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高二必修五学案 第四单元第17课游褒禅山记

合集下载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游褒禅山记 学案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游褒禅山记 学案

2019-2020学年粤教版必修五游褒禅山记学案人生的不完美终究会不会是绊脚石?无须再问。

抬头看天,乌云之后躲着阳光。

关键在于心胸是不是足够开阔,心智是不是足够机敏,你是不是做好了接纳阳光的准备。

感叹于先贤的智慧,如果不是明白拨开乌云的必要,司马迁不会在接受身心摧残之后重新站立,韩非不会在受嘲后重新奋起,贝多芬不会在耳聋后重新高歌,季羡林不会在“牛棚”生活后重新欢笑,道尔顿、安藤百福亦不会成功……莫畏浮云遮望眼,精彩在黑暗之后重现。

赏古诗春夜王安石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赏析】这首诗的内在抒情曲折而深沉,外在表向却是春夜清幽美景,创作手法高明。

诗中处处紧扣着深夜,却又没有一句直接说到夜已如何,而只写夜深时的种种景象。

诗人没有正面写对人的怀念,而是通过香尽漏残、月移风寒,写出时光的推移,从而表明诗人徘徊之久和怀想之深。

表面上是这庭院夜色搅乱了诗人的清梦,实际上是由于对远方的人强烈的思忆,使诗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恼人,感情表达得含蓄、曲折而深沉,有着余而不尽之意。

1.王安石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在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而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自己的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2.王安石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生发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

其实,不仅做学问应深思慎取,在生活中,做人做事都应如此。

3.在游山途中因轻信盲从,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未能一睹为快,王安石懊悔不已,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生活中,只有远大的志向还远远不够,还要有个人能力和外物的帮助。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3)第17课 游褒禅山记教案 粤教版必修5-粤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3)第17课 游褒禅山记教案 粤教版必修5-粤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第17课游褒禅山记诗海拾贝郊行王安石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注]蚕成密茧肥。

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注】芦箔:养蚕器具,用芦苇编织成的席子或筛子,蚕可在上面吐丝织茧。

【赏析】这是一首讽刺诗,讽刺统治者不理民生。

诗的大意是:嫩桑叶采光了,树阴也稀了,芦箔上的蚕茧结得又密又肥。

(你们养蚕人)这样勤劳辛苦,为什么还闹饥荒呢?暗示苛捐杂税猛于虎,民不聊生。

诗写桑尽茧肥,正是蚕农的收获时节,诗人本欲分享蚕农收获的喜悦,于是随便问问农家的生活,结果却让诗人困惑惊异:农人长年勤苦,生活却一贫如洗,如同遭遇荒年饥岁。

本诗运用对比手法,农民大获丰收,却仍然饥荒,表达出诗人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剥削者的愤慨。

语林撷英王安石名言1.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

2.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

3.不以死生祸福累其心。

4.不以不善而废其善。

5.衣不求华,食不厌蔬。

6.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7.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写山的古诗名句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3.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作者卡片姓名王安石朝代北宋(1021~1086)字号称谓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籍贯临川(今江西临川)主要成就变法图强,收复五州,拓地二千余里;“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品《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背景呈现这篇文章是作者至和元年(1054年)写的。

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知识链接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记”是一种不定体,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真正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

高二语文粤教版必修五学案 4.17 游褒禅山记

高二语文粤教版必修五学案 4.17 游褒禅山记

17游褒禅山记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重点字音、词义及特殊句式。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借鉴本文论述的做事情尽吾志、不盲从、努力向上的思想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作家作品简历: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曾两度为相,进行变法,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

列宁誉之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第二次辞去相位后,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

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作品: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

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课文背景:《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

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3岁,在舒州任通判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其后三个月,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字词广场★字音识记褒禅..(bāo chán)庐冢.(zhǒng)音谬.(miù)窈.然(yǎo)咎.(jiù)罕.至(hǎn)王回深父.(fǔ)舍.于其址(sh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于是..予有叹焉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粤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游褒禅山记》教案

粤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意,疏通与积累重点字词句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作者“尽吾志”“学者不可以深思而慎取”的思想见解。

过程与方法:疏通字词,道明事理.二、教学重点: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即事明理”的写法)三、教学难点:1. 翻译重点句子,掌握之、以、其的用法2. 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第一课时一、课前准备:1.你喜欢旅游吗?你觉得旅途中最珍贵的是得到什么?可以分享一下吗?(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就是游记。

你们认为,游记里除了风景、游踪外,应该还有什么呢?有心情,有感悟,才更深刻更厚重。

)2.以前学过的游记有哪些呢?(《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黄山记》……)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情感方面,有表心情压抑暂得解脱的,有豁达乐观的,有赞颂劳动人民的……那么,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会不会有所不同呢?预习后我们发现了没有?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这在古代游记中算是一种特殊体式。

3.走近王安石: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谥文,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一生从政、治学的道路上坚韧不拔地前进的。

他在宋神宗时作宰相,认准了“变法”于国有利,决心推行新法,尽管守旧派强烈反对,他却毫不动摇,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反对北宋初年淫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

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了解作者的这些生平事迹,能更深刻地理解这篇游记体散文所蕴含的深意。

4.通过预习,能否辨出记游与说理的部分?(一、二为记游,三、四为说理)二、初读释义(学习1、2段)朗读正音后请同学们疏通文意,并解释重点的字词: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 )于其址,而卒.( )葬之,以故其后名.( )之曰褒禅。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5 17 游褒禅山记》4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5 17 游褒禅山记》4

游褒禅山记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3、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名〞、“然〞等词的用法。

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目的2、3教学难点:目的1、4。

教学设想:1、本文的语言比拟通俗,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串讲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积累这些词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拟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4、诵读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要在整体感知的根底上通读课文,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总课时:1课时教学要点:作者及课文简介,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入大家应该游过溶洞、山洞,或者看过不少探险类的电视电影,对寻幽探胜应该不陌生。

假设你参加了一个探险队,如果走到半路,有队友体力不支,或担忧平安,建议放弃,你是要坚持往前呢,还是撤退?历史上的大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也曾面临这种选择,他最终选择了什么?有什么结果和感受?今天就让我们看看他这篇游记——?游褒禅山记?。

二、介绍作者、背景。

1.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政治上,他推行新政,尽管受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但他毫不动摇,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改革家,他反对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文章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

2.1054年4月,王安石辞职回家探亲,游览了褒禅山,是年7月以追记的形式补写此文。

本文记述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深感懊悔和遗憾。

就是在这深探的懊悔和遗憾中,作者阐发了深刻的道理。

三、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粤教版-语文-高二粤教版必修5学案 第四单元第17课游褒禅山记

粤教版-语文-高二粤教版必修5学案 第四单元第17课游褒禅山记

第17课游褒禅山记本课话题——无限风光在险峰一、从课本中积累“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二、从生活中积累陈州6岁时父母离异,8岁开始流浪,12岁失去双腿,臀部以下只剩下十厘米。

十几年来,他走了近30个省、600多个城市,为汶川地震、希望工程等公益活动演出近百场,用歌声打动了无数的人。

2012年从东岳泰山开始,陈州依次征服了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西岳华山。

这个无腿青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双手登顶五岳的人”。

他告诉我们:生命是一个旅程,只有不断攀登,才能尽享沿途的风景和峰顶的大美。

三、从历史中积累谁不希望平步青云?而司马迁却用良心为李陵辩驳。

纵然蒙受宫刑,却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业。

谁不希望得到善终?而谭嗣同却为拯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从容就义。

纵然血洒刑场,却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言壮语。

做心灵的旅者,就不应苟安于林和靖“梅妻鹤子”的悠闲,而应担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

四、从名言中积累1.治学者就要像勇敢的登山队员那样,克服着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走向风光无限的峰巅。

——穆青2.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

——王充3.古往今来,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艰苦登攀的结果。

——钱三强4.珍珠是不会浮到水面上的,要寻找它,必须冒着生命危险潜到深水里。

——弗洛列斯坦一、作者简介社会改革家——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神宗时拜相,实施变法。

语文必修Ⅴ粤教版第17课《游褒禅山记》精品教案6 doc

语文必修Ⅴ粤教版第17课《游褒禅山记》精品教案6 doc

【目的要求】1.理解作者“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思想。

2.了解作者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以及叙事段与议论段一一呼应的结构。

3.掌握文言虚词其、之、以的用法以及实词观、名、文、求的用法。

【课文解析】注音释义:1.庐冢:(lúzhǒng)庐应该是指慧褒生前居住的小屋;冢是指慧褒的坟墓。

2.卒葬之:(卒:zú)卒这里应该是最终,终于之意,与前面的“始舍于其址”的始相对。

3.有碑仆道:(仆:pū)4.华山之阳:阳,山阳水阴为南面。

水阳山阴为北面。

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本意为穴洞底部,引申为穷尽,终极,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到达洞的尽头。

6.独其为文犹可识:(识:shí)文,本句中意为文字。

7.其文漫灭:(漫:màn)漫,漫漶,指文字图等因磨损或浸水受潮而模糊不清。

8.瑰怪:(瑰:guī)9.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应为说正确之意,与“谬”相对同为动词。

10.始舍于其址:址,指山脚。

【内容主旨】这是一篇游记散文,写的是作者一次没有尽兴的游历。

因为在半途中作者听信了旁人说“不出,火且近”的借口,返身退出洞外。

之后,却发现自己的体力还足可以再往洞的深处走,而火把也还足够照明的。

作者为自己轻易放弃游历更美的景观的机会而懊悔不已。

据此得到两条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已无悔,于人不可讥。

这里是借游山喻人生哲理──不论干什么事情,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

二是对“华山”的“华”字读音的谬传而发的慨叹──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思慎取”。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二段,从褒禅山写起,记山,记碑,记游;第三、四段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第五段补记游山同伴的籍贯、姓名以及本文的写作时间,作者的籍贯、姓名。

三个部分,重点在第二部分,议论部分。

语文必修Ⅴ粤教版第17课《游褒禅山记》精品教案(第3课时) doc

语文必修Ⅴ粤教版第17课《游褒禅山记》精品教案(第3课时) doc

语文必修Ⅴ粤教版第17课《游褒禅山记》精品教案(第3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背诵。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节所讲授的叙议结合的特点及作者的观点。

二、启迪思维,深入研究。

从游览来看,这是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用作者的话来说,是一次“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游览。

照理,这样的游览并没有多大价值可写,而本文却成为一篇传诵千古的名篇,为什么?从中,我们对作文之法有什么体会?
提示:这是因为作者从这样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中总结出深刻的教训,指出发人深省的道理,使文章“有补于世”;并使记游与说理有机结合,严密照应,因而使文章别开生面,于平淡中见神奇,成为别具一格的游记,传诵千古。

从中,我们至少可以体会到:
1.首先要重视文章的立意,有新意,能启发人们思考。

2.其次要重视构思布局,使材料与观点有机统一,结构严密。

三、指导背诵第三段
第三段紧承上文,抒发自己的感想。

(1)用“叹”领起下文。

(2)以古人作立论的标准:“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往往有得”。

(3)世人的做法: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4)阐述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5)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悔”。

3、结合提示,争取当堂背诵。

【教学后记】
学习本文从两个方面入手:1、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2、学习写作方法:在叙事的基础上议论,弄清楚叙事与议论的关系。

粤教版-语文-高二粤教版必修5第17课《游褒禅山记》落实应用板块

粤教版-语文-高二粤教版必修5第17课《游褒禅山记》落实应用板块

第17课《游褒禅山记》落实应用板块(时间:45分钟 分值:64分)一、基础巩固(3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山南为阳有碑仆.道 仆:倒 B.⎩⎪⎨⎪⎧ 有怠.而欲出者 怠:懒惰,指懒于前进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追究 C.⎩⎪⎨⎪⎧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值得观赏的景象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止:停止 D.⎩⎪⎨⎪⎧然力足以至.焉 至:到,达到何可胜.道也哉 胜:尽 解析:B 项,咎,责怪。

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解析:A 项“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的连词。

B 项“非常”,古义:不同寻常;今义:副词,十分,很。

D 项“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

答案:C3.下列对“之”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②入之.甚寒 ③予之.力尚足以入 ④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⑤此予之.所得也 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A .①⑤/②③/④⑥B .①②/③⑤/④⑥C .①⑤/②③④/⑥D .①②/③④⑤/⑥解析:①②代词,它;③⑤助词,的;④⑥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答案:B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 常在于.险远于.人为可讥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解析:A 项“而”均为连词,第一个表顺承;第二个表转折,却。

B 项“之”均为助词,第一个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没有实在意义;第二个是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3)第17课游褒禅山记教案粤教版必修5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3)第17课游褒禅山记教案粤教版必修5
板书设计
(1)目的明确:通过板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游褒禅山记》的文意、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
(2)结构清晰:板书分为四个部分:课文标题、作者介绍、文章结构、重点词汇和句式。
(3)简洁明了:板书突出重点,准确精炼,概括性强。例如,重点词汇和句式部分,只列出关键的词汇和句式,不进行详细解释。
(4)艺术性和趣味性:板书设计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可以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将重点词汇和句式以图示的形式展示,增加学生的记忆效果。
重点:
1.文言文《游褒禅山记》的文意理解和词汇掌握。
2.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难点:
1.文言文中的一些生词和难句的理解和翻译。
2.对文中作者观点和思想的理解和运用。
解决办法:
1.针对重点,教师可以逐段阅读课文,解释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2.对于难点,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和分析,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角色扮演: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角色,如作者、导游等,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锻炼表达能力。
-实验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游览褒禅山,让学生亲身体验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游戏法:教师设计相关的游戏活动,如填空、匹配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课文知识和词汇。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游褒禅山记》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粤教版-语文-高二必修五学案 第四单元第17课游褒禅山记

粤教版-语文-高二必修五学案 第四单元第17课游褒禅山记

第17课 游褒禅山记1.词语理解(1)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①道⎩⎪⎨⎪⎧ 有碑仆道.: 何可胜道.也哉: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文⎩⎪⎨⎪⎧ 其文.漫灭: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温文.尔雅: 文.过饰非: ③常⎩⎪⎨⎪⎧ 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④然⎩⎪⎨⎪⎧ 有穴窈然.: 然.视其左右:(3)古今异义①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程度副词,十分、极。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③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数词。

④而卒.葬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士兵”或“完毕”。

(4)虚词归纳①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②其⎩⎪⎨⎪⎧ 既其.出: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下平旷: 其.孰能讥之乎: 其.后名之曰褒禅: ③以⎩⎪⎨⎪⎧ 险以.远,则至者少: 由山以.上五六里: 无物以.相之:2.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火尚足以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则其至.又加少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殊句式(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志矣,不随以止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有碑仆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然力足以至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语句翻译(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4.17《游褒禅山记》导学案1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4.17《游褒禅山记》导学案1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4)特殊句式:
判断句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此余之所得也
状语后置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3.文本探究
作者由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能有所得的事实引发了深入思考。请诵读文章第3段,思考欲“求思之深”应具备哪些条件?其中哪个条件最关键?你对作者在本段中所说的道理如何评价?
古人观于山川、草木、虫鱼往往有得,是因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是他们苦心探索、务求深入的结果,王安石游褒禅山所得,是由游山的经过中所见获得的启示,他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首先要“有志”,即立定志向,因为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还要“有力”,除此外还要“有物”相之,即有凭借和帮助,在有能力、物力的情况下半途而废,会被人讥笑,也会给自己留下遗憾。
固定句式: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自主学习检测】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1.2题。
答案见教参
补充: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状语后置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第三、四、五段:
(1)重点实词:
夫夷以近夷:平
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4.17《游褒禅山记》课文翻译素材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4.17《游褒禅山记》课文翻译素材

4.17 游褒禅山记课文翻译素材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 游褒禅山记1.词语理解(1)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①道⎩⎪⎨⎪⎧ 有碑仆道.: 何可胜道.也哉: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文⎩⎪⎨⎪⎧ 其文.漫灭: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温文.尔雅: 文.过饰非: ③常⎩⎪⎨⎪⎧ 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④然⎩⎪⎨⎪⎧ 有穴窈然.: 然.视其左右:(3)古今异义①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程度副词,十分、极。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③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数词。

④而卒.葬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士兵”或“完毕”。

(4)虚词归纳①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②其⎩⎪⎨⎪⎧ 既其.出: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下平旷: 其.孰能讥之乎: 其.后名之曰褒禅: ③以⎩⎪⎨⎪⎧ 险以.远,则至者少: 由山以.上五六里: 无物以.相之:2.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火尚足以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则其至.又加少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殊句式(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志矣,不随以止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有碑仆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然力足以至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语句翻译(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名言警句文本名句(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作者课外名句(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2)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

——《甘露歌》(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4)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5)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半山春晚即事》(6)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咏石榴花》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

作品有《临川先生文集》。

2.背景展示本文写于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

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王安石是主张变法的,青年时他就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但他也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遇到重重阻碍,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与“力”不可强求,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吾志”。

“尽吾志”思想正是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地实行变法的思想基础,也是他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3.文体知识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1.脉络梳理2.初读感知游前洞与后洞的情形有何不同?请根据提示填写下面表格中空缺的内容。

前洞后洞地势游人所至所见所感1.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者游褒禅山得到了哪些启示。

根据课文内容,作者游山而引发感慨的地方有二:(1)游华山洞未能深入后洞,(2)山名的读音以讹传讹。

因此,“启示”也应由这两点而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在文中是怎样阐述“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完本文后,你会发现记叙游洞的内容和游览后感悟的篇幅各占一半,请说说作者这样布局有怎样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课本素材点击文本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运用示例“路漫漫其修远兮”,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

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苦努力再加上一定的物质条件,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完成对理想的追求。

然而很多人由于“力”不足而导致半途而废,空留余叹。

方仲永的平庸,江淹的才尽,均在“力”上造成了欠缺。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不管前方有多大的风霜雪雨,路途上布满多少荆棘坎坷,都要奋然前行。

2.课外素材北大教授钱理群告别学术界不久前,北大教授钱理群在一篇文章里宣布了自己的“告别”——他将告别学术界。

而一直与年轻人为伍、为师的他,同时也宣布自己跟青年的关系结束了。

他这样写道:“对‘60后’、‘70后’我有点理解,‘80后’多少有点理解,对‘90后’我完全不理解。

所以我再也不能扮演教师的角色,我必须结束。

最好是沉默地观察他们。

”阅读感悟钱老师的话的意思应该不是看不起“90后”等年轻人,而是说要做教师,就必须了解你的学生,你不了解你的学生就做不好教师,我觉得我越来越不了解现在的学生了,我没有把他们研究懂,所以我就没有能力教好他们,所以我就不敢再教他们,再做他们的老师就必然是不负责任的。

引申开来,就是我们做什么工作,必须对所做的工作,对自己的工作对象要深入了解,才能做好。

钱老表示要沉默地观察年青人,这可能是为师的极高境界。

请你思考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文命题:态度决定一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