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政治史会考知识点10页word文档

高中历史必修政治史会考知识点10页word文档
高中历史必修政治史会考知识点10页word文档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考点梳理

必修一政治史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1、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夏——商——西周——东周(春秋和战国)

*2、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容及影响

(1)分封制内容①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主体)、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在地方建立诸侯国②诸侯在封地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2)分封制影响: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期导致分裂割据。

(3)宗法制内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族等级。

(4)宗法制影响: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统一的经过和“始皇帝”的来历

(1)秦统一的经过:灭六国——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将西南地区纳入版图。

(2)“秦始皇”的来历: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自称“始皇帝”。

2、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内容

(1)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

(2)三公九卿制①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史称“三公”。②丞相有左右二员,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③三公之下设置“九卿”,作为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概括郡县制的基本内容及影响

(1)内容①“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县”隶属于郡。②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2)影响①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②奠定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

*分析对比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异同。

相同点: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②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③都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不同点:①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上:分封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绝对服从中央。

②传承制度上:分封制爵位和领地世袭;郡县制由皇帝直接任免。

③建立基础上:分封以血缘为基础;郡县按地域划分。

④历史作用上:分封制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4、中央集权制建立的意义

(1)为维护封建统一提供了条件(2)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朝削弱丞相权利的措施

(1)频繁更换丞相(2)从身份低微的人士中选拔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3)实行内外朝制度。

*2、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及影响

(1)内容:唐在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2)影响①分工明确,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②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

3、宋朝分割宰相权利的措施

(1)设“参知政事”为副丞相,分割行政权(2)设枢密院,分割军权(3)设三司,分割财权。

4、汉朝的郡国并行制及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

(1)郡国并行制:汉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实行封国制。

(2)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②实行“附益之法”。

*5、元朝行省制度的内容及影响

(1)内容:设行省作为地方行政机构,行省以下依次为路、府、州、县。全国分为十个行省。

(2)影响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②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后世沿用。

6、列举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先秦)——察举制(汉)——科举制(隋唐)

*科举制的影响:

*7、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2)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3)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监察效能的有限(4)重视选官制度。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置内阁的史实、原因及影响

(1)史实: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设内阁。

(2)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忙,所以设内阁协助皇帝处理国政。

(3)影响:加强皇权,有利于中央集权。

*2、军机处的设置及影响

(1)设置:清雍正年间适应西北军务需要设置军机房,后职务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中枢机构。

(2)影响: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3、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1)积极(前期)①为维护封建统一提供了条件②有利于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③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

(2)消极(后期):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激化阶级矛盾。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1840-1900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经过

(1)鸦片战争:1840-1842,英国发动。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日本发动。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英法美德等八国发动。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2、《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内容及影响

(1)《南京条约》①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②五口通商③协定关税。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马关条约》①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②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白银③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4个通商口岸,日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④准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3)《辛丑条约》①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9.8亿两②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③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记不叙用”④总理衙门必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黄海海战经过:1894年,北洋舰队护送清军去朝鲜,在返航途中遭日军舰偷袭。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等官兵英勇作战。

4、义和团反帝运动经过:1900年,廊坊阻击战,抵抗八国联军,攻击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

二、侵华日军的罪行和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的经过

(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日本开始局部侵华。

(2)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开始全面侵华。

2、侵华日军罪行

(1)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惨案(2)违反国际法,对中国人实行细菌战和毒气战,用中国人做活人实验(3)经济掠夺和殖民统治。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经过及影响

(1)经过①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统一战线开始形成②1937中共改编红军③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影响:全民族共同抗战,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战的史实

(1)正面战场①国民党领导②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

(2)敌后战场①中共领导②1937年洛川会议制定全民族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③1940年彭德怀领导百团大战。

**5、抗战胜利的意义

(1)近百年来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第一次伟大胜利(2)中华民族洗雪了民族耻辱,为民主革命胜利奠定基础(3)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原因

(1)阶级矛盾尖锐(根因)(2)外国侵略(外因)(3)自然灾害(直因)。

2、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在桂平县金田村率众起义,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兴起(2)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3)北伐、西征: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进行了北伐(失败)、西征和天京突围战(成功)三次战役,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4)天平天国运动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失败。

3、《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

(1)《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土地分配(“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和产品分配的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2)《资政新篇》: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客观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4、太平天国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1)失败原因①农民阶级局限性(根因)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外因)。

(2)历史意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败统治,同时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二、辛亥革命

1、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2、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次日占领武昌,辛亥革命爆发。

(2)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意义

(1)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②按照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原则构建政治体制③实行责任内阁制。

(2)意义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②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4、评价辛亥革命(地位和影响)

(1)推翻清政府,结束封建君主专制(2)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3)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4)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

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中共一大召开的经过,中共诞生的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初期,1919年5月4日,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后期,6月3日以后,中心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

(3)中共诞生历史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标志,国民大革命的经过

(1)原因:第一次工人运动失败,中共意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孙中山决定同中共合作。

(2)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3)国民大革命的经过(1924-1927)①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开始②1926-1927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胜利③1927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

3、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经过和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军损失惨重。

(3)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4、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的建立与发展

(1)1927年10月,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2)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十几块革命根据地。

*5、红军长征原因、经过,遵义会议内容、意义

(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经过①1934年10月被迫开始②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③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结束。

(3)意义: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骨干,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6、解放战争爆发、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标志性事件和重要战役

(1)解放战争: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2)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反攻序幕。

(3)战略决战:1948-1949,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7、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国内: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2)国际①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②推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反抗斗争,增强了

世界和平的力量。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时间和主要内容,《共同纲领》的内容和意义

(1)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时间:1949年9月。

(2)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内容①确定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②通过《共同纲领》等文件③确定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④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共同纲领》内容:规定新中国是人民民主主义国家。

(4)《共同纲领》意义: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2、新中国成立的时间、意义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意义①人民地位变化,由被三座大三压迫到成为主人②社会发展方向变化,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度的阶段③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发展奠定牢固基础。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时间和内容

(1)时间:1953年

(2)内容①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③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方向和途径。

*4、新中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主要内容及意义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时间:1954年宪法确定。②内容: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③意义: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国内各民族平等团结。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建立和完善:1949年初步确立,1954年第二届政协正式确立,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进入新阶段。②意义:有利于人民参政议政。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建立和完善: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②内容: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意义: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促进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民族地区发展进步

二、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背景、内容、影响

(1)背景:中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实际需要,港澳台的历史和现实情况。

(2)内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3)影响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②成功收复了港澳,海峡两岸关系和缓。

香港、澳门回归的经过

掌握“九二共识”的基本内容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

(1)方针:三大方针,即“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政策: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意义

(1)内容: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2)意义①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②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3、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

(1)日内瓦会议:1954年,周恩来参加。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2)亚非万隆会议:1955年,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二、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

*1、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经过

(1)原因: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2)经过①1971年,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被周恩来拒绝②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

*2、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基本史实、意义

(1)中美关系正常化①基本史实:1971美国务卿基辛格访华,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1972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中美20多年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交。②意义: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局面,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直接推动中日关系改善。

(2)中日建交①基本史实:1972日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标志中日建交。②意义:中日邦交正常化,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也对缓和亚洲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

1、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及在外交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改变了过去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2)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奉行不结盟政策(3)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1)2000年参加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2)中国对联合国事务全面参与,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3、上海合作组织建立的主要经过

(1)1996年4月中国、俄罗斯、哈沙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会晤,确立“上海五国机制”(2)2019年6月,“上海五国机制”发展成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

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雅典民主政治

*1、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1)自然地理环境: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下,希腊人民进行广泛的海外贸易、殖

民及其他经济和文化交往,使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接受了平等互利的观念。这一切都有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

(2)城邦制度:政治上小国寡民,易于公民集体参政议政;经济上频繁的海外贸易,发达的商品经济使公民富有自由和民主意识;文化上宽松的思想文化和城邦公民共同的价值观也有利于公民富有自由、民主意识。

2、索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的主要内容

(1)索伦改革①解负令②按财产多少划分4个等级③四百人会议(部落)④陪审法庭。

(2)克利斯提尼改革①五百人会议(向所有等级的公民开放)②成立十将军委员会③陶片放逐法(民主保障)。

(3)伯里克利改革①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抽签轮番而治)②公民直接平等参政: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③津贴制度(民主的保障)。

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

*3、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的影响

开西方民主政治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

二、罗马法

1、《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的内容

(1)《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49年颁布,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罪等方面。

(2)万民法:公元前6世纪晚期出现,适用于罗马公民,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而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则不够完善。

(3)万民法:罗马帝国扩张后出现。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是对公民法的继承和发展。

2、罗马法的作用、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历史地位和影响)

(1)作用①公民法提高平民参政热情激发爱国主义②万民法巩固罗马政权,促进社会稳定和境内各民族的发展③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其中蕴涵的人人平等、公平至上的原则具有永恒的价值。

(2)价值:在调节罗马社会生活关系、解决社会冲突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专题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1、“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潮。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代表威廉三世入主英国,结束了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的统治。

*2、《权利法案》和责任内阁制的内容、影响

(1)《权利法案》①内容:以法律的形式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财政等权利。②意义:确立了议会权利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2)责任内阁制①内容:由枢密院发展而来,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内阁由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组建,行使行政权,但必须对议会负责。②意义: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完善,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的监督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只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

征。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国王“统而不治”(2)议会权力至上(3)内阁对议会负责。

二、美国的联邦制

*1、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原因、内容

(1)原因:独立战争后美国是松散的“邦联”面临困境, 需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

(2)内容:确立联邦制;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权力结构。

**2、美国联邦制权力结构的特点、意义

(1)特点:三权分立,相互制约与平衡。

(2)意义:分权与制衡原则避免了权力的高度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三、民主政治的扩展

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1)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任期7年,是国家元首,任命内阁)(2)实行两院制议会,参议院权力更大,内阁对参议院负责)(3)确定国歌、国庆日、政体。

2、德国的统一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

(1)统一:19世纪中期,在普鲁士王国首相脾斯麦的筹划下,先后发动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

(2)内容①确立帝国为联邦制国家②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皇帝是国家元首,掌握实权③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有绝对权威④议会由皇帝主宰。

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发起的过程和实质

*1、“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的内容

(1)“铁幕演说”: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主张英美结盟并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共同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2)杜鲁门主义:1947年提出,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3)马歇尔计划:二战后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援助和控制西欧国家的计划,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内容。

2、北约、华约形成及重要影响:标志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

3、德国、朝鲜分裂,古巴导弹危机(国际关系紧张的史实)

(1)德国、朝鲜分裂:在美苏冷战格局下,1948年朝鲜分裂成北朝鲜和韩国,1949年德国分裂成西德和东德。

(2)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准备在古巴建设导弹基地,后美国发现并封锁古巴,美苏军队形成对抗之势。最后经美苏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

**4、“冷战”的影响

(1)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2)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织,造成国际局势紧张。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

*1、欧共体形成的背景、经过、影响

(1)背景:西欧国际地位下降,各国意识到联合才能图强;西欧各国经济联系密切;法德和解。

(2)经过①1951年,西欧六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㈡1957年又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③1967年,上述三大共同体合并,组建“欧共体”。

(3)影响①推动了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经济迅速发展②冲击两极格局,促进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2、战后日本兴起的原因

(1)制定适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2)重视教育和高科技产业(3)美国的援助和军事订货。

3、不结盟运动的概况和影响: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亚非拉新兴国家希望在两极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2)1961年在南斯拉夫、印度、埃及三国领导人的推动下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开始。

4、苏东剧变的主要史实: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

**5、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原因、表现

(1)原因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直接原因)②90年代各国综合国力对比发生变化,出现多个经济力量中心(根本原因)。

(2)表现①欧盟建立②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③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重要一级④中国与第三世界力量壮大。

高中历史会考常考知识点.doc

高中历史会考常考知识点 高中历史会考常考知识点:欧美资产阶级 英国君主立宪制: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权利。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于18世纪前期开始形成。根据这一制度,英国首相身兼政府首脑、议会党团领袖和多数党领袖数职,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美国总统共和制: 美国1787年宪法:根据美国宪法,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国家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的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他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并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政府各部门的权力是彼此制约和平衡的。 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法国的总统共和制: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行政权力归于总统,立法权归于参议院和众议院的两院议会。 德意志联邦制的君主国家: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帝国宰相主持政府工作,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议会作为立法机构,但是任何法案必须经皇帝批准。 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高中历史会考常考知识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世界的形成: 雅尔塔体制: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达成若干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是冷战在政治领域的表现。 马歇尔计划冷战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北约:1949年春,美、英、法等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成立。 华约:1955年5月,苏联和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八国政府首脑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正式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华约)。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德国和朝鲜的分裂,以及古巴导弹危机,导致冷战局面的加剧。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 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它在国际舞台发挥巨大作用,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测试题(一)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测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分,共分) .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 ①威尼斯②佛罗伦萨③尼德兰④巴黎 .①②.③④.①③.②④ .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潮是: .自由、和平.民主、科学 .人文主义.三权分立 .尼德兰革命的对象是: .西班牙的统治.英国的统治 .法国的统治.当地封建贵族的统治 .不属于法国殖民地的是: .新法兰西.路易斯安娜.新尼德兰.本地治理 .在巴黎人民年月日起义后起主导作用的是: .雅各宾派.吉伦特派.君主立宪派.热月党人 .在《法兰西第一帝国极盛时期的欧洲》图中,同法国结盟的国家是:.西班牙.奥地利.俄罗斯.英国 .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是: .海地.美国.尼德兰.墨西哥 .西欧城乡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分工扩大 .经济结构变化.商品经济发展 .与天文学革命无关的是: .开普勒.马丁·路德.哥白尼.伽利略 .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 .、世纪.、世纪 .、世纪.、世纪 .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是:

.反映封建主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反映农民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反映无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 .英国.法国.尼德兰.意大利 .纽约的前身是: .路易斯安娜.新尼德兰.新法兰西.弗吉尼亚 .推翻了法国波旁王朝的是哪次起义: .巴黎人民年月日起义 .巴黎人民年月起义 .巴黎人民年月底至月起义 .里昂工人起义 .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法律规范的是: .《权利法案》.《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 .《人权宣言》.《美国年宪法》 .拉美第一个独立国家是: .美国.海地.墨西哥.阿根廷 .图中的人物是: .富兰克林.杰弗逊.罗伯斯庇尔.卢梭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处死的国王是: .路易十四.路易十六.查理一世.查理二世 .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对货币需求增加 .上层阶级对黄金的追求.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商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 .年.年.年.年 .不属于-世纪俄国、法国、普鲁士改革共同点的是: .改革自上而下.目的是富国强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题(一)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徐明同学设计的历史手抄报,选取了图8—10三个人物和他们的代表著作(刊物)。下列为该手抄报设计的主题,恰当的是( ) 图8 魏源《海国图志》图9严复《天演论》图10 陈独秀《新青年》 A.师夷长技、尊孔复古B.优胜劣汰、民主科学C.思想解放、救国图强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阅读以下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 A.《孔子改制考》B.《海国图志》?C.《天演论》D.《变法通议》 3.陈旭麓:“把‘西用’放在‘中体’的轨道上,使它有个晋身之阶,有个‘用武’之地, 这就是一个进步。而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之内,是很难完全如愿的。”这表明作者强调() A.“西用”与“中体”本身就相互矛盾B.“中体西用”思想推动了向西方学习进程 C.“中体西用”就是只强调经济改革D.用西方的技术维护中国体制是难以做到的 4.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是指(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D.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5、从19世纪初对西方的轻蔑排斥到20世纪20年代对西方的崇拜,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一位政治家用以下的话总结了这个变化的顺序:“首先是影响器物的技术;而后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最后则是触及精神生活核心的观念。”照此说法,“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的事件应该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D.新文化运动 6.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

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历史的安徽高中会考的其中一门科目。关于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有哪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安徽高中会 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一起来看看吧。(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初,洪秀全... 历史的安徽高中会考的其中一门科目。关于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有哪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一)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9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国都。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建国纲领。进步性: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体现了平均主义思想,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1859年冬,干王洪仁玕提出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辛亥革命: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

的三民主义。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首役成功。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同年春,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地点北京,运动主力为学生;从6月5日起转入第二阶段,地点上海,主力转为工人。五四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运动的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共的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2年7月,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复习知识点及习题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一)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4、影视艺术 (1)电影 1)条件:19世纪晚期,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为电影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2)过程 1895年底,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公映自己拍摄的电影短片,这标志着电影的诞生。最初的电影是黑白无声片,成为“默片”。卓别林是“默片”时代最富盛名的电影艺术家。 1927年,美国首次拍摄成功有声音、有对白、有音乐和歌唱的有声影片,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 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宽银幕和立体声电影等相继问世。世界上最大的电影梦工厂是美国的“好莱坞”。 (2)电视 1)诞生:20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出现。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宣告电视艺术诞生。 2)20世纪30年代播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3)二次大战后,电视进入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 (3)影响 影视艺术既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又直接敏锐地回应、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满足人们各式各样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 练习题 1、19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对当时社会强烈不满,却又否定文学反映现实的社会作用。他强调作家的主观想象力,认为诗歌应该是人的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的作品应该属于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2、“它站起来反对18 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这些领域内的秩序”,

强调“对自然之爱、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间的联系”。最符合上述创作倾向的作品是A.《巴黎圣母院》B.《人间喜剧》 C.《母亲》D.《老人与海》 3、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文学的主流着力于表现社会生活、关注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矛盾、批判社会罪恶。属于这一文学主流的名著是 [ ] A.《大卫·科波菲尔》 B.《老人与海》 C.《巴黎圣母院》 D.《等待戈多》 4、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生动地描述了俄国贵族的生活。它所属的文学流派是 A.古典主义 B.现实主义 C.浪漫主义 D.现代主义 5、19世纪诞生的印象主义绘画,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下图中,属于后期印象主义绘画代表作的有 ①《向日葵》 ②《有藤椅的静物》 ③《星月夜》 ④《弹曼陀铃的少女》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④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精简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宗法制和分封制2郡县制·古代中央集权 制度的形成:①皇帝制度的创立:秦王嬴政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首创了皇位世袭、皇权至 上的皇帝制度。②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 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③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 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 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 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 兵、刑、工六部。·明朝的内阁: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清朝的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 到了顶峰。·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 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鸦片战争(1840~1842):1842年8月,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八国 联军侵华(1900~1901):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 运动,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五四运动历史意义: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万隆会议: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秋,田中角荣首相访华。·1973年,中日建交。新时期的外交成就: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这一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方针的出发点。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于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在雅典城邦,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陪审法庭——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作用: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 ②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系统比较 完备的法律体系;③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的很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总统共和制:美国1787年宪法:根据美国宪法,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国家立法权归于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并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政府各部门的权力是彼此制约和平衡的。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1871年3月28日成立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历史意义: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它成功的将社会主义理论变成实践;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两极世界的形成: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的开始,是“冷战”在政治领域的表现。马歇尔计划:“冷战”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北约和华约: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古代中国农业:主要的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古代中国商业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市之分。唐代后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明清时期,在全国各地,涌现了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重农抑商的影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影响: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②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 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背景:①自然经济的解体;②外商企业的刺激;③洋务运动的诱导。短暂春天:民国初期,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商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天。曲折发展:从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民族工业的萎缩:1946年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此后,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民族工业陷入绝境。·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②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随后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80年,创办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1984年,沿海开放城市,从北到南共14个城市(大连、上海、广州)1985年,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共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新航路开辟过程: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终于到达美洲。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到达了印度。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意义: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②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英国: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走上殖民扩张之路。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棉纺织业,被称为“蒸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资产阶级依靠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世界范围内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到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年以后,科学研究的成果被应用于工业生产,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垄断组织开始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出现,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罗斯福新政背景:美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主要内容:①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克服金融危机; ②调整农业政策,恢复农业生产;③复兴工业,保护工人权利;④ 实施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进行全面的干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③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④实 行普遍劳动义务制。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时间:1921年。内容: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允许私人投资中小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恢复自由贸易, 废除实物配给制;④实行按劳分配制。作用:促进经济恢复,巩固工农联盟政权;是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3“斯大林模式”表现:政治上,高度集权,干部终身制,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此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创立于1947年,1948年正式实施。该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 3欧洲联盟成立:1967年,西欧六国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 1

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治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②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A.绘画技术的发展 B.绘画内容的改变 C.人文主义的影响 D.宗教束缚的削弱 5.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6.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 ③在日光灯下读书④网上聊天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着名学者写了下列哪篇文章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敬告青年》 C.《狂人日记》 D.《文学改良刍议》 8.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9.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的努力 C.不同的阶级利益 D.不同的地域特点 10.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你可以 A.去西班牙观赏毕加索的画展 B.去德意志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 C.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去电影院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 11. 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并存问题。 早在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退回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A.“兼爱”和“尚贤”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12.儒家思想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这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 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1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精心整理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一】 一、国共的十年对峙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 ( 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最* 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农民起义 *:宋辽、宋夏战事不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军队战斗力弱 原因:皇帝集军权、更戍法 积贫-----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 (失败原因 和。 2、强兵之法(整军)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作用:北宋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最新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试题之一优秀名师资料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试题之一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试题之一(1840-1919年)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5小题,共75分) 1.中国近代史开始于() A.1839年 B 1840年 C 1841年 D 1842年 2.近代史上,江西省境内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始于() A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 中法战争期间 D 甲午战争期间 3.洋务派创办的企业被视为近代企业,主要是因为() A 政府创办 B 引进外国技术 C 使用大机器生产 D 按市场规律办事 4.下列对洋务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B 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C始终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 D 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持清朝统治 5.《马关条约》内容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是 () A 割占大片领土 B 巨额的赔款 C 开放通往内地的通商口岸 D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6.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但没有得到资本主义各国的支持,其主要原 因是() A 列强已经选中并支持袁世凯 B 列强不了解孙中山及其革命性质 C 列强不赞成武装起义的方式 D 列强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7.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的核心和实质是() A 效法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 B 启迪人民挣脱闭关政策的束缚 C 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D 引进西方技术兴办近代工业

8.林则徐、洪仁玕、曾国藩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相同之处是() A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B 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思想 C主张学习西方的教育制度 D 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9.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 A 驱逐鞑虏 B 恢复中华 C 创立民国 D 平均地权 10.“五九国耻”是指 () A 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职位 B 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 C 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 D 袁世凯用武力镇压国民党 11.日本支持袁世凯称帝的条件是()A对德宣战 B 同意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 C允许日本占领胶济铁路和青岛 D 允诺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经济近代化开始起步。据此回答l2-14题: 12.19世纪60年代中国产生的新经济因素是 ?洋务近代军事工业 ?洋务近代民用工业 ?中国资本主义工业 ?外资在华设立的企业 A.?? B.??? C.?? D.?? 13.洋务派创办的企业被视为近代企业,主要是因为() A 政府创办 B 引进外国技术 C 使用大机器生产 D 按市场规律办事 1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大都集中于东南沿海一带,其原因有 ?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发达 ?地理条件优越,便于海外贸易 ?最早开埠通商,自然经济瓦解迅速 ?清朝政府重视,贸易政策优惠 A.??? B.??? C.??? D.???? 15.中国无产阶级之所以早于资产阶级产生, 主要是因为 A.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 B.传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C.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使人们对工业利润认识不足 D.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6.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

【精】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治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②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A.绘画技术的发展 B.绘画内容的改变 C.人文主义的影响 D.宗教束缚的削弱 5.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 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6.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③在日光灯下读书④网上聊天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著名学者写了下列哪篇文章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敬告青年》 C.《狂人日记》 D.《文学改良刍议》8.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的努力 C.不同的阶级利益 D.不同的地域特点10.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你可以 A.去西班牙观赏毕加索的画展 B.去德意志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 C.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去电影院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 11. 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并存问题。早在1988年, 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退回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A.“兼爱”和“尚贤”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12.儒家思想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这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1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14.1964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的头版新闻可能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C.毛泽东正式提出“双百”方针 D.杂交水稻南优二号首次培育成功 15.一人生活在明朝时,下列有关他的说法有可能发生的是

历史会考知识点大全

2018年历史会考复习提纲(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和宗法制 1、西周分封制--地方管理制度 ⑴含义:封邦建国-- ⑵对象:①同姓王族②异姓功臣③先代王族之后 ⑶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⑷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⑸作用:①积极: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消极: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 ⑴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内容) ⑶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 2、皇帝制度的创立 3、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如何评价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①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②对后世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必修一调整“1(3)了解察举制、科举制、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为“1(3)了解汉代察举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基本内容与作用”。(两汉) “察举制” 内容:由地方官吏察访合适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 特征:A以品德、才能为标准。 B封闭,以官举士,民意无从体现。作用:为汉王朝选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一定程度上清明了吏治,有利汉代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四、隋唐:科举制 1、特征: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 2、作用:①打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地主 ②扩大了官吏来源,使庶族地主知识分子也能通过科举参与政权 ③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在一起,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④把选人、用人权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 ⑤是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入仕途径实行开放,允许一定程度的竟争,从而更为公平、合理。 五、隋唐:三省六部制

2018年1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基础会考历史试题

201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基础会考历史试题(1月)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西周时期,与分封制密切结合,相辅而行,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制度是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过了“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阶段。其中,“察举制”作为主要的选官制度最早出现在 A.春秋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3. 图1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有人把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 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四个篇章。其中,“宗教构梦”指的是 A.创立拜上帝会 B.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发动北伐 D.制造天京事变 5.武汉有“首义之城”的美誉,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重镇。“首义”指的是 A. 黄花岗起义 B. 保路运动 C.武昌起义 D.中华民国成立 6. 图2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南京 B.北京 C.上海 D.沈阳 7.解放战争时期,与“1947年6月”“晋冀鲁豫解 放军”“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等信息相吻合的历史事件是 A.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 辽沈战役 C. 淮海战役 D. 平津战役 8.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A.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B.开启民间团体对话 C.“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9.图3所示照片拍摄于1971年。与照片中乔冠华开怀大笑直接相关 的事件是 A.打开中美交往的大门 B.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 D .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10. 1689年颁布的文献,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财政等权力。该文献是 A.《十二铜表法》 B.《权利法案》 C.《王位继承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11.在跌宕起伏的社会主义实践与探索中,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打开一个缺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事件是 A.《共产党宣言》发表 B. 第一国际建立 C. 巴黎公社成立 D.俄国十月革命 12.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 A.“冷战”开始 B.“热战”出现 C.两极格局结束 D.多极化格局形成 13.中国瓷器制造工艺历史悠久,技术高超,种类丰富。清代在制瓷工艺上的创新是 A.青瓷 B.白瓷 C.青花瓷 D.粉彩瓷 14.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限定中外贸易只准在广州一处进行。这一规定体现的政策是 A.重农抑商 B.工商皆本 C.鼓励贸易 D.闭关锁国 15.“一战”期间,影响中国面粉由入超变为出超的外部因素是 A.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B.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C.群众性的抵制洋货运动 D.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6.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这些变化说明了 A.中国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C.中国社会习俗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影响 D.西方文明礼仪完全取代中国的传统习俗

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精华版)

:孔子、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子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孔子:①提出“仁” 与“礼”的学说;②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③教育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④言论编纂成《论语》。孟子:①“仁政”学说。 ②性善论。 ③君轻民贵 荀子: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②性恶论 。③ 礼法并施 汉代新儒学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改革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宋明理学代表人物:①程朱理学:二程(程颢、程颐),朱熹②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⑵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主流 明清时期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1、 离经叛道”的李贽: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如抨击男尊女卑,高度评价商鞅、吴起改革家,认为农民起义是贪暴的统治者逼出来的。 2、 明清之际三大进步思想家知识简表 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反对程朱理学;反对专制主义;经世致用思想;工商皆本思想。 :发明——西汉。 改进——东汉的蔡伦造成“蔡侯纸”。印刷术:唐代发明雕版印刷;宋代发明活字印刷。火药:唐代发明指南针:战国发明司南;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 造纸术促进欧洲文化发展,火药推动欧洲火药武器发展,指南针促进远洋航行,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 :《石氏星表》是世界最早天文学著作。仪器:浑仪、简仪元朝郭守敬编制《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数学:东汉《九章算术》记载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标志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农书:南北朝时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元朝王祯著《农书》,明朝徐光启著《农政全书》医学:《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 1.汉字的起源:刻画符号—甲骨文(商代)-金文-小篆(秦统一全国文字)-隶书-楷书 2.2. 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⑴东晋王羲之:号称“书圣 ”,主要作品《兰亭序》⑵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有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他们分别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⑶隋唐的草书名家:张旭、怀素。 ⒈中国画的分类:按题材分:人物画 、山水画 、花鸟画三大类。⒉文人画 代表人物:唐代顾恺之《女史箴图》,并潜心研究绘画理论,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⒊风俗画: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是我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305篇诗歌。分为《风》 、《雅》、《颂》三部分。②楚辞:是产生于南方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代表作屈原的《离骚》。③汉赋:两汉时期盛行,代表人物司马相如。④唐诗: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数量多、流派众、内容广、体裁全。⑤宋词:代表人物:北宋的苏轼 ,南宋的辛弃疾⑥元曲元代兴起的新诗体,包括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⑦明清小说 承恩明朝神魔小说④《红楼梦》曹雪芹清朝优秀长篇小说 :①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②道光年间,由徽剧与汉调相互融合③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① 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② 他将外文资料编译成《各国律例》和《四洲志》魏 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影响:研究介绍世界知识,“开眼看世界”成为社会思潮;为抵御外侮、谋求独立富强而学习西方,成为近代思想主流。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含义:“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挽救清王朝。历史作用:随着洋务运动的实践,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也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早期维新派:⑴代表人物:从洋务运动中分离而出,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⑵思想主张:最初都持“中体西用”的立场,并身体力行;由于中法战争的结局暴露洋务运动的弊端,后来进而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⑶历史作用:① 对引导知识分子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② 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行动。维新思潮:⑴背景: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先进人士西学知识的增长,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⑵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康有为:① 在广州设万木草堂,聚众讲学;② 把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18世纪60年代洋务派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初支持“中体西用”学说,后来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 否定专制统治思想基础,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