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谷物挤压食品生产中的关键控制技术及装备

全谷物挤压食品生产中的关键控制技术及装备
全谷物挤压食品生产中的关键控制技术及装备

全谷物挤压食品生产中的关键控制技术及装备

1.1挤压设备及控制技术

在挤压过程中,影响挤压效果的变量非常多,挤压设备的关键影响参数包括:螺杆长径比、螺杆组合、模具尺寸、挤压电机最大输出扭矩、液体物料添加方式、控制系统等,挤压工艺控制点包括:原料、预处理方式、挤压过程中的温度、压力、螺杆转速、喂料速度(固体和液体)、切割方式等。一般来说用双螺杆挤压机生产膨化食品时,挤压机物料水分为13 %~18 %,挤压模头温度为120~170℃,模头压力为2~6MPa ,螺转速200~400 r/ min,物料在挤压机内停留时间为20~40s。原料控制方面,原料本身化学组成及淀粉特性,原料的水份、粒度等的影响非常大,如直淀粉含量低的原料,膨化后产品的α度高,膨化效果较佳;物料中蛋白质及脂肪含量不同也对膨化质量产生影响,蛋白质含量高的物料挤压时膨化程度低;脂肪含量超过10 %时,会影响到产品的膨化率,而一定量的脂肪可改善产品的质构和风味。而对于非直接膨化产品,一般挤压参数为水分≥18%,如生产高水分组织蛋白时,物料水分最高时可达到120%左右;挤压模头温度一般≤90℃,但这与模头压力、模具尺寸、形状、冷却效果等有很大关系;1990年,chinnaswamy和hanna[8]发现模头压力随模具的长径比(L/D)的增大而增高,随物料湿度的增加而减少,而现在有资料表明,如螺杆转速、挤出物料温度、湿度等都对模头压力有较大影响;而对于螺杆转速的高低,主要是为保证模头压力来进行调整,合适的模头压力能确保模具各个孔岀料的均匀性和产品最终的粒型。

1.2干燥设备及技术

物料干燥指物质被加热后,除温度升高外,还伴有水分的脱出,这种加热就是通常所说的脱水干燥。们常把物体中水分的移动称为扩散。物料内部水分移动称为内扩散,物料表面水分向外界扩散称为外扩散。内扩散可分水分热扩散和湿扩散。由物料内部温度梯度引起的水分子移动(即水分子从温度高的向低的方向移动)称为热扩散。由物料中水分梯度而引起的水分子移动(水分子从水分含量高的向含量少的方向移动)称为湿扩散。热能的传递有三种形式,即传导、对流、辐射。传导是利用传热材料中的分子互相碰撞,从而将热量传递的过程;对流是利用热量随物质的流动而传递能量的,大量热能消耗在介质里;辐射是不借助介质,而以电磁波的形式直接传播来加热工件,热能利用高。如果物料中温度梯度

与水分梯度方向一致时,热扩散与湿扩散一致,这将加速干燥。如相反,而且当热扩散比湿扩散强烈时,物料内部水分不但不能向外扩散,反而把水分往内部赶。

挤压产品生产过程中一般均需要进行干燥,干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预干燥,预干燥以除去物料表面的水分,防止黏结和结块。当物料黏性很大时,可用振动式干燥器使物料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也可使用热空气动力驱赶系统的方法进行预干燥,在热空气动力学的干燥方法的使用上,国内FMFC系列流化床属于典型应用,它具有鱼鳞式干燥接触面,利用热空气正负压力实现物料横向及纵向平衡,可使物料上下翻滚的同时连续不断的向前推进,最终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从卸料口流出。第二步干燥通常是在传送带干燥器中低温长时进行,传送带通常具有多条通道,且采用穿孔式网带,传送带具有独立的调速装置,以使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并通过调节产品高度、气流、温度、湿度及在干燥室中的停留时间来进行调节。这种类型的干燥器生产厂家国外有Buhler,Mapimpianti和Proctor-Swartz,而国内在带式干燥设备方面,富马科公司生产的带式微波干燥机已走在同行前列,它利用微波作为干燥热源,能使物料中的水分从物料内部高效地逸出,节能同时的又能使物料水分达到相应标准,克服了传统的热风干燥在全谷物营养再制米的生产上出现的米粒爆腰、裂纹多、气泡严重的现象,已经有非常成功的应用案例。

1.3压片设备及技术

全谷物食品中,片状(扎片型)产品属于非常大的一类,其核心加工设备是压片机。压片机可将蒸煮过或挤压再制成型的粒状物料扎扁成薄片,再经烘烤使薄片产生脆性和风味特征。

压片机具有一对水平放置且相互平行的反向旋转的圆辊,两者之间有一条可调整间隙的狭缝,粒状物从狭缝的上方进入,然后与转动的圆辊表面发生摩擦而使颗粒组织破坏变形。因此,此工艺就决定了需要压片原料必须具有一定的延展性,料块与圆辊之间的摩擦因素必须足够大,压片后料块能顺利的从圆辊上取下来。为了满足这些机械方面的要求,物料必须充分糊化(以具有延展性而不被破坏)和具有合适的水分与粘度。一般说来,压片的最适宜水分含量为10%-24%,压片前物料可能需要干燥和冷却,同时还需要添加一部分的食盐等,以利于水分的快速迁移和压片产品形状保持,同时,为了保证物料能顺利的从圆辊上取下,压片机都配备了紧贴圆辊的刮刀,对于压片厚度较薄,精密度较高的产品,为防止圆辊长时间工作发热而出现热胀冷缩,导致产品厚度变化和因压辊表面发热也

会出现粘料等不良现象,较先进的压片机均采用向通入圆辊中通入冷却水的方法来进行冷却,确保圆辊表面温度与间隙的恒定,国内FMKF系列压片机属于此类产品中的高端品牌。通常,在物料水分与黏度控制方面,主要由压片前的处理与最终产品品质所决定。如为了得到外观松脆及表面粗糙多皱的压片型谷物产品时,则要求物料的水分分布具有不均匀性,而为了得到表面具有较大的气泡的产品时,则要求物料的含水量一般较高等等。

1.4高温焙烤

高温烘焙是指将成型的原料送入烤炉中,经过高温加热使产品膨化、熟化、附色、增香等的过程,当生坯送入烤炉时受到高温包围,淀粉和蛋白质发生一系列理化变化,开始时物料表面受到高温影响使水分大量蒸发,淀粉糊化,糖和氨基酸反应,外表形成薄薄的焦黄色外壳,然后水分逐渐转变为气态向坯内渗透,加速生坯熟化,形成膨松状态,当物料从烤炉出来后,物料中的水分伴随着冷却才扩散出,因此,焙烤食品冷却后会变得更加的酥脆。

一般对于只需要熟化(不要求膨化)的物料,为了加快水分子的内扩散速度,要控制物料表面与内部的温度梯度不易过大,使湿扩散与热扩散方向一致。另外,由于水分子在物料表面蒸发时,要穿过物料表面的气膜层。因此阻力大,可设法将此气膜破坏,可减少外扩散阻力,提供干燥速度。而对于需要二次膨化的产品,则需要加大物料表面与内部的温度梯度,尽量使使扩散与热扩散的方向相反,同时应尽量防止物料表面气膜层的破坏,使物料内部水分子快速变为气态,形成高度膨化膨松的组织结构,这在要求需要快速复水的产品(如速食米饭、速食粥等)生产中应用的非常广泛。

烤炉作为焙烤工艺的核心设备,其加热升温、恒温、排湿、能量利用率等方面的性能非常重要。一般烤炉按照加热方式可分为电加热、天然气加热、燃油加热、煤加热与木炭加热,而按照热源的传递方式则包括热传导、热对流与热辐射。在谷物挤压食品中,烤炉一般为电加热、天然气加热和燃油加热三种。对于烤炉的箱体结构的选择,则需根据所生产的成分、形状、口感、水分要求,来选择采用箱体式烤炉还是隧道式烤炉(包括链条隧道炉、网带隧道炉、钢带隧道炉)1.5喷涂调味设备及技术

大多数全谷物挤压食品表面都要调味剂或香料,调味剂通常呈粉状,而一些情况下调味剂需与油或水混合形成浆状物,然后涂布在产品上,通过产品间的互相摩擦而使调味剂涂布均匀。

通常,涂衣设备是滚筒式调味机,在旋转滚筒调味机中,将按一定比例混合的植物油、奶油、巧克力、糖浆等加温溶解混合,通过雾状喷头使浆料均匀地喷洒在随调味机旋转而翻滚的物料表面。喷油的目的一是为了改善口感;二是为了使物料容易沾粘调味料。随后喷洒调味料,经装有螺杆推进器的喷粉机将粉末状调味料均匀洒在不断滚动的物料表面,即得成品。为防止受潮,保证酥脆,调味后的产品应即时包装。Transitube装置有由塑料硬毛刷制成的双螺旋反转螺钻,在旋转过程中,刷子带动物料反转,并向前输送,与呈雾状的调味剂接触,达到均匀涂布,刷子同时与筒壁接触以防止调味剂和有堆积在壁上[9]。而国内FMKS 系列喷涂干燥设备,具有独特的喷涂的干燥一体设计,可更好地控制产品的最终水分,实现高标准的品质。

谷物加工技术

谷物加工技术 食工1103 崔备 2011309200329 第一部分大米 大米是亚洲地区人民的主要食粮,我国每年的大米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5。2012年11月我国大米的产量为1138.7万吨,比前一年同期增长29.56%,与上个月环比增长了13.79%。1-11月我国大米的累计产量达9637.9万吨,与前一年同期累计增长21.97%。 我国粮食进口量将继续增长,预计全年粮食进口量将超过6000万吨,全世界出口的大都有一半将运往中国。以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57121万吨计算,2012年进口的粮食总量将占到我国粮食总产量的10.5%以上。 随着大米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大米企业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国内优秀的大米生产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 目前大米加工的产品很多,线面以主要介绍留胚米和大米混汁饮料 一、留胚米 (1)留胚米的营养价值留胚率在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大米。胚芽留粒率达百分之八十以上,并符合大米等级要求的一种精制米。胚芽位于胚轴的顶端,能发育成胚叶并生长,故留胚被称为具有生命力的“活米”。虽然胚芽在一粒米中按重量只占2%-3%,但其营养却占一粒米的的50%,被誉为“天赐营养源”。留胚米几乎所有的成 分都高于精白米,特别是维生素B 1,B 2 ,维生素E等,而这些成分都是现代饮食中不 可缺少的营养素,对于许多疾病都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同时米胚中还富有优质的蛋白质和谷胱甘肽、优质的脂肪及常量元素,因此留胚米比一般大米营养价值高。 (2)留胚米的加工工艺日本千叶县南总精美工厂生产胚芽米的工艺过程:接料斗→精选→糙米箱→去石机→磁选机→计量器→谷糙分离机→糙米分级机→胚芽碾米机→贮米箱→擦米机→胚芽米分级机→贮米仓→混米装置→色选机→成品仓→计量包装。我国传统的大米加工方法是以稻谷为原料,因此胚芽米的生产也需经过毛谷、清理、砻谷、碾米3个过程。主要工序:毛谷→清理→砻谷→谷糙分离→糙米精选→糙米调质→多道碾米→抛光→胚芽米分级→色选→成品仓→计量包装→成品胚芽米。生产留胚米对于加工原料和碾米工艺的要求:1、作为加工留胚米的原料,应尽可能选择胚芽保留率在90%以上的糙米,胚芽保留率低于80%的糙米,不适合用于加工留胚米;2、最后选用当年的新粮作为加工留胚米的原料,随着糙米陈化,胚芽易脱落,特别是经过酶预期和气温高的夏季以后,胚芽更容易脱落;3、用做加工胚芽米的糙米水分一般在14%左右为宜;4、采用轻机多碾,多机出白的碾米工艺;5、选用砂粒粒度较细的金刚砂辊筒及进行碾白;6、碾米机的转速不宜过高,且应根据碾白的不同阶段由高到低改变转速率。 二、大米混汁饮料,是由大米经淀粉酶液化调配后制得的一种营养型保健饮料,由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糊精、糖类、B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使其具有明显改善皮肤营养状况、促进皮肤光滑细腻的美容效果,同时对特异性皮肤炎症也有一定疗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 重点专项2017年申报指南 (征求意见稿)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重点解决我国食品源头污染严重、过程控制能力薄弱、监管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聚焦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化学致癌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生物毒素等重要危害物,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危害识别与毒性机制、食品原料中危害物迁移转化规律与安全控制机理等基础研究,为科学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有效强化过程控制、检验检测、监测评估、监管应急等四个方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加快研发快速检测和非定向筛查技术及产品,大幅提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和装备国产化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全国统一的追溯预警体系和全链条的过程控制体系及国家食品安全大数据云平台,进一步完善监管应急技术体系;积极转化研究成果,针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食品安 —1—

全应急保障、社会共治等重点领域,开展区域和产业链综合示范,为实现我国食品安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保障”的转变,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和推动食品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下设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食品安全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研发、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转化集成和综合示范等三个任务。2017年,计划从上述三个任务部署18个研究方向。 1.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 (1)重要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机制及传播规律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不断加重的严峻形势,以沙门氏菌、弯曲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等主要食源性致病菌为对象,重点围绕“养殖动物-环境-食品-人群”链条,研究耐药菌的产生与传播机制,耐药菌/耐药基因在动物、环 —2—

绿色食品大仙桃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绿色食品大仙桃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1、围 本生产技术规程规定了绿色食品桃生产所要求的产品质量、产地选择、栽培技术、采收、分级和包装等生产技术。 2、规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391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NY/T 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NY/T 658 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 NY/T 844 绿色食品温带水果 3、产品质量标准 桃质量标准应符合NY/T844的要求。 4、产地环境选择 桃的产地环境的选择必须符合NY/T391的要求。桃园建在地势高爽、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地方。 5、栽培技术 5.1 目标和指标 5.1.1 目标

定植3年见果,第5~15年亩产量稳定在1500kg左右。 5.1.2 产量结构指标 单株产量45~50kg,单株坐果≥250个,单果重≥175g。 5.1.3 形态结构指标 定植第1年,三大主枝基本形成;第2年,每一主枝的第一侧枝基本形成,树冠直径2m,新枝有部分花芽形成;第3年,主干直径≥7cm,树冠直径3m,挂果桃树≥80%;第4年,每一主枝上的两个侧枝配置完毕,树体主要骨架形成,树冠直径3.5m。 5.2 育苗 5.2.1 砧木 选用适应性强、根系发达的野生毛桃。 5.2.2 接穗 在三年生以上无病的桃长果枝上,选择健壮的芽作接穗。 5.2.3 嫁接时间 9月中、下旬,采用“T”字形芽接方法嫁接。 5.2.4 嫁接部位 在砧木挺直、光滑,离根颈10cm左右处。 5.3 大田准备 5.3.1 定植前的大田准备 深翻土壤,使之熟化,深度不浅于30cm;按照行距,开好畦沟,沟宽60cm,沟深40cm,做到深沟高畦,畦面呈龟背形,并做到三沟(畦沟、腰沟、垄沟)配套。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执笔人:彭芳刚 、课程学时及学分 总学时:3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2学时,实践学时:8学时 学分:2学分 二、课程概述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保护人类生命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和前提。《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是专门研究各种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质量管理和控制的技术与基本理论,进而对食品质量与安全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一门技术性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并能正确运用HACCP体系和IS09000族及IS022000等质量标准体系,对食品质量和安全性进行管理和控制,从而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教学内容: 质量 质量管理 企业质量管理 食品质量和安全管理 教学要求: 重点: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难点:质量管理百年发展历史 第二章食品安全管理系统工程及其监管体系(2学时) 教学内容: 食品安全性影响因素 食品安全管理系统工程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教学要求: 熟悉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因素:物理、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等,理解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第三章食品质量与安全法规(2学时) 教学内容: 中国食品质量与安全法规 国际食品质量与安全法规 教学要求: 熟悉中国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的法规,重点掌握《中国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预包装食品标签通用标准》。 第四章食品标准(2学时) 教学内容: 概述 我国食品标准 国际食品标准 教学要求: 熟悉国内外有关食品标准和标准化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动态;掌握编制标准和 贯彻实施标准的原则和方法;掌握查询获取国内外标准文献的方法。 第五章ISO质量管理体系(4学时) 教学内容: IS09000系列标准概述

生产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

生产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 一、生产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 (1)产品污染风险控制 应通过危害分析方法明确生产过程中的食品安全关键环节,并设立食品安全关键环节的控制措施。在关键环节所在区域,应配备相关的文件以落实控制措施,如配料(投料)表、岗位操作规程等。鼓励采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对生产过程进行食品安全控制。 (2)生物污染的控制 ①清洁和消毒:应根据原料、产品和工艺的特点,针对生产设备和环境制定有效的清洁消毒制度,降低微生物污染的风险。 清洁消毒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清洁消毒的区域、设备或器具名称;清洁消毒工作的职责;使用的洗涤、消毒剂;清洁消毒方法和频率;清洁消毒效果的验证及不符合消毒规定的处理;清洁消毒工作及监控记录。应确保实施清洁消毒制度,如实记录;及时验证消毒效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②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根据产品特点确定关键控制环节进行微生物监控;必要时应建立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程序,包括生产环境的微生物监控和过程产品的微生物监控。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程序应包括:微生物监控指标、取样点、监控频率、取样和检测方法、评判原则和整改措施等,结合生产工艺及产品特点制定。 微生物监控应包括致病菌监控和指示菌监控,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

监控结果应能反映食品加工过程中对微生物污染的控制水平。 (3)化学污染的控制 应建立防止化学污染的管理制度,分析可能的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制定适当的控制计划和控制程序。应当建立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的使用制度,按照GB2760的要求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在食品加工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非食用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生产设备上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食品的活动部件若需润滑,应当使用食用油脂或能保证食品安全要求的其他油脂。建立清洁剂、消毒剂等化学品的使用制度。除清洁消毒必需和工艺需要,不应在生产场所使用和存放可能污染食品的化学制剂。食品添加剂、清洁剂、消毒剂等均应采用适宜的容器妥善保存,且应明显标示、分类储存;领用时应准确计量、作好使用记录。 应当关注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有害物质的情况,鼓励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其风险。 (4)物理污染的控制应建立防止异物污染的管理制度,分析可能的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并制定相应的控制计划和控制程序。 应通过采取设备维护、卫生管理、现场管理、外来人员管理及加工过程监督等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食品受到玻璃、金属、塑胶等异物污染的风险。应采取设置筛网、捕集器、磁铁、金属检查器等有效措施降低金属或其他异物污染食品的风险。当进行现场维修、维护及施工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9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 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重点解决我国食品源头污染严重、过程控制能力薄弱、监管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聚焦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化学致癌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生物毒素等重要危害物,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危害识别与毒性机制、食品原料中危害物迁移转化规律与安全控制机理等基础研究,为科学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有效强化过程控制、检验检测、监测评估、监管应急等四个方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加快研发快速检测和非定向筛查技术及产品,大幅提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和装备国产化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全国统一的追溯预警体系和全链条的过程控制体系及国家食品安全大数据云平台,进一步完善监管应急技术体系;积极转化研究成果,针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食品安全应急保障、社会共治等重点领域,开展区域和产业链综合示范,为实现我国食品安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保障”的转变,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和推动食品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 —1—

术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下设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食品安全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研发、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转化集成和综合示范等三个任务。在2017年任务部署的基础上,2018年,计划从上述三个任务部署26个研究方向,经费总概算约为6.3亿元,实施周期为2018—2021年。 1. 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 1.1食品典型污染物及潜在风险物质危害识别与毒性作用模式研究 1.1.1保健食品风险评估及功能评价基础研究 研究内容:重点研究保健食品常用重点原料以及糖类、蛋白质、功能性油脂、功能肽等的基本特性,分析保健食品原料中的高风险物质并建立相关监测、识别关键技术;研发保健食品原料重要制备工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不同制备工艺产生的安全风险及其防控策略,重点开发基于膜分离等现代科学技术的保健食品原料制备、高效分离、纯化、精制及其过程中农兽药残留、重金属、致敏原等风险物质的去除方法;完善现行保健食品功能评价的生物模型、人体试食试验评价规范,对缓解体力疲劳、改善睡眠等7种欠缺人体试食评价方法的保健功能进行重点研究并提出适宜的评价体系;开发保健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风险评价、管控与预警技术,研究生产加工过程中风险因子识别及控制关键—2—

(完整版)食品加工工艺学复习题及答案

《食品工艺学》复习题 1.食品有哪些功能和特性? 食品功能营养功能感官功能保健功能 食品特性安全性保藏性方便性 2.引起食品(原料)变质的原因。 (1)微生物的作用:是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 (2)酶的作用:在活组织、垂死组织和死组织中的作用;酶促褐变 (3)化学物理作用: 3.食品保藏途径。 (1)化学保藏:使用化学品(防腐剂)来防止和延缓食品的腐败变质。 (2)低温保藏:低温可减弱食品内一般化学反应,降低酶的活性,抑制微生物的繁殖, 而在冰点以下,一般微生物都停止生长。 (3)高温保藏:食品经过高温处理,杀死其中绝大部分微生物,破坏了酶之后,还须并 用其他保藏手段如密闭、真空、冷却等手段,才能保藏较长时间。通常引用的温度类别有两种:巴氏杀菌和高温杀菌。 (4)干燥保藏:降低食品水分至某一含量以下,抑制可引起食品腐败和食物中毒的微生 物生长。 (5)提高渗透压保藏:实际应用主要是盐腌和糖渍。 (6)辐照保藏:是指利用人工控制的辐射能源处理食品或食品原料,达到灭菌、杀虫、 抑制发芽等目的。 4.食品中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有什么关系? 食品中水分含量(M)与水分活度之间的关系曲线称为该食品的水分吸附等温线(MSI). I单水分子层区和II多水分子层区是食品被干燥后达到的最终平衡水分(一般在5%以内);这也是干制食品的吸湿区;III自由水层区,物料处于潮湿状态,高水分含量,是脱水干制区。 5.简述吸附和解吸等温线的差异及原因。 食品在脱水过程中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之间的关系就是水分解吸的过程,为解吸的吸附等温线;若将脱水后的食品再将这部分水加到食品中去即复水的过程,这就是吸附;在这两个相反的过程中,吸附和解吸之间的水分吸附等温线两者之间不能重合(有差异),形成了滞后圈。这种现象是由于多孔食品中毛细管力所引起的,即表面张力在干燥过程中起到在孔中持水的作用,产生稍高的水分含量。另一种假设是在获得水或失去水时,体积膨胀或收缩引起吸收曲线中这种可见的滞后现象。吸附和解吸有滞后圈,说明干制食品与水的结合力下降或减弱了。解吸和吸附的过程在食品加工中就是干燥和复水的过程,这也是干制食品的复水性为什么下降的原因。 6.水分活度和微生物生长活动的关系。 多数新鲜食品水分活度在0.98以上,适合各种微生物生长,易腐食品。不同群类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最低AW的范围是:大多数细菌为0.94~0.99,大多数霉菌为0.80~0,94,大多数耐盐细菌为0.75,耐干燥霉菌和耐高渗透压的酵母菌为0.60~0.65。在适宜水分

全谷物挤压食品生产中的关键控制技术及装备

全谷物挤压食品生产中的关键控制技术及装备 1.1挤压设备及控制技术 在挤压过程中,影响挤压效果的变量非常多,挤压设备的关键影响参数包括:螺杆长径比、螺杆组合、模具尺寸、挤压电机最大输出扭矩、液体物料添加方式、控制系统等,挤压工艺控制点包括:原料、预处理方式、挤压过程中的温度、压力、螺杆转速、喂料速度(固体和液体)、切割方式等。一般来说用双螺杆挤压机生产膨化食品时,挤压机物料水分为13 %~18 %,挤压模头温度为120~170℃,模头压力为2~6MPa ,螺转速200~400 r/ min,物料在挤压机内停留时间为20~40s。原料控制方面,原料本身化学组成及淀粉特性,原料的水份、粒度等的影响非常大,如直淀粉含量低的原料,膨化后产品的α度高,膨化效果较佳;物料中蛋白质及脂肪含量不同也对膨化质量产生影响,蛋白质含量高的物料挤压时膨化程度低;脂肪含量超过10 %时,会影响到产品的膨化率,而一定量的脂肪可改善产品的质构和风味。而对于非直接膨化产品,一般挤压参数为水分≥18%,如生产高水分组织蛋白时,物料水分最高时可达到120%左右;挤压模头温度一般≤90℃,但这与模头压力、模具尺寸、形状、冷却效果等有很大关系;1990年,chinnaswamy和hanna[8]发现模头压力随模具的长径比(L/D)的增大而增高,随物料湿度的增加而减少,而现在有资料表明,如螺杆转速、挤出物料温度、湿度等都对模头压力有较大影响;而对于螺杆转速的高低,主要是为保证模头压力来进行调整,合适的模头压力能确保模具各个孔岀料的均匀性和产品最终的粒型。 1.2干燥设备及技术 物料干燥指物质被加热后,除温度升高外,还伴有水分的脱出,这种加热就是通常所说的脱水干燥。们常把物体中水分的移动称为扩散。物料内部水分移动称为内扩散,物料表面水分向外界扩散称为外扩散。内扩散可分水分热扩散和湿扩散。由物料内部温度梯度引起的水分子移动(即水分子从温度高的向低的方向移动)称为热扩散。由物料中水分梯度而引起的水分子移动(水分子从水分含量高的向含量少的方向移动)称为湿扩散。热能的传递有三种形式,即传导、对流、辐射。传导是利用传热材料中的分子互相碰撞,从而将热量传递的过程;对流是利用热量随物质的流动而传递能量的,大量热能消耗在介质里;辐射是不借助介质,而以电磁波的形式直接传播来加热工件,热能利用高。如果物料中温度梯度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7项目申报指南等

附件1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 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重点解决我国食品源头污染严重、过程控制能力薄弱、监管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聚焦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化学致癌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生物毒素等重要危害物,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危害识别与毒性机制、食品原料中危害物迁移转化规律与安全控制机理等基础研究,为科学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有效强化过程控制、检验检测、监测评估、监管应急等四个方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加快研发快速检测和非定向筛查技术及产品,大幅提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和装备国产化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全国统一的追溯预警体系和全链条的过程控制体系及国家食品安全大数据云平台,进一步完善监管应急技术体系;积极转化研究成果,针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食品安全应急保障、社会共治等重点领域,开展区域和产业链综合示范,为实现我国食品安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保障”的转变,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和推动食品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下设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食品安全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研发、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转化集成和综合示范等三个任务。2017年,计划从上述三个任务部署19个研究方向,经费总概算约为4亿元。 1. 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 1.1重要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机制及传播规律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不断加重的严峻形势,以沙门氏菌、弯曲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等主要食源性致病菌为对象,重点围绕“养殖动物-环境-食品-人群”链条,研究耐药菌的产生与传播机制,耐药菌/耐药基因在养殖动物、环境、食品、人群之间的分布转移特征与流行消长规律;探索养殖场排放耐药菌/耐药基因的环境行为与生态效应;确定食源性耐药致病菌的人群暴露与危害特征;建立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动态数据库,构建耐药菌/耐药基因的环境生态风险评估模型、食源性 —1—

食品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程序

食品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程序 1. 目的 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确保产品质量满足规定要求.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所有的生产活动. 3. 职责 3.1 生产部负责制定生产计划,编制工艺规程和作业指导书. 3.2 各生产车间按计划进行生产。 3.3 操作员按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作好生产记录。 3.4 品质部对生产过程质量实施控制。 4. 内容 4.1 生产部按订单和库存情况及生产能力制定生产计划并安排车间生产,并对质量控制点进行控制, 负责编制工艺规程和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保证产品质量。 4.2 生产部根据生产日报表掌握生产进度,每月汇总统计生产情况,分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当生产过程出现异常现象时,应及时分析原因,必要时按“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4.3 化验室要按规定抽检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成品,检验结果及时通知车间;发现不合格时,马上报告车间负责人并立即停止生产;如发现重大质量事故时,质检部组织召开

质量事故会议,分析原因,找出问题,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4.4 工序控制:根据过程产品质量特性对生产质量的影响程度,工序控制可分为一般工序控制和重要工序控制。 4.4.1 投入工序加工的材料、辅料或半成品,都必须检验合格。 4.4.2 每道工序加工完成后必须检验合格后方可转入下道工序加工.。 4.4.3 一般工序的过程检验要求及项目: a. 严格按照工艺规定上要求的方法进行生产,生产完成后,必须进行检验。 b. 检验后应在相应产品标识或做好相关过程检验记录。 4.4.4 重要工序的过程检验要求及项目: a. 重要工序投入使用前应对过程产品进行分析,以确认过程能力,并保存好确认记录。 b. 重要工序应编制相关指导文件,作为加工和检验的依据。 c. 严格按照质量控制的相关指导文件进行加工,加工完后按相关指导文件的要求进行检验,并做好相应记录。 d. 重要工序所用到的各类仪器、设备必须满足精度要求,具体按 “基础设备、设施管理程序”“检验、测量设备管理程度”的规定执行。

全谷物加工技术——“知其然,使其可以然”

全谷物加工技术——“知其然,使其可以然” 《智慧型全谷物生产加工系统》 上海交通大学——张毅刚教授 全谷物就是要保全完整的食品,生产过程中保存它的麸皮和胚芽。为什么要做全谷物食品?因为我们在食品做精白处理的同时也会损失掉谷物中70%左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90%以上的膳食纤维。那么人们所食用的仅剩下一些淀粉,这也正是我们为什么要做全谷物。古人吃的全谷物,到了现在却不喜欢去吃,这也正是我们未来追求的不仅要保留它的营养,同时还要从大的口感,甚至是色泽去考虑,让大家去愿意吃,从中寻求一种平衡。 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任于小冬介绍过,“2010年美国谷物市场上,全谷物面包首次超过了白面包的市场销售量,国际上已经掀起了食用全谷物的新潮流,我想这个潮流很快也会在中国开始。” 我们也要积极的寻找适合做全谷物的食品:“燕麦胚芽米中国人的新主粮”,但是这也是现如今加工生产所面临的难题——精准加工。在去除谷物的外壳的同时怎么能把它的麸皮得以保留,要尽可能的保留它的营养。另一个就是它的保质保鲜的技术,在实践中发现,如果外壳剥的不彻底,胚芽保存不好很容易在空气中变质。在一个就是信息系统的提升,未来所提倡的智慧型的加工——可追溯性。 全谷物食品加工可分为:原粮的加工,融合一些自动化的控制;研碾工艺,是我们新开发的一种研碾工艺模式。其他还有存储和保鲜技术,检测检验技术,高效低耗节能加工技术,深度开发转化增值。这些都属于系统食品加工里面的一个系化的加工。这里面有几个关键技术:1、精准加工技术——破壁、去芒、去糙的技术;2、保鲜技术;3、检测检验技术;4、提倡友好型全谷物食品的加工及深加工,就是要保持它的口感及营养的一种平衡,让大家感觉既好吃,营养还不流失。 目前我们已经有了自主研发的双涡流研碾工艺,可以实现精准保留胚芽的精准切割,达到这种破壁去芒、去糙,在2013年获得专利。燕麦胚芽米加工中有

食品原料控制要求-(54737)

食品原料控制要求 学校食品生产的基本义务是生产安全的食品。保证食品安全,需要食品生产企业对食品生产过程提出控制要求,并有效实施,保证所生产的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从而保证食品安全。在食品生产过程环节中应当加强对原料、生产关键环节、检验、运输及交付的控制。一、原料采购、原料验收、投料等原料控制 (一)原料采购控制 有效管理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等物料的采购和 使用,确保物料合格是保证最终食品安全的先决条件。食品采购应根 据国家法规标准的要求采购原料,根据学校自身的监控重点采取适当 措施保证物料合格。查验食品原辅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提供者的许可证、产品合格证明文件,供货者无法提供有效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需有检验记录。 (二)原料验收控制 在原料验收控制方面,可现场查验物料供应商是否具有生产合格 物料的能力,包括硬件条件和管理。应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物料合 格证明文件,如生产许可证、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卫生证书等,并对 物料进行验收审核。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的要求: 1.国内采购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及食品添加剂生产原料,应 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 2.供货者名称与原料产品标签生产商信息一致,相关证照有效期

内;产品合格证明文件与所购原料批次一致。 3.合格证明文件应包括批检、型式检验等,批检必须一一对应, 型式检验频次和要求按照相应的产品标准要求实施。 4.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生产用原辅材料及包装材料,应当查 验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对应批次的有效检验检疫证明。 5.从流通经营单位(超市、批发零售市场等)批量或长期采购时,应当查验并留存加盖有公章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复印件;少量或临时采购时,应确认其资质并留存盖有供货方公章(或签字)的每笔购物凭证或每笔送货单。 6.从农贸市场采购的,应当索取并留存市场管理部门或经营户出 具的加盖公章(或签字)的购物凭证;从个体工商户采购的,应当查 验并留存供应者盖章(或签字)的许可证、营业执照或复印件、购物 凭证和每笔供应清单。 7.从超市采购畜禽肉类的,应留存盖有供货方公章(或签字)的每 笔购物凭证或每笔送货单;从批发零售市场、农贸市场等采购畜禽肉类的,应索取并留存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以及盖有供货方公章 (或签字)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复印件和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三)投料的控制 首先在投料前确保所需物料是依照其特性分类存放,特别是对温度、湿度等有要求的物料。超过保质期的物料不得用于生产。使用的 原料应符合相应的标准和(或)相关法规的要求,不得将任何危害人 体健康的非食用物质添加到食品中。在我国无食用习惯的动物、植物、

功能性食品生产主要技术方法

功能性食品生产的主要技术方法 功能食品的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一条选择健康食品的最佳途径。功能食品当中发挥功能作用的物质称为生物活性物质, 具有延缓衰老、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辐射等功能, 大多生物活性物质具有热敏性, 在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中保留其生物活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功能食品的生产技术主要包括,生物工程技术(包括发酵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分离纯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冷冻干燥技术,微胶囊技术,冷杀菌技术。目前对于功能食品的研究集中于:1.活性多糖及其加工技术,活性多糖包括膳食纤维,真菌活性多糖,植物活性多糖。2.活性多肽及其加工技术,酪蛋白磷酸肽(酶解-沉淀法,酶解-离子交换法),谷胱甘肽(萃取法,发酵法),降血压肽功能性油脂及其加工技术3.多不饱和脂肪酸,磷脂活性微量元素及其加工技术。4.自由基清除剂及其加工技术(超氧化物歧化酶,沉淀法制备,离子交换层析法)5.活性菌类及其加工技术6.功能性甜味料及其加工技术。1.一般分离技术 1.1初步分离纯化 从固液分离出来后的提取液需初步分离纯化, 进一步除去杂质。常用的初步分离纯化技术主要有萃取分离、沉淀分离、吸附澄清、分子蒸馏技术、膜过滤法、树脂分离方法等。1.1.1 萃取分离 萃取分离萃取分离法既是一个重要的提取方法, 又是一个从混合物中初步分离纯化的一个重要的常用分离方法。这是因为溶剂萃取具有传质速度快、操作时间短、便于连续操作、容易实现自动化控制、分离纯化效率高等优点。萃取分离法: 一是水一有机溶剂萃取, 即用一种有机溶剂将目标产物自水溶液中提取出来, 达到浓缩和纯化的目的; 二是两水相萃取, 这是近期出现的、引人注目的、极有前途的新型分离纯化技术。当两种性质不同、互不相溶的水溶性高聚物混合, 并达到一定的浓度时, 就会产生两相, 两种高聚物分别溶于互不相溶的两相中。常用的两水相萃取体系为聚乙二醇( P E G ) 一葡聚糖( eD x t ar n ) 系统 1.1.2 沉淀分离纯化

食品加工新技术

中国农业大学硕、博士研究生课程考试 课程论文报告 课程编号:7 课程名称:食品加工新技术专题 任课教师:廖小军教授 开课学院: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学生学号:S1******* 学生姓名:魏恩慧 导师姓名:倪元颖 考试时间:2014年12 月25 日

食品辐照技术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魏恩慧 1 倪元颖1* (1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国家果蔬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83) 摘要:食品辐照技术是一项新型的食品保藏技术,具有安全性、无污染等优点,综述辐照技术的原理和特点,讨论辐照技术在食品的杀菌杀虫、抑制发芽、延长保存期、降解有毒有害物质等方面的应用,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食品辐照技术特点应用 Food Irradi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Food Processing Wei Enhui 1 Ni Yuanying 1* (1.National Eng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Fruit and Vegetable Prpcessing,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Nutrional Engineer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Food irradiation is a new technology of food preservation with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safety and non-pollution. In this paper,the princip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rradiation technology were introduced. The utilizations of the irradiation technology in sterilization,sprout inhibition and degradation of poisonous and harmful substance were also introduced.The problem of the food irradiation i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was pointed out. The future of its application was analyzed. Key words:irradiation;characteristics;application

“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附件1: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专项技术要求 FSMS-01:2007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罐头生产企业要求* *本文件由“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之“食品企业和餐饮业HACCP体系建立和实施”的课题研究成果――“HACCP-EC-04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罐头生产企业要求”转换而成。

目次 1 范围 (131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13) 3 术语和定义 (1313) 4 前提方案 (1414) 5 关键过程控制 (1818) 6 产品检测 (2020) 7 记录保持 (2020)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罐头生产企业要求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罐头生产企业建立和实施以HACCP为基础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技术要求,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前提方案、关键过程控制、基地要求、产品检测和记录保持。 本文件是GB/T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在罐头生产企业应用的专项技术要求,是根据罐头行业的特点将GB/T22000在本行业要求的具体化。 本文件适用于罐头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实施与自我评价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也可用于采购方对此类食品提供者的评价和实施第三方认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文件的引用而成为本文的条款。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本均不适用于本文件,然而,鼓励根据本文件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上述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未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使用其最新版本。 出口罐头生产企业注册卫生规范 GB 2760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 8950 罐头厂卫生规范 GB/T 4789.17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罐头食品商业无菌检验 GB/T 22000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 SN/T 0400.4 进出口罐头食品检验规程第四部分:容器 SN/T 0400.5 进出口罐头食品检验规程第五部分:罐装 SN/T 0400.6 进出口罐头食品检验规程第六部分:热力杀菌 SN/T 0400.7 进出口罐头食品检验规程第六部分:成品 FSMS-02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水产品加工企业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本文件中未注释的术语和定义同GB/T 22000中相关术语。 3.1 罐头食品 canned food 将符合要求的原料经处理、分选、修整、烹调(或不经烹调)、装罐(包括马口铁罐、玻璃罐、复合薄膜袋或其他包装材料容器)、密封、杀菌、冷却或无菌条件下制成的达到商

食品生产加工技术-综述

《食品生产加工技术》 —“食品行业发展现状”学习心得 1.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我国食品工业的组成 我国食品工业由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所组成。其中,食品加工业包括粮食及饲料加工业、植物油加工业、制糖业、屠宰及肉类蛋类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盐加工业和其它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包括糕点糖果制造业、乳品制造业、罐头食品制造业、发酵制品业、调味品制造业和其他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包括酒精及饮料酒制造业、软饮料制造业、制茶业等,我国也将中药材中成药制造业划在此行业。 (2)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在经济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均居工业部门前列,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全世界食品工业总产值约达30000亿美元,其中美国6000亿美元、欧洲4000亿美元、日本2500亿美元。美国、法国、荷兰、日本等国食品工业产值均居制造业之首。 2.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 我国食品加工和保藏的历史悠久,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大量的食品加工经验,开发了许多国际知名产品及其生产技术。例如,白酒固体发酵、固态蒸馏技术;豆

豉、酱油等生产技术;饴糖生产技术、球糖生产技术;蔬菜的腌(泡)制加工技术;肉类的烟熏保藏技术等。许多名特产品选料严格、制作精细,色、香、味俱佳,深受欢迎,食品加工技艺已有相当水平。但一直是手工作坊,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建立食品加工厂。榨油工业开始于1895年,是英商太1942年建立浙江瑞安宁康炼乳厂,生产炼乳和奶油。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食品工业的发展与规划,加大投入,我国食品工业发展较快:古洋行在辽宁营口设厂;1906年成立上海泰丰食品公司,开创了我国的罐头工业;1996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6000亿元(现值),居国民经济第一位;2002年我国食品目前已经建成了包括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加工业等四大类、62个小类的现代食品工业体系。 3.我国食品工业取得的成就 我国食品工业所取得的成就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我国食品工业持续快速增长。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势头。 (2)食品工业在总体满足城乡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产品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 (3)食品工业组织结构变化,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不断涌现,成为各食品行业的龙头和标志。 (4)食品工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

附件2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9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重点解决我国食品源头污染严重、过程控制能力薄弱、监管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聚焦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化学致癌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生物毒素等重要危害物,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危害识别与毒性机制、食品原料中危害物迁移转化规律与安全控制机理等基础研究,为科学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有效强化过程控制、检验检测、监测评估、监管应急等四个方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加快研发快速检测和非定向筛查技术及产品,大幅提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和装备国产化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全国统一的追溯预警体系和全链条的过程控制体系及国家食品安全大数据云平台,进一步完善监管应急技术体系;积极转化研究成果,针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食品安全应急保障、社会共治等重点领域,开展区域和产业链综合示范,为实现我国食品安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保障”的转变,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和推动食品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下设食品安全保障 机理机制基础研究、食品安全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研发、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转化集成和综合示范等三个任务。在2017年、2018年任务部署的基础上,2019 年,计划从上述三个任务部署16 个研究方向,实施周期为2019-2022年。 1. 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 1.1 食品原料中危害物迁移转化机制与安全控制机理研究 1.1.1 主要植物源食品原料中关键危害物迁移转化机制及安全控制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隐蔽型真菌毒素、镰刀菌毒素、交链孢菌毒素、赭曲霉毒素在植源性食品原料中产生、迁移、转化和代谢消长规律,揭示真菌毒素与宿主互作的分子机制,并阐明其安全控制机理;研究创制农药、高毒农药及农药助剂在粮油、蔬菜、水果等植物源食品原料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构型选择性降解机制及控制原理;研究常用防 腐剂、保鲜剂及其他添加剂 等在植物源性食品原料贮运过程中的迁移代谢规律及机制;研究环境污染物(重金属、微生物、生物毒素、抗生素残留、持久性有机污染

食品过程控制要求

食品过程控制要求_食品生产过程控制制度 食品生产过程控制制度第一条食品企业厂区环境、生产场所和设备设施应保持卫生清洁,并符合《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的要求。 第二条企业应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卫生管理人员,定期对厂区内环境、生产场所和设施清洁卫生状况自查,并保存自查记录;第三条企业应定期对必备生产设备、设施维护保养和清洗消毒,并保存记录,同时应建立和保存停产复产记录及复产时生产设备、设施等安全控制记录;第四条企业应建立产品生产过程的追溯系统,建立和保存生产投料记录,包括投料种类、品名、生产日期或批号、使用数量、唯一性标识在各工序间的流转记录等,便于从成品追溯到原料;第五条企业应建立和保存生产加工过程关键控制点的控制情况,包括必要的半成品检验记录、温度控制、车间洁净度控制等;第六条企业生产现场,应避免人流、物流交叉污染,避免原料、半成品、成品交叉污染,保证设备、设施正常运行,现场人员应进行卫生防护。 第七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非食品原料、回收1

食品和过期变质食品生产加工食品,不得滥用食品添加剂。 第八条企业应建立生产记录第九条企业生产加工食品的标识标注内容应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及食品安全标准规定的事项。 第十条企业应建立销售台帐。企业应对销售每批产品建立和保存销售台帐,包括产品名称、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出货日期、地点、检验合格证号、交付控制、承运者等内容。 第十一条企业应主动收集企业内部发现的和国家发布的与企业相关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信息,并做出反应,同时应建立和保存相关记录。 第十二条企业应当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档案,保存企业购销记录、生产记录和检验记录等与食品质量安全有关的资料。企业食品质量安全档案应当保存3 年。 2

食品加工新技术的应用现状

食品加工新技术的应用现状 生物工程1201 学号201206030124 作者:谢鸳 摘要:跨入新世纪,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应用于食品加工领域。食品加工业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这与新的技术革命密切相关。本文介绍了在食品加工领域日益扩大应用的现代食品分离技术、微波处理技术、膨化技术、超高温瞬时杀菌技术、包装新技术、软胶囊和微胶囊化技术、高压加工技术、辐射技术、纳米技术、食品生物技术、电磁技术和真空技术。以便理解食品工业与高新技术唇齿相依的关系。 关键词:高新技术;食品加工 一、各种新技术对食品工业的推动作用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千百年来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之一。在任何历史阶段,在任何管家,食物始终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的科学技术革命对食品加工行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于食品加工业,尤其是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对食品行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综观影响和应用于食品加工的新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 二、简介各种新技术 (一) 现代食品分离技术 1. 膜分离 膜分离技术主要为电渗析、精虑,超滤和反渗透,是在常温下以膜两侧的压力差或电位差为动力对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浓缩、纯化等的操作过程。膜技术在脱盐、饮用水净化等领域已取得了成功。目前我国研究比较多的是微波、超滤、反渗透在饮料方面的应用。在发达国家,膜技术已用于食用色素的精制、调味液精制、脱色处理、牛奶浓缩杀菌及香气成分回收等。 2. 超临界萃取技术 在食品工业领域,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作为一种安全、卫生、高品质、高效率、节省能源的食品加工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超临界二氧化碳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虽然仅有20~30年的历史,但发展十分迅速。迄今为止,在食品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7年申报指南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7年申报指南 (征求意见稿)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重点解决我国食品源头污染严重、过程控制能力薄弱、监管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聚焦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化学致癌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生物毒素等重要危害物,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危害识别与毒性机制、食品原料中危害物迁移转化规律与安全控制机理等基础研究,为科学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有效强化过程控制、检验检测、监测评估、监管应急等四个方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加快研发快速检测和非定向筛查技术及产品,大幅提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和装备国产化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全国统一的追溯预警体系和全链条的过程控制体系及国家食品安全大数据云平台,进一步完善监管应急技术体系;积极转化研究成果,针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食品安全应急保障、社会共治等重点领域,开展区域和产业链综合示范,

为实现我国食品安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保障”的转变,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和推动食品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下设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食品安全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研发、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转化集成和综合示范等三个任务。2017年,计划从上述三个任务部署18个研究方向。 1.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 (1)重要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机制及传播规律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不断加重的严峻形势,以沙门氏菌、弯曲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等主要食源性致病菌为对象,重点围绕“养殖动物-环境-食品-人群”链条,研究耐药菌的产生与传播机制,耐药菌/耐药基因在动物、环境、食品、人群之间的分布转移特征与流行消长规律;探索耐药菌/耐药基因的环境行为与生态效应;确定食源性耐药致病菌的人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