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应象大论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的基础内容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的基础内容ppt课件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而导致

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
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
完整版ppt课件
13
阴阳消长的形式(2类8种)


⑴ 阴阳互为消长:在阴阳双方彼此对立制约 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可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

方消减,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增长的互为消长

的变化。
完整版ppt课件
18

总结:阴阳运动规律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阴阳互藏→交感的内在动力 →互根的维系基础

→转化的内在依据
阴阳互根→皆消皆长
阴阳对立→自和与平衡→互为消长→阴阳转化
完整版ppt课件
19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用于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

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用于 指导疾病的治疗,包括确定治疗原则和归纳药物的
完整版ppt课件
5


3. 水火为阴阳属性的标志,称为“阴阳之征兆”。

4. 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将人体中具有中空、

外向、弥散、推动、温煦、兴奋、升举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统
属于阳。
而将具有实体、内守、凝聚、宁静、凉润、抑制、沉降等 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统属于阴。
完整版ppt课件
6
阴阳的特性——相关性和相对性

的消长变化。前者称为阴随阳长或阳随阴长,

后者称为阴随阳消或阳随阴消。
“精气两虚”、“气血两虚”,则属阴阳互根 互用关系失常而出现的异常的阴阳皆消。
完整版ppt课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全文解读PPT课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全文解读PPT课件

(二)药食气味厚薄性能不同的机理
味(属阴) 厚——阴中之阴:纯阴直降而泄下 (如大黄、黄柏)
薄——阴中之阳:通利、淡渗(如 泽泻、桃仁、茯苓)
气(属阳) 厚——阳中之阳:助阳生热(如附 子、鹿茸)
薄——阳中之阴:发散、外泄(如 银花、麻黄)
第五段(从“壮火之气衰”至“少火 生气”)
内容:少火、壮火的含义及与元气 消长的关系。
• 处方:六一散12克,藿香、葛根各4.5克,茯苓、 大腹皮、炒扁豆各6克,姜厚朴、苏叶各3克。
• 7日后复诊,热退,身微汗,腹胀减轻,不呕吐, 尿量增多,大便每日10次,色质好转,口润,舌 不粘腻,暑湿渐化,脾虚益显,继以健脾止泻之
法而获痊愈出院。(《何世英儿科医案》)

(二).内伤致病因素对人体的伤害
治疗学:
清阳不出上窍或浊阴上犯清窍的头晕、耳目失 聪证:益气升提法、化痰降浊法 * 清阳不发腠理的肺气不宣证:宣肺发表法
清阳不实四肢的手足厥逆证:温阳通络法
浊气在上的肠胃积滞证:攻下法
浊阴不归六腑的水肿证:利水攻逐法、淡渗利 湿法 *
清阳出上窍
【案例】沈,三月十三日:中气下陷,疲倦无力, 面色萎黄,午后头冷而痛,无非阴霾蒙蔽,脉 沉不起,舌白无华。劳力内伤之候,正合东垣 升清之法。党参一钱五分,细辛三分,全当归 一钱五分,陈皮一钱五分,蔻仁一粒,黄芪一 钱五分,川芎四分,升麻四分,茅竹一钱五分, 炮姜四分,炙甘草四分,柴胡四分,冬术一钱 五分,茵陈三钱。(摘自《张山雷医集 医案部 分》)«
(一)自然界中阴阳清浊升降的运动规律: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二)人体阴阳清浊升降的正常运动为生 理现象。
清阳 上升:出上窍(提供给视听嗅觉等功 能赖以发挥的精微物质)(或 涕、泪等轻清的分泌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ppt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ppt

10
理论阐释: 清阳浊阴在人体中的分布和走向
清阳 视、听、嗅、味、发声、呼吸等功能 上窍 指耳、目、口、鼻
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
浊阴 食物的糟粕和废浊的水液
下窍 前后阴
清阳 阳气 浊阴 精血
腠理 皮肤、肌肉、脏腑之纹理及间隙 五脏 心、肝、脾、肺、肾
清阳 饮食物化生的水谷精微 四肢 上肢、下肢 浊阴 饮食水谷及所化的糟粕 六腑 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
精选完整ppt课件
6
理论阐释: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指阴阳之间的对立、互根的动态属性。阴阳既为万物 生长之本,也为藏杀之本。
张介宾《类经·阴阳类》:“阳生阴长,言阳中之阴阳也;阳杀 阴藏,言阴中之阴阳也。盖阳不独立,必得阴而后成,如发生 赖于阳和,而长养由乎雨露,是阳生阴长也;阴不自专,必因 阳而后行,如闭藏因于寒冽,而肃杀由乎风霜,是阳杀阴藏也。 此于对待之中而复有互藏之道,所谓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也。”
引越高下,皆不出乎阴阳之理。故曰治病必求于本。”
精选完整ppt课件
5
原 文: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 之逆从也。
注 释:
1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气的凝固作用生成浊阴,热气的升腾 作用产生清阳 2 飧泄:指腹泻而大便中杂有未消化食物。 3 ▉胀:▉,胀。▉胀,此指胸膈胀满。
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但阳和之火则生物, 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则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壮火散 气,故云食气,犹言火食此气也;少火生气,故云食火,犹言气 食此火也。此虽承气味而言,然造化之道,少则壮,壮则衰,自 是如此,不特专言气味者。”(《类经·阴阳类一》)

PPT课件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PPT课件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女子行经规律,正常排卵 男子正常排精
生殖机能障碍
女子—月经紊乱,经行不畅,痛经闭经等
男子——排精不畅,阳痿或不射精等
(2)主藏血
肝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理:
肝为实质性全血器官,故能藏血; 肝的疏泄作用是肝调节血量的动力。
肝藏血的生理意义
1)贮藏血液:a.肝脏储备大量血液,供机体脏腑组织的需要。称“血海” b.涵养肝气,使之冲和条达,防肝气亢逆。
4.肝的生理联系
肝合胆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在窍为目 在液为泪 在志为怒 与春气相通应
肝胆相连,胆附于肝之短叶间,二者经脉又相互络属, 故相合为表里。
筋:即筋膜,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联结关节、肌肉, 主司运动的一种组织 筋的功能有赖于肝精肝血的濡养,筋膜的功能由肝所主
肝精血充盛 生理意义 则筋膜得养 肝精血不足 病理意义 则筋膜失养 筋力强健,运动灵活,耐受疲劳,
肝为刚脏主升发
肝体阴而用阳
(1)肝为刚脏肝主升发
肝为刚脏——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

生理特性而言。 理: 肝在五行属木,木性曲直,伸展舒畅; 肝主疏泄,肝气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内寄相火,主升主动。
病变特点:肝病多见肝气升动太过,如:肝气上逆,肝火上
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 临床多出现:眩晕面赤,烦躁易怒,筋脉拘挛, 甚则抽搐,角弓反张等症状。
升 发
(2)肝体阴而用阳
体,指肝的本体。肝居下焦,形体阴柔,内藏阴血——肝体属阴
用,指肝的功能。肝主疏泄,主升主动,性喜条达,气常有余,易化火
化 风——故其用阳

理:肝藏血,体得阴柔则用能阳刚;
肝主疏泄,用能阳刚则体能阴柔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ppt课件
12
阴阳在临床运用
“阳胜则阴病”指阳胜的病变必然损耗人体的阴液。而表现 为口渴、小便黄短、大便干结,这是基于阳能制约阴的原 理。 “阴胜则寒”指阴邪致病,或阴邪留滞体内导致机能障碍, 呈现为阴的实性偏盛。由于阴的特性是寒,故而表现出一 派寒象,如恶寒、面白、局部冷痛、舌 淡 、脉迟或紧等。由于是病邪有余的寒 证,故属实寒证。 “阴胜则阳病”指阴胜的病变 最易损伤人体的阳气,而表 现为踡卧、脉迟无力,这是 基于阴能制约阳的原理。
阳偏盛 阴阳偏盛 阴偏盛
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
实热证 实寒证
阴阳失调
阴阳偏衰 阴阳互损
阴偏虚 阳偏虚 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
阴虚则热 阳虚则寒 阴阳两虚
虚热证 虚寒证
阴阳转化 阴证转阳
阳证转阴
17
临床诊治—先别阴阳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根本原 因在于阴阳失调。在诊察疾病时,只要善 于运用阴阳归纳法,就有助于对病变情况 的总体阴阳属性作出判断。故《素问·阴阳 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 阴阳”。
的内部相关联的内容,都可以用阴阳的属性加以归类与分 析。此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 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之意。
2、相对性:事物的阴阳是相对
的,而不是绝对的。

6
阴阳的基本内容
1、对立制约: 对立制约是阴阳相互作用的形式之一。
阴阳对立是指阴与阳的属性是相互对立、相反的。如上与 下、天与地、明与暗、水与火、寒与热、动与静、出与入 、升与降、昼与夜等等。实际上,只要有阴阳,它们的属 性就是对立的,因此阴阳的对立具有普遍性。 制约是指属性对立的阴阳双方出现相互约束、相互抑制、 互为胜负。
20
常见食物的阴阳属性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内经ppt课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内经ppt课件
厚—纯阴—泄(消导泄下)大黄、芒硝类 味(阴) 薄—阴中之阳—通(渗利疏通)泽泻、车前类
厚—纯阳—发热(助阳发热)附子、肉桂类 气(阳) 薄—阳中之阴—发泄(解表外散)麻黄、防风类
16
药物五味阴阳之分
辛走气而性散
主发散为阳
甘为中央脾土之味、灌溉四旁
苦主泄下、而又炎上作苦 酸主收降 主上涌(吐) 下泄为阴
24
二、阴阳的基本内容
(一)、对立:以上下、血气、男女、 左右、内外、动静、化气与成形等为例。 左右——阴阳升降运动之规律 动静——阴阳不同之性质 化气与成形——阴阳不同之功能
4
(二)、可分 味为阴 味厚者——阴中之阴 味薄者——阴中之阳 气为阳 气厚者——阳中之阳 气薄者——阳中之阴 (三)、互根 阴在内,是阳气赖以守持依附的基础; 阳在外,是阴精役使发挥出来的表现。
蒸发
“阳出于阴”
上升
天之清阳之气(阳)+冷气(阴) 雨(阴)
“阴出于阳”
凝结Βιβλιοθήκη 下降以云雨之例表现了阴阳升降的相互交错。
7
三、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具体运用 ㈠、生理方面 1、人体阴阳清浊升降的生理活动
出上窍——水谷精微中清轻上升的部分 上升 发腠理——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 主皮肤之卫气 外达 实四肢——充实四肢为动力与热能的阳气
5
(四)、消长与转化: 寒增长至极产生热,热增长至极产 生寒。热生后则寒消,寒生后则热消。 “极”是阴阳转化的特定条件 (五)、互制: 寒极生热,热生则寒消而受到制约; 热极生寒,寒生则热消而受到制约。 故:消长与转化之中包含了相互制约。
6
(六)、相错: 地之水湿浊气(阴)+天空之热(阳)
云(阳)
清阳
8
出下窍——二便

阴阳应象大论 PPT课件

阴阳应象大论 PPT课件
★ 阴阳应象 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升降的规律在自然 界(包括人体)有征象可以应验。 本篇是讨论人体脏腑阴阳之气的运动,采用“取类比 象”方法,取法于自然界阴阳五行变化的道理,所以 用“阴阳应象”名篇。
大论 :篇幅较长;内容广。讲述自然和人的关系
主要内容
1.阐明阴阳的基本概念、指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 自然界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本源。
浊阴─ 指二便
生理: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二)清阳出上窍……浊阴归六府
第一对清阳与浊阴: 病理:
(1)清阳不能出上窍 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乏力、头昏、 视物不清、耳鸣耳聋、舌淡、脉细弱 —益气升阳—益气聪明汤
(2)浊阴不能出下窍 大便秘结、小便癃闭—承气汤 、十枣汤
★(二)清阳出上窍……浊阴归六府
2.阐发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指出了阴阳运动变化的 基本规律(对立、互根、升降、消长、转化、聚散等) 以及各种具体事物的属性和特点。
3.运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将人与自然的有关事物进 行 五行属性归类,提出了“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观。
4.取法天地阴阳变化规律,论证了人体生理、病理、养 生、治疗等一些理论原则。
★(四)阳化气,阴成形──阴阳的聚散作用
生理:化气:由固体、液体——气体 向上外运动, 属阳(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代谢)
成形:由气体——固体、液体 向下内运动, 属阴(合成代谢)
病理:阳盛(化气增强)——津液耗伤
★ (五)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的转化
(1)通过自然现象的观察——四时气候变化
以四时为例:春夏属阳,气候温热,夏热之极—夏至,阴生, 气候由热变寒,为“热极生寒”;秋冬属阴,气候寒凉,冬 寒之极—冬至阳生,气候由寒变热,为“寒极生热”。

第二十课阴阳应象大论

第二十课阴阳应象大论

第二十课阴阳应象大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十课 20080408_阴阳应象大论由天南星整理讲了很长时间《阴阳应象大论》的东方生风那五段,这五段的重要性我前面给大家交待过了,不知道大家怎么认为的,我主要认为这五段是一个眼目,如果学医这五段不能明了的话,可能以后的临床也好、理论上也好会有一定的障碍。

因为解释《黄帝内经》的很多书籍在这方面没有很好的深入涉及,有两方面原因吧,一方面有意的回避了,另一方面原因就是不知道,干脆直接就拿来主义,把古人的东西引用一遍完事,没有再继续进行深入的探讨。

这个大家可以翻翻一些典籍一些注解,多半是这两种情况。

我利用这两堂课深入剖析的目的无非是让大家知道信息的变化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不是臆想出来的,也不是公式推导出来的。

如果谁说中医是推导出来的话,那么就南辕北辙了。

我记得很多学中医的,《内经》上也好《伤寒》上也好,或者说历代的医家也好,看他们的书尤其看经典的书,可以这样说基本上是对很多篇章视而不见,对很多话视而不见。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可能是不理解的原因吧,我希望大家实实在在的去体会。

中医是一个内证的学科,不是靠读几本书解决的,也不是靠多少临床最终可能有所感悟,需要我们全身心的投入我们的神思,去不断地揣摩,这个揣摩不是思辨,也不是思维,而是一种叫做证悟,虽然用词用的比较夸张些,但是确实是从这条思路得来的。

我给大家说下我这方面的一些实际的做法,比如说有时走路的时候,你的身形、观心动止、观身动止、观心动念,具体怎么说我忘了,大概就是说随时留意自己内心的变化和举止的这个变化,一举手一抬足、一个身形一个想法随时可以关照,这就是个功夫,让你能时时体察自己气机的变化,佛家这么讲,道家这么讲,医家也可以这样讲,只不过观的对象有所不同。

比如说你走路的时候,一举手一抬脚,迈左脚右脚,手不断的摆,气息不断通过呼和吸在体内产生变化,这个就是很好的一个观的方法,你就可以观你身体的动静。

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应象大论
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二)天地阴阳的性质、特点、 故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 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 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 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月真)胀:生理上,清升浊降,升降相因。 病理上,清阳不升,久陷于下,则飧泄。阴浊 之气不能下降,停滞于中则(月真)胀。
2 体现了阴阳在人体中的对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
(四)气、味、形、精的关系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 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 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 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 伤于味。
•归 纳 • 1.阴阳是一对矛盾
•归 纳 • 2.阴阳是对立的。
•归 纳 • 3.阴阳是统一的。
【分 析】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寒极生热,热 极生寒。)
(三)天、人清阳、浊阴的运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 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 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
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分 析】
1 阴阳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运 动中相互转化,从而促进事物发 展变化(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归 纳 • 4.阴阳可解释一切。
阴阳应象大论
•题 解
本篇专论阴阳理论,故称“阴阳应 象大论”。
第一段 阴阳的含义、基本 内容及气、味、形、精的关 系
(一)阴阳的含义及作用
• 1.含义: •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 本始,神明之府也。
【小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食气味对人体的作用
气归精(精食气) 气(阳) 气(太过)伤精 味归形(形食味) 味(阴) 味(太过)伤形 气伤于味(太过) 形 气生形 精 化生精 形归气 气
(真气、元气)
精归化
精化 为气

(生化、化生)
同气相求
生成充养

二、药食气味之阴阳
2.用阴阳理论说明药物功能 [原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节选)
[篇 解 ]
阴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虽言阴阳,亦赅 五行。
应:应验于,即相应、对应。 象:事物可见的现象、表象、征象。 大论:广泛而深入的论述。 阴阳应象:言阴阳理论可以应验于自然界各种事物的现 象和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之中。
马莳:“此篇以天地之阴阳,万物之阴阳,合于
清·张志聪:“本者,本于阴阳也。人之脏腑气血,表 里上下,皆本乎阴阳,而外淫之风寒暑湿,四时五行,亦总 属阴阳二气。至于治病之气味,用针之左右,诊别色脉,引 越高下,皆不出乎阴阳之理。故曰治病必求于本。”
[医案举隅]
武胜门外夏姓,因街市流行霍乱,夫妇均受传染,同 日发病,均大吐大泻,大汗出,肢厥脉绝,腹痛筋转,目 陷皮瘪,证象颇同。但男则舌苔白,津满,渴不欲饮,喜 热,吐泻清冷,不大臭,其筋转强直拘挛,是为寒多;女 则舌苔黄,中心灰黑,津少,口大渴,饮冷不休,吐泻甚 臭,其筋转抽掣急剧,是为热多。 ……一用四逆汤,甘草、干姜、附子加萸肉、木瓜; 一用甘露饮,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条桂、滑石、石 膏、寒水石,加蚕砂、省头草,均连续频进(一剂分二服, 半日一夜,令六次服尽)。三剂后,夫妇均吐泻止,厥回 脉出而愈。
1.雨出地气,云出天气:雨虽为天上的云气下降而成,但 有赖于地阴之气的凝降,故谓“雨出地气”;云虽由地上 的水气转化而来,但离不开天阳之气的蒸腾,故谓“云出 天气”。
[理论阐释]
清阳浊阴在人体的分布和走向
重点哦 !
清阳:头面诸窍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 上窍:耳、目、口、鼻 浊阴:食物的糟粕和废浊的水液 下窍:前后二阴
冉雪峰医案
[原文]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 阴藏[1],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 浊,热气生清[2]。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䐜胀[3]。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1.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互文。阴阳既为万物生长之本,也为 藏杀之本。阳既主生发,也主肃杀;阴既主长养,也主藏敛。 2.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气的凝固作用生成浊阴,热气的升 腾作用产生清阳 3.䐜胀:䐜,胀满。䐜胀此指胸膈胀满。
[医案举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肝脉循 于两胁,肝实胁胀,脾虚腹满。木乘土位,食少运迟,营 卫不和。补中益气,是其法程,更兼以涩固胃关之品,冀 效。
洋参、茯苓、冬术、炙草、川连、升麻、柴胡、归身、 木香、陈皮、山药、补骨脂、肉豆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王九峰医案》)
[原文]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 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1]。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 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 归六府。
[理论阐释]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飧泄系由中气虚陷,清阳不升所致。张介宾注: “清阳主升,阳衰于下而不能升,故为飧泄。”治疗 上多宗东垣升阳益气之法,用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 汤之类。 䐜胀之病机关键在于浊阴不降,如胃气不降所致 的胀满。张介宾注云:“浊阴主降,阴滞于上而不能 降,故为䐜胀。”治疗时当以通降浊阴为主。
清阳:阳气 浊阴:阴精 腠理:皮肤、肌肉、脏腑之间通行元气的间隙 五脏:心、肝、脾、肺、肾 四肢:上肢、下肢 六腑: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
清阳:饮食物化生的水谷精微 浊阴:饮食水谷及所化的糟粕
[医案举隅]
王某,男,62岁。1992年12月18日初诊 纵然龄超六秩,房颤连年,但尚无衰羸迹象。其鸣之 来,未必言虚,良以清阳不升,痰浊为祟耳。取升清化浊 手法。 升麻3g 葛根6g 白术6g 太子参10g 茯苓10g 青皮6g 半夏6g 天竺黄6g 菖蒲3g 甘草3g 七剂 二诊:1993年7月13日。 效方中辍,总有遗憾,病仍去年之病,药亦去年之药 ,循其规也。 升麻3g 葛根6g 太子参10g 黄芪10g 白术6g 茯苓10g 路路通10g 青皮6g 菖蒲3g 六一散12g 七剂 干祖望医案
二、药食气味之阴阳 1.药食气味对人体的作用
[原文]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1]。味归形,形归 气[2];气归精,精归化[3]。精食气,形食味[4];化生精, 气生形[5]。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1.阳为气,阴为味:气,指药食之气。味,指药食之味。 2.味归形,形归气:味,药食之味;归,生成、充养、促进;形, 形体,包括脏腑精血等有形物质;气,人体真元之气。 3.气归精,精归化:气,药食之气;归,生成、充养、促进;精, 人体之精气;化,化生、生化,此指人体真元之气的生化作用。 4.精食气,形食味:食,依赖。这是对“味归形”、“气归精” 的进一步说明。 5.化生精,气生形:人的生化作用可以促进精气的生成,人的真 元之气可以充养人之形体。
《淮南子·泰族训》:“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 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
3.本:本,根本,这里指阴阳。
[理论阐释]
治病必求于本
本,在文中指阴阳而言。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一切事物产生、变化、发展乃至消 亡的根源,是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也是人体的法则和规 律。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的失调, 故诊治疾病要抓住阴阳这个根本。所谓“治病求本”,约 而言之,即诊断上要重视诊察阴阳失调的状况,治疗上要 重视纠正阴阳的偏颇盛衰,恢复、促进其平衡协调。
人身之阴阳,其象相应。”
一、阴阳学说的内涵
[原文 ]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
父母,生杀之本始[1],神明之府[2]也。治病必求于本[3]。
1.本始:即本原、由来。事物的发生、发展、消亡的全过程都以 阴阳为始因。 2.神明之府:神明,指自然界万物生长变化的奇妙作用及内在力 量。府,所在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