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4.2 地貌的观察学案设计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5.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地貌研究者、城市规划师等角色,针对某一地貌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并撰写讨论报告。此举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制作地貌知识卡片:要求学生将本章节所学的主要地貌类型、特点、形成原因等制作成知识卡片,以便于复习和巩固知识。
4.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能存在分工不均、讨论效率低下等问题,教师需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与指导,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质量。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长,教师应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地貌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地貌的分类及特点:学生需掌握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主要地貌类型的特征,并能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
重难点突破设想:运用动画、模型等教学资源,形象地展示地貌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地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地貌实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突破设想: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貌类型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总结各自特点,形成直观认识。
2.地貌观察方法:学生需学会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观察地貌,并能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进行地貌数据分析。
重难点突破设想: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结合GIS软件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貌观察方法。
3.地貌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学生需理解地貌形成的过程,掌握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1.完成课本第4.2节后的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以检验对地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4.2地貌的观察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课 程 标 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 习 目 标1.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2.通过野外考察、调查等方式,了解地貌观察的顺序,能够在野外选择观察点进行地貌观察。
3.了解地貌观察的内容,描述所观察地貌的特征。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1.地貌形态与规模(1)形态:千姿百态——各种地貌混杂在一起。
(2)规模:大小不等——较大地貌往往由________的地貌组合而成。
2.观察描述(1)选址:选择________比较广阔的地方。
(2)顺序:⎩⎪⎨⎪⎧从 到微观从 到(3)手段:利用________图、________影像等辅助观察。
【判断】(1)一般山地规模比山峰大。
( ) (2)高原上可能有山脉或丘陵。
( ) (3)云贵高原上地势平坦开阔。
( ) (4)观察石钟乳可利用地形图进行。
( )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1.高度(1)绝对高度⎩⎪⎨⎪⎧获得: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应用: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2)相对高度:反映地面的________状况。
2.坡度 (1)坡度:①表示: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________的比值。
②应用⎩⎪⎨⎪⎧影响坡地耕作影响交通建设(2)坡向:应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
3.其他内容: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
【判断】(1)一般而言,山脉的绝对高度与相对高度相等。
( )(2)坡度大的地形,相对高度也越大。
( )(3)青岛海边有一典型地貌叫“石老人”,这种描述主要是观察地貌的形状。
( )【方法技巧】地貌观察者的视野范围的影响因素(1)通视问题。
(2)观察线路的确定。
【温馨提示】1.地貌的相对等级(1)巨型地貌:大陆、洋盆。
(2)大型地貌:陆地上的山岳、平原、盆地等。
(3)中型地貌:山岳分为河谷、分水岭。
(4)小型地貌:河谷分为阶地、坡地。
(5)微型地貌:小型地貌更低一级的地势起伏。
2.地貌的基本要素(1)地形面:地表具有不同坡度的面。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二)讲授新知
1.地貌类型及成因:
-介绍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基本地貌类型;
-分析各种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如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等;
-结合教材图片和实例,加
-介绍地形图分析、实地考察等基本地貌观察方法;
-演示如何运用GIS软件进行地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提出对家乡地貌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建议。
3.制作一份地貌知识手抄报,内容包括地貌类型、成因、观察方法、演变过程等,要求图文并茂,创意新颖。
4.分组进行地貌观察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个典型的地貌景观进行实地考察,并完成以下任务:
-拍摄地貌景观照片,标注地貌类型和成因;
-分析地貌景观的特点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地貌的基本规律和演变过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GIS软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对地貌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描述地貌的基本类型,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并了解其形成原因;
2.掌握地貌观察的基本方法,如地形图分析、实地考察等,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进行地貌分析;
3.运用地貌知识解释实际地貌现象,如河流侵蚀、沉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引导学生了解地貌观察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地貌演变过程:
-讲解地貌演变的基本规律,如河流侵蚀、沉积作用等;
-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貌演变的影响,以案例形式呈现;
4.2地貌的观察地貌观察的顺序和内容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同步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鼓励学生将地貌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地貌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2.提出问题:“你们对黄土高原有什么了解?为什么黄土高原的地貌如此独特?”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察观念,懂得地貌观察不仅是一种科学方法,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3.通过对地貌观察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4.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壮丽景色,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貌的神奇与美丽。
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探讨黄土高原的形成、演变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4.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品质。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项地貌观察任务。
2.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积极沟通、协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2.设计具体的地理情境,如模拟黄土高原的降雨过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地貌观察的重要性。
3.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如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激发学生对地貌观察的兴趣和热情。
4.创设互动交流平台,让学生分享自己收集到的地貌观察资料,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交流。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关于地貌观察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貌观察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4.2地貌的观察地貌观察内容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地貌观察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运用观察、描述、分析等手段,对不同的地貌特征进行观察和判断。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通过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地貌观察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地理知识。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地貌观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
2.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4.2地貌的观察地貌观察内容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貌的观察”,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的地貌特征,理解地貌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掌握地貌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在案例背景中,我们以我国著名的黄山、张家界等地貌景观为例,让学生了解这些地貌的形成过程,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地貌现象,如城市地貌、河流地貌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2.通过对黄山、张家界等地貌景观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了解地貌的形成原因和过程,掌握地貌的基本分类和特征。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敏感度,提高他们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分析等方法,对地貌特征进行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与理论性的完美结合:本节课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地貌观察的方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地理:4.2 地貌的观察 学案设计
地貌的观察【学习目标】1.学会利用景观图和示意图来说明不同地貌观察的方法。
(区域认知)2.学会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分析地貌高度和坡度特征。
(综合思维)3.利用各种图表分析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形成对地表形态的科学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性。
(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学习重难点】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常见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过程】一、知识体系导引二、学前预习知识点一:地貌观察的顺序观察地貌时,宜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
一般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山岭、河谷等;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也可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或无人机等辅助观察。
知识链接:12.海拔和相对高度(1)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例如,甲点海拔为1500米;乙点海拔为500米。
(2)相对高度:地面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
例如,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为1000米。
知识点二:地貌观察的内容1.高度与地貌高度和坡度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
高度包括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绝对高度可以通过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2.坡度与地貌地表的各种形态都是由坡和近似水平的面组成。
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观察坡度和坡向。
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观察坡向时应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
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3.综合观察地貌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例如,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陡峻;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平缓。
除了观察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态要素,还要注意观察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
无论是单一地貌,还是区域地貌,还要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例如,我国西南山区地面起伏较大,地形较为破碎。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4.2地貌的观察学案
其次节地貌的观看学习目标核心素养目标1.了解地貌观看的根本挨次。
2.把握标准记录、描述观看结果的方法。
地理实践力:观看、识别、描述不同地貌特征,具备肯定的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力量。
区域认知:能够描述不同区域地貌景观的观看方式。
综合思维:能够描述分析不同地貌景观的特点及成因。
人地协调观:分析地貌和人类活动的联系,合理利用地貌,促进经济开展。
本节要点1.观看地貌可依据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挨次进行。
2.高度、坡度、坡向等是地貌观看的重要内容。
自主梳理一、地貌观看的挨次1.原那么:宜选择一个视野比拟__宽阔__的地方,依据从__宏观__到__微观__、从面到点的挨次进行观看。
2.步骤观看视野内__大__的地貌―→观看和描述__次一级__地貌―→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二、地貌观看的内容1.高度(1)类型:包括肯定高度和__相对高度__。
(2)请把不同高度类型及其作用连起来:2.坡度(1)坡的形态:主要是__坡度__和坡向。
(2)坡度的作用:划分__坡__的重要标准。
(3)坡度的表示:坡度大小一般用__坡度角__来表示,或者__垂直距离__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
(4)坡度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坡地耕作易引发__水土流失__;对交通线路影响。
3.坡向的观看:重点关注__阳坡__和阴坡,迎风坡和__背风坡__。
4.其他形态要素:外形、__面积__、空间分布状况等。
合作探究学问点地貌观看的挨次┃┃问题探究__■某地理学习小组前往某地进行地理考察。
以下图为该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据此探究以下问题:(1)找出图中最正确观看点,并说明推断理由。
(2)观看该地地貌时,宏观地貌有哪些?(3)观看该地地貌时,较小的地貌有哪些?提示:(1)①④。
海拔最高,视野最开阔。
(2)山地、丘陵、平原等。
(3)山峰、河谷等。
┃┃归纳拓展__■1.地貌观看的方法观看地点视野比拟宽阔的地方观看挨次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一般步骤观看视野内大的地貌(山地、平原等)↓观看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山岭、河谷等)↓描述更小的地貌特征(河岸、悬崖等)帮助工具地形图、遥感影像等地貌类型根本特征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较为平直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局部较和缓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较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高原海拔高(1 0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非常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盆地海拔没有肯定标准,四周等高线较密集,数值大;中间等高线较稀疏,数值小海岸线海拔为0米┃┃典例剖析__■例题1通过野外考察,可以提高同学的地理实践力。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8.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结合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引导学生形成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增强保护地貌资源的意识。
9.课后拓展,提高素养:布置课后作业和拓展任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地貌知识,提高地理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学习地貌的基本知识和观察方法。
2.通过小组讨论、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GIS软件、遥感图像等,提高学生对地貌现象的认知和理解。
4.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增强保护地貌资源的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团队精神。
。
二、学情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于地貌的深入理解和观察方法的掌握仍有待提高。因此,本章节将从基本地貌知识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地貌的观察和分析方法。考虑到学生们的实际水平,教学过程中将注重培养他们运用GIS软件进行地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4.教学语言:以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
五、作业布置
1.结合课堂所学,请学生绘制一幅身边的典型地貌图,并简要说明其形成原因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绘制地貌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力,加深对地貌知识的理解。
2.请学生选取一个感兴趣的地貌现象,通过网络或图书馆等途径查阅相关资料,撰写一篇关于该地貌形成、观察方法及其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短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巩固地貌知识。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
第四章地貌第2节地貌的观察【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2019)地理1第四章《地貌》第二节地貌的观察。
本节教材重点讲述野外观察地貌的基本方法,解决“怎么看”的问题,“地貌的观察”注重地理实践力的养成,为学生实地观察和辨识地貌类型、描述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提供方法上的指导。
【教学目标和要求】1.了解地貌观察的顺序,能够在野外选择地貌观察点并确定地貌观察顺序2.了解地貌观察的主要内容,能够在野外实地观察和描述3一4种地貌。
【重点和难点】重点:地貌观察的方法难点:观察坡度、坡向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貌的观察教学过程】情境创设:100多年前,詹天佑主持修建我国首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
他在勘测八达岭线路段时,发现该路段地形坡度大,火车爬坡困难。
他巧妙地将线路设计成“人”字形,不仅解决了这一问题,还成为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杰作。
【情境1】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脐橙产业园,为什么要在斜坡上开梯田种脐橙树?【情境2】天山不同坡向处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一、地貌观察的顺序1.地貌的规模地貌千姿百态,规模大小不等;规模较大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例如,在高原上,可能既有连绵的山脉和低缓的丘陵,也有宽广的盆地;山脉中可能既有陡峭的山峰,也有深切的河谷。
2.地貌观察的方法观察地貌时,宜选择个视野较广阔的地方,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
①一般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②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山岭、河谷等;③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借助地形图、无人机、遥感影像等进行辅助观察。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1.高度高度包括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绝对高度一般是指海拔,海拔是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指两地的高差。
(1)绝对高度可以通过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2)相对高度可以利用绝对高度,通过计算获得,能够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以上海岸地貌的观察与识别,我们主要通过形态特征来观察地貌的。
给出海岬最初的形态和被侵蚀后的形态图,问海岸被侵蚀的碎屑物质去了哪里?引出海岸堆积地貌。
观察海岸堆积地貌应该去哪里观察,观察什么?
总结:海岸堆积地貌一般在海湾处堆积,观察海岸堆积地貌应该去海湾处。
给出三幅海滩的景观照片
【提问5】都是海滩吗,有什么不同?
总结:颗粒物的大小不一样,海滩按照颗粒物的大小可以划分为砾滩、沙滩和泥滩。
可以通过观察海滩的物质组成,从而来识别海岸堆积地貌是沙滩、砾滩还是泥滩。
【视频1】观看三亚附近海岸海湾和海岬处的地貌类型视频,总结海岸地貌的观察顺序。
总结:观察地貌时,应该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观察。
一般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海湾,海岬。
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穴,
海蚀拱桥。
最后描述物质组成。
如,海滩可以根据物质组成分为砾滩、沙滩和泥滩。
【提问6】
以海岸地貌的观察为例,明确了地貌观察的顺序,应从宏观到围微观,从点到面进行观察。
观察海岸地貌主要从位置、形态和物质组成进行了观察,从而来识别地貌。
野外地貌观察的内容还有哪些呢?
给出中国五大地形,引出地貌观察的内容——高度。
4.2地貌的观察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评价方式多元化:本节课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地理素养。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发展潜能。同时,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自评也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鼓励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提出新观点、新方法。
三、教学策略
(一)情地感受地貌的壮观和美丽。
2.通过虚拟现实技术(VR),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地貌的形成过程,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如农业、城市建设、交通发展等。
4.鼓励学生开展地理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地貌的形成原因、分类及观察方法等。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貌观察方法,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共同分析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4.开展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地理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2.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发展潜能。
4.结合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地理素养。
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四章地貌:第二节地貌的观察》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四章地貌:第二节地貌的观察》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通过地貌观察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地貌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综合思维: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学的综合分析方法,从形态、成因、分布等多个角度观察和分析地貌特征,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3.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考察或模拟观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观察记录能力,学会使用地理工具和技术进行地貌分析。
4.区域认知:增强学生对不同地貌类型的认知,理解地貌对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地貌观察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不同地貌类型的识别及其主要特征。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思维观察和分析地貌特征。
•培养学生准确记录和描述地貌现象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各类地貌图片、视频资料及观察指南)。
•实地考察场地(如条件允许,可选择具有典型地貌特征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
•观察记录表、测量工具(如卷尺、罗盘等,用于模拟观察活动)。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地貌观察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貌类型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地貌特征。
•模拟观察法: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观察活动,使用观察记录表和测量工具记录地貌现象。
•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到的地貌特征及其成因,促进思维碰撞和合作学习。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故事引入:讲述一个探险家在不同地貌区域探险的故事,引出地貌观察的重要性。
提问:“如果你是探险家,你会如何观察和记录你遇到的地貌现象?”引发学生思考,进入新课学习。
新课教学1.介绍地貌观察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明确观察目的:了解地貌的形态、成因、分布等特征。
•准备观察工具:介绍观察记录表、测量工具等的使用方法。
•选择观察地点:如条件允许,可简要介绍实地考察场地的选择原则;如条件有限,则强调模拟观察活动的意义。
4.2地貌的观察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地貌观察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生态观,提高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2.提醒学生在调查过程中,注意观察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强调作业的完成质量,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作业。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创新,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强:本节课通过户外实地考察、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貌观察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自评,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提出改进建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我国地形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貌的多样性。
2.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地貌类型?它们有什么特点?”激发学生的思考。
4.介绍地貌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5.结合实例,讲解地貌观察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请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分析不同地貌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地貌类型进行分析。
3.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2.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如地貌观察报告、地貌模型制作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2地貌的观察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4.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探究地貌奥秘的热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地理责任感。
3.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人沟通交流。
5.教学策略灵活运用:教师在本节课中灵活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同时,教师还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这种灵活运用教学策略的能力,体现了教师的高超教学技巧和深厚的学科素养。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家乡地貌的特点及成因,撰写一篇短文。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地貌知识,提出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建议。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重要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详细讲解地貌知识,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团队协作,引导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掌握地貌知识。通过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环节,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地貌的基本知识,培养地理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4.引导学生关注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注重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力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2 地貌的观察 精品学案
4.2 地貌的观察一、学习目标二、知识梳理一、地貌观察的顺序1.基本原则:按照从①到微观、从面到点。
2.具体步骤(1)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2)再观察和描述②地貌,如山岭、河谷等;(3)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1.观察的重要内容是③、坡度和坡向。
2.高度包括绝对高度和④,⑤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主要依据,⑥能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3.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坡度大小一般用⑦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
4.不同坡向,光照、降水差异显著,⑧坡降水多,⑨坡降水少;⑩坡光照比坡充足。
【答案】①宏观②次一级③高度④相对高度⑤绝对高度⑥相对高度⑦坡度角⑧迎风⑨背风⑩向阳背光三、夯实巩固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A.河源B.凸岸C.凹岸D.入海口2.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与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
A.石笋B.冰斗C.风蚀蘑菇D.花岗岩风化球【解析】第1题,在河道的不同位置,流水的冲刷或沉积作用不同。
图中砾石的体积和质量较大,不易被流水冲到河流入海口;河流的源头以下蚀作用为主,沉积物少;在河流的凹岸,流水侵蚀作用强,颗粒物易被流水冲刷带走;而在河流的凸岸,流水以沉积作用为主,导致砾石堆积。
第2题,河流中的砾石变圆主要是长期的外力侵蚀作用造成的,风蚀蘑菇也是由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在长期的外力侵蚀作用下,同样具有相对圆滑的外表。
【答案】 1.B 2.C3.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示区域地貌类型,并说明理由。
(2)说出m、n、p、q四地发生水土流失可能性较大的是,请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结合等高线数值特征及等高线的分布形态分析。
第(2)题,n地集水条件好,等高线较稠密,地势起伏较大,流水速度较快,对地表的侵蚀能力较强,容易产生水土流失问题。
4.2地貌的观察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环境的热情。通过展示各类地貌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地貌的美丽和神奇,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学生了解地貌形成的过程,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引导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3.培养学生的人地观念。通过观察地貌图片,让学生了解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学生的人地观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注重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使学生在地理学科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化教学:本节课通过展示各类地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地貌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类地貌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同时,我将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掌握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各类地貌的特点;2.提高观察和分析地貌的能力;3.了解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地理实践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从地理角度认识世界,更好地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组织小组汇报,让学生分享研究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地貌观察的方法及各类地貌的特点。
4.2地貌的观察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问题导向: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貌观察的意义和方法。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地貌现象,思考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点评,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注重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进行学习,使学生在观察地貌的过程中,提高地理素养,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环保意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次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地形图的识别、地貌观察的方法、地貌成因的分析等。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各种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描述地貌特征。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亲身体验地貌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地貌观察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使他们在地貌观察方面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在观察地貌的过程中,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思考地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例如,展示地形图,让学生分析地形图对交通、城市规划等的影响,使他们认识到地貌观察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貌观察的意义。例如,提出“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地貌观察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地貌观察的方法和原理。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给他们提供一些实际的地貌案例,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析。例如,我可以提供一些我国不同地区的地貌图片,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这些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启发,加深对地貌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练习题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旨在检验学生对地貌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学生答题过程中,我会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地貌景观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貌现象,激发他们对地貌学的学习兴趣。
2.启发思考,引导探索:在教学中,教师应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地貌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3.学以致用,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貌的形成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此外,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地貌知识较为有限,且地域性较强,对不同类型的地貌特点和形成机制的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加深,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系统的地貌知识体系。
在观察能力方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但往往局限于表面现象,缺乏对地貌内在联系的挖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引导他们发现地貌现象背后的规律。
1.地貌分类及特点:学生需要理解和区分不同类型的地貌,如山地、平原、丘陵等,并掌握它们的形成机制和特点。
2.地貌观察方法:学生需要学会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上观察地貌,揭示其内在联系。
3.地貌分析能力:学生需要培养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貌现象的能力,从而形成对地貌现象的深入理解。
第四单元地貌(二)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要求学生以照片、绘图或文字形式,记录考察过程和发现。
-考察报告要注重实证性,结合地理知识进行论述。
5.鼓励学生关注时事新闻,搜集与地貌相关的新闻报道,分析地貌事件背后的原因及影响。
-学生可以选取自然灾害、地貌景观开发等话题,进行资料搜集和分享。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地貌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研究方法等关键知识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3.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地貌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地貌现象,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6.评价方式多元化:
-采用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合作意识、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世界各地典型地貌的图片和视频,如喜马拉雅山脉、科罗拉多大峡谷、黄土高原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地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三)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案例分析法:通过地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测试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地貌知识的掌握。
(二)过程与方法:观察学生在实验、讨论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定性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 地貌的观察
【学习目标】
1.运用视频、图像,明确地貌观察的顺序。
(地理实践力)
2.通过图文资料,理解并运用地貌观察中主要的地貌内容。
(综合思维)
3.利用各种图表分析地貌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
【学习重难点】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常见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知识体系导引】
【自主学习】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1、地貌按规模大小分类:
(1)大规模的地貌类型:高原、、盆地、丘陵、。
(2)小规模的地貌类型:山岭、河谷、山丘、洼地等。
(3)微规模的地貌:山峰、、等。
2、地貌观察的顺序:
(1)位置:选择视野比较的地方。
(2)原则:按照、从面到点的顺序。
(3)顺序:先观察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等;最后描述、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4)辅助观察: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1、地貌观察的内容:
(1)和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
(2)除了观察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态要素,还要注意地貌的、、等。
(3)无论是单一地貌还是区域地貌,还要观察和。
例如,我国西南山区地面起伏较大,地形较为破碎。
2、高度:包括和。
(1)可以通过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是划
分等地貌的主要依据。
绝对高度
是指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即海拔。
例如,甲
点绝对高度为1500米;乙点绝对高度为500米。
(2)能够反映地面的,指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的绝对高度(海拔)之差。
例如,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为1000米。
思考(P77):甲、乙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是多少?图示区域内最大的相对高度约为多少?
3、坡:
地表的各种形态都是由坡和近似水平的面组成。
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观察和。
(1)坡度:
①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坡度大小一般用坡度角或者来表示。
②坡度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巨大,影响农业耕作以及交通建设等。
(2)坡向
观察坡向时应重点关注和、和。
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思考:如何判断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
4.综合观察地貌
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例如,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
【课堂探究一】坡度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坡度对农业耕作的影响
坡度对水文特征的影响表现在坡度大、流速快,从而冲刷能力强,这又导致坡度大的坡地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特别是在坡度大于15°的坡地上种植,一旦遇到暴雨,土壤侵蚀极为严重。
我国规定坡度大于25°的坡地不能耕种。
练习1: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
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者。
完成下列各题。
(1)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A.土层薄B.降水变率大C.坡度大D.植被覆盖率低
(2)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是为了()
A.调节大气温度B.提高土壤肥力C.增大空气湿度D.增加日照时数2.坡度对交通建设的影响
坡度对铁路线的影响大于公路线。
受机车牵引力的限制,铁路线的最大坡度一般不超过2.5°--3°。
“‘人’字形铁路”学名叫“‘之’字形展线”。
在山地和丘陵地区,为了克服高差或对超过道路设计所能允许的坡度,有意展长线路,降低线路的坡度,以适应地貌,这样的路段称为“展线”。
练习2:
矮寨特大悬索桥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镇,跨越得夯大峡谷(见下图)。
读图回答下题。
(1)影响矮寨特大悬索桥修建的主要自然因
素是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土壤
(2)在山区,公路常常建造成“之”字形的
主要原因是
A.为了增加山区线路密度
B.为了通过更多的山村
C.为了降低线路坡度
D.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
【课堂探究二】坡向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练习三:
地表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量随坡度不同而不同。
下图为
某山地坡面7月太阳辐射量图。
该山地的坡向最可能是
①阳坡②阴坡③迎风坡④背风坡
【课堂探究三】判读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
(1)阅读地形图,识别宏观地貌,并描述其特征。
(2)识别图中微观地貌:
①②③④
(3)找出本区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海拔,计算相对高度。
(4)计算陡崖处的相对高度、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以及崖底的绝对高度。
(5)比较甲、乙、丙三地的坡度大小,并说明原因。
(6)绘制D点和E点之间的地形剖面图,了解地势起伏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