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文化常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末年,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 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 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2020/5/7
5
清朝末年,现代医学(西医)大量 涌入,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 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 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 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 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 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现代, 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 手段之一。
2020/5/7
11
麻沸散:麻沸散传说是华佗创制的用于外科手 术的麻醉药。《后汉书·华佗传》载:"若疾发结 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 既醉无所觉,因刳(kū,剖开)破腹背,抽割积 聚(肿块)。" 华佗所创麻沸散的处方后来失传。中医中有"麻 沸汤"的概念,但与麻醉剂无关。另一说麻沸散 可能是麻黄散之误。但无论如何,世上也不可 能存在像传说中麻沸散一样仅口服达到全麻状 态,无需气管插管等护理措施,而且安全有效 的麻醉剂。
2020/5/7
9
2020/5/7
10
针灸: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在中 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 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 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 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灸法是以预制的 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 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 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 针灸由" 针"和"灸"构成,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之一,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 产生的宝贵遗产。2006年中国中医科学院 申报针灸经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0/5/7
8
望闻问切:中医用语。望,指观气色;闻, 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 合称四诊。《古今医统》:“望闻问切四字, 诚为医之纲领。” 针砭:泛称金针治疗与砭石出血为针砭。 《西斋话记》:“陇州道士曾若虚者,善医, 尤得针砭之妙术。” 砭为治病石针,针头圆型,前圆后方,方处 为柄,以指易捏为宜。针头在棉油灯焰上炙 之微烫,沾姜汁、艾汁或其它配置药液,立 顶于患者穴道,可治风湿、寒热诸病。
2020/5/7
13
2020/5/7
14
2020/5/7
15
谢谢听讲
祝同学们越学越好
2020/5/7
16
2020/5/7
7
扁鹊:1. 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 2.扁鹊(前407—前310),秦氏,名越人(秦 越人),春秋战国时期的渤海莫人。因他医 术高超,人们借用了神医“扁鹊”的名号来 称呼他。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 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 《难经》为扁鹊所著。
诊金:又名诊查费,按医生或医院的规定, 病家须付的诊治费用。不包括药费。
2020/5/7
6
岐黄:1.岐伯和黄帝。相传为医家之祖。 2.借指中 医医生或医书。 太医:太医令为古代医官名,指掌管医事行政的 官员[。最早始于战国时的秦国,战国时期,秦有 太医令,由秦至宋历代都设有这种官职。太医令 下一般设有太医丞等医官作为助手,因此,有的 文献则合称为太医令丞。宋代医务机构甚多,有 太常寺属下的太医局、翰林医官院、御医院等, 宋徽宗时又设惠民局,广传医方及施诊。
2020/5/7
12
悬壶:典出东汉名医费长房,传说他得“壶公仙人” 真传,治病救人,葫芦是一只盛药的"药壶"。后来人 皆称卖药的、行医的为"悬壶",相关词语有“悬壶济 世”“悬壶之喜”“不知葫芦里卖什么药”。
杏林:中医学界的代称。故址在今江西省庐山市和 安徽凤阳,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据《神仙传》 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 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 万余株,郁然成林……”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用 “杏林”称颂医生。相关词语有“杏林中人”“杏林 春暖”“誉满杏林”。
古代中医文化常识
授课:郝海门
2020/5/7
1
2020/5/7
2
2020/5/7
3
2020/5/7
4
中医: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 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 布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 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 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 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6]。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 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 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 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 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 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 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 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2020/5/7
5
清朝末年,现代医学(西医)大量 涌入,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 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 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 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 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 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现代, 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 手段之一。
2020/5/7
11
麻沸散:麻沸散传说是华佗创制的用于外科手 术的麻醉药。《后汉书·华佗传》载:"若疾发结 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 既醉无所觉,因刳(kū,剖开)破腹背,抽割积 聚(肿块)。" 华佗所创麻沸散的处方后来失传。中医中有"麻 沸汤"的概念,但与麻醉剂无关。另一说麻沸散 可能是麻黄散之误。但无论如何,世上也不可 能存在像传说中麻沸散一样仅口服达到全麻状 态,无需气管插管等护理措施,而且安全有效 的麻醉剂。
2020/5/7
9
2020/5/7
10
针灸: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在中 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 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 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 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灸法是以预制的 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 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 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 针灸由" 针"和"灸"构成,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之一,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 产生的宝贵遗产。2006年中国中医科学院 申报针灸经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0/5/7
8
望闻问切:中医用语。望,指观气色;闻, 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 合称四诊。《古今医统》:“望闻问切四字, 诚为医之纲领。” 针砭:泛称金针治疗与砭石出血为针砭。 《西斋话记》:“陇州道士曾若虚者,善医, 尤得针砭之妙术。” 砭为治病石针,针头圆型,前圆后方,方处 为柄,以指易捏为宜。针头在棉油灯焰上炙 之微烫,沾姜汁、艾汁或其它配置药液,立 顶于患者穴道,可治风湿、寒热诸病。
2020/5/7
13
2020/5/7
14
2020/5/7
15
谢谢听讲
祝同学们越学越好
2020/5/7
16
2020/5/7
7
扁鹊:1. 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 2.扁鹊(前407—前310),秦氏,名越人(秦 越人),春秋战国时期的渤海莫人。因他医 术高超,人们借用了神医“扁鹊”的名号来 称呼他。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 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 《难经》为扁鹊所著。
诊金:又名诊查费,按医生或医院的规定, 病家须付的诊治费用。不包括药费。
2020/5/7
6
岐黄:1.岐伯和黄帝。相传为医家之祖。 2.借指中 医医生或医书。 太医:太医令为古代医官名,指掌管医事行政的 官员[。最早始于战国时的秦国,战国时期,秦有 太医令,由秦至宋历代都设有这种官职。太医令 下一般设有太医丞等医官作为助手,因此,有的 文献则合称为太医令丞。宋代医务机构甚多,有 太常寺属下的太医局、翰林医官院、御医院等, 宋徽宗时又设惠民局,广传医方及施诊。
2020/5/7
12
悬壶:典出东汉名医费长房,传说他得“壶公仙人” 真传,治病救人,葫芦是一只盛药的"药壶"。后来人 皆称卖药的、行医的为"悬壶",相关词语有“悬壶济 世”“悬壶之喜”“不知葫芦里卖什么药”。
杏林:中医学界的代称。故址在今江西省庐山市和 安徽凤阳,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据《神仙传》 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 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 万余株,郁然成林……”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用 “杏林”称颂医生。相关词语有“杏林中人”“杏林 春暖”“誉满杏林”。
古代中医文化常识
授课:郝海门
2020/5/7
1
2020/5/7
2
2020/5/7
3
2020/5/7
4
中医: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 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 布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 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 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 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6]。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 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 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 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 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 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 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 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