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时代特征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一、中国古代史时代特征(一)先秦时期(二)秦汉时期(三)隋唐时期(四)宋元时期二、世界古代史时代特征(一)古希腊文明三、中国近代阶段特征(一)、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二)、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主要矛盾:⒈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1901年后两大矛盾趋于合流;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四)、分期界标(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同:任务(反帝反封建)、主力军(人民群众)异: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指导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前途(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五)、基本线索1、沉沦史: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如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抗争探索史:中国人民一方面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抗争(抗争史),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近代化)的道路(探索史)。
如太平天国运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属于抗争史的内容;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工农武装割据等属于探索史的内容。
【19世纪中后期(1840--1894)】①政治:A.列强侵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新式军队诞生(海军、陆军)C.中国外交: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对外开放(五口通商②经济:A.列强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B.中国经济结构变动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近代工业出现:洋务企业、民族工业③思想:A.开始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B.民主思想开始产生(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④社会:易服;报刊;铁路、轮船航运;邮政、电报【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5--1912)】①政治:A.列强侵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清王朝推行新政,但最终走向覆亡。
中外历史时代特征
中外历史时代特征一、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中国与欧洲中国(春秋战国) 西欧(希腊) 地理环境大河文明海洋文明经济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重农抑商粮食短缺、海外贸易殖民活动政治周王天下共主,分封制、宗法制,形成等级秩序。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城邦制度,小国寡民、独立自主、民主政治思想礼乐秩序,等级森严,百家争鸣宽松自由、平等互利、智者运动二、15——18世纪(工场手工业时期)中西对比项目西方中国特征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君主专制的加强和封建制度的衰落表现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国际贸易日益加强,世界市场开始孕育。
政治:欧美资产阶级形成并发展壮大,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文化:掀起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对外:开始了全球性的交往和早期殖民掠夺。
经济:赋税制度有重大调整,封建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自然经济占主体。
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农民战争发展到新阶段。
文化:呈现文学艺术繁盛、科技停滞的双重时代特征推行文化专制,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外交:由开放转为闭关锁国。
重大历史史实政治: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政治制度的建立,北美大陆新体制,法国大革命。
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解放思想,天文学革命,经典力学。
外交: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明清时期经济:农业、手工业发展超过了前代水平,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明朝中后期萌芽并在清代有了缓慢发展。
政治:专制皇权的强化(内阁、军机处)。
文化: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本草纲目》、《农政全书》。
外交:海禁、闭关政策的推行。
三、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中西对比西方中国特征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世界的主导),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冲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并逐步加深,中国社会被迫开始转型,中国近代化起步表现经济: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各历史阶段中外历史特征比较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及民主革命发展
(1)帝国主义侵略
(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3)戊戌变法与义和团
(4)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5)辛亥革命
(1)帝国主义时代的侵华特点
(2)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3)亚洲觉醒中的中国
(4)中印民族运动比较
1914至1927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调整
(1)第一次世界大战
各历史阶段中外历史特征比较
【复习目标】
1.比较中外历史发展的共同特点与个性特征,并分析其内在联系。
2.培养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中外历史发展特征的认识。
3.从世界总体发展角度分析认识中国历史问题。
【各历史阶段中外历史特征】
分期
世界总体发展状况
中国历史发展状况
中外比较角度
特征
表现
特征
表现
16至18世纪
(2)十月革命
(3)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
(4)战后革命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转折
(1)北洋军阀统治
(2)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
(3)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4)中国共产党成立
(5)国民大革命
(1)一战对中国影响
(2)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
(3)一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与中国
(4)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
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1)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2)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及封建主改革
(3)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4)对外殖民扩张
君主专制的加强和封建制度衰落
(1)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占主体
(2)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3)思想专制及文字狱
(4)闭关锁国
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阶段特征对比
1.政治: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一国两制。
2.经济: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3.思想文化: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4.科技:863计划,银河型计算机
5.外交:外交重大突破(恢复联合国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恢复)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总体特征: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电气时代)
1.政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亚非拉广大国家和地区基本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一战爆发1914-1918;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对外关系: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如: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10世纪
-—
14世纪中期
中国处于
宋元时期
960—-1368
1.11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法国琅城起义争取城市自治权。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既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也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2。14世纪的意大利(“中世纪”晚期的意大利)
2.政治: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民主化进程.(英国通过《权利法案》,建立君主立宪制;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国家获得了独立,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三权分立原则,建立了总统制)
3.思想文化: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弘扬了人文精神.
4.科技: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牛顿经典力学)
5.对外交往:新航路开辟,世界开始一体化进程,早期殖民扩张和争霸,英国成为殖民霸主.
2。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加入WTO。
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历史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历史阶段特征先秦时期先秦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的出现、发展与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鼎盛(西周)与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形成(战国)。
1.政治:原始社会末期实行禅让制;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商朝实现内外服制;西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势力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2.经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3.文化:在学术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在文学上,《诗经》和“楚辞”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在文字上,商朝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
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2.经济:封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有所发展,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3.文化:治国思想出现了法家——道家——儒家的转变,西汉时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医学、造纸术等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魏晋隋唐时期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隋唐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继续发展,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1.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民族交融局面;隋朝时期结束分裂,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2.区域开发:北民南迁,六朝对江南地区的大力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隋唐时期,由于生产关系的调整,经济繁荣,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
3.制度创新: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雏形出现,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并得到发展;选官制度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赋税制度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租调制发展到唐朝的租庸调制,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标志着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转折。
历史各个时期历史特征
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总特征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4.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具体史实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2.经济: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3、文化: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2教育打破学在官府局面,私学兴起,学在民间;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总特征:政治: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交流;丝绸之路的开通经济: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中外的经济交往频繁;思想:思想专制,服务政治;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具体史实1、政治上: 秦朝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确立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汉朝: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设刺史、实行“推恩令”;实行察举制选官;2、经济上:农业:重农抑商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将地方的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全国范围内调配物资,平抑物价;3、文化上: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汉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儒学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1思想专制,秦朝“焚书坑儒”, 汉初“无为而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罢黜百家…,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总特征: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经济: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2科技文艺: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书法和绘画: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善、草书成熟、晋代盛行行书,书法家王羲之和兰亭序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总特征:政治:封建社会的繁荣: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实行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外开放交流,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文化: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中华文化圈;社会风气:开放、社会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兼容并包,刚健豪迈尚武风气;具体史实1.经济:发明曲辕犁、灌溉工具筒车,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唐三彩,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远销欧洲;丝织业技术精湛;2.文化:科技: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雕版印刷868年金刚经、火药发明、应用于军事;文艺:进入黄金时期,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音乐舞蹈:民间音乐进入宫廷,称燕乐,反映民族融合;宫廷舞规模宏大,吸收各族风格;五、宋元时期960~1368年:经济重心南移具体史实1.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西藏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经济上:农业:引进占城稻,南北作物相互推广、种植区域扩大,苏湖熟、天下足,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手工业:出现了新兴的棉织业,棉花种植推广,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景德镇著名瓷都;商业: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不受官府直接监视,经济功能增强,商品种类增多;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3.文化上:科技: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广泛应用在军事上,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教育:学校制度完备,书院兴起,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文艺:宋词、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关汉卿等的优秀剧作鞭挞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六、明清时期1368~1840年: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总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和日趋腐朽衰落;具体史实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明朝裁撤中书省,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朝沿用内阁制,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对外:海禁和闭关锁国;君主专制得到强化同时暴露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封建制度走向衰落,阻碍了社会进步,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中国近代史一、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1840年~1894中华文明的拐点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阶段特征: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1.政治上:一方面,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中国军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大量的近代企业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3.思想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4.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礼仪受到冲击,呈现出中西碰撞与交融的特点;二.甲午中日战争后至辛亥革命1894年~1911年近代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特征: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各个阶层开始了救亡图存,从甲午中日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1895~1919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1898年、辛亥革命1911年和新文化运动1915年,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1.政治上:伴随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逐步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2.思想上: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年农民阶级掀起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即国民大革命时期阶段特征:清朝专制统治被推翻,中国陷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中,军阀割据混战,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依旧严重;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领导工人运动;1924——1927年开始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运动开始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是进行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政治:1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和列强的侵略:①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对内大搞复辟、独裁,践踏民主共和制;对外出卖国家主权,依靠帝国主义,逐渐建立起北洋军阀的反动独裁统治;②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尤其是日本美国继续坚持侵略中国的政策,并利用当时中国政局动荡和袁世凯急于称帝的有利时机,加紧了侵略活动;2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一系列反专制、反复辟,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战争3无产阶级:①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②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③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实现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大革命时期1924年——1927年,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由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和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2.文化:1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的马克思主义传人,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毛泽东思想萌芽,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和农村问题;2国民党“一大”提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四、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民革命时期阶段特征: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破裂,国民党对共产党进行疯狂的屠杀,力图消灭中国的革命力量;国共两党处于对峙、内战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1.国民党:白区即国民党统治区1政治: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实行国民党一党独裁,1928年底东北易帜并完成形式上的统一;2.共产党:苏区即共产党工农苏维埃统治区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2八七会议后,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革命道路:建立农村革命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毛泽东思想形成;五、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三区:抗战边区即中共八路军区域,国统区国民党,沦陷区日、伪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为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1.防御阶段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1国民党正面战场:积极抗战,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会战,抗击日军的主力,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企图;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3共产党:制定了人民战争路线全面抗战路线,开辟了敌后战场,建立一系列抗日根据地,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2.相持阶段1938年10月—1945年8月或19454年初1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国民党统治更加黑暗和腐朽;2共产党:在斗争中艰难地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现空前困难;中共为渡过根据地严重困难,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抗日土地政策;3. 反攻阶段1945年8月1日本:日本法西斯最后战败;国共两党关于中国命运的斗争趋于激烈;国际反法西斯力量联合斗争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2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召开“七大”,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毛泽东思想发展并成熟,确立为中共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七大党纲;4.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展时间最早1931年起,比1941年才正式参战的苏美早了整整10年持续时间最长长达14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四大主力之一以及抗日的主战场,抗战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废除了列强的治外法权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六、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第三次国民革命时期年6月至1947年6月,是国民党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战略防御时期;1军事:国民党凭借其军事和经济力量的优势,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人民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毛泽东转战陕北,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3经济: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民族资本纷纷倒闭;解放区发起土地改革运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可靠的人力物力保证;2. 1947年6月至1949年9月,是国民党防守,人民解放军反攻时期;1军事:①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②1949年4月,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2政治: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尤其是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为筹建新中国做好了准备;结论:新民主主主义革命胜利,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建立一支党领导的军队开展武装斗争;有一个共产党领导的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中国现代史新中国的历程1949年至今一、向社会主义过渡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49~19781.政治:1建国初,世界正处于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华采取了敌视政策,国内还残存着反革命势力;面临着严峻政治形势,新中国采取了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措施;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953年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巩固了人民政权;2.经济:注意区别并记忆以下哪些是正确的探索、哪些是探索中的失误11950年——1952年底进行土地改革,巩固了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21953年出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工业化取得两个“初步”基础,社会主义工业化开端良好;3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5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3.外交:1建国初至50年代:面对“冷战”格局,建国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270年代: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并于1979年建交,1972年中日建交;20世纪70年代掀了同中国建交的高潮;二、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增长最快的时期;也是民主政治不断健全的时期:更是中国融人世界,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的时期;1978年后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后,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开放:形成了“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开放区一内地”的格局,引进了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提高我国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参与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有机遇也有挑战。
各时代的历史阶段特征(精华版)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阶段特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
2、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3、对外:“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开始交往4、文化: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世界领先;气势恢宏。
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1、政治: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
2、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3、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4、文化:体现民族融合特色;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进一步发展;(科技成就突出,数、农、医药学地理学)阶段总特征: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和睦;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化);对外交流频繁;1、政治: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新)完善时期。
2、经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3、民族: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4、对外: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对日本、朝鲜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5、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阶段特征:①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统一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④经济重心南移,⑤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⑥宋元文化领先世界(开放性、开创性)1、政治: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中外历史分期与阶段特征
三国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1年)是社会大分裂的时期,封建经济遭到破坏,但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经济重心开始由北向南移。思想文化上则是佛道对儒学的挑战与冲击。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①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前451年)
②公元前3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
罗马统一意大利
(前270年左右)
③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前202年~公元184年)
罗马强盛时期
(前201年~公元192年)
经济: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社会生活变迁
文化科技:物理、生物学、文学艺术
两种制度的并存、竞争与合作
高中世界历史是把中国历史剔除并主要讲述的西方历史进程的发展。西方史学把西方历史划分四大阶段,即上古时期(约三四百万年前至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中古史(公元475年至1500年左右东罗马帝国的覆灭)、近代史(1500年——1917年)和现代史(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今)
从人类的产生至1840年,这段历史时间属于中国古代历史时期,主要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历经了采集渔猎、农耕经济等文明形态。
从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的周代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公元前2070年以前是原始社会。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221年则是奴隶社会时期,经历了夏(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和周(公元1046年——公元前221年),其中周代以公元前771年的周平王东迁为界划分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和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此处须说明的是,很多同学历史认识中多知春秋战国而不知东周,东周时期又可划分为春秋(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优质资料-中西历史阶段特征对比
中西历史阶段特征对比一、中外古代历史对比分析比较1、在古代东西方政治文明的两种不同类型,试以历史史实说明。
(一)、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表现:A、以王权为核心的分封宗法制(BC2070~BC221)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B、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BC221~1912)①建立:秦朝②演变:汉——元③强化:明清(二)、古代世界:公民集体民主制A、雅典民主政治B、古罗马法律制度二、14至18世纪60年代。
西方资本主义产生并逐步发展,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
社会形态上,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世界面貌变化上,人类由相对隔绝逐渐走向联合;从文明发展的进程上,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而中国处于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具体表现:西方中国政治出现了宗教改革与尼德兰革命,英、美、法爆发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代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议制在少数国家建立。
经济西方资本主义产生并逐步发展;国际贸易日益加强,欧洲出现“商业革命”、“价格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思想出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理学占居统治地位;出现早期民主思想,传统儒学受到批判。
文化科技以天文学革命为开端的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产生近代实验科学。
科技文化承古萌新,呈现文学艺术繁盛、科技停滞的双重时代特征。
国际关系开始了早期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进行了原始积累,并开拓了市场;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推行海禁或闭关锁国政策,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
三、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并向欧美扩张,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资本主义逐步战胜封建势力,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统治地位。
中国封建制度日益衰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具体表现:西方中国政治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工业资产阶级逐步掌握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为争取自己的权利而斗争。
中国历史各个时期历史特征
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奴隶社会强盛。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总特征】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
【具体史实】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2.经济: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
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
3、文化:(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2)教育打破学在官府局面,私学兴起,学在民间;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总特征】:政治: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交流。
(丝绸之路的开通)经济: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中外的经济交往频繁;思想:思想专制,服务政治;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具体史实】1、政治上: 秦朝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高一中外历史纲要知识点整理
高一中外历史纲要知识点整理一、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 石器时代。
- 旧石器时代。
- 特征:以打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人类过着采集和渔猎生活。
元谋人、北京人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 新石器时代。
- 特征: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人们过着定居生活。
仰韶文化(彩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种植水稻)、龙山文化(黑陶文化)等是重要的文化遗存。
2. 夏商西周。
- 夏朝。
- 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 政治制度:出现了公共权力,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 商朝。
- 政治: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度。
内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 经济:青铜铸造业发达,如司母戊鼎等;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记事。
- 西周。
- 政治制度。
- 分封制:周王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王有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等义务。
目的是巩固周王朝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
-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形成了“天子 - 诸侯 - 卿大夫 - 士”的等级秩序。
- 经济:井田制是主要的土地制度,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由贵族占有。
3.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时期)- 政治。
- 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 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如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加强中央集权等,使秦国逐渐强大。
- 经济。
- 农业: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等的修建促进了农业发展。
- 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民间手工业兴起。
- 商业:商业繁荣,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金属货币广泛流通。
- 思想文化。
-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 儒家:孔子主张“仁”“礼”;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荀子主张“礼法并施”等。
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二轮复习)
总的时代特征:社会大变革(新旧交替),民族危机加深。
(1)政治:①民族危机加深;甲午战争、瓜分狂潮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两大矛盾汇流。
②晚清专制统治;洋务运动破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
③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民国的建立;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④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顽固守旧势力强大或阻挠;人民收回利权的运动;严重脱离民众。
⑤有识之士的推动或主动向西方学习。
(2)经济:①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②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对华经济侵略的加剧或资本输出;③小农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3)思想:①西学东渐;西学的传播;西方自由平等思想和启蒙思想(革命思想或共和思想)的传播。
②维新思潮、实业救国思潮、革命思潮推动。
③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传统儒家思想的动摇;④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人们思想的解放;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
⑤废除八股取士和科举制;近代教育的发展。
⑥社会习俗的变革、礼仪的革新、大众传媒的发展;交通的发展。
总的时代特点:社会大变革(新旧交替)(1)政治:①国家分裂、诸侯割据、战争不断、社会动荡;②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受宗法制或分封制的影响,重血缘纽带,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③各诸侯国的变法,如秦国的商鞅变法推动了封建化的进程;④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
(2)经济:①生产工具的进步,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荒地的开垦和耕地面积的扩大;耕作方式的进步。
②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发展;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
③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④统治者和政府的重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自然灾害;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⑤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3)阶级关系:①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士大夫)崛起;②各诸侯国重视人才,士阶层形成。
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阶段特征对比
3.思想文化: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艺术兴起。
4. .科技: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牛顿力学)
1.政治: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另一方面,出现了批判君主专制和限制君权理论和设想的早期民主思想。
2.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但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出现了批判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追求私欲的进步思想。
2.经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农业不断发展,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兴盛。
3.文化:唐朝时期的文化全面繁荣。如诗歌、绘画、书法等方面。
4.对外关系: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10世纪——14世纪中期
中国处于宋元时期,
960--1368
总体特征: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北宋中央设二府三司,地方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来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取得了对地方分权斗争的绝对胜利。元朝中央实行中书一省制,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2).经济: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园式自然经济。
(3).思想:有文化的人几乎都是教士,教会垄断了学校教育。
2.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执政期间,汇编了《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总体特征: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民族大融合。
1.政治: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2.经济:北方经济发展缓慢,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2.经济:北宋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坊市制被打破;南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海外贸易发达。
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世
界
近
代
史
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兴起的阶段(前资本主义时期)(14—17世纪初)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①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②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实行全民族的抗战;③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
①二战后美国欲称霸世界,对华推行“扶蒋反共”的政策;②国民党政府坚持独裁内战的政策;③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决裂与中共并肩战斗;④中共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中
国
现
代
史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
①巩固政权的斗争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③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④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底—1966年)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①中共从理论到实践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逐渐走向成熟(遵义会议);②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1934—1936年);③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东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935年又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④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各时代的历史阶段特征(精华版)
各时代的历史阶段特征(精华版)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阶段特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
2、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3、对外:“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开始交往4、文化: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世界领先;气势恢宏。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1、政治: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
2、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3、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4、文化:体现民族融合特色;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进一步发展;(科技成就突出,数、农、医药学地理学)四、隋唐时期(581~907年):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阶段总特征: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和睦;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化);对外交流频繁;1、政治: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新)完善时期。
2、经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3、民族: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4、对外: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对日本、朝鲜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手工工场时代(14C—18C中期)——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
过渡 政治:欧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建立。 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意大利出现,然
后在西欧国家出现,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 成,经济全球化开始。
文化: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 枷锁,近代自然科学产生,诞生了经典力学。
3、科学: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 (3) 隋唐时期(6C晚期—10C中期)——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经济:1、农业:均田制,轻徭薄赋;曲辕犁,筒车(步犁成熟) 2、手工业:制瓷业:南青北白;私营手工业发展 3、商业:“市”的发展(坊市分开、夜市); 主要商业城市(唐代长安、洛阳,扬一益二,长安出现柜坊
了民主和法制。 ⑵60s,中国的国际环境极度险恶;70s,随着中国的国际声望日 益提高,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
国和日本等国家也与中国恢复、建立了外交关系。 经济:⑴在中共“八大”决议的正确指引下,“八字方针”开始进行社会主 义经济建设。
⑵经济建设也在曲折中发展,“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 错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央集权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经济:1、手工业: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烧制出青花瓷。 2、商业:市坊界限被打破(不抑商);突破时空限制;四川出现
交子;草市; 主要商业城市(宋代:开封、临安;元代:杭州、泉州);
海外贸易发达(瓷国。 政治:宋:重文轻武,两府三司制;元:行省制。 文化:1、思想:程朱理学。 2、文艺:宋词,宫廷画,文人画,风俗画,元曲。 3、科技:活字印刷术;管形火器出现;罗盘针用于航海;四大发
文化:1、思想:王阳明心学;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 想主张。文化专制政策。
2、文艺:明清小说;明传奇;京剧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士大夫
文人画、写意画。
专题二 世界古代史时代特征
(1) 古希腊文明 政治:以雅典城邦为代表的民主政治兴起并走向繁荣。 经济:奴隶制经济发展,希腊工商业的发展。 文化:智者学派为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⑶十年“文革”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 思想文化:⑴“左”倾错误不断发展,并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程 度。
⑵在科学领域,核验究、航天空间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 的成就。
⑶“左”倾错误的发展,使我国教育、文艺事业的发展也遭到了严 重的挫折。 (三)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割据等属于探索史的内容。 (一)19C中后期(1840--1894)
政治:
A.列强侵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新式军队诞生(海军、陆军) C.中国外交: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对外开放(五口通商) 经济: A.列强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 B.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近代工业出现:洋务企业、民族工业 思想: A.开始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 B.民主思想开始产生(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 社会:易服;报刊;铁路、轮船航运;邮政、电报。 (二)19C末—20C初(1895--1912) 政治: A.列强侵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清王朝推行新政,但最终走向覆亡。 C.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斗争不断: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经济: A.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 潮。 B.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 台。 思想:民主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兴起维新思潮、实业救国思潮和民 主共和思潮。 社会:断发、不缠足运动、电影、见面礼。 (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7) 政治: A.北洋政府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降卖国; B.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 C.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并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D.国共合作掀起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 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一战后,民族资本 主义走向萧条 思想: A.新文化运动兴起,大力弘扬民主科学。 B.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传播的主流。 社会:婚礼、葬礼变化;航空;邮政。
和飞钱;广州外贸港口,市舶使)。 政治: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文德治国 文化:1、文艺:唐诗李杜白;楷书高窟。 2、科技:雕版印刷、火药用于军事。
(4) 宋元时期(10C中期—13C晚期) ——中华文明的顶峰。国家由分裂到统一,专制主义中
确立。 思想文化:启蒙运动进步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诞生,空想社会主义 走向科学;达尔文进化论使人们从神学思想束缚
中解放出来;浪漫主义文学绘画;现实主义文学绘画。 (3) 电气时代(19C末20C初)——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政治: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 经济:第二工业革命发生;科学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资 本主义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大企业时代到
(2) 古罗马文明 政治:《十二铜表法》—《阿奎里亚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公民
法—万民法 经济:奴隶制经济发展。
专题三 中国近代阶段特征
一、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 二、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主要矛盾: ⒈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 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 (1901年后两大矛盾趋于合流;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阶 级矛盾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 四、分期界标(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 1.同:任务(反帝反封建)、主力军(人民群众) 2.异: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指导思想(三民主义—马克 思主义)、前途(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五、基本线索 1.沉沦史: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逐渐沦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5)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14C中期-1840年)
经济:1、手工业:景德镇是瓷都,明:五彩瓷;清:珐琅彩瓷等; 苏杭丝织业鼎盛。
2、商业:著名商帮(徽商、晋商)、会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 特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
政治: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2、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
(四)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政治: A.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民政府实现名义上的国家统一----国民党
对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数次反革命围剿并迫 使红军长征----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由“不抵抗” 到“攘外必先安内”,再
到联共抗日 B.中共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和进行土地革命的方针----开创工农武装据
主要商业城市(汉代长安、洛阳、临淄、宛、成都等)(重 农抑商)。
政治:1、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制、中央官制、郡 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2、汉:汉承秦制;郡国并行;察举制 ;刺史制度 文化:1、思想:秦始皇崇尚法家;西汉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汉武 帝独尊儒学,文化统一。
2、文艺:秦统一文字,篆、隶通行,出现草书、楷书、行书;汉 赋。
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⑵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许多国家
建立了外交关系,逐渐赢得了国际社会的信任 和尊重。
经济:⑴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土地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国民经济逐渐 恢复并发展。
⑵通过“一五计划”的实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⑶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 经济制度。
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全球化进入第三个阶段。 思想文化:无产阶级文学高尔基。 国际关系: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外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 成。
专题五 中国现代史时代特征
(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过渡时期) 政治:⑴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逐步建
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时代特征
(1) 先秦时期 1.西周——奴隶制的强盛时期
政治:⑴分封制(封建诸侯,以藩屏国);⑵宗法制;⑶礼乐制。 经济:⑴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奴隶集体耕种(青铜工 具,石器等);
⑵农业:夏、商、周时期,已经知道种植“五谷”; ⑶青铜: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 ⑷商业: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商业由官府控制,官营手工业占主 导。 文化:⑴文字:商(甲骨文);周(金文、铭文)。 ⑵学在官府;⑶ 诗歌发展;⑷礼乐文化。 2.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476—前221年)——奴隶制瓦解 和封建制的确立时期 总特征:社会大变革,经济大发展,民族大融合,政局大动荡 1)春秋时期的主要特征: 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经济上:井田制开始瓦解,私田出现(铁犁牛耕),水利兴修。 文化上:《诗经》(现实主义),诸子散文 总体上:奴隶社会走向崩溃。 2)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 政治上:诸侯兼并战争;各国变法。 经济上:封建小农经济逐渐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思想上:百家争鸣,形成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文化上:楚辞(浪漫主义);司南 总体上:封建社会的确立。 (2) 秦汉时期(前3C~公元3C)——封建社会初步发展 经济:1、农业:牛耕推广(直辕犁,耦犁法,一牛一人法) 2、手工业:东汉水排,瓷器成熟,白瓷;丝绸之路。 3、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坊市分开,设令、长严格管理);
道路(南方革命根据地)----制定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方针 C.日本开始局部的侵华战争 D.社会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日益转向民族矛盾。
经济: A.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期” B.官僚资本开始形成 思想: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五)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政治: A.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全民族抗战开始。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的敌后战 场相互配合,互为依存----统一战线内部始终
存在尖锐斗争,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中共在维护统一战线的前提 下,进行了坚决反击----抗战胜利(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