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础知识重点

合集下载

教育学基础重点

教育学基础重点

《教育学基础》考核知识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①实践性②耦合过程③动力性④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2、教育要素:①、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的人。

因此,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理解她/他在实践活动中说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

②、学习者: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③、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势与内容的统一。

3、农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①、古代学校的出现与发展;②、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③、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工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①、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③、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④、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5、信息社会的教育的特征:①、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②、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③、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④、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6、教育学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代表作及其基本观点:①、中国古代无名氏的《学记》,它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②、英国培根,是“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③、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④、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现在教育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使教育成为科学;⑤、英国哲学家洛克,他的《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⑥、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享誉全球的《爱弥儿》7、教育学流派:①、实验教育学;②、文化教育学;③、实用主义教育学;④、马克思主义教育学;⑤、批判教育学。

教育基础知识

教育基础知识

教育基础知识教育基础知识1.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指对人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和习惯等方面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的培养、训练和发展。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个体成为独立、自主、有创造力、有社会责任心的人,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2. 教育的分类按照教育的对象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早期教育:主要是指对幼儿进行早期的教育,包括婴幼儿教育、幼儿园教育等。

(2) 基础教育:主要是指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以普通教育为主的教育,包括小学、初中、高中教育等。

(3) 高等教育:主要是指对高中毕业生进行的大学、研究生院等教育。

(4) 成人教育:主要是指对已成年人进行的教育,包括职业技能培训、继续教育等。

3. 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人,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思想品德目标:把学生的道德情操、思想觉悟和文化素养培养好,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增强修养和素质。

(2) 知识技能目标: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确立学生的人生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3) 专业素养目标:通过专业培训、实践活动等,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的核心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4) 实践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4. 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方法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手段、途径和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知识、阐述理论等方式来进行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 实践法:通过实践活动、实验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3) 互动法: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思维与能力的发展。

(4) 问题导向法: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育的模式教育的模式是指教育的组织形式和实现方式,包括以下几种:(1) 传统教育模式:是一种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模式,主要采用讲授、背诵、听写等方式,以及考试、分班等形式。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点归纳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点归纳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点归纳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为了提供优质的教育,教育工作者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

本文将对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点进行归纳,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把握教育事业。

一、教育理论基础1. 教育学的定义和特征2. 教育的目的和功能3. 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4. 学习理论和教育心理学基础5. 教育管理与领导理论二、学校教育管理1. 学校组织管理制度与流程2. 学校的教育规划和课程设计3. 学校的评估与改进机制4. 学校的教师培训与发展5. 学校教育质量保障措施三、课程与教学设计1. 课程理论和课程设计原则2. 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评价3. 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4. 教学资源与教具的选择与应用5. 教育评价与教学反思四、教育法律法规及伦理道德1. 教育法律法规的重要性与涵义2. 教育行政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3. 学生权益保护法律法规4. 教育伦理道德概念与原则5. 教育道德规范与职业道德五、教育技术与信息化1. 教育技术的概念与分类2. 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3. 网络教学与远程教育4. 教育信息化与数字化校园建设5. 教育技术资源的评估与选择六、教育改革与发展1. 教育改革的动因与目标2. 当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与特点3. 教育发展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4. 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实践5. 教育发展的挑战与机遇综上所述,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点的归纳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只有通过掌握这些知识点,教育工作者才能更好地指导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希望本文对您在教育事业中的实践有所帮助。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前必背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前必背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前必背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是教师招聘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等各类教育相关考试的重要内容。

在考前,对这些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和重点记忆,有助于我们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考前必背的要点。

一、教育学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3、教育的功能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从作用的方向看,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4、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5、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经历了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和非制度化教育三个阶段。

6、课程课程的类型多种多样,如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等。

7、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8、德育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

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也是需要重点掌握的。

二、心理学1、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

2、感觉和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记忆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4、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5、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教育基础知识》高频知识点汇总

《教育基础知识》高频知识点汇总
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回顾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探讨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和支撑学科,研究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18
教育管理
掌握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了解教育组织的结构、功能和运作机制,研究教育管理中的决策过程和实施策略。
7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包括个体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和个人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论。
8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包括国家的教育总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及教学目标。
9
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育的民主化、终身化、多元化以及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免费范围扩大;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高等教育面向大众等。
4
教育的起源
包括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以及劳动起源说。
5
教育的基本规律
反映了社会发展与教育的辩证关系,以及人的发展与教育的辩证关系。
6
教育学发展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中国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15
教育研究方法
包括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
16
教育心理学
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策略和学习风格,探讨学生的人格特征、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问题,分析教师的教学心理、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关注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17
教育技术
10
教师的职业角色
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以及心理引导人员。
11
教师的职业素养
包括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以及职业心理健康。

教育学基础知识__重点

教育学基础知识__重点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

3、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4、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等。

5、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6、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7、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从作用的方向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行功能8、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是教育目的确定的重要依据。

9、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10、学校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

11、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12、教师的职业角色、职业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概念作了明确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教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学(所占比重较大,应重点复习)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五章课程第六章教学第七章德育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第十章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地培养人(严格说,动物界没有教育)的一种社会活动(相对于先天而言,必须是后天获得的),是传承文化、传承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例如:小孩生下来就会吸奶——不属于教育(先天的);小孩无意识间学会了用火——不属于教育。

基本属性: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易出单选题。

从两种角度对教育的定义(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名词解释)更狭义的教育:德育(思想品德课)个体角度: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综上,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个体社会化的对立面是个体自由化(学习很多的社会规范)社会个体化——共同的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个体化表现(二)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育人性(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单选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多选题)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目的性)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社会性)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记住:此处不能换成“学校教育”。

(2)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纵向的不同,即不同的历史时期)。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背考点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背考点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背考点1. 教育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教育学的概念及其特点
•教育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教育学的发展和演变
•教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世界教育学派别及其代表人物
•中国近现代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3. 教育目的与确立
•教育目的的分类
•教育目的与价值观念
•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
4. 教育活动要素与方式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活动方式和形式
•教育活动评价指标
5. 教育方法与手段
•教育方法的种类及特点
•教育手段的分类与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6. 儿童教育心理学
•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
•儿童认知和情绪的发展特点
•儿童教育心理学理论
7. 教育管理与领导
•教育管理的内容和原则
•教育领导的基本要素及能力
•教育机构组织与管理模式
8. 教育制度与政策
•教育制度的组成和功能
•教育政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及措施
9. 教育伦理与教育法律
•教育伦理的基本原则
•教育法律的内容和适用范围
•教育工作中的伦理和法律挑战
10. 教育学研究方法
•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育学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教育学研究的应用与推广
以上是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背考点的相关内容,希望考生能够认真学习和掌握,为未来的教育工作和研究打下基础。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广义: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2.狭义: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1. 永恒性。

(人在教育就在)2. 历史性。

(古今不同)3. 相对独立性。

a. 历史继承性(古今相同)b. 不平衡性(可超前、可滞后)三、教育的起源1. 生物起源论:生物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本能生利息2. 心理起源论:无意识模仿孟禄心理仿孟禄3. 劳动起源论:劳动米丁斯基、凯洛夫米凯爱劳动四、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1. 公平、无阶级性。

2. 教育和劳动生产相结合。

3. 教育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奴隶社会:1. 夏朝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教育形态。

2. 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特征:政教合一学在官府3. 私学兴起:春秋时期,特征:自由。

➢封建社会:1. 战国:私学繁荣。

2. 隋唐:科举制兴起。

3. 清末:1905年,废除科举制。

➢近代社会:1. 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德国最早)3. 教育世俗化、法制化。

➢现代教育:20世纪之后教育的新特点。

(口诀:全民多献身)1.教育的全民化。

2.教育的民主化。

3.教育的多元化。

4.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教育的终身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概念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的发展(一)萌芽阶段1. 《学记》:世界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启发性教学二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7. 杜威:现代教育代表人物。

a. 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b. 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c. 学校即社会。

8. 斯宾塞:a. 教育预备说(准备生活论),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教育基础知识

教育基础知识

教育基础知识1.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2. 《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 liè)等、藏息相辅等。

3.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4.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6.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7.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

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8.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9. 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10.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11. 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12. 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3. 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14. 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5.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6.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00个教育学基础知识常考知识点

100个教育学基础知识常考知识点

100个教育学基础知识常考知识点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6、孔子流传于世的著作是(论语)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

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士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大教学论)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25、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26、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

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27、赫儿巴特独立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是1860年出版的。

28、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29、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

教育基础综合知识归纳一、名词解释1、德育原则: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在总结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进行德育工作时必须遵循的要求。

2、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个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制度。

3、教育法律关系: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人们在从事有关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4、教育法规:有关教育方面的法令、条例、规则、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也是对人们的教育行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5、苏格拉底法(产婆术):是苏格拉底在进行讲学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师生之间对话的方法。

实际上是一种归纳法,即通过归纳形成普遍概念的方法。

它主要有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四个步骤组成。

6、学生主体性:对于学生主体性这个根本概念,不同的教育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从结构出发,认为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之一,它是人对外界刺激的选择性反应。

有的学者则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主体性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基础,只有发挥主体性,外界刺激才能转化为主体自身认识结构的一部分。

从主体性的结构上看,一般认为,主体性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结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7、班主任:是指在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老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

8、成就动机:是个人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9、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10、教育国家化:指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家教育制度。

11、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就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

教育基础必学知识点

教育基础必学知识点

教育基础必学知识点
以下是一些教育基础必学的知识点:
1.教育理论:了解不同的教育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构建主
义等,以帮助理解学习过程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2.发展心理学: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发展,
以便在教学中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3.教学设计:学习如何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
设计,并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和资源。

4.学习理论:了解学习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记忆、理解、应
用和评估等方面的知识,以帮助教师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和评估学生
的学习成果。

5.教育法律和伦理:了解教育领域的法律要求和规范,包括学生权益、教师责任和教育政策等方面的知识。

6.教学评估: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估,包括课堂评估、作业评估、标准化测试和学生反馈等方面的知识。

7.跨文化教育: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需求和教育差异,并学习
如何在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教育元素,以提高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
流能力。

8.特殊教育:了解特殊教育领域的基本知识,包括残疾类别、支持服务、教育法律和个别化教育计划等方面的知识。

9.教育技术:了解常见的教育技术工具和平台,如电子白板、在线学习平台和教育应用程序,以帮助创新教学和提高学生参与度。

10.学校管理和领导:了解学校管理和领导的基本原则和实践,包括教师领导、课程管理、学校文化和家长合作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教师理解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相关的教育支持,并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教学基础知识(完整版)

教育教学基础知识(完整版)

教育教学基础知识(完整版)第一部分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要点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要点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要点一、教育思想和理论方面的基础知识1.教育的定义和目的: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和影响来帮助人们在心理、思维和行为方面的成长和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康、有思想、有文化、有道德、有创新能力的公民。

2.教育的发展理论:包括行为主义、认知发展理论、社会交往理论、建构主义、情感教育理论等。

3.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

4.教育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等环境对个体教育的影响。

二、教育政策与制度方面的基础知识1.教育政策:包括教育目标、教育方针、教育计划和教育管理等。

2.教育制度:包括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层次和阶段的教育制度。

3.教育管理:包括学校管理、课程管理、教育资源管理等。

4.教育评估:包括学校评估、教师评估、学生评估等。

三、教育教学方面的基础知识1.教学理论和方法: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

2.课程与教材:包括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材编写等。

3.教学过程管理:包括教师角色、教室管理、学习环境等。

4.学生评价:包括学业评价、素质评价等。

四、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1.发展心理学:包括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发展特点及阶段。

2.认知心理学:包括学习理论、记忆理论、思维发展等。

3.教育心理学:包括学习障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等。

4.社会心理学:包括人际关系、人格发展等。

五、教育法律和伦理方面的基础知识1.教育法律:包括教育法、劳动法、儿童权益保护法等。

2.教育伦理:包括师德师风、教育职业道德等。

3.学生权益保护:包括学生权益保护机制、学生权益维权等。

六、教育技术与信息化方面的基础知识1.教育技术:包括教育技术的定义、分类、应用等。

2.教育信息化:包括数字化校园、网络教育等。

3.教育应用软件与平台:包括教学管理软件、教育平台等。

以上是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的要点,掌握这些知识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十分重要。

教育理论基础考点要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考点要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考点要点整理完整版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本义与现代教育概念的区别2.教育的客体、目的、内容、方法和过程3.教育与社会、文化及价值观的关系二、教育学的起源与发展1.教育学的起源及其发展的历史阶段2.学派:进化论学派、实证学派、批判理论学派、社会重构主义学派、后现代学派3.当代中国教育学的主流学派三、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1.教育与人的本质及其关系2.教育与生理发展、心理发展、智力发展、道德发展、精神发展的关系3.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与要求四、教育的价值体系与价值教育1.教育的价值及其构成2.教育的价值体系:人本主义、民主平等、科学文化、经济发展、国家安全3.价值教育的目标、内涵、方法和策略五、教育的社会功能与现代化进程1.教育的社会功能:人力资源、社会控制、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变革、国家发展2.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及其特征3.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及现状六、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1.教育方法的概念、种类和原则2.教育手段的概念、种类和评价3.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分类和应用七、教育评价与教育质量1.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教育质量的内涵和评价3.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及其建设八、教育实验、研究与发展1.教育实验的概念、种类和意义2.教育研究的概念、分类和方法3.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路径以上内容涵盖了教育理论基础的具体考点和要点,包括教育概念、教育学起源与发展、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价值体系与价值教育、教育的社会功能与现代化进程、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教育评价与教育质量以及教育实验、研究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教育理论基础的学习和考试备考都具有很好的帮助。

教育基础知识

教育基础知识

教育基础知识
教育基础知识是指关于教育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理论等方面的知识。


下是一些教育基础知识的内容:
1.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一种故意识的、有目的地影响和引导人的发展和成长的
过程。

它可以通过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塑造价值观等方式实现。

2. 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目标包括个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传承。

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体力、情感、道德、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3. 教育的原则:教育的原则包括个别差异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启示式教学原则等。

这些原则指导着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和决策。

4. 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示范法等。

不同的
方法适合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

5. 教育的评价:教育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的过程。


价可以通过考试、作业、观察等方式进行。

6. 教育的体制:教育的体制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层次和
阶段的教育。

不同的教育体制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

7. 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是指教育领域的变革和进步。

教育的发展可以通过
教育改革、教育技术的应用、教育政策的制定等方式实现。

这些是教育基础知识的一部份,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教
育的本质和运行机制,从而更好地进行教育工作。

教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全)

教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领域的根本特征是有目的地培养人。

广义的教育: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是学校教育。

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2.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

3.教育媒介: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教育的起源学说: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前苏联】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教育的形态:1.按教育系统自身标准分——非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2.按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3.按教育系统发展历史进程分——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近现代社会教育原始社会教育——特征: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有关;主要方式为言传身教和有意识模仿学习。

古代社会教育——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古代中国:夏代——出现学校教育形态;西周——“国学”、“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私学,儒墨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科举制度,“六学二馆”;宋代——“四书五经”,“学而仕则优”;明代——八股文;清代——清光绪31年(1905),科举制度被废. 古代印度:婆罗门教、佛脚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代希腊、罗马:欧洲奴隶社会——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欧洲封建社会——教会教育、骑士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中(教区学校)。

32、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言行记载〈论语〉中。

3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想家有意大利的(维多里诺)、法国的蒙田和(拉伯雷)等。

35、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想家(卢梭)。

36、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助产术。

37、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曾为师”,“以吏为师”。

38、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39、法国启蒙想家卢梭的教育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

40、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

41、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

4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43、一定社会条件下,决定教育领导权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44、美国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者舒尔茨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45、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即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

46、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4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48、一定社会条件下,制约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49、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但教育又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特征。

50、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

5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发展的(动力作用),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

52、学校教育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

53、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

54、学校精神文化可分为如下四种基本成分:(一是认知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价值成分,四是理想成分。

)55、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56、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基因复制。

57、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这是一种:外铄论观点。

58、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的:自身的内在需要。

59、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这是一种:内发论的观点。

60、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机制。

61、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提供物质前提。

62、个体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年龄特征。

63、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关键期。

64、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65、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

)66、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

67、关于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主要存在着内发文化、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等不同的解释。

68、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的实践活动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69、19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70、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71、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的发展经历了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72、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叫做:培养目标。

73、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7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75、毛泽东提出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是在:1957年。

76、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培养创新精神。

77、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在能力方面表现为:创造美。

78、马克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9、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就是(教育目的)。

8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81、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82、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83、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认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84、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85、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无差别原则。

86、学生所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指的是学生的:人格尊严权。

87、一般来说,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不包括:服务者角色。

88、联合国大会所通过的旨在保障青少年、儿童佥权益的《儿童权利公约》颁布于:1989年。

89、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90、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91、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他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有个人的(独立意志)。

92、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93、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中小学生的身份定位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种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94、作为权利主体,学生所享有的佥权利主要有人身权和(受教育权)。

95、教师职业从性质上来说属于(专门)职业。

96、一名教师是否能较好地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97、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

9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概念作了明确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教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99、在教师的聘用上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教师资格制度)。

100、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与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101、师生在人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102、课业及进程是指:课程。

103、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104、根据课程的制定者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105、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课程设计。

106、学科标准是指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称教学大纲。

107、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构成要素有本文部分和(说明部分)。

108、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109、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的规定性,它们是: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和指导性。

110、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被称为(课程类型)。

111、基础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

11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种类型。

113、从课程制定者角度,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种类型。

114、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一般称为(教育目的)。

115、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主要有三方面,即(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究)。

116、从狭义上理解,制定某个学程的具体过程是(课程设计)。

117、影响学生学习特点的因素是(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