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表达教案

合集下载

【2024版】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4章基因的表达-教案教学设计

【2024版】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4章基因的表达-教案教学设计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4章基因的表达教学设计第1节基因知道蛋白质的合成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概述DNA分子上的遗传信息通过RNA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根据上述要求和建议,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 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2. 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3. 理解中心法则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教学实际思路以本节的“问题探讨”中《侏罗纪公园》中恐龙复活为切入,为DNA复制创设情境。

问题探讨:从原理上分析,利用已灭绝生物的DNA,真的能够使他们复活吗?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基因是如何指导蛋白质的合成?通过视频或示意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并让学生总结归纳,引出中心法则是如何描述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最后根据教材或上课时讲解的内容回顾本节课的重难点,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

板书设计第4章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遗传信息的转录二、遗传信息的翻译三、中心法则第2节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概述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生物的性状主要通过蛋白质的表现,根据上述要求和建议,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2.了解基因选择性表达与细胞分化的关系3.解释表观遗传教学实际思路以本节的“问题探讨”中“水毛茛”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小组合作,探讨基因是如何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的?通过资料分析,让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让学生拥有合作探究的意识,教师在学生讨论中不断补充,帮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最后,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进行最后的总结板书设计第4章第2节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一、基因表达产物与性状的关系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与细胞分化三、表观遗传。

《基因的表达》教案设计

《基因的表达》教案设计

《基因的表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基因表达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转录和翻译的基本原理。

3. 了解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及其在生物体内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基因表达的概念:基因表达是指基因信息在生物体内转化为蛋白质的过程。

2. 转录:转录是指DNA模板上的遗传信息被复制成mRNA的过程。

3. 翻译:翻译是指mRNA上的遗传信息被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

4. 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DNA复制、转录、翻译和蛋白质的功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基因表达的概念、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转录和翻译的详细机制及其调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因表达的概念、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遗传信息传递实例,加深学生对基因表达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基因表达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制作包含图文并茂的PPT,直观展示基因表达的过程。

2. 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遗传信息传递实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 教学视频:准备相关的教学视频,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为什么眼睛的颜色是由基因决定的?”引发学生对基因表达的兴趣。

2. 讲解基因表达的概念:介绍基因表达的定义和意义。

3. 讲解转录过程:详细解释DNA复制成mRNA的过程,包括启动、延伸和终止阶段。

4. 讲解翻译过程:详细解释mRNA被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包括起始、延长和终止阶段。

5. 分析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通过具体的实例,讲解DNA、mRNA和蛋白质之间的关系。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在讲解过程中,适时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基因表达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基因编辑、基因治疗等。

3. 回答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增强课堂互动。

八、课堂练习:1. 完成练习题:布置一些有关基因表达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基因的表达教案

基因的表达教案

基因的表达教案教案标题:基因的表达教学目标:1. 理解基因表达的过程和意义;2. 掌握基因转录和翻译过程的关键步骤;3. 认识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4. 掌握基因表达的应用领域。

教学内容:1. 基因表达的概念和意义;2. 基因转录过程的关键步骤:启动子、RNA聚合酶、启动子结合蛋白、转录因子等;3. 基因翻译过程的关键步骤:核糖体、mRNA、tRNA、氨基酸等;4. 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转录因子、miRNA、DNA甲基化等;5. 基因表达的应用领域:基因工程、生物技术、医药研究等。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基因表达对生命的重要性。

1. 提供基因表达的定义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基因表达的基本概念。

2. 介绍基因转录的过程和关键步骤,包括启动子、RNA聚合酶、启动子结合蛋白和转录因子等,通过图示和案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基因转录的机制。

3. 介绍基因翻译的过程和关键步骤,包括核糖体、mRNA、tRNA 和氨基酸等,通过图示和案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基因翻译的机制。

4. 介绍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包括转录因子、miRNA和DNA甲基化等,通过图示和案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基因表达的调控过程。

三、讨论与思考(15分钟)1. 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基因表达的过程和调控机制展开讨论,并提出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基因表达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并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基因表达的理解和看法。

四、拓展与应用(15分钟)1. 结合基因表达的应用领域,例如基因工程、生物技术和医药研究等,展示相关的案例和实际应用,让学生了解基因表达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带领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或模拟操作,例如提取DNA、观察PCR 扩增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基因表达的实验操作和应用技术。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检验他们对基因的表达是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教学资源与评价:1.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用于导入和理论授课环节,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基因表达的过程和关键步骤。

基因的表达教案设计

基因的表达教案设计

“基因的表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基因表达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基因表达过程中的现象和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对生物科学的兴趣,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基因表达的概念:基因表达是指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将DNA中的遗传信息转化为蛋白质的过程。

2.基因表达的过程:转录和翻译是基因表达的两个主要过程。

转录是指DNA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3.基因表达的意义:基因表达是生命活动的基础,通过基因表达,细胞能够合成各种功能蛋白,进而实现生物体的生长、发育、代谢等生命活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基因表达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基因表达过程中的现象和问题,加深对基因表达的理解。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基因表达的过程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基因表达,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讲授新课:首先介绍基因表达的概念,然后详细讲解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最后阐述基因表达的意义。

3.巩固练习:通过练习题的方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基因表达的理解。

4.归纳小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基因表达的重要性和意义。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他们对基因表达的理解程度。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基因表达的掌握程度。

3.小组讨论表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期末考试成绩:通过期末考试成绩,评估学生对基因表达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高中生物基因的表达教案

高中生物基因的表达教案

高中生物基因的表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基因的概念及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

2. 理解基因表达的过程及其调控机制。

3. 掌握基因转录和翻译的基本概念和步骤。

4. 能够解释基因表达与蛋白质合成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基因的概念及作用。

2. 基因表达的过程。

3. 基因的转录和翻译。

教学难点:1. 理解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2. 理解基因转录和翻译的具体过程。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材料:DNA模型、RNA模型、氨基酸模型。

3. 教学视频:基因表达的动画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基因在生物体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基因的表达是生物体正常运作的基础?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介绍基因的概念及作用。

2. 讲解基因表达的过程及其调控机制。

3. 解释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学生观察DNA、RNA、氨基酸模型,模拟基因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2. 学生根据实验情况回答相关问题,加深对基因表达的理解。

四、案例分析(10分钟)教师结合生物体中常见的基因表达现象和相关疾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基因表达的异常对生物体的影响。

五、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分享自己对基因表达的理解和疑惑,教师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化对基因表达的认识。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展示相关拓展知识,激发学生对基因表达的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教学反馈:1. 布置课后作业:学生撰写关于基因表达的实验报告或思考题目。

2.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与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基因的表达.教案

基因的表达.教案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 1 了解什么叫基因的表达;2 大概了解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所要经历的两大过程;3 详细学习RNA;4 详细学习转录。

能力方面 1 运用类比的方法,比较RNA和DNA之间的异同点;2 学习观察转录的模拟图,并结合自己的空间想象力,理解并能熟练描述转录的整个过程。

情感方面通过学习基因的表达,了解恢复已经灭绝的生物,或者拯救濒危生物的途径之一是利用它们的DNA的原因,增强学生对其他生物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1)RNA的结构,种类,以及它与DNA的区别解决方法:学生首先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阅读教材,寻找答案;然后完成教师设计的表格加强了解。

(2)转录的概念,所需条件和整个过程解决方法:学生亦是首先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研读教材的文字和图形,然后讨论完成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最后,观察转录模拟图,自己表述整个过程。

2 教学难点(1)DNA和RNA的异同解决方法:教师设计表格,学生讨论后自己完成。

(3)转录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解决方法:学生阅读教材,完成教师设计的填空题;教师多举例子,学生回答熟悉。

三、课时安排:2课时(此为第一课时)四、学生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知识点,小组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课:展示教材内容,明确本章和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由教材的“问题探讨”引出本节课;2 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两的过程—转录和翻译;3 由基因和蛋白质在细胞内存在的空间差异矛盾,引出“帮手”—RNA的学习。

(1)RNA的中文名称;(2)RNA的基本单位;(3)RNA和DNA的比较(填表格)(4)RNA的种类4 转录(1)转录的概念;(2)转录所需的原料,模板,能量,酶;(3)转录的过程(完成填空)5 完成P64“思考与讨论”6 课堂回顾六、作业布置(略)七、板书设计(略)生物组张亚。

第4章--基因的表达(教案)

第4章--基因的表达(教案)

第4章--基因的表达(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4章基因的表达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课标定位】1.简述DNA分子与RNA分子的主要区别。

2.掌握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及其异同。

【教材回归】二、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两个阶段——“转录”和“翻译”。

特别提示:①由于RNA没有胸腺嘧啶(T),而含有尿嘧啶(U)。

因此,在以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RNA时,需要以U代替T与A互补配对。

②mRNA在细胞核中合成以后,就通过核膜上的核孔进入细胞质中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二)遗传信息的翻译1.翻译的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2.翻译的实质翻译实质上是将mRNA中的碱基序列翻译为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

3.翻译的场所翻译主要是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进行的,此外还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4.密码子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叫做一个密码子。

5.氨基酸的转运工具——转运RNA(tRNA)tRNA的分子结构呈三叶草的叶形,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有3个碱基。

每个tRNA一端的3个碱基均可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因而叫做反密码子。

tRNA的种类很多(61种),但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

6.翻译的过程第1步: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起来,在结合部位形成2个tRNA的结合位点。

此时,反密码子为UAC或CAC的tRNA携带着相应的氨基酸,通过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进入位点1。

第2步:携带着另一个氨基酸的tRNA以同样的方式进入位点2。

第3步:位点1处的氨基酸(甲硫氨酸或缬氨酸)通过与位点2处的氨基酸形成肽键而转移到占据位点2的tRNA上。

第4步: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读取下一个密码子。

原占据位点1的tRNA离开核糖体又去转运下一个相应的氨基酸,占据位点2的tRNA进入位点1,一个新的携带氨基酸的tRNA进入位点2,继续肽链的合成。

生物第4章基因的表达教案1

生物第4章基因的表达教案1

第4章基因的表达一、知识结构二、教材分析1.本末节要紧讲述:基因的本质,基因操纵蛋白质的合成,基因对性状的操纵等内容。

本末节的引言指出了DNA是联系子代与亲代的物质,简腹地交代了DNA与基因,和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在讲述基因的本质时,第一以果蝇的某些基因在染色体上排列的图例,交代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然后,论述基因的本质--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在此基础上,教材又讲述了DNA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即通过基因操纵蛋白质的合成。

第一通过讲述两种RNA在蛋白质合成进程中的作用,阐明了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进程。

然后,用遗传学的中心法则对遗传信息的传递(DNA分子的复制)和表达(基因操纵蛋白质合成)的功能进行小结。

由于课时所限,中心法则的内容处置为小字。

关于基因对性状的操纵,是使学生对基因操纵蛋白质合成进程明白得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蛋白质是如何决定生物性状的。

这部份内容主若是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两点:第一,基因是通过操纵酶的合成来操纵代谢进程的;第二,基因是通过操纵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阻碍性状的。

本末节的教学内容是本节教材的教学难点。

2.本末节与他它章节的联系:a.与“生物的遗传定律”紧密联系;b.与“生物的变异”紧密联系;c.与高三教材《基因的结构》及《基因表达的调控》紧密联系。

本节内容的把握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必然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中心法则”的概念及进展(A:明白)。

(2)DNA与RNA的异同(B:识记)。

(3)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基因的本质(B:识记)。

(4)基因操纵蛋白质合成的进程和原理(B:识记)。

(5)基因操纵性状的原理(B:识记)。

(6)遗传信息和“密码子”的概念(C:明白得)。

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基因概念培育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基因操纵蛋白质的合成学习培育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四、重点·实施方案1.重点(1)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基因的本质。

高中生物基因表达备课教案

高中生物基因表达备课教案

高中生物基因表达备课教案教学内容:基因表达的概念、基因转录与翻译、启动子、编码区、终止子、mRNA的转录与剪接、蛋白质合成等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基因表达的概念及其在细胞中的重要性,了解基因转录与翻译的过程,掌握mRNA的合成方式和蛋白质合成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基因转录与翻译的过程、mRNA的合成和剪接、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教学资源:课件、实验视频、图书资料等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基因的基本概念,引出基因表达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基因转录与翻译(15分钟)1. 讲解基因转录的过程:介绍RNA聚合酶和启动子、编码区、终止子的作用。

2. 讲解基因翻译的过程:介绍mRNA的合成与剪接,以及tRNA和rRNA在翻译中的作用。

三、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讨论基因表达在细胞中的重要性以及和遗传疾病的关系。

四、实验演示(15分钟)根据教学资源提供的实验视频,展示基因表达过程中的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

五、概念澄清(10分钟)与学生一起澄清基因表达中的概念难点,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问。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关于基因表达的小结,总结基因转录与翻译的过程、mRNA的合成与剪接,以及蛋白质合成的概念。

七、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基因表达的重要性及其在细胞中的作用,激励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更加认真和深入。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实验演示和案例分析来帮助理解,可以结合生物学中的一些实际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高中生物必修2 第4章 基因的表达 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2 第4章 基因的表达 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2 第4章基因的表达教案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教学目标】1.知道细胞质的基因2.基因表达产物与性状的关系3.了解细胞质基因能引起的一些疾病4.了解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与细胞分化的关系5.了解表观遗传的概念和实例【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基因表达产物与性状的关系(2)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与细胞分化的关系(3)表观遗传2.教学难点:基因表达产物与性状的关系、表观遗传【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问题引导法、归纳【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回忆:DNA复制、转录、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它们的概念分别是:(1)DNA复制:DNA的复制过程,它是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形成两个相同的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2)转录:细胞核中的转录过程,它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3)翻译:细胞质核糖体的翻译过程,以RNA为模板,利用游离的氨基酸,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既然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最终控制了蛋白质的合成,而蛋白质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承担者和体现者。

那么,基因又是怎样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研究关于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

(一)基因表达产物与性状的关系基因与蛋白质有何关系?基因指导__蛋白质_的合成。

基因与性状有何关系?基因控制生物体的_性状_。

蛋白质与生命性状特征有何关系?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_体现_者和_承担_者例一:豌豆的圆粒与皱粒如何从基因控制性状的角度解释这一对相对性状的形成?原来,圆粒豌豆的DNA中有一个控制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淀粉分支酶可以控制淀粉的合成,淀粉的吸水性比较强,豌豆会因为淀粉吸水而膨胀,表现出圆粒的特征。

而皱粒豌豆的DNA比圆粒豌豆的DNA多了一段外来的DNA序列,打乱了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

最终淀粉分支酶不能形成,导致细胞内淀粉含量也大大降低,所以豌豆就表现出皱缩。

例二:白化病人的白化病是因为控制酪氨酸酶的基因异常引起的。

生物高中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 基因的表达 教学设计1

生物高中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 基因的表达 教学设计1

《基因的表达》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基因的表达》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四章的内容,包括三节内容分别是《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和《遗传密码的破译》(选学)。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对《基因的表达》的要求是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主干知识点主要是概述遗传信息转录的的场所、模板和过程,揭示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是信使RNA、核糖体和转运RNA三者协同作用的结果,概述中心法则。

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是遗传物质作用原理的核心内容,在必修二的模块学习中占据重要位置,也是后续选修模块必不可少的基础。

二、设计思想:高中生物课程的设计,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是生物教学的核心要素,也是根本要素,生物教学活动是为学生组织的,生物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接受水平来设计。

本节课程的设计,力求以高中生物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出发点,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又有利于突破难点。

由于本节内容不仅微观抽象复杂,而且涉及的物质种类也比较多,因此学生不易理解,同时也往往会陷入“学习时都懂,学完了都不懂”的困惑中,尽量采用演示法、比较法、读图法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材简析:本章是在前两章解决了“基因在哪里”和“基因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后,紧接着来研究“基因是如何起作用的”,即基因的表达问题,除了顺理成章外,对于学生理解生物的遗传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学习后续章节不可缺少的基础。

本节内容在编排上采用的是在讲述转录和翻译的主干知识过程中,插入讲解tRNA、密码子等侧枝相关知识。

这种逐步展开知识的方法,更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旧教材思路基本一致,但不同的主要是以问题为主线,贯穿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这种独立成段的问句,有利于启发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同时能够突出转录和翻译的主干过程,保证主线清晰。

基因的表达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基因的表达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基因的表达教案导语:基因的表达是指基因在细胞中产生相应功能蛋白质的过程。

理解基因的表达过程对于生物学的学习至关重要。

本教案将介绍基因的表达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重要概念和实验技术,并结合案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基因的表达机制。

一、基因的表达过程1. 转录(Transcription):基因的转录是指DNA的一部分被转录为RNA的过程。

转录过程中,RNA聚合酶酶(RNA polymerase)结合在DNA模板上并合成RNA 链,形成一条相应的mRNA(messenger RNA)分子。

这一过程发生在细胞核中。

2. RNA的剪接(RNA Splicing):mRNA是由转录过程中合成的一条包含外显子(exon)和内含子(intron)的链。

RNA的剪接是指在转录后,通过剪切掉内含子的方式,将外显子连接形成成熟的mRNA。

这一过程发生在细胞核中。

3. RNA的成熟和运输:成熟的mRNA分子将被运输到细胞质中,以供后续的翻译过程使用。

4. 翻译(Translation):翻译过程是指mRNA中的信息被读取,转换为蛋白质的过程。

在细胞质中,mRNA分子通过核糖体(ribosome)上的tRNA(transfer RNA)将信息翻译成一系列氨基酸,形成多肽链,并进一步折叠成最终的功能蛋白质。

二、基因的调控机制1. 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s):转录因子是调控基因转录的关键蛋白质,它们可以结合到DNA上特定的序列部分,从而控制基因的转录活性。

2. 组蛋白修饰(Histone modification):组蛋白修饰指的是通过化学修饰(如乙酰化、甲基化等)改变染色质结构,从而影响基因的转录活性。

3. 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DNA甲基化是指在DNA分子上加上甲基基团的修饰方式,它可以通过改变DNA的结构来调控基因的转录活性。

4. microRNA的调控(Regulation by microRNA):microRNA是一类长度约为22碱基的小分子RNA,在细胞中起到调控基因表达的重要作用。

《基因的表达》教学设计

《基因的表达》教学设计

《基因的表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1.1 知识与技能(1)阐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的关系以及基因的本质。

(2)说明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3)概述中心法则的提出和发展。

(4)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设计并制作蛋白质合成过程的活动模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认识到事物的现象是有本质决定的辩证唯物主义主义观点。

(2)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1)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的关系以及基因的本质是本课题的重点。

这三者的关系既是以前学习过的染色体知识、DNA分子结构知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等知识的总结,也是今后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的基础。

(2)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既是本课题的重点又是难点。

一方面,只有理解了基因控制蛋白质的过程和原理,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另一方面,该知识点是在微观领域中进行的复杂的、动态的变化过程,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策略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

首先通过结合实例,说明每种生物都有许多基因,使学生明确基因是控制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并促使学生思考基因和DNA的关系。

关于转录和翻译的教学,可通过挂图展示其过程,明确转录部位、模板特征、密码子等概念和原理。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举例说明几组动植物和人体的不同性状:玉米的甜性和糯性、果蝇的红眼和白眼、人的双眼皮和单眼皮等。

提问:1.这些性状都是由什么决定的?(遗传物质)2.谁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我们已经知道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那么DNA是如何控制遗传性状的呢?提出“生物体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和DNA分子数是恒定的,而生物的性状却是多种多样的”矛盾,得出这样的结论:染色体上的DNA分子肯定会控制很多很多性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题:《基因的表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的本质。

(2)了解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3)了解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

2、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基因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原理。

3、情感目标:
(1)通过科学发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2)通过认识生命本质,渗透协调美和思想美。

三、课型与课时
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用具
幻灯片课件,多媒体,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图、DNA转录RNA的图解、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表、蛋白质合成示意图、中心法则图解、白化症患儿图
五、教学重点
1、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基因的本质
2、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六、教学难点
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七、教学方法
1.教法
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即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抽象,于是我采用学生阅读讨论、结合教师举例、图示进行教学。

再利用多媒体课件显示真核细胞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形成深刻的印象。

另外,注重学生独立观察发现、探索交流,多鼓励学生思考并相互讨论,取长补短,并进行归纳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

2.学法
在学法上,我从学生的特点,知识障碍,动机和兴趣上进行分析
(1)首先是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阶段要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然后在知识障碍上:对于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由浅入深的来进行分析。

(3)其次在动机和兴趣上:应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充分利用教学幻灯片、教材模式图以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从分子角度分析为什么亲代和子代在性状上相似?
回答: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2.为什么子代获得了亲代的DNA分子,子代在性状上就像亲代呢?
回答:是因为DNA分子可以控制遗传性状。

那么,DNA分子是怎么控制性状呢?
这就是本小节要解决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基因的本质以及基因的表达
让学生自行阅读教材P13-14页的内容,并强调观察图6-8 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提问并思考: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基因的本质
回答:每条染色体只含有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有很多基因。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承上启下)提问并思考:现在我们知道了基因的概念,那么基因是如何复制的?基因又是如何控制性状的呢? 引出基因的表达概念:
由于基因是DNA片段,所以基因的复制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

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以—定的方式反映到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上来,从而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

遗传学上把这一过程叫做基因的表达。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讨论:遗传物质DNA一般都存在于细胞核中,而蛋白质的合成则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进行的,那么细胞核中的DNA是如何控制细胞质中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的?引导学生推断可能的两种途径(直接或间接),然后讨论哪种途径是可行的。

讲述:大量的科学实验表明,信息的传递不是由DNA直接传递给蛋白质的,而是在细胞核中先把DNA的遗传信息传递给RNA,然后RNA进入细胞质中,在蛋白质合成中起模板作用。

我们把这种RNA形象地叫做信使RNA,简写为mRNA。

提问:那么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包括几个阶段呢?
讲述:两个阶段,即转录和翻译,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这两个过程
转录
在幻灯片上播放转录的过程,并指导学生看图6-10 DNA转录RNA的图解
讲述:通过观察同学们都知道,转录是在细胞核内进行的。

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摸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RNA没有碱基T(胸腺嘧啶),而有碱基U(尿嘧啶)。

因此,在以DNA 为模板合成RNA时,需要以U代替T与A配对,由于RNA也有碱基结构,也与DNA所含的碱基互补配对,因此,DNA所携带的特定的遗传信息就能通过转录准确无误地反应到RNA分子结构上,使RNA也具有与DNA一样的遗传信息。

让学生相互讨论问题:由DNA转录成RNA之后,mRNA就通过核孔到达细胞质的核糖体上,直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但是组成蛋自质的氨基酸是20种,而组成mRNA的碱基只有四种。

那么,这四种碱基是如何决定20种氨基酸的呢?
由师生共同得出:由三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这样的碱基组合可以达到64种,这对于决定20种氨基酸来说已经绰绰有余了。

在遗传学上把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叫做一个“密码子”(让学生观看表6-1 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表,加深印象)
下面我们具体看看RNA是怎样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即翻译过程:
翻译
提问:mRNA在细胞核中合成之后,从核孔进入到细胞质中,与核糖体结合起来。

核糖体是细胞内利用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那么氨基酸存在于细胞内的什么地方呢?
回答:大量分散在细胞质中。

讲述:分散在细胞质中的氨基酸被运送到核糖体中的mRNA上去,显然需要有运载工具。

经科学研究表明,这种工具也是一种RNA,叫做转运RNA,简写为tRNA。

tRNA与密码子一样种类很多,但是,每一种转运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翻译的过程:(幻灯片播放翻译的过程并指导学生看图6-11 蛋白质合成示意图)
边播放边讲述:当转运RNA运载着一个氨基酸进入到核糖体以后,就以信使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把转运来的氨基酸放在相应的位置上。

转运完毕以后,转运RNA离开核糖体,又去转运下一个氨基酸。

当核糖体接受两个氨基酸以后,第二个氨基酸就会被移至第一个氨基酸上,并通过肽链与第一个氨基酸连接起来,与此同时,核糖体在信使RNA上也移动三个碱基的位置,为接受新运载来的氨基酸。

上述过程如此往复地进行,肽链也就不断地延伸,直到信使RNA上出现终止密码子为止。

肽链合成以后,从信使RNA上脱离开来,再经过细胞质内的某些细胞器(如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的加工如盘曲折叠螺旋,最终合成一个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

有一定功能的蛋白质分子。

小结:DNA分子上的基因,其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mRNA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mRNA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性状。

观图:教材P17 中心法则图解了解中心法则强调:遗传信息流可以从DNA流向DNA,即完成DNA的自我复制过程,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
举例:酪氨酸酶缺乏是由于基因不正常等。

(让学生看图6-12 白化症患儿)
(2)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举例:控制血红蛋白结构的基因不正常,就会合成结构异常的血红蛋白而患病等
(三)疑难分析
第四个步骤为疑难分析,本节课的疑难为转录和翻译的具体过程,因为这两个过程理解起来比较抽象,而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高中内容只是过程梗概,这就造成部分学生学习困难。

通过本节课疑难分析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内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四)小结与练习,巩固知识
让学生练习教材P18上的复习题,让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

小结:DNA分子上的基因,其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mRNA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mRNA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性状。

十、课后分析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能否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讲授基因的表达这部分内容,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用多媒体课件以及教材图解辅助教学,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参参与到教学中,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