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期末考试重点
大学期末考试非常准确的生态学重点

名词解释:1生态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有机及无机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3种群:同一时间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是群落的基本单位。
4耐受性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5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6生活型:指与一定生境相联系的,主要依外貌特征区分的生物类型,是以某种方法把生物的生活方式划分成一定的类型,或者说按生活方式分出的生物类型7生态型:是指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
8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9趋异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
10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数数量。
11竞争排斥原理:生态学上相同的两物种不可能在同一地方生存。
如果生活在同义地方,由于剧烈的竞争,它们之间必然会出现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或其它特征上的生态分化。
填空题:1生态学分类:(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2三种空间行为的分布类型:均匀分布型;随机分布型;集群(成群)分布型3共生作用三个类型: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原始协作4食物链类型:捕食生物链、碎屑生物链、寄生生物链5生物生产分类:生物初级生产、生物次级生产6物质循环类型: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7群落成员类型:优势种、建群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8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简答题1、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主导因子: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
生态工程学期末考试考点(打印版)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 、整体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等。
7.简述生态工程的生物学理论有哪些?
物种共生原理、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耐性原理、景观生态原理、耗散结构原理、限制因子原理、环境因子综合性原理。
11.简述湿地生态系统有何功能?
答:湿地能净化污水;预防洪涝;保护海岸线;以及补充地下水的不足。最重要的作用是;湿地是景观中许多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居住地。湿地还有共同的功能是依靠水流和缺氧的生化过程;搜集并贮存无机营养;输出有机物质;供养了许多物种;提高了生物多样性;行程了高产的生态系统。
12.目前我国湿地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有哪些?
生物工程的使用;必须首先进行小区域实验;进行其生态安全性评价;确信它对人类、自然界不构成威胁后;方可大规模的使用。鉴于它的潜在危险;许多国家均以立法的形式对生物工程产物的利用加以管理。生态技术只是利用自然界现有的物种、现有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遵循生态工程原理和方法;经过合理的设计;以满足人类生态保护和发达经济需求的技术。两项技术的区别在于作用对象、所消耗能源、技术手段以及技术目标等方面。
13物种耐性限度:每种生物有一个生态需求上的最大量和最小量;两量之间的幅度。
14山地:许多山岭、山谷连绵交错组合而成的地区。高差一般在200米以上;地质复杂。
15沙地: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由于受自然及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和干扰;形成类似沙漠的地貌类型;称为沙地。
16废弃地:
17加环:在一个生态系统或复合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网或生产流程中;增加一些环节;改变食物链结构;扩大与增加系统的生态环境及经济效益;以发挥物质生产潜力;更充分利用原先尚未利用的那部分物质和能量;促使物质流与能量流的途径畅通;此称为加环。
(完整word版)(整理)生态学期末复习

生态学期末复习绪论1。
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3。
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基本原则:整体有序原则、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原则、循环再生原则、反馈平衡原则、最小因子原则、环境资源有限性原则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a。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b.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c.生态福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d。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e。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f。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
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g。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
5m以内的气候。
h.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i.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j。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k。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学复习材料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10 环工生态学期末复习材料考试题型:一单选10个(20 分)二名词解释5 个(都是英文的,要求先翻译成中文,然后解释,20 分)三简答4 个(40 分)四论述一个(20 分)第一章绪论(P1-28)1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al Ecology)的概念: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P112 环境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寂静的春天》P123 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P16第二章生物与环境(P30-70)1物种(Species的概念:概念一:形态相似的个体的集合。
概念二:能实际地或潜在地彼此杂交的种群的集合。
P322 协同进化概念(coevolution :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
一个物种由于另一物种影响而发生遗传进化的进化类型。
P333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概念及4个层次。
P35概念:所有来源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它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4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7 点)。
P37(1)物种生物量(2)物种属性(3)物种库(种质库)(4)输入环境的总能量(能量-多样性假说)(5)纬度、栖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6)生物地化循环(7)系统稳定性(多样性-稳定性关系)5 Gaia假说的主要论点(5点)P40(1)地球上所有生物都起着调控的作用。
(2)地球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3)地球本身是进化系统。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10环工(4)地球系统是有机整体。
(5)地球生理学是地球进化的方式。
6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的概念P47光饱和点:光合作用随光强的增加而增加,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不再增加或增加得很少,该处的光强度即为光饱和点。
生态学期末重点

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和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适当补充)。
2.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3.种群:是同一时期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4.生态入侵:某些生物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殖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5.生物种:物种是由许多群体组成的生殖单元,它在自然界中占有一定的生境位置。
6.生活史对策:它在自然界中占有一定的生境位置。
7.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
8.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9.生物多样性:指生物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
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10.演替:植物群落发展过程中,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替现象。
二、简单1.试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答:①综合作用:没有单一生态因子的环境,只有各种生态因子综合在一起组成复杂的生态环境。
各个生态因子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
环境中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②主导因子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其中一个或两个因子对生物的生活起着主导作用,即该因子改变时就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的重大改变,从而形成另一生态类型, 这种起关键作用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是随着空间和时间而发生变化的。
③阶段性作用: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也即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需要是分阶段的。
④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生态因子虽然不是等价的,但是不可缺少,而是同等重要的。
基础生态学期末重点摘要

基础生态学期末重点摘要基础生态学期末重点摘要绪论1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a栖息地的丧失和片段化; b掠夺式的过度利用; c环境污染;d农业和林业品种单一化e外来种的引入3生态学的研究对象3.1传统生态学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3.2现代生态学以生态系统为研究的基本单位,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组成,其功能主要表现在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上4生态学发展简史4.1生态学的建立前期--生态学建立期--生态学的巩固期--现代生态学发展期5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向宏观和微观两极方向发展5.1宏观:景观生态学; 全球生态学5.2微观:分子生态第一章生物与环境一、环境与生态因子1.1环境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1.2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是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1.3生存条件将有机体生活和发育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1.4生境(Habitat)特定群落的生态因子的总和2生态因子的分类2.1性质气候因子;土地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2.2有无生命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2.3因子的稳定性和作用稳定因子;变动因子2.4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敌); 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3生态因子作用特点综合性; 主导因子;阶段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二、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1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
2利比希最低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3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4耐受限度的说明:a生物的耐受范围因发育时期、季节、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b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分布一般很广c生物的实际耐受范围几乎都比潜在的范围狭窄d生物的耐受范围一般都有其低限、高限和最适点e繁殖期往往是一个临界期,环境因子最可能在繁殖期中起限制作用。
生态学期末复习整理

2.食物链3. 周转率4.库6.生态平衡概念7.负反馈作用8.生态平衡失调9.生态危机概念10.生态系统服务11生物钟现象12生态因子作用定律13驯化14内稳态15适应16生物的光周期现象17有效积温法则及其意义18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19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20土壤的生态学意义21种群22阿利氏原则/阿利规律23群落的概念24演替的概念25种群成员的组成26生物多样性27物种多样性指数28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29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30群落的结构31生活型谱32叶面积指数与光能利用率的关系33群落的垂直结构34群落的水平结构:35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36群落演替37全球生态学的概念38“生物圈二号”1系统性稳定性多样性耐受性动态性反馈弹性滞后性尺度转换性原理2.食物链: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在生态系统内不同生物之间传递关系称为食物链。
特征:①食物链的长度通常不超过5个营养级,最常见的4—5个营养级,因为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不断流失;②食物链越长,最后营养级位所获得的能量也越少。
因为从起点到终点经过的营养级越多,其能量损耗也就越大意义:①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形象体现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正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③食物链和食物网还揭示了环境中有毒污染物转移、积累的原理和规律。
3. 周转率=流通率/库中营养物质的量4.库:各种元素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中滞留的数量6.生态平衡概念: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各个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7.负反馈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以减缓系统的内在压力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负反馈结果: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正反馈作用: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正反馈结果: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8.生态平衡失调:当外来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能恢复原初状态,称为生态平衡失调或生态平衡破坏。
生态学重点

1.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实质是研究生命系统与非生命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规律与调控机制。
2.生态系统定义: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3.生态系统特征:(1)具有自我调节能力;(2)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3)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数目一般不会超过5~6 个;(4)生态系统是一个半开放的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演变过程,其早期阶段和晚期阶段具有不同特性。
4.动态的生态平衡:一个地区的生物和环境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过程,在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成分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结构以及相应的功能。
5.生物与环境的四种关系:是维持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根本。
(1)相互作用的协同进化关系(2)链锁式的相互制约关系(3)物质循环不息的再生关系(4)相生和相克交织而成的协调关系6.食物链: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我们把生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单方向营养和能量传递关系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的生物之间存在着一种远比食物链更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像一个无形的食物网把所有生物都包括在内,使它们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就是食物网。
7.生态学的研究尺度:(1)空间尺度:全球尺度与实验室小尺度研究的结合(如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2)时间尺度:依据生物的自然演替规律和研究的目的而定(3)组织尺度: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8.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1)系统特征: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2)群体特征:群落组成、结构与功能(3)群体特征:20世纪60年代以前(4)个体特征:生理生态学9.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首先的,第一位的(2)实验研究野外调查的必要补充,条件可控,结果准确,易于分析,重复性好,与自然条件可能有较大偏差(3)理论方法数学模型,参数选择至关重要,数据资料的时间跨度,野外研究和实验研究是基础10.环境的定义: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学-生态系统期末考点整理

生态学-生态系统期末考点整理●定义●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这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称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特点●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属手经典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量和这些能量在系统流动过程中的巨大损失,因此其数目通常不超过5~6个,由能流规律决定的●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性●逐级递减●能量守恒●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生产量与生物量●生物量:某一特定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生物体的数量、重量(干重)或能量●生产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产生出来的生物体个体数、重量(干重)或能量●生态效率(ecological eficiencies)●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的比值。
可用于种群间或种群内及生物个体间或生物个体内;当用于个体时即生理效率●生态效率中的能流参数●I(摄取或吸收):表示一个生物(生产者、消费者或腐食者)所摄取的能量。
对植物来说,代表被光合作用色素所吸收的日光能值●A(同化):表示在动物消化道内被吸收的能量(吃进的食物不一定都能吸收,有排遗)。
对分解者来说是指细胞外产物的吸收;对植物来说是指在光合作用中所固定的日光能,即总初級生产量(GP)●R(呼吸):指在新陈代谢和各种活动中所消托的全部能量●P(生产量):代表呼吸消耗后所净剩的能量值,它以有机物质的形式累积在生态系统中。
对植物来说,它是指净初级生产量(NP):对动物来说,它是同化量扣除维持消耗后的生产量,即P=A-R●生态系统的生产●初级生产●初级生产的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过程,效率最高也不过3%。
农田1%左右,平均只有0.5%不到●初级生产力水平●总初级生产力(GP):固定的总能量●净初级生产力(NP):呼吸(R)消耗以外的能量●影响初级生产力的因●日光●叶面积的大小●二氧化碳、水分●营养物质●温度、氧气●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收割法(干重)净生产有机物,忽略根部分●二氧化碳测定IR光谱測CO,的含量变化●白天测净生产NP●晚上测呼吸●氧气测定法(黑白瓶法)一般水体二氧化碳溶解度大●LB白瓶(光)●DB黑瓶(黑)●IB对照●NP=LB-DB●R=IB-DB●原料消耗测定法(P、N的消耗)矿质元素●同位素标记法C14消耗率估算固定速率与生产力●叶绿素测定法●假设单位叶绿素光合产率恒定●滤取浮游植物,提测其叶绿素量●次级生产●生态效率●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只有5-20%●同化效率取決于食物的可消化率●植食动物同化种子能量80%,幼激植物60-70%,食草/嫩叶(大象、牲畜、蝗虫)30-40%,食腐木(主要是纤维素木质素,如千足虫.马)仅能同化15%●动物性食物较好消化,一般在60-90%之间:其中脊椎动物尤好消化。
生态学期末复习整理版

单选题、判断改错题、简答题、计算题、资料分析题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2.赫克尔(Haeckel)(1866)强调有机体与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和有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3.“生态学”一词经武汉大学张挺教授介绍到我国。
4.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俊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提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
5.生态学研究对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6.生态学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7.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二氧化碳、食物、其他生物。
8.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作用与反作用。
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9.生态因子分类:(1)按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2)按有无生命的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3)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4)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子、变动因子。
10.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阶段性作用(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5)直接和间接作用1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和辩证的。
环境作用于生物,生物又反作用于环境,两者相辅相成。
○1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影响生物生育力和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的改变;某些生态因子能够限制生物的分布区域。
例如热带动植物不能在北半球的北方生长。
生物并不是消极被动地对待环境的作用,它也可以从自身的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积极地利用某些生态因子的周期性变化以适应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变化,将其限制作用减小。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表现在改变了生态因子的状况。
生态学考试重点

1、生态学: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2、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3、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5、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6、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7、种群平衡:种群较长期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
8、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9、集合种群:指的是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
10、生存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
11、自疏: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
同样在年龄相等的固着性动物群体中,竞争个体不能逃避,竞争结果典型的也是使较少量的较大的个体存活下来。
12、他感作用:也称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3、种间竞争: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而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
种间竞争的结果常是不对称的,即一方取得优势,而另一方被抑制甚至被消灭。
竞争的能力取决于种的生态习性、生活型和生态幅等。
14、生态位: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15竞争释放:在缺乏竞争者的时候,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
性状替换: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缩会导致形态性状发生变化16、捕食:一种生物摄取其他种生物个体的全部或部分为食,前者称为捕食者,后看称为猎物或被食者。
生态学 考试 重点

绪论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全球变化:广义:全球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土地利用及覆盖变化、氮素生物地化循环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国际政治与经济形势和格局的变化等狭义:全球气候变化,包括温室气体的增加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暖化、大气成分变化、大气环流和洋流的改变、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以及臭氧层破坏等问题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三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公共性化感作用:植物(包括微生物)通过向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影响邻近植物(包括微生物)生长发育的现象。
3.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经典生态学是以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宏观生物学。
研究各层次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个体:资源分配、生殖、进化与适应对策种群:某一地段同种生物个体组成的群体群落:外貌、结构、多样性、稳定性、演替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的下层第一章个体生态1·环境:生物的栖息地。
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群体的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2·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
生物个体或群落生活的具体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
3·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限制性作用和耐性定律;4·Liebig最小因子定律:作物产量往往不是受其需求量最大的营养物质的限制,而是取决于在土壤中稀少又为植物所必需的元素。
5·主要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光的生态作用温度的生态作用水的生态作用土壤的生态作用大气的生态作用6·温度的生态意义:生物生存有一定的温度范围,温度对生物的作用可分为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即三基点温度。
生态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生物圈: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下层3.环境:指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因素4.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5.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栖息地的生态环境6.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7.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每个受精卵发育成一个单体受精卵发育成一个结构单位,这一结构单位在形成更多的构件和分支结构8.集合种群:是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9.生态入侵: 指外来物种通过人的活动或其他途径引入新的生态环境区域后,依靠其自身的强大生存竞争力(自然拓展快,危害大),造成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削弱的现象10.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11.生物群落: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或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外貌结构(形态和营养)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12.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生物多样性高抗干扰能力变化剧烈13.优势种和建群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其主要作用的物种优势层的优势种14.生物多样性: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15.群落的演替:指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16、植被型: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17、群系:建群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的联合体18、群丛: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相当于植物分类中的种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的联合体19.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集合地球上全部生物和其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及大气圈下层20.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生产有机物的量GP=NP+RPS=C-FU-R 次级生产量=摄入量-未同化量-呼吸损耗量21.显域地境和地带性植被:具有壤质土或黏质土非盐渍化排水良好的平地或坡地显域地镜上的植被22.隐域地境和非地带性植被:地区性因素作用下斑块土壤隐域地镜上的植被23.生物地化循环:元素的各种化合物在地域系统各圈层之间的迁移和转化,使物质总量不变二、填空题(本题共35空,每空1分,共35分)1.以20世纪60年代的环境问题凸显为分隔点,将生态学分为理论生态学和现代生态学两个发展阶段,其中,经典生态学(理论)生态学研究对象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向微观延伸到分子生态学、向宏观扩展到景观生态学和生物圈,现代生态学有四个发展特点:研究层次由微观到宏观发展、研究手段更新、应用生态学的发展、生态学国际性凸显。
最新生态学期末重点考试考点

一、名词解释与填空题1、生态学将研究对象分为三个层次:个体、种群和群落。
a3、研究生态学的意义: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4、传统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现代生态学主要有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的3大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6、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生物的总和。
环境的本质就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或影响这种资源的因素。
7、生态因子是指组成环境的因素,又称环境因子。
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称为生存条件。
8、生态因子的分类:①按属性分(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②按性质分(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③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④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
9、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10、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1、光的生物学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光质、光照强度和光照周期。
1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表现:【贝格曼定律:恒温动物在寒冷地区个体较大;阿伦定律:恒温动物在寒冷环境中突出部位(耳、四肢、尾)有变短的趋势。
】13、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和某些变温动物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总热量(有效积温)是一个常数。
K=(N-N0)(T-C)14、种群:特定时间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
15、种群的3种分布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主要)。
16、①影响出生率的因素:性成熟的速度;每次新产个体数;单位时间的繁殖次数;繁殖期长短。
②影响死亡率的因素:种群密度越高,死亡率越高;个体发育期,幼体死亡率高;环境恶劣死亡率高。
17、种群年龄的3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18、生命表:描述种群死亡过程的表格。
生态学期末复习考点整理

《生态学》期末复习考点整理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分支学科划分标准:按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按研究对象的生物分类划分、按栖息地划分、按交叉的学科划分。
3.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的(田间的)、实验的、理论的。
4.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5.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6.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生物气候。
7.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8.小气候:小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生物所处的局域地区的气候。
5.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
6.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7.生态因子作用特征(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使间接的。
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
8.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9.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生态学复习题(课程代码372004) 一、名词解释:1. 生态因子2. 限制因子3. 基础生态位4.阿伦(Allen)规律5. 趋异适应6. 生活型7. 主导因子8.种群增长类型9. 生态位10. 生活史对策11. 邻接效应12. 遗传漂变13. 密度14. 重要值15. 优势种16. 先锋植物17. 构件生物18. 存活曲线19. 集合种群20. 复合种群21. 群落最小面积22. 逆行演替23.群落交错区24. 中度干扰理论25. 物质循环26. 生态平衡27. 林德曼效率28. 流通率29. 氨化作用30. 生态承载力二、简答题1.20 世纪,生态学界出现了四大著名生态学派,请写出学派的名称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研究重点。
2.什么是耐受性定律?3.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有哪些?4.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5.种群数理统计的常用方法有哪些?6.比较动态生命表与静态生命表的异同。
7.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8.阐述自然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
9.什么是植物种内竞争所表现的密度效应?10.种间竞争的实质是什么?写出Lotka-V olterra 的种间竞争模型,并说明各参数的生态学意义。
11.描述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
12.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13.空间异质性是怎样影响群落结构的?14.简述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一般特点及其异同。
15.层片具有哪些特征?16.生物群落的数量特征有哪些?17.陆地上呈大面积分布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主要有哪几类?18.中国东北湿润区从南到北依次出现哪些植被?中国东部温带从东到西依次出现哪些植被?19.何谓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20.植物群落分布为什么具有"三向地带性"?21.试说明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22.捕食作用具有哪些生态意义?23.为什么生态恢复时要考虑群落的演替因素?三、论述题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绪论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直到生物圈。
但是,生态学研究者对于其中4个组织层次特别感兴趣,即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3•生态学上的“空间”划分了三个空间尺度,即局域尺度、集合种群尺度和地理尺度。
4•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圈的上层,所有水圈以及大气圈的下层•5•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①野外的研究方法是首先的,并且是第一性的,是在自然中观察并收集资料②实验研究的优点是条件控制严格,可重复性强;缺点是实验室条件可能与野外自然状态下的有区别③理论研究常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阳光、温度、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2•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生境3•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4•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5•生态因子的分类:①按其性质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5类。
②按有无生命的特征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两大类。
③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将其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④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分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两大类。
6•生态因子作用特征:生态因子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只有掌握了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才有利于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①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存在的,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例:山脉阳坡和阴坡景观的差异,是光照,温度和风速综合作用的结果。
②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他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改变,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美国生态学家提出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
4.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生境。
5.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6.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7.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为黄化现象。
8.春化作用:一般是指单子叶植物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才能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阶段生长的现象,这一现象就是春化作用。
9.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只有在一定温度范围上才会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就不能发育,而这个温度就是发育阈温度。
10.贝格曼规律:高纬度恒温动物往往比来自低纬度恒温动物个体高大,导致其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11. 阿伦规律: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四肢、耳朵等)趋于缩短,有利于防止热量散失,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相对较长,有利于热量散失。
12.相对湿度:是指单位容积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含量(e)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含量(E)之比。
13.田间持水量:对于陆地植物,水主要来自土壤,土壤孔隙抗重力所蓄积的水称土壤的田间持水量。
14.种群: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15.标记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生态学期末考试重点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趋同适应:在自然界不同种的生物在相同的生境条件下,往往能沿着同一生态适应方向发展形成趋同适应。
典型例子:生活型、生态类型趋异适应: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由于环境的作用在形态上、生理上发生改变,并且此改变能通过遗传被固定下类形成不同的类群。
典型例子:生态型。
生态型:当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群分布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受到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植物的生态适应过程中,就发生了不同个体群之间的变异和分化形成了一些在生态学上互有差异的、异地性的个体群,它们具有稳定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并且这些变异在遗传上被固定下来,这样就在一个种内分化成不同的个体群类型,这些不同的个体群类型称为生态型。
生态因子:环境中凡是对生物起作用的事物被称作生态因子限制因子: 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性因子。
生态幅:物种适应于生境范围的大小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维持起正常生长发育,而且植物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常数。
积温:规定时间内,符合特定条件的各日平均温度或有效温度的总和。
有效积温:植物某一生长发育期或全部生长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即为有效积温。
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相对较少,这是贝格曼规律。
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法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由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往往被称为阿伦规律。
种群:在特定空间中能自由交配、繁殖可育后代的同种生物的个体集合。
生命表:指与年龄或发育阶段有联系的某个种群特定年龄或特定时间的死亡和生存的记载。
动态生命表(同生群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根据对同时出生的所有个体的存活过程进行动态监测而获得的资料编制而成。
静态生命表(特定时间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
最新生态学期末考试重点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趋同适应:在自然界不同种的生物在相同的生境条件下,往往能沿着同一生态适应方向发展形成趋同适应。
典型例子:生活型、生态类型趋异适应: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由于环境的作用在形态上、生理上发生改变,并且此改变能通过遗传被固定下类形成不同的类群。
典型例子:生态型。
生态型: 当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群分布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受到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植物的生态适应过程中,就发生了不同个体群之间的变异和分化形成了一些在生态学上互有差异的、异地性的个体群,它们具有稳定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并且这些变异在遗传上被固定下来,这样就在一个种内分化成不同的个体群类型,这些不同的个体群类型称为生态型。
生态因子:环境中凡是对生物起作用的事物被称作生态因子限制因子: 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性因子 。
生态幅:物种适应于生境范围的大小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维持起正常生长发育,而且植物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常数。
积温:规定时间内,符合特定条件的各日平均温度或有效温度的总和。
有效积温:植物某一生长发育期或全部生长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即为有效积温。
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相对较少,这是贝格曼规律。
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法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由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往往被称为阿伦规律。
种群:在特定空间中能自由交配、繁殖可育后代的同种生物的个体集合。
生命表:指与年龄或发育阶段有联系的某个种群特定年龄或特定时间的死亡和生存的记载。
动态生命表(同生群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根据对同时出生的所有个体的存活过程进行动态监测而获得的资料编制而成。
静态生命表(特定时间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趋同适应:在自然界不同种的生物在相同的生境条件下,往往能沿着同一生态适应方向发展形成趋同适应。
典型例子:生活型、生态类型趋异适应: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由于环境的作用在形态上、生理上发生改变,并且此改变能通过遗传被固定下类形成不同的类群。
典型例子:生态型。
生态型:当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群分布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受到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植物的生态适应过程中,就发生了不同个体群之间的变异和分化形成了一些在生态学上互有差异的、异地性的个体群,它们具有稳定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并且这些变异在遗传上被固定下来,这样就在一个种内分化成不同的个体群类型,这些不同的个体群类型称为生态型。
生态因子:环境中凡是对生物起作用的事物被称作生态因子限制因子: 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性因子。
生态幅:物种适应于生境范围的大小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维持起正常生长发育,而且植物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常数。
积温:规定时间内,符合特定条件的各日平均温度或有效温度的总和。
有效积温:植物某一生长发育期或全部生长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即为有效积温。
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相对较少,这是贝格曼规律。
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法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由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往往被称为阿伦规律。
种群:在特定空间中能自由交配、繁殖可育后代的同种生物的个体集合。
生命表:指与年龄或发育阶段有联系的某个种群特定年龄或特定时间的死亡和生存的记载。
动态生命表(同生群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根据对同时出生的所有个体的存活过程进行动态监测而获得的资料编制而成。
静态生命表(特定时间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
种群空间格局: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
最小面积(表现面积):能够包括群落中大多数植物种类的最小地段。
r—选择:一般把有利于增大内禀增长率的选择称为r—选择。
r—策略者:把r—选择的物种称为r—策略者。
如山雀、虎皮鹦鹉、k—选择:一般把有利于竞争增加的选择称为k—选择。
k—策略者:把k—选择的物种称为k—策略者。
如鹫、鹰、信天翁、老虎。
选择受精:指具有特定遗传基础的精核与卵细胞优先受精的现象。
他感作用:植物的他感作用就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可能在同一生境内共存;如果生活在同一生境内,由于剧烈竞争,它们之间必然出现栖息地、食物、活动时间或其他特征上的生态位分化。
即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要想生存必须发生生态位分化。
生态位: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生物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相关系数:当两个种都存在于所有样方时,一般通过数量数据(多度、盖度、重要值)计算种间相关系数来衡量两种间的相关程度。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称为优势种。
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盖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即投影盖度。
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
频度: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频度=某物中出现的样方数/样方总数*100%演替顶级群落:任何一类演替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
到达稳定阶段的群落,就是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群落,这是演替的终点,这个终点就称为演替顶级。
植被型(高级单位):侧重于外貌、结构和生态地理特征。
凡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
群系(中级单位):侧重于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
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
群丛(基本单位):侧重于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
凡是片层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从。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形成的相互依赖、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体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链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称为营养级。
反馈:指系统的输出端通过一定通道,变成了决定整个系统未来功能的输入。
正反馈:是系统不断增大与理想状态或位置点距离的过程,使偏离加剧。
其作用是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负反馈:是一种减小与理想状态或位置点距离的过程,是不断趋向平衡点的行为过程。
其作用是保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机制。
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维持系统的正常功能,并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的干扰,维持自身的稳定性。
这个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限度被称为生态阈值。
水循环:水分子从地球表面通过蒸发进入大气然后遇冷凝结,通过雨,雪,和其它降雪形成回到地球表面,为水循环。
气体型循环:主要蓄库是大气的物质循环。
沉积型循环:主要蓄库是与岩石,土壤,水,相联系的物质循环都称为循环。
水生植物的特点:a、通气组织发达,充分吸收O2。
b、机械组织不发达,以适于水体流动和浮力等特性;c、叶片分裂,增加吸收面积。
陆生植物特点:生存环境的变化:缺水:增加吸水能力,减少水分散失能力:空气、土壤、固着性、根系发达,机械组织发达。
如何统计种群的数量?①动物:标志重捕法,假定重捕取样中被标志的个体比例与样地总数中被标志的个体比例相等。
计算公式:M︰N = m ︰n N = (M ×n )/m式中:M ——标志的个体数,N ——样地上个体总数;n ——重捕个体数,m ——重捕中标记的个体数;。
②植物:样方法。
做样方时应注意:a.样方设置在典型地段;b.取样面积要能反映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通常,草地:1×1m2、0.5×0.5m2 灌木:2×2m2 、5×5m2森林:10×10 m2 或100×100m2c.取样点应是随机确定的;d.样方个数要达到最小取样量。
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逻辑斯蒂方程其中:N/K:拥挤效应K:意味着环境空间及其资源供应可供承载的极限种群密度,又称为环境容纳量。
N:种群大小,t:时间,λ:种群的周限增长率;r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来历: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同样有离散和连续的两类。
具密度效应、世代重叠的种群增长比无密度效应的模型增加了两点假设:①有一个环境容纳量(K),当N=K时,种群为零增长,即dN/dt= 0;②种群增长随种群密度的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
即每增加一个个体(1/N),就产生l/k的抑制影响。
按此两点假设,种群增长将不再是“J字型,而是“S”型。
产生“s”型曲线的最简单数学模型是在前述指数增长方程(dN/dt=rN)上新增加一项(1-N/K),有人称之为剩余空间。
就得到该方程。
逻辑斯谛方程的重要意义:1、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2、它也是渔捞、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3、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生物学含义:种群增长动态是受环境阻力对其个体瞬时增殖率的修饰和环境最大容纳量的制约。
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格局的类型):均匀型;随机型;成群型r—对策者特点:a、不断占领暂时性生境迁移是种群动态过程重要组成部分;b、非密度制约,生活期大部分时间种群数量处于增长状态;c、竞争力较小,死亡率高生活周期短;d、分配于生殖组织或器官的能量高繁殖较早或繁殖1-2次(一生中)。
K—对策者特点:a、生境稳定;b、个体大、寿命长、死亡率低;c、把能量更多地分配给防御机制和提高竞争能力方面;d、较晚生殖并重复多次。
r—和K—对策生物的的优缺点:⑴r—策略者虽然由于防御力偌,无亲代等原因而死亡率甚高。
但高的r值可以使种群迅速恢复,高的扩散力,又使它们迅速离开恶化的环境,并在别的地方建立起新的种群。
r—策略者是新生境的开拓者,但存活要靠机会,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机会主义者,很容易出现“突然的爆发和猛烈的破产”。
⑵K—策略者的种群数量比较稳定,一般保持在K值附近,但超不过它,所以导致生境退化的可能性较小,是稳定环境的维护者,在一定意义上,它们又是保守主义者,当生存环境发生灾变时很难迅速恢复,如果再有竞争者抑制,就可能趋向灭绝。
什么是中度干扰假说?其内容是什么?中度干扰假说:即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
内容:①在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缺口,如果干扰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因而多样性较低;②如果干扰间隔期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发展到顶极期,多样性也不很高;③只有中等于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它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
他感作用的意义:(1)他感作用的歇地现象:植物他感作用的研究在农林业生产和管理上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在农业上,有些农作物必须与其他作物轮作,不宜连作,连作则影响作物长势,降低产量。
这种现象被称为歇地现象。
(2)他感作用和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植物群落都由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他感作用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3)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原因很多,但大体上又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关于植物群落演替的内在因素,至今报道不多,目前认为他感作用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如何衡量两个物种的关联程度?种间关联一般用X2 检验(卡方检验);首先将两物种出现与否的的观测值填入2×2 联列表。
表中a,b,c,d 是实际观测值:a:是两个种均出现的样方数,b:是仅出现物种A 的样方数,c:是仅出现物种B 的样方数,d:是两个种均不出现的样方数。
如果两物种是正关联,那么绝大多数样方为a和d 类;如果属负关联,则为 b 和 c 类;如果是没有关联的,则a、b、c、d各类样方数出现机率相等,即完全是随机的。
生物群落总是从极端环境演替到中生环境:水生→湿生→中生←干旱从水生/陆生开始的演替路径是什么样的?水生演替模式:浮游生物与漂浮大型植物带→沉水扎根水生植物带→浮叶扎根水生植物带挺水扎根水生植物带→湿生草本植物带→中生森林带演替与波动的区别?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向连续的变化过程;而波动:是短期的可逆的变化,逐年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