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合集下载

五年级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五年级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活动主题第一单元集体备课科组数学中心发言人黄文娟活动时间2016-9-1活动地点教研室活动室周次第1周出席人数4缺勤人数0活动主持人黄文娟刘春菊活动记录人黄文娟活动内容记录一、本周工作计划1、加强学生上课的具体要求,包括坐姿、作业、及上课的基本要求。

2、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优辅差落实到位。

二、本周集体备课1、备课内容:小数乘法2、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发现、探究的意识。

4、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5、难点:会正确运用小数乘法的竖式来计算。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活动主题积的近似数集体备课科组数学中心发言人黄文娟活动时间2016-9-8活动地点教研室活动室周次第2周出席人数4缺勤人数0活动主持人黄文娟娄婷婷活动记录人黄文娟活动内容记录一、上周工作总结1、课堂教学正常。

2、加强学生的上课纪律。

3、规范学生的作业。

二、本周工作计划1、本周的课堂教学继续加强。

2、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优辅差落实到位。

三、本周集体备课备课内容:积的近似数。

知识目标:理解积的近似数,掌握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知识源于生活的思想。

重点:用“四舍五入”法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活动主题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集体备课科组数学中心发言人黄文娟活动时间2016-9-22活动地点教研室活动室周次第4周出席人数4缺勤人数0活动主持人黄文娟活动记录人黄文娟活动内容记录一、上周工作总结1、加强对学生计算能力,对积的近似数,要根据要求保留相应的位数。

2、对学生的生活与书本知识的联系。

数学课题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数学课题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二、合作探究交流指导
1.体会“面”是平的。
师:老师为你们每组准备了一包礼物,请同学们拿出来看看是什么?找一找它的面,仔细地看一看它们的面是什么样子的,再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和同桌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师小结:听了同学们的回答,我发现这些物体的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平平的、光光的。
2.动手操作,体会“面”在“体”上。
(1)师:你们想不想把这些平平的面留在纸上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工具,有白纸、橡皮泥、印泥。
(同桌两人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看谁想的方法多。)
(2)学生全班交流,师示范。
生1:可以把物体放在纸上,然后用笔沿着边画下来。(师示范)
生2:把物体按在橡皮泥上,橡皮泥上边就有一个面。
生3:把物体在印泥上使劲按一下,再印在纸上。
二楼会议室二楼会议室二楼会议室学科学科学科数学数学数学年级年级年级一年级一年级一年级课题课题课题认识图形认识图形认识图形教师教师教师参加参加参加人员人员人员教材简析教材简析教材简析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拼图欣赏。
动手拼拼。交流展示。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
四、总结评价激励进取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一、创境激疑导入新课

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课题:解一元二次方程备课人:XXX备课时间:XXXX年XX月XX日备课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准确地解答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性质和解法,理解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能够准确地运用韦达定理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四、教学资源准备:教学课件、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练习题、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性质,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2. 探究(1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方法,即使用韦达定理。

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学会运用韦达定理求解方程。

3. 拓展(20分钟)结合多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加复杂的一元二次方程问题。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归纳(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 课堂练习(15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展示与疑难解答(15分钟)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解题过程和思路,并对其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与讨论。

7.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总结,激发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意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和应用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良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韦达定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巩固。

同时,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还可以设置更多的拓展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年级数学下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二年级数学下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二年级数学下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教学主题:二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参与人员:XXX教学目标和重点: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的概念,能够简单地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并能够应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分数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物和图形认识分数的概念,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和表示方法。

2.分数的加减法:通过数学游戏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3.应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和加减法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注意事项:注意调动学生的研究积极性,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课题表:除法(一)参加人员:三年级二年级学科数学活动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教学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研究惯,让他们受到爱研究、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教材说明:本单元教材划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包括以下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

教材对解决问题的内容,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先编排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再编排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的呈现,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资源,让他们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题、练题插图呈现了数学问题的现实情境,促使学生“走入情境”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观察了解信息,通过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就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次一次体验成功,并感受除法计算在生活中的价值,使学生在获得一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方法的同时,滋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试卷教案

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试卷教案

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试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数学》教材第四章“概率与统计”的第三节“事件的独立性”。

具体内容包括:事件的独立性定义,如何判断两个事件是否独立,以及如何运用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事件的独立性定义,能够判断两个事件是否独立。

2. 学会运用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事件的独立性定义及判断,以及如何运用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

教学重点:掌握事件的独立性,学会运用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学具:教材、练习本、计算器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讲述一个与生活相关的例子,让学生了解概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检查学生对组合与排列的理解。

(2)讲解事件的独立性定义,举例说明。

(3)讲解如何判断两个事件是否独立,以及如何运用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

3. 例题讲解(15分钟)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独立性进行解题,讲解解题步骤,强调注意事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事件的独立性定义2. 判断两个事件是否独立的方法3. 运用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的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从一副52张的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得到红桃;B. 从同一副扑克牌中再抽取一张,得到方块。

A. 事件A:抛硬币正面朝上;B. 事件B:掷骰子点数为4;P(A且B)。

2. 答案:(1)事件A和事件B不独立。

(2)P(A且B) = 1/12。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事件的独立性理解较好,但在运用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时,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事件的独立性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例如条件概率等。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2.能识别较复杂的轴对称图形并能确定其对称轴; 能画出图形的另一半并 使它
成为轴对称图形。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反思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现实 生活的
4密切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的美。
教师板演对称轴的画法,强调画对称轴要用点画线。
在信息窗所呈现的轴对称旗帜中任选一行,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加强对乘法分配律应用的教学。
由于学生在整数一单兀中已有了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基础
,这里
可以引导学生类推。
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中,常出错的往往是乘法分配律。教学时,
要注意分析学
生出错的原因,加强就题说理练习。如,练习二的第4题“
1.5X105”和“1.2
X2.5+0.8X2.5”
都要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但在“1.5X105”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及小数点的处理。
2.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1.避免小数加减法和小数乘整数小数点处理方法的负迁移。
2.因数大小的变化与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的确立
由于小数乘法完全可以仿照整数乘法的相应规则进行,
只要点准小数点即可。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我们确定“理
3、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操作、欣赏、分析、想 象、创作等数学活动过程,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图形
难点:确定轴对称图的对称轴,用平移或旋转方法设计简单图 案。
活 动 过 程 摘 要
教学方法: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认识 轴对称”的现象,也进一步理解 轴对称图 形”和对称轴”的含义。

四年级组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四年级组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9.7活动地点四年级办公室记录人×××主持人×××参加人员四年级全体数学教师课题内容亿以内数的认识这节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上的教一节内容,为后边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及大数的认识打下材基础。

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简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析系,知道数级、数位。

1、借助计数器数数,引出新的计数单位,形象揭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

2、注意让学生了解“数位”的意义,体会“位值”的含义。

3、使学生初步体会计数单位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作用,引出数位顺序表后,通过说出北京市人口数中一些数字表示的含义体活会“位值”的意义。

动4、呈现亿以内数位顺序表,介绍“数级”,让学生利用数位过顺序表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多少,理解“位值”意义。

程活动时间9.11活动地点四年级办公室记录人×××主持人×××参加人员四年级全体教师课题内容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例 5 教学数的大小比较。

通过呈现2011 年 6 个国家到我国旅材游的人数为学生学习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提供了生动的学习资源。

简教材明确提出:“你会比较两个国家到我国旅游的人数吗?”,意析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己探索比较大小的方法。

一、教学中的困惑1、合作交流时应交流什么内容?2、“做一做”第 2 题比较四个数大小,学生会感到困难,如何突破难点?二、修订意见活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探索比较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解决措施过1、教学中,应抓住关键环节组织交流,比如,在独立比较两程个数的大小后,说一说“比较过程和结果”;在交流展示多个比较结果后,说一说“怎样比较大小”等。

2、由复习准备 - 自主尝试、交流 - 讨论、总结 - 练习应用,实现学生的知识经验有效迁移和提升。

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活动时间:5月17号活动地点:二楼办公室主持人:中心发言人记录人:课题认识角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

学生能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研究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备学法、教法: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教学学具包括多媒体教学软件、三角板、活动角,学生需要准备三角板等。

主备人说课集体备课研讨记录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出示三角尺,引入课题。

老师出示三角尺,引导学生认识角,并询问学生对角的了解程度。

二、探索新知一)认识角1、抽象出几何角通过出示生活中的物体,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概念,并展示角的几何图形。

2、搭一搭学生通过搭建角的形状,加深对角的认识。

3、角的各部分名称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包括顶点和边,并展示角的记法和读法。

4、画角学生通过自己画角的形状,并标出顶点和边,加深对角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采用不同的评价语言,激发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发现问题,并通过寻找生活中的角,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角的过程。

认识角1、摸角并感知角。

教师出示三角板,让学生找出其中一个角,并用手摸一摸。

学生进行活动,教师进行指导。

2、认识角的顶点和边。

教师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发现,指名回答。

教师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角的顶点,并指出这个地方叫做角的顶点。

教师再问学生摸到了什么,指出这两条平平的、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教师展示课件,让学生一起看看图中的角都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

小结: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画角、介绍角的名称及读写法教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几个不同的角,并进行指导。

二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二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二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备课时间:XXXX年XX月XX日
备课地点:二年级数学办公室
参与人员:二年级数学教师团队
1.备课主题: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2.备课内容:
1)教材整体分析:对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进行整体分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
知识结构和教学重点。

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3)教学内容与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对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并探讨
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4)教学活动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
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备课效果:
1)经过集体备课,教师们对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教学目
标和教学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教师们互相交流、分享经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3)本次备课还激发了教师们的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氛
围。

4.备忘录:
1)提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鼓励教师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建议教师定期进行教学效果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日期:[填写日期]
会议概述
本次集体备课会议旨在讨论小学数学课程相关内容,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促进师资间的交流与合作。

参会人员
- [姓名]:[职务/教资]
- [姓名]:[职务/教资]
- [姓名]:[职务/教资]
(按实际情况填写参会人员名单)
讨论内容
1. 本学期数学教案设计和教材选用建议
2. 数学教学难点与疑惑分享
3. 优秀案例介绍和经验分享
(按实际情况填写讨论内容)
决定事项
1. 下次集体备课时间:[填写时间]
2. 下次备课讲师:[姓名]
3. 配置数学教具:[具体要求]
4. 组织小组研修活动:[活动内容和时间安排] (按实际情况填写决定事项)
其他事项
- 提醒参会人员准备相关教材和教具
- 鼓励参会人员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教学经验- 提醒参会人员确认下次集体备课时间和地点(按实际情况填写其他事项)
下次集体备课
- 日期:[填写日期]
- 地点:[填写地点]
会议记录者:[姓名]
(记录者填写自己的姓名)
---
以上为本次小学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请参会人员核对并签字确认。

[空行留给参会人员签字]。

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1、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组讨论等方式,自己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理解公式的意义和用法。

2、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研究,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结论、猜测验证的探究过程,建立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3、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方法,能够正确进行简单的体积计算。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通过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公式,理解公式的意义和用法。

同时,通过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研究,建立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最终达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方法,能够正确进行简单的体积计算的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形成过程,并且归纳出了体积公式。

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以及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也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向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研究。

通过互动多媒体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应该是指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形成过程,而教学难点则在于理解公式的意义。

在教学准备方面,需要准备学生动手操作的小正方体积木若干套和自制的CAI课件。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和数字间关系的研究,然后归纳概括出体积公式。

教师需要注重师生互动,探究新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小学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小学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怎样合理地估算及算法的多样化。
学具准备:练习纸。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摘苹果”主题图。淘气摘了17个苹果,笑笑摘了38个苹果。观察图片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您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以下估算方法:
生1:把38看作40,17+40=57,装得下。
生2:把38看作40,17看作20,40+20=60,装得下。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尝试解题。
学生列出的“17+38=?”教师适时板书。然后让学生利用小棒或者计数器来尝试计算出结果,独立完成之后进行小组讨论并让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2、探索算理。
请学生汇报,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法:
方法一:10+30=40 7+8=15 40+15=55
方法二:借助计数器,先拨出17,再在个位上拨出8,个位上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上写5,十位上的1加上3再加进上来的1就是5,和起来就是55。
方法三:17+30=47,47+8=55。
三、学以致用,巩固新知。
1、完成课本第71页的“算一算,说一说。”
学生在书中列竖式独立完成。汇报时,请4位学生上台板演,集体订正。
2、串项链。(完成“练一练”第1题。)学生估一估,说方法。
3、课本第72页的“练一练”的第3题。
学生在书中列竖式独立完成,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掌握计算和书写的方法。
4、森林医生。(第72页“练一练”的第4题。)

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试卷教案

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试卷教案

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试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数学》第九章第一节《函数的基本概念》,内容包括函数的定义、表示方法以及基本性质。

具体章节内容为:1. 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2. 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3. 函数的复合、反函数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函数的定义,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2. 学会分析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3. 掌握函数的复合、反函数的概念,能解决简单的复合函数和反函数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函数的定义、复合函数和反函数的概念;2. 教学重点:函数的表示方法、图像及其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函数图像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如气温变化、股票价格波动等,让学生感受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2. 新课:讲解函数的定义,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表示函数,如解析式、列表法、图像法等;3. 例题讲解:以具体函数为例,分析其图像及其性质,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函数;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函数表示方法、图像及其性质的理解;5. 知识拓展:介绍函数的复合、反函数概念,并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了解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7.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为课后作业布置提供依据。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函数的定义、表示方法、图像及其性质;2. 板书右侧:复合函数和反函数的定义、例题及其解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分析函数f(x) = x^2 2x + 1的图像及其性质;(3)已知函数f(x) = 2x,求f(f(x))和f^(1)(x)。

2. 答案:(1)解析式:f(x) = 2x + 1;列表法:x | f(x)|0 | 11 | 32 | 5图像法:略;(2)图像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顶点坐标为(1, 0),对称轴为x=1,最小值为0;(3)f(f(x)) = 4x,f^(1)(x) = x/2。

高中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高中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高中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备课日期:XXXX年XX月XX日参与教师:XXX、XXX、XXX一、备课内容:1. 集合与函数概念2. 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3. 三角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4. 三角恒等变换与解三角形5. 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理解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

2. 让学生理解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和图像,能够进行简单的运算和应用。

3. 让学生掌握三角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能够进行三角函数的运算和应用。

4. 让学生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公式和方法,能够进行三角恒等变换的推导和应用。

5. 让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能够进行数列的前n项和的求解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

2.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3.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4.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推导和应用。

5.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例教学,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运算。

2. 采用图示教学,通过图示引导学生理解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3. 采用推导教学,通过推导引导学生掌握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4. 采用习题教学,通过习题引导学生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推导和应用。

5. 采用归纳教学,通过归纳引导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

五、教学建议:1. 在讲解集合的概念和运算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 在讲解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和图像时,可以采用图示的方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在讲解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可以采用推导的方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范文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范文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范文一、活动基本信息。

活动主题: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探讨。

活动时间:[具体日期和时间]活动地点:[详细地点]参与人员:小学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

二、活动目标。

1. 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

2. 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3. 探讨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活动过程。

# (一)开场(轻松幽默开场,活跃气氛)主持人(数学教研组长李老师):“各位数学大侠们,咱们今天又聚在一起开始‘华山论教’啦!看看咱们怎么把小学数学这门‘武功秘籍’更好地传授给咱的小徒儿们。

”大家哄堂大笑,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 (二)教材分析。

1. 一年级数学教材分析(张老师)张老师:“我先来说说一年级的教材哈。

这一年级的数学啊,就像是给小娃娃搭积木,一块一块基础得很。

像认识数字这块,那些个1、2、3,在咱眼里简单得很,但对小娃娃们来说,就像发现新大陆。

特别是数字的书写,那歪歪扭扭的,咱可得费不少功夫纠正。

还有比大小,那些个‘>’‘<’符号,小娃娃们老是搞混,就像在玩绕口令似的。

我觉得这部分教学重点就是让孩子们能清晰地认识数字、理解数的概念,难点就是符号的运用和数字书写规范。

”其他老师纷纷点头,王老师打趣说:“是啊,我每次看他们写数字,都像看天书一样,那小指头捏着笔,写出来的数字就像在跳舞。

”大家又笑了起来。

2. 三年级数学教材分析(刘老师)刘老师:“三年级可就有点小挑战咯。

这时候开始学乘除法了,就像给孩子们开了个小‘智慧迷宫’。

比如说乘法口诀,背起来容易,但在实际做题的时候,有些孩子就转不过弯来。

还有那个除法的竖式计算,格式啊、步骤啊,错得五花八门的。

我感觉教学重点就是让孩子们熟练掌握乘除法运算,难点在于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并且能灵活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

”赵老师补充道:“没错,就像那个应用题,问平均每个小组多少人,有些孩子就直接瞎写,根本没搞懂除法在这里的意义。

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试卷精品教案

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试卷精品教案

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试卷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数学》第九章第一节《函数及其性质》,详细内容包括函数的定义、函数的性质、函数图像的识别和绘制,以及实际问题的函数模型建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函数的定义及其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运用函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函数性质的理解和运用,函数图像的识别和绘制。

教学重点:函数的定义及其表达方式,函数性质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函数图像挂图。

2. 学具:直尺、圆规、函数图像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实际生活中的速度与时间关系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函数概念。

2. 例题讲解:(1)讲解函数的定义,通过示例使学生理解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

(2)讲解函数的性质,引导学生运用函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讲解函数图像的识别和绘制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掌握函数图像的特点。

3. 随堂练习:针对函数定义、性质、图像等方面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函数定义、性质、图像识别和绘制方法。

2. 板书右侧:例题解析、随堂练习及解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教材第89页练习题第1、3、5题,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根据教材第90页习题第2、4、6题,运用函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见教材答案部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掌握程度较高,但在图像识别和绘制方面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研究不同类型的函数图像,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

3.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1. 教学难点:函数性质的理解和运用、函数图像的识别和绘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启发学生提问:分针从12起走到2是几分?你是怎样想的?分针从12走到4、9、11各是多少分?分针走一圈又是多少分?
小结: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走几小格经过的时间就是几分。
4.感受一分钟。
电脑计时,学生分组活动。第一-组:读课文;第二组:写字;第三组:口算;第四组:数数。
一分钟结束后,提问: A.-分钟读多少字? (统一读一篇课文)B.一分钟写多少字? (统- -抄写字)C.-分钟做多少口算?(预先印好题)D.- -分钟数多少个数?
其次,教学方法的采用,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同时注意德育渗透。主要体现在:第一,多媒体的使用,使原来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动化,增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第二,教师注意创设生动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产生探索知识的动机,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体验了用数学的乐趣。如,练习十五的第1题,通过配乐、画外音等,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第三,能注重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这节课里,我多次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多次给他们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分享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最后由配乐朗诵结束全课,巧妙地进行了德育渗透。
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活动
时间
2018、9、7
活动
地点
办公室年组ຫໍສະໝຸດ 数学组主持人李荣娟
主要
内容
认识时间
参加
人员
全体数学教师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引入时间观念。
我有一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
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时间)你能说出你什么时间做什么吗?
2.主题图导入。
3、教师说时间,学生拔钟。
四、教学效果测评
1、写出钟面上的时间;
2、连一连
3、完成练习二十三1、2


1.一节课的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你能说出下课的时间吗? (课件出示钟表)
2.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首先我抓住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组织教材、制定目标。教学目标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符合新的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新课由猜谜导入,既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创设学生喜爱的情景,让学生感到,时间与我们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启发提问:时针从1走到2时1小时。从4走到几是1小时?你还能说一说,时针从几走到几也是1小时?
得出结论: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1时。
3.认识分。
演示:闪动分针,并且分针从12起走动1小格。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
演示分针从12走到1的过程,提问:分针从12走到1经过了几分,你是怎样想的? (12到1有5个小格,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走5小格的时间就是5分。)
这说明什么? (1时=60分。)
7.总结。
小朋友,请记住:钟面数字十二个,两字之间有五格,一圈共有六十格。时针走1字是1时,分针走-格是1分。1小时=60分,60分就是一小时。时针刚过数字几,就是表示几时多。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
二、动的手实践、巩固新知。
1、教师拔钟,学生说时间。
2、两个同学为一小组,一个同学拔钟,另一个同 学说时间。
从12到1里面有5个小格,从12到2里面有几个小格呢?你是怎么想的? 12到3呢?
知道每个数字对应的小格数吗?同座位的同学先讨论讨论,再打开课本第81页在括号里填出相应的数。
填好后,多媒体核对答案。你知道钟面上-共有多少个小格吗? (60个。)
2.认识时。
演示:闪动时针,并且时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1。时针走1大格经过的时间是1时。
每组推荐二人汇报。
5.读写时间。
出示钟面,有时时针不是正好指着几时。比如,现在时针不是正好指着9,而是过了一一些,所表示的时间就是9时多。那么,到底多多少呢?这就要看分针了:现在分针从12走到了1,分针走过了多少分呢? (5分。)
因此,现在的时间就是9时5分。它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中文表示方法,是几时几分,就写几时几分;第二种象电子表那样,就两个小圆点把左边的时和右边的分隔开。有几时就写几再打两个小圆点写右边的分。所要注意的是表示分的数字要占两个位置,不满10分的要用0来占位。比如,9时5分,不满10分,我们就先写0再写5。(板书。)
再仔细观察(媒体演示),分针和时针是怎样走动的?同桌讨论。(分针和时间是同时、同方向、不同速度地行走。时针从12转到了12和1的正中间,时针转过了半大格。同时分针从12转到了6,也就是分针转过的是整个钟面的一半。)
钟面.上表示的时间是几时?(12时半,12时30分。)媒体再演示,时针和分针现在又怎样走动了?四人一组互相讨论。(时针走到了数字1,分针走到了数字12,时针一共走了一大格,分针刚好走了一圈。)
请学生说一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再说一说钟表_上表示的时间是多少?相机揭示课题。
二、新授
1.认识钟面。
出示钟面,教师提问:钟面上有些什么? (12个数字、时针、分针、格子。)
钟面_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 (动态演示: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
每一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呢? (动态演示:每一-大格里有5个小格。)
出示第二个钟面,你能读、写钟面上的时间吗?你是怎样想出来的?四人一小组互相讨论。
讨论好后,学生汇报。
师生共同总结读时间的方法:
要读出一一个时间,要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共同确定。先看时针刚走过数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从12起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这时钟面上的时刻就是几时几分。
6.时分关系。
出示钟面,现在时针指向几,分针指向几,是几时? (分针和时针重合,都指向12,是12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