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生物-斑马鱼PPT课件

合集下载

斑马鱼模式生物简介

斑马鱼模式生物简介

姓名:谭克强专业:生物技术学号:2009211803斑马鱼模式生物简介斑马鱼是在印度和巴基斯坦河里发现的一种鲤鱼。

成年3~4cm 长,有漂亮的花纹,群居生活。

在实验室里,斑马鱼广泛用于标准毒理学检验。

1996年,一系列论文报道斑马鱼胚胎发育的突变体的筛选及鉴定[1],揭开了斑马鱼广泛应用于基因组功能分析、获得与脊椎动物发育和疾病相关的新基因研究的序幕。

斑马鱼(Danio rerio)作为水生脊椎动物的代表, 是现代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及发育生物学等研究的常用模式动物。

生物信息学预测认为, 斑马鱼基因组可能编码超过 400 种 miRNAs[2]。

通过构建不同发育阶段斑马鱼的小 RNA cDNA 文库发现, 斑马鱼miRNAs总数已经达到217个[2], 其中一些miRNAs在斑马鱼中的功能已经被解析。

miRNAs整体缺失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缺失 miRNAs 的斑马鱼胚胎早期发育过程明显缓慢, 最初的 24 h 发育进程就被延迟了 3~4 h。

在原肠胚发育过程中, 突变胚胎不能进行正常的外包和内卷, 正常胚胎的索前板迁移发生在 80%外包时期, 而突变胚胎由于外包的推迟, 索前板迁移发生在 50%~60%外包时期。

此后, 由于体轴延伸减少导致胚胎缩短和脑部区域细胞的积累。

而在发育晚期, Dicer 突变胚胎后部卵黄延伸的范围也减少[3]。

Dicer 突变严重影响了神经胚形成。

由神经板发育成神经管的过程不能正常完成, 使神经管变成一个实心的棒状结构。

Dicer 突变胚胎脑内缺乏脑间隔而导致脑室数减少, 神经管腔的缺失和神经底板的减少表明脊髓发育也被干扰。

另外, 视网膜的发育也受到影响。

尽管神经系统发育畸形, 基因表达分析却发现, 神经管的前-后轴和背-腹轴图示均没有被完全破坏, 说明胚胎神经系统的图式形成和命运决定过程受到 miRNAs 的影响较少, 而脑的正常发育和神经细胞分化却需要 Dicer 酶的作用[3]。

形式动物斑马鱼

形式动物斑马鱼

模式动物斑马鱼斑马鱼(Danio rerio)属于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鲤科(Cyprinidae)短担尼鱼属(Danio)的一种硬骨鱼,原产于南亚,是一种常见的热带观赏鱼,因其体侧具有斑马一样暗蓝与银色相间的纹条而得名。

斑马鱼个体小,易于饲养,成体长4-5cm,雄鱼体修长,雌鱼体肥大。

可在有限空间里养殖相当大的群体,可满足样本需求量大的研究。

斑马鱼发育迅速,在28.5℃培养条件下受精后约40min完成第一次有丝分裂,之后大约每隔15min分裂一次,24h后主要器官原基形成,相当于28d的人类胚胎,幼鱼孵出后约3个月达到性成熟。

雌雄鱼通过调控光周期控制14:10(光照:黑暗)产卵时间,成熟鱼每周可产卵一次,一尾雌鱼每次可产卵100-300枚。

胚胎体外受精,体外发育,胚体透明,易于观察。

受精卵直径约1mm,易于进行显微注射和细胞移植等操作。

一、斑马鱼的品系经过30多年的研究应用和系统发展,已有约20个斑马鱼品系,斑马鱼基因数据库-ZFIN(http://zfin/org)里有相关的资料可供查询和下载。

目前研究中常用的斑马鱼野生型品系主要为AB 品系、Tuebingen(Tu)品系、WIK 品系,斑马鱼基因组计划所用品系是Tu。

AB品系是实验室常用的斑马鱼品系,由单倍体细胞经早期加压法获得。

Tu品系斑马鱼具有胚胎致死突变基因,用于基因组测序前敲除该致死突变基因。

WIK品系较Tu品系具有更多的形态多样性。

此外,还保存有3000多个突变品系和100多个转基因品系。

这些品系资源对于利用斑马鱼开展各种科学研究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斑马鱼突变品系的筛选斑马鱼突变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已基亚硝脲(ENU)化学诱导、γ或χ射线照射和插入诱变。

ENU是一种DNA烃基化试剂,在生殖细胞减数分裂前诱导碱基对的替换,诱导产生的突变率为0.1%-0.2%,涉及单个基因的突变。

射线照射导致染色体大片段的缺失或染色体重排,产生突变率达1%。

斑马鱼 PPT课件

斑马鱼 PPT课件

Page 6
1、用于细胞谱系分析 2、用于研究突变对胚胎的影响 3、用于饱和诱变,克隆和分析造成突变的原因 4、基因转移
Page 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细胞谱系分析
含义:通过记录特定细胞在胚胎发育中的分裂历史,来揭 示其特定的细胞发育命运,观察发育潜能。
方法:直接观察法、遗传嵌合克隆分析法、颜料示踪分析 法
来,扩大了
Page 12
4、基因转移
实验: ①材料:拟形还原病毒载体、 斑马鱼囊胚期胚胎 ②拟形还原病毒:含有鼠类基因组
外壳中的env糖蛋白 被取代 VSV(水泡性口
膜炎病毒)中的糖蛋白
一进入细胞,可将还原病毒序列 整合到寄主基因组中
Page 13
病毒载体能有效感染鱼类细胞 ③操作:
病毒
51个斑马鱼的 囊胚期胚胎
Page 8
2、突变
原理:斑马鱼单倍体和二倍体雌核发育 方法:①单倍体胚胎培育:
精子(经紫外照射)+卵子 ②二倍体胚胎培育
精子(经紫外照射)+卵子
静水压休 克或热休 克
杂合或純合 的雌核发育 二倍体
Page 9
作用及特点: 单倍体胚胎:胚胎可发育成基本体型 表现多种畸形 受精4天左右死亡 可用来甄别影响基本体型的突变 二倍体胚胎:可存活且可育 隐形突变通过一至三代繁育 可鉴定出来
斑马鱼的个“鱼”简历
• 斑马鱼(zebra fish)(拉丁名:Danio rerio)
中文学名: 别称: 二名法: 界:
斑马鱼
纲:
蓝条鱼、花条鱼、 蓝斑马鱼、印度 鱼、印度斑马鱼
目:
Danio rerio 动物界
科:
辐鳍鱼纲 Actinoptery gii

模式动物斑马鱼

模式动物斑马鱼

模式动物斑马鱼斑马鱼(Danio rerio)属于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鲤科(Cyprinidae)短担尼鱼属(Danio)的一种硬骨鱼,原产于南亚,是一种常见的热带观赏鱼,因其体侧具有斑马一样暗蓝与银色相间的纹条而得名。

斑马鱼个体小,易于饲养,成体长4-5cm,雄鱼体修长,雌鱼体肥大。

可在有限空间里养殖相当大的群体,可满足样本需求量大的研究。

斑马鱼发育迅速,在28.5℃培养条件下受精后约40min完成第一次有丝分裂,之后大约每隔15min分裂一次,24h后主要器官原基形成,相当于28d的人类胚胎,幼鱼孵出后约3个月达到性成熟。

雌雄鱼通过调控光周期控制14:10(光照:黑暗)产卵时间,成熟鱼每周可产卵一次,一尾雌鱼每次可产卵100-300枚。

胚胎体外受精,体外发育,胚体透明,易于观察。

受精卵直径约1mm,易于进行显微注射和细胞移植等操作。

一、斑马鱼的品系经过30多年的研究应用和系统发展,已有约20个斑马鱼品系,斑马鱼基因数据库-ZFIN (http://zfin/org)里有相关的资料可供查询和下载。

目前研究中常用的斑马鱼野生型品系主要为AB 品系、Tuebingen(Tu)品系、WIK 品系,斑马鱼基因组计划所用品系是Tu。

AB 品系是实验室常用的斑马鱼品系,由单倍体细胞经早期加压法获得。

Tu品系斑马鱼具有胚胎致死突变基因,用于基因组测序前敲除该致死突变基因。

WIK品系较Tu品系具有更多的形态多样性。

此外,还保存有3000多个突变品系和100多个转基因品系。

这些品系资源对于利用斑马鱼开展各种科学研究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斑马鱼突变品系的筛选斑马鱼突变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已基亚硝脲(ENU)化学诱导、γ或χ射线照射和插入诱变。

ENU是一种DNA烃基化试剂,在生殖细胞减数分裂前诱导碱基对的替换,诱导产生的突变率为0.1%-0.2%,涉及单个基因的突变。

射线照射导致染色体大片段的缺失或染色体重排,产生突变率达1%。

模式动物斑马鱼

模式动物斑马鱼

模式动物斑马鱼斑马鱼(Danio rerio)属于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鲤科(Cyprinidae)短担尼鱼属(Danio)的一种硬骨鱼,原产于南亚,是一种常见的热带观赏鱼,因其体侧具有斑马一样暗蓝与银色相间的纹条而得名。

斑马鱼个体小,易于饲养,成体长4-5cm,雄鱼体修长,雌鱼体肥大。

可在有限空间里养殖相当大的群体,可满足样本需求量大的研究。

斑马鱼发育迅速,在28.5℃培养条件下受精后约40min完成第一次有丝分裂,之后大约每隔15min分裂一次,24h后主要器官原基形成,相当于28d的人类胚胎,幼鱼孵出后约3个月达到性成熟。

雌雄鱼通过调控光周期控制14:10(光照:黑暗)产卵时间,成熟鱼每周可产卵一次,一尾雌鱼每次可产卵100-300枚。

胚胎体外受精,体外发育,胚体透明,易于观察。

受精卵直径约1mm,易于进行显微注射和细胞移植等操作。

一、斑马鱼的品系经过30多年的研究应用和系统发展,已有约20个斑马鱼品系,斑马鱼基因数据库-ZFIN (http://zfin/org)里有相关的资料可供查询和下载。

目前研究中常用的斑马鱼野生型品系主要为AB 品系、Tuebingen(Tu)品系、WIK 品系,斑马鱼基因组计划所用品系是Tu。

AB 品系是实验室常用的斑马鱼品系,由单倍体细胞经早期加压法获得。

Tu品系斑马鱼具有胚胎致死突变基因,用于基因组测序前敲除该致死突变基因。

WIK品系较Tu品系具有更多的形态多样性。

此外,还保存有3000多个突变品系和100多个转基因品系。

这些品系资源对于利用斑马鱼开展各种科学研究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斑马鱼突变品系的筛选斑马鱼突变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已基亚硝脲(ENU)化学诱导、γ或χ射线照射和插入诱变。

ENU是一种DNA烃基化试剂,在生殖细胞减数分裂前诱导碱基对的替换,诱导产生的突变率为0.1%-0.2%,涉及单个基因的突变。

射线照射导致染色体大片段的缺失或染色体重排,产生突变率达1%。

优选斑马鱼的发育历程ppt(共16张PPT)

优选斑马鱼的发育历程ppt(共16张PPT)

原肠期发育。A:50%-外包期(5.25h);B:胚环期(5.7h);C:动 物极观胚环期 D:胚盾期(6h),胚盾标志背侧,是胚环左侧增 厚区域;E:动物极观胚盾期,箭头指示胚盾;F:70%-外包期( 7.7h),G:70%-外包期腹侧观,H:75%-外包期(8h),箭头示腹侧薄
的排泄区;I:80%-外包期(8.4h)背侧观,箭头示轴中胚层与中线边界
合子期
卵裂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囊胚期
原肠期
早幼期
孵化期
咽囊期 体节期
合子期(0-0.75h)
新受精的卵子直至其第一次卵裂发生,称合子期(图3),约受精后
40分钟。受精时形成的合子直径约0.7mm。合子期只含有一个分期, 受七精个时 咽形弓成均的由但合此子原其直基径发间约育也,0. 其发间一生个显很著的多边变界(化图3,1箭头可)以出现很于咽容弓2易和3划之间分。 这一时期(见 咽除囊B外期均前为几正小H面时观i,s,胚aB胎o显继k示a续的始是a于胚n1胎d5h在的B动快a-植速tt物伸le极长,的,1扭但9曲随5,后8约伸)偏长离速。正度面突4然5下°。降。
,近轴中胚层在其一侧;J:90%-外包期(9h),在一些胚胎中可见尾芽(
箭头所示);K:90%-外包期腹侧观,前侧脊索前板(对比G)增大为小膨
出;L:尾芽期(10h),箭头示小膨出,短箭头示尾芽,尾芽腹侧(即此
图左侧)的显著区域显示外包结束时卵黄消失处。比例尺=250μm
体节期(10-24h)
此期发生了一些有趣的形态学变化:体节发生、器官原基可见、尾芽 更为显著、胚体延长(图15)、AP和DV轴变得明确、第一次出现细 胞发生形态分化以及胚体开始运动。此期可称“尾芽期”,因为在此整 个时期,尾芽一直存在于不断伸长的胚轴末端。

《斑马鱼学习小结》课件

《斑马鱼学习小结》课件
培养跨学科研究能力
为了更好地应用斑马鱼模型,我需要培养自己的跨学科研 究能力,如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等。通过不断拓展自己 的知识面,提高综合研究能力。
对斑马鱼研究的建议与意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我认为各国科研机构应该加强在斑马鱼研究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该领域的发展。 通过学术会议、研究项目等方式,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与互动。
疾病机制研究
通过斑马鱼疾病模型,可以深入研 究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潜在的治疗方 法。
斑马鱼行为学研究
行为模式分析
利用斑马鱼行为模式分析 ,可以研究动物行为和神 经系统的关系。
行为遗传学研究
通过行为遗传学研究,可 以探讨基因对行为的影响 和作用机制。
行为与环境互动
研究斑马鱼行为与环境之 间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深 入了解动物行为和生态适 应。
THANKS
感谢观看
实验步骤与操作流程
操作流程 设定实验分组与处理方式;
设计实验方案和操作步骤;
实验步骤与操作流程
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实 验;
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 分析和解释。
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 结果;
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
数据记录 记录每组斑马鱼的生长情况; 记录药物处理或基因编辑后的反应;
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
01
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异常情况。
重视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斑马鱼模型的价值,我们应该重视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将基础研究成 果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
提高研究方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我们应该提高研究方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制 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促进研究数据的共享和交流。同时,加强研究伦理和数据安全的管 理,确保研究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模式生物斑马鱼PPT课件

模式生物斑马鱼PPT课件
2、斑马鱼的受精及发育都在母体外进行,胚胎发育时间短,易进行观察 和操作。
小鼠属于胎盘动物,胚胎操作时不能离开母体;实验分析时就需 要大量推论。在小鼠胚胎发育期间对其进行物理性操作难度较大,要观 察胚胎必须将母体处死,胚胎也随之死亡。小鼠的胚胎从受精到出生需 要20d,早期胚胎间的发育往往是不同步的。
斑马鱼的发育分为6个阶段:卵裂期,囊胚期,原 肠胚期、分裂期、成形期和孵化期。
第2页/共12页ຫໍສະໝຸດ 能够作为模式生物的主要原因:
1、价格便宜,容易获得。 成年斑马鱼的体长仅4cm左右,而且能承受高密度饲养—每升水
中最多可容纳5尾,意味着容易饲养大量群体,管理饲养易行。相比之 下,小鼠需要的空间要大,而且花费相对要高。
第5页/共12页
一、斑马鱼在发育生物学中的应用
3、饱合诱变分析 用化学诱变剂处理成熟的雄性个体,然后用诱变了的精子与卵子受
精,产生的个体通过三代繁育来筛选发育异常的胚胎。因为发育过程是 由一系列的分子事件控制,要想解析完整的发育过程,必须要筛选到影 响一系列事件的全部基因或几乎全部基因,这就需要大量的动物个体进 行筛选。胚胎在子宫中发育,胚胎期受到影响的突变体无法呈现,因而 限制了其研究范围。斑马鱼卵子体外受精和胚胎体外发育的特征则解决 了这一难题。
是左鼻子。日本名古屋市立大学研究人员报告说,随着斑马鱼发育,大脑 中负责嗅觉的基因只在左脑中强烈发挥作用,因此左鼻就成了主要发挥作 用的鼻子。研究人员堵住斑马鱼的左鼻后,它就不再朝着散发它喜欢气味 的方向游动,从而证明是左鼻负责分辨气味。对斑马鱼的深入研究,未来 有利于人们弄清人脑中产生左右差异的机制。
可以揭开谜底,保护人类的毛细胞免受损伤、并推动毛细胞的再生。
第8页/共12页

模式动物斑马鱼

模式动物斑马鱼

模式动物斑马鱼斑马鱼(Danio rerio)属于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鲤科(Cyprinidae)短担尼鱼属(Danio)的一种硬骨鱼,原产于南亚,是一种常见的热带观赏鱼,因其体侧具有斑马一样暗蓝与银色相间的纹条而得名。

斑马鱼个体小,易于饲养,成体长4-5cm,雄鱼体修长,雌鱼体肥大。

可在有限空间里养殖相当大的群体,可满足样本需求量大的研究。

斑马鱼发育迅速,在28.5℃培养条件下受精后约40min完成第一次有丝分裂,之后大约每隔15min分裂一次,24h后主要器官原基形成,相当于28d的人类胚胎,幼鱼孵出后约3个月达到性成熟。

雌雄鱼通过调控光周期控制14:10(光照:黑暗)产卵时间,成熟鱼每周可产卵一次,一尾雌鱼每次可产卵100-300枚。

胚胎体外受精,体外发育,胚体透明,易于观察。

受精卵直径约1mm,易于进行显微注射和细胞移植等操作。

一、斑马鱼的品系经过30多年的研究应用和系统发展,已有约20个斑马鱼品系,斑马鱼基因数据库-ZFIN (http://zfin/org)里有相关的资料可供查询和下载。

目前研究中常用的斑马鱼野生型品系主要为AB 品系、Tuebingen(Tu)品系、WIK 品系,斑马鱼基因组计划所用品系是Tu。

AB 品系是实验室常用的斑马鱼品系,由单倍体细胞经早期加压法获得。

Tu品系斑马鱼具有胚胎致死突变基因,用于基因组测序前敲除该致死突变基因。

WIK品系较Tu品系具有更多的形态多样性。

此外,还保存有3000多个突变品系和100多个转基因品系。

这些品系资源对于利用斑马鱼开展各种科学研究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斑马鱼突变品系的筛选斑马鱼突变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已基亚硝脲(ENU)化学诱导、γ或χ射线照射和插入诱变。

ENU是一种DNA烃基化试剂,在生殖细胞减数分裂前诱导碱基对的替换,诱导产生的突变率为0.1%-0.2%,涉及单个基因的突变。

射线照射导致染色体大片段的缺失或染色体重排,产生突变率达1%。

斑马鱼血管发育ppt课件

斑马鱼血管发育ppt课件
斑马鱼
斑马 of the Developing Zebrafish
旋转培养
斑马鱼作模式生物的特点:
1、斑马鱼的基因与人类基因高度的相似性 2、发育周期短,体型小,发育条件易控制 3、繁殖能力强,易于饲养,胚胎透明,易于观察 4、有数以千计的胚胎突变体,是研究胚胎发育分子 机制的优良资源
ORA代替AA2
ACV→PHS向喙端延 伸直至PHBC的喙端
PICA,CaDI,BA等变粗,分支
OA→IOC →OV,DCV CrDI,PMSA与PMBC断开
PMSA →PMBC-PHBC →MsA →头部D-V → MsV → DLV
PLAJ→CMV→PrA MPLV出现→分支PLV →OV
PrA腹侧分支→AMCtA →ACeV →中脑喙端 MMCtA →中脑中部 PMCtA →BCA →中脑尾部 3对CtA在BCA有共同的根部,最终经PMsA 注入PMBC-PHBC接点 BA,PHBC、DLAVs处形成网状血管 DMJ/DLV处形成MsV(MsA),PCeV(不完整 ,ACV)分支
造血系统疾病 ——造血系统包括红系、髓系、淋系和巨核系,且其相
关的转录因子同人类有高度的同源性。(地中海贫血模型,白血病模型)
免疫疾病模型和感染疾病模型——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种
免疫系统,特异性免疫系统,T 淋巴细胞和B 淋巴细胞具有免疫活性,非 特异性免疫系统,同时保留了TLR 信号通道
结论展望:
PICA →CrDI →PLA →PLAJ →PLA’
PMsA →PMBC CrDI →NCA →下一阶段DCV →PMBC
2dpf
原始肾血管球从DA尾端开始 血管化 左PCV退化,右PCV成主静脉 SIA(AMA延续),SIV(最后流入 PCV,CCV)为消化系统供血

《斑马鱼学习小结》课件

《斑马鱼学习小结》课件
列举斑马鱼常见的疾病症状 和诊断方法。
预防措施
分享预防斑马鱼疾病的有效 方法和策略。
药物治疗
介绍常用的斑马鱼疾病治疗 药物和使用方法。
斑马鱼饲养误区
过度投喂
解释为什么过度投喂对斑马鱼的健康有害。
错误的饲料选择
警示使用不适合斑马鱼的饲料可能带来的问题。
忽视水质
提醒饲养者务必关注斑马鱼所处的水质状况。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斑马鱼适合与其他鱼类混养吗? 如何判断斑马鱼的性别? 斑马鱼是否需要照明?结论和总结来自1总结知识重点
回顾斑马鱼养殖的关键要点和技巧。
2
激发养鱼热情
激励观众尝试养殖斑马鱼并享受这一过程。
3
未来展望
展望斑马鱼养殖领域的发展和潜力。
《斑马鱼学习小结》PPT 课件
斑马鱼学习小结 PPT 课件
主题介绍
了解斑马鱼
探索斑马鱼的来源、特征和生态习性。
斑马鱼的文化意义
探讨斑马鱼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和重要性。
斑马鱼的美感
感受斑马鱼独特的色彩和优雅的游动方式。
斑马鱼基本知识
1 品种多样
介绍不同品种的斑马鱼及其外观特征。
2 水质要求
讲解养殖斑马鱼所需的水质参数和环境要 求。
3 饲养方法
4 繁殖技巧
详细介绍如何饲养健康、活跃的斑马鱼。
分享斑马鱼繁殖的方法和技巧。
斑马鱼养殖技巧
水族箱搭建
展示一个完美设置的斑马鱼水族箱。
合理喂养
探讨合适的饲料和适量喂养的重要性。
温度控制
讲解斑马鱼所需的适宜温度范围。
定期换水
解释为什么定期换水对斑马鱼的健康至关重要。
斑马鱼常见疾病防治
常见病症

模式生物斑马鱼改讲课文档

模式生物斑马鱼改讲课文档
人类Senior-Loken综合症;sapje突变体是人类肌无力
的模型。另外,斑马鱼成为肿瘤研究的动物模型,
而且还是唯一的脊椎动物高通量药物筛选模型。
第十九页,共22页。
斑马鱼的利用价值
• 斑马鱼属于脊椎动物且生长发育过程和组织系统结 构与人类有很高的相似性,两者在基因和蛋白质的 结构和功能上表现出较高的保守性,它是可以作为 研究人类疾病发生机理的优良模式生物。
第十二页,共22页。
斑马鱼的繁殖
繁殖用隔离层架
第十三页,共22页。
斑马鱼的繁殖
雄 鱼 斑 馬 魚 卵 一 日
斑 马 鱼 幼 崽
第十四页,共22页。
作为模式生物的优点
➢ 成鱼个体小,方便饲养。
斑马鱼成年个体长约4~6cm,雄鱼个体修长,雌鱼个体 肥大,方便识别。一升水中最多可以养8尾。另外,斑马鱼 个体较小,养殖花费少。
成年斑马鱼体长4~6厘米,头稍尖,眼大,口上 翘,身体呈纺锤形,尾部稍扁。尾鳍长呈叉形,背、 臀鳍位置偏后。背部橄榄色,体侧从鳃盖后直伸到尾 末有数条银蓝色纵纹,臀鳍部也有与体色相似的纵纹 。
体侧有像斑马一样蓝银相间的条纹,生活空间为 小溪、稻田及恒河中游地区。适宜水温25~26℃, Ph值为中性。主要以红线虫、红虫等为食的肉食性 动物。
模式生物斑马鱼改
第一页,共22页。
第二页,共22页。
第三页,共22页。
第四页,共22页。
斑马鱼的个“鱼”简历
• 斑马鱼(zebra fish)(拉丁名:Danio rerio)
中文学名: 别称:
二名法: 界: 门:
斑马鱼
纲:
蓝条鱼、花条鱼、 蓝斑马鱼、印度 鱼、印度斑马鱼
目:
Danio reri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3112036 赵秋萍
1
斑马鱼简历
中文学名:斑马鱼
中文别名:蓝条鱼、花条鱼、蓝 斑马鱼、印度鱼、印度斑马鱼
英文名:Zebrafish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辐鳍鱼纲 Actinopterygii
目:鲤形目 Cypriniformes
科:鲤科
Cyprinidae
揭开谜底,保护人类的毛细胞免受损伤、并推动毛细胞的再生。
9
二、斑马鱼在医学中的应用
3、水质的监测 斑马鱼的基因与人类基因相似度达到87%,这意味着在它身上得出的
水质监测结果,多数情况下都适用于人类。香港水务署研发生物感应预 警系统,利用斑马鱼配合计算机和互联网作24小时监测和预警,并透过 发光菌进行快速毒性检测,60分钟内可甄别逾1000种水中有害物质,每 次成本亦只需50元港币。署方估计每年可节省200万元港币的开支 。
2、突变鉴别 斑马鱼产出单倍体后代的可能性较大,在这样的个体中,许多隐性基因
决定的胚胎表现型都可以暴露出来。也可以快速育成二倍体斑马鱼的同基 因品系。因而一些隐性突变仅需一代或两三代就可得到鉴定,由于斑马鱼 繁殖一代仅需三个月左右,从而保证隐性突变的快速鉴别,大大节约了时 间。利用斑马鱼的这种遗传特点很快就鉴定出许多重要的突变
属:短担尼鱼属
Danio
种:斑马鱼
Danio rerio
分布:分布于孟加拉、 印度、巴基斯坦、 缅甸、尼泊尔 的溪流。
2
特征: 斑马鱼起源于印度,为小型热带淡水硬骨鱼,因其体
侧具有5条延伸至尾部的水平蓝色条纹而得名。大多成 鱼体长约为3~4厘米,寿命约为2~3年。
成熟的雌鱼每隔一周可产几百粒卵子。卵子体外受精, 体外发育,胚胎发育同步,且速度快,在25~31℃之间发 育正确,约3个月可达性成熟。
利于人们弄清人脑中产生左右差异的机制。
11
12
2013年5月22日,日本一项新研究发现,斑马鱼发挥嗅觉作用的主要是
左鼻子。日本名古屋市立大学研究人员报告说,随着斑马鱼发育,大脑中
负责嗅觉的基因只在左脑中强烈发挥作用,因此左鼻就成了主要发挥作用
的鼻子。研究人员堵住斑马鱼的左鼻后,它就不再朝着散发它喜欢气味的
方向游动,从而证明是左鼻负责分辨气味。对斑马鱼的深入研究,未来有
2、斑马鱼的受精及发育都在母体外进行,胚胎发育时间短,易进行观察
和操作。
小鼠属于胎盘动物,胚胎操作时不能离开母体;实验分析时就需要大
量推论。在小鼠胚胎发育期间对其进行物理性操作难度较大,要观察胚
胎必须将母体处死,胚胎也随之死亡。小鼠的胚胎从受精到出生需要20d,
早期胚胎间的发育往往是不同步的。
与小鼠相比的,斑马鱼作为实验对象就简单方便多了。斑马鱼的胚胎
4、斑马鱼基因与人类基因的相似度达到87%。 这意味着在其身上做药物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在多数情况下也适用于 人体,因此它受到生物学家的重视。
5
一、斑马鱼在发育生物学中的应用
1、细胞谱系分析—细胞命运和细胞运动的跟踪 细胞谱系分析通过记录特定细胞在胚胎发育中的分裂历史,来提示其特
定的细胞发育命运,并观察其发育潜能。斑马鱼由于发育前期细胞分裂速 度快,胚体透明,特定的细胞类型易于识别等有利因素,很快成为脊椎动 物中最适于进行细胞谱系分析的物种。应用斑马鱼的细胞谱系分析和细胞 发育命运追踪研究组织器官的起源等。
6
一、斑马鱼在发育生物学中的应用
3、饱合诱变分析 用化学诱变剂处理成熟的雄性个体,然后用诱变了的精子与卵子受精,
产生的个体通过三代繁育来筛选发育异常的胚胎。因为发育过程是由一 系列的分子事件控制,要想解析完整的发育过程,必须要筛选到影响一 系列事件的全部基因或几乎全部基因,这就需要大量的动物个体进行筛 选。胚胎在子宫中发育,胚胎期受到影响的突变体无法呈现,因而限制 了其研究范围。斑马鱼卵子体外受精和胚胎体外发育的特征则解决了这 一难题。
8
二、斑马鱼在医学中的应用
1、视网膜修复 斑马鱼因为它具有自我修复破损视网膜的独特能力。人类视网膜中也
拥有类似斑马鱼能够修复视网膜的细胞,并计划在5年内将研究结果用 于失明患者治疗,让他们重见光明,这可能有助于治疗因视网膜受损引 起的失明。
2、听觉修复 斑马鱼的毛细胞在受损后还可以再生。研究人员希望他们的工作可以
发育非常迅速,从受精到孵出大约3d,而且,来之于同一母体的胚胎是同
步发育的,易于大量收集特定阶段的同期胚胎材料。
4
能够作为模式生物的主要原因:
3、斑马鱼的胚胎是完全透明的。 即使在发育的高级阶段,仍然可以观察到全部的细胞。这使得研究者
不仅能跟踪观察每一个细胞的发育命运,而且也可观察得到原肠期的细 胞运动、脑区的形成和心跳等胚胎发育事件。另外在胚胎发育时期,其 体型不会发生多大变化。一些技术和荧光染色获得胚胎发育图,细胞及 组织移植技术,全胚组织标本制作技术,及全胚原位杂交技术,都可以 在后期胚胎上实施。小鼠胚胎是不透明的,操作起来较为困难,如标记 染色、移植这一类技术是不可能实现的。
4、基因转移研究 斑马鱼转基因技术对于检验体内细胞间相互作用、作为动物模型探讨
发育、生长、繁殖等机理、阐明控制脊椎动物的发育的机制等方面很有 意义。
7
一、斑马鱼在发育生物学中的应用
5、基因连锁图的构建 要想鉴定和克隆控制突变表型的基因并分析它们的正常功能,前提条
件是构建斑马鱼的基因连锁图,然后在已知标记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克 隆和分析新的基因。
斑马鱼的发育分为6个阶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 胚期、分裂期、成形期和孵化期。
3
能够作为模式生物的主要原因:
1、价格便宜,容易获得。 成年斑马鱼的体长仅4cm左右,而且能承受高密度饲养—每升水中最
多可容纳5尾,意味着容易饲养大量群体,管理饲养易行。相比之下,小 鼠需要的空间要大,而马鱼大脑活动图 2013年2月,美国科学家首次绘出斑马鱼捕食时的大脑活动图,这将
改善科学家对于涉及捕食行为的大脑循环的理解。哈佛大学的分子与细 胞生物学家说道:“这是突破性进展,还没有人能够如此清晰的用荧光 显微法观察一条自由游动的斑马鱼幼鱼的神经活动。”
斑马鱼分辨气味完全靠左半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