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4课《诗词五首》赏析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24课《诗词五首》

八年级上24课《诗词五首》
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中,重点介绍了陶渊明的《饮酒》。陶渊明,东晋首,表达了归隐之初酒后即兴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诗中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以及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整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欣赏,写出了诗人心情的闲适、恬静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表现了他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此外,本课还简介了杜甫,唐朝的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其诗多表现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诗词五首》咏叹史实 兼以抒怀课文同步讲解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诗词五首》咏叹史实 兼以抒怀课文同步讲解 新人教版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
咏叹史实兼以抒怀
——《赤壁》艺术手法赏析
《赤壁》是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一首咏史诗,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对于赤壁大战,诗人并没有进行全景描述,而是由自己在江边发现的一只尚未完全被沙子销蚀的断戟引出,原来这只断戟就是当年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并未从正面来描摹在赤壁之战中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将完全改写。

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不言河山破碎、生灵涂炭之类,而是别出心裁地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

杜牧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世人对曹操大加贬斥,而他却对曹操大加推崇。

他之所以这样写,是在借史实来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桑水。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翻译、主题思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翻译、主题思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
翻译、主题思想
1、XXX的《饮酒》(其五):
XXX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自己在田园生活中的悠闲自得,表达了他对烦琐世事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他在篱笆下采菊,远眺南山,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也找到了内心深处的真正意义。

这首诗充满了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2、XXX的《春望》:
XXX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安史之乱后长XXX的荒凉景象,表达了他对国家破碎、人民流离失所的忧虑和对家庭的思念。

他看到了春天的到来,却只有荒凉的城市和茂盛的草木。

他感叹战火的延续,也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充满了XXX家、向往幸福的情感。

3、XXX的《雁门太守行》:
XXX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边关战争中的壮烈场面,歌
颂了守边战士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他描绘了黑云压城、XXX等场景,表现了战争的惨烈和危机形势。

他也表现
了战士们的忠诚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为了国家和国君,甘愿冲锋陷阵,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4、XXX的《赤壁》:
XXX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赤壁之战的场景,表达了他对历史的热爱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拜。

他描绘了XXX、XXX等人的XXX和智慧,也表现了XXX的冷酷和无情。

他通过诗歌,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悠久和英雄的伟大,也让人们反思战争的可怕和人性的脆弱。

5、XXX的《渔家傲》:
XXX在这首词中,通过描绘渔家人的豁达与自信,表达了她对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向往。

她描绘了渔家人在海上追逐风浪、驾驭船只的场景,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豁达和对自然的敬畏。

整首词充满了自由、豁达、自信的情感。

部编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绘声绘色残酷悲壮课文同步讲解186

部编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绘声绘色残酷悲壮课文同步讲解186

绘声绘色残酷悲壮
——《雁门太守行》赏读
【佳句采撷】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赏析】这两句诗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来写战争的残酷和悲壮。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之大,形势危急。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诗人没有直接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却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

【背景】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本诗作于元和二年(807年),是李贺离开京城到潞州一带途经雁门所作,描写的是一场激烈的藩镇战争,当时李贺只有十七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及反思-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反思第24课《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一、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饮酒(其五)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

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_诗词五首感时恨别寓深情_课文同步讲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_诗词五首感时恨别寓深情_课文同步讲解

感时恨别寓深情
公元756年,杜甫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着囚徒般的生活。

次年三月,春回大地,诗人放眼远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名篇——《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叫人满怀凄然。

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写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因何而溅泪,鸟因何而惊心?诗人为之注明,是因为“感时”和“恨别”而动情。

这是诗人以含情之眼观物,故物亦生情。

以物之情写人之情,委婉曲折,而又深沉真挚。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人为叛军所俘,被困于长安一个冬春,一直思念妻子儿女,此时此刻,他多么渴望能够收到一封家书啊!可是,这只能是一种幻想。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发本来就很短了,所以说“搔更短”,短到“浑欲不胜簪”的地步。

老泪纵横,忧心忡忡,怎不叫人怆然泪下!
全诗感情深沉,思想蕴藉,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的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渔家傲》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的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渔家傲》教案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难点解释: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升需要时间和实践积累,学生对词的审美价值认识不足。教师可通过对比阅读、赏析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帮助学生理解透彻,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流程
举例:《渔家傲》的词牌特点在于其节奏明快、韵律优美,学生需掌握其七言上下片的格律,了解其作为豪放派词风的代表。
(2)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体会词人抒发的思想感情。
举例:词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运用了意象叠加和拟人手法,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品味李清照的词风特点,了解其创作背景,体会古代女性词人的才情与智慧。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习《渔家傲》,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古典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词中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美,提高审美情趣,丰富情感体验。
3.强化思维能力: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短词。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渔家傲》的词牌特点、意境描绘和修辞手法。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词创作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作诗词。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李清照的词风清丽脱俗,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内心情感,学生需了解其生活在北宋末年的背景,理解其词作中的家国情怀。
2.教学难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诗词五首》惊人词句垂千古课文同步讲解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诗词五首》惊人词句垂千古课文同步讲解 新人教版

惊人词句垂千古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一词的浪漫格调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以磅礴的气势、铿锵的音调,将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地展现出婉约词人少有的浪漫情怀。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诗人一下笔就把读者带进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

这里有天有云,有雾有星河,还有千帆,用“接”“连”二字把天幕、波涛、云雾组合在一起,气势恢宏,境界开阔。

“星河欲转”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银河在转动;“千帆舞”写无数船只在大风中劈波斩浪,勇猛向前。

词人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想象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亦真亦幻的艺术享受。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梦魂”二字点出词人与天帝的对话是在梦中。

词人笔下的天帝是一个态度温和的圣者,“殷勤问我”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报”与“问”遥相呼应。

这种人神对话的表现形式在古诗词中并不多见,这也正是词人浪漫情怀的体现。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九万里风鹏正举”出自庄子的《逍遥游》,“鹏正举”是对大风的烘托,形象壮观,境界阔大,在大鹏乘风高飞之时,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可谓气势如虹;“三山”指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词人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迈、境界之高超,确为词中罕见。

1。

八年级上24课《诗词五首》

八年级上24课《诗词五首》
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课程中,首先介绍了陶渊明的《饮酒》。陶渊明,东晋文学家,田园诗派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选入课本的是第五首,表达了作者归隐后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诗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展现了作者心境的旷远,不受世俗干扰。接下来是杜甫的诗歌介绍。杜甫,唐代诗人,被誉为“诗圣”,其诗多表现社理解引导。这些诗歌不仅展示了作者们的高尚人格和精湛诗艺,也通过各自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4课《诗词五首》赏析说课讲解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4课《诗词五首》赏析说课讲解

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1分)(2).“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3).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3分)参考答案:(1)、心远地自偏(1分)(2)、“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2分)(3)、不能。

“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3分)阅读《饮酒》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

4.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蕴含的哲理。

5.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七八句景物描写的含义。

这种描写与三、四句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答案: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3.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见到了悠远的南山。

4.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我,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

正因为如此才能过到“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的“无我之境”。

5. 作者表面写夕阳西下,倦鸟归巢,实则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应该返回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

春望1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2分)19.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答:18.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赏析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赏析

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心远地自偏”颇具哲理性,请说说你的理解。

心既远离尘嚣,那么处于众人聚居之境,也就如同偏僻清静之地了。

2.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形象地描写出诗人超脱尘世恬静闲适、安贫乐道、热爱生活、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心情。

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悠然”字用得极妙。

请做赏析。

“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恬静的心境。

而“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体现不出悠然的境界。

“悠然”表达了诗人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心情。

4.说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描绘的画面和包含深刻的含义。

画面:山间云雾缭绕,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更加美丽迷人,成群的鸟儿也结伴相继飞回山林。

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是有些人,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和宁静的大自然怀抱呢?这两句诗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句中的“真意”是什么?指作者远离恶浊的世俗,鄙视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悠闲自得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an)。

译文:国都已经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

花都感伤时事而落泪,鸟都怅恨而叫得惊心。

战火长时不息,一封家书都很难得到。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就梳不成发警插不住籍。

1.《春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春望》这首诗表达诗人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

8上语文24课笔记

8上语文24课笔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笔记《诗词五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第24课,包括了五首古诗词:曹操的《观沧海》、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李白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下面是这五首诗的主要内容和赏析:
1. 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描绘了曹操登上碣石山观赏大海的情景。

诗人通过对大海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潼关游览时对历史的感慨。

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3.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这首诗描绘了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生活情景。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4. 李白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描绘了李白在茅屋中听雨的情景。

诗人通过对雨声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5.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描绘了岑参送别武判官回京的情景。

诗人通过对雪景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友人
离别的不舍之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拓展阅读:第24课《诗词五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拓展阅读:第24课《诗词五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拓展阅读:第24课《诗词五首》下面一首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

开头紧扣题目,首联写“望月”,是千古名句,请对其进行简要赏析。

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①怨遥夜,竟夕②起相思。

灭烛怜③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④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①情人:多情的人,有怀远之情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②竟夕:终夜,通宵,即一整夜。

③怜:爱。

④盈手:双手捧满之意。

盈:满。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游雪晓①清笳②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③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④,心未死!【注释】①雪晓:下雪的早晨。

②清笳:清凉的胡笳声。

笳,古代号角一类的军乐。

③漏:滴漏,古代用铜壶盛水,壶底穿一孔,壶中水以漏渐减,用来计时。

漏声断,滴漏声停止,则一夜将尽,天快亮了。

④鬓虽残:喻衰老。

的繁华都随流水东去的意思,都流露在字里行间。

诗歌没有正面抨击时政,而是吊古伤今,借古讽今。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诗人被贬谪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过华清宫①(其三)杜牧万国②笙歌醉太平,倚天③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④。

【注释】①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游乐之地。

②万国:指全国。

③倚天:形容骊山宫殿的雄伟壮观。

④云中两句:《旧唐书·安禄山传》载:禄山体肥,重三百三十斤,但却能在唐玄宗面前表演胡旋舞,其疾如风。

旁边的宫人拍掌击节,因为舞得太快,节拍都乱了。

【我读我思】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答案示例:全国上下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骊山上宫殿楼阁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分明。

安禄山拖着肥胖的峰。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24.诗词五首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24课《诗词五首》注释译文与赏析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24课《诗词五首》注释译文与赏析

24课《诗词五首》阅读赏析《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赏析主题:写诗人辞官归隐后悠然自得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厌倦官场,决心归隐的人生追求。

1、诗人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能做到“而无车马喧”答:“车马喧”指世俗的纷扰,诗人“心远”,意即精神超凡脱俗,所以虽然身处闹市,也像居住在偏僻安静的地方,表达了诗人鄙弃追名逐利之心的人生态度。

2、“见”字能否换为“望”字,为什么?答:不能。

“见”妙处在于无心,诗人东篱采菊,无意间抬头,南山映入眼帘。

一个“见”字写出了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作者的闲适恬淡的心境相融合。

而“望”则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成天然的意境。

3、这首诗景、情、理融为一体,试分析。

答:诗中展现的采菊东篱、忽见南山、夕照山林,倦鸟知返,绘出了幽美淡远的景和怡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中又蕴含万物各得其所以及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凡脱俗的哲理。

4、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答: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

《春望》陶渊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翻译、主题思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翻译、主题思想

24.诗词五首赏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24.诗词五首1、饮酒(其五)/陶渊明2、春望/杜甫3、雁门太守行/李贺4、赤壁/杜牧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1、《饮酒》(其五)陶渊明【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2、《春望》杜甫【原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深。

感伤国事,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别离听到鸟鸣反而惊心。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几个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疏短少,简直不能插簪。

【主旨】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雁门太守行》李贺【原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24诗词五首共22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24诗词五首共22张

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描写将士们戒备森 严,不可侵犯的诗句是: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用烘托 手法描写将士们黄昏练兵,威武雄壮的诗句 是: 角声满天秋色里 , 塞上燕脂凝夜紫 ; 描写深夜袭击敌人的悲壮场景的诗句 是: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文本背诵
四、赤 杜
铜雀春深锁二乔。
1.“天接云涛连晓雾 , 星河欲转千帆舞 ”展
2.“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表 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面前怀才不遇、孤 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
3.“九万里风鹏正举 。 风休住 , 蓬舟吹取三山去 ”回答了天帝的问话, 交代了海上仙山是自己的归宿,表现了诗人 追求自由光明的渴望。
山气日夕佳 , 飞鸟相与还
2.《饮酒(其五)》中表达诗人远离世俗名利羁
绊,虽身居“人境”但闲静无忧的原因的句
子是:
问君何能尔
? 心远地自偏

展现诗人悠然自得,物我合一的思想境界的
千古名句是: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文本背诵
二、春 杜
名句理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赏析: 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 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 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 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
谢谢!
文本背诵
李贺
名句理解
赏析: 既是写景,也是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 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 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 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 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 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 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 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 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 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1分)(2).“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3).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3分)参考答案:(1)、心远地自偏(1分)(2)、“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2分)(3)、不能。

“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3分)阅读《饮酒》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

4.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蕴含的哲理。

5.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七八句景物描写的含义。

这种描写与三、四句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答案: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3.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见到了悠远的南山。

4.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我,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

正因为如此才能过到“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的“无我之境”。

5. 作者表面写夕阳西下,倦鸟归巢,实则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应该返回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

春望1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2分)19.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答:18.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19.忧国思家的情怀。

5.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

6.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答:(一)(4分)5.“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6.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诗人形象,透过这一形象,可以想见其内心的凄怆、悲凉,其苍老之态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1)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2)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2分)【答案】(1)国家(山河)破碎,城中春草凄凄,一片破败。

(1分)(2)反对战争,渴望和平。

渴望战争尽快结束,期盼亲人团聚,国泰民安。

(2分)14.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

一个“____________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____。

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15.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2分)【答案】14. 破满目凄然(意思相近即可)15. 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

(意思相近即可)8.(2分)诗歌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9.(2分)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一名句的妙处【答案】8.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答对一半得1分)9.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

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能激起人强烈的共鸣。

(意近即可)(2)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2分)诗句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2分)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写。

答:3.山河依旧、草木蔓生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写出“荒凉萧条、物是人非”意思的可记分)(杂草丛生,树木苍苍国都沦陷,城池残破)7.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7.这两句的意思是“感怀时局,见到花开不禁伤心落泪;怨恨离别,听到鸟鸣不由心惊。

作者移情于物的拟人手法,具体写了自己在这个春天里的特殊感受。

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情。

8.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自选角度赏析。

8.诗歌的前四句是春望之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很有层次。

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感时伤世之情。

雁门太守行23.首句用黑云暗喻敌军,一个“压”字,把敌军的情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分)24.最后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3、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就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4、颔联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的很壮美,其中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5、颈联中“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的刺客荆轲的《易水歌》。

6、尾联中的“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的燕昭王所筑,引用这个典故,作用是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7、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是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这里所说的“报君”、“为君死”跟封建时代臣子的“愚忠”有着本质的区别,“君”这是中央集权的象征,“为君死”即为维护中央集权战死。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句也可算得是诗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了。

1.这首诗用浓重的笔墨描绘了一幅的战斗场面,勾勒出将士们的勇雄形象。

2.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下列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正确,为什么?()A孤城将破,将士们拼死守城B孤城将破,但将士们斗志昂扬,并趁夜出击C孤城将破,远方援兵趁夜而至参考答案:1、悲壮惨烈,以死报国。

2、诗人把一个旷日持久的战争浓缩在一个昼夜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三幅画面,一是在白天将士们严阵以待,一是黄昏前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兵出其不意袭击敌人故答案是(B)赤壁主旨: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曲折地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爽胸襟。

▲从体裁看这是一首_______,从内容看这是一首_______;诗中前两句由_____ 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

七绝诗咏史诗折戟▲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史识。

不以成败论英雄(或是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赤壁》中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冼认前朝。

从反面落笔进行议论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本诗的以小见大手法是怎样表现的?提示: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

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

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

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出心裁。

“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

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并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

"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1分)。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渔家傲李清照1.赏析第一句这是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

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有生活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虚虚实实,为全诗奇情壮采奠基。

2.分析“接”“连”“转”“舞”连用的表达作用。

“接”“连”两字,描绘出天幕四垂,云涛汹涌的瑰奇雄伟的境界,“转”“舞”两字,将人在破浪前进的舟船上,直觉得星河在旋转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3.赏析“殷勤”情真意切的样子,刻画出一个温和仁厚,关心民生民苦的天帝形象,寄寓这词人的美好理想,并将天上人间作对比,讥讽了黑暗冷酷的现实社会。

4.赏析“嗟”嗟叹之意,生动地表现出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侧面表现词人对现实的不满。

5.“我报路长嗟日暮”运用的典故?作用?运用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典故,表达词人空有才华而遭不幸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6.“九万里风鹏正举”运用的典故?作用?运用《庄子。

逍遥游》的典故,词人自比鲲鹏,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为寻求幸福追求理想的坚定决心。

7.最后一句运用的神话?作用?运用了三仙山的神话传说,抒发了词人对幸福的追求,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反衬出现实的苦难词人内心的孤独。

中心通过写行舟梦景,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感叹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和晚年孤独无依的苦痛,也表达了她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光明的执着追求。

(1)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4分)(2)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艺术风格?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风格的?(4分)’(1)词人借梦境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充分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

词人还借虚幻梦境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其非凡才能和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因此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仙境,在这梦境中寻求出路。

(2)浪漫或豪放的艺术风格,该词意境阔大,想象丰富,天上人间,摇曳多姿,给人应接不暇之感,梦幻现实辉映对照,那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利清照晚年虽身处困境,想象的翅膀却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显示了“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迈气概,使这首词显示出来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

7. (1)词中最能体现她豪放风格的句子“,”。

(2分)(2)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2分)(3)结合词作内容,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分)参考答案:7、(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或“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2)比喻或用典,把自己比成大鹏,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叫风不要停止,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