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砾岩油藏开发方式研究

合集下载

克拉玛依油田低渗薄层砂砾岩油藏水平井开发关键技术及应用——以

克拉玛依油田低渗薄层砂砾岩油藏水平井开发关键技术及应用——以

技术创新15克拉玛依油田五、八区低渗薄层砂砾岩油藏主要发育在克拉玛依组,此类油藏注水效果差,直井单井产量低,开采成本较高。

为了在低渗薄层砂砾岩油藏探索水平井开发的可行性,因此以五2东克下组油藏及八区白823井区克上组油藏为例开展水平井开发试验,取得显著效果。

本文针对油藏特点开展水平井关键技术研究,运用地质建模技术,精确预测砂体展布,优化水平井地质设计,在此基础上加强现场实施跟踪,形成薄储层水平井随钻跟踪轨迹调整技术,保证油层钻遇率,使得水平井开发取得显著效果,保障后期油藏高效开发。

克拉玛依油田低渗薄层砂砾岩油藏水平井开发关键技亦艮应用——以五、八区克拉玛依组油藏为例◊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采油二厂李芳孙志雄严萍鲁静克拉玛依油田五、八区低渗薄层砂砾岩油藏主要发育在克拉玛依组,此类油藏由于属于低孔低渗储层,注水效果差,直井单井产量低,开采成本增加。

因此,在五2东克下组油藏及八区白823井区克上组油藏开展水平井开发试验,取得显著的效果。

通过总结低渗薄层砂砾岩油藏水平井开发的关键技术,指导同类油藏后期高效开发。

1建立高精度地质模型1.1井网密度低,精细岩相控制模式下属性模型八区白823井区克上组油藏井控程度低,井间预测可靠性极差,通过引入并充分利用三维地震资料,以波阻抗反演基础上进行敏感参数(SP、RT)约束反演泥质含量数据体,结合已钻井验证反演可靠性,同时测井解释泥质含量资料作为软数据进行约束,建立岩相控制模式下的属性模型(图1),预测砂体分布,指导水平井设计(图2)o图1百823井区T&'含油砂体构造模型图2HW8XX1三维地质建模井轨迹投彩图1.2井控程度较高,精细沉积微相约束下属性模型五2东克下组油藏井控程度高,在扇三角洲模式的指导下,利用岩心及测井资料,建立取心井测井相模式,明确微相发育类型及测井响应特征,结合砂地比和精细分层,精细小层沉积微相。

在对油藏有了分层精准相控的基础上,利用嵌入式建模技术,准确刻画五2东克下组油藏砂层展布模型,指导水平井部署。

《华北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

《华北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

《华北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华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石油资源区之一,其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具有丰富的储量和重要的开采价值。

为了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需要对储层的特征及渗流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文通过实验手段,对华北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的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二、储层特征研究1. 岩心观察与描述通过对华北地区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的岩心进行观察和描述,我们发现该类油藏的岩石类型主要为砂砾岩,其结构复杂,含有大量的粘土矿物和微裂缝。

储层具有明显的非均质性,不同部位的岩性、物性存在较大差异。

2. 岩心物性分析通过对岩心进行物性分析,我们发现该类油藏的孔隙度较低,渗透率也较低,属于特低渗透储层。

此外,储层的含油饱和度较高,表明该类油藏具有较高的油气潜力。

3. 岩石微观特征分析利用扫描电镜等手段对岩石微观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该类油藏的孔喉结构复杂,以微孔、微裂缝为主。

此外,粘土矿物的存在对储层的渗流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三、渗流规律实验研究1. 实验方法与步骤采用自主设计的渗流实验装置,对华北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的渗流规律进行实验研究。

实验过程中,通过改变流体性质、压力等因素,观察并记录储层的渗流行为。

2. 渗流规律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华北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在渗流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

随着压力的增加,渗流速度逐渐增大,但增速逐渐减缓。

此外,粘土矿物的存在对渗流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其能够通过改变孔喉结构、调节流体流动路径等方式影响储层的渗流性能。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华北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的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进行实验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华北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的储层具有明显的非均质性和复杂性,以微孔、微裂缝为主,含有大量的粘土矿物。

2. 该类油藏在渗流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随着压力的增加,渗流速度逐渐增大但增速逐渐减缓。

3. 粘土矿物的存在对储层的渗流性能具有重要影响,能够通过改变孔喉结构、调节流体流动路径等方式影响储层的渗流性能。

《华北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范文

《华北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范文

《华北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华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石油资源区之一,其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的开采与开发一直是石油工业研究的热点。

本文针对华北地区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的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进行实验研究,旨在为该地区的石油开采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二、储层特征1. 地质背景华北地区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主要分布于某盆地内,该盆地地质构造复杂,储层主要为砂砾岩体,且其分布受构造、沉积、成岩等多种因素影响。

2. 储层类型及分布该地区储层类型多样,包括河口坝、滩坝、坝缘等多种沉积相类型。

各类型储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同时,特低渗透性是该区储层的普遍特征。

3. 储层物性特征储层物性特征是决定油藏开采难易程度的关键因素。

通过实验分析发现,该地区特低渗透砂砾岩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均较低,导致原油流动困难。

此外,储层中的黏土矿物含量较高,对原油的渗流产生一定影响。

三、渗流规律实验研究1. 实验方法与材料为研究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的渗流规律,本文采用岩心驱替实验方法,选用该地区典型砂砾岩岩心作为实验样品。

实验过程中,通过改变驱替流体的压力、流量等参数,观察并记录岩心内原油的渗流过程。

2. 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在不同驱替压力下,其渗流规律呈现出一定的非线性特征。

随着驱替压力的增大,原油的渗流速度逐渐增大,但渗流过程中出现的局部阻力也随之增大。

此外,在特定条件下,如较低的驱替压力下,可能会出现异常的渗流现象。

这些结果对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的开采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华北地区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的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进行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 华北地区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的储层类型多样,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储层物性特征表现为孔隙度、渗透率较低,黏土矿物含量较高。

2. 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在不同驱替压力下,其渗流规律呈现出非线性特征。

国内致密砂砾岩储层研究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国内致密砂砾岩储层研究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的砂砾岩储 层研 究技 术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 实意义。本文首先 阐述 了国内砂砾岩 油气藏储层研 究的三大难点,然后从 宏观和微观 两方 面入手 ,简明阐述 了 目前 国内各 大油 ( )田针对砂砾岩储层 的近二十种先进技术 ,最后提 出了未来砂砾岩储层研 究的发展 趋势。 气 关键词 勘探开发技 术 砂砾岩储层 非均质性 发展趋势 随着 油气勘探程度 的加 深,常规 油气藏 的数量 急剧 减少 ,而 隐蔽 型 油气藏在油气勘探 中的地位 日 益显 著,在全球范 围内隐 蔽油气藏储
肉 缸 科 技 2 1年第 期 02 势
徐 昌 海 ① 朱 迅 ① 薛 东②
① 西南石油大 学资源与环境 学院
摘 要
6 0 0 成 都 ;② 延 长 油 田 股 份 有 限公 司 瓦 窑 堡 采 油 厂 150
国 内砂 砾 岩 油 气 藏 分 布 广 、储 量 大 ,但 其储 层 致 密 、非 均 质 性 强 ,储 层 预 测 难 , 因此 深 入 研 究砂 砾 岩形 成 机 制 及 发 展 新
空间展布规律复杂 ,储层预测较难 。
2 砂 砾 岩 储 层 研 究新 技 术
砂砾岩储层研究技术绝不局限于 以上列举的种种 ,事 实上砂砾岩 储层地质特征与 目前国 内外低渗致密砂岩油气藏的特征类似 ,未来对 于砂砾岩储层的研究不但依靠地质勘探理论和技术 的革新 ,还应 更加
样 ,储层物性 低 、非均质性 强 ,储层展 布规律复杂 研 究和总结 ’ , 针 对砂砾岩 储层 的新技术 ,能够有 力地指导 砂砾岩 油气藏 的勘探开 发 ,进而开拓 国内油气勘探领域。
1 砂 砾 岩储 层 研 究 的 难点 分 析
( ) 1 地层划分和对 比难 。砂砾岩体 的沉积一般靠近 物源 、沉积 厚度大 、 相变快 ,因而缺乏稳定 的泥岩标 志层和古生物化石 ,测井 曲 线形态特征变化也较大 ,地层横 向对 比连续性差 ,只能在小范 围内进 行简单对 比,区域地层对 比常常存在一定 的主观 因素 ,极 易造成地层 对比 “ 穿时” 。 ( )测井解释难 。砂砾岩体一般 未经搬运或在距物 源附近沉积 2 下来 ,岩体 内砂 、砾 、 泥杂乱排列 ,岩石成分成熟度及结构成熟度均 比较 低 ,岩 石组构受 岩石骨 架 、充 填物 、流体性质 等多重 因素的影 响 ,测井储层和 流体识别困难 ,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储层岩性 不 易判断 ,若在取心较 少且缺乏成像测井 资料及地震资料 的情况下 , 可利用常规测井 曲线进行岩性解释建立合理 的岩 电关系 ;②储层流体 解释复杂 ,油 、 、水的测井 响应特征与常规砂岩储层大有不 同,流 气 体解释受储层岩石骨架颗粒 、流体性质及流体含量的影 响。 ( ) 层预测难 。利用砂砾岩储 层综 合研究技术 ,进行砂砾岩 3 储 储层预测 ,是砂砾岩储层研究 的根本 目的。在微观方面 ,砂砾岩储层 具多重的储渗空 间,砾 ( )内孔 、 ( )间孔 、溶洞及裂缝构均 粒 砾 粒 可储集和产出油气 ,储层类型较难 判断 ;在宏观方面 ,砂砾岩储层受 发育沉积 作用 、成岩作 用 、构造作用等 因素的综合影响 ,因而储层

致密砂砾岩油藏开发中地质工程一体化实践与思考

致密砂砾岩油藏开发中地质工程一体化实践与思考

139砂砾岩是一种含砾成分较高的砂岩,也称为含砾砂岩,国内外一般是将砾岩、砾状砂岩等粗碎屑岩为主的油气藏统称为砂砾岩油气藏。

致密砂砾岩油藏具有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储层展布规律复杂等特点。

从国内外致密油气开发积累的经验来看,进行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使地质认识和工程实践最大限度地紧密结合,能够更有效挖掘各个开发环节的效益[1-3]。

本文以玛2井区致密砂砾岩油藏为例,通过建立精细地质模型、采用随钻实时调节的地质导向钻井开展水平井随钻跟踪轨迹调整、基于差异化射孔及分段分簇优化的体积压裂改造策略等一系列举措,将区块地质认识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攻克了区块效益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挑战,现场实践获得了显著成效。

1 地质工程一体化提升单井品质的方法地质工程一体化的核心思想是地质研究和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就是要多学科合作共同追求单井品质的最大化,可以用“品质三角形”理念进行指导[4],实现油藏的效益开发。

1.1 提高储层品质玛2井区构造位于玛湖凹陷玛北斜坡,发育深大断裂沟通油源,整个中央隆起带为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域。

顶面构造形态整体为向南倾的单斜,东部地层倾角较陡,西部较缓,整体为一鼻状构造。

研究区物源来自东北方向的夏子街扇,主力层T 1b 22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储层优势相带为主河道和砂坝。

在地质特征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精细刻画了本区油层展布特征。

研究区主要发育T 1b 22、T 1b 12及T 1b 13三个砂层组。

研究表明:T 1b 22油层分布较广,整体油层厚度在0.6~22.31m之间,呈条带状分布,有效厚度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工区南部;T 1b 12油层分布较小,整体油层厚度在0.3~16.94m之间,主要分布在工区东部;T 1b 13油层分布较广,整体油层厚度在0.3~7.62m之间,有效厚度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工区中部和南部。

明确了研究区优势储层及地质甜点展布特征,为提高油层钻遇率打下良好的地质基础。

砂砾岩油藏注水方式研究

砂砾岩油藏注水方式研究

砂砾岩油藏注水方式研究【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砂岩油藏开发的不断深入,大部分砂岩油藏已进入开发后期或高含水期,寻找其它类型油藏成为新时期各油田稳产上产的必然要求,以砂砾岩油藏为代表的低品位油藏已逐渐成为我国各油田勘探开发的重点。

本文针对砂砾岩油藏特点,进行注水方式探讨、研究,对砂砾岩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砂砾岩油藏注水方式我国砂砾岩油藏具有物性差、含油差异大且天然驱油能量明显不足等特点。

针对无活跃边水与气顶、天然能量不足、大面积、低流度的砂砾岩油藏,进行人工注水保持地层能量,对提高产量和最终采收率有重要意义。

砂砾岩储层通常属孔隙性储集层,因此,在注水方式的选择上基本遵循与砂岩油藏相同的原则。

然而,对于非均质性严重的砂砾岩油藏,在选择注水方式的具体运作中,需要对平面上不同部位的油藏性质做具体的分析,并灵活地做出有针对性的部署[1-2]。

1 砂砾岩油藏现行注水方式从国内外砂砾岩油田开发的实际来看,采用的注水方式可归结为边缘注水、边内切割行列注水和面积注水。

选择注水方式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油藏面积大小和形状、储层岩性、物性及其非均质特点,地层原油的粘度等物性及其分布。

通常采用的原则是:(1)油藏范围小、油层渗透率较高,连通性好、有边水能量支持的油藏宜采用边缘注水方式;(2)油藏面积大、渗流能力较高的油藏可采用切割行列注水,若油藏平面上物性具有非均质性,可视具体情况增加点状注水井点,即形成行列加点状注水井网;(3)面积注水的应用范围较广,可适用于高渗透或低渗透及严重非均质性等情形,然而针对不同的储层和流体性质,又可选用四点法、五点法或反九点法面积注水。

开发实践证明,对于非均质油田,无论最初部署了什么样的注水系统,都需要在开发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调整的趋势是不断强化注采系统,即增加注水井点,其目的是增加注水受效面积,或调整水驱方向,或提高注水量,增加油藏的波及系数。

2 注水方式选择油田的注水方式就是指注水井在油藏中所处的部位和注水井与生产井之间的排列关系,主要有边缘注水、切割注水和面积注水三种。

分析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中的几点认识

分析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中的几点认识

分析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中的几点认识1. 引言1.1 砂岩油藏开发概述砂岩油藏是指油藏储集岩石主要为砂岩的油藏,砂岩具有较好的储集和渗透性,是油气富集和运移的重要地质工程岩石。

砂岩油藏开发是指通过一系列采油工艺技术手段,将地下砂岩岩石中的原油、天然气等地质资源有效地开采出来,实现资源的利用和价值的实现。

砂岩油藏开发是石油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其开发过程涉及到地质勘探、资源评价、采油工艺设计、生产管理等多个领域。

开发砂岩油藏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化学、力学等学科的知识,通过现代化的采油工艺技术,实现对砂岩油藏的高效开发,提高油气产量,增加地质储量,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砂岩油藏开发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是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砂岩油藏开发的深入研究和技术创新,可以提升国家石油产量,提高石油工业的发展水平,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社会的繁荣稳定。

砂岩油藏开发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的领域,对于推动石油工业的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2 低渗透砂岩油藏特点低渗透砂岩油藏是指储层渗透率较低的砂岩油藏,通常渗透率在0.1%以下。

这类油藏具有一些特点,首先是储层孔隙度低,孔隙度一般在10%以下,导致储集空间有限。

其次是储层中的油水相对渗透率差异大,油相对渗透率低,水相对渗透率高,容易形成水窜现象。

此外,由于地层压力低,油井产能通常较低,采收率也较低。

低渗透砂岩油藏采油难度大,开发成本高,生产周期长,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开发领域。

解决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难题,需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进行综合优化设计和精细化管理,以提高油田的开发效率和经济收益。

在面对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挑战的同时,也能带来新的机遇,如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低渗透砂岩油藏的高效开发和利用,为油气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2. 正文2.1 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难点分析低渗透砂岩油藏的渗透率较低,使得原油开采难度增大。

砂油气藏开发地质研究进展与展望探析

砂油气藏开发地质研究进展与展望探析

砂油气藏开发地质研究进展与展望探析砂油气藏是油气开发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其广泛分布在全球各大石油产区,并且储量庞大。

开发砂油气藏需要深入了解其地质特征和开发规律,本文就砂油气藏开发地质研究的进展与展望进行探析。

一、砂油气藏地质特征砂油气藏是指油气层系主要以砂岩层为主,储层孔隙度大、渗透性高、储量丰富的气藏和油藏。

其地质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岩石学特征:砂岩是砂油气藏的主要储层,其岩石学特征包括矿物组成、结构、成岩作用等。

矿物组成以石英、长石、云母为主,结构主要有层理、斜层理、水平层理等,成岩作用则包括风化、压实、溶蚀等。

2、地质构造:砂油气藏受地质构造影响,常常分布在受构造控制的区域。

常见的构造类型包括断层、背斜、盆地等,通过对构造带储层结构的研究能够揭示砂油气藏的成因及分布规律。

3、圈闭类型:圈闭是砂油气藏的关键因素之一,通常包括构造圈闭、岩性圈闭、沉积圈闭、盐丘圈闭等,其中以构造圈闭为主要类型。

圈闭能够有效防止油气的运移和溢出,是地质勘探中必须准确判断和预测的对象。

砂油气藏开发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其地质条件是否优越,因此开展砂油气藏的地质研究对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在砂油气藏开发地质研究方面,国内外研究单位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1、砂岩储层特征研究:包括单一砂岩储层和多组砂岩储层的储集性、物性、成岩作用等研究,为确定储层质量和开发方案提供依据。

2、地质构造研究:主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构造圈闭,通过地质构造测量和分析,绘制构造剖面、三维地质模型等,探究构造圈闭形成机制和演化历史。

3、沉积学研究:主要研究沉积环境、沉积相等,揭示砂油气藏储层形成的沉积背景和沉积特征,为圈闭定位和评价提供依据。

4、物探技术发展:物探技术的发展为砂油气藏勘探和开发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如重磁法、电学法、地震技术等,尤其是三维地震技术的应用成为了砂油气藏勘探和开发的一大突破点。

砂油气藏是气源丰富的一种资源类型,其开发与利用对于全球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砂砾岩储层研究现状

砂砾岩储层研究现状
4 结论
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砂砾岩储层厚度大,分布范围 广,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砂砾岩油气藏的研究越来 越受到重视。但是砂砾岩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强,砂砾岩油 气藏成为勘探开发的一个难点,随着石油工业技术的发展, 利用微电阻率扫描成像、自然伽马能谱、核磁共振测井和地 震等新技术,对其砂砾岩储层的识别、油气水层的判别等方 面都有了进展,但是砂砾岩储层中还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 需要不断探索并总结经验,发扬创新的精神,充分利用新技 术、新方法取得砂砾岩油气藏勘探的更大突破。
10
论著
砂砾岩储层研究现状
谈健康 1,2 张洪辉 2 熊 钊 1
(1.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2.中国石油西部钻探克拉玛依录井工程公司,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摘 要:砂砾岩油气藏是中国油气勘探领域之一,由于砂砾岩体近物源、厚度大、相变快的特点,表现出沉积类型多样,空 间展布复杂,非均质严重的储层特征,给砂砾岩储层预测,油气层识别带来极大的困难。本文通过国内外砂砾岩发育的沉积 环境、砂砾岩储层特征、储层识别和储层预测方法进行研究,以期对今后的砂砾岩储层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砂砾岩;扇三角洲;浊积扇;储层预测 DOI:10.3969/j.issn.1671-6396.2013.01.005
图 1 陡坡带砂砾岩体发育模式[12]
冲积扇是指山区河流携带大量碎屑物质,流出山口因坡 度急剧变缓,流速骤减,碎屑物质大量沉积,形成锥状或扇 状堆积体[15]。以新疆克拉玛依油田三系为代表,砂砾岩主要 发育在三叠系的克拉玛依下亚组、克拉玛依上亚组,克拉玛 依下亚组是一套砂砾岩和泥岩互层沉积,克拉玛依上亚组是 一套砂砾岩和泥岩交替沉积。根据其沉积特征,认为克拉玛 依下亚组砂砾岩沉积环境为冲积扇,将冲积扇相进一步划分 为扇根、扇中、扇缘三个亚相[2]。

盐家砂砾岩油藏盐22断块开发效果分析

盐家砂砾岩油藏盐22断块开发效果分析
理论广角
C hi n a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Re vi e w
a l
盐 家 砂砾 岩 油 藏盐 2 2断 块 开 发效 果分 析
曹 子 燕
利 油 田东辛 采油厂 采 油五矿 )
[ 摘 要] 盐家 油 田位 于 陈家庄 凸起 永安 鼻状 构造 的西翼 , 为一套 近岸 水下扇 沉 积 , 油藏 ̄ 2 2 0 0 — 2 7 5 0 m, 主力 油层 为沙三 、 沙 四段 。 目前 已进入 注水开 发期 , 本 文通 过对 该块 开发 现状 的分析 , 根据 该块 的开 采特征 , 提 出开发 中存在 的 问题 , 并 提 出解决 方法 。 [ 关键词] 砂砾 岩油 藏 ; 注水; 开发 现状 ; 压 裂 中 图分类号 : P 6 1 8 . 1 3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9 — 9 1 4 X ( 2 0 1 3 ) 0 2 — 0 2 3 3 — 0 1 受到 污染 。 由于 中深 层油藏 含 气高 , 腐蚀 性强 , 出砂 严重 , 导致 基础 井网 的
生产 井套 损现象 比较严 重 。 四. 下 步 措施 及建 议 4 . 1压裂 改造效 果显 著 受 区块储层 渗 流能力 差 的制 约 , 油井投 产 自然产能 较低 油井 采取压 裂改 造措施 后 , 油 井增产 效果显 著 , 开发效 果得 到明显改 善。 盐2 2 井采 油指 数1 . 3 3 t / d ・ MP a , 同层 段 油井盐2 2 — 4 2 井压 裂后 采油指 数4 . 5 6 t / d ・  ̄ v l P a , 为 前者 的3 . 4 倍。
对 比常 规投产 与压 裂后产 能 , 无论 是初 期 , 还 是 目前 , 后者都 比前 者高 出数倍 。

§5—3特殊油藏开发

§5—3特殊油藏开发

表5-3-1克拉玛依油田露头注水试验 不同孔隙群渗流特征
孔隙 群类 型 出水 点数 出水 方式 相对 水推 速度 示踪 剂相 对产 出率 出水量 常速 注水 高速 注水 增长 倍数
粒间 孔隙 岩性 界面 裂缝 不整 合面
26.2 50.8 9.9 13.1
小量滴水 或渗水
1
1
11.7 13.8 0.18 7.1 8.7 5.5 22.6 2.18 27.4 2.15 9.5 0.73
低渗---特低渗油藏 低渗 特低渗油藏
• 5.注采井距适当缩小,开发效果明显改善 • 为了探索低渗透油藏经济有效的开发途径,各 油用开展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矿场试验。吉林新民 油田的小井距试验比较典型。该油田开采目的层 为白垩系泉头组的扶余和杨大城子油层,平均渗 透率5.3×10-3平方微米,1990年采用300m井距、 反九点注采系统投入开发。为了对比不同井距的 开采效果,开展了小井距试验。小井距试验区为 150m井距、反九点注采系统,共有8口油井,一 口注水井。 • 全油田及小井距试验区的开采情况见图5-3-3。
砾岩油藏
• ②高渗透层段或条带的突进型水驱特征。由于注 入水沿高渗透层段或条带突进,使油井见水很快, 而低渗透部分水线落后,总的驱油效果变差。该 类井简称为突进型含水井,占总井数的30%左右, 采收率20%--30%。 • ③特殊结构的窜流型水驱特征。特殊结构包括裂 缝、不整合面、层理面、层界面和岩性界面等。 该类井注入水沿各类特殊结构界面窜流,使油井 迅速见水和水淹,驱油效果最差。这类井简称为 水窜型含水井,占总数的20%左右,采收率只有 10%--20%。
带裂缝的砂岩油藏
• 1.裂缝特征明显,吸水能力较强 • 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藏虽然基质渗透率低,但裂 缝渗透率很高,因而其吸水能力一般较强。裂缝 性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井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 指示曲线普遍存在拐点现象。注水压力在拐点之 前,吸水指数较低,注水压力超过拐点之后,吸 水指数大幅度增加。拐点压力即为地层破裂压力 或裂缝张开和延伸的压力。安塞油田部分注水井 的指示曲线即显示这样的特点(图5-3-4)

《华北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

《华北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

《华北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紧张,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因其储量巨大而备受关注。

华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石油产区之一,其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的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研究对于提高采收率、优化开发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华北地区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的实验研究,为该类油藏的有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二、华北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储层特征1. 地质背景华北地区地质构造复杂,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主要分布在特定的地质单元内。

这些油藏通常具有较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储层非均质性较强。

2. 储层岩性特征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的岩性主要为砂岩、砾岩等,其粒度分布范围广泛,从粗粒到细粒均有分布。

储层中常含有粘土、碳酸盐等成分,这些成分对储层的物性特征有重要影响。

3. 物理性质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导致油藏的采收难度较大。

此外,储层的非均质性使得不同区域的物性参数存在较大差异。

三、渗流规律实验研究1. 实验方法与步骤为了研究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的渗流规律,我们采用了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制备与实际储层相似的物理模型,模拟储层的渗流过程。

其次,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和补充。

2. 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在不同的压力梯度下具有不同的渗流特性。

随着压力梯度的增大,渗流速度逐渐增大,但渗流规律仍呈现出非达西流的特征。

此外,储层的非均质性对渗流过程有显著影响,导致渗流速度在不同区域存在较大差异。

四、结论通过对华北地区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的实验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华北地区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具有较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储层非均质性较强。

2. 渗流规律呈现出非达西流的特征,随着压力梯度的增大,渗流速度逐渐增大。

3. 储层的非均质性对渗流过程有显著影响,导致渗流速度在不同区域存在较大差异。

五、建议与展望针对华北地区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的开发,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储层地质研究,提高对储层物性特征的认识。

砂岩油藏开发技术难点分析

砂岩油藏开发技术难点分析

砂岩油藏开发技术难点分析资源的不断开发对油藏开发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油藏开发过程中,有一种油藏由于自身的特点具有一些开发上的难点和障碍,本文主要讨论了砂岩油藏的特点以及砂岩油藏开发技术的难点。

希望能够给相关从业者提供资料。

标签:砂岩油藏;开发;技术;难点;应用0 引言油气勘探工作的不断向前推进,我国的油气勘探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形势,由于很多油区已经实施了密集的钻探工作,再发掘大规模油藏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工作,这时候,小规模的油藏就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所谓的小规模油藏就是指储量较小,开发难度和风险较大的油藏类型,其中砂岩油藏就是其中一种,由于地震属性分布没有较好的规律,油水系统分布复杂,所以在开采过程中需要克服多方面的难点才能顺利进行。

1 砂岩油藏的特点砂岩油藏是一类岩性油藏形式,主要是储集层的岩性关系所以被称为砂岩油藏,这类油藏具有圈闭特点,圈闭条件是由储油层的岩石性质决定的,在储油层中由于岩性、物性的变化也能够形成圈闭油气的条件,根据岩性油藏的岩性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砂岩油藏、砾岩油藏、变质岩油藏、粘土岩油藏和碳酸盐岩油藏等。

[大类\&亚类\&层状高渗透砂岩油藏\&根据高粘油、双重介质、单层状、高倾角、异常压力、圈闭类型、驱动特征等进行细类划分\&层状中渗透砂岩油藏\&根据高粘油、双重介质、单层状、高倾角、异常压力、圈闭类型、驱动特征等进行细类划分\&低渗透砂岩油藏\&分为孔隙型低渗透岩油藏、双重介质型低渗透砂岩油藏,根据中粘油、底水、气顶、层状、异常压力、深层或超深层等特征进行细类划分\&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分为孔隙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双重介质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根据中粘油底水气顶、层状、异常压力、深层或超深层等特征进行细类划分\&底水砂岩油藏\&根据气顶、双重介质型、异常压力、驱动类型等进行细类划分\&气顶砂岩油藏\&根据单层状、多层状、双重介质型、凝析气、常规气等进行细类划分\&]2 砂岩油藏开发的技术难点2.1 认识的局限性在油田开发工作中,从油田的发现到投入开发具有未知性,对于油藏的具体特点没有清楚的了解,只有经过了开发之后才能够提高对油藏的认识程度,在勘探过程中往往会发现油藏特点与最初的预测大有不同,这就造成了地质研究工作的局限性,由于对油藏认识的不完整就制约了油藏开发的进行。

东辛中深层砂砾岩油藏开发

东辛中深层砂砾岩油藏开发

目录一、砂砾岩油藏勘探开发历程及现状 (2)(一)勘探历程及现状 (2)(二)开发历程及现状 (5)二、砂砾岩油藏地质及开采特征 (8)(一)砂砾岩油藏地质特征 (8)(二)砂砾岩油藏开采特征 (10)三、砂砾岩油藏研究进展及认识 (11)(一)砂砾岩油藏储层内幕研究 (11)(二)开展注水先导实验及工艺配套技术研究 (24)四、目前存在问题及几点思考 (27)(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7)(二)关于砂砾岩油藏的几点思考 (28)五、砂砾岩油藏下步工作安排 (29)(一)砂砾岩油藏内幕识别技术研究 (29)(二)砂砾岩油藏提高测井评价符合率关键技术研究 (29)(三)砂砾岩油藏合理井网井距研究 (30)(四)砂砾岩油藏注水开发配套技术研究 (30)东辛北带位于东营凹陷的东北部,勘探面积200km2,是由陈南铲式扇形边界断层所控制的陡斜坡构造带,在特定的构造条件和地质背景下,东辛北带以陈南断裂带为依托发育了冲积扇、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深水浊积扇、滑塌浊积扇等5种类型的砂砾岩扇体,这些砂砾岩储层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自1965年发现永1以来,东辛北带砂砾岩共完钻井145口,探明含油面积11.6km2,上报探明地质储量2232x104t。

特别是2005年随着盐22井、永920井取得重大发现以来,砂砾岩体的勘探与开发不断向深湖区、向中深层拓展,截止到目前,在北带中深层砂砾岩上报控制含油面积22.6km2,控制石油地质储量4884x104t,找到了一个5000万吨储量规模的中深层砂砾岩油气田。

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中深层砂砾岩油藏的含油气边界和储量规模已基本探明,加快中深层砂砾岩油藏储量的有效开发,尽快形成砂砾岩油藏产能和产量高效接替,成为目前工作的当务之急,但是由于砂砾岩储层内部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含油差异大、内幕识别、描述困难、油水层判别难度大、开发配套技术不完善、开发规律不明等一系列勘探开发难题,严重制约了中深层砂砾岩油藏的勘探开发,为此,2006年以来,我厂从地质综合研究出发,积极探索砂砾岩期次划分、对比和储层预测方法,开展砂砾岩油藏注水先导试验及工艺配套技术优化研究,初步形成了适合砂砾岩油藏储层内幕研究的技术手段。

《砾岩油藏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范文

《砾岩油藏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范文

《砾岩油藏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砾岩油藏是一种复杂的油藏类型,因其多孔性、非均质性和高黏度特性,开发过程中往往面临采收率低、开采难度大等问题。

近年来,聚合物驱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砾岩油藏的开发,以提高采收率。

本文将深入探讨砾岩油藏聚合物驱的机理,以及如何通过此技术提高采收率。

二、砾岩油藏特性及挑战砾岩油藏因其独特的岩石结构和地质条件,使得其开采过程中存在诸多挑战。

砾岩多孔性使得油藏非均质性强,导致注水开发过程中容易出现窜流和剩余油富集。

同时,高黏度原油使得采收率降低,增加了开采难度。

三、聚合物驱技术及其应用聚合物驱技术是一种通过注入聚合物溶液,改善油藏流场,提高采收率的技术。

在砾岩油藏中,聚合物能够有效降低注水通道的渗透性,增加低渗透区域的流动能力,从而达到均匀驱动油藏的目的。

此外,聚合物还能在井底形成一种有效的堵漏作用,减少水窜和漏失现象。

四、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一)改善流场分布聚合物驱通过降低高渗透区域的渗透率,增加低渗透区域的流动能力,从而改善了油藏的流场分布。

这使得注水更为均匀地流向各个区域,降低了窜流的可能性。

(二)形成暂堵效应注入的聚合物在井底能够形成暂时的堵漏效应。

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部分孔隙空间被堵塞,从而使部分水流进入未充分采出的低渗透区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聚合物的暂堵作用会逐渐消退,而其他区域的注水则继续进行。

这种暂堵效应有助于将剩余的原油驱出。

(三)降低原油黏度聚合物中的某些成分能够降低原油的黏度,使得原油更容易流动和采出。

这有助于提高采收率并降低开采难度。

(四)增加驱动力通过注入聚合物溶液,可以增加注水压力和驱动力,从而将更多的原油从砾岩中挤出。

这有助于提高采收率并降低剩余油的富集程度。

五、结论砾岩油藏聚合物驱技术通过改善流场分布、形成暂堵效应、降低原油黏度和增加驱动力等机理,有效提高了采收率。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地质条件和油藏特性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开采效果。

《砾岩油藏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

《砾岩油藏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

《砾岩油藏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油田的开采难度逐渐加大,尤其是砾岩油藏的开采。

砾岩油藏是一种典型的复杂油藏,具有高度非均质性和孔隙结构的复杂性。

为了更有效地开发这类油藏,研究者们一直在探索各种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其中,聚合物驱技术因其能改善油水流度比、提高波及体积等优点,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就砾岩油藏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二、砾岩油藏的特点及挑战砾岩油藏是一种特殊的油藏类型,其特点是储层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渗透率差异大。

这些特点导致传统的开采方法往往难以有效地提取石油,造成大量的石油残留在地下,采收率低下。

因此,如何提高砾岩油藏的采收率,成为了石油工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聚合物驱技术在砾岩油藏中的应用聚合物驱技术是一种通过向油藏中注入聚合物溶液,改善油水流度比、提高波及体积,从而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在砾岩油藏中,聚合物驱技术能够有效地改善油流的流动性能,使石油更易于被采出。

四、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研究(一)改善油水流度比聚合物溶液具有较好的流变性能,能够在油藏中形成一种“人工黏度”,使原油与水之间的流度差异减小,从而改善了油水流度比,使原油更容易被采出。

(二)提高波及体积聚合物溶液能够降低油藏的流动阻力,使注入的流体能够更深入地渗透到油藏的各个角落,从而提高了波及体积。

这样不仅能使更多的原油被采出,还能有效地避免剩余油的滞留。

(三)优化采收率通过聚合物驱技术,可以有效地优化采收率。

一方面,通过改善油水流度比和提高波及体积,使更多的原油被采出;另一方面,聚合物还能降低原油的黏度,使原油更易于流动和采出。

此外,聚合物驱技术还能有效地控制地层中的水锁效应和指进现象,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五、结论本文对砾岩油藏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表明,聚合物驱技术通过改善油水流度比、提高波及体积以及优化采收率等途径,能够有效地提高砾岩油藏的采收率。

深层砂砾岩油藏高效举升工艺技术

深层砂砾岩油藏高效举升工艺技术

第一章序言1.1研究旳目旳及意义东辛中深层砂砾岩油藏是东辛采油厂产能建设和产量接替旳主要阵地。

但是,该类油藏属于低孔、特低渗旳砂砾岩储层,且层内以及层间非均质严重。

其油井投产早期虽具有较高产能,但天然能量不足,产量递减快,需尽快补充地层能量。

然而,经过注水对地层补充能量非常困难。

开发过程中,油藏已体现出地层能量下降、液面深、原油脱气严重、泵效偏低等不利现象,极大地影响了油藏旳高效举升和开发效果。

目前,东辛盐22、永920等深层砂砾盐区块,共有抽油机井31口,平均泵深2230m,淹没度850m,平均日液11.1m3,日油6.1t,含水38.4%,泵效34.3%,平均气油比44.3 m3/t,最高气油比150m3/t。

因为原油气油比高,抽油泵将井筒中旳油气水混合物举升到地面旳过程中,地层液在井筒流动上升,压力会逐渐下降,地层液中旳溶解气会逐渐从液体中析出,因为气体具有很强旳膨胀性和压缩性,含气液体进入抽油泵时因气体旳膨胀占据泵筒空间,排出液体时因气体旳压缩影响抽油泵旳排出量,气体影响严重,泵效偏低。

针对气体对泵效影响严重旳问题,经过对国内外防气工艺调研,共在11口井上试验应用了内罩式防气装置或LZX螺旋罩式沉砂气锚,但应用后泵效提升幅度并不明显。

砂砾岩油藏地层能量下降快,气油比高,气锚分气效果差,泵效偏低是制约该类油藏有效开发旳主要矛盾。

针对开发旳不利局面,拟从油井流入动态特征及举升工艺两方面入手研究,提升举升效率。

以矿场统计资料分析和单井数值模拟为手段,结合前阶段旳研究成果,掌握油藏流体高压物性参数和低渗透油藏油井旳油井流入动态特征,为举升方式旳优化设计和高效举升奠定基础。

以气锚评价和筛选、举升方式选择和优化设计为手段,开展高效举升工艺技术研究,拟定油井合理旳工作制度,研究开发综合配套工艺技术来提升单井产量,最终实现深层砂砾岩油藏旳高效开发。

1.2 国内外现状东辛深层砂砾岩油藏储层物性差,以低渗透、特低渗透为主,储层连通关系复杂、非均质性严重,地层补充能量非常困难,而且原油气油比较高,气体对泵效影响严重,其高效举升应从建立完善旳注采井网、应用高效气锚以及举升设备旳优选和优化设计等几方面入手。

致密砂砾岩油藏开发中地质工程一体化实践与思考王鑫

致密砂砾岩油藏开发中地质工程一体化实践与思考王鑫

致密砂砾岩油藏开发中地质工程一体化实践与思考王鑫发布时间:2021-07-01T10:10:27.490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9期作者:王鑫[导读] 摘要:砂砾岩是一种含砾成分较高的砂岩,也称为含砾砂岩,国内外一般是将砾岩、砾状砂岩等粗碎屑岩为主的油气藏统称为砂砾岩油气藏。

广西恩品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广西南宁 530000摘要:砂砾岩是一种含砾成分较高的砂岩,也称为含砾砂岩,国内外一般是将砾岩、砾状砂岩等粗碎屑岩为主的油气藏统称为砂砾岩油气藏。

致密砂砾岩油藏具有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储层展布规律复杂等特点。

从国内外致密油气开发积累的经验来看,进行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使地质认识和工程实践最大限度地紧密结合,能够更有效挖掘各个开发环节的效益。

关键词:致密砂砾岩油藏开发中地质工程一体化实践与思考引言地质工程一体化本质上是一种技术管理模式,其核心是实现地质、工程跨学科、跨部门多元协作,实现快速高效科学决策与实施。

成功的地质工程一体化项目,往往具备一支多学科扁平化、高效一体化的团队,具有现场作业协同化运作机制和地质工程一体化工作平台,从而降低工程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经济效益。

1工程地质学和地质工程学简述工程地质是一门基于应用方案的学科,其基础是对建筑工程地质条件的研究以及工程分析的原则和方法。

分析、预测、预测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前后的地理分布、应力、石料、三压特性和技术影响及变化,研究地质质量和环境条件,并为钻井、石油钻井等开发设计开发项目。

地质工程是一门工程科学,它研究和解决了工程地质和岩性的地质问题,解决了地质、设计和施工偏差等领域的实际工作问题。

地质科学侧重于地质构造和地质背景相关的岩土工程问题。

本组织与地质、地质、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技术等方法合作,开发地质结构,利用地质材料进行建筑,开发或保护地质结构的施工环境,并通过现代施工技术支持经济。

在实践中,地球工程和工程促进发展,特别是在信息时代,促进发展的一体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砂砾岩油藏开发方式研究
油藏的分类有不同的标准,根据我们的实际需要,将油藏按适当的因素划分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石油开采的效率和程度,要综合各种因素和分类方法对油藏进行分类,从中找到最优的分类标准,为油田开发提供最优方案
标签:砂砾岩体;沉积构造;注水开发
砂砾岩油藏主要为砂砾沉积物滑塌再搬运而形成的近岸水下扇沉积,由于砂砾岩体具有近物源、厚度大、相变快的特点,表现出沉积类型多样,空间展布复杂,油藏层性差,非均质严重的储层特征。

根据国内外砾岩油藏开发实践经验,砂砾岩油藏多层孔隙群介质,流通性差,具有砾岩油层特有的渗流机制,边底水不活跃,天然能量薄弱。

若无人工能量补充,靠天然能量衰竭开采,油藏生产递减迅速。

因此在开发技术研究中,研究油藏储层特征,落实储层内幕,确定砂体连通情况,尽快实施注水开发,对提高砂砾岩油藏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1砂砾岩油藏的地质特征
1.1根据目前研究成果可以推测中深砂砾岩是以滑塌浊积扇沉积类型为主的,储物层的联通关系比较复杂,它的特点是:近物源、多物源、变化快、叠加厚、延伸距短、沉积快等。

通过对大量的岩心观测、井测以及地震等方面的知识相结合发现在砂砾岩体的内部岩性和沉积回旋变化很快,所以在有效的储层和非有效储层相互混杂,储层的横向变化快导致他们之间的连通关系比较复杂,一般来看175米的距离内储层的连通性均不超50%。

1.2以低渗透、超低渗透为主,储层的物性差
据研究表明,中深层砂砾岩油藏一般深度为3000―4100米之间,岩性则以砾岩和含砾砂岩为主。

砂砾岩的主要组成是长石又叫岩屑或者岩屑砂砾,物源区母岩性质与岩屑成分紧密相关。

以为岩石成分十分复杂,区分选择、圆磨不好,结构的成熟度较差。

因其储层物性差,其孔隙度范围大概在9.4%―10.2%之间,渗透率的范围一般在7.1―8.1md之间,非均质相当严重,流动孑L喉半径范围在0.03―5.97In,一般中深层的退贡效率为27.22%,均质系数一般是0.12―0.37,小孔喉贡献率十分低下,是属中深层特低渗透砂砾岩体的油藏。

1.3岩性多变,岩电关系复杂
由于砂砾岩的岩体复杂,砾岩、砂砾岩、泥质砂砾和泥岩等等很多种岩层相互交替出现,各个岩石之间形成薄互层,岩层之间的物性和含油性存在各样差别。

有时候单层的岩层沉积的厚度会很薄,大多是在现有测井技术的响应分辨率之外的薄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目前的各种技术都难以适应。

从油水层的岩电关系特性上面来看,由于岩石骨架的电阻率高,油水层也是高阻层,没有明显的规律特征不能对油水层清楚的认识。

用一开始常规的测井技术中油层电阻率为
30―50n.m而在油层的最低处的油下限电阻率是30n.m根据这一衡量标准来解释油水层时就会出现严重的误差。

2砂砾岩油藏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国内外砂砾岩油藏开发研究的资料,结合已实施的浅层砂砾岩体油藏的开发攻关研究成果,砂砾岩油藏开发过程中,由于砂砾岩油藏固有的储层特性,造成该类油藏开发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2.1储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①储层期次精细划分及预测难度较大。

砂砾岩体为多期碎屑流沉积物的快速堆积、横向变化快;储层埋藏深度一般在3000m以下,地震分辨率低,储层预测难度大。

由于砂砾岩体多期次叠置的复杂性及深层地震剖面分辨率低,只能识别砂砾岩体顶底包络面,内幕识别不清。

②储层岩石骨架电阻率高,油、水层均表现为较高的视电阻率,有效储层和油水层识别难度大。

2.2开发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①油藏能量不足,产量递减快、压力下降快、弹性产率低。

②储层改造技术、注采工艺技术尚不能适应开发的要求。

砂砾岩体破裂特征复杂,储层造缝困难,加之储层非均质性强,裂缝在启裂及延伸过程中都存在较强的扭曲效应,加砂难度大;压裂液体系耐温、抗剪切性能尚不能满足要求。

缺乏经济高效的举升工艺,管柱蠕动大,封隔器失效快,注水工艺无法满足分层注水的需要。

3砂砾岩油藏开发关键技术
3.1储层期次精细划分及预测技术
①地震成像技术。

在复杂目标地质体地震成像方面,国外理论方法研究起步较早,在盐丘、推覆构造等复杂地质体方面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目前国际公认的Mamousi、SEG/EAGA等模型的研究。

在具体应用方面,通过叠前偏移成像技術的推广,北美墨西哥湾等地区盐丘等复杂地质体的成像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

②成像测井技术。

成像测井技术是指在井下仪器采用阵列式的传感器沿井壁测量或旋转扫描测量,在纵向、周向、径向采集大量地层的物理信息,信息由电缆传输到地面采集系统后通过图象处理得到井壁的二维图像或井孔周围某一探测深度内的三维图像。

常用的有FMI电成像测井。

3.2有效储层和油水层识别技术
①核磁共振测井技术。

核磁共振测井是当代唯一能够直接测量储层(油层、气层、水层)自由流体孔隙度的测井方法。

测量结果不受泥浆、泥饼及侵入的影响,也不破坏动态平衡和孔隙结构。

能够提供与岩石岩性无关的孔隙度,与地层水流体矿化度无关的含水饱和度、孔径分布、渗透率、可产流体类型、毛管束缚
水饱和度、泥质束缚水饱和度、含烃类型等参数,解释直观,没有多解性。

②储层二次解释技术。

应用硼中子寿命测井、砾岩储层解释技术及动静态资料,结合普通测井系列对砾岩油藏储层进行二次解释,准确判读识别油气水层,为砾岩油藏高效开发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3.3油藏工程技术
目前国内外已开展了中浅层砂砾岩体油藏工程的攻关研究,初步形成了分期次注采井网优化技术,实现了分期次的注水开发,有效补充了能量。

对于深层特低渗砂砾岩体油藏开发储层层系优化组合、井网井距、能量补充等开发等技术政策尚待深入。

3.4储层改造技术、注采工艺技术
由于砂砾岩体破裂特征复杂,储层造缝困难,加之储层非均质性强,裂缝在启裂及延伸过程中都存在较强的扭曲效应,加砂难度大。

国内外压裂液耐温能力一般在150℃以下,不能满足深层特低渗砂砾岩体油藏开发的要求。

结合试采情况和油藏地质特征,深层砂砾岩油藏注采工艺存在以下难点,由于油藏埋藏深,天然能量弱,深井举升技术中电泵、气举、水力泵、有杆泵都有规模应用的范例,但不能同时满足小排量、高矿化度、高气油比、高腐蚀的油藏条件。

要求注水管柱尤其是密封件必须耐高压、高温,同时具有防腐、防结垢性能。

因此,要经济高效地开发砂砾岩油藏,必须研究一套有效的注采工艺技术,提高效率、控制能耗。

4针对限制砂砾岩油藏的有效动用和压裂改造的技术方面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4.1加强储层预测技术
根据岩石的变化可以进行拟声波的测井约束反演,一共分为三个方面首先要分期次对平面岩石相的底边规律进行研究确定出沉积的微相;其次定期的开展拟声波测井约束反演;最后根据岩石相和反演两方面的结果相互结合,确定有利的储层展布。

4.2加测伽玛能谱和超热种子测井,提高有关含油性评价
对电法测井含油性的分析研究进行深化,消除骨架的干扰,砂砾岩电阻均为高值,根据双侧向的微球型聚交的深浅侧向的相对值的变化,准确的判断出流体的性质。

我们采用中字、密度与电法相互结合的方式加测伽玛能谱测井,量化钾长石含量的定量评价找出流体的特征。

还有一方面要对CNL和SNP重构可以有效的识别水层,加测SNP曲线。

4.3把平面连通的储集单元作为调整的对象,细化开发的层系、缩小开发的井距,改善开发的效果
通过对油藏的两个并组实施士踪剂检测的结果表明小井距并组的效果不好而太井距并组比较见效,很好的解释了砂砾岩储层的平面连通的情况。

根据经验看来分布均匀的注采井网不能适应砂砾岩油藏的开发要求,所以要采用纵向精细的划分对比的方法来进行开发研究。

5结语
随着可利用的资源不断开采和资源的减少我们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根据合理开采的要求,借鉴以往的开采经验结合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不断地完善超低渗油藏方面的开采技术。

以上本文对砂砾岩油藏地质及开采特征进行的各项分析与探讨以及提出的个点建议,希望对以后的超低渗透油藏开发工作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以后的技术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江琴雷.64断块砂砾岩底水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评价.《石油地质与工程》.2013年1期
[2]钟光华.砂砾岩油藏地质及开采特征.《中国科技博览》.2012年6期
[3]刘鑫金,宋国奇.刘惠民.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油藏类型及序列模式.《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2年5期
[4]姚同玉,李继山.砂砾岩油藏渗透系数研究.《实验力学》.2011年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