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数学衔接必备教材(全)

合集下载

【最新整理】2020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完整版) - 【教师版】

【最新整理】2020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完整版) - 【教师版】

2020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爱的新高一的同学们:祝贺你们步入高中时代,下面有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棘手问题急需我们师生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即“初高中衔接问题”。

由于课程改革,目前我区初中是新课标,而高中也是新课程的学习,初高中不衔接问题现在显得比较突出。

面对教学中将存在的问题,我们高一数学组的老师们假期里加班加点,赶制了一份校本衔接教材,意在培养大家自学能力,同时降低同学们初高中衔接中的不适应度,希望大家将假期利用起来,一开学对这篇自学教材的学习将有相应的检测,愿大家为新学期做好准备。

现有初高中数学教材存在以下“脱节”:1、绝对值型方程和不等式,初中没有讲,高中没有专门的内容却在使用;2、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在初中已经删去不讲,而高中还在使用;3、因式分解中,初中主要是限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二次三项式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的分解几乎不作要求;高中教材中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它,如解方程、不等式等;4、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不作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数学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5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的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

而高中则是贯穿整个数学教材的始终的重要内容;配方、作简图、求值域(取值范围)、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的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所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和常用方法;6、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初中不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的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而在高中数学中,它们的相互转化屡屡频繁,且教材没有专门讲授,因此也脱节;7、图像的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只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函数时,则作为必备的基本知识要领;8、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初中只是定量介绍了解,高中则作为重点,并无专题内容在教材中出现,是高考必须考的综合题型之一;9、几何中很多概念(如三角形的五心:重心、内心、外心、垂心、旁心)和定理(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射影定理、相交弦定理)初中早就已经删除,大都没有去学习;10、圆中四点共圆的性质和判定初中没有学习。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已整理精品)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已整理精品)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1.乘法公式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平方差公式2 2 (a b)(a b) a b ;(2)完全平方公式 2 2 2(a b) a 2 a b .b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立方和公式 2 2 3 3(a b) (a a b b ) a ;b(2)立方差公式 2 2 3 3(a b) (a a b b ) a ;b(3)三数和平方公式2 2 2 2 (a b c ) a b c 2 ( a b b c ;)a c(4)两数和立方公式 3 3 2 2 3(a b) a 3 a b 3 a b ;b(5)两数差立方公式3 3 2 2 (a b) a 3 a b 3 a b .b 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例 1 计算:2 2 (x 1)(x 1)(x x 1)(x x 1).解法一: 原式= 2 2 2 2(x 1) (x 1) x = 2 4 2 (x 1)(x x 1)= 6 1 x .解法二: 原式=2 2 (x 1)(x x 1)(x 1)(x x1)= 3 3 (x 1)(x1)= 6 1x .例 2 已知 a b c 4,ab bc ac 4,求2 2 2 a b c 的值.解:2 2 2 ( )22( ) 8a b c a b c ab bc ac .练 习1.填空:(1)1 1 1 12 2a b ( b a) ( ); 9 4 2 3(2)(4 m 22 ) 16m 4m ( ) ;(3 )2 2 2 2 (a 2b c) a 4b c ( ) . 2.选择题:(1)若2 1x mx k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 等于()2(A )2m (B)142m (C)132m (D)1162m(2)不论 a,b 为何实数, 2 2 2 4 8a b a b 的值()(A )总是正数(B)总是负数(C)可以是零(D)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2.因式分解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1.十字相乘法例1 分解因式:2 2(1)x -3x+2;(2)x +4x-12;2 ( ) 2(3)x a b xy aby ;(4)xy 1 x y .2解:(1)如图1.1-1,将二次项 x 分解成图中的两个x 的积,再将常数项 2 分解成-1初中升高中数学教材变化分析2与-2 的乘积,而图中的对角线上的两个数乘积的和为-3x,就是x -3x+2 中的一次项,所以,有2-3x+2=(x-1)(x-2).xx 1-1 1 -2 x -ay-1x -2 x1 -2 6 -by1图 1.1-1 图 1.1-3 图1.1-4图 1.1-2说明:今后在分解与本例类似的二次三项式时,可以直接将图1.1-1 中的两个x 用 1 来表示(如图1.1-2 所示).(2)由图 1.1-3,得2x +4x-12=(x-2)( x+6).(3)由图 1.1-4,得2 ( ) 2x a b xy aby =(x ay)( x by)x -1(4)xy 1 x y =xy+(x-y)-1=(x-1) (y+ 1) (如图 1.1-5 所示).课堂练习一、填空题:y图 1.1-51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2 x(1) 5 6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初高中衔接教材含答案

初高中衔接教材含答案

黄冈中学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新课标人教A版}100页超权威超容量完整版典型试题举一反三理解记忆成功衔接{黄冈中学教材系列}第一部分如何做好初高中衔接 1-3页第二部分现有初高中数学知识存在的“脱节” 4页第三部分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紧密的知识点 5-9页第四部分分章节讲解 10-66页第五部分衔接知识点的专题强化训练 67-100页第一部分,如何做好高、初中数学的衔接● 第一讲如何学好高中数学●初中生经过中考的奋力拼搏,刚跨入高中,都有十足的信心、旺盛的求知欲,都有把高中课程学好的愿望。

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普遍感觉高中数学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而是太枯燥、乏味、抽象、晦涩,有些章节如听天书。

在做习题、课外练习时,又是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常常感到茫然一片,不知从何下手。

相当部分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困难期”,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

渐渐地他们认为数学神秘莫测,从而产生畏惧感,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上的衔接问题。

下面就对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些原因加以分析、总结。

希望同学们认真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搞好自己的数学学习。

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1 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

1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

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

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2 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

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

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

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

初升高数学衔接教材(完整)(2020年8月整理).pdf

初升高数学衔接教材(完整)(2020年8月整理).pdf

第一讲数与式1、绝对值(1)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0,||0,0,,0.a a a a a a >⎧⎪==⎨⎪−<⎩(2)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3)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b a −表示在数轴上,数a 和数b 之间的距离. 2、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1)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①()(0)f x a a <>,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a f x a −<<。

②()(0)f x a a >>,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f x a f x a ><−或。

③22()()()()f x g x f x g x >⇔>。

(2)利用零点分段法解含多绝对值不等式:①找到使多个绝对值等于零的点.②分区间讨论,去掉绝对值而解不等式.一般地n 个零点把数轴分为n +1段进行讨论. ③将分段求得解集,再求它们的并集. 例1.求不等式354x −<的解集例2.求不等式215x +>的解集例3.求不等式32x x −>+的解集例4.求不等式|x +2|+|x -1|>3的解集.例5.解不等式|x -1|+|2-x |>3-x .例6.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x -5|+|x -3|<a 有解,求a 的取值范围. 练习解下列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1)13x x −+−>4+x (2)|x +1|<|x -2| (3)|x -1|+|2x +1|<4 (4)327x −< (5)578x +>3、因式分解 乘法公式(1)平方差公式22()()a b a b a b +−=− (2)完全平方公式222()2a b a ab b ±=±+ (3)立方和公式2233()()a b a ab b a b +−+=+ (4)立方差公式2233()()a b a ab b a b −++=−(5)三数和平方公式2222()2()a b c a b c ab bc ac ++=+++++ (6)两数和立方公式33223()33a b a a b ab b +=+++(7)两数差立方公式33223()33a b a a b ab b −=−+−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1.十字相乘法 例1分解因式:(1)x 2-3x +2;(2)2672x x ++(3)22()x a b xy aby −++;(4)1xy x y −+−.2.提取公因式法例2.分解因式: (1)()()b a b a −+−552(2)32933x x x +++3.公式法例3.分解因式: (1)164+−a (2)()()2223y x y x −−+4.分组分解法例4.(1)x y xy x 332−+−(2)222456x xy y x y +−−+− 5.关于x 的二次三项式ax 2+bx +c (a ≠0)的因式分解.若关于x 的方程20(0)ax bx c a ++=≠的两个实数根是1x 、2x ,则二次三项式2(0)ax bx c a ++≠就可分解为12()()a x x x x −−.例5.把下列关于x 的二次多项式分解因式: (1)221x x +−;(2)2244x xy y +−.练习(1)256x x −−(2)()21x a x a −++(3)21118x x −+(4)24129m m −+(5)2576x x +−(6)22126x xy y +−(7)()()3211262+−−−p q q p (8)22365ab b a a +−(9)()22244+−−x x (10)1224+−x x (11)by ax b a y x 222222++−+−(12)91264422++−+−b a b ab a (13)x 2-2x -1(14)31a +;(15)424139x x −+;(16)22222b c ab ac bc ++++; (17)2235294x xy y x y +−++−第二讲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1、一元二次方程 (1)根的判别式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有:(1) 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2(2)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 1=x 2=-2b a; (3)当Δ<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如果ax 2+bx +c =0(a ≠0)的两根分别是x 1,x 2,那么x 1+x 2=b a −,x 1·x 2=ca.这一关系也被称为韦达定理.2、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性质1.当0a >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对称轴为2bx a =−,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 ⎛⎫−− ⎪⎝⎭,。

(完整版)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已整理)

(完整版)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已整理)

目录第一章数与式1.1数与式的运算1.1.1 1.1.2 1.1.3 1.1.4绝对值乘法公式二次根式分式1.2分解因式第二章二次方程与二次不等式2.1 一元二次方程2.1.1根的判别式2.1.2根与系数的关系2.2 二次函数2.2.1二次函数y二ax2+bx+c的图像和性质2.2.2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方式2.2.3二次函数的应用2.3方程与不等式2.3.1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第三章相似形、三角形、圆3.1相似形3.1.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3.1.2相似三角形形的性质与判定3.2三角形3.2.1三角形的五心3.2.2解三角形:钝角三角函数、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及其应用3.3圆3.3.1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幕定理3.3.2点的轨迹3.3.3四点共圆的性质与判定3.3.4直线和圆的方程(选学)1.1数与式的运算1.1.1 .绝对值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a, a 0,|a| 0, a 0,a, a 0.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a b表示在数轴上,数a和数b之间的距离.例1解不等式:|x 1 x 3 >4.解法一:由x 1 0 ,得x 1 ;由x 3 0,得x 3 ;①若x 1,不等式可变为(x 1) (x 3) 4 ,即2x 4 >4,解得X V0,又x v 1 ,二x v 0;②若1 x 2,不等式可变为(x 1) (x 3) 4 ,即1> 4,二不存在满足条件的x;③若x 3,不等式可变为(x 1) (x 3) 4 ,即2x 4 >4,解得x>4.又x>3二x>4.综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为x V0, 或x>4.解法二:如图1. 1- 1, x 1表示x轴上坐标为x的点P到坐标为1的点A之间的距离|RA|,即|RA| = |x- 1|; |x-3|表示x轴上点P到坐标为2的点B之间的距离|PB|,即|PB|= |x- 3|.所以,不等式x 1 x 3 >4的几何意义即为|RA| + |PB|> 4.由|AB|= 2,可知点P在点C(坐标为0)的左侧、或点P在点D(坐标为4)的右侧.x V0,或x>4.P 丄CL A 丄BLDL---- x0134x V|x-3||x- 1|图1. 1-12.2练 1. 2.3. 习 填空: (1) 若 x (2) 如果|a b 选择题: 下 )(A )(C )化简: 5,贝y x= 5,且a _若x 则b =4,贝y x= _____ ;若 1 c 2,则 C =若a 若a|x — 5|—|2X — 13| (x >5). 1.1.2.乘法公式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 平方差公式 (a b)(a b) a 2 b 2 ; (2) 完全平方公式 (a b)2 a 2 2ab b 2.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b , b ,则 a b (B) (D) 若a b ,贝S a 若a b ,则a解法 :原式= (x 2 1) (x 21)2 x 2 = (x 2 1)(x4 2x1)= 6x 1 .解法 *■.原式=(x 1)(x 2 x 2 1)(x 1)(x x 1)=(x 3 1)(x 3 1)= 6 x 1 .例2 已知a b c 4 , ab bc ac 4,求 a 2 b 2 c 2 的值解: 2 a .2 2b c (a b c)2 2(ab bc ac) 8 . 练 习1. 填空: (1) 1 2 a 1.2 b ( 4 b ;a)( );9 4 2 3(2) (4 m)2 16m 24m ( );(3 ) (a 2b c)2 a 2 4b 2 c 2 ( ). 1). 选择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 例 1 计算:(x 1)(x 1)( x 2x 1)(x 2 x (1 )x 2 Imx k平方式,(1) 立方和公式 (a b)(a 2 ab b 2) 3 a .3 b ; (2) 立方差公式 (a b)(a 2 ab b 2) 3 a 3b ;(3) 三数和平方公式 (a b c)2 a 2 b 2 2 c 2(ab bc(4) 两数和立方公式 (a b)3 a 3 3a 2b 3ab 2 b 3;(5) 两数差立方公式 (a b)3 a 3 3a 2b3ab 2 b 3 .ac);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A) m2(B) - m2(C) - m2(D)丄m24 3 16((2 ) 不论a , b为何实数,a2 b2 2a 4b 8 的值((A )总是正数(B )总是负数(C)可以是零(D)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1.1.3.二次根式一般地,形如,a(a 0)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根号下含有字母、且不能够开得尽方的式子称为无理式.例如3a「a?—b 2b , . a^b2等是无理式,而.2x2彳x 1 , x2、2x y , ■■ a2等是有理式.1.分母(子)有理化把分母(子)中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子)有理化.为了进行分母(子)有理化,需要引入有理化因式的概念.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我们就说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例如J2与.2 , 3'、a 与,-. 3 .6 与方.6 , 2-. 3 3',2 与 2.3 3-2,等等. 一般地,ax与x , a、、x b. y与a、、x b y , a、、x b与a、、x b互为有理化因式.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母中的根号的过程;而分子有理化则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子中的根号的过程在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过程中,二次根式的乘法可参照多项式乘法进行,运算中要运用公式. ab(a 0,b 0);而对于二次根式的除法,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通过分母有理化进行运算;二次根式的加减法与多项式的加减法类似,应在化简的基础上去括号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2 .二次根式-a2的意义a, a 0, aa, a 0.例1将下歹J式子化为最简一次根式:(1) 両; (2) VOb(a0);(3) J4x6y(x 0).解:(1) ^A2b2顶;(2) Ja2b a 7b aVb(a 0);(3) 』4x6y 2 x^/y 2X3TT(X0).例2计算:暑(3 73).解法- -.73 (33 V3初中升高中数学教材变化分析解法二:解:=-3 (3 . 3)(3 . 3)(3、、3)=3^3 39 3=3(、、3 1)6=.3 12.3 (3、、3)=—3 V3试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 ..12 '.诃禾口、、仃110 ;(1) V J2.1112 11111 1011 -101= 丽3^3 1)_ 1 = _______________ = .3 1(.3 1)C 3 1)J 2)_ 6^ _ 、石)(.12 ;11)和 2.2— 6 . .12 ,11(、石 *10)(、11 ”10) 、石;10又. .12、一 11 5^ ,10 ,••• .,12 ,11 v .11.(2).. 2运—庇 2屁苗212-46)(242+46)又 4>2 2, _• ° •号 6 + 4 > . 6 + 2 习 2,• 一2 v 2、、2—•、6..6 4化简:C.3 , 2)2004 ( -.. 3 . 2) 2005解:(、、3 , 2)2004 ( .3、、2严=,2)2004 ( -.3 ,2)2004 (-. 3= C3、、2 C3 =12004(4 2、2+ 6 ,3 11 .12 11 ' __ 1 ___ 11 '一 10 '2,2+「6’.2 ) 2004 (「3.2)5化简:2) = .3、、2 .(1) .9 4*5 ;(2)x 2解: (1)原式(2)原式={(x *).(5)2 2 2 -5 221 x••• 06 已知xx 1 ,-丄3 2 、3 2 ,y1 22(0 x 1).x7(2 V5)2 2 71 x ,所以,原式=-x密茫,求3x 2 5xy 3y 2的值.、3 <2解:「X y :3 : ;〕2 (―2)2do , 32 3 2Xy.3, 2 , 3 . 2 1,2 2 2 2…3X 5xy 3y 3(X y) 11xy 3 1011 289 .练 习1.1.4 .分式1.分式的意义 形如A 的式子,若B 中含有字母,且B 0,则称A 为分式.当MHO 时,分BB式A 具有下列性质:BA A MA A MB B M 'B B M *上述性质被称为分式的基本性质. 2.繁分式a像_^ , m n p 这样,分子或分母中又含有分式的分式叫做 繁分式. c d _2m_n P例1若空匕 A —,求常数A,B 的值.X (X 2) X X 21. 填空:1 (1)(2) (3) (4) 13若.、(5 x)(x 3)2 (X 3)、、亍,则X 的取值范围是4.24 6,54 3 .96 2. 150 若X 巨,则、厂 ''厂22. 选择题:.立3. 4.(B )1U ,求 a a 1比较大小:2— 3 _______ ; 5— 4 (填b 的值. (C )N”.(D )0X 2解:~A B• ____ _x x 2.A B 5,2A 4,(1)试证: A(x 2) Bx (A B)x 2A 5x 4 x(x 2) 解得 x(x 2) x(x 2) 2,B 1.2. 3.4.(1) (2) (2)(3) 证明:1 n 12 3证明:对任意大于 计算: 1 n(n 1) 1 1 2(其中n 是正整数);1 9 10 '的正整数n ,有二 —2 3 3 41n(n 1)解:由 1 2(3)证明:..1 1• -------n n 1. 1n(n 1)(1)可知丄L2 31 12 3 3 41 n(n 1), (其中n 是正整数)成立.n n(n 1) 1 n 1 (n 1)19 10 1 1 1 -)( )1 2 2 31 1 1 1— _ (― 一)(— n(n 1) 2 3 31又n 》2且n 是正整数,二.11, 1 1 • • LV2 3 3 4 n(n 1)2且 e >1, 2c 2 — 5ac + 2a 2_0, 解:在2c 2— 5ac + 2a 2_0两边同除以a 2,得2呂—5e + 2_ 0,• (2e — 1)(e — 2)_ 0,1• e _ 2 V 1,舍去; •- e _ 2.或 e = 2. 一定为正数,求e 的值.丄 10910_丄_ 2习填空题: 选择题: 若) (A)对任意的正整数 2x yx正数x,y 满足 x 2 n ,1n(n 2)(丄n(B)2xy ,求 54x yx的值.y(C ) 4(D)计算丄- 99 100习题1. 1 A 组1.解不等式:(1) (3) 2 .已知x y 1 , x 1 3;(2) x 3x 27 ;x 1 x 1 6 .3xy 的值. 求 x 3 y 3 3. 填空:(1) (2) (3)(2 .3)18(2若,(T 1 .2a)21,(1 a)22 , 1__ ?则a 的取值范围是1 4「51.填空:(1) a2.1.(2)若 x 2xy 2y 2已知:x 1 2,y3a 2 2 3a 5ab 2b2小0,则—xy yx y _x . y ab 2 _________________22 _ __ ---------y」y _的值.x yC 组选择题: ((A ) a b(B ) a b(C ) a b 0 (D ) b a 0( 2)计算a :等于( )(A) < ~(B ) ■- a (C )-(D ) 、、a2.解方程2(x 2丄)13(x -)1 0 .x x3.计算:-——-1 L 1.132 43 59 114.试证:对任意的正整数 n ,有1L -1 1 —<-.b 2 一 ab 、、b a若 则)a () n(n 1)(n2) 2 3 41 2 3 1.2因式分解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 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 1.十字相乘法例1分解因式: (1) x 2-3x + 2;(2) x 2 + 4x —(3) x 2 (a b )xy aby 2 ; (4) xy 1 x y .解:(1)如图1. 1- 1,将二次项x 2分解成图中的两个x 的积,再将常数项 2分解成一1与一2的乘积,而图中的对角线上的两个数乘积的和为一 3x ,就是 x 2-3x + 2中的一次项,所以,有x 2- 3x + 2 = (x - 1)(x - 2).说明:今后在分解与本例类似的二次三项式时,可以直接将图1. 1- 1中的两个x 用1来表示(如图1. 1-2所示).(2) 由图1. 1-3,得x 2 + 4x - 12 = (x - 2)(x + 6).(3) 由图1. 1-4,得2 2x (a b)xy aby = (x ay)(x by) x―1(4) xy 1 x y = xy + (x - y) — 1y ”1=(x - 1) (y+1)(如图 1. 1-5 所示).图 1. 1-5课堂练习一、填空题: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2 x 5x 6 。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共28页)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共28页)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创作者:别如克*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目录引入乘法公式第一讲因式分解1.1 提取公因式1.2. 公式法(平方差,完全平方,立方和,立方差)1.3分组分解法1.4十字相乘法(重、难点)1.5关于x的二次三项式ax2+bx+c(a≠0)的因式分解.第二讲函数与方程2.1 一元二次方程2.1.1根的判别式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2.2 二次函数2.2.1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2.2.3 二次函数的简单应用第三讲三角形的“四心”乘法公式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平方差公式 22()()a b a b a b +-=-; (2)完全平方公式 222()2a b a ab b ±=±+. 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立方和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 (2)立方差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3)三数和平方公式 2222()2()a b c a b c ab bc ac ++=+++++; (4)两数和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 (5)两数差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 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 例1 计算:22(1)(1)(1)(1)x x x x x x +--+++.解法一:原式=2222(1)(1)x x x ⎡⎤-+-⎣⎦=242(1)(1)x x x -++ =61x -.解法二:原式=22(1)(1)(1)(1)x x x x x x +-+-++ =33(1)(1)x x +-=61x -.例2 已知4a b c ++=,4ab bc ac ++=,求222a b c ++的值. 解: 2222()2()8a b c a b c ab bc ac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 别如克*练 习1.填空:(1)221111()9423a b b a -=+( ); (2)(4m + 22)164(m m =++ );(3 ) 2222(2)4(a b c a b c +-=+++ ).2.选择题: (1)若212x mx k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 等于 ( )(A )2m (B )214m (C )213m (D )2116m (2)不论a ,b 为何实数,22248a b a b +--+的值( )(A )总是正数 (B )总是负数(C )可以是零 (D )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第一讲 因式分解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1.十字相乘法例1 分解因式:(1)x 2-3x +2; (2)x 2+4x -12; (3)22()x a b xy aby -++; (4)1xy x y -+-.解:(1)如图1.1-1,将二次项x 2分解成图中的两个x 的积,再将常数项2分解成-1与-2的乘积,而图中的对角线上的两个数乘积的和为-3x ,就是x 2-3x +2中的一次项,所以,有x 2-3x +2=(x -1)(x -2).说明:今后在分解与本例类似的二次三项式时,可以直接将图1.1-1中的两个x 用1来表示(如图1.1-2所示).(2)由图1.1-3,得-1 -2 x x 图1.1-1 -1 -2 1 1 图1.1-2 -2 6 1 1 图1.1-3 -ay -by x x 图1.1-4x 2+4x -12=(x -2)(x +6). (3)由图1.1-4,得22()x a b xy aby -++=()()x ay x by -- (4)1xy x y -+-=xy +(x -y )-1=(x -1) (y+1) (如图1.1-5所示).课堂练习一、填空题: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 别如克*(1)=-+652x 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高中数学衔接校本教材(Word版)

初高中数学衔接校本教材(Word版)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序言童永奇高一新生,你们好,祝贺大家考入临潼区马额中学!进入我校,同学们必须努力学好《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理由如下:一方面,由于我校是普通农村高中学校,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延伸与拓展,初中我们学到的知识、方法在高中会经常使用。

既然学习《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呢提几点建议:一、“信心”是源泉。

人缺乏信心,就丧失了驱动力,终将一事无成。

二、“恒心”是保障。

人缺乏恒心,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巧心”是支柱。

人无巧心,就缺乏灵气和创造力。

最后,衷心祝愿同学们在《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的学习中获得成功,请将那么成功的经验及时告诉我们,以便让更多的朋友分享你们成功的喜悦!}$临潼区马额中学高一数学校本教材童永奇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基础知识较差,能力较差,没有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特设计适合我校高一学生使用的校本教材。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内容:一是《怎样学好数学》,二是《初高中数学衔接》。

怎样学好数学。

A.要学好数学,就应该了解数学本身具有的三大特点。

(一)抽象性:数学的抽象性是无条件的,它的概念一经产生和定义之后,就稳定下来并且被看作是已知的,它们与现实的比较不是数学本身,而是它的应用问题。

(二)严谨性:由于数学的严谨性,人们往往认为数学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

罗素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是具有至高的美,正像雕刻的美,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这种美不是投合我们天性的微弱的方面,这种美没有绘画或音乐的那些华丽的装饰,它可以纯净到崇高的地步,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那种完美的境地。

”(三)应用的广泛性:在任何一个领域,只要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数学就能给出与所提问题的精确度相符合的答案,数学的这种威力恰恰是来源于它的抽象性。

B.要学好数学,就应该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

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在多次领悟、反复应用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一道题做完后,就应该进行反思,回味解题中所使用的思想方法。

初高中数学衔接课(高一)PPT课件图文(2024)

初高中数学衔接课(高一)PPT课件图文(2024)

02
展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分析三角函数的
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等性质。
三角恒等变换
03
介绍三角恒等式,如和差化积、积化和差等公式,以及它们在
三角函数计算中的应用。
13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
2024/1/29
数列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阐述数列的定义、数列的通项公式及递推公式等基础知识 。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详细讲解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性质及求和公式。
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
介绍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及步骤,通过实例演示数学归纳法 在证明数列问题中的应用。
14
04
初高中数学衔接关键点分析
2024/1/29
15
思维方式转变
从具象到抽象
初中数学以具象思维为主,而高 中数学则更强调抽象思维,需要 学生逐渐适应并培养抽象思维能
力。
从静态到动态
初中数学问题多为静态的,而高 中数学则涉及更多动态变化的问 题,需要学生理解并掌握变量之
间的关系。
从单一到多元
初中数学知识点相对单一,而高 中数学知识点更加多元化,需要 学生建立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和思
维方式。
2024/1/29
16
学习方法调整
2024/1/29
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
高中数学内容相对复杂,需要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加 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教材内容
涵盖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部 分的核心知识点,包括函数、方 程、不等式、数列、概率统计等

2024/1/29
教材结构
按照知识模块进行划分,每个模块 包含知识点讲解、例题分析、练习 题等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辅助资源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一) - 中考高考 - 道客巴巴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一) - 中考高考 - 道客巴巴
文档日志wspldd 2011-6-9 16:59:24 阅读了此文档.
zhj6812 2011-6-8 20:44:50 阅读了此文档.
zhangxiaobin30 2011-6-5 08:29:00 阅读了此文档.
tlyzlkb 2011-6-5 08:22:40 本地收藏了此文档.
初高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教学衔接的思考及教学策略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搞好初高中数学衔接
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练习
初高中数学衔接练习材料
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体会
关于道客巴巴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 - 客服
copyright © 2008-2011 道客巴巴网站
为什么看不清楚? 为什么只能看到部分内容? 如何下载? 如何下载到本地电脑?
相关文档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二)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黄冈中学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探讨.doc
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浅1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一)
下载提示:此文档需要积分下载,下载积分为100。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网站版权声明”,或登录网站后,在线提交
举报信息。
下载步骤:
1,注册成为网站会员并登录;
2,查看帐户积分(点击'我的文档'),如果积分不足,请参考'如何获得积分';
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浅议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育
浅谈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教案(5讲)
关于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研讨会的通知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

初升高数学衔接教材(完整)

初升高数学衔接教材(完整)

第一讲数与式1、绝对值(1)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a, a 0,|a|0, a 0,a, a 0.(2)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3)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a b 表示在数轴上,数a和数b之间的距离.2、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1)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① f (x) a(a 0), 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 a f ( x) a 。

② f (x) a(a 0) , 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 f (x) a或f (x) a 。

③ 2 2f (x) g(x) f (x)g (x)。

(2)利用零点分段法解含多绝对值不等式:①找到使多个绝对值等于零的点.②分区间讨论,去掉绝对值而解不等式.一般地n 个零点把数轴分为n+1 段进行讨论.③将分段求得解集,再求它们的并集.例1. 求不等式3x 5 4的解集例2. 求不等式2x 1 5的解集例3. 求不等式x 3 x 2 的解集例4. 求不等式| x+2| +| x-1| >3 的解集.1例5. 解不等式| x-1| +|2 -x| >3-x.例6. 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 x-5| +| x-3| <a 有解,求 a 的取值范围.练习解下列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1)x 1 x 3 >4+x(2)| x+1|<| x-2|(3)| x-1|+|2 x+1|<4(4)3x 2 7(5) 5x 7 83、因式分解乘法公式(1)平方差公式 2 2(a b)( a b) a b(2)完全平方公式 2 2 2(a b) a 2ab b(3)立方和公式 2 2 3 3(a b)(a ab b ) a b(4)立方差公式 2 2 3 3(a b)(a ab b ) a b(5)三数和平方公式 2 2 2 2(a b c) a b c 2(ab bc ac)(6)两数和立方公式 3 3 2 2 3(a b) a 3a b 3ab b2(7)两数差立方公式 3 3 2 2 3(a b) a 3a b 3ab b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1.十字相乘法例1 分解因式:2(1)x -3x+2;(2)26x 7x 2(3) 2 ( ) 2x a b xy aby ;(4)xy 1 x y .2.提取公因式法例2. 分解因式:2 (2)x3 9 3x2 3x (1)ab 5 a 5 b3.公式法例3. 分解因式:(1)a4 16 (2) 23x 2y x y2 4.分组分解法2例4. (1)x xy 3y 3x (2)2 22x xy y 4x 5y 65.关于x 的二次三项式ax2+bx+c( a≠0) 的因式分解.若关于x 的方程 2 0( 0)ax bx c a 的两个实数根是x1 、x2 ,则二次三项式2 ( 0)ax bx c a 就可分解为a(x x )(x x ).1 2例5. 把下列关于x 的二次多项式分解因式:(1) 2 2 1x x ;(2)2 4 4 2 x xy y .3练习 (1) 25 6xx (2) 21 x ax a(3) 2 11 18xx (4)24m 12m 9(5)25 7x 6x(6) 2212xxy 6y2q p ( 7) 6 2p q 1123( 8 )35a 2b 6ab2a( 9 )24 2 4 xx2(10) x 42x 2 1 (11) x 2 y 2 a 2 b 2 2ax 2by(12) a 24ab 4b 2 6a 12b 9(13) x 2-2x -1(14) 31a;(15)4 24x 13x 9 ;(16)2 22 2 2b cab ac bc ;(17)2 23x 5xy 2y x 9y 4第二讲 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1、一元二次方程 (1) 根的判别式2对于一元二次方程 ax +bx +c =0(a ≠0),有:(1) 当Δ>0 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2=,2=24 bbac 2a;(2)当 Δ=0 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 1=x 2=- b 2a;(3)当 Δ<0 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2如果 ax +bx +c =0(a ≠0)的两根分别是 x 1,x 2,那么 x 1+x 2=b a ,x 1· x 2=c a.这一关系也被称为韦达 定理.2、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性质1. 当 a 0 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对称轴为xb 2a,顶点坐标为 2b4ac b , 。

职业中学数学初高中衔接教材(共4课时)

职业中学数学初高中衔接教材(共4课时)

职业中学数学初高中衔接教材(共4课时)第1课时 因式分解(1)课标导航:1.熟悉常见的乘法公式,会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2.了解方程的根与对应的代数式的因式分解之间的关系,体会因式分解的求根法和待定系数法 . 课堂实录:1.分解因式的方法主要有: 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2.常见的乘法公式有:(1)平方差公式 :22a b -= ;(2)立方差公式: 33a b -= ;(3)立方和公式: 33a b += ;(4)完全平方公式:2()a b ±= ;(5) 完全立方公式:3()a b ±= .思维点击:【例1】分解因式:338x y -【例2】把下列关于x 的二次多项式分解因式:(1)221x x +- (2)2244x xy y +-【例3】解方程: (1) 61x = (2) 3223830x x x +-+=随堂训练:1.分解下列因式(1)223x x --(2) 2()2x y x y +++-(3) 26m -(4) 3223272791a a b ab b -+--2.解列三次方程:(1)329330x x x +++=(2) (1)(1)(2)240x x x x -⋅⋅++-=课后作业:1.分解下列因式:(1)253x x -+(2) 23x --(3)2234x xy y +-(4)222(2)7(2)12x x x x ---+(5)22244x z xy y --+(6)31a +(7)424139x x -+(8)2235294x xy y x y +-++-.2.解下列方程:(1)320x x ++=; (2)4310x x x --+=3. 已知331,3x y a b x y xy +=+=++且,求333a b ab ++的值.4.化简:3343341111()()[(1)()]a a a a a a a a+-÷++-5. 化简333211111x x x x x x x x -+-+-+++-,并求当28x =时,此式的值.第2课时 因式分解(2)课标导航:1.掌握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2.能根据问题,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分解因式.课堂实录:1.十字相乘法:设ax 2+bx +c =(cx +d)(ex +f),其中a ≠0.∵(cx +d)(ex +f)=cex 2+dex +cfx +df =cex 2+(de +cf)x +df ,∴a =ce,b =de +cf,c =df;可以将以上三式表示为思维点击:【例1】 用十字相乘法分解下列各因式:(1) 2832--x x (2) 212176a a -+-(3) 2()2x y x y +++-【例2】分解因式(1) x y y x 2222--+ (2) x 2+x -(a 2-a)c ed f(3) 22222a b ac bc ab ++++【例3】分解因式:222456x xy y x y +--+-【例4】已知23a b +=,求2224443a a b b ab ++++-的值.随堂训练:分解因式:(1)2310b b +-= ; (2)268y y -+= ;(3)256x x --= ;(4)2712a a -+-= ;(5)33bc bd += ;(6)2216x x+-= ;(7)()(3)2x y x y ---+= ;(8)22(33)(34)8x x x x +-++-=课后作业:1.分解因式:(1)x 2+6x +8= ; (2)x 2-2x -1= ;(3)242025x x -+= ;(4)256x x -+-= ;(5)2232x xy y +-= ; (6)22710a b ab -+= ;(7)26(6)2x x -+= ;(8) 3245a b ab a b --= ;(9)2222x a a x ---= ;(10)4x 2-8x -12y -9y 2 = ;2.分解因式:(1) a(a +3)2-a(a -b)2 (2) 2235294x xy y x y +-++-(3)4(1)(2)x y y y x -++- (4)4b 2-10b +c 2-5c +4bc +6(5)1322+-+-y x xy x (6)222222a c ab b d cd -++--3.已知210x y ++=,求222332x xy y x y +-+++的值.第3课时 一元二次方程课标导航:1.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能熟练应用韦达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 课堂实录:1、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的求解方法:(1)公式法:判别式△=若 ,则方程无实数根。

《初高中数学的衔接》课件

《初高中数学的衔接》课件
加强心理辅导
学校和家长应关注学生的心理 状态,适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帮助学生减轻压力。
05
案例分析
案例一:函数的学习
总结词
函数概念的理解是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关键。
详细描述
初中阶段,学生主要学习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基本函数的概念和性质。高中数学中,函数的概 念更加抽象,涉及到了映射、对应等更深层次的概念。因此,在初高中数学的衔接中,需要加强对函数概念的深 入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数学的抽象思维。
改进学习方法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01
根据高中数学的课程安排,制定长期和短期的复习计划,确保
每个知识点都能得到及时的复习。
重视基础
02
高中数学建立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应时常回顾和巩固初中数
学知识,确保基础扎实。
多做习题
03
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解题
能力。
提高思维能力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不仅仅是记忆公式和解 题步骤,更需要理解数学概念的 本质,培养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
能力。
学会归纳和总结
对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自己 的知识体系。
善于提问和思考
对于不理解的问题,应大胆提问, 深入思考,培养自己的问题解决能 力。
04
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常见 问题及解决方案
思维方式的不同
初中数学思维方式较为简单,主要依 赖于记忆和模仿,而高中数学思维方 式更加复杂,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问题。
高中数学思维方式还需要注重创新和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能够从多个角度 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 方案。
高中数学思维方式需要注重逻辑推理 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从具体 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进行分析。

《初高中数学的衔接》课件

《初高中数学的衔接》课件

加强数学综合 应用能力
通过实际问题的综合 应用,提高数学思维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VI. 课程总结和反思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我们对初高中数学衔接的重要性和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不断努力和练习,我们将能 够更好地掌握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为将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II. 回顾初中数学的核心知识点
数的性质
整数、有理数、无理数等基 本数的性质。
代数式与方程式
代数式、方程式、不等式等 基本代数概念。
函数与图象
函数概念、函数图象、函数 关系等。
几何图形与变换
平面几何图形、空间几何图形,以及旋转、平 移、对称等基本变换操作。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收集数据、统计和描述数据、利用数据进行推 断等。
掌握解析几何和向量代数的基本知识,能够 利用它们解决几何和物理问题。
V. 如何提高初中和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
深入理解基本 概念和技巧
确保对初中和高中数 学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有充分的理解。
利用实例和练 习加深印象
通过实例和练习加深 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 掌握。
掌握数学思维 和解题方法
培养数学思维,掌握 解题方法,能够独立 解决数学问题。
《初高中数学的衔接》 PPT课件
数学的衔接是初中和高中数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本课件将介绍数学衔接的 重要性,回顾初中数学的核心知识点,并探索高中数学中的新学习内容。
I. 介绍初中和高中数学衔接的重要性
初中和高中数学之间的衔接对于学生顺利过渡至高中数学非常重要。它确保学生能够建立在初中数学基础上, 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
III. 高中数学中的新学习内容
1
数学分析
极限、连续性、微分和积分等数学分析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前言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在高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在高中学习中一直是“重头戏”,高中函数、三角、解析几何的许多内容都与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有关.高中数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基础性知识应用广泛,如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一元三次方程与不等式、高次不等式、含参数的不等式解法、“打勾函数”、恒成立问题、存在性问题、分式函数的值域等,这些知识在初高中教材中又是不常见的,几乎没有,本书在这些方面作一些补充和尝试.本书可以作为初高中衔接的教材,也是高一新生的入门教材,在高一阶段也可作为校本教材使用.目 录第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 (1)1.1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及其作用 ...............................................................1 1.2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求解 ...........................................................................1 1.3 韦达定理及其应用 .................................................................................6 1.4一元三次方程根的求解 (8)第二章 二次函数 (12)2.1二次函数常见的三种表达形式 ………………………………………………………12 2.2 二次函数在特定区间内的值域(最值) …………………………………………………17 2.3函数m x a y -=(m a ,为常数,且0≠a )的图象和性质 …………………………21 2.4函数n x b m x a y -+-=(n m b a ,,,为常数,且0≠ab )的图象和性质 ……24 2.5 “耐克函数”a a x a x y ,0(>+=为常数)与a a xax y ,0(<+=为常数)的图象和性质 26第三章 一元二次不等式 (29)3.1一元二次不等式02>++c bx ax 或02<++c bx ax (其中0≠a )的解法 (29)3.2 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35 3.3 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根的研究 (39)第四章 高次不等式的解法 (47)第五章 简单分式函数的值域求法 (51)5.1 函数dcx bax y ++=(其中)0≠ac 的值域 (51)5.2 函数e dx cbx ax y +++=2(其中)0≠ad 的值域 (53)5.3 函数e dx cx b ax y +++=2(其中)0≠ac 与fex dx cbx ax y ++++=22(其中)0≠ad 的值域 55第六章 恒成立问题与存在性问题 (58)6.1恒成立问题与存在性问题两个常见结论 ......................................................58 6.2 二次函数的恒成立问题 (60)第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在高中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求解、韦达定理、判别式、根的范围的分析等都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1.1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及其作用对一般地,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判别式ac b 42-=∆. 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根,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实根, 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1.2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求解常用三种办法: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配方法,公式法. 1.2.1 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作分解因式.因式分解法就是通过因式分解将一元二次方程化成0))((=++d cx b ax 的形式(注意方程右边一定是0)从而得出a b x -=或cdx -=.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应用最为广泛,一定要掌握,并多加练习, 但只适用于左边易分解而右边是零的一元二次方程 .例1.2.1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1) 06722=++x x ;(2) 022=--x x . 解:(1) 应用十字相乘法. 把22x 拆成x 2和x , 把6拆成2和3 x 2 3 (也可以拆成1和6 , 2和3 的位置也可变化, 具体取哪一种,要看 x 2 十字相乘能否凑成一次项的系数), 如右图,然后再将x 2和2相乘得x 4, 将x 和3相乘得到x 3,最后将x 4和x 3加起来,看是不是等于式子中的一次项x 7,如果是,就OK 了.0)2)(32(=++x x , 从而得它的两个根为21-=x ,232-=x .(2) 应用十字相乘法化为0)1)(2(=+-x x ,得它的两个根为21=x ,12-=x .1.2.2配方法 先把方程化为形如c b a c b ax ,,()(2=+为常数,0≠a )的方程,再用直接开平方法得方程的解.配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的基础,没有配方法就没有公式法.例1.2.2 解一元二次方程:0262=--x x .解:由0262=--x x ,得11)3(2=-x ,得113±=x .1.2.3 公式法 公式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较配方法简单.当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较困难时,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对一般地,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判别式ac b 42-=∆.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根,aacb b x 242-±-=;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实根,ab x 2-=; 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例1.2.3 解一元二次方程:0242=--x x . 解:,2,4,1-=-==c b a 024)2(14)4(2>=-⨯⨯--=∆,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根:622244±=±=x .课后作业1.2分别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1.(1)01322=++y y ;(2)01092=--x x ; (3)031032=++x x .2.(1) 0262=--x x ; (2) 01562=-+x x ; (3)061352=-+x x .3.(1)02452=--x x ; (2) 081032=-+x x ;(3)01272=++x x .4.(1)0622=--x x ; (2) 0862=-+x x ;(3)022=++x x .5.(1)0152=+-x x ; (2) 0632=--x x ;(3)02722=++x x .6..; ;0432)3(0523)2(023)1(222=--=++-=+-x x x x x x7..; ;0162)3(0126)2(02073)1(222=+-=--=-+x x x x x x8.(1) 06122=--x x ; (2) 0671122=--x x ; (3) 06122=+-x x .9.已知m 是实常数,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1) 0222=-+m mx x ; (2) 05161222=+-m xm x .1.3 韦达定理及其应用对一般地,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当判别式042≥-=∆ac b 时,方程有两个实根21,x x ,则有ac x x a b x x =⋅-=+2121,.例 1.3.1 已知21,x x 是方程 07232=--x x 的两根,求: 2221)1(x x +;221)()2(x x -;21)3(x x -.解:由韦达定理37,322121-=⋅=+x x x x .则(1) 946)37(2942)(212212221=-⨯-=-+=+x x x x x x . (2) 221)(x x -988)37(4944)(21221=-⨯-=-+=x x x x .(3) 2232)(22121=-=-x x x x .例1.3.2 已知21,x x 是下列各方程的两实根, 分别求221)(x x -:)31(333)2(022)1(2222222±≠=--=++-k b kx x k x k x k )(;)( .解:(1) 由韦达定理1,)2(2212221=⋅+=+x x kk x x .则 221)(x x -4242221221)1(164)2(44)(k k k k x x x x +=-+=-+=.(2) 0)327(18)31(222=+-+-b kx x k ,由韦达定理13327,13182221221-+=⋅-=+k b x x k k x x ,则 221)(x x -222222222221221)13()39(1213)327(4)13(3244)(--+=-+--=-+=k k b b k b k k x x x x .课后作业1.31.已知21,x x 是方程 04322=-+x x 的两实根,求:2221)1(x x +;221)()2(x x -;21)3(x x -.2.已知21,x x 是方程 05232=++-x x 的两实根,求)1)(1(21--x x 的值.3.已知21,x x 是方程03)12(2=+-+x k x 的两实根,若+21x x 0)1)(1(21=--x x , 求k 的值 .4.已知方程 02=++c bx ax 的两实根为2,-3,解方程02=+-c ax bx .5.已知2,121==x x 是方程 0)1(2=+++b x ab ax 的两实根,求b a ,的值.6.已知21,x x 是方程 0542=+-m x x 的两实根,若0)2)(2(21=++x x , 求m 的值 .7.已知21,x x 是方程[]421422=-++)(k kx x 的两根, 求221)(x x -.8.已知21,x x 是方程 0722=+-x x λ的两实根,若51221<+x x x x , 求实数λ的取值范围 .9.已知21,x x 是方程 06)12(32=+-+x a x 的两不等实根,若 121<-x x ,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1.4一元三次方程根的求解 1.4.1一元三次方程猜根法求解高中数学中, 一元三次方程根的求解, 主要采用先猜一个有理根 , 再进行因式分解法求解.因式分解法不是对所有的三次方程都适用,只对一些三次方程适用.对于大多数的三次方程,只有先猜出它的一个有理根,才能作因式分解.当然,因式分解的解法很简便,直接把三次方程降次.一般地, 对一个一元三次方程:0012233=+++a x a x a x a , 如果它有有理根nmx =(既约分数),其中Z n m ∈,, 且0≠n , 则m 是0a 的约数,n 是3a 的约数.例1.4.1 解一元三次方程:0563=+-x x .解:5,603==a a , 则0a 的约数有5,1±±=m , 3a 的约数有6,3,2,1±±±±=n , 若原方程有有理根,则有理根必为65,61,35,31,25,21,5,1±±±±±±±±=x , 先猜简单的1-=x 为它的根,则该一元三次方程可化为0)566)(1(2=+-+x x x ,由于方程05662=+-x x 无实根,从而得它只有一个实数根:1-=x .例1.4.2 解一元三次方程:0223=-+x x .解:对左边作因式分解,得0)22)(1(2=++-x x x , 得方程只有一个实数根:1=x . 例1.4.3 解一元三次方程:02223=+--a a a .解:先猜一个根1=a ,则化为0)2)(1(2=---a a a ,再因式分解可得三个实数根1,1,2-=a .1.4.2一元三次方程卡尔丹公式法求解(含复数根)方程03=++q px x 的三个根为(其中231iw +-=, i 为虚数单位) 332332127422742p q q p q q x +--+++-=;3322332227422742p q q w p q q w x +--⋅+++-⋅=;3323322327422742p q q w p q q w x +--⋅+++-⋅=.标准型一元三次方程023=+++d cx bx ax (其中R d c b a ∈,,,,且0≠a ),令aby x 3-=代入上式,可化为适合卡尔丹公式直接求解的特殊型一元三次方程03=++q py y .【卡尔丹判别法】 当Δ=(q/2)^2+(p/3)^3>0时,方程有一个实根和一对共轭虚根; 当Δ=(q/2)^2+(p/3)^3=0时,方程有三个实根,其中有一个两重根; 当Δ=(q/2)^2+(p/3)^3<0时,方程有三个不相等的实根.1.4.3一元三次方程盛金公式法求解盛金公式法求解一元三次方程,在这里不作介绍,有兴趣可上网查询.相关链接:/s5518/msgview-49671-5.html1.4.4 一元三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方程023=++++d cx bx ax (其中R d c b a ∈,,,,且0≠a )的三个根为1x ,2x ,3x ,则))()((32123x x x x x x a d cx bx ax ---=+++,展开即得abx x x -=++321, a c x x x x x x =++133221, ad x x x -=⋅⋅321.课后作业1.4分别解下列一元三次方程:1.(1) 04115223=+-+x x x ; (2) 01223=--x x ;2.(1) 01323=--x x ; (2)04323=+-x x .3.(1) 063223=++-x x x ; (2)062523=+--x x x .4.(1) 02323=--+x x x ; (2)027523=-+-x x x .5.(1) 03323=+--x x x ; (2)03103=--x x .6.(1) 015323=++-x x x ; (2)041919623=---x x x .7.(1) 0577223=+--x x x ; (2)06174323=+--x x x .8.(1) 01216311023=-++x x x ; (2) 03118423=+-+x x x .第二章 二次函数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以及二次函数的简单应用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在高中数学中,经常采用区间来表示相应的实数值的集合.具体规定如下:()a ,∞-表示小于a 的实数的集合{}a x x <; ()∞+,a 表示大于a 的实数的集合{}a x x>;(]a ,∞-表示小于等于a 的实数的集合{}a x x≤;[)∞+,a 表示大于等于a 的实数的集合{}a x x ≥;()b a ,表示大于a 且小于b (其中a b >)的实数的集合{}b x a x<<;[]b a ,表示大于等于a 且小于等于b (其中a b >)的实数的集合{}b x a x ≤≤;[)b a ,表示大于等于a 且小于b (其中a b >)的实数的集合{}b x a x<≤; (]b a ,表示大于a 且小于等于b (其中a b >)的实数的集合{}b x a x≤<.2.1二次函数常见的三种表达形式2.1.1交点式:))((21x x x x a y --=,其中点)0,(,)0,(21x x 为该二次函数与x 轴的交点.在画交点式图象时采用描点法,一般应画出下列关键点: ①x 轴上的交点)0,(1x ,)0,(2x ;②y 轴上的交点),0(21x ax ;③顶点(横坐标为221x x x +=);④其它特殊点(例如1±=x 等).例2.1.1 画出下列二次函数的图象: (1))2)(1(+-=x x y ;(2))5)(2(21+-=x x y ;(3))3)(1(2++-=x x y . 解: (1) (2) (3)k h x a y +-=2)(,其中点),(k h 2.1.2顶点式:为该二次函数的顶点.要求能够熟练作出顶点式函数的图象,熟练说出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单调性和函数的最大(小)值.二次函数k h x a y +-=2)(的图象开口由a 的正负决定:当0>a 时,开口向上;当0<a 时,开口向下.二次函数k h x a y +-=2)(的图象开口大小由a 决定:a 越大,开口越小;a 越小,开口越大.二次函数的单调性由a 的正负和对称轴决定:当0>a 时,开口向上时,在对称轴h x =的左侧(即h x <), 当x 增大时,y 随之减小(称之为单调递减,记为↓-∞),(h );在对称轴h x =的右侧(即h x >), 当x 增大时,y 随之增大(称之为单调递增,记为↑∞+),(h );当0<a 时,开口向下时,在对称轴h x =的左侧(即h x <), 当x 增大时,y 随之减小增大(称之为单调递增,记为↑-∞),(h );在对称轴h x =的右侧(即h x >), 当x 增大时,y 随之减少(称之为单调递减,记为↓∞+),(h );例2.1.2画出下列二次函数的图象, 并分别说出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单调性和函数的最大(小)值:(1)2)1(2+-=x y ;(2) 1)1(2-+-=x y .解:(1)如图2.1.2(1),开口向上, 对称轴1=x , 顶点坐标)2,1(,↑∞+↓-∞),1()1,(,2m i n =y ,无最大.(2) 如图2.1.2(2),开口向下, 对称轴1-=x , 图2.1.2(1) 图2.1.2(2)顶点坐标)1,1(--,↓∞+-↑--∞),1()1,(,1max -=y ,无最小.2.1.3一般式:)0(2≠++=a c bx ax y .要研究函数)0(2≠++=a c bx ax y 的图象和性质,一般应熟练把它化为顶点式:k h x a y +-=2)(,写出它的对称轴a b x 2-=和顶点坐标)44,2(2ab ac a b --,转化为上面的顶点式类型.)0(2≠++=a c bx ax y 的图象与系数c b a ,,的关系:a 的正负由开口方向决定,当x0>a 时开口向上, 当0<a 时开口向下;b 的大小(正负)由对称轴abx 2-=和开口(a 的正负)联合决定;c 的大小(正负)由它的图象与坐标轴y 轴的交点),0(c 的位置决定 .如图 2.1.3,当判别式042>-=∆ac b 时, )0(2≠++=a c bx ax y 的图象与x 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当042=-=∆ac b 时,图象与x 轴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当042<-=∆ac b 时,图象与x 轴没有公共点.当0>a 且判别式042<-=∆ac b 时,)0(2≠++=a c bx ax y 的图象恒在x 轴的上方.当0<a 且判别式042<-=∆ac b 时, )0(2≠++=a c bx ax y 的图象恒在x 轴的下方.图2.1.3(1)0,0>∆>a 图2.1.3(2)0,0=∆>a 图2.1.3(3)0,0<∆>a图2.1.3(4)0,0>∆<a 图2.1.3(5)0,0=∆<a 图2.1.3(6)0,0<∆<a例2.1.3把下列二次函数的一般式化为顶点式:(1)172-+=x x y ;(2)2522-+-=x x y ;(3)23212+-=x x y . 解:(1)45327(2-+=x y . (2)89)45(22+--=x y . (3)25)3(212--=x y .例2.1.4分别画出下列二次函数的图象, 并说出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单调性和函数的最大(小)值:(1)342++=x x y ;(2) 452-+-=x x y .解:(1)1)2(2-+=x y ,开口向上, 对称轴2-=x ,顶点坐标)1,2(--, ↑∞+-↓--∞),2()2,(,1min -=y ,无最大.(2)49)25(2+--=x y ,开口向下, 对称轴25=x , 顶点坐标)49,25(,↓∞+↑-∞),25()25,(,49max =y ,无最小.例 2.1.5 已知函数a x a ax x f +-+=)()(312在[)∞+,1上单调递增,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解:0=a 或⎪⎩⎪⎨⎧≤->,1213,0aa a 得a 的取值范围是10≤≤a .课后作业2.11.分别画出下列二次函数的图象: (1))2)(1(-+=x x y ;(2))2)(23(31+-=x x y ;(3))1)(12(-+-=x x y .2.画出下列二次函数的图象, 并分别说出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单调性和函数的最大(小)值: (1)2)2(2--=x y ;(2) 5)2(2++-=x y ;(3)1)1(32+--=x y .3.把下列二次函数的一般式化为顶点式: (1) 33322-+-=x x y ; (2) 1532+-=x x y ; (3) x x y --=243.4.求下列函数的最大(或最小)值,并写出它的对称轴方程: (1) x x y 232--=; (2) 122-+=x x y .5.分别画出下列二次函数的图象, 并说出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单调性和函数的最大(小)值. (1) 142--=x x y ; (2) 1522++-=x x y ; (3)1232-+=x x y .6.分别求出下列二次函数图象在x 轴、y 轴上的交点坐标,判断开口方向,写出对称轴方程、顶点坐标,求出其最大值(或最小值),并画出图象: (1) x x y 22+-= ; (2) 2432--=x x y .7.分别求出下列二次函数图象在x 轴、y 轴上的交点坐标,判断开口方向,写出对称轴方程、顶点坐标,求出其最大值(或最小值),并画出图象: (1) 12+--=x x y ; (2) 132-+-=x x y .8.求下列函数的最大(或最小)值,并写出它的对称轴方程: (1) ;122+-=ax x y (2) .()012≠-+-=a x ax y2.2 二次函数在特定区间内的值域(最值)二次函数在特定区间内的值域(最值)求解的步骤:①先画出原函数在实数集R上的图象;②再在①的基础上画出它在特定区间内的图象;③ 根据图象得出该二次函数在特定区间内的值域(最值).例2.2.1求下列二次函数在特定区间内的值域:(1))21(2≤≤-=x x y ;(2))2(32≥+-=x x y ;(3))12(122<<---=x x x y .解:(1)值域[]4,0. (2)值域]1,(--∞. (3)值域⎪⎭⎫⎢⎣⎡-9,89. 例2.2.2求二次函数)21(2)(2≤≤--=x ax x x f 的最小值.解:二次函数对称轴a x =.当1-<a 时,如图2.2.2(1),a f x f 21)1()(min +=-=; 当21≤≤-a 时,如图2.2.2(2),2min )()(a a f x f -==; 当2>a 时,如图2.2.2(3),a f x f 44)2()(min -==.图2.2.2(1) 图2.2.2(2) 图2.2.2(3) 例2.2.3求二次函数)2(4)(2+≤≤+-=a x a x x x f 的最大值. 解:二次函数对称轴2=x ,开口向下.当0<a 时,如图2.2.3(1),2max 4)2()(a a f x f -=+=;图2.2.3(1) 图2.2.3(2) 图2.2.3(3) 当20≤≤a 时,如图2.2.3(2),4)2()(max ==f x f ;当2>a 时,如图2.2.3(3),2max 4)()(a a a f x f -==.例 2.2.4 已知函数)0(3)12()(2≠--+=a x a ax x f 在区间⎥⎦⎤⎢⎣⎡-2,23上的最大值为1,求实数a 的值.解:由于二次函数的最值必在端点或对称轴处取得,先由158)2(=-=a f 得43=a ,由12343)23(=--=-a f 得310-=a , 由14)12(12)221(2=---=-aa a a a f 得223±-=a . 经经验得适合条件的43=a ,或223--=a . 课后作业2.21.分别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1) )1232->-=x x x y (;(2))21(22≤<-+-=x x x y ; (3))1,2(422-<>++-=x x x x y 或.(1) (2) (3) 2.分别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1) )0(13212≤++-=x x x y ; (2) )31(342≤<--=x x x y ; (3) )1(12->+--=x x x y .(1) (2) (3)3.求下列函数的值域:(1))11(12≤≤-++-=x x x y ; (2))421(142<≤--=x x x y ; (3))11(1622≤≤-+-=x x x y .4.若二次函数)31(3)(2≤≤-+-=x m x x x f 的最大值为2 ,求m 的值.5.若二次函数)0(152)(2m x x x x f ≤≤-+-=的最大值为817,求m 的取值范围.6.求下列函数的值域:(1)1424++-=x x y ;(2)124++=x x y .7.求函数)11(1324≤≤-+-=x x x y 的值域.8.求函数)3(42<≤-=x m x x y 的值域.9.求二次函数)21(12)(2≤≤-+-=x ax x x f 的最小值.10.求函数)20(122≤≤-+-=x ax x y 的值域.11.若函数)10(8512≤≤+++-=x a ax x y 的最大值为25,求实数a .12.若0>a ,函数)11(12≤≤-++--=x b ax x y 的最大值为0 ,最小值为-4,求实数b a , 的值.13.求函数)11(132+≤≤-+-=a x a x x y 的值域.14.已知21,x x 是方程0622=++-a ax x 的两实根, 求2221)1()1(-+-x x 的最小值.15.若函数)5(462+≤≤+-=a x a x x y 的最大值为20,求实数a 的值.16.若函数)10(2≤≤-+=x a x ax y 的最大值为817,求实数a 的值.2.3函数m x a y -=(m a ,为常数,且0≠a )的图象和性质2.3.1 函数x y =与函数x y =的图象关系.把函数x y =的图象在x 轴下方部分翻转到x 轴上方即得函数x y =的图象.2.3.2 函数x y =与函数m x y -=的图象关系.把函数x y =的图象向右(0>m )或向左()0<m 平移m 个单位即得函数m x y -=的图象.2.3.3 函数x y =与函数x a y =(0>a )的图象关系.把函数x y =的图象中的折线的倾斜度变化一下 即得函数x a y =(0>a )的图象.思考题:①函数x y =与函数x a y =(0<a )的图象关系;②函数m x y -=与函数m x a y -=的图象关系.例2.3.1 解不等式x x -≥32.解:法一 讨论法 0≥x 时,1,32≥-≥x x x ;0≤x 时,3,32-≤-≥-x x x ;综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集是{}13≥-≤x x x 或.法二 图象法 在同一坐标系下画出函数x y 2= 与x y -=3的图象,由x x -=32得1=x ;由x x -=-32 得3-=x ;如右图,得不等式的解集是{}13≥-≤x x x 或.例2.3.2 解不等式22-≤x x .解:法一 讨论法 2≥x 时,,22-≤x x 得2-≤x 不合;20<≤x 时,,22x x -≤得32≤x ,此时,320≤≤x ;0<x 时,,22x x -≤-得2-≥x ,此时,02<≤-x ;综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集是⎭⎬⎫⎩⎨⎧≤≤-322x x .法二 图象法 在同一坐标系下画出函数x y 2= 与2-=x y 的图象,由x x -=22得32=x ;由x x -=-22 得2-=x ;如右图,得不等式的解集是⎭⎬⎫⎩⎨⎧≤≤-322x x . 法三 平方法 两边平方得 22)2()2(-≤x x ,0)2()2(22≤--x x ,0)23)(2(≤-+x x ,得不等式的解集是⎭⎬⎫⎩⎨⎧≤≤-322x x .例 2.3.3 解下列不等式:(1) 5132<-≤x ; (2)235>-x . 解:(1)2135-≤-<-x 或5132<-≤x ,134-≤<-x 或633<≤x , 所以不等式的解集是)2,1[]31,34( --. (2)先化为253>-x ,253>-x 或253-<-x ,即73>x 或33<x ,所以不等式的解集是),37()1,(∞+∞- .例2.3.4 讨论函数1-=x y 与函数x a y =(a 为常数,且0≠a )图象的交点个数. 解:当0<a 时,如图2.3.3(1), 两图象交点0个;当0<a 时,如图2.3.3(1), 两图象交点0个;当10<<a 或1>a 时,如图2.3.3(2), 2.3.3(3) 两图象交点2个; 当1=a 时,如图2.3.3(4), 两图象交点1个.图2.3.3(1) 图2.3.3(2) 图2.3.3(3) 图2.3.3(4)课后作业2.31.分别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1) 3-=x y ; (2) 12+=x y .2.分别解下列不等式:(1) 3≥x ; (2)2<x .3.分别解下列不等式:(1) 221≤-<x ; (2)312>+x .4.分别解下列不等式:(1) 143<-x ; (2)352≥-x .5.分别解下列不等式:(1) 13+>x x ; (2)522-≥-x x .6.分别解下列不等式:(1) 123+≤-x x ; (2)x x -<+112.7.分别解下列不等式:(1) 113>+-x x ; (2)452≤-+x x .8.分别解下列不等式:(1) 212+>-x x ; (2) 113-≤+x x .9.解关于x 的不等式:a x x +>2(a 为常数).10.解关于x 的不等式:32-≥-x a x (a 为常数).11.解关于x 的不等式:a x x -<2(a 为常数,且0≠a ).2.4函数n x b m x a y -+-=(n m b a ,,,为常数,且0≠ab )的图象和性质例2.4.1 画出函数21-+-=x x y 的图象. 解:当2≥x 时,32-=x y ,当21<≤x 时,1=y ,当1<x 时,x y 23-=,如右图例2.4.2 画出函数21---=x x y 的图象. 解:当2≥x 时,1=y , 当21<≤x 时,32-=x y , 当1<x 时,1-=y ,如右图例2.4.3 画出函数212-+-=x x y 的图象. 解:当2≥x 时,43-=x y ,当21<≤x 时,x y =, 当1<x 时,x y 34-=,如右图例2.4.4 画出函数212---=x x y 的图象.解:当2≥x 时,x y =, 当21<≤x 时,43-=x y , 当1<x 时,x y -=,如右图思考题:函数n x b m x a y -+-=的图象如何画最简便?课后作业2.41.分别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1)21++-=x x y ; (2)3212-++=x x y .2.分别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1)12+--=x x y ; (2)x x y 343--=.3. 若不等式a x x ≥+-2对任意的实数x 恒成立,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4.若不等式a x x 232212++<+-对任意的实数x 恒成立,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5.若存在实数x ,使得不等式a x x >--3成立,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6. 分别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1)221-++=x x y ; (2)22+-=x x y .7.分别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1)13+-=x x y ; (2)x x y 22--=.8.若不等式a x x >+--214对任意的实数x 恒成立,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2.5 “耐克函数”a a x a x y ,0(>+=为常数)与a a xax y ,0(<+=为常数)的图象和性质 2.5.1 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耐克函数”a a xax y ,0(>+=为常数)的图象, 因它的图象像个勾形,又俗称"打图2.5(1) 图2.5(2)勾函数",也称为"双勾函数".如图2.5(1).函数a a xax y ,0(<+=为常数)在↑-∞)0,(,在↑∞+),0(,如图2.5(2).例2.5.1 求函数)0,21(2≠≤<-+=x x xx y 且的值域.解:如右图,可知函数的值域是()[)∞+-∞-,223, .例2.5.2 画函数xx y 2-=的图象. 解:由0=y 得2±=x ,函数在()↑∞+,0↑-∞)0,(,图象如右图.2.5.2 函数a a xax y ,0(<+=为常数)单调性的证明 先证明函数a a xax y ,0(<+=为常数)在()∞+,0单调递增.设021>>x x ,则212121221121))(()()(x x x x a x x x ax x a x y y --=+-+=-, 因为021>>x x ,所以021>x x ,021>-x x ;又0<a ,所以021>-a x x , 从而021>-y y ,即21y y >,由定义可知,函数a a xax y ,0(<+=为常数)在()∞+,0单调递增.思考题:你能证明函数a a xax y ,0(<+=为常数)在)0,(-∞单调递增吗?课后作业2.5分别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1.(1) )4(9≥+=x x x y ; (2) )1(41-<+=x xx y .2.(1) )0,42(4≠≤<-+=x x x x y 且; (2) )21(13≥-<+=x x xx y 或.3.(1) )2(14>-+=x x x y ; (2) )0(34<--=x x xy .4.(1) )1(114≠-+=x x x y ; (2) 1(128<-+=x x x y ,且)21≠x5.(1) )3(234>--=x x x y ; (2) )0(314<--=x x xy .6.(1) 1522++=x x y ; (2) 2322++=x x y .7.xx y 5-=(1>x ).8.xx y -+=213(3≥x ).yx第三章 一元二次不等式3.1一元二次不等式02>++c bx ax 或02<++c bx ax (其中0≠a )的解法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形式是02>++c bx ax 或02<++c bx ax (其中0≠a )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应结合对应的二次函数)0(2≠++=a c bx ax y 的图象进行记忆,必须熟练掌握.3.1.1如图 3.1.1(1),若判别式042>-=∆ac b ,设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02=++c bx ax 两个实根21,x x ,其中21x x <,则当0>a 时,不等式02>++c bx ax 的解集是{}12x x x x x <>或,不等式02<++c bx ax 的解集是{}21x x x x <<;如图3.1.1(2),当判别式042=-=∆ac b ,且0>a 时,不等式02>++c bx ax 的解集是⎭⎬⎫⎩⎨⎧-≠∈a b x R x x 2,且,不等式02<++c bx ax 的解集是∅;如图3.1.1(3),当判别式042<-=∆ac b ,且0>a 时,不等式02>++c bx ax 的解集是R,不等式02<++c bx ax 的解集是∅.图3.1.1(1)0>∆ 图3.1.1(2)0= 图3.1.1(3)0<∆3.1.2如图 3.1.2(1),若判别式042>-=∆ac b ,设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02=++c bx ax 两个实根21,x x ,其中21x x <,则当0<a 时,不等式02>++c bx ax 的解集是{}21x x x x <<,不等式02<++c bx ax 的解集是{}12x x x x x <>或;如图3.1.2(2),当判别式042=-=∆ac b ,且0<a 时,不等式02>++c bx ax 的解集是∅,不等式02<++cbxax的解集是⎭⎬⎫⎩⎨⎧-≠∈abxRxx2,且;如图3.1.2(3),当判别式042<-=∆acb,0<a时,不等式02>++cbxax等式02<++cbxax的解集是R.图3.1.2(1)0>∆图3.1.2(2)0=∆图3.1.2(3)0<∆思考题:不等式02≥++cbxax和02≤++cbxax的解集分别是什么?3.1.3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方程都是一元二次函数的特殊情况.一元二次方程)0(2≠=++acbxax的根21,xx就是一元二次函数)0(2≠++=acbxaxy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一元二次不等式02>++cbxax的解就是一元二次函数)0(2≠++=acbxaxy的图象在x轴上方的点对应的横坐标;一元二次不等式02<++cbxax的解就是一元二次函数)0(2≠++=acbxaxy的图象在x轴下方的点对应的横坐标.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函数是密切联系的,应该进行联系记忆与应用.3.1.4解一元二次不等式02>++cbxax或02<++cbxax(其中0≠a) 的标准步骤是:①先求判别式acb42-=∆.当0>∆时, 求出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0(2≠=++acbxax的两个实根21,xx;②画出二次函数的草图;③根据图像和不等式的类型得它的解集.例3.1.1 解下列一元二次不等式:(1)06722<+-x x ;(2) 0342>+-x x .解:(1) 062449>⨯⨯-=∆,对应方程06722=+-x x 的两个根为23,221==x x ,根据对应二次函数图象开口向上, 得不等式解集为⎭⎬⎫⎩⎨⎧<<223x x . (2)对应方程0342=+-x x 的两个根为3,121==x x ,根据对应二次函数图象开口向上, 得不等式解集为{}31><x x x 或 .例3.1.2 解下列一元二次不等式:(1)07522<+-x x ;(2)0752<-+-x x ; (3)05432≤++-x x .解:(1)03172425<-=⨯⨯-=∆,根据对应二次函数图象开口向上, 得解集为∅.(2) 03)7()1(425<-=-⨯-⨯-=∆,对应二次函数图象开口向下, 得解集为R.(3)对应方程05432=++-x x 的两个根为3192±=x ,根据对应二次函数图象开口向下, 得不等式的解集为⎪⎭⎪⎬⎫⎪⎩⎪⎨⎧+≥-≤31923192x x x 或.例3.1.3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5432≤-<-x x . 解:法一 54)2(32≤--<-x ,9)2(12≤-<x ,得123-<-≤-x 或321≤-<x ,从而得原不等式的解集是[)(]5,31,1 -.法二 先分别求出直线3-=y ,5=y 与函数x x y 42-=的图象的交点的横坐标.由542=-x x ,得5=x 或1-=x , 由342-=-x x ,得3=x 或1=x ,如图,由图象可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5,31,1 -.例 3.1.4 若一元二次不等式02≥++c bx ax 的解集是{}41≤≤x x ,解不等式02<++c ax bx .解:根据抛物线的开口与解集的关系可知0<a ,且对应的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02=++c bx ax 的两个实根4,121==x x ,依韦达定理得⎪⎩⎪⎨⎧===-=+,4,52121a c x x a b x x ⎩⎨⎧=-=⇒,4,5a c a b 代入得0452<++-a ax ax , 即有0452<--x x ,从而得不等式的解集是⎭⎬⎫⎩⎨⎧<<-154x x .课后作业3.1分别解下列一元二次不等式:1.(1)042>-x ; (2) 0232≤-x .2.(1)022>--x x ; (2) 0322≥+--x x .3.(1)0752>++x x ; (2)0432<+-x x ; (3)0162≥--x x .4.(1)0652>--x x ; (2) 0742>--x x .5.(1) 08232≤+--x x ; (2)0432≥-+-x x .6.(1)0682≤--x x ; (2) 0622≥+--x x ;7.(1) 01422>+-x x ; (2)091242>+-x x ; (3) 0962≤+-x x .8.(1)06722≥++x x ; (2) 0962≤+-x x .9.(1)0252042<+-x x ; (2) 0151482>+--x x .10.(1)01032>-+x x ; (2) 099102<-+x x .11.(1)0252≤++-x x ; (2)02322<-+-x x .12.(1)01232>+-x x ; (2)061362≤+-x x .13.(1)0362≤--x x ; (2) 0162492≥-+-x x .14.(1)02632>+-x x ; (2) 0622<-+x x .15.(1) 0532≤--x x ; (2)01692>+-x x .16.(1) 05442≥--x x ; (2) 04922>+-x x .17.(1)02322≤-+x x ; (2) 01262>--x x .18.(1)0141332≤+-x x ; (2)0313102≤++-x x .19.(1)514212<--≤x x ; (2)1332>+->x x .20.若一元二次不等式0)1(2>--+c x b x 的解集是{}31-<>x x x 或,求不等式022≥+-b x cx 的解.21.若一元二次不等式02>++c bx ax 的解集是⎭⎬⎫⎩⎨⎧<<2131x x,求不等式 02<++a bx cx 的解.3.2 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解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通常情况下,均需分类讨论(讨论应要求一步到位,避免讨论中又有讨论),讨论时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一元二次不等式,对应的一元二方程是否有根,需要讨论方程的判别式Δ的正负或零;②一元二次不等式,对应的一元二方程有两不等实根,则需要讨论两根的大小,先考虑两根相等;③应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二次项的系数的正负进行分类讨论.例3.2.1已知a 为实常数,解下列关于x 的不等式:(1) 012>++ax x ; (2) 0)()2(222≥+-++a a x a x .解: (1) 42-=∆a , 由0=∆得2±=a . 当2±=a 时, 解集是⎭⎬⎫⎩⎨⎧-≠2a x x ; 当2>a 或2-<a 时, 不等式的解集是⎪⎭⎪⎬⎫⎪⎩⎪⎨⎧-+->---<242422a a x a a x x 或;当22<<-a 时, 解集是R .(2) 先用十字相乘法把不等式化为0)1)(2(≥++-a x a x ,由0)1(2>---a a得32->a . 当32->a 时,不等式的解集是⎭⎬⎫⎩⎨⎧≥--≤21a x a x x 或;当32-=a 时,不等式的解集是R ;当32-<a 时,不等式的解集是⎭⎬⎫⎩⎨⎧≤--≥21a x a x x 或. 例3.2.2已知a 为实常数,解下列关于x 的不等式:0122<+-x ax . 解: a 44-=∆,由0=∆得1=a .当0>∆且0≠a 时,对应方程的两个根aax -±=112,1. 当0<a 时, 不等式的解集是⎪⎭⎪⎬⎫⎪⎩⎪⎨⎧-->-+<a a x a a x x 1111或;当0=a 时, 不等式即为021<-x ,解集是⎭⎬⎫⎩⎨⎧>21x x ; 当10<<a 时, 不等式的解集⎪⎭⎪⎬⎫⎪⎩⎪⎨⎧-->>-+a a x a a x 1111;当1≥a 时, 不等式的解集是∅.例3.2.3 当a 为何值时, 关于x 的不等式01)3()9(22<-+--x a x a 对任意实数恒成立?解:当0392=+=-a a ,即3-=a 时,适合,3=a 显然不合;当092≠-a 时, 要使关于x 的不等式01)3()9(22<-+--x a x a 对任意实数恒成立,须满足⎩⎨⎧<-++=∆<-,0)9(4)3(,09222a a a 即⎪⎩⎪⎨⎧<<-<<-,593,33a a 得593<<-a ; 综上所述,a 的取值范围是593<≤-a .课后作业3.2已知: a 为实常数 , 分别解下列关于x 的不等式: 1.0)1(2<++-a x a x .2.0)33()2(2>+--+a x a x .3. 03222≤-+a ax x .4. 033)12(22<+-++a a x a x .6. 01242≤+-ax x .7. 01)2(2>++-x a x .8.0222>+-a x x .9.03)16(22>-++-a x a x .10.012>--+a x ax .11.012>+--a x ax .12.0)1(22≤++-a x a ax .13.02)12(2≥++-x a ax .15.022>--a x ax .16.01422≤+++a x ax .17.0)14(4)1(2>+-+-a ax x a .18.若关于x 的不等式06)1(22>++-x a ax 对任意实数恒成立,求a 的取值范围.19. 已知不等式0622<+-k x kx (常数0≠k ).(1) 如果不等式的解集是{}2,3->-<x x x 或,求常数k 的值; (2) 如果不等式的解集是实数集R ,求常数k 的取值范围.3.3 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根的研究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根的研究,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利用韦达定理(只适用于两个根与0的关系),如类型1,2,3等;二是利用对应的二次函数c bx ax x f ++=2)(的四要素(开口, 对称轴, 判别式, 根的范围的端点值)进行研究, 如类型4,5,6,7,8,9,10,11,12等.类型1:两根均为不同正根⎝⎛>=>-=+>-=∆⇔.0,0,0421212a c x x a bx x ac b例3.3.1若关于x 的方程)0(01)21(2≠=+-+a x a ax 的两根均为正根,求a 的取值范围.解: ⎝⎛>=>-=+≥--=∆,01,012,04)21(21212a x x a a x x a a 即⎪⎪⎪⎩⎪⎪⎪⎨⎧><>-≤+≥,,或,或0021232232a a a a a 得232+≥a .类型2:两根均为不同负根⎝⎛>=<-=+>-=∆⇔.0,0,0421212a cx x a bx x ac b例3.3.2 若关于x 的方程)0(01)21(2≠=+-+a x a ax 的两根均为负根,求a 的取值范围.解: ⎝⎛>=<-=+≥--=∆.01,012,04)21(21212a x x a a x x a a 即⎪⎪⎪⎩⎪⎪⎪⎨⎧><<-≤+≥,,,或021*******a a a a 得2320-≤<a .y类型3:两根为一正一负021<=⇔acx x .例3.3.3 若关于x 的方程)0(01)21(2≠=+-+a x a ax 的两根异号,求a 的取值范围. 解:0121<=ax x 得0<a .类型4:两根均为大于m 的不同根⎪⎪⎩⎪⎪⎨⎧>⋅>->-=∆⇔.0)(,2,042m f a m a b ac b例3.3.4已知方程0)3(42=++-a x ax )0(≠a 有两个大于1的不等实根,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解:⎪⎩⎪⎨⎧>+-=∆>>-=0)3(416,12,0)12()1(a a aa a af ⎪⎪⎩⎪⎪⎨⎧<<-<<<>⇒,14,20,021a a a a 或得121<<a .类型5:两根均为小于m 的不同根⎪⎪⎩⎪⎪⎨⎧>⋅<->-=∆⇔.0)(,2,042m f a m a b ac b例 3.3.5 若关于x 的方程)0(0)3(42≠=++-a a x ax 的两根均小于2,求a 的取值范围.解:⎪⎩⎪⎨⎧>-=⋅<≥+-=∆0)55()2(220)3(416a a f a aa a ,,⎪⎩⎪⎨⎧<><≤≤⇒,或>,或1-40110,a a a a a 得04<≤a -.类型6:两根中一根小于m ,另一根大于m 0)(<⋅⇔m f a例3.3.6若关于x 的方程)0(0)3(42≠=++-a a x ax 的两根中一根小于-2,另一根大于-2 ,求a 的取值范围.解:0)115()2(<+=-a a af ,得0511<<-a . 类型7:两根均为),(n m 内的不同根()n m <⎪⎪⎩⎪⎪⎨⎧<><-<>-=∆⇔.,0)(0)(,2,042n af m af n a b m ac b例3.3.7已知方程015)34(22=++-x a x 的两不等根均在区间)5,2(内,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解:⎪⎪⎩⎪⎪⎨⎧>++-=>++-=<+<>-+=∆,015)34(550)5(015)34(28)2(,54342,0120)342a f a f a a ,(得⎪⎪⎪⎪⎪⎩⎪⎪⎪⎪⎪⎨⎧<<<<--<->,25,817,417454330243302a a a a a ,或 得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81743302<<-a . 类型8:两根均为),(n m 外的不同 根()n m <⎩⎨⎧<<⇔.,0)(0)(n af m af例3.3.8若关于x 的方程)0(015)34(2≠=++-a x a ax 的两根中一根小于1,另一根大于3 , 求a 的取值范围.解:⎩⎨⎧<-=<-=0)36()3(0)312()1(a a af a a af ,⎩⎨⎧<><>⇒,或,或0204a a a a 得4>a 或0<a .类型9:两根中一根在),(11n m ,另一根在),(22n m (2211n m n m <≤<) ⎩⎨⎧<<⇔.0)()(,0)()(2211n f m f n f m f例3.3.9若关于x 的方程)0(015)34(2≠=++-a x a ax 的两根中一根在(1, 2),另一根在(3, 5) , 求a 的取值范围.解:⎩⎨⎧<⋅-=<--=05)36()3()3(0)49)(312()2()1(a a f f a a f f ,⎪⎩⎪⎨⎧<><<⇒,或,02449a a a 得449<<a .类型10:两根中至少有一根大于m⎪⎪⎩⎪⎪⎨⎧>⋅>->-=∆⇔0)(,2,042m f a m a b ac b 或0)(≤⋅m f a (等式应独立验证).例3.3.10已知方程0)3(42=++-a x ax 至少有一个大于1的实根,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类型11:两根中至少有一根小于m⎪⎪⎩⎪⎪⎨⎧>⋅<->-=∆⇔0)(,2,042m f a m a b ac b 或0)(≤⋅m f a (等式应独立验证). (此类问题也可转化为函数值域问题)例3.3.11已知方程0)3(42=++-a x ax 至少有一个小于2的实根,求实数a 的取值范类型12:两根中至少有一根在),(n m 内()n m <例3.3.12已知方程0)3(42=++-a x ax 至少有一根在)5,2(内,求实数a 的取值范课后作业3.31.若关于x 的方程03)12(2=-++-a x a x 有两个不等正根,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2.若关于x 的方程012=++-a ax x 有两个不等负根,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3.若关于x 的方程014)2(2=+++-a x x a 有一正一负的两根,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4.已知关于x 的方程023222=---a x ax 的一根大于1,另一根小于1,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5.已知关于x 的方程0)320(2=-+-a ax x 的两个不同根21,x x 满足2131x x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6.已知关于x 的方程012)2(2=-+-+a x a x 的两个不同根21,x x 满足21021<<<<x x ,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7.已知关于x 的方程07)25()3(2=++-+x a x a 在()1,0和()3,2各有一根,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程(全套)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程(全套)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程(全套)简介本教程旨在帮助初中毕业生顺利过渡到高中数学研究,并建立起坚实的数学基础。

通过本教程,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为高中数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内容概述本教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1. 数的性质与运算- 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的概念与性质- 四则运算及其性质- 开方与指数运算- 计算器的使用技巧2. 代数与方程- 代数式的表示与运算- 一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 一次不等式与二次不等式- 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与应用3. 几何与图形- 基本图形的性质(三角形、四边形、圆等)- 几何证明与作图- 平面与空间几何关系- 三视图与投影图4. 函数与图像- 函数及其性质- 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与指数函数- 图像的绘制与分析- 函数应用的问题解决5. 统计与概率-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统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 概率的基本概念与计算- 统计与概率在现实问题中的应用使用方法本教程提供全面而简洁的教学材料,学生可以按照教程的顺序逐章研究,确保掌握每个章节的内容。

每个章节还包括了练题和答案,以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自我评估。

结语通过本教程的研究,初中毕业生将能够充分准备好高中数学研究的挑战。

这将为他们未来的学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本教程也欢迎教师和家长的参与,以促进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兴趣培养。

*注意:本教程的内容旨在提供数学学习的指导,因此不涉及复杂的法律问题和不可确认的引用内容。

请学生、教师和家长在使用本教程时,务必遵守当地教育政策和规定。

*。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3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3

2.1 一元二次方程2.1.1根的判别式我们知道,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用配方法可以将其变形为2224()24b b acx a a -+=. ① 因为a ≠0,所以,4a 2>0.于是(1)当b 2-4ac >0时,方程①的右端是一个正数,因此,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2=2b a-;(2)当b 2-4ac =0时,方程①的右端为零,因此,原方程有两个等的实数根 x 1=x 2=-2b a; (3)当b 2-4ac <0时,方程①的右端是一个负数,而方程①的左边2()2b x a+一定大于或等于零,因此,原方程没有实数根.由此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的情况可以由b 2-4ac 来判定,我们把b 2-4ac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符号“Δ”来表示.综上所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有 (1) 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2(2)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 1=x 2=-2b a; (3)当Δ<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例1 判定下列关于x 的方程的根的情况(其中a 为常数),如果方程有实数根,写出方程的实数根.(1)x 2-3x +3=0; (2)x 2-ax -1=0; (3) x 2-ax +(a -1)=0; (4)x 2-2x +a =0. 解:(1)∵Δ=32-4×1×3=-3<0,∴方程没有实数根. (2)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Δ=a 2-4×1×(-1)=a 2+4>0,所以方程一定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1x =, 2x =. (3)由于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为Δ=a 2-4×1×(a -1)=a 2-4a +4=(a -2)2,所以, ①当a =2时,Δ=0,所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 1=x 2=1; ②当a ≠2时,Δ>0, 所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x 1=1,x 2=a -1.(3)由于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为Δ=22-4×1×a =4-4a =4(1-a ),所以①当Δ>0,即4(1-a ) >0,即a <1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11x = 21x =②当Δ=0,即a =1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 1=x 2=1; ③当Δ<0,即a >1时,方程没有实数根.说明:在第3,4小题中,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的符号随着a 的取值的变化而变化,于是,在解题过程中,需要对a 的取值情况进行讨论,这一方法叫做分类讨论.分类讨论这一思想方法是高中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在今后的解题中会经常地运用这一方法来解决问题.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有两个实数根12b x a -=,22b x a-=,则有1222b b b bx x a a----+=+==-;221222(4)444b b ac ac cx x a a a--====.所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存在下列关系:如果ax 2+bx +c =0(a ≠0)的两根分别是x 1,x 2,那么x 1+x 2=b a -,x 1·x 2=ca.这一关系也被称为韦达定理.特别地,对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x 2+px +q =0,若x 1,x 2是其两根,由韦达定理可知x 1+x 2=-p ,x 1·x 2=q ,即 p =-(x 1+x 2),q =x 1·x 2, 所以,方程x 2+px +q =0可化为 x 2-(x 1+x 2)x +x 1·x 2=0,由于x 1,x 2是一元二次方程x 2+px +q =0的两根,所以,x 1,x 2也是一元二次方程x 2-(x 1+x 2)x +x 1·x 2=0.因此有 以两个数x 1,x 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是x 2-(x 1+x 2)x +x 1·x 2=0. 例2 已知方程2560x kx +-=的一个根是2,求它的另一个根及k 的值.分析:由于已知了方程的一个根,可以直接将这一根代入,求出k 的值,再由方程解出另一个根.但由于我们学习了韦达定理,又可以利用韦达定理来解题,即由于已知了方程的一个根及方程的二次项系数和常数项,于是可以利用两根之积求出方程的另一个根,再由两根之和求出k 的值.解法一:∵2是方程的一个根,∴5×22+k ×2-6=0, ∴k =-7.所以,方程就为5x 2-7x -6=0,解得x 1=2,x 2=-35. 所以,方程的另一个根为-35,k 的值为-7.解法二:设方程的另一个根为x1,则2x1=-65,∴x1=-35.由(-35)+2=-5k,得k=-7.所以,方程的另一个根为-35,k的值为-7.例3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m-2)x+m2+4=0有两个实数根,并且这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求m的值.分析:本题可以利用韦达定理,由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得到关于m的方程,从而解得m的值.但在解题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所给的方程有两个实数根,因此,其根的判别式应大于零.解:设x1,x2是方程的两根,由韦达定理,得x1+x2=-2(m-2),x1·x2=m2+4.∵x12+x22-x1·x2=21,∴(x1+x2)2-3 x1·x2=21,即[-2(m-2)]2-3(m2+4)=21,化简,得m2-16m-17=0,解得m=-1,或m=17.当m=-1时,方程为x2+6x+5=0,Δ>0,满足题意;当m=17时,方程为x2+30x+293=0,Δ=302-4×1×293<0,不合题意,舍去.综上,m=17.说明:(1)在本题的解题过程中,也可以先研究满足方程有两个实数根所对应的m的范围,然后再由“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求出m的值,取满足条件的m的值即可.(1)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如果仅仅由韦达定理解题时,还要考虑到根的判别式Δ是否大于或大于零.因为,韦达定理成立的前提是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例4 已知两个数的和为4,积为-12,求这两个数.分析:我们可以设出这两个数分别为x,y,利用二元方程求解出这两个数.也可以利用韦达定理转化出一元二次方程来求解.解法一:设这两个数分别是x,y,则x+y=4,①xy=-12.②由①,得y=4-x,代入②,得x(4-x)=-12,即x2-4x-12=0,∴x1=-2,x2=6.∴112, 6,x y =-⎧⎨=⎩或226,2.xy=⎧⎨=-⎩因此,这两个数是-2和6.解法二:由韦达定理可知,这两个数是方程x2-4x-12=0的两个根.解这个方程,得x1=-2,x2=6.所以,这两个数是-2和6.说明:从上面的两种解法我们不难发现,解法二(直接利用韦达定理来解题)要比解法一简捷.例5 若x1和x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2x2+5x-3=0的两根.(1)求| x 1-x 2|的值; (2)求221211x x +的值; (3)x 13+x 23.解:∵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2x 2+5x -3=0的两根,∴1252x x +=-,1232x x =-.(1)∵| x 1-x 2|2=x 12+ x 22-2 x 1x 2=(x 1+x 2)2-4 x 1x 2=253()4()22--⨯-=254+6=494,∴| x 1-x 2|=72. (2)22221212122222221212125325()2()3()2113722439()9()24x x x x x x x x x x x x --⨯-+++-+=====⋅-.(3)x 13+x 23=(x 1+x 2)( x 12-x 1x 2+x 22)=(x 1+x 2)[ ( x 1+x 2) 2-3x 1x 2]=(-52)×[(-52)2-3×(32-)]=-2158. 说明: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差的绝对值是一个重要的量,今后我们经常会遇到求这一个量的问题,为了解题简便,我们可以探讨出其一般规律:设x 1和x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则1x=,2x =, ∴| x 1-x 2|=||||a a ==. 于是有下面的结论:若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则| x 1-x 2|Δ=b 2-4ac ).今后,在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差的绝对值时,可以直接利用上面的结论.例6 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x +a -4=0的一根大于零、另一根小于零,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解:设x 1,x 2是方程的两根,则x 1x 2=a -4<0, ① 且Δ=(-1)2-4(a -4)>0. ② 由①得 a <4,由②得 a <174.∴a 的取值范围是a <4. 练 习 1.选择题:(1)方程2230x k -+=的根的情况是 ( ) (A )有一个实数根 (B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C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D )没有实数根(2)若关于x 的方程mx 2+ (2m +1)x +m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 ) (A )m <14 (B )m >-14 (C )m <14,且m ≠0 (D )m >-14,且m ≠02.填空:(1)若方程x 2-3x -1=0的两根分别是x 1和x 2,则1211x x += . (2)方程mx 2+x -2m =0(m ≠0)的根的情况是 . (3)以-3和1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3|1|0b -=,当k 取何值时,方程kx 2+ax +b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4.已知方程x 2-3x -1=0的两根为x 1和x 2,求(x 1-3)( x 2-3)的值.习题2.1 A 组1.选择题:(1)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kx -2=0的一个根是1,则它的另一个根是( ) (A )-3 (B )3 (C )-2 (D )2 (2)下列四个说法:①方程x 2+2x -7=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7; ②方程x 2-2x +7=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7;③方程3 x 2-7=0的两根之和为0,两根之积为73-; ④方程3 x 2+2x =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0.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是 (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3)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ax 2-5x +a 2+a =0的一个根是0,则a 的值是( )(A )0 (B )1 (C )-1 (D )0,或-12.填空:(1)方程kx 2+4x -1=0的两根之和为-2,则k = .(2)方程2x 2-x -4=0的两根为α,β,则α2+β2= .(3)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ax -3a =0的一个根是-2,则它的另一个根是 .(4)方程2x 2+2x -1=0的两根为x 1和x 2,则| x 1-x 2|= .3.试判定当m 取何值时,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m 2x 2-(2m +1) x +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没有实数根?4.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两根分别是方程x 2-7x -1=0各根的相反数.B 组1.选择题:若关于x 的方程x 2+(k 2-1) x +k +1=0的两根互为相反数,则k 的值为( )(A )1,或-1 (B )1 (C )-1 (D )0 2.填空:(1)若m ,n 是方程x 2+2005x -1=0的两个实数根,则m 2n +mn 2-mn 的值等于 .(2)如果a ,b 是方程x 2+x -1=0的两个实数根,那么代数式a 3+a 2b +ab 2+b 3的值是 .3.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kx -2=0.(1)求证: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设方程的两根为x 1和x 2,如果2(x 1+x 2)>x 1x 2,求实数k 的取值范围. 4.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两根为x 1和x 2.求: (1)| x 1-x 2|和122x x +; (2)x 13+x 23.5.关于x 的方程x 2+4x +m =0的两根为x 1,x 2满足| x 1-x 2|=2,求实数m 的值.C 组1.选择题:(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恰好是方程2x 2-8x +7=0的两根,则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等于 ( )(A(B )3 (C )6 (D )9 (2)若x 1,x 2是方程2x 2-4x +1=0的两个根,则1221x x x x +的值为 ( ) (A )6 (B )4 (C )3 (D )32(3)如果关于x 的方程x 2-2(1-m )x +m 2=0有两实数根α,β,则α+β的取值范围为( ) (A )α+β≥12 (B )α+β≤12(C )α+β≥1 (D )α+β≤1 (4)已知a ,b ,c 是ΔABC 的三边长,那么方程cx 2+(a +b )x +4c=0的根的情况是( )(A )没有实数根 (B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C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D )有两个异号实数根 2.填空:若方程x 2-8x +m =0的两根为x 1,x 2,且3x 1+2x 2=18,则m = . 3. 已知x 1,x 2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4kx 2-4kx +k +1=0的两个实数根.(1)是否存在实数k ,使(2x 1-x 2)( x 1-2 x 2)=-32成立?若存在,求出k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2)求使1221x x x x +-2的值为整数的实数k 的整数值; (3)若k =-2,12xx λ=,试求λ的值.4.已知关于x 的方程22(2)04m x m x ---=. (1)求证:无论m 取什么实数时,这个方程总有两个相异实数根;(2)若这个方程的两个实数根x 1,x 2满足|x 2|=|x 1|+2,求m 的值及相应的x 1,x 2. 5.若关于x 的方程x 2+x +a =0的一个大于1、零一根小于1,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2.1 一元二次方程练习1. (1)C (2)D2. (1)-3 (2)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3)x 2+2x -3=0 3.k <4,且k ≠04.-1 提示:(x 1-3)( x 2-3)=x 1 x 2-3(x 1+x 2)+9习题2.1 A 组1. (1)C (2)B 提示:②和④是错的,对于②,由于方程的根的判别式Δ<0,所以方程没有实数根;对于④,其两根之和应为-23.(3)C 提示:当a =0时,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不合题意.2. (1)2 (2)174(3)6 (33.当m >-14,且m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m =-14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m <-14时,方程没有实数根.4.设已知方程的两根分别是x 1和x 2,则所求的方程的两根分别是-x 1和-x 2,∵x 1+x 2=7,x 1x 2=-1,∴(-x 1)+(-x 2)=-7,(-x 1)×(-x 2)=x 1x 2=-1,∴所求的方程为y 2+7y -1=0.B 组1.C 提示:由于k =1时,方程为x 2+2=0,没有实数根,所以k =-1. 2.(1)2006 提示:∵m +n =-2005,mn =-1,∴m 2n +mn 2-mn =mn (m +n -1)=-1×(-2005-1)=2006.(2)-3 提示;∵a +b =-1,ab =-1,∴a 3+a 2b +ab 2+b 3=a 2(a +b )+b 2(a +b )=(a +b )( a 2+b 2)=(a +b )[( a +b ) 2-2ab ]=(-1)×[(-1)2-2×(-1)]=-3.3.(1)∵Δ=(-k )2-4×1×(-2)=k 2+8>0,∴方程一定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x 1+x 2=k ,x 1x 2=-2,∴2k >-2,即k >-1.4.(1)| x 1-x 2|122x x +=2b a -;(2)x 13+x 23=333abc b a -.5.∵| x 1-x 2|=2==,∴m =3.把m =3代入方程,Δ>0,满足题意,∴m =3.C 组1.(1)B (2)A(3)C 提示:由Δ≥0,得m ≤12,∴α+β=2(1-m )≥1. (4)B 提示:∵a ,b ,c 是ΔABC 的三边长,∴a +b >c ,∴Δ=(a +b )2-c 2>0. 2.(1)12 提示:∵x 1+x 2=8,∴3x 1+2x 2=2(x 1+x 2)+x 1=2×8+x 1=18,∴x 1=2,∴x 2=6,∴m =x 1x 2=12.3.(1)假设存在实数k ,使(2x 1-x 2)( x 1-2 x 2)=-32成立. ∵一元二次方程4kx 2-4kx +k +1=0有两个实数根,∴k ≠0,且Δ=16k 2-16k (k +1)=-16k ≥0,∴k <0. ∵x 1+x 2=1,x 1x 2=14k k+, ∴ (2x 1-x 2)( x 1-2 x 2)=2 x 12-51x 2+2 x 22 =2(x 1+x 2)2-9 x 1x 2=2-9(1)4k k +=-32, 即9(1)4k k +=72,解得k =95,与k <0相矛盾,所以,不存在实数k ,使(2x 1-x 2)( x 1-2 x 2)=-32成立.(2)∵1221x x x x +-2=222212121212121212()2()224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444(1)44111k k k k k k -+-==-+++, ∴要使1221x xx x +-2的值为整数,只须k +1能整除4.而k 为整数,∴k +1只能取±1,±2,±4.又∵k <0,∴k +1<1, ∴k +1只能取-1,-2,-4,∴k =-2,-3,-5.∴能使1221x x x x +-2的值为整数的实数k 的整数值为-2,-3和-5. (3)当k =-2时,x 1+x 2=1,① x 1x 2=18, ②①2÷②,得1221x x x x ++2=8,即16λλ+=,∴2610λλ-+=,∴3λ=± 4.(1)Δ=22(1)20m -+>;(2)∵x 1x 2=-24m ≤0,∴x 1≤0,x 2≥0,或x 1≥0,x 2≤0.①若x 1≤0,x 2≥0,则x 2=-x 1+2,∴x 1+x 2=2,∴m -2=2,∴m =4.此时,方程为x 2-2x -4=0,∴11x =21x =②若x 1≥0,x 2≤0,则-x 2=x 1+2,∴x 1+x 2=-2,∴m -2=-2,∴m =0.此时,方程为x 2+2=0,∴x 1=0,x 2=-2.5.设方程的两根为x 1,x 2,则x 1+x 2=-1,x 1x 2=a , 由一根大于1、另一根小于1,得(x 1-1)( x 2-1)<0, 即 x 1x 2-(x 1+x 2)+1<0, ∴ a -(-1)+1<0,∴a <-2. 此时,Δ=12-4×(-2) >0, ∴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a <-2.。

初高中数学衔接课程目录

初高中数学衔接课程目录

1.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初中已删去不讲,而高中的运算还在用。

2.因式分解初中一般只限于二次项且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因式分解几乎不作要求,但高中教材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如判断函数单调性、解方程、不等式等。

3.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

配方、作简图、求值域、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函数最值,动轴定区间与定轴动区间等是高中数学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

4.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在初中不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型,而在高中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相互转化被视为重要内容,高中教材却未安排专门的讲授。

5.图像的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只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函数后,对其图像的上、下;左、右平移,两个函数关于原点,轴、直线的对称问题必须掌握,这些都是反函数及高中复杂的函数变换的基础。

6.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初中不作要求,只作定量研究,而高中这部分内容视为重难点。

方程、不等式、函数的综合考查常成为高考综合题。

7.几何部分很多概念(如重心、垂心、外心、内心等)和定理(相交弦定理、角平分线定理等)初中生大都没有学习,而高中都要涉及。

第一章初中数学知识补充1.1 数的分类,数的整除,绝对值1.2 代数式1.3 方程的解法、含参数方程的讨论1.4 方程根的性质(韦达定理及其推论)1.5 高中所需平面几何知识补充(比例的性质,四心,角平分线定理和圆幂定理等)第二章集合和命题一、集合1.1 集合及其表示法1.2 集合之间的关系1.3 集合的运算二、四种命题的形式1.4 命题的形式及等价关系三、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5 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1.6 命题的运算第三章不等式2.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2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2.3 其他不等式的解法2.4 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2.5 不等式的证明第四章函数的基本性质4.1 函数的概念4.2 二次函数(动轴定区间,定轴动区间)4.3 有理函数(对勾函数等)4.4 函数关系的建立4.5函数的运算(四则运算与复合运算)4.6函数的基本性质之单调性4.7 函数的基本性质之奇偶性4.8函数的零点定理及二分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现有初高中数学知识存在以下“脱节”1.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初中已删去不讲,而高中的运算还在用。

2.因式分解初中一般只限于二次项且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因式分解几乎不作要求,但高中教材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如解方程、不等式等。

3.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不作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

4.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

配方、作简图、求值域、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与常用方法。

5.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在初中不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型,而在高中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相互转化被视为重要内容,高中教材却未安排专门的讲授。

6.图像的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只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函数后,对其图像的上、下;左、右平移,两个函数关于原点,轴、直线的对称问题必须掌握。

7.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初中不作要求,只作定量研究,而高中这部分内容视为重难点。

方程、不等式、函数的综合考查常成为高考综合题。

8.几何部分很多概念(如重心、垂心等)和定理(如平行线分线段比例定理,射影定理,相交弦定理等)初中生大都没有学习,而高中都要涉及。

另外,像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初中教学大大弱化,不利于高中知识的讲授。

目录1.1 数与式的运算1.1.1 绝对值1.1.2 乘法公式1.1.3 二次根式1.1.4分式1.2 分解因式2.1 一元二次方程2.1.1 根的判别式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2.2 二次函数2.2.1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和性质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2.2.3 二次函数的简单应用2.3 方程与不等式2.3.1 二元二次方程组解法2.3.2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3.1 相似形3.1.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3.1.2相似形3.2 三角形3.2.1 三角形的“四心”3.2.2 几种特殊的三角形3.3圆3.3.1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3.3.2 点的轨迹1.1 数与式的运算1.1.1.绝对值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12绝对值仍是零.即,0,||0,0,,0.a a a a a a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b a -表示在数轴上,数a 和数b 之间的距离.(可不看)例1 解不等式:13x x -+->4.解法一:由01=-x ,得1=x ;由30x -=,得3x =; ①若1<x ,不等式可变为(1)(3)4x x ---->, 即24x -+>4,解得x <0, 又x <1, ∴x <0;②若12x ≤<,不等式可变为(1)(3)4x x --->, 即1>4,∴不存在满足条件的x ;③若3x ≥,不等式可变为(1)(3)4x x -+->, 即24x ->4, 解得x >4. 又x ≥3,∴x >4.综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为 x <0,或x >4.解法二:如图1.1-1,1-x 表示x 轴上坐标为x 的点P 到坐标为1的点A 之间的距离|P A |,即|P A |=|x -1|;|x -3|表示x 轴上点P 到坐标为2的点B 之间的距离|PB |,即|PB |=|x -3|.所以,不等式13x x -+->4的几何意义即为|P A |+|PB |>4.由|AB |=2,可知点P 在点C (坐标为0)的左侧、或点P 在点D (坐标为4)的右侧.所以 x <0,或x >4.练 习 1.填空:(1)若5=x ,则x =_________;若4-=x ,则x =_________.(2)如果5=+b a ,且1-=a ,则b =________;若21=-c ,则c =________.2.选择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a b =,则a b = (B )若a b >,则a b > (C )若a b <,则a b < (D )若a b =,则a b =± 1A 0 C x|x -1||x -3| 图1.1-133.化简:|x -5|-|2x -13|(x >5).1.1.2. 乘法公式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平方差公式 22()()a b a b a b +-=-; (2)完全平方公式 222()2a b a ab b ±=±+. 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立方和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 (2)立方差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3)三数和平方公式 2222()2()a b c a b c ab bc ac ++=+++++; (4)两数和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 (5)两数差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 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 例1 计算:22(1)(1)(1)(1)x x x x x x +--+++.解法一:原式=2222(1)(1)x x x ⎡⎤-+-⎣⎦=242(1)(1)x x x -++=61x -.解法二:原式=22(1)(1)(1)(1)x x x x x x +-+-++ =33(1)(1)x x +- =61x -.例2 已知4a b c ++=,4ab bc ac ++=,求222a b c ++的值. 解: 2222()2()8a b c a b c ab bc ac ++=++-++=.练 习 1.填空:(1)221111()9423a b b a -=+( ); (2)(4m + 22)164(m m =++ );(3)2222(2)4(a b c a b c +-=+++ ).2.选择题:(1)若212x mx k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 等于 ( ) (A )2m (B )214m (C )213m (D )2116m(2)不论a ,b 为何实数,22248a b a b +--+的值 ( )(A )总是正数 (B )总是负数(C )可以是零 (D )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1.1.3.二次根式一般地,形如0)a≥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根号下含有字母、且不能够开得尽方的式子称为无理式.例如32a b,等是无理式,而212x++,22x y+1.分母(子)有理化把分母(子)中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子)有理化.为了进行分母(子)有理化,需要引入有理化因式的概念.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我们就说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与,与,等等.一般地,与,与,b与b互为有理化因式.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母中的根号的过程;而分子有理化则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子中的根号的过程在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过程中,二次根式的乘法可参照多项式乘法进行,运算中0,0)a b=≥≥;而对于二次根式的除法,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通过分母有理化进行运算;二次根式的加减法与多项式的加减法类似,应在化简的基础上去括号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2a==,0,,0.a aa a≥⎧⎨-<⎩例1将下列式子化为最简二次根式:(1(20)a≥;(30)x<.解:(1=(20)a==≥;(3220)x x x==-<.例2(3-.解法一:(3==393-4.5解法二:(3-=12. 例3 试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1(2和解: (11===,1===,>,(2)∵1=== 又 4>22,∴6+4>6+22,.例4化简:20042005⋅-.解:20042005+⋅=20042004+⋅-⋅-=2004⎡⎤+⋅-⋅⎣⎦=20041⋅例 5 化简:(1; (21)x <<.解:(1)原式===2=-2=.(2)原式1x x =-,∵01x <<, ∴11x x>>,所以,原式=1x x-.例 6已知x y==22353x xy y -+的值. 解:∵2210x y +==+=,1xy ==, ∴22223533()1131011289x xy y x y xy -+=+-=⨯-=.1练 习 1.填空: (1=__ ___;(2(x =-x 的取值范围是_ _ ___; (3)=__ ___; (4)若2x ==______ __. 2.选择题:=成立的条件是 ( ) (A )2x ≠ (B )0x > (C )2x > (D )02x <<3.若b =,求a b +的值.4.比较大小:2-4(填“>”,或“<”).1.1.4.分式1.分式的意义形如A B 的式子,若B 中含有字母,且0B ≠,则称A B 为分式.当M ≠0时,分式AB具有下列性质: A A MB B M ⨯=⨯; A A M B B M÷=÷. 上述性质被称为分式的基本性质.2.繁分式像ab c d+,2m n pm n p +++这样,分子或分母中又含有分式的分式叫做繁分式.例1 若54(2)2x A Bx x x x +=+++,求常数,A B 的值.解: ∵(2)()2542(2)(2)(2)A B A x Bx A B x A x x x x x x x x x ++++++===++++,∴5,24,A B A +=⎧⎨=⎩解得 2,3A B ==.例2 (1)试证:111(1)1n n n n =-++(其中n 是正整数);(2)计算:1111223910+++⨯⨯⨯;2(3)证明:对任意大于1的正整数n , 有11112334(1)2n n +++<⨯⨯+.(1)证明:∵11(1)11(1)(1)n n n n n n n n +--==+++,∴111(1)1n n n n =-++(其中n 是正整数)成立.(2)解:由(1)可知1111223910+++⨯⨯⨯ 11111(1)()()223910=-+-++-1110=-=910.(3)证明:∵1112334(1)n n +++⨯⨯+ =111111()()()23341n n -+-++-+=1121n -+,又n ≥2,且n 是正整数,∴1n +1一定为正数,∴1112334(1)n n +++⨯⨯+<12 . 例3 设ce a=,且e >1,2c 2-5ac +2a 2=0,求e 的值.解:在2c 2-5ac +2a 2=0两边同除以a 2,得 2e 2-5e +2=0, ∴(2e -1)(e -2)=0,∴e =12 <1,舍去;或e =2. ∴e =2.练 习1.填空题:对任意的正整数n ,1(2)n n =+ (112n n -+);2.选择题:若223x y x y -=+,则x y = ( )(A )1 (B )54 (C )45(D )653.正数,x y 满足222x y xy -=,求x y x y-+的值.4.计算1111 (12233499100)++++⨯⨯⨯⨯.习题1.13A 组1.解不等式:(1) 13x ->; (2) 327x x ++-< ; (3) 116x x -++>.2.已知1x y +=,求333x y xy ++的值. 3.填空:(1)1819(2(2+=________;(22=,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3+=________.B 组1.填空:(1)12a =,13b =,则2223352a ab a ab b -=+-____ ____; (2)若2220x xy y +-=,则22223x xy y x y ++=+__ __;2.已知:11,23x y ==的值. C 组1.选择题:(1= ( ) (A )a b < (B )a b > (C )0a b << (D )0b a <<(2)计算 ( ) (A(B(C) (D)2.解方程22112()3()10x x x x +-+-=.3.计算:1111132435911++++⨯⨯⨯⨯. 4.试证:对任意的正整数n ,有111123234(1)(2)n n n +++⨯⨯⨯⨯++<14.1.1.1.绝对值1.(1)5±;4± (2)4±;1-或3 2.D 3.3x -181.1.2.乘法公式1.(1)1132a b - (2)11,24 (3)424ab ac bc --2.(1)D(2)A1.1.3.二次根式1. (12- (2)35x ≤≤(3)- (4 2.C 3.1 4.>1.1.4.分式1.12 2.B 3. 1 4.99100习题1.1A 组1.(1)2x <-或4x > (2)-4<x <3 (3)x <-3,或x >3 2.1 3.(1)2-(2)11a -≤≤ (31B 组1.(1)37 (2)52,或-15 2.4.C 组1.(1)C (2)C 2.121,22x x == 3.36554.提示:1111[](1)(2)2(1)(1)(2)n n n n n n n =-+++++1.2 分解因式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1.十字相乘法例1 分解因式:(1)x 2-3x +2; (2)x 2+4x -12; (3)22()x a b xy aby -++; (4)1xy x y -+-.解:(1)如图1.2-1,将二次项x 2分解成图中的两个x 的积,再将常数项2分解成-1与-2的乘积,而图中的对角线上的两个数乘积的和为-3x ,就是x 2-3x +2中的一次项,所以,有x 2-3x +2=(x -1)(x -2).说明:今后在分解与本例类似的二次三项式时,可以直接将图1.2-1中的两个x 用1来表示(如图1.2-2所示).(2)由图1.2-3,得x 2+4x -12=(x -2)(x +6). (3)由图1.2-4,得22()x a b xy aby -++=()()x ay x by -- (4)1xy x y -+-=xy +(x -y )-1=(x -1) (y+1) (如图1.2-5所示). 2.提取公因式法与分组分解法例2 分解因式:(1)32933x x x +++; (2)222456x xy y x y +--+-. 解: (1)32933x x x +++=32(3)(39)x x x +++=2(3)3(3)x x x +++ =2(3)(3)x x ++.-1 -2 x x 图1.2-1 -1 -2 1 1 图1.2-2 -2 6 1 1 图1.2-3 -ay -by x x 图1.2-4 -1 1x y图1.2-5或32933x x x +++=32(331)8x x x ++++=3(1)8x ++=33(1)2x ++=22[(1)2][(1)(1)22]x x x +++-+⨯+ =2(3)(3)x x ++.(2)222456x xy y x y +--+-=222(4)56x y x y y +--+- =22(4)(2)(3)x y x y y +----=(22)(3)x y x y -++-.或222456x xy y x y +--+-=22(2)(45)6x xy y x y +----=(2)()(45)6x y x y x y -+--- =(22)(3)x y x y -++-.3.关于x 的二次三项式ax 2+bx +c (a ≠0)的因式分解.若关于x 的方程20(0)ax bx c a ++=≠的两个实数根是1x 、2x ,则二次三项式2(0)ax bx c a ++≠就可分解为12()()a x x x x --.例3 把下列关于x 的二次多项式分解因式:(1)221x x +-; (2)2244x xy y +-.解: (1)令221x x +-=0,则解得11x =-21x =-,∴221x x +-=(1(1x x ⎡⎤⎡⎤--+--⎣⎦⎣⎦=(11x x ++.(2)令2244x xy y +-=0,则解得1(2x y =-+,1(2x y =--,∴2244x xy y +-=[2(1][2(1]x y x y ++.练 习1.选择题:多项式22215x xy y --的一个因式为 ( ) (A )25x y - (B )3x y - (C )3x y + (D )5x y - 2.分解因式:(1)x 2+6x +8; (2)8a 3-b 3;(3)x 2-2x -1; (4)4(1)(2)x y y y x -++-.习题1.21.分解因式:(1) 31a +; (2)424139x x -+;(3)22222b c ab ac bc ++++; (4)2235294x xy y x y +-++-.2.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1)253x x -+ ; (2)23x --;(3)2234x xy y +-; (4)222(2)7(2)12x x x x ---+.3.ABC ∆三边a ,b ,c 满足222a b c ab bc ca ++=++,试判定ABC ∆的形状. 4.分解因式:x 2+x -(a 2-a ).1.2分解因式1. B 2.(1)(x +2)(x +4) (2)22(2)(42)a b a ab b -++(3)(11x x --+ (4)(2)(22)y x y --+.习题1.21.(1)()()211a a a +-+ (2)()()()()232311x x x x +-+- (3)()()2b c b c a +++ (4)()()3421y y x y -++-2.(1)x x ⎛-- ⎝⎭⎝⎭; (2)(x x -+;(3)3x y x y ⎛⎫⎛⎫++ ⎪⎪ ⎪⎪⎝⎭⎝⎭; (4)()3(1)(11x x x x -+---+. 3.等边三角形 4.(1)()x a x a -++2.1 一元二次方程2.1.1根的判别式我们知道,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用配方法可以将其变形为2224()24b b acx a a -+=. ① 因为a ≠0,所以,4a 2>0.于是(1)当b 2-4ac >0时,方程①的右端是一个正数,因此,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2=2b a-;(2)当b 2-4ac =0时,方程①的右端为零,因此,原方程有两个等的实数根 x 1=x 2=-2b a; (3)当b 2-4ac <0时,方程①的右端是一个负数,而方程①的左边2()2b x a+一定大于或等于零,因此,原方程没有实数根.由此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的情况可以由b 2-4ac 来判定,我们把b 2-4ac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符号“Δ”来表示.综上所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有 (1) 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2=2b a-;(2)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 1=x 2=-2b a; (3)当Δ<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例1 判定下列关于x 的方程的根的情况(其中a 为常数),如果方程有实数根,写出方程的实数根.(1)x 2-3x +3=0; (2)x 2-ax -1=0; (3) x 2-ax +(a -1)=0; (4)x 2-2x +a =0. 解:(1)∵Δ=32-4×1×3=-3<0,∴方程没有实数根. (2)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Δ=a 2-4×1×(-1)=a 2+4>0,所以方程一定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1x =, 2x = (3)由于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为Δ=a 2-4×1×(a -1)=a 2-4a +4=(a -2)2,所以, ①当a =2时,Δ=0,所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 1=x 2=1; ②当a ≠2时,Δ>0, 所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x 1=1,x 2=a -1.(3)由于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为Δ=22-4×1×a =4-4a =4(1-a ), 所以①当Δ>0,即4(1-a ) >0,即a <1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11x = 21x =②当Δ=0,即a =1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 1=x 2=1; ③当Δ<0,即a >1时,方程没有实数根.说明:在第3,4小题中,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的符号随着a 的取值的变化而变化,于是,在解题过程中,需要对a 的取值情况进行讨论,这一方法叫做分类讨论.分类讨论这一思想方法是高中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在今后的解题中会经常地运用这一方法来解决问题.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有两个实数根12b x a -=,22b x a-=,则有1222b bx x a a-+===-;221222(4)42244b b b b ac ac cx x a a a a a-+---=⋅===. 所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存在下列关系:如果ax 2+bx +c =0(a ≠0)的两根分别是x 1,x 2,那么x 1+x 2=b a -,x 1·x 2=ca.这一关系也被称为韦达定理.特别地,对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x 2+px +q =0,若x 1,x 2是其两根,由韦达定理可知x 1+x 2=-p ,x 1·x 2=q ,即 p =-(x 1+x 2),q =x 1·x 2, 所以,方程x 2+px +q =0可化为 x 2-(x 1+x 2)x +x 1·x 2=0,由于x 1,x 2是一元二次方程x 2+px +q =0的两根,所以,x 1,x 2也是一元二次方程x 2-(x 1+x 2)x +x 1·x 2=0.因此有 以两个数x 1,x 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是x 2-(x 1+x 2)x +x 1·x 2=0. 例2 已知方程2560x kx +-=的一个根是2,求它的另一个根及k 的值.分析:由于已知了方程的一个根,可以直接将这一根代入,求出k 的值,再由方程解出另一个根.但由于我们学习了韦达定理,又可以利用韦达定理来解题,即由于已知了方程的一个根及方程的二次项系数和常数项,于是可以利用两根之积求出方程的另一个根,再由两根之和求出k 的值.解法一:∵2是方程的一个根,∴5×22+k×2-6=0,∴k=-7.所以,方程就为5x2-7x-6=0,解得x1=2,x2=-35.所以,方程的另一个根为-35,k的值为-7.解法二:设方程的另一个根为x1,则2x1=-65,∴x1=-35.由(-35)+2=-5k,得k=-7.所以,方程的另一个根为-35,k的值为-7.例3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m-2)x+m2+4=0有两个实数根,并且这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求m的值.分析:本题可以利用韦达定理,由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得到关于m的方程,从而解得m的值.但在解题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所给的方程有两个实数根,因此,其根的判别式应大于零.解:设x1,x2是方程的两根,由韦达定理,得x1+x2=-2(m-2),x1·x2=m2+4.∵x12+x22-x1·x2=21,∴(x1+x2)2-3 x1·x2=21,即[-2(m-2)]2-3(m2+4)=21,化简,得m2-16m-17=0,解得m=-1,或m=17.当m=-1时,方程为x2+6x+5=0,Δ>0,满足题意;当m=17时,方程为x2+30x+293=0,Δ=302-4×1×293<0,不合题意,舍去.综上,m=17.说明:(1)在本题的解题过程中,也可以先研究满足方程有两个实数根所对应的m的范围,然后再由“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求出m的值,取满足条件的m的值即可.(1)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如果仅仅由韦达定理解题时,还要考虑到根的判别式Δ是否大于或大于零.因为,韦达定理成立的前提是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例4 已知两个数的和为4,积为-12,求这两个数.分析:我们可以设出这两个数分别为x,y,利用二元方程求解出这两个数.也可以利用韦达定理转化出一元二次方程来求解.解法一:设这两个数分别是x,y,则x+y=4,①xy=-12.②由①,得y=4-x,代入②,得x(4-x)=-12,即x2-4x-12=0,∴x1=-2,x2=6.∴112, 6,x y =-⎧⎨=⎩或226,2.xy=⎧⎨=-⎩因此,这两个数是-2和6.解法二:由韦达定理可知,这两个数是方程x2-4x-12=0的两个根.解这个方程,得x1=-2,x2=6.所以,这两个数是-2和6.说明:从上面的两种解法我们不难发现,解法二(直接利用韦达定理来解题)要比解法一简捷.例5 若x1和x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2x2+5x-3=0的两根.(1)求| x 1-x 2|的值; (2)求221211x x +的值; (3)x 13+x 23.解:∵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2x 2+5x -3=0的两根,∴1252x x +=-,1232x x =-.(1)∵| x 1-x 2|2=x 12+ x 22-2 x 1x 2=(x 1+x 2)2-4 x 1x 2=253()4()22--⨯- =254+6=494, ∴| x 1-x 2|=72.(2)22221212122222221212125325()2()3()2113722439()9()24x x x x x x x x x x x x --⨯-+++-+=====⋅-.(3)x 13+x 23=(x 1+x 2)( x 12-x 1x 2+x 22)=(x 1+x 2)[ ( x 1+x 2) 2-3x 1x 2] =(-52)×[(-52)2-3×(32-)]=-2158. 说明: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差的绝对值是一个重要的量,今后我们经常会遇到求这一个量的问题,为了解题简便,我们可以探讨出其一般规律:设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则1x=,2x =, ∴| x 1-x 2|=||||a a ==. 于是有下面的结论:若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则| x 1-x 2|=||a Δ=b 2-4ac ). 今后,在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差的绝对值时,可以直接利用上面的结论.例6 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x +a -4=0的一根大于零、另一根小于零,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设x 1,x 2是方程的两根,则x 1x 2=a -4<0, ① 且Δ=(-1)2-4(a -4)>0. ②由①得 a <4,由②得 a <174.∴a 的取值范围是a <4.练 习 1.选择题:(1)方程2230x k -+=的根的情况是 ( ) (A )有一个实数根 (B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C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D )没有实数根(2)若关于x 的方程mx 2+ (2m +1)x +m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A )m <14 (B )m >-14 (C )m <14,且m ≠0 (D )m >-14,且m ≠02.填空:(1)若方程x 2-3x -1=0的两根分别是x 1和x 2,则1211x x += . (2)方程mx 2+x -2m =0(m ≠0)的根的情况是 . (3)以-3和1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3|1|0b -=,当k 取何值时,方程kx 2+ax +b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4.已知方程x 2-3x -1=0的两根为x 1和x 2,求(x 1-3)( x 2-3)的值.习题2.1 A 组1.选择题:(1)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kx -2=0的一个根是1,则它的另一个根是( ) (A )-3 (B )3 (C )-2 (D )2 (2)下列四个说法:①方程x 2+2x -7=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7; ②方程x 2-2x +7=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7;③方程3 x 2-7=0的两根之和为0,两根之积为73-; ④方程3 x 2+2x =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0.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是 (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3)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ax 2-5x +a 2+a =0的一个根是0,则a 的值是( )(A )0 (B )1 (C )-1 (D )0,或-12.填空:(1)方程kx 2+4x -1=0的两根之和为-2,则k = .(2)方程2x 2-x -4=0的两根为α,β,则α2+β2= .(3)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ax -3a =0的一个根是-2,则它的另一个根是 .(4)方程2x 2+2x -1=0的两根为x 1和x 2,则| x 1-x 2|= .3.试判定当m 取何值时,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m 2x 2-(2m +1) x +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没有实数根?4.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两根分别是方程x 2-7x -1=0各根的相反数.B 组1.选择题:若关于x 的方程x 2+(k 2-1) x +k +1=0的两根互为相反数,则k 的值为( )(A )1,或-1 (B )1 (C )-1 (D )0 2.填空:(1)若m ,n 是方程x 2+2005x -1=0的两个实数根,则m 2n +mn 2-mn 的值等于 .(2)如果a ,b 是方程x 2+x -1=0的两个实数根,那么代数式a 3+a 2b +ab 2+b 3的值是 . 3.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kx -2=0.(1)求证: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设方程的两根为x 1和x 2,如果2(x 1+x 2)>x 1x 2,求实数k 的取值范围. 4.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两根为x 1和x 2.求:(1)| x 1-x 2|和122x x +; (2)x 13+x 23.5.关于x 的方程x 2+4x +m =0的两根为x 1,x 2满足| x 1-x 2|=2,求实数m 的值.C 组1.选择题:(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恰好是方程2x 2-8x +7=0的两根,则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等于( )(A(B )3 (C )6 (D )9 (2)若x 1,x 2是方程2x 2-4x +1=0的两个根,则1221x x x x +的值为 ( ) (A )6 (B )4 (C )3 (D )32(3)如果关于x 的方程x 2-2(1-m )x +m 2=0有两实数根α,β,则α+β的取值范围为( ) (A )α+β≥12 (B )α+β≤12(C )α+β≥1 (D )α+β≤1 (4)已知a ,b ,c 是ΔABC 的三边长,那么方程cx 2+(a +b )x +4c=0的根的情况是 ( )(A )没有实数根 (B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C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D )有两个异号实数根 2.填空:若方程x 2-8x +m =0的两根为x 1,x 2,且3x 1+2x 2=18,则m = . 3. 已知x 1,x 2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4kx 2-4kx +k +1=0的两个实数根.(1)是否存在实数k ,使(2x 1-x 2)( x 1-2 x 2)=-32成立?若存在,求出k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2)求使1221x x x x +-2的值为整数的实数k 的整数值; (3)若k =-2,12xx λ=,试求λ的值.4.已知关于x 的方程22(2)04m x m x ---=. (1)求证:无论m 取什么实数时,这个方程总有两个相异实数根;(2)若这个方程的两个实数根x 1,x 2满足|x 2|=|x 1|+2,求m 的值及相应的x 1,x 2. 5.若关于x 的方程x 2+x +a =0的一个大于1、零一根小于1,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2.1 一元二次方程练习1. (1)C (2)D2. (1)-3 (2)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3)x 2+2x -3=0 3.k <4,且k ≠04.-1 提示:(x 1-3)( x 2-3)=x 1 x 2-3(x 1+x 2)+9习题2.1 A 组1. (1)C (2)B 提示:②和④是错的,对于②,由于方程的根的判别式Δ<0,所以方程没有实数根;对于④,其两根之和应为-23. (3)C 提示:当a =0时,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不合题意.2. (1)2 (2)174(3)6 (33.当m >-14,且m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m =-14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m <-14时,方程没有实数根.4.设已知方程的两根分别是x 1和x 2,则所求的方程的两根分别是-x 1和-x 2,∵x 1+x 2=7,x 1x 2=-1,∴(-x 1)+(-x 2)=-7,(-x 1)×(-x 2)=x 1x 2=-1,∴所求的方程为y 2+7y -1=0.B 组1.C 提示:由于k =1时,方程为x 2+2=0,没有实数根,所以k =-1. 2.(1)2006 提示:∵m +n =-2005,mn =-1,∴m 2n +mn 2-mn =mn (m +n -1)=-1×(-2005-1)=2006. (2)-3 提示;∵a +b =-1,ab =-1,∴a 3+a 2b +ab 2+b 3=a 2(a +b )+b 2(a +b )=(a +b )( a 2+b 2)=(a +b )[( a +b ) 2-2ab ]=(-1)×[(-1)2-2×(-1)]=-3.3.(1)∵Δ=(-k )2-4×1×(-2)=k 2+8>0,∴方程一定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x 1+x 2=k ,x 1x 2=-2,∴2k >-2,即k >-1.4.(1)| x 1-x 2|=||a ,122x x +=2b a -;(2)x 13+x 23=333abc b a -. 5.∵| x 1-x 2|=2==,∴m =3.把m =3代入方程,Δ>0,满足题意,∴m =3.C 组1.(1)B (2)A(3)C 提示:由Δ≥0,得m ≤12,∴α+β=2(1-m )≥1. (4)B 提示:∵a ,b ,c 是ΔABC 的三边长,∴a +b >c ,∴Δ=(a +b )2-c 2>0. 2.(1)12 提示:∵x 1+x 2=8,∴3x 1+2x 2=2(x 1+x 2)+x 1=2×8+x 1=18,∴x 1=2,∴x 2=6,∴m =x 1x 2=12.3.(1)假设存在实数k ,使(2x 1-x 2)( x 1-2 x 2)=-32成立.∵一元二次方程4kx 2-4kx +k +1=0有两个实数根, ∴k ≠0,且Δ=16k 2-16k (k +1)=-16k ≥0,∴k <0. ∵x 1+x 2=1,x 1x 2=14k k+, ∴ (2x 1-x 2)( x 1-2 x 2)=2 x 12-51x 2+2 x 22 =2(x 1+x 2)2-9 x 1x 2=2-9(1)4k k+=-32,即9(1)4k k+=72,解得k =95,与k <0相矛盾,所以,不存在实数k ,使(2x 1-x 2)( x 1-2 x 2)=-32成立.(2)∵1221x x x x +-2=222212121212121212()2()224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444(1)44111k k k k k k -+-==-+++, ∴要使1221x xx x +-2的值为整数,只须k +1能整除4.而k 为整数,∴k +1只能取±1,±2,±4.又∵k <0,∴k +1<1, ∴k +1只能取-1,-2,-4,∴k =-2,-3,-5.∴能使1221x x x x +-2的值为整数的实数k 的整数值为-2,-3和-5. (3)当k =-2时,x 1+x 2=1,① x 1x 2=18, ②①2÷②,得1221x x x x ++2=8,即16λλ+=,∴2610λλ-+=,∴3λ=± 4.(1)Δ=22(1)20m -+>;(2)∵x 1x 2=-24m ≤0,∴x 1≤0,x 2≥0,或x 1≥0,x 2≤0.①若x 1≤0,x 2≥0,则x 2=-x 1+2,∴x 1+x 2=2,∴m -2=2,∴m =4.此时,方程为x 2-2x -4=0,∴11x =21x =②若x 1≥0,x 2≤0,则-x 2=x 1+2,∴x 1+x 2=-2,∴m -2=-2,∴m =0.此时,方程为x 2+2=0,∴x 1=0,x 2=-2.5.设方程的两根为x 1,x 2,则x 1+x 2=-1,x 1x 2=a , 由一根大于1、另一根小于1,得(x 1-1)( x 2-1)<0, 即 x 1x 2-(x 1+x 2)+1<0, ∴ a -(-1)+1<0,∴a <-2. 此时,Δ=12-4×(-2) >0, ∴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a <-2.2.2 二次函数2.2.1 二次函数y =ax 2+bx +c 的图像和性质问题1 函数y =ax 2与y =x 2的图象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为了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先画出y =2x 2,y =12x 2,y =-2x 2的图象,通过这些函数图象与函数y =x 2的图象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函数y =ax 2与y =x 2的图象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先画出函数y =x 2,y =2x 2的图象.再描点、连线,就分别得到了函数y =x 2,y =2x 2的图象(如图2-1所示)2-1我们可以得到这两个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函数y =2x 2的图象可以由函数y 的图象各点的纵坐标变为原来的两倍得到.同学们也可以用类似于上面的方法画出函数y =12x 2,y =-2x 2的图象,并研究这两个函数图象与函数y =x 2的图象之间的关系.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二次函数y =ax 2(a ≠0)的图象可以由y =x 2的图象各点的纵坐标变为原来的a 倍得到.在二次函数y =ax 2(a ≠0)中,二次项系数a 决定了图象的开口方向和在同一个坐标系中的开口的大小.问题2 函数y =a (x +h )2+k 与y =ax 2的图象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同样地,我们可以利用几个特殊的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可以作出函数y =2(x +1)2+1与y =2x 2的图象(如图2-2所示),从函数的同学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把函数y =2x 2的图象向左平移一个单位,再向上平移一个单位,就可以得到函数y =2(x +1)2+1的图象.这两个函数图象之间具有“形状相同,位置不同”的特点.类似地,还可以通过画函数y =-3x 2,y =-3(x -1)2+1的图象,研究它们图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二次函数y =a (x +h )2+k (a ≠0)中,a 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开口大小及方向;h 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左右平移,而且“h 正左移,h 负右移”;k 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上下平移,而且“k 正上移,k 负下移”.由上面的结论,我们可以得到研究二次函数y =ax 2+bx +c (a ≠0)的图象的方法:由于y =ax 2+bx +c =a (x 2+b x a )+c =a (x 2+b x a+224b a )+c -24b a224()24b b ac a x a a-=++, 所以,y =ax 2+bx +c (a ≠0)的图象可以看作是将函数y =ax 2的图象作左右平移、上下平移得到的,于是,二次函数y =ax 2+bx +c (a ≠0)具有下列性质:(1)当a >0时,函数y =ax 2+bx +c图象开口向上;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 --,对称轴为直线x =-2b a;当x <2b a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当x >2b a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当x =2ba-时,函数取最小值y =244ac b a-. (2)当a <0时,函数y =ax 2+bx +c 图象开口向下;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 --,对称轴为直线x =-2b a;当x <2b a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当x >2b a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当x =2ba-时,函数取最大值y =244ac b a-. 上述二次函数的性质可以分别通过图2.2-3和图2.2-4直观地表示出来.因此,在今后解决二次函数问题时,可以借助于函数图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例1 求二次函数y =-3x 2-6x +1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大值(或最小值),并指出当x 取何值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并画出该函数的图象.解:∵y =-3x 2-6x +1=-3(x +1)2+4, ∴函数图象的开口向下; 对称轴是直线x =-1; 顶点坐标为(-1,4);当x =-1时,函数y 取最大值y =4;当x <-1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当x >-1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采用描点法画图,选顶点A (-1,4)),与x 轴交于点B 和C (,与y 轴的交点为D (0,1),过这五点画出图象(如图2-5所示).说明:从这个例题可以看出,根据配方后得到的性质画函数的图象,可以直接选出关键点,减少了选点的盲目性,使画图更简便、图象更精确.例2 某种产品的成本是120元/件,试销阶段每件产品的售价x (元)与产品的日销售量y (件)之间关系如下表x /元 130 150 165 y /件 70 50 35时每天的销售利润是多少?分析:由于每天的利润=日销售量y ×(销售价x -120),日销售量y 又是销售价x 的一次函数,所以,欲求每天所获得的利润最大值,首先需要求出每天的利润与销售价x 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再由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求出每天利润的最大值.解:由于y 是x 的一次函数,于是,设y =kx +(B ) 将x =130,y =70;x =150,y =50代入方程,有70130,50150,k b k b =+⎧⎨=+⎩ 解得 k =-1,b =200. ∴ y =-x +200.设每天的利润为z (元),则z =(-x +200)(x -120)=-x 2+320x -24000 =-(x -160)2+1600,∴当x =160时,z 取最大值1600.答:当售价为160元/件时,每天的利润最大,为1600元.例3 把二次函数y =x 2+bx +c 的图像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 =x 2的图像,求b ,c 的值.解法一:y =x 2+bx +c =(x +2b )224bc +-,把它的图像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22(4)224b b y x c =+++-+的图像,也就是函数y =x 2的图像,所以,240,220,4bb c ⎧--=⎪⎪⎨⎪-+=⎪⎩ 解得b =-8,c =14. 解法二:把二次函数y =x 2+bx +c 的图像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 =x 2的图像,等价于把二次函数y =x 2的图像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 =x 2+bx +c 的图像. 由于把二次函数y =x 2的图像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 =(x -4)2+2的图像,即为y =x 2-8x +14的图像,∴函数y =x 2-8x +14与函数y =x 2+bx +c 表示同一个函数,∴b =-8,c =14.说明:本例的两种解法都是利用二次函数图像的平移规律来解决问题,所以,同学们要牢固掌握二次函数图像的变换规律.这两种解法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解法一,是直接利用条件进行正向的思维来解决的,其运算量相对较大;而解法二,则是利用逆向思维,将原来的问题等价转化成与之等价的问题来解,具有计算量小的优点.今后,我们在解题时,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例4 已知函数y =x 2,-2≤x ≤a ,其中a ≥-2,求该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并求出函数取最大值和最小值时所对应的自变量x 的值.分析:本例中函数自变量的范围是一个变化的范围,需要对a 的取值进行讨论. 解:(1)当a =-2时,函数y =x 2的图象仅仅对应着一个点(-2,4),所以,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都是4,此时x =-2;(2)当-2<a <0时,由图2.2-6①可知,当x =-2时,函数取最大值y =4;当x =a 时,函数取最小值y =a 2; (3)当0≤a <2时,由图2.2-6②可知,当x =-2时,函数取最大值y =4;当x =0时,函数取最小值y =0; (4)当a ≥2时,由图2.2-6③可知,当x =a 时,函数取最大值y =a 2;当x =0时,函数取最小值y =0.说明:在本例中,利用了分类讨论的方法,对a 的所有可能情形进行讨论.此外,本例中所研究的二次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不是取任意的实数,而是取部分实数来研究,在解决这一类问题时,通常需要借助于函数图象来直观地解决问题. 练 习 1.选择题:(1)下列函数图象中,顶点不在坐标轴上的是 ( ) (A )y =2x 2 (B )y =2x 2-4x +2 (C )y =2x 2-1 (D )y =2x 2-4x(2)函数y =2(x -1)2+2是将函数y =2x 2 ( )(A )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的 (B )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C )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D )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2.填空题(1)二次函数y =2x 2-mx +n 图象的顶点坐标为(1,-2),则m = ,n = .(2)已知二次函数y =x 2+(m -2)x -2m ,当m = 时,函数图象的顶点在y 轴上;当m = 时,函数图象的顶点在x 轴上;当m = 时,函数图象经过原点.(3)函数y =-3(x +2)2+5的图象的开口向 ,对称轴为 ,顶点坐标为 ;当x =时,函数取最 值y = ;当x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3.求下列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大(小)值及y 随x 的变化情况,并画出其图象. (1)y =x 2-2x -3; (2)y =1+6 x -x 2.4.已知函数y =-x 2-2x +3,当自变量x 在下列取值范围内时,分别求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并求当函数取最大(小)值时所对应的自变量x 的值:(1)x ≤-2;(2)x ≤2;(3)-2≤x ≤1;(4)0≤x ≤3.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通过上一小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二次函数可以表示成以下两种形式: 1.一般式:y =ax 2+bx +c (a ≠0);①图2.2-6②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