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中数学竞赛校本教材[全套](共30讲,含详细答案)-苏教版
高中数学竞赛校本教材[全套](共30讲
实用标准文案高中数学竞赛校本教材[ 全套 ]( 共 30 讲,含详细答案 )目录§1 数学方法选讲(1)⋯⋯⋯⋯⋯⋯⋯⋯⋯⋯⋯⋯⋯⋯⋯⋯⋯⋯⋯⋯⋯⋯⋯⋯ 1 §2 数学方法选讲(2)⋯⋯⋯⋯⋯⋯⋯⋯⋯⋯⋯⋯⋯⋯⋯⋯⋯⋯⋯⋯⋯⋯⋯⋯11 §3 集合⋯⋯⋯⋯⋯⋯⋯⋯⋯⋯⋯⋯⋯⋯⋯⋯⋯⋯⋯⋯⋯⋯⋯⋯22 §4 函数的性质⋯⋯⋯⋯⋯⋯⋯⋯⋯⋯⋯⋯⋯⋯⋯⋯⋯⋯⋯⋯⋯⋯⋯⋯30 §5 二次函数 (1) ⋯⋯⋯⋯⋯⋯⋯⋯⋯⋯⋯⋯⋯⋯⋯⋯⋯⋯⋯⋯⋯⋯⋯⋯41 §6 二次函数 (2) ⋯⋯⋯⋯⋯⋯⋯⋯⋯⋯⋯⋯⋯⋯⋯⋯⋯⋯⋯⋯⋯⋯⋯⋯55 §7 指、对数函数 , 幂函数⋯⋯⋯⋯⋯⋯⋯⋯⋯⋯⋯⋯⋯⋯⋯⋯⋯⋯⋯⋯⋯⋯⋯⋯63 §8 函数方程⋯⋯⋯⋯⋯⋯⋯⋯⋯⋯⋯⋯⋯⋯⋯⋯⋯⋯⋯⋯⋯⋯⋯⋯73§9 三角恒等式与三角不等式⋯⋯⋯⋯⋯⋯⋯⋯⋯⋯⋯⋯⋯⋯⋯⋯⋯⋯⋯⋯⋯⋯⋯⋯76§10 向量与向量方法⋯⋯⋯⋯⋯⋯⋯⋯⋯⋯⋯⋯⋯⋯⋯⋯⋯⋯⋯⋯⋯⋯⋯⋯85§11 数列⋯⋯⋯⋯⋯⋯⋯⋯⋯⋯⋯⋯⋯⋯⋯⋯⋯⋯⋯⋯⋯⋯⋯⋯95 §12 递推数列⋯⋯⋯⋯⋯⋯⋯⋯⋯⋯⋯⋯⋯⋯⋯⋯⋯⋯⋯⋯⋯⋯⋯⋯102§13 数学归纳法⋯⋯⋯⋯⋯⋯⋯⋯⋯⋯⋯⋯⋯⋯⋯⋯⋯⋯⋯⋯⋯⋯⋯⋯105§14 不等式的证明⋯⋯⋯⋯⋯⋯⋯⋯⋯⋯⋯⋯⋯⋯⋯⋯⋯⋯⋯⋯⋯⋯⋯⋯111§15 不等式的应用⋯⋯⋯⋯⋯⋯⋯⋯⋯⋯⋯⋯⋯⋯⋯⋯⋯⋯⋯⋯⋯⋯⋯⋯122§16 排列,组合⋯⋯⋯⋯⋯⋯⋯⋯⋯⋯⋯⋯⋯⋯⋯⋯⋯⋯⋯⋯⋯⋯⋯⋯130§17 二项式定理与多项式⋯⋯⋯⋯⋯⋯⋯⋯⋯⋯⋯⋯⋯⋯⋯⋯⋯⋯⋯⋯⋯⋯⋯⋯134§18 直线和圆,圆锥曲线⋯⋯⋯⋯⋯⋯⋯⋯⋯⋯⋯⋯⋯⋯⋯⋯⋯⋯⋯⋯⋯⋯⋯⋯143§19 立体图形,空间向量⋯⋯⋯⋯⋯⋯⋯⋯⋯⋯⋯⋯⋯⋯⋯⋯⋯⋯⋯⋯⋯⋯⋯⋯161§20 平面几何证明⋯⋯⋯⋯⋯⋯⋯⋯⋯⋯⋯⋯⋯⋯⋯⋯⋯⋯⋯⋯⋯⋯⋯⋯173文档大全实用标准文案§21 平面几何名定理⋯⋯⋯⋯⋯⋯⋯⋯⋯⋯⋯⋯⋯⋯⋯⋯⋯⋯⋯⋯⋯⋯⋯⋯180 §22 几何变换⋯⋯⋯⋯⋯⋯⋯⋯⋯⋯⋯⋯⋯⋯⋯⋯⋯⋯⋯⋯⋯⋯⋯⋯186 §23 抽屉原理⋯⋯⋯⋯⋯⋯⋯⋯⋯⋯⋯⋯⋯⋯⋯⋯⋯⋯⋯⋯⋯⋯⋯⋯194 §24 容斥原理⋯⋯⋯⋯⋯⋯⋯⋯⋯⋯⋯⋯⋯⋯⋯⋯⋯⋯⋯⋯⋯⋯⋯⋯205 §25 奇数偶数⋯⋯⋯⋯⋯⋯⋯⋯⋯⋯⋯⋯⋯⋯⋯⋯⋯⋯⋯⋯⋯⋯⋯⋯214 §26 整除⋯⋯⋯⋯⋯⋯⋯⋯⋯⋯⋯⋯⋯⋯⋯⋯⋯⋯⋯⋯⋯⋯⋯⋯222 §27 同余⋯⋯⋯⋯⋯⋯⋯⋯⋯⋯⋯⋯⋯⋯⋯⋯⋯⋯⋯⋯⋯⋯⋯⋯230 §28 高斯函数⋯⋯⋯⋯⋯⋯⋯⋯⋯⋯⋯⋯⋯⋯⋯⋯⋯⋯⋯⋯⋯⋯⋯⋯238 §29 覆盖⋯⋯⋯⋯⋯⋯⋯⋯⋯⋯⋯⋯⋯⋯⋯⋯⋯⋯⋯⋯⋯⋯⋯⋯245 §29 涂色问题⋯⋯⋯⋯⋯⋯⋯⋯⋯⋯⋯⋯⋯⋯⋯⋯⋯⋯⋯⋯⋯⋯⋯⋯256 §30 组合数学选讲⋯⋯⋯⋯⋯⋯⋯⋯⋯⋯⋯⋯⋯⋯⋯⋯⋯⋯⋯⋯⋯⋯⋯⋯265§1 数学方法选讲(1)同学们在阅读课外读物的时候,或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书上的例题或老师讲解的例题他都能听懂,但一遇到没有见过面的问题就不知从何处入手。
最新高中数学竞赛特级教师培训教材(含习题及解析)
=
a2c2+b2d2+b2c2+a2d2
=
a2c2+2ac · bd+b2d2+b2c2-2bc · ad+a2d2 =
(ac+bd)2+(bc-ad)2
又 a、b、c、d∈Z,故 ac+bd、bc-ad ∈ Z,从而
X1X2∈A
练习 :
1. 设两个集合 S={x|x=12m+8n , m, n∈ Z} ,
分析:解题地关键在于求出 X 和 Y 地值,而 X 和 Y 分别是集合 M与 S 中地元素。这一类根据集合 地关系反过来确定集合元素地问题,要求我们要对 集合元素地基本性质即确定性、异性、无序性及集 合之间地基本关系 ( 子、全、补、交、异、空、等 ) 有本质地理解,对于两个相等地有限集合 ( 数集 ) ,
当 X=1 时, M={1 ,1,0} ,S={0 ,1,1} ,这 与同一个集合中元素地互异性矛盾, 故 X=1 不满足 题目要求;
当 X=- 1 时, M={ - 1,1,0} ,S={0 ,1,-
1} ,M= S,从而 X=- 1 满足题目要求, 此时 Y=- 1,
于是 X2K+1+ 1/Y2K+1=- 2(K=0,1,2,…… ) ,
∩ C)-card(B ∩C)+card(A ∩B∩C)
问题:开运动会时,高一某班共有 28 名同学参 加比赛,有 15 人参加游泳比赛,有 8 人参加田径比 赛,有 14 人参加球类比赛,同时参加游泳比赛和田 径比赛地有 3 人,同时参加游泳比赛和球类比赛地 有 3 人,没有人同时参加三项比赛,问同时参加田 径比赛和球类比赛地有多少人?只参加游泳一项比 赛地有多少人?
2n-1 次,故得
数学竞赛校本2
§12递推数列1、概念:①、递归式:一个数列}{n a 中的第n 项n a 与它前面若干项1-n a ,2-n a ,…,k n a -(n k <)的关系式称为递归式。
②、递归数列:由递归式和初始值确定的数列成为递归数列。
2、常用方法:累加法,迭代法,代换法,代入法等。
3、思想策略:构造新数列的思想。
4、常见类型: 类型Ⅰ:⎩⎨⎧=≠+=+为常数)a a a n p n q a n p a n n ()0)(()()(11(一阶递归)其特例为:(1))0(1≠+=+p q pa a n n (2))0()(1≠+=+p n q pa a n n(3))0()(1≠+=+p q a n p a n n解题方法:利用待定系数法构造类似于“等比数列”的新数列。
类型Ⅱ:⎩⎨⎧==≠≠+=++为常数)b a b a a a q p qa pa a n n n ,(,)0,0(2112(二阶递归)解题方法:利用特征方程q px x +=2,求其根α、β,构造n n n B A a βα+=,代入初始值求得B A ,。
类型Ⅲ:)(1n n a f a =+其中函数)(x f 为基本初等函数复合而成。
解题方法:一般情况下,通过构造新数列可转化为前两种类型。
例题讲解1.已知数列}{n a 满足以下递归关系⎩⎨⎧=+=+14311a a a n n ,求通项n a 。
2.已知数列}{n a 满足⎩⎨⎧=-+=+2)12(211a n a a n n ,求通项n a 。
3.已知数列}{n a 满足⎩⎨⎧=≥+=+1)2(211a n na a n n ,求通项n a 。
4.已知数列}{n a 满足⎩⎨⎧==-=++2,1232112a a a a a nn n ,求通项n a 。
5.由自然数组成的数列}{n a ,满足11=a ,mn a a a n m n m ++=+,求n a 。
6.已知数列}{n a 满足101=a ,4411n n a nn a +=+(1≥n ),求n a 。
(2021版30套65页)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打包】精品获奖教案汇总(衡水中学内参)
超级资源(共30套65页)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册)精品获奖教案汇总1.1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 知道常用集合及其记法;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和集合相等的意义, 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并能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及表示方法.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 1.情境.新生自我介绍:介绍家庭、原毕业学校、班级. 2.问题.在介绍的过程中, 常常涉及像“家庭”、“学校”、“班级”、“男生”、“女生”等概念, 这些概念与“学生×××”相比, 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二、学生活动 1.介绍自己;2.列举生活中的集合实例;3.分析、概括各集合实例的共同特征. 三、数学建构1.集合的含义:一般地, 一定范围内不同的...、确定的...对象的全体组成一个集合.构成集合的每一个个体都叫做集合的一个元素.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及符号表示:属于∈, 不属于∉.3.集合的表示方法: 另集合一般可用大写的拉丁字母简记为“集合A 、集合B ”.4.常用数集的记法: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 5.有限集, 无限集与空集. 6.有关集合知识的历史简介. 四、数学运用 1.例题.例1 表示出下列集合:(1)中国的直辖市;(2)中国国旗上的颜色. 小结:集合的确定性和无序性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 个体与群体群体是由个体组成自然语言描述 如{15的正整数约数}数学语言描述 规范格式为{x |p (x )}例2 准确表示出下列集合: (1)方程x 2―2x -3=0的解集; (2)不等式2-x <0的解集;(3)不等式组2+3511x x >⎧⎨->⎩-的解集;(4)不等式组⎩⎨⎧2x -1≤-33x +1≥0的解集.解:略.小结:(1)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2)集合的分类——有限集⑴, 无限集⑵与⑶, 空集⑷ 例3 将下列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改为列举法表示: (1){(x , y )| x +y = 3, x ∈N , y ∈N } (2){(x , y )| y = x 2-1, |x |≤2, x ∈Z } (3){y | x +y = 3, x ∈N , y ∈N } (4){ x ∈R | x 3-2x 2+x =0} 小结:常用数集的记法与作用. 例4 完成下列各题:(1)若集合A ={ x |ax +1=0}=∅, 求实数a 的值; (2)若-3∈{ a -3, 2a -1, a 2-4}, 求实数a . 小结: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 2.练习:(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 x |x +1=0}; ②{ x |x 为15的正约数}; ③{ x |x 为不大于10的正偶数}; ④{(x , y )|x +y =2且x -2y =4}; ⑤{(x , y )|x ∈{1, 2}, y ∈{1, 3}}; ⑥{(x , y )|3x +2y =16, x ∈N, y ∈N}. (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①奇数的集合;②正偶数的集合;③{1, 4, 7, 10, 13}五、回顾小结(1)集合的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有限集、无限集、空集;(2)集合的表示——列举法、描述法以及Venn图;(3)集合的元素与元素的个数;(4)常用数集的记法.六、作业课本第7页练习3, 4两题.1.2 子集、全集、补集(1)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集合的含义, 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 理解掌握子集的概念;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和意义;3.了解两个集合之间的相等关系, 能准确地判定两个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教学重点:子集含义及表示方法;教学难点:子集关系的判定.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1.情境.将下列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改为用列举法表示:A={x|x2≤0}, B={ x|x=(-1)n+(-1)n+1, n∈Z};C={ x|x2-x-2=0}, D={ x|-1≤x≤2, x∈Z}2.问题.集合A与B有什么关系?集合C与D有什么关系?二、学生活动1.列举出与C 与D 之间具有相类似关系的两个集合; 2.总结出子集的定义;3.分析、概括两集合相等和真包含的关系的判定. 三、数学建构1.子集的含义:一般地, 如果集合A 的任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 (即 若a ∈A 则a ∈B ), 则称集合A 为集合B 的子集, 记为A ⊆B 或B ⊇A .读作集合A 包含于集合B 或集合B 包含集合A .用数学符号表示为:若a ∈A 都有a ∈B , 则有A ⊆B 或B ⊇A . (1)注意子集的符号与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符号的区别: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及符号表示:属于∈, 不属于∉; 集合与集合的关系及符号表示:包含于⊆.(2)注意关于子集的一个规定: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理解规定 的合理性.(3)思考:A ⊆B 和B ⊆A 能否同时成立? (4)集合A 与A 之间是否有子集关系? 2.真子集的定义:(1)A ⊆B 包含两层含义:即A =B 或A 是B 的真子集. (2)真子集的wenn 图表示 (3)A =B 的判定(4)A 是B 的真子集的判定 四、数学运用例1 (1)写出集合{a , b }的所有子集; (2)写出集合{1, 2, 3}的所有子集; {1, 3}⊂≠{1, 2, 3}, {3}⊂≠{1, 2, 3},小结:对于一个有限集而言, 写出它的子集时, 每一个元素都有且只有两种可能:取到或没取到.故当集合的元素为n 个时, 子集的个数为2n.例2 写出N, Z, Q, R 的包含关系, 并用Venn 图表示.例3 设集合A ={-1, 1}, 集合B ={x |x 2-2ax +b =0}, 若B ≠∅, B ⊆A , 求a , b 的值.元素与集合是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群体是由个体组成;子集是小集体与大集体的关系.小结:集合中的分类讨论.练习:1.用适当的符号填空.(1)a_{a};(2)d_{a, b, c};(3){a}_{a, b, c};(4){a, b}_{b, a};(5){3, 5}_{1, 3, 5, 7};(6){2, 4, 6, 8}_{2, 8};(7)∅_{1, 2, 3}, (8){x|-1<x<4}__{x|x-5<0} 2.写出满足条件{a}⊆M{a, b, c, d}的集合M.3.已知集合P = {x | x2+x-6=0}, 集合Q = {x | ax+1=0}, 满足Q P, 求a所取的一切值.4.已知集合A={x|x=k+12, k∈Z}, 集合B={x|x=2k+1, k∈Z}, 集合C={x|x=12k+, k∈Z}, 试判断集合A、B、C的关系.五、回顾小结1.子集、真子集及对概念的理解;2.会用Venn图示及数轴来解决集合问题.六、作业教材P10习题1, 2, 5.1.2 子集、全集、补集(2)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集合及子集的意义, 了解全集、补集的概念;2.能在给定的全集及其一个子集的基础上, 求该子集的补集;3.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将日常问题数学化,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能力.教学重点:补集的含义及求法.教学重点:补集性质的理解.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 1. 情境.(1)复习子集的概念;(2)说出集合{1, 2, 3}的所有子集. 2.问题.相对于集合{1, 2, 3}而言, 集合{1}与集合{2, 3}有何关系呢? 二、学生活动1.分析、归纳出全集与补集的概念; 2.列举生活中全集与补集的实例. 三、数学建构1.补集的概念:设A ⊆S , 由S 中不属于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S 的子集A 的补集, 记为SA (读作“A 在S 中的补集”), 即SA ={ x |x ∈S , 且x ∉A },SA 可用右图表示.2.全集的含义:如果集合S 包含我们研究的各个集合, 这时S 可以看作一个全集, 全集通常记作U .3.常用数集的记法: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则无理数集可表示为RQ .四、数学运用 1.例题.例1 已知全集S =Z, 集合A ={x |x =2k , k ∈Z}, B ={ x |x =2k +1, k ∈Z}, 分别写出集合A , B 的补集∁S A 和∁S B .例2 不等式组⎩⎨⎧2x -1>13x -6≤0的解集为A , S =R, 试求A 及SA , 并把它们表示在数轴上.例3 已知全集S ={1, 2, 3, 4, 5}, A ={ x ∈S |x 2-5qx +4=0}. (1)若SA =S , 求q 的取值范围; (2)若SA 中有四个元素, 求SA 和q 的值; (3)若A 中仅有两个元素, 求SA 和q 的值.2.练习:(1)S A在S中的补集等于什么?即S(SA)=.(2)若S=Z, A={x|x=2k, k∈Z}, B={x|x=2k+1, k∈Z}, 则SA=,SB=.(3)S =,SS=.五、回顾小结1.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任一集合对于全集而言, 其任意子集与其补集一一对应.六、作业教材第10页习题3, 4.1.3 交集、并集教学目标:1.理解交集、并集的概念, 掌握交集、并集的性质;2.理解掌握区间与集合的关系, 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重点:理解交集、并集的概念.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过程:一、情景设置1.复习巩固:子集、全集、补集的概念及其性质.2.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A={ x|x3-x2-2x=0};(2)B={ x|(x+2)(x+1)(x-2)=0}.思考:集合A与B之间有包含关系么?用图示如何反映集合A与B之间的关系呢?A ∪BABA ∪B二、学生活动 1.观察与思考; 2.完成下列各题.(1)用wenn 图表示集合A ={-1, 0, 2}, B ={-2, -1, 2}, C ={-1, 2}之间的关系.(2)用数轴表示集合A ={x |x ≤3}, B ={ x |x >0 }, C ={x |0<x ≤3}之间的关系. 三、数学建构 1.交集的概念.一般地, 由所有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元素构成的集合, 称为A 与B 的交集, 记为A ∩B (读作“A 交B ”), 即A ∩B ={ x |x ∈A 且x ∈B }2.并集的概念.一般地, 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构成的集合, 称为A 与B 的并集, 记为A ∪B (读作“A 并B ”), 即A ∪B ={ x |x ∈A 或x ∈B }3.交、并集的性质.A ∩B =B ∩A , A ∩∅=∅, A ∩A =A , A ∩B ⊆A , A ∩B ⊆B ,若A ∩B =A , 则A ⊆B , 反之, 若A ⊆B , 则A ∩B =A .即A ⊆B ⇔A ∩B =A .A ∪B =B ∪A , A ∪∅=A , A ∪A =A , A ⊆A ∪B , B ⊆A ∪B ,若A ∪B =B , 则A ⊆B , 反之, 若A ⊆B , 则A ∩B =B .即A ⊆B ⇔A ∩B =B .思考:集合A ={x |-1<x ≤3}, B ={y |1≤y <5}, 集合A 与集合B 能进行交、并的计算呢?4.区间的概念.一般地, 由所有属于实数a 到实数b (a <b )之间的所有实数构成的集合, 可表示成一个区间, a 、b 叫做区间的端点.考虑到端点, 区间被分为开区间、闭区间或半开半闭区间. 5.区间与集合的对应关系.[a , b ]={x | a ≤x ≤b }, (a , b )={x | a <x <b }, [a , b )={x | a ≤x <b }, (a , b ]={x | a <x ≤b },ABA ∩B(a, +∞)={x | x>a }, (-∞, b)={x | x<b},(-∞, +∞)=R.四、数学运用1.例题.例1 (1)设A={-1, 0, 1}, B={0, 1, 2, 3}, 求A∩B和A∪B.(2)已知A∪B={-1, 0, 1, 2, 3}, A∩B={-1, 1}, 其中A={-1, 0, 1}, 求集合B.(3)已知A={( x, y)| x+y=2}, B={( x, y)| x-y=4}, 求集合A∩B.(4)已知元素(1, 2)∈A∩B, A={( x, y)| y2=ax+b}, B={( x, y)| x2-ay-b=0}, 求a, b的值并求A∩B.例2 学校举办了排球赛, 某班45名学生中有12名同学参赛.后来又举办了田径赛, 这个班有20名同学参赛.已知两项都参赛的有6名同学.两项比赛中, 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同学没有参加过比赛?例3 (1)设A=(0, +∞), B=(-∞, 1], 求A∩B和A∪B.(2)设A=(0, 1], B={0}, 求A∪B.2.练习:(1)若A={x |2x2+3ax+2=0}, B={x |2x2+x+b=0}, A∩ B={0, 5}, 求a与A∪ B.(2)交集与并集的运算性质.五、回顾小结交集和并集的概念和性质;区间的表示及其与集合的关系.六、作业教材第13页习题2, 3, 5, 7.2.1.1 函数的概念和图象(1)教学目标:1.通过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实例, 让学生了解函数概念产生的背景, 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 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的概念, 掌握函数是特殊的数集之间的对应;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 理解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定义, 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3.通过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由具体逐步过渡到符号化, 代数式化, 并能对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理性化思考, 对事物间的联系的一种数学化的思考.教学重点:两集合间用对应来描述函数的概念;求基本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 1.情境.正方形的边长为a , 则正方形的周长为 , 面积为 . 2.问题.在初中, 我们曾认识利用函数来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如何定义函数?常见的函数模型有哪些?如图, A (-2, 0), B (2, 0), 点C 在直线y =2上移动.则△ABC 的面积S 与点C 的横坐标x 之间的变化关系如何表达?面积S 是C 的横坐标x 的函数么?二、学生活动1.复述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2.阅读课本23页的问题(1)、(2)、(3), 并分别说出对其理解; 3.举出生活中的实例, 进一步说明函数的对应本质. 三、数学建构1.用集合的语言分别阐述23页的问题(1)、(2)、(3); 问题1 某城市在某一天24小时内的气温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试根据函数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这一变化过程中, 有哪几个变量? (2)这几个变量的范围分别是多少? 问题2 略.问题3 略(详见23页).2.函数:一般地, 设A 、B 是两个非空的数集, 如果按某种对应法则f , 对于集合A 中的每一个元素x , 在集合B 中都有惟一的元素y 和它对应, 这样的对应叫做从A 到B 的一个函数, 通常记为y =f (x ), x ∈A .其中, 所有输入值x 组成的集合A 叫做函数y =f (x )的定义域.(1)函数作为一种数学模型, 主要用于刻画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函数的本质是一种对应;(3)对应法则f 可以是一个数学表达式, 也可是一个图形或是一个表格(4)对应是建立在A 、B 两个非空的数集之间.可以是有限集, 当然也就可以是单元集, 如f (x )=2x , (x =0).3.函数y =f (x )的定义域:(1)每一个函数都有它的定义域, 定义域是函数的生命线;(2)给定函数时要指明函数的定义域, 对于用解析式表示的集合, 如果没 有指明定义域, 那么就认为定义域为一切实数.四、数学运用例1.判断下列对应是否为集合A 到 B 的函数:(1)A ={1, 2, 3, 4, 5}, B ={2, 4, 6, 8, 10}, f :x →2x ; (2)A ={1, 2, 3, 4, 5}, B ={0, 2, 4, 6, 8}, f :x →2x ; (3)A ={1, 2, 3, 4, 5}, B =N , f :x →2x . 练习:判断下列对应是否为函数: (1)x →2x, x ≠0, x ∈R ;(2)x →y , 这里y 2=x , x ∈N , y ∈R . 例2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f (x )=x -1;(2)g(x )=x +1+1x.例3 下列各组函数中, 是否表示同一函数?为什么?函数的本质是对应, 但并非所有的对应都是函数,一个必须是建立在两个非空数集间的对应,二是对应只能是单值对应.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 一看对应A.y=x与y=(x)2;B.y=x2与y=3x3;C.y=2x-1(x∈R)与y=2t-1(t∈R);D.y=x+2·x-2与y=x2-4练习:课本26页练习1~4, 6.五、回顾小结1.生活中两个相关变量的刻画→函数→对应(A→B)2.函数的对应本质;3.函数的对应法则和定义域.六、作业:课堂作业:课本31页习题2.1(1)第1, 2两题.2.1.1 函数的概念和图象(2)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的函数的概念, 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本质是数集之间的对应;2.进一步熟悉与理解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定义, 会利用函数的定义域与对应法则判定有关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3.通过教学, 进一步培养学生由具体逐步过渡到符号化, 代数式化, 并能对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理性化思考, 对事物间的联系的一种数学化的思考.教学重点:用对应来进一步刻画函数;求基本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1.情境.复述函数及函数的定义域的概念.2.问题.概念中集合A为函数的定义域, 集合B的作用是什么呢?二、学生活动1.理解函数的值域的概念;2.能利用观察法求简单函数的值域;3.探求简单的复合函数f(f(x))的定义域与值域.三、数学建构1.函数的值域:(1)按照对应法则f, 对于A中所有x的值的对应输出值组成的集合称之为函数的值域;(2)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2.x→ g(x)⇒ f(x) → f(g(x)), 其中g(x)的值域即为f(g(x))的定义域;四、数学运用(一)例题.例1 已知函数f (x)=x2+2x, 求f (-2), f (-1), f (0), f (1).例2 根据不同条件, 分别求函数f(x)=(x-1)2+1的值域.(1)x∈{-1, 0, 1, 2, 3};(2)x∈R;(3)x∈[-1, 3];(4)x∈(-1, 2];(5)x∈(-1, 1).例3 求下列函数的值域:①y;②y.例4 已知函数f(x)与g(x)分别由下表给出:分别求f (f (1)), f (g (2)), g(f (3)), g (g (4))的值.(二)练习.(1)求下列函数的值域:①y=2-x2;②y=3-|x|.(2)已知函数f(x)=3x2-5x+2, 求f(3)、f(-2)、f(a)、f(a+1).(3)已知函数f(x)=2x+1, g(x)=x2-2x+2, 试分别求出g(f(x))和f(g(x))的值域, 比较一下, 看有什么发现.(4)已知函数y=f(x)的定义域为[-1, 2], 求f(x)+f(-x)的定义域.(5)已知f(x)的定义域为[-2, 2], 求f(2x), f(x2+1)的定义域.五、回顾小结函数的对应本质, 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利用分解的思想研究复合函数.六、作业课本P31-5, 8, 9.2.1.2 函数的表示方法(1)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 了解函数表示的多样性, 能熟练掌握函数的三种不同的表示方法;2.在理解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基础上, 了解函数不同表示法的优缺点, 针对具体问题能合理地选择表示方法;3.通过教学, 培养学生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教学重点:函数的表示.教学难点:针对具体问题合理选择表示方法.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1.情境.下表的对应关系能否表示一个函数:2.问题.如何表示一个函数呢?二、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掌握函数的三种常用表示方法; 2.比较三种表示法之间的优缺点. 3.完成练习 三、数学建构 1.函数的表示方法: 2.三种不同方法的优缺点:3.三种不同方法的相互转化:能用解析式表示的, 一般都能列出符合条件的表、画出符合条件的图, 反之亦然;列表法也能通过图形来表示.四、数学运用 (一)例题例1 购买某种饮料x 听, 所需钱数为y 元.若每听2元, 试分别用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将y 表示成x (x ∈{1, 2, 3, 4})的函数, 并指出该函数的值域.跟踪练习:某公司将进货单价为8元一个的商品按10元一个销售, 每天可卖出100个, 若这种商品的销售价每个上涨1元, 则销售量就减少10个.(1)列表:(2)图象: (3)解析式:将条件变换成:“某公司将进货单价为8元一个 的商品按10元一个销售, 每天可卖出110个”例2 如图, 是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的一部分, 试根据图象 中的有关数据, 求出函数f (x )的解析式及其定义域.列表法—用列表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函数关系的方法 解析法—用等式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函数关系的方法 图象法—用图象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函数关系的方法(二)练习:1.1 nmile(海里)约为1854m, 根据这一关系, 写出米数y关于海里数x的函数解析式.2.用长为30cm的铁丝围成矩形, 试将矩形的面积S(cm2)表示为矩形一边长x(cm)的函数, 并画出函数的图象.3.已知f(x)是一次函数, 且图象经过(1, 0)和(-2, 3)两点, 求f(x)的解析式.4.已知f(x)是一次函数, 且f(f(x))=9x-4, 求f(x)的解析式.五、回顾小结1.函数表示的多样性;2.函数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联系性;3.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六、作业课堂作业:课本35页习题1, 4, 5.2.1.2 函数的表示方法(2)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函数的表示方法的多样性, 理解分段函数的表示, 能根据实际问题列出符合题意的分段函数;2.能较为准确地作出分段函数的图象;3.通过教学, 进一步培养学生由具体逐步过渡到符号化, 代数式化, 并能对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理性化思考, 对事物间的联系的一种数学化的思考.教学重点:分段函数的图象、定义域和值域.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1.情境.复习函数的表示方法;已知A={1, 2, 3, 4}, B={1, 3, 5}, 试写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两个函数.2.问题.函数f(x)=|x|与f(x)=x是同一函数么?区别在什么地方?二、学生活动1.画出函数f(x)=|x|的图象;2.根据实际情况, 能准确地写出分段函数的表达式.三、数学建构1.分段函数:在定义域内不同的部分上, 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通常叫做分段函数.(1)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 而不是几个函数;(2)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几部分的并;(3)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不能有相交部分;(4)分段函数的图象可能是一条连续但不平滑的曲线, 也可能是由几条曲线共同组成;(5)分段函数的图象未必是不连续, 不连续的图象表示的函数也不一定是分段函数, 如反比例函数的图象;(6)分段函数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函数.四、数学运用1.例题.例1 某市出租汽车收费标准如下:在3km以内(含3km)路程按起步价7元收费, 超过3km以外的路程按2.4元/km收费.试写出收费额关于路程的函数解析式.例2 如图, 梯形OABC各顶点的坐标分别为O(0, 0), A(6, 0), B(4, 2), C(2, 2).一条与y轴平行的动直线l从O点开始作平行移动, 到A Array点为止.设直线l与x轴的交点为M, OM=x, 记梯形被直线l截得的在l左侧的图形的面积为y.求函数y=f(x)的解析式、定义域、值域.例3 将函数f(x)= | x+1|+| x-2|表示成分段函数的形式, 并画出其图象, 根据图象指出函数f(x)的值域.2.练习:练习1:课本35页第7题, 36页第9题.练习2:(1)画出函数f (x )= 的图象.(2) 若f (x )= 求f (-1), f (0), f (2), f (f (-1)), f (f (0)), f (f (12))的值.(3)试比较函数f (x )=|x +1|+|x |与g (x )=|2x +1|是否为同一函数.(4)定义[x ]表示不大于x 的最大整数, 试作出函数f (x )=[x ] (x ∈[-1, 3))的图象.并将其表示成分段函数.练习3:如图, 点P 在边长为2的正方形边上按A →B →C →D →A 的方向移动, 试将AP 表示成移动的距离x 的函数.五、回顾小结分段函数的表示→分段函数的定义域→分段函数的图象; 含绝对值的函数常与分段函数有关; 利用对称变换构造函数的图象. 六、作业课堂作业:课本35页习题第3题, 36页第10, 12题;课后探究:已知函数f (x )=2x -1(x ∈R ), 试作出函数f (|x |), |f (x )|的图象.2.2 函数的简单性质(1)教学目标:1.在初中学习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性质的基础上, 进一步感知函数的单调性, 并能结合图形, 认识函数的单调性;2.通过函数的单调性的教学,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并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论的教育;3.通过函数的单调性的教学, 让学生学会理性地认识与描述生活中的增长、递减等现象.教学重点:用图象直观地认识函数的单调性, 并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函数的值域.x 2-1,x ≥0, 2x +1,x <0. x -1 (x ≥0)1-x (x <0)BC P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如图(课本37页图2-2-1), 是气温θ关于时间t 的函数, 记为θ=f (t ), 观察这个函数的图象, 说出气温在哪些时间段内是逐渐升高的或是下降的?问题:怎样用数学语言刻画上述时间段内“随时间的增大气温逐渐升高”这一特征? 二、学生活动1.结合图2―2―1, 说出该市一天气温的变化情况;2.回忆初中所学的有关函数的性质, 并画图予以说明;3.结合右侧四幅图, 解释函数的单调性. 三、数学建构 1.增函数与减函数:一般地, 设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A , 区间I ⊆A .如果对于区间I 内的任意两个值x 1, x 2, 当x 1<x 2时, 都有f (x 1)<f (x 2), 那么就说y =f (x )在区间I 是单调增函数, 区间I 称为y =f (x )的单调增区间.如果对于区间I 内的任意两个值x 1, x 2, 当x 1<x 2时, 都有f (x 1)>f (x 2), 那么就说y =f (x )在区间I 是单调减函数, 区间I 称为y =f (x )的单调减区间.2.函数的单调性与单调区间:如果函数y =f (x )在区间I 是单调增函数或单调减函数, 那么就说函数y =f (x )在区间I 上具有单调性.单调增区间与单调减区间统称为单调区间.注:一般所说的函数的单调性, 就是要指出函数的单调区间, 并说明在区间上是单调增函数还是单调减函数.四、数学运用例1 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结合图象说出函数的单调性.)))1.y =x 2+2x -12.y =2x例2 求证:函数f (x )=-1x-1在区间(-∞, 0)上是单调增函数.练习:说出下列函数的单调性并证明. 1.y =-x 2+2 2.y =2x+1五、回顾小结利用图形, 感知函数的单调性→给出单调性的严格意义上的定义→证明一个函数的单调性.六、作业课堂作业:课本44页1, 3两题.2.2 函数的简单性质(2)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函数的单调性, 能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结合函数的图象, 求出有关函数的最小值与最大值, 并能准确地表示有关函数的值域;2.通过函数的单调性的教学, 让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学会理性地认识与描述生活中的增长、递减等现象.教学重点: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函数的值域.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 1.情境.(1)复述函数的单调性定义; (2)表述常见函数的单调性. 2.问题.结合函数的图象说出该天的气温变化范围.二、学生活动 1.研究函数的最值;2.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的改变, 找出函数取最值的情况; 三、数学建构1.函数的值域与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一般地, 设y =f (x )的定义域为A .若存在x 0∈A , 使得对任意x ∈A , f (x )≤f (x 0)恒成立, 则称f (x 0)为y =f (x )的最大值, 记为y max =f (x 0).若存在定值x 0∈A , 使得对任意x ∈A , f (x )≥f (x 0)恒成立, 则称f (x 0)为y =f (x )的最小值, 记为y min = f (x 0).注:(1)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分别对应函数图象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 典型的例子就是二次函数y =ax 2+bx -c (a ≠0), 当a >0时, 函数有最小值;当a <0时, 函数有最大值.(2)利用函数的单调性, 并结合函数的图象求函数的值域或函数的最值是求函数的值域或函数的最值的常用方法.2.函数的最值与单调性之间的关系:已知函数y =f (x )的定义域是[a , b ], a <c <b .当x ∈[a , c ]时, f (x )是单调增函数;当x ∈[c , b ] 时, f (x )是单调减函数.则f (x )在x =c 时取得最大值.反之, 当x ∈[a , c ]时, f (x )是单调减函数;当x ∈[c , b ] 时, f (x )是单调增函数.则f (x )在x =c 时取得最小值.四、数学运用例1 求出下列函数的最小值:(1)y =x 2-2x ;(2)y =1x, x ∈[1, 3].变式:(1)将y =x 2-2x 的定义域变为(0, 3]或[1, 3]或[-2, 3], 再求最值. (2)将y =1x的定义域变为(-2, -1], (0, 3]结果如何?跟踪练习:求f (x )=-x 2+2x 在[0, 10]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例2 已知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a , b ], a <c <b .当x ∈[a , c ]时, f (x )是单调增2函数;当x∈[c, b]时, f(x)是单调减函数.试证明f(x)在x=c时取得最大值.变式:已知函数y=f(x)的定义域为[a, b], a<c<b.当x∈[a, c]时, f(x)是单调减函数;当x∈[c, b]时, f(x)是单调增函数.试证明f(x)在x=c时取得最小值.例3 求函数f(x)=x2-2ax在[0, 4]上的最小值.练习:如图, 已知函数y=f(x)的定义域为[-4, 7], 根据图象, 说出它的最大值与最小值.求下列函数的值域:(1)yx∈[0, 3];(2) y=11x-, x∈[2, 6];(3)y(4)y=11(1)x x--.五、回顾小结利用图形, 感知函数的单调性→证明一个函数的单调性→确定一个函数的最值→确定一个函数的值域.六、作业课堂作业:课本40页第3题, 44页第3题.2.2 函数的简单性质(3)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函数的性质, 从形与数两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函数奇偶性的概念, 能准确地判断所给函数的奇偶性;2.通过函数的奇偶性概念的教学, 揭示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 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能力, 并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3.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对称联想到数学中的对称, 师生共同探讨、研究, 从代数的角度给予严密的代数形式表达、推理,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科学的探究精神.教学重点: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及函数奇偶性的判断. 教学难点:函数奇偶性的概念的理解与证明.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 1.情境.复习函数的单调性的概念及运用.教师小结:函数的单调性从代数的角度严谨地刻画了函数的图象在某范围内的变化情况, 便于我们正确地画出相关函数的图象, 以便我们进一步地从整体的角度, 直观而又形象地反映出函数的性质.在画函数的图象的时候, 我们有时还要注意一个问题, 就是对称(见P41).2.问题.观察函数y =x 2和y =1x(x ≠0)的图象, 从对称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二、学生活动1.画出函数y =x 2和y =1x(x ≠0)的图象2.利用折纸的方法验证函数y =x 2图象的对称性 3.理解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及性质. 三、数学建构1.奇、偶函数的定义:一般地, 如果对于函数f (x )的定义域内的任意的一个x , 都有f (-x )=f (x ), 那么称函数y =f (x )是偶函数;如果对于函数f (x )的定义域内的任意的一个x , 都有f (-x )=-f (x ), 那么称函数y =f (x )是奇函数;2.函数的奇偶性:如果函数f (x )是奇函数或偶函数, 我们就说函数f (x )具有奇偶性, 而如果一个函数既不是奇函数, 也不是偶函数(常说该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 则说该函数不具有奇偶性.3.奇、偶函数的性质:。
江苏省高中数学竞赛校本教材[全套](共30讲,含详细答案)-苏教版
江苏省高中数学竞赛校本教材[全套](共30讲,含详细答案)-苏教版目录§1数学方法选讲(1) (1)§2数学方法选讲(2) (11)§3集合 (22)§4函数的性质 (30)§5二次函数(1) (41)§6二次函数(2) (55)§7指、对数函数,幂函数 (63)§8函数方程 (73)§9三角恒等式与三角不等式 (76)§10向量与向量方法 (85)§11数列 (95)§12递推数列 (102)§13数学归纳法 (105)§14不等式的证明 (111)§15不等式的应用 (122)§16排列,组合 (130)§17二项式定理与多项式 (134)§18直线和圆,圆锥曲线 (143)§19立体图形,空间向量 (161)§20平面几何证明 (173)§21平面几何名定理 (180)§22几何变换 (186)§23抽屉原理 (194)§24容斥原理 (205)§25奇数偶数 (214)§26整除 (222)§27同余 (230)§28高斯函数 (238)§29覆盖 (245)§29涂色问题 (256)§30组合数学选讲 (265)§1数学方法选讲(1)同学们在阅读课外读物的时候,或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书上的例题或老师讲解的例题他都能听懂,但一遇到没有见过面的问题就不知从何处入手。
看来,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能在竞赛中有所作为,首先得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学习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例题讲解一、从简单情况考虑华罗庚先生曾经指出: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原始而又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
苏教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科书各册内容介绍
苏教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科书各册内容介绍数学1第1章集合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1.2子集、全集、补集1.3交集、并集第2章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2.1函数的概念和图象函数的概念和图象函数的表示方法函数的简单性质映射的概念2.2指数函数分数指数幂指数函数2.3对数函数对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函数与方程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数学2第3章立体几何初步**空间几何体棱柱、棱锥和棱台圆柱、圆锥、圆台和球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直观图画法空间图形的展开图柱、锥、台、球的体积**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平面的基本性质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第4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直线与方程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方程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两条直线的交点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圆与方程圆的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空间直角坐标系空间直角坐标系空间两点间的距离数学3第5章算法初步**算法的意义**流程图**基本算法语句**算法案例第6章统计**抽样方法**总体分布的估计**总体特征数的估计**线性回归方程第7章概率7.1随机事件及其概率**古典概型**几何概型**互斥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数学4第8章三角函数**任意角、弧度**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9章平面向量**向量的概念及表示**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的坐标表示**向量的数量积**向量的应用第10章 三角恒等变换**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二倍角的三角函数**几个三角恒等式数学5第11章 解三角形11.1正弦定理11.2余弦定理11.3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第12章 数列12.1等差数列12.2等比数列12.3数列的进一步认识第13章 不等式13.1不等关系13.2一元二次不等式13.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13.4基本不等式(0,0)2a b ab a b +≤≥≥ 选修系列11-1第1章 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及其关系1.2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3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第2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2.1圆锥曲线2.2椭圆2.3双曲线2.4抛物线2.5圆锥曲线与方程第3章 导数及其应用3.1导数的概念3.2导数的运算3.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3.4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2第1章统计案例1.1假设检验1.2独立性检验1.3线性回归分析1.4聚类分析第2章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3公理化思想第3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数系的扩充3.2复数的四则运算3.3复数的几何意义第4章框图4.1流程图5.2结构图选修系列22-1第1章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及其关系1.2简单的逻辑连接词1.3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第2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圆锥曲线2.2椭圆2.3双曲线2.4抛物线2.5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2.6曲线与方程第3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3.2空间向量的应用2-2第1章导数及其应用1.1导数的概念1.2导数的运算1.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1.4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5定积分第2章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3数学归纳法2.4公理化思想第3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6.1数系的扩充3.2复数的四则运算3.3复数的几何意义2-3第1章计数原理1.1两个基本原理1.2排列1.3组合1.4计数应用题1.5二项式定理第2章概率2.1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2.2超几何分布2.3独立性2.4二项分布2.5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2.6正态分布第3章统计案例3.1假设检验3.2独立性检验3.3线性回归分析4.4聚类分析。
【提优教程】江苏省高中数学竞赛 第03讲 二次函数的应用教案
第3讲 二次函数的应用本讲内容包括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问题及二次函数的综合运用。
若二次函数)0()(2≠++=a c bx ax x f 的图象与x 轴有交点,则相应的二次方程)0(02≠=++a c bx ax有根,而且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c bx ax x f ++=2)(的图象在x 轴上的截距。
应用二次函数图象是解二次方程根的分布问题的重要方法。
如由二次函数的图象可以直观的得到:对于二次函数c bx ax x f ++=2)(,若)(0)()(n m n f m f <<⋅,则二次方程2=++c bx ax 在],[n m 上有一个根。
A 类例题例1 若方程05)2(2=-+-+m x m x的根满足下列条件,分别求出实数m的取值范围。
(1) 方程两实根均为正数; (2) 方程有一正根一负根。
分析 讨论二次方程根的分布,应在二次方程存在实根的条件下进行。
代数方法与图象法是研究二次方程根的分布问题的主要方法。
解1 (1)由题意,得.45244050)2(0)5(4)2(00022121-≤⇒⎪⎩⎪⎨⎧<<≥-≤⇒⎪⎩⎪⎨⎧>->--≥---⇒⎪⎩⎪⎨⎧>>+≥∆m m m m m m m m m x x x x 或所以,当4-≤m时,原方程两实根均为正数;(2)由题意,得.505021>⇒<-⇒⎩⎨⎧<≥∆m m x x 所以,当5>m时,原方程有一正根一负根。
解2 二次函数m x m x y -+-+=5)2(2的图象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
(1)如图,由题意,得4052)2(4)2(022050)2(020)0(22-≤⇒⎪⎪⎪⎩⎪⎪⎪⎨⎧≤-+--->-->-⇒⎪⎪⎪⎩⎪⎪⎪⎨⎧≤->->m m m m m m a b f a b f 。
所以,当4-≤m时,原方程两实根均为正数;(2)如图,由题意,得5050)0(>⇒<-⇒<m m f 。
高中数学竞赛校本教材[全套共30讲].pdf
高中数学竞赛校本教材目录§1数学方法选讲(1) (1)§2数学方法选讲(2) (11)§3集合 (22)§4函数的性质 (30)§5二次函数(1) (41)§6二次函数(2) (55)§7指、对数函数,幂函数 (63)§8函数方程 (73)§9三角恒等式与三角不等式 (76)§10向量与向量方法 (85)§11数列 (95)§12递推数列 (102)§13数学归纳法 (105)§14不等式的证明 (111)§15不等式的应用 (122)§16排列,组合 (130)§17二项式定理与多项式 (134)§18直线和圆,圆锥曲线 (143)§19立体图形,空间向量 (161)§20平面几何证明 (173)§21平面几何名定理 (180)§22几何变换 (186)§23抽屉原理 (194)§24容斥原理 (205)§25奇数偶数 (214)§26整除 (222)§27同余 (230)§28高斯函数 (238)§29覆盖 (245)§29涂色问题 (256)§30组合数学选讲 (265)§1数学方法选讲(1) 同学们在阅读课外读物的时候,或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书上的例题或老师讲解的例题他都能听懂,但一遇到没有见过面的问题就不知从何处入手。
看来,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能在竞赛中有所作为,首先得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学习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例题讲解一、从简单情况考虑 华罗庚先生曾经指出: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原始而又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
从简单情况考虑,就是一种以退为进的一种解题策略。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高一第一学期竞赛试题 .12.docx
高中数学学习材料马鸣风萧萧*整理制作江苏省苏州新草桥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数学竞赛试题 2015.12考查看图和画图能力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一.填空题:(每题5分,共75分) 1.函数()221()4x xf x -=的值域为 .2. 若M 112y ⎛⎫- ⎪⎝⎭,,N 214y ⎛⎫- ⎪⎝⎭,,P 312y ⎛⎫ ⎪⎝⎭,三点都在函数ky x=(k<0)的图象上,则y 1,y 2,y 3的大小关系为 3. 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组020x a x ->⎧⎨->⎩的整数解共有2个,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4.设二次函数32)(2+-=x x x f 在区间[]m ,0上的值域是[]3,2,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5.当函数21-++=x x y 取最小值时,相应的x 的取值范围是__ .6. 已知奇函数)(x f 的图象是两条直线的一部分(如图所示),其定义域为]1,0()0,1[⋃-,则不等式1)()(->--x f x f 的解集是7. 函数()ln |1|3f x x x =--+的零点个数为 个8.已知函数)(x f 是R 上的增函数,)1,0(-A ,)1,3(B 是其图象上的两点,记不等式(第6题图)1)1(1<+<-x f 的解集为M ,则M C R =9.已知函数f (x )=32,2,(1),02x x x x ⎧⎪⎨⎪-<<⎩≥,若关于x 的方程f (x )=k 有两个不同的实根,则实数k 的取值范围是 .10.在)2,0(π内,使x x cos sin >成立的x 取值的范围为11.已知函数()sin()(0,0)f x A x A ωϕω=+>>,(0<)2πϕ<的图象与直线(0)y a a A =<< 的三个相邻交点的横坐标分别是2,4,8,则()f x 的单调递减区间是 12.设函数01021(),()()1,()()2,f x x f x f x f x f x ==-=-则函数2()f x 的图象与x 轴所围成图形中的封闭部分的面积是 .13.函数[sin ]()3x f x =的值域是 .(其中[]x 表示不超过实数x 的最大整数) 14.若()()()()sin50tan50sin50tan50yxxy--︒︒-︒≤-︒则y x + 0 (填“”或“ ”)15.已知α是函数()log 2008,(1)a f x x x a =->的一个零点,β是函数()2008x g x xa =-)1(>a 的一个零点,则αβ的值为16.已知f(x)是定义在(0,3)上的函数,f (x )的图象如图所示,那么不等式f (x )cosx <0的解集是17.已知函数)(x f y =和)(x g y =在[]2,2-①方程[]0)(=x g f 有且仅有6个根 ②方程[]0)(=x f g 有且仅有3个根13 yxO2③方程[]0)(=x f f 有且仅有5个根 ④方程[]0)(=x g g 有且仅有4个根 其中正确的命题是 .(将所有正确的命题序号填在横线上).二.解答题:(第一问7分,第二问8分,共15分) 18.设定义域为R 的函数21,0,()(1),0x x f x x x ⎧+≤=⎨->⎩.(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作出该函数的图像;(2) 试找出一组b 和c 的值,使得关于x 的方程2()()0f x b f x c +⋅+=有7个不同的实根.请说明你的理由.参考答案:1. (0,4]2. y 2>y 1>y 33. -l ≤a <04. []2,15. -l ≤x ≤26. ⎭⎬⎫⎩⎨⎧≤<-<≤-10211|x x x 或 7. 3 8. (][)+∞⋃-∞-,21, 9. (0,1)10. ( ) 11. [63,6],k k k Z -∈ 12. 7 13.1,1,33⎧⎫⎨⎬⎩⎭14.15. 2008 16. (0,1)∪(2π,3) 17. ①③④18.解:(1)见下图.(2)(答案不唯一) 如21,23=-=c b 等. 设()0,2=++=c bt t t x f ,由图像可得以上有关于t 的方程必须有一解为1,另一解在区间()1,0中,才会使得关于x 的方程2()()0f x b f x c +⋅+=有7个解. 其中,()1=x f 有3个解,()()0,1f x a =∈有四个解.所以可令21,121==t t ,即可得方程021232=+-x x .。
江苏高一高中数学竞赛测试带答案解析
江苏高一高中数学竞赛测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填空题1.____________.2.已知,,映射满足.则这样的映射有____________个.3.设函数,(其中表示不超过的最大整数),则函数的值域为____________.4.已知,是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虚根,且,则____________.5.已知数列满足,,则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6.从椭圆外一点作椭圆的两条切线和,若,则点轨迹方程为____________.7.已知圆,抛物线,设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两点,与圆相切于线段的中点,如果这样的直线恰有4条,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8.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为,的导函数为,且满足,则的范围是____________.9.已知函数,若存在非零实数使得,则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10.集合中有____________对相邻的自然数,它们相加时将不出现进位的情形.二、解答题1.求的值.2.如图,圆和圆相交于点,半径、半径所在直线分别与圆、圆相交于点,过点作的平行线分别与圆、圆相交于点.证明:.3.设点,是正三角形,且点在曲线上.(1)证明:点关于直线对称;(2)求的周长.4.设是正数数列,,且.求证:.江苏高一高中数学竞赛测试答案及解析一、填空题1.____________.【答案】【解析】2.已知,,映射满足.则这样的映射有____________个.【答案】35【解析】对应同一个数:有5种;对应不同两个数:有种;对应不同三个数:有种,所以共35种3.设函数,(其中表示不超过的最大整数),则函数的值域为____________.【答案】【解析】当时,=当时,=所以值域为4.已知,是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虚根,且,则____________.【答案】【解析】由题意可设,由得所以5.已知数列满足,,则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答案】【解析】点睛:在利用叠加法求项时,一定要注意使用转化思想.在求和时要分析清楚哪些项构成等差数列,哪些项构成等比数列,清晰正确地求解.在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注意数列定义域,明确等于号是否取到.6.从椭圆外一点作椭圆的两条切线和,若,则点轨迹方程为____________.【答案】【解析】设点为,则方程为,与联立方程组得,所以,由题意得的两根乘积为-1,所以,当的斜率不存在时也满足,因此点轨迹方程为7.已知圆,抛物线,设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两点,与圆相切于线段的中点,如果这样的直线恰有4条,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答案】【解析】设直线方程 ,与抛物线方程联立得中点当时,显然有两条直线满足题意,因此时,还有两条直线满足题意,即点睛:解析几何范围问题,一般解决方法为设参数,运用推理,将该问题涉及的几何式转化为代数式或三角问题,然后直接推理、计算,并在计算推理的过程中列不等关系,从而得到取值范围.8.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为,的导函数为,且满足,则的范围是____________.【答案】【解析】令,则即的范围是点睛:利用导数解抽象函数不等式,实质是利用导数研究对应函数单调性,而对应函数需要构造. 构造辅助函数常根据导数法则进行:如构造,构造,构造,构造等9.已知函数,若存在非零实数使得,则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答案】【解析】由题意得即因此点睛:在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要特别注意“拆、拼、凑”等技巧,使其满足基本不等式中“正”(即条件要求中字母为正数)、“定”(不等式的另一边必须为定值)、“等”(等号取得的条件)的条件才能应用,否则会出现错误.10.集合中有____________对相邻的自然数,它们相加时将不出现进位的情形.【答案】167【解析】考虑从1000到1999,这些数中,个位为0、1、2、3、4且十位为0、1、2、3、4且百位为0、1、2、3、4时不发生进位,否则会发生进位.还有,末位为9、99、999时,也不发生进位.因此从1000到1999(实际是2000,即最后一对是【1999、2000】)中,共有:5×5×5 + 5×5 + 5 + 1= 156对考虑从2000到2017,这些数中,有5+6=11对,所以共有156+11=167对二、解答题1.求的值.【答案】【解析】解:2.如图,圆和圆相交于点,半径、半径所在直线分别与圆、圆相交于点,过点作的平行线分别与圆、圆相交于点.证明:.【答案】见解析【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平角得三点共线,根据同弦所对角相等得四点共圆.根据四点共圆性质得,即得,同理可得,根据等量性质得.试题解析:解:延长、分别与圆、圆相交于点,连结.则,所以三点共线.又,于是四点共圆.故,从而,因此,同理.所以.3.设点,是正三角形,且点在曲线上.(1)证明:点关于直线对称;(2)求的周长.【答案】(1)见解析(2)的周长为.【解析】(1)即证,由,可化简得证(2)设,则.由化简得,其中,解得,反代即得,的周长为.试题解析:(1)证明:设上一点为,则其与点的距离满足.由,知,化简得,所以,,点关于直线对称.(2)解:设,则.则,而,令,由是正三角形有得,解得或(舍去),所以,的周长为.4.设是正数数列,,且.求证:.【答案】见解析【解析】放缩证明:先证,再证.前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后面用导数求证,再令,则有.由裂项相消法求和可得结论试题解析: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时,,①当时,,上述结论成立;②设时,成立,则当时所以当时,结论也成立.综合①②得,对任意的,都有.当时,;当时,.下面证明:,即证明.设函数,则,所以在上是增函数,所以恒成立,即.令,则有.故所以.综上可得.。
江苏高中数学竞赛试题
江苏高中数学竞赛试题江苏高中数学竞赛是一项旨在选拔和培养具有数学天赋和潜力的高中生的竞赛活动。
以下是一份模拟的江苏高中数学竞赛试题,包含多种题型,以供参考: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30分)1.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实数集R的子集?A. 有理数集QB. 整数集ZC. 无理数集D. 复数集C2. 如果函数\( f(x) = 2x^2 - 3x + 1 \),那么\( f(-1) \)的值是:A. 0B. 4C. 6D. 83. 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为1,公差为2,求第10项的值:A. 19B. 20C. 21D. 224. 圆的半径为5,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3,求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A. 相切B. 相交C. 相离D. 无法确定5. 已知三角形ABC的三边长分别为3, 4, 5,判断三角形的形状:A. 锐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等边三角形6. 函数\( y = \sin(x) + \cos(x) \)的值域是:A. \( (-1, 1) \)B. \( (-\sqrt{2}, \sqrt{2}) \)C. \( (-2, 2) \)D. \( (-1, \sqrt{2}) \)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20分)7. 已知\( \cos(\alpha) = \frac{3}{5} \),且\( \alpha \)在第一象限,求\( \sin(\alpha) \)的值。
8. 一个等比数列的前三项和为34,第二项是第一项的两倍,求这个等比数列的首项。
9. 将圆心在原点,半径为1的圆,沿x轴正方向平移3个单位,求平移后圆的方程。
10. 已知函数\( f(x) = x^3 - 3x \),求导数\( f'(x) \)。
三、解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1. 解不等式:\( |x - 2| + |x + 3| > 8 \)。
12. 证明:对于任意实数\( x \),\( e^x \geq x + 1 \)。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目录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目录高中数学的学习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以其科学的编排和丰富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系统而全面的数学知识体系。
必修一:集合与函数概念在这一模块中,学生首先接触到集合的概念,包括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间的关系以及集合的运算等。
接着,引入函数的概念,学习函数的定义、函数的表示法以及函数的基本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等。
通过具体的函数实例,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加深对函数的理解和应用。
必修二: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立体几何初步部分,学生将学习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则涵盖了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等内容,通过建立坐标系,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进行求解,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必修三:算法初步、统计、概率算法初步让学生了解算法的概念、程序框图以及基本的算法语句,为后续学习计算机编程打下基础。
统计部分主要包括随机抽样、用样本估计总体、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等。
概率部分则介绍了随机事件的概率、古典概型、几何概型等基本概率模型。
必修四: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三角函数是这一模块的重点,学生学习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以及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和差角公式等。
平面向量部分包括向量的概念、线性运算、数量积等内容。
三角恒等变换则是对三角函数公式的进一步推导和应用。
必修五: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解三角形部分,学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三角形中的边和角的问题。
数列章节中,学习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 n项和公式以及数列的递推关系。
不等式主要涉及一元二次不等式、基本不等式等内容,培养学生的不等式求解和应用能力。
选修 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常用逻辑用语介绍命题、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等概念。
圆锥曲线与方程深入研究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
导数及其应用部分,学生学习导数的概念、导数的运算以及导数在研究函数单调性、极值、最值等方面的应用。
2022江苏省数学高中竞赛试题及答案
2022江苏省数学高中竞赛试题及答案
1、2022江苏省数学高中竞赛试题:
(1)一元二次方程问题:设a>0,b>0,求方程ax2+bx+1=0的解
尽管方程的系数都是正数,但是有可能结果不存在,由于一元二次方
程式有两个解,我们可以将ax2+bx+1=0等式整理成bx2+(a+1)x+1=0,
接着利用判别式b2-4*(a+1)*1来求解。
当b2-4*(a+1)*1<0时,方程
ax2+bx+1=0无解;当b2=4*(a+1)*1时,方程ax2+bx+1=0有两个有界
实根;当b2-4*(a+1)*1>0时,方程ax2+bx+1=0有两个不同实根。
(2)函数图像折线图题:已知函数y=x2+2x+1的图像经过点A(2,5),B(4,11),C(6,17)。
求函数的表达式
sd每点坐标的横坐标都相差两个单位,而纵坐标的增加值为六个单位,这一个特点表明,函数的表达式是y=x^2+6x,即y=x^2+2x+1,表示函数
的图像是折线图。
2、2022江苏省数学高中竞赛试题答案:
(1)一元二次方程问题:当b2-4*(a+1)*1<0时,方程ax2+bx+1=0无解;当b2=4*(a+1)*1时,方程ax2+bx+1=0有两个有界实根;当b2-
4*(a+1)*1>0时,方程ax2+bx+1=0有两个不同实根,其解分别为x1=1-(a+1)/b,x2=1+(a+1)/b;
(2)函数图像折线图题:y=x^2+6x,即y=x^2+2x+1,表示函数的图像是折线图。
(完整版)高中数学苏教版教材目录(必修+选修)
苏教版-----------------------------------必修1----------------------------------- 第1章集合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1.2子集、全集、补集1.3交集、并集第2章函数2.1函数的概念2.1.1函数的概念和图象2.1.2函数的表示方法2.2函数的简单性质2.2.1函数的单调性2.2.2函数的奇偶性2.3映射的概念第3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3.1指数函数3.1.1分数指数幂3.1.2指数函数3.2对数函数3.2.1对数3.2.2对数函数3.3幂函数3.4函数的应用3.4.1函数与方程3.4.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必修2----------------------------------- 第1章立体几何初步1.1空间几何体1.1.1棱柱、棱锥和棱台1.1.2圆柱、圆锥、圆台和球1.1.3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1.1.4直观图画法1.2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2.1平面的基本性质1.2.2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平行直线2.异面直线1.2.3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1.直线与平面平行2.直线与平面垂直1.2.4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1.两平面平行2.平面垂直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1.3.1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1.3.2空间几何体的体积第2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2.1直线与方程2.1.1直线的斜率2.1.2直线的方程1.点斜式2.两点式3.一般式2.1.3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2.1.4两条直线的交点2.1.5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2.1.6点到直线的距离2.2圆与方程2.2.1圆的方程2.2.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2.3圆与圆的位置关系2.3空间直角坐标系2.3.1空间直角坐标系2.3.2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必修3----------------------------------- 第1章算法初步1.1算法的意义1.2流程图1.2.1顺序结构1.2.2选择结构1.2.3循环结构1.3基本算法语句1.3.1赋值语句1.3.2输入、输出语句1.3.3条件语句1.3.4循环语句1.4算法案例第2章统计2.1抽样方法2.1.1简单随机抽样1.抽签法2.随机数表法2.1.2系统抽样2.1.3分层抽样2.2总体分布的估计2.2.1频率分布表2.2.2频率分布直方图与折线图2.2.3茎叶图2.3总体特征数的估计2.3.1平均数及其估计2.3.2方差与标准差2.4线性回归方程第3章概率3.1随机事件及其概率3.1.1随机现象3.1.2随机事件的概率3.2古典概型3.3几何概型3.4互斥事件-----------------------------------必修4----------------------------------- 第1章三角函数1.1任意角、弧度1.1.1任意角1.1.2弧度制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2.2同角三角函数关系1.2.3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1.3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3.1三角函数的周期性1.3.2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3.3函数y=Asin(ωx+ψ)的图象1.3.4三角函数的应用第2章平面向量2.1向量的概念及表示2.2向量的线性运算2.2.1向量的加法2.2.2向量的减法2.2.3向量的数乘2.3向量的坐标表示2.3.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2.3.2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2.4向量的数量积2.5向量的应用第3章三角恒等变换3.1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3.1.1两角和与差的余弦3.1.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3.1.3两角和与差的正切3.2二倍角的三角函数3.3几个三角恒等式-----------------------------------必修5----------------------------------- 第1章解三角形1.1正弦定理1.2余弦定理1.3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第2章数列2.1数列2.2等差数列2.2.1等差数列的概念2.2.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2.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3等比数列2.3.1等比数列的概念2.3.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2.3.3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3章不等式3.1不等关系3.2一元二次不等式3.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3.1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3.3.2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3.3.3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4基本不等式2b a ab +≤)0,0(≥≥b a 3.4.1基本不等式的证明3.4.2基本不等式的应用-----------------------------------选修1-1-----------------------------------第1章 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及其关系1.1.1四种命题1.1.2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1.2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3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1.3.1量词1.3.2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 第2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圆锥曲线2.2椭圆2.2.1椭圆的标准方程2.2.2椭圆的几何性质2.3双曲线2.3.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2.3.2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2.4抛物线2.4.1抛物线的标准方程2.4.2抛物线的几何性质 2.5圆锥曲线的共同性质 第3章 导数及其应用3.1导数的概念3.1.1平均变化率3.1.2瞬时变化率——导数3.2导数的运算3.2.1常见函数的导数3.2.2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导数 3.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3.3.1单调性3.3.2极大值和极小值3.3.3最大值和最小值3.4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选修1-2-----------------------------------第1章 统计案例 1.1独立性检验 1.2回归分析第2章 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1.1合情推理2.1.2演绎推理2.1.3推理案例欣赏 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直接证明2.2.2间接证明 第3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3.1数系的扩充 3.2复数的四则运算 3.3复数的几何意义 第4章 框图 4.1流程图 4.2结构图-----------------------------------选修2-1-----------------------------------第1章 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及其关系1.1.1四种命题1.1.2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1.2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3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1.3.1量词1.3.2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 第2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圆锥曲线2.2椭圆2.2.1椭圆的标准方程2.2.2椭圆的几何性质2.3双曲线2.3.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2.3.2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2.4抛物线2.4.1抛物线的标准方程2.4.2抛物线的几何性质 2.5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2.6曲线与方程2.6.1曲线与方程2.6.2求曲线的方程2.6.3曲线的交点 第3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3.1.1空间向量及其线性运算3.1.2共面向量定理3.1.3空间向量基本定理3.1.4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3.1.5空间向量的数量积 3.2空间向量的应用3.2.1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3.2.2空间线面关系的判定3.2.3空间的角的计算-----------------------------------选修2-2-----------------------------------第一章 导数及其应用1.1导数的概念1.1.1平均变化率1.1.2瞬时变化率——导数1.2导数的运算1.2.1常见函数的导数1.2.2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导数1.2.3简单复合函数的导数1.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1.3.1单调性1.3.2极大值和极小值1.3.3最大值和最小值 1.4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5定积分1.5.1曲边梯形的面积1.5.2定积分1.5.3微积分基本定理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1.1合情推理2.1.2演绎推理2.1.3推理案例欣赏 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直接证明2.2.2间接证明 2.3数学归纳法第三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3.1数系的扩充 3.2复数的四则运算 3.3复数的几何意义-----------------------------------选修2-3-----------------------------------第一章 计数原理 1.1两个基本原理 1.2排列 1.3组合1.4计数应用题1.5二项式定理1.5.1二项式定理1.5.2二项式系数的性质及用第二章概率2.1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2.2超几何分布2.3独立性2.3.1条件概率2.3.2事件的独立性2.4二项分布2.5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2.5.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2.5.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与标准差2.6正态分布第三章统计案例3.1独立性检验3.2回归分析-----------------------------------选修4-1----------------------------------- 1.1 相似三角形的进一步认识1.1.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1.1.2相似三角形1.2 圆的进一步认识1.2.1圆周角定理1.2.2圆的切线1.2.3圆中比例线段1.2.4圆内接四边形1.3 圆锥截线1.3.1球的性质1.3.2圆柱的截线1.3.3圆锥的截线学习总结报告-----------------------------------选修4-2----------------------------------- 2.1 二阶矩阵与平面向量2.1.1矩阵的概念2.1.2二阶矩阵与平面列向量的乘法2.2 几种常见的平面变换2.2.1恒等变换2.2.2伸压变换2.2.3反射变换2.2.4旋转变换2.2.5投影变换2.2.6切变变换2.3 变换的复合与矩阵的乘法2.3.1矩阵乘法的概念2.3.2矩阵乘法的简单性质2.4 逆变换与逆矩阵2.4.1逆矩阵的概念2.4.2二阶矩阵与二元一次方程组2.5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2.6 矩阵的简单应用学习总结报告-----------------------------------选修4-4----------------------------------- 4.1 直角坐标系4.1.1直角坐标系4.1.2极坐标系4.1.3球坐标系与柱坐标系4.2 曲线的极坐标方程4.2.1曲线的极坐标方程的意义4.2.2常见曲线的极坐标方程4.3 平面坐标系中几种常见变换4.3.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平移变换4.3.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伸缩变换4.4 参数方程4.4.1参数方程的意义4.4.2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4.4.3参数方程的应用4.4.4平摆线与圆的渐开线学习总结报告-----------------------------------选修4-5----------------------------------- 5.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5.2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5.2.1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5.2.2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证明5.3 不等式的证明5.3.1比较法5.3.2综合法和分析法5.3.3反证法5.3.4放缩法5.4 几个著名的不等式5.4.1柯西不等式5.4.2排序不等式5.4.3算术-几何平均值不等式5.5 运用不等式求最大(小)值5.5.1运用算术-几何平均值不等式求最大(小)值5.5.2运用柯西不等式求最大(小)值5.6 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学习总结报告。
江苏省高中数学竞赛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高中数学竞赛试卷一、选择题(本题满分30分,每小题6分)1.如果实数m ,n ,x ,y 满足a n m =+22,b y x =+22,其中a ,b 为常数,那么mx +ny 的最大值为 ( )A .2b a +B .abC .222b a +D .222b a +2.设)(x f y =为指数函数x a y =.在P (1,1),Q (1,2),M (2,3),⎪⎭⎫ ⎝⎛41,21N 四点中,函数)(x f y =与其反函数)(1x f y -=的图像的公共点只可能是 ( ) A .P B .Q C .M D .N3.在如图的表格中,如果每格填上一个数后,每一横行成等差数列,每一纵列成等比 数列,那么z y x ++的值为 ( )A .1B .2C .3D .44.如果111C B A ∆的三个内角的余弦值分别是 222C B A ∆的三个内角的正弦值,那么 ( ) A .111C B A ∆与222C B A ∆都是锐角三角形B .111C B A ∆是锐角三角形,222C B A ∆是钝角三角形 C .111C B A ∆是钝角三角形,222C B A ∆是锐角三角形D .111C B A ∆与222C B A ∆都是钝角三角形5.设a ,b 是夹角为30°的异面直线,则满足条件“α⊆a ,β⊆b ,且βα⊥”的平面α,β( )A .不存在B .有且只有一对C .有且只有两对D .有无数对 二、填空题(本题满分50分,每小题10分)6.设集合[]{}{}222<==-=x x B x x x A 和,其中符号[]x 表示不大于x 的最大整数,则A B =___________________.7.同时投掷三颗骰子,于少有一颗骰子掷出6点的概率是P =____________(结果要求写成既约分数). 8.已知点O 在ABC ∆内部,022=++OC OB OA .OCB ABC ∆∆与的面积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9.与圆0422=-+x y x 外切,且与y 轴相切的动圆圆心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在ABC ∆中,若tan A tan B =tan A tan C +tanctan B ,则 222c b a +=______________.三、解答题(本题满分70分,各小题分别为15分、15分、20分、20分)1 20.5 1 xyz11.已知函数c bx x x f ++-=22)(在1=x 时有最大值1,n m <<0,并且[]n m x ,∈时,)(x f 的取值范围为⎥⎦⎤⎢⎣⎡m n 1,1. 试求m ,n 的值.12.A 、B 为双曲线19422=-y x 上的两个动点,满足0=⋅OB OA 。
高中数学竞赛校本教材——§16排列,组合
高中数学竞赛校本教材§16排列,组合1.排列组合题的求解策略(1)排除:对有限条件的问题,先从总体考虑,再把不符合条件的所有情况排除,这是解决排列组合题的常用策略.(2)分类与分步有些问题的处理可分成若干类,用加法原理,要注意每两类的交集为空集,所有各类的并集是全集;有些问题的处理分成几个步骤,把各个步骤的方法数相乘,即得总的方法数,这是乘法原理.(3)对称思想:两类情形出现的机会均等,可用总数取半得每种情形的方法数.(4)插空:某些元素不能相邻或某些元素在特殊位置时可采用插空法.即先安排好没有限制条件的元素,然后将有限制条件的元素按要求插入到排好的元素之间.(5)捆绑:把相邻的若干特殊元素“捆绑”为一个“大元素”,然后与其它“普通元素”全排列,然后再“松绑”,将这些特殊元素在这些位置上全排列.(6)隔板模型:对于将不可辨的球装入可辨的盒子中,求装的方法数,常用隔板模型.如将12个完全相同的球排成一列,在它们之间形成的11个缝隙中任意插入3块隔板,把球分成4堆,分别装入4个不同的盒子中的方法数应为311C ,这也就是方程12=+++d c b a 的正整数解的个数.2.圆排列(1)由},,,,{321n a a a a A =的n 个元素中,每次取出r 个元素排在一个圆环上,叫做一个圆排列(或叫环状排列).(2)圆排列有三个特点:(i )无头无尾;(ii )按照同一方向转换后仍是同一排列;(iii )两个圆排列只有在元素不同或者元素虽然相同,但元素之间的顺序不同,才是不同的圆排列.(3)定理:在},,,,{321n a a a a A =的n 个元素中,每次取出r 个不同的元素进行圆排列,圆排列数为rP r n . 3.可重排列允许元素重复出现的排列,叫做有重复的排列.在m 个不同的元素中,每次取出n 个元素,元素可以重复出现,按照一定的顺序那么第一、第二、…、第n 位是的选取元素的方法都是m 种,所以从m 个不同的元素中,每次取出n 个元素的可重复的排列数为nm . 4.不尽相异元素的全排列如果n 个元素中,有1p 个元素相同,又有2p 个元素相同,…,又有s p 个元素相同(n p p p s ≤+++ 21),这n 个元素全部取的排列叫做不尽相异的n 个元素的全排列,它的排列数是!!!!21s p p p n ⋅⋅⋅ 5.可重组合(1)从n 个元素,每次取出p 个元素,允许所取的元素重复出现p ,,2,1 次的组合叫从n 个元素取出p 个有重复的组合.(2)定理:从n 个元素每次取出p 个元素有重复的组合数为:r p n p n C H )1(-+=.例题讲解1.数1447,1005,1231有某些共同点,即每个数都是首位为1的四位数,且每个四位数中恰有两个数字相同,这样的四位数共有多少个?2.有多少个能被3整除而又含有数字6的五位数?3.有n2个人参加收发电报培训,每两人结为一对互发互收,有多少种不同的结对方式?4.将1 n个不同的小球放入n个不同的盒子中,要使每个盒子都不空,共有多少种放法?5.在正方体的8个顶点,12条棱的中点,6个面的中心及正方体的中心共27个点中,共线的三点组的个数是多少个?6.用8个数字1,1,7,7,8,8,9,9可以组成不同的四位数有多少个?7.用E D C B A ,,,,五种颜色给正方体的各个面涂色,并使相邻面必须涂不同的颜色,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涂色方式?8.某种产品有4只次品和6只正品(每只产品可区分),每次取一只测试,直到4只次品全部测出为止.求最后一只次品在第五次测试时被发现的不同情形有多少种?9.在平面上给出5个点,连结这些点的直线互不平行,互不重合,也互不垂直,过每点向其余四点的连线作垂线,求这此垂线的交点最多能有多少个?10.位政治家举行圆桌会议,两位互为政敌的政治家不愿相邻,其入坐方法有多少种?11.某城市有6条南北走向的街道,5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如果有人从城南北角(图A点)走到东南角中B点最短的走法有多少种?12.用4个1号球,3个2号球,2个3号球摇出一个9位的奖号,共有多少种可能的号码?r ).13.将r个相同的小球,放入n个不同的盒子(n(1)有多少种不同的放法?(2)如果不允许空盒应有多少种不同的放法?14.8个女孩和25个男孩围成一圈,任意两个女孩之间至少站着两个男孩.(只要把圆旋转一下就重合的排列认为是相同的)课后练习1.8次射击,命中3次,其中愉有2次连续命中的情形共有( )种(A )15 (B )30 (C )48 (D )602.在某次乒乓球单打比赛中,原计划每两名选手恰比赛一场,但有3名选手各比赛了2场之后就退出了,这样,全部比赛只进行了50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高中数学竞赛校本教材[全套](共30讲,含详细答案)-苏教版目录§1数学方法选讲(1) (1)§2数学方法选讲(2) (11)§3集合 (22)§4函数的性质 (30)§5二次函数(1) (41)§6二次函数(2) (55)§7指、对数函数,幂函数 (63)§8函数方程 (73)§9三角恒等式与三角不等式 (76)§10向量与向量方法 (85)§11数列 (95)§12递推数列 (102)§13数学归纳法 (105)§14不等式的证明 (111)§15不等式的应用 (122)§16排列,组合 (130)§17二项式定理与多项式 (134)§18直线和圆,圆锥曲线 (143)§19立体图形,空间向量 (161)§20平面几何证明 (173)§21平面几何名定理 (180)§22几何变换 (186)§23抽屉原理 (194)§24容斥原理 (205)§25奇数偶数 (214)§26整除 (222)§27同余 (230)§28高斯函数 (238)§29覆盖 (245)§29涂色问题 (256)§30组合数学选讲 (265)§1数学方法选讲(1)同学们在阅读课外读物的时候,或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书上的例题或老师讲解的例题他都能听懂,但一遇到没有见过面的问题就不知从何处入手。
看来,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能在竞赛中有所作为,首先得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学习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例题讲解一、从简单情况考虑华罗庚先生曾经指出: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原始而又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
从简单情况考虑,就是一种以退为进的一种解题策略。
1. 两人坐在一张长方形桌子旁,相继轮流在桌子上放入同样大小的硬币。
条件是硬币一定要平放在桌子上,后放的硬币不能压在先放的硬币上,直到桌子上再也放不下一枚硬币为止。
谁放入了最后一枚硬币谁获胜。
问:先放的人有没有必定取胜的策略?2.线段AB上有1998个点(包括A,B两点),将点A染成红色,点B染成蓝色,其余各点染成红色或蓝色。
这时,图中共有1997条互不重叠的线段。
问:两个端点颜色相异的小线段的条数是奇数还是偶数?为什么?3.1000个学生坐成一圈,依次编号为1,2,3,…,1000。
现在进行1,2报数:1号学生报1后立即离开,2号学生报2并留下,3号学生报1后立即离开,4号学生报2并留下……学生们依次交替报1或2,凡报1的学生立即离开,报2的学生留下,如此进行下去,直到最后还剩下一个人。
问:这个学生的编号是几号?4.在6×6的正方形网格中,把部分小方格涂成红色。
然后任意划掉3行和3列,使得剩下的小方格中至少有1个是红色的。
那么,总共至少要涂红多少小方格?二、从极端情况考虑从问题的极端情况考虑,对于数值问题来说,就是指取它的最大或最小值;对于一个动点来说,指的是线段的端点,三角形的顶点等等。
极端化的假设实际上也为题目增加了一个条件,求解也就会变得容易得多。
5.新上任的宿舍管理员拿着20把钥匙去开20个房间的门,他知道每把钥匙只能打开其中的一个门,但不知道哪一把钥匙开哪一个门,现在要打开所有关闭的20个门,他最多要开多少次?6.有n名(n≥3)选手参加的一次乒乓球循环赛中,没有一个全胜的。
问:是否能够找到三名选手A,B,C,使得A胜B,B胜C,C胜A?7.n(n≥3)名乒乓球选手单打比赛若干场后,任意两个选手已赛过的对手恰好都不完全相同。
试证明,总可以从中去掉一名选手,而使余下的选手中,任意两个选手已赛过的对手仍然都不完全相同。
8.在一个8×8的方格棋盘的方格中,填入从1到64这64个数。
问:是否一定能够找到两个相邻的方格,它们中所填数的差大于4?三、从整体考虑从整体上来考察研究的对象,不纠缠于问题的各项具体的细节,从而能够拓宽思路,抓住主要矛盾,一举解决问题。
9.右图是一个4×4的表格,每个方格中填入了数字0或1。
按下列规则进行―操作‖:每次可以同时改变某一行的数字:1变成0,0变成1。
问:能否通过若干次―操作‖使得每一格中的数都变成1?10.有三堆石子,每堆分别有1998,998,98粒。
现在对这三堆石子进行如下的―操作‖:每次允许从每堆中各拿掉一个或相同个数的石子,或从任一堆中取出一些石子放入另一堆中。
按上述方式进行―操作‖,能否把这三堆石子都取光?如行,请设计一种取石子的方案;如不行,请说明理由。
11.我们将若干个数x,y,z,…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记为max(x,y,z,…)和min(x,y,z,…)。
已知a+b+c+d+e+f+g=1,求min[max(a+b+c,b+c+d,c+d+e,d+e+f,e+f+g)]课后练习1.方程x1+x2+x3+…+x n-1+x n=x1x2x3…x n-1x n一定有一个自然数解吗?为什么?2.连续自然数1,2,3,…,8899排成一列。
从1开始,留1划掉2和3,留4划掉5和6……这么转圈划下去,最后留下的是哪个数?3.给出一个自然数n,n的约数的个数用一个记号A(n)来表示。
例如当n=6时,因为6的约数有1,2,3,6四个,所以A(6)=4。
已知a1,a2,…,a10是10个互不相同的质数,又x 为a1,a2,…,a10的积,求A(x)。
4.平面上有100个点,无三点共线。
将某些点用线段连结起来,但线段不能相交,直到不能再连结时为止。
问:是否存在一个以这些点中的三个点为顶点的三角形,它的内部没有其余97个点中的任何一个点?5.在一块平地上站着5个小朋友,每两个小朋友之间的距离都不相同,每个小朋友手上都拿着一把水枪。
当发出射击的命令后,每人用枪射击距离他最近的人。
问:射击后有没有一个小朋友身上是干的?为什么?6.把1600粒花生分给100只猴子,请你说明不管怎样分,至少有4只猴子分的花生一样多。
7.有两只桶和一只空杯子。
甲桶装的是牛奶,乙桶装的是酒精(未满)。
现在从甲桶取一满杯奶倒入乙桶,然后从乙桶取一满杯混合液倒入甲桶,这时,是甲桶中的酒精多,还是乙桶中的牛奶多?为什么?8.在黑板上写上1,2,3,…,1998。
按下列规定进行―操作‖:每次擦去其中的任意两个数a 和b,然后写上它们的差(大减小),直到黑板上剩下一个数为止。
问:黑板上剩下的数是奇数还是偶数?为什么?课后练习答案1.有。
解:当n=2时,方程x1+x2=x1x2有一个自然数解:x1=2,x2=2;当n=3时,方程x1+x2+x3=x1x2x3有一个自然数解:x1=1,x2=2,x3=3;当n=4时,方程x1+x2+x3+x4=x1x2x3x4有一个自然数解:x1=1,x2=1,x3=2,x4=4。
一般地,方程x1+x2+x3+…+x n-1+x n=x1x2x3…x n-1x n有一个自然数解:x1=1,x2=1,…,x n-2=1,x n-1=2,x n=n。
2.3508。
解:仿例3。
当有3n个数时,留下的数是1号。
小于8899的形如3n的数是38=6561,故从1号开始按规则划数,划了8899-6561=2338(个)数后,还剩下6561个数。
下一个要划掉的数是2388÷2×3+1=3507,故最后留下的就是3508。
3.1024。
解:质数a1有2个约数:1和a,从而A(a1)=2;2个质数a1,a2的积有4个约数:1,a1,a2,a1a2,从而A(a1×a2)=4=22;3个质数a1,a2,a3的积有8个约数:1,a1,a2,a3,a1a2,a2a3,a3a1,a1a2a3,从而A(a1×a2×a3)=8=23;……于是,10个质数a1,a2,…,a10的积的约数个数为A(x)=210=1024。
4.存在。
提示:如果一个三角形内还有别的点,那么这个点与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还能连结,与已―不能再连结‖矛盾。
5.有。
解:设A和B两人是距离最近的两个小朋友,显然他们应该互射。
此时如果有其他的小朋友射向他们中的一个,即A,B中有一人挨了两枪,那么其他三人中必然有一人身上是干的。
如果没有其他的小朋友射向A或B,那么我们再考虑剩下的三个人D,E,F:若D,E的距离是三人中最近的,则D,E互射,而F必然射向他们之间的一个,此时F身上是干的。
6.假设没有4只猴子分的花生一样多,那么至多3只猴子分的花生一样多。
我们从所需花生最少情况出发考虑:得1粒、2粒、3粒……32粒的猴子各有3只,得33粒花生的猴子有1只,于是100只猴子最少需要分得花生3×(0+1+2+…+32)+33=1617(粒),现在只有1600粒花生,无法使得至多3只猴子分的花生一样多,故至少有4只猴子分的花生一样多。
7.一样多。
提示:从整体看,甲、乙两桶所装的液体的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甲桶里有多少酒精,就必然倒出了同样体积的牛奶入乙桶。
所以,甲桶中的酒精和乙桶中的牛奶一样多。
8.奇数。
解:黑板上开始时所有数的和为S=1+2+3+…+1998=1997001,是一个奇数,而每一次―操作‖,将(a+b)变成了(a-b),实际上减少了2b,即减少了一个偶数。
因为从整体上看,总和减少了一个偶数,其奇偶性不变,所以最后黑板上剩下一个奇数。
例题答案:1.分析与解:如果桌子大小只能容纳一枚硬币,那么先放的人当然能够取胜。
然后设想桌面变大,注意到长方形有一个对称中心,先放者将第一枚硬币放在桌子的中心,继而把硬币放在后放者所放位置的对称位置上,这样进行下去,必然轮到先放者放最后一枚硬币。
2.分析:从最简单的情况考虑:如果中间的1996个点全部染成红色,这时异色线段只有1条,是一个奇数。
然后我们对这种染色方式进行调整:将某些红点改成蓝点并注意到颜色调整时,异色线段的条数随之有哪些变化。
由于颜色的调整是任意的,因此与条件中染色的任意性就一致了。
解:如果中间的1996个点全部染成红色,这时异色线段仅有1条,是一个奇数。
将任意一个红点染成蓝色时,这个改变颜色的点的左右两侧相邻的两个点若同色,则异色小线段的条数或者增加2条(相邻的两个点同为红色),或者减少2条(相邻的两个点同为蓝色);这个改变颜色的点的左右两侧相邻的两个点若异色,则异色小线段的条数不变。
综上所述,改变任意个点的颜色,异色线段的条数的改变总是一个偶数,从而异色线段的条数是一个奇数。
3.分析:这个问题与上一讲练习中的第8题非常相似,只不过本例是报1的离开报2的留下,而上讲练习中相当于报1的留下报2的离开,由上讲练习的结果可以推出本例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