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区层级变迁研究综述
中国的行政区划变迁史
![中国的行政区划变迁史](https://img.taocdn.com/s3/m/9158ea0c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db.png)
中国的行政区划变迁史
中国的行政区划变迁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早期的历史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封建国家为单位进行划分的,如商、周、秦等。
自古以来,中国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的变迁和调整。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1. 秦汉时期:秦朝建立了统一的行政区划制度,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和72个县。
随后的汉朝对此进行了继承和调整。
2. 三国时期:三国时期,中国分裂为魏、蜀、吴三个政权,每个政权的行政区划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3. 隋唐时期:隋朝统一了全国,行政区划得到了进一步的统一和规范。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制度,并对其进行了一些修改和完善。
4. 宋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相对稳定,行政区划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尤其是明清时期,行政区划基本保持不变,直到清朝末期的晚清时期有一些调整。
5. 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民国成立后,对原有的行政区划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先后划分为省、道、县等级的行政区域。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整个行政区划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并一直持续到现代。
首先建立了省、
市、县三级行政区划,随后又建立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级的行政区划。
此后,还对一些特殊地区进行了特殊的行政区划划分,如港澳地区和台湾地区。
总的来说,中国的行政区划变迁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反映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演变。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演变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20a038a401f69e3142329478.png)
辽金时期
据《辽史·地理志》记载,辽朝行政区划大体上是道、府 县三级。共有5京、6府,156州309县。辽分5个道,每个 道有一个政治中心,称为京,并以京的名称来命名道合称 五京道:上京道、东京道、中京道、南京道、西京道。
金行政区域实行路、府、县三级管理,路为一级行政区。 西夏等为其属国。金采宋制,曾分境内为17路、20路,分 别置于皇统二年和大定二十九年。泰和五年金章宗并临潢 路于北京路,是为19路。路下辖府、州,府、州下领县。 泰和五年时,金国境内有府、州179,县683。
东晋南北朝
东晋政区袭承西晋,也是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但是其州郡 越分越多,辖区缩小。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晋室南迁, 偏安江左,宋、齐、梁、陈先后承袭,社会局势一直不安 宁,北方在十六国统治之下更是兵戈扰攘,各国在统治所 及的较小区域中分置了许多州,并且变幻无常,州制又陷 于混乱。
据《通典·州郡典》等记载,东晋时南方有十多个州,南 朝宋、齐时增至20多个州,到梁朝后期竟增至一百零七州。 以疆域相差无几的南朝陈国和三国吴相比较,陈国的州数 是吴国的16倍。北魏统一北方后,太武帝真君元年(440 年)有实州15,孝文帝太和中增至38州,太和末年则达80 余州。至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北方的州竟达211个。 州置如此之滥,郡、县的设置也就可想而知,据《南齐 书·州郡志》记载:南朝后期的郡达380余个。真是“百室 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
西晋
西晋行政区划,继续承袭了东汉末年奠定的州、郡、县三 级制。晋武帝结束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乱,于是对天下 州郡重新进行合并划分,但是基本保留了三国的州制,对 于原蜀汉和辽东等较难管控的地区实行进一步的划分,建 立了十九个州。但是西晋的统一十分短暂,仅三十多年后 就面临灭亡的局面,在此期间又分出了两个州,最终灭亡 时共有二十一州。
我国行政区划变革研究
![我国行政区划变革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34befef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7f.png)
我国行政区划变革研究我国自古以来一直是一个庞大的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行政区划体系。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的迅速和人民对行政管理模式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我国行政区划也不断地发生着变革。
本文将探讨我国行政区划变革的历程,以及变革背后的原因和经验。
一、历史变革我国的行政区划变革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
早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领土就有着不同的划分,这种划分在秦朝统一六国后才得以统一。
汉朝时期一度实行“郡县制”,但在唐朝时期又被改为“州县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行政管辖单位不断细分,到了明清时期,地方政府的行政管辖单位已经演变成为“州、县、乡、村”的四级行政单位。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地方行政管辖单位也经历了多次调整。
1954年,我国开始实行“省、市、县、区”四级行政区划体系,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特别是城镇化的不断加速,我国的行政区划体系也在逐渐地演化、发展。
1994年,我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国家行政区划调整,减少省级行政区划数量,实行了“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四级行政区划。
2000年后,我国又通过了一系列相关行政区划调整措施,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和地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变革,进一步推动了行政区划的改革。
二、变革原因我国行政区划变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1. 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率我国行政区划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和城乡之间的差异显著,这给协调各地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困难。
因此,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导向的行政区划变革成为必要。
2. 加速城市化进程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在加速,人口流动和城市扩张显著。
为满足人民生产、生活和工作的需要,需要对各地的行政区划进行适度调整,加快城市和现代化设施的建设。
3. 优化资源配置我国各地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产业资源和财政资源有着巨大差异,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是加快地区经济发展的难点。
通过变革行政区划,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变迁
![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94abe624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80.png)
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变迁
一、古代行政区划制度概述
古代行政区划制度是指在古代社会中,为了管理和控制地方事务而建立的一套行政区划体系。
其变迁历经数千年,经历了从部落联盟到封建王朝再到中央集权的演变。
二、部落联盟时期的行政区划制度
在部落联盟时期,各个部落为了实现统治和管理,形成了以族群为基础的行政区划体系。
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领袖或首领,负责管理本部落的事务。
多个部落则通过结盟或婚姻等方式形成联盟,共同维护自身利益。
三、封建王朝时期的行政区划制度
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起,中国出现了多个封建王朝。
在这一时期,行政区划体系逐渐由以族群为基础转变为以地理位置为基础。
国家被分为州、县等不同层次的行政单位,并设立官员来管理这些单位。
四、中央集权时期的行政区划制度
随着历史发展进入中央集权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在明清两代,国家设立了省、直辖市、县等行政单位,并建立了以巡抚、知府等官员为主的行政管理机构。
这样的制度在一定程度
上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和管理。
五、现代行政区划制度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行政区划制度也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
目前,中国采用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县级行政区划体系,并设立了多个部门来管理这些单位。
六、结语
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变迁历经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态。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完整现代化行政区划体系的国家,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坚实保障。
我国行政区划变革研究
![我国行政区划变革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2a21055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22.png)
我国行政区划变革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调整,我国的行政区划也在不断地进行变革和调整。
这些变革对于我国的国家治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我国行政区划变革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一、我国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我国的行政区划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郡县制度。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行政区划不断地进行变革和调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行政区划进行了全面的重新规划,建立了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等行政区划。
这一行政区划体系为新中国的国家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的行政区划变革是基于国家发展的需要和国家治理的要求。
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行政区划的变革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1.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了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区划变革,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2.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民对于更加便利的生活和更好的社会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行政区划的变革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更好的治理能力,更加有效地为人民服务。
3.国家治理的要求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行政区划的变革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行政区划的调整和优化,可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使国家治理更加科学和规范。
以上这些因素都为我国行政区划变革提供了坚实的动力和背景。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行政区划变革正在不断地进行。
三、我国行政区划变革的具体内容和特点1.区域发展策略的调整我国的行政区划变革不仅仅是单纯地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和变更,更多的是对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规划进行调整和优化。
通过对行政区划的调整,可以更好地为区域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2.政府职能的重组通过行政区划的变革,可以实现政府职能的重组和优化。
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可以使得政府职能更加明确和有效,提高政府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及启示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083c5e64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19.png)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及启示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出现了秦、汉、唐、明、清等强大的封建王朝,历经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统治,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高度集权的中央行政制度日臻成熟和完备。
作为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补充,地方行政层级呈现出往复式规律性变化。
鉴往知来,总结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的嬗变规律,对于推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轨迹(一)秦汉的郡县二级制郡县制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是早期邦国向封建帝国发展过程中的产物。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在地方实现郡县两级制的行政体制。
秦分天下为36郡,后增至46郡,设一监一守一尉,实行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皆由中央直接统辖。
郡辖县1000左右,大县设令,小县置长,全面管理县中财政、农业、户口、治安等各项事务。
汉承秦制,并随着疆域的扩大,郡增至83个。
郡守对本郡财政有一定的支配权,在规定的范围内可以支配用于本郡官吏俸禄、军费以及各项文化教育等费用。
(二)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汉武帝为了更好地管理众多郡,设置13部刺史,将各郡分置于各部监察之下。
东汉为镇压黄巾起义,不得不加重地方权力,改“部”为“州”,改刺史为州牧,全面掌管一州的行政、军事、民事大权,开启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时代。
由于战争频繁,军事成为地方事务中的重要内容,这一时期的州郡长官多由武官兼任,地方官员身兼军政两职的现象也非常普遍,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限制地方势力的膨胀,防止“内轻外重”,不断分州析郡,至南北朝已有220州、999郡。
(三)隋唐初期的州县二级制隋文帝针对州郡过多、官多民少、十羊九牧的现状,罢除郡的建置,减少行政层级,以州统县。
隋炀帝仰慕汉制,又改州为郡,大力并省,全国降为190郡。
唐朝开国以后,郡又被改为州,归唐群雄多被委任刺史,州的数目又膨胀起来,虽经唐太宗并省,仍有358州。
两千年三循环——中国古代政区层级的变迁
![两千年三循环——中国古代政区层级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b2f12f16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46.png)
两千年三循环——中国古代政区层级的变迁所谓“政区”即行政区划,周振鹤在其《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如此定义政区的概念:“行政区划就是国家对行政区域的分划”。
“其过程是在既定的政治目的与行政区域管理需要的指导下,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在一定的自然与人文地理基础之上,并充分考虑历史渊源、人口密度、经济条件、民族分布、文化背景等各种因素进行的,其结果是在国土上建立一个由若干层级,不等幅员的行政区域组成的体系”一、郡县制——行政区划的开端中国的行政区划历史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设立郡县就已经开始了。
周代实施“分封制”,周王将自己的子侄兄弟分封到各地为诸侯,这些诸侯对周王有朝见、纳贡、护卫的义务,但周王无法直接对诸侯领地内的事务进行干涉,故而二者之间不存在行政关系,而只有“政治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所控制的土地范围只是在自身都城以外的很小一部分范围,于是分封出去的各个诸侯领地之间存在着大量的“间地”。
这些“间地”没有主人,由于生产力的进步和战争的爆发,一些诸侯开始在“间地”设置郡县。
这些郡县直属于国君,由国君任命官员进行管理,直接与中央产生了行政关系,故而开启了中国两千余年的行政区划史。
两千余年的时间里,中国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制到多级制不断循环,与中央集权的增强和削弱密切相关。
二、行政区划史第一阶段——秦汉郡县两级制秦代采用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后增加到54个),郡设郡守、郡尉,郡下设县,县设县令(长)、县尉。
从此时开始,县作为中国最基层的行政区划一直到今天。
汉承秦制,采用“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恩令”施行后,单个诸侯国的范围大大缩小,郡县成为全国行政区划的主体。
但与秦代不同的是,汉朝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也就是我们在后世朝代长期看到的“州”,此时的“州”只是作为一种监察单位而存在的,州的长官为刺史,负责监察郡守、王国相以及地方豪强宗右,而不负实际的行政管理职责。
西汉十三州部三、行政区划史的第二阶段——东汉到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到东汉时,州刺史由于长期的权力积淀,已经成为了一级实质的行政层级,故而东汉的行政层级为州、郡、县三级制,刺史名义上虽然还是负责监察之权,实际上也负起了相应的行政职务。
我国行政区划变革研究
![我国行政区划变革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5082208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40.png)
我国行政区划变革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我国的行政区划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调整和变革。
无论是从历史的长河中来看,还是从现代的国家治理体系中来看,都可以看到我国行政区划变革的痕迹。
行政区划变革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文将就我国行政区划变革的历史演变、现状问题以及未来趋势进行研究分析。
我国的行政区划变革是源远流长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了行政区划的划分和调整。
秦朝统一全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行政区划变革,建立了郡县制度。
随着历史的变迁,我国的行政区划也经历了多次的调整和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行政区划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又进行了一系列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变革,包括设立特别行政区、市辖区和撤销行政区等,为现代化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新的机制。
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体系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行政区划划分不合理。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方利益的考量,我国的行政区划在地域分割、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一些地方的行政区划划分导致了资源浪费和区域不协调的问题。
二是行政区划管理不够科学。
由于行政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地方财政体制的不均衡等原因,导致了行政区划的管理工作不够科学和有效,一些地方的行政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和管理漏洞。
三是行政区划变革的步伐不够平稳。
由于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的考量,导致了一些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变革工作不够平稳和全面,一些地方出现了政策执行和管理混乱的现象。
我国行政区划的未来趋势是多样化和精细化。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的行政区划将朝着多样化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一是行政区划的差异化。
由于地域的差异性和发展的需要,我国的行政区划将出现更多的差异化和多样化的现象,一些地区将因地制宜地进行行政区划划分和调整。
二是行政区划的精细化。
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治理的需要,我国的行政区划将趋向于精细化和专业化,一些地方将出现更多的细分行政区划和专业化管理体制。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b0ff704225c52cc58bd6beab.png)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基于氏族社会的传统而建立起来的。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都保留着氏族社会的特点,如商朝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都以血缘关系为社会组织的纽带,这时虽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但尚不成熟。
(一)郡县制古代较完整的地方行政制度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
春秋时期,秦、晋、楚等国在边地设县,在古文中,县是古悬字,因悬于诸侯的采邑之外而命名。
其后各诸侯国普遍置县,且从边远之地发展到内地。
设郡晚于设县,也是为了满足防卫之需要而在边地设立。
最初郡县互不统属,后因经济开发,人口增长,中原各诸侯国北部边境的郡开始分县而治,中原腹地的县逐渐划小,数目增多,于是在县上置郡,形成郡县两级政区。
至战国后期,各诸侯国除都城外已普遍置郡。
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把郡县行政区划制度推行到全国。
确立了郡县制。
两汉承袭秦制,但刘邦认为秦朝速亡的重要原因是未分封子弟为王侯供卫中央,于是将当时全国60个郡的3/4分封给诸侯王,中央直辖仅15个郡,结果重蹈战国时割据之势,引发七国之乱。
平叛后,西汉朝廷将王国作用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又以“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缩小其辖境。
从此,诸侯王“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郡国并行制名存实亡,实际已恢复秦的郡县制。
(二)州郡制州起源于汉武帝时所建的刺史监察制度。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个州部,每州设剌史监察地方,不过这时的州刺史并无固定驻所,还没有形成一级行政规划。
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为有效地镇压各地的农民起义,改刺史为州牧,命朝中九卿任州牧,执掌一州军、政大权,州逐渐成为郡、县以上的一级结构。
于是,全国的行政区划由虚的三级制演变为实的三级制,由郡县制演变为州郡县制。
由于州牧手握重兵,并以此为割据资本,使中央集权陷于瓦解,导致三国鼎立割据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极度混乱,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罢天下郡”,推行以州领县的两级行政制度,至隋炀帝时又改州为郡,以郡统县,隋朝的整顿虽然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埋藏滥置州、郡的现象,但也没能挽救州郡制。
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研究综述
![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0316b2d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c0.png)
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研究综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体制不断完善,我国行政区划改革已成为一个持续关注的话题。
行政区划是国家地方政府组织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国家统一市场、推动地方经济协调发展以及促进政府治理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能够系统地了解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历程、思路和成果。
一、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历史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根据地缘位置和历史传统将国土划分为省、市、县三级政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次调整和改革。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行政区划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198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进行了县级行政区划调整和城市划分优化的工作,同时也探索了一些颇具创新性的行政区划改革举措。
在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思路中,可以明显看出以市场为导向和政府治理能力为核心的两大理念。
市场导向的思路主要体现在改革中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推进了行政区划调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政府治理能力为核心的思路主要体现在改革中着重于提高地方政府的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使之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新需求。
在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成果中,可以明显看出三个方面的成就。
一是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得到提升,地方政府逐步实现了在智能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方面的整体提升。
二是城市群产生,城市群建设是我国城市和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我国充分发挥城市群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产业协同和城乡一体发展的新格局。
三是经济社会发展得到了优化,通过行政区划改革,我国各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人口分布不断均衡,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优。
在未来,我国的行政区划改革将以更高的水平继续推进。
一是通过深化改革,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行政区划体系,以期实现地区发展的整体协调,提升国家整体治理水平。
二是通过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促进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为每个地区的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中国历代政区层级变迁研究综述
![中国历代政区层级变迁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8cfba0c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82.png)
中国历代政区层级变迁研究综述中国历代政区层级变迁研究综述1100013273 城市与环境学院端木一博摘要:梳理近代以来有关政区层级发展历程的研究发展脉络,认为关于政区层级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描述中国历代政区层级数目变迁的概况;分析不同时期政区层级的均衡情况;探索政区层级的变迁机制等。
结合研究发展脉络探讨此类研究的借鉴意义,认为已有研究仍局限在梳理历史现状,解释原因等方面,其研究广度有待进一步扩展。
关键词:行政区划;政区层级;变迁;研究综述一、引语中国政区层级的变迁是历史地理学的一个比较有趣的研究话题,政区层级不断膨胀和紧缩的历程,可以很好的反映出历史时期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并且可以对现在的政区划分起到指导作用。
相比于历代政区的范围、区位、划界等需要大量历史图文资料支撑的研究来说,政区层级的研究具有尺度宏观、特征突出、文献充足等特点,比较容易研究,只需要耐心梳理便可以掌握其发展脉络。
相对来说,政区层级研究是政区研究中比较成熟的部分,许多结论学界早已达成共识。
因此,近些年来研究者们已经很少做此方面的专项研究,相关文献并不太多。
但是在林林总总的政区研究文献中,也零散分布着许多与政区层级相关的研究内容,这为政区层级研究的综述也带来的一定的挑战。
本文拟通过总结概括近代以来对政区层级演变过程的研究,结合零散分布于断代史、政区变迁史等研究中的相关内容,梳理下政区层级研究发展的脉络,以加深对历代政区划分演变过程的宏观理解。
总结来说,关于政区层级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描述中国历代政区层级变迁的概况;选取某些阶段梳理政区层级特征;探索政区层级的变迁机制等研究内容。
二、中国历代政区层级变迁的概况战国时期,各国大多开始设郡,作为县之上的政区单元,这标志着中国政区的层级开始出现。
自此,中国政区层级经历了秦汉时期的郡县二级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州郡县三级制、隋至唐前期的州县二级制、唐开元至五代时期的道州县三级制、两宋和金时期的路州县三级制以及元以来以省领道路府州县等的三级或多级制等阶段。
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研究综述
![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592137c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f2.png)
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研究综述一、引言我国行政区划改革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要议题,也是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区划改革一直在不断进行,面临着不同层面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旨在对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通过梳理已有的文献和研究成果,分析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历史背景、动因、实施方案和效果,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历史沿革我国的行政区划改革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1949年成立后,我国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变革,如1955年至1958年的“乡村合并”运动、1984年、1993年、2002年和2014年的四次改革方案等。
每一次改革都为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动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政治上的动因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需要进一步优化行政管理体制,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经济上的动因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日益凸显,需要通过行政区划改革来推动各地区的均衡发展。
社会上的动因是我国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加快,需要通过行政区划改革来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变化。
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五级管理体制、大行政区划和乡镇企业举措。
五级管理体制是指国家、省、市、县、乡村五级行政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更加符合我国的地理、经济和社会实际,有利于加强地方治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大行政区划是指我国实行了省以下市级的行政区划规划,这种行政区划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行政效率。
乡镇企业举措是指我国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地方工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
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效果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效果。
在政治方面,我国行政区划改革有助于强化地方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提高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
在经济方面,我国行政区划改革有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行政效率,增强地方的竞争力。
我国行政区划变革研究
![我国行政区划变革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f337968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ff.png)
我国行政区划变革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行政区划的变革不断进行。
这些变革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
本文将主要介绍我国行政区划变革的历史和现状。
1. 历史我国行政区划变革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的行政区划变革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调整和重构。
在1949年以前,我国的行政区划主要是沿用传统的封建制度,分为省、道、府、县等级。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开始对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
1954年,新中国实行“八级建制”,即省、地、县、区、镇、乡、村、社。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府开始着重调整行政区划。
1980年,政府发布了《全国行政区划规定》。
此后,对县一级行政区的细分和调整也频繁。
到了21世纪,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行政区划的第六次大调整。
目前,我国行政区划总共划分为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2. 现状我国目前的行政区划主要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市、县区、乡镇。
其中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为我国的行政区划的最高级别。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自治权很高,具有很多行政管理和调度的权力。
而市、县区、乡镇则主要负责基层行政管理工作。
我国的行政区划变革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
在进行变革时,政府主要考虑以下几点:1) 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政府调整行政区划,将一些经济发展薄弱的地区和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合并,以加强地区的经济实力。
2) 行政管理的需要:政府对行政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政府进行了行政区划的调整,使行政管理更加顺畅。
3) 人口分布的需要:人口的分布对区域的经济、文化、教育有着很大的影响。
政府根据人口的分布对行政区划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便更好地保障人民的生活和发展。
4) 文化、民族的需要:由于我国较为广泛的民族和文化差异,政府对行政区划进行适当调整,以更好地保护和发展各个民族和地区的文化。
中国读本: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中国读本: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88e7de6e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56.png)
中国读本: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中国读本: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篇一: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大纲一、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化1、秦汉的两级制向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转变2、隋唐前期的州、县二级制向唐后期至宋辽金的道、州、县三级制转变3、元代的多级制向明清的省、府、县三级制转变二、行政区划幅员的变化1、县级政区的幅员变化2、统县政区的幅员变化3、高层政区的幅员变化三、行政区划边界的变迁1、山川形便的原则2、犬牙相制的原则知识点汇总1T01:郡县制的起源知识点说明:介绍了郡和县的历史起源及发展,指出郡县制并非老早就有,也非起于秦始皇统一中国。
T02:分封制和郡县制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形式和性质,应避免将两者混为一谈,两者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但郡县制并非直接继承分封制,两者之间有个延续的过程。
T03: 基层政区、统县政区、高层政区知识点说明:介绍了行政区划的不同层级政区的特点以及各自演变的规律。
T04: 山川形便、犬牙相制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历史上行政区划边界划定的两个基本原则,以及中央政府在不同时期对于这两个原则的运用以及背后所体现的政治背景。
正文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今天我们讲的这一讲是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定的行政区划当中生活,但是不一定有人会注意到行政区划变迁的历史,因为这其实也是一个比较专门的学问。
我们今天大概把中国两千五百年以来的行政区划变迁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刚刚统一中国2就召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
这个会议有两项议程,一是议帝号,二是定制度。
议帝号就是秦始皇把自己的称号定为皇帝,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所以就把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起来,叫做皇帝,他就称为秦始皇帝。
这个帝号的议定就是表示皇权专制的出现,另外一个定制度,就是确定如何来划分全国的行政区划。
最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个郡之下设若干县。
这个制度虽然在秦统一之前就已经在局部地区实行,但是在统一的国家中却是第一次实行。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变迁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26f2bbce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ad.png)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变迁行政区划是国家政权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为了统一、有效地管理整个国家,对其所辖领土按地域进行的区域划分。
行政区划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产生国家以后的一种现象,按地域划分行政区域而不依氏族划分部落,是国家区别于氏族的基本特征。
在阶级社会里,行政区域的划分首先取决于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需要,同时也要考虑疆域大小、地理环境,以及管理、经济、社会、人口、民族和国防等方面的需要。
因此,行政区划既因国家统治阶级需要的不同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因管理疆域、经济、社会、国防等方面的某些需要的相同而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变迁历程行政区划作为一种制度,随着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我国古代行政区域制度的演变,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即行政区划的萌芽阶段,郡县制的发展及州、郡、县制的产生,州、郡、县制的发展阶段,道、路制的产生及发展阶段和行省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的阶段。
(一)行政区划的萌芽阶段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体制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
夏、商、西周没有稳定的行政制度,当时的“方国”、“诸侯国”等都是独立自主的国家,与王朝之间仅是松散的臣属关系。
在此情况下,统一的行政区划就成为无稽之谈。
到了春秋时期,随着一些诸侯国的日渐强大并开始有了中央集权,我国古代的行政区划才开始有了萌芽。
春秋末年,周室颓微,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凭借对外征战,不断开拓新的疆域,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立郡和县,并由君主直接任命官员进行管理,至此萌发了郡与县的行政区划单位。
郡、县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均出现于春秋时期。
郡的地位实际低于县,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仍是主体政治体制,全国还未能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仅是作为其补充和改革。
(二)郡县制的发展及州、郡、县制的产生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而统一天下。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秦始皇下令废除了自西周以来持续了八百多年的“封藩建卫”制,开始在全国正式确立郡县制。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5a5061f56c175f0e7dd137c7.png)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萌芽时期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一一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
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
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组织系统,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更有效地控制各个地域,通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内按照自然地理条件、政治经济状况、民族与人口的分布、历史文化传统和军事上的需要,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级次的若干行政区,由中央派员组织管理,这种划分叫做行政区划。
也就是说,直至郡县制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二、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建立——郡县制时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确立郡县制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直至东汉未年,被州制时代所取代,相继沿革400余年。
县本是天子、诸侯直属土地中的邑,其首领称为“县人”。
春秋前期,秦、晋、楚等大国在新兼并的邻国土地上设立一种特殊行政区,称之“县”。
在古文中,县即古悬字,意为新设之县,远离诸侯国都,悬于诸侯统治中心之外。
郡、县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均出现于春秋时期,县早而郡晚,县小而郡大,县近而郡远,县重而郡轻。
所以,郡的地位实际低于县。
因为此时置郡大多于边远荒辟之地,地旷人稀,经济发展落后于县。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地方有效地控制,从而废除分封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这在我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上堪称划时代的变革。
秦分天下为36郡,标志着郡县制作为我国最早的一种行政制度已正式确立。
三、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发展——州制时代东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州由监察体制转变为行政区实体,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代,长达四百余年,州一直为我国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
在东晋与南朝还实行一种特殊的地方政区划制度,即侨州、郡、县制。
我国历史上九个朝代的地方政府层级变迁及管辖情况研究
![我国历史上九个朝代的地方政府层级变迁及管辖情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401ca8084868762caaed584.png)
之 古 ; 知 来 者 , 之 往 ” 。为 更 好 地 解 答 当 前 我 不 视 … 国地 方 政 府 层 级 的 构 建 问 题 , 充 分 把 握 当 今 现 实 除
外 , 必要 对该 问题 的 历史 作 一 番较 全 面 的考 察 。 有
1 6年 ) 郡 政 府 个 数 较 多 , 央 政 府 为 了 加 强 对 0 的 中
变 化 。 据 《 汉 书 ・郡 国 志 》的 记 载 计 算 , 东 汉 后 到
末 期 , 国 政 府 个 数 达 到 15个 , 过 了 西 汉 数 。 郡 0 超
地方 政府 的监 察 , 而 在郡 之上 增加 州一 级地 方监 进 察 区 , 刺 史 负 责 。这 一 级 属 于 中央 政 府 派 出 机 关 由 性 质 , 有 监察 权 , 有 行政 权 , 虚 级政 府 。尽管 只 没 是
为 提 高 比较 对 象 的 同 质 性 , 里 只 对 政 局 相 对 稳 定 这
和疆域 统一 或 比较统 一 的秦 、 汉 、 汉 、 晋 、 、 西 东 西 隋 唐 、 、 、 等 九 个朝 代 的地 方 政府 层 级 数 、 成 元 明 清 构 及 其 主 要 影 响 因 素 、 土 面 积 和 人 口等 进 行 比较 考 国
察 。
到后来 有 向实级 政 府演 化 的趋势 , 仍未 成为 实级 但 政 府 。 这 样 , 汉 的 地 方 政 府 层 级 就 是 “ 二 虚 东 实
( ) 等 九 个 朝 代 地 方 政 府 层 级 的历 史 状 况 一 秦
1 秦 朝 地 方 政 府 层 级 状 况 .
级 ) 政 府 、5 7个 县 ( 括 同 属 县 级 的 邑 、 和 侯 级 18 包 道 国 ) 政 府 。 西 汉 时 期 的 疆 域 范 围 是 “ 东 西 九 千 级 地
一文带你全面了解古代行政区划演变过程
![一文带你全面了解古代行政区划演变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ff3dcea7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40.png)
一文带你全面了解古代行政区划演变过程今天,我们要谈论古代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过程。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悠久的行政区划史。
自西周以来,中国的行政区已经经历了多次演变,有数百年的变化。
本文将通过一文带你全面了解古代行政区划演变过程,让我们一起看看。
首先要说的是西周到春秋。
这一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大体上是一个攻防性的行政结构。
由小国组成的邦国,其中每个小国都有自己的独立管理领地,并且分散在中国的各个地区。
这种行政模式主要是为了抵抗敌人的攻击,而其中的小国又能把自己的政治分割开来,而不给外来游牧部落留下空子。
这样就会出现一个多中心的行政形式,每个小国都有其自己的权力,但它们还是受到大国的保护。
其次,是战国(秦汉)时期的行政区划演变。
在秦汉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改革。
这次改革是秦始皇建立统一中国的基础,以及古代中国开始实行中央集权形态的重要标志。
秦始皇把国家分割成36个郡,把中国从多中心形态调整到单中心形态。
汉武帝进一步把这些郡组织成州,并建立吏治管理体系。
此外,汉武帝还设立了十六州,使得中国的行政区划成为今天熟悉的形式,同时也为今天的行政区划架构奠定了基础。
第三,是三国时期,三国时期的行政区划进一步完善了秦汉时期的基础。
魏国继续将国家分为十六州,同时增设附庸国,形成了一种半自治的政治结构。
蜀国则把国家分为三十六郡,建立自治郡管理体系。
后来,刘备收归蜀国,最终建立了蜀汉,整体将国家分为三十六郡,与秦汉时期的行政区划类似。
最后要提的是晚清时期的行政区划演变。
晚清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进行了一次重大的调整,开始分为省、郡,一般都被晚清官僚的立足点。
这种新的行政区划模式与之前的汉族集权政治模式不同,把中国的政治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国家官府对普通民众施行政策,另一个是省和郡机构对民间社会进行管理。
另外,晚清还提出了“财政省制”,通过在省内设立财政机构,实行本地政策的执行,从而更加有效地管理各省,这也是现今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
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研究综述
![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fae3103e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32.png)
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研究综述我国行政区划改革是指对我国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和改革的过程。
自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1984年和2000年的大规模行政区划调整。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区划改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就我国行政区划改革进行综述和分析。
一、我国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我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受到历史、地理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行政区划体系。
公元221年秦朝统一中国以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36个郡和县。
唐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完善,全国设有道、府、州、县等级的行政区划体系。
清朝时期,行政区划的体系较为复杂,分为直隶、民籍和经略等区别,其中直隶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地区。
1949年以后,中央人民政府建立了新的行政区划体系。
1954年,我国对行政区划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调整,建立了省、市、县、乡和村五级行政区划体系,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1984年,我国进行了大规模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县级以下行政机构,设立了市辖区、自治县、自治州、行政区等新行政区划单位,改变了原有的自治区和自治州的行政体制,开创了行政区划自上而下的改革。
2000年,中国政府再次调整了行政区划,更好地适应了新形势下的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此轮改革调整了省、市、县、乡和村五级行政区划体系,加强了地区经济和政治的整合和协调,是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
目前,我国的行政区划实行了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地级市、县、县级市、自治县、自治州、民族自治县、县级行政区、街道办事处、社区等行政区划单位,总数已经达到了3000多个。
虽然我国的行政区划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需要进一步改革和调整。
首先,部分行政区划单位之间的职权划分不清,导致行政管理效率低下。
例如,在省与县之间的行政牵扯问题上,常常因为职权划分不清而导致问题无法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政区层级变迁研究综述
1100013273 城市与环境学院端木一博摘要:梳理近代以来有关政区层级发展历程的研究发展脉络,认为关于政区层级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描述中国历代政区层级数目变迁的概况;分析不同时期政区层级的均衡情况;探索政区层级的变迁机制等。
结合研究发展脉络探讨此类研究的借鉴意义,认为已有研究仍局限在梳理历史现状,解释原因等方面,其研究广度有待进一步扩展。
关键词:行政区划;政区层级;变迁;研究综述
一、引语
中国政区层级的变迁是历史地理学的一个比较有趣的研究话题,政区层级不断膨胀和紧缩的历程,可以很好的反映出历史时期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并且可以对现在的政区划分起到指导作用。
相比于历代政区的范围、区位、划界等需要大量历史图文资料支撑的研究来说,政区层级的研究具有尺度宏观、特征突出、文献充足等特点,比较容易研究,只需要耐心梳理便可以掌握其发展脉络。
相对来说,政区层级研究是政区研究中比较成熟的部分,许多结论学界早已达成共识。
因此,近些年来研究者们已经很少做此方面的专项研究,相关文献并不太多。
但是在林林总总的政区研究文献中,也零散分布着许多与政区层级相关的研究内容,这为政区层级研究的综述也带来的一定的挑战。
本文拟通过总结概括近代以来对政区层级演变过程的研究,结合零散分布于断代史、政区变迁史等研究中的相关内容,梳理下政区层级研究发展的脉络,以加深对历代政区划分演变过程的宏观理解。
总结来说,关于政区层级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描述中国历代政区层级变迁的概况;选取某些阶段梳理政区层级特征;探索政区层级的变迁机制等研究内容。
二、中国历代政区层级变迁的概况
战国时期,各国大多开始设郡,作为县之上的政区单元,这标志着中国政区的层级开始出现。
自此,中国政区层级经历了秦汉时期的郡县二级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州郡县三级制、隋至唐前期的州县二级制、唐开元至五代时期的道州县三级制、两宋和金时期的路州县三级制以及元以来以省领道路府州县等的三级或多级制等阶段。
(谭其骧,1987)
事实上,在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来看,可以将整个政区层级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秦以来郡县二级制向三级制的转化阶段;二是隋以来州县二级制向道州县三级制的转化阶段;三是元以来省路府州县多级制向省县二级制的简化阶段。
(周振鹤,1995)
周振鹤将这三个阶段视为二级制与三级制之间的循环过程,将中国政区层级演变历程概括为“两千年的三循环”历程。
(周振鹤,1998)不过,有学者指出,以县级政区为基点,应该只有两个大循环,一是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二是隋至民国时期。
这两个循环都是由二级制开始,回到二级制。
(华林甫,2014)可以看出,早期的政区层级研究多具有贯通古今的特点,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对于政区的界定较为机械,严格按照正式区划,较少考虑实际情况的出入;未对一级政区进行行政区和监察区的区分,如西汉、唐、宋等时期的三级制的一级政区都曾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仅具有监察功能等。
三、中国各时期政区层级的均衡情况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政区层级的差异不只是由于层级数目的差别,与各层级行政单元的数量、辖域有密切的关系,而这两者所反映的正是层级划分的均衡度。
对于一个完全均衡的政区层级划分来说,相邻两个层级政区单元的数目比应该是个定值。
在秦汉郡县二级制时期,秦从最初的36郡增至末年的47郡,分管大约1000个县,层级划分比较均衡,管理幅度也比较合理。
而西汉末年则是以103郡国分管1500个县,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幅度很大,多有不便。
于是汉代设立了十三部,作为监察区,是为虚三级政区制度创设之始。
(刘道伟,2008)曹魏时期,州已经变为行政区划,三级政区体系形成。
东晋时期州的数目开始增多,至南北朝末期已有300多个州,每州平均只辖两郡,每郡辖二三县。
可以看出,这时候的层级划分很不均衡。
隋朝恢复秦制,以郡统县,全国设郡190,县1255,郡县均衡程度虽不必秦朝,但也比南北朝时期好很多,但是中央政府的管理幅度仍然偏大。
唐初这一情况更加严重,于是唐太宗设立10道(开元时改15道),共辖358州,1561县,这时候才得以降低中央管理的难度。
但是到了元和三年,道的数目也已经扩充至47个之多。
两宋时期实行路州县三级制。
北宋宣和四年,有19路、234州、1204县;南宋端平元年,有34府、133州、747县;金大定二十九年,有5道、179府、683县。
可以看出,两宋时期的政区层级划分基本均衡。
元时期的层级划分比较复杂,采取复式统辖关系。
在中书省和行中书省下辖185路、359州、1127县。
(《元史·地理志》)可见省的管辖幅度还是偏大的。
明时期进行调整后,变成15省、333州/府、1138县,趋于均衡。
清承明制,不再赘述。
总结起来可以看出发现政区层级的均衡情况变迁有如下规律:
一、一级政区的数目波动是最为剧烈的、县的数目则较为稳定。
二、每到政区层级重新划分的时候,各层级总是被划分的较为均衡,但是随着推移,中央管理的幅度往往逐渐偏大。
三、政区数目膨胀的过程持续较长,而缩减的过程持续较短。
四、中国政区层级的变迁机制
对于中国历代政区层级变迁机制的研究,主要是借鉴了政治地理学中关于集权和分权的相关理论。
行政组织依靠管理层次来进行运转,每一个层级都具有一定的管理幅度。
由于管理总量不变,所以层级数目和各层级的管理幅度之间具有反比关系。
当层级数目较低时,中央政府管理的难度较大;而当层级数目较多时,阻隔越远。
政令不易贯彻,下情不易上达,会造成中央控制力的下降。
中央集权政府的主观愿望自然是希望可以通过简化层级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但是行政区划有其自身发展规律。
同一种政区,一般都是越划越多,越划越小;到一定程度,它的级别就会降低,这主要是由于各地区逐步得到开发的原因。
(谭其骧,1987)因此,当一级政区级别降低时,就意味着政区层级的增加。
由于主观的不情愿,统治者很少直接重新设立一级行政区,往往试图通过设立监察区来维持层级的均衡,但是这些监察区也基本上无一例外的逐渐演化为一级政区。
在监察区演化为行政区的过程中,形成的是虚三级制,如汉武帝以后、唐开元以后以及宋初等历史阶段都有虚三级制的出现。
所以,中国政区层级的演变,基本上经历着由均衡的二级制逐渐膨胀为不均衡的二级制度,再借助监察区被调整为均衡的三级制,当三级制发展的不均衡后,
则重新紧缩到均衡的二级制这样的循环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膨胀-缩减-再膨胀-再缩减”的过程中,“膨胀”的发生机制是自然发展的结果,统治者虽不情愿,却也难以控制这种趋势;而“缩减”发生的机制往往是统治者在有能力进行中央集权的环境下主观控制的结果,一般发生在朝代建立初期或者其他皇权比较强势的时期。
五、结语
上文总结了中国历代政区层级变迁的三个研究方面,可以看出,在政区层级变迁的历史脉络和形成机制方面,学界的认识基本上和谭其骧等学者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的研究大体没有出入,只是在其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发展而已。
不过,在历史阶段的划分、层级数目循环机制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论点。
此外,在政区层级变迁方面还有很多可以探讨的问题,比如现行的政区层级为何与古代有着较大的差异;历史时期维持层级均衡的举措评价等。
参考文献
[1]谭其骧. 中国历代政区概述[J].文史知识,1987,08.
[2]周振鹤. 中央地方关系史的一个侧面(上)──两千年地方政府层级变迁的分析[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3:151-157.
[3]周振鹤. 中央与地方关系史的一个侧面(下)──两千年地方政府层级变迁的分析[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4:53-56.
[4]刘道伟,王明德. 从历史时期政区层级的变化看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J]. 湖北社会科学,2008,03:39-43.
[5]梁万斌.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层级变迁述论(上)——秦汉时期[J]. 行政科学论坛,2014,02:61-63.
[6]梁万斌.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层级变迁述论(中)——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J]. 行政科学论坛,2014,03:61-63.
[7]梁万斌.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层级变迁述论(下)——宋元明清时期[J]. 行政科学论坛,2014,05:59-62.
[8]华林甫. 中国政区层级演变之两大循环说[J]. 江汉论坛,2014,01: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