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保健管理医学模式
医疗卫生方针及保健体系
【课外作业】
1、课外检索关于我国医疗卫生改革方面的 建议的文献以及我国对卫生保健体系的相关 管理规定文件1~2份,并注明出处。 2、选择几种人群(公务员、教师、学生、 企业职工、医院职工、民工、农民等等), 深入访谈其对我国卫生保健的评价及改革建 议。
《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2005年7月 问题的根源在于商业化、市场化的走向违背 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2006年2月10日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称:
中国城市卫生发展存在资源配 置不合理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的 发展滞后问题。 中国将努力构建以社区卫生服 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 体系,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 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 题的突破口。
农村医疗卫生网
县政府 县卫生局
县医院、县中医院、卫生 防御站、妇幼保健站、 结核病防治所、药品检 验所、卫生学校
乡政府
乡(镇)卫生院
村民委员会
村卫生室
集预防、医疗、保健功能于一身的三级(县、乡、村)卫生服务 网络。这个网络,1980年,除了51万正规医生外,拥有146万 不脱产的生产大队赤脚医生、236万生产队卫生员、还有63万 多农村接生员。中国农村这次卫生革命基本上实现了"小病不出 村、大病不出乡"的目标,
(三)原则
1.公平性
2.可获得性:社区中的人们对卫生保健体系
和健康信息的知情度。 3.充能:增加个人及社区的控制、政策的效 率、改善社区的生存质量及社会的公平性。 4.文化感受性 5.自我决策:
初级卫生保健
要素: 四个方面: 促进健康、 预防保健、合理治疗、社区康复 八个内容:
对当前主要卫生问题及其预防和控制方法的健康教育; 改善食品供应和合理营养; 供应足够的安全饮用水和基本环境卫生设施; 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 主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 预防和控制地方病; 常见病和外伤的合理治疗; 提供基本药物。
顺势疗法简介
顺势疗法简介康力保健品:银杏软胶囊、灵芝硬胶囊、红茶、麦香茶、普洱茶等均是顺势化产品,其产品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即顺势疗法保健品系列,它非同一般保健品,其功效非常神奇!现就顺势疗法作如下介绍。
一、什么是顺势疗法?顺势疗法是一咱有别于中、西医的完整、独立、良好的医疗体系,可安全、快速、有效、永久性地治愈疾病。
早在公元前400多年医学之父希波拉底已提及,至1790年,被德国犹太人哈尼曼医生从古代刊物中挖掘出来,并逐渐完善,至今有200年的历史。
世界卫生组织WHO1979年公开呼吁世界各国对其进行研究,以弥补现代西医的不足,减少西药对人体的毒副作用。
1997年,我国前卫生部长、著名中医学者崔月犁高瞻远瞩,对第一部中文版顺势疗法书籍的公开发行给予强大支持,并欣然题书名:“顺势疗法—二十一世纪人类征服疾病的武器”该书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发行。
二、顺势疗法药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1、安全性。
长期服用无任何毒副作用。
2、方便性。
携带、服用方便,尤其适合儿童、老年人及慢性病人。
3、高效性。
可快递、永久性地治愈疾病,特别是久治不愈、中西医治不好的疾病。
4、抗衰老。
顺势疗法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患者的睡眠、体能、精力、情绪、食欲、排泄、性功能等方面会同时好转,产生使人年轻的积极作用。
三、顺势疗法如何治病?顺势疗法以健康的定义为治疗目标,顺势疗法药物不直接治疗某一症状或疾病,相反它启动一个过程,刺激并强化人体自愈系统,通过增强自愈力,使疾病从不同阶段向健康状态转化,通过治本进一步消除病症。
故顺势疗法对疾病的治疗经根治法为主,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产生抗衰老作用。
四、顺势疗法能治疗什么病?除了晚期疾病外,顺势疗法能治愈大部分的生理和心理疾病。
对晚期患者和临终病人能产生优良、温和的姑息疗效,使患者安详地离开人世,部分患者可获绝处逢生的良机。
创伤或先天性遗传疾病,应首选外科手术以对症处理,以后使用顺势疗法药物加快痊愈。
五、顺势疗法治疗疾病的速度如何?1、大部分急症及重症,能在数分钟消除50-70不适症状,如中国滑冰冠军叶乔波在比赛中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经受聘中国国家体委随队顺势疗法医生临场治疗后获取世界冠军。
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构建及推广
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构建及推广摘要:中医药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基本预防及养生保健经验,这是我国在健康管理方面有着其它国家不能比拟的优势。
我国在结合时代转变带来新的健康管理理念、知识及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将中医“治未病”理念融入健康管理的各个要素之中,对“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从中医治未病和健康管理相结合的视角出发,对目前健康管理运行模式及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构建中医药特色的健康管理模式的设想和建议,实现传统医学与现代健康管理技术的融合与创新。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创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越来越注重生命数量和质量的提高,期望寿命的延长及慢性病、亚健康人群的上升,对健康维护及改善的需求日益增长,健康管理(health management)理念逐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理念之中,已成为备受关注的保健新课题。
中医药在几千年的实践中以其显著的疗效、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理论体系,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医药在多年的实践积累中已经完善了该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的疾病预防及养生保健的经验,在健康管理方面有着其独特的无可比拟的优势。
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理念应用在新时代的健康管理中,并融入健康管理理念、知识及管理体系等各个要素,构建富有特色的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将为实现传统医学与现代健康管理技术的融合与创新,为推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作出重要贡献。
一、新历史文化背景下构建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战略意义1.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民生需求。
当今,或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健康不断受到生态恶化的挑战,人类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健康与寿命问题。
随人类需求,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研究对象由“病”转向“人”,医学发展面临的根本任务逐渐变为防治疾病、增进健康、个性化诊疗,而这些理念与中医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
健康中国背景下“新医科”发展战略
健康中国背景下“新医科”发展战略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推进,人民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然而,传统医疗模式在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我们迫切需要探索一种全新的医疗科学发展战略,即“新医科”。
一、新医科的定义和特点新医科是指集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于一体,以提高医疗效率、降低医疗成本、改善医疗质量为目标的发展方向。
相较于传统医疗模式,新医科具有以下特点: 1. 数据驱动:通过大数据技术,新医科能够采集、整合和分析海量的医疗数据,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智能化服务: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新医科能够提供更加智能化的医疗服务,包括智能诊断、虚拟医生等,使医疗资源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
3. 个性化医疗:新医科注重从个体差异出发,以疾病早期预防和个性化治疗为目标,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医疗方案。
4. 全人健康观:新医科强调综合性的医疗观,将着眼于预防和促进健康,从而使人们远离疾病的威胁。
二、新医科发展战略的关键领域1. 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在新医科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产生了大量的医疗数据。
如何实现医疗数据的安全共享和应用是一个关键问题。
同时,为了保护患者的隐私,需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患者个人信息的合法使用。
2.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用于医学影像分析、疾病诊断、药物研发等方面。
未来,需要在人工智能算法的研发、数据的标准化等方面继续加强研究,以进一步提高医疗效率和准确性。
3. 科技创新与传统医学融合新医科的发展需要与传统医学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医学模式,使传统医学和现代科技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传统医学的经验和现代科技的优势相互结合,将为人们提供更加全面、多元的医疗保健服务。
4. 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健康教育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括医学知识的普及,还需要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强调自我健康管理和疾病的预防。
医疗保健服务管理制度
医疗保健服务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近年来,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但也面临着医疗资源不均衡、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为了规范医疗保健服务行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建立健全医疗保健服务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1.综合医院综合医院是提供综合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包括各类科室和医疗技术服务。
其服务范围涵盖医疗、预防、康复、保健等多个领域。
2.专科医院专科医院是致力于某一领域的医疗机构,例如儿科医院、妇产科医院等。
其在某一特定领域具备较高的技术和资源优势。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医疗机构,其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区居民。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等手段,维护和改善居民的健康水平。
4.诊所诊所是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型医疗机构,通常由个人或专业医务人员开办,为患者提供门诊服务。
5.医疗美容机构医疗美容机构是提供医学美容服务的专业机构,其中的医疗行为应该遵循医疗伦理,确保服务的安全和效果。
三、医疗服务质量管理1.医疗机构认证与评价医疗机构进行认证和评价,有利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增强医院的管理水平。
认证评价标准应当科学严谨,有针对性地评估医疗机构的组织管理、服务质量、医疗技术水平等方面。
2.医疗服务质量监测建立医疗服务质量监测机制,定期对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
监测结果应向社会公开,促使医疗机构加强服务质量的改进。
3.患者满意度调查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评价,并根据反馈意见和建议,优化医疗流程和服务模式,提升患者满意度。
四、医疗费用管理1.制定医疗价格政策医疗价格政策应当公开透明,合理合法。
加强对医疗费用的监管,防止虚高收费和过度治疗。
2.医疗费用结算方式建立多种医疗费用结算方式,包括医保直付、医保报销、个人自费等,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3.医疗费用核查与管理加强对医疗费用的核查和管理,对不合理的医疗费用进行整治,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健康体检中现代管理模式的应用
健 康体 检 中现 代 管 理 模 式 的应 用
周静 王伟 丛 亚 男
( 青岛大学 医பைடு நூலகம் 院附属医院健康体检中心 , 山东
青岛 ,6 0 3 260 )
【 摘要 】 本文介绍了积极推行人性化 服务和信息化管理的现代 医疗保健 管理模 式的具体做法和经验 。引导医务人员牢 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和“ 以人 为本 , 诚信服务 ” 的健康管理理念 , 导人性化 服务 与信息化管理 , 倡 提升健康体检中心核心竞争力 。 【 关键词 】 人性化服务 ; 信息化管理 ; 健康体检
2 个 性 化 健 康 档 案 的 完 整 性是 提 供 有 效 健 康 管 理 的 基础
健 康 档 案 是 指个 人 在 1常 生 活 中形 成 的 连 续 性 的 健 康 3
参 考 文 献
【 张金钟 . 1 】 医学模式转变 中的道德 问题 Ⅲ. 中华 医院管理杂 志,
20 ,6( :3 1. 0 01 1 1 - 5 )
面, 由于人们对健康 体检 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 这也决定 了人 性 化服务与信息化管 理是一项长期 而艰 巨的工作任 务 , 我 们必须牢 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建立人性化 服务与信 息化管
表 ”解除疑惑 , , 科学体检。 费提供早餐 、 免 饮水服务 。 要求医
务人员做到脑筋活一点 , 巴甜~ 点 , 嘴 语气轻一 点 , 微笑露
21 0 0年 1 月上 第 2卷 第 3 期 1 1
N v mb r 01 Vo . o e e 2 0 1 2 No 3 .1
中国中医药 咨讯
Ju n l f iaT a io a ieeMe iieIfr t n o r a n r dt n l n s dcn nomai o Ch i Ch o ・3 25・
现代医学模式对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现代医学模式对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现代医学模式对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意义:
1.强调全面保健:现代医学模式提倡预防为主,强调全面保健,旨在通过健康教育、基础医疗和健康管理等手段,减少人们患病的风险,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这一理念对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有借鉴意义,可以在医疗资源的配置上更多考虑预防与基层医疗的需求,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和覆盖面,从而降低医疗需求和成本。
2.促进医疗质量与安全:现代医学模式注重医疗质量与安全,
倡导以实证为基础的临床决策和规范治疗,强调团队合作和信息共享等机制,提高医疗服务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
在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中,可以引入先进的医疗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推动医疗机构建立和实施临床路径、医疗标准、质量控制等机制,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3.加强信息化建设:现代医学模式倡导信息化建设,将信息技
术应用于医疗服务中,加强医疗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利用。
在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中,可以推动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建立和完善电子病历、医疗大数据等系统,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协同性。
4.鼓励创新与发展:现代医学模式注重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在医学领域不断推动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的研发和应用。
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需要鼓励医疗创新,加强科技合作和转化,推动医药卫生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现代医学模式对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指导意义重大,可以借鉴其强调预防保健、医疗质量与安全、信息化建设和创新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推动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医学模式及其演变过程
死亡率(1\百万)
图 1900年—1970年美国传染病和慢性病死亡率的变化来自慢性病 传染病
1000
800
600
400
200
0
1900
1910
1920
1970(年)
死亡率(1\10万)
1930
1940
1950
1960
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与日俱增
健康的概念是一个动态过程 希望得到生理、心理服务;在机构内、院外的服务;医疗技术,社会、社区服务和家庭服务 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医疗、保健和健康服务 健康需求日益多样化,多元化。
家庭补助法
(1875)
(1902)
(1911)
(1918)
(1927)
(1946)
(1946)
(1945)
(1948)
(1959)
(‰)
1~2
婴儿死亡率
(‰)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851 1871 1891 1911 1931 1951 1971年
心理
四大因素与八种主要死因的关系(中国) (一岁以上男女合计)
死 因 生活方式 环境因素 保健服务 人类生物学
心脏病 47.6 18.1 5.7 28.6 脑血管病 43.2 14.8 6.0 36.1 恶性肿瘤 45.2 7.0 2.6 45.2 意外死亡 18.8 67.6 10.3 3.4 呼吸系病 39.1 17.2 13.3 30.5 消化系病 23.8 19.5 28.4 28.4 传染病 15.9 18.9 56.5 8.8 其 他 8.7 19.6 18.9 52.9
医疗模式的名词解释
医疗模式的名词解释医疗模式是指在医学领域中,针对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的具体实践,形成的一种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操作方式和流程。
医疗模式的发展离不开医学科学、医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累积,它是医疗行业日益发展和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
一、西医模式西医模式是指基于西方医学理论和方法所形成的医疗操作模式。
西医模式注重通过病人的主诉、症状和体征等信息进行初步诊断,并借助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技术等手段进行辅助诊断。
在治疗过程中,西医模式强调利用药物、手术和物理疗法等方式进行治疗。
西医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和普及度。
二、中医模式中医模式是基于中医学理论和方法所形成的医疗操作模式。
中医模式注重通过望、闻、问、切等方式,全面而系统地了解病人的病情,以形成病证辨析。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模式重视中药、针灸、推拿等传统疗法,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中医模式在中国及亚洲国家广泛应用,并在国际上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
三、综合模式综合模式是指将多个医疗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医疗实践的操作模式。
综合模式充分利用西医模式和中医模式的优势,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合适的治疗手段,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治疗效果。
在综合模式中,医生可根据病人的需求和治疗目标灵活运用不同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以达到全面、个体化的医疗效果。
四、社区医疗模式社区医疗模式是指在社区环境下进行医疗服务的操作模式。
社区医疗模式推崇医、药、保健、康复等医疗机构和资源的综合利用,以提供更加便捷和贴近居民需求的医疗服务。
社区医疗模式注重预防和康复,并重视疾病管理和健康教育,以促进健康的维护和提高。
五、互联网医疗模式互联网医疗模式是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手段进行医疗服务的操作模式。
互联网医疗模式具备在线预约挂号、网络咨询、远程诊断和在线购药等功能,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医疗服务。
互联网医疗模式还能够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医疗资源的智能分配和过程的优化。
综上所述,医疗模式是医学领域中对于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的操作方式和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总称。
医疗保健服务利用行为模式_王小万
医疗保健服务利用行为模式王小万1,刘丽杭2(11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1中南大学行政与政治管理院,湖南长沙410078) [摘要]医疗保健服务利用行为模式是近20年来国际卫生服务研究领域中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卫生服务研究模式。
该模式主要运用于研究分析影响居民医疗保健服务利用与医疗费用等的相关因素。
目前该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影响居民医疗保健服务利用与医疗费用等各特殊人群的卫生服务研究。
本文系统介绍了这一模式的完善过程,这对促进我国卫生服务研究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卫生服务;行为;可及性;模式[中图分类号]R19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63(2003)08-0500-03Behav iora l Model of Health Service Utilization./Wang Xiaowan,et al.//The C hinese Health Serv ice M anagement) 2003;19(8):500~502Abstract Behavi oral model of heal th service utilization developed by Dr.Andersen has been a kind of model for health service re-search that has important influence on international heal th care in recent20years.T his model mainly analyzes and studies some factors related to health service utilization and medical cost.At present,this model has been extensively used in health service research related to health service utilization and medical cost among special population,who are low-income population,children,women and the e-l derly and so on.T 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 ment of behavioral model of health service utilization,which would be helpful for health service research in China.Authors c address School of Public Health,Zhongnan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Province,P.R.China.Key Words Health service Behavioral model Accessibility医疗保健服务利用行为模式(The Behavioral Model of Health Services Use)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R.Andersen博士在1968年创立,认为一个人在决定是否利用医疗保健服务时主要受到预置(Predisposing)、能力(Enabling)、和需要(Need)三个方面的因素,预置因素包括社会人口学变量,以及医疗保健的态度与信念;能力因素包括家庭收入、医疗保险以及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在需要(健康状况、失能或诊断)的刺激下,预置和能力因素就构成了决定人们是否寻求医疗保健服务的条件。
医疗保健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
医疗保健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升,医疗保健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日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医疗保健信息系统是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医疗保健行业中的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传输、处理和分析,以实现医疗保健工作中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
鉴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进步,医疗保健信息系统已成为医疗保健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判定水平,降低医疗事故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医疗保健信息系统包括临床信息系统、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中心化药学服务系统以及移动医疗信息系统等多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和服务对象。
其中,临床信息系统是医疗保健信息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临床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医生的电子病历记录、信息共享、药品配方、电子处方等功能。
医院管理系统则可用于医院内部管理和协调各类资源,提高医院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中心化药学服务系统是医疗保健信息系统的一种创新应用模式,通过对医院药学服务进行广泛的统筹和协调,实现药物管理、使用安全、防止用药错误等目标。
移动医疗信息系统则是革新医学传统服务模式,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提供就诊指导、健康监测、家庭医疗等服务。
以上子系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形态多样、功能强大的医疗保健信息系统。
然而,医疗保健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首先是信息安全问题。
因为医疗保健信息系统所处理的信息涉及医疗隐私、病人病历等敏感信息,因此信息的安全性成为医疗保健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的重点之一。
系统管理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必须持有相关资格证书,严格遵守信息安全管理规程,加强对系统信息的存储、传输和访问控制,确保不发生信息泄露、篡改等事件。
其次是技术各异的问题。
因为不同医院、不同部门之间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而医疗保健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要求各部门之间形成完整的信息网络和信息平台,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技术培训等方式解决技术各异的问题。
医疗保健和健康管理的区别和应用场景比较
医疗保健和健康管理的区别和应用场景比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疗保健和健康管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两者在应用场景和目的上有所区别,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比较。
1.定义医疗保健是指提供诊断、治疗和预防一定范围内疾病、损伤和残疾的一系列服务和措施的过程。
它包括对病人的医学照顾、药品、治疗、及护理等一系列活动,以保证病人的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健康管理是指通过对健康进行管理干预、指导和评估,促进人们身体、心理、行为等各个层面的健康发展,从而增强个体和群体健康水平的一系列活动。
其目的是通过科学而系统的方法,为个体和企业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和健康服务,以提高健康检查的质量、降低健康风险、预防疾病、提高生产力和降低医疗费用。
2.应用场景医疗保健主要适用于已经发生疾病、损伤和残疾的患者,其关注的是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包括门诊、住院、手术、药品等服务。
而健康管理则更注重于健康的预防和管理,是一种可持续的、终身的健康管理和维护方式,适用于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和患有慢性病的人群。
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个人和群体的健康水平,减少疾病和风险的发生。
3.目的与效果医疗保健主要目的是治疗和康复,以消除患者身体的疾病和不适,达到健康的效果。
而健康管理则更注重预防与干预,其目的是通过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和风险管理等手段,提高个体和群体的健康水平。
4.工具与手段医疗保健的工具和手段主要是医疗资源和技术。
患者通常通过就诊医院或诊所,依靠医生的治疗和诊断来获得疗效。
而健康管理更借助于健康信号检测、精准健康干预、健康数据管理和数字化辅助决策等数字化工具和技术来实现。
5.特点与优势医疗保健的特点是疾病中心,以治疗、缓解病症和康复为主要任务。
针对某些疾病和重症,医疗保健具有医疗质量高、救死扶伤的作用。
而健康管理强调的是个人和群体的终身管理和预防,具有预防疾病、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医疗成本、推广健康文化等方面的优势。
6.应用效果比较医疗保健在基础疾病和急危重症等方面具有强效的治疗效果,但对于一些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的管理效果并不明显。
中医全科医学的服务模式
不畅、理念差异等问题,需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形成中西医并重的综合
服务模式。
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
建议一
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健全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师承教 育等多种途径,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中医全科医师。
建议二
创新服务模式。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大数据等,探索中医全科医学服务新模 式,提高服务的便捷性、个性化和智能化水平。
责任制管理
团队协作服务模式明确各团队成员的职责和权限,建立责任制管理 制度,确保患者获得连贯、高效的医疗服务。
预防为主的服务模式
未病先防
中医全科医学注重疾病的预防,通过健康宣教、生活方式 指导等措施,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降低患病 风险。
既病防变
对于已经患病的患者,中医全科医学强调早期干预和治疗 ,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和传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特点
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化诊疗,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注重疾病的根源和机 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中医全科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
互补性
中医全科医学与现代医学在理论和技术上具有互补性,两者 相结合能够更全面地揭示疾病的本质和规律,提高诊疗效果 。
结合方式
在诊疗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和 现代医学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等手段,实现中西医结合的 个体化诊疗。
治病求本
中医全科医学服务模式强调治病求本,通过调理患者的身体内外环境,改善患者 的体质,增强患者的自愈能力,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全方位服务
中医全科医学服务模式提供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全方位服务,从而有效地利用医疗资源,满足患者的多样 化需求。
中医全科医疗的服务模式
第三章中医全科医疗的服务模式中医全科医疗服务是面向个人、家庭、社区的服务,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将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积极运用到临床,建立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基础,维护和促进整体健康为目标,提供长期负责式照顾,连续、综合、便捷的基本卫生服务体系,其服务模式注重整体照顾与个体性的统一,防治并举、简便验廉;第一节以个人为中心的服务个人是指社区中的全体居民,包括健康人和病人;健康人是指在身体、精神、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处于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的人;它涉及人的躯体、心理和社会道德方面的整体健康,病人是指处于疾病disease、疾患illness、患病sickness状态的人;疾病disease是在一定致病因素作用下,人体稳定有序的生命活动遭到破坏,出现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存有生物学上的异常,从而表现为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生命过程;疾患illness是疾病前期机体的不适感,可表现出一定的症状和体征,也有可能仅仅是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失调,不一定有生物学意义上的改变,主要依靠个体的自我感觉和判断,即机体的亚健康状态,患病sickness是一种社会地位和状态,即被他人认可处于不健康的状态,如真正处于疾病、疾患状态的人,或因为某种原因“诈病”需要免除社会责任、需要休息或需要医护人员照顾的人;以上三种情况可以单独、同时或交替存在;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疾病、疾患、患病状态多为机体在内外环境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出现的整体失衡、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等反应;因而在治疗上,素问·疏五过论,提出“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循求其理,求之不得,过在表里;”可见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一体、形神合一,并且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关系密切,要保障人体的健康,使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就要求医者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暗合了中医全科医疗服务整体性和个性化相融的特征,即多从生物-心理-社会角度来考察和解决个人的健康问题,诊疗上以问题为目标,强调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采用适宜技术,直觉领悟,司外揣内,揆度奇恒,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审因时除了解发病过程中可能作为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外,还要运用基本接诊技巧,全面收集症状、体征,系统地了解个人背景资料,多从病人期望与需求角度分析病人的就医原因,以期更利于个人健康维护;一、了解背景资料中医全科医疗提出了以个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其核心内容就是理解病人,服务于病人,满足病人的需求,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保障健康;理解病人的基础是了解病人,了解病人必须基于较完整的背景之上;而要全面地了解相关背景资料,就需要全科医生与病人建立起朋友式的医患关系,提供连续性服务,深入收集与积累,记录在健康档案中;还要让病人知晓全科医生对背景资料感兴趣,因为这有利于帮助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由于全科医疗中遇到的大多是疾患或早期未分化的疾病,而且多受心理、社会等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完整的背景包括个人背景、个人所在家庭的背景、家庭所处的社区背景以及社区的社会背景;个人背景包括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婚姻状况、籍贯、爱好、文化修养、政治地位、经济状况、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网络、性格、气质、能力、抱负、潜意识矛盾、生活挫折、防御机制和社会适应状况等;家庭背景主要包括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生活周期、家庭资源、家庭角色、家庭关系、家庭交往方式、地理位置、居家条件、主要生活方式等;社区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社区的社会制度、政治和经济状况、种族、文化、习俗、宗教信仰,以及社区自然环境、社区资源、社区功能、社区服务网络、社区意识、社区关系、社区的影响力等;中医全科医生要从宏观整体角度来观察个人健康问题的背景及个体所表现的特异性;例如,黄帝内经中详细地描述了人的气质、行为、能力、体质和体型的分类特征及相互间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与疾病的发生、诊治的关系;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依据五行将人分为“五形人”,就个性特征而言“木形之人”的能力是“好有才”;“火形之人”的性格是“多虑”;“土形之人”的价值观是,“不喜权势”;“金形之人”的气质是“静悍”;“水形之人”的态度是“不敬畏”,侧重点各不相同,适应四季状况不同,因此,“五形人”的求医行为也各不相同;表3—1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五形人个性类型分型个性特征适应四季状况木形之人好有才,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火形之人疾心,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土形之人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善附人能秋冬不能春夏,感而病生金形之人身清廉,急心,静悍,善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感而病生水形之人禾敬畏,善欺,戮死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正如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所说:“了解你的病人是什么样的人,比了解他们患了什么病更重要;”完整的背景,不仅有助于全科医生理解病人,更好地服务于病人,维护健康,而且还有助于分析病人的求医原因;二、分析求医因素医学源流论说:“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说:“凡治病,先须识因;不知其因,病源无目”;病人就诊的原因不仅仅是疾病的严重性,它更涉及病人对症状的理解以及功能障碍对病人的影响和意义;研究发现,出现症状后,30%~40%的人不理会这些症状,30%~40%的人会采取自我保健措施,10%~20%的人会征询亲戚朋友的意见或寻求民俗治疗,仅5%~20%的人寻求专业性的医疗服务;从不同层次的医疗保健部门求医人群分析,人们产生就医行为的类型分为主动求医型和被动求医型;McWhinney在超越诊断中描述了促使病人就诊的七大原因:①躯体方面的不适超过了忍受的限度;②心理上的焦虑达到了极限;③出现信号行为,如病人认为发现了一些可能与疾病有关的症状或体征等信息,希望与医生一起讨论或做出诊断;④出于管理上的原因,如就业前体检、病假条、医疗证明、民事纠纷等;⑤机会性就医,如病人仅仅因其他原因有机会接触医生,而顺便提及自己的某些症状,机会性就医常可以发现一些早期的疾病;⑥周期性健康检查或预防、保健的目的;⑦随访,如病人应医生的预约而就诊,主要为一些慢性病患者;可见促使病人就诊的原因主要是生物学的原因,其次是心理性原因、社会原因;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主要源自病人的疾病因果观和健康信念模式,病人的多层次的需要,患病体验、痛苦感受等以及相关的家庭因素和社区因素对患者的影响;一健康信念模式健康信念模式是病人在其自定义健康概念的基础上反映出来的对自身健康的关心程度,主要涉及求医行为的价值和可能牲;它存在两个主要影响因素,一是对疾病威胁的感受,包括疾病严重性及个人的易感性;二是对保健行为带来利益的认识,一般认为某个特定疾病的威胁较大而采取求医行为所产的效益很高,则个人就可能求医,以获取适当的预防或治疗等措施;反之,则可能不会求医;这两方面个体化的影响因素又会受到来自社会与自然等修正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种族等人口学特性影响;人格、社会地位、同辈及相关团体压力等社会心理因素影响;医生、家人或同事的告诫及宣传媒介的诱导等他人行动的提示,以及以前与疾病的接触经验和获得的知识等建构因素影响;可见健康信念模式与求医行为直接相关;珍惜健康的人常因轻微的症状而就诊,而忽视健康价值的人却往往延迟就诊,延误治疗时机;因此,全科医生应该了解病人对自身健康的关心程度,及其对有关疾病严重性和易感性等问题的认识程度;此外,健康信念模式还会影响病人对医嘱的顺从性,影响病人与医生的合作程度,同时也影响病人对疾病的焦虑程度和应对方式;家庭成员中个人的健康信念模式可相互影响,如病人的求医行为常常受其配偶或父母的健康信念模式的影响;帮助病人建立正确的健康信念模式是维护个体健康的重要基础;应该让病人认识到,拥有健康是人生的最大财富,个人应该对自己的健康负责,珍惜和努力维护拥有的健康,并积极采取促进健康的措施;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健康学思想,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几千年的繁衍中生生不息,一脉相承,与儒家、道家、释家,抑或是中医独特的健康文化氛围是分不开的;儒家比较重视人类社会的健康、和谐、稳定的发展,道家孜孜以求的恬静淡泊、随心所欲的境界,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正是道家对现代健康学的重要贡献;释家在阐述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时指出,内心的宁静与寿命的长短有密切的关系,心灵越宁静,寿命也就越长;中医学则认为人体健康的标志为“阴平阳秘”,即阴气平顺,阳气固密,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的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之间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即可以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黄帝内经将此健康状态的人称作“平人”;直贯古今,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足中医发病观对个人健康信念模式构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而也影响了令人求医行为;临床调查发现:有不少人在医院检查后尽管未发现疾病,但仍然认为个人存有健康问题,常常求助于中医,期望给予治疗;由此可见,在生物医学模式中,健康目标是由疾病或生理缺陷来确定的,诊断和健康目标十分相似;其治疗目标诸如治愈或缓解,而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模式和中医学却意识到健康的相对性,设定目标时必须衡量每一个病人的客观需要和主观愿望,以便清楚地确定切实两可行的、特定的、医患双方都同意的健康目标,鼓励病人尝试达到其最佳健康状态的机会;图3一l健康信念模式二疾病因果观疾病因果观是指病人对自身疾病的因果看法,是病人解释自身健康问题的理论依据,受个人文化、家庭、宗教和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影响,病人通过医生、朋友、家庭成员、书籍等渠道收集信息,使自己具备了一定的医学保健知识,并能认识机体亚健康或患某些疾病的信号,根据个体性的疾病因果观,产生相应的求医动机与求医行为;如果个人认为自己的健康问题是由生物因素引起的,就会要求医生开具药物;如果个人认为自己的健康问题是由精神紧张引起的,就会要求医生提供解除精神紧张的方法;而如果个人认为自己的健康问题是由鬼神附体引起的,就会求助手巫医;不健康的疾病因果观,可能会导致病人过度求医、或拒绝求医等不良就医行为;医生若不了解个人的疾病因果观,就无法正确认识个人求医的主要原因,无法正确理解个人陈述问题的方式以及症状的真实意义,也容易漏掉一些重要的资料;由于疾病因果观与个人的文化背景、信仰、家庭因素等多因素相关,个体性的疾病因果观的改变与重建都需要时间来磨合,甚至还存在难以转变的情形;因此,全科医生有必要在了解个人疾病因果观的基础上,对个人作详细的解释,争取在疾病因果观上与个人取得一致,减少不健康的就医行为;如全科医生可以通过与个人讨论主要问题,如病因、时间、严重性、预后、影响、担忧和治疗,从而了解病人的疾病因果观:你认为自己得的是什么病你认为得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困扰你多久了你觉得问题有多严重你认为问题如果不处理会有什么后果患病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不便你害怕什么你想接受怎样的治疗需要关注的是,个体化的疾病因果观在各类传媒的宣传、社区广泛而持久的公共卫生教育及医生、家人正确的疾病因果观影响下可能会由量变到质变,因此,中医全科医疗服务要从个人、家庭及社区人手,真正体现全科医疗中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服务;三患病体验患病体验指病人经历某种疾病时的主观感受;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病人的患病过程,一般分为十个时期:①觉察到一些不连续的身体功能障碍;②感觉到一些不连续的疾病症状;③尝试某种形式的自我保健;④利用家庭内可得到的内部资源;⑤利用某些非专业的外部资源;⑥求助于职业性非医疗资源;⑦求助于医生;⑧诊断与评估;⑨制订和实施处理计划;⑩治愈或成为慢性疾病或死亡;一般患病体验主要表现为七个方面;①精神与躯体的分离感;②孤独感与无助感:这种与世界失去联系的感觉,是病人产生失去独立和失去控制自身或他人能力的感觉,最后产生一种深刻的悲痛感,病人体验到孤独、依赖之悲哀、愤怒、内疚和自责;愤怒可以投射到医生或其家人身上,表现为无端的指责;③恐惧感和焦虑感:合理的恐惧主要来自严重的疾病,而不合理的恐惧和焦虑常来自微小的疾患,与病人对疾患的错误理解有关,是病人常有的体验,与疾病的严重性无关;④对健康充满羡慕:失去健康的人大多对健康充满了羡慕,对医生来说这是一个实施健康教育的最好时机;⑤疾患可以损害理性的本能并容易被激怒:病人在患病后感到烦躁不安,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保持内心的平静,难以接受混乱不堪的现实,很容易被激怒;最讲理的人也可以变成不讲理的人;全科医生要理懈和容忍病人的易激惹的情绪,促使病人利用自己的力量去控制和维持内心的平衡;⑥失去时间变化的感觉:由于人体的自然节律,如饮食、睡眠、工作、V休息的节律都被打乱了,病人往往感觉时间是缓慢流动的或凝固的,延长了病人体验痛苦的时间;⑦拒绝接受症状并由此产生紧张心理:如慢性病患者所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并非一过性的,病人必须带病生活一段时间甚至终身;拒绝接受症状会增加病人对症状的敏感性,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症状上,不利于适应带病生存的状态,而病人一旦接受症状后往往紧张也就解除了;疾病带来的痛苦体验是非常个体化的体验,一种总体的感觉,它只是疾患的一个方面,而不是疾患本身;疾病或疼痛、不适等引起的痛苦程度往往与许多个人方面的因素有关;痛苦常常包括肉体的痛苦、精神的痛苦和道德的痛苦三个方面,在临床治疗上经常只关注缓解病人肉体上的痛苦,而忽视了肉体、精神和道德的痛苦相互交错;如果疼痛是慢性的,或疼痛的原因不清楚,或病人感觉到疼痛无法被控制,则疼痛引起的痛苦较严重;如果病人的疼痛还没有被一种疾病诊断所证实,如果亲属或医生对疼痛的真实性表示怀疑,病人将遭受更多的痛苦;痛苦的程度还依赖于病人对疾患意义的认识和评价,因自己的原因而造成的疼痛或残疾将引发更严重的痛苦,而最严重的痛苦是替代性的痛苦,即看到自己所爱的人因自己的过失而遭受痛苦时,将产生极度的痛苦;需要与痛苦区分的是疼痛,疼痛可以被有效的药物或医疗措施所控制或缓解,但医生却无法保证病人不受痛苦;医生所能承诺的是对病人的痛苦保持敏感并表示关心或同情和支持;四患病行为病患角色SickRole是与疾病被确诊相关联的;一个人一旦被确诊为疾病时,他就在社会上扮演了病人角色,出现相应的疾患行为;如一位中年男性肺癌患者,手术后半年复检时发现新转移灶后,服用大量安眠药,自杀身亡,经检查认定手术成功,术后给药合理;实际上,如果我们完整地了解病人,就能理解疾患对病人所包含的意义以及随后出现的疾患行为,该患者死亡原因是肺癌术后丧失工作机会,家庭经济困难,妻子携子与之离异,唯一感情依靠母亲因操劳过度死于意外事故,病人丧失了生活的希望,对健康采取漠不关心的消极态度所致;由此可见,疾患对病人生活的影响往往是多方面的,包括:①危及躯体功能甚至生命,威胁机体的完整性;②搅乱生活规律或正常活动受到限制;③造成了经济拮据或社会地位的改变;④导致某些关系受到威胁或破裂,如恋爱、婚姻关系或工作关系等;⑤威胁个人的生命;⑥导致生活意义的丢失;⑦打断重大人生计划;总之,患病体验、痛苦感受和疾患行为都是影响求医的主要因素,同种疾病在不同的个体上患病体验、痛苦感受和疾患行为各不相同,不同的疾病可能在个体上表现出相同的患病体验和痛苦感受;因此,在临床上要加强审症求因,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治思路,辨析该病目前处于病变的哪一阶段或是哪一类型;依据个人的临床表现,随证施治;五病人角色病人角色是指从常态的社会人群中分离出来的,处于病患状态中,有求医行为和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当人患病之后,其社会身份与角色就开始发生改变,并被要求表现出与病人角色相符合的行为,从而具有一定的特殊义务和权利;病人角色赋予其病人的权利和义务:①解除或部分解除病人在健康状态时的社会责任的权利;病人受到社会的照顾,得到治疗和休息的机会,减轻病人的生理心理负担,体现出病人作为社会人的基本权利;②受到社会的尊重与理解的权利:理解病人在病态下的身体与心灵上的痛苦,对手那些病态下的心理变化给予理解、帮助,减轻他们的痛苦体验,这正是病人的社会人格所需要的;③及时就医、争取早日康复的义务;病人要为社会公共利益着想,及时寻求医疗帮助、解决病态,特别是传染病的病人,控制传染、及时治疗的问题,已经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病人必须求医,并应寻求社会承认的正规医疗方式,这是病人的社会责任相应尽义务;④遵守医疗保健部门有关规章制度的义务;如遵守医院的就诊、住院、探视等规章制度,以维护医疗保健服务的秩序和质量;总之,病人角色的首要义务就是要寻求帮助、积极求医;图3-2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综上所述,影响求医行为的核心因素是个体化的疾病因果观和健康信念模式,而个人的患病体验、痛苦感受、患病行为及其相关的家庭和社区因素是影响求医行为的重要构件;此外,个体性的求医行为还影响者个人对医生的期望,所以,中医全科医疗以个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中还要求医生要充分理解病人的期望;三、理解病人期望病人总是带着期望来就诊的,病人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实际上主要取决于病人期望被满足的程度;通常是病人的期望值越高,就越容易产生不满和失望;了解病人的期望,有助于医护人员有针对性地不断改善自己的医疗行为和服务技巧;全科医生需从生物-心理一社会的角度整体上理解病人的各种个体性和期望,并合理地满足病人的期望;一理解病人对医生医疗技术的期望病人对医生医疗技术的期望是第一位的,病人总是期望医生能准确迅速地做出医疗诊断,药到病除;病人不希望听到医生说“你的问题不属于我这个专科”,“你的病我看不明白”或“你的病我已经没有办法了”之类的话;病人期望通过就医得到的结果是:自己的病情是清楚的,诊断是明确的,处置是得当的,效果是明显的;二理解病人对医生服务技巧与态度的期望病人总是期望医生能说服自己,让自己了解问题出现的病因病机,并有机会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最后能与医生一起决定处理问题的方案;当病人的期望与医生的能力和原则相矛盾时,应及时了解病人及其家庭的需求,耐心地加以解释;三理解病人与医生建立起朋友式的关系的期望由于医生所处的权威和决定者的位置,使病人无法与医生进行平等的交往,而病人在感情上又有许多特殊的需要,病人希望与医生进行感情交流,成为朋友,建立互相尊重、互相关心的平等关系,以增强自身的安全感和战胜疾病的信心,所以医生的感情支持是病人康复最有效的动力; 四理解病人有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期望病人往往因专业知识受限而处于被动接受者的地位;这就增加了盲目遵医带来的治疗的危险性,降低治疗的效果;全科医生通过教育、咨询和帮助,充分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使病人发挥自我康复韵潜力,有效解决自身问题,使其享受平等医学帮助的医疗服务权和自主选择权,享受医疗活动的知情权和同意权,享受保护个人秘密的保密权和隐私权;病人有选择就医场所、就医对象、就医方式的权利,应推广采用“医生建议,病人决定”的医疗服务方式,病人有权接受或拒绝某些常规或特殊诊疗措施的实施;并有权知道自己的接受和拒绝行为可能产生的良好或不良后果;医生有权对其耐心劝说解释,但不得强迫;对违背病人意愿进行的临床实验,病人有权拒绝;五理解病人对医生提供帮助的期望有时病人也需要医生提供其他方面的帮助,如开具假条、疾病诊断证明和进行体检等;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病人有权要求对所有和自己有关的生理心理状态、病情讨论、病程记录、医疗方案等加以保密;即使某些信息并不直接与病人相关,也应征得病人同意后方可公开,更不允许以病人的生理缺陷或隐私秘密当作谈资;六理解病人对医生高尚医德的期望病人就医往往最直接的愿望就是希望医生工作认真、耐心和蔼、情操高尚、平等待患;自己能与医生平等轻松地交往,让医生充分倾听自己的诉说,与医生建立起朋友式的互动关系;医生任何的含糊其辞、随意、拖延、试探或推辞等行为,都会使病人感到不愉快和不被接受,从而丧失与医生合作的基础;作为医生要理解病人对医生的人格和医德的期望;七理解病人对医疗条件和医疗环境的期望在接受医疗帮助过程中,病人希望医疗服务的软硬件服务质量都能满足自身的需求;如病人希望就医环境舒适隐秘,就医流程简捷合理,候诊时间尽量缩短,诊治结果明显有效,希望使用最先进的医疗设备、药物和新技术,期望在较低的消费水平上享受更完善的医疗服务等;四、尊重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定牲和存在方式,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一尊重人的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机体的本能反应,如饥饿、性欲、疲劳、睡眠等;也是维持人类生命、生长发育的基础;人的求医行为与生理功能失常,不能满足个人的生理需要密切相关;对病人来说,保持躯体的完整性和生命系统正常运转是就诊的第一需要,因健康问题就诊的病人的第一需要就是解决生理需要问题;。
医学模式的转变.doc
医学模式的转变.doc
近年来,医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传统的以治疗为中心,以疾病的治疗和病人
的药物管理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预防、保健和病人参与性管理为主的医学模式。
这种转变主要是受到现有医疗保健状况、社会发展水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以及人们
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新思维的影响。
目前,传统的治疗中心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及政府对全民医疗健康的重视,这种模式已经显示出它的不稳定性,并持续朝着预防、保健和参与性管理方向发展。
首先,专注于预防医学,建立可持续、综合的社会需求,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在改善公
共卫生条件和环境上,而不仅仅是治疗病人。
以此为基础,政府可以优先投资于早期诊断
和治疗,进一步降低慢性病的流行率,降低医疗成本,更大程度上的改善医疗状况和全民
健康水平。
其次,增加在保健中的参与层面,让更多的参与者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把更多的注意
力放在病人健康状况的识别、评估、管理和跟踪上,从而有效促进医疗服务的效果。
最后,让病人参与更多在医疗决策上,更多地给予病人一定的自主权,允许他们参与
医疗决策,向他们提供医疗建议等。
这种更开放,更加尊重病人个人意见和利益的模式,
才能更好地改善医疗质量、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虽然传统的治疗中心模式仍然是目前的基础,但医学模式的转变正日益清晰。
更加关
注预防、保健和病人参与,构建一个更积极、更体贴病人的医疗保健模式,是改善全民健
康水平,以及改善和优化医疗状况,节省政府医疗费用的唯一途径。
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一、医学模式的概念与演变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以红斑鳞屑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在我国的患病率约为0.123%,以青壮年为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影响甚大,使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
近年来,它的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各国和临床医生们的极大关注。
由于它是多基因遗传疾病,并受多种因素,诸如精神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感染等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尚无法解决该病的根治问题。
而多年来在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观点的影响下,只重视药物治疗,甚至采用急功近利的药物,虽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大部分患者停药后很快复发或引起了严重后果,不但花费巨大而且远期疗效不良,严重影响患者的心身健康和生活质量。
鉴于以往单纯药物治疗银屑病过程中的教训,人们越来越充分地认识到,银屑病的研究与治疗必须摆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羁绊,顺应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根据银屑病的发病是遗传、心理、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在现代医学模式指导下,制定新的银屑病治疗策略已经势在必行。
(一)医学模式的概念模式是指人们观察和解决某种问题的标准思想和行为方式,也可称之为法式、标准或规范。
医学模式,又称“医学观”,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的人体观、健康观、疾病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是观察和处理医学领域中有关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防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它指导着人们的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
模医学式的确立和变化,不仅与医学科学的历史息息相关,而且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宗教、道德等诸多因素密切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时代的特色。
这就使得医学在每一发展阶段上都具有不同的特点。
这些特点的集中和概括就构成了不同的医学模式。
(二)医学模式的演变纵观医学模式的历史演进,医学大致经历了原始医学、经验医学、近代医学和目前的现代医学等不同阶段,医学模式也依次更替为:巫医模式(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朴素整体医学模式)、近代生物医学模式和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医疗保健管理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 of health management in China王仰宗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摘要】“天人相应”,用于循证分析,“天人合一”,用于辨证总结。
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医疗保健体系和整体观念在《中国医疗保健管理模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生物-心理-社会-环境,还必须加上“管理”,才构成完善的医疗保健管理模式。
治未病也是新医疗保健管理模式的重要环节。
“对待者数,流行者气,主宰者理”,同样在中国医疗保健管理模式中纵横全局。
中华文化和人文理论及现代科学技术作为医疗保健管理模式的大环境,当管理中国化和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本土化正待普及时,具有“中西医并重”及医药并重和辨证施治特点的中国医疗保健管理模式,必将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完善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
管理者问责制和评聘上岗以及离职审评,将有效地监督和提升管理者的领导水平及综合素质,尤其是工作质量和效率。
任期目标责任制要有阶段性考核和评审,对不称职的管理人员实行淘汰制,重在政绩和服务。
在坚持中医工作的主体性上,要有创新思维,“不为良相,必为良医”,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在管理层次,二者是一脉相承的,同时也强调了医药管理的重要性和主导地位。
医疗保健管理模式的构建和完善,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向管理要效益,向服务要市场,向品牌要未来。
新的管理规范必将推动医疗保健事业向前发展。
【关键词】中国医疗保健管理模式;管理医学;天人合一;主宰者理;管理者问责制中国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的互相渗透、互相吸收,取长补短,不断创新发展,是对世界医学的重要贡献。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大国,中西医并重,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与促进中西医结合是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方针政策,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和谐并集成为新医学是中西医结合的终极目的。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可以采用一系列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促进中医药理论的发展及临床疗效的提高,但是不能削弱中医历史悠久,有丰富临床经验,强调整体论强调个体化和天然药物等方面的优势。
提倡多元模式,发展中医药事业,是当前构建并完善中国医疗保健管理模式的重要领域和研究课题。
国家卫生部陈竺部长上任伊始,就在《突破中西医之间的壁垒》一文中,深刻的指出,“现代医学在专业化还原的策略下分工越来越细,致使整个医疗系统和疾病治疗的实施过程逐渐趋于“破碎化”。
同一种疾病的不同亚型以及不同疾病之间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共性特征在破碎化的诊疗体系下会被丢失,我们失去了不少用简单方法进行治疗或早期干预的机会。
”这只是整个现代医学体系冰山一角,化学合成药品的副作用,过度治疗,诊疗的商业化炒作,医疗的非公益性和高消费,实质上造成和加重了“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怪圈。
殷殷深情寄国药,温家宝总理到河南宛西制药考擦工作,来到自动化生产车间,当看到正在生产的“仲景”牌六味地黄丸产品时,当即向旁边的宛西制药董事长孙耀志问到:“这个产品在全国很有名,市场销售怎样?”在中药材标本馆,当了解到八百里伏牛山自古就盛产地道中药材,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的1800年多种中药材中,伏牛山就有1328种之多时,温总理连连点头说:“药材好,有优势”。
温总理还来到宛西制药张仲景大药房,仲景养生坊,仔细地向工作人员了解药品的价格、种类和服务流程,强调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让人民群众吃得起药、吃放心药,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改革的伟大成果。
在考察结束时,温总理的殷殷寄语,将激励我国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进一步振奋精神,再接再励,为国家,为民族医药复兴的伟大事业争光添彩,再立新功。
中医中药共生共存,互为根本。
离开中药辨证施治就失去了意义,中药是中医的物质基础,疗效重在中药。
中医讲“天人合一”,这与现代西方科学讲的健康环境因素相似;中医强调“辨证施治”,类似于西方医学通过药物遗传学为每一个病人找到最合适用药;中医的复方理论,实际就是越来越重视的各种疗法的综合使用;中医强调“阴阳平衡”,这与现代系统生物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事实上,中医的基本概念与现代生命科学有很多相似之处。
陈竺部长的论述,充分指出了中医在现代医疗保健模式中的主体地位。
“头疼医头”是现代管理学的通病,在政治经济和科技领域以及医疗保健领域,给我国各领域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和健康问题,构建和完善中国医疗保健管理模式是中国医疗保健事业及卫生管理市场的需要。
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用现代生物学的手段,用中医这种原始和质朴,讲究整体,注重变化为特色的治未病和辨证施治理念来研究亚健康以及慢性复杂性疾病,是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这种汇聚使中西医的内涵不断丰富和进步。
突破中西医学之间的壁垒,建立融中西医学思想于一体的21世纪新医学,这种医学兼取西长,既高于现在的中医,也高于现在的西医,这就是值得我们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对待者数,流行者气,主宰者理。
中医的“数气理”同“数理化”虽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中医所讲的“数”,不但有数学内涵,又有易学及信息的广义性。
“天人相应”理论使“对待者数”更具实用性和理论性。
中医的“数”同辨证施治是一脉相承的,是复杂因素的病理实质的外在表达。
也是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及气血湿炎虚五证和体质十二型在临床上的有效运用。
“流行者气”,除集合“数理化”因素外,“对待者数,主宰者理”也在其中。
生命的“生老病死”以及“天人相应”和人体生理、病理,新陈代谢、静态的结构、动态的变化均为“气”的广义定义。
构成基因的四要素“碳氢氧氮”,尤其是氧和二氧化碳的基本代谢,更是与“气”密不可分。
“主宰者理”,汇聚天人相应,天人合一。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翼,阴阳也。
阴阳五行学说以及整体辨证和中医各家学说。
阳主阴从是“理”的基本法则,辨证施治是中医在复杂病情中的合理选择。
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而无不为之,返璞归真是中医对自然法则的至尊理解。
生命是一个整体,“三分治七分养”是进化论也是中医医疗保健的基本原则。
“主宰者理”,是中医的世界观、是对“天人合一”的高度抽象和理论化。
阴阳五行和辨证施治以及各家学说构成了“理”的内核,中医基础理论构成了“理”的基本法则。
是对自然规律和生命规律以及疾病发生和康复规律的整体理解和高度概括及总结。
“悟”,是一个普通中医个人在一生中对整个中医药体系的理解和临床运用。
“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提炼精简的总结。
构建和完善中国医疗保健管理体系,将是中医对21世纪的最大贡献。
中医用五千年的历史,数亿人的大样本。
对中医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优越性进了长期的临床验证和比较研究。
中医中药较西医西药从总体上来讲,其疗效和安全性远远高于西医西药。
中药具有天然性和绿色而著称。
其安全性较西药的合成类化学药品以及其它药品,从长期性和副作用以及潜在致病性层次讲,尤其是药源性疾病,西药都较中药为甚。
在辨证施治原则指导下的中药配伍,可以明显克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和程度。
医疗保健管理模式将把药品安全作为重要的指标进行监管,中药的传统化和现代化是一条并行不悖的发展模式。
中药是中医疗效的保障,从种植、生产销售到物流营销以及有效管理,将会极大的提升中医的疗效和市场份额。
加强中药工作对中医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中西汇通,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两个医学体系在融合贯通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在坚持各自独立发展的基础上,强调中西医并重,医药并重。
将从根本上为构建和完善《中国医疗保健管理模式》创造条件并加快这一进程。
中西医并重,一是在政策层次,一是在临床层次,二者不可偏废。
中西医并重要强化中医的主体性,在管理中国化,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本土化的大前提下,《中国医疗保健管理模式》显的更加迫切和必要。
从中国中医研究院到中国中医科学院,更应该重视对临床的科技成果转让和贡献度,这就是国家队的责任。
中医重在临床疗效,中医相关科研院所管理者应建立问责制。
从中医汇通,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林改错到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的步伐就没有停止。
但百年来的中西医汇通和五十年的中西医结合,始终没有把中医现代化推向一个可以与现代西医学并驾齐驱的高峰,一次又一次的消灭和排挤中医事件,使中医界重新盘点和认识自我。
政策、管理、学术和临床水平的提高是硬道理。
创建和完善《中国医疗保健管理模式》是破解中医发展和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要不要“经典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研究西医西药和技术,成为中医发展史上的焦点和热点。
一句“中医西化”,使无数为之付出青春和年华的后起之秀无言以对,一种似是而非的概念窒息着中医发展的道路。
中医发展的怪圈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要不要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一是要不要现代科学技术。
但更深层的原因是贯彻执行政策的力度和管理水平,是对中医科学性的认识和立场问题。
一个对中医没有感情的人,一个不懂民族文化和中华人文理念的人,怎么能企盼和实现对中医的复兴并成为一个中医呢。
管中医的人,一定要有中医感情和文化修养和管理水平,从基层到核心研究机构,中医管理层一定要有立志于中医事业和献身于中医事业的志士仁人,中医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21世纪中医最大的问题是人才问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构建和完善《中国医疗保健管理模式》,逐步突破中西医之间的壁垒,建立融中西医学思想于一体的21世纪新医学。
生物-心理-社会-环境,还要加上“管理”。
“天人相应”和“天人合一”是宏观的两个层面,阴阳五行学说和辨证施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涵,在中医整体和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医疗体制中,“管理理论”是辨证施治和循证医学的“纲”,中医“阳主阴从”学说充分体现了辨证中的“纲和目”,纲举目张,就是《中国医疗保健管理模式》的关键。
“对待者数,流行者气,主宰者理”。
中国医疗保健管理模式,不但强调对疾病的早期干预和超前意识,更重视“治未病”及对亚健康的防治。
养生保健,体育健身,食疗药疗,性命双修已成为医疗保健管理模式的超前措施。
“叶公好龙,纸上谈兵”,一是对龙的认识不足,一是不干实事。
众多的“指南”,以病为纲。
中医强调证,以辨证施治为本,急则治其标和标本兼治都是权宜之计。
以人为本,辨证施治,治本始终放在中医临床治疗的首位。
这表现在中医“阳主阴从”的根本大法之中。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没有错,但水平太差,但众多的“指南”仍是以“病”为纲,辨证为辅,这就从根本上丢掉了中医特色。
以中医理论为主体,这就要求必须在“证”的概念下,展开中医的理论和临床医疗保健措施。
中医发展多元论,可以不反对以病为中心的“临床指南”,但作为国家级临床指南,一定要有以中医为主体,以证为纲的中国中医各科指南。
就目前中医各院校的教材而言,方向和路是对的。
中医教育体制的长学制和终身教育及继续教育必将使中医教育理论更扎实,更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