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课后答案(第1-2-4章)武汉大学出版社
02324离散数学(课后习题解答(详细)
离散数学~习题1.11.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指出它的真值。
⑴中国有四大发明。
⑵计算机有空吗?⑶不存在最大素数。
⑷21+3<5。
⑸老王是山东人或河北人。
⑹2与3都是偶数。
⑺小李在宿舍里。
⑻这朵玫瑰花多美丽呀!⑼请勿随地吐痰!⑽圆的面积等于半径的平方乘以 。
⑾只有6是偶数,3才能是2的倍数。
⑿雪是黑色的当且仅当太阳从东方升起。
⒀如果天下大雨,他就乘班车上班。
解:⑴⑶⑷⑸⑹⑺⑽⑾⑿⒀是命题,其中⑴⑶⑽⑾是真命题,⑷⑹⑿是假命题,⑸⑺⒀的真值目前无法确定;⑵⑻⑼不是命题。
2. 将下列复合命题分成若干原子命题。
⑴李辛与李末是兄弟。
⑵因为天气冷,所以我穿了羽绒服。
⑶天正在下雨或湿度很高。
⑷刘英与李进上山。
⑸王强与刘威都学过法语。
⑹如果你不看电影,那么我也不看电影。
⑺我既不看电视也不外出,我在睡觉。
⑻除非天下大雨,否则他不乘班车上班。
解:⑴本命题为原子命题;⑵p:天气冷;q:我穿羽绒服;⑶p:天在下雨;q:湿度很高;⑷p:刘英上山;q:李进上山;⑸p:王强学过法语;q:刘威学过法语;⑹p:你看电影;q:我看电影;⑺p:我看电视;q:我外出;r:我睡觉;⑻p:天下大雨;q:他乘班车上班。
3. 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⑴他一面吃饭,一面听音乐。
⑵3是素数或2是素数。
⑶若地球上没有树木,则人类不能生存。
⑷8是偶数的充分必要条件是8能被3整除。
⑸停机的原因在于语法错误或程序错误。
⑹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当且仅当它的对边平行。
⑺如果a和b是偶数,则a+b是偶数。
解:⑴p:他吃饭;q:他听音乐;原命题符号化为:p∧q⑵p:3是素数;q:2是素数;原命题符号化为:p∨q⑶p:地球上有树木;q:人类能生存;原命题符号化为:⌝p→⌝q⑷p:8是偶数;q:8能被3整除;原命题符号化为:p↔q⑸p:停机;q:语法错误;r:程序错误;原命题符号化为:q∨r→p⑹p: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q:四边形ABCD的对边平行;原命题符号化为:p↔q。
离散数学课后答案
离散数学课后答案1.21.分析下列语句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指出其真值:a) 北京是中国的⾸都。
b) 上海是全国⼈⼝最多的城市。
c) 今天天⽓多么好啊d) 11+1=100.e) 雪是⿊⾊的,当且仅当5>0.f) 全体起⽴!g) 不存在最⼤素数。
h) x+6≥16.i) ⽩⾊加红⾊可以调成粉红⾊。
j) 明天你去看电影吗?k) ⽕星上有⽣物。
答:a)的真值为T;b)的真值为T;c)不是命题;d)的真值为F;e)F;f)不是命题;g)F;h)不是命题;i)T;j)不是命题;k)F。
3.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a) ⼩李不但聪明⽽且⽤功。
b) 昨天晚⾃习时⼩赵做了⼆三⼗道数学题。
c) 如果天下⼤⾬,他就在体育馆内锻炼。
d):::::4.将下列复合命题分成若⼲原⼦命题。
a) 今天天⽓炎热,且有雷阵⾬。
b) 如果你不去⽐赛,那么我也不去⽐赛。
c) 我既不看电视,也不去看电影,我准备做作业。
d) 四边形ABCD是平⾏四边形,当且仅当它的对边平⾏。
答:a)原⼦命题为:今天天⽓炎热;今天有雷阵⾬b)原⼦命题为:你去⽐赛;我去⽐赛;c)原⼦命题为:我看电视;我看电影;我做作业;d)原⼦命题为:四边形ABCD是平⾏四边形;四边形的对边平⾏;1.31.判别下列公式哪些是合式公式,哪些不是合式公式。
a) (Q→R∧S);b) (P←→(R→S));c) ((|P→Q)→(Q→P));d) (RS→K);e) ((P→(Q→R))→((P→Q)→(P→R)));答: a) 不是合式公式。
b) 是合式公式。
c) 是合式公式。
d) 不是合式公式。
e) 是合式公式2.根据定义,说明下列公式如何形成合式公式。
a) (A→(A∨B));b) ((|A∧B)∧A);c) ((|A→B)∨(B→A));答:a) 由合式公式的定义中的规定(1)A、B本⾝是⼀个合式公式;由规定(3)(A∨B)是⼀个合式公式;由规定(4)再次应⽤(3)可得式(A→(A∨B);b) 由合式公式定义规定(1)A、B本⾝各是⼀合式公式;由规定(2)|A是⼀合式公式;由规定(4)应⽤(3)得(|A∧B)是⼀合式公式;再应⽤(3)得原式是⼀个合式公式。
离散数学第一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16 设p、q的真值为0;r、s的真值为1,求下列各命题公式的真值。
(1)p∨(q∧r)0∨(0∧1) 0(2)(p?r)∧(﹁q∨s) (0?1)∧(1∨1) 0∧10.(3)(p∧q∧r)?(p∧q∧﹁r) (1∧1∧1)? (0∧0∧0)0(4)(r∧s)→(p∧q) (0∧1)→(1∧0) 0→0 117.判断下面一段论述是否为真:“是无理数。
并且,如果3是无理数,则也是无理数。
另外6能被2整除,6才能被4整除。
”答:p: 是无理数 1q: 3是无理数0r: 是无理数 1s:6能被2整除 1t: 6能被4整除0命题符号化为:p∧(q→r)∧(t→s)的真值为1,所以这一段的论述为真。
19.用真值表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4)(p→q) →(q→p)(5)(p∧r) (p∧q)(6)((p→q) ∧(q→r)) →(p→r)答:(4)p q p→q q p q→p (p→q)→(q→p)0 0 1 1 1 1 10 1 1 0 1 1 11 0 0 1 0 0 11 1 1 0 0 1 1所以公式类型为永真式(5)公式类型为可满足式(方法如上例)(6)公式类型为永真式(方法如上例)第二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3.用等值演算法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对不是重言式的可满足式,再用真值表法求出成真赋值.(1) (p∧q→q)(2)(p→(p∨q))∨(p→r)(3)(p∨q)→(p∧r)答:(2)(p→(p∨q))∨(p→r)(p∨(p∨q))∨(p∨r)p∨p∨q∨r1所以公式类型为永真式(3)P q r p∨q p∧r (p∨q)→(p∧r)0 0 0 0 0 10 0 1 0 0 10 1 0 1 0 00 1 1 1 0 01 0 0 1 0 01 0 1 1 1 11 1 0 1 0 01 1 1 1 1 1所以公式类型为可满足式4.用等值演算法证明下面等值式:(2)(p→q)∧(p→r)(p→(q∧r))(4)(p∧q)∨(p∧q)(p∨q) ∧(p∧q)证明(2)(p→q)∧(p→r)(p∨q)∧(p∨r)p∨(q∧r))p→(q∧r)(4)(p∧q)∨(p∧q)(p∨(p∧q)) ∧(q∨(p∧q)(p∨p)∧(p∨q)∧(q∨p) ∧(q∨q)1∧(p∨q)∧(p∧q)∧1(p∨q)∧(p∧q)5.求下列公式的主析取范式与主合取范式,并求成真赋值(1)(p→q)→(q∨p)(2)(p→q)∧q∧r(3)(p∨(q∧r))→(p∨q∨r)解:(1)主析取范式(p→q)→(q p)(p q)(q p)(p q)(q p)(p q)(q p)(q p)(p q)(p q)(p q)(p q)(p q)∑(0,2,3)主合取范式:(p→q)→(q p)(p q)(q p)(p q)(q p)(p(q p))(q(q p))1(p q)(p q) M1∏(1)(2) 主合取范式为:(p→q)q r(p q)q r(p q)q r0所以该式为矛盾式.主合取范式为∏(0,1,2,3,4,5,6,7)矛盾式的主析取范式为 0(3)主合取范式为:(p(q r))→(p q r)(p(q r))→(p q r)(p(q r))(p q r)(p(p q r))((q r))(p q r))1 11所以该式为永真式.永真式的主合取范式为 1主析取范式为∑(0,1,2,3,4,5,6,7)第三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14. 在自然推理系统P中构造下面推理的证明:(2)前提:p q,(q r),r结论:p(4)前提:q p,q s,s t,t r结论:p q证明:(2)①(q r) 前提引入②q r ①置换③q r ②蕴含等值式④r 前提引入⑤q ③④拒取式⑥p q 前提引入⑦¬p(3)⑤⑥拒取式证明(4):①t r 前提引入②t ①化简律③q s 前提引入④s t 前提引入⑤q t ③④等价三段论⑥(q t)(t q) ⑤置换⑦(q t)⑥化简⑧q ②⑥假言推理⑨q p 前提引入⑩p ⑧⑨假言推理(11)p q ⑧⑩合取15在自然推理系统P中用附加前提法证明下面各推理:(1)前提:p(q r),s p,q结论:s r证明①s 附加前提引入②s p 前提引入③p ①②假言推理④p(q r) 前提引入⑤q r ③④假言推理⑥q 前提引入⑦r ⑤⑥假言推理16在自然推理系统P中用归谬法证明下面各推理:(1)前提:p q,r q,r s结论:p证明:①p 结论的否定引入②p﹁q 前提引入③﹁q ①②假言推理④¬r q 前提引入⑤¬r ④化简律⑥r¬s 前提引入⑦r ⑥化简律⑧r﹁r ⑤⑦合取由于最后一步r﹁r 是矛盾式,所以推理正确.第四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3. 在一阶逻辑中将下面将下面命题符号化,并分别讨论个体域限制为(a),(b)条件时命题的真值:(1) 对于任意x,均有2=(x+)(x).(2) 存在x,使得x+5=9.其中(a)个体域为自然数集合.(b)个体域为实数集合.解:F(x): 2=(x+)(x).G(x): x+5=9.(1)在两个个体域中都解释为,在(a)中为假命题,在(b)中为真命题。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
1.3.1习题1.1解答1设S = {2,a,{3},4},R ={{a},3,4,1},指出下面的写法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a}∈S,{a}∈R,{a,4,{3}}⊆S,{{a},1,3,4}⊂R,R=S,{a}⊆S,{a}⊆R,φ⊆R,φ⊆{{a}}⊆R⊆E,{φ}⊆S,φ∈R,φ⊆{{3},4}。
解:{a}∈S ,{a}∈R ,{a,4,{3}} ⊆ S ,{{a},1,3,4 } ⊂ R ,R = S ,{a}⊆S ,{a}⊆ R ,φ⊆ R ,φ⊆ {{a}} ⊆ R ⊆ E ,{φ} ⊆ S ,φ∈R ,φ⊆ {{3},4 } 2写出下面集合的幂集合{a,{b}},{1,φ},{X,Y,Z}解:设A={a,{b}},则ρ(A)={ φ,{a},{{b}},{a,{b}}};设B={1,φ},则ρ(B)= { φ,{1},{φ},{1,φ}};设C={X,Y,Z},则ρ(C)= { φ,{X},{Y},{Z},{X,Y },{X,Z },{ Y,Z },{X,Y,Z}};3对任意集合A,B,证明:(1)A⊆B当且仅当ρ(A)⊆ρ(B);(2)ρ(A)⋃ρ(B)⊆ρ(A⋃B);(3)ρ(A)⋂ρ(B)=ρ(A⋂B);(4)ρ(A-B) ⊆(ρ(A)-ρ(B)) ⋃{φ}。
举例说明:ρ(A)∪ρ(B)≠ρ( A∪B)证明:(1)证明:必要性,任取x∈ρ(A),则x⊆A。
由于A⊆B,故x⊆B,从而x∈ρ(B),于是ρ(A)⊆ρ(B)。
充分性,任取x∈A,知{x}⊆A,于是有{x}∈ρ(A)。
由于ρ(A)⊆ρ(B),故{x}∈ρ(B),由此知x∈B,也就是A⊆B。
(2)证明:任取X∈ρ(A)∪ρ(B),则X∈ρ(A)或X∈ρ(B)∴X⊆A或X⊆B∴X⊆(A∪B)∴X∈ρ(A∪B)所以ρ(A)∪ρ(B) ⊆ρ( A∪B)(3)证明:先证ρ(A)∩ρ(B) ⊆ρ( A∩B)任取X∈ρ(A)∩ρ(B),则X∈ρ(A)且X∈ρ(B)∴X⊆A且X⊆B∴X⊆ A∩B∴X∈ρ( A∩B)所以ρ(A)∩ρ(B) ⊆ρ( A∩B)再证ρ( A∩B) ⊆ρ(A)∩ρ(B)任取Y∈ρ(A∩B),则Y⊆ A∩B∴Y⊆A且Y⊆B∴Y∈ρ(A)且Y∈ρ(B)∴Y∈ρ(A)∩ρ(B)所以ρ( A∩B) ⊆ρ(A)∩ρ(B)故ρ(A)∩ρ(B) = ρ( A∩B)得证。
离散数学第2版课后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第2版课后习题答案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和数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研究离散对象及其关系、结构和运算方法。
离散数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密码学、人工智能等领域。
而离散数学第2版是一本经典的教材,它系统地介绍了离散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本文将为读者提供离散数学第2版课后习题的答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离散数学的知识。
第一章:基本概念和原理1.1 命题逻辑习题1:命题逻辑的基本符号有哪些?它们的含义是什么?答:命题逻辑的基本符号包括命题变量、命题联结词和括号。
命题变量用字母表示,代表一个命题。
命题联结词包括否定、合取、析取、条件和双条件等,分别表示“非”、“与”、“或”、“如果...则...”和“当且仅当”。
括号用于改变命题联结词的优先级。
习题2:列举命题逻辑的基本定律。
答:命题逻辑的基本定律包括德摩根定律、分配律、结合律、交换律、吸收律和否定律等。
1.2 集合论习题1:什么是集合?集合的基本运算有哪些?答: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对象组成的整体,这些对象称为集合的元素。
集合的基本运算包括并、交、差和补等。
习题2:列举集合的基本定律。
答:集合的基本定律包括幂等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吸收律和德摩根定律等。
第二章:数理逻辑2.1 命题逻辑的推理习题1:什么是命题逻辑的推理规则?列举几个常用的推理规则。
答:命题逻辑的推理规则是用来推导命题的逻辑规则。
常用的推理规则包括假言推理、拒取推理、假言三段论和析取三段论等。
习题2:使用推理规则证明以下命题:如果A成立,则B成立;B不成立,则A不成立。
答:假言推理规则可以用来证明该命题。
根据假言推理规则,如果A成立,则B成立。
又根据假言推理规则,如果B不成立,则A不成立。
2.2 谓词逻辑习题1:什么是谓词逻辑?它与命题逻辑有何区别?答:谓词逻辑是一种扩展了命题逻辑的逻辑系统,它引入了谓词和量词。
与命题逻辑不同,谓词逻辑可以对个体进行量化和描述。
离散数学第四版课后答案(第2章)
离散数学课后答案第2章习题解答2.1 本题没有给出个体域,因而使用全总个体域. (1) 令x(是鸟F:)x(会飞翔.G:)xx命题符号化为xFx→∀.))G((x)((2)令x(为人.xF:)(爱吃糖G:)xx命题符号化为GxFx→⌝∀(x))()(或者xFx⌝∧∃(xG))(()(3)令xF:)(为人.xG:)(爱看小说.xx命题符号化为xF∃.Gx∧(x()))((4) x(为人.xF:)G:)(爱看电视.xx命题符号化为Fx⌝⌝∃.x∧(x))()G(分析 1°如果没指出要求什么样的个体域,就使用全总个休域,使用全总个体域时,往往要使用特性谓词。
(1)-(4)中的)(x F 都是特性谓词。
2° 初学者经常犯的错误是,将类似于(1)中的命题符号化为))()((x G x F x ∧∀即用合取联结词取代蕴含联结词,这是万万不可的。
将(1)中命题叙述得更透彻些,是说“对于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百言,如果它是鸟,则它会飞翔。
”因而符号化应该使用联结词→而不能使用∧。
若使用∧,使(1)中命题变成了“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鸟并且都会飞翔。
”这显然改变了原命题的意义。
3° (2)与(4)中两种符号化公式是等值的,请读者正确的使用量词否定等值式,证明(2),(4)中两公式各为等值的。
2.2 (1)d (a),(b),(c)中均符号化为)(x xF ∀其中,12)1(:)(22++=+x x x x F 此命题在)(),(),(c b a 中均为真命题。
(2) 在)(),(),(c b a 中均符号化为)(x xG ∃其中02:)(=+x x G ,此命题在(a )中为假命题,在(b)(c)中均为真命题。
(3)在)(),(),(c b a 中均符号化为)xH∃(x其中.1(ba中均为假命题,在(c)中为真H此命题在)(),xx5:)(=命题。
分析 1°命题的真值与个体域有关。
离散数学第四版 课后答案
离散数学第四版课后答案第1章习题解答1.1 除(3),(4),(5),(11)外全是命题,其中,(1),(2),(8),(9),(10),(14),(15)是简单命题,(6),(7),(12),(13)是复合命题。
分析首先应注意到,命题是陈述句,因而不是陈述句的句子都不是命题。
本题中,(3)为疑问句,(5)为感叹句,(11)为祈使句,它们都不是陈述句,所以它们都不是命题。
其次,4)这个句子是陈述句,但它表示的判断结果是不确定。
又因为(1),(2),(8),(9),(10),(14),(15)都是简单的陈述句,因而作为命题,它们都是简单命题。
(6)和(7)各为由联结词“当且仅当”联结起来的复合命题,(12)是由联结词“或”联结的复合命题,而(13)是由联结词“且”联结起来的复合命题。
这里的“且”为“合取”联结词。
在日常生活中,合取联结词有许多表述法,例如,“虽然……,但是……”、“不仅……,而且……”、“一面……,一面……”、“……和……”、“……与……”等。
但要注意,有时“和”或“与”联结的是主语,构成简单命题。
例如,(14)、(15)中的“与”与“和”是联结的主语,这两个命题均为简单命题,而不是复合命题,希望读者在遇到“和”或“与”出现的命题时,要根据命题所陈述的含义加以区分。
1.2 (1)p: 2是无理数,p为真命题。
(2)p:5能被2整除,p为假命题。
(6)p→q。
其中,p:2是素数,q:三角形有三条边。
由于p与q都是真命题,因而p→q为假命题。
(7)p→q,其中,p:雪是黑色的,q:太阳从东方升起。
由于p为假命题,q为真命题,因而p→q为假命题。
(8)p:2000年10月1日天气晴好,今日(1999年2月13日)我们还不知道p的真假,但p的真值是确定的(客观存在的),只是现在不知道而已。
(9)p:太阳系外的星球上的生物。
它的真值情况而定,是确定的。
1(10)p:小李在宿舍里. p的真值则具体情况而定,是确定的。
离散数学课后答案详细
第一章命题逻辑基本概念课后练习题答案4.将下列命题符号化,并指出真值:(1)p∧q,其中,p:2是素数,q:5是素数,真值为1;(2)p∧q,其中,p:是无理数,q:自然对数的底e是无理数,真值为1;(3)p∧┐q,其中,p:2是最小的素数,q:2是最小的自然数,真值为1;(4)p∧q,其中,p:3是素数,q:3是偶数,真值为0;(5)┐p∧┐q,其中,p:4是素数,q:4是偶数,真值为0.5.将下列命题符号化,并指出真值:(1)p∨q,其中,p:2是偶数,q:3是偶数,真值为1;(2)p∨q,其中,p:2是偶数,q:4是偶数,真值为1;(3)p∨┐q,其中,p:3是偶数,q:4是偶数,真值为0;(4)p∨q,其中,p:3是偶数,q:4是偶数,真值为1;(5)┐p∨┐q,其中,p:3是偶数,q:4是偶数,真值为0;6.(1)(┐p∧q)∨(p∧┐q),其中,小丽从筐里拿一个苹果,q:小丽从筐里拿一个梨;(2)(p∧┐q)∨(┐p∧q),其中,p:刘晓月选学英语,q:刘晓月选学日语;.7.因为p与q不能同时为真.13.设p:今天是星期一,q:明天是星期二,r:明天是星期三:(1)p→q,真值为1(不会出现前件为真,后件为假的情况);(2)q→p,真值为1(也不会出现前件为真,后件为假的情况);(3)p q,真值为1;(4)p→r,若p为真,则p→r真值为0,否则,p→r真值为1.16 设p、q的真值为0;r、s的真值为1,求下列各命题公式的真值。
(1)p∨(q∧r)⇔0∨(0∧1) ⇔0(2)(p↔r)∧(﹁q∨s) ⇔(0↔1)∧(1∨1) ⇔0∧1⇔0.(3)(⌝p∧⌝q∧r)↔(p∧q∧﹁r) ⇔(1∧1∧1)↔ (0∧0∧0)⇔0(4)(⌝r∧s)→(p∧⌝q) ⇔(0∧1)→(1∧0) ⇔0→0⇔117.判断下面一段论述是否为真:“π是无理数。
并且,如果3是无理数,则2也是无理数。
另外6能被2整除,6才能被4整除。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
1-1,1-2(1) 解:a) 是命题,真值为T。
b) 不是命题。
c) 是命题,真值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d) 不是命题。
e) 是命题,真值为T。
f) 是命题,真值为T。
g) 是命题,真值为F。
h) 不是命题。
i) 不是命题。
(2) 解:原子命题:我爱北京天安门。
A(3) 解:a) (┓P ∧R)→Qb) Q→Rc) ┓Pd) P→┓Q(4) 解:a)设Q:我将去参加舞会。
R:我有时间。
P:天下雨。
Q (R∧┓P):我将去参加舞会当且仅当我有时间和天不下雨。
b)设R:我在看电视。
Q:我在吃苹果。
R∧Q:我在看电视边吃苹果。
c) 设Q:一个数是奇数。
R:一个数不能被2除。
(Q→R)∧(R→Q):一个数是奇数,则它不能被2整除并且一个数不能被2整除,则它是奇数。
(5) 解:a) 设P:王强身体很好。
Q:王强成绩很好。
P∧Qb) 设P:小李看书。
Q:小李听音乐。
P∧Qc) 设P:气候很好。
Q:气候很热。
P∨Qd) 设P: a和b是偶数。
Q:a+b是偶数。
P→Qe) 设P: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Q :四边形ABCD的对边平行。
PQf) 设P:语法错误。
Q:程序错误。
R:停机。
(P∨ Q)→ R(6) 解:a) P:天气炎热。
Q:正在下雨。
P∧Qb) P:天气炎热。
R:湿度较低。
P∧Rc) R:天正在下雨。
S:湿度很高。
R∨Sd) A:刘英上山。
B:李进上山。
A∧Be) M:老王是革新者。
N:小李是革新者。
M∨Nf) L:你看电影。
M:我看电影。
┓L→┓Mg) P:我不看电视。
Q:我不外出。
R:我在睡觉。
P∧Q∧Rh) P:控制台打字机作输入设备。
Q:控制台打字机作输出设备。
P∧Q1-3(1)解:a) 不是合式公式,没有规定运算符次序(若规定运算符次序后亦可作为合式公式)b) 是合式公式c) 不是合式公式(括弧不配对)d) 不是合式公式(R和S之间缺少联结词)e) 是合式公式。
(2)解:a) A是合式公式,(A∨B)是合式公式,(A→(A∨B)) 是合式公式。
离散数学第四章部分答案
(1)设S={1,2},R 是S 上的二元关系,且xRy 。
如果R=Is ,则(A );如果R 是数的小于等于关系,则(B ),如果R=Es ,则(C )。
(2)设有序对<x+2,4>与有序对<5,2x+y>相等,则 x=(D),y=(E). 供选择的答案A 、B 、C :① x,y 可任意选择1或2;② x=1,y=1;③ x=1,y=1 或 2;x=y=2;④ x=2,y=2;⑤ x=y=1或 x=y=2;⑥ x=1,y=2;⑦x=2,y=1。
D 、E :⑧ 3;⑨ 2;⑩-2。
答案: A: ⑤ B: ③ C: ① D: ⑧ E: ⑩设S=<1,2,3,4>,R 为S 上的关系,其关系矩阵是⎥⎥⎥⎥⎦⎤⎢⎢⎢⎢⎣⎡0001100000011001 则(1)R 的关系表达式是(A )。
(2)domR=(B),ranR=(C).(3)R R 中有(D )个有序对。
(4)R ˉ1的关系图中有(E )个环。
供选择的答案A :①<1,1>,<1,2>,<1,4>,<4,1>,<4,3>; ②<1,1>,<1,4>,<2,1>,<4,1>,<3,4>;B 、C :③1,2,3,4;④1,2,4;⑤1,4⑥1,3,4。
D 、E ⑦1;⑧3;⑨6;⑩7。
答案: A:② B:③ C:⑤ D:⑩ E:⑦设R 是由方程x+3y=12定义的正整数集Z+上的关系,即 {<x,y >︳x,y ∈Z+∧x+3y=12}, 则 (1)R 中有A 个有序对。
(2)dom=B 。
(3)R ↑{2,3,4,6}=D 。
(4){3}在R 下的像是D 。
(5)R 。
R 的集合表达式是E 。
供选择的答案 A:①2;②3;③4.B 、C 、D 、E:④{<3,3>};⑤{<3,3>,<6,2>};⑥{0,3,6,9,12};⑦{3,6,9};⑧{3};⑨Ф;⑩3。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一
§1.1 命题和逻辑连接词习题1.11. 下列哪些语句是命题,在是命题的语句中,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哪些命题的真值现在还不知道?(1)中国有四大发明。
(2)你喜欢计算机吗? (3)地球上海洋的面积比陆地的面积大。
(4)请回答这个问题! (5)632=+。
(6)107<+x 。
(7)园的面积等于半径的平方乘以圆周率。
(8)只有6是偶数,3才能是2的倍数。
(9)若y x =,则z y z x +=+。
(10)外星人是不存在的。
(11)2020年元旦下大雪。
(12)如果311=+,则血就不是红的。
解是真命题的有:(1)、(3)、(7)、 (9) 、(12) ;是假命题的有:(5)、 (8) ;是命题但真值现在不知道的有: (10)、 (11);不是命题的有:(2)、(4)、(6)。
2. 令p 、q 为如下简单命题:p :气温在零度以下。
q :正在下雪。
用p 、q 和逻辑联接词符号化下列复合命题。
(1)气温在零度以下且正在下雪。
(2)气温在零度以下,但不在下雪。
(3)气温不在零度以下,也不在下雪。
(4)也许在下雪,也许气温在零度以下,也许既下雪气温又在零度以下。
(5)若气温在零度以下,那一定在下雪。
(6)也许气温在零度以下,也许在下雪,但如果气温在零度以上就不下雪。
(7)气温在零度以下是下雪的充分必要条件。
解 (1)q p ∧;(2)q p ⌝∧;(3)q p ⌝∧⌝;(4)q p ∨; (5)q p →;(6))()(q p q p ⌝→⌝∧∨;(7)q p ↔。
3. 令原子命题p :你的车速超过每小时120公里,q :你接到一张超速罚款单,用p 、q 和逻辑联接词符号化下列复合命题。
(1)你的车速没有超过每小时120公里。
(2)你的车速超过了每小时120公里,但没接到超速罚款单。
(3)你的车速若超过了每小时120公里,将接到一张超速罚款单。
(4)你的车速不超过每小时120公里,就不会接到超速罚款单。
离散数学课后答案
离散数学课后答案习题一6.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小丽只能从框里那一个苹果或一个梨.(2)这学期,刘晓月只能选学英语或日语中的一门外语课.答:(1)(p Λ¬q )ν(¬pΛq)其中p:小丽拿一个苹果,q:小丽拿一个梨(2)(p Λ¬q )ν(¬pΛq)其中p:刘晓月选学英语,q:刘晓月选学日语14.将下列命题符号化.(1) 刘晓月跑得快, 跳得高.(2)老王是山东人或河北人.(3)因为天气冷, 所以我穿了羽绒服.(4)王欢与李乐组成一个小组.(5)李辛与李末是兄弟.(6)王强与刘威都学过法语.(7)他一面吃饭, 一面听音乐.(8)如果天下大雨, 他就乘班车上班.(9)只有天下大雨, 他才乘班车上班.(10)除非天下大雨, 他才乘班车上班.(11)下雪路滑, 他迟到了.(12)2与4都是素数, 这是不对的.(13)“2或4是素数, 这是不对的”是不对的.答:(1)p∧q, 其中, p: 刘晓月跑得快, q: 刘晓月跳得高.(2)p∨q, 其中, p: 老王是山东人, q: 老王是河北人.(3)p→q, 其中, p: 天气冷, q: 我穿了羽绒服.(4)p, 其中, p: 王欢与李乐组成一个小组, 是简单命题.(5)p, 其中, p: 李辛与李末是兄弟.(6)p∧q, 其中, p: 王强学过法语, q: 刘威学过法语.(7)p∧q, 其中, p: 他吃饭, q: 他听音乐.(8)p→q, 其中, p: 天下大雨, q: 他乘班车上班.(9)p→q, 其中, p: 他乘班车上班, q: 天下大雨.(10)p→q, 其中, p: 他乘班车上班, q: 天下大雨.(11)p→q, 其中, p: 下雪路滑, q: 他迟到了.(12) ¬ (p∧q)或¬p∨¬q, 其中, p: 2是素数, q: 4是素数.(13) ¬ ¬ (p∨q)或p∨q, 其中, p: 2是素数, q: 4是素数.16.19.用真值表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1)p→ (p∨q∨r) (2)(p→¬q) →¬q(3) ¬ (q→r) ∧r(4)(p→q) →(¬q→¬p)(5)(p∧r) ↔( ¬p∧¬q)(6)((p→q) ∧ (q→r)) → (p→r)(7)(p→q) ↔ (r↔s)答:(1), (4), (6)为重言式.(3)为矛盾式.(2), (5), (7)为可满足式习题二9.用真值表求下面公式的主析取范式.(1) (pνq)ν(¬pΛr)(2) (p→q) →(¬p↔q)答:(1)(2)p q (p → q) →(¬p ↔ q)0 0 1 0 0 10 1 1 1 1 01 0 0 1 1 11 1 1 0 0 0从真值表可见成真赋值为01, 10.于是(p → q) →(¬p ↔ q) ⇔ m1 ∨ m211.用真值表求下面公式的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1) (pνq)Λr(2) p→(pνqνr)(3) ¬(q→¬p)Λ¬p15.用主析取范式判断下列公式是否等值:(1) (p→q) →r与q→ (p→r)(2) ¬(pΛq)与(¬pνq)答:(1)(p→q) →r ⇔¬(¬p∨q) ∨ r ⇔¬(¬p∨q) ∨ r ⇔ p¬∧q ∨ r ⇔p¬∧q∧(r¬∨r) ∨(p¬∨p) ∧(q¬∨q)∧r ⇔p¬∧q∧r ∨p¬∧q∧¬r ∨ p ∧q∧r ∨ p∧¬q∧r ∨¬p∧q∧r ∨¬p∧¬q∧r = m101 ∨ m100 ∨ m111 ∨m101 ∨ m011 ∨ m001 ⇔m1 ∨ m3 ∨ m4 ∨ m5 ∨ m7 = ∑(1, 3, 4, 5, 7).而 q→(p→r) ⇔¬q ∨(¬p∨r) ⇔¬q ∨¬p ∨r ⇔(¬p∨p)¬∧q∧(¬r∨r) ∨¬p∧(¬q∨q)∧(¬r∨r) ∨(¬p∨p)∧(¬q∨q)∧r ⇔(¬p¬∧q∧¬r)∨(¬p¬∧q∧r)∨(p¬∧q∧¬r)∨(p¬∧q∧r) ∨(¬p∧¬q∧¬r)∨(¬p∧¬q∧r)∨(¬p ∧q∧¬r)∨(¬p∧q∧r) ∨(¬p∧¬q∧r)∨(¬p∧q∧r)∨(p∧¬q∧r)∨(p∧q∧r) = m0 ∨ m1 ∨ m4 ∨ m5 ∨ m0 ∨ m1 ∨ m2 ∨ m3 ∨ m1 ∨ m3 ∨ m5 ∨m7 ⇔ m0 ∨ m1 ∨ m2 ∨ m3 ∨ m4 ∨ m5 ∨ m7 ⇔∑(0, 1, 2, 3, 4, 5, 7). 两个公式的主吸取范式不同, 所以(p→q) →rk q→ (p→r).16. 用主析取范式判断下列公式是否等值:(1)(p→q) →r与q→ (p→r)(2) ¬ (p∧q)与¬ (p∨q)答:(1)(p→q) →r) ⇔m1∨m3∨m4∨m5∨m7q→ (p→r) ⇔m0∨m1∨m2∨m3∨m4∨m5∨m7所以(p→q) →r) k q→ (p→r)(2)¬ (p∧q) ⇔m0∨m1∨m2¬ (p∨q) ⇔m0所以¬ (p∧q) k ¬ (p∨q)习题三15.在自然推理系统P中用附加前提法证明下面各推理:(1)前提: p→ (q→r), s→p, q 结论: s→r(2)前提: (p∨q) → (r∧s), (s∨t) →u 结论: p→u答:(1)证明: ① s 附加前提引入② s→p 前提引入③ p ①②假言推理④ p→(q→r) 前提引入⑤ q→r ③④假言推理⑥ q 前提引入⑦ r ⑤⑥假言推理(2)证明: ① P 附加前提引入② p∨q ①附加③ (p∨q) → (r∧s) 前提引入④ r∧s ②③假言推理⑤④化简⑥ s∨t ⑤附加⑦ (s∨t) →u 前提引入⑧ u ⑥⑦假言推理16.在自然推理系统P中用归谬法证明下面推理:(1)前提: p→¬q, ¬r∨q, r∧¬s 结论: ¬p(2)前提: p∨q, p→r, q→s 结论: r∨s答:(1)证明: ① P 结论否定引入② p→¬q 前提引入③¬q ①②假言推理④¬r∨q 前提引入⑤¬r ③④析取三段论⑥ r∧¬s 前提引入⑦ r ⑥化简⑧¬r∧r ⑤⑦合取⑧ 为矛盾式, 由归谬法可知, 推理正确.(2)证明: ①¬ (r∨s) 结论否定引入② p∨q 前提引入③ p→r 前提引入④ q→s 前提引入⑤ r∨s ②③④构造性二难⑥¬ (r∨s) ∧ (r∨s) ①⑤合取⑥为矛盾式, 所以推理正确.18.在自然推理系统P中构造下面推理的证明.(1)如果今天是星期六, 我们就要到颐和园或圆明园去玩. 如果颐和园游人太多, 我们就不去颐和园玩. 今天是星期六. 颐和园游人太多. 所以我们去圆明园玩.(2)如果小王是理科学生, 他的数学成绩一定很好. 如果小王不是文科生, 他必是理科生. 小王的数学成绩不好. 所以小王是文科学生.(1)令 p: 今天是星期六;q: 我们要到颐和园玩;r: 我们要到圆明园玩;s:颐和园游人太多.前提: p→ (q∨r), s →¬q, p, s. 结论: r.证明① p 前提引入② p→q∨r前提引入③q∨r①②假言推理④s前提引入⑤ s →¬q前提引入⑥¬q ④⑤假言推理⑦ r ③⑥析取三段论r ¬q s →¬q sq∨r p→q∨r p(2)令p: 小王是理科生,q: 小王是文科生,r: 小王的数学成绩很好.前提: p→r, ¬q→p, ¬r 结论: q证明:① p→r 前提引入②¬r 前提引入③¬p ①②拒取式④¬q→p 前提引入⑤ q ③④拒取式习题四在一阶逻辑中将下列命题符号化:(1)没有不能表示成分数的有理数.(2)在北京卖菜的人不全是外地人.(3)乌鸦都是黑色的.(4)有的人天天锻炼身体. 没指定个体域, 因而使用全总个体域.答:(1) ¬∃x(F(x) ∧¬G(x))或∀x(F(x) →G(x)), 其中, F(x): x为有理数, G(x): x能表示成分数.(2) ¬∀x(F(x) →G(x))或∃x(F(x) ∧¬G(x)), 其中, F(x): x在北京卖菜,G(x): x是外地人.(3) ∀x(F(x) →G(x)), 其中, F(x): x是乌鸦, G(x): x是黑色的.(4) ∃x(F(x) ∧G(x)), 其中, F(x): x是人, G(x): x天天锻炼身体.5. 在一阶逻辑中将下列命题符号化:(1)火车都比轮船快.(2)有的火车比有的汽车快.(3)不存在比所有火车都快的汽车.(4)“凡是汽车就比火车慢”是不对的.答:因为没指明个体域, 因而使用全总个体域(1) ∀x∀y(F(x) ∧G(y) →H(x,y)), 其中, F(x): x是火车, G(y): y是轮船, H(x,y):x比y快.(2) ∃x∃y(F(x) ∧G(y) ∧H(x,y)), 其中, F(x): x是火车, G(y): y是汽车, H(x,y):x比y快.(3) ¬∃x(F(x) ∧∀y(G(y) →H(x,y))) 或∀x(F(x) →∃y(G(y) ∧¬H(x,y))), 其中, F(x): x是汽车, G(y): y是火车, H(x,y):x比y快.(4) ¬∀x∀y(F(x) ∧G(y) →H(x,y)) 或∃x∃y(F(x) ∧G(y) ∧¬H(x,y) ), 其中, F(x): x是汽车, G(y): y是火车, H(x,y):x比y慢.9.给定解释I如下:(a)个体域DI为实数集合\.(b)DI中特定元素⎯a =0.(c)特定函数⎯f (x,y)=x−y, x,y∈DI.(d)特定谓词⎯F(x,y): x=y,⎯G(x,y): x<y, x,y∈DI.说明下列公式在I下的含义, 并指出各公式的真值:(1) ∀x∀y(G(x,y) →¬F(x,y))(2) ∀x∀y(F(f(x,y),a) →G(x,y))(3) ∀x∀y(G(x,y) →¬F(f(x,y),a))(4) ∀x∀y(G(f(x,y),a) →F(x,y))答:(1) ∀x∀y(x<y→x≠y), 真值为1.(2) ∀x∀y((x−y=0) →x<y), 真值为0.(3) ∀x∀y((x<y) → (x−y≠0)), 真值为1.(4) ∀x∀y((x−y<0) → (x=y)), 真值为0.习题五5.给定解释I如下:(a) 个体域D={3,4}.(b)⎯f (x)为⎯f (3)=4,⎯f (4)=3.(c)⎯F(x,y)为⎯F(3,3)=⎯F(4,4)=0,⎯F(3,4)=⎯F(4,3)=1.试求下列公式在I下的真值:(1) ∀x∃yF(x,y)(2) ∃x∀yF(x,y)(3) ∀x∀y(F(x,y) →F(f(x),f(y)))答:(1) ∀x∃yF(x,y)⇔(F(3,3)∨F(3,4))∧(F(4,3)∨F(4,4))⇔(0∨1)∧(1∨0) ⇔1(2)∃x∀yF(x,y)⇔(F(3,3)∧F(3,4))∨(F(4,3)∧F(4,4))⇔(0∧1)∨(1∧0)⇔0(3)∀x∀y(F(x,y)→F(f(x),f(y)))⇔(F(3,3)→F(f(3),f(3)))∧(F(4,3)→F(f(4),f(3)))∧(F(3,4)→F(f(3),f(4)))∧(F(4,4)→F(f(4),f(4))) ⇔ (0→0)∧(1→1)∧(1→1)∧(0→0)⇔112.求下列各式的前束范式.(1) ∀xF(x) →∀yG(x, y);(3) ∀xF(x, y) ↔∃xG(x, y);答:前束范式不是唯一的.(1) ∀xF(x) →∀yG(x, y) ⇔∃x(F(x) →∀yG(x, y))⇔∃x∀y(F(x) → G(x, y)).(3) ∀xF(x, y) ↔∃xG(x, y) ⇔ (∀xF(x, y) →∃xG(x, y)) ∧ (∃xG(x, y) →∀xF(x, y)) ⇔ (∀x1F(x1, y) →∃x2G(x2, y)) ∧ (∃x3G(x3, y) →∀x4F(x4, y)) ⇔∃x1∃x2(F(x1, y) → G(x2, y)) ∧∀x3∀x4(G(x3, y) → F(x4, y)) ⇔∃x1∃x2∀x3∀x4((F(x1, y) → G(x2, y)) ∧ (G(x3, y) → F(x4, y))).13.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要求符号化的公式全为前束范式:(1) 有的汽车比有的火车跑得快.(2) 有的火车比所有的汽车跑得快.(3) 说所有的火车比所有的汽车跑得快是不对的.(4) 说有的飞机比有的汽车慢是不对的.答:(1)令F(x):x是汽车,G(y):y是火车,H(x,y):x比y跑得快.∃x(F(x)∧∃y(G(y)∧H(x,y))⇔∃x∃y(F(x)∧G(y)∧H(x, y)).(2)令F(x):x是火车, G( y): y 是汽车,H(x,y):x比y跑得快.∃x(F(x)∧∀y(G(y)→ H(x,y)))⇔∃x∀y(F(x)∧(G y)→H(x,y))).;错误的答案:∃x∀y(F(x)∧G(y)→H(x,y)).(3)令F(x):x是火车,G(y):y是汽车,H(x,y):x比y跑得快.¬∀x(F(x)→∀y(G(y)→H(x,y)))⇔¬∀x∀y(F(x)→(G(y)→H(x,y)))⇔¬∀x∀y(F(x)∧G(y)→H(x,y))(不是前束范式)⇔∃x∃y(F(x)∧G(y)∧H(x,y)).(4)令F(x):x是飞机,G(y):y是汽车,H(x,y):x比y跑得慢.¬∃x(F(x)∧∃y(G(y)∧H(x,y)))⇔¬∃x∃y(F(x)∧G(y)∧H(x,y))(不是前束范式)⇔∀x∀y¬(F(x)∧G(y)∧H(x,y))⇔∀x∀y(F(x)∧G(y)→¬H(x,y)).21.24.在自然推理系统F中, 构造下面推理的证明:每个喜欢步行的人都不喜欢骑自行车. 每个人或者喜欢骑自行车或者喜欢乘汽车. 有的人不喜欢乘汽车, 所以有的人不喜欢步行. (个体域为人类集合) 答:令 F(x): x 喜欢步行, G( x): x喜欢骑自行车, H(x): x 喜欢乘汽车.前提:∀x(F(x)→¬G(x)), ∀x(G(x)∨H(y)),∃x¬H(x).结论:∃x¬F(x).② ∀x(G(x) ∨ H(y)) 前提引入② G(c) ∨ H(c) ①UI③∃x¬H(x) 前提引入④¬H(c) ③UI⑤ G(c) ②④析取三段⑥∀x(F(x) →¬G(x)) 前提引入⑦ F(c) →¬G(c) ⑥UI⑧¬F(c) ⑤⑦拒取⑨∃x¬F(x) ⑧EG习题七12.设A={0, 1, 2, 3}, R是A上的关系, 且R={〈0, 0〉, 〈0, 3〉, 〈2, 0〉, 〈2,1〉, 〈2, 3〉, 〈3, 2〉} 给出R的关系矩阵和关系图.16.设A={a,b,c,d}, R1,R2为A上的关系, 其中R1={〈a,a〉,〈a,b〉,〈b,d〉}R2={〈a,d〉,〈b,c〉,〈b,d〉,〈c,b〉} 求R1·R2, R2·R1,R1²,R2³. R1·R2={〈a,a〉,〈a,c〉,〈a,d〉},R2·R1={〈c,d〉}, R1²={〈a,a〉,〈a,b〉,〈a,d〉},R2³={〈b,c〉,〈b,d〉,〈c,b〉}20.设R1和R2为A上的关系,证明: (1)(R1∪R2) −1=R1−1∪R2−1(2)(R1∩R2) −1=R1−1∩R2−1答:(1)(R1∪R2)−1=R1−1∪R2−1任取〈x,y〉〈x,y〉(∈R1∪R2)−1⇔〈y,x〉(∈R1∪R2)⇔〈y,x〉∈R1∨ (y,x)∈R2)⇔〈x,y〉∈R1−1∨〈x,y〉∈R2−1⇔〈x,y〉∈R1−1∨R2−1所以(R1∪R2) −1=R1−1∪R2−1(2)(R1∩R2) −1=R1−1∩R2−1 任取〈x,y〉〈x,y〉(∈R1∩R2) −1⇔〈y,x〉(∈R1∩R2)⇔〈y,x〉∈R1∧ (y,x)∈R2)⇔〈x,y〉∈R1−1∧〈x,y〉∈R2−1⇔〈x,y〉∈R1−1∧R2−1所以(R1∪R2) −1=R1−1∩R2−126.33.43.16.47.。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 (2)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1. 第一章习题答案1.1 习题一答案1.1.1 习题一.1 答案根据题意,设集合A和B如下:Set A and BSet A and B在此情况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A的幂集为{ {}, {a}, {b}, {a, b} };•B的幂集为{ {}, {1}, {2}, {3}, {1, 2}, {1, 3}, {2, 3}, {1, 2, 3} };•A和B的笛卡尔积为{ (a, 1), (a, 2), (a, 3), (b, 1), (b, 2), (b, 3) }。
因此,习题一.1的答案为:•A的幂集为{ {}, {a}, {b}, {a, b} };•B的幂集为{ {}, {1}, {2}, {3}, {1, 2}, {1, 3}, {2, 3}, {1, 2, 3} };•A和B的笛卡尔积为{ (a, 1), (a, 2), (a, 3), (b, 1), (b,2), (b, 3) }。
1.1.2 习题一.2 答案根据题意,集合A和B如下所示:Set A and BSet A and B根据集合的定义,习题一.2要求我们判断以下命题的真假性:a)$A \\cap B = \\{ 2, 3 \\}$b)$\\emptyset \\in B$c)$A \\times B = \\{ (a, 2), (b, 1), (b, 3) \\}$d)$B \\subseteq A$接下来,我们来逐个判断这些命题的真假性。
a)首先计算集合A和B的交集:$A \\cap B = \\{ x\\,|\\, x \\in A \\, \\text{且} \\, x \\in B \\} = \\{ 2, 3 \\}$。
因此,命题a)为真。
b)大家都知道,空集合是任意集合的子集,因此空集合一定属于任意集合的幂集。
根据题意,$\\emptyset \\in B$,因此命题b)为真。
c)计算集合A和B的笛卡尔积:$A \\times B = \\{ (x, y) \\,|\\, x \\in A \\, \\text{且} \\, y \\in B \\} = \\{ (a, 1), (a, 2), (a, 3), (b, 1), (b, 2), (b, 3) \\}$。
离散数学答案版(全)
第一章命题逻辑内容:命题及命题联结词、命题公式的基本概念,真值表、基本等价式及永真蕴涵式,命题演算的推理理论中常用的直接证明、条件证明、反证法等证明方法。
教学目的:1. 熟练掌握命题、联结词、复合命题、命题公式及其解释的概念。
2. 熟练掌握常用的基本等价式及其应用。
3. 熟练掌握(主)析/合取范式的求法及其应用。
4. 熟练掌握常用的永真蕴涵式及其在逻辑推理中的应用。
5. 熟练掌握形式演绎的方法。
教学重点:1 .命题的概念及判断2 .联结词,命题的翻译3. 主析(合)取范式的求法4. 逻辑推理教学难点:1. 主析(合)取范式的求法2. 逻辑推理1.1命题及其表示法1.1.1 命题的概念数理逻辑将能够判断真假的陈述句称作命题。
1.1.2 命题的表示命题通常使用大写字母 A , B,…,Z或带下标的大写字母或数字表示,如A i, [10], R等,例如A1:我是一名大学生。
A1:我是一名大学生.[10]:我是一名大学生。
R:我是一名大学生。
1.2命题联结词1.2.1否定联结词「P1.2.2合取联结词A1.2.3 析取联结词V1.2.4 条件联结词—125126 与非联结词T性质:(1)P T P=「( PAP)二「P;(2)(P T Q)T( P T Q) -「( P T Q) - PAQ;(3)( P T P)T( Q TQ) -「P T「Q= P V Q。
127 或非联结词J性质:(1) P J P=「( P V Q) =「P;(2)( P J Q );( P J Q) =「( P J Q) = P V Q;(3)( P J P)J( Q J Q) =「P Q=P V-Q) = PAQ1.3 命题公式、翻译与解释1.3.1 命题公式定义命题公式,简称公式,定义为:(1)单个命题变元是公式;(2 )如果P是公式,则「P是公式;(3)如果P、Q是公式,则PAQ、PVQ、P > Q、P Q都是公式;(4)当且仅当能够有限次的应用(1)、(2)、(3)所得到的包括命题变元、联结词和括号的符号串是公式。
离散数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命题演算基础1.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若是请翻译为符号公式;若不是说明由。
(1)请给我一支笔!(2)火星上有生物。
(3)8=+Y X (4)只有努力工作,方能把事情做好。
(5)如果嫦娥是虚构的,而圣诞老人也是虚构的,那么许多孩子受骗了。
解(1)不为命题,因为它不是陈述句。
(2)是命题,用命题变元表示该命题。
P (3)不为命题,虽为陈述句,但不能判断其真假性。
(4)是命题。
设表示努力工作,表示把事情做好,则原句翻译为命题公式P Q 。
P Q →(5)是命题。
设表示嫦娥是虚构的,表示圣诞老人也是虚构的,表示许多孩子P Q R 受骗了,则原句翻译为。
R Q P →∧)(1.2试判定下列公式的永真性和可满足性。
(1)))(()(R Q P Q P ¬→¬∧¬→↔解当时,T P =原式=))(()(R Q T Q T ¬→¬∧¬→↔=))((R Q F Q ¬→¬∧→=F Q →=Q¬当=时,上式=;当时,上式=,因此公式存在成真解释Q T F F Q =T ,存在成假解释,故公式可满足,但非永真。
),,(),,(×=F T R Q P ),,(),,(×=T T R Q P (2)))(()(P R Q Q P ¬∨¬↔∧→¬解当时T P =原式=))(()(T R Q Q T ¬∨¬↔∧→¬=))((F R Q Q ∨¬↔∧¬=)(R Q Q ¬↔∧¬当=时Q T 上式=)(R T T ¬↔∧¬=R F ¬∧=F 当=时Q F 上式=)(R F F ¬↔∧¬=R T ¬¬∧=R ¬¬=R当时,上式=,因此公式存在成真解释,存在成假解释T R =T ),,(),,(T F T R Q P =,故公式可满足,但非永真。
离散数学第四版课后标准答案
离散数学第四版课后标准答案离散数学第四版课后答案第1章习题解答1.1 除(3),(4),(5),(11)外全是命题,其中,(1),(2),(8),(9),(10),(14),(15)是简单命题,(6),(7),(12),(13)是复合命题。
分析⾸先应注意到,命题是陈述句,因⽽不是陈述句的句⼦都不是命题。
本题中,(3)为疑问句,(5)为感叹句,(11)为祈使句,它们都不是陈述句,所以它们都不是命题。
其次,4)这个句⼦是陈述句,但它表⽰的判断结果是不确定。
⼜因为(1),(2),(8),(9),(10),(14),(15)都是简单的陈述句,因⽽作为命题,它们都是简单命题。
(6)和(7)各为由联结词“当且仅当”联结起来的复合命题,(12)是由联结词“或”联结的复合命题,⽽(13)是由联结词“且”联结起来的复合命题。
这⾥的“且”为“合取”联结词。
在⽇常⽣活中,合取联结词有许多表述法,例如,“虽然……,但是……”、“不仅……,⽽且……”、“⼀⾯……,⼀⾯……”、“……和……”、“……与……”等。
但要注意,有时“和”或“与”联结的是主语,构成简单命题。
例如,(14)、(15)中的“与”与“和”是联结的主语,这两个命题均为简单命题,⽽不是复合命题,希望读者在遇到“和”或“与”出现的命题时,要根据命题所陈述的含义加以区分。
1.2 (1)p: 2是⽆理数,p为真命题。
(2)p:5能被2整除,p为假命题。
(6)p→q。
其中,p:2是素数,q:三⾓形有三条边。
由于p与q都是真命题,因⽽p→q为假命题。
(7)p→q,其中,p:雪是⿊⾊的,q:太阳从东⽅升起。
由于p为假命题,q为真命题,因⽽p→q为假命题。
(8)p:2000年10⽉1⽇天⽓晴好,今⽇(1999年2⽉13⽇)我们还不知道p的真假,但p的真值是确定的(客观存在的),只是现在不知道⽽已。
(9)p:太阳系外的星球上的⽣物。
它的真值情况⽽定,是确定的。
1(10)p:⼩李在宿舍⾥. p的真值则具体情况⽽定,是确定的。
离散数学课后答案
离散数学课后答案第一章离散数学基础题目1问题:证明集合A和集合B的笛卡尔积的基数等于集合A 和集合B的基数的乘积。
答案:设集合A的基数为|A|,集合B的基数为|B|。
我们要证明集合A和集合B的笛卡尔积的基数等于集合A和集合B的基数的乘积,即|(A x B)| = |A| * |B|。
首先,我们可以将集合A x B表示为{(a, b) | a∈A, b∈B}。
由于A和B是两个集合,集合A x B中的元素可以看作是将A 中每个元素与B中每个元素组成的有序对。
因此,集合A x B 中的元素个数等于A中元素的个数乘以B中元素的个数,即|(A x B)| = |A| * |B|。
题目2问题:对任意两个集合A和B,证明A∩(A∪B) = A。
答案:要证明A∩(A∪B) = A,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集合的交和并的定义。
- 集合的交:集合A∩B表示同时属于集合A和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 集合的并:集合A∪B表示属于集合A或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现在,我们开始证明。
首先,根据集合的并的定义,A∪B 表示属于集合A或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因此,任意属于集合A的元素也一定属于A∪B,即A⊆A∪B。
其次,根据集合的交的定义,A∩(A∪B)表示同时属于集合A和集合A∪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由于A⊆A∪B,所以A中的元素一定属于A∪B,因此A∩(A∪B) = A。
综上所述,对任意两个集合A和B,A∩(A∪B) = A成立。
第二章命题逻辑题目1问题:证明合取命题的真值表达式。
答案:合取命题的真值表达式表示命题P和命题Q同时为真时合取命题为真,否则为假。
假设命题P和命题Q的真值分别为真(T)或假(F),那么合取命题的真值可以通过以下真值表得出:P Q P∧QT T TT F FF T FF F F从上述真值表可以看出,只有P和Q都为真时,合取命题才为真。
如果其中一个或两个命题为假,则合取命题为假。
题目2问题:证明命题的等价关系。
大学离散数学课后答案
9.1.1 解:⑴ 几何图表示如右。
⑵ deg(v 1)=3 deg(v 2)=4 deg(v 3)=3 deg(v 4)=3 deg(v 5)=1 deg(v 6)=0 奇度数结点数为 4。
⑶ (v 2,v 2) 为自环;(v 1,v 3) 与 (v 3,v 1) 为平行边;(v 4,v 5) 为悬挂边;v 5 为悬挂点;v 6 为孤立点。
该图为伪图。
9.1.2 证:⑴ n 个结点的所有图中,完全图边数最多。
每点n-1度,n 个点的总度数为:2m=∑=n i i v 1)deg(=n(n-1) ∴ m=n(n-1)/2n 个结点的任一图的边数≤完全图的边数,∴ m ≤n(n-1)/2 ※ ⑵ ∵ 在简单有向完全图中,任二点之间有两条方向相反的边,∴ 每点的度数为 2(n-1),∴ 总度数为 2m=2(n-1)n ,∴ m=n(n-1)。
※ 9.1.3 解:⑴ 去掉 v 点后,有 n-1个结点,m-d 条边。
⑵ 去掉 e 边后,有 n 个结点,m-1条边。
9.1.4 证:假设n 个结点的度数皆不相同∵ 在简单无向图中,一个结点的最大度数为n-1,最小度数为0。
∴ 它们只能为 0,1,…,n-1 n 个值。
∵ 0度点不与其它任何结点相邻,而n-1度点与其它任何结点相邻,∴ 二者产生一个矛盾。
※ 9.1.5 解:仅考虑无向图。
⑴ 可构成图,图如右。
⑵ 否。
奇度数结点数为奇数。
⑶ 否。
n 个结点的简单无向图中,结点的最大度数为n-1,5不可。
⑷ 否。
后三点均与其它各点有边,故第一点也应三度。
⑸ 否。
后二点均与其它各点有边,故第一点至少应为二度。
9.1.6 解:2m=nk m=nk/2 。
9.1.7 证:⑴ 当图G 中n 个点的度数都为 δ(G)时,总度数为 2m=n δ(G)。
但一般情况下,δ(G) 为最小度数,而并非所有结点的度数都为 δ(G)时, 必有 2m ≥n δ(G), ∴ 2m/n ≥δ(G) 。
离散数学答案-第四章习题解答.doc
习题四1.用归结法证明:(1)\= p^q^r(2)p T r , q — r# pvqir(3)p W 匕(p T q)v(p f r)(4)p /\q r |= (/? ^ r) v(t? r)(5)p v v r , p t r A q v『⑹(〃T q) T O T 厂)f= p T (q T r)解(1)首先将p I q , p I f , 7p T q八门化为合取范式。
p T q o —\p 7 q , p T r o —yp v r ,—>(# T q /\ 厂)u> -1(-1/? v(q A /*)) u> /? /\ (—v -i厂)给出子句集\rpy q’rpy l ”,p,->^rv—»r}的反驳如下。
①rpy q②~yp v r③p④-it?v—«r⑤q由①和③⑥r由②和③⑦由④和⑤⑧口由⑥和⑦因此,p — q , p T r b p I q z⑵将p T r, q T厂7p v q —厂)化为合取范式。
/? T 厂O -1〃\/儿q t ro-yq 7 丫、-i( p v q r) <=> (p v q) /\—^r 给111子句集{ v r, v r, p v ty, -.r}的反驳如下:—p v r②->q v r③p y q④—if⑤q 7 T rti①和③⑥r由②和⑤⑦□由④和⑥因此,p—> r, q T r 匕p v q T r。
⑶首先将p t qy r, -•((/?^^)v(p^r))化为合取范式。
p T q \z 厂 o -yp v <7 v r ,T q) \/ (p —> r)) o -i((-ip v^) v (-i/? v r))<=> p A —yq A -ir给出子句集\rp7 q\/ F ,p, -yq , 的反驳如下。
—7 q7 丫 Prq—>rq7 丫由①和② r由③和⑤ □由④和⑥①②③④⑤⑥⑦因此,p T qvr \= (j?->(7)v(/?^r)(4)首先将 p /\qf r, -i((pr) v ((? -> r))化为合取范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题1.11、(1)否(2)否(3)是,真值为0(4)否(5)是,真值为12、(1)P:天下雨 Q:我去教室┐P → Q(2)P:你去教室 Q:我去图书馆 P → Q(3)P,Q同(2) Q → P(4)P:2是质数 Q:2是偶数 P∧Q3、(1)0(2)0(3)14、(1)如果明天是晴天,那么我去教室或图书馆。
(2)如果我去教室,那么明天不是晴天,我也不去图书馆。
(3)明天是晴天,并且我不去教室,当且仅当我去图书馆。
习题1.21、(1)是(2)是(3)否(4)是(5)是(6)否2、(1)(P → Q) →R,P → Q,R,P,Q(2)(┐P∨Q) ∨(R∧P),┐P ∨ Q,R∧P,┐P,Q,R,P(3)((P → Q) ∧ (Q → P)) ∨┐(P → Q)),(P → Q) ∧(Q → P),┐(P → Q),P →Q,(Q → P),P → Q,P,Q,Q,P,P,Q3、(1)((P → Q) → (Q → P)) → (P → Q)(2)((P → Q) ∨ ((P → Q) → R))→ ((P → Q) ∧ ((P → Q) → R))(3)(Q → P∧┐P) → (P∧┐P → Q)4、(P → Q) ∨ ((P∧Q) ∨ (┐P∧┐Q)) ∧ (┐P∨Q)习题1.31、(1)I(P∨(Q∧R)) = I(P)∨(I(Q)∧I(R)) = 1∨(1∧0) = 1(2)I((P∧Q∧R)∨(┐(P∨Q)∧┐(R∨S))) = (1∧1∧0)∨(┐(1∨1)∧┐(0∨1)) = 0∨(0∧0) = 0(3)I((P←→R)∧(┐Q→S)) = (1←→0)∧(┐1→1) = 0∧1 = 0(4)I((P∨(Q→R∧┐P))←→(Q∨┐S)) = (1∨(1→(0∧┐1)))←→(1∨┐1) = 1←→1 =(5)I(┐(P∧Q)∨┐R∨((Q←→┐P)→R∨┐S)) = ┐(1∧1)∨┐0∨((1←→┐1)→(0∨┐1)) = 0∨1∨1 = 12、(1)P Q P→Q Q∧(P→Q) Q∧(P→Q)→P0 0 1 0 10 1 1 1 01 0 0 0 11 1 1 1 1(2)P Q R Q∧R ┐(P∨(Q∧R)) P∨Q P∨R (P∨Q)∧(P∨R) 原式0 0 0 0 1 0 0 0 00 0 1 0 1 0 1 0 00 1 0 0 1 1 0 0 00 1 1 1 0 1 1 1 01 0 0 0 0 1 1 1 01 0 1 0 0 1 1 1 01 1 0 0 0 1 1 1 01 1 1 1 0 1 1 1 0(3)P Q R P∨Q Q∧P P∨Q→Q∧P P∧┐R 原式0 0 0 0 0 1 0 00 0 1 0 0 1 0 00 1 0 1 0 0 0 10 1 1 1 0 0 0 11 0 0 1 0 0 1 11 0 1 1 0 0 0 11 1 0 1 1 1 1 11 1 1 1 1 1 0 03、(1)原式 <=> F→Q <=> T 原式为永真式(2)原式 <=> ┐T∨(┐(┐P∨Q)∨(┐┐Q∨┐P)) <=> (P∧┐Q)∨(Q∨┐P)<=> (P∧┐Q)∨┐(P∧┐Q) <=> T 原式为永真式(3)原式 <=> ┐(P∧Q) ←→┐(P∧Q) <=> T 原式为永真式(4)原式 <=> P∧(Q∨R) ←→ P∧(Q∨R) <=> T 原式为永真式(5)原式 <=> ┐(P∨┐Q)∨Q <=> (┐P∧Q)∨Q <=> Q 原式为可满足式(6)原式 <=> ┐(P∧Q)∨P <=> ┐P∨┐Q∨P <=> T∨┐Q <=> T 原式为永真式(7)原式 <=> (┐P∨P∨Q)∧┐P <=> (T∨Q)∧┐P<=> T∧┐P <=> ┐P 原式为可满足式(8)原式 <=> ┐((P∨Q) ∧(┐Q∨R))∨(┐P∨R) <=> (P∧┐Q)∨(Q∧┐R)∨(┐P∨R) <=> ((P∧┐Q)∨┐P)∨((Q∧┐R)∨R)<=>(( P∨┐P)∧(┐Q∨┐P))∨(( Q∨R)∧(┐R∨R))<=> (┐Q∧┐P)∨( Q∨R) <=> T 原式为永真式4、(1)左 <=> ┐P∨┐Q∨P <=> ┐┐P∨(┐P∨┐Q) <=> 右(2)左 <=> ┐(┐P∨Q) <=> 右(3)左 <=> ┐(P∧Q)∨P <=> ┐P∨┐Q∨P <=> T∨┐Q <=> 右(4)左 <=> ┐(P→Q)∨┐(Q→P) <=> (P∧┐Q)∨(Q∧┐P) <=> 中<=> ((P∧┐Q)∨Q)∧((P∧┐Q)∨┐P)<=> (P∨Q)∧(┐Q∨Q)∧(P∨┐P)∧(┐Q∨┐P)<=> (P∨Q)∧┐(P∧Q) <=> 右(5)左 ( P Q) ( R Q) (P Q) Q 右5.(1)左 Q P Q 右(2)(P (Q R)) ((P Q) (P R))( P Q R) ( P Q) ( P R)(P Q R) (P Q) P R(P Q R) ((P P) ( Q P)) R(P Q R) ( Q P R)(P Q R) (P Q R)T故P (Q R) (P Q) (P R)(3).(P Q) (P P Q)( P Q) P (P Q)( P Q) ( P P) ( P Q)( P Q) ( P Q)T故P Q P P Q(4).((P Q) Q) P Q( ( P Q) Q) P Q(( P Q) Q) P Q( P Q) (Q Q) P Q(P Q) (P Q)T故(P Q) Q P Q(5).((P P) Q) ((P P) R) (Q R)(( T Q) ( T R)) Q R(Q R) Q RQ R Q RQ TT故((P P) Q) ((P P) R) Q R(6)左 (Q F) (R F)( Q F) ( R F)Q RRR Q 右6.(1)原式 ( P Q R)(2)原式 P Q P (P Q P)(3)原式 P (Q R P) P Q R ( P Q R)7.(1)原式 ( P Q P)(2)原式 ( P Q R) P Q ( ( P Q R) P Q)(3)原式 P Q (R P) (P Q (R P))8. (1) (P Q) (( P ( P Q)) R) P(2)(P Q R) ( P R)(3)(P F) (Q T)习题1.41.(1)原式 ( P Q) (( P Q) (Q P))( P Q) (Q P)(P Q) Q PQ P,既是析取范式又是合取范式(2)原式 (( P Q) ( P Q)) ( ( P Q) ( P Q))(P Q) (P Q) 析取范式P (Q Q)合取范式(3)原式 P Q S ( P Q)析取范式( P ( P Q)) Q SP Q S合取范式(4)原式 P P Q Q R既是析取范式又是合取范式2.(1)原式 P Q R为真的解释是:000,001,011,100,101,110,111故原式的主析取范式为:( P Q R) ( P Q R) ( P Q R) (P Q R) (P QR) (P Q R) (P Q R)(2)原式 (P Q) R(P Q (R R)) ((P P) R)(P Q R) (P Q R) (P Q) ( P R)(P Q R) (P Q R) (P (Q Q) R) ( P (Q Q) R)(P Q R) (P Q R) (P Q R) (P Q R) ( P Q R) ( P Q R)(P Q R) (P Q R) (P Q R) ( P Q R) ( P Q R)为真的解释是101,100,111,011,001(3)原式 ( P (Q R)) (P ( Q R))(( P (Q R)) P) (( P (Q R)) ( Q R))( P P) (Q P R) ( P Q R) (Q R Q R)(P Q R) ( P Q R)为真的解释是:000,111(4)原式 P P Q Q R P Q R为真的解释是:001,010,011,100,101,110,111故原式的主析取范式为:( P Q R) ( P Q R) ( P Q R) (P Q R) (P Q R) (P Q R) (P Q R)3.(1)原式 P Q P Q T主合取范式,无为假的解释。
(2)原式 (P Q R) ( P Q R) ( P Q R) ( P Q R)为真的解释为:111,011,001,000,故为假的解释为:010,100,101,110原式的主合取范式为:(P Q R) ( P Q R) ( P Q R) ( P Q R)(3)由 2.(2)知,原式为真的解释是:101,100,111,011,001,故为假的解释是:000,010,110.故原式的主合取范式为:(P Q R) (P Q R) ( P Q R)(4)由2.(4)知,原式为假的解释是:000,故原式的主合取范式为:P QR4.(1)左式 ( P Q) ( P R)( P Q (R R)) ( P (Q Q) R)( P Q R) ( P Q R) ( P Q R)右式 P (Q R) ( P Q) ( P R)( P Q R) ( P Q R) ( P Q R)故原式成立。
(2)左式(P∧┐Q)∨(P∧Q),右式(P∨P)∧(┐Q∨P) P∧(P∨┐Q) P (P∧┐Q)∨(P∧Q),故原式成立(3)左式(P∧Q)∧┐(P∧Q) F,主析取范式右式┐(P∨Q)∧(P∨Q) F,故原式成立(4)左式 T∨(P∧Q) T,主合取范式右式┐(P∧Q)∨(P∧Q) T,故原式成立习题1.51.(1)①P∧Q 前提②P ①,化简③P→(Q→R) 前提④Q→R ②,③,MP⑤Q ①,化简⑥R ④,⑤,MP(2)①R 前提②┐(Q∧R)前提③┐Q∨┐R ②,E11④┐Q ①,③,析取三段论⑤┐P∨Q 前提⑥┐P ④,⑤,析取三段论(3)①┐S 假设前提②S∨P 前提③P ①,②,析取三段论④(P→Q)∧(P→R)前提⑤P→Q ④,化简⑥P→R ⑤,化简⑦Q ③,⑤,MP⑧R ③,⑥,MP⑨Q∧R ⑦,⑧,合取引入⑩┐(Q∧R)前提⑪(Q∧R)∧┐(Q∧R)⑨,⑩,合取引入⑫F ⑪,E21故原推理成立(4)①┐R 假设前提②(P→Q)→R 前提③┐(P→Q)①,②,拒取式④P∧┐Q ③,E14,E10⑤Q∧T 前提⑥P∧┐Q∧Q∧T ④,⑤,合取引入⑦F ⑥,E21,E17故原推理成立2.(1)①P 附加前提②┐P∨Q 前提③Q ①,②,析取三段论④┐Q∨R 前提⑤R ③,④,析取三段论⑥R→S 前提⑦S ⑤,⑥,MP⑧P→S CP(2)①P 附加前提②P→Q 前提③Q ①,②,MP④P∧Q ①,③,合取引入⑤P→P∧Q CP(3)①P∧Q 附加前提②P ①,化简③P∨Q ②,附加规则④P∨Q→R 前提⑤R ③,④,MP⑥P∧Q→R CP(4)①P 附加前提②Q 附加前提③P→(Q→R)前提④Q→R ①,③,MP⑤R ②,④,MP⑥Q→(R→S)前提⑦R→S ②,⑥,MP⑧S ⑤,⑦,MP⑨P→Q→R CP3.(1)①┐(┐P)假设前提②P ①,E1③P→┐Q 前提④┐Q ②,③,MP⑤Q∨┐R 前提⑥┐R ④,⑤,析取三段论⑦R∧┐S 前提⑧┐R∧R∧┐S ⑥,⑦,合取引入⑨F ⑧,E21,E17故原推理成立(2)①┐(R∨S)假设前提②┐R∧┐S ①,E10③┐R ②,化简④┐S ②,化简⑤P→R 前提⑥Q→S 前提⑦┐P ③,⑤,拒取式⑧┐Q ④,⑥,拒取式⑨┐P∧┐Q ⑦,⑧,合取引入⑩┐(P∨Q)⑨,E10⑪P∨Q 前提⑫┐(P∨Q)∧(P∨Q)⑩,⑪,合取引入⑬F ⑫,E21故原推理成立(3)1.┐(┐S) 假设前提2.S 1,E13.S→┐Q 前提4.┐Q 2, 3,MP5.┐R Q 前提6.(┐R→Q) ∧(R→┐Q) 5,E157.┐R→Q 6,化简8.R 4, 7,拒取式9.┐R 前提10.R∧┐R 8,9,合取引入11.F 10,E21故反推原理正确(4) 1.┐(P Q) 假设前提2.┐(P→Q)∨┐(Q→P) 1,E15,E113.┐(P→Q) →┐(R∨S) 前提4. (Q→P) ∨┐R 前提5.┐(Q→P) →┐R 4,E146.┐(R∨S) ∨┐R 2,3,5构造二难性7.┐((R∨S) ∧R) 6,E118.┐R 7,E139.R 前提10.┐R∧R 8,9合取引入11.F 10,E21故反推原理正确4 (1)先证├┐┐A→A①┐┐A 附加前提②┐┐A→(┐A→┐┐┐A) P31例1.5.7中用┐A置换用┐┐┐A置换A③(┐A→┐┐┐A) ①,②,MP④(┐A→┐┐┐A) →(┐┐A→A) L3中用┐┐A置换B⑤┐┐A→A ③,④,MP⑥A ①,⑤,MP⑦┐┐A→A 演绎定理再证├A→┐┐A①┐┐┐A→┐A 上述结论中用┐A置换A②(┐┐┐A→┐A) →(A→┐┐A) L3中用┐┐A置换A,用A置换B③A→┐┐A ①,②,MP最后证├((B→A) →(┐A→┐┐B))①B→A 附加前提②┐┐B→B 上述结论③┐┐B→A ①,②,HS④A→┐┐A 上述结论⑤┐┐B→┐┐A ③,④,HS⑥(┐┐B→┐┐A) →(┐A→┐B) L3中用┐B置换A,用┐A 置换B⑦┐A→┐B ⑤,⑥,MP⑧(B→A) →(┐A→┐B) 演绎定理(2)先证├┐(A→B) →A①┐(A→B) 附加前提②┐A→(A→B) P31,例1.5.7③(┐A→(A→B)) →(┐(A→B) →┐┐A) (1)④┐(A→B) →┐┐A ②,③,MP⑤┐┐A ①,④,MP⑥┐┐A→┐A 上述结论⑦A ⑤,⑥,MP⑧┐(A→B) →A 演绎定理再证├┐(A→B) →(B→A)①┐(A→B) →A 上述结论②A→(B→A) L1③┐(A→B) →(B→A) ①,②,HS习题1.61. P→Q┐P∨Q(P↓P) ∨Q┐((P↓P) ↓Q) ((P↓P) ↓Q)↓((P↓P) ↓Q)(P∨Q) ∧R┐(┐(P∨Q) ∨┐R) ┐((P↓Q) ∨(R↓R))(P↓Q) ↓(R↓R)2. P∧(Q→R) P∧(┐Q∨R) Û(P∧┐Q) ∨(P∧R) Û┐(P↑┐Q) ∨┐(P↑R) Û┐((P↑(Q↑Q)) ∧(P↑R)) Û(P↑(Q↑Q)) ↑(P↑R)3.(1)左式ÛP∧QÛ┐(┐P∨┐Q) Û右式(2)左式ÛP∨QÛ┐(┐P∧┐Q) Û右式4.(1)否,见P33,例1.6.1(2)否,见P33,例1.6.1(3)是,P→Q Û┐(P Q),P∧QÛ┐(┐P∨┐Q) Û┐(P→┐Q) ÛP ┐Q, P∨QÛ┐P→QÛ┐(┐P Q),P QÛ(P→Q) ∧(Q→P) Û┐(┐(P→Q) ∨┐(Q→P)) Û┐((P→Q) →┐(Q→P)) Û(P→Q) ┐(Q→P) Û┐(P Q) (Q P){┐, }中去掉┐,无法表示否定,去掉,无法表示二元运算(4 ) 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