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易学文化纲要

合集下载

中华文化促进会易学考试

中华文化促进会易学考试

中华文化促进会易学考试引言概述:中华文化促进会易学考试是一项重要的考试,旨在推广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传统智慧。

易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易学知识的学习和考试,可以增进人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正文内容:一、易学的概念和历史1.1 易学的定义和特点易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易经》为基础,通过对八卦、卦象、爻辞等内容的研究,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和人类生活的智慧。

易学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1.2 易学的历史渊源易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周朝时期。

《易经》作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根本”,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军事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易学在历史上一直被视为一门重要的学问,被广泛传承和研究。

二、易学考试的意义和目标2.1 传承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易学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易学考试的推广,可以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智慧和魅力,进一步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2 培养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智慧易学考试不仅是对知识的考察,更是对人们思维方式和智慧的培养。

通过学习和掌握易学知识,可以培养人们的逻辑思维、分析思考和判断能力,提高人们的智慧水平。

2.3 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易学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观念,通过易学考试的推广,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原则,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易学的智慧可以指导人们在工作、生活和人际关系中的处理,增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易学考试的内容和形式3.1 考试内容易学考试的内容主要包括八卦、卦象、爻辞等基础知识,以及易学的应用和实践。

考生需要了解八卦的含义和变化规律,能够解读卦象和爻辞,并能够运用易学知识进行问题的分析和判断。

3.2 考试形式易学考试采取笔试形式,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

考试内容涵盖了易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考生需要通过书面答题来展示对易学的理解和掌握。

易学文化与实践课程须知9.30-10.2

易学文化与实践课程须知9.30-10.2

同泰总裁学苑
《易学文化与实践》课程须知
一、课程主题:《易学文化与实践》
二、导师简介:
姜煜,道家法名兴道,法号玄化子,研习“三玄”之《易经》三十五年,通之精要,得之秘诀,悟之至理。

他对易经易理的诠释见解独到,他的命理学、占卜学、姓名学、风水学数术高超;他善传经布道,求硕果笃实。

现任中国国际易学研究会理事,辽宁省周易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大连市道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大连碧海观住持,大连龙王宫住持。

三、课程纲目:
(一)古易例考;(二)精妙之学;(三)易学成书;(四)浅析五行;
(五)干支应用;(六)易经哲理;(七)易学大系;(八)命运之说;
(九)谋局划生;(十)修易路径。

四、授课地点:长宁区红宝石路500号东银中心裙房四楼
五、授课时间:
9月30日 14:00~18:00 19:00~21:00
10月01日 09:30~11:30 14:30~18:00 19:00~21:00
10月02日 09:30~11:30 14:30~18:00
六、注意事项:
1、学员须佩带名牌听课。

2、学员应认真听课、记录,课堂内不得随意走动、议论。

3、课堂上教学互动时请自觉听从主讲老师的安排。

4、听课期间请各位学员把手机调至无声或关机状态。

5、上课每60分钟安排休息一次,每次休息15分钟。

6、请学员按时到课,不得迟到早退。

7、课程结束前填写反馈表交给主持人。

传承易经文化28条

传承易经文化28条

传承易经文化28条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部经典。

易经以阴阳五行为基础,以变化为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哲学内涵和智慧性的经典之一。

为了推动传承和弘扬易经文化,推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现将“传承易经文化28条”如下:一、推广易经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使更多的群众了解易经的基本内容。

二、加强易经教育课程的编制和实施,培养易经学者和爱好者。

三、建立易经研究中心或易经研究机构,集中资源推进易经研究。

四、保护易经研究成果的版权,防止出现侵权和剽窃现象。

五、举办易经文化论坛,吸收意见和建议。

六、开设易经研修班和讲座,提升人们的易经素养。

七、出版易经普及书籍,让更多人易于接触易经基础知识。

八、出版易经入门读物,以容易理解的方式介绍易经的基本概念。

九、编写易经中级读物,详细讲解易经的基本理论体系。

十、编写易经高级读物,深入探讨易经的各种思想精髓。

十一、打造易经小说,以文学的方式让更多人接触易经。

十二、将易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广易经治疗等实用技术。

十三、组织易经文艺活动,如易经舞蹈和易经音乐会等。

十四、举行易经展览,展示易经研究成果和易经文化遗产。

十五、开展易经创作比赛,鼓励青少年更深入地参与到易经文化传承中来。

十六、加强易经的海外传播,推广中华文化之精粹。

十七、与国际易经组织加强交流合作,推动易经在全球的传播。

十八、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易经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十九、创新易经文化产品,如易经卡、易经文化周边等。

二十、加强易经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确保易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十一、举行易经交流会议和学术研讨会,促进相互学习和交流。

二十二、对青少年进行易经启蒙教育,提升他们的精神素养。

二十三、在学校开展易经文化课程,引导学生认识和关注易经。

二十四、普及易经的字画艺术,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易经文化。

二十五、提高易经文化研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易经文化的国内外传播。

二十六、在易经文化活动中加强志愿者的培训,引导志愿者更好地参与到易经文化传承中来。

明代易学提纲

明代易学提纲

明代易学提纲一、程朱理学易学1、官学易胡广(1370-1418)纂修《周易大全》。

2、明初易学:曹端(1376-1434)《太极图说述解》、薛瑄(1389—1464)《读书录》、吴与弼(1391-1469)《康斋集》与胡居仁(1434—1484)《易象钞》。

(王广)赵淓《周易文诠》(王广)郝敬《周易正解》(王广)3、蔡清、林希元易学:《周易蒙引》、《易经存疑》。

(黎心平)4、崔铣之洛闽易学(1478-1541):《读易余言》(李秋丽)5、韩邦奇之朱子之学(1479-1555):《易经启蒙意见》。

(李秋丽)6、以朱子为宗的程汝继易学:《周易宗义》。

(苏晓晗)7、张献翼义理易学(阐老庄程朱之义):《读易纪闻》。

(苏晓晗)8、叶山诚斋学与沈瑞钟史学易:《八白易传》、《广易筌》。

(陈京伟)9、潘士藻《义海》学:《洗心斋读易述》。

(陈京伟)10、逯中立易学:《周易剳记》。

(陈京伟)11、何楷易学考据学:《古周易订诂》。

(李秋丽)12、批判象数学和程朱易学的王廷相易学:《王廷相哲学选集》。

(王广)13、刘宗周易学(1578-1645):《周易古文抄》。

(张克宾)14、张次仲易学:《周易玩辞困学纪》。

(陈京伟)15、陈祖念折中汉宋易学:《易用》。

(陈京伟)二、心学易与禅易1、陈献章(1428-1500)与湛若水易学(1466-1560)。

《陈献章集》《甘泉文集》。

(张沛)2、王阳明与王畿易学(1498-1583)。

《传习录》《大象义述》《先天后天解义》《河图洛书解义》等见《龙溪先生全集》。

(张沛)3、王门弟子黄绾艮止学(1480-1554)与季本龙惕易学(1485-1563)。

《明道编》《易学四同》。

(张韶宇)4、泰州学派易学:罗汝芳易学(1515-1588):《近溪子集、续集》、焦竤易学《易筌》(1540-1620)、李贽易学(1527-1602):《九正易因》。

(张沛)5、张镜心易学:《易经增注》(曾凡朝)6、南中王门唐鹤征易学(1537-1619):《周易象义》(曾凡朝)明万历三十五年纯白斋刻本经10 存目7、折中理学与心学高攀龙学易(1562-1626):《周易易简说》。

《易经》的现代应用

《易经》的现代应用

《易经》的现代应用《易经》的现代应用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带来的是传统文化的复兴,国学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在文化空前繁荣的背景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探索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对现代生活的指导意义。

作为中国文化巨著的《易经》,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它是世界公认的三大经典〔易经、圣经、吠陀经〕之首,和《诗》、《书》、《礼》、《乐》、《春秋》并称六经,被誉为群经之首。

它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科学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化学、以及人生哲学等等。

它的理论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很多领域,是中国文化的总汇,对文学、哲学、天文、地理、历法、数学、风水、建筑、医学、气功都有指导意义。

现在《易经》还被引用在现代管理学、现代经济学、现代决策学等现代学科上。

本文结合科学,管理学,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实例具体阐述《易经》的现代应用。

首先,科学方面,许多现代科学家利用《易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因受《易经》太极图启发,发现了二进制数学,成为现代计算机之父。

世界大哲学家黑格尔,正是受《易经》的阴阳学说影响创造了正反合哲学原理。

据说,杨振宁是在西南联大念书时,学习了《易经》课程,正是《易经》的阴阳学说促使他在理论物理学研究中,打破了宇宙守恒定律,创造了弱相互作用条件下宇宙不守恒定律。

此外利用《易经》取得科技成就的还有丹麦物理学家玻尔,英国科学学李约瑟…… 其次,管理学方面,许多学者通过对《易经》进行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管理理论。

其中美国国际《易经》学会主席成中英先生,提出了"中国管理科学化,科学管理中国化"的中国管理理论奋斗目标,并身体力行。

1987年8月,他在某某发表了:《C理论走出中国管理自己的天空》一文,创立了《易经》哲学为主体思想的C理论架构,并形成了一整套《易经》管理系统理论。

成中英认为:管理决策者要有一个动力,这动力一定是一个中心的力量,叫做中心土,黄土的土。

《易学》讲义

《易学》讲义

陈春林易学讲义第一讲认识易学一、易经的缘起1、伏羲氏观天文,察地理,悬象以告,创悟八卦。

2、周文王牢狱演八卦,配卦辞和爻辞。

3、孔子晚年读易,写了十篇心得报告:十翼。

(就是给易经插上了十个翅膀。

)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前两者已经失传,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周易。

“易更三圣”就是说,周易在不断发展和沿革中,先后有伏羲氏、周文王和孔子进行提炼和升华。

其实,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在周易的发展中,功不可没,他就是周文王的儿子周公,因此,准确地说,是“易更四圣”。

我们通常说的周易,是不准确的,定义为易学,才更加符合实际。

二、易经的精髓易经是先民智慧的结晶,是宇宙人生的法则。

易经解决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1、易经的三大法宝:象数理。

2、易经的三大理论精华:(1)阴阳对应统一:阴阳是对应存在的,有阴就有阳,有阳就有阴。

阴阳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2)五行生克制化:五行是五种“气”,是对物质形态的一种抽象。

水,可以说是自然界的水,但是有不等同于自然界的水。

比如说,车水马龙,马路上的车流因为具备了水的形态,在易学预测中,也是作为水(坎卦)来看待的。

五行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五行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3)天人合一:易经阐述的是宇宙全息,所谓的天人合一,在概念上要阐述清楚,“人”是预测者自己,准确地说,是预测者自己的“心”(思维方式);“天”是预测者之外的一切事物,甚至是预测者本人的身体部位。

比如说,7月14日晚上,我给一个网友看八字,庚申甲申己巳己巳。

我当时断他家西北方有一个寺庙,现在被拆除了,还剩下遗址。

他非常惊讶,说这一点信息,很多高手都没有断出来。

其实,我当时正在用左手在右臂上搓灰。

手为艮卦,为寺庙。

右臂为乾卦为西北,灰就是化为尘土之象。

直读,就是西北方的寺庙变成了尘土。

易经的三大理论精华,在预测实战中,意义非同寻常。

可以说,所有的预测技法都是强调阴阳五行和宇宙全息观念的。

易学文化水平测试教材

易学文化水平测试教材

易学文化水平测试教材
易学文化水平测试教材主要包括《易学文化水平测试教材:周易通识》和《易学文化水平测试教材:易学基础教程》两本。

《易学文化水平测试教材:周易通识》是《周易》的普及性读本,力求对《周易》作出深入浅出的解释,为《周易》爱好者提供一种稳妥可靠的入门书,使其成为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学习《周易》的良师益友。

《易学文化水平测试教材:易学基础教程》旨在深入解读和传承易学文化思想,通过介绍易学在建筑、医学、管理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将易经的思考方式和人生哲学传达给读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教材或相关网站获取更多信息。

当代易学的发展现状与表现形式

当代易学的发展现状与表现形式

当代易学的发展现状与表现形式作者:王渊儒来源:《卷宗》2015年第03期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易经》,是由《周易》与《易传》组成的一部经典。

《易经》的发展受到夏朝时期产生的《连山易》以及商朝时期产生的《归藏易》的影响。

在西周时期,周文王姬昌,在受到上述两个易学著作的影响下,创作了《周易》。

因为时间原因,《连山易》与《归藏易》都已经失传,所以《周易》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易经》的主体。

而《易传》则是用于解释《周易》的易学专著。

《易传》也称《十翼》,关于是否是孔子与孔子后学所著,学术界有诸多争议。

但是易学的发展,无疑是从《易传》开始的。

从《易传》之后,研究《易经》并有其发展与成果的,被统称为易学。

早期易学,分为道家易学与儒家易学。

而在后来的易学发展过程中,逐渐的分为了:“易理易学”“象数易学”“团正易学”“数理易学”“纳音易学”等几大类。

“易理易学”是对于《易经》本体的深入研究,其观点在于阴阳消长,互补转化。

对于《周易》与《易传》的研究与社会发展,人文自然的思考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与思考,并上升到了哲学的辩证角度。

在当代,对于易理的研究,人们做出了诸多的专著与研究结果。

台湾交通大学曾仕强教授,曾于2009年在中央电视台第十台的《百家讲坛》中,进行了《易经的奥秘》专题系列节目,对于“易理”从人文生活,环境自然,辩证思考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解读。

由于该系列讲座是头一次在中央电视台这一传播广泛,权威度高的的平台上,以简单直白的话语,对《易经》做出了解读。

自此之后“易理易学”的思考与发展,在当代成为了全民的热度话题。

而“易理易学”的研究,在当代多表现为辩证思考,行为指导,人生哲学等诸多研究方向的核心。

而与“易理易学”相辅相成的“象数易学”,由卦爻象数与卦爻辞文字系统构成,涉及天文,历法,音律,伦理,哲学,占测等内容,由于内容繁杂,所以其学术研究成为易学的一个流派,统称为“象数学派”。

象数是易理的符号化,由阴爻与阳爻按天、地、人的关系组成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代表着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易经学习计划

易经学习计划

易经学习计划第一阶段:初识易经1. 理解易经的历史和背景:了解易经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地位,包括周易的起源、变卦的产生以及易经在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中的地位。

2. 熟悉易经的基本术语:学习易经的基本术语,包括八卦、64卦、爻辞、象辞等,理解它们在易经中的作用和意义。

3. 阅读易经经典:详细阅读《周易》和《易经》两部经典,理解其中的内容、理论和智慧,并学习其中的传统解释和注解。

4. 学习八卦和64卦:深入了解八卦和64卦的结构、含义和运用,包括八卦的阴阳、五行和64卦的卦象、爻辞、象辞等。

第二阶段:深入易经内涵1. 探讨易经的哲学思想:学习易经中的哲学思想,包括阴阳哲学、五行学说、变化观念、天人合一等,理解其内涵和意义。

2. 理解易经的应用:学习易经的应用方法,包括占卦、断易、演习、排序、象传等,理解其原理和实践方法。

3. 深入理解易经的智慧:探讨易经中的智慧,包括其对人生、社会、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启示和指导,从易经中汲取智慧,指导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第三阶段:实践易经智慧1. 练习占卦和断易:实践使用易经进行占卦和断易,包括自己的事务、问题和困惑,亲身体验易经的实际运用。

2. 运用易经智慧:将易经中的智慧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包括处理困难、抉择决策、改善人际关系等方面,增加对生活的智慧和指导。

3. 总结与分享:总结易经学习的心得和体会,形成自己的易经思考和见解,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促进易经智慧的传播和交流。

以上是一个初步的易经学习计划,它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地学习和理解易经,领悟其中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易经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其智慧和价值不可估量,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和指导,提高自己的智慧和修养,塑造更加美好的人生。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份学习计划,更好地了解易经,体验其中的智慧,从而受益终身。

易经专业学习计划

易经专业学习计划

易经专业学习计划一、学习目标易经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它蕴含了中国古代哲学、宇宙观、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丰富思想,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作为一名学习易经的学生,我希望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 深入了解易经的起源、历史演变和基本理论。

2. 掌握易经的基本知识,包括八卦、64卦、卦象、卦辞、爻辞等。

3. 理解易经哲学思想,包括阴阳、五行、阴阳学说、易经的卦变等。

4. 能够灵活运用易经解读人生、社会、自然等现象,并从中体会中国传统智慧。

5. 通过学习易经,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生智慧,成为一个更有担当和责任感的人。

二、学习内容为了达到上述学习目标,我将系统地学习易经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易经的起源和历史演变2. 八卦和64卦的结构和含义3. 卦象、卦辞、爻辞的解读方法4. 阴阳学说和易经哲学思想5. 易经的应用和实践6. 易经与人生、社会、自然的关系7.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8. 易经对个人修养的影响三、学习方法为了高效地学习易经,我将采取以下学习方法:1. 通过阅读大量的易经相关书籍和文献,包括传统经典、学术著作、解读评论等,提升自己的理论基础和认知水平。

2. 参加易经专业讲座、学术研讨会和讲习班,倾听专家学者的讲解和分享,加深对易经的理解和领悟。

3. 主动参与易经实践活动,如摆卦、卜卦、解卦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理论验证和实践检验。

4.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使用易经App、网站、网络课程等进行学习和交流,拓展学习渠道和途径。

5. 建立易经学习小组,和同学一起讨论、交流和分享学习心得,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6. 利用自习室、图书馆等场所,静心阅读、思考和总结,保持学习的专注和深度。

四、学习计划为了逐步实现学习目标,我拟制定以下学习计划:1. 第一阶段(1-3个月):对易经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深入了解,学习易经的起源、历史演变和基本理论,掌握八卦、64卦的基本结构和含义。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详解:深度探索华夏文明的精髓一、引言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的课程。

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不仅涵盖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更是一个对中国五千年文明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度解读的过程。

本文将深入剖析这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帮助读者全面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主要流派和重要历史时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全球视野下的文化自信。

三、课程内容模块1. 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从远古神话到夏商周的早期国家形成,再到秦汉至明清的朝代更迭,详细解析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文化变迁。

2. 哲学思想:介绍儒家、道家、法家等主要哲学流派的思想内涵,以及它们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3. 文学艺术:重点讲解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以及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表现手法,展示中国美学的独特魅力。

4. 社会生活与习俗: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节日、饮食、服饰等方面,揭示中国文化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

5. 传统科技与智慧:探讨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医学等领域,展现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

四、教学方法与评估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升学习兴趣。

2. 评估方式:除了传统的考试成绩,还将包括课堂参与度、研究报告、小组讨论、文化实践项目等多种形式的评价,全面考察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应用。

五、结语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大纲是一个立体且丰富的框架,它旨在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深入学习,学生们不仅能掌握丰富的知识,更能培养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外文化交流的能力。

易学入门基础知识

易学入门基础知识

易学入门基础知识
易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遗
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国文化和哲学的重要学科。

以下是易学
入门基础知识:
1. 易学的含义
易学,也叫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有两个方
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易经”,又称“周易”,另一方面是“易学”,又称“洛书”。

2. 易学的来源
易学起源于中国古代商周时期的甲骨文,经过长时间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

3. 易学的主要内容
易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易经、易传、易说和易学,其中易经是一部
古代的经典著作,包含了六十四卦和爻辞,易传是对易经的注解和解释,易说是各种学者对易经的阐释和解读,易学是对易经的研究和应用。

4. 易学的基本理论
易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了整体观、变通观、咨询观和协调观等。

其中,“整体观”强调整体思维和整体性的观念,“变通观”强调变通
和灵活性,“咨询观”强调借助易学的方法寻求答案,“协调观”强
调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5. 易学的应用
易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主要涉及人生、事业、婚姻、子女、
财富、健康等方面,常用的易学方法包括八字算命、风水、命理、卜
卦等。

以上是易学入门基础知识的介绍,易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系统学习和不断实践才能掌握。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复习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复习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绪论谈中国传统文化一、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二、中国文化的结构和层次:1、观念文化: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有系统的思想理论称为观念文化。

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

2、历史文物:器物(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艺术品(书法、绘画)、古建筑、陵墓、服饰。

3、社会制度:制度文化。

4、古代书籍:艺术科技。

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科技。

5、民俗文化:占卜(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人文”精神2.“自然”精神3.“奇偶”精神4.“会通”精神四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1表层:启示性,普及性。

如孔子和老子的名言2深层: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第一章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一节赫赫始祖的业绩一、炎帝农业方面:发展了原始农业,发明了最早的农具耒耜,培植出最早的谷物粟,发明陶器(耕而作陶),创立“日市”。

医药方面:遍尝百草,一日百生百死。

二、黄帝发明文字:仓颉、沮诵是史臣发明衣冠:冠冕、衣裳第二节北粟南稻的农业1.中国生产性经济与世界其他地方的比较同:第一,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生产性经济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第二,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由于把捕获的动物驯养成家畜进行繁殖便出现了畜牧业,把野生的植物培养成农作物进行种植便出现了农业。

农业是主体。

第三,原始农业本身发展有阶段性。

生荒耕作制,熟荒耕作制。

异:谷物种类、家畜品种、农耕工具、聚落形态。

2.中国史前时期农畜业的发展状况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谷物品种。

主要农具种类:耕作农具:铲、耒和锄;收割农具:刀和镰;谷物加工用具:磨盘和磨棒。

家畜有猪、狗、鸡、牛、羊。

新石器早期已经驯养了猪、狗、鸡,猪的驯养最多。

居住相对稳定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前提,农业发展又促进大规模聚落的形成,所以聚落状况成了反映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第三节古陶神玉的世界陶器和玉器的制作是与史前农业相伴发生发展起来的。

易学文化水平测试标准

易学文化水平测试标准

易学文化水平测试标准
《易学文化水平测试标准》团体标准(T/CCPS 0001-2023)是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华文化促进会易学文化专业委员会、易无(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起草的。

这个标准完成了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批准及备案等标准制定流程,经中华文化促进会审批通过,于2023年7月10日开始实施。

易学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智慧的重要体现。

《易学文化水平测试标准》团体标准的制定,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要求,标准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该标准在国内首次提出,填补了易学文化水平测试的标准空白,有利于规范和推进易学文化的高质量传承和发展,有利于相关部门依据标准进行监督。

标准的发布对于推动易学文化的传播,培养更多的易学文化传承人,促进易学文化的高质量、高水平传承与创新、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其中的智慧和启迪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这个标准的详细信息,可以访问中华文化促进会官网获取。

北京大学哲学系

北京大学哲学系

《易学哲学》教学大纲课程号:02333290新课号:PHI-1-231课程名称:易学哲学Philosophy in YiJing开课学期:06-07学年第2学期周学时:2 学分:2先修课程:无一、基本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周易》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演变历史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有初步的正确了解和把握。

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32学时)第一讲绪论—《周易》与中华文明 2学时第二讲《周易》的结构(经、传、学) 2学时第三讲《周易》的起源、作者及时代 2学时第四讲《周易》的性质转变(从经到传) 2学时第五讲《周易》解释学(易学源流及流派) 4学时第六讲《周易》的基本原理 2学时第七讲《周易》的思维方式 4学时第八讲《周易》的核心价值理念及基本精神 4学时第九讲《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4学时1、《周易》与哲学2、《周易》与科学3、《周易》与宗教4、《周易》与文学艺术第十讲《周易》筮法的哲学解读 3学时总结、讨论及答疑 1学时1三、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四、推荐教材或参考书/参考资料1、朱伯崑《易学哲学史》,华夏出版社1995年2、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3、余敦康《周易现代解读》,华夏出版社2006年4、王博《易传通论》,中国书店2003年5、朱伯崑《易学漫步》,台湾学生书局1996年6、王弼注《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7、郑万耕《易学源流》,沈阳出版社1997年8、金景芳《周易全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9、刘大钧《周易概论》,巴蜀书社2004年10、朱伯崑《易学基础教程》,九州出版社2002年五、学生成绩评定方法形式:课程论文。

要求:(1)论文选题自定,既可对易学哲学中的某个方面进行专题研究,也可就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甚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进行探讨,总之必须与易学哲学密切相关。

(2)观点明确,表述清晰,结构合理,体例完整,引证规范,文字畅达。

(3)不低于5000字,且应按时上缴。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放下,便是担当
• 有人问慧海禅师:什麽是修行:禅师说:“饥 餐困眠。”学人不理解,说:我也是困了就 睡,饿了就吃,为什麽就不是修性?禅师告诉 他:“通常世人在吃饭的时候,不肯吃饭,总 是想这想那,千般计较;在睡觉的时候不肯睡 觉,总是梦这梦那,万种思量。所以他们吃饭 的时候是在分别计较,睡觉的时候是在颠倒梦 想。” • 禅宗常说:“舍得舍得,能舍才能得。放下妄 想,得到的是智慧。”
无极 → 太极 → 两仪 → 四象 → 八卦
“无为而治”
• • •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 “为无为,事无事。”“以无事取天下”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治大国若烹小鲜”
三、禅宗与心态管理
禅宗经典:《般若波罗密多心 经》、《金刚经》、《六祖坛经》
•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2005年11月16日在中国外 交学院的演讲)
谢谢各位领导同志!
E-mail:matao60811@
道家经典:三玄
《易经》、《道德经》、《南华真经》。 “道统有无” “有无相生。”“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 无,欲以观其妙。” •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墉以 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 之以为用。” 。 • • • •
宇宙万物生发链条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复旦大学教授 博导 马涛
温总理9月23日联大发言
• “我们将继续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国家发展、 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 强大的文化力量。五千年中华文明所凝结的道 德和智慧,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 “我们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加强不同文明 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构建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 中化民族不仅能够创造经济奇迹,也一定能够 创造新的文化辉煌。”

中国易学文化

中国易学文化

中国易学文化
中国易学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称为“易经文化”或“周易文化”。

易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涉及哲学、宗教、数学、文化等多个领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一门学问之一,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价值。

易学的核心著作是《易经》,是一部阐述宇宙变化规律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

《易经》包含64卦和爻辞,通过卦象和爻辞的解析,揭示出宇宙中无始无终的变化规律以及人生的道路和修行之道。

同时,易学还包括了奇门遁甲、风水、紫微斗数、八字算命等多个分支,这些分支都是以《易经》为基础,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技术来探索宇宙和人生之间的联系。

易学文化深入人心,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语言、文学、绘画、建筑等方面都能看到易学文化的影子。

例如,许多古代诗词中都用到了易学的卦象和爻辞,许多文献中也有对易学的讨论和引用。

在建筑和风水方面,人们也常常根据易学的原理来规划建筑和布置房屋。

总之,中国易学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具有理论和哲学上的价值,还具有实践和应用上的意义,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华易学文化促进会

中华易学文化促进会

中华易学文化促进会现代化大都市,除别墅外,大都是高楼,少则有七八层、多则有几十层甚至上百层。

要选择好的居住环境不单要选择好的座向,还要以个人风水命卦结合楼层的五行,力求生扶、避免克杀,才能达到真正的人居条件。

一、层数的认识关于层数问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以河图先天数来定楼屋的五行,另一种是以洛书后天数来定楼层的五行。

依我个人的多年经验,两种均可以采用,但河图先天数是永远不变之数,就是没有元运的变化。

而洛书后天数随着元运的变化而变化,在实际操作中比较准确。

河图先天数楼层五行:一六层数为水数,二七层数为火数,三八层为木数。

四九层数为金数,五十层数为土数,十一与十六层又为水数,类推。

不管是任何元运建造,均以上述数字之五行为用。

洛书后天数楼层五行洛书数与河图数差别很大,其推算方法是依据大楼建造时之元运而定,其地下室及大楼第一层以当元运星为基数,逐层类推。

如下元七运楼:第一层及地下室属七赤金,二层属八白土,三层为几紫火,四层为一白水,五层为二黑土,六层为三碧木,七层为四绿木,八层为五黄土,九层为六白金我,十层又返回七赤金,即按基数加九,就等于相同的五行。

如下元八运楼:第一及地下室为八白土,二层为九紫火,三层为一白水,四层为二黑土,五层为三碧木,六层为四绿木要,七层为五黄土地,八层为六白金,九层为七赤金,十层为八白土,其余类推。

二、认识风水命卦1、要选择好的楼层,首先要认识风水命卦,风水命卦不是用东四命和西四命来定,是同样用九星来定个人的风水命卦之五行。

计算方法如下:男命:100-出生年=余数÷9=余数为风水命卦。

如某男1954年生即:(100-54)÷9=46÷9=1即为一白命。

女命:100-出生年+4=余数÷9=余数为风水命卦。

如某女孩子1954年生即:(100-54+4)÷9=(46+4)÷9=50÷9=余数五即为五黄命。

也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计算,即是流年入中星为准,如2008年是一白入中,本年生男命为一白命,本年生女孩为五黄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易学文化纲要丘亮辉提要易学是中华文化的大根大本、渊远流长。

古有夏易连山、商易归藏、周易经传、历代易学有象、数、义、理各派,当代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在建设现代易学文化。

本文对现代易学的发展、特性、内涵和创新之路,提出的意见,可以看作现代易学的初步纲要。

关键词:周易现代易学纲要AbstractEstablishing a modern I - ChingI –Ching is the found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fter ancient Lianshan of Xia Dynang,Guizang of Shang Dynasty, Jingzhuan of Zhou Dynasty and all previous dynasties, I –Ching developed different academic system, for example Xiang,Shu,Yi and Li.We consciously and unconsciously establish and develop modem I–Ching in present age.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opinion of characteristic, content and innovation of modern I - Ching. It is the preliminary summary of modem I - ChingKey words: I – Ching Modem I - Ching, Summary易学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渊远流长。

古有夏易连山、商易归藏、周易经传、历代易学有象、数、义、理各派。

易学文化延续几千年之久,对中国、东亚乃至世界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现代易学是对古代易学的继承和发展,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和显著的特征,而且是历代社会所需要并且为社会服务的文化。

目前处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易学顺应时代潮流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形态,反对一切不符合科学精神和现代人文理念的内容。

因此,带有愚昧和迷信内容的旧易学,在现代社会是没有出路的。

在易学文化领域反对愚昧和迷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用科学的精神和现代人文理念去研究易学,厘清其精华和糟粕,继承和创造现代易学文化,为建设当代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现代易学是历史上没有先例的创新,要有创新和探索的精神,在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中,要允许出错甚至失败,要营造百花齐放的环境,通过百家争鸣的方法,促进现代易学文化的成长。

现代的易学工作者不管自觉与否都为现代易学作贡献,贵在自觉地、全面地、有组织地团结易学界、科学界、人文界的有识之士,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本文仅就现代易学的发展、特性、内涵和创新之路,提出初步的意见,以便引起学界的讨论,推进现代易学的研究。

一、现代易学的发展现代易学为推翻帝制以降的易学。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事实,今天倡导现代易学研究的自觉性,意在适应当代社会的文化需要。

在中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

现代易学是在摸索中发展的,有漫长的、曲折的发展历程。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顾颉刚、李镜池、郭沫若、钱玄同、余永梁等学术界开展了关于《周易》作者和成书年代问题的大讨论,意在否定传统的说法,认为《周易》非伏羲、文王所作,《易传》非孔子所作,从而掀起了现代易学的第一个高潮。

朱谦之的《周易哲学》(1926年)最早以“宇宙观”、“人生观”、“伦理学”、“知识论”说《易》,将西方哲学融人易理,把现代易学从传统儒家哲学向现代哲学发展。

郭沫若在20年代末最早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探讨《周易》。

他的《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一文中认为,《周易》的根本观念是阴阳两性的对立,宇宙充满了这些矛盾的对立,遵循“小往大来,大往小来,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的规律,相反相成,并产生变化和发展。

宇宙整个是一个变化,是一个运动,所以统名之曰“易”。

在《周易之制作时代》一文里,作者提出了“八卦是既成文字的诱导物”,“《易》之作者当是馯臂子弓”,“《易传》多出自荀门”、“孔子与《易》并无关系”等一系列新说。

金景芳30年代以来写了发表了《易通》、《易论》、《说易》、《关于周易作者问题》等论文,80年代他又连续出版了《学易四种》、《周易讲座》、《周易全解》等易学著作。

他认为:《周易》卜筮是外壳,哲学才是它的本质;《周易》已经反映了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周易》与《易传》密不可分;《易传》基本上是孔子所作。

象数派应当批判,义理派应当继承。

新儒家宗师熊十力的《新唯识沦》到《乾坤衍》,开创了“会通儒佛,归宗于《易》”的道路,其易学思想的精华主要有:“体用不二”的宇宙观,“翕辟成变”的变化观,“日新不已”的发展观,“变必有对”的矛盾观。

港台新儒家方东美认为《周易》首先是以生命为中心的哲学体系,其次是以价值为中心的哲学体系。

高怀民认为《易经》哲学的思想体系,是一往一返的圆道。

80年代以后,朱伯崑的《易学哲学史》把周易和中国哲学结合起来研究,较好地揭示了周易的哲学本质,也厘请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历程,开创了周易哲学史研究的新方向,为现代易学奠定了基础,其观念之新颖、资料之翔实、论证之严密、判断之恰当,实为现代易学研究的最高代表作。

同时,张立文的《周易思想研究》、宋祚胤的《周易新论》、徐志锐的《周易大传新注》、黄寿祺、张善文的《周易译注》等,在《周易》哲学思想的研究取得了较好成绩。

80年代以来,国外和国内出现了“周易热”,海内外纷纷成立各种易学学术组织,举行五花八门的周易研讨会,热闹非凡,义理和象数的研究都取得可喜的成果,呈现人文易、象数易、考古易、科学易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特别是朱伯崑组织领导的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坚持用科学的精神和方法研究周易的典籍和应用,在现代易学及其在企业管理、在医疗养生、在教育人生、在科学技术、在环境建筑规划等方面做出重要的贡献。

1998年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和韩国周易学会共同发起成立国际易学联合会,2004年在国家民政部登记注册,开展反对迷信和愚昧,倡导用科学的精神和现代人文理念研究周易的原典和应用,团结全世界易学工作者,为建设现代易学新文化的伟大事业开创了新局面。

二、现代易学的特性历代的易学都有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认识论的基础。

易学总体上看是适应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需要的,是渔猎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产物。

易经的卦爻词就是当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真实写照。

占卜也是适应帝王决策的需要,是特定条件下君臣对话的形式。

现代易学无疑是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是现代工商文明和信息文明的产物。

其特性必然是符合现代科学的、符合现代人文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否则就不能为现代人们所理解,不能被现代社会所接受,因而不能在现代社会堂堂正正取得应有的地位,受到应有的尊重,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只能成为少数学者研究的古董和某些江湖术士谋生的工具。

应当承认,目前的科学水平和人文理念未必能够完全解释周易的理论内涵,因此,对于未被现代科学证明的和还没有被现代人学科所认识的现象,不作武断的、迷信的解释,也不要斥之为伪科学和迷信而轻率地否定,而是要本着科学的精神和方法,预留研究的空间,留待后人和历史去作结论。

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文理念创新的现代易学文化,是和谐世界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基础。

在当代,科技大进步、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革,伴随着社会不公、贫富不均、文化差异,以及战乱的世界、破坏的生态、险恶的环境、失衡的人性,都需要求变易、图生存、谋发展、阴阳平衡、天地人和的现代易学文化。

三、现代易学的纲要现代易学的内涵丰富,而且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不可能概括其全部内容,主要列其纲要如下:1.绚丽多彩的易学史通过现代考古发现的甲骨文、竹简、帛书以及带有周易符号的出土文物,对符号易、文字易、义理、术数、历代易学作出新的判断和解释。

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派林立,众说纷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绚丽多彩的易学史研究的新局面。

2.周易经传的现代诠释对周易经传的科学诠释、文化诠释、心理诠释、历史诠释、哲学诠释和社会诠释工作,是全方位研究《周易》义理、象数及占筮,评价其在文、史、哲、理等方面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呈现着现代易学的繁荣局面。

朱伯崑运用现代唯物史观和科学文明,诠释历代易学的《易学哲学史》巨著,是周易经传和历代易学的现代诠释方面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成功之作。

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视角、多领域的全面的周易经传的现代诠释,是现代易学的重要内容。

3.易学的管理思想相对西方的现代管理学,易学的管理思想包括管理原理、决策理论和经营之道,都有根植于周易文化的特色。

例如管理原理的过程论、关系论、整体论和变异观、阴阳观、五行观、太极观和天人观;决策管理的筮法与预测、知来者逆的逻辑推理、观象玩辞的信息分析、观变玩占的最佳选择、吉凶者贞胜的价值原则;以及经营管理方面的刚柔立本的组织原则、变通趣时的达变原则、圣人成能的调控原则、仁以守位的用人原则、崇德广业的领导修养等,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思想。

它与现代企业相结合,是现代管理学的重要补充。

4.易学的建筑思想深入研究风水文化和堪舆技术中的易学建筑思想,对地形选择、住宅布局、建筑形式等,从实践和理论的角度进行系统、合理的分析,因而对弘扬传统建筑文化、指导当代建筑设计极具参考价值,成为建筑施工与规划设计、房地产开发经营等的指导思想之-。

现代风水文化要充分吸收建筑科学的成果,包括利用科学仪器测量水文、地质、气候的现代资料;利用现代建筑科学的材料和手段;利用计算机效果图、规划图等建筑图纸;利用现代建筑环境堪舆规划的程序和手段等等,必将有新的发展。

5.易学的医疗养生思想自古以来医易同源,周易是中医的理论。

在医疗的目的方面,周易不是单纯治病,而是防治结合,治病和养病相协调,以保持健康为目的;在病理诊断方面,西医在微观诊断方面有令人赞叹的绝对优势,但是在宏观诊断方面中医有其望闻问切,寒暑湿热表里,全面诊断的特色;在现代药理方面,西药有生物化学等科学的阐述,中药多数处在经验的综合验方,不失为疑难病症的必要补充;在医疗手段方面,中医主张医患结合,标本兼治,精神和药物并举等以人为本,平衡阴阳,理顺五行,对症下药,全面调理的理念,不失为现代医疗的重要补充。

另外,中医的社会医疗资源的分配和消耗方面,比西医节约和合理,是发展中国家不可替代的医疗手段。

因此,易学和中医的医疗养生思想的研究大有可为是不言而喻的。

6.易学的人生哲学周易通过乾卦有关龙的“潜”、“见”、“跃”、“飞”、“亢”等不同处境的描述,揭示了事物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全过程,有利于规划人生道路;周易还通过观变玩占,选择人生的机遇;通过变易、简易、不易的应对的谋略,善解人生处境;通过圣人之道(观象玩词、观象制器、观变玩占、动者尚其变),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天人合一目标,对现代人生规划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