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知识网络解析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一、力知识归纳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
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⑸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具体的画法是:(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10.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心。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是:G=mg,g为比例系数,重力大小约为9.8N/kg,重力随着纬度大小改变而改变,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
重力作用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1. 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 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重锤线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造的仪器与重锤线平行的线或面都是竖直的,与重锤线垂直的线或面都是水平的。
初中物理机械波知识点详解

初中物理机械波知识点详解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科学,而机械波,作为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是指在介质中传递的波动现象。
它是由介质的微小振动引起的,而这些振动可以传播能量。
在初中物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关于机械波的一些基础知识,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解析,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一、机械波的分类机械波可以分为横波和纵波两种。
横波是指波动的媒质振动方向与波动方向相垂直的波,而纵波则是波动的媒质振动方向与波动方向相平行的波。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通常通过观察波动介质粒子的运动情况来判断波的性质。
二、机械波的传播特点1. 传播方向:机械波的传播方向通常是沿着介质传播。
以水波为例,当水波传播时,水波上的水分子会沿着波动方向做圆周运动,但整体上,波浪的传播方向是垂直于水分子运动方向的。
2. 传播速度:机械波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
一般情况下,介质的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慢;介质的刚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3. 反射与折射: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反射与折射现象。
当波遇到边界时,一部分能量被反射回来,另一部分能量根据介质的特性发生折射。
三、机械波的参数机械波可以通过一些参数来描述其特性,包括振幅、频率、周期和波长等。
1. 振幅:机械波的振幅是指波动过程中媒质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
振幅越大,波动的能量越大。
2. 频率:机械波的频率是指波动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点的次数。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频率与波长的乘积等于波速。
3. 周期:机械波的周期是指波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周期的倒数就是频率,两者成反比关系。
4. 波长:机械波的波长是指波动中相邻两个相位相同的点之间的距离。
波长的单位通常为米(m)。
四、机械波的传播现象1. 直线传播:当机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遵循直线传播的规律。
这一现象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来观察,在实验中我们可以利用水波箱模拟机械波的传播。
2. 干涉现象:当两个或多个波相遇时,它们会发生干涉现象。
干涉可以分为构造干涉和破坏干涉两种。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梳理及常考题型巩固练习)(基础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物理重难点突破(全册)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学习目标】1.认识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工具及国际单位;2. 会正确使用相关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正确记录测量结果;3.知道测量长度的几种特殊方法;4. 知道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要点梳理】要点一、长度的测量人的直觉并不可靠,要得到准确的长度需要用工具进行测量。
要点诠释:1.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①国际单位:米常用单位: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②单位符号及换算千米(km) 米(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m) 纳米(nm)1km=1000m=103m 1m=10dm=100cm=1000mm=103mm1mm=103μm 1μm ==103nm2.测量工具:①刻度尺(最常用);②精密仪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激光测距仪。
3.【《长度、时间及其测量》】刻度尺的正确使用①看:看清刻度尺零刻度线是否磨损;看清测量范围(量程);看清分度值(决定了测量的精确程度)。
②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分度值和量程的刻度尺;③放: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长度且与被测长度平行,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某一整数刻度线与被测长度起始端对齐;④读: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尺且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记录结果应包括数字和单位,一个正确的测量结果包括三部分,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要点二、测量长度的几种特殊方法对于无法直接测量的长度,需要采用特殊方法。
要点诠释:1.化曲为直法(棉线法)测量曲线长度时,可让无伸缩性的棉线与曲线完全重合,作好两端的记号,然后把线轻轻拉直,用刻度尺测量出长度,就等于曲线的长度。
2.累积法:对于无法直接测量的微小量的长度,可以把数个相同的微小量叠放在一起测量,再将测量结果除以被测量的个数,就可得到一个微小量的长度。
3.滚轮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在待测的较长的直线或曲线上滚动,记下滚动的圈数,则被测路段的长度等于圈数乘以周长,例如测量池塘的周长,某段道路的长度等。
初中物理必考知识点解析声学和声音传播

初中物理必考知识点解析声学和声音传播声学是研究声音产生、传播和接受的科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声音是一种机械波,是物质在震动时通过弹性介质传播的能量,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
本文将着重解析声学和声音传播这一初中物理必考的知识点。
一、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源于物体的振动。
当物体振动时,会产生压缩和稀疏的交替变化,使得周围介质中的分子也跟随振动,并且向周围传播这种振动。
这样,当声波到达我们的耳朵时,就会产生听觉体验。
二、声音的特征声音有三个主要的特征:频率、振幅和音调。
频率是声音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
高频率的声音对应着高音,低频率的声音对应着低音。
人的听觉范围大约在20Hz至20000Hz之间。
振幅是声音振动的幅度大小,单位是分贝(dB)。
振幅越大,声音越大;振幅越小,声音越小。
70dB以上的声音可能会对人耳造成伤害,所以我们要远离噪音。
音调是对声音高低的感知。
音调与频率密切相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三、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它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常见的介质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3米/秒。
传播速度主要由介质的性质决定。
声波的传播分为纵波和横波两种类型。
纵波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同,像弹簧一样振动;横波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像水面上的波浪。
四、声音的反射、折射与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和折射。
当声波遇到平整的表面时,会发生反射,使声音的传播方向改变;当声波由一个介质进入另一个介质时,会发生折射,使声音的传播方向和速度都发生变化。
回声是指声音遇到大而平整的障碍物后,发生反射,并在原来传播路径上的一定位置接收到声音。
我们平时在山上大声喊一句话,然后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回响,就是因为声音发生了回声。
五、声音的吸收和干涉不同的材料对声音有不同的吸收能力。
柔软的、多孔的材料会吸收更多的声音,而坚硬的材料会反射更多的声音。
初中物理必考知识点解析光学和光的折射

初中物理必考知识点解析光学和光的折射光学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等现象。
在初中物理中,光学是必考的知识点之一。
本文将对光学和光的折射进行解析,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1. 光的传播光是一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光速,约为3.00×10^8 m/s。
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具有波动性和直线传播性。
2. 光的反射光的反射是指光线遇到物体表面时,从表面上反射回来的现象。
光的反射符合光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定律,即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3. 光的折射光的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介质的不同密度而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根据斯涅尔定律,光的折射符合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比例的关系,即n1sinθ1 = n2sinθ2,其中n1和n2分别为两种介质的折射率,θ1和θ2分别为入射角和折射角。
4. 光的折射率光的折射率是一个介质对光的传播速度的衡量。
折射率越大,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就越慢。
折射率与光的波长有关,不同波长的光在同一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
5. 全反射当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光将发生全反射现象。
全反射的条件是n1sinθ1 > n2,其中n1为光密介质的折射率,n2为光疏介质的折射率。
在全反射发生时,光将完全反射回原介质,不发生折射。
6. 光的色散光的色散是指光线穿过一种介质时,由于介质对不同波长的光折射率不同而发生的偏折现象。
色散可以使光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谱。
著名的光的色散现象包括彩虹和光的衍射。
7. 光的衍射光的衍射是指光通过一个具有尺寸的障碍物或从一个缝隙中通过时,会出现光的弯曲和扩散现象。
衍射的强度和衍射物体的尺寸、光的波长以及观察点的距离等因素有关。
8. 光的干涉光的干涉是指光的两束或多束相遇时,由于光的波动性而产生的增强或衰减的现象。
根据干涉的形式,光的干涉可以分为构造干涉和破坏干涉。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产生: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停止,发声也停止。
震动发的声音可以记录下来,早期的机械唱片、近期的磁带、激光唱盘、存储卡等都能记录声音。
2、传播:声由传播,一切固体、、都可作为介质来传播声音。
通常听到的声是靠作介质传播的;不能传声,所以月球上不能面对面的交谈。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3、声速:(1)声速表示声音传播的,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
声速的大小跟有关,还跟介质的有关。
15℃空气中的声速为 m/s 。
在不同介质中声速(同、不同)。
声在中传播最快,在中传播最慢(固体、液体、气体)。
(2)、在装水的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同学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敲击声是传来的,第二、三次敲击声依次是、传过来的。
4、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会回来,再次听到声音,通常称为回音或。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秒以上人就能听到回声;如果不到,回声与原声相混使原声加强,觉声音更响亮。
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大于米才能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测距离:s= .,利用回声探测鱼群、测海的深度等。
*5、人耳的构造和人耳感知声的过程:物体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的形式传播,引起振动,然后通过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见了声音。
这是耳传导感知声。
感知声还有一种途径:就是骨传导感知声。
P31第2节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要素指的是音调、、①,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决定的,越大,音调越高。
②,它是指声音的大小、强弱,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有关,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越大,距发声体越近,越大。
③,它是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是不同的。
初中物理九年级基础知识思维导图(电学定律)

初中物理九年级基础知识思维导图(电学定律)孽擦过的物体有了能够吸弓轻小物依的性最羟4呦体:致谢、头发、通草反灰尘、均质球定义:用摩爆的方法使物体丽电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耒缚电子的本领不同摩湾起电--------------------------------------------------------------------------------------------------------------------实质:电荷的转移能的转化: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接触起电物法的带电体接触之后带了电意应起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规定:丝瑞摩分运的武瑞将帝正电正电荷r ----- - -------------------- ----------- 实质:物演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规定:毛皮孽嚓过的像胶磋带负电负电荷--------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电荷间相互作用------------------------------------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粹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构造作用检睡物体是否带了电原理同珅电荷相互^后定义:电荷的多少单位:_库伦元电荷eBJ5用电器开关形成方向电流提供电融线资拦宾也形五的能转化为电彘的要置作用E电千府音使正极不断累鳗正电荷负极不断聚集负电荷化学电金光电池发电机定义:酒后电能的建若干电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浊充宅:宅趣化为^学能成电:化手能转化为电能无能转化为电能机械耗转化R电能电能转化力其他形式的能拄制电菖的通航渝送电能韦硒猫径电荷的定向移动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电路理格O形尿型与硒条件有电用电路闭合接通的电踣电路中有电壳.用电X正常工作不珞断开的电踣电路中无电流电源短鹊电跑牛稗很大的电流,可峨好导发.弓起火灾用电MS啪度的苍号表示电路遥接的底电路图元件位瓷安琲恰当,分在均匀元仁文要画在拐角处电路器为硅度.可校有角号送横•7,坐1定义:用电善逐个依次连接在电路中.这件电路你为=秒电路串联电路合上开关.灯泡背什么兖化实聆1 I ---------------------------—一 交用疏改变开关的位量.两个灯彩有什么兖化电流只利]紧踣度特公 啦开关am 对电醐闻%电路连接型j 用电羽列看国称电珞电空电路叫并联电路 耗分清干招和支路丽总开关.闭合支密开美,灯泡背什么更化并联电路8^一个支踣开关.闭合其也开关,灯泡存什么变化3 3।一. ”―・if 询,-4MtBarjE若点电充有多条路径电游中各元件可龄立工作.其中 TSK 攻交对其他支8杯先. —断不一全全航 一运全运电流表示电流的覆弱(大小)通常用字号I表示电流表符号电流表有3个接戏拄,两排刻度06接送柱:量大量程为0.6A,分度,宜为0.02A3堂线柱:最大量卷未3A,分度值为0.1A大格刻度-小格刻度军联电路中各处电通都相等规律―金联电路中干路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租单位:安培常用单位:安培,毫安.微安电流的强弱换篁关系计算芸100微安指针结用电流表馍认电流表的量程、分度值;指针渥李使用电流表与被测用电器串联板浏电流不起工最大量程试触法/ --------电流说明提出问聂军联电ISO各点的电名间坐关系猜想与假设电流处处相等实为■材设计重0 斑电路图实年MS 注专电流表笆便用M造打曲硒二三式同三三源卷,.同规恪的灯泡分析论证串联电曲唱处电流醐QWvm交解]部提出问医并联电珞0各点的电流N间有什么关系猜想与钱设电流处处中刃由设计实曼王验电路图—实蛉步0注意电流表的使用换用不同的电源:换用不同规格的灯泡分析论证并装电珞中干路电况等于谷支需电流之和喙交解]合作—可干电池是1.5V 一亍蓄电池是2V15接注在:最大量程未15V.分度值为O.5V被测电压不超过最大量程 大格刻度+小格刻度目踞归值极小.相当于导统 两表异同 电压表坦值极大.相当于断路率联电路两流的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旃电压N 和开联电路各支路两房的电压相等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作用电七息泰因.电流是结果 电压和电流的关系有电流一定有电压 有电压不一定有电流匡际单位是伏特单位常用单位是千伏、呈伏 单位搅算常见电压对人体的安全电压是不寄于36V 照明电路是220V刻度追 结构指畀接或柱 电压表符号巴王表有3个接线在两m 次度说明3接线柱:最大量程为3V.分度值为O.1V电压表谙认电压表的量程、分度值;指针漏雪 使用电流表与衩测用电器并联电流正道负出电压规律提中问题串联电路中管部分电压之间有长冬冷猜想与假设电压处处相等安部才设计实睑实睑电路图ga^g注意电压囊的使用进行实舱注意连接电路换用不同的电源;换用不同规格的灯泡分析论证军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行郃分电压之和底交出和合作提出问襄并联电路中各部分电压之间有什么关系猜想与假设电压处处相等设计实验卖脸电路图注急电压表的使用进行实蛤注意连接电路换用不同的电源;痪用不同规格的无泡分析论证并联电路中支路电压处处相等评估交流和合作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限碍作用 导悼电防越大,表示导体对电温的值得作用 用字与诔示电路图中的表示欧姆,家用单位有千欧、兆欧 单位r ----- :换算关系电诅是导体本身的一祐性质原理: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浅的长度来改变电运 元件符号 结构简图使用方法:一上一下连接改变电路中的电阻,从而改变电路0的电流和部分电压 作用 俣护电路说明:能够逐渐改支接入电路的阻值,但是不能表示连人电路中的阻值 铭牌标有最大阻值和允许通过的最大型包 电阻箱的读数表示导电能力导体:有大量的自由电荷 绝缘体:青少量的自由电荷导,:打电因,:三一三三条匚K 三一转K 银.铜,铝,铁影响因素猜想:材科.长度,哈井居 方法:控制变鼠去电也是导住本身的一种也责结论 -----------------------------------电阻大意味着长度长,横鼓面积越八二温度越高 超导现象澧度降低到一走程度时.某丝材料电阻会消失变阻器。
初中物理杠杆知识点及经典考题解析

初中物理杠杆知识点及经典考题解析杠杆原理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
杠杆是指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杠杆的形状可以是直的或曲的,形状任意。
有些情况下,可以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例如鱼杆和铁锹。
杠杆有五个要素,包括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表示。
动力是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1表示。
阻力是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2表示。
动力和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作用点在杠杆上。
动力和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方向相反。
动力臂是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
阻力臂是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
画力臂的方法是先找支点,然后画力的作用线(虚线),接着画力臂(虚线,过支点垂直力的作用线作垂线),最后标记力臂(大括号)。
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在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方便地从杠杆上量出力臂。
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可以写成公式F1l1=F2l2,也可以写成F1/F2=l2/l1.在解题时,必须画出杠杆示意图,弄清受力与方向和力臂大小,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确定如何使用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例如,在解决杠杆平衡时动力最小问题时,阻力×阻力臂为一定值,要使动力最小,必须使动力臂最大。
要使动力臂最大,需要做到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并使动力方向过该点且和该连线垂直的方向。
应用杠杆原理的结构包括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和不费力不省力的杠杆。
不同的杠杆适用于不同的场合。
例如,省力杠杆的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可以省力,适用于丝钳、手推车、花枝剪刀等场合。
费力杠杆的阻力臂大于动力臂,可以费力,适用于撬棒、铡刀、动滑轮、轮轴、羊角锤、钢等场合。
等臂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相等,可以平衡,适用于天平、定滑轮等场合。
初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解析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

初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解析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光是我们熟知的一种能量形式,它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
在初中物理学中,学生们学习关于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的知识,这是理解光学原理的重要一步。
本文将详细解析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并提供相关实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1. 反射现象光的反射是光线遇到一种界面时改变方向的现象。
当光线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光线会发生折射,这将在下文中详细解释。
而当光线遇到介质边界时,如果边界是光滑的,光将发生反射。
反射现象可以通过光的入射角度和法线之间的关系来描述。
光线入射到边界上时,与边界垂直的线被称为法线。
入射角是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而反射角是光线与法线反向的夹角。
根据反射定律,光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2. 折射现象折射是光线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改变方向的现象。
当光线通过两种不同折射率的介质边界时,由于两个介质的光速不同,光线会弯曲。
根据折射定律,入射角、折射角和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折射现象可以通过斯奈尔定律来描述。
斯奈尔定律表示了入射角、折射角和两种介质折射率之间的数学关系。
根据该定律,当光由光密介质(折射率较高)传播到光疏介质(折射率较低)时,入射角增大,而折射角减小。
相反,当光由光疏介质传播到光密介质时,入射角减小,而折射角增大。
3. 光的反射与折射应用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例子:3.1 反射现象应用3.1.1 镜子镜子是光的反射应用的典型例子。
平面镜能够反射出清晰的镜像,使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形象。
凹面镜和凸面镜也利用光的反射特性来实现放大或缩小物体的效果。
3.1.2 光学望远镜望远镜利用镜片反射光线,使远处的物体看起来更清晰。
光线经过凹透镜和凸透镜反射后,通过放大物体的方法将其显示到观察者的眼睛上。
3.2 折射现象应用3.2.1 透镜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现象来聚焦或分散光线的光学设备。
凸透镜将光线聚焦在一个点上,广泛应用于显微镜、望远镜和眼镜等。
初中物理力学的疑难知识点详解

初中物理力学的疑难知识点详解力学作为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初中物理力学是学生们接触的第一个较为深入的力学内容,其中有一些知识点往往令学生感到困惑。
本文将针对初中物理力学中的一些疑难知识点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一、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是力学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意味着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速度不会改变。
这一定律的理解对于后续的学习非常关键。
二、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
它的数学表达式为:F=ma,其中F表示物体所受的合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根据这一定律,当一个物体受到的合力增大时,其加速度也会增大;当质量增大时,其加速度则减小。
这一定律可以帮助我们计算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
三、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是力学中另一个重要的定律,也被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
根据第三定律,对于任何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都会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这一定律说明了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本质,并且可以应用于解析各种实际问题。
四、重力与重力加速度重力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力,是物体在地球等天体附近的一种常见现象。
在地球表面附近,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可以通过公式F=mg计算,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重力加速度在地球表面大约为9.8 m/s²,这意味着每秒钟物体的速度将增加9.8 m/s。
重力与地球上物体的运动密切相关,对于理解自由落体等问题非常重要。
五、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间接触时产生的一种力,它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间的粗糙程度和受力物体的压力等因素。
摩擦力会对物体的运动产生影响,可以使物体减速或保持匀速运动。
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需要考虑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六、斜面上的物体运动当物体放置在倾斜的斜面上时,会受到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和重力的作用。
初中物理知识网络构建的几种形式

文本解读新课程NEW CURRICULUMAP ·AC又AP =x +2,y -4,AB =10,5,AC =6,-3),即:y =4,显然A 也在线上,∴∠BAC 的平分线所在直线的方程是y =4.(2)和上面的解法一样,先求出∠ACB 的平分线所在直线方程,在∠ACB 的平分线上任取异于C 的一点Q (x ,y ),则cos ∠QCA =cos ∠QCB ,即CQ ·CA CQ ·CB CQ ·CA CQ ·CB (x -4,y -1)·(-6,3)(-6)2+32√=(x -4,y -1)·(4,8)42+82√化简得:3x+y -13=0,显然C 也满足,故∠ACB 的平分线所在直线方程为3x+y -13=0;内切圆的圆心就是∠BAC 和∠ACB 的角平分线的交点,联立y =43x+y -13=0{,得△ABC 内切圆圆心为(3,4),半径为圆心到直线AB ∶x -2y +10=0的距离,∴r =3-8+105√=5√,故△ABC 的内切圆方程为(x -3)2+(y-4)2=5.对策:有向线段本身就是直线上的一段,其向量的坐标可用其起点、终点的坐标表示,因此向量与平面解析几何,特别是直线部分保持着天然的联系.本文从平面向量这部分教学内容中的常见错误和难点部分进行了简要分析及对策研究,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总结剖析难点,指导教学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参考文献:[1]张景中.绕来绕去的向量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严士健,张奠宙,王尚志.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广东省教育考试院.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考试大纲的说明.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编辑韩晓初中物理知识网络构建的几种形式纪浩(山东省新泰市东都镇初级中学)在物理教学中,每学完一章或在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前,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或复习,构建系统知识网络,完善知识体系。
初中物理化学知识点解析

初中物理化学知识点解析物理和化学是初中阶段的两门重要科学学科,为学生提供了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
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对物理和化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本文将为大家解析一些初中物理化学的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概念和原理。
第一个知识点是物理中的力和力的作用。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大小和方向。
上下文的力与力量是不同的概念。
力可以使物体改变速度、形状或者状态,而力量是个人或物体所产生的作用。
力的作用有多种形式,例如只有垂直分量的重力,垂直于运动方向的摩擦力等等。
学生需要理解不同力的作用方式,以及如何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
第二个知识点是化学中的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元素是由不可分解的原子组成的,例如氧气、氢气等。
化合物是由两个或更多元素以化学键结合形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等。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纯物质混合在一起而不形成化学键的物质,例如盐水、空气等。
学生需要理解和区分这些不同的物质类型,并且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进行鉴别和分类。
第三个知识点是物理中的电路和电阻。
电路是由导体、电源和电器组成的连接路径,电流在其中流动。
学生需要理解电流的概念和电流的大小与电流强度相关。
另外,学生还需要了解电阻的概念和电阻对电流的影响。
电阻越大,电流越小,这个关系可以通过欧姆定律进行计算和描述。
第四个知识点是化学中的化学反应和能量转化。
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时所产生的过程,它可以是吸热反应也可以是放热反应。
学生需要理解化学反应的符号方程式和平衡状态的概念。
此外,学生还需要理解反应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可以是放热反应,释放出能量,也可以是吸热反应,吸收外界能量。
第五个知识点是物理中的机械功和机械能。
机械功是力在物体上产生位移时所做的功,可以通过力乘以位移进行计算。
机械能是由物体的位置和速度所决定的能量,包括动能和势能。
学生需要理解机械功和机械能的概念,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应用。
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信息的传递基础知识点

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信息的传递基础知识点一、内容综述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信息的传递基础知识点是初中物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光学、电磁学等领域的基本原理与概念。
文章开头需要总体描述这个主题的背景知识及后续学习的重要性。
在这个阶段,学生将接触到信息传递的基础概念,包括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光的传播与反射原理等,这些知识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的通信、广播、互联网应用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物理学的基本原理。
学习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信息传递的过程,增强物理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为后续学习更高层次物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基础知识点,包括其核心定义、原理和应用场景等。
1. 信息传递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信息传递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传递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物理媒介,而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数字媒体等多种方式迅速扩散,形成全球化的信息交流网络。
这一网络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更在各个领域如教育、商业、科技研发、医疗卫生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教育领域,信息传递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和知识的普及。
通过在线教育、远程教学等方式,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
在商业领域,信息的快速传递使得企业能够把握市场动态,做出科学决策,促进经济发展。
而在科技研发和医疗卫生领域,信息传递更是关乎技术创新、疾病防控等重大议题。
信息传递在现代社会的应急管理和公共服务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等情况下,准确及时的信息传递能够保障公众的安全和权益,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理解信息传递的基础知识点,掌握相关技能,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至关重要。
2. 物理学在信息传递领域的应用物理学在信息传递领域的应用广泛而深远。
在现代社会,信息的传递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运行效率。
初中物理机械能知识点详解

初中物理机械能知识点详解机械能是初中物理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它涉及到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和守恒问题。
本文将详细解析初中物理机械能知识点,包括机械能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内容。
一、机械能的定义机械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和相互作用所具有的能量,包括动能和势能两部分。
动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势能是指物体由于其位置相对于某一基准位置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重力加速度以及高度有关。
二、机械能的计算方法1. 动能的计算方法:动能计算公式为:动能=1/2 * 质量 * 速度的平方。
其中,动能的单位是焦耳(J),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
2. 势能的计算方法:在地球上,物体的势能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势能=质量 * 重力加速度 * 高度。
其中,势能的单位也是焦耳(J),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重力加速度的单位是米/秒的平方(m/s^2),高度的单位是米(m)。
三、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指在没有外力做功和机械能损失的情况下,物体的机械能守恒。
具体来说,机械能守恒定律可以表示为:系统的初始机械能等于系统的末尾机械能。
这意味着,当一个物体在自由下落的过程中,机械能始终保持不变。
四、机械能与其他概念的关系1. 动能与速度的关系:动能与速度成正比,即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例如,两个物体质量相同,但一个物体的速度是另一个物体的两倍,那么前者的动能是后者的四倍。
2. 势能与高度的关系:势能与高度成正比,即高度越大,势能越大。
例如,在自由落体过程中,当物体高度增加一倍时,势能增加一倍。
3. 机械能与外力做功的关系:如果物体受到了外力的做功,机械能将发生改变。
当外力做正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增加;当外力做负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减小。
五、实例分析下面通过一个实例,进一步说明机械能的应用。
假设有一个小球从某一高度开始自由落体,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假设小球质量为1千克,并将地面设为基准位置。
沪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总复习:热和能(提高)知识讲解

沪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总复习:热和能(提高)【考纲要求】1.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2.知道物体的内能,知道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3.掌握比热容的概念,能利用比热容解释有关现象;4.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汽油机、柴油机的工作原理及能量转化;5.知道热机的效率;知道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6.知道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知识网络】【考点梳理】考点一、分子热运动1.物质的构成:常见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分子的热运动:(1)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2)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温度。
(3)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即存在斥力也存在引力。
要点诠释:1.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温度的高低是物体内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2.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只是对外表现不同:(1)当固体被压缩时,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2)当固体被拉伸时,分子间的距离变大,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3、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1)常见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2)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3)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考点二、内能1.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单位:焦耳,符号:J。
3.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温度、质量、体积、状态等。
4.改变内能的方式:热传递、做功。
5.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物体的内能大小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是物体能量的微观表现;物体的机械能则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及相对位置有关,是物体能量的宏观表现。
物体的内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为零(因为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总有动能),而物体的机械能可以相对为零。
所以内能和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
初中物理电磁学专题知识点总结+真题整理解析

磁现象1、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吸铁性)。
2、磁体:定义:具有磁性的物质分类:永磁体分为天然磁体、人造磁体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磁体两端最强中间最弱)种类:水平面自由转动的磁体,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说明:最早的指南针叫司南。
一个永磁体分成多部分后,每一部分仍存在两个磁极。
4、磁化:① 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磁铁之所以吸引铁钉是因为铁钉被磁化后,铁钉与磁铁的接触部分间形成异名磁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结果。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
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
所以制造永磁体使用钢,制造电磁铁的铁芯使用软铁。
5、物体是否具有磁性的判断方法:①根据磁体的吸铁性判断。
②根据磁体的指向性判断。
③根据磁体相互作用规律判断。
④根据磁极的磁性最强判断。
磁场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它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
这里使用的是转换法。
通过电流的效应认识电流也运用了这种方法。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北极静止时所指的方向(小磁针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应线:①定义: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
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②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说明:A、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带方向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
但磁场客观存在。
B、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建立理想模型法。
C、磁感线是封闭的曲线。
D、磁感线立体的分布在磁体周围,而不是平面的。
E、磁感线不相交。
F、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初中物理热能知识点详解

初中物理热能知识点详解热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种能量形式,它对我们的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初中物理中,我们学习了一些与热能相关的知识点,下面将详细解析这些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热能的概念及其应用。
一、热能的定义和基本特性热能是物体内部的分子和原子之间的运动所具有的能量。
它的单位是焦耳(J)。
热能具有以下特性:1. 热能是一种传递性能:热能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等方式在物体间传递。
2. 热能具有可量化性:热能可以通过热量计等仪器进行测量,用来表示物体所具有的热能大小。
3. 热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热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电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在转化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
二、热传递方式热能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传递:传导、对流和辐射。
1. 传导:传导是热能通过物质内部的分子振动传递的方式。
在固体中传导能力最强,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弱。
热传导的快慢取决于物质的导热性能和温度差。
2. 对流:对流是热能通过流体(液体或气体)的流动传递的方式。
冷热流体的密度不同,从而产生上升或下沉的运动,使热能得以传递。
3. 辐射:辐射是热能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递的方式,无需介质参与。
太阳的热能就是通过辐射方式传递到地球上。
三、热能的转化与利用热能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转化与利用,实现对能源的高效利用。
1. 热能转化为机械能:蒸汽机和内燃机等能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设备。
例如,蒸汽机利用热能产生的高压蒸汽推动活塞运动,从而实现机械能的产生。
2. 热能转化为电能:热能可以驱动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例如,火力发电站通过燃烧燃料产生高温热能,再利用热能发电机转化为电能。
3. 热能转化为光能:在物体受热时,会发出红外线辐射,这部分热能可以通过转化为光能来利用。
例如,太阳能热水器就是利用太阳辐射将光能转化为热能,再将热能转化为热水的设备。
四、热能的计量和热容我们可以用热量计测量物体所具有的热能。
人教版初中物理中的声光电知识解析

人教版初中物理中的声光电知识解析声音、光线和电流,作为自然界的基本现象,贯穿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声光电知识作为物理学中重要的内容,也是初中物理教育的一部分。
在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声光电知识的解析更是深入浅出,既注重理论的阐述,又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探究。
下面,本文将从声音、光线和电流三个方面,进行人教版初中物理中声光电知识的解析。
一、声音的传播与特性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它需要媒质来传播。
在人教版初中物理中,声音的传播与特性是学生首次接触的主题之一。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声音的传播需要媒质,可以在空气、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此外,声音的传播速度与媒质有关,一般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米/秒。
在声音的特性方面,人教版初中物理中也进行了详细的解析。
学生可以了解到声音具有传播、反射、折射和干涉等特性。
同时,声音的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音调,而声音的强度则决定了声音的大小。
二、光的传播与特性光是另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在人教版初中物理中也有着详细的解析。
光具有传播的特性,可以在真空和某些介质中传播。
光的传播速度在真空中的速度约为光速,为300000000米/秒。
光的特性包括反射、折射和干涉等。
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了解到反射是光线与物体表面相交时发生改变方向的现象,而折射则是光线由一种介质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发生改变方向和速度的现象。
此外,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光线叠加时发生的光强变化现象。
三、电的基本概念与电路电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人教版初中物理中也对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析。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了解到电荷、电流、电压和电阻等基本概念。
电荷是质子和电子的基本属性,电流则是电荷在导体中的流动。
电压是电势差,代表了电荷运动的推动力,而电阻则是导体对电流流动的阻碍。
在电路的学习中,人教版初中物理中让学生了解到电路是由电源、导线和电器等组成的。
此外,电路中的串联和并联也是重要的概念,通过学习可以了解到串联电路中电流相等,而电压相加;并联电路中电压相等,而电流相加。
九年级物理内能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内能知识点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关于初中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的知识点,希望能对同学们的物理学习有所帮助。
祝大家能复习好这门功课,取得一个好成绩。
初三物理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一、分子的热运动1.扩散: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两个铅柱没有被重物拉开,主要是因为铅柱的分子之前存在引力。
压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这是因为分子之间还存在斥力。
知识点二、内能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既然物体内部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那么内能是无条件的存在着,无论是高温的铁水,还是寒冷的冰块。
3.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
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③材料: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4.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1)内能改变的外部表现:物体温度升高(降低)——物体内能增大(减小)。
物体存在状态改变(熔化、汽化、升华)——内能改变。
反过来,不能说内能改变必然导致温度变化。
(因为内能的变化有多种因素决定)(2)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A、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①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总复习知识结构马老师声现象原因: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停止声音的产生声源:使人听到声音的是声源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传播声音靠介质声音的传播规律:①效果好:固体﹤液体﹤气体②速度快15空气中:v=340m/s s=v·t 回声(结果除以2)频率:1S内振动的次数音调频率越快,音调越高20HZ~2000HZ(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声音的特征振幅:描述物体的振动的幅度响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发生体的材料、结构定义: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噪声等级:分贝符号:dB①从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声音的应用控制方法②从声源传播处:阻断噪声的传播实例③从声音入耳处:防止噪声进入耳朵①声音可以传递信息:蝙蝠——回声定位,声呐,B超利用②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清洗精细的机械,除去人体内的结石光现象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光源分类:冷光源、热光源;天然光源、人造光源条件:不需要介质,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光速:c=3×108m/s实例: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所有的影子…..实例及其应用应用:排队、一叶障目、立竿见影、形单影只几个基本概念:一点二角三线:入射点、入射角、反射角、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属法线两侧光的反射规律④光路是可逆的⑤光垂直入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⑥反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少特征:平行光入射,反射光线向四面八方①漫反射应用:四面八方看到物体特征:平行光入射,反射光线平行①等大光的反射分类②镜面反射②等距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图)③对应点连线垂直凸面镜:后视镜、拐角反射镜④正立的虚线③凹凸面镜凹面镜:太阳灶、手电筒的反光装⑤左右相反置、反射式天文望远镜④凸面镜使平行光束发散,凹面镜使平行光束会聚平面镜成像应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光从空气中斜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发生偏折概念:一点二角三线:入射点、入射角、折射角、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条件:两种介质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②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③光路是可逆的折射规律④光垂直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⑤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少⑥空气大光的折射常规实例:池底变浅、海市蜃楼定义: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色光光谱: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作用:热作用光的色散红外线不可见光应用:夜视仪、诊断疾病紫外线作用:杀菌、让一些荧光物质发光应用:验钞、灭菌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红(品红)、黄、蓝(天蓝)透明的物体: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物体的颜色不透明的物体:由它反射的光决定透镜及其应用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对光有发散作用透镜两个球心的直线,cc' 叫做主光轴,简称主轴光心:凡通过光心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焦点:凸透镜使平行光会聚的那一点焦点和焦距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①当u ﹥2f 时,成缩小的,倒立的实像——照相机 f ﹤v ﹤f ②当u=2f 时,成缩小的,倒立的实像——测f v=2f③当2f ﹥u ﹥f 时,成缩小的,倒立的实像——投影仪 v ﹥2f透镜成像规律 ④当u ﹤f 时,成缩小的,倒立的实像——放大镜⑤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也越大⑥当物体处于焦点位置时,不成像凸透镜:焦距小的偏折能力强;焦距大的偏折能力弱;焦距大的镜片薄,焦距小的镜片厚角膜、晶状体——凸透镜组成视网膜——光屏眼睛和眼镜 近视眼:原因:晶状体太厚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远视眼:原因;晶状体太薄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焦度:f1 眼镜片的度数:焦度*100 由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形状 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 凹透镜(近似镜片)的度数是负数 靠近眼镜的凸透镜叫目镜 显微镜和 望远镜 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物镜 物态变化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 单位:摄氏度(℃)测量 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工具:温度计 结构:单位刻度、液柱、液泡①会认:量程、分度值、零刻度正确使用 ②会放:玻璃泡要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容器底和壁③会读:示数稳定,不要离开液体④会看: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平行读数方法:以0°为界限① 看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零刻度,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使用方法 ②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③要待示数稳定后才读数①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定义②物体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定义:有些固体在熔化的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有确定的熔化温度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同一物质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凝固点:晶体形成时的温度熔化和凝固 特征:晶体在凝固或融化过程中要放热和吸热,温度不变晶体 实例:海波、冰、明矾、石青、水晶、食盐、祖母绿原石①温度要达到熔点熔化条件②还要继续加热①温度要达到凝固点凝固条件②还要继续放热定义: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非晶体 特征:非晶体在凝固或熔化的过程中要放热和吸热,温度在变化实例:石蜡、松香、玻璃、沥青①物体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定义②物体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蒸发(任何温度下)分类沸腾热现象:吸热①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表现②发生在液体表面③是缓慢的汽化现象①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些酒精,温度计的示数会变低汽化蒸发实例②温度计转一下酒精,挂在墙上:现下降后上升①液体温度的高低汽化和液化影响因素②液体表面积的大小③液面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①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表现沸腾②是剧烈的汽化现象沸点:各种液体沸腾时确定的温度——气压越低,沸点越低热现象:吸热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放热形成的液化现象实例解释①怎样来的?②在屋内还是屋外,为什么?液化屋内。
室内的暖空气遇到冷的玻璃房热形成的液化现象①降低温度储存和运输②压缩体积定义:物体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热现象:吸热升华①樟脑片变小实例②冰冻的衣服干了③灯泡的灯丝变细了升华和凝华定义:物体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热现象:放热①人工降雨凝华②舞台烟雾实例③冷藏食物④森林灭火①地表下的温度低②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小知识拓展:坎儿井的结构特点③地表下基本不通风④管道输水的结构电流和电路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带电体==本质:电荷的转移正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种类电荷负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性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排斥检验:验电器——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电量:q 单位:库伦简称:库符号:CC元电荷:最小电荷:e=1.6×1019组成: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 电源:提供电能 开关:控制电路通断作用 用电器:消耗电能导线:传输电能的路径导体:金属、人体、食盐水两种材料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电流产生条件 ①电路闭合②保持通路定义:正电荷移动的方向电路 电流的方向在电源中电源的正极→用电器→电源的负极单位:A −→−310mA −→−310A μ工具:电流表 ○A测量 使用方法 ①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电流的大小(I ) ②看清量程、分度值,不准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③必须正入负出④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电路的连接:先串后并,就近连线,弄清首尾通路:接通的电路三种状态 断路:断开的电路短路:电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回到电源的负极电压、电阻作用:给用电器提供持续的电流——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是由电源提供的单位:伏特 简称:伏 符号:V KV −→−310V −→−310mV −→−310V μ符号:U一节干电池的电压:1.5V常见电压 一节铅蓄电池的电压:2V家庭电路的电压:220V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高于36V电压 工具:电压表 ○V 测量 ①要并联在被测电路中使用方法 ②必须正入负出③测量前要估计被测值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量程。
如果无法估计,要试触。
被测电压不可超过量程④可以直接连在电源的两端串联电路:在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等于总电压电压特点并联电路: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等于总电压定义:导体阻碍电流通过的特性 符号:R 元件符号: 单位;欧姆 简称;欧 符号:Ω M Ω−→−310K Ω−→−310Ω导体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性质 ①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大小决定电阻 ②还跟温度有关,大多数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工作原理:当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一定时,导体的电阻通过接入电路中的电阻线的长度来符号: 实物:①观察所用变阻器的电阻最大值和允许通过最大电流变阻器 ②通过该变阻器的电流不能高于允许通过最大电流使用方法 ③要改变用电器的电流,变阻器必须和被测用电器串联④接线方法:一上一下⑤在闭合电路前,应将变阻器的滑片移到电阻最大值的位置,防止电流过大而烧坏电路原件①通过改变电阻丝的大小,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大小作用②保护电路欧姆定律定义: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① 当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公式:RU I = ②当导体中的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欧姆定律 ③定律中的三个“导体”指的是同一导体!④推导式:U=I ·R 、IU R = 电阻特点 串联电路:在串联电路中,各串联电阻之和等于总电阻并联电路:在并联电路中,并联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倒数之和①用电压表测出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伏安法测电阻 ②用电流表测出通过待测电阻的电流伏安法 ③根据公式RU I =算出电阻的阻值 实验中电压的改变可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来实现电阻是导体的一种属性,但受到温度的影响,温度低电阻小,温度高电阻较大安全电压:对于人体来说,不高于36V 的电压才是安全电压①当R 一定时,U 越高越危险根据RU I =可知 ②当U 一定时,R 越小越危险 ①通路:用电器能够工作的电路三种状态 ②断路:用电器不能够工作的原因,通常是电路不通过这种故障③短路:电路中不应该相连的两点直接连接在一起的现象安全用电 ①电阻会变得很小,从而流过短路线的电流很大短路的危害 ②导线上产生很多的热量,使导线的温度升高③严重时可能会造成火灾触电方法:双线触电、单线触电、高压电弧触电、跨步电压触电①不靠近高压带电体(103V 以上)原则②不接触低压带电体(103V 以下)避雷针 作用:用来防雷现象:当云层和大地之间放电时,强大的电流通过粗的金属导体流入大地,不会损坏建筑物电功率 获取方式:火力发电、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电池 电流工作过程:把电能转化为其他能的过程 符号:W 国际单位:焦耳 简称:焦 符号:J单位 常用单位:千瓦时(度) 符号:Kw ·h单位换算:1 Kw ·h=3.6*106J工具:电能表测量 读数:两数相减电能 参数 ①1400/ Kw ·h==接在这个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 Kw ·h 的电能,电能表上的转盘转过1400转②220V==这个电能表应该在220V 的电路上使用③10(20)A==这个电能表的标定电能为10A ,额定最大电流为20A④50HZ==这个电能表在50HZ 的交流电路中使用①Pt ②UIt ③I 2Rt ④t RU 2 计算公式 W= ⑤参数转数定义:在单位时间内用电器消耗电能多少意义:表示用电器做功快慢的一个物理量符号:P电功率 计算公式:①P=UI ②P=I 2·R ③P=R U 2 ④P=tW 单位:瓦特 符号:w 单位换算:1w=1J/s ,1Kw=1000w常用单位:千瓦 符号:Kw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表示 ①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额定功率 ②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消耗的功率①用电压表测出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测电功率 测量 ②用电流表测出通过用电器的电流③根据公式P=UI ,计算出P①连接实物时,开关始终要断开,为了防止短路实验注意事项 ②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移到最大阻值的位置,起到限制电流通过,保护电路的作用定义: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热能电流的 影响因素:R 、I 、t热效应 热量 符号:Q焦耳定律 ①通过导体跟产生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②公式:Rt I Q 2=② 如果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全部转化为热,即Q=UIt③家庭电路的电压是一定的(220V ),根据公式UP I =,用电器功率越大,电流越大 ①用电器电功率过大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②电路短路安全用电 材料:电阻率过大,熔点过低 ——现在已用空气开关代替保险丝与 保险丝 作用:在电流过大时,自动熔断,切断起保护作用用电常识 选择:选择合适的保险丝组成:总开关、接地线、保险盒、电能表、用电器、开关和导线①开关与电灯串联连接②电灯与插座并联火线输电线零线用试电笔判断,氖管发光是火线,不发光是零线家庭电路三线的电源插头:其中两条线分别是火线(L)、零线(N),第三条线(E)接用电器的金属外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