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检测技术课后答案
入侵检测技术 课后答案
![入侵检测技术 课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5e39ae524de518964b7dd5.png)
精品文档. 第1章入侵检测概述思考题:(1)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DIDS)是如何把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方法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方法集成在一起的?答: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是将主机入侵检测和网络入侵检测的能力集成的第一次尝试,以便于一个集中式的安全管理小组能够跟踪安全侵犯和网络间的入侵。
DIDS的最初概念是采用集中式控制技术,向DIDS中心控制器发报告。
DIDS解决了这样几个问题。
在大型网络互联中的一个棘手问题是在网络环境下跟踪网络用户和文件。
DIDS允许用户在该环境中通过自动跨越被监视的网络跟踪和得到用户身份的相关信息来处理这个问题。
DIDS是第一个具有这个能力的入侵检测系统。
DIDS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从发生在系统不同的抽象层次的事件中发现相关数据或事件。
这类信息要求要理解它们对整个网络的影响,DIDS用一个6层入侵检测模型提取数据相关性,每层代表了对数据的一次变换结果。
(2)入侵检测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答:一般来说,入侵检测系统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监控、分析用户和系统的活动;●审计系统的配置和弱点;●评估关键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识别攻击的活动模式;●对异常活动进行统计分析;●对操作系统进行审计跟踪管理,识别违反政策的用户活动。
(3)为什么说研究入侵检测非常必要?答:计算机网络安全应提供保密性、完整性以及抵抗拒绝服务的能力,但是由于连网用户的增加,网上电子商务开辟的广阔前景,越来越多的系统受到入侵者的攻击。
为了对付这些攻击企图,可以要求所有的用户确认并验证自己的身份,并使用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还可以用各种密码学方法对数据提供保护,但是这并不完全可行。
另一种对付破坏系统企图的理想方法是建立一个完全安全的系统。
但这样的话,就要求所有的用户能识别和认证自己,还要采用各种各样的加密技术和强访问控制策略来保护数据。
而从实际上看,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因此,一个实用的方法是建立比较容易实现的安全系统,同时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建立相应的安全辅助系统。
计算机网络安全课后题答案
![计算机网络安全课后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be2bde6c85ec3a86c2c566.png)
第一章绪论1. 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安全威胁有哪些?答:1.主要威胁:计算机网络实体面临威胁(实体为网络中的关键设备);计算机网络系统面临威胁(典型安全威胁);恶意程序的威胁(如计算机病毒、网络蠕虫、间谍软件、木马程序);计算机网络威胁有潜在对手和动机(恶意攻击/非恶意) 2. 典型的网络安全威胁:窃听、重传、伪造、篡造、非授权访问、拒绝服务攻击、行为否认、旁路控制、电磁/射频截获、人员疏忽。
2.分析计算机网络的脆弱性和安全缺陷答:偶发因素:如电源故障、设备的功能失常及软件开发过程留下的漏洞或逻辑错误;自然灾害:各种自然灾害对计算机系统构成严重的威胁;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对计算机网络的破坏和威胁(包括被动攻击、主动攻击、邻近攻击、内部人员攻击和分发攻击)。
3.分析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需求答:互联网具有不安全性;操作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数据的安全问题;传输路线的安全问题;网络安全管理问题。
4.分析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答: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利用管理控制和技术措施,保证在一个网络环境里,信息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及可使用受到保护。
网络的安全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网络的系统安全;二是网络的信息安全。
从广义上说,网络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不可否性和可控性是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网络安全的研究领域。
5.论述OSI安全体系结构答:OSI安全系统结构定义了鉴别服务、访问控制服务、数据机密性服务、数据完整性服务和抵抗赖性服务等五类网络安全服务;也定义了加密机制、数据签名机制、访问控制机制、数据完整性机制、鉴别交换机制、通信业务流填充机制、路由控制和公证机制等八种基本的安全机制。
6.PPDR安全模型地结构答:PPDR模型是一种常用的网络安全模型,主包含四个主要部份:Policy(安全策略)、Protection(防护)、Detection (检测)和Response(响应)。
7.简述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答:网络安全技术:物理安全措施、数据传输安全技术、内外网隔离技术、入侵检测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审计技术、安全性检测技术、防病毒技术、备份技术和终端安全技术。
国防《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课后习题答案第9章
![国防《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课后习题答案第9章](https://img.taocdn.com/s3/m/88c322e3941ea76e58fa0450.png)
第9章入侵检测技术习题参考答案1.什么是入侵检测?什么是入侵检测系统?入侵检测系统的功能有哪些?答:入侵检测(Intrusion Detection,ID)就是通过从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网络或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遭到攻击的迹象,同时做出响应。
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s,IDS)是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为系统建立的安全辅助系统;是完成入侵检测功能的软件、硬件的集合。
总体来说其主要功能有:(1)用户和系统行为的检测和分析。
(2)重要的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评估。
(3)系统配置和漏洞的审计检查。
(4)异常行为模式的统计分析。
(5)已知的攻击行为模式的识别。
(6)操作系统的审计跟踪管理及违反安全策略的用户行为的识别。
2.根据CIDF模型,入侵检测系统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答:CIDF模型的4个组件和各自的作用如下:(1) 事件产生器(Event Generators),即信息获取子系统,用于收集来自主机和网络的事件信息,为检测信息提供原始数据,并将这些事件转换成CIDF的GIDO(统一入侵检测对象)格式传送给其他组件。
(2) 事件分析器(Event Analyzers),即分析子系统,是入侵检测系统的核心部分。
事件分析器分析从其他组件收到GIDO(统一入侵检测对象),并将产生的新GIDO(统一入侵检测对象)再传送给其他组件,用于对获取的事件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判断是否有入侵行为发生并检测出具体的攻击手段。
(3) 响应单元(Response Units),即响应控制子系统。
响应单元处理收到GIDO(统一入侵检测对象),用以向系统管理员报告分析结果并采取适当的相应策略以响应入侵行为。
(4) 事件数据库(Event Databases),即数据库子系统,用来存储系统运行的中间数据并进行规则匹配的安全知识库。
入侵检测技术-课后答案
![入侵检测技术-课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e6066c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dd.png)
入侵检测技术-课后答案第1章入侵检测概述思考题:(1)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DIDS)是如何把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方法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方法集成在一起的?答: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是将主机入侵检测和网络入侵检测的能力集成的第一次尝试,以便于一个集中式的安全管理小组能够跟踪安全侵犯和网络间的入侵。
DIDS的最初概念是采用集中式控制技术,向DIDS中心控制器发报告。
DIDS解决了这样几个问题。
在大型网络互联中的一个棘手问题是在网络环境下跟踪网络用户和文件。
DIDS允许用户在该环境中通过自动跨越被监视的网络跟踪和得到用户身份的相关信息来处理这个问题。
DIDS是第一个具有这个能力的入侵检测系统。
DIDS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从发生在–– 1系–– 2–– 1–– 1到攻击,只要尽可能地检测到,甚至是实时地检测到,然后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入侵检测系统一般不是采取预防的措施以防止入侵事件的发生,入侵检测作为安全技术其主要目的有:(1)识别入侵者;(2)识别入侵行为:(3)检测和监视已成功的安全突破;(4)为对抗入侵及时提供重要信息,阻止事件的发生和事态的扩大。
从这个角度看待安全问题,入侵检测非常必要,它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安全保护措施的不足。
第2章入侵方法与手段选择题:(1) B.(2) B思考题:(1)一般来说,黑客攻击的原理是什–– 1么?答:黑客之所以能够渗透主机系统和对网络实施攻击,从内因来讲,主要因为主机系统和网络协议存在着漏洞,而从外因来讲原因有很多,例如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等等,而最主要的是个人、企业甚至国家的利益在网络和互联网中的体现。
利益的驱动使得互联网中的黑客数量激增。
(2)拒绝服务攻击是如何实施的?答:最基本的DoS攻击是利用合理的服务请求来占用过多的服务资源,致使服务超载,无法响应其他的请求。
这些服务资源包括网络带宽,文件系统空间容量,开放的进程或者向内的连接。
这种攻击会导致资源的匮乏,无论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多么快,内存容量多么大,互连网的速度多么快都无法避免这种攻击带来的后果。
入侵、渗透与加固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入侵、渗透与加固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https://img.taocdn.com/s3/m/3fb02b39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d7.png)
入侵、渗透与加固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指纹识别技术是什么?参考答案:组件是网络空间最小单元,WEB应用程序、数据库、中间件等都属于组件。
指纹是组件上能标识对象类型的一段特征信息,用来在渗透测试信息收集环节中快速识别目标服务。
大部分应用组件有包含足以说明当前服务名称和版本的特征,漏洞处理者可以识别这些特征获取当前服务信息,从而进行一系列渗透测试工作。
2.简述IPsec vpn建立过程参考答案:安全协商,第一阶段协商身份认证算法,验证算法,加密算法,并协商隧道模式(主动模式或者野蛮模式)第二阶段协商通信保护协议(ESP或者AH),建立隧道连接。
网络联通,通过静态路由方式学习路由,不同数据网段可通信。
3.端口扫描扫描网络和扫描主机的区别参考答案:网络扫描主要是针对网段,连续或部分网络地址,主要扫描端口及IP、MAC地址信息,扫描主机是明确对方IP地址来精准扫描,主要是扫描漏洞、操作系统版本等。
4.防火墙管理员角色有那些分类参考答案:超级管理员(admin账户),具备所有权限。
系统操作员,具备除对管理员账户控制之外的所有权限,可以进行策略编辑,配置变更等权限。
系统日志管理权限,可以查看防火墙系统日志。
系统查看权限,可查看防火墙系统配置,不能更改配置。
5.会话是防火墙基本数据结构,用于防火墙能够快速地转发报文。
会话六元组是参考答案:1.源IP地址2.目的IP地址3.源端口4.目的端口5.协议6.安全区域6.简单谈谈入侵检测设备和入侵防御设备的区别参考答案:入侵检测重点在检测,不主动防御,一般适合安全级别要求不高的区域,入侵防御会主动阻断高危攻击,一般适合安全级别要求高的区域。
7.什么是反向代理技术参考答案:正向代理可以通过浏览器代理或者软件代理访问技术来获得WEB或者数据表单结果,而反向代理则将代理结果反馈给服务器,而终端用户通过访问代理服务器来获得访问结果。
8.如何防范MAC地址泛洪攻击参考答案:黑客利用发大量包使交换机找不到ARP表中信息而广播,造成性能损失和危害,可以通过限制交换机接口广播包数量来解决。
入侵检测复习题及答案
![入侵检测复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c18e68a417866fb94a8e0f.png)
入侵检测复习题及答案一、填空【试题16】从网络高层协议角度看,网络攻击可以分为__________。
A.主动攻击与被动攻击B.服务攻击与非服务攻击C.病毒攻击与主机攻击D.侵入攻击与植入攻击【试题17】在网络安全中,中断指攻击者破坏网络系统的资源,使之变成无效的或无用的。
这是对_________。
A.可用性的攻击B.保密性的攻击C.完整性的攻击D.真实性的攻击【试题18】对网络的威胁包括:Ⅰ. 假冒Ⅱ. 特洛伊木马Ⅲ. 旁路控制Ⅳ. 陷井Ⅴ. 授权侵犯在这些威胁中,属于渗入威胁的为__________。
A.Ⅰ、Ⅲ和ⅤB. Ⅲ和ⅣC.Ⅱ和ⅣD. Ⅰ、Ⅱ、Ⅲ和Ⅳ【试题19】如果使用大量的连接请求攻击计算机,使得所有可用的系统资源都被消耗殆尽,最终计算机无法再处理合法的用户的请求,这种手段属于_________攻击。
A.拒绝服务B.口令入侵C.网络监听D.IP哄骗【试题20】有一种攻击不断对网络服务系统进行干扰,改变其正常的作业流程,执行无关程序使系统显影减慢甚至瘫痪。
它影响正常用户的使用,甚至使合法用户被排斥而不能得到服务。
这种攻击叫做__________攻击。
A.可用性攻击B.拒绝性攻击C.保密性攻击D.真实性攻击二、名词解释1、IP:网际协议ICMP: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ARP:地址解析协议RARP:反向地址解析协议TCP:传输控制协议UDP:用户数据报协议三、简答1、什么是P2DR模型?答:P2DR模型是可适应网络安全理论或称为动态信息安全理论的主要模型。
P2DR模型是TCSEC模型的发展,也是目前被普遍采用的安全模型。
P2DR模型包含四个主要部分:Policy(安全策略)、Protection(防护)、Detection(检测)和Response (响应)。
防护、检测和响应组成了一个所谓的“完整的、动态”的安全循环,在安全策略的整体指导下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
网络安全防范体系应该是动态变化的。
安全防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P2DR是安氏推崇的基于时间的动态安全体系。
计算机网络安全第二版课后答案
![计算机网络安全第二版课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f70a3f6edb6f1aff001ff7.png)
计算机网络安全第二版课后答案【篇一:计算机网络安全教程第2版__亲自整理最全课后答案】txt>一、选择题1. 狭义上说的信息安全,只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介绍信息安全的研究内容。
2. 信息安全从总体上可以分成5个层次,密码技术是信息安全中研究的关键点。
3. 信息安全的目标cia指的是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
4. 1999年10月经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将计算机安全保护划分为以下5个级别。
二、填空题1. 信息保障的核心思想是对系统或者数据的4个方面的要求:保护(protect),检测(detect),反应(react),恢复(restore)。
2. tcg目的是在计算和通信系统中广泛使用基于硬件安全模块支持下的可信计算平台trusted computing platform,以提高整体的安全性。
3. 从1998年到2006年,平均年增长幅度达50%左右,使这些安全事件的主要因素是系统和网络安全脆弱性(vulnerability)层出不穷,这些安全威胁事件给internet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4. b2级,又叫结构保护(structured protection)级别,它要求计算机系统中所有的对象都要加上标签,而且给设备(磁盘、磁带和终端)分配单个或者多个安全级别。
5. 从系统安全的角度可以把网络安全的研究内容分成两大体系:攻击和防御。
三、简答题1. 网络攻击和防御分别包括哪些内容?答:①攻击技术:网络扫描,网络监听,网络入侵,网络后门,网络隐身②防御技术:安全操作系统和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网络安全协议。
2. 从层次上,网络安全可以分成哪几层?每层有什么特点?答:从层次体系上,可以将网络安全分为4个层次上的安全:(1)物理安全特点:防火,防盗,防静电,防雷击和防电磁泄露。
(2)逻辑安全特点:计算机的逻辑安全需要用口令、文件许可等方法实现。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习题答案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9e4576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8b.png)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习题答案1. 第一题答案: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主要包括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等。
2. 第二题答案:加密技术是一种通过使用密码算法将信息转换成不可读的形式,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者获取、修改或破坏信息的技术。
常见的加密算法有DES、AES和RSA等。
3. 第三题答案:防火墙技术是一种用于保护计算机网络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恶意攻击的技术。
它通过监控和控制网络流量,筛选和阻止可能具有威胁的数据包和连接,确保网络安全。
4. 第四题答案:入侵检测技术是一种用于监测和识别网络中的恶意活动和攻击的技术。
它通过分析网络流量和系统日志,基于事先设定的规则或特征,发现并报告潜在的入侵事件。
5. 第五题答案:访问控制技术是一种用于限制和控制用户对计算机网络资源的访问权限的技术。
它通过认证、授权和审计等机制,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可以访问和使用网络资源。
6. 第六题答案:DMZ(Demilitarized Zone)是指位于两个网络之间的一个隔离区域,常用于保护内部网络资源免受外部网络和互联网的攻击。
在DMZ中部署防火墙和其他安全设备可以增加网络的安全性。
7. 第七题答案: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是一种通过公共网络(如互联网)建立私密连接的网络技术。
它使用加密和隧道技术,可以在不安全的公共网络上传输私密和敏感的数据。
8. 第八题答案:密码学是研究设计密码算法和保护信息安全的学科。
它包括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消息认证码、数字签名等基本密码技术,以及密码分析和密码攻击等相关技术。
9. 第九题答案:DDoS(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攻击是一种通过大量恶意流量淹没目标网络资源,使其无法正常运行的攻击方式。
常见的DDoS攻击包括UDP洪水攻击、SYN洪水攻击和HTTP攻击等。
10. 第十题答案:数字证书是用于认证和加密通信的一种数字凭证。
网络安全课后习题答案
![网络安全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90197d8d15abe23482f4d84.png)
第一章绪论1.1.1、计算机网络面临的主要威胁:①计算机网络实体面临威胁(实体为网络中的关键设备)②计算机网络系统面临威胁(典型安全威胁)③恶意程序的威胁(如计算机病毒、网络蠕虫、间谍软件、木马程序)④计算机网络威胁的潜在对手和动机(恶意攻击/非恶意)2、典型的网络安全威胁:①窃听②重传③伪造④篡改⑤非授权访问⑥拒绝服务攻击⑦行为否认⑧旁路控制⑨电磁/射频截获⑩人员疏忽1.2.1计算机网络的不安全主要因素:(1)偶发因素:如电源故障、设备的功能失常及软件开发过程中留下的漏洞或逻辑错误等。
(2)自然灾害:各种自然灾害对计算机系统构成严重的威胁。
(3)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对计算机网络的破坏也称为人对计算机网络的攻击。
可分为几个方面:①被动攻击②主动攻击③邻近攻击④内部人员攻击⑤分发攻击1.2.2不安全的主要原因:①互联网具有不安全性②操作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③数据的安全问题④传输线路安全问题⑤网络安全管理的问题1.3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和信息论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1.3.1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利用管理控制和技术措施,保证在一个网络环境里,信息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及可使用性受到保护。
网络的安全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网络的系统安全;二是网络的信息安全(最终目的)。
1.3.2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目标:①保密性②完整性③可用性④不可否认性⑤可控性1.3.3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层次:①物理安全②逻辑安全③操作系统安全④联网安全1.3.4网络安全包括三个重要部分:①先进的技术②严格的管理③威严的法律1.4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结构1.4.1网络安全基本模型:(P27图)1.4.2OSI安全体系结构:①术语②安全服务③安全机制五大类安全服务,也称安全防护措施(P29):①鉴别服务②数据机密性服务③访问控制服务④数据完整性服务⑤抗抵赖性服务1.4.3PPDR模型(P30)包含四个主要部分:Policy(安全策略)、Protection(防护)、Detection(检测)和Response(响应)。
第8章 入侵检测系统(IDS)及应用习题答案
![第8章 入侵检测系统(IDS)及应用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e7533143323968011c9217.png)
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 入侵者进入我们的系统主要有三种方式:物理入侵、系统入侵、远程入侵。
2. 入侵检测系统是进行入侵检测的软件与硬件的组合。
3. 入侵检测系统由三个功能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感应器(Sensor)、分析器(Analyzer)和管理器(Manager)。
4. 入侵检测系统根据其监测的对象是主机还是网络分为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
5.入侵检测系统根据工作方式分为在线检测系统和离线检测系统。
6. 通用入侵检测模型由主体、客体、审计记录、活动参数、异常记录、活动规则六部分组成。
二、选择题1.IDS产品相关的等级主要有(BCD)等三个等级:A: EAL0 B: EAL1 C: EAL2 D: EAL32. IDS处理过程分为(ABCD )等四个阶段。
A: 数据采集阶段B: 数据处理及过滤阶段C: 入侵分析及检测阶段D: 报告以及响应阶段3. 入侵检测系统的主要功能有(ABCD ):A: 监测并分析系统和用户的活动B: 核查系统配置和漏洞C: 评估系统关键资源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
D: 识别已知和未知的攻击行为4. IDS产品性能指标有(ABCD ):A:每秒数据流量B: 每秒抓包数C: 每秒能监控的网络连接数D:每秒能够处理的事件数5. 入侵检测产品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ABCD ):A:黑客的入侵手段多样化B:大量的误报和漏报C:恶意信息采用加密的方法传输D:客观的评估与测试信息的缺乏三、判断题1. 有了入侵检测系统以后,我们可以彻底获得网络的安全。
(F )2. 最早关于入侵检测的研究是James Anderson在1980年的一份报告中提出的。
( T )3.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比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性能优秀一些。
( F )4. 现在市场上比较多的入侵检测产品是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
( T )四、简答题1. 什么是入侵检测系统?简述入侵检测系统的作用?答: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简称IDS)是进行入侵检测的软件与硬件的组合,事实上入侵检测系统就是“计算机和网络为防止网络小偷安装的警报系统”。
入侵检测问答题
![入侵检测问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a34d5450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ce.png)
名词解析IDES入侵检测专家系统。
采取了一组特征量度值来建立系统活动的正常行为模式,之后计算出当前用户行为与先前正常活动模式的偏离程度,并根据偏离程度的大小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入侵活动。
NSM网络安全监控器DIDS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
首次将主机入侵检测和网络入侵检测技术进行集成的一次努力,他具备在目标网络环境下跟踪特定用户异常活动的能力P2DR(Policy策略、Protection防护、DeteCtiOn检测、ReSPonSe响应)动态计算机系统安全理论模型。
MIB管理信息库OSI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包括应用层,表ZK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RARP逆地址解析协议。
提供从物理地址到IP地址映像服务。
ICMP网际控制报文协议。
用来提供差错报告服务的协议。
必须包含在每个IP协议实现中。
TCP传输控制协议。
在一对高层协议之间在数据报服务的基础上建立可靠地端对端连接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提供应用进程之间传送数据报的基本机制ULP高层协议CMIP通用管理信息协议HEG主机事件发生器NID网络用户标识KDD数据库知识发现。
指出背景是解决日一整张的数据量与快速分析数据要求之间的矛盾问题,目标是采取各种特定的算法在海量数据中法相有用的课理解的数据模式。
ELFF扩展日志文件格式。
除了CLF所定义的数据字段外,还扩展包含了其他的附加信息。
CLF通用日志格式。
从早期NCSA的Web服务器版本书中继承下来的日志、格式简答题1、主机审计:产生、记录并检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系统事件记录的过程。
2、入侵是对信息系统的非授权访问以及(或者)未经许可在信息系统中进行的操作。
3、入侵检测是对企图入侵、正在进行的入侵或者已经发生的入侵进行识别的过程。
4、P2DR模型是一个动态的计算机系统安全理论模型,特点是动态性和基于时间的特性。
入侵检测系统需要根据现有已知的安全策略信息,来更好地配置系统模块参数信息,当发现入侵行为后,入侵检测系统会通过响应模块改变系统的防护措施,改善系统的防护能力,从而实现动态的系统安全模型。
计算机网络安全课后题答案
![计算机网络安全课后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c1232c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f1.png)
第一章绪论1. 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安全要挟有哪些?答:1.主要要挟:计算机网络实体面临要挟(实体为网络中的关键设备);计算机网络系统面临要挟(典型安全要挟);歹意程序的要挟(如计算机病毒、网络蠕虫、间谍软件、木马程序);计算机网络要挟有潜在对手和动机(歹意解决/非歹意) 2. 典型的网络安全要挟:窃听、重传、伪造、篡造、非授权访问、拒绝服务解决、行为否认、旁路控制、电磁/射频截获、人员疏忽。
2.分析计算机网络的脆弱性和安全缺点答:偶发因素:如电源故障、设备的功能失常及软件开发进程留下的漏洞或逻辑错误;自然灾害:各类自然灾害对计算机系统组成严重的要挟;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对计算机网络的破坏和要挟(包括被动解决、主动解决、临近解决、内部人员解决和分发解决)。
3.分析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需求答:互联网具有不安全性;操作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数据的安全问题;传输线路的安全问题;网络安全管理问题。
4.分析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答:计算机网络安尽是指利用管理控制和技术办法,保证在一个网络环境里,信息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及可利用受到保护。
网络的安全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网络的系统安全;二是网络的信息安全。
从广义上说,网络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不可否性和可控性是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网络安全的研究领域。
5.论述OSI安全部系结构答:OSI安全系统结构概念了辨别服务、访问控制服务、数据机密性服务、数据完整性服务和抵抗赖性服务等五类网络安全服务;也概念了加密机制、数据签名机制、访问控制机制、数据完整性机制、辨别互换机制、通信业务流填充机制、路由控制和公证机制等八种大体的安全机制。
安全模型地结构答:PPDR模型是一种常常利用的网络安全模型,主包括四个主要部份:Policy(安全策略)、Protection(防护)、Detection(检测)和Response(响应)。
7.简述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答:网络安全技术:物理安全办法、数据传输安全技术、内外网隔离技术、入侵检测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审计技术、安全性检测技术、防病毒技术、备份技术和终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技术与实践第二版课后答案
![网络安全技术与实践第二版课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9e506f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ac.png)
网络安全技术与实践第二版课后答案1. 网络安全概论1.1 网络安全的定义和重要性1.2 网络攻击的种类及威胁1.3 网络安全的基本原则2. 密码学基础2.1 加密算法的分类和应用2.2 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的原理及比较2.3 数字签名和数字证书的概念与作用3. 网络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技术3.1 用户身份认证的常用方法3.2 访问控制的实施与管理3.3 双因素认证和多因素认证的原理与应用4. 网络防火墙技术4.1 防火墙的基本概念和原理4.2 防火墙的分类及功能4.3 防火墙的配置和管理5. 入侵检测与防御技术5.1 入侵检测与入侵防御的基本概念 5.2 入侵检测的技术和方法5.3 入侵防御的策略和措施6. 网络安全管理与评估6.1 网络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流程 6.2 网络安全事件响应和处理6.3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和漏洞管理7. 无线网络安全技术7.1 无线网络的安全威胁和风险7.2 无线网络的加密和认证技术7.3 无线网络的安全管理和防御策略8. 云安全技术8.1 云计算的安全特点和挑战8.2 云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措施8.3 云安全的监控和管理9. 物联网安全技术9.1 物联网的安全威胁和攻击方式9.2 物联网的安全保护和隐私保护9.3 物联网的安全管理和漏洞修补10.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10.1 数据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0.2 数据加密和数据备份技术10.3 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手段结语:网络安全技术与实践第二版课后答案整理了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包括密码学基础、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与防御、安全管理与评估、无线网络安全、云安全、物联网安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内容。
希望对读者在学习和实践网络安全方面有所帮助。
第八章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技术
![第八章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c0650a0c227916888486d7d7.png)
第八章防火墙与入侵检测技术一、选择题1.防火墙是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常用到的一种技术,它通常被用在。
A LAN内部B LAN和WAN之间C PC和PC之间D PC和LAN之间标准答案:B2.为HTTP协议开放的端口是。
A 80B 139C 135D 99标准答案:A3.防火墙一般由分组过滤路由器和两部分组成。
A 应用网关B 网桥C 杀毒软件D防病毒卡标准答案:A4,下列选项是入侵检测常用的方法。
A 模式匹配B 统计分析C 静态配置分析D 完整性分析标准答案:C5,如果内部网络的地址网段为192.168.1.0/24 ,需要用到防火墙的功能,才能使用户上网。
A 地址映射B 地址转换C IP地址和MAC地址绑定功能D URL过滤功能标准答案:B6.下面哪种安全技术被称为是信息安全的第一道闸门?。
A 入侵检测技术B 防火墙技术C 防病毒技术D 加密技术标准答案:B7.下面哪种安全技术被称为是信息安全的第二道闸门?。
A 防火墙技术B 防病毒技术C 入侵检测技术D 加密技术标准答案:C8.下列不属于系统安全的技术是。
A 防火墙B 加密狗C 认证D 防病毒标准答案:B9.电路级网关是以下哪一种软/硬件的类型?。
A 防火墙B 入侵检测软件C 入侵防御软件D 商业支付程序标准答案:A10. 对于防火墙不足之处,描述错误的是。
A无法防护基于操作系统漏洞的攻击B 无法防护端口反弹木马的攻击C 无法防护病毒的侵袭D 无法进行带宽管理标准答案:D11.防火墙对数据包进行状态检测包过滤时,不可以进行过滤的是。
A 源和目的IP地址B 源和目的端口C IP协议号D 数据包中的内容标准答案:D12.包过滤防火墙不能对进行过滤。
A IP地址B 病毒C 协议D 端口标准答案:B13,加强网络安全性的最重要的基础措施是。
A 设计有效的网络安全策略B 选择更安全的操作系统C 安装杀毒软件D 加强安全教育标准答案:A14. 下面关于包过滤描述错误的是。
第8章 入侵检测系统(IDS)及应用习题答案
![第8章 入侵检测系统(IDS)及应用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e7533143323968011c9217.png)
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 入侵者进入我们的系统主要有三种方式:物理入侵、系统入侵、远程入侵。
2. 入侵检测系统是进行入侵检测的软件与硬件的组合。
3. 入侵检测系统由三个功能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感应器(Sensor)、分析器(Analyzer)和管理器(Manager)。
4. 入侵检测系统根据其监测的对象是主机还是网络分为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
5.入侵检测系统根据工作方式分为在线检测系统和离线检测系统。
6. 通用入侵检测模型由主体、客体、审计记录、活动参数、异常记录、活动规则六部分组成。
二、选择题1.IDS产品相关的等级主要有(BCD)等三个等级:A: EAL0 B: EAL1 C: EAL2 D: EAL32. IDS处理过程分为(ABCD )等四个阶段。
A: 数据采集阶段B: 数据处理及过滤阶段C: 入侵分析及检测阶段D: 报告以及响应阶段3. 入侵检测系统的主要功能有(ABCD ):A: 监测并分析系统和用户的活动B: 核查系统配置和漏洞C: 评估系统关键资源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
D: 识别已知和未知的攻击行为4. IDS产品性能指标有(ABCD ):A:每秒数据流量B: 每秒抓包数C: 每秒能监控的网络连接数D:每秒能够处理的事件数5. 入侵检测产品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ABCD ):A:黑客的入侵手段多样化B:大量的误报和漏报C:恶意信息采用加密的方法传输D:客观的评估与测试信息的缺乏三、判断题1. 有了入侵检测系统以后,我们可以彻底获得网络的安全。
(F )2. 最早关于入侵检测的研究是James Anderson在1980年的一份报告中提出的。
( T )3.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比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性能优秀一些。
( F )4. 现在市场上比较多的入侵检测产品是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
( T )四、简答题1. 什么是入侵检测系统?简述入侵检测系统的作用?答: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简称IDS)是进行入侵检测的软件与硬件的组合,事实上入侵检测系统就是“计算机和网络为防止网络小偷安装的警报系统”。
入侵检测习题标准答案
![入侵检测习题标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6daf9949649b6649d74734.png)
入侵检测习题答案————————————————————————————————作者:————————————————————————————————日期:2第一章习题答案1.1 从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两个方面描述计算机安全的内容.答:计算机安全的内容包括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两方面。
物理安全指系统设备及相关设施受到物理保护,免于破坏、丢失等。
逻辑安全指计算机中信息和数据的安全,它存在于信息系统中从信息的产生、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存贮直至信息的应用这一全部过程,主要包括软件的安全、数据的安全和运行的安全。
软件的安全是保护各种软件及其文档不被任意篡改、失效和非法复制,数据安全是保护所存贮的数据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修改,运行安全是保护信息系统能连续正确地运行。
1.2 安全的计算机系统的特征有几个,它们分别是什么?答:安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是指可以信赖的按照期望的方式运行的系统,它必须能够保护整个系统使其免受任何形式的入侵。
它一般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机密性(confidentiality):机密性是指数据不会泄漏给非授权的用户、实体,也不会被非授权用户使用,只有合法的授权用户才能对机密的或受限的数据进行存取。
●完整性(Integrity):完整性是指数据未经授权不能被改变。
也就是说,完整性要求保持系统中数据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护数据不受破坏或者被篡改。
●可用性(Availability):计算机资源和系统中的数据信息在系统合法用户需要使用时,必须是可用的。
即对授权用户,系统应尽量避免系统资源被耗尽或服务被拒绝的情况出现。
●可控性(Controliability):可控性是指可以控制授权范围内的信息流向及行为方式,对信息的访问、传播以及具体内容具有控制能力。
同时它还要求系统审计针对信息的访问,当计算机中的泄密现象被检测出后,计算机的安全系统必须能够保存足够的信息以追踪和识别入侵攻击者,入侵者对此不能够抵赖。
入侵检测技术课后答案
![入侵检测技术课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0c68aebcd126fff6050b0a.png)
第1章入侵检测概述思考题:(1)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DIDS )是如何把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方法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方法集成在一起的?答: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是将主机入侵检测和网络入侵检测的能力集成的第一次尝试,以便于一个集中式的安全管理小组能够跟踪安全侵犯和网络间的入侵。
DIDS的最初概念是采用集中式控制技术,向DIDS中心控制器发报告。
DIDS解决了这样几个问题。
在大型网络互联中的一个棘手问题是在网络环境下跟踪网络用户和文件。
DIDS允许用户在该环境中通过自动跨越被监视的网络跟踪和得到用户身份的相关信息来处理这个问题。
DIDS是第一个具有这个能力的入侵检测系统。
DIDS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从发生在系统不同的抽象层次的事件中发现相关数据或事件。
这类信息要求要理解它们对整个网络的影响,DIDS用一个6层入侵检测模型提取数据相关性,每层代表了对数据的一次变换结果。
(2)入侵检测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答:一般来说,入侵检测系统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监控、分析用户和系统的活动;审计系统的配置和弱点;评估关键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识别攻击的活动模式;对异常活动进行统计分析;对操作系统进行审计跟踪管理,识别违反政策的用户活动。
(3)为什么说研究入侵检测非常必要?答:计算机网络安全应提供保密性、完整性以及抵抗拒绝服务的能力,但是由于连网用户的增加,网上电子商务开辟的广阔前景,越来越多的系统受到入侵者的攻击。
为了对付这些攻击企图,可以要求所有的用户确认并验证自己的身份,并使用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还可以用各种密码学方法对数据提供保护,但是这并不完全可行。
另一种对付破坏系统企图的理想方法是建立一个完全安全的系统。
但这样的话,就要求所有的用户能识别和认证自己,还要采用各种各样的加密技术和强访问控制策略来保护数据。
而从实际上看,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因此,一个实用的方法是建立比较容易实现的安全系统,同时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建立相应的安全辅助系统。
网络安全技术与实践第二版课后答案
![网络安全技术与实践第二版课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11a6c1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d6.png)
⽹络安全技术与实践第⼆版课后答案⽹络安全期末复习题型:1、选择、判断、简答(45%)2、分析题(55%)注:如有发现错误,希望能够提出来。
第⼀章引⾔⼀、填空题1、信息安全的3个基本⽬标是:保密性、完整性和可⽤性。
此外,还有⼀个不可忽视的⽬标是:合法使⽤。
2、⽹络中存在的4种基本安全威胁有:信息泄漏、完整性破坏、拒绝服务和⾮法使⽤。
3、访问控制策略可以划分为:强制性访问控制策略和⾃主性访问控制策略。
4、安全性攻击可以划分为:被动攻击和主动攻击。
5、X.800定义的5类安全服务是:认证、访问控制、数据保密性、数据完整性、不可否认性。
6、X.800定义的8种特定的安全机制是:加密、数字签名、访问控制、数据完整性、认证交换、流量填充、路由控制和公证。
7、X.800定义的5种普遍的安全机制是:可信功能度、安全标志、事件检测、安全审计跟踪和安全恢复。
⼆、思考题2、基本的安全威胁有哪些?主要的渗⼊类型威胁是什么?主要的植⼊类型威胁时什么?请列出⼏种最主要的威胁。
答:基本的安全威胁有:信息泄露、完整性破坏、拒绝服务、⾮法使⽤。
主要的渗⼊类型威胁有:假冒、旁路、授权侵犯。
主要的植⼊威胁有:特洛伊⽊马、陷门最主要安全威胁:(1)授权侵犯(2)假冒攻击(3)旁路控制(4)特洛伊⽊马或陷阱(5)媒体废弃物(出现的频率有⾼到低)4.什么是安全策略?安全策略有⼏个不同的等级?答:安全策略:是指在某个安全区域内,施加给所有与安全相关活动的⼀套规则。
安全策略的等级:1安全策略⽬标;2机构安全策略;3系统安全策略。
6.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的区别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区别:被动攻击时系统的操作和状态不会改变,因此被动攻击主要威胁信息的保密性。
主动攻击则意在篡改或者伪造信息、也可以是改变系统的状态和操作,因此主动攻击主要威胁信息的完整性、可⽤性和真实性。
主动攻击的例⼦:伪装攻击、重放攻击、消息篡改、拒绝服务。
被动攻击的例⼦:消息泄漏、流量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入侵检测概述思考题:(1 )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DIDS )是如何把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方法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方法集成在一起的?答: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是将主机入侵检测和网络入侵检测的能力集成的第一次尝试,以便于一个集中式的安全管理小组能够跟踪安全侵犯和网络间的入侵。
DIDS的最初概念是米用集中式控制技术,向DIDS中心控制器发报告。
DIDS 解决了这样几个问题。
在大型网络互联中的一个棘手问题是在网络环境下跟踪网络用户和文件。
DIDS 允许用户在该环境中通过自动跨越被监视的网络跟踪和得到用户身份的相关信息来处理这个问题。
DIDS是第一个具有这个能力的入侵检测系统。
DIDS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从发生在系统不同的抽象层次的事件中发现相关数据或事件。
这类信息要求要理解它们对整个网络的影响,DIDS用一个6层入侵检测模型提取数据相关性,每层代表了对数据的一次变换结果。
(2)入侵检测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答:一般来说,入侵检测系统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监控、分析用户和系统的活动;审计系统的配置和弱点;评估关键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识别攻击的活动模式;对异常活动进行统计分析;对操作系统进行审计跟踪管理,识别违反政策的用户活动。
(3)为什么说研究入侵检测非常必要?答:计算机网络安全应提供保密性、完整性以及抵抗拒绝服务的能力,但是由于连网用户的增加,网上电子商务开辟的广阔前景,越来越多的系统受到入侵者的攻击。
为了对付这些攻击企图,可以要求所有的用户确认并验证自己的身份,并使用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还可以用各种密码学方法对数据提供保护,但是这并不完全可行。
另一种对付破坏系统企图的理想方法是建立一个完全安全的系统。
但这样的话,就要求所有的用户能识别和认证自己,还要采用各种各样的加密技术和强访问控制策略来保护数据。
而从实际上看,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因此,一个实用的方法是建立比较容易实现的安全系统,同时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建立相应的安全辅助系统。
入侵检测系统就是这样一类系统,现在安全软件的开发方式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的。
就目前系统安全状况而言,系统存在被攻击的可能性。
如果系统遭到攻击,只要尽可能地检测到,甚至是实时地检测到,然后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入侵检测系统一般不是采取预防的措施以防止入侵事件的发生,入侵检测作为安全技术其主要目的有:(1)识别入侵者;(2 )识别入侵行为:(3 )检测和监视已成功的安全突破;(4 )为对抗入侵及时提供重要信息,阻止事件的发生和事态的扩大。
从这个角度看待安全问题,入侵检测非常必要,它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安全保护措施的不足。
第2章入侵方法与手段选择题:(1) B.(2)B思考题:(1)一般来说,黑客攻击的原理是什么?答:黑客之所以能够渗透主机系统和对网络实施攻击,从内因来讲,主要因为主机系统和网络协议存在着漏洞,而从外因来讲原因有很多,例如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等等,而最主要的是个人、企业甚至国家的利益在网络和互联网中的体现。
利益的驱动使得互联网中的黑客数量激增。
(2)拒绝服务攻击是如何实施的?答:最基本的DoS攻击是利用合理的服务请求来占用过多的服务资源,致使服务超载,无法响应其他的请求。
这些服务资源包括网络带宽,文件系统空间容量,开放的进程或者向内的连接。
这种攻击会导致资源的匮乏,无论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多么快,内存容量多么大,互连网的速度多么快都无法避免这种攻击带来的后果。
因为任何事都有一个极限,所以,总能找到一个方法使请求的值大于该极限值,因此就会使所提供的服务资源匮乏,象是无法满足需求。
(3)秘密扫描的原理是什么?答:秘密扫描不包含标准的TCP三次握手协议的任何部分,所以无法被记录下来,从而比SYN 扫描隐蔽得多。
秘密扫描技术使用FIN数据包来探听端口。
当一个FIN数据包到达一个关闭的端口,数据包会被丢掉,并且回返回一个RST数据包。
否则,当一个FIN数据包到达一个打开的端口,数据包只是简单的丢掉(不返回RST)。
(4)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的原理是什么?答:DDoS攻击手段是在传统的DoS攻击基础之上产生的一类攻击方式。
理解了DoS攻击的话,DDoS的原理就很简单。
如果说计算机与网络的处理能力加大了10倍, 用一台攻击机来攻击不再能起作用的话,攻击者使用10台攻击机同时攻击呢?用100台呢?DDoS就是利用更多的傀儡机来发起进攻,以比从前更大的规模来进攻受害者。
(5)缓冲区溢出攻击的原理是什么?答:缓冲区是计算机内存中的临时存储数据的区域,通常由需要使用缓冲区的程序按照指定的大小来创建的。
一个强健的程序应该可以创建足够大的缓冲区以保存它接收的数据,或者可以监测缓冲区的使用情况并拒绝接收超过缓冲区中可以保存的数据。
如果程序没有对缓冲区边界进行检查,即可以允许没有干扰地输入数据,而不考虑大小问题。
这样多出的数据就会被写到缓冲区之外,这时就可能写入到其它的内存区域中。
如果在这部分内存中已经存放了一些重要的内容(例如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某一部分,或者更有可能是其它数据或应用程序自己的代码),那么它的内容就被覆盖了(发生数据丢失)。
(6)格式化字符串攻击的原理是什么?答:所谓格式化串,就是在*printf()系列函数中按照一定的格式对数据进行输出,可以输出到标准输出,即printf(),也可以输出到文件句柄,字符串等,对应的函数有fprin tf,spri ntf,snprin tf,vpri ntf,vfpri ntf,vspri ntf,vs nprintf 等。
能被黑客利用的地方也就出在这一系列的*printf()函数中,*printf()系列函数有三条特殊的性质,这些特殊性质如果被黑客结合起来利用,就会形成漏洞。
格式化串漏洞和普通的缓冲溢出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它们都是利用了程序员的疏忽大意来改变程序运行的正常流程。
第3章入侵检测系统选择题:(1)D(2)D思考题:(1)入侵检测系统有哪些基本模型?答:在入侵检测系统的发展历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集中式阶段、层次式阶段和集成式阶段。
代表这三个阶段的入侵检测系统的基本模型分别是通用入侵检测模型(Denning 模型)、层次化入侵检测模型(IDM)和管理式入侵检测模型(SNMP-IDSM )。
(2)简述IDM模型的工作原理?答:IDM模型给出了在推断网络中的计算机受攻击时数据的抽象过程。
也就是给出了将分散的原始数据转换为高层次的有关入侵和被监测环境的全部安全假设过程。
通过把收集到的分散数据进行加工抽象和数据关联操作,IDM构造了一台虚拟的机器环境,这台机器由所有相连的主机和网络组成。
将分布式系统看作是一台虚拟的计算机的观点简化了对跨越单机的入侵行为的识别。
(3)入侵检测系统的工作模式可以分为几个步骤,分别是什么?答:入侵检测系统的工作模式可以分为4个步骤,分别为:从系统的不同环节收集信息;分析该信息,试图寻找入侵活动的特征;自动对检测到的行为作出响应;记录并报告检测过程和结果。
(4)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的区别是什么?答: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可监测系统、事件和操作系统下的安全记录以及系统记录。
当有文件发生变化时,入侵检测系统将新的记录条目与攻击标记相比较,看它们是否匹配。
如果匹配,系统就会向管理员报警,以采取措施。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使用原始网络数据包作为数据源。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通常利用一个运行在混杂模式下的网络适配器来实时监视并分析通过网络的所有通信业务。
(5)异常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原理是什么?答:异常入侵检测系统利用被监控系统正常行为的信息作为检测系统中入侵行为和异常活动的依据。
在异常入侵检测中,假定所有入侵行为都是与正常行为不同的,这样,如果建立系统正常行为的轨迹,那么理论上可以把所有与正常轨迹不同的系统状态视为可疑企图。
对于异常阈值与特征的选择是异常入侵检测的关键。
比如,通过流量统计分析将异常时间的异常网络流量视为可疑。
异常入侵检测的局限是并非所有的入侵都表现为异常,而且系统的轨迹难于计算和更新。
(6)误用入侵检测系统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答:误用入侵检测系统的优点是误报少;缺点是它只能发现已知的攻击,对未知的攻击无能为力。
(7)简述防火墙对部署入侵检测系统的影响。
答:防火墙系统起防御来自外部网络的攻击的作用,在这时和入侵检测系统互相配合可以做更有效的安全管理。
通常将入侵检测系统部署在防火墙之后,进行继防火墙一次过滤后的二次防御。
但是在有些情况下,还需要考虑来自外部的针对防火墙本身的攻击行为。
如果黑客觉察到防火墙的存在并攻破防火墙的话,对内部网络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因此在高安全性要求的环境下在防火墙外部部署入侵检测产品,进行先于防火墙的一次检测、防御。
这样用户可以预知那些恶意攻击防火墙的行为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以保证整个网络的安全性。
第4章入侵检测流程选择题:(1)C(2)A思考题:(1 ) 入侵分析的目的是什么?答:入侵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除了检测入侵行为之外,人们通常还希望达到以下目标:重要的威慑力;安全规划和管理;获取入侵证据。
(2) 入侵分析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答:入侵分析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需求;子目标;目标划分;平衡。
(3)告警与响应的作用是什么?答:在完成系统安全状况分析并确定系统所存在的问题之后,就要让人们知道这些问题的存在,在某些情况下,还要另外采取行动。
这就是告警与响应要完成的任务。
(4)联动响应机制的含义是什么?答:入侵检测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检查主机日志或网络传输内容,发现潜在的网络攻击,但一般的入侵检测系统只能做简单的响应,如通过发RST包终止可疑的TCP连接。
而对于大量的非法访问,如DoS类攻击,仅仅采用入侵检测系统本身去响应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在响应机制中,需要发挥各种不同网络安全技术的特点,从而取得更好的网络安全防范效果。
这就需要采用入侵检测系统的联动响应机制。
目前,可以与入侵检测系统联动进行响应的安全技术包括防火墙、安全扫描器、防病毒系统、安全加密系统等。
但其中最主要的是防火墙联动,即当入侵检测系统检测到潜在的网络攻击后,将相关信息传输给防火墙,由防火墙采取响应措施,从而更有效的保护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
第5章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技术、ABCD、思考题1 .基于主机的数据源主要有哪些?答:基于主机的数据源主要有系统日志、应用程序日志等。
2 •获取审计数据后,为什么首先要对这些数据进行预处理?答:当今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库的共同特点是存在不完整的、含噪声的和不一致的数据,用户感兴趣的属性,并非总是可用的。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分析数据的来源与数据结构的异构性,实际系统所提供数据的不完全相关性、冗余性、概念上的模糊性以及海量审计数据中可能存在大量的无意义信息等问题,使得系统提供的原始信息很难直接被检测系统使用,而且还可能造成检测结果的偏差,降低系统的检测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