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读《让它落得慢一点》教学设计有感
小学科学教育是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学生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习得出科学结论、探索自然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使人感受到科学课给教师和学生带来的新变化,如何将《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有机地融入在教学之中,赋予科学课堂新的活力,成为每位科学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在传统学科课程的教学中,主要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人类的文明成果。这种接受学习方式,可以高效率地系统掌握学科知识。但是,如果“接受性学习”作为学生唯一的学习方式,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变得只会接受,不会创新,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的缺乏,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则意味着失去赖以进步的动力。一、传统教学中“接受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具有相当大的“被动性”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首要解决的是学科课程上面罗列的一些问题,被动地接受问题的答案,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热情,学习成果毫无创造性。
而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研究性学习,主张在一个学习课题的统领下,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通过主题将学生在学习中所“体验”的文化内容整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想、行为进一步完善,并由此获得预设的经验。它是一种由“课题研究--体验、经历过程--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就是说使学生不要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看、去做、去想、
去研讨,甚至去玩,寻求结论,发现一些他们原来不知道、不了解的自然事物和科学道理,从而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兴趣和能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方式呢?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每一个问题的假设和预测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注重的是调动学生学习思维的活跃性,积极开动脑筋,猜想参与正是一个最佳的思维锻炼场所。通过师生之间的活动参与,自由动手做实验或者小组合作做实验,提炼出表面现象,在汇报时教师大胆让学生说,大胆让学生猜测,从而把表面现象上升到事物本质的东西,在经过多次试验的检验,得出结论。这就是一个完整的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在《让它落得慢一点》这一课的教学中,当教师提问:乒乓球“蹦蹦”和“跳跳”喜欢从空中落下的感觉,但常常觉得不够瘾。你能不能想办法,让它们落得慢一点?学生说出一些让物体落得慢一些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你能怎么做?有什么办法?”于中就会出现“做个降落伞、把乒乓球吊在气球下、放在纸飞机、将杯子旋转起来。”等方法,下面的活动才能按其方法一一去探究;……真是百花齐放。接着,可以让学生按各自的办法进行活动,得出结论。这样,在学生全身心的经历和体验过程中,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地展示和培养,而且他们对科学课的兴趣可能超出老师的预料,可能学生的问题还是不断,他们的讨论、争议还那么激烈,
2、正确处理探究中学生自主与老师指导的关系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当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
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让学生真正从探究中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不断提升学生的探究素质。但无论哪个阶段的探究都可能伴随有疑惑、阻力、紧张、艰辛、兴奋或喜悦,问题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探究?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教师应就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引导。不过,要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很难。因为科学课程知识本身包罗万象,其知识也是包含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不可能用几张表格或问几个问题就能知道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这些知识很大一部分是学生课外学到的。在科学课中应多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来说,从中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站好起点,把握好教师重点指导探究的哪些方面,如何指导,何时介入,何时传授相应的准备性知识,有助于我们的教学活动顺利展开。
3、给学生亲历探究和开展反思的机会,正确对待学生的原始观念学生并不是带着一个空白的头脑来到教室的,他们对许多问题都已经有过自己的探究,形成了自己初步的看法,但这些看法中有些不够全面、深刻,有些甚至是错误的。例如:轻重不同的两个物体,学生会认为重的物体先落地;衣服保暖是因为衣服能产生热量……仅仅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常常是半信半疑,甚至想不通,只有通过进一步的亲身探究,让他们亲自发现自己已有经验与新发现的现象与事实之间的不一致,他们才会心悦诚服地审视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是“顺应”与“同化”两方面的统一的过程,这种构建不可能由他人代替,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的过程。象上面所举的例子,可以指导学生做实验:把两个大小不同(差别明显)的铁球同时从高处放下,
观察两个铁球落地的情况,从而得出轻重物体同时落地的结论。
4、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探究过程中的挫折与失败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指导,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有所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东西,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当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难免会走弯路,甚至最终也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解释,但学生仍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明白科学研究的不容易、科学道路的不平坦……
5、在探究过程中,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落实在《标准》中指出:“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尽管可以有多种表现,但主要应该集中在科学学习、对待自然、对待科学、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念的落实不能像知识技能一样,通过讲解、演示、实验、练习、作业、考试等方式直接“教”给学生,而必须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产生体验,获得感悟。这些体验和感悟,有些是小学生当场感受到,并且有所表示的;也有些是小学生当时并没有感受到,并且有所表示,而是作为一种潜在的体验和感悟,暂时积存的他们的心中,随着学习的进程,这种进程不断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产生从量变到质变,产生顿悟并显示出来。在加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中,“探究性学习” 的优势正日益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是新课程理念下科学学科教学亟待需要的一种更好的、更适合于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方式。小学科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