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归去来兮辞》的深层含义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的摇摆
——浅谈《归去来兮辞》的思想意义
《归去来兮辞》作于公元405年的冬天,标志着陶渊明十三年出仕生活的结束。这十三年的出仕生活,是曲折复杂充满矛盾的,也是相当痛苦的历程。大家知过,陶渊明本来是一个“猛志逸四海”,愿意“大济苍生”的人,这出仕的十三年,是他为实现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这时的陶渊明,正处在“最后的摇摆”期。
陶渊明的最后一次出仕,是在公元405年的秋天,担任彭泽(今江西彭泽)县令。这是最后一次的耕与仕之间的摇摇。在《归去来兮辞》序中,作者告诉我们“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说明他到官不久,内心就充满着矛盾斗争。“质性自然,非矫力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说明这种官场上违反作者个性和理想的为口腹自役的行为,对他来说是太痛苦了。所以,作者在文章的开头以当头棒喝般的呼唤,振起全篇:“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在这扪心自问式的自我责备之后,是对自己十三年仕途生活的总结:“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行迷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漫漫十三年的仕途生涯,在作者看来是失路人走过的一段“迷途”。因为,在十三年的政局风云变幻中,在十三年的官场春秋中,作者见过太多的黑暗卑鄙,见过太多的残酷和不义,这十三年,正如作者在《归园田居》中所写的那样,是“误落尘网中”的十三年。所以,作者要求舒展他自由的个性,作家那不曾泯灭的良心,又呼唤他脱离仕宦的藩篱,正如
李泽厚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只有
他,才真正做到了这种退避,宁
愿归耕田园,蔑视功名利禄……
只有他,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
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
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
自然和对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意
中得到了安息。陶潜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美的历程》)这种思想,
在作者晚年写的另一篇重要作品《感士不遇赋》中也有流露,其中的两句话可以作为我们理解本文思想意义的一个参照:“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作者正是用隐微含蓄的话反映了他这些年在宦途官场中所目击,所痛恨,惟恐避之不及的黑暗现实,所以,作者一旦“复得返自然”后,就有一种压抑不住的喜悦和快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作者把这一段还家的文字,写得眉飞色舞,笑逐颜开。初到家的陶渊明,对未来的田园生活充满着美好的希望:“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他想“息交绝游”,断绝和上层社会及官场的联系,只和自己的亲戚、邻居的农民共乐田园的生活。“临清流而赋诗”,岂不快哉!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重要作品之一,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五引)就了解陶渊明本人的思想和生活而言,此文尤其有着重要的意义,正如张芝所说:“首先,到们要记得,这是产生在桓玄失败的次一年的作品,这是这篇作品的政治性;其次,这是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而归的作品,所以这篇作品在陶渊明的生活史上有着前一段生活之总结性。最后,就陶渊明的一生论,那《归去来兮辞》中的主题更几乎是他所有的作品中的基本情调,所以,它又特别有着代表性。”(《陶渊明传论》,棠棣出版社1953年版,55页)作者蔑视富贵向往自然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还给后世一些有进步理想的作家树立了榜样。人们在不满当时黑暗现实时,往往从本文中汲取精神上的支持。我们从李白、苏轼等人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出他们的反抗现实与蔑视权贵的精神,同陶渊明都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这正是《归去来兮辞》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