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 珠三角 具体指的的是那些地方

合集下载

新三国演义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

新三国演义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

区域经济整合
程度最好的是长三角,各省市经济、社会、文化基础十分接近。长三角的产业集群与 城市集聚相得益彰,一体化程度和潜力明显超出珠三角和京津冀。 珠三角一体协同程度次之,在于粤港澳三地虽然都是外贸、外资发达地区,但由于长 期处于两种社会制度、三个国家主权分割的局面,因而他们的融合度也只有在港澳回归之 后才逐渐显现出来,但目前仍然难以较好弥合。 而京津冀虽然内部燕赵文化基础相同,但受制于政治稳定的因素,因而长期以来三省 市资源和机会的分割十分明显,难有很好的合作共享。最不可思议的是,出了京城不到 100里的环首都圈中,目前还有大约30个贫困县、300个左右贫困村、270万贫困人口,年 人均收人不足700元(与北京农村人均纯收人比,相差28倍)。
人文历史因素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社会得以存在的根基。从大的方面看,长三角尤其珠三角在改革开 放和创新创业过程中表现出敢打拼、敢为人先、敢于竞争的族群文化心理。改革开放伊始, 长三角、珠三角就显现出万马奔腾的创造活力,多年来他们的经济增速、经济总量一直居 于前列。在历史上,江浙一带曾经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因素萌芽之地。改革以来,“苏南 模式”的集体经济、“温州模式”的民营和个体经济、上海长期积淀的金融和商贸文化, 催生了长三角的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其经济速度、经济总量、社会组织发育程度等都比较 超前。珠三角更加崇尚平等竞争文化,加上侨乡文化、港澳资本市场文化的底蕴和渗透, 其经济社会显现出“多强迸发”的模式。 京津冀地区长期以来以政治文化见长。虽然京津经贸文化、知性文化目前也比较兴盛, 但受制于首都北京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因素,京津冀地区的政府力量、国有经济力量虽 然非常强大,但社会(组织)力量发育、民营经济则相对较弱,呈现出中心一外围的“梯度 格局”和“圈层模式”。比如,作为距离天安门最近的京外之地,燕郊镇的经济总量虽然 在河北名列前茅,但它与同样毗邻大都市的江苏太仓(紧邻上海)、广东虎门(紧邻香港)来讲, 其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活力明显逊色。这也同时内含着京津冀地区等级分封、四平八稳、 闭塞守旧、崇拜权力、求和不争、仗义好面子的“旱陆”文化心理。

珠三角和长三角

珠三角和长三角

阅读广州的多年平均气候资料,判断广州的 气候类型,说一说珠江三角洲的气候特征。 月份 气温(℃) 降水量 (毫米) 月份 气温(℃) 降水量 (毫米) 1 13.6 40.9 8 28.4 227 2 14.5 69.4 9 27.1 166.2 3 17.9 84.7 10 24.2 87.3 4 22.1 201.2 11 19.6 35.4 5 25.5 283.7 12 15.3 31.6 6 27.6 276.2 全年 22 1736.1 7 28.6 232.5
亚热带季风气候
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
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
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
外向型经济可以概括为“引进来、走出去”:
• “引进来”——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 经验。(尤其是港澳地区)
“走出去”——把产品远销国际。
据统计,珠三角生产总值的一半左右都是通过 现的。
外资பைடு நூலகம்
国际贸易来实
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
珠江三角洲位于中国南 部沿海地区,是由珠江及 其支流冲积而成的三角洲 的总称,简称“珠三角”。
珠江三角洲区域是以珠 江三角洲为核心,由珠江 沿岸的广州、深圳、佛山、 珠海、东莞、中山、惠州、 江门、肇庆9个城市所组成 的区域。
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
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
湖南教育出版社 制作
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
导入新课 优越的地理位置 外向型经济的壮大 课堂练习
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
二、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 (一)广州市
1. 广州市是珠江三角洲区域的中心城市。 2. 广州是著名侨乡(华侨全国最多)。

对比分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讲解

对比分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讲解

珠三角地区毗连香港、澳门,是我国陆地上唯一
与这一远东金融、制造业中心相联系的地区,而且珠江 纵贯其整个地区,水陆交通极为发达,具有相当优越的 地理条件。珠三角城市群覆盖的空间地域范围包括广州 、深圳两个副省级城市,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 山5个地级市和肇庆、惠州等县级市。其土地面积为2 .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0.23%;人口为 2625万人,占全国的2.04%。其中专业技术人 员占本区域总人口的3.9%。 珠三角经济圈起步最早 ,其区位优势独一无二——毗邻香港,当地华侨众多, 同时是我国最早建立经济特区的地区,早在改革开放初 期国家就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因此外资很早就大规 模涌入,香港传统加工业也早就向该地区转移,奠定了 该区域坚实的工业基础,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全 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从人均GDP的角度来看,珠三角实力最 强,为36440.31元,长三角与京津唐相差不 大,分别为25262.24元和23721.3元。在珠 三角,九个城市中有六个人均GDP在30000 元以上,深圳在全国最高,为46388元。长 三角中人均GDP在30000元以上的城市有三 个,京津唐各城市最高人均GDP不足30000 ,仅有三个城市介于20000和30000元之间。
环渤海区位鸟瞰图
长江三角洲素有“金三角”之称,它位于我国
东部沿海开放带和沿江产业密集带所组成的“T”字型 结合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黄金海岸线和黄金水道的交 汇口。由于长江三角洲位于东海岸线的中段,扼长江入 东海的出海口,并处在世界环球航线附近,发展外向型 经济有独特的优势,使长江成为我国内地对外开放,参 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走廊,长江三角洲成为联结内地经 济与国际经济的纽带。从地理环境看,本地区属北亚热 带湿润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区内水 网密布,东西是长江黄金水道,南北有京杭大运河,并 有太湖为中心、250多个大小湖泊组成的湖泊群,内 河航运四通八达,并与江、海、湖沟通,水运条件十分 有利。

16港澳京台长三角

16港澳京台长三角

港澳京台长三角【考点一】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考点二】“珠三角”和“长三角”1.“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对比:2.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1)区位因素: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靠近港澳地区和东南亚,交通便利。

(2)人文因素: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很多地方为侨乡,便于吸引外资。

(3)政策因素:珠江三角洲地区有一个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在内的多层次的开放体系,享有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

【考点三】北京的资源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问题有哪些?应分别采取怎样的措施应对? 1.自然环境问题(1)沙尘暴天气加剧,大气污染(如雾霾等)措施:植树种草、绿化环境;使用洁净能源。

(2)水资源匮乏措施:南水北调;兴修水库;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2.人文环境问题:交通拥挤、空气污染、住房紧张等一系列城市病。

措施:计划生育;控制流动人口数量;使用洁净能源;建设立交桥;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控制城市建设规模等。

【中考链接】香港与澳门分别位于珠江口的东、西两侧。

长期以来,港澳与祖国内地一直保持着密切的经济国区联系。

结合珠江三角洲图,回答1~3题。

1.香港和澳门与我国哪个省相邻()A.福建省B.云南省C.广东省D.台湾省2.下列关于我国内地、香港、澳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香港是世界著名的自由贸易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B.澳门博彩旅游业发达C.香港和澳门间的“港珠澳跨海大桥”的建成,更加强了两地的联系D.内地有丰富的资源,港澳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应将香港和澳门建成大型的重工业基地3.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合作主要是利用了祖国内地的()①厂房②能源③技术④资金⑤劳动力⑥日常生活消费品⑦管理经验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⑤⑥C.①②③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2020·云南学业考)读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示意图,完成4~6题。

4.下列叙述与长江三角洲特征相符的是()A.河网密布,鱼米之乡B.黄土广布,沟壑纵横C.雪山连绵,冰川广布D.地形崎岖,多山间盆地5.两区域都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突出的优势条件是()A.海陆空交通便利B.毗邻港澳,是著名的侨乡C.科技发达,人才众多D.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6.关于香港和澳门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狭人稠,矿产资源丰富B.博彩旅游业是香港主要的经济支柱C.香港位于珠江口西侧,澳门位于珠江口东侧D.香港、澳门与祖国内地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7.(2021·眉山学业考)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等九个珠三角城市组成。

对比分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

对比分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

(四)经济对外依存度比较
从进出口总额来看,珠三角最高,2118.65亿美元, 占全国的34%。其次是长三角,为1752.17亿美元。 最后是京津唐,为819.3亿美元。这从一定程度上 反映出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外向型程度 依次升高。同时,各区域内部差距悬殊。如在长三 角,进出口总额最高的上海市726.64亿美元,最低 的舟山仅为4.96亿美元 ;而在京津唐,北京和天 津的进出口总之和为753.37亿美元,占整个区域的 9%。
(三)三大需求比较
从消费和投资来看,长三角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 资总额分别为6246.93和6419.96亿元。均占全国的15%,远超 过珠三角和津京唐的同类指标。珠三角和津京唐则相差不大。 在各区域内,上海、广州、深圳、北京、天津等大城市起到很 重要的作用。如北京与天津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和占到京 津唐的86%。从增长速度看,环渤海经济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增速略高,比上年增长12%,珠三角和长三角分别为11.4% ,11.5;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增长速度,以长三角最高,比上 年增长18%,远高于其他两个地区。
环渤海区位鸟瞰图
长江三角洲 素有“金三角”之称,它位于我国
东部沿海开放带和沿江产业密集带所组成的“T”字型 结合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黄金海岸线和黄金水道的交 汇口。由于长江三角洲位于东海岸线的中段,扼长江入 东海的出海口,并处在世界环球航线附近,发展外向型 经济有独特的优势,使长江成为我国内地对外开放,参 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走廊,长江三角洲成为联结内地经 济与国际经济的纽带。从地理环境看,本地区属北亚热 带湿润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区内水 网密布,东西是长江黄金水道,南北有京杭大运河,并 有太湖为中心、250多个大小湖泊组成的湖泊群,内 河航运四通八达,并与江、海、湖沟通,水运条件十分 有利。

三大城市群

三大城市群

中国三大城市群发展比较由于我国东部沿海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生产发达以及科技水平相对较高,逐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经济总量最大,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区,而且是我国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最能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大经济区,犹如三个动力强大的引擎,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正发挥着引领全国发展的作用。

一、三大城市群发展现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都市圈是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和江苏的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南通等16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

目前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城镇分布密度极高的地区,在10万平方公里内有大中小城市54个,建制镇1000多个,且城市等级序列十分完善,呈宝塔型特征。

2005年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生产总值达到33963亿元;实现贸易总额5024亿美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263亿美元,占全国的41.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72亿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607元,比全国高出48.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109元,是全国的2.2倍。

珠三角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江门、中山、东莞等城市。

珠三角城市群毗邻国际大都市香港,改革开放以来接受了香港的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投入,不仅促进了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促进了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地域结构的重大变化。

目前,珠江三角洲已初步形成一个以广州为枢纽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交通运输及通信网络,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并正在兴建广珠铁路、广州地铁及轻轨网络、岭澳核电站等一大批重要基础项目,初步形成了一小时经济圈和生活圈。

珠三角城市群形成了三大具有特色的产业带。

一是珠江三角洲东岸的东莞、深圳、惠州以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主的“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走廊,”这里也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信制造业基地;二是珠江三角洲西岸的珠海、中山、顺德、江门的以家庭耐用与非耐用消费品、五金制品为主的产业带;三是珠江三角洲中部的广州、佛山、肇庆是传统的电气机械、钢铁、纺织、建材产业带。

长三角VS珠三角

长三角VS珠三角

长三角VS珠三角赵海菲苏州科技学院经管学院改革开放30多年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也是经济最富朝气和活力的地区。

目前,两个地区初步形成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区域竞争优势,形成了各自具有时代、地缘和文化特色的经济运行模式和产业结构特点,我们将从地理差异、产业结构、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总量、对外贸易结构、发展模式这几个方面来比较和分析两者。

一.地理差异:长三角和珠三角都位于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东临太平洋,虽然它们只占整个中国面积的1.5 % ,但生产总值超过了1/ 3 ,进出口贸易额超过60 % ,在全国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个区域发展条件、特色优势各不相同,互补性很强。

珠三角毗邻香港和澳门,具有较强的对外开放优势,可以接受港澳经济辐射,承接港澳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外向型经济发达,是连接内地与国际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珠三角尽管其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具有高度集中的特征,但它在发展过程中对国际市场比较倚重,对国内的扩散作用则相对较弱。

图1:珠三角地区长三角背靠广阔的内地市场,内源型经济发展速,可通过长江进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合作和交流,又可通过发达的铁路系统、公路系统及航空运输与全国进行经济合作。

长三角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扩散作用强于集聚作用,因而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表现出了大范围的空间扩散特征。

图2:长三角地区二、产业结构:长三角与珠三角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及比较优势等不同因素,在产业结构上形成并发展了不同特点的主导产业与产业集群特点。

珠三角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子信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这些产业在珠三角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珠三角的制造业初步形成了以产业聚集为特色,以广州、深圳为核心,以中部都市区、珠江东岸、珠江西岸都市区为基础的产业地理布局。

以广州为核心的中部都市区,是全区政治、科教、文化及金融中心,也是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第二产业基地。

中国经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加速发展,展现中国新的发展格局!

中国经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加速发展,展现中国新的发展格局!

中国经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加速发展,展现中国新的发展格局!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各个地区都在加速发展。

其中,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展现出了中国新的发展格局。

首先,珠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包括广东省内的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在内,珠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企业众多,创新氛围浓厚。

特别是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发展迅速。

深圳的科技、文化、金融等产业日益繁荣,成为国内外企业和创业者的热门选择。

此外,珠三角地区还具备较为完善的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长三角地区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长三角地区集聚了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经济力量,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金融、贸易、航运等领域发展迅猛。

浙江的杭州、宁波等城市以创新为驱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领域蓬勃发展。

江苏的苏州、南京等城市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长三角地区通过加强合作与交流,形成了经济联动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

另外,环渤海地区也加速发展,成为了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河北、辽宁、天津等地的经济实力逐渐崛起。

环渤海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依托港口、物流等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企业落户。

河北的沿海城市秦皇岛以及雄安新区的设立,进一步推动了该地区的发展。

辽宁的大连、锦州等城市在装备制造、能源、旅游等领域有着巨大潜力。

天津则成为了国际物流和贸易中心,同时发展现代制造业。

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发展,展现出中国新的经济发展格局。

这三个地区都具备独特的优势,在各自的领域中起到了带动整个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此外,这三个地区之间也存在经济合作和交流,形成了互补发展的局面。

这种新的发展格局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经济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中国5大经济区

中国5大经济区

中国5大经济区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到2015年,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199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成立。

由1992年建立的长三角15个城市协作办主任联席会议制度发展而来,是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合作机制。

2010年3月26日,在浙江省嘉兴市举行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次市长联席会议上,合肥、盐城、马鞍山、金华、淮安、衢州等6个城市正式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会员。

此次扩容后,协调会成员城市达22个。

2、珠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

九十年代后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出现了“大珠三角”的概念。

2003年,又提出来了“泛珠三角”的概念。

至此,“珠三角”实际上涵括了“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三个不同层面既相互区分又紧密关联的概念。

珠江三角洲,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和肇庆市,总人口4230万,土地总面积4169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建制镇建设用地和村庄建设用地)面积6640平方公里。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珠三角经济区,是组成珠江的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击沉淀而成的一个三角洲,面积大约一万多平方公里。

一般来说它的最西点定义在三水。

2009年1月8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规划范围以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为主体,辐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

3、京津冀经济区京津冀经济区,是中国主要的规划经济区之一,被业界广泛认为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

它是中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整个沿海经济布局中将与长三角、珠三角处于同等重要位置。

这一经济区规划按照“8+2”的模式制定,地域范围涵盖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承德等8个地市。

珠三角VS长三角及发展概况20090418

珠三角VS长三角及发展概况20090418

珠三角长三角概况2009-04-18“珠三角”概念首次正式提出是1994年10月8日,广东省委在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珠三角”最初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7个城市及惠州、清远、肇庆三市的一部分组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广东珠三角。

后来,“珠三角”范围调整扩大为由珠江沿岸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珠三角”或“小珠三角“小珠三角”面积为24437平方公里,不到广东省国土面积的14%,人口4283万人,占广东省人口的61%。

2008年“小珠三角”GDP总值达29745.58亿元(4342.843亿美元),占全国10%。

1. 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

1980年到199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7.8%,不仅高于全省14.5%、全国9.7%的同期平均增长速度,而且高于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阶段的平均增长速度。

2. 外向型经济总体水平较高。

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侨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条件,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推动外向型经济高水平、快速度发展。

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贸易总额高达384.6亿美元,占全省当年出口贸易总额的76.6%;实际利用外资87.98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全国当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8%和24%。

3. 产业结构优化合理。

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完成了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重要的制造业中心的转变,并成功实现了第二、第三产业双重主导的经济社会全面联动发展。

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80年的25.8:45.5:28.9发展为1994年的8.8:51.2:40。

总体上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再到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转变。

4. 农业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该地区农业的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很快形成。

长三角与珠三角的经济发展状况

长三角与珠三角的经济发展状况
其中长三角为7109元,是全国的2.2倍;珠三角 为6331元,是全国的1.9倍。长三角的城镇居民 人均收入与珠三角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
正在缩小;而从2004年开始,长三角的农村居 民人均纯收入开始超越珠三角,并且差距有进
一步扩张的趋势
区域竞争力主要指一个地区在发 展过程中,与其它地区相比较所 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 资源和市场的能力(崔功豪等 区 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对于区域 竞争力的评价,目前国际国内通 用的方法主要有多因素综合评价 法、多目标层次分析法和SWOT 分析法等。
分析长三角和珠三角 的经济发展状况
长江三角洲现状
主要现状: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由江浙沪三省市中包括上海、南 京、杭州、苏州、无锡、扬州、南通、镇江、湖州、宁波、绍 兴、舟山、温州、嘉兴、常州等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区域 。长三角的崛起是在珠三角之后,20世纪90年代初,以浦东开 发为龙头,以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为主的“苏南模式”和“温 州模式”相伴随,带动整个长三角地区上了一个新台阶。 GDP现状: 2012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GDP总量达到4.2万亿元, 占全国比重达到18.7%,超过一季度1个百分点。同时,其GDP 增速实现回升,均值达9.4%,高于一季度0.4个百分点,与 2011年的GDP增速持平。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
件 1.地理位置优越 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同香港、澳门
毗邻,靠近东南亚 。 2.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 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侨乡,与港澳 同胞、海外华侨有着共同的文化背
景和密切的血缘关系。
珠三角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经济增长模式仍属粗放,增长后劲乏力 2、资源环境约束力度加大,经济发展进入高成本 时代 3、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技术升级受限 4、区域经济发展协调不足, 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三大经济圈珠三角

三大经济圈珠三角

三大经济圈概念中国三大经济圈就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规模,三大经济圈定位也不相同。

珠三角经济圈珠三角面临南中国海,为西江、北江、东江的汇合处,也即珠江的出口处,水陆交通发达、海外联系便捷,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

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

近年来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这说明了珠三角的迅速崛起以及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并且有望成为世界瞩目的特大经济区。

珠三角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实现了富饶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形成了“外向导入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呈现出以农村城镇化为主导的“爆发式”城市化;表现出多中心、高强度、聚集式的城市群发展形态;勾勒出内、中、外三个圈层的“圈层式”经济与城市发展特点;在城市与乡村的连接地区出现了一种“既非城市又非农村”的特殊空间结构形式。

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紧临东海,为我国最大的内河长江的出口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八个城市和浙江省六个城市,共计十五个城市,以后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15+1”。

它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共15个城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长江的黄金通道流经29个主要城市,把长三角引向内陆腹地,是世界与中国大陆连结的重要门户地区。

长三角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的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形成综合性产业基地;城市化呈现结构性大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圈层特征明显;城市与城镇工业化水平较高;城市大物流条件初步形成;城市教育科技实力雄厚,高层次人才密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全国领先。

比较中国三大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的发展特征

比较中国三大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的发展特征

比较中国三大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的发展特征杨俊涛摘要:近年来,我国三大经济圈发展迅速,值得我们对他们的发展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尤其比较他们的差异之处。

本文简单介绍一下三大经济圈的基本情况,就FDI投资环境,产业结构,核心城市经济辐射力,服务业发展,人才,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对三大经济圈进行分析关键词:发展经济圈比较一.三大经济圈的简单介绍自主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大城市经济圈是指以经济比较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与其具有紧密经济联系和地域相邻的若干周边城镇覆盖的区域所组成的,经济吸引力和经济辐射力能够达到并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

一般来说,大城市经济圈内至少有一个或多个经济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①。

众所周知,中国有三大经济圈,首先简述一下三大经济圈的范围,长三角经济圈:一般指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苏州、无锡、徐州、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盐城、淮安、连云港、宿迁,浙江的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金华、衢州、丽水,安徽的合肥、马鞍山,芜湖、滁州、淮南共30个城市。

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珠三角经济圈:一般是指广东境内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肇庆市区,惠州市区,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高要县,四会县等14个市县。

京津唐地区:一般指以北京,天津为双核,以唐山,保定为双翼,包括北京,,天津以河北的唐山,保定,廊坊,秦皇岛,张家口,沧州等两个直辖市,三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②。

二.三大经济圈的发展特征1.长三角经济圈—投资拉动型,民资主导型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由于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政策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特别是跨国资本正大举向长三角地区转移,作为长三角经济中心的上海市日益发展成为大公司、大银行总部和研发中心的所在地,并正在朝着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大中心迈进。

城市发展珠三角与长三角的比较分析

城市发展珠三角与长三角的比较分析

城市发展珠三角与长三角的比较分析一、珠三角与长三角简介珠三角和长三角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大都市群,珠三角坐落在中国南部,涵盖广东省的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等9个地级行政区;长三角坐落在中国东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扬州市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市、宁波市等12个地级行政区。

二、经济发展比较(一)GDP数据比较珠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先发展的地区之一,其GDP总量在中国各个大都市群中位列前茅。

2019年,珠三角地区的GDP总量为11.09万亿元,而长三角地区的GDP总量为13.03万亿元。

长三角地区比珠三角地区的GDP总量高了1.94万亿元。

(二)产业结构比较珠三角地区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地区,其产业结构比较单一,而长三角地区则拥有更为复杂的产业结构,以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导。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条更加完整,具有更高的产业附加值和创新能力。

(三)人均GDP比较在人均GDP方面,长三角地区的水平明显高于珠三角地区。

2019年,长三角地区的人均GDP为11.89万元,而珠三角地区的人均GDP仅为9.45万元。

这一数据差距反映了珠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相对于长三角地区较慢。

三、城市建设比较(一)城市空间规划比较珠三角地区的城市空间规划注重城市扩张,特别是在广深两城之间,形成了广深同城化现象。

珠三角地区的城市规划相对简单,以出租车、公交和地铁为主要交通手段,覆盖范围较广。

长三角地区的城市规划更加复杂,涵盖了高速公路、航空、高铁以及轨道交通等众多交通方式。

(二)城市建筑风格比较在城市建筑风格方面,两个地区均有其独特的特点。

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建筑以楼宇为主,大力推广现代化建筑风格。

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建筑则更加注重历史文化保护,也比珠三角区域更注重建筑美学。

四、社会经济文化差异(一)社会福利的对比珠三角地区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方面相对落后,而长三角地区在社会福利保障方面更加完善。

三大经济圈珠三角

三大经济圈珠三角

三大经济圈概念中国三大经济圈就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规模,三大经济圈定位也不相同。

珠三角经济圈珠三角面临南中国海,为西江、北江、东江的汇合处,也即珠江的出口处,水陆交通发达、海外联系便捷,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

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

近年来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这说明了珠三角的迅速崛起以及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并且有望成为世界瞩目的特大经济区。

珠三角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实现了富饶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形成了“外向导入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呈现出以农村城镇化为主导的“爆发式”城市化;表现出多中心、高强度、聚集式的城市群发展形态;勾勒出内、中、外三个圈层的“圈层式”经济与城市发展特点;在城市与乡村的连接地区出现了一种“既非城市又非农村”的特殊空间结构形式。

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紧临东海,为我国最大的内河长江的出口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八个城市和浙江省六个城市,共计十五个城市,以后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15+1”。

它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共15个城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长江的黄金通道流经29个主要城市,把长三角引向内陆腹地,是世界与中国大陆连结的重要门户地区。

长三角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的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形成综合性产业基地;城市化呈现结构性大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圈层特征明显;城市与城镇工业化水平较高;城市大物流条件初步形成;城市教育科技实力雄厚,高层次人才密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全国领先。

皖江城市带、珠三角城市、长三角城市、环渤海经济圈

皖江城市带、珠三角城市、长三角城市、环渤海经济圈

三个特大城市群即环渤海地区(包括京津冀、辽中南和胶东半岛)、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八个大城市群则包括哈长地区(黑龙江省的哈大齐和吉林省的长吉地区)、闽东南地区(福建沿海地区)、江淮地区(安徽皖江地区)、中原地区(河南中部)、长江中游地区(包括湖南的长株潭、湖北的武汉城市圈、江西的昌九地区)、关中平原地区、成渝地区、北部湾地区。

一、长三角城市1.小长三角包括上海、无锡、宁波、舟山、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兴、镇江、泰州、台州等16个城市。

其中,浙江台州最晚加入,由2003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该市的加入,使“长三角”突破了自然地理界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区概念。

始创于1996年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自2003年吸纳台州市以后,就一直保持为“15+1”的模式,尽管期间扩容呼声不断,年年有城市列席,但7年间再未改变过“长三角俱乐部”16城市的格局。

而今年的市长内部会议却一下子打破了沉默多年的局面,通过了将协调会员城市一下子增加到22个的提案。

新增加的城市包括合肥市、盐城市、马鞍山市、金华市、淮安市、衢州市。

与1992年建立的协作办主任联系会议制度相比,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合作机制多覆盖了7个城市。

2.大长三角即通常意义上的长三角,以国务院今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为依据,正式明确了长三角区域范围为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两省,为长三角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

3.泛长三角作为一种理论提法,众多专家曾多次讨论其范畴,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1+3”模式,即以上海为龙头,把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全部纳入泛长三角经济区;二是“3+2”模式,即在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的基础上,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安徽、江西也纳入泛长三角经济区。

范围虽未最后确定,但安徽应占有一席基本达成共识。

二、珠三角城市“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

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

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

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但在杭州等地的手工业制作也很发达。

珠三角是轻工业生产模式,以服装等轻产业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

比较研究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历程和经济规模,探讨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可以为两个三角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其它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长江三角洲是指长江入海而形成的冲积平原,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区。

本文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由沪、苏、浙三地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复合型区域,具体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市,其土地面积为10.9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8121万人〔2002年〕。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已被公认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

珠江三角洲是指珠江千百年来冲刷出来的一块平原,北起广州,呈扇形向东南和西南放射,东面有经济特区城市深圳和与之相邻的东莞市,西面由北至南有:佛山、江门、中山以及与澳门接壤的经济特区城市珠海市。

本文中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14个市县: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的市区和惠阳、惠东、博罗三县,肇庆市的市区和高要、四会两市,其土地面积为4.17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2365万人〔2002年〕。

【一】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指标的比较1.长江三角洲GDP规模高于珠江三角洲,但人均GDP低于珠江三角洲;两地GDP约占全国的28%。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两地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到1995年两地GDP总量达到13076.5亿元,其中长江三角洲为9216.0亿元,珠江三角洲为3860.5亿元。

长江三角洲GDP总量为珠江三角洲GDP总量的2.4倍。

三大高地五大战略银行研讨材料

三大高地五大战略银行研讨材料

三大高地五大战略银行研讨材料引言三大高地指的是中国的三个经济发展重点区域,即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

而五大战略银行则是指中国的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

本研讨材料将探讨三大高地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五大战略银行在支持三大高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大高地的地位和作用长三角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等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技术创新能力,是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重要基地。

长三角地区还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优质的基础设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珠三角珠三角地区包括广东、香港和澳门等地,是中国对外开放最早、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珠三角地区拥有世界级的港口和航运设施,是中国外贸的重要枢纽。

珠三角地区还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

京津冀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等地,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区。

京津冀地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机构,是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京津冀地区还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为人才吸引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大战略银行的重要作用五大战略银行作为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支持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责任。

在三大高地的发展中,五大战略银行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资金支持五大战略银行通过提供贷款和融资等金融服务,为三大高地的企业和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这些资金可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推动三大高地的经济发展。

金融创新五大战略银行积极推动金融创新,为三大高地的企业和居民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例如,推出科技金融产品、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等,为三大高地的新兴产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地方合作五大战略银行与三大高地的地方政府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通过与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协议、设立专门机构等方式,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和合作,提高金融支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包含哪些城市?

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包含哪些城市?

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包含哪些城市?
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
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肇庆、江门、惠州。

(其实就是:香港、澳门+珠三角)
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

珠三角包括(9个):
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惠州。

面积约4.22万平方公里。

长三角(26个城市)
上海,
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
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
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

总面积约21.17万平方公里。

环渤海(157个)
河北、辽宁、山东、山西和内蒙古五省+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共包含157个城市,陆域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

也有观点认为,环渤海地区是以京津冀为核心、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经济区域,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也就是三省两
市的“3+2”经济区域。

区域内包括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大连、烟台、威海、青岛、东营、沧州、保定、石家庄、济南、沈阳、葫芦岛等多座城市,面积51.8万平方公里。

(所以,拿环渤海与长三角、珠三角对比其实是耍流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三角珠三角具体指的的是那些地方?
长江三角洲位于大陆海岸线中部、长江入海口,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科技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

区域内共有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城市--南京、杭州、宁波,11个地级城市即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共计15个城市,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人口7534万人,占全国的5.9%。

也泛指镇江、扬州以东长江泥沙积成的冲积平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嘉湖地区。

长江三角洲顶点在仪征市真州镇附近,以扬州、江都、泰州、海安、栟茶一线为其北界,镇江、宁镇山脉、茅山东麓、天目山北麓至杭州湾北岸一线为西界和南界,东止黄海和东海,面积4万平方公里,为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大陆的南部,是西江、北江、东江下游的冲积平原,范围包括西、北江思贤滘以下的西北江三角洲和东江石龙以下的东江三角洲。

行政区域涉及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南海、顺德、增城、花都、从化、番禺、三水、鹤山、新会、高明、斗门、台山、开平、恩平等20多个市县及香港九龙半岛和澳门半岛,流域面积26820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5.91%。

在世界的三角洲中占第十五位,在亚洲占第六位,在我国的四大三角洲(长江、珠江、黄河、滦河)中仅次于长江而占第二位。

珠江三角洲东、西、北三面被山地围绕,南临南海。

三角洲内有1/5的面积为星罗棋布的丘陵、台地和残丘,沿海有数百个岛屿为屏障,海岸线长度为522.4公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