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社区体育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
中日两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对比分析

中日两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对比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体育在中日两国的学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勇气的重要途径。
中日两国在体育教育方面有着各自独特的体育文化和教育模式,通过对比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两国在体育教育发展方面的差异和互补性。
而日本的体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和团队合作精神,体育教育理念独特。
日本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偏重传统体育项目如剑道、柔道等,注重礼仪和精神修养。
日本学校的体育设施和资源虽然相对有限,但学生们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活动,体育活动参与度较高。
通过对中日两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对比分析,可以为各自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两国在体育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中日两国学校体育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探讨两国在体育教育领域的差异和共同之处,从而更好地了解和借鉴彼此的经验和做法。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对比分析中日两国体育教育课程设置的差异和特点,探讨不同课程设置背后的教育理念和目标;2. 比较中日两国学校体育设施和资源的情况,分析其对学生体育活动参与度的影响;3. 比较中日两国学校的运动项目和竞技水平,了解两国学生在不同体育项目上的表现和训练水平;4. 探讨中日两国体育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在体育教育中所注重的价值和教学方式上的差异;5. 比较中日两国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参与度,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2. 正文2.1 体育教育课程设置中日两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对比分析中,体育教育课程设置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中国,学校体育教育课程设置通常包括体育基础课程和体育选修课程两部分。
体育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体育锻炼、体育理论和运动技能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和基本运动能力。
体育选修课程则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置,涵盖了各种运动项目和体育活动。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参加不同的选修课程,丰富体育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日本、美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中国、日本、美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姚向颖
【期刊名称】《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年(卷),期】2007(000)005
【摘要】对中国、日本和美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机构、级别划分、分类、课程与培训时数、执照更新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并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总页数】5页(P76-80)
【作者】姚向颖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11.3
【相关文献】
1.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特征、功能和发展形态——兼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的完善 [J], 戴俭慧
2.关于我国两种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比较研究--兼论构建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体系的设想 [J], 李相如;刘国永
3.中日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J], 倪同云;林显鹏;陈琳;白玲;杜利军;詹军强
4.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特征、功能和发展形态——兼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的完善 [J], 戴俭慧
5.关于我国两种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比较研究——兼论构建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体系的设想 [J], 刘相如;刘国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比较研究

c sict n s p ,0础 , a igt ,nwl g ee a adr t i n c lpr s u tr i Jpnad ls ai , o cu a f o ce i t i n mek o e e n w l n - a i o s i ot i t c sn aa rn i d r e r ng f  ̄ a s sn r o n
2 中 日社 会体 育指 导 员级别 划分 和资 格认 定 的 比较
2 1 日本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资格类型 .
日本 体育指导员的资格认定主要是 由 日本 文部科学 省部 日本体育协会 实施 。文部 科学 省所认 定 的体育 指导 员资格 , 分为( ) 1 c级 、 、 三级 , B级 A级 主要包括 地区体育指导员 ( 当 相 于社区 内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 共有 3 4个项 目) ( ) ;2 C级 、 、 B级 A级教练员 ( 提高竞技 能力 的指导员 , 有 1 共 3个项 目) ( ) ;3C
Cm a te e ac c lpr s ut snJpnadi C i /Z-N ii o pr i s r o s i oti t c r i aa n h a I GS — n a v r e h fo a s sn r o n n/- I A aq g
Ab ta t Th a e o &e h ra i t n stp,cp ihs dvs n o rd s q aic t n rcg io src e p p rc mp rs t eog nz i eu so e o r t, iio fg a e , u l i i eo nt n, ao f g i fa o i
中 日社会体 育指导员 的比较研究
章 赛清
( 福建 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 学院, 福建 福州 3 0 0 ) 5 0 7 摘 要 : 中日两国社会体育指导 员的机构设 置和权 限划分、 别划 分和 资格认 定、 对 级 分类 与规 模 、 程与 培训 课
日本社区体育体制对我国社区体育建设的思考

地参加体育运 动人 口在其 国家总人 口中所 占的 比例越来越高 , 一般可达 3%左 右 , O 最高 的可达
4%。 日本 的大 众 体 育 已形 成 规模 , 体育 人 口 o 其
设置机构 。 日本的体育组织是三级管理模式 . 最
基 层 的就 是 社 区 。 以 日本社 区 的体 育 机构 和 体 所 育 组 织从 性 质 上也 同样 可 以分 为政 府机 构 、 会 社 团体 和 民间组 织 三类 。 这 三 类 社 区 体 育 组 织 在 管 理 和 运 行 中 是 相 互 协 作 、 辅 相 承 的 关 系 , 工 作 目标 都 是 为 了 相 其
活 动单 位 学 校 运 动 部 、 校 运 动 部联 合 会 、 区组 社 区体 育俱 乐部 学 社 织、 体育爱 好者组 织
活动场所 学校体育设施为主 。 以及社 区体育设施和 社区体育设施为主,以及学校体育设施和民
民 间体育 设施 间体 育设施
活动时间 学校 运动 部一 各校 开学 期 间 ;社 区组 作为会员可随时随地参加体育活动
的比例 、 国民体质状况、 人均体育 消费额在全世
界 尤 其 在亚 洲 位 居 前 列 。 中 国与 日本 在 文 化 背
景 、 史背 景等 方面 有 较 多 的共 同之 处 , 历 因此 , 通
过研究 日 本社区体育体制 , 能够为我国社区体育
建 设 的提供 参考 。
发展大众体育。而政府机构作为国家代表 , 除了 宏观管理外 , 为了鼓励其它组织为大众体育工作
交流与合作。 正是这种社区体育管理体制促进 了
日本 体育 人 口和体 育 消费 的增加 , 日本一 步 步 使
体育除了获得体育锻炼带来的身体 的愉悦 以外 , 还可以进行广泛的社会交往 , 日常的人际关 系 从
中日两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对比分析

中日两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对比分析随着体育运动的日益普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体育发展状况也逐渐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在中日两个东亚国家,由于历史、文化、体制等方面的差异,两国学校体育发展存在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就这些方面进行简要综合分析。
一、历史差异中日两国的学校体育发展历史不同。
日本是早期西化的国家之一,早在明治维新时期(1868年至1912年),日本就开始借鉴欧美国家的体育理论及方式,并高度重视体育文化构建,开展了大规模的体育运动活动。
这使得日本体育文化更深入社会各个领域,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相比之下,中国的学校体育起步较晚,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学校体育运动和改革。
此后,学生体育活动发展日渐活跃,但在一些方面却受到了一些局限性。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中国学校体育的投入不如日本,体育设备和场馆建设也相对滞后。
二、文化差异文化对学校体育和体育文化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日本的奥林匹克文化理念将奥林匹克体育精神与日本国内传统文化相融合,使其具有浓厚的日本特色。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对学校体育和体育文化的发展影响尚不充分,学校体育教育在传承文化方面还需加强。
三、体育体制差异在体制方面,日本实行的是以学校体育教育为主,社会体育教育为辅的教育模式。
同时,日本政府还会在社会体育方面提供相关的扶持,支持个人和社会团体自愿参与体育活动。
这种体育发展体系具有较完善的体育竞技体系,对青少年的体育比赛和表演活动具有广泛的参与机会和交流机会。
而在中国,学校体育教育大规模发展较晚,缺乏由多方合作共同参与的学校体育体制,也缺乏社区体育教育的支持。
此外,还缺乏相关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使得学校体育水平相对较低,也使中国学生的体育素养普遍不高。
四、管理机制差异日本的学校体育管理机制相对完善,严格控制学校体育教育队伍的教练员资格,保障体育教练的专业素养,并且加重了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目前日本的学校体育教师队伍都是有专业教练员和传统教师共同组成。
中日社会体育发展对比分析

中日社会体育发展对比分析作者:高俊红来源:《成长·读写月刊》2016年第04期【摘要】社会体育是参加人数最多的体育领域,一个国家社会体育开展的好坏,能直接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的健康状况和对健康的理解稈度,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水平。
文章主要通过对中国和日本两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模式、特点、发展趋势及政策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借鉴日本的社会体育发展的经验来完善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日本;社会体育;比较一、社会体育的内涵概念社会体育是以职工、农民、街道居民等为主体,其在闲暇时间里,自愿参加的,目的是增进身体健康的一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其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动员全民积极投入到各种各样的体育锻炼中去,增强体质,促进国民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的增强,提高全民体育素质。
二、中日两国社会体育发展比较文章通过比较的方法主要通过对中日两国社会体育在发展模式、发展特点、发展趋势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分析。
进而得出两国在对待社会体育的发展上的异同点,以期对我国社会体育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一)中日社会体育发展模式的比较首先,在建国初期,我国作为刚刚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很多方面学习了前苏联的经验。
在体育指导思想上,是遵循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思想,为国家建设服务的原则,强调了体育运动在增强人们体质,加强国防建设和提高社会生产力上的作用,体育在此体现了很强的政治功能。
为实现体育为国家各项建设事业服务这一目标,号召国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树立强身观念,在发展社会体育的目的上体现了较强的手段性。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政府开始逐渐引导国民开展健身活动,体现了政府发展社会体育,开始把国民自身受益放到了重要位置,完成了国家间接受益这一目的性和强身观向健身观的转变过程。
其次在职能部门上,中国的国家体委是主管体育的政府部级职能部门,学校体育由国家教育部主管。
中日两国政府发展社会体育模式的比较研究

【 稿 日期 ]2 0 0 收 0 2— 4—1 2 [ 者简 介 ]来 德淳 ( 9 8 ) 男 , 宁抚 顺人 , 阳体育 学 院任 教 , 士研 究生 。专攻 中 日和 中 西体 育 作 15一 , 辽 沈 硕 文 化方 面研 究 。
为 , 长期 以来 , 国的社 会体 育 政策 一 直停 留在方 针上 , “ 我 没有 向措 施 上过 渡 , 少 对 ‘ 会 体 育 环境 ’ 缺 社 的治 理 ,
影 响 了我 国社 会体 育 的进 一步 发 展 ” 。
一
、
研 究 方 法 和 研 究 视 角
本 文运 用 文献 资料 研 究和 比较研 究 的方 法 , 对 中 1 国进 行 了实地 考 察 、 谈 的基 础 上 , 在 3两 访 以中 1 国政 3两 府颁 布 的有 关发 展 社会 体 育 的政 策 和具 体措施 为 依 据 , 中 1 国政 府在 社 会 体 育的 设施 建 设 、 费投 入 等 对 3两 经
问题 上 进行 了重点 比较 , 试通 过 研究 说 明 以下 几个 问题 : 战后 至今 , 1 国政 府 是 怎样 发 展社 会体 育 的 ?中 中 3两
1 国政府 在 发展 社会 体 育 的过 程 中存 在哪 些异 同点 ?影 响 中 日两 国社 会 体育 发展 的 因素 有 哪些 ? 对 上述 3两
由于 社会 体育 是参 加 人数 最 多 的体 育领 域 , 个 国 家社 会 体育 开 展 的 优 劣 , 一 直接 反映 一 个 国家 国 民的健 康 状况 和 对健 康 的理解 程 度 . 在 一定 程 度上 体 现 了一 个 国家 的 社 会 发展 水 平 。多年 来 , 国政府 对 发 展 社 并 各 会 体育 都 很重视 。第二 次世 界 大 战 以后 的 1 , 续稳 定 的 经 济发 展 , 1本 国 营造 良好 的 发 展社 会 体 育 的 3本 持 为 3 客 观环 境 提供 了保 障 ; 系列 与 社 会 体育 环 境 治 理 有 直 接关 联 的法 律 法 规 的颁 布 和 中长 期 发 展 社 会 体 育 措 一
中日社区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比较

中日社区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比较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探讨了日本社区体育俱乐部迅速崛起的渊源、高速发展的特质以及“硬件”优势,针对当前我国社区体育俱乐部的现实问题,探讨了我国社区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资源配置中的单一行政状态,学校、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关联异化,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体育消费意识危机”。
关键词:社区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大众体育在亚洲国家,社区体育俱乐部的运行机制较好的为日、韩两国,我国则在近20年间有了较快的发展。
总体而言,日本的社区体育俱乐部是该国大众体育活动最广泛、最基本的单位,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体育人口的稳定和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
了解日本社区体育俱乐部的运行机制,借鉴其先进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将有助于我国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尤其伴随着我国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契机,我国大众体育将走向何种战略选择,如何借助奥运及奥运后效应促进本国群众体育,无疑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中、日两国社区体育俱乐部。
研究方法是文献资料法,对有关资料进行收集、归类、整理和分析。
日本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基本概况及管理体制(一)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基本概况1.迅速崛起的渊源。
日本政府重视发展国民体育是在上世纪60年代,确切地说是在1964年第十八届东京奥运会以后。
其中有几个因素促进了当时日本国民体育的萌芽乃至迅速发展,第一,民族体育激情激发。
1964年,日本成功举办了第十八届东京奥运会,正是通过这次奥运会,一方面为过去很少接触到体育的各阶层国民提供了直接、间接地接触体育的机会,特别是日本选手在这届奥运会上异常活跃,促使越来越多的国民开始关心体育。
另一方面籍此东京奥运效应,日本政界不仅意识到竞技体育的重要性,而且也提高了对国民体质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上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60年代是战后日本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
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快了日本社会的重构。
国内外社区体育现状分析

2、美国社区体育的场地设施
(1)户外体育活动:高尔夫球、网球、游泳、钓鱼、 野餐、骑马、滑翔、飞机模型以及其他需要特殊场 地与设备的活动。 (2)室内体育活动: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舞蹈、 电子与机械游戏以及健身、健美与锻炼活动以及其 他体育活动。 在社区中心里除体育活动设施外,还辟有更衣室、 大厅、游戏室、俱乐部会议室、快餐店、阅览室等。 大部分的社区活动中心都由市政府的公园与休闲委 员会管理,该委员会往往指定一个主任和几名职员 去管理社区中心。
国内外社区体育现状分析
王伟
引言
社区体育是社区居民追求健康、娱乐最直接、 最有效的方式。针对国内外社区体育多元化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发展模式的研究, 找出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在发展过程中的 不足,提出主要对策。能更好地为群众的健 身活动作好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和必要的指 导。
社区体育的概念
社区体育主要是指人们针对自身体质、健康、 需求、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具体情况,以体 育运动为基本手段,以获得健、美、乐为目的 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二、国外社区体育
日本、美国、新加坡是社区体育发展较为成 功国家的代表。3个国家社区体育的发展各具 特色。了解过外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模式和 场地设施建设制度与措施,对于我国社区体 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
日本社区体育 美国社区体育 新加坡社区体育
(一) 日本社区体育
一、日本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 日本的行政管理为三级管理体制,即中央政 府一都道府县政府一市区町村政府,与此相 适应,日本体育管理体制中不论政府管理系 统还是社会团体管理系统均分为三级管理。 日本的社区体育就是通过这样一个金字塔形 的管理体制得以振兴和发展的
(三)新 加 坡 社 区 体 育
中日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比较分析

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是指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 的 机 构 设 置 、权 限 划 分 、运 行 机 制 等 方 面 的体 系 和 制 度 的 总
12 专 家 访 谈 法 .
走 访 我 国及 以前 留学 日本 或 对 日本 体 育 社 会 指 导 员 有 较 深 入 研 究 的 资 深 教 授 、学 者 , 了解 两 国 的 社 会 体 育 指 导 员 管 理 体 制 、权 限 划 分 的 异 同 。
维普资讯
第2 O卷 第 3 期
20 0 6年 9月
河 北 体 育 学 院 学 报
J u a f b i n t ue o h s a E u a in o r l o e I s t t fP y i l d c t n He i c o
同的 文 化 渊 源 。两 国在 文 化 交 流方 面 具有 悠 久 的历 史 。 因 此 在 我 国 社 会 体 育 指 导 员 初 创 阶段 ,借 鉴 和 学 习 日本 的先 19 94年 以 来 中 日社 会 体 育 指 导 员 管 理 的 机 构 设 置 、 中 日社 会 体 育 指 导 员 的 类 别 、权 限 划 分 进 行 比较 和 分析 。在 对 我 国社 会 体 育 影 响 因 素 进 行 分 析 的 基 础 上 ,提 出完 善 我 国社 会 体 育 指导 员管 理 体 制 的对 策 。
称 。 我 国 19 年 6月 1 94 0日开 始 实 施 《 会 体 育 指 导 员 技 社
术等级制度》 ,社会体 育指 导员管理体制尚处 于初创阶段。
日本 自 16 95年 开 始 社 会 体 育 指 导 员 培 训 工 作 以 来 ,形 成
了一 个 相 对 完 善 的 社 会 体 育 指 导 员 管 理体 制 ,积 累 了十 分 丰 富 的 经 验 和 教 训 。 日本 是 我 国 的近 邻 , 中 日两 国具 有 相
中日社区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比较

中日社区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比较作者:董立红张永梅来源:《商业时代》2008年第24期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探讨了日本社区体育俱乐部迅速崛起的渊源、高速发展的特质以及“硬件”优势,针对当前我国社区体育俱乐部的现实问题,探讨了我国社区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资源配置中的单一行政状态,学校、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关联异化,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体育消费意识危机”。
关键词:社区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大众体育在亚洲国家,社区体育俱乐部的运行机制较好的为日、韩两国,我国则在近20年间有了较快的发展。
总体而言,日本的社区体育俱乐部是该国大众体育活动最广泛、最基本的单位,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体育人口的稳定和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
了解日本社区体育俱乐部的运行机制,借鉴其先进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将有助于我国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尤其伴随着我国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契机,我国大众体育将走向何种战略选择,如何借助奥运及奥运后效应促进本国群众体育,无疑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中、日两国社区体育俱乐部。
研究方法是文献资料法,对有关资料进行收集、归类、整理和分析。
日本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基本概况及管理体制(一)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基本概况1.迅速崛起的渊源。
日本政府重视发展国民体育是在上世纪60年代,确切地说是在1964年第十八届东京奥运会以后。
其中有几个因素促进了当时日本国民体育的萌芽乃至迅速发展,第一,民族体育激情激发。
1964年,日本成功举办了第十八届东京奥运会,正是通过这次奥运会,一方面为过去很少接触到体育的各阶层国民提供了直接、间接地接触体育的机会,特别是日本选手在这届奥运会上异常活跃,促使越来越多的国民开始关心体育。
另一方面籍此东京奥运效应,日本政界不仅意识到竞技体育的重要性,而且也提高了对国民体质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上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中日两国网球运动“举国体制”比较与启示

中日两国网球运动“举国体制”比较与启示中日两国在体育方面的发展可谓截然不同,其中网球运动更是反映了两国社会体育文化方面的差异。
日本是一个铺天盖地的网球大国,曾经的男单天才锦织圭更是成功地带动了日本的网球热。
而中国方面则属于后起之秀,虽然在近年来女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依然无法跟日本这样的“举国体制”相比较。
中日两国在网球运动上的差异并不仅仅是在人才培养和发展投入上,还包括了网球文化和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差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这两个方面比较中日两国网球运动的异同,并对中国网球下一步的发展做出简要的探讨。
一、网球文化差异1.日本网球文化,追求精益求精2.中国网球文化,追求速成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被市场上的远大发掘是时机恰到好处,远大发掘借鉴了篮球引入篮球场地的创新概念,将网球场和篮球场、羽毛球场等七种球类整合并升级。
使得更多的人群可以接触网球,增加了网球的普及率,而随着大众体育的普及和网球门槛的降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网球大军中来。
但是,不适任在于现在年轻人的快速心态注定了网球运动在中国市场上受众顶多还是群众体育范畴内的,这种过于强调速成的运动氛围又使得大部分人更容易忽略网球运动的内在魅力。
速成的思维模式让人忽视了体育锻炼的过程本身,导致运动员对于锻炼的目的和内在价值产生了误解,以终为始,导致对于网球的认知和运动技能的培养都有所欠缺。
二、网球发展模式1.日本崇尚“举国体制”日本的网球在国家层面被视为是一项“举国体制”,通过教育、社会、企业、媒体等各方面的合作,完善了一套完整的健身体系,包括了从幼儿园学龄前期到职业选手的全面发展计划。
日本网球协会通过举办各种多样的体育活动提高了青少年的体育意识,同企业合作,赞助各种比赛甚至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借助各种资源的支持,打造出了一道道源源不断的人才生产线。
2.中国需建立多元化的发展体系与此相比,中国的网球发展则较为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落后于日本等国家。
发展中国网球需要的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政策推动,更需要各地的高校、社会机构和更多的运动爱好者积极参与,推动大众网球、青少年培训计划的开展,而且应该注重发掘运动员的潜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球产品体系。
中日社区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比较

合 型 的 社 区体 育俱 乐部 。 要有 以下 措 施 主
1 9 年由文部省体 育局实施了综合型社 区 95
中日 区 育 乐 社 体 俱 部
运 制比 行机 较
■ 董立红 ’ 张永梅 2( 、上海第二 工业大学 2 1 、复旦 大学 上 海
联异 化 ,思 想 意识 形 态领 域 中 “ 育消 体 费意识 危 机 ” 。 关键 词 :社 区体 育
大 众 体 育
育设施 的不足。 目前 ,日本学校体育设施
共有 1 万 多 个 ,占全 国体 育设 施 总 数 的 66 5 % 以上 ; 共 体 育设 施 有 62 多个 。 0 公 _万 根 据 文部 省 的调 查 ,大 、 中 、小 学 的体 育 设
亿 日 元 ,其 增 长 速 度 同 国 民 生 产 总值 和 国
存 在 的主 要 问 题 : 资 源 配 置 中 的 单 一
行政 状 态 ,学校 、社 区体 育俱 乐部 的关
动的前提下 , 向社会开放学校体 育设施 , 促
进日本选手在这届奥运会上异常活跃 ,促
使 越 来 越 多 的 国 民开 始 关 心体 育 。 另一 方
月 ,日本文部省向各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 发出了 《 关于推进学校体 育设施开放 》的
通知 。要 求公 立 学 校 在 不 影 响学 校 教 育 活
发展 的特 质 以及 “ 件 ”优 势 ,针 对 当 硬 前 我 国 社 区 体 育 俱 乐 部 的 现 实 问题 ,
探 讨 了我 国社 区 体 育 俱 乐 部 运 行 机 制
中有几个 因素促进 了当时 日本 国民体育 的
萌 芽 乃 至 迅 速 发 展 ,第 一 ,民 族体 育激 情
中日体育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中日体育管理体制比较研究目前,日本的大众体育己形成规模,尤其日本的社区体育在全球已形成为一种公认的典范。
中国与日本在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等方面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因此借鉴日本的经验,更进一步地了解日本社区体育的现状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日两国社区体育的管理体制、管理理念、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比较,在继承与创新、借鉴与扬弃中,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管理体制,描绘未来中国社区体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发展方向,以期能为中国社区体育管理体制的大变革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日本社区体育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日本社区在地域上与市区町村的行政区划分基本吻合,有非常完善的设施和完备的管理体制,这不仅使人们的日常生活非常便利,还能够提高生活质量。
而且日本的社区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非常成功的,值得我们借签。
(一)日本社区体育的管理体制根据“2001日本大众体育白皮书” 中介绍,日本社区的体制机构和体育组织从性质上可以分为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三类。
第一类:政府机构,即市区町村教委(下设体育科),它对社区体育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宏观管理,并对具体的体育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二类:社会团体,如市区町村级的体育协会和其他各类与体育发展工作有关的协会(如体育指导员协会、休闲协会等)。
这类体协受上一级体协的管理,但与政府机构的性质有所不同。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因为是社会团体,所以必须广泛地筹措社会资金,吸纳社会人才,与社会各界有着广泛的联系。
(2)在具体工作中有很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3)具有较高的社会可信性和社会地位。
第三类:民间组织,如由大财团、大企业、私人业主等自发筹建的体育中心、体育组织等。
这类组织在建设之初,都要在本地区的教委和体协登记,并且必须办理各种合法手续、取得相应的资格。
日本社区体育管理体制是三级管理模式,在管理和运行中是相互协作,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日本社区体育的管理理念第一类:政府机构(即市区町村教委)负责执行上级部门的体育政策;制定并实施适合本地区的体育政策;向上一级部门申报年度预算,以及具体使用上一级部门发放的体育振兴基金。
中日社会体育特点比较研究

2 2 弟1 ( 弟7J) 0 卑 期 暮 1a o
l 鸟 李 青
中 日社会体 畜特点比 艘研 究
江声 泉 林 红 张 燕
( 四川 轻化 工 学 院 , 四川 自贡 6 3 3 ) 4 0 3
【 要 】本 文运 用 比较 方 法 , 中 日两 冒 社 告体 育 的管 理 导机 构 的 垒 方 位 运 筹 、 动 内容 摘 对 指 活
动 进 行 指 导 。以保证 社 会 体育 有 组 织 、 计划 的 全 有
方位 开 展和 发 展 。
中 国 主要 是体 育 行 政 部 门领 导下 的专 职 体 育 指 导 员 的等级 制 度 .全 国现 有 6万 人 获得 技 术 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级称 号 ,平均 2万 多 人 才 拥 有 一 名 社 会体 育 指 导
要 求 场 ( ) 条 件 高 的 项 目开 展 不 普 及 , 高 尔 馆 地 如
夫球、 保龄 球 、 网球 、 球等 。我 国城 乡 居 民主 要从 棒
事 的 体 育 项 目为 : 功 占 4 % 健 身 操 占 3 . % 气 6 7 81,
[ 简 介】 声泉 (9 1 ) 男 , 教授 ; 作者 江 14一 , 副 林
形 式 组 织形 武 、 所 设 施 等 的发展 状 况 进 行 比较 , 我 国社 会体 育 发展 提 供 参 考 和依 据 。 埽 为 【 关键 词]社 会 体 育 :机 构彤 式; 比 较研 究
社 会 体 育 的 发 展 主 要 是 为 了 动 员 组 织 全 民 积 极 投 入 各种 形式 的 体育 锻 炼 . 强 体 质 , 进 国 增 促 民体 育 观念 和体 育 意 识 的加 强 , 高 国民 素质 。本 提 文 试 图就 中 日两 国社 会 体 育 的诸 多特 点进 行 比较 分 析 ,以 期 为我 国社 会 体育 改 革 和 发 展 提 供 参 考
中日足球管理体制差距审视

06.
中日足球管理 体制对两国足 球发展的影响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内容
01
中日足球管理体制概述
02
中国的足球管理体制
足协组织架构:中国足球协会负责组织和管理全国足球事务 职业联赛:中国足球超级联赛和中国足球甲级联赛是中国最高级别的职业联赛 青少年足球:中国重视青少年足球的发展,实施了一系列青少年足球培养计划 国家队:中国足球队代表中国参加国际足球赛事
中日足球管理体制的优劣分析
04
中国足球管理体制的优劣分析
优势:政府支持力度大,拥 有广泛的足球基础和庞大的 球迷群体,足球场地和设施 不断完善。
劣势:管理体制落后,行政 干预过多,缺乏市场化运作 和商业化运营,球员培养体 系不健全,教练水平不高。
日本足球管理体制的优劣分析
优势:日本足球管理体制注重青少年培养,拥有完善的足球联赛和俱乐部体系,同时注重足球文化的普及和推广。
对中国足球的启示:中国足球应该借鉴日本足球管理体制的成功经验,注重青少年培养、足球文化的普及和推广等。同时,中国足球也需 要关注日本足球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加强国家队建设、规范联赛和俱乐部体系等。
中日足球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方 向
05
中国足球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改革措施:加强足球协会建 设,优化组织架构和人员配 置,完善规章制度
发展方向:提高 足球联赛水平, 加强国际交流与 合作,提升国家 队实力
成功经验:注重 青少年足球培养, 建立科学的选材 和培训体系,发 挥企业和社会力 量在足球发展中 的作用
值得借鉴之处: 加强足球管理体 制的改革和创新, 提高足球联赛和 国家队的管理水 平,推动中国足 球的可持续发展
中日足球管理体制对两国足球发展 的影响
中英日社区体育相关法规政策的比较分析

潇, 等 中英 日社 区体 育相 关 法规 政 策 的比较 分析
N o . 4 2 0 1 3
年 的全 国公 园法 案和 1 9 8 2年 实施 的 “ 社 区使 用 ” 计 划 中都 要 求尽 可能 广泛 地 向公 众 开放 体 育 设 施 ; 有 些 则 注 重体 育场 地 设 施 的安 全 问题 , 如《 体 育 场 地 安 全 法
2 中英 日社 区体 育法规政策 比较分析
体 育 场地设 施 规定 方面 的 法规 政 策 : 1 9 5 8年 文 部 省颁
布的体育场馆法和 1 9 6 1 年的《 体育运动振兴法》 中分 别 对体 育场 馆 的建 设 、 运营 、 维 护 和 对 体 育设 施 、 经 费 的使 用等 问题 作 了明 确 规 定 ; 1 9 7 2年 通 过 的 《 关 于 普 及 振 兴体 育 的基本 策 略》中突 出强 调 以社 区体 育 设 施 建 设 为重 点 ; 为 了完 善 社 区 体 育 中心 以及 场 地 设施 的 建设标准 , 《 关于面向 2 l 世纪 的体育振兴策略》 和《 公 共 场地 设施 工 程标 准 》 两 个 文件 中分 别 就不 同 的社 区 体育中心和场地设施提出了不 同的设置要求。有关体 育指 导员 方 面 规 定 的 法 规 政 策 是 : 1 9 8 7年 文 部 省 的 《 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知识 、 技能审查事业认定规定》 和1 9 9 0年的《 少年体育指导员认定制定》 分别规定了 各 自体 育指 导 员 的级 别 和 相 应 的认 定 标 准 。此 外 , 为 解 决单 一项 目型社 区体 育 俱 乐 部 容 纳 会 员 少 、 运作 困 难 的状况 而制定 了综合 型社 区体 育俱 乐部 的基本标 准 。 后来 通过 的< ( N P O法 》 给予进 行社 会公 益性 事业 的团体 以法人资格 , 从 而扩大 了社 区体育俱 乐部 的规模 。 1 . 3 我 国社 区体育 的法规政 策 我 国社 区体 育组织管理 体制表现 为两个 层次 、 三 条 系统 的特征 。两个 层 次是 指街 道 办 事处 和 居委 会 。三 条 系统指 的是街 道社 区全 民健身 领 导小 组 以行政 手 段 负责各居委会的居民体育、 社区体协负责以辖 区为单位 的职工体育 以及 两 者共 同管 理 的体 育 活动 站 1 1 。由此 可见 , 我国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仍以行政手段为主要特 征, 基层组 织缺乏 自治权 , 民间体育 团体 的力量薄 弱 , 三
中日两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对比分析

中日两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对比分析中日两国的学校体育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文化和教育体系的影响下有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和日本都重视学生的体育教育,但是在实践中却有不同的表现。
本文将从学校体育教育的政策、课程设置、体育设施、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了解中日两国在学校体育发展方面的差异。
在学校体育教育的政策制定方面,中国和日本都明确了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规。
中国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对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进行了规定;而日本政府则通过《学校教育法》、《学校体育法》等法律规定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中国和日本的学校体育政策在具体实施方面有一些差异。
中国的学校体育政策更加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强调学校体育课程与学生身心健康密切相关;而日本的学校体育政策则更加注重学生的体育竞技表现,强调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
这导致了中国和日本在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方面,中国和日本也有一些不同。
中国的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相对灵活多样,除了传统的体育项目外,还包括了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如瑜伽、太极拳等;而日本的学校体育课程则相对固定,主要包括了传统的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田径等。
中国的学校体育课程设置还注重了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强调了学生体育教育的全面性和多样性;而日本的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则更加注重了学生的体育竞技训练,偏向于传统的体育项目和竞技性体育活动。
在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和利用方面,中国和日本也有一些差异。
中国的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许多农村地区的学校都存在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而日本的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相对完善,大多数学校都拥有标准的体育场馆和器材设施。
在体育设施的利用方面,中国的学校体育活动相对单一,主要以体育课和体育比赛为主;而日本的学校体育活动相对多样,学校还会组织一些体育俱乐部和体育社团,并且有着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项目。
中日社区体育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中日社区体育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黄燕飞
【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卷),期】2008(021)005
【摘要】运用对比分析法,对中日两国社区体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和运行机制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中找出了我国社区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存在的弊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社区体育管理体制的发展对策.
【总页数】5页(P108-111,144)
【作者】黄燕飞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体育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12.4
【相关文献】
1.中日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J], 张恒
2.中美社区体育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 [J], 黄燕飞;陈秀莲;徐群莲
3.中日社区体育现状的比较研究 [J], 柏杰
4.中日社区体育现状的比较研究 [J], 柏杰
5.中日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J], 袁红;何媛;李迅;周君正;刘丰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仅使人们的日常生活非常便利,还能够提高生活质量。而且日本的社区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是非常成功的,值得我们借签。
(一)日本社区体育的管理体制
根据 “2001日本大众体育白皮书”中介绍,日本社区的体制机构和体育组织从性质上可以分为
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三类。第一类:政府机构,即市区町村教委(下设体育科),它对社
了 5.29%。社区体育俱乐部的会员总数为 1 169 万人,平均每个社区体育俱乐部有 31 名会员。按日
本总人口1.2 亿计算则社区俱乐部会员总数占日本总人口的近10%。由此可见,日本社区体育俱乐部
[2]
等体育组织承担,大量经常性的社区体育活动主要由晨、晚练习点等自发性社区体育组织来完成。
晨、晚练点的管理是以锻炼者自愿结合,自主管理为主,以街道办事处、体育行政机构、体育协会、锻
炼者所属单位和小区物业管理为辅。可以说,管理理念是不明确的,社区体育工作的开展取决于居
民的自发行为。
区体育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宏观管理,并对具体的体育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第二类:社会团
体,如市区町村级的体育协会和其他各类与体育发展工作有关的协会(如体育指导员协会、休闲协
会等)。这类体协受上一级体协的管理,但与政府机构的性质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因为是社会团体,所以必须广泛地筹措社会资金,吸纳社会人才,与社会各界有着广泛的联
以行政手段,安排各居委会参加社区各项体育活动;第二条系统是社区体协负责以辖区为单位的职
工体育,开展体育活动时,需要辖区单位参加协作;第三条系统是全民健身领导小组和社区体协共
[4]
同管理的体育活动站, 开展以体育爱好者为对象的社会体育。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社区体育活动的
社区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存在的弊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社区体育管理体制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社区体育;管理体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5124(2008)05 - 0108 - 04
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社区体育管理组织仍以街道一级为主,使得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有些鞭长莫及,不
能充分发挥其职能,缺乏社区体育管理的自主性和运行机制的灵活性。这种权利过分集中、行动过
分统一的政府集中型领导的社区体育管理运行机制限制了社会对体育的参与和支持,使得政府的体
育经费负担过重,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对体育的需求。
(三)中国社区体育管理运行机制的现状
目前街道办事处仍是社区体育的主要依托,对本辖区社区体育具有组织、管理、协调、服务等职
能。但是,街道办事处不可能直接面对本辖区内的所有体育活动组织,对其进行日常管理和具体指
导。尤其是随着社区体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增多,内容不断丰富,这种可能就更不存在。目
中日社区体育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黄燕飞
(宁波大学 体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摘要:运用对比分析法,对中日两国社区体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和运行机制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中找出了我国
系。(2)在具体工作中有很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3)具有较高的社会可信性和社会地位。第三类:
民间组织,如由大财团、大企业、私人业主等自发筹建的体育中心、体育组织等。这类组织在建设之
初,都要在本地区的教委和体协登记,并且必须办理各种合法手续、取得相应的资格。日本社区体
育管理体制是三级管理模式,在管理和运行中是相互协作,相辅相成的关系。
机制等方面的比较,在继承与创新、借鉴与扬弃中,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管理体制,描绘未来
中国社区体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发展方向,以期能为中国社区体育管理体制的大变革提供一些
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日本社区体育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日本社区在地域上与市区町村的行政区划分基本吻合,有非常完善的设施和完备的管理体制,这
----------------------- Page 1-----------------------
第 21 卷 第 5 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 Vol. 21 No.5
2008 年 9 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Sep. 2008
地组织广大群众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又有利于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是
一种方便群众、行之有效的开展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日本的社区体育俱乐部一般都加盟市区町村级的体协、休闲协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各单项协会
和各种社会教育团体,这些市区町村级的体育团体对俱乐部工作给予支持和援助,两者是相互协作
体协为主,其他区域体协为辅,组织结构基层化特点十分明显;街道社区体协以街道办事处同组成了街道社区体协。社区体育的管理主要由街道社区体协
[5]
(二)日本社区体育的管理理念
第一类:政府机构(即市区町村教委)负责执行上级部门的体育政策;制定并实施适合本地区
的体育政策;向上一级部门申报年度预算,以及具体使用上一级部门发放的体育振兴基金。体育振
兴基金是日本政府设立的专门用于大众体育和发展工作的—项固定资金,是社区体育主要的资金援
一、前言
目前,日本的大众体育己形成规模,尤其日本的社区体育在全球已形成为一种公认的典范。中
国与日本在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等方面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因此借鉴日本的经验,更进一步地了解
日本社区体育的现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中日两国社区体育的管理体制、管理理念、运行
[3]
渡,我国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管理体制正在发生整体的变革,“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正在形成。这
就带动了由 “单位制”向“社区制”,“国家制”向“社会制”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从而推动了我国社区
开展,仍以行政手段为主要特征,三条系统之间缺乏互动。社区体育组织网络结构的组织管理体制
还没有真正建立,目前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仍然是以行政手段为主导的纵向结构为特征。
(二)中国社区体育的管理理念。
我国社区体育建设和社区发展,一开始就是一种政府行为,并在政府主导下,形成了区、街、居
体育指导员、组织社区体育比赛和研讨会等。第三类:民间组织一般有自己的体育设施,而且是自负
盈亏,所以在实施具体工作时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更大,只要符合各项法律法规,不需经教委和体协
[1]
的批准。 总之,日本社区体育的管理理念不是为了管理而设置机构,而是有利于人们更方便地参加
体育活动、轻松进行人际交流,并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
的各种体育需求。
(三)日本社区体育运行特点及运行模式
日本社区体育的运行特点:体育俱乐部是日本社区体育的主要载体。日本的体育俱乐部具有业
余性、自愿性、公开性、民族性、公益性和独立性等特征,即能够充分利用各类社会力量,最大限度
第 5 期 黄燕飞:中日社区体育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109
助。市区町村教委的体育科在发放体育振兴基金的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必须保证这
类资金的去向,即主要用于体育设施的维护、社会体育指导的培训以及体育组织的建设等。第二类:
的关系。俱乐部为会员提供体育活动及交流的场所,有多种活动项目,而且有固定的活动地点和具
有资格证书的指导员。而指导员通常又是经营者,为满足不同年龄、性别、兴趣爱好、运动水平的人
们的各种不同需要,指导员按教学计划进行指导,使其感受到运动的乐趣。据日本体育俱乐部协会
1994 年全国范围的调查表明:日本社区体育俱乐部的总数为 37.04 万个,比1989 年 35.18 万个增加
体育的发展过程。
(一)中国社区体育的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有两种:社区全民健身领导小组和社区体协。社区体育组织管
理体制表现为两个层次、三条系统的特征。两个层次一是街道办事处;另一个是居委会。三条系统
中,第一条系统是街道社区全民健身领导小组负责以各居委会为单位的居民体育,对所属居委会是
社会团体(即市区町村的各类体协)同样受上一级体协的管理,但与政府机构的性质有所不同。虽
然也要执行上级体协的政策和任务,要向上一级体协申报预算,但由于他们是主要工作的执行者和
承担者,所以在实施具体工作时受到的限制较少,许多决定只需在协会内部通过即可实行,这就大
大缩短了审批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如可以自主决定体育设施基金的发放、为俱乐部培训并配备
——————————————
收稿日期:2008 - 02 - 07
基金项目:宁波市 2007 年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甬教科规办【2007】8 号)。
作者简介:黄燕飞(1965 -),女,浙江金华人,宁波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
----------------------- Page 2-----------------------
四、中日两国社区体育管理比较
1. 管理体制上:日本在社区体育的管理体制中,政府主要把精力集中在制定体育政策以及场地
设施等体育资源的开发上,并设立了一项固定资金来保证社区体育的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的具体组
织与指导等事务性工作则由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来承担。社区体育的建设和发展主要依靠社会团体
的运行模式是成功的,运作机制十分完善,运作过程便捷,既是管理者又是指导员。
三、中国社区体育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区体育的迅速崛起,传统的社会组织结构正在逐步分化。“管、办分离”和
“政、企分开”使得政府的职能日益集中于宏观管理和政策调控。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逐渐过
和民间组织,政府起监督、指导和协调的作用。管理体制层次鲜明,体现了相互协作,层次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