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八大山人、林风眠、梵高作品赏析
1、八大山人瓶花八大山人这幅水墨写意画,运笔用墨,构图留白都十分精妙。
画瓶用了各类分歧的线条,有粗细、深浅多样的方式。
墨光浮动,漫笔点在瓶上的墨点,恰好施展出陶瓶的质感。
让我们看到了陶瓷支离破碎,色泽对比。
透露出作者意难平,悲愤却又无处诉说,只能将一腔热忱投注于绘画中的凄凉心境。
一枝孤零零的花枝看似随意漫不经心却又端端正正的立于瓶中,与端正摆放画面中央的花瓶相映成趣。
画面构图、用墨简单自如,有如神来之笔。
从描写物体的形象中,充分流露出八大山人豁达崛强、磊落不羁的个性,和果敢立异的肉体。
结合八大山人所处时代背景与身世经历,可想而知这幅《瓶花》看似简单却蕴藏玄机,作者脑海中滔滔江水绵延不绝,倾泻到纸面上的却是一副收敛后的理智与看破。
2、林风眠静物林风眠的油画作品具有现代特色,其中,这幅作品色彩偏暗,给人一种悲凉、孤寂、空旷的感觉。
构图简单规矩,蓝色窗帘背景与暗黄色花朵相得益彰,凸显作者并不轻快的心情。
我从前很少了解到中国由这样优秀的油画作家,林风眠先生无疑是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他具有创新开拓、中西合璧的精神。
但他又不同于西方浓墨重彩的油画创作方式,油墨仿佛是兑了水的,渲染渐变,营造一种悲凉的氛围。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能够创作出这样优秀的绘画作品,林先生想必是自小接受良好教育的。
画面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笔墨放纵、韵味醇厚。
3、梵高夹竹桃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作品总是具有一股火辣辣的明快性。
画面奇诡艳丽,浓墨重彩,夹竹桃的叶子整齐中却又带着一股邪气错落,让人心里发毛。
桌面的色彩丰富,几笔蓝色浑然天成,更增加画面的奇诡艳丽。
可以看出梵高着重抒发自我感受,同时表达主观感情和情绪跌宕。
对于夹竹桃的质量感和体积感,蛋糕致力于用色彩进行相关塑造,并不着重于追求光影的游戏。
他的《向日葵》《星空》都是传世杰作,对后来人具有积极有意义的影响。
同时也可以看到,梵高对油画创作中,背景并不追求平滑的颜料分布,而是错落有致的深浅叠加,更有趣味。
人教版高中美术选修美术鉴赏:八大山人
• 八大山人,名朱耷(耷[dā],音搭),又名朱 道朗1626-1705 江西南昌人,为明宁献王朱权九 世孙,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 明灭亡后,国毁家亡,朱耷心情悲愤,落发为 僧,法名传綮,字刃庵。又用过雪个、个山、个 山驴、驴屋、人屋道朗、朗月、破云樵者、牛石 慧等号一生所用名号多达五十五个到了晚年才开 始起八大山人的文号。
《蕉叶兰草图》
清 牛石慧 古木幽禽图
牛石慧三个字连缀起来草写,形似"生不拜君"四字,表现了他不屈服于清王朝的态度。
生 不 拜 君
《瓜月图》上题诗曰: “眼光饼子一面,月圆 西瓜上时。个个指月饼 子,驴年瓜熟为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 短,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 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 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 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 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
八+
八 大 山 人
牛 =朱
牛 石 慧
苦瓜——清皮朱心
石涛(1641-约1718), 本籍广西桂林,僧籍全 州,俗姓朱,名若极, 出家为僧后,法名原济。 他的号别很多,有苦瓜 和尚、瞎尊者、济山僧、 清湘老人、清湘陈人、 大涤子等。
谢谢关注!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 月25日)明崇祯皇帝煤山上上吊
• 题芋
• 此诗又名《蹲鸱》
• 洪崖老夫煨榾柮,拨尽寒灰手加额。 • 是谁敲破雪中门,愿举蹲鸱以奉客。
• 《西瓜》和托盘出大西瓜,眼里无端已着沙, 寄语土人休浪笑,拨开荒草事丘麻。
• 郑板桥题:国破家亡鬓总皤,一囊师画作 头陀,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八大山人《柯石双禽图》评析
八大山人《柯石双禽图》评析八大山人(张大千)是中国明清时期的著名画家,他精通中国古代书画和绘画技法,尤其擅长山水画和花鸟画。
他的画作以笔墨浓淡得当,线条简练而有力,作品质朴典雅,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
八大山人的《柯石双禽图》是他的一幅代表作之一,这幅画作以柯石为背景,描绘了两只鸟的形象,充分展现了八大山人高超的绘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柯石双禽图》是一幅横幅长卷,画面中央是一块柯石,石上栖息着一只画眉和一只红隼。
画面的构图简洁,但却非常有意境。
柯石和两只鸟的组合,使整个画面显得非常和谐,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八大山人通过深浅不一的墨色勾勒出石的形态,画出了石头质朴坚实的感觉。
两只鸟的形象也栩栩如生,红隼张着翅膀,展现出矫健的姿态,而画眉则振翅欲飞,充满了生动感和活力。
整幅画作通过简洁的线条和恰到好处的墨色表现了石头的坚实和鸟儿的灵动,展现了八大山人擅长的写意花鸟画的独特魅力。
八大山人在《柯石双禽图》中运用了传统的中国绘画技法,如墨彩写意和“石涛写石”,使得画作更具神韵和艺术感染力。
“石涛写石”是八大山人的创作手法之一,他通过简洁明快的线条和淡墨墨色来勾勒石头的形态,表现出石头的质感和坚实感。
这种表现手法使得石头看起来非常逼真,给人以震撼和感动。
八大山人还在画作中运用了墨香写意的技法,通过淡墨深墨相间的写意墨色,使得画面饱满而有韵味。
他用浓淡相宜的墨色将画眉和红隼描绘得栩栩如生,展现了鸟儿的灵动和生动。
他运用点、线、面的表现手法,使画面形成了丰富的层次和变化,使得画面更富有韵味和内涵。
《柯石双禽图》中鸟儿的形象非常生动,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八大山人善于以虚实贯通的线条和淡浓相宜的墨色表现出鸟儿的形态和动态,使得画作更具有生动感和艺术感染力。
画眉张开翅膀,神情警觉,而红隼则展翅欲飞,形态矫健。
鸟儿的形象不仅栩栩如生,而且还透露出一种朝气蓬勃的活力和生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感。
八大山人运用非常简洁的手法,使鸟儿的形象更加生动和传神,展现了他精湛的绘画技艺和深厚的艺术修养。
明代末期朱耷(号八大山人)二十一幅花鸟山水绘画赏析
明代末期朱耷(号八大山人)二十一幅花鸟山水绘画赏析明代(1368-1644年)是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绘画与书法,是在沿着宋元传统的基础上继续演变发展。
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的发达,出现了一些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
整个明朝一代书画艺术的演变发展,大致可分为前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但也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替衔接的。
明代后期(嘉靖、万历以后到崇祯),无论山水、人物、花卉各种画科,都有新的变化。
派系纷繁,各有不同的风格。
这里主要介绍朱耷、曾鲸、陈洪绶、丁云鹏、董其昌、徐渭和张宏。
首先和朋友们一起分享朱耷绘画作品。
朱耷(号八大山人),(约1626年—约1705年)。
明末清初人,为明江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江西南昌人,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
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
后来为了传宗接代,改为当道士。
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
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
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
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
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
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
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
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
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
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
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朱耷(号八大山人)的画作在世界画坛有很大的反响,如:《孔雀竹石图》、《孤禽图》、《眠鸭图》、《猫石杂卉图》,以及《荷塘戏禽图卷》、《河上花并题图卷》、《鱼鸭图卷》、《莲花鱼乐图卷》、《杨柳浴禽图轴》、《芙蓉芦雁图轴》、《双鹰图轴》、《古梅图轴》、《荷叶翠鸟图轴》、《芭蕉竹石图轴》、《椿鹿图轴》、《快雪时晴图轴》、《幽溪泛舟图轴》、《浅绛山水》、《秋林亭子图》、《山水通景图》、《山水书画图》等,许多条幅,册页中的花鸟鱼鸭,山水树石等。
八大山人的绘风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八大山人的绘风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八大山人(公元1626-1705),名王日休,字觉民,号八大山人,清朝杭州府桐庐人,是中国明末清初时期著名的文人画家。
他以擅长山水画著称,八大山人的绘风格独特,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一、八大山人的绘风格八大山人的绘风格可以概括为“壮丽奇绝、自由洒脱”。
他对山水的表现充满了豪放、奔放的气息,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首先,八大山人的作品注重奇特之处。
他喜欢表现山水的险峻和壮美,经常选取险峻的山脉和深邃的峡谷作为画面的主题。
他的画笔流畅而奔放,用墨浓淡相间,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其次,八大山人的作品自由而洒脱。
他对传统的画法不拘一格,喜欢自由发挥,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去描绘山水之美。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与传统山水画不同的元素,如画面中的小人物、树木和建筑物等,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最后,八大山人的作品充满了诗意。
他擅长书法,经常在画作中配以自己的诗句,使画作更加意境深远,情感丰富。
他的绘画与文学结合,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使人赏心悦目。
二、八大山人对后世的影响八大山人的绘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画坛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八大山人的创作理念开拓了传统山水画的思路。
他以自己独特的画风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的固有模式,追求个性和自由,使得中国山水画发展出多种风格和形式,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
其次,八大山人的作品启发了后世画家的创作。
他的奔放风格和诗意表现影响了许多后来的画家,如黄宾虹、齐白石等,他们在八大山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和创新,使得中国画艺术不断更新。
最后,八大山人的艺术追求也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审美趋向。
他的作品注重个人情感和表达,强调文人的独特个性和审美追求,引导了后世文人的艺术观念,对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总结起来,八大山人的绘风格独特,充满奇特之处,自由而洒脱,充满诗意。
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他的艺术追求和创作理念成为后世画家的借鉴和启发,同时也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审美趋向。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八大山人(1626-1705),原名朱耷,字量叔,号八大山人。
他是中国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也是文学家和艺术评论家。
八大山人是中国艺术史上著名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家,其作品风格独特,对后人影响深远。
在他的花鸟画作品中,构图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构图的特色也是八大山人画作的重要特征之一。
本文将探析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
一、虚实结合八大山人的花鸟画构图中最为突出的特色之一就是虚实结合。
他善于利用虚实关系,运用淡墨和破墨的技法,将花鸟的形态和神态以虚实相间的手法表现出来,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在整个画面中,实物的描绘细节非常丰富,呈现出逼真的效果,而虚化的部分则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性和神秘感。
这种虚实结合的构图特色,使得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以画意统领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中,构图的另一大特色就是以画意统领。
他善于捕捉花鸟的神韵和精神,通过构图表现出画家的情感和意境。
在画面的安排上,他善于运用对比、变化和对称等构图手法,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和富有韵味。
而在花鸟的描绘上,则更加注重画意的表达,不拘泥于细节的描绘,而是以画家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来表现花鸟的形态和神态。
这种以画意统领的构图特色,使得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更加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形神兼备四、留白求新五、情景交融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中的构图特色是非常突出的,主要表现在虚实结合、以画意统领、形神兼备、留白求新和情景交融等方面。
这些构图特色不仅使得他的花鸟画作品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和美的享受。
值得指出的是,这些构图特色并不是僵化的模式,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这也是他的花鸟画作品能够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之一。
希望通过对八大山人花鸟画构图特色的探析,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他的艺术成就,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的花鸟画传统。
八大山人的绘画探析
八大山人的绘画探析八大山人,名耷,江西南昌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
明亡后出家,法名传絮,他的画上款印别号极多,有雪个、个山、驴、屋驴、驴汉、拾得等等。
八大山人擅长画山水与花鸟竹木,用笔以简胜繁、属于大写意一派。
他的画笔情恣纵,不泥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是一种奇特的、别开生面的艺术创造。
欣赏八大山人的绘画作品,必须了解他的身世生平及思想感情的变化。
八大山人生于明天启六年(即1626年)。
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世代荫袭的贵族家庭生活中度过的。
八大山人天资聪慧,八岁便会吟诗作画。
由于他的祖父、父亲善书画,八大山人幼年即受熏陶,由此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
1644年明朝灭亡,1648年清军南下攻陷九江,八大山人由皇室贵族一夜沦为惶惶不可终日的逃犯,为避祸逃生,被迫削发为僧。
八大山人经历了明清易代的“天崩地裂”之变,从皇室贵胄沦为逃隐草野的移民,在思想上和生活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怀着孤臣逆子之心,在政治上不与新王朝合作,具有极强的反清意识。
他经历坎坷,为避祸避难,时僧时道,在他的眼里山河都是旧山河,残山剩水,满目凄凉;花都是残风败柳、无根枯枝;鸟兽都是傲兀孤立,桀骜不驯的怪鸟。
他历经苦难无法平静自己的心情,借助绘画形式宣泄情感,寄托理想,抒发亡国之痛,以至于在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创作上取得了卓越的独特的成就。
八大山人的书画早年曾受董其昌的影响,他对董其昌的艺术造诣是相当的推崇的。
他临摹的董其昌的画册,至今流传于世。
但由于八大山人遭遇不同思想情感的殊途,他并没有去追随董其昌的那种温静修饰的风趣,他所作的山水,苍茫凄楚,残山剩水,抑塞之情溢于纸素,在其《山水册页》中题诗云“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
横流乱石枯槎树,留得文林细揣摩。
”作为一个先朝的移民,亡国之痛和坎坷的身世,自有其深切的体会,他以山水寄恨,因心造境,意境苍凉凄楚,笔墨沉郁含蓄,使人有“墨点无多泪点多”之感,可称泪眼中的山水。
八大山人《柯石双禽图》评析
八大山人《柯石双禽图》评析《柯石双禽图》是清代画家八大山人的作品之一,它是一幅绢本设色的立轴画,长约139.5厘米,宽约45.5厘米。
这幅画作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以山水画的形式表现了两只禽鸟在岩石上栖息的情景,展示了八大山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绘画功力。
整幅画作给人以宁静、寒峻的感觉。
画中的背景是一座陡峭的山岳,山石之间布满杂草和低矮的植物,呈现出寒气逼人、荒凉萧瑟的感觉。
山岳之上,两只鸟正栖息在岩石上。
一只禽鸟身姿高昂,翎毛挺立,展开翅膀,准备起飞。
它的头部明亮,羽毛虫鸟嘴呈现与背景相适应的淡灰色调,给人以柔和、平和的感觉。
另一只禽鸟则呈弯曲的姿势,低头向左侧望去,黑白相间的翎毛在植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显眼,它的鸟嘴非常尖细,给人以小巧灵活的感觉。
通过对这两只禽鸟的精细描绘,八大山人展示了他准确的写实功力和对自然的观察力。
他巧妙运用线条、颜色和层次感,创造出了禽鸟栖息在山石上的逼真效果。
画家巧妙地运用墨线勾勒禽鸟的形状和轮廓,动态表现了它们的生动神态。
禽鸟的羽毛被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来,细腻的颜色过渡和明暗处理赋予了羽毛以立体感,使整幅画作更加逼真。
八大山人还运用了传统的点、挑、渲染等技法,对禽鸟的眼睛、喙和羽毛进行了精细处理,突出了画中事物的重点和细节。
除了对禽鸟的细腻描绘,八大山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构图和空间的布置,营造出一种宇宙浩瀚、无边无际的感觉。
整幅画作使用了近远法,通过山石的层次感和透视法的运用,使画面更具深度和空间感。
画家还通过山间植物的装饰、山石的形状和线条的运用,构建了一个有机而富有韵律感的画面结构,使画面更加协调统一。
八大山人的《柯石双禽图》凭借其精妙的技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山水画的经典之作之一。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和运用虚实变化的手法,画家创造了一个虚实相间、逼真生动的自然世界。
画中的主题和意境凝练而深邃,给人以思考和遐想的空间。
整幅画作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展示了八大山人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和对艺术的深刻理解。
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
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
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画家,他的艺术风格极具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简约而深邃:八大山人的画作往往以简约的笔墨和形象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他的画往往只有几个简单的元素,如山水、飞鸟、孤禽等,但这些元素却能够营造出深邃的意境。
2. 变形而奇特:八大山人的画作中的形象往往具有一定的变形和奇特之处,如他的荷花形象,与其他画家的表现形式不同,他的荷花通常是以孤傲、清冷、高傲的形象出现,具有强烈的个性。
3. 苍劲而古朴:八大山人的笔墨风格苍劲有力,富有古朴的气息。
他的画线条简练流畅,不经意间流露出天真、自然的情趣。
4. 高雅而孤傲:八大山人的作品蕴含着高雅、孤傲的气节和精神追求,他的画作中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体现了简约、变形、苍劲、高雅和孤傲的特点,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貌,使他成为明末清初最杰出的画家之一。
八大山人的艺术特点
八大山人的艺术特点八大山人(1626年-1691年),原名朱耷,字赞之,号八大山人,江苏昆山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人画家。
他的艺术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1. 独特的笔墨表现:八大山人的画作以其独特的笔墨表现方式而著称。
他擅长用淡墨轻柔地勾勒出山水的轮廓,不倚赖浓墨重彩的描绘。
他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变化,能够准确地捕捉到景物的气息和神韵。
他的墨色纯净,墨迹流畅,给人以宁静、淡泊的感觉。
2. 关注自然与生活:八大山人的画作注重描绘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
他喜欢画山水,尤其擅长描绘峰岩、水波和云霞。
他的画作以自然景物为主题,展现了山水的壮丽和自然的神奇。
此外,他还经常画一些人物和花鸟作品,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文情感的表达。
3. 基于写意的风格:八大山人的画作以写意为主,强调个人的创作和表达。
他不拘泥于传统的刻板规则,不追求严谨的细节描绘,而是追求笔墨的自由流动和意境的抒发。
他的画作给人一种自由、灵动的感觉,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艺术表现力。
4. 写生与创造的结合:八大山人注重写生和创造的结合。
他在创作前会进行严谨的写生研究,通过观察和感受自然景物的变化,积累素材和经验,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他注重真实性和自然性,但又不拘泥于写实的复制,而是通过个人的创造和想象,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和艺术感染力。
5. 强调传神和意境:八大山人的画作注重传神和意境的表达。
他追求以简洁的线条、轻盈的笔墨和独特的构图,描绘出景物的神韵和情感。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外在景物的描绘,更是通过精妙的构图和墨色运用,传达出作者对景物的内心体验和思考,给人以深远的艺术感悟。
总结起来,八大山人的艺术特点包括独特的笔墨表现、关注自然与生活、基于写意的风格、写生与创造的结合以及强调传神与意境。
他的画作以其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远的意境,为后人所借鉴和推崇。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外在世界的描绘,更是一种对人性、自然和艺术的思考与追求。
八大山人作品赏析
八大山人作品赏析《河上花图》在天津博物馆的精品厅中,一幅笔色苍莽、笔触奔放的泼墨大写意格外地引人瞩目,这就是“清初四僧”之首——朱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河上花图》。
此幅画卷全长1292.5厘米,纵47厘米,纸本,墨笔。
全卷以荷花为主,坂坡小草,溪水潺潺,寥寥几笔便将兰竹点缀其间。
卷尾自题诗《河上花歌》37行,文才卓绝,书法颇具风范。
后记:“蕙嵒先生属画此卷。
自丁丑五月以至六、七、八月荷叶荷花落成。
戏作河上花歌仅二百余字呈正。
”款署:“八大山人。
”丁丑即1697年,可知此图为八大山人古稀之年所作。
八大山人是何许人也?八大山人,原名朱耷(公元1624-1705年),江西南昌人,明宁献王朱权后裔,与原济、弘仁、髡残并称为“清初四僧”。
在南昌南郊十五华里处的梅湖定山桥畔青云谱,有一座纪念馆,它是我国第一座古代画家纪念馆。
那就是八大山人纪念馆,成立于1959年,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约39亩,四面环水,形似"八大"笔下游鱼,与西南面梅湖浑然一体,水陆相生,宛若"太极"天成,馆内布局一院一楼一中心,品形而立,风格迥异,。
南面为"青云谱"道院,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自然脱俗,内部陈列以八大山人生平及艺术介绍为主。
北面为真迹陈列馆,建筑风格现在抽象,含蓄简约,主要展示八大山人书画真迹,又名"真赏楼"。
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朱耷从王孙公子沦落为流民逃犯。
国破家亡的打击,让他一时难以承受,落发为僧,后又入青云谱为道。
他的满腔悲愤无处宣泄,只有寄情于书画,经常以泪和墨。
直到59岁,他从赵孟頫所书的《八大人觉经》中获得启迪,才逐渐解脱烦恼,并决定以“八大山人”为号,一直用到80岁去世。
从60岁到80岁这20年间,他的心态由早年的失控变得异常平静,人生观也从泪眼看世界,升华到笑对人生,而这种心态的变化也形象地表现在他的落款上,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59岁到69岁时的落款特征是把“八”字写成“折角形”,“八大山人”四个字笔画相连就像“哭之”;而从70岁到80岁,“八”字写作“两点”,其笔画相连又像“笑之”。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
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画家,他的花鸟画以雄浑自然、赋有生气、用笔遒劲、气势磅礴而著称于世。
其中,他的构图特色更是别具一格,具有独特的韵味。
首先,八大山人的花鸟画构图突出重点,以生动的形象及配合的背景,传达出画家情
感倾向。
比如说,八大山人的一幅《赛鸟图》中,虽然画了五只鸟,但是通过梧桐、石碾、瓢虫的配合,更突出了画家对胜败的关注,突出了画面的主题。
其次,八大山人的花鸟画构图采用分层叠置的手法,以形成画面的空间感和深度感。
在他的《台阁鸟花图》中,将前景的花卉与后面的鸟类巧妙地交错放置,使画面深具立体
感和空间感。
另外,八大山人的画中元素之间,尽管没有导向线的出现,但其构图布局精妙,线条
分明,在画面中也显得流畅自然,有游走之感。
他的《春稻园图》中,几只鸟和几朵花构
成的图案,看起来虽然十分杂乱,但是在形式点线的处理上却非常和谐,并不显得拥挤。
总的来说,八大山人的花鸟画构图独具匠心,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通过他深切的感触、精细的描绘和随意的布局带着自然的姿态,诠释了他的绘画思想,传达了其独特的艺术观念。
八大山人的作鉴赏与评价从技法到意义的分析
八大山人的作鉴赏与评价从技法到意义的分析八大山人的作品鉴赏与评价——从技法到意义的分析八大山人(约公元1626年-1699年)是中国明末清初著名的山水画家,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意境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技法到意义两个层面,对八大山人的作品进行全面鉴赏和评价。
一、技法的分析1. 境界逼真独特八大山人的画作以其独特的境界而著称。
他善于运用写意的手法,通过几笔勾勒出山水的轮廓,再以淡墨或湿笔渲染出细节,给人以若有若无的感觉。
这种独特的笔触和逼真的表现力,使得作品充满了诗意与哲思。
2. 构图巧妙八大山人的作品在构图上也表现出独特的才华。
他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美,将山水融于画中,创造出和谐、平衡的画面。
同时,他注重空间的运用,通过对画面中不同元素的排列和布局,使整个画面更具层次感和韵律感。
3. 简约而不简单八大山人的画作以简约而著称。
他往往通过简洁的笔触和淡雅的色彩,表现出饱满的意境和情感。
这种简约的技法,使得作品更具神韵和内涵,给观者以留白的想象空间,达到意境与情感的共鸣。
二、意义的分析1. 返璞归真的艺术追求八大山人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和对自然的热爱。
他崇尚自然,强调笔墨的随机和意外性,追求画作的自然和真实。
通过他的作品,可以看到他对自然界的景色及物质世界的真情表达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2. 个性与境界的融合八大山人的作品在表现主观情感的同时,也探索了个人内心与自然世界的融合。
他通过笔墨的抒发和写意的手法,展现了其内心世界的思考与感悟。
他将个人情感与山水自然的景色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画风和气质。
3. 传世的文化价值八大山人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他通过山水的表达,传达了个人的情感、审美以及文化修养。
他的作品不仅受到了后世文化人的推崇,也成为了中国山水画的重要代表之一。
总结:八大山人是中国画坛的重要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技法和独具的意义而广受赞誉。
通过对他的作品的鉴赏与评价,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丰富的艺术表达和对自然、对人生的思考。
八大山人美术鉴赏
浅谈八大山人绘画风格八大山人,名朱耷(约1626年—约1705年)明末清初画家,明朝宗室。
号八大山人,又号雪个、个山、入屋、驴屋等,入清后改名道朗,字良月,号破云樵者,汉族,南昌(今属江西)人。
∙一、影响八大山人艺术风格形成的因素∙1、社会历史背景∙300多年前的东方中国,明末清初的社会变革,使中国绘画史上涌现出了一批“抑塞不拔”的美术“怪杰”。
他们在艺术上不苟合取容,敢于突破前人窠臼,将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融入书画之中,赋予作品以新的生命。
八大山人就是以其精练纵恣的笔墨和独创的飘逸、冷峻画风,抒发他那倔强的不言之意,而受到时代的高度评价,并对后辈们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由此,而成为了中国乃至东方书画艺坛的革新巨擘。
∙2、人生经历朱耷,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谱名朱由桵,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子。
宁王改封南昌后,历代子孙世居南昌等地,共分八支,八大山人是弋阳王七世孙。
其祖父朱多是一位诗人兼画家,山水画风多宗法二米,颇有名气。
父亲朱谋觐,擅长山水花鸟,名噪江右,可惜中年患暗疾去世,叔父朱谋也是一位画家,著有《画史会要》。
朱耷生长在宗室家庭,从小受到父辈的艺术陶冶,加上聪明好学,八岁时便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小时候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
少年时曾参加乡里考试,录为生员。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
朱耷时年十九,不久父亲去世,内心极度忧郁、悲愤,他便假装聋哑,隐姓埋名遁迹空门,潜居山野,以保存自己。
朱耷的画幅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奇特的签押,仿佛象一鹤形符号,其实是以“三月十九”四字组成,借以寄托怀念故国的深情。
顺治五年(1648年),他妻子亡故,朱耷便奉母带弟“出家”,至奉新县耕香寺,剃发为僧,自此改名雪个。
二十四岁时,更号个山和个山驴。
顺治十年(1653年),朱耷二十八岁时,又迎母至新建县洪崖寺,在耕庵老人处受戒称宗师,住山讲经,随从学法的一百多人。
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
中国古代著名十大画家之八大山人简介及作品赏析
中国古代著名十大画家之八大山人简介及作品赏析八大山人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位杰出的书画艺术家,其独树一帜、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启迪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家。
有西方艺术评论家谓其作品具有强烈的现代感,是传统与现代意味的完美整合,正合乎所谓天人合一、返朴归真、物我两忘的境界。
八大山人的作品可分为书法、山水、花鸟三大类,存世大约有两千多件。
一个书画家一辈子能有如此多数量的作品,而且又如此完美精湛、神全气整、情趣无限,令人感佩不已。
八大山人,名朱耷,谱名统*(*为上林下金),江西南昌人,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清初画坛“四大高僧”之一。
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
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后又入青云谱为道。
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
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
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
朱耷擅花鸟、山水,其花鸟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
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其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并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
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
其画笔墨简朴豪放、苍劲率意、淋漓酣畅,构图疏简、奇险,风格雄奇朴茂。
他的山水画初师董其昌,后又上窥黄公望、倪瓒,多作水墨山水,笔墨质朴雄健,意境荒凉寂寥。
亦长于书法,擅行、草书,宗法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董其昌等,以秃笔作书,风格流畅秀健。
桃实千秋图水墨纸本立轴 1699年作按风格和署款不同,八大山人的绘画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659--1684年为僧号期,1684--1694为八大前期,1695--1705为八大后期,不同时期有明显可辨别的署款。
八大山人《柯石双禽图》评析
八大山人《柯石双禽图》评析八大山人(约1626年-约1705年),原名朱耷,号八大山人,别号铁冠道人、竹坡山民、竹坡老人等,明末清初著名画家、书法家。
八大山人是中国明清时期极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擅长竹、石、花卉、树木等写意绘画,并以其独特的风格开创了一种新的画风,被誉为“明朝继承者”。
其中以其擅长画竹、画山水而著称于世。
《柯石双禽图》是八大山人的一幅代表作品,这幅作品反映了他的写意画风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这幅作品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对后世绘画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幅作品进行一番评析。
从构图和形式上看,《柯石双禽图》是一幅纵向的长卷,其中绘有两只禽鸟在水边的景象。
整个画面以一座孤山为中心,山石直上云天,岸边树木参天,植被茂盛,勾勒出了一片富丽的自然景象。
八大山人的构图简洁而不简单,将画面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写有题款,中部是主体内容,下部则是山水背景。
整个画面构图严谨,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精心的构思和布局,呈现出一种和谐和秩序感。
从笔墨和色彩上看,八大山人运用了浓淡干墨的技法,大胆运用笔墨,挥洒出苍劲有力的笔墨线条。
画面中的山石、树木和禽鸟的描绘栩栩如生,令人赏心悦目。
八大山人擅长以水墨表现天地万物,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飞白”、“水墨”等表现手法,使得画面在简练中又不失生动。
整个作品的色彩也十分自然,深淡相间,用墨走笔,恣意挥洒,给人以一种写意意境。
从寓意和文化内涵上看,《柯石双禽图》体现了八大山人对自然的崇敬和热爱。
画中的山水树木都是在自然状态下的生态景象,而画中禽鸟也是生活在自然中的鸟类,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思索。
八大山人通过这幅作品向人们展现了自然界的美好和和谐,同时也传达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这幅作品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审美情趣。
明清时期社会充满了儒家道德伦理的熏陶和禅宗的影响,这种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八大山人的创作。
八大山人将这种思想融入到了自己的绘画中,创作了一系列富有禅意和哲理的作品。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1. 引言1.1 八大山人简介八大山人,原名张大千,字少卿,号八大山人。
他是清朝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史学家。
八大山人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近现代山水花卉画之宗与神”。
八大山人出生于四川省重庆市荣昌县,自幼喜爱绘画,师法王时敏、八大金刚,潜心于画艺的练习与研究。
他擅长山水花鸟画,尤以花鸟画见长。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被誉为“花鸟名家”。
八大山人画风独特,擅长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生动的花鸟形象,其作品具有浓重的传统文人气质,又融入了新的艺术元素,强调轻灵秀雅,墨色淋漓,意境深远。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广受欢迎,为后人所推崇。
八大山人不仅在绘画领域有出色表现,还涉足书法、诗词等领域。
他以博大精深的学识和才华闻名于世,被誉为文史翰林、艺坛泰斗。
八大山人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位传世大师。
1.2 花鸟画的背景八大山人是中国清代著名的文人画家,他擅长绘制花鸟画,被誉为“花鸟画宗师”。
花鸟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画的传统门类之一。
花鸟画起源于古代宫廷绘画,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门类。
八大山人在花鸟画领域的成就不仅在于其精湛的技艺,更在于他独特的构图手法和独特的审美眼光。
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画中的重要门类之一,它以描绘花卉、鸟兽为主要内容,注重形神兼备、写实并具有审美价值。
在中国文人画中,花鸟画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是文人雅好之一,也是中国绘画大家们争相涉猎的领域。
八大山人在花鸟画中的创作,不仅展示了他对自然的独特见解,更展现了他对艺术的高超造诣。
在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中,观者可以感受到他对大自然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厚的艺术功底。
通过深入研究八大山人花鸟画的构图特色,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艺术成就和独特魅力。
2. 正文2.1 构图特点一:布局简洁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以其独特的构图特色闻名于世。
八大山人的作品在布局上都能体现出简洁的风格。
八大山人翻白眼的作品特点
八大山人翻白眼的作品特点八大山人是明代著名的文人画家,他的作品以独特的风格和翻白眼的形象而闻名。
八大山人翻白眼的作品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独特的技法和笔触:八大山人的作品以用笔简练、流畅而著称。
他擅长运用干笔、湿笔和水墨混合的技法,通过不同的笔触和墨色,将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生动地表现出来。
他的画作常常给人一种随意自然、不拘一格的感觉。
2. 独特的构图和画面设计:八大山人的作品在构图和画面设计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他善于运用对比和留白的手法,将画面分割成不同的区域,营造出一种平衡和谐的美感。
他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神韵和气息,将其巧妙地表现在画纸上。
3. 独特的意境和情感:八大山人的作品往往富有诗意和哲理,通过画面所表现的景物和物象,传达出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他的作品常常给人一种超脱尘世、追求自由的感觉,让人产生共鸣和思考。
4. 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追求:八大山人的作品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他个人的艺术追求。
他对文人雅士的生活和境界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追求,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文人墨客、古建筑、古琴等元素,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5. 独特的个人风格和艺术风格:八大山人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注重形神兼备,既注重写实,又追求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他的作品常常给人一种朴实而深沉的感觉,让人感受到他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八大山人翻白眼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技法、独特的构图和画面设计、独特的意境和情感、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追求、独特的个人风格和艺术风格等特点而著名。
他的作品既具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和韵味,又展示了他个人的艺术追求和创新精神。
通过欣赏和研究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艺术的魅力。
八大山人《柯石双禽图》评析
八大山人《柯石双禽图》评析《柯石双禽图》是清代八大山人的一幅著名山水画作,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
这幅画作以两只石雀和一块石块为主题,通过八大山人独特的笔墨技法和构图手法,展现出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思想。
该画作以笔者见“柯石”为题材,柯石即指山间石头。
整幅画以浓墨重彩为主,石雀以深黑色彩勾勒出,形态生动逼真。
八大山人巧妙地运用干笔和湿笔的结合,既表现出石块的坚实纹理,又表现出石雀的轻柔羽毛。
画面中的石块均以颗粒石墨描绘,透过此种独特笔法表达出石块的质地,给人以厚实感。
该作品的构图非常独特,整个画面以石雀为主体,将石块几乎完全隐藏起来。
两只石雀分别处于画面的左上和右下两个角落,并通过斜线相连,形成一种对比和呼应的关系。
石雀的体态各异,一只猛然跃起,似乎欲飞离画面,而另一只则拍打着翅膀,显得更加灵动活泼。
这种对比的关系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
通过细看,《柯石双禽图》不仅是一幅展示山水鸟兽的作品,而更是八大山人寓意深远的艺术作品。
八大山人常以鸟禽为题材,他喜欢观察生活中的鸟兽,然后用笔墨将它们描绘出来。
石雀是一种常见的小鸟,寓意着平凡和低调。
而八大山人在画中将石雀塑造为形态各异、活泼可爱的形象,正是他对生活中平凡事物的积极态度的表达。
画面中的两只石雀,一只跃起,一只扑打着翅膀,象征着生命的勇敢和活力。
画面中展现的石块也不仅仅是八大山人为作画所需的构图或背景,而更代表着生活的智慧和隐喻的意义。
石头虽然普通而常见,但凭着自己的坚实和坚韧,无论是被扔进水中,还是被踩到地上,都能够保持自己的本真和淡定。
八大山人通过石头表达了人们遇到困难时的坚韧和勇气,以及平凡事物中蕴含的智慧和隐喻。
《柯石双禽图》是八大山人以石雀和石块为题材的山水画作品之一,通过对石雀和石块的描绘,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思想。
他通过对生活中的平凡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寓意深远地表达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勇气和智慧的追求。
这幅作品不仅是一幅山水画,更是一幅蕴含着哲理、寓意和艺术创作思想的佳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八大山人绘画风格八大山人,名朱耷(约1626年—约1705年)明末清初画家,明朝宗室。
号八大山人,又号雪个、个山、入屋、驴屋等,入清后改名道朗,字良月,号破云樵者,汉族,南昌(今属江西)人。
∙一、影响八大山人艺术风格形成的因素∙1、社会历史背景∙300多年前的东方中国,明末清初的社会变革,使中国绘画史上涌现出了一批“抑塞不拔”的美术“怪杰”。
他们在艺术上不苟合取容,敢于突破前人窠臼,将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融入书画之中,赋予作品以新的生命。
八大山人就是以其精练纵恣的笔墨和独创的飘逸、冷峻画风,抒发他那倔强的不言之意,而受到时代的高度评价,并对后辈们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由此,而成为了中国乃至东方书画艺坛的革新巨擘。
∙2、人生经历朱耷,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谱名朱由桵,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子。
宁王改封南昌后,历代子孙世居南昌等地,共分八支,八大山人是弋阳王七世孙。
其祖父朱多是一位诗人兼画家,山水画风多宗法二米,颇有名气。
父亲朱谋觐,擅长山水花鸟,名噪江右,可惜中年患暗疾去世,叔父朱谋也是一位画家,著有《画史会要》。
朱耷生长在宗室家庭,从小受到父辈的艺术陶冶,加上聪明好学,八岁时便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小时候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
少年时曾参加乡里考试,录为生员。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
朱耷时年十九,不久父亲去世,内心极度忧郁、悲愤,他便假装聋哑,隐姓埋名遁迹空门,潜居山野,以保存自己。
朱耷的画幅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奇特的签押,仿佛象一鹤形符号,其实是以“三月十九”四字组成,借以寄托怀念故国的深情。
顺治五年(1648年),他妻子亡故,朱耷便奉母带弟“出家”,至奉新县耕香寺,剃发为僧,自此改名雪个。
二十四岁时,更号个山和个山驴。
顺治十年(1653年),朱耷二十八岁时,又迎母至新建县洪崖寺,在耕庵老人处受戒称宗师,住山讲经,随从学法的一百多人。
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
绘画以大笔水墨写意著称,并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
在创作上取法自然,笔墨简炼,大气磅礴,独具新意,创造了高旷纵横的风格。
他的大写意花鸟画受徐渭影响,以简洁孤冷的画风,而自成一代宗师。
∙3、禅宗思想禅宗的重要思想: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讲的是人不能为知识、理性所俘虏,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盏灯,这盏灯经常被重重的阴霾所笼罩。
中国人想把这种迷雾去掉,让光明重现,照亮我们的心灵,通过心去领会这个世界。
按照禅宗的观点,每个人都是网中之鱼,人是受束缚的。
∙二、八大山人绘画风格中所体现的形式美∙1、简一些学者认为:八大山人作品的造型手段,笔墨技巧、构图章法,甚至具体到每一笔,每一画,都被赋予了作品风格之外的人格力量。
如:白眼向上被解释为怒视清朝;单腿着地,耸背曲颈的禽鸟,被看成是清廷势不两立和桀傲不驯的情感。
并认为这一风格的建立,足以体现八大山人在那个独特的历史环境中所表现出精神和“气节”;是其学渲汇抑郁、传达愤慨是为准确,最为恰到好处的方式。
∙(1)线条之简八大山人绘画主张一个“省”字,往往以极其精简的笔墨表现复杂的事情。
在他笔下,无论是小鸟、小鱼、小鸡、还是一花、一木、一石,均廖廖数笔,似乎已到了不能少一笔的境地,但却能画出对象的质感和立体感,非常的生动。
特别是小鸟神态的刻画上,用笔简练,廖廖数笔而人格化的一种情态就生动地展现在画面上。
∙(2)造型之简八大山人的“省”不是形象的简单化,而是画家通过对大自然的精细观察、积累,把真实的物象进行高度概括,加其以艺术夸张而创造出来的。
朱耷的花鸟画风可分为三个时期,50岁以前为僧属早期,所画蔬果、花卉、松梅一类题材,以卷册为多,画面比较精细工致,劲挺有力。
50-60岁为中期,画风逐渐变化。
所画草虫、动物,形象有所夸张,用笔挺劲刻削,动物和鸟的嘴、眼多呈方形,禽鸟一只脚立地。
石作卵形,上大下小,岌岌可危。
65岁以后为晚期,艺术日趋成熟,笔势变为朴茂雄强,造型极为夸张。
鱼,鸟之眼一圈一点,眼珠顶着眼眶,显出一副冷眼朝天的神情。
他画的鸟显得很倔强,即使落墨不多,却表现出鸟儿振羽,使人有不可一触,触之即飞的感觉,一副既受欺又不屈的情态。
作到了“笔不二而心恭,笔不同而意周”。
∙(3)构图之简朱耷的绘画还表现在构图的奇特简洁上。
八大山人继承了传统中国花鸟画对背景的处理方法,既用大片的空白表现背景。
但八大山人的构图显得更简洁。
为了突出形象,他对次要的东西进行大胆剪裁,使人觉得画面上没有一点多余的笔墨。
如《孤禽图》,整幅画只在中下方面出一只水禽;《墨鹰图轴》,只画一石、一树、一鹰。
这种奇简的构图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墨白对比,使用者孤愤之心跃然纸上。
另外,在构图中常采用“S”形中间断开剪裁模式,如《墨鹰图轴》、《杨柳浴禽图》,在表现其中的树时,均采用截枝式,把画中形象引出画外,使画面即简洁又丰富。
∙2、怪∙(1)具体形态之“怪”八大山人的《水仙》给人印象非常深刻。
画中的水仙像一只人的手,一朵花在两个手指中间溢出来,他表现的就是禅宗中最重要的一个故事——“佛祖拈花,迦叶微笑”。
一天释迦摩尼在灵山法会上,与众弟子相聚。
其中有一信徒拿了一束花献给释迦摩尼,他就拿着这个花向大家示意,众人不解其意,唯有他的大弟子迦叶微微一笑,这就是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故事。
实际上这个故事是中国人编出来的,在佛经中并没有,这个故事说得跟老子、庄子的意思是一样的。
禅宗是中国唐代以来最重要的哲学之一。
禅宗是吸收了印度大乘佛学结合庄子哲学产生的。
禅宗不是印度哲学,他是中国的哲学,传入日本和朝鲜的禅宗,更是中国哲学的分支。
∙(2)空间布局之“怪”在空间面积的处理上,八大山人常常强调惟一巨大空间,同时保持它的面积与其他空间面积的对比。
但是除去大面积空间,常常又可以见到大小、形状都非常相似的一些并列空间。
这不由使我们想起古典风格对他书法作品的影响:巨大空间之外的空间匀置。
八大山人特别喜欢荷花,一生画了大量的荷花。
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中,荷花的清澈、耿健给他以力量。
他的画作很多都是用“何园”(“荷”通“何”)落款。
八大山人用“何园”表达对荷花那种清静世界的向往。
实际上他要追踪一个问题,何处是家园?难道清净的河塘、深幽的远山,曲径通幽的宅地,或者是一片安静的住所,才是我所追求的地方吗?或者是我到一个清净的地方去,这世界的一切就都与我无关了?不是这个样子,我认为他对何园的追踪在今天都十分有价值。
我们讲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时候,就一定是隐居山林里吗?难道中国哲学就是停留在眼不见心不烦的地步吗?那当然不是,这只是一个空间的变化。
中国哲学的核心是立定于人间。
人离开人间来谈其他东西,一切是没有意义的。
∙3、孤孤独讲的是,不为外在的东西所迁徙,任由自己的精神气质展露,让自己的生命光芒悦目。
中国哲学有这样的思想,人的存在,人的生命,就是一个理由,生命既然是一个不可剥夺的理由,那么他就必然有存在的“格”,存在的尊严,在尊严上是平等的。
所以说一朵小花,就有它自己的世界,这应该是生命的底线。
这就是中国哲学中所说的风骨。
八大山人的很多作品都表达过这方面的内容。
人的尊严是平等的,是人活下来的最终理由。
辱没人的尊严是文明中最不能容忍的事情。
八大山人的画作花非花、鸟非鸟,是通过此来表现人的内在力量。
佛学、道学都是在培养人的尊严。
我们讲的内在的修养,也是尊严。
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八大山人的很多作品,对人独立个性的阐发是非常精细的,以表达人内在的充满的自信。
∙4、平宁人内在的心情,平宁是最重要的东西。
八大山人四个字讲的就是哭之、笑之,或者说八大山人的处境是哭笑不得。
哭笑不得成为八大山人哲学中非常重要的思想。
禅宗经常会讲昨日哭,今日笑,这些都是外在的词汇,实际上都是要超越人的感情倾向性。
人得到东西就高兴,失去东西不高兴,永远在感情的波涛中盘旋,就永远都不会有平宁的时候。
八大山人将大量动物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表达的不是憎恨愤怒,实际上是超越爱恨。
他还有大量的作品是睡着的,不看不见,如眠鸭图、睡的小鸟、睡猫等等。
这不是要表达八大山人要睡去了,既不是憎恨世俗,也不是睁一眼闭一眼,而是要超越人间一切泛滥的情感,浑浊的理性,超越种种赋予外界的牵扯,还予人内在的平静。
表现出中国艺术的空灵。
结合八大山人的关键作品,联系中国哲学和艺术中间的一些其他问题,中国哲学和艺术中间追求的东西归根到底还是内在心情的平和,强调的是人的内在生命尊严的保护,强调的是人和世界和睦相容的关系,这样才是心灵的家。
心灵的内在城市,才是我们真正的家园。
用这样的心情去和世界对话,这大千世界,花花草草,一切的一切都是和我身心相遇的对象。
∙三、八大山人绘画作品的现代诠释以及所产生的意义300多年来,八大山人的书画艺术,从以石涛为代表的一大批艺术家们的推崇开始,至清中叶,扬州八怪在学习与借鉴八大山人艺术后所形成的别样风格,使得这些后来者们得以在美术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而郑板桥“八大山人名满天下”的总结诗句,则让更多的艺术家们,对八大山人及其艺术作品顶礼膜拜。
八大山人的艺术,成为了追求“现代”艺术的人们在黑暗中追求、探索的手中火炬。
这种光芒四射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晚清。
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等秉承八大山人艺术思想、方法的艺术家们的崛起,20世纪的齐白石、林风眠等一大批追随者们,又无不各自师八大山人心、师八大山人道,在承接八大山人那超越时空的“现代”艺术观念并得以开示后,各自成家,终于形成了另一座近现代绘画的群体高峰,这就是享誉世界的“海派绘画”。
四、结语八大山人的绘画风格,毫无疑问地是从传统绘画模式的传承和嬗变中来。
在充分地吸取传统给予的养分后,八大山人在断的创新和变革中,逐渐地过渡到不同于传统风格、独具个性色彩模式。
这一独特性的建立,从而奠定了八大山人绘画在三百多年来倍受后世推崇和和景仰的地位。
也正是这一独特风格绘画形式的存在,这才促使人们去研究、去探寻八大山人的身世以及作为这一绘画风格创造者的所有一切。
换句话说,八大山人在美术史上地位的确立,首先是来源于其绘画风格的确立。
因此,对八大山人进行研究,就必须首先立中于对其绘画作品的研究,在以往的理论中,对于八大山人绘画风格的研究,除了对其传统风格的传承方面有共同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