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中考题集锦及答案
愚公移山中考题集锦及答案
![愚公移山中考题集锦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1d45e51a37f111f1855bc8.png)
《愚公移山》中考题集锦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3分)⑴惩山北之塞()⑵吾与汝毕力平险()2004年青海省西宁⑶河曲智叟亡以应()阅读《愚公移山》(节选),完成9 ~ 13题。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⑴甚矣,汝之不惠!译文:(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译文:(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8.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3分)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答: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2007年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译文: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按要求答题。
(22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译文;⑴惩()山北之塞⑵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____________的描写手法来表)25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答:2个。
.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26第三层:第一层:面山而居第二层: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
智叟不智;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27答:答:年江苏省扬州市200512(分)2007年甘肃省兰州市—(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一15题.(12分4.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11(分)))(②杂然相许)山北之塞(①惩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⑵河曲智叟亡以应亡:⑴以应(担者三夫(③遂率子孙荷)④河曲智叟亡)..)分)………(.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122已:⑷无陇断焉断:惧其不已也⑶且焉置土石、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A)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俯身倾耳以请(、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B《送东阳马生序》⑴甚矣,汝之不惠!译文:既出,得其船……、其妻献疑曰C译文:⑵何苦而不平、得之心而寓之酒也(D《醉翁亭记》处处志之《桃花源记》投诸渤海之尾)“河阳”14.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13分)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子。
中考《愚公移山》练习题
![中考《愚公移山》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fd10d387a0116c175f0e48d1.png)
《愚公移山》练习题《愚公移山》练习题一、理解性填空: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②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③愚公移山面对的困难是: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④ 愚公移山解决方法是: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⑤愚公是怎样开始工作: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⑥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⑦愚公自信能移山的理由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或:“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⑧愚公移山的最终结果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中智叟自作聪明劝愚公改变主意的句子是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⑨出自本文的成语:愚公移山二、语段阅读: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读下列文句,体会加点的虚词,哪些可读得稍重些,哪些只宜轻轻带过。
将重读的在括号内注明“重”字。
①北山愚公者( ),年且( )九十,面山而( )居②以( )君之( )力,曾不( )能损魁父之丘2.解释下边加点词的词义。
①聚室而谋②投诸渤海之尾③始一反焉3.“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这两个疑问句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意思是。
4.试用原文中的有关语句填充下面这段分析性文字。
愚公虽到了“ ”的高龄,但还要率全家人去“毕力平险” ,这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他首先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要解决“ ,”这一交通不便之苦,要实现“ ,”的明确目标。
《愚公移山》中考试题集锦
![《愚公移山》中考试题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f1f6ecd8d1f34693daef3e8f.png)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7.把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分)四.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甲]原文略 [乙]蜀之鄙有二僧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鄙:边境。
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
瓶:水瓶。
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顾:难道,反而。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4分)惩山北之塞甚矣,汝之不惠25.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6.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第一层:面山而居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27.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九.2007年甘肃省兰州市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河曲智叟亡以应亡:惧其不已也已:无陇断焉断: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甚矣,汝之不惠!何苦而不平?14.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
《愚公移山》中考题(2002-2013年)
![《愚公移山》中考题(2002-2013年)](https://img.taocdn.com/s3/m/e8727f3ebb68a98271fefac6.png)
(浙江绍兴)(一)(12分)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节选自课文《愚公移山》)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惩.山北之塞()(2)杂然相许.()(3)投诸.渤海之尾()(4)始一反.焉()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4分)句子: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翻译:9.化浪线的两句话表面相似,实际不同。
请简析他们的区别。
(4分)答:7.4分。
(1)苦于(2)赞同(3)之于(4)通“返”,返回8.4分。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9.4分。
愚公之妻的话在于表示疑虑和担心(担心山移不走,且“焉置土石”);智叟的话显然是鄙视和嘲笑,笑愚公不自量力(连山上的草都动不了一根,能把土石什么样呢?)(贵州铜仁)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部编文言文系列《愚公移山》中考题
![部编文言文系列《愚公移山》中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fc2b43f4dd88d0d232d46a25.png)
部编文言文系列《愚公移山》中考题一、(2019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20-24题。
(14分)【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
秦攻赵,使括代廉颇为将。
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大王及宗室所赐币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王者。
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
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
愿勿遣。
”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
”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曰:“不也。
”括既行,代廉颇。
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
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节选自清代吴敏树《书谢御史》)20.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4分)。
《愚公移山》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
![《愚公移山》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370f7c02b4daa58da0114a5c.png)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8~10题(每小题3分,共9分)愚公移山《列子》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吾与汝毕力平险险:险峻B. 甚矣,汝之不惠惠:“惠”同“慧”,聪明C . 虽我之死虽:即使D. 惧其不已也已:停止9.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 面山而居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着,太守宴也B. 河曲智叟亡以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 其妻献疑曰其真无妈邪D.汝心之固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10.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篇寓言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B.第②③段先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全家人又讨论决定了运土方案,而后立即行动;再写河曲智叟闻讯赶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
C.第④段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最终被移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迷信思想,认为神的力量远大于人的力量。
中考课内文言文基础重点拓展真题《愚公移山》(解析版)
![中考课内文言文基础重点拓展真题《愚公移山》(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a8fa742c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06.png)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经典练习基础知识积累1. 填空:(1)《愚公移山》选自 _,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和_ 。
本文的体裁属于___ _。
(2)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答案】(1)《列子·汤问》;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寓言故事。
(2)嘲讽、怀疑;语言、动作【解析】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特点,和文章的写作特色。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惩山北之塞.()(2)出入之迂.也()(3)寒暑易.节()(4)杂然相许.()(5)且焉.置土石()(6)何苦.而不平()(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8) 固不可彻.()(9)虽.我之死()【答案】(1)苦于阻塞(2)曲折,绕远(3)交换(4)赞同(5)疑问代词,哪里(6)愁(7)草 (8) 明白(9)即使【解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虽”古今异义词“易”词类活用3. 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注意限断两处4. 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且焉置土石?B. 何陋之有?C. 何以为计?D. 如太行、王屋何?【答案】A【解析】考查句式。
“何苦而不平”句式反问句,意思为:还愁这两座大山不能铲平呢。
BDC是倒装句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 \王屋何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子子孙(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答案】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凭你的力气, 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2)于是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用簸箕装运到渤海边上。
愚公移山中考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中考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381040336c1eb91a375d4b.png)
中考题《愚公移山》专练一、(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一15题.(12分)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⑴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⑵河曲智叟亡.以应亡:⑶惧其不已.也已:⑷无陇断.焉断: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甚矣,汝之不惠!⑵何苦而不平?14.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
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
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2分)⑴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⑵洛(洛河)阳 _____________;⑶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15.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
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
(4分)答案:12.(2分)(1)草木(2)亡,通“无”(3)停止(4)隔绝13.(4分)(1)你太不聪明了。
(2分)(2)愁什么挖不平?(还愁挖不平吗?)(2分)14.(2分)(1)在长江南岸;(2)在洛河北岸;(3)在衡山南面;(4)在华山北面15.(4分)对山的态度其实是对困难的态度,循此方向谈看法、作评价皆可。
只要世界观积极,言之成理,表达流畅就可得分,否则酌情扣分。
二、(09浙江金华)(二)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愚公移山》中考阅读3篇(含答案)
![《愚公移山》中考阅读3篇(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f36245fc4ffe473368abf6.png)
《愚公移山》中考阅读3篇(最新)一、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7分)【甲】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1)年且.九十(2)方.磨铁杵(3)始一反.焉(4)媪自言.姓武2.【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且焉.置土石B.以.君之力无陇断焉.河曲智叟亡以.应C.惧其.不已D.操蛇之神闻之.其.如土石何告之.于帝3.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____ 。
《愚公移山》中考阅读选择题(附参考答案)
![《愚公移山》中考阅读选择题(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30985e284ac850ac0242f3.png)
《愚公移山》中考阅读选择题(附参考答案)愚公移山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各项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方.七百里(古代计量面积用语,方圆)虽.我之死(虽然)B年且.九十(将近)达于汉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C惩.山北之塞(惩罚)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D杂然相许.(允许)寒暑易.节(更替)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且.焉置土石?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B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屠惧,投以.骨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康肃笑而.遣之3 .对下列句子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译文:凭着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草木都不能毁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样呢?B 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太不聪明了!C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D 杂然相许。
译文:纷纷表示允许。
《愚公移山》中考训练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中考训练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58893f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6e.png)
《愚公移山》中考训练题训练题一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毕.力平险录毕.,走送之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争高直指.C.惧其不已.也转转不已.D.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况才之.过于余者乎C.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而.山不加增乃记之而.去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思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都对移山持否定态度。
B.智叟的“笑"写出了其自作聪明的神态:而愚公的“愚”则写出了其因移山艰难而愁苦的样子。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法,目的是突出智叟的愚蠢和京城氏之子的幼稚。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增加了文章的传奇色彩,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4.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方.七百里小今齐地方.千里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年且.九十C.杂然相许.天顺高可二黍许.D.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寒暑易.节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君之力徒以.有先生也B.甚矣,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有子存焉C.面山而.居余强饮三大白而.别D.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诚6.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列子》一书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又章就是一篇古代神话寓言。
B.古代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中“汉阴”指的汉水的北岸。
C.文章运用与智曳的对比,以及孀妻遗男等侧面描写:塑造了愚公的形象。
D.后世将愚公作为矢志不渝的代表,我们现在称锐意进取的人为新时代的“愚公”。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惩.山北之塞惩:苦于B.以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草木C.固.不可彻固:坚固D.二厝.朔东厝:放置安放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而.山不加增B.以.残年余力皆以.美于徐公C.达于.汉阴苟全性命于.乱世D.杂然.相许吴广以为然.9.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夸张手法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移山任务艰巨,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愚公移山》中考试题汇编二(7套附答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愚公移山》中考试题汇编二(7套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7646fb1711cc7931b716e7.png)
《愚公移山》中考试题汇编二(7套附答案)七、2007年龙岩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6-8题。
(10分)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3分)⑴惩山北之塞()⑵吾与汝毕力平险()⑶河曲智叟亡以应()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⑴甚矣,汝之不惠!译文: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译文:8.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3分)答:(一)(10分)6.(3分)⑴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⑵险,险峻的大山。
⑶亡,通“无”。
7.(4分)⑴你太不聪明了。
⑵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8.(3分)(答对1个要点2分,答对2个要点3分,意思对即可)要点:①做事要有恒心,要不畏艰难险阻。
②做事要发挥集体的力量。
③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④对不同意见要以理服人。
⑤有志者事竟成。
……八、2007年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愚公移山《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中考题选编及答案
![愚公移山中考题选编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c53d670912a216147929ff.png)
《愚公移山》中考题选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A.年且.九十 / 且.焉置土石(将近 / 况且)B.曾.益其所不能 /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通“增”增加 / 连……都……)C.河曲智叟亡.以应 /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通“无”没有 / 逃亡,逃跑)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吾义固.不杀人(顽固,固执 / 坚决)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思想真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3.文中交代“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的用意是什么?(2分)表明了移山劳动的艰巨,对突出愚公移山的决心,显示出愚公过人的气魄和坚韧的毅力起对比烘托的作用。
4.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5.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山的原因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而愚公坚信能够移山的根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6.这个寓言故事中“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道理?(2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
7.从愚公的妻子和智叟所说的话来分析,两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愚公的妻子的话是出于关心,她不反对移山,只是提出要解决放置土石的问题。
智叟的话表示了轻视、讥讽、挖苦、责备和怀疑的语气,他要阻止愚公移山。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10.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
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邻人之遗男也“”;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11.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说说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什么。
(3分)答案:9 3 靠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译错1处扣0.5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10 2 杂然相许献疑跳往助之笑而止之(每处0.5分,与答案不一样不给分)11 3 不畏艰难,坚持不懈。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项训练《愚公移山》(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项训练《愚公移山》(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cf8821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50.png)
(乙)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惩山北之塞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弃去
④媪自言姓武
(2)用现代汉语下面句子的意思。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3)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4)太白感其意( )
17.翻译下面的句子。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8.出自【乙】文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19.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20.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中考题集锦及答案.docx
![《愚公移山》中考题集锦及答案.docx](https://img.taocdn.com/s3/m/0bed6fe70722192e4436f6be.png)
《愚公移山》中考集2004 年青海省西宁《愚公移山》(),完成 9 ~ 13 。
1、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意。
(1)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汝心之固,固不可。
固:2、用代写出文中两划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者的不同气。
( 1)吾与汝力平,指通豫南,达于阴,可乎?文:(2)子子无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文;3、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明比;并主要运用____________ 的描写手法来表情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故事中,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相同?写出故事的目,不少于2个。
5、完故事后,有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愚公确很愚,而智叟才是有的人。
此,你是如何看待的?写出你的真想法。
要求点明确,言之成理。
答:2005 年江省州市(二)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 14 。
( 12 分)11.解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4 分)① 山北之塞()② 然相()..③遂率子荷.担者三夫()④河曲智叟亡.以()12.下列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是( 2 分)⋯⋯⋯()A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B、以君之力,曾不能魁父之丘俯身耳以(《送阳生序》)C、其妻献疑曰既出,得其船⋯⋯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投渤海之尾志之《桃花源》13.用代翻文中划的句子。
(4 分)①寒暑易,始一反焉。
文:②甚矣,汝之不惠。
文:14.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唱道:“听起来是奇,起来是笑⋯⋯无路呀开路更,所以后来人你感。
” 你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2 分)答:2007 年岩市初中、升学考文二、理解(45 分)(一)下面文字,完成文后6- 8 。
( 10 分)6.解下列加点的字。
( 3 分)⑴ 山北之塞()⑵吾与汝力平()⑶河曲智叟亡以()7.用代翻下面句子。
(4分)⑴甚矣,汝之不惠!文:⑵汝心之固,固不可文:8.你从“愚公移山” 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3 分)答:2007 年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初中生学考下面一篇文言文,按要求答。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及中考题集锦答案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及中考题集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b110d83186bceb19e8bb86.png)
《愚公移山》参考答案一1、rèn hèjīběn shuāng chèn kuìsǒu yōng shuò2、赞同;苦于;哪里;愁;交换;黄河;水的北面;增高;并,还;通;即使;穷尽3、(1)反通返,往返。
(2)亡通无,没有。
(3)厝通措,放置。
(4)惠通慧,聪明。
4、(1)将近,况且。
(2)哪里,语气助词。
(3)通,顽固;本来。
(4)赞同,拟声词。
(5)听说,听见的事情。
5、已,止;易,改变,变换;诸,之于;毕,完全,全部;诸,之于;已,止6、C7、B8、(1)《列子汤问》;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寓言故事。
(2)嘲讽、怀疑;语言、动作语段阅读9、略10、A11、意思表达符合原意,能准确表达言者的语气即可。
12、(1)C (2)B13、(1)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士石何?(3)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4)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5)河曲智叟无以应。
14、B15、B二、1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2、且(√);不(√)13、略1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15、献疑;关心;解决土石问题;责难;嘲讽;阻止愚公移山16、顶针;C17、B18、B19.(1)擅长(2)邀请(3)料想20.B 21.一位偏将从战阵上回来,被乱箭射中,刺进了腹内隔膜,请这位医生给他治伤。
22.跪而请谢。
23.略)三(15分)(一)16.(2分)(1)将近 (2)正在 (3)同“返”,往返 (4)说 (各0.5分)17.(2分)D18.(2分)(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1分)(2)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1分)(注意译准“固”“彻”“感”“卒”,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19.(1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0.(2分)【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愚公移山》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愚公移山》中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dfc6db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e4.png)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愚公移山》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愚公移山》练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⑴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⑵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⑶ 惧其不已.也已:⑷ 无陇断.焉断: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杂然相许. 许: 赞同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扛C. 寒暑易.节易: 交换D. 何苦.而不平苦: 劳苦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以. 君之力扶苏以. 数谏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曰此则岳阳楼之. 大观也C.而. 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 杀众D.告之于. 帝皆以美于. 徐公5.下列文言文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2)甚矣,帝之不惠。
(3)帝感其诚。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反问句陈述句倒装句被动句B.反问句倒装句被动句陈述句C.疑问句陈述句被动句判断句D.疑问句倒装句判断句陈述句6.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愚公移山》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愚公移山》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968e47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90.png)
《愚公移山》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习题分六部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句子翻译、问题探究、理解性默写、阅读选择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始一反.焉同意思为:(2)甚矣,汝之不惠.同意思为:(3)无陇.断焉同意思为:2其他重点实词(1)惩.山北之塞.惩:塞:(2)聚室而谋.曰谋:(3)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平:(4)指.通豫南指:(5)杂然..相许杂然:许:(6)其妻献疑..曰献疑:(7)且焉置.土石置:(8)北山愚公长息..曰长息:(9)固.不可彻.固:彻:(10)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11)何苦.而不平苦:(12)操蛇之神闻.之闻:(13)惧其不已.也已:(14)帝感其诚.诚:(15)一厝.朔东厝:(16)无陇断.焉断:二、文言虚词1.且①年且九十②且焉置土石2.其①其妻献疑曰②其如土石何3.而①面山而居②聚室而谋曰③而山不加增4.之①本在冀州之南②跳往助之③甚矣,汝之不惠④告之于帝三、句子翻译1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四、问题探究1.愚公移山遇到的困难有哪些?2文章第3段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中可以看出智叟和愚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五、理解性默写1.2.3.4.《愚公移山》5.六、阅读理解选择题愚公移山《列子》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试卷及答案
![《愚公移山》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532add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23.png)
《愚公移山》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愚公移山》中,愚公的家位于()。
A. 冀州之南B. 河阳之北C. 太行山南D. 王屋山北2.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A. 为了方便自家出行B. 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C. 为了通豫南,达于汉阴D. 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3. 愚公的妻子对移山提出疑问的原因是()。
A. 担心愚公的力量不足以移山B. 担心挖出来的土石无处安放C. 认为愚公年纪太大,不宜劳累D. 认为愚公的想法不切实际4. 京城氏之孀妻的遗男()。
A. 嫌弃愚公年纪大,不愿帮忙B. 跳往助愚公移山C. 劝愚公放弃移山的想法D. 嘲笑愚公自不量力5. 河曲智叟认为愚公()。
A. 力大无穷B. 年纪太大,不宜劳累C. 聪明过人D. 不自量力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1. 惩()2. 迂()3. 杂然相许()4. 箕畚()5. 陇断()三、句子翻译(每题3分,共15分)1.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2.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3.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5.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四、默写填空(每题2分,共10分)1.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______。
2. 愚公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______,达于______,可乎?”3. 愚公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______。
4.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______。
”5.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______。
五、内容理解概括(每题5分,共25分)1. 请简要概括《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2. 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是什么?3. 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传达了怎样的道理?六、描写手法(10分)请分析本文在描写愚公移山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并举例说明。
七、句子赏析(10分)请任选一句进行赏析,分析其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中考题集锦2004年青海省西宁阅读《愚公移山》(节选),完成9 ~ 13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译文:(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译文;3、文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____________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
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答:2005年江苏省扬州市(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12分)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4分)①惩.山北之塞()②杂然相许.()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④河曲智叟亡.以应()1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C、其妻献疑曰既出,得其船……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投诸渤海之尾处处志之《桃花源记》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子。
(4分)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②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14.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2分)答:2007年龙岩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二、阅读理解(45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6-8题。
(10分)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3分)⑴惩山北之塞()⑵吾与汝毕力平险()⑶河曲智叟亡以应()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⑴甚矣,汝之不惠!译文: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译文:8.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3分)答:2007年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惩()山北之塞⑵甚矣,汝之不惠()25.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答:26.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第一层:面山而居第二层:第三层:27.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答:2007年甘肃省兰州市(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一15题.(12分)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⑴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⑵河曲智叟亡以应亡:⑶惧其不已也已:⑷无陇断焉断: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甚矣,汝之不惠!译文:⑵何苦而不平译文:14.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
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
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2分)⑴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⑵洛(洛河)阳 _____________;⑶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15.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
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
(4分)答:2008年四川达州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三)阅读《愚公移山》,完成16~20题。
(14分)1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C.冀之南、汉之阴(阴:〈汉水的〉北岸)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1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B.而山不加增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D.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分)译文:(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3分)译文:19.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2008年黄冈市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甲】《愚公移山》(节选)《列子》【乙】小儿不畏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
虎亦寻卒去。
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注释:①〔浣衣〕洗衣服②〔庶几〕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
③〔意〕估计16.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1)惩山北之塞()(2)固不可彻()(3)甚矣,汝之不惠()(4)虎亦寻卒去()17.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分)(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18.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后面括号内分别打“∨”或“Ⅹ”(2分)A、甲文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对移山持否定态度。
()B、乙文中“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面对凶猛的老虎,妇人急中生智,跳到水里躲起来,其反映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令人令人称赞。
C、甲乙两文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甲文中的“遗男”和乙文中的“二小儿”均阅世不多,天真可爱。
19.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
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
(2分)答:2008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ll题。
9.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惩山北之塞B.聚室而谋曰惩前毖后不谋而合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D.河曲智叟亡以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亡羊补牢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4分)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11.下面两人说的话,在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上有无异同请作简要说明。
(3分)①愚公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②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答:2008年广东省汕头市中考语文试题(一)(8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10.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
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邻人之遗男也“”;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11.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说说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什么。
(3分)答:2009年浙江省金华市愚公移山16.请解释下面卡片中加点词的词义。
(3分)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词序号例句词义亡①河曲智叟亡以应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译文:18.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3分)答:2009年四川省成都市A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6 题。
(共9分,每小题3分)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杂然相许许: 赞同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扛C. 寒暑易节易: 交换D. 何苦而不平苦: 劳苦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以君之力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扶苏以数谏故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 而山不加增D. 告之于帝义不杀少而杀众皆以美于徐公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分)(1)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分) 译文:(2) 甚矣,汝之不惠! (2分)译文: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愚公移山[乙]蜀之鄙有二僧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注释]①鄙:边境。
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
③瓶:水瓶。
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⑤顾:难道,反而。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4分)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②汝之不惠惠:③帝感其诚感:④越明年越: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11.翻译下面句子。
(3分)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12.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