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公开课《观潮》听课记录评课稿资料
《观潮》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
《观潮》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一、初步谈话,明白得课题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观潮》。
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生:(齐答)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我们可爱的家乡有好几千里。
假如说我国的长城文明遐迩,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迹”了。
(板书:天下奇迹)师:“观潮”和“天下奇迹”,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
“天下奇迹”的“观”……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查字典。
)生:“奇迹”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迹”的意思呢?生:“奇迹”确实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迹”确实是奇特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迹”的意思。
生:“天下奇迹”确实是世界上奇异的景象。
生:“天下奇迹”确实是天底下奇特的景象。
师:回答正确。
(评析:“观潮”和“天下奇迹”都有一个“观”字,但意思却不相同。
教师及时抓住那个“观”字,让学生查字典,不仅明白得了“观”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查字典的适应。
在明白得词语的过程中,先明白得“观”字,再明白得“奇迹”,最后明白得“天下奇迹”,由字到词,一层进一层,显得专门扎实。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评析:通过粗读课文,让学生有了整体感知,粗略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景象。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形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专门感爱好吧?有没有见到过?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生:(大声地)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迹。
生:(看钱塘江大潮录像,不时发出赞颂声。
)(评析:课件运用恰到好处,让学生感受了观潮时的气氛,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让课堂活跃了起来。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评课记录
《观潮》听课评课记录
张红燕: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生活中“你去玩过的地方”,并进行相应的介绍,与同学之间有交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再通过观看视频,把学生带到波涛汹涌的钱塘江的岸边,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形成阅读期待。
高燕:读中感悟,感受大潮的气势。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课堂中教、老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指名读。
分组读。
齐读等各种形式的读,把时光和自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得意。
例如:学生自在读潮来时这一部分,老师让学生找出自己最爱好的句子读,读出最出色来,并跟同桌说说本人喜欢读的理由。
冯春玉:运用多媒体教学,突破教学的难点
钱塘江大潮对于我们的农村的孩子来说是陌生的,光从文字中去感悟显得有些空洞。
老师在教学开始播放多媒体让学生随老师一起观看大潮,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形成对大潮的第一印象。
在学习潮来时再次播放视频,直观形象的画面较快地突破重难点。
董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
在尉老师的这节课里充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
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本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对时间的安排不够合理,形成了前松后紧,以至于小练笔这一环节讲授与评价都不到位。
观潮听课记录及评析
观潮听课记录及评析(最新版)目录1.观潮听课记录概述2.评析听课记录的主要内容3.对听课记录的建议和改进措施正文一、观潮听课记录概述观潮听课记录是一部关于听课过程的详细记录,它包括了听课的时间、地点、教师、课程内容等多个方面。
这份记录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了解课堂情况,以便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改进。
本文将对一份观潮听课记录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改进措施。
二、评析听课记录的主要内容1.时间和地点:记录了听课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便于回顾课堂情况和了解教学环境。
2.教师和课程:详细记录了授课教师和课程名称,有助于分析教师的教学特点和课程内容。
3.课堂情况:对课堂中的教学活动、学生参与度、师生互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为分析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依据。
4.教学方法和手段:记录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有助于评估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和效果。
5.学生表现和反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反馈进行了记录,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需求。
三、对听课记录的建议和改进措施1.增加课堂实录:在听课记录中增加课堂实录,以便更直观地了解教学过程和师生互动。
2.细化课堂评价指标:对课堂情况进行更细致的评价,如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效果等。
3.引入学生评价:增加学生对课堂的评价和反馈,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教学情况。
4.强化数据分析:通过对听课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改进空间。
5.建立听课记录档案:将听课记录进行归档整理,便于教师和学校进行长期的教学评估和改进。
总之,观潮听课记录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和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观潮听课记录及评析
观潮听课记录及评析
(原创版)
目录
1.观潮听课记录概述
2.观潮听课记录详细内容
3.观潮听课记录的评析
正文
【观潮听课记录概述】
本文主要介绍了一次观潮听课的记录及评析。
观潮听课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体验和观察自然现象,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本文详细记录了观潮听课的过程,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评析。
【观潮听课记录详细内容】
在观潮听课过程中,学生们首先被引导到钱塘江边,观察潮水的涨落。
在涨潮期间,学生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潮水的水位逐渐升高,水流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
而在退潮期间,潮水的水位则逐渐降低,水流的速度也逐渐减缓。
除了观察潮水的涨落,学生们还被引导到附近的湿地,观察潮水对湿地生态的影响。
他们可以看到,随着潮水的涨落,湿地的水位也在不断变化,从而影响着湿地中的生物。
【观潮听课记录的评析】
观潮听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
通过实地观察,学生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潮水的涨落,以及潮水对湿地生态的影响。
这种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他们的观察力和理解力。
然而,观潮听课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在观潮过程中,学生们可能
会因为过于兴奋而忽视了观察的重点。
此外,由于观潮听课需要实地进行,因此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无法在所有学校都得到推广。
教研《观潮》听课评课稿(21日)
教研《观潮》听课评课稿(21日)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上午有幸和大家一起聆听了蒋燕老师执教的《观潮》一课,受益匪浅,《观潮》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本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先容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1、教学脉络清晰,教态自然。
学习方法由扶到放,学生学习兴趣高,学生参与思考,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性高。
朗读声音响亮,蒋老师善于激发孩子去思考。
在和孩子们亲切交流的同时对课堂的把控也恰到好处。
善于激发孩子去思考2、蒋老师能捉住课文的重点跟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准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懂得的基本上感触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3、蒋老师通过细致的教学,潜心的设计,带来生动的课堂。
教学时,字词的学习、理解简洁明了。
而后出示六个精心挑选的含有生字词的句子,从而指导学生发现“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以便梳理文章结构。
4、蒋老师的评价方式多样,很能调动课堂教学氛围。
学生在朗读自己欣赏的片段中,能够说清理由,初步感受出钱塘江大潮之“奇”,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
5、整个课堂就是学生表现的课堂、情感体验的课堂、积极思维的课堂、创造发挥的课堂。
在倾听学生阅读的同时,努力创设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谢老师一边用心地听,一边作出赏识的评价,把自己完全融入孩子们当中,成为他们的朋友,与他们同喜同乐。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的练习巩固环节设计合理,而且达到了应有的效果。
另外,板书的设计可以更加优化一些,相信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以上琐碎之言权当抛砖引玉,如有不妥之处,请蒋老师多多包涵,也敬请大家指正,谢谢大家!。
《观潮》听课笔记
《观潮》听课笔记一、课文内容概述《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散文。
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自然奇观。
文章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由远及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
二、潮来前1.景象描写-江面平静,“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写出了江面的开阔与宁静。
-远处,“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给人一种古朴、庄重的感觉。
- “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增添了一丝神秘的氛围。
2.人们的表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突出了人们对观潮的热情和期待。
三、潮来时1.声音描写-“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潮来时的声音特点。
- “响声越来越大”,表现出潮水渐近的气势。
2.形态描写-“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这是大潮初现的形态,简洁而生动。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形象地展现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动态变化过程。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用“水墙”来形容潮水,突出了潮水的高大和壮观。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浪潮比作千万匹白色战马,生动地表现了潮水的汹涌澎湃和气势磅礴。
3.观潮者的反应-“人群又沸腾起来”,从侧面烘托出大潮的壮观,也反映了人们的兴奋和激动之情。
四、潮头过后1. 景象描写-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写出了潮水虽已过去,但余威犹在的景象。
-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通过江水的高度变化,进一步凸显了大潮的威力。
五、写作特色1.顺序清晰-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使文章条理分明。
2.描写生动-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从声音、形态等多个角度进行描写,使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跃然纸上。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案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观潮”这个词组写话。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2)学会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观察自然、欣赏自然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2. 学会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2. 学会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体会课文的情感;3. 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观潮”这个词;(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3)学生再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情感。
3. 理解课文:(1)学生分小组讨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2)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总结讨论成果。
4. 朗读体会:(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2)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5. 总结拓展:(1)学生谈对本课的收获;(2)教师布置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小组合作表现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朗读评价:评价学生在朗读时的发音、语调、情感表达等,关注学生的朗读技巧和情感投入。
3.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词语运用能力。
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课文内容,并发音准确地朗读课文。
观潮听课记录
《观潮》课堂实录及评析一、教学设计说明(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
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
我们在设计教学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
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们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
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
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
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
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
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
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
课堂上查字典的练习,听课文写词语的练习,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括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
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
观潮听课记录及评析
观潮听课记录及评析摘要:一、引言1.介绍观潮现象2.说明观潮听课的背景和目的二、观潮听课记录1.听课的时间、地点和参与人员2.观潮听课的主要内容3.观潮听课中的重要观点和见解三、观潮听课评析1.观潮听课的优点和亮点2.观潮听课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3.对观潮听课的总结和建议四、结论1.总结观潮听课的意义和价值2.对未来观潮听课的展望正文:一、引言观潮,作为一种独特的自然现象,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无数人前往观赏。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知识的渴求,观潮听课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本文将根据提供的文本,对观潮听课进行记录和评析。
二、观潮听课记录1.听课的时间、地点和参与人员本次观潮听课活动于某年某月某日在我国某地举行。
活动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对此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参加。
2.观潮听课的主要内容在观潮听课活动中,专家和学者们分享了关于观潮的历史、科学、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
同时,现场观众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观点和问题。
3.观潮听课中的重要观点和见解在观潮听课过程中,专家们对观潮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观点和见解,如:观潮现象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观潮对当地经济的影响等。
三、观潮听课评析1.观潮听课的优点和亮点观潮听课活动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观潮现象的平台,增进了人们对观潮的认识。
此外,活动还促进了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推动观潮研究的发展。
2.观潮听课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尽管观潮听课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如:活动组织不够严密,导致部分观众无法充分参与;部分专家的讲解过于专业,难以被普通观众理解。
3.对观潮听课的总结和建议总的来说,观潮听课活动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值得继续推广。
建议在今后的活动中,组织者要加强活动策划和执行力度,提高观众的参与度;专家们要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观潮现象。
四、结论本次观潮听课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它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仍在继续。
《观潮》公开课讲课稿及评课
《观潮》公开课讲课稿及评课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向大家说课的题目是《观潮》。
一、说教材。
根据农村中年级学生的特点:知识内容广泛了,很多事情都处于好奇,似懂非懂,开始有独立性,自尊心逐渐增强,思想从单纯走向复杂,开始有自己意向。
根据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我认为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该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2、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地3、4自然段。
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要突出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这个重点,突破体会课文中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这个难点。
二、说教法。
四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识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因此,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
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我还将采用朗读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是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因此,我将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我对农村学生的了解,我认为本课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讲了什么,引导学习生字,并且学习第3、4自然段。
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词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
由于时间关系,我着重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 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我就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潮吗?因为我们这里远离大海,可能大部分学生没有见过,所以我就以课件的方式播放钱塘江大潮的画面,让学生形象地感知。
观潮听课记录
观潮听课记录《观潮》课堂实录及评析一、教学设计说明(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
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
我们在设计教学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
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们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
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
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
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
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
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
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
课堂上查字典的练习,听课文写词语的练习,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括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
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
观潮听课记录及评析
《观潮》听课记录及评析听课记录:课程名称:《观潮》课程类型:语文课授课教师:张老师授课时间:XXXX年 XX 月 XX 日一、课堂导入(5 分钟)1. 张老师通过播放一段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引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张老师让学生分享自己所了解到的关于钱塘江大潮的知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二、课堂讲解(30 分钟)1. 张老师详细讲解了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让学生了解到潮汐现象以及地球自转、月球引力等自然规律。
2. 张老师通过解读《观潮》这首诗,让学生体会到大潮的雄伟壮观,以及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3. 张老师引导学生对诗中的关键字词进行赏析,如“滔滔”、“汹涌”、“奔腾”等,让学生了解词语在诗句中的表现力。
4. 张老师分析诗的结构,让学生了解五言绝句的特点,并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古诗。
三、课堂互动(15 分钟)1. 张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谈对钱塘江大潮的印象。
2. 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师生共同评议各组的表现。
3. 张老师挑选了一些描绘钱塘江大潮的古诗词,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课堂小结(5 分钟)1. 张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及欣赏古诗的方法。
2. 张老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钱塘江大潮的作文,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评析:1. 教学内容丰富,张老师精心设计了课堂讲解、互动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钱塘江大潮。
2. 教学方法多样,通过视频、讲解、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课堂互动充分,学生有足够的机会进行表达和交流,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 教师引导得当,既能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能适时给予指导,有助于学生消化吸收知识。
5. 课程结构清晰,课堂小结简要明了,有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回顾和巩固。
建议:1. 在课堂讲解环节,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与钱塘江大潮相关的传说或故事,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案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观潮》的主要内容,掌握潮汐的基本知识。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表达技巧。
(2)学会通过观察、体验的方式,了解潮汐的变化和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观潮》的阅读与理解。
2. 潮汐的基本知识和特点的讲解。
3. 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观潮》的主要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潮汐的基本知识和特点的掌握。
(3)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表达技巧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潮汐的成因和变化规律的理解。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潮汐的景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潮汐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观潮》,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难句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的交流和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潮汐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讲解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表达技巧,并进行示例分析。
5. 练习与巩固:(1)进行课文内容的填空、选择等练习题。
(2)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提出改进的建议。
五、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练习与巩固评价:对学生的练习和写作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技巧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内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观潮》教学实录及评析
《观潮》教学实录及评析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3、4 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2、教学难点: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看过大海吗?大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 1:我看过大海,大海非常广阔,一眼望不到边。
生 2:大海的波浪很大,声音很响。
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领略一处与众不同的景观——钱塘江大潮。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观潮》。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3、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课文主要写了作者观看钱塘江大潮的经过。
(三)精读课文,感受潮来前的景象1、默读课文第2 自然段,思考:潮来前,钱塘江的景象是怎样的?生 1:江面上很平静。
生 2: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师:“若隐若现”这个词用得真好,形象地写出了小山在云雾中的样子。
2、指导朗读,读出平静的感觉。
(四)学习潮来时的景象1、自由朗读第 3、4 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来时声音和样子的句子。
2、交流描写声音的句子。
生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生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这里把潮声比作闷雷滚动,形象地写出了潮来时声音的低沉、宏大。
3、交流描写样子的句子。
生 1: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生 2: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生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案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观潮》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增长见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方式,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相关信息,提高信息获取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壮丽景象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观潮》的理解与欣赏。
(2)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用的一些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对钱塘江大潮成因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壮丽景象。
(2)提问:学生分享对钱塘江大潮的了解,引出课文《观潮》。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观潮》,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成因。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分享讨论成果。
(2)小组分享:学生分组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强调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加以注音。
2. 写一篇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小练笔,可以描述大潮的景象,也可以分享自己对该景象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壮丽景象,增强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钱塘江大潮的成因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观潮教学设计+听评课记录
课题:《观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并会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4、背诵课文3、4自然段,积累优美语言。
过程与方法:1、运用电教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品味文本,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
3、搭建语言实践平台,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写作方法。
课时:第二课时教学活动: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
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观潮》。
(板书课题:6.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你了解到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张开你想象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吧!二、品读课文,感悟奇观(一)讲读第一段,概括了解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1、齐读第一段,然后思考:“天下奇观”是什么意思?这个“观”与“观潮”的“观”意思一样吗?2、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3、交流反馈:生:“天下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天下奇观”那就是天下奇异的景象了。
“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
师:说得很好,可见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语或句子中意思不同,我们要学会根据语境来分析。
4、师生对读(用上“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
)师: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生:所以吸引了无数的人前来观潮。
(二)讲读第二段,具体感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1、学习潮来前部分,了解江面的景象,体会观潮人的心情。
⑴读中找:边读边在书上用不同符号画出描写“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观潮》评课稿
《观潮》评课稿《观潮》评课稿(2篇)《观潮》评课稿1听了王老师执教的《观潮》一课,受益匪浅。
王老师教态亲切、自然,课堂目标意识强,善于引导、点拨,在课堂中营造了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参与教学全过程。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王老师引导学生以读代讲,寓讲于读,很好地将阅读理解与朗读训练、作文指导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索过程中理解课文,获取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根据学生对大潮缺乏感性认识,给学习课文带来一定的难度,老师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巧用图片、影视资料等,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场面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入情入境,降低理解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点评《观潮》一课听了吕老师执教的《观潮》一文的词语课。
吕老师的这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比较愿意说。
整堂课上,教师声音响亮,落落大方。
在课件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镇定自若,体现出较好的心理素质。
就课堂设计来看,我主要想谈以下几点:一、教师创设了丰富的情境聋生由于缺乏听觉的感受,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尤其需要情境的创设来帮助其理解文字内容。
吕老师在课上多处体现出这一点。
比如在开头的时候设计了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观看环节,在讲“笼罩”这个词语的`时候,出示了一张月光笼罩树林的图片。
二、注重学生的体验教师在教授“踮脚”、“昂首东望”的时候,让学生上台进行表演,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受。
但是在学习“昂首东望”这个词语的时候,师反复强调课文中人们焦急的心情,可能会让学生误解这是一个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其实这个词语仅仅表示一个动作,本身是不含有感情色彩的。
我想如果教师在讲这个词语的时候再出示其他的场景会更好一些。
尤其是这个词语中有个“东”字,不免让人联想到“西南北”这三个方向,可以给学生一些发问的空间,最好有人提出来“有没有昂首西望、昂首北望,昂首南望这样的词语呢?”如果没有学生提出来,可以教师自己提出来,这样的话能引发一些课堂上的冲突,让课堂产生一些变化。
观潮》评课稿
观潮》评课稿
观潮》一课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在XXX老师的课
堂上,我深受启发。
她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
首先,XXX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到观潮人
的急切、激动的心情。
她在屏幕上出示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人们在大堤上等潮来的情景,提出“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这样的切入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其次,XXX要求学生自由阅读潮来时的这一部分,并找
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出来,并跟同桌说说自己喜欢读的理由。
这种阅读教学方式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自悟、自得。
通过反复读、分组读,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
最后,XXX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她放录像,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大潮来时的雄壮情景,再次感受到大潮气势的雄伟和壮观。
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给录像配解说词,既锻炼了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的来说,XXX老师的《观潮》一课让我收获颇丰。
她
通过创设情境、以读为本、运用电教媒体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公开课《观潮》听课记录评课
稿资料
观摩课《观潮》评课稿
《观潮》一课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今天听了城内小学桂老师上的这篇课文,受益匪浅。
桂老师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
一、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首先桂老师在屏幕上出示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人们在大堤上等潮来的情景,提出“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
二、读中感悟,感受大潮的气势
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出精彩来,并跟同桌说说自己喜欢读的理由。
这就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如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教师要求学生反复读,并分组读,一层一层,仿佛大潮就在身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学生也读的很好,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
三、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学生通过感受到了大潮的气势,老师就问潮水真的像作者描写得那样吗?想不想亲眼看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然后放录像,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气势的雄伟和壮观。
最后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给录象配解说词,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学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