,由此诞生了珠玑巷,一个令广府民系各姓难以忘怀迁徙情思。

珠玑巷,位于韶关市南雄县珠玑镇,珠玑巷南距南雄城9公里,地处粤赣交通要道上,'枕楚跨粤',自古以来是南北交通要冲,是沟通大庾岭南北的必经之路,是中华民族拓展南疆的一个中转地,也是众多广东人祖先的发祥地。

珠玑巷是一个具有1010多年历史的古巷,得名于唐敬宗年间。

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云:'珠玑巷得名,始于唐张昌。

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

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居。

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朝闻其孝义,赐兴珠玑条环以旌之,避敬宗庙谥,因改所居为珠玑巷。

'②珠玑镇,宋嘉定中称沙水驿,后又改沙角巡检司,清名沙水镇,民国为沙水圩。

民国29年(1940年)实行新县制,全县划为2个区28个乡,第一区均平乡改为珠玑乡。

以珠玑为行政区域从此始。

今名珠玑镇,辖110多个自然村,3万余人口。

广府陈氏,是广府民系的大支之一。

广府民系,与福佬民系、客家民系是岭南的三大民系。

广府民系分布地区主要包括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的粤中、粤西、粤西南、粤北部分和广西南部。

有珠江三角洲平原、有丘陵台地、还有不少的山地,中心是明清时期称为广州府的地方,因简称之'广府民系',所形成的文化也叫'广府文化'。

陈氏来广东的历史悠久,据载东汉初年的经学家陈元,字长孙,广信县人,其父陈钦,与刘歆同精《左氏春秋》,并以此传授王莽,自名为《陈氏春秋》,王莽篡汉后,任厌难将军。

马是人类的朋友作文

马是人类的朋友作文

马,人类无言的朋友"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杜甫为我们描写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传神地展现了马的强劲豪迈,让人有一种马鸣风萧萧之感。

马是大型哺乳动物,四肢强健,力大善跑,加上它的感觉器官发达,眼大位高,视野开阔,记忆力、判断力都很强,方向感也极准确,居六畜之首。

给人的印象是憨厚、诚实、纯朴,又和人有方方面面的亲密关系,于是就有了许多佳名美誉:乌骓、赤兔、八骏、九逸、天马、宝马、汗血马、白龙马、千里马等,这些佳称,无不流露出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无论在游牧时期还是农耕文明中,马都是先民不可缺少的帮手,马就是生产力的标志。

一直到近代社会农业尚未机械化之前,马几乎包办农村的一切繁重工作。

时至今日,在我国的一些落后地区,马仍然是主要的生产力,被农民视为家庭中的重要成员。

可以说,马推动了历史的车轮,功不可没。

从秦兵马俑、汉铜马俑到唐三彩马,各个时代、各种质地、各种形态的马工艺品栩栩如生,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马以速度见长而成为古代交通工具最佳之选。

汗血马,传说中的良马。

它产于大宛,汗水从肩部流出,呈血色,一日之内可以跑千里路。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人生如白驹过隙”等句都传神地展现了骏马疾驰的情形。

至今,人们仍为它的速度而喝彩叫好:马在各种赛马节、赛马会上的速度使人颠狂,马在奥运会上表现的机敏和优雅令人倾倒。

马在古代也是建功立业的功臣,“马到成功”就是由此而来。

秦始皇统一六国,马之功居其半,兵马俑可为一证。

唐太宗连年征战,六骏战功显赫。

成吉思汗的铁骑横扫欧亚两大洲时,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没有任何动物像马这样深入地影响着人类的历史。

可以说人与马所组成的骑兵部队是最具威慑力的军事力量,几千年的刀光剑影中马和人一起创造了历史。

正因为如此,马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成语、俗语记载了这一切:“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做事更有把握;“老骥伏枥”比喻人虽老壮志犹在;“千里驹”却是褒奖年青才俊的好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马陈族人才辈出
发布时间:2012-06-18
天马村钟灵毓秀,自古人才辈出,有爱国忠烈陈琎、清朝3武进
士、著名地质学家陈国达、知名企业家陈鸿基……。

随着世世代代的发展,加上明清多出名人,天马村逐渐成为一条远近闻名的大村落。

有人认为,是生存和发展的本能铸就了陈族人强悍的性格,让他们发奋图强,发展壮大。

陈氏是560年前从30公里外的棠下镇石头村迁来,然后在天马村开枝散叶。

如今,天马陈氏是本村大族。

虽然村里现居人口过万,但基本住户都是陈族人,其他姓氏住户只是极少数,这形成了不同于周边的一种特殊现象。

就像天马村的小鸟天堂,独木成林,天马村也几乎独姓为乡。

天马陈氏开族与分支
天马陈氏一世祖为陈守常。

其爷爷陈琎是棠下石头第七代,明朝时为国牺牲。

父亲陈可宽和他两代单传,人丁单薄,后来父亲被害,母亲携他离开石头,在渔人郭公的帮助下迁到天马。

之后,陈守常母亲艰苦持家,历尽艰辛将守常养育成人,繁衍后代。

当时的马熊岛较小,生活条件恶劣,陈家又势单力薄,随时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生存和发展的本能铸就了该族人强悍的性格。

到第四代时,陈氏家族人口渐多,子孙芸芸。

天马陈氏祠堂“务本堂”,供奉陈琎、陈可宽为高祖,奉陈守常为天马一世祖。

务本堂有一对联:“务接石头传九代;本支天马昌百世”(陈盈德撰),点明了天马村陈族的来历。

天马陈族历来重视供奉祖先,除立始祖祠堂和分房祠堂外,清代时还在广东的陈氏合族祖
祠——广州陈家祠(又名陈氏书院)出资供奉天马乡陈族的列位祖先,主位达56个之多。

民国时,会城建新会阖邑书院(今新会一中内),天马乡捐银10000大圆,取得副顶胪第四级神主一座,供奉高祖陈琎牌位。

天马高祖陈琎(1370-1426年),在历史上是一位忠烈爱国的人物。

明万历、清康熙、清道光的《新会县志》,清《新会乡土志》都有关于他的记载,其中康熙期间的县志将他记入“忠义”人物条目。

永乐十年(1412年),陈琎被选为湖广永州府推官。

永乐十五年(1417年)陈琎受到明朝高官张辅赏识,调任交趾新安府推官。

岭南交趾郡设在今越南境内,后独立成为安南国,原是中国附属国。

在交趾期间,陈琎深入蛮邦,枕戈带甲,为保地方安宁鞠躬尽瘁。

陈氏祠堂有对联赞颂他“帅三军,约三法,决胜千里,当时有勇且知方”。

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征夷将军王通勾结黎利父子,割清化以南地区,传檄文武官吏全部弃城。

陈琎痛恨王通所为,说这不是朝廷命令,坚守孤城不出,竟遭杀害。

后来张辅再次下交趾平乱,为陈琎正名,其衣冠得以归国安装。

明朝为褒奖他尽忠尽忠报国、壮烈成仁,于宣德五年(1430年)赠“中宪大夫”(正四品),后加赠大理寺少卿(正四品)的头衔。

天马祖祠务本堂的大门联:“德沛三楚;名溢五湝”,便高度概括了陈琎在两地(湖广、交趾)为官的功绩。

天马是一个血缘村落,陈氏聚族而居。

但随着家族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有的族人开始迁出村外开枝散叶。

清康熙年间,七世孙陈君隆,从天马长熊迁居今会城五谷里开族。

陈君隆在世时四代同堂,
具有“五福”,“五福”被视为当时人生最高的幸福标准。

后来五谷里更名为“五福里”。

五福里陈族后裔一直以来认同是天马人,长期有连联络往来。

天马古今人才辈出
到了清代中下叶,天马人丁兴旺,子弟读书成风,尤为崇尚习武,取得“功名”的人很多,有武进士、文武举人、文武生员等。

据不完全统计,仅清一代,天马陈族(含五福里分支)有武进士陈炽昌、陈朝卓、陈朝光3人,文武举人陈献墀、陈士翘、陈文泉、陈文灿、陈士镳、陈瑞畴、陈德清、陈延隆、陈嘉福、陈延秩、陈朝昌、陈维信、陈天、陈仲焘、陈灼垣、陈大溶、陈作楫、陈声扬等14人,获官职名位,含加衔、封赠的110多人,还有未取得官爵的文武生员70多人,足见天马在清代已成为名乡,陈族为大族。

天马的科举成就比较高,除了一直注重教育外,与该族宗族制度强而有力也有很大关系。

而科举成就高,反过来又增强了该族的宗族势力。

武进士陈炽昌是天马乡绅陈仕俊、陈仕芬的祖父。

据族谱记,光绪五年(1879年)已卯科武举人,光绪九年(1883年)葵未科第四名武进士,钦点“传胪”。

据传,他在殿试时,本来失手将大刀甩了出去,但凭着身手敏捷,一个箭步抢了上去,用脚猛踢了起来,然后徐徐用手接住,竟然不露一丝破绽。

精湛的表演赢得了光绪皇帝和一班臣子大加喝彩,最后皇帝钦定为第四名,即二甲的第一名,通称“传胪”。

另外,陈朝光、陈朝卓为堂兄弟,分别于同治乙丑(1865年)科武进士、同治辛未(1871年)科武进士,被钦点为蓝翎将军、蓝翎侍卫。

到现代,天马村还出了好几位有建树的族人。

有地洼学说创始人陈国达院士,有“老革命”陈云英,农民县长陈罩旺,香港太平绅士陈鸿基,旅港实业家陈定谋,文艺家陈如松,革命烈士陈北宏、陈永汗、陈新荣……
地洼学说创始人陈国达
著名地质学家陈国达(1912—2004年),以始创“地洼学说”称诸于世,被誉为“地洼学之父”,与李四光并成称“南陈北李”。

“地洼学说”被公认是决定当代地质学发展的新学说之一,它的诞生被列入世界科学技术史年表。

陈国达历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南矿冶学院(中南工业大学前身)副院长,中南大学学术顾问,国家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8年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陈国达也是天马陈氏家族的后人,为天马十四世、五福里八世。

其父亲陈奕山生有五子,陈国达排行第五。

原名祖达,以光宗耀祖为初衷;读小学时改名国达,立志振兴国家。

他从小受“看风水”的父亲影响,与地质结下不解之缘。

陈国达在其姐姐的资助下,1925年春至1927年冬的新会一中读初中。

他读书非常勤奋,成绩在班上前列,
又喜欢到圭峰、象山、马山等作野外考察。

1934年在中山大学毕业后,他被选送到国立北平研究院读研究生。

此后又经过十年野外考察,陈国达将考察、研究的成果写成论著,开始对由美国学者霍尔和丹纳提出的“地槽-地台”传统大地构造理论进行公开挑战。

1956年,他发表了《中国地台“活化区”的实例并着重讨论“华夏古陆”问题》的论文,标志着“地洼学说”的诞生。

“地洼学说”被广泛运用于区域地质、成矿构造、找矿勘探、底层古生物和地震、水温、工程地质等方面。

中国也由此被称为“地洼学说”的故乡和发源地,美国《经济地质学》杂志更明确直接评价说,功劳归于中国的陈国达。

2004年4月8日,终身献给地质事业的陈国达因冠心病突发,在长沙溘然长逝,享寿93岁。

“老革命”陈云英
陈云英,天马人,1923年出生于印尼万隆市,11岁时回国读书。

14岁时抗日烽火燃起,她不肯随家人前往印尼,并说服其姐姐一同留下来投身抗日救国运动,参加“青青剧社”。

1938年15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担任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抗先”)新会县队部少年团团长。

新会沦陷后,她转入农村开展武装抗日,16岁时担任中共鹤山青溪区妇委书记、新鹤县妇委宣传部长。

建国初期调回新会,接收中心小学并担任校长,不久,担任新会县第一任专职团工委副书记。

1953年9月,新会县召开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陈云英任第
一届县妇联主任。

其后任广东省人民检察院人事处负责人至1983年离休。

1985年,陈云英参与组建广东省老干部关心青少年成长研究会,任副会长,热心于青少年思想教育,先后在广州、新会、鹤山等地作了200多场革命传统报告和演讲,又将离休补助费全部捐作助学资金,自己却身无余款,是一位热心肠的老奶奶。

她先后受到省市和全国表彰40多次。

凝聚海内外乡亲建设和谐天马
为了更好地与分布全国各地和海外地区的乡亲联络乡情,2006
年天马乡亲联谊会(2010年更名“天马和谐乡亲联谊会”)成立。

联谊会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围绕“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发动和依靠社会力量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宗旨,广泛联系海内外乡亲,为建设和谐、富裕天马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联谊会的倡议也得到了身在海外的天马乡亲的热烈响应,旅港实业家陈鸿基、陈定谋先生是其中的代表。

香港太平绅士陈鸿基先生,天马人,2006年荣获“世界杰出华人奖”,并同时被美国科罗拉多哈顿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陈鸿基一直关心家乡建设,1996年以来捐款50万元资助兴建天马老人之家,并捐资巨款关怀家乡老人家的生活。

旅港实业家陈定谋先生爱国爱乡,1994年以来,先后捐款150多万元港币给家乡,资助兴建天马小学“陈泽霖教学楼”和天马中学教学楼,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

如果说,旧时代社会动荡、战事频繁,天马宗族紧密团结,发挥强乡、御敌的作用,在新会的明清更玓迭战乱、社会暴动、红巾军起义等大动乱事件中,天马也未遭遇多大打击。

而今天新时代的宗亲,为凝结海内外乡亲,树立天马形象,齐心建设幸福新农村,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新闻来源:新会侨报社(叶丽琴岑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