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四章
毛概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单选题:1.我国农业合作化采取的原则是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2.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3.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形式是国家资本主义4.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5.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是封建剥削制度6.土地革命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7.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8.1952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提出了加快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总路线9.我国建国初期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10.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在我国,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1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实现工业化是主体,两翼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12.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是封建剥削制度13.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方针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14.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15.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采取的方式和平赎买16.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17.新中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是没收官僚资本18.我国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二步骤是手工业供销合作社19.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观点多选题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积极引导、逐步过渡和平改造3.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则有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4."三大改造指的是 "个体农业的改造个体手工业的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6.新民主主义时期,我国的主要阶级力量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7.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即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8.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将帝国主义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企业收归国有的主要形式有管制征用代管转让9.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四马分肥”是企业利润的分配方式,主要内容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10.在对民族资本主义改造的第一个阶段,国家对私营商业采取了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加工订货委托加工11.1951年底至1952年5月,在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进行三反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判断题1.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主流是好的,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大学毛概第四章知识点总结+课后答案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课后问题1.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p89-95(多选)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②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矛盾的思想③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2.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p100-101①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②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③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3.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p102-105①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②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③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④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⑤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⑥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课上问题1.《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和内容《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内容: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与非党的关系8.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以往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
以往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对抗和冲突,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毛概第四章重点
1、论十大关系基本方针和主要内容答:基本方针: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主要内容:前五条主要讨论经济问题,着眼于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其中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第四、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开始涉及经济体制改革。
这样就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新方针。
十大关系的后五条讲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都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
2、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答: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时期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时期培养建设起来的。
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3,、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答: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毛概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关于“两步走”的设想,最早是在1963年9
月的中央工作会议制定国民经济长远规划时, 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提出来的。当时设想,第 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 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 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 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 术的现代化。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 会矛盾的思想
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1957年2月,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召开了1800余人参加的 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毛做《正处》报告
10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 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原因
一、社会变革,矛盾转型。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阶 级斗争不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内部 矛盾却日显突出和复杂多样(表现为“十大关 系”中的绝大部分)。 二、化解矛盾,建设社会主义 。只有正确处理 好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才能调动国内外一切 积极因素来建设社会主义。苏东前车之鉴。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
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 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 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1964年刘少奇提出了两种教育 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主张。 普及教育、满足各类学生升学 的需要,单靠一种教育制度是 不行的,国家负担不了,家长 负担不了,解决的办法就是在 全日制学校以外,创办一些半 农半读或半工半读的学校。实 行两种教育制度,势必有两种 劳动制度,即工厂、机关的8 小时工作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
解决方法
社义社会的基本 矛盾属非对抗性 无须阶级斗争来 解决,而是依靠 社义自身力量, 通过对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相 互不适应的方面 进行调整来解决
毛概第4章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一、单项选择1.1956年4月,毛泽东在( )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以苏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A.《新民主主义论》B.《论十大关系》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D.《论人民民主专政》2.( )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A.《论十大关系》B.《改造我们的学习》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D.《论联合政府》3.在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在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 )中实现的。
A.相互转化B.相互对抗C.又统一又斗争D.统治和被统治4.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一般来说,( )是处于主导的.统治地位的.占有压倒的优势,是社会主义事业必定胜利的可靠保证。
A.积极因素.B.消极因素C.党内因素D.党外因素5.在全党和全国工作重心由革命转向建设的时候,面临着一个( )的问题。
A.怎样建设社会主义B.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C.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D.是否要走中国工业化道路6.毛泽东在( )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
A.1956年4月B.1956年5月C.1957年2月D.1957年8月7.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 )性质的,所以“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A.普遍性B.发展性C.对抗性D.非对抗性8.( )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并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A.党的七大B.七届二中全会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党的八大9.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中央提出要把工作重点转到( )上来。
A.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B.对敌对势力进行专政C.军队建设D.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10.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 )是对抗性矛盾。
A.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B.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C.人民同国民党遗留大陆的特务组织之间的矛盾D.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11.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解决敌我之间矛盾的方法是( )。
毛概第四章
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 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 十大关系》的报告:围绕把 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 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 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 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 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6、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 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毛泽东强调,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以团结 的力量,把全党的注意力转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毛泽东在1954年6月说过:“现在我们能造什 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 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 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 造。”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有靠发展重工业 才能改变。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 论成果
第一节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矛盾的思想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建国初期,“因为 我们没有经验,在 经济建设方面,我 们只得照抄苏联。”
经验教训
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是 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团探索中 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开端
确定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 针
十大关系: 农轻重比例关系;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 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工业化道路问 题)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与生产 者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问题)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 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与外国的关 系(政治生活、思想生活问题)
毛概 第四章
第四章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过渡到社会主义,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毛概重点--第四章
第四章1.《论十大关系》⑴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⑵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⑶基本方针: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⑷内容: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第四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后五条讲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方面2.波兰和匈牙利事件,帝国主义乘机掀起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3.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4.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⑴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上层建设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⑵分类:①敌我矛盾是人民同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的矛盾,这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对抗性矛盾----用专政的方法解决②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非对抗性矛盾---用民主的方法解决,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5.社会主义的分类: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6.“三个主体,三个补充”-----陈云:⑴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其补充⑵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国家许可范围内的自有生产是其补充⑶国家市场是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其补充7.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⑴陈云---建立“适合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市场”⑵毛泽东---“两参一改三结合”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⑶邓小平---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8.“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刘少奇一种是全日制的劳动制度,全日制的教育制度;一种是半日制劳动制,半日制的教育制度(即半工半读)9.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⑴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⑵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⑶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10.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⑴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⑵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⑶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⑷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⑸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⑹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毛概第四章重点内容
毛概第四章重点内容一、工农业生产对广大农民的影响在毛泽东同志的农村革命经验中,工农联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毛泽东同志在第四章中详细阐述了工农联盟的形成过程以及对广大农民的影响。
毛泽东同志指出,工业和农业之间是密切相互依赖的关系。
工业的发展需要农业提供充足的粮食和原材料,而农业需要依靠工业的支持来提高生产力,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农民的生活条件。
因此,工农联盟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支撑。
工业化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农业机械化和科技进步,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这为农民创造了更好的生产条件,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同时,工业化也带动了城市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环境。
然而,毛泽东同志也强调了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他提到了城乡差别的问题,即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较大的经济差距和生活水平差异。
毛泽东同志强调要解决工农差别问题,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组织的重要性在第四章中,毛泽东同志还着重介绍了土地改革和农民组织的重要性。
土地改革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一步。
通过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实现了土地的公有制。
这种改革不仅使农民获得了自己的土地,还打破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统治,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同志还强调了农民组织的重要性。
农民组织是农民争取自身权益的重要途径。
农会和合作社的建立,有效地帮助农民解决了土地问题和生产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
农民组织还可以促进农民之间的团结和合作,实现农业生产的社会化。
然而,毛泽东同志也指出了农民组织存在的问题。
他认为,一些农会和合作社存在官僚主义的现象,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因此,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要加强农民组织建设,发挥广大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集体经济与农村发展在第四章中,毛泽东同志还着重强调了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和农村发展的问题。
毛概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也就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
这是我国过渡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转变的理论观点:1882年,马克思答复“各国是否都应该经过资本主义阶段”的问题时说:“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
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
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1、历史背景:P65〔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大众同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矛盾仍然是当①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通过共产党〕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民主人②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社会。
五种经济成份包括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具有社会主义成份的合作社经济、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
主要的经济成分三种:社会主义经济〔国营经济,国家的经济命脉,领导地位〕;个体经济〔比例上占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经济。
毛概——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经验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上世纪中叶,在我国进行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教学重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教学难点: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关联。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自学阅读教学时间:2学时教学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仅3年,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提供了历史条件。
1953年6月,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在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于1956年底成功地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20世纪中国划时代的历史性巨变,指导这一社会变革实践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以新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不可转移的、必要的”过渡形式。
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即: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第一、从社会制度看,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的社会;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实行新民主主义文化制度的社会。
第二、从社会的主要矛盾看:——1949年10月-1952年底,由于需要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实际上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毛概第四章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
所谓国家资本主义,就是无产阶级国家 能够加以限制,并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 主义。 —列宁
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其绝大部分是 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 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 的资本主义经济。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已经 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 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经济。 —毛泽东
抗美援朝
(六)是个过渡社会的原因
1、所有制结构:五种经济成分 •2、阶级结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3、主要矛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 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 •4、矛盾的性质: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具有两 重性:阶级利益对立;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 性的一面。
(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 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
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中,不仅有私人资本主义 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先进的生产力,更重要 的是还有处于领导地位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 济,它主要是通过没收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建立 起来。另外还有合作社经济和个体经济这些先进生产 力更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条件 三、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一)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
新中国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
国际上:第一、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敌视新中国 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包围 第二、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国内: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百废待举。主要表现在: 军事上:解放战争仍在继续; 经济上:财政经济极为困难
毛概第四章主要内容总结
毛概第四章主要内容总结引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以下简称《毛概》)是中国人民大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及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教育部组织专门编写的政治课教材。
本文总结了《毛概》第四章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第四章主要探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人民成为统治者,并且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通过国家统一控制和管理。
公有制的建立使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掌握了经济命脉。
2.劳动人民的统治地位: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统治者,他们以集体的形式参与经济和政治事务的管理。
劳动人民通过劳动参与社会生产,并享受劳动成果的权益。
3.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民主专政是对资产阶级的专政。
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它民主制度的建立,人民可以通过选举和选举权的行使,有权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
4.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的目的是根据劳动者的贡献给予相应的奖励,促进激励和主动性。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一些基本的发展规律,毛泽东将之总结为以下几点: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性的规律:社会主义社会是由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一个过程。
其中包含了许多矛盾和斗争,需要经过矛盾的对抗和斗争来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
3.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的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中,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证。
毛概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两翼)
解决生产关系
过渡时期总路线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出发, 提出了反映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思路,即把建设 与改造并举,要求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紧密地 结合起来,在社会改革中保持生产力的同步发展。其实质是 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改变所有制的问题。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 义劳动者
• 首先,对资本家进行思想教育,经常组织他们学习,引导他们参加各 种政治实践活动,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前途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认 识。一方面使他们认识到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已是大势所趋;另一方 面,使他们了解党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 • 其次,本着“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精神,给与资本家及资方人员 以必要的工作安排,使他们逐步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 再次,在生活上“包到底”,给资本家以高薪。
1955 年,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接见了乐松生,询问 了他生活、工作的情况,鼓励他为医药事业多做贡献。同 年,他当选了北京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出任北京市 副市长。 1956 年 1 月 13 日,北京国药业全行业公私 合营,乐松生手捧大红喜报代表北京市工商界人士向毛泽 东报喜。 点评:从案例中可看出,民族资产阶级接受改造中经历了 疑惧、兴奋、较量和服从的过程。 公私合营的消息传来 时,对乐氏家族的震动很大,他们对经营了几百年的老铺, 将要失去所有权,经营统治权和企业利润分配,确实十分 痛惜。乐松生经过反复考虑,认识到:这是大势所趋,人 心所向,历史潮流,不可违背。经过公私合营后 , 企业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销售额也不断上升。 中国共产党采 取的和平赎买政策得到了民族资本家的拥护。以毛泽东为 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对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道路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毛概-第四章
计划订货 统购包销
委托经销代销 个别行业公私合营 全行业公私合营
-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步骤:
1949年10月—1953年底 1954年1月—1955年上 1955年下—1956年底 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 个别行业公私合营 全行业公私合营
1.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步骤:
1949年10月—1953年底,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
• 1916年,出生于江苏 无锡荣氏家族 • 1949年,决定留在大 陆 • 1956年,将自己的商 业帝国上交给政府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企业
• 赎买: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 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 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 取一部分利润。)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上述5种经济成分 。 哪个阶级看到会由忐忑不安到舒心欢迎?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土地改革完成后,工人阶级和资产 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 盾。
新中国这时进入 社会主义社会了 吗?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学习目标
1.了解建国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2.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 道路; 3.认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历史必然性和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意义,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 路必然性的基础上,认同社会主义方向,坚定社会主义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 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社会 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 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 借鉴作用。——国际环境
毛概第四章
国家资本主义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 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 经济。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 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家 资本主义为国家所承认并受国家监 督,它实际上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 义,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是 变相的私人资本主义。
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 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国家资本主义在中国是“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 会主义过渡的必要之路”。 现阶段,我国和外国资本家合 作经营的企业也属于国家资本 主义性质。
五种经济成分
个 体 经 济 私 人 资 本 主 义 合 作 社 经 济 国 家 资 本 主 义
国 营 经 济
1918年由北大的法科教授胡钧及其学生们 共同组织创办的“北大消费公社”是中国历 史上第一个合作社。1922年9月毛泽东、李 立三、易礼容在安源创办的“路矿工人消费 合作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合作 社。
招股简章规定:每股股金银元5角;工薪在9 元以下者劝认1股,9元以上者劝认2股,多 认不限;股金年底分红,股息6厘4;分红比 例为:股息占40%,合作社基金占30%,工 人俱乐部基金占20%,合作社工作人员酬劳 金占10%。到1923年,共集资1万多元。
2/3的安源居民参加了工人消费合作社,营业 单位由1个社发展为2个分社,资金增加到 28000元,营业额每月达到80000元,生意越 做越大。
合作社
资本主义 工商 业
赎买、全行业 公私合营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基 本 确 立
国家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
初级形式
委托加工 计划订货 统购包销 经销代销 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全行业公私合营
高级形式
赎买≠购买
国家所得税 34.5% 企业公积金 30% 职工福利费 15% 资方红利 20.5%
第四章【毛概】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历史经验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 时并举 积极引导逐步过渡 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 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出现的失误和 偏差
第三节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 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 立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 度已经建立起来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 会主义政治制度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能够先于发达国家实 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实现了中国几千年最伟大的变革 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 过渡性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特征 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两重性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背景、原因、必要性 和可能性 “一化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是不断突破苏联模 式的束缚,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也是不断 认识中国国情和特殊规律的过程;又是不断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 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 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 改造道路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必要性、可能性 合作化是使个体农业和小手工业达到集体化从 而进入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和平赎买 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毛概课件第4章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wmv
改 造 形 式
初 级 形 式
委托加工 计划订货 1953年底
统购包销
委托经销代销
高 级 形 式
个别行业公私合营 全行业公私合营
1954至1955年下半年
1955年冬至1956年
4、对企业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相结合
企业、制度的改造
(工人当家作主,全民所有制)
利用、限制、 改造
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
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 的历史巨变。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
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
“一化”和“三改造”的关系
解决生产力 工业化(主 体) 总路线 三大改造 (两翼) 解决生产关系 手 工 业 农 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1)和平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 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 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赎买≠购买 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 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 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 一部分利润。
国家用于“和平赎买”的总金额为32.5亿元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三、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
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社会主义
制度在中国的初步确立。
(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经验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上世纪中叶,在我国进行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教学重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教学难点: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关联。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自学阅读教学时间:2学时教学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仅3年,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提供了历史条件。
1953年6月,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在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于1956年底成功地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20世纪中国划时代的历史性巨变,指导这一社会变革实践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以新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不可转移的、必要的”过渡形式。
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即: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第一、从社会制度看,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的社会;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实行新民主主义文化制度的社会。
第二、从社会的主要矛盾看:——1949年10月-1952年底,由于需要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实际上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仍然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1953-1956年,即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中国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根本的变化。
国内,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上升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外部,则是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第三、从社会性质看: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
社会发展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
其发展趋势是社会主义因素日益增长,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因素,而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及在国民经济中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
与资产阶级争夺市场的斗争、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国家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
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和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镇压反革命运动和抗美援朝运动的胜利。
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为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提供了充分的思想文化条件。
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援助,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环境。
毛泽东访苏,又好看又好吃的中苏条约。
(二)过渡思想的提出建国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即提出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用10年至15年时间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建议。
1953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
(三)为过渡所作的准备工作第一、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工农联盟的加强,国家空前的统一、安定和团结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政治基础。
到1950年10月,全国已经建立起1个大行政区人民政府(东北)、4大行政区的军政委员会(华南、中南、西北、西南)、1个中央直属的自治区政府(内蒙)、28个省人民政府、2087个县人民政府。
第二、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第三、农村土改。
第四、在全国开展大规模的镇反和“三反”、“五反”运动。
第五、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三、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同年12月,在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的中宣部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形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准确的表述;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同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把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为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写入了宪法总纲。
主要内容(一化三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与“三改”)的关系第一、“一化”与“三改”的关系就是主体和两翼的关系“一化”即是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三改”即是解放生产力,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一化三改”、“一体两翼”,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是目的,即是说,要把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放在优先和首要的地位,这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稳步提高;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两翼”,是手段,两翼丰满,主体才能腾飞,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改造并不是出于抽象的社会主义信念,而基于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个任务的实际需要,是适应当时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扫清道路和创造条件的。
这条过渡时期总路线构想出了一条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思路,这就是建设与改造并举、发展与变革同行,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变革生产关系中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第二、二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相辅相成,不可分离:1.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2.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
只有加快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才能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和目的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就是改变生产关系,解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使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目的,直接地是为了解决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间接地是为了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
(四)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摆脱贫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当时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它符合中国的客观实际,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
发展是硬道理。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
解放生产力。
变革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
土地改革完成和国民经济恢复后,生产资料私有制已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及其历史经验一、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一)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第二、从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第三、改造完成时间 1956年底,基本完成。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和平赎买的政策和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逐步实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改造政策——和平赎买和平赎买的可能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重性,由此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有可能对民族资本实行赎买。
——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有长期的统一战线关系,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这就为和平改造提供了有利条件。
——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有了巩固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就不怕民族资产阶级造反,而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使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陷入孤立地位,不得不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和平赎买的必要性——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以及与之有联系的知识分子的知识和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第二、改造形式——国家资本主义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一)以和平的方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二)以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改造(三)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
(四)把对所有制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同时进行。
(五)社会主义改造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围绕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就及其伟大意义(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就(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阅读书目:1、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见《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2、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见《毛泽东文集》第5卷。
3、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见《毛泽东文集》第7卷。
4、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刘少奇选集》(下)。
5、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6、《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思考题:1、如何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2、如何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的关系?4、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有怎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