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格物致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久以前,读《四书五经》时,对于《大学章句》中的“格物致知”一句总是参悟不透。二十多年过去了,这句话始终萦绕心头,挥之不去。即使翻阅各种资料,也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解答。我就不信了!人世间提出的东西,必定有其根源,特别是《四书五经》这样的权威书籍,绝不会有无稽之谈。“格物致知”一定是可解的,而且一定会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解答。最近“格花”后,写了一篇题为《赏花》的文章,主要阐述我在痴迷的赏花过程中,出现如海市蜃楼一般的幻境,并从中赏出了人生之道,遂对“格物致知”有了深刻的体验。“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被理学家的朱熹引用过去作为理学的重要思想。我想,朱熹一定是深究明了这句话的,所以他留下了一个最着名的观点:“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很能说明问题。可是他没有明确阐述过“格物致知”的具体内容。“格物致知”源于《礼记》第四十二篇的《大学》中的章句。由宋朝程颢、程颐兄弟两,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为章句,故称《大学章句》。后来,朱熹又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从此《大学》便成为了儒家经典。主要是因为该文中提出了三纲、八目这样一个人生大学问的准则。三纲——明徳、亲民、至善。(原文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是在三纲的统领下进行的,保证了这八个项目的不偏不倚。而“格物致知”却放占据了八个项目中的首位,并有四分之一的重量。难怪会被称为儒家和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论述格物致知是这样表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但文中只提及“格物致知”,却未作出任何解释,也没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可供参照,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了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就连创建心学的王阳明,也在“格物致知”上困惑了很久,不得其解,而另辟蹊径。?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这种解释也不能准确地表达“格物致知”的本意。即使《四书》中的解释也只是说:“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至于如何穷究事物的原理,获得了什么样的知识,没有涉及。等于是拖泥带水地说了一下。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在出现“格物致知”的前面《大学》中有:“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段,从中可以看出,“格物致知”是一种类似于参禅一般的深思问题,从而获得真知灼见。根据这一现象,我们从字面上看,“格”的本意是格子,格子是正规的意思。格物就是正视事物,延伸意为定格,把一个事物定格在你的视线中;“致”是集中精力的意思,即致力于定格住的事物中,正视它,思考它,就能得到真知灼见——真理!而“致知在格物”一句,则进一步说明了,要获得真知灼见,全在致力于定格住的事物中去正视,思考。这种现象,类似于有人对着某物呆呆地发愣,忽然获得灵感或者是顿悟一样。《大学》中的“知”,绝对不是一般的知识或是常识,知识或是常识,用得着“格物”那样的功夫吗?可见这种“知”是真知灼见似的真理,绝对没错。天下事其理相通,能在定格的事物中悟出的真知灼见,一定具有普遍性,便可推而广之,一通百通。这是儒家参禅似的一种心法。不能作一般性解释。否则,“格物致知”就不会成为儒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难以被理学家的朱熹引用为本学说的重要思想。如果说,朱熹的“半日读书”是格物,那么,“半日静坐”就是通过深思去探索真理。“试想,一般情况下就能得到的知识和方式方法,能成为儒教和理学的重要思想吗?显然是难圆其说的!必定是”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式的参悟功夫,才能成为大学说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