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策略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是对地理现象的反映,它体现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而概念的建立和原理的理解需要一种感知,不是一种简单的背诵式的记忆。这一感知过程也就是地理思维的形成过程,是对众多地理信息进行抽象;因此,在概念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选用经典的例子和案例可以让学生领会、感悟地理概念及原理的本质特征。提出地理概念原理的教学对策是让学生感悟,在感悟中形成地理思维、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探讨几种感悟教学的切入点。
:地理概念、原理本质特征教学策略信息感悟
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
一、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本质特征体现着基本地理思维
1.地理概念和原理是对地理信息的一种抽象。
现行高考考试大纲中改变了能力目标的表述,侧重于学习行为过程;在四个考核目标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直接与地理概念和原理有关。所谓地理信息,就是用文字、图象、数字等表达的一些地理现象和特征;调用的知识绝大部分都是地理概念和原理。当我们理解了地理概念和原理背后的地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后,就能有效地实现“调动和运用知识”去解读信息。
2.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特点是高度的概括和时空的条件性。认识概念、原理的过程,是一种信息有序化的过程;所以,概念、原理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概念的建立过程与原理的把握是一种地理思维的形成过程。
3.地理概念、原理的建立过程,是一种对地理现象中所蕴涵的本质特征的感悟。
在概念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选用经典的例子和案例可以让学生领会、感悟地理概念及原理的本质特征。
例如,应用基本概念原理的本质特征解决问题的典型例子有“热力环流”。
二、地理概念教学
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最基本的特征是强调准确性和关联性。准确性要求学会归纳、判断;关联性要求学会联想、发散。他们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1.从“准确”的相对性中去感悟概念
概念要求准确,所以概念中的限定词通常是作为把握概念的关键。但从表达这一层面来说,所下的定义永远是一个相对的准确;从反映概念的某一事物的现象和特征来说,通常又不能涵盖概念的全部。这成为我们教学的一个难点。比如,热力环流:体现在许多环节上;空间上有地面和高空,温度上有冷和热,空气运动有垂直和水平运动。“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也就不能达到概念本
身要求准确的特点。
地理思维需要在完善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形成。比如对“季风环流” “城市热力环流”的教学通常存在一个难点:到底什么时候是季风气候?什么时候是城市热力环流?如果我们通
过条件的追加来完善知识结构,就是培养地理思维的一种方法、手段。
2.在综合分析中拓展深化概念
学会关联各要素,追加各种要素在地图上加以综合。
综合大气环流和洋流等因素,通过对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的成因分析,将各种影响要素在图上进行叠加,然后进行分析。自然带是在一定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下形成的,由于风带气压带直接影响各地的降水量,因此,在不同纬度水热的组合中,风带气压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叠加图中可以看出:热带雨林带与赤道低气压带,热带荒漠与副热带高压都是一一对应的。洋流是影响陆地自然带分布的又一重要原因,从叠加图中可以看出:热带雨林带在大陆东岸伸展,热带荒漠直逼大陆西岸,中纬度自然带西岸偏高、东侧偏低,都与寒暖流的分布影响有关。此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世界气候的类型、分布和成因,以及与陆地自然带的关系。
3.从概念的演绎、概念群的建立中培养思维
概念群的建立可以通过概念的延伸来实现。通过条件的追加或细化,将一级概念延伸出二级概念、三级概念……;在同
一条件下,通过不同的视角,联系出并列的同级别的概念。这样,就通过不同的条件、不同的视角、不同级别的概念共同构建起起了一组相互关联的概念群。
比如,“热力环流”这一标题,可以分解为“热力”、“环流”两个级别的概念。两者的逻辑关系是:要掌握“热力环流”必须先理解“热力差异”,而“冷热不均”又可以从“太阳辐射”的角度去审视它;要掌握“环流”必须先理解“冷热差异”的产生的空气运动。还引出低气压、高气压、空气水平运动等等概念,形成了有联系的概念群,显然,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通过概念的演绎可以引导学生构建完善知识体系,并在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达到思维的有序化。
4.概念教学几点做法
(1)学会抓,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分析疑难点。我们可将“热力环流”分割成“热力”“环流”,什么是热力,什么是环流。
(2)实地观察: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从学生的野外烧火的实验,或拿酒精灯放在教室门口,或让学生观察火苗方向,还可指着窗户外的烟囱正在冒烟的现象,通过这些事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可向学生分别
提出这样的问题:近地面地区温度有何差异?为什么热的地方空气上升?而冷的地方空气下降?为什么为什么热的地
方空气气压低?而冷的地方空气气压高?再让学生讨论为
什么纸片在点燃后为何会上升,而又在四周落下。启发学生从物理学的角度去认识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这一事实,归纳得出地表热力不均,引起大气的运动。小结:热力、环流两个基本概念的本质特征到底是什么?以地面、高空为参照建立起来的大气的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它不仅仅确定了大气运动的一个空间概念,而且它的本质特征昭示了大气的运动特征。
(3)归纳法: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热力环流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讲述地理热力环流原理就要抓住冷热不均、气压差异、大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几个重要的环节进行重点讲解
分析,着重强调其成因。然后归纳总结气压分布特点和气流的运动特征和对天气状况。1.气压分布特点:在水平方向上,受热的地区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在垂直方向上,受冷的地区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在冷热不均的情况下,等压线是弯曲的,受热的地区向高空凸出,受冷的地区向低空凸出。在冷热均一的情况下,等压线是平行的,低空气压高于高空气压。2.气流运动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