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焕发生命与活力论文
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光彩论文
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如何使数学课堂教学科学化,使其既能达到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教学要求,又让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去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营造民主、快乐的氛围,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参与数学、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数学心理快乐能使人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充满创造力。
课堂上,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要爱护学生,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
首先,教师要保持一个好心情,面带微笑的进课堂,学会蹲下来和孩子们说话。
教师要经常在每节课的课前问孩子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可以开始了吗?在课将结束的时候问学生们:这节课,你快乐吗?然后根据学生是否快乐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儿歌、故事、谜语、幽默的语言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快乐的参与数学活动。
这种“民主、快乐”的教学氛围,激发了他们参与的热情,焕发了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愉悦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2)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
学生很快伸出2(1)个手指。
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
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与活力
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与活力难得数学和有生命和活力这两个词会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
通常人们所认知的数学都是枯燥无味的,而数学课更是被盛传为无聊无趣之地,拘泥于公式、定理等抽象知识的讲解之中。
但是,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智力的培养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与活力,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知识同样是有趣的,成为了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时候,数学的问题不是绝对的对错,而是存在多种解决方法。
因此,老师应该让学生有机会尝试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例如,在教学分数中,可以让学生使用分形函数的概念去理解,把分数的问题转换成图形的问题,让学生从视觉角度去看待问题。
探索问题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有挑战性,在语言表达和求解问题方面都可以得到锻炼。
二、培养学生思考方法和策略学习数学要掌握的不只是数学符号或者定理,更多的是思考方法和策略。
因此,老师在教学数学的时候,需要教给学生一些思考技巧和策略,如自己思考、和同学思考、和老师请教、更换角度看问题等。
教学的方法不拘泥于背诵题目,而是通过启发式的方法让学生产生思考,通过讨论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或者进一步求解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数学不仅是静态知识,更是动态的发展过程。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不难发现许多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正在不断出现。
因此,数学教师需要将数学教学创新应用于课堂中,让学生去探究如何创新解决问题。
传授创新思维和方法,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在数学教学中,许多问题需要通过合作才能解决。
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在彼此互补,齐心协力之下,可以创造出更多独特的解决方案。
因此,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让学生学会彼此尊重、欣赏并协作。
五、培养学生创造知识的能力对于数学的学习,不仅应该将知识均衡的分配给每个学生,更应该让学生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分析,从而创造出自己的知识。
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与活力
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与活力数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因此数学学习也显得十分重要。
然而,对很多学生来说,数学课堂常常是枯燥、乏味的体验。
针对这种情形,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与活力,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理解,是每位数学教师所需要关注的问题。
下面,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让数学课堂达到生命与活力:注重趣味性和互动性数学上看似沉闷乏味,但其实它可以充满趣味。
数学教师可以从趣味性和互动性两个方面出发,让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首先,趣味性。
数学教师可以运用一些生动给力的例子,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比如,在教授平方根这一难点题目时,教师可以举例子说:“如果你想知道一个房间的长宽,而你只能走一遍,怎么办?这时候,你可以把房间划分出若干个矩形,通过算出这些小矩形的面积之和,从而得到房间的面积和长宽比例。
你不需要精确算出每个小矩形的面积,只要更近似地估算出即可。
” 这样的例子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愿意去思考、理解和记忆。
其次,互动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们参与课堂。
教师可以用投影仪呈现题目,在这些题目中穿插一些游戏元素、竞赛元素或人际交往元素等,让学生们快乐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就能容易地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
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意数学不单纯是理解和记忆,更多的体现在于思考和创意,因此数学课堂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意。
首先,数学教师可以用高阶思维技能引导学生,鼓励他们思考和解答难题。
引导学生主动去批判、质疑、发现和探索数学问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猜想和结论,从而启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探究心和理解力。
其次,数学教师还可以通过创意性活动推动学生的创作能力。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创意,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也可以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个性化和效果评价个性化和效果评价是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和活力的另外两个关键方面。
自主-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自主,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优秀获奖科研论文《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因此,我们要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充分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教师根据教学活动的系统规划对教授过程和学习过程进行有计划的组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组织功能的提高和完善.2.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组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通过引导和激励,不断提高学习活动的自我组织程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方.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定程度表现在“引导”上.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代替学生或背着学生“走路”.施教主动,贵在引导,妙在开窍.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我提前两天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一些图片、实物,用硬纸片制作柱体、锥体等模型.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先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图片、实物和制作好的各种各样的立体模型,然后再按每两人一组把这些实物或模型进行归类并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最后选派一些代表作总结发言,教师点评,对做得较好的学生进行表扬.这样教学,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创造是人的智慧和意识能动性的最高表现,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一种需要.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不是教师教出来的.教学中教师绝不能只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经历一番发现、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例如,在讲“绝对值”时,我按四人一组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难得出: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2.零的绝对值是零.3.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三、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必须在平凡的教学中发掘创新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想学、愿学、乐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感受到终生学习的必要性.例如,在讲“银行的利率”、“打折销售”时,让学生到银行去了解利率、利息、利税等或去商店看一看商品的打折情况,了解标价、折数、售价等.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讨论交流各自了解到的知识.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每个学生是一个具有不同特点的社会个体,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让大部分学生稳步提高,使后进生得到切实、有效的转化.新教材设计了“思考”、“探索”、“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用.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五、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所有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媒体.《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例如,在讲“图案设计”时,我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完成以下问题:1.我喜欢的数学图形.2.收集一些公司或企业的标志图案.3.为我们班设计班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网上找到了相当丰富的素材,上课前我把每个学生搜集到的材料加以整理,教学中进行分类展示.这样,可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实践证明,这种手段的应用,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组织者,就不能“放羊”;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是点拨者,就不能“代疱”;是传授者,就不能“缄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焕发数学课堂生命活力论文
焕发数学课堂生命的活力有效教学问题的研究源于20世纪初的教学科学运动。
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
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如何在课堂40分钟里,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呢? 在实践和反思中,我觉得要做到如下几点:一、打好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解读教材。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教学的内容、学习的素材和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它是以概括、规范、结论、静止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教学前,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不仅要弄清每个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还要学会在细节上进行推敲,深入钻研教材所蕴含的知识、思想方法等。
只有这样才能吃透教材的精神,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有效教学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把握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读懂学生。
解读教材固然重要,读懂学生同样不容忽视。
建构主义理论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
因此,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思维过程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把握,如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所需的认知基础,学生已具有哪些生活经验,哪些内容学生需要讨论,哪些方面学生的思维会遇到障碍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等等。
只有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得到落实。
三、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桥梁——创设气氛。
和谐的气氛,才能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得到激活,从而把教和学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否则你再好的教学设计都白费。
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气氛是教师培养起来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
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技能的重要场所,如何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是每位数学教师都需要思考和努力的事情。
数学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展现数学的美丽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数学课堂有趣是焕发生命活力的关键。
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往往在于数学课堂的内容是否有趣,教学方法是否生动。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形式,如游戏、竞赛、讨论、实践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或者组织数学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展现自己的数学才华。
通过这些方式,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会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从而焕发数学课堂的生命活力。
注重数学课堂的启发和启示。
数学是一门富有创造性的学科,而数学课堂更应该是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地方。
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他们在实际应用中感受数学的力量和美丽。
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真实的例子,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让他们领悟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也可以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挑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乐趣,并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加强数学课堂的互动和合作。
数学是一门需要思考和讨论的学科,而互动和合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合作解题、展示交流等方式,营造积极的合作氛围,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解答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让他们在互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让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注重数学课堂的情感教育。
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传授,更是情感态度的塑造和价值观念的培养。
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论文
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枯燥乏味”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学生想学数学、爱学数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营造和谐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解答学生疑问,以老师为主导。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创新精神,巧用教材,让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数学课堂;创新教学;课堂效果;焕发活力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8-050-001一直以来,数学课都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尽管都知道数学课是多么多么的重要,但就是提不起兴趣,打不起精神。
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让数学课焕发生命的活力,使学生想学数学、爱学数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营造和谐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效果如何,课堂气氛至关重要。
若气氛死气沉沉,压抑呆板,只会让学生升起厌恶之心,从而更加不想学习数学;相反,若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就很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树立他们想学好的信心和决心。
和谐的课堂气氛需要师生共同努力:首先,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要懂得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树立民主的师生观,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宽容学生的错误,要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其次,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要时刻告诫自己,学生才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要尽自己最大可能地去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确实是课堂的主人。
再次,在教学活动中,注重与学生合作交流,培养感情,倡导民主、和谐、互动的教学课堂。
二、解答学生疑问,以老师为主导学生在求知的过程当中,难免会碰到不明白而产生质疑的东西,这样,老师的主导作用就能充分发挥了。
在答疑的过程当中老师要明确自己只能起主导作用而不能包办代替,不要事事俱细,面面俱到而害了学生,而应综合他们的疑问,老师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组织学生进一步地学习和探究,真正的学习过程不是学知而是求知,是一个主动去建构的过程。
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场所,但在很多学生眼中,数学课堂却是枯燥、乏味的。
他们觉得数学题目难以理解,难以应用,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甚至存在数学焦虑情绪。
如何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成为了每一位数学教师的责任和挑战。
要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以灌输知识为主,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定理和解题方法,缺乏趣味性和灵活性。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数学游戏、数学实验、数学竞赛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教师还可以结合数学与生活实际,引入生活中的问题和案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魅力,从而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为了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都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喜欢听讲,有的学生喜欢动手实践,有的学生喜欢合作探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式,让每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
教师还可以通过赞美、鼓励、激励等方式,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培养他们对数学的信心和勇气。
要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还需要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支撑,他们的合作和支持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极大。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数学家长会、数学展示活动等方式,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的数学学习,让他们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共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家长也要关心孩子的数学学习,鼓励他们多做数学练习、多参与数学活动,让他们在家庭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让我们数学课堂充满活力论文
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摘要】新课程呼唤课堂要充满生命的活力,倡导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活,属于生活。
它要求教育提供给学生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土壤,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成为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的育人行为,使课堂充满学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阳光雨露,最终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的绿洲。
那么,怎样使比较枯燥的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呢?怎样构建开放的教学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力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进行了新的定位。
提出了在教学行为上,数学教师必须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教师要从课堂的权威者、主宰者转变为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
在学习行为上,要鼓励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激励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数学课堂是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索和体验的场所,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数学实践活动。
要达到以上这些要求,笔者认为可以作如下的探究。
一、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实施开放的课堂教学过程。
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其实是指开放型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气氛。
要使学生喜欢数学,作为教师要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彻底放松的心理氛围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展开想象,敢于标新立异,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愿望和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情感。
反之,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教学过于死板,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师道尊严的作风,放下权威的架子,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为学生创设一种没有精神压抑、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
开放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开放、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际需要的开放。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
”数学教学根本目的不单是教会学生解答、掌握结论,而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兴趣,从而主动寻求和发现新的问题。
让数学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
让数学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的重要场所。
在很多学生眼中,数学课堂往往显得枯燥乏味,缺乏生命力。
如何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下面我将从教师角度和学生角度两方面进行探讨。
作为数学课堂的主角,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设计出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内容。
通过搜集和整理各种趣味数学问题,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产生共鸣。
通过解决数学谜题、数学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他们在课堂上充满动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数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背景中进行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学习平面几何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测量校园中的各种建筑物,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去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场景。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
除了教师的努力外,学生也可以通过积极参与来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学生可以主动提出问题,与教师和同学们进行讨论和交流。
通过与同学们的互动,不仅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计算购物打折、设计房间的布局等。
这样的实践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实际用途,增强了学习动力。
学校和家庭也可以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学资源来增加数学课堂的活力。
学校可以建立数学角,收集和展示与数学相关的书籍、游戏和实际应用例子,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数学的美妙。
家庭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和数学俱乐部等活动,提供与数学学习相关的材料和支持。
想要让数学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需要教师、学生、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
通过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实践情境的创设、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提供丰富的数学资源,数学课堂可以成为一个充满乐趣和启发的学习场所,让学生爱上数学,享受数学的魅力。
课题研究论文:焕发数学课堂活力
145328 数学论文焕发数学课堂活力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课程标准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数学课堂教学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让学生走进数学,体验数学,运用数学,使数学课堂焕发活力。
一、以人为本,体现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还给学生“主人”的地位,给他们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
让他们独立地去观察、感觉、触摸,寻找、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展现。
如:教学圆柱的体积中,我先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去尝试解决,以达到直观认识和理解。
然后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把一个圆柱体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再拼成一个长方体,再根据转化过程中圆柱体和长方体的底面积,高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整个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互动,思考、交流,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想法、见解,还通过合作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使认识渐趋完善、深化,体现了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的指导思想。
“圆柱体的体积”教学过程成了一个再探究、再发现的过程。
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了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调动了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巧设情景,走进数学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
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创设情境而“冥思苦想”。
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
我认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
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与活力
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与活力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与活力数学,作为一门智力训练的学科,常常被学生们视为枯燥无味的科目。
然而,数学并不应该被认为是乏味的。
实际上,数学是一门丰富多彩、富有创造力的学科,它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了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与活力,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我们应该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过程转变为探究式学习。
传统上,教师通常是知识的主要来源,而学生则被动接收知识。
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感到沉闷和无趣。
相反,探究式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探索数学规律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平行线的性质,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
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数学课堂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是指一种逻辑严谨、善于抽象和系统化的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他们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偏重于记忆计算方法和公式,忽略了数学思维的培养。
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和验证解决方法来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当学习代数方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试错法求解方程,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数学课堂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侧重于解决标准化的题型,缺乏实际应用和拓展性的问题。
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
构建富有生命活力数学课堂论文
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摘要: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和开发动态生成的资源,是教学主体性的体现,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
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是焕发课堂教学生命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学生并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每个学生由于思考的角度不同,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意外发言。
结合几则教学案例,从顺势拓展法、集体讨论法、设置悬念法三方面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学生的意外发言进行探讨。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方法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主动权往往牢牢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因此,这种“一言堂”式的教学很难反映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冲突。
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堂教学则突出了学生的中心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课堂上出现了令教师意外的学生发言应是常有的事,教师若能引导得当,师生间也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处理学生的“意外发言”呢?本文结合几则教学案例,对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顺势拓展法顺势拓展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的意外发言,迅速做出反应,机智地采取措施,准确应对瞬息发生的变局,临时改变教学常规走向,借题发挥,顺水推舟,以追求意想之外的教学效果的教学策略。
案例1.在一次数学公开课《合并同类项》上,教师已讲完同类项的定义,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并进行了一定量的训练,可以说大多数学生已掌握了这一法则,老师也打算进行课堂小结了,这时冷不丁地一位同学站了起来,意外发言产生了:“老师,为什么要合并同类项呢?”学生一片哗然,听课老师也大吃一惊,都为这位老师捏了一把汗。
只见这位老师对这位同学大加赞赏:“这个问题提得好,对呀,为什么要合并同类项啊?你们想想看。
”然后背起手在讲台前不慌不忙地反思起来,忽然灵感来了。
师:还是这位同学,你站起来,我问你,你有没有买过大饼和油条呢?生:有啊。
师:如果你想买2跟油条、3块大饼,你是说:我要一根油条、一根油条、一块大饼、一块大饼、一块大饼呢?还是把数字合并后再说呢?生:老师我明白了。
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与活力
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与活力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科目,往往给人的感觉是枯燥、无趣的,许多学生都抱怨数学课上的时间过得极慢,难以专注于老师的讲解。
但实际上,数学课堂可以是生动有趣的,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且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与活力。
一、创设场景,激发兴趣数学课程本身是有趣的,但有时候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它的乐趣所在。
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教师需要在课程中创造场景,将数学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联系在一起,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例如,讲解幂函数时,可以引入热身问题:假设一只兔子每天能繁殖三只兔子,那么一年后能繁殖多少只兔子?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感受到幂函数随着指数的增大而急剧增长的特点,同时也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这个抽象的概念。
在课程中创造场景的另一个好处是,让数学更加与学生的生活和实际经验相关联。
例如,在学习函数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函数,比如人体体重与身高之间的函数关系,车速与行驶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等。
这样的例子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欲望,增加对数学的兴趣。
二、引导探究,激发思考数学不仅需要计算,更需要思考和探究。
在课堂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培养逻辑思维和探究意识。
在讲解问题求解过程时,教师不应该给出公式和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例如,在讲解三角函数时,教师可以通过比较不同角度下正弦值的大小,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函数的周期、性质和图形特征等。
此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可以组织学生相互讨论,激发发现和研究过程中的乐趣。
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究精神,增强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
三、多元化课堂,激发兴趣单一的教学形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和无聊的情绪。
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如实验、游戏、竞赛等,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参与。
例如,在教学三角函数时,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正弦线和余弦线,然后用自己的手做图,加深对三角函数的理解。
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教育研究课程教育研究114学法教法研究一、初中数学课堂应是动态形成的初中数学教学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逐步建构知识,去实现动态、生成、高效的建构课堂,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也很想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但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总是被限制在教案的束缚中,学生只会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走,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而这四位名师的课堂就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如:刘松老师在上乘法分配律时,发现学生不会读算式:(a+b )c=ac+bc 读:a 加b 的和乘c 等于a 乘c 的积加b 乘c 的积,他根据这一情况临时调整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不再把课堂教学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而是追求动态教学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教学内容意料之外的情况,呈现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
二、灵活运用教科书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能完全拘泥于教科书,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创造性地用好教科书,教师应由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成为自己的课程之创造者。
如:唐彩斌老师利用超级画板这个软件自编综合实践活动:圆与正多边形,让学生进一步拓宽了知识面,更深刻地认识圆与多边形之间的关系,培养了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同时又感受到图形之间的变幻,感受并欣赏了数学美;刘松老师利用中国语言的神奇,把一句话变两句话或者把两句话说成一句话,虽然形式变了,它们的意思一点也没变,来探索数学中也有类似的有趣现象;范新林老师更是向教科书里有些内容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的现实、有趣和富有挑战性转变,所以教师在兼顾课程共性的前提下,可以自主设计、选择、开发和实施个性化课程。
三、数学课堂要把学生教“活”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打破教师主宰一切的局面,形成了可变的师生多面互动的关系,形成了开放的课堂教学,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在教师解决现实问题的各种思路中,有时确实存在某种方法比较简单,但教师应采用先发散后集中的策略,在比较的过程中,不能强加于人,要让学生自己比较、选择。
让初中数学课堂彰显活力
让初中数学课堂彰显活力摘要:新课程改革下,如何让初中数学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爱上数学这门学科,是广大数学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
本文结合实例从“激兴趣,获动力;生活化,引思考;设任务,促学习;借实践,拓思维;重启发,助内化”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力求让整个课堂充满活力,学生享受这样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活力兴趣任务驱动生活2017年教师节前夕,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同志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文中提到“课堂革命”这一新名词。
“怎样进行课堂革命”引发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探讨和研究。
课堂改革,是为了转变学生原有的学习习惯和方式,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日常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来打造初中数学的活力课堂,努力使数学课堂教学焕发活力,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探究数学,体会数学并爱上数学。
一、激兴趣,获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认识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
”对于数学,大部分学生都会觉得数学知识是枯燥无味、繁琐无趣的。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并主动进行数学思考,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自身创造性思维,能够利用所学解决书本中、日常生活中以及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七年上册“1.5 有理数的乘方”时,我们可以由“填米粒”这一故事引入: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并献给了国王。
国王从此迷上下象棋。
为了表示对大臣的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
大臣要求在象棋的棋盘上放一些米粒。
第一格放1粒,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第四格是8粒,第五格是16粒……国王笑大臣只要这么一点米粒。
大臣却说国库可能没有这么多米……故事讲到这里,我们可以抛出问题“同学们觉得国王和大臣谁说的才是正确的呢?故事中涉及到的计算是怎样的?”从而引出本节内容,刚沉浸在故事情节中的学生必定来劲,谁都想学习完新知识来解决故事中的问题,比比谁又快又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焕发生命与活力
曾看过这么一则新闻:“教育部组织部分改革专家到实验区中小学听课,了解新课程实验情况。
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教学能手上了一节公开课,博得教师满堂喝彩。
然而,就是这样一节在别人眼里十分成功的课,却遭到课程专家的种种质疑和尖锐的批评。
专家的评课,令这位教师难以接受,竟然大哭起来。
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
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以为:
1.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
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
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
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
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2.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
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
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
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
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
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3.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
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
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
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
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
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
灵感得到激发。
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