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大气受热过程专题训练1

合集下载

高三地理总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专项练习题-带答案

高三地理总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专项练习题-带答案

地理总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专项练习题-带答案一、选择题组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农业中应用广泛,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1-3小题。

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主要是因为地膜()A.增加了①辐射B.增加了②作用C.减少了③的散失D.减弱了④的补偿2.夏季午后,农民在菜地上方覆盖黑色尼龙网,主要是为了()A.减弱①辐射B.减弱②作用C.增强③辐射D.增强④辐射3.秋季,果农在日出前给果园熏烟可以减轻霜冻灾害,主要是为了增强()A.①辐射B.②作用C.③辐射D.④辐射下图为南疆沙漠腹地夏季晴天与沙尘日的地表温度与气温日变化示意图。

完成下面4-6小题。

4.图中表示晴天地表温度变化的是()A.①B.②C.③D.④5.据图信息可知()A.地温高于气温B.地气温差夜晚小于白天C.沙尘日地温变化幅度小于晴天气温变化幅度D.地气温差沙尘日大于晴天6.沙尘日的最低气温高于晴天,是因为沙尘日大气()A.大气逆辐射作用强B.白天时吸收太阳辐射作用强C.反射作用强D.透明度差,地面辐射强煤电行业曾是大气污染物排放最大的行业,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大力推动煤电行业绿色转型,建成了10.6亿千瓦煤电机组并实现超低排放,占煤电总装机的94%,是世界上最大的清洁煤电体系,绿色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下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完成下面7-8小题。

7.图中大气受热过程()A.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B.②—晴朗天气比多云天气作用弱C.③—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D.⑤—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8.煤电行业绿色转型取得积极成效,对大气受热过程产生的影响是()A.①增强B.②增强C.④减弱D.⑤减弱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降低北极的气温。

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公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

这些尘埃颗粒物不仅集中在鸟群附近,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大气的受热过程专题训练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大气的受热过程专题训练

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大气的受热过程》专题训练1.同一经纬度“高处不胜寒”的原因是()A.气压低 B.空气稀薄C.到达的太阳辐射少 D.到达的地面辐射少2.人造烟幕防霜冻的原理是()A.烟幕中的尘埃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B.烟幕中的二氧化碳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C.烟幕通过热辐射直接使大气增温 D.烟幕通过热辐射直接使地面增温3.青藏高原地区小麦单产高的主要原因是()A.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 B.CO2浓度高C.气温偏低,水分蒸发少 D.雨量充沛4.能使近地面气温增高的原因有()①臭氧对紫外线的吸收②尘埃的反射和散射作用③大气逆辐射作用④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5.下图表示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读下图,回答6~8题。

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6、在图中箭头所示辐射中,属于短波辐射的是( )A.箭头a B.箭头b C.箭头c D.箭头d 7、表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的是 ( ) A.箭头a表示的辐射 B.箭头b表示的辐射C.箭头c表示的辐射 D.箭头d表示的辐射8、当大气中的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 ( )①箭头f可能增强②箭头e可能增强③箭头c 可能增强④箭头a可能增强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右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

读图回答下面9~10题。

9.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A.① B.② C.③ D.④10.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值大小有关()A.① B.② C.④ D.⑤11、以下关于云对气温影响的正确叙述是()①白天多云,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造成地面气温不太高②白天多云,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造成地面气温升得更高③夜晚多云,云对地面起保温作用,使地面气温比无云时高④夜晚多云,云将地面热量传到太空中,使地面气温比无云时更低A.①④ B.②③ C.①③D.②④12.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1)A、B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的气温曲线是。

大气的受热过程试题汇编

大气的受热过程试题汇编

第I卷(选择题)1.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3年9月24日19时29分在巴基斯坦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40千米,震中为北纬27.5°,东经65.6°(如左下图)。

地震发生时,在震中西南约500千米的瓜达尔地区海岸外约600米的阿拉伯海中出现一个盾状小岛(如右下图)。

据推测,这座小岛会在一个星期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消失。

根据材料回答55~56题。

55.巴基斯坦多地震,这是因为当地位于A.地壳厚度较薄地区B.地壳比较薄弱地区C.地形崎岖多山地区D.板块边界的地区56.此次地震发生时,出现了“盾状小岛”,这表明A.该岛是火山喷发、岩浆冷凝形成B.此次地震中地球内能释放带呈东北-西南走向C.地震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很小D.该岛是岩层受挤压弯曲变形而形成2.读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完成11-12题。

11.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A.④通过固体、液体传播,③的传播只能通过液体 B.④传到②,波速突然下降C.④和③在①中波速明显减小 D.①②均为液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12.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A.地壳和地幔 B.岩石圈和地壳 C.地幔和地核 D.岩石圈和地幔3.多哈(25°16' N,51°31'E )气候变化大会于当地时间2012年12月8日20时闭幕,《京都议定书》作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框架得到了维持。

据此,回答第3、4题。

3.多哈气候变化大会闭幕时,北京时间约为A.9日1时 B.8日24时 C.9日2时 D.8日15时4.节能减排可以削弱A.太阳辐射,从而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B.地面辐射,从而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C.大气辐射,从而减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D.大气逆辐射,从而减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4.下左图为福建省某地区2010年1月份部分时段天气实况资料,右图是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关系图。

回答下题。

据左图,出现16日天气状况原因的描述正确的是A. ①变小④变大B. ③变大④变小C. ①变大③变小D. ②变大③变小5.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

高考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专项训练

高考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专项训练

高考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专项训练解密03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分层训练【基础巩固】下图表示北半球某地等压面分布示意图(图中等压面弯曲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气压最高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2.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气温最高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1.A 2.B【解析】1.由所学知识可知,等压面分布的一般规律:高压处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处等压面向下凹,可知甲>乙;同一地点,越往高处气压越低,可知甲>丁,乙>丙;高空气压与近地面气压相反,可知丙>丁;从以上推知,气压最高的是甲,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由所学知识可知,近地面温度高处气压低,温度低处气压高。

甲、乙两地位于近地面,甲处等压面向凸为高压,气温低,越往高处气温越低,甲>丁;乙处等压面向下凹为低压,气温高,越往高处气温越低,乙>丙;近地面气温乙>甲,气温最高的是乙,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3.如果此图为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丙和丁为近地面,①②③④表示气流的运动方向,则( )A.甲处气压高于丙处 B.丙处气温低于丁处C.乙处气温高于丁处 D.丁处气压低于乙处4.如果此图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甲和乙为高空,①②③④表示四个环节,则( )A.①是水汽输送 B.②是地表径流C.③是水汽蒸发 D.④是大气降水【答案】3.B 4.D【解析】3.读图分析,丙和丁位于近地而,甲和乙位于高空;在垂直方向上,越往高空,气压值越小,因此甲处气压低于丙处,丁处气压高于乙处,A、D错误;丙处为下沉气流,应为遇冷使得空气收缩下沉,因此丙处气温低于丁处,B正确;在垂直方向上,越往高空,气温越低,因此乙处气温低于丁处,C错误。

故选B。

4.若图示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甲和乙为高空,丙和丁是地面,①是地面径流,②是海洋水汽蒸发,③是水汽输送,④是大气降水。

(完整word版)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练习题(含参考答案).doc

(完整word版)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练习题(含参考答案).doc

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单选题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正确的顺序是()A. ①- ② - ③B. ① - ④ - ②C. ② - ③ - ④D. ③- ④ - ②2.使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A. ①B.②C.③D.④读某地连续四天天气状况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3.只考虑天气状况的影响,易出现霜冻的是A. 13 日、 14 日B. 13 日、 15 日C.14 日、 16 日D.15 日、 16 日4.农民为了减轻霜冻对农业的影响,在田间释放烟幕,这是为了()A. 增强太阳辐射B. 增强地面辐射C.增强短波辐射D.增强大气逆辐射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湿、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

5.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A.减弱了地面辐射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同步练习题(含参考答案)6.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A .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图甲为小明同学拍摄的扬州市郊某蔬菜大棚的照片。

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各种辐射。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关于图中各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 ①表示大气辐射B.②表示大气逆辐射C.③是地面辐射D.④表示太阳辐射8.该蔬菜大棚在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目的是A. 增强①B.削弱②C.增强③D. 削弱④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9.图中适宜飞机飞行的是A. A 层B. B 层C.C 层D.AB层10.下列关于 A 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上部热、下部冷B.高度与纬度位置无关C.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该层D.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1/4 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

大气受热过程训练题

大气受热过程训练题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增强 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 A.① B.③ C.④ D.⑤
2013年10月22日、23日,鹤岗市经历了严重的雾霾天气。 大气能见度很低,对鹤岗市交通产生很大的影响。回答12题。 1.雾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
A.雾霾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雾霾削弱了地面辐射 C.雾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D.雾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2.深秋初冬时节也是该地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 扩散 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 有利于扬尘的产生
地球上很多现象都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关。
据此回答1-3题。
1.多云阴雨的白天,气温较低,主要是因为大气的(
)
A.吸收作用强
B.反射作用强
C.散射作用弱
D.保温作用弱
2.黎明前东方天际先泛起“鱼肚白”是由于大气对太阳
光的( )
A.散射作用
B.反射作用
C.吸收作用
D.辐射作用
3.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主要是因为( )
2.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 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 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结 合下图完成1-2题。
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 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高一地理大气圈及大气受热过程练习

高一地理大气圈及大气受热过程练习

高一地理大气圈与大气受热过程练习〔〕读地表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3题。

1、假设地球上无大气圈,以下现象不再存在的是〔〕A.蓝蓝的天空白云飘B.月有阴晴圆缺C.烈日炎炎似火烧D.繁星纷呈2、图示箭头中,代表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A.① B .② C .⑧D.④3、图示箭头中,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箭头是〔〕A.① B .②C.③ D .④4、以下列图为北半球中纬地区某地连续三天的天气状况,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10月4日平均气温最高B.10月5日昼夜温差最大C.10月6日易出现霜冻D.三天中最低气温都出现在子夜读右面大气受热过程图,答复5~9题。

5.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A.①—④—②B.①—③—②C.②—③—④D.③—④—②6.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A.①B.②C.③D.④7.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主要是由于〔〕A.大气吸收①辐射少B.大气吸收②辐射少C.地面吸收③辐射少D.地面吸收④辐8.秋冬季节,农民通过人造烟雾来预防霜冻,这是因为人造烟雾增强了箭头A.①B.②C.③D.④9.阴天比晴天A.白天④强,夜晚③弱,昼夜温差大B.白天④弱,夜晚③强,昼夜温差小C.白天④弱,夜晚③弱,昼夜温差大D.白天④强,夜晚③强,昼夜温差小读右图,答复10题。

10.大气对太阳辐射产生吸收作用的主要成分是A.二氧化碳、臭氧B.氧气、二氧化碳C.氧气、氮气D.氧气、臭氧11.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对流运动显著B.平流层集中大气质量3/4和几乎全部水汽与固体杂质C.对流层存在一个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D.高层大气有利于高空飞行,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12.、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伤害的物质主要存在于大气圈中的〔〕A.对流层B.平流层C.电离层D.高层大气13、大气的保温效应主要是由于( )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的红外线,臭氧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D.大气热容量大,容易升温14.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高度保持不变,由南极飞往赤道,途中穿越的大气层是A.始终在对流层B.从对流层进入平流层C.始终在平流层D.从平流层进入对流层下面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

高中地理专题训练: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专题训练: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专题训练: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附答案解析)一、单选题图1为郴州某地草莓生产景观(大棚覆盖白色透明薄膜,草莓根部土壤覆盖白色透明地膜),图2示意大气受热过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郴州农户冬季采用大棚能够种植草莓,主要原因在于大棚的存在能够大幅度A.削弱丙环节B.削弱戊环节C.增强乙环节D.削弱丁环节2.如果寒潮发生频率大,郴州农户冬季大棚种植草莓还需覆盖地膜。

覆盖地膜的作用主要是A.削弱甲环节B.削弱丙环节C.增强乙环节D.增强丁环节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

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观测时段内()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4.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①白天温度低②蒸发(腾)多③空气湿度大④大气逆辐射强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5.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A.1-2月 B.4-5月C.7-8月 D.10-11月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

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

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7.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D.热带雨林地带8.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A.日出前后 B.正午C.日落前后 D.午夜湖陆风是一种在沿湖地区昼夜风向明显改变的地方性大气现象。

一般来说,湖泊面积越大,水量越多,湖陆风强度越大。

纳木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主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部分季节有较明显的湖陆风。

(完整版)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完整版)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单选题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正确的顺序是()A.①-②-③B.①-④-②C.②-③-④D.③-④-②2.使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A.①B.②C.③D.④读某地连续四天天气状况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3.只考虑天气状况的影响,易出现霜冻的是A.13日、14日B.13日、15日C.14日、16日D.15日、16日4.农民为了减轻霜冻对农业的影响,在田间释放烟幕,这是为了()A.增强太阳辐射B.增强地面辐射C.增强短波辐射D.增强大气逆辐射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湿、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

5.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A.减弱了地面辐射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6.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图甲为小明同学拍摄的扬州市郊某蔬菜大棚的照片。

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各种辐射。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关于图中各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表示大气辐射B.②表示大气逆辐射C.③是地面辐射D.④表示太阳辐射8.该蔬菜大棚在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目的是A.增强①B.削弱②C.增强③D.削弱④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9.图中适宜飞机飞行的是A.A层B.B层C.C 层D.AB层10.下列关于A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上部热、下部冷B.高度与纬度位置无关C.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该层D.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1/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

11.下列关于B层的叙述,错误的是A.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B.大气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C.靠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D.能反射无线电波就整个地球大气来说,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被大气接收和转化的过程十分复杂,其加热大气的过程大致可以用下图表示。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练习(含答案)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练习(含答案)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练习(含答案)基础过关1.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A.地面辐射B.大气辐射C.太阳辐射D.大气逆辐射2.下列辐射中波长最短的是( )A.地面辐射B.太阳辐射C.大气逆辐射DD.大气辐射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通过何种方式实现的A.大气的逆辐射作用B.大气的反射作用C.大气的散射作用D.大气的吸收作用4.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的原因是A.自转周期比地球的短B.公转周期比地球的长C.没有地球上的大气层D.月球表面没有液态水能力提高1.同一纬度“高处不胜寒”的主要原因是:A.气压低B.空气稀薄C.到达的太阳辐射少D.吸收地面的辐射少2.下列自然现象,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A.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暖和些B.夏天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C.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D.低云笼罩的白天,天空仍较明亮3.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是A.云量的多少B.太阳高度角C.海拔高度D.太阳距离的远近4.夏季青藏高原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偏低的原因A.太阳高度小B.地势高C.晴天少D.距离海洋远5.“十雾九晴”是因为A.晴天地面辐射强B.晴天大气辐射强C.晴天大气逆辐射强D.晴天大气逆辐射弱6.人造烟幕防霜冻的原理是:A.烟幕中尘埃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B.烟幕通过热辐射直接使地面增温C.烟幕通过热辐射直接使大气增温D.烟幕中的二氧化碳对地面起保温作用7.深秋季节,农民会在农田里燃烧秸秆制造烟雾,其目的是:A.增加大气逆辐射,避免农作物受冻害B.增加二氧化碳以利农作物光合作用C.增加地面辐射,减少地面热量损失D.增加空气中的水汽,缓解旱情8.下图哪种情况夜晚气温最高9.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D)10.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分析,我国新疆地区“早穿棉袄午穿纱,晚围火炉吃西瓜”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C.夜间大气逆辐射弱D.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多11.由于人类活动而对气候产生的影响是A.臭氧增多B.地中海沿岸夏季干燥C.上海地面下沉D.二氧化碳增多,全球变化暖2009年3月15日晚到16日晨,北京市区出现大雾,大部分地区能见度小于500米,有些地方的能见度只有几十米。

完整版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习题

完整版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习题

考点4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对应学生用书P007第1步・狂刷小题・练速度卜(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夯基础—确保大本营]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3题。

1.[考向大气的受热过程]起保温作用的环节是( )A •① B.② C.③ D.④答案C解析该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①②③④依次为太阳总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被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

大气起保温作用,把部分热量返给地面,所以③正确。

2.[考向大气的受热过程]某地地方时13时势力最强的环节是( )A •① B.② C.③ D.④答案B解析一地地方时12时势力最强的是太阳辐射,13时势力最强的是地面辐射,14时势力最强的是大气辐射。

3.[考向大气的受热过程]沙漠地区白天气温高的主要原因是( )A •①增强B.②较强C.③减弱D.④不变答案B解析沙漠地区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故地面辐射强,气温较高。

[2017•广东湛江一模]读北半球1月份和7月份气温(℃)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4.[考向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气温]关于对流层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 的是( )A •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升高B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C •顶部极地气温比热带地区低D •南北温差冬季大于夏季答案 D解析 图中横坐标表示纬度和月份,左侧纵坐标表示高度,右侧纵坐标表示 气压,从图中可看出,对流层气温分布规律是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气温随 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顶部极地气温比热带地区高;南北温差冬季大于夏季,故D 项正确。

5.[考向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气温]在平流层底部,冬季最高气温出现的区 域为( )A • 10°〜10°B . 40°〜60°C • 70°〜90°D . 70°〜90°答案 B解析 北半球1月表示冬季,由图中可看出平流层底部40°〜60°处气温最 高,故B 项正确。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同步训练)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_湘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同步训练)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_湘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大气受热过程中,以下哪种物质能够吸收地面辐射并重新辐射到地面?A. 二氧化碳B. 水蒸气C. 臭氧D. 氮气2、大气受热过程中,地面的热量主要通过哪种方式传递给大气?A. 热导作用B. 对流作用C. 辐射作用D. 凝结作用3、大气受热过程中,以下哪个因素对地球表面温度分布影响最小?A. 地球自转B. 地球形状C. 大气成分D. 太阳辐射4、大气受热过程中,以下哪种现象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作用引起的?A. 日冕层的光辉B. 地面温度的升高C. 大气逆温D. 大气辐射冷却5、下列关于大气逆辐射的说法正确的是:A. 大气逆辐射是指地面向外空间散发的长波辐射。

B. 大气逆辐射能增强地面的冷却作用。

C. 大气逆辐射主要是由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吸收地面辐射后重新向地面发射的辐射。

D. 在晴朗无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会显著增强。

6、关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以下哪一项表述是不正确的?A.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

B. 太阳辐射的变化可以影响地球上的气候系统。

C.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均匀,因此全球各地的气温差异不大。

D. 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主要驱动力。

7、大气受热过程中,下列哪一因素对地表温度影响最大?A、大气压力B、大气湿度C、纬度位置D、海陆分布8、下列哪项不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A、反射B、散射C、吸收D、蒸发9、9、甲地的气温日较差为12℃,乙地的气温日较差为8℃,则甲地与乙地相比,甲地的气温日变化特点是()。

A、气温日较差大,气温日变化小B、气温日较差小,气温日变化大C、气温日较差大,气温日变化也大D、气温日较差小,气温日变化也小 10、 10、下列关于大气 heating 和cooling 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大气主要通过其所含水分蒸发来获得热量B、太阳辐射是大气主要的加热来源,同时大气通过辐射、对流和传导方式散热C、大气冷却仅通过辐射方式D、大气温度影响了环境温度,但环境温度无法影响大气温度11、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递过程中,以下哪种能量的传播方式是不存在的?A. 辐射B. 对流C. 构造D. 热传导12、以下哪个因素不会引起大气逆辐射强度增加?A. 大气中水汽增加B. 云层增厚C. 大气臭氧层变薄D. 地面辐射减弱13、题干:以下哪种因素对大气吸收太阳辐射量的影响最小?A. 大气中水汽含量B.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C. 大气中臭氧含量D. 大气中尘埃颗粒14、题干:下列哪项不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A. 大气吸收B. 大气散射C. 大气反射D. 地面吸收15、关于大气逆辐射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 大气逆辐射主要发生在晴朗的夜晚B. 大气逆辐射可以增加地面温度C. 大气逆辐射在夏季比冬季更强D. 大气逆辐射对地球能量平衡没有影响16、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地面的昼夜温差会最小?A. 晴朗无云的天气B. 多云覆盖的天气C. 冬季强风的天气D. 高海拔山区的天气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请分析大气受热过程中,太阳辐射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并解释大气逆辐射对地表温度的调节作用。

高中地理课时练习6大气受热过程(含解析)必修1

高中地理课时练习6大气受热过程(含解析)必修1

大气受热过程【基础性训练】 (共7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0小题,共50分)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不同的辐射。

读图完成1、2题。

1.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A.①B.②C.③D.④2.关于大气受热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中灰尘数量和颗粒越大,①越多B.大气中的云层越厚,②越小C.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越大,③越多D.地表冰雪覆盖面积越大,④越大【解析】1选D,2选C。

第1题,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图中④表示地面辐射。

第2题,③表示大气逆辐射,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①表示进入大气层前的太阳辐射,与灰尘数量和颗粒无关;②表示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大气中的云层越厚,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越强;④表示地面辐射,地表冰雪覆盖面积越大,反射作用越强,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能少,地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

【补偿训练】下图表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连续三天的天气状况,读图回答(1)、(2)题。

(1)11月4日白天云层的主要作用是( )A.保温作用B.吸收作用C.反射作用D.散射作用(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1月4日平均气温最高B.11月5日昼夜温差最大C.11月6日夜间最容易出现霜冻D.三天中气温最低都出现在子夜时分【解析】(1)选C,(2)选B。

第(1)题,11月4日,白天云层的主要作用是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云层主要是反射作用;夜晚云层主要是保温作用;吸收作用、散射作用不是云层的主要作用。

第(2)题,11月4日阴天,白天削弱作用强,温度低,平均气温不是最高;11月5日昼夜都是晴天,昼夜温差最大;11月6日夜晚阴天,大气的保温作用强,不容易出现霜冻;三天中气温最低都出现在日出前后时分。

(2021·汕头高一检测)2020年2月,南极某科考站附近出现了“西瓜雪”现象。

科学家表示,这是因为雪中含有一种叫极地雪藻的微生物,它们适合在寒冷气候中生存,并在低温下保持“休眠”状态,升温时会迅速生长并呈现粉红色。

大气的受热过程习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习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大气环流练习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读图,完成1~2题。

D1.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A.减弱①B.增强② C.减弱③ D.增强④D2.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图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D.④减弱2012年10月12日早,天津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很低,给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不便。

下图为城区海棠立交在浓雾中若隐若现。

回答3~4题。

C3.浓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B.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C.浓雾削弱了太阳辐射D.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D4.深秋初冬时节也是该地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完成5~6题。

D5.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A.气温:甲>乙>丁>丙 B.海拔:丙>丁>甲>乙C.密度:乙>甲>丁>丙 D.气压:甲>乙>丙>丁A6.此时,图中M地吹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A7.下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与风向关系的图是读右图,完成8-9题。

C8.甲、乙两时刻相比,①点处最大气压差接近A.0百帕B.2百帕C.4百帕D.6百帕D9.乙图所示时刻的①②③④地点中,风力比甲图明显加大的是A.① B.②C.③ D.④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读图回答10~11题。

B10.图例所示的气压带名称是( )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B11.下图中能正确表示P风带风向的是( )下图为“某日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气压带或风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受热过程》专题训练 11.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① 图中现象出现的时间是夜晚 ③此时吹山风A. ①③ B . ①④C . ②④2 .关于图中气温、气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等压线的数值自下往上递增 C .图中等温线的数值自上往下递减D . ②③( ) B.甲地的气压较同一高度的乙地高 D .甲地的气压较同一高度的乙地低3 •“晚见江山雾,宵闻夜雨来”是对甲地的形象写照。

甲地的夜雨较多,其主要原因 是该地区( )A. 夜晚的气温高于白天的气温,气流上升B. 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低,空气中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降水C. 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低,气流上升D.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 气流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气温降低,水汽凝结形 成降水 下图为“到达地球太阳辐射量的分布图”,图中曲线分别表示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表反射太阳辐射量、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影响①②曲线变化的主要因素为( )A. 云量厚度B.地势高低C.植被状况 D .正午太阳高度②图中现象出现的时间是白天 ④此时吹谷风5.近50年来,④曲线在高纬度的数值有减少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A.气候变暖B.云量增加C.环境污染D.人口增加霾的形成与水平方向的静风现象、垂直方向的逆温现象、悬浮颗粒物的增加有关。

当大气湿度增加时,霾可以转化为雾,因而霾与雾常常相伴而生,统称雾霾。

在我国雾霾天气分布的一般规律是,中西部地区少东部地区多,乡村少城市多,春夏季节少秋冬季节多。

据此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① ② ③ ©6.上图中所示容易出现严重雾霾的天气状况及其原因是()A.③一一逆温层,风力小B.②一一气压高,气温低C.①一一湿度大,降水多D.④一一风力小,湿度大7.雾霾天气对下列相关产业,直接影响最大的是()A.果林园艺及乳畜业B.旅游业及交通运输业C.钢铁及汽车制造业D.环境保护及文教事业F图为地球表面受热过程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从数量上看,①>②的原因是A.②大部分被地面吸收B.②大部分被大气吸收C.①大部分被大气吸收D.大气对①具有削弱作用9.阴天夜晚比晴天夜晚气温高,是因为A.①减弱B.④增强C.③增强D.②增强10.拉萨郊区农民在冬季给蔬菜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的主要目的是A.削弱反射作用,提高夜间的温度B.阻止太阳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C.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D.削弱地面辐射,减少作物水分蒸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A .①太阳辐射B .②大气辐射C .③地面辐射D.④大气逆辐射12 •图中主要起到保温作用的是 A . ①B . ② C. ③ D . ④(题文)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并且地面温度低于 0C,在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

完成下面小题。

13 .(小题1)利于霜冻发生的条件是 A .昼夜温差小B .夜间多云C.强风 D .大气逆辐射弱14 .(小题2)为了探究霜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小组成员在得到有霜冻的天气预报后 给棉花试验田浇湿与喷水。

与不浇湿喷水的麦田相比 A .霜冻发生机率增加 B .霜冻发生机率减少C .花期不变D .花期滞后下图是某地某日垂直温度变化(C /100 米)时空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离度包) 5001- -1 t400 - 2on 1OG 20 22 24 2 4 6 S 10(时)° J6 1K----- 0 ----- -I垂直温度变化(兀门0。

米)15 .该日此地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时段是 ( )A . 8 : 00〜16 : 30 B. 17 : 00〜23 : 00 C . 16 : 30〜7 : 00D . 23 : 00〜5 : 0016 .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A . 500 米B . 100 米C. 350 米D . 150 米11.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大气受热过程》专题训练1 17.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现象时()19 •若甲、乙同在陆地,且位于同一经线上,则甲地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2016年10月13日20时3分辽宁省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发布大雾黄色预警:预计22时到14日8时,抚顺、本溪、营口、阜新、铁岭、盘锦地区,沈阳市大部地区、锦 州市部分地区、葫芦岛市部分地区及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地区沿岸海域将出现能 见度小于500米的大雾天气。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2 .大雾多起于晴朗的夜晚,主要原因是 ()A. 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较弱,水汽易凝结B. 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较强,水汽不易凝结C. 晴朗的夜晚,地面温度较高,水汽不易凝结D.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地表温度低23 .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A . 空气对流更加显著B .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C .有利于成云致雨D .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量“某地区1月份平均气温的等温面(理想模式)图”,回答下列各题。

C . 丙、乙、D. 丙、甲、乙A . 位于乙地北侧 B. 位于乙地南侧 C. 纬度高于乙地 D. 纬度低于乙地彩色农业是一种按照颜色多样性进行分类的农业类型。

彩色农业没有唯一的定义,指种植非单一颜色的农作物,可以指同一农作物直接生产不同颜色产品的农业, 可以 也可指使用不同颜色覆膜的农业类型。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0 •与透明地膜相比,用黑色地膜突出的优点是 A .保温更好B.保湿更好C.虫害更少 D .杂草更少21 .有农户在温室大棚上方再铺设银色半透明膜,其作用最可能有 ①增加室温 ② 降低室温③ 减少虫害 ④ 减少蒸发13日丙 B .甲、丙、乙 A .甲、乙、A .减少水分蒸发,有明显保水作用B .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A .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B •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 C. 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D.大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 近地大气层冷却强烈,较高大气层冷却较慢, 气温从地面开始向上递增,称为辐射逆温。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4 •图中a 表示辐射逆温形成前的气温垂直分布,一般出现在午后; b 表示辐射逆温形甲农作韧从留有■小孔的地膜中发芽生长乙苹果树下的地戕26 •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 A .东南沿海地区 B .西南地区 C .东北地区D .西北地区27 .山东省农民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可是山东胶东半岛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

苹果树下覆盖地膜的主要作用是成后,一般出现在黎明以前。

则 c 出现的时间最可能是A . 上午B . 正午C .25 .逆温的影响有 ①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③抑制沙尘暴的发生A .①②③B .②③④傍晚D .凌晨②利于雾的形成 ④减轻山区农作物冻害 C.①③④D.①②④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 进行地膜覆盖栽培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读图甲、图乙,回答下列各题。

C.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虫危害D.进一步提高土温,加快生长28 .若a.b.c.d.e 为不同温度值,则气压值的大小比较正确的是()內丁A. 甲〉丙>乙>丁B. 乙<甲<丁<丙C.甲〉乙>丁>丙D. 乙〉甲>丙>丁29•下列地理现象与其成因组合,正确的是A.初冬阴天的夜晚不会有霜冻一一大气逆辐射弱B. ------------------------------------------------------- 夏季白天多云时气温不会太高大气的散射作用C.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较为明亮——大气的反射作用D.城市工矿区上空的雾比郊区多一尘埃较多30.在大气中,臭氧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A.可见光B.红外线C.紫外线D.可见光、紫外线和红外线31•读“我国部分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示各省级行政中心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年太阳辐射总量大,原因是⑵在直辖市中,______________ 市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图中台湾岛西侧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东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32•太阳辐射是地表能量的源泉。

太阳能利用是能源开发的重要领域。

分析下列图表, 完成下列问题。

(1)据表分析,春分日太阳辐射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其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夏至日的北极较冬至日的南极获得的太阳辐射日总量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卡/厘米2•日),从日地距离和下垫面两个方面简析其原因。

⑶由下图可知,我国东部35°N以南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比全球同纬度地区平均值少, 简析其原因。

丄一- - ・25* ;tir 抑°诵a 找I『一沱醐I太阳辅对总慨对比HI⑷ 我国30°N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年太阳辐射总量大,而气温却低,简述其原 因。

33 .随着化石能源的日益减少、 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可再生能源 (特别是太阳能)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下图示意我国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材料 太阳能光伏电池是通过光电效应或者光化学效应直接把光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我国的光伏产业链中,已投产的有10多家多晶硅企业、60多家硅片企业、60多家电池企业、330多家组件企业,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30%但多晶硅提纯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国外七大制造商手中,产品主要销售到欧美和日本等国家。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的光伏产业遭到重大打击。

但有专家预测:今后3〜5年内,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市场前景相当广阔。

(1) 说出图中等值线a 和b 分别所代表的数值大小。

(2) 简析图中P 地年太阳总辐射量比 Q 地大的主要原因。

(3)分析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市场前景广阔的原因。

读图及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初Id 山上闭刪射九过|亿诃當1大气受热过程》专题训练 1 参考答案《大气受热过程》专题训练 1 参考答案1.C 2. B 3.D 【解析】1.图示应是山谷一部分,山坡比同一高度大气的气压较低,气温较高,图中现象出现的时间是白天,地面吸热快,升温快,①错,②对。

结合山谷风形成原理,此时吹谷风,③错,④对。

C对,A B、D错。

2 .海拔升高,气压降低,图中等压线的数值自下往上递减,A错。

结合图示等压面,甲地的气压较同一高度的乙地高,B对,D 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