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说课稿

合集下载

最新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说课稿)

最新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说课稿)《望天门山》说课稿一、说教材《望天门山》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古诗。

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

当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

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

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能正确背诵和并试默写《望天门山》。

3.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5个生字。

能正确背诵。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默写《望天门山》。

二、说教学法众所周知,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只有多种形式的读才能让学生读通课文,才能理解课文内容。

所以本课教学我采用以读为主,以练习为辅的教学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读练中读熟课文,能背诵课文,体会诗意,并达到巩固所学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如何让学生学有所获,学得扎实,我以这一教学理念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背诵本首诗《望天门山》,因为之前在诵读古诗中已读过,有的学生也已会背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

《望天门山》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

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

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

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

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

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

《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

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再则,《望天门山》是《古诗三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学习古诗,认识文中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教案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教案说课稿

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借助注释理解“寒山、萧萧”等词语。

【语文要素】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山行》。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秋景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意境美。

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山行》。

3.迁移运用借助注释、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连绵的群山图、满山火红的枫叶图)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山路而上,山上的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秋天山林的美景。

(板书课题)1.释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的意思。

2.简介作者杜牧:唐代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代表诗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赤壁》等。

二、自学交流,感知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思考: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重点提示:“径”,后鼻音,读“jìnɡ”。

)(2)指名讲述诗句的大意,了解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情况。

三、理解朗读,领悟美(一)引导学习第一、二句。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看图。

出示句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2.指名读,结合看到的景色,理解“寒山”“石径”“斜”“生”的意思。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曲折。

生:产生,生出。

3.指导朗读第一、二句,练习串讲句意。

师归纳诗意:深秋时节,山间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在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 赠刘景文 (说课稿)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 赠刘景文 (说课稿)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赠刘景文》,理解诗歌内容,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审美情趣;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培养珍惜友谊、关爱他人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赠别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刘景文的深情厚谊。

2. 诗歌内容:本诗共三首,分别描绘了离别时的景象、对友人的祝福和重逢时的喜悦。

3. 诗歌艺术特色:本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生动的描绘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韵律美,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交流讨论:学生分组交流,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4. 朗读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5. 背诵诗歌:学生集体背诵诗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记忆力。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赠刘景文》2. 作者:王维3. 诗歌内容:离别、祝福、重逢4. 艺术特色:意象、描绘、情感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三首赠刘景文》。

2. 摘抄诗歌中的优美词句,进行积累。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段送给朋友的祝福语。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情况较好,但在感悟作者情感方面还有待提高。

统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的说课稿

统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的说课稿

统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的说课稿一、引言本课将带领学生们领略统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的魅力,通过深入剖析这三首古诗,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韵味和内涵。

二、教学目标1. 学生们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2. 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们能够理解诗中蕴含的意境和哲理。

3.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喜爱,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1. 《登鹳雀楼》首先,我们将学习《登鹳雀楼》,这是一首描绘壮丽山河的古诗。

诗人王之涣通过生动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既壮丽又神秘的画卷之中。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将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展示壮丽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境。

2. 《望庐山瀑布》接下来,我们将学习《望庐山瀑布》。

这是一首描写瀑布的古诗,诗人李白用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将瀑布的壮丽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们将采用互动式教学,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并分享自己对于瀑布的感受。

3. 《夜宿山寺》最后,我们将学习《夜宿山寺》。

这首诗以山寺为背景,描述了诗人夜晚留宿时的所见所感。

诗人李白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比喻,使整首诗充满了神秘感和启发性。

对于这首诗的教学,我们将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中的深层含义和哲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这三首古诗的基本含义和意境。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中的哲理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五、教学活动与教学评估1.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背诵比赛,诗词接龙等。

这些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2.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评估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诗词的理解程度,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自我认识和批判性思维。

六、教学反思与改进计划1. 教学反思:课后教师需要对本次课程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

对于不足之处,如可能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不高或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要寻找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一、说教材《饮湖上初晴后雨》是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

本组课文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专题组织单元。

这首诗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晴姿和雨姿的美好奇妙,“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诗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训练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能借助图片,发挥想象,走进诗境,从而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1.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重点)2.欣赏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难点)四、说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并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力求达到以读代讲、读中促思、读中悟情的效果。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本节课将以读代讲引导学生用朗读感悟法,想象感悟法,穿插自主合作学习法,力求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学习中掌握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一)欣赏美景,理解诗题在开课伊始,我将充分利用课件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西湖风景,形象地感受到西湖的美,意在拉近学生与西湖的空间距离,营造阅读期待。

引出课题,分析初晴与后雨的天气变化,帮助学生理解课题。

(二)初读诗句,品味诗意首先要求学生合作读,读准字音;接着我通过配乐朗读,进行示范读;然后要求学生自由读,把诗读流利、读出节奏;最后汇报读。

(三)精读诗句,培养情感1.在欣赏美景时,主要抓住“潋滟”“空蒙”两词,借助课件图片及教师语言渲染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晴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熠熠生辉,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三首》的含义和背景,掌握古诗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诵、情境想象、对比分析等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1.教学内容:《古诗三首》包括《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

2.教学重点: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掌握古诗的基本特点。

3.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情感,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三、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黑板:用于书写重点词句和段落。

2.投影仪:展示古诗的插图和背景资料。

3.教学软件:用于学生朗诵和情境想象。

四、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学生之前学过的古诗,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

2.教学策略:采用讲解、朗诵、讨论、情境想象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3.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进行朗诵、讨论和情境想象。

五、教学过程1.导入: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授新课:通过讲解、朗诵和情境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和情感。

3.巩固练习:让学生背诵古诗,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意。

4.归纳小结: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总结学习成果。

六、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通过朗诵、小组讨论和情境想象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七、作业布置与拓展延伸1.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背诵并默写《古诗三首》,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意。

2.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扩大阅读范围,提高阅读素养。

以上就是《古诗三首》的说课稿,希望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4课 古诗三首 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4课 古诗三首 说课稿

《山行》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杜牧的《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

了解诗句的含义。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以后的首诗教学打下基础。

所以本课打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运用文包诗的方法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3)情感与价值目标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3.教学重、难点: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二、说教法、学法:1.游戏激趣,营造气氛。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这得益于我校七色花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

在课前让学生和老师一起诵读学过的古诗,进行对诗游戏,不仅达到调动以往的学习经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营造好气氛。

2.掌握方法,主动学习。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讲述教师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

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

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教案】一、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课文之一,主要内容是三首古诗,分别是《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悯农》和《小螺号》。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这三首古诗的背景和意义,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诵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三首古诗的作者和背景;(2)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3)能够准确、流畅的朗读三首古诗。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现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学习三首古诗的背景和意义;(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2)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现能力。

四、教学过程1.热身导入(1)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2)播放与《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相关的音乐,营造学习氛围。

2.新课呈现(1)引导学生观察《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图片,并进行描述;(2)介绍古诗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并进行语音语调的训练。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悯农》这首古诗,了解其中的意义和情感;(2)学生自主朗读《悯农》,教师进行点评和修正。

4.拓展延伸(1)播放与《小螺号》相关的音乐,引发学生的联想;(2)讲解《小螺号》的背景和意义,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3)学生进行小组展示,表演《小螺号》的情景。

5.巩固提高(1)集体合唱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和美感;(2)进行整体复习,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6.课堂总结(1)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和技能;(2)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三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古诗。

同时,通过合作探究和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现能力。

但在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下节课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之《山行》说课稿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之《山行》说课稿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之《山行》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将围绕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之《山行》一课,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山行》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他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以其深情的诗风和独特的艺术成就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是杜牧在秋天游山时有感而发创作的,诗中描绘了秋天山间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诗中主要描绘了山路蜿蜒,白云缭绕,枫叶如火的秋日山景,以及诗人停车欣赏美景的场景,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诗人的豁达心境。

本课旨在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语言感知和审美能力,同时也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和互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熟读并背诵《山行》,理解诗的基本含义和情感基调。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激发他们对自然的观察和描述。

3.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描绘诗中的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理解“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所蕴含的哲理。

四、说学情三年级学生对古诗有一定的接触,学生喜爱诵读古诗,但他们生活经验有限,对诗句中凝练的语言难以理解,深远的意境不能深刻感受。

如何激发学生美的想象,感受诗歌意境是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课教学需要通过生动的讲解和活动,帮助他们进入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魅力。

五、说教学方法和策略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秋天的山景,帮助学生构建视觉图像。

2. 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诗人“停车坐爱”的情境,增强体验感。

3. 采用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对诗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表达和合作能力。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的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的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的说课稿一、导入新课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第4课《古诗三首》。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三个方面:首先,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其次,通过学习,能够体会到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优美意境;最后,通过品味诗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首古诗:《登鹳雀楼》、《望洞庭》和《饮湖上初晴后雨》。

每首诗都有其独特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1. 《登鹳雀楼》首先,我们将学习《登鹳雀楼》。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写了登高远望的壮丽景象。

诗人用简练的语言描绘出宏伟的画卷,使人仿佛置身其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想象,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

通过品味重点词语,理解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2. 《望洞庭》接下来,我们将学习《望洞庭》。

此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描写了洞庭湖的美景。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展现了洞庭湖的秀美和神秘。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互动交流,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3. 《饮湖上初晴后雨》最后,我们将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此诗是宋代诗人苏轼所作,描写了西湖的美景。

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西湖的美景跃然纸上。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和联想,深刻体会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四、教学环节设计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将设计以下教学环节:1. 朗读环节: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们感受三首古诗的韵律之美,同时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语调。

2. 讲解环节: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为学生们讲解每首诗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等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

3. 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诗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读,并分享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三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 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 人教(部编版)

望洞庭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望洞庭》是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2、教材简析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目标)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目标)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目标)4、教学重、难点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5、课时安排:1课时先让学生们熟知生字词;再朗读古诗,整体感知;最后逐句理解诗人描绘洞庭湖的意境美。

6、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望洞庭》。

二、说学情三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

他们的想法独特,对生活开始有所体验与感悟。

目前他们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存在着不足,比如:字迹不工整、规范,在阅读理解能力、朗读、概括等方面能力不强。

所以,他们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循序善诱,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大家都去哪里旅游过呢?都是什么样的景象?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之《望洞庭》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之《望洞庭》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五、说教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八、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望洞庭》是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中 的其中一首,这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七言绝句,描写了秋夜月光 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 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 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 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 人的艺术功力。
古诗三首之《望洞庭》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 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古诗三首之一《望洞庭》,下 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 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目录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新课导入,揭示课题 1、开门见山,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禹锡的《望洞庭》。 2.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3.介绍诗人。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擢进 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 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 尚书。世称刘宾客。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 《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是有遗憾的地方,这节课也 不例外。不足之处: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古诗 的语言文字和听过语言文字所体现出来的意境,感悟作者表达 的思想感情。而忽略了结合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 社会,进而对学生进行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教育。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解释;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及其用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绘画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望洞庭》这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秋夜的宁静美景,通过对月亮、湖面、山色等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诗人内心的宁静。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句的解读、生字词的学习、诗歌背景的介绍以及诗歌意境的体会。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望洞庭》;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掌握生字词。

2. 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正确理解并解释一些较为复杂的诗句;将古诗的学习与现代生活相联系。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望洞庭》的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黑板,用于板书。

2. 学具:学生自备笔和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 诵读:教师带领学生诵读《望洞庭》,注意语音语调的正确。

3. 解读:逐句解释诗句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5. 绘画:鼓励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进行绘画创作,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板书设计- 诗歌《望洞庭》- 诗人:刘禹锡- 重点词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山水翠、白银盘、青螺- 诗句解读:逐句解释诗句,突出意境和情感作业设计1. 背诵:背诵《望洞庭》。

2. 解释: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含义。

3. 写作:写一段关于洞庭湖美景的短文,不少于100字。

《古诗三首》说课稿

《古诗三首》说课稿

《古诗三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古诗三首》。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所选的三首古诗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这三首古诗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

它们不仅在语言表达上简洁优美,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二、学情分析我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_____年级,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和阅读能力,对于古诗这种文学体裁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对于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来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味。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画面、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领悟古诗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古诗所展现的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讲授法对于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和疑难问题,进行适当的讲解和点拨。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的内容。

本课由《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这三首古诗组成。

这三首诗都是描写秋季的景色,但选材和立意各不相同。

《山行》描绘了秋日山野的生机;《赠刘景文》重在勉励朋友珍惜大好时光,乐观向上,不要意志消沉;《夜书所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这组诗的安排,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层次地由三首描写不同情感、内容的古诗构成,为四年级学习短篇文言文打下了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会写“寒、挑”等5个生字,会认读“寒、径”等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并默写《山行》、《夜书所见》。

3.通过朗读、对比和课外延伸,理解诗的意思,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的意思,感受秋天之美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通过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四、说教法和学法本课将采用“五读法”进行教学,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感情——拓展延伸——书写练习。

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分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通过词句讲解、设疑质疑等方法深入解析诗意;用小练笔的方式将诗意内化为学生的个人感悟,再外化为写作练笔,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五、说教学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利用课件展示古诗中的情景和声音,使抽象的文字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准备生字卡片和田字格黑板贴纸。

用于教授生字和展示学生的作品。

3.准备古诗配乐和朗诵音频。

用于课堂中的配乐朗诵和背景音乐。

4.准备小练笔纸和彩笔。

用于课堂中的写作练习和画作展示。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秋天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表达对秋天的感受。

2.引出本课学习的三首古诗,分别展示古诗中的场景或描写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年级语文《古诗三首》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古诗三首》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古诗三首》说课稿古诗三首是三年级语文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本说课稿将介绍《古诗三首》这一教学内容的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和过程以及评价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并背诵《古诗三首》中的古诗,理解其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3.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学习优秀的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古诗三首》中的古诗,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抽象和隐喻的意义,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导入法:通过介绍古代文化背景和古诗作者的情感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做准备。

2. 合作学习法:设置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并互相讨论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多媒体展示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古诗的背景知识、诗句演唱等,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效果。

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介绍古代文化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内容展示:利用多媒体展示古诗的文字和音频,帮助学生熟悉古诗的内容和韵律。

3.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讨论、朗读和表演,鼓励学生彼此交流和启发思考。

4. 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展开互动,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和指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5. 归纳总结: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古诗的主题和情感,提炼出其中的精华和美学价值。

6. 评价与反思: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与学生一起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改进方案。

五、评价与反思通过教学过程的展示和互动,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可以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4课 古诗三首-山行 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4课 古诗三首-山行 说课稿

4 古诗三首-山行说课稿一、说教材:山行是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第一首古诗,是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千古诵传的佳作。

诗的大意是: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的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居住,停下车来,是因为喜欢这深秋枫林晚景,经过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艳丽。

深秋在杜牧的眼中并不萧条,反而更加生机盎然。

二、说学情:三年级的学生对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其中写景题材的也积累了很多,例如,《望天门山》,《小池》,《池上》,《望庐山瀑布》等等,对于古诗的背诵一般都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古诗中的意境往往忽略的较多。

三、说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寒、径”等4个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地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深秋的美景,感受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古诗意思,背诵古诗难点:通过古诗意境展开想象,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五、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美丽的秋天到了,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爬山,欣赏秋天美丽的山景(板书山)。

穿行在山林中,会有什么样的经历呢,我们又能看到什么样的美景呢,让我们一起出发吧(板书山行)!(二)感悟诗句今天陪我们一起去的是一位年轻的帅哥,我们可以称他为杜公子,你们知道是谁吗?(杜牧)是的,就是杜牧,杜公子,(板书杜牧)今天,杜公子陪我们去爬山,不知道杜公子有没有灵感为我们赋诗一首呢?杜公子坐着牛车沿着蜿蜒的小路向山而行,这条石路蜿蜒而上,远远望去像在层峦叠翠的山上,画出一条歪歪扭扭的线,那条线通往大山深处,大山深处云雾缭绕白云浮动,变换着各种形状飘来飘去,云的后面,有个什么东西时隐时现,大家看一看,那是什么呢?(一间茅草屋)这大山里有这样几间小屋,住着什么人呢?谁会在大山里居住呢?(砍柴的樵夫,与世无争的读书人,隐居者)住着隐居者呢!怪不得这茅草屋周围白云升腾,一不留神,这茅草屋就藏进了云朵里,不知去向了,其实这山里,云里,屋里,藏着首诗呢!看看大诗人杜公子是怎么说的吧!出示古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统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说课稿

统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说课稿

统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说课稿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统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

本课的主题是通过学习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想象能力。

以下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包括诗歌的主题、作者、写作背景等;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背诵、想象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三首古诗的主题和内涵。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环节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播放古风音乐,展示古代诗人的形象和诗句,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氛围。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 朗读感知1.教师范读三首古诗,引导学生认真听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纠正字音和节奏。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朗读、纠正、交流,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集体朗读,感受诗歌的氛围和情感。

3. 背诵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和主题进行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和意境。

2.学生自由背诵三首古诗,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的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4.教师抽取部分学生展示背诵成果,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共同进步。

4. 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拓展延伸的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望天门山》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

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

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

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

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

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

《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

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再则,《望天门山》是《古诗三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学习古诗,认识文中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

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关键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
2.“想象画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

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

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

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

(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读出节奏感,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

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