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导学案附答案

合集下载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原创导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原创导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体验型课堂〞学习方案语文班级| 姓名学号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编写者:韩高平审核者:韩高平【学习导言】有人说中|国的孩子 "高分低能〞 , "会读书不会研究〞 ,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 ?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熟读课文 ,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归纳中|心论点 ,学习课文的论证方法 .课前尝试:读读课文、查查写写、想想写写、评改订正【读读课文】我把课文读了〔〕遍 ,全文共有〔〕小节 .【查查写写】1.读一读 ,查一查 ,写一写〔每词写两遍〕 ,并给加点字注音 .肇.事〔〕彷徨..〔〕〔〕堕.落〔〕2.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字组成词语 ,并解释整个词语 .物知:手观:不所:3.文学常识填空 .①丁肇中是著名的美籍物理学家 , 奖获得者 .②"四书〞指的是儒家主要经典、、、 .③<大学>中提出的、、、、、、、八条目 ,成为南宋以后理学的根本纲领的一局部 .【想想写写】本文作者丁肇中要论述的论题是什么 ?中|心论点又是什么【评改订正】自己检查、评改、订正 .〔或同桌互相检查、评改〕课内对话:想想说说、读读品品、学学写写【想想说说】默读课文 .1.从文中 ,我知道了<大学>里 "格物致知〞的含义和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 "格物〞和 "致知〞 ?我试着对传统中|国教育作出自己的评价 .3.为什么作者要提倡 "格物致知〞的精神 ?我能列举出作者的一些理由 .【读读品品】1. 文中一些句子用词准确、严密 ,并对句意的理解有一定的帮助 .我尝试着对这些句子作出分析 .例句: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赏析: "大都〞表示范围 ,指多数学生 ,并非全部 ,如果去掉后那么表示全部之意了 ,与实际不符 .句子:赏析: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 .我的看法是:【学学写写】模仿课文 ,我尝试围绕着中|心论点写一段有理有据的文字 .观点:在亲身体验中学习 ,并不断反思改进 ,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 .课后反审:完成作业、评改订正完成<课后作业>17 猫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比照的写法 .2、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世原那么 .学习重点: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任务1、学习并掌握8个词语读音和意思: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绫2、理清课文表达的顺序及线索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文章第|一、二局部 ,了解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体会作者对第|一、二只猫的感情 .导学过程:一、激趣定标学生说一说自己喜不喜欢猫 ,为什么 ?【知识链接】郑振铎〔1898-1958〕 ,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家 ,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 ,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 ,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自学互动自学活动〔一〕〔解决目标1〕1.注音、解释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棱〔〕自学活动〔二〕〔解决目标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标号段序 .思考以下问题1.文章写了几只猫 ?重点写哪一只 ?明确:文章共写了只猫 ,即自家喂养的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 .重点写了第只猫 ,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局部 ?找出有关起止段落 ,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 ,据此 ,文章可分三个局部 .第|一局部〔1 - 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局部〔-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局部〔-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自学活动〔三〕〔解决目标3〕研习课文第|一局部: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3.学生齐读课文第|一、二局部 .小组合作 ,分别复述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4.小组讨论 ,解决以下问题:①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第|一只猫的形态 ?②家里的人对第|一只猫的态度怎样 ?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③第|一、二只猫的结局怎么样 ?家里人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三、测评训练对下面描写精彩的语句作出点评 .1、三妹常笑着骂道: "你这小猫呀 ,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 !〞2、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 ,或一根绳子 ,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 ,它便扑过来抢 ,又扑过去抢 .四、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第三局部2.思考并概括文章的主题第二课时学习任务1.学习课文写第三只猫的内容 ,注意描写方法2.通过比拟 ,理解课文主题 .导学过程1.分析1 -14段写第|一、二只猫的内容 ,赏析细节描写的语句 .- -34段第三次养猫的故事 ,完成以下题目 .1〕芙蓉鸟事件 - -庭审现场犯罪嫌疑人:_________________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案发前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案发后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杀|死鸟的真正凶|手是 .2〕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 ,作者的心情愧疚、自责、更难过 .请找出表达作者复杂情感的段落 .达标测试通过朗读、理解、品味 ,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想 ,对作品一定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请同学们对文中的猫或人说一句话 .对于文中的我想说 .学后反思。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模块二:交流研讨〔小组合作、展示、精讲〕〔预时30分钟〕学习目标与要求:熟读课文,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模块三:练习训练〔预时10分钟〕学习目标与要求:阅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温故知新。

讲学稿:22 《礼记》二虽有嘉肴【学习目标】1.了解本课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知识链接】《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小戴礼记》。

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那么。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说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那么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自主学习】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教学相长〔〕2.解释以下词语旨:至道:困:到达:学学半:【整体感知】给文章断句,理清文章大意。

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

知缺乏,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合作探究】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提示:教和学的关系。

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提示:实践出真知,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拓展延伸】1.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提示: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应有格物致精神导学案

应有格物致精神导学案

应有格物致精神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2)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9)一、学习目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学习目标主要聚焦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认识到它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我们应能够明确格物致知不仅是一种求知的态度和方法,更是一种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精神。

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获取知识,因此我们应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同时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勇于创新。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通过学习格物致知精神,我们应能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用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世界,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学习重难点在于深入理解和实践格物致知的精神。

首先,要准确把握格物致知的含义,理解其作为求知方法和精神追求的核心价值。

其次,学习如何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这不仅是理解文章的关键,也是提升自我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

同时,要将这种精神落实到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实验精神,敢于质疑、勇于实践。

最后,要从文化的高度认识格物致知的意义,将其内化为自身素养的一部分,真正实现知识与行动的统一。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2.格物致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即通过________来________。

3.作者认为,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二、选择题1.下列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探索事物中获得真知。

B.适用于研究自然、科学或个人行动。

C.是一种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格物致知”的内在含义以及普遍的现实意义。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3、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预习导学】1、生字正音。

丁肇中()嘹望()授予()彷徨()儒家()埋没()2、词语解释。

授予:彷徨:清谈:袖手旁观:【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

2、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各段的中心句,然后分析归纳,理出课文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一层()第二层()第四部分()【探究文本】1、课文的标题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它最早在什么地方提出来的?2、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3、传统的中国教育所讲的“格物致知”与作者所提倡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不是一致的?造成这样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加以证明的?4、结合课文第三部分说说:究竟怎样才能学到新的知识,作者是在怎样悟到“格物致知”的重要性的?而实验过程具有哪些特征?5、这篇演讲词,体现了一种漫谈式的特点,从古今、从现实,娓娓而谈,直到文尾才水到渠成抖出自己的论点,请找出论点的原句,说说真正意义的“格物致知”应该是怎样的?6、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7、作者在列举事实时,采用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列举事例阐述道理论述角度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有计划的探测。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的事例。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举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某一论点,使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此外,文章还采用了的论证方法,能够使说明的道理更加通俗易懂,更能达到演讲的目的。

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领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及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及答案

第四单元第二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2.掌握本文正反论证的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

【体验学习】朗读交流一.朗读全文,积累字词、文学常识格物致知:袖手旁观::真心。

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端正心思。

: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整齐家政。

《四书》:《》《》《》《》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划分文章层次1.提出问题():2.分析问题():3.解决问题():新知探究探究一: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探究二:本文运用哪些论证方法?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并分析。

探究三:熟读课文,思考一下,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探究四: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

然后说说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综合提升1.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2.“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意思?3.全文采用哪些论据,分别有什么作用?【当堂检测】1.格物致知的含义2.论点与论题的区别【学后反思】1.我的收获:2.我的不足:【拓展链接】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

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课后精练】苦与乐①读书中的“乐”确实不多,“苦”却常常存在。

但是往往苦得越多,最后尝到的甜也就越多。

学习中的苦与乐,依据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

世上之所以出现出类拔萃的伟人,就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中正确地对待苦。

在苦中前进,在苦中寻乐。

伟大发明家爱迪生,他一生的发明(乐)不知其数,而他在发明以前的学习过程中经受的失败(苦)更是不知其数。

他曾为一件发明做过8000次失败的实验,每次失败都对他的努力作了否定,给他带来了痛苦。

而他并不因痛苦而停止努力,反而说,这8000次的失败虽然使我痛苦,但我也从中感到了乐;因为它们至少使我知道这8000种实验方法是行不通的。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学法指导:1.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2.先回忆复习上一课学过的论证方法;然后浏览本文,标注本文的论证方法,再同桌交流。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本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方法,正反结合论证有力、充分。

1.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作者在课文第4段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第11段摆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理论轻视实验的事实;第12段又举了自己到美国念物理时吃的苦头。

这些事例论证了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

在讲道理上,课文第3段结合《大学》中的理论,分析了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第6~10段从理论上记述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13段记述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也是讲道理。

2.对比论证。

作者还运用了对比论证,使论证说理更加鲜明。

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的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了对比,突出新的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

二、预习任务(一)基础梳理1.初读课文,圈点勾画文中的字词句。

2.处理旁批,并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

(二)同桌互探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2.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3.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4.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三、预习检测1.本文作者________是美籍华裔________家,________奖获得者。

部编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部编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一、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丁肇(zhào)中埋没(mò)彷(páng)徨(hu áng)儒(rú)家华裔(yì) 论(lún)语中庸(yōng)2.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就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别人。

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推广延伸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

3.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国物理学家。

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

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讨论和编写阅读提纲。

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1)(1段)提出问题: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2~12段)分析问题:论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①(2段):格物致知的出处和意义。

②(3~5段):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及其原因。

③(6~12段):实验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3)(13段)解决问题:希望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

3.本文主要探讨什么问题?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附答案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附答案

【教课目的】 1.认识“格物致知”的真实含义及其关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掌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双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联合的论证方法。

【要点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实含义。

【资料链接】丁肇中 (1936 — ) ,美国物理学家。

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

1962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69 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 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 (J/ ψ粒子 ) ,并致使了一系列与之有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所以于 1976 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整体感知】1.朗诵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丁肇()中沉没()彷()徨(....华侨()论()语中庸()...)儒(.)家2.依据意思写出相应词语。

⑴推究事物的道理。

⑵求知,获取知识。

⑶正直心思。

⑷就是指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涵养。

⑸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⑹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他人。

⑺推行延长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

3. 合作研究、问题解决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⑵ 作者在列举事及时,采纳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相联合说理的方法,联合课文内容达成以下表格。

列举案例论述道理论述角度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反面案例苦思头痛而失败的案例。

经过实验认识竹子性质的案例。

实验的过程不是悲观的察看,而正面案例是踊跃、有计划的探测。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对研究反面案例工作一筹莫展的案例。

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以用心念书对付全部,关于实质正面案例要自己作主张出想法而惊慌的需要毫无帮助。

的亲自经历。

举例论证的利处:用典型案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某一论点,使说理充分,令人服气。

别的,文章还采纳了对照的论证方法,可以使说明的道理更为平常易懂,更能达到演讲的目的。

如中国传统教育沉没了格物致知的真实意义,重申知识的获取是经过心里意会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好经过实地实验获取形成鲜亮对照。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导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导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导学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答案》摘要:教学目标.理真正格物致知精神,3.问“格物致知”出哪里它思是什么,“格物致知”出至《四学》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教学目标.理真正格物致知精神.理论证方法3.学习编写提纲重难(l)理真正格物致知精神()学习编写提纲(3)理论证方法教学课教学程、导入.作者简介导语有人说国孩子“高分低能”“会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哪里呢?丁肇教授会给我们极启发二、整体感知.默课讨论编写提纲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问题这三部分列提纲部分(l~段)提出问题国学生应该怎样了然科学?要格物致知二部分(3~段)分析问题层(3~5段)分析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社会根举例王x明格物是格已这种观不能适用现世界二层(6~0段)分析实验精神科学上重要性三层(~段)分析这种化背景下国学生现状以“我”举例三部分问题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义并对我们这代提出希望问丁肇教授指出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3.问“格物致知”出哪里它思是什么?“格物致知”出至《四学》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实验得到知识.问传统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格物和致知原因是什么?可能是因传统教育目并不是寻新知识而是适应固定社会制5.问《学》里讲格物致知目是什么?目是诚、正心、修身、齐、治国、平天下6 问这目与丁教授讲格物致知目有没有样?不样丁教授讲目是通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真正义7.问段举王x明“格物”失败例子证明了什么?王x明“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道理这是无用不能适用现世界证明传统国教育目是不正确8.问实验程应该是怎样?实验程应该是积极、有计划探测9.问8段举研究竹子例子证明了什么?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程不是消极观察而是积极动手栽种、研究生长程、科学观察0.问9段讲是什么道理?实验程不是毫无选择测量而是要心具体计划要有适当目标.问这样化背景下国学生现状是什么样?国学生都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不会做研究.问段举我人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举我人验证明光“用功”埋头对实际要毫无助属举例论证3.问什么说当今社会要真正格物致知精神?真正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应付今天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问丁教授认《四》格物致知真正义是什么?寻真理堆途径是对事物客观探;二探程不是消极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有计划探三、结就国学生现状指出格物致知重要性和真正义希望我们这代要培养实验精神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心论四、作业完成课作业五、教学反思板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论题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然科学二传统国教育弊端三真正格物致知是科学实验精神四强调培养实验精神重要义。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含答案)课时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含答案)课时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课时一、预习展评1、丁肇中,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

2、“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中〔礼记〕的〔大学〕篇。

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3、(1)探察物体获得知识 (2) 略 (3)略【合作探究】预设问题1: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预设问题2: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我们应有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的精神或实验精神。

〕预设问题3: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原因是: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

〔事实论证〕预设问题4:科学开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例如:1、作者以探察竹子的性质为例,说明要得到关于竹子的知识,只有靠科学实验,消极观察、袖手旁观是无济于事的。

2、中国学生大都偏重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重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考试的成绩很好,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常不知所措。

3、作者以“个人的经验为证〞,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误以为靠埋头读书能应付一切,结果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这就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病,也说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精讲点拨】【当堂达标】1、〔1〕授予;〔2〕不知所措;〔3〕彷徨;〔4〕袖手旁观;2、【答案】C 【答题指要】(A:否认词"不"误用;B:缺必要的宾语"意识";D:前后不一致,一面和两面不搭配,应去掉后面的"是否"。

)3、D〔A“重整旗鼓〞是褒义词,应改为“卷土重来〞B“左右为难〞指人不指事C.“把人忧天〞应改为“庸人自扰〞〕4、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读《西游记》,我们能学到孙悟空的嫉恶如仇;读《红楼梦》,我们能体会到封建社会大家庭衰落的必然性;读《童年》,我们体会到当时俄罗斯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读《水浒》,我们感受到什么是义薄云天……第二课时【合作探究】预设问题1: 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含答案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含答案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含答案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师用)【学习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学习重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知识链接】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

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 (ψ读:普西),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

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预学环节】1、了解作者。

2、给加点字注音。

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huáng)3、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求得;知,认识。

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格物致知: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结合“格物”“致知”的词义,谈谈对课题的理解: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

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不知所措:不知怎么办才好。

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3、整体感知课文。

学法指导: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13.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初中语文精品教案)

13.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初中语文精品教案)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预习学案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丁肇.中袖.手旁观不知所措.彷徨..二、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格物致知袖手旁观三、文化常识1.本文作者________是美籍华裔________家,________奖获得者。

2.“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中________的________篇。

《四书》指《》《》《》《》;《五经》指《》《》《》《》《》。

四、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可以不回答)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2遍。

2.思考: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有什么现实意义?五、搜集整理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吗?说出来与同学交流。

举例:雪融化后是水、钟表的工作原理……六、我的预习收获和疑惑收获:疑惑: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预习检测(共10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科学就是探求真理。

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要经过艰难曲折的过程。

常常有这样的情形: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掌握资料的差异,认识的方法不同,①就会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情况,以至引起学术上的论争。

因此,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把反对的意见看做对自己的莫大帮助,把对自己的批评当作珍贵的友谊。

正如李四光同志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对我的论题的坦白的批评,更能使我感到激励。

”歌德也说:“我们赞同的东西使我们处之泰然,我们反对的东西才使我们的思想获得丰产。

”这都是因为,赞同的意见未必正确,反对的意见未必错误。

退一步说,即使错误的反对意见,对自己的科学研究也是很有好处的。

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为探讨定比定律,进行了长达几年的辩论。

最后普鲁斯特成为辩论的获胜者,发现了定比定律,但他并未因此趾高气扬,相反,他对贝索勒倾吐了衷心的感激之情,说:“要不是你的质难,我是难以深入地去研究定比定律的。

”并宣告,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功劳。

今天,为了四化建设而钻研科学的崇高志向,使科学工作者胸怀更为宽广,虚怀若谷,可容得下百川之流,②听得进“敌对”意见。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导学案(九年级语文)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导学案(九年级语文)
(3).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6).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课外阅读
优点零
毕淑敏
一位专门从事儿童心理研究的朋友告诉我,他发给孩子们一张表,让每人填写自己的优缺点和美好的愿望。孩子们很认真地填写好了,把表交了上来。他一看,顿时傻了眼。
很多孩子填的是——优点零,愿望零。
永兴九年制学校语文导学案
年级
九年级
使用时间
月日
探究案
学法指导
课题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时
1课时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读课文1-2遍,要求:
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找出课文中作者的观点(本文的题目即中心论点)
(二)指导编写阅读提纲
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小组之间讨论完成,各派一名代表分享成果。
没有优点的孩子,内心该怎样痛楚地喘息?见过一个胖胖的男孩。当幼儿园老师第一次问:谁觉得自己是个美男子?他忙不迭地从最后一排挤到前面,表示自己属于其中一员。可惜他紧赶慢赶,动作还是晚了一点。另有好几个男孩抢在前面,在老师面前排成自豪的一排。没想到老师伶牙俐齿地向他们说,还真有你们这么不知天高地厚的,竟觉得自己是
没有愿望,必是一个死寂的世界。孩子不再期望黎明,因为每一天都被功课塞满,晴天看不到太阳,阴天闻不到雪花,日出日落又有何不同。不再留意鲜花,因为世界一片苍白,眼中暗淡了温暖的色彩。不再珍视夜晚,因为厚重的眼镜遮挡了星光,即使抬头也是泪眼朦胧。不再盼望得到师长的嘉奖,因为那不过是成人层层加码的裹了蜜糖的手段……
()
A.合格的事物B.推究事物的道理
C.探讨自己D.追求最高理想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温故互查(自主完成,二人互检)1.本文作者________是美籍华裔________家,________奖获得者。

2.“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礼记》中的《大学》篇,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________、________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肇.()瞭.望()彷徨..()()埋没.()4.根据注释填写词语。

(1)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2)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3)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4)不知怎么办才好。

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完成问题)(一)整体感知1.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是怎样解释的?本文的观点是什么?结论是什么?2.通读全文,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理清文章结构。

(二)问题研究1.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2.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为什么应该有这种精神?它有什么现实意义?三、自学检测(语段阅读,重点突破)①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②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③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④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⑤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

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⑥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课时)》导学案2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课时)》导学案2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链接:"格物致知"注释补充格:推究 .致:获得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 ,格物而后知至| ."意谓推究事物 ,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 .宋·洪迈<容斋随笔旧序>:"因命纹梓 ,播之方舆 ,以弘博雅之君子 ,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 ,资之亦可以穷天下之理云 ."严复<原强>:"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 ,中|国非不尔云也 ,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学习目标:1 学习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的方法 .2 体会本文通俗平易亲切自然的语言特点 .3 .联系学习实际 ,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新知预习:读以下语句 ,注意标有横线词的作用 .〔1〕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 .〔2〕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 ,而是积极的、有方案的探测的过程 .〔3〕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 ,它需要具体细致的方案 .〔4〕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 ,也不能等待 "学术权威〞的指示 .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探究演练:1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或依据 ,通常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请你快速浏览课文 ,找出证明中|心论点的论据 .2 文中的论点与论据之间有什么关系 ?3 你喜欢本文的语言吗 ?为什么 ?拓展提升:本文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 .列举事例时 ,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 .请你补充以下表格: 列举事例阐述道理 论述角度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 "格〞竹子 ,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 .反面事例 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 .正面事例 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 ,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反面事例 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 ,因事没有准备 ,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 ,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知识整理与反思:我的反思:成果检测: 要有格物致知 的精神 提出问题:〔1节〕: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传统教育弊端〔2 -5节〕 实验精神重要性 6 -12节〕要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论题 论证 结论分析问题〔2 -12节〕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 ,而且对应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精神 ,就是说 ,不管是研究自然科学 ,研究人文科学 ,还是在个人行动上 ,我们都要保存一个疑心求真的态度 ,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社会环境变化很快 ,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 ,也不能等待 "学术权威〞的指示 .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 ,我们应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 ,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方案 ,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 ,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局部 .1、这段话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 ?每层说了什么意思 ?2、 "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研究学术和应付环境应该如何落实 ?3、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变..认识和思考 ,使得实验精神真正成中|国文化的一局部〞中的加点 "新的〞和 "真正〞应该如何理解 ?试结合原文答复 .22 <礼记>二虽有嘉肴【学习目标】1.了解本课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疏通文意 .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知识链接】<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小戴礼记> .与<仪礼><周礼>合称 "三礼〞 .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 ,解释仪礼 ,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 ,记述修身做人的准那么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 ,写作于战国晚期 ,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 ,喻辞生动 ,系统而全面地说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 ,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那么和方法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自主学习】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教学相长〔〕2.解释以下词语旨:至|道:困:到达:学学半:【整体感知】给文章断句 ,理清文章大意 .虽有嘉肴虽有嘉肴 ,弗食 ,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弗学 ,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缺乏 ,教然后知困 .知缺乏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合作探究】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提示:教和学的关系 .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提示:实践出真知 ,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拓展延伸】1.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 ?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提示:文章先以 "虽有嘉肴 ,弗食 ,不知其旨也〞类比 ,然后引入 "虽有至|道 ,弗学 ,不知其善也〞 ,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最|后归结到 "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你具体说说 "教学相长〞的原因 .提示: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 .知道自己的缺乏 ,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感到不了解 ,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大道之行也>【学习目标】1.翻译并背诵课文 ,掌握相关文言词句 ."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自主学习】1.根底字音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孤独〔〕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门闩〔〕2.解释以下词大道:分:归:乱贼:作:大同:鳏寡孤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整体感知】给文章断句 ,划分节奏 ,理解文章大意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 ,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合作探究】"大道〞 ,什么是 "大同〞 ?提示:大道 ,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那么;大同 ,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 ,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 ,那么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2.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根本特征 ?3.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 "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4.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 "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提示:有 .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 "大同〞社会的体制设想出来的 ,是艺术地再现 "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课时)》导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课时)》导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链接:本文是作者丁肇中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

如丁肇中先生本人所说: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局部是传统教育,一局部是西方教育。

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思念》这篇文章。

多年来,我在美国的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时机,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学习目标:1 掌握文章字词,整体把握文章演讲思路。

2 了解“格物致知〞的内在含义以及普遍的现实意义。

3 培养“格物致知〞精神,从实践中探求真理。

新知预习: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丁肇中〔zhào〕瞭望〔liào〕授予〔yǔ〕儒〔rú〕家不知所措〔cuò〕彷徨〔páng huáng〕恰当〔dàng〕2掌握下面多音多义字予〔yǔ〕授予量〔liáng〕测量了〔liǎo〕了解〔yú〕予取予求〔liàng〕重量〔liào〕了望3 理解以下词语1、格物:探究事物的道理。

格,探究。

2、致知:使心中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到达无所不知的极限。

致:推极。

知:认识。

3、彷徨: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4、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5、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6、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7、齐家:即把自己的家庭整顿好。

8、正心:心要端正。

9、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粹。

探究演练:1 现代观念是如何诠释“格物致知〞的含义的?2 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淹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3实验过程具有哪些特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何重大意义?拓展提升:请你上台前来大胆展示,小结这篇演讲次的演讲思路。

知识整理与反思:课文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可以分成四个局部:第一局部〔1段〕:介绍演讲的根本内容,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导学案(部编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导学案(部编版)

课文题目:《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课堂类型:新授课学生姓名:检查情况:★★★【学习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积累∙欣赏《冬夜读书示子聿》南宋·陆游·七绝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翻译】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不够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自去实践。

【赏析】这是一首教子诗,子聿(yù),诗人的小儿子,是要告诉儿子学习的道理。

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

“遗”,即保留。

“无遗力”,毫无保留,竭尽全力以赴。

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

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

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后两句,诗人更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

“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

“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眼见为实。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不要死读书,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这首诗以思想和哲理取胜,使我们在理性的思辨中,得到教益。

冬夜读书示子聿》:翻译:古人做学问是都是全力以赴的,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1. 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 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资料链接】
丁肇中(1936—),美国物理学家。

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

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丁肇.()中埋没.()彷.()徨.()儒.()家
华裔.()论.()语中庸.()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词语。


⑴推究事物的道理。

⑵求知,得到知识。

⑶端正心思。

⑷就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⑸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⑹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别人。

⑺推广延伸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

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
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⑵作者在列举事实时,采用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举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某一论点,使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此外,文章还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能够使说明的道理更加通俗易懂,更能达到演讲的目的。

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领悟和自我检讨,:
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

通过这两种状况的对比,让人明白实验的重要性。

⑶什么叫“格物”和“致知”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那两个方面
⑷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课后巩固】
4.文本探究
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⑵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⑶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⑷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5.写法赏析
(1)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2)作者讲了哪些道理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拓展延伸】
6.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
7.同学们,学完课文后,相信你对“格物致知”有了深刻的认识。

联想一下,我们是否也有“格物致知”精神是否也有通过“格物”来“致知”的生活事例或者有关“格物致知”的名人名言或历史故事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并解释词义。

zhào mòpáng huáng rú(yì) (lún)(yōng)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词语。

⑴格物⑵致知⑶正心⑷修身⑸齐家⑹袖手旁观⑺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
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
⑴学习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②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⑷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4.⑴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⑵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的。

⑶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⑷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学术研究中不可缺少,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5.
⑴举例论证:作者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举了自己由于受传统教育不知吃了多少苦头的事例,证明受传统教育的中国学生有“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

⑵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意义等。

6.①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由于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因此考试得高分,一开始搞研究或者需要动手时,就不知所措了。

②我们只有转变观念,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变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

7.
甲生:我从探究剪刀的工作原理,从而知道了杠杆原理(中间那个点构造了杠杆)。

乙生:我搜集的是名言,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刘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丙生:我举一个反面的例子:赵括纸上谈兵导致全军覆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