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毒蛾

合集下载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1. 引言1.1 舞毒蛾的危害性舞毒蛾是一种昆虫害虫,主要危害森林、果园和农田作物。

其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农作物的危害:舞毒蛾的幼虫以叶片为食,会造成作物叶片被啃食、凋谢,影响光合作用,导致作物生长发育受阻,产量减少。

2. 对果树的危害:舞毒蛾喜欢啃食果实,导致果实质量下降,外观变差,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果实腐烂,影响果树的产量和品质。

3. 对森林的危害:舞毒蛾在森林中大量繁殖,会对森林树木造成严重破坏,影响森林生态平衡,甚至导致森林火灾的发生。

及早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控制舞毒蛾的危害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舞毒蛾的生物特性及采取合理的防治方法,可以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其对农作物、果树和森林的危害。

舞毒蛾的危害性不容忽视,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努力来应对。

1.2 舞毒蛾的生命周期舞毒蛾是一种对农业生产具有严重危害的害虫,其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舞毒蛾的卵呈扁平椭圆形,通常呈黄色至橙黄色,卵壳上具有网状纹理。

幼虫是舞毒蛾的主要危害阶段,幼虫体长约2-3厘米,身体呈纺锤形,表面有细毛,颜色从浅绿到深绿不等。

蛹是幼虫变态成成虫的中间阶段,蛹通常埋在土壤中,呈棕色或褐色。

成虫是舞毒蛾的繁殖阶段,成虫体长约2-3厘米,翅膀呈白色带灰色斑纹,具有强烈的飞行能力。

舞毒蛾的生命周期通常在温暖的季节内完成,其繁殖速度较快,一年内可发生多代。

幼虫主要以植物叶片为食,造成植物叶片被啃食、叶面被蛀、叶缘被损等症状,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及时了解舞毒蛾的生命周期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减轻其危害、保护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2. 正文2.1 舞毒蛾的生物特性舞毒蛾(又称舞蛾、玉米螟)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主要危害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

舞毒蛾成虫体长约2厘米,翅展约3-4厘米,前翅灰白色,有深棕色斑纹,后翅呈乳白色。

舞毒蛾幼虫是害虫的主要阶段,幼虫体长约2-3厘米,呈粉红色或绿色,头部较大,有黑色斑点。

舞毒蛾简介

舞毒蛾简介

7 鉴别
7.2 卵块的鉴别 • 栎毒蛾、模毒蛾和木毒蛾卵块的形态和位置有不同。 根据观察或资料介绍, 模毒蛾一般产在树干缝隙或树皮鳞片下; 栎毒蛾卵块薄、形状不规则;

木毒蛾卵块茧状。
7 鉴别
7.3 成虫的鉴别 1 前翅底色白色………………………………..................2 前翅底色非白色……………………………................. 3 2 前翅横线深锯齿形……………………….............模毒蛾 前翅横线深非锯齿形…………………….............栎毒蛾 3 后翅黄棕色……………………………….............舞毒蛾 后翅非黄棕色,前缘色深……………….............木毒蛾
2 生物学
• 2龄以后白天潜伏在落叶及树上的枯叶内或树 皮缝隙里等隐蔽处,一般黄昏后出来危害。 • 后期幼虫食叶量大,有较强的爬行转移危害能 力,能吃光老、嫩树叶。 • 幼虫历期1.5月。雄幼虫5龄,雌幼虫6龄,若 食物不良,可出现7龄幼虫。 • 6月中旬幼虫老熟,于枝、叶间,树干裂缝处、 石块下,树洞里吐少量丝缠固其身化蛹。6月 下旬至7月上旬化蛹最多。蛹期12-17天。
7 鉴别
7.1 舞毒蛾的形态特征 幼虫: • 老熟时体长约50~70毫米,头黄褐色有八字形黑色纹, 体黑褐色。背线与亚背线黄褐色。前胸至腹部第2节的 毛瘤为蓝色,腹部第3~8节的6对毛瘤为红色。 蛹: • 体长20~26毫米,纺锤形,红褐色。体表在原幼虫毛瘤 处生有黄色短毛。臀棘末端钩状突起。
2 生物学
舞毒蛾生活史示意图
2 生物学
• 该虫1年1代。 • 北京地区舞毒蛾卵期较长,从8月至翌年4月, 以完成胚胎发育的幼虫在卵内越冬。 • 4月下旬或5月上旬幼虫孵化,孵化的早晚同卵 块所在地点的温暖程度有关。 • 幼虫孵化后群集在原卵块上,气温转暖时上树 取食幼芽,以后蚕食叶片。 • 因刚毛中间具有呈泡状扩大的毛,因此1龄幼 虫能借助风力飘移很远,可达1 英里。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1. 引言1.1 舞毒蛾的概述舞毒蛾(Helicoverpa armigera)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属于鳞翅目昆虫。

成虫翅展约35-40毫米,翅膀呈棕色或深灰褐色,前翅中间有一条宽阔的暗色横带。

幼虫体色变化多样,通常为淡黄色或绿色,并具有多条黑色斑纹。

舞毒蛾是一种多食性害虫,主要危害棉花、大豆、玉米、番茄、辣椒等农作物,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舞毒蛾的寿命大约为30-40天,雌虫寿命略长于雄虫。

它们主要以花粉和花蜜为食,雌虫在交尾后会产下数百个卵,卵期一般为3-5天。

幼虫孵化后便以植物叶片为食物,并在约3-4周内完成五龄幼虫期,然后会蛹化为蛹。

舞毒蛾每年可进行多代,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更有利于其繁殖和生长。

由于舞毒蛾繁殖速度快、危害广泛,对农作物的影响严重,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接下来将详细介绍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各种防治方法。

1.2 危害及传播途径舞毒蛾又称为玉米舞蹈虫,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昆虫害虫。

其主要危害对象为玉米、水稻、棉花等农作物,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舞毒蛾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行扩散和卵、幼虫附着于工具、运输工具、农作物等进行传播。

舞毒蛾卵在适宜条件下孵化成幼虫,幼虫进入宿主植物内部取食,造成植物叶片被啃食、叶脉变黄枯萎,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发育。

舞毒蛾还会引起玉米穗部变形、发育不良,最终导致减产甚至死亡。

传播途径的扩散使得舞毒蛾的危害范围逐渐扩大,给农作物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对于控制舞毒蛾的危害至关重要。

2. 正文2.1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舞毒蛾(Scientific Name: 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主要危害蔬菜、水稻、棉花等作物,范围遍及全球各地。

舞毒蛾成虫体长约20-30毫米,翅展70-100毫米,前翅灰褐色,带有深色或淡色纵纹;后翅较为透明。

其幼虫多为灰白色或淡绿色,头部较小,身体有直纹和点纹。

舞毒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舞毒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繁殖迅速
由于舞毒蛾的繁殖能力极 强,它们能够在短时间内 将森林中的树叶全部啃光 ,导致树木死亡。
影响生态平衡
森林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地 ,舞毒蛾的大量繁殖会破 坏森林生态平衡,对整个 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对农作物的危害
严重的经济损失
舞毒蛾能够啃食各种农作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威胁食品安全
由于舞毒蛾的幼虫会啃食果实和种子,这些被污染的农作物可能会 对人体造成危害,威胁食品安全。
舞毒蛾的天敌包括寄生蜂、寄生蝇、 鸟类等,可以通过保护和利用天敌来 控制舞毒蛾的种群数量。
生物农药
使用生物农药如Bt乳剂、核多角体病 毒等来防治舞毒蛾,这些生物农药对 舞毒蛾有很好的杀伤力,同时对环境 友好,不会污染环境。
化学防治
药剂喷洒
在舞毒蛾发生严重的地区,可以 使用化学药剂如有机磷、氨基甲 酸酯类等对树干或地上进行喷洒 ,杀灭幼虫和蛹。
生命周期与繁殖
01
02
03
04
舞毒蛾的生命周期分为卵、幼 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舞毒蛾产卵于寄主植物上,通 常在叶背或枝条上。
幼虫孵化后,经过多次蜕皮, 发育为蛹,蛹经过一段时间后
羽化为成虫。
成虫繁殖能力强,一次产卵量 可达数百粒。
02
舞毒蛾的危害特点
对森林的危害
01
02
03
食量大
舞毒蛾能够大量啃食森林 中的树叶,对树木造成严 重的损害。
VS
详细描述
在生物防治实践中,通常采用释放舞毒蛾 的天敌,如寄生蜂、寄生蝇等,来控制舞 毒蛾的数量。此外,利用微生物如细菌和 病毒也对舞毒蛾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案例二:舞毒蛾的化学防治实践
总结词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舞毒蛾(Gypsy Moth)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它的食物来源广泛,危害严重。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是农业生产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就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详细探讨。

一、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1.外貌特征:舞毒蛾成虫体型较大,翅膀呈灰褐色,有淡色斑点;幼虫呈浅灰色,体表有一行黑色斑点;蛹呈棕色。

2.生活习性:舞毒蛾主要危害树木,特别是橡树、杨树、桦树等阔叶树;在幼虫期主要是以叶片为食,造成树木叶片凋萎、叶片面积减少,甚至全株死亡。

3.生命周期:舞毒蛾一年发生一代,成虫主要在夏季出现,交配产卵后进入蛹期,蛹经过冬季后春季羽化为成虫。

4.冬虫:舞毒蛾的卵在树皮、树干及各种植物表面产卵,卵固定在这些地方冬季经受低温和风雨的影响,成为冬季的危害源。

二、综合防治技术1.物理防治(1)采用人工捕捉的方式,即使用灯光、粘虫板等吸引成虫,然后用手工捕捉或使用粘虫板粘住成虫,达到控制数量的目的。

(2)人工清扫卵。

在冬季卵固定在树干上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人工方法清扫卵,或者用封闭的方法涂抹杀虫剂,防止卵孵化。

2.化学防治(1)对成虫进行喷洒杀虫剂,控制成虫数量,减少卵的产生。

(1)引入天敌,如天敌昆虫、鸟类等,对成虫和幼虫进行天敌防治,达到控制数量的目的。

(2)利用微生物杀灭舞毒蛾,对蛹、幼虫进行微生物防治。

4.生态防治(1)加强树木的保养,树木生长健康,对舞毒蛾抵抗能力增强。

(2)调整树木的植栽结构,增加耐干旱、抗病虫能力的树种,减少舞毒蛾的危害。

5.综合措施(1)对舞毒蛾的综合防治,需要联合使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生态防治等多种手段,形成综合防治体系,从多方面控制舞毒蛾数量。

(2)针对不同阶段的舞毒蛾,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全面控制舞毒蛾的数量。

通过对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只有了解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才能更好地进行防治工作。

延安市安塞区舞毒蛾的发生及防治

延安市安塞区舞毒蛾的发生及防治

延安市安塞区舞毒蛾的发生及防治一、舞毒蛾的发生及危害舞毒蛾是一种侵袭性很强的食叶性害虫,主要危害棉花、玉米、大豆、蔬菜等多种农作物,其幼虫在作物叶片上大量啃食,造成叶片凋谢枯黄,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光合作用。

严重时,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或甚至全毁,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

舞毒蛾主要发生在夏季,尤其是7月至8月的高温多雨的季节,这样的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其寄主和卵的孵化,同时也为成虫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舞毒蛾的发生范围和密度也在逐渐扩大,给农作物生产带来了更大的威胁。

二、舞毒蛾的防治措施针对舞毒蛾的严重危害,农业生产者和相关专家学者都在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防治方法,以减少其对农作物的威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绿色环保的防治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利用天敌或病原微生物来控制害虫的数量。

对于舞毒蛾来说,可以利用天敌的天敌,比如蝇子科、蜻蜓等捕食性昆虫来控制其数量。

还可以利用一些寄生性昆虫或寄生性病原微生物,如细小瓢虫、细小袋牙蝇等来控制其数量。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防治方法,适用于大规模农田或者发生严重害虫的情况。

常用的化学药剂有各种杀虫剂,如氯氰菊酯、敌敌畏、拟除虫菊酯等。

使用化学药剂要注意安全使用,避免对环境和产出造成影响。

3. 农业措施通过改变农作物的种植结构或种植方式,可以减少舞毒蛾的发生。

比如在不同时间种植不同品种的农作物,避免同一种类的农作物连作,定期轮作不同的农作物,可以减少舞毒蛾对特定作物的侵害。

生物技术防治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防治方法,主要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发抗虫转基因植物,使其对舞毒蛾等害虫表现出抗性。

目前,已经研发出一些抗虫转基因玉米、棉花和大豆等作物,可以减少舞毒蛾的危害。

三、延安市安塞区舞毒蛾防治的现状与建议在延安市安塞区,舞毒蛾的防治工作一直是农业生产者和政府部门关注的重点工作。

但是受到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舞毒蛾害虫的危害仍然不容忽视。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属鳞翅目毒蛾科,其幼虫以危害叶片为主,是世界性农林害虫。

(一)、生活史1年发生1代,以完成胚胎发育的幼虫在卵内越冬,幼虫有吃卵壳习性。

越冬后翌年4-6月份开始孵化,孵化时间与温度有关,一般4月中旬开始孵化,孵化期12~14天;1龄幼虫有下垂吐丝的习性,可以借助风传播扩散(重点防治时期),2龄以后的幼虫常日间潜伏在树枝背面、树皮缝里及石块下,黄昏后出来为害幼虫期,雌虫6龄,雄虫5龄,历期约35天;5月下旬-7月上旬幼虫陆续化蛹,6月上中旬-7月中下旬成虫羽化,不同地区,舞毒蛾不同生长阶段开始的时间不同;成虫有趋光性,雄蛾羽化后常在林间飞舞,所以被称为舞毒蛾,雌蛾羽化后不飞翔,会分泌性引诱剂(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舞毒蛾),引诱雄蛾前来交尾。

卵常产在向阳面(所以在清理卵块时重点在向阳处找),常为卵块,每雌产卵常为1-2块,卵块上有黄色体毛,每卵块500粒左右卵。

(二)、寄主舞毒蛾寄主范围广,可以危害多种针阔叶树,约为500多种寄主植物。

杨、毛白杨、柳、栎树、杨梅、桦树、山毛样、鼠李、杜鹃花、怪柳、沙棘、榆树,还为害山楂、苹果、柿树、桃、杏、核桃、海棠、榆叶梅、枫杨、刺槐、椴、云杉、落叶松、华山松等。

(三)、趋性成虫具有趋光性,可以利用黑光灯诱杀和人工捕杀成虫。

影响幼虫扩散的两个因素——风和幼虫所在的高度关于幼虫扩散的几个观点:1、1龄幼虫在盛行风下自身水平的扩散距离幼虫吐丝长度和自身体重与其吐丝下坠速度的关系,吐丝的幼虫体重较不吐丝的小,下坠速度也相对较慢。

幼虫吐丝下垂时,体卷曲,虫体的中轴线平稳同万有引力的方向平行。

2、初孵幼虫当身体毒腺周围发生黑斑块时即开始扩散。

幼虫具有取食前宁愿扩散到比较高的树枝上( 该幼虫是正向光合营养和负向地性)也不愿先取食的特性。

这种取食前的扩散最多在50一60小时内,超过50~60 小时后即可死亡。

大多数幼虫,在吐丝以前,空中迁移的距离不超过临近树,反复重新扩散的总距离是有限的。

舞毒蛾发生规律及有效防治措施

舞毒蛾发生规律及有效防治措施

农家科技45植保土肥舞毒蛾是一种世界性的森林害虫,食性杂、分布广、易爆发、传播快,多在针阔叶林中生存,为害林木和果树,属鳞翅目毒蛾科。

舞毒蛾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为害广、蔓延快的一种林业有害生物。

近年来,受气候、生态环境等因素变化的影响,在生产过程中无论是阔叶树,还是针叶树,均遭受了舞毒蛾的为害,严重影响了森林健康,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舞毒蛾的形态特征、发生及为害规律、防治措施,为舞毒蛾防治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1.舞毒蛾的形态特征。

舞毒蛾卵为圆形,两侧稍扁,直径0.9~1.3毫米,初期呈杏黄色,后期变为褐色。

蛹体长20毫米,纺锤形,呈黑褐色或红褐色,覆有黄色短绒毛。

幼虫长约2毫米,淡黄色,随着龄期的增加开始变成黑褐色,胴部有黑色或灰色短毛。

老熟幼虫体长50~70毫米,头部黄褐色,宽6毫米,呈“八”字型灰色条纹。

雄蛾成虫体长18~20毫米,展翅45~47毫米;雌蛾成虫体长25~28毫米,展翅75~80毫米。

雄蛾头部黄褐色,复眼黑色,前翅表面褐色或暗褐色,有锯齿状横线,横脉上有弯曲的黑褐色斑纹,反面黄褐色;雌蛾前翅黄褐色,横脉呈“<”型斑纹,1个,黑色,斑纹雄蛾雌蛾相近,雌蛾腹部相比要肥大一些。

2.舞毒蛾的生活习性。

舞毒蛾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卵块在石缝、树皮、土地的缝隙过冬。

翌年5月上旬,杨、柳展叶时上树为害,多于嫩梢取食叶肉,留下叶脉,当受惊扰时立即停食不动或迅速吐丝下垂,随风飘往他处。

老龄幼虫则少有吐丝下垂现象,受惊也不坠落。

随着虫龄增大,食量骤增,四龄以后能食尽整个叶片,大发生时,往往数日即能将杨叶吃光。

每龄幼虫在脱皮前停食2~3天,脱皮后停食1天。

幼虫有强烈的避光性,尤以老龄幼虫更为明显,晚间上树取食,白天下树潜伏。

幼虫常吐丝作一护膜在其中脱皮,以后幼虫体渐渐收缩,进入预蛹期,约经3天脱皮成蛹;6月下旬为化蛹盛期。

蛹群集,往往数头由臀棘联在一起。

延安市安塞区舞毒蛾的发生及防治

延安市安塞区舞毒蛾的发生及防治

延安市安塞区舞毒蛾的发生及防治延安市安塞区是陕西省延安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宜人。

近年来,安塞区却频频受到一种名叫舞毒蛾的害虫侵袭,给农作物的种植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那么,什么是舞毒蛾?它为何会对农作物造成如此大的破坏?又该如何进行防治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延安市安塞区舞毒蛾的发生及防治的相关知识。

我们来了解一下舞毒蛾这种害虫。

舞毒蛾是一种以甘蔗、玉米、水稻等作物为食的害虫,主要危害植物的幼苗期和苗期,以虫害为主,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

该害虫的危害期主要集中在植株生长初期,主要以危害玉米和水稻为主,对植株的叶片造成破坏,甚至完全吃噬,导致农作物严重减产甚至绝产。

舞毒蛾的发生对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产品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那么,舞毒蛾为什么会频繁侵袭延安市安塞区呢?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气候因素。

安塞区的气候条件适宜,季风湿润,气温适中,是舞毒蛾生长繁殖的理想环境。

第二,缺乏科学防治措施。

由于农民缺乏对舞毒蛾的科学认识,对其防治工作不够重视,使得害虫得不到有效控制,从而导致了害虫的频繁发生。

如何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舞毒蛾的危害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防治舞毒蛾的方法。

加强害虫监测。

及时了解舞毒蛾的孳生情况,通过监测,掌握害虫发生的规律和趋势,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

采取生物防治手段。

可以使用一些对舞毒蛾有特异杀伤作用的生物制剂,如杀虫菌制剂、昆虫调节剂等,对舞毒蛾进行防治。

合理利用农业防治措施。

可采取旋作休耕、轮作换茬等措施,打破病虫害的持续流行环境,减少害虫的滋生和繁殖。

加强害虫防治宣传。

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舞毒蛾的认识,增强农民的害虫防治意识,推广科学的防治技术和方法,提高防治效果。

政府有关部门应引导农民科学种植,指导他们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确保作物生长的安全及丰收。

延安市安塞区舞毒蛾的发生及防治是一个复杂而又严峻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科学防治,制定有效措施,全面加强对舞毒蛾的防治工作,才能够有效地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丰收。

桑树舞毒蛾防治方法

桑树舞毒蛾防治方法

在防治过程中,应注重保护环境和天 敌,尽量选择对环境友好的生物农药 和化学农药,减少对天敌的伤害。
在喷施农药时,应注意使用正确的喷 雾器,掌握适当的喷雾技术,做到均 匀喷施,不漏喷、不重喷。
防治舞毒蛾的成功效果展示
1
在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后,桑树生长逐渐恢复 正常,叶面积和产量均得到显著提高。
2
通过防治,当地农民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 防治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使用有机磷、菊酯类等化学药剂防治,需注 意交替使用不同药剂,避免产生抗药性。
对未来舞毒蛾防治工作的展望
加强监测与预警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桑树舞毒蛾的监测与预 警,及时掌握虫情动态,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区域间协作
桑树舞毒蛾的防治工作需要各地区、各部门的协 作配合,共同应对,形成联防联控的工作格局。
舞毒蛾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危害
破坏生态平衡
舞毒蛾大量繁殖会破坏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
影响其他作物
舞毒蛾幼虫蜕皮后的碎片和残余物会污染土壤,影响其他作物的生长。
舞毒蛾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引发过敏症状
舞毒蛾的幼虫和成虫体表可能存在过敏原,可能引发部分人群的过敏反应。
传播疾病媒介
舞毒蛾可能成为一些疾病的传播媒介,如一些细菌和病毒可能通过舞毒蛾进行传 播。
合理布局
合理布局桑树和其他树木的种植,避免舞毒蛾在不同树种之间迁移。
加强管理
加强桑树的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桑树的抗虫能力。同时及时清理桑园 内的枯枝落叶,减少舞毒蛾的繁殖场所。
04
舞毒蛾防治的实践案例
成功防治舞毒蛾的案例介绍
案例一
在辽宁省某市,舞毒蛾对当地的桑树种植造成了严重危害。当地农业部门采取了 释放赤眼蜂和喷施生物农药相结合的方法,成功控制了舞毒蛾的危害,保护了当 地的桑树产业。

舞毒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舞毒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减少繁殖数量。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比较防治前后的虫口密度、发生程度等指标。
评估方法
根据舞毒蛾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制定评估标准,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四个等级。
评估标准
舞毒蛾防治的效果评估
某地区采用黑光灯诱杀成虫的方法,有效控制了舞毒蛾的繁殖数量,减轻了危害程度。
舞毒蛾防治的实践案例
xx年xx月xx日
《舞毒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目录
contents
舞毒蛾的概述舞毒蛾的发生规律舞毒蛾的防治方法舞毒蛾防治的实践应用结论与展望
01
舞毒蛾的概述
舞毒蛾是一种鳞翅目昆虫,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等地区。
舞毒蛾是一种食量大、繁殖能力强的害虫,对多种林木和农作物造成危害。
舞毒蛾的定义
舞毒蛾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等地区都有分布,其中以亚洲最为普遍。
舞毒蛾对林木和农作物的危害表现在:幼虫取食叶片,常常将叶片吃光,影响树木生长和农作物产量。
舞毒蛾的分布和危害
舞毒蛾的防治意义
对于农作物而言,防治舞毒蛾可以减少其危害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对于林木而言,防治舞毒蛾可以保护林木生长,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案例一
某地区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通过释放赤眼蜂等天敌,成功遏制了舞毒蛾的扩散。
案例二
某地区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在幼虫期喷洒杀虫剂,使虫口密度大幅降低,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案例三
05
结论与展望
舞毒蛾在中国的分布和发生情况
舞毒蛾的生活习性
舞毒蛾的防治方法
结论
VS
尽管已经对舞毒蛾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对于舞毒蛾的生物学习性、生态环境、种群动态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亚洲型舞毒蛾(AsianGypsyMoth)基本知识舞毒蛾(Lymantriadispar...

亚洲型舞毒蛾(AsianGypsyMoth)基本知识舞毒蛾(Lymantriadispar...

亚洲型舞毒蛾(Asian Gypsy Moth)基本知识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别名秋千毛虫、苹果毒蛾、柿毛虫。

属鳞翅目夜蛾总科毒蛾科舞毒蛾属。

根据其地理分布和生活习性被分为亚洲种群、欧洲种群及北美种群。

欧洲种群和北美种群同属于一个亚种,即欧洲亚种,主要分布于欧洲,1869年由欧洲传入美国。

亚洲种群通常被称为亚洲型舞毒蛾,主要包括两个亚种,亚洲亚种(Lymantria dispar asiatica Vnukovskij)和日本亚种(L. d. japonica),亚洲亚种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欧洲部分地区,日本亚种主要分布于日本的本州、四国、九州及北海道的南部和西部地区。

一、亚洲型舞毒蛾生物学特性(一)亚洲型舞毒蛾的生活史舞毒蛾在世界各地均是一年一代,从8月至翌年4月,以完成胚胎发育的幼虫在卵内越冬,幼虫及蛹期较短,4月下旬或5月上旬幼虫孵化,孵化的早晚同卵块所在地点的温度有关。

幼虫孵化后群集在原卵块上,气温转暖时上树取食幼芽,1龄幼虫能借助风力及自体上的“风帆”飘移很远,可达1.6公里。

2龄以后白天潜伏在落叶及树上的枯叶或树皮缝隙里,黄昏后出来取食,低龄幼虫受惊后吐丝下垂,后期幼虫有较强的爬行转移危害能力,能吃光树叶。

幼虫历期1.5月,雄幼虫5龄,雌幼虫6龄,6龄幼虫长度可达6㎝,刚毛达1㎝。

6月中旬幼虫老熟,于枝叶间、树干裂缝处、石块下吐少量丝缠固其身化蛹。

6月下旬至7月上旬化蛹最多,蛹期12-17天。

成虫自6月底开始羽化,7月中、下旬为盛期。

(二)亚洲型舞毒蛾的寄主情况舞毒蛾幼虫取食危害500余种植物,主要有苹果、柿、梨、桃、杏、樱桃、板栗、橡、杨、柳、桑、榆、落叶松、樟子松、栎、李、桦、山楂、槭、柿树、云杉、椴、马尾松、云南松、油松、桦山松、红松等。

(三)舞毒蛾的趋性舞毒蛾雌雄成虫均有强烈的趋光性,雄成虫有较强的趋化性(雌成虫释放的性引诱剂为顺7,8—环氧—2—甲基十八烷)。

延安市安塞区舞毒蛾的发生及防治

延安市安塞区舞毒蛾的发生及防治

延安市安塞区舞毒蛾的发生及防治1. 引言1.1 舞毒蛾的危害性舞毒蛾是一种害虫,主要危害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其幼虫以植物叶片为食,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导致减产甚至歉收。

舞毒蛾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破坏叶片:舞毒蛾的幼虫在作物叶片上大量进食,造成叶片被啃食、虫害斑点,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导致作物生长迟缓,产量减少。

二、传播病害:舞毒蛾蛾、幼虫体表带有病原菌,可以通过叮咬、排泄物等方式传播病毒和细菌,加重作物病害的发生程度。

三、快速繁殖:舞毒蛾种群增长快速,一般每年会发生多代,且幼虫期短,数量庞大,一旦发生大面积的侵袭,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四、抗药性:舞毒蛾对许多化学药剂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抗药性,使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也增加了防治难度。

基于以上几点危害性特点,延安市安塞区的舞毒蛾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1.2 舞毒蛾的繁殖特点舞毒蛾是一种对农作物具有严重危害的害虫,其繁殖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繁殖力强:舞毒蛾种群数量庞大,雌虫一生能产下数百只卵,短短几代就能形成巨大的种群。

2. 快速繁殖:舞毒蛾发育期短,从卵到成虫只需几周时间,繁殖速度极快,容易在短时间内大量增加数量。

3. 昼夜活动:舞毒蛾主要在夜间活动,尤其是在晚上温度较高时更为活跃,这使得其在夜间作物生长的过程中更容易造成破坏。

4. 喜食性强:舞毒蛾主要以农作物的叶片和嫩芽为食,造成植株生长受阻,严重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

5. 群居性强:舞毒蛾种群具有强烈的群居性,一旦发生扩散,很容易形成大面积的侵袭,给农作物带来巨大损失。

了解舞毒蛾的繁殖特点对于有效防治和控制其种群数量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监测预警,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是有效防止舞毒蛾危害的关键。

2. 正文2.1 延安市安塞区舞毒蛾的发生情况延安市安塞区是舞毒蛾的主要发生地之一,这种害虫在当地的发生情况较为严重。

舞毒蛾主要以玉米、小麦、水稻等农作物为食,严重危害粮食生产。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舞毒蛾,又称番茄斑潜蝇,属于鳞翅目、麻蛾科昆虫,是一种重要的农林害虫,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

舞毒蛾主要寄主为茄科植物,尤其是番茄、茄子、辣椒等作物,也会侵害豆科、葫芦科、蕹菜科等多种农作物和野生植物。

其幼虫在植物叶片上产卵并孵化,以叶片为食,造成植物叶片凹凸不平,严重时会导致植株凋萎、死亡,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1. 幼虫特征:舞毒蛾幼虫身体呈淡黄色,体长约1.5cm,具有黑色环带斑纹,头部小而黑色,尾部有丝状毛茸。

2. 生活习性:舞毒蛾喜欢在晚上活动,以植物叶片为食物来源,在幼虫期间会不断进食,对寄主植物造成重大危害。

成虫主要以花蜜为食,也会吸食植物汁液。

3. 繁殖能力:舞毒蛾的繁殖能力很强,雌虫寿命长达20天左右,产卵量可达200-300粒以上,雌雄比例大致为1:1。

综合防治技术针对舞毒蛾的害虫特性以及其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技术,包括生物防治、农药防治、物理防治等方面的措施。

1. 生物防治(1)天敌利用:天敌利用是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可运用天敌(如蜂类、瓢虫等)、天敌复合、天敌增殖等技术来控制舞毒蛾幼虫的数量。

(2)微生物防制:微生物防治是一种生态友好型的防治方法,可以使用一些具有杀虫活性的微生物制剂,如若克虫杆菌、病毒杀虫剂等,来控制舞毒蛾的数量。

2. 农药防治(1)选择适宜的农药:可以选择有效成分对舞毒蛾有较好杀虫效果的农药,如苯甲酸美滴虫胺、吡虫啉等。

(2)合理施用:在使用农药时,应注意合理施用,避免过量使用,以免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不良影响。

(1)机械捕捉:在番茄、茄子等寄主植物周围设置黏虫板,利用舞毒蛾成虫喜欢吸食花蜜的特性,进行诱捕。

(2)覆盖栽培:对于一些有损害的寄主植物,可以采用覆盖栽培的方式,避免舞毒蛾的侵害。

以上综合防治技术是针对舞毒蛾的特性而制定的,在实际防治过程中,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作物类型等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

舞毒蛾

舞毒蛾
舞毒蛾根据其地理分布和生活特性现在被分为亚洲种群、欧洲种群及北美种群,而亚洲型舞毒蛾也在近年传入北美。据美国农业部有关部门分析,由于亚洲型舞毒蛾雌成虫的迁飞能力可达25英里,而且其寄主范围较欧洲型要广,所以其传播和蔓延的速度要比欧洲型快得多,假如亚洲型舞毒蛾在美国定居,对美国的危害将比欧洲型舞毒蛾更厉害。因此,美国动物检疫局在港口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以防止亚洲型舞毒蛾的传入而带来巨大的损失。
我省是国家的重要对外贸易省份,已有文献记载江苏省连云港曾有舞毒蛾分布,但是尚未见有关舞毒蛾的风险分析、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报道,随着频繁的国内外贸易往来,舞毒蛾传入的风险较大,加强舞毒蛾的监测和防控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显得尤为急迫。通过卵的滞育及孵化特性的研究,可以了解舞毒蛾在江苏的越冬习性,揭示其生理适应性,为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奠1869年在马萨诸塞州的梅德伏得,一个法国自然主义者特鲁威洛特想用它和家蚕杂交,而意外地将它从欧洲引入北美。20年后,美国的舞毒蛾已繁殖得相当多,危害面积扩大到近1000平方英里。1890年,美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消灭战,经过10年不断的防治,最后危害面积缩小到只有400平方英里,平常几乎看不到舞毒蛾,因此便放松了防治工作。但是,停了5年之后,舞毒蛾增加得比以前更多了,蔓延达4000平方英里,此时再进行一次消灭战似乎是不可能了,而舞毒蛾已成为美国农业部国内检疫法规中唯一被检疫的森林害虫。
舞毒蛾是一种食性广、危害大的世界性林业害虫。主要是以幼虫取食寄主叶片,造成树势衰弱。大面积暴发时,常常造成植物叶片全光,严重影响林木生长,甚至导致树木死亡。欧洲型舞毒蛾于1869年由欧洲传入美国后,已侵占大约100万平方英里的面积,每年毁掉约1200万英亩森林,导致的损失至少3000万美元。
2007年以来,美国及北美植保组织对中国发生的林木害虫舞毒蛾非常关注,认为中国部分港口有可能传播亚洲型舞毒蛾的嫌疑,且将中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列为亚洲型舞毒蛾的发生区,为防止舞毒蛾传入为由,对经停或从我国有关港口启程到达北美的船舶采取严格的检验措施,必将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产生严重影响,造成的经济损失。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舞毒蛾是一种对农作物危害较大的害虫,其幼虫以农作物的叶子、茎和果实为食,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对舞毒蛾进行有效的综合防治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一、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舞毒蛾是一种昆虫,成虫体长约2~3厘米,前翅呈灰褐色带有深色斑点,后翅呈灰色透明。

成虫主要在夜间活动,喜欢采食植物的花蜜。

雌虫产卵在适宜的环境中约为10~15天,产卵期长达2~4月。

舞毒蛾幼虫是其为害农作物的主要形态,幼虫体色以灰褐色为主,头部较小,身体呈圆柱形,有条纹,以茎叶等植物为食,造成叶片被啃食,病斑较大。

幼虫期约为30~40天,然后通过蛹期转变为成虫。

舞毒蛾主要以玉米、水稻、棉花等作物为食,对这些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其繁殖速度快,易于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因此是一种难以控制的害虫。

二、舞毒蛾的生态特性舞毒蛾对生长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适宜的温湿度是其大量繁殖的主要条件。

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舞毒蛾的生长发育速度加快,繁殖能力增强。

舞毒蛾还具有一定的避敌能力,对一些常见的农药具有一定的耐药性。

舞毒蛾主要在春夏季节繁殖,成虫多在晚间活动,对农作物造成危害。

在繁殖期内,舞毒蛾会选择适宜的农作物进行产卵,使得农作物容易受到其为害。

三、综合防治技术针对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特性,需要采取综合的防治技术进行控制其数量,减小对农作物的危害。

综合防治技术主要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

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虫或病原等生物资源进行防治害虫的一种技术手段。

对于舞毒蛾的生物防治,可以选择其天敌和寄生虫进行防治。

天敌中的天敌有蜂、蝇、蜘蛛等昆虫,它们能够捕食舞毒蛾的卵和幼虫,减少舞毒蛾的数量。

通过增加这些天敌的数量,可以有效地控制舞毒蛾的数量,减小其对农作物的危害。

一些寄生虫也对舞毒蛾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寄生虫能够寄生于舞毒蛾的幼虫体内,引起其死亡,从而减少害虫的数量。

延安市安塞区舞毒蛾的发生及防治

延安市安塞区舞毒蛾的发生及防治

延安市安塞区舞毒蛾的发生及防治舞毒蛾是一种寿命短暂的昆虫,它们以往都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但近年来舞毒蛾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开始出现并且具有很强的破坏性,有很多农作物都是它们的食品来源。

而近年来,在延安市安塞区的部分地区也出现了舞毒蛾的发生情况。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治舞毒蛾的危害。

1.舞毒蛾的生活习性和特点舞毒蛾属于昆虫纲鳞翅目舞蛾科,幼虫形态多变,个体发育较快,寄主广泛,可以危害多种农作物。

一般来说,舞毒蛾在寄主上产卵,孵化后的幼虫吃食寄主,进入蛹期后会钻出寄主破土而出,这也是被广泛称为“地老虎”的原因之一。

2.舞毒蛾的发生原因分析延安市安塞区的气候条件以及大面积的农业生产是舞毒蛾的发生原因之一。

舞毒蛾喜欢潮湿、温暖、雨量充足的环境,这种气候环境正好符合安塞区的自然条件,所以舞毒蛾很容易在这个地区繁殖生息。

此外,这个区域有大面积的种植业,它们是舞毒蛾的食品来源,也成为了舞毒蛾猖獗的原因之一。

3.舞毒蛾的防治(1)机械防治机械防治的措施主要是将已经感染的农作物受影响部分全部摘除并及时销毁以减少舞毒蛾的繁殖数量,还可以通过定期清理农田杂草,清理树木上的蛹,收购幼虫来达到有效的防治效果。

(2)化学防治在使用化学药物时我们应该尽量选择无害的昆虫杀灭药剂,避免对人体健康以及环境造成影响。

化学药剂可以有效地杀灭舞毒蛾及其危害,并防止其繁殖。

但是,在使用化学药剂时,应该事先了解药剂的使用说明并注意操作安全问题。

(3)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通过使用周围环境自然存在的生物物质或引入外来生物物质来控制舞毒蛾。

比如,使用益虫分布区域的昆虫来捕食舞毒蛾,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地实现防治的效果而不污染环境,切不易造成生命其他动物形成的威胁。

在采用这种方法时,我们应该注意引入外来物种时,同时了解这种物种的一切特征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舞毒蛾是一个危害性很大的昆虫,可以繁殖在很多的农业物种中。

为了防治舞毒蛾的灾害,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通过机械、化学和生物措施来实现,从而减轻农业损失。

舞毒蛾的发生及防治

舞毒蛾的发生及防治

舞毒蛾的发生及防治舞毒蛾属鳞翅目夜蛾总科毒蛾科舞毒蛾属,别名秋千毛虫、苹果毒蛾、柿毛虫。

是一种食性广谱的食叶害虫,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区。

幼虫主要为害叶片,主要危害杨、柳、桑、苹果、柿、梨、桃、杏、山楂、械、云杉、落叶松、樟子松、油松、红松等500多种植物。

该虫食量大。

食性杂,严重时可将全树叶片吃光。

现将舞毒蛾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1形态特征1.1成虫雌雄异型,雄蛾体长16吨1mm,翅展37~54rnm,前翅灰褐色或褐色,有深色锯齿状横线。

中室中央有1个黑褐色点,横脉上有一弯曲形黑褐色纹,前后翅反面呈黄褐色。

雌蛾体长22~3~,翅展58啊0mm,前翅黄白色,中室横脉明显具有1个“<”形黑色褐纹,其他斑纹与雄蛾近似,前后翅外缘每两脉间有1个黑褐色斑点。

雌蛾腹部肥大,末端着生黄褐色毛丛。

1.2卵舞毒蛾的卵呈圆形,两侧稍扁,直径1 3mm,初期为杏黄色,以后转为褐色,卵粒密集成一卵块,上被黄褐色绒毛。

1.3幼虫舞毒蛾1龄幼虫头宽0.5Ⅱ1111,体黑褐色,刚毛长,刚毛中间具有呈泡状扩大样的毛,称为“风帆”.是减轻体重、易被风吹扩散的构造。

2龄幼虫头宽1衄,黑色,体黑褐色,胸腹部显现出2块黄色斑纹。

3龄幼虫头宽1.8mm.黑灰色.胸、腹部花纹增多。

4龄幼虫头宽3mⅡI,褐色。

头部出现明显2条黑斑纹。

5龄幼虫头宽4.4nm,黄褐色,虫体花纹与4龄近似。

6龄和7龄幼虫头宽5_3咱.Omm,头部淡褐色。

散生黑点,“八”字形黑色斑纹宽大,背线灰黄色,亚背线、气门上线及气门下线部位各体节均有毛瘤,共排6纵列,背面2列毛瘤色泽鲜艳,前5对蓝色。

后7对为红色。

1.4蛹体长19~34mm,雌蛹大,雄蛹小,体红褐色或黑褐色,被有锈黄色毛丛。

2发生规律舞毒蛾1年发生1代,8月至翌年4月胚胎发育的幼虫在卵内越冬,幼虫及蛹期较短,4月下旬或5月上旬幼虫孵化,孵化的早晚同卵块所在地的温度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8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1代,以卵在石块缝隙或树干背面洼裂处越冬,寄主发芽时开始孵 化,初孵幼虫白天多群栖叶背面,夜间取食叶片成孔洞,受震动后吐丝下 垂借风力传播,故又称秋千毛虫。2龄后分散取食,白天栖息树杈、树皮缝 或树下石块下,傍晚上树取食,天亮时又爬到隐蔽场所。 幼虫期约60天,5~6月为害最重,6月中下旬陆续老熟,爬到隐蔽处结茧化 蛹。蛹期10~15天,成虫7月大量羽化。 成虫有趋光性,雄虫活泼,白天飞舞于树冠间。雌虫很少飞舞,能释放性 外线激素引诱雄蛾来交配,交尾后产卵,多产在树枝干阴面。 每雌可产卵1~2块,每块数百粒,上覆雌蛾腹末的黄褐鳞毛,卵在树上多 产于枝干的阴面,来年5月间越冬卵孵化,初孵幼虫有群集为害习性,长大 后分散为害。为害至7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在树干洼裂地方、枝杈、枯叶 等处结茧化蛹。
Page 3
根据其地理分布和生物学习性,目前被分为 3个亚种: 亚洲亚种Lymantria dispar asiatica 可危害约 500 种寄主植物,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欧洲部分 地区。 日本亚种L. d. japonica 主要分布于日本的本州、四国、九州及北海道的南部和 西部地区。 欧洲亚种L. d. dispar 可为害250种寄主植物,主要分布于欧洲,1869 年由欧 洲传入美国。
Page 11
预测与预报方法:
舞毒蛾发生量调查方法
1、卵及卵块调查法 由于舞毒蛾每头雌蛾产卵块1-2块,且位置相对较固 定,易于发现,同时卵期长达9个月左右,所以一般将卵和卵块作为调查的 重点。 2、幼虫期调查方法 幼虫期调查相对较为困难,应在踏查的基础上,设立 固定标准地与临时标准地进行调查。 3、成虫期调查方法 根据舞毒蛾成虫具有强的趋光性,因此可以利用黑光 灯、双波灯、频振灯等对舞毒蛾发生期和发生量进行预测预报。
发生范围及危害程度测报
主要是通过线路调查舞毒蛾的分布范围,在调查发生量的同时调查危害程 度,并对下一年度该虫发生趋势进行预测,必须结合历史发生情况。
Page 12
综合防治:
1、加强果园管理 加强龙眼园管理,对园地进行一次彻底的清园。铲除杂 草,对龙眼植株进行整枝修剪,剪除枯枝、残枝、病虫害枝,并集中烧毁。 2、人工摘卵块 舞毒蛾卵块孵化期长,可达9个月以上。卵块常出现在龙 眼枝梢基部或枝干上,一般易发现,可通过人工剪除,集中烧毁来消灭它。 3、诱杀成虫 利用该虫具有趋光性的特点,可在成虫羽化期用灯光诱杀。 4、生物防治 释放舞毒蛾天敌如黑瘤姬蜂、卷叶蛾姬蜂、毛虫追寄蜂、广 大腿小蜂、舞毒蛾平腹小蜂或使用白僵菌(含孢量100亿/克,活孢率90%以 上)、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每单位加水3000倍,3龄虫前使用)、苏云金杆 菌液加水1000倍喷布均可有效防治舞毒蛾为害。 5、化学防治 采用化学农药如2.5%溴氰菊酯3000-5000倍液、20%杀灭 菊酯1000倍液、2.5%敌百虫粉剂、0.25的灭扫利、20%的速灭杀丁、75% 辛硫磷乳剂2000倍液、乳油2000-25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也 可防治舞毒蛾为害。
Page 9
生活习性:
1龄幼虫由于有“风帆”,所以可以借助风力远距离飘移。 在其生长的过程中具有分散习性,幼虫历期较长,一般在一个半月左右。 7月上旬开始化蛹,蛹期12-17天,主要在树枝叶间,树皮缝、树干裂缝 处、石块下,该虫不织茧,切吐少量的丝将蛹体固定住。8月份为羽化期, 因为羽化后的雄成虫在日间常常成群飞舞,故称之为“舞毒蛾”。羽化后2- 3天即可交尾。 雌蛾产卵在树干表面、主枝表面、树洞中、石块下、石崖避风处及石砾上 等。每雌平均产卵量为450粒,每个卵块为300多粒卵,大发生时最高产 卵量可达1000粒,平均为750粒。
舞毒蛾
• 姓名: 杨卓师 • 专业: 植物保护 • 学号:416032020
Page 1
主要内容 :
第一部分:舞毒蛾简介 第二部分:发生与为害 第三部分:形态特征 第四部分:发生规律 第五部分:生活习性 第六部分:预测预报方法 第七部分:综合防治

Page 2
舞毒蛾简介:
舞毒蛾的名称与分类地位
鳞翅目Lepidoptera 毒蛾科Lymantriidae 毒蛾属Lymantria 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 别名秋千毛虫、苹果毒蛾、 柿毛虫
Page 10
预测与预报方法:
发生期测报方法
发生期预测可以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三种。 在短期和中期预测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调查情况,结合舞毒蛾不同虫态 发生期统计表来进行预测下一虫态发生期,即我们知道了前一虫态的发生 期,加上期距天数,就能测报后一虫态的发生期。 长期预测中,主要是根据舞毒蛾发生规律进行预测,我们掌握了其不同虫 态和虫龄时的发生期、死亡率、越冬基数,则可以进行长期预测了。
Page 4
据《中国森林昆虫》对我国发生记录的总结,舞毒蛾在我国主要分布于 北纬20° ~58° 之间,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中等地区。
Page 5
发生于为害:
幼虫主要为害叶片,该虫食量大,食性杂, 严重时可将全树叶片吃光。 该虫亚洲亚种可危害500余种寄主植物。 其中以杨、柳、榆、山楂、苹果、沙棘、 柿、杏、茶叶、水杉、云杉、落叶松、 马尾松、油松等的被害最为严重。 该虫大面积暴发时,植物叶片常被吃光,严重影响林木生长,甚至导 致树木死亡。 1974-1976年此虫在辽宁省南部大发生,将许多蚕场的栎叶食尽,杨、 柳、榆、山楂、苹果叶等也受到严重危害。 1987年山东枣庄市柿树虫株率为100%,平均虫口密度高达309头/株, 最大虫口密度竟达1634头/株,造成1987-1998年两年柿树大幅减产, 经济损失巨大。
Page 6
形态特征:
成虫雌雄异型. 雄成虫:体长约20毫米,前翅茶褐 色,有4、5条波状横带,外缘呈深 色带状,中室中央有一黑点。 雌成虫:体长约25毫米,前翅灰白 色,每两条脉纹间有一个黑褐色斑 点。腹末有黄褐色毛丛。
Page 7
形态特征:
卵:圆形稍扁,直径1.3毫米,初 产为杏黄色,数百粒至上千粒产在 一起成卵块,其上覆盖有很厚的黄 褐色绒毛 幼虫:老熟时体长50-70毫米,头 黄褐色有八字形黑色纹。前胸至腹 部第二节的毛瘤为蓝色,腹部第三 -九节的7对毛瘤为红色。 蛹:体长19~34mm,雌蛹大,雄 蛹小。体色红褐或黑褐色,被有锈 黄色毛丛。
Page 13
谢谢观赏 请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
Page 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