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人旅游文化

合集下载

韩愈故里景点介绍

韩愈故里景点介绍

韩愈故里景点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您参考第一篇示例:韩愈,字退之,号马悦、白石道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被誉为“韩草堂”,他的故乡河北任丘亦成为韩愈故里。

任丘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隶属沧州市,是一座充满古老韵味的历史名城。

作为韩愈的故里,这里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让人们能够深入感受和了解这位伟大文学家的家国情怀。

韩愈故里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便是韩愈故居。

故居坐落在任丘市区,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

整个建筑群以明清建筑风格为主,体现了古代士人的生活格调和建筑特色。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参观韩愈的书房、起居室、花园等,感受他文人雅士的生活气息,深入了解他的家庭生活和学术情怀。

韩愈祠是任丘市另一处不可错过的景点。

韩愈祠是供奉和纪念韩愈的重要宗教场所,也是对他文学成就的一种崇敬和致敬。

祠内保存着许多关于韩愈的文学作品、生平事迹等相关资料,让人们在这里能更加深入地了解韩愈的学识和性情。

祠内还有许多古代建筑和园林景观,体现了古代士人的生活和精神风貌。

任丘市还有许多与韩愈相关的文化景观。

如韩愈塑像、韩愈广场等,这些景观都是向世人展示着对韩愈的敬仰之情。

任丘市还有许多以韩愈故里为主题的文化节庆和活动,如韩愈诞辰纪念活动、韩愈文化节等,吸引了大批文化爱好者和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任丘市作为韩愈的故乡,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

这里的古代建筑、传统手工艺品、美食文化等都能让游客感受到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历史韵味。

在市区的古老街巷和传统市场中,可以品味到地道的河北美食和民间小吃,感受当地人的热情和淳朴。

韩愈故里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旅游资源,尤其以韩愈故居、韩愈祠等为代表的景点,能够让游客深刻感受到韩愈的家国情怀和文化价值。

任丘市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也给游客带来了极具价值的体验和感受。

相信随着文化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韩愈故里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交流和体验,成为中国文化旅游的一处重要目的地。

“浙东唐诗之路” 旅游文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浙东唐诗之路” 旅游文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浙东唐诗之路” 旅游文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浙东唐诗之路”是国家级重点文化项目,是以浙东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为背景,以唐代诗人在浙东创作或流连的地方为线索,集中展示唐代文人与浙东地域、旅游资源的结合与互动,以此推动浙东地区旅游文化的建构与传播。

浙东地区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文化发源地之一,其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历创作,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而唐代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风貌更是被历代文人所追捧和吟咏。

为了充分挖掘和展示浙东地区的历史文化魅力,将“浙东唐诗之路”打造成为旅游文化品牌,并加以传播和推广,是一项极具意义的工作。

为了建构“浙东唐诗之路”的旅游文化形象,地方政府可以加大对该项目的投资力度,修复和保护唐代文化遗址和历史建筑,使其更加完整地展现出唐代的风貌。

可以打造一些唐诗文化主题的景区和公园,如以唐诗为主题的园林、景点等,并设置一些交互式的展示和体验项目,将浙东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唐代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还可以通过举办展览、文化节、演出等形式,向外界展示浙东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增加对“浙东唐诗之路”的关注度。

要加强对“浙东唐诗之路”的传播工作。

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电视媒体、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以及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渠道,向全国甚至全世界宣传和推介“浙东唐诗之路”,通过图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向公众展示浙东地区的旅游资源和唐代文化,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可以与旅行社、景区、酒店等旅游产业合作,共同推出“浙东唐诗之路”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增加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还应该加强对“浙东唐诗之路”品牌文化的挖掘和创新。

可以通过举办文学研讨会、诗歌朗诵会、书画展览等形式,邀请文人学者和艺术家来到浙东地区,创作和发布与浙东地区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使“浙东唐诗之路”在文化领域获得更多的认可和赞誉。

还可以启动一些相关的文化项目,如举办唐诗创作大赛、举办唐诗诗会、编纂唐诗地图等,推动“浙东唐诗之路”在文化领域的深度传播和拓展。

中国历史有关旅游的人和事

中国历史有关旅游的人和事

中国历史有关旅游的人和事中国历史上与旅游相关的人和事情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类:古代著名旅行者、著名旅游胜地和旅行文化的发展。

一、古代著名旅行者1. 张骞:公元前2世纪,汉代张骞率领使团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和旅游活动的发展。

2. 玄奘:唐代高僧玄奘在公元7世纪初期前往印度求取佛教真经,历经多国风风雨雨,14年后回到中国,其丰富的旅行经历成为了后世士人盛行的三藏法师背景。

3. 马可·波罗:13世纪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踏上了穿越亚洲的奇幻之旅,将中国的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等信息带回欧洲,推动了东西方交流与旅游活动的繁荣。

二、著名旅游胜地1. 长城:作为中国古代的重要军事工程,长城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登高、徒步旅行等。

2. 故宫:位于北京的故宫是中国古代皇宫宫殿的代表,以其雄伟壮丽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文物和艺术品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3. 兵马俑:陕西西安的兵马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考古发现之一,这座宏大的陵墓群保存了大量的兵马俑雕塑,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

三、旅行文化的发展1. 杂剧:中国古代的戏曲杂剧中,有不少以旅行为题材,描绘了各种不同的旅行经历和旅途中的人文景观,成为了传承中国旅行文化的重要形式。

2. 古代诗词:中国古代文人多以旅行为灵感,创作了许多关于旅途风景、行旅心境的优美诗词,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3. 祭祀活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有许多与旅行有关的活动,如清明时期的踏青、端午节的龙舟竞渡等,这些活动促进了民众对于旅行的兴趣和参与度,推动了旅游文化的发展。

通过对中国历史上与旅游相关的人和事的概述,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旅行者的勇敢和开拓精神,以及中国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和旅行文化的繁荣发展。

这些都为今天的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积淀,也为各国游客提供了探索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机会。

四川成都杜甫草堂简介

四川成都杜甫草堂简介

四川成都杜甫草堂简介摘要:一、杜甫草堂简介二、杜甫草堂的历史背景三、杜甫草堂的建筑特点四、杜甫草堂的文化价值五、参观杜甫草堂的实用建议正文:四川成都杜甫草堂简介杜甫草堂,位于我国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是一处以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故居为基础修建的纪念性博物馆。

草堂占地约400亩,建筑古朴典雅,环境优美,是成都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和文化胜地。

本文将从杜甫草堂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文化价值以及参观建议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杜甫草堂的历史背景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被誉为“诗圣”,是我国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草堂始建于公元759年,当时杜甫因战乱流寓成都,在城西郊外建了一座茅屋,作为自己的寓所。

在这里,杜甫度过了四年的时光,创作了大量描绘战乱时期百姓疾苦的诗篇。

后来,杜甫离开成都,草堂也逐渐荒废。

到了五代时期,前蜀皇帝王建为了纪念杜甫,在此地重建草堂,并开始了对杜甫草堂的祭祀活动。

此后,杜甫草堂历经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修建和扩建,逐渐形成了如今的规模。

二、杜甫草堂的建筑特点杜甫草堂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点。

景区内有诸多景点,如“诗史堂”、“工部祠”、“草堂寺”、“一览亭”等。

其中,诗史堂是草堂的主体建筑,堂内陈列有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歌作品,以及历代文人墨客对其的评价。

工部祠则是为了纪念杜甫而修建的,祠内供奉有杜甫的塑像。

草堂寺则是杜甫当年寓居成都时的居所所在地,寺内有一株古老的荔枝树,传说是杜甫亲手所种。

一览亭则是游客俯瞰草堂全景的好去处。

三、杜甫草堂的文化价值杜甫草堂不仅是一座古建筑群,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这里保存有大量杜甫的诗作手稿和拓本,以及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字、碑刻等。

草堂内的“草堂寺石刻”,是我国石刻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此外,草堂还收藏有大量明清时期的古董、字画等,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四、参观杜甫草堂的实用建议1.交通:乘坐地铁4号线至草堂北站下车,步行即可到达。

唐代文人旅游研究

唐代文人旅游研究

文 人 远 行 离 不 开 发 达 的商 业 设 施 以及 安 定 的 社 会 治
安等条 件。有唐一代 , 自李渊建 国到 8世纪 中叶安史之乱
变动 中登上 中国文化舞 台的庶族寒 士 , 他们对 自己的前 使
途 与未来充满 了 自信 和一泻 千里 的热情” 他们 “ 有一种 , 具
前的一百多年 , 经历贞观之 治、 武周 时代及 开元盛世 , 济 经
积极上进 的A. - 密切相 关的。唐代 文人 不论是 壮游 、 - 情怀  ̄ 隐游还是 宦游 , 充分展 示 着他 们心 系社稷 、 都 自由豪放 、 蔑视权 贵、 岸不羁 、 傲 讴歌 自然、 以游抒 志的强烈的时代特征 。同时唐代 文人 在旅 游活动 中对后 世旅游 资源开发 、 传承 民族 文化 、 促进旅 游业发展等 方面产 生 了深刻影响 。
关 键 词 : 代 ;文人 旅 游 ; 游 形 式 唐 旅
作者简 介 : 王玉成( 9 3 ) 男, 16 一 , 回族 , 河北 易县人 , 河北大学宋史研 究中心博 士生, 河北大学旅 游管理 系主任 , 教授 。主要从 事旅游管理 、 中国旅 游史研 究。 中图分 类号 :2 I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5 6 7 (0 9 0 0 7 一 5 10 — 3 8 20 }3— 0 2 O 收稿 日期 :0 8 2 8 2 0 —1 —2
持续繁荣 , 即使在 安史 之乱 后 , 由于南方 的开 发与 南北 交
明朗、 高亢 、 奔放 、 烈 的时代气 质 ”4 热 『 。他们 要 么秉 承着 ] “ 仁者乐山 , 知者 乐水 ” 的儒 家“ 比德 说” 的旅 游思 想 , 始终 不改 民胞物 与、 匡时济世的情怀 和“ 君尧舜 上 , 使风俗 致 再 淳 ”] [‘ 。卷 ‘赠 左 丈 t l 奉 韦 丞 - ̄ 的人 生 理想 , 游 一 生 ; 么 -| 壮 要

唐代的盛世旅游

唐代的盛世旅游


以文人为主的士人是唐代旅游的骨干,他们得天下风气
之先,怀抱经纶,热切期望拯物济世、建功立业。同时,文 人又深受道教思想影响,以生为乐,以长寿为大乐,以成仙 为极乐,崇尚超凡脱俗、高雅飘逸的生活情趣。此外,胡文 化的影响,使汉族传统文化乃至日常生活的饮食、服饰等, 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较为宽松的政治思想氛围和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时代,文 人举子的曲江游宴之旅;享受山水田园之美的郊游郊居之旅;
皇帝开禁“放夜”三天,全城大街小巷灯火通宵达
旦,各式花灯争奇斗艳,游人如织。“玉漏铜壶且
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 灯不看来”(崔液《正月十五夜》),“月色灯光 满帝都,香车宝辇溢满衢”。(李商隐《正月十五 夜聞京有灯恨不得观》)

寒食、清明是继春节、元宵后的节日。其主要活动 一是扫墓祭祀,寄托哀思。二是踏青游春,领略莺飞草 长,欣欣向荣的春光。 配合踏青春游的游乐活动有荡秋千、踢足球、打马
第五讲 唐代盛世旅 游
主要内容

一、寒士崛起与旅游声价提高 二、帝王巡游的减退与旅游活动的普及 三、旅游交通与旅游城市的发展 四、城郊游乐之旅

“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一百四十年, 国容何赫然”(李白《古风》),隋唐的统一以及 各民族大融合,为我国旅游文化开创了新境界。尤
其是唐代开明、宽容的文化政策促使旅游文化在多

第四,科举取士制度,鼓起士子们奋斗的风帆。
在唐代,文士在秋冬之际踏上赴京赶考的 旅途。
一至京城,便“驱驰府寺之门,出入王公之第,上
启陈诗,惟希咳唾之泽,摩顶至足,冀荷提携之
恩。”(《旧唐书· 薛登传》)放榜登科之日,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
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唐代的人文地理与旅行文化

唐代的人文地理与旅行文化

唐代的人文地理与旅行文化一、背景介绍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同时也是旅行文化兴盛的时期。

唐代的人文地理和旅行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在唐朝社会中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人文地理与旅行文化两个方面探讨唐代的发展情况,以及它们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二、人文地理与旅行路线1. 长安:唐代的都城,作为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游客。

这座城市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也成为了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2. 关中平原:作为长安的周边地区,关中平原是农业发达的地带。

沿着黄河流域,有许多美丽的风景名胜,也是当时人们旅行观光的热门地区。

3. 维扬:维扬位于长江下游,是唐代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

这里经过了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外国人。

维扬的独特地理位置也使其成为文化交融的中心。

4. 洛阳:洛阳虽然在唐代不再是都城,但仍然是文化繁荣的地区。

洛阳以其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而闻名,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

5. 四川:位于唐代的西南边陲地区,四川以其壮丽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吸引了众多游客。

蜀道的开通使四川与其他地区的交通更加便利,促进了四川旅游业的发展。

三、旅行文化的兴盛1. 诗词与旅行:唐代著名的文化现象之一是士人文化的兴盛。

许多士人酷爱旅行,并将其所见所闻写成诗词,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观和人文地域的感悟和赞美。

2. 游览胜地:唐代的旅行文化还催生了许多著名的游览胜地。

例如,在维扬,游客可以登临瘦西湖,欣赏美丽的湖泊和园林景观;洛阳的白马寺也成为了人们朝拜和游览的圣地。

3. 旅行手册:唐代还出现了一些旅行手册,这些手册记录了各地的风景名胜,提供了旅行的指南和建议。

这些手册不仅丰富了人们对各地景点的认识,也促进了旅行的发展。

四、人文地理与旅行文化对社会的影响1. 经济发展:旅游业的兴盛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兴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如酒店、饭店、交通等,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唐诗之路的诗学意义及旅游价值

唐诗之路的诗学意义及旅游价值

唐诗之路的诗学意义及旅游价值唐代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描写浙东名山天姥山美景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历代吟诵,流传千古。

据不完全统计,唐代仅以天姥山为题材的诗歌就多达400余篇。

不仅如此,唐代诗歌里关于浙东山水名胜的作品不胜枚举,有400余位诗人在浙东一带登览怀古,以这里的青山秀水、寺院传说为题材,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诗人不惜笔墨地吟诵这方山水呢, 这还得从唐诗之路谈起。

一、何谓唐诗之路唐代的浙东有一条山水之路,就是从钱塘江南岸出发,行山阴道,自镜湖向南经曹娥江,然后渡江而行,入浙东名溪剡溪,经新昌的沃江、天姥山,最后至天台山石梁飞瀑,全长近200公里。

自古以来,浙东一带水网密布,众多文人墨客陶醉于这里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村野牧歌、清流舟筏的美景,他们一路南下,棹声帆影,载酒扬帆,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这条水路经中外学者专家实地考证,被命名为浙东“唐诗之路”。

最早提出“唐诗之路”概念的是新昌学者竺岳兵。

他在1991年5月由南京师范大学和中华书局联合主办的“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将这条山水之路正式命名为唐诗之路。

此论甫出,立即引起了全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后来在多次学术会议专门论证的基础上,1993年7月18日至22日,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专门在浙江新昌举行了“唐诗之路学术讨论会”。

会议肯定了“唐诗之路”的学术价值、遗产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唐代文学学会还正式行文命名“浙东唐诗之路”。

此后,关于唐诗之路的研讨会议召开过多次,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和汉代形成的丝绸之路一样,浙东唐诗之路也是一条极具历史文化内涵、极具人文景观特色、深含历史开创意义的区域文化带,作为一条古代旅游线路,它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旅游价值有待重新开发。

二、唐诗之路的诗学意义尽管沿着这条山水之路开启漫游之幕的诗人可以追溯到西晋,但直到唐代才掀起了一个高潮。

这既与唐代诗人们所追求的漫游之风有关,也与浙东一带盛行的佛教有关,当然,更是唐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一种文化积淀。

成都旅游攻略 探索杜甫草堂 感受唐代文人杜甫的诗意境界

 成都旅游攻略 探索杜甫草堂 感受唐代文人杜甫的诗意境界

成都旅游攻略探索杜甫草堂感受唐代文人杜甫的诗意境界成都旅游攻略探索杜甫草堂感受唐代文人杜甫的诗意境界杜甫(712年-770年),唐代文学家,被尊为“诗史”,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的诗作以丰富的人文情感、深邃的思想表达广为传诵。

作为杜甫诗作的重要生活场景之一,成都的杜甫草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感受这位文人的诗意境界。

一、草堂概述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是杜甫游历成都时居住的地方,同时也是他努力构建家园和追求理想的地方。

草堂始建于唐代,经过历代的修缮,如今已经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文化纪念馆。

二、建筑风貌草堂整体建筑风貌展现了典型的唐代格局和特点。

正殿以木质结构为主,重檐歇山顶,显得庄重而又朴实。

院内布局合理,分为前、中、后三进,前院设有假山和月亮池,增添了一分清幽。

整座建筑以青石为基础,木质为骨架,红墙白砖构成了典型的古色古香,流传着浓厚的古代文人文化气息。

三、杜甫的生活在草堂中,游客可以了解到杜甫的日常生活和创作背景。

草堂内设有杜甫的起居室、书房和写字台等场景,重现了杜甫当年生活的样貌。

他的起居室内陈列着当时使用的家具、杂物,书房则陈列有他的诗稿和著作。

参观者可以通过这些布置,更直观地感受到杜甫生活的真实与质朴。

四、文化展示草堂内的文化展示区,展示了与杜甫有关的文献、书籍和艺术作品,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他的诗歌以及他的文化价值。

其中,许多文献都是复制自原件,以保护和保存原始的文化遗产,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并受益于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

五、园林花卉除了杜甫的文化底蕴,草堂的园林景观也是吸引人的亮点。

整个草堂占地面积较大,设计了多处绿化景观,其中包括假山、草地、小桥流水等。

四季不同的花卉景观交替开放,使整个草堂气氛更为宜人,游客在参观的同时,也能够陶冶情操、放松身心。

六、文人境界参观草堂,可以让人们更深入地接触到杜甫这位唐代文人的生活与情感。

他的诗言志于理想抱负、国家兴衰,悲天悯人、感叹时事。

在草堂的环境中,仿佛能够聆听到他的心声,感受他的家国情怀。

杜甫草堂博物馆的景点特色介绍

杜甫草堂博物馆的景点特色介绍

杜甫草堂博物馆的景点特色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是中国著名的文化遗址之一。

它是为了纪念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而建立的,草堂博物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这个博物馆的景点特色非常多,每一处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草堂博物馆的建筑风格非常典雅,它由传统的中国园林和建筑组成,整体呈现出一种古老而庄严的气息。

博物馆内的建筑群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特点,有着精美的雕刻和精湛的建筑工艺,展现了古代中国文人墨客的生活氛围和审美情趣。

博物馆内收藏了大量与杜甫相关的文物和展品,其中有许多珍贵的手稿、诗集、书籍等。

这些展品生动地展现了杜甫的生平事迹和杰出的文学成就,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思想与情感。

博物馆还展示了杜甫的家谱、家具、书信等生活用品,让人们能够感受到杜甫当时的生活状态和家庭环境。

博物馆还设有许多主题展览和文化活动,如杜甫诗歌朗诵会、古琴演奏会、书法展览等,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参观体验。

这些展览和活动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杜甫的文学遗产,同时也为当地文化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一处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

博物馆周围还有美丽的园林景观和古老的建筑群,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自然风光、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博物馆的周边环境非常幽静宜人,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历史底蕴,体会到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与情趣。

杜甫草堂博物馆是一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浓厚历史氛围的旅游胜地,它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和人文精神,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美的景观,可以让人们在游览中领略到中国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传统的韵味。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前来参观,领略这一独特的文化之美,亲身感受杜甫的诗词之魂。

【完】第二篇示例: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青羊区,是为了纪念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而建立的,也是中国仅存的唐代文人故居之一。

中国古代的旅游活动

中国古代的旅游活动

中国古代的旅游活动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光辉灿烂,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的旅游活动,虽远不及现代旅游发达普及,但却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为当时的西方国家无与伦比。

研究中国古代的旅游活动,科学地对其予以分类,对深入了解作为文化现象的中国古代的旅游活动,提高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无不具有重要意义。

丰富多采的中国古代旅游活动,至少可分为如下几类:一、帝王巡游中国古代封建帝王,为了维护统治,弘扬功绩,炫耀威力,震慑臣民,往往巡游各地。

有的论者把西周时期的穆王视为帝王巡游的第一人,说他曾宣称天下诸侯各国要遍布王辇之车辙和御骑之蹄印。

《穆天子传》也记述了他的西征路线和有关故事。

甚至有人认为他的足迹远涉波斯(今伊朗),中国通往西方的道路最早是由他开辟的。

然而,由于有关周穆王的记述多属传说性的,因此把他作为帝王巡游的实例似乎有些牵强附会。

然而,秦始皇、汉武帝作为帝王巡游的代表却是极其出色的。

秦始皇(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是中国封建帝王巡游的第一人。

公元前221年他统一中国后,10年之间(公元前220~公元前210年)出游5次:公元前220年,他从咸阳出发,沿渭河河谷抵达陇西(今甘肃临洮)。

后北行经泾水上的北地(今甘肃庆阳)返回。

公元前219年,他东行到山东邹县的峄山刻石记功,登泰山祭记封禅,到烟台芝罘岛,沿渤海向东到成山头,向南到琅邪郡(治所在今山东胶南县西南夏河城),又南到彭城(今江苏徐州),在泗水寻觅周朝九鼎,后南行过淮河到衡山,由汉水经南阳返回。

公元前218年,他又向东游历,经河南、山东到芝罘、琅邪(今琅邪山),沿漳水从上党返回。

公元前215年,他巡游河北,直抵碣石(今河北昌黎北)。

公元前2l0年,他出武关,沿汉水南下到湖北云梦,乘船顺长江东渡到丹阳(今安徽当涂东);又到钱塘(今浙江杭州),再渡浙江到会稽(今浙江绍兴)祭大禹陵;后又北上琅邪、荣城、芝罘游历。

古代的旅游文化

古代的旅游文化

我国古代旅游 种类很多 ,其 中最有社会意
义 的有 :
出使旅游 以汉代 张骞 出使 西域和 明代 郑 和七下西洋最 为著名。张骞 受汉武帝 的派遣 ,
两次 出使 中亚各 国获得成功 。郑和则 受命 于 明
古 代 的 旅 靖
中 国。
成祖朱棣 ,先后 七下西洋 ,经3 个 国家 ,是世 7 界航海史上 的壮举 。
门徒辑录成 《 大唐 西域 记 》。
考 察旅游 最典 型的要算汉代 的司马迁 和 游天 下 , 枕料 ,马
地旅行 ,
飞罔详考
值的 《 徐
卡片 》 )
的旅游 ,
l戆 巷嚣 t ≯ l 囊
l 壁塾堂 整鳖
奇趣 百科 ■
就 作 文 而 言 ,它 可 以 提 高 我 们 的 写 作 水 平 ,甚 至 能 使 我 们 写 出 惊 世 骇
俗 、流 传千 古 的作 品 。因此 ,要 善 于走
走 出去 ,如 果上 面 讲 的是 看一 看 , 那 么 ,还要 听一 听 。谢灵 运 、李 白、玄
奘 、 司 马 迁 、徐 霞 客 等 人 ,通 过 看 和
出去—— 走进 社 会 ,走 进 生 活 ,走进 自 然 ,把 自己融入 其 中 ,用心 去观 察 ,感 悟人生 。 走 出 去 ,参 加 社 会 实 践 :义 务 劳 动 、赈 灾募 捐 、帮 弱扶 贫—— 培 养 “ 感
致 。观察全 面 ,才能 了解事 物 的全 貌 , 找 出重 点 ;观 察细 致 ,才 能把握 事 物细
节 ,抓住根本特点 。
教 说
久不
{轻 嵇嚣I ’ 2 、
。 。 。
} 锥史戚劝耄黪
● 。。。。。。。。。。。。。。。。。。。。。。。。。。。。。。’。’。’ ‘ ~ 。 ’

唐朝的旅游与观光文化

唐朝的旅游与观光文化

唐朝的旅游与观光文化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代,也是中国古代旅游与观光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唐代,旅游观光成为了人们的一种时尚,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旅游需求,还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与交流。

本文将从唐朝旅游观光的背景、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来探讨唐朝的旅游与观光文化。

一、唐朝旅游观光的背景唐朝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繁盛时期,国家富强、社会稳定,这为旅游观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唐朝时期,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使旅行变得更加便捷。

唐朝的运河、驿站和驿道网络发达,人们可以通过水路或陆路方便地进行长途旅行。

此外,唐代还出现了新型的旅行工具,如轿、马车等,使得人们的旅行更加舒适和快捷。

二、唐朝旅游观光的特点1. 名胜古迹众多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名胜古迹最为集中的时期之一。

著名的旅游胜地包括长安城、洛阳、扶风、华山等。

长安城作为当时的首都,不仅有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还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同时,唐代的著名诗人也在他们的作品中描述了各种名胜古迹,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这些作品进一步推动了旅游观光的热潮。

2. 丰富多样的旅游活动唐朝的旅游观光活动多种多样,包括游览名胜古迹、参加庙会、赏花赏景等。

人们可以乘船游览大运河,欣赏美丽的风景;也可以参加庙会,感受到热闹非凡的氛围。

此外,唐朝还有盛大的舞蹈演出、戏曲表演等文化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三、唐朝旅游观光的影响1. 经济繁荣唐朝的旅游观光活动给当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推动。

大量的游客涌入旅游胜地,推动了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包括酒店、餐饮、手工艺品等。

同时,商家也会贩售纪念品、旅游纪念册等物品,带动了当地的商业交流与发展。

2. 文化交流与融合唐朝的旅游观光文化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来自不同地域的游客相遇、交流,互相了解并传播各地的文化风俗。

这种文化交流为促进不同地域之间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唐代旅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唐代旅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唐代旅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灿烂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旅游文化的发展旺盛时期。

唐代的旅游文化丰富多彩,不仅留下了许多著名景点和风景胜地,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即朝圣。

这种旅游方式深刻地影响了唐代的文化,也成为了今天旅游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唐代旅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中探究旅游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特征以及对今天旅游文化的影响。

一、历史渊源唐代是中国古代旅游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唐初时期,由于唐王朝建立后国内局势比较稳定,社会文化更加繁荣,旅游文化也开始得到了发展。

随着唐王朝的不断发展壮大,很多有名的宫殿和寺庙也开始兴建,这些宫殿和寺庙往往都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成为了观光旅游的热门景点。

同时,由于唐代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唐代旅游文化的繁荣,大量商人和旅客涌入长安等城市,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和旅游需求。

唐代的旅游文化不仅促进了人口的流动,也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提升。

二、文化特征唐代的旅游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

首先,唐代旅游文化以“朝圣”为主要表现形式,这是一种通过走访寺庙、庵堂、岩洞等地,朝拜佛祖、菩萨的宗教活动。

由于当时佛教在中国社会的重要地位,朝圣在唐代旅游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成为了当时很多人在旅游时的主要活动。

其次,唐代的旅游文化也以“游胜地”为一大特点,这是指唐代旅游文化中对于风景名胜的推崇和欣赏。

唐代的文人雅士也纷纷前往名山大川游览,把自己的游历经历写成诗词,成为了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唐代旅游文化也以“宴食狂欢”为特色,这是指唐代旅游文化中对文化艺术的推崇和追求。

当时唐代的宴会和演出更是盛行,许多名人雅士都纷纷参加,这些活动也成为了唐代旅游文化历史的一部分。

三、对今天旅游文化的影响唐代的旅游文化不仅给中国历史文化带来了独特的贡献,也成为了当今旅游文化发展的重要来源之一。

首先,唐代的朝圣文化为今天的文化旅游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唐代诗人旅游景点

唐代诗人旅游景点

唐代诗人旅游的景点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处:
1.庐山:白居易在《庐山草堂记》中描绘了他隐居的地点,表达了对庐山的热爱。

2.洞庭湖:杜甫在《登岳阳楼》中写到洞庭湖的美景,表达了他对壮丽自然的向往。

3.龙丘:在《全唐诗》中,不少诗人到过龙丘,留下了诗篇。

4.长安城:唐朝都城长安城是当时的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

5.支硎山:刘长卿在《陪元侍御游支硎山寺》中描绘了支硎山的幽静安详,表达了他对山水之美的
热爱。

这些景点代表了唐代诗人对于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热爱和追求。

旅游的文言文

旅游的文言文

旅游的文言文(实用版)目录一、旅游的定义和意义二、文言文中的旅游描写三、文言文中的旅游文化内涵四、现代旅游与文言文中的旅游的差异五、文言文中的旅游对现代旅游的启示正文一、旅游的定义和意义旅游,指的是为了寻求心理上的愉悦和放松,暂时离开日常生活环境,到其他地方进行游览、参观、体验等行为的活动。

旅游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还可以增进对各种文化的了解,促进人际交往,推动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意义。

二、文言文中的旅游描写在文言文中,旅游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许多古代文人墨客在游山玩水之际,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等旅游景象的诗文。

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描绘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壮阔景象,展现了旅游的美好和宏大。

三、文言文中的旅游文化内涵文言文中的旅游不仅仅是对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的描绘,更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旅游的过程中,游客可以体验到各地的风土人情、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等多样的文化元素。

如《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们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充满了浓郁的文化寓意。

四、现代旅游与文言文中的旅游的差异现代旅游与文言文中的旅游相比,有很大的差异。

首先,现代旅游更加注重娱乐和消费,而文言文中的旅游更注重文化体验和心灵感悟。

其次,现代旅游方式多样,如跟团游、自由行、度假等,而文言文中的旅游主要依靠步行、骑马等交通工具。

最后,现代旅游更注重效率和便捷,而文言文中的旅游更注重欣赏过程和品味细节。

五、文言文中的旅游对现代旅游的启示尽管现代旅游与文言文中的旅游存在差异,但文言文中的旅游仍然对现代旅游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现代旅游应该更加注重文化体验,让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各种文化元素。

其次,现代旅游应该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尽量减少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最后,现代旅游应该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定制化,满足游客不同的需求和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暨南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唐代文人旅游文化学院:学系:专业:课程名称:大唐帝国与外来文明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2012年 6 月10 日唐代文人旅游文化[摘要]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在这个富有活力的朝代里,文人的旅游文化也为唐王朝的恢弘气度增添了绚烂多姿的一笔。

唐代的旅游活动类型丰富多彩,上至官僚贵族,下至黎明百姓,参与广泛,旅游文化呈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体现了唐人旺盛的生活意志和自由解放的思想,以及亲近自然的真性情,文人旅游之余写诗作词著书,更是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

唐代兴盛的旅游文化在我国的旅游建设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后世旅游资源开发、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关键词]唐代;唐代文人;旅游文化1.绪论唐代的恢弘气度不仅表现在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和强大的军事上,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朝代里,旅游和旅游文化更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旅游”一词在唐代已开始广泛使用,王勃《涧底寒松赋》云:“岁八月壬子,旅游于蜀,寻茅溪之涧”。

从唐人大量的山水田园诗词作品中,便可窥见大唐帝国里旅游的活跃和深沉的内涵。

唐以前,史上少有有关旅游活动的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当时社会分裂动荡,“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宗白华语)。

很多人都逃避现实,遁迹林泉,寄灵魂于山水,才成规模地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旅游。

这种游风传至唐朝,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而且,这些文人不仅带动了当时旅游的发展,其放任于自然山水中有感而发的诗词歌赋,官游时致力于当地的各项建设,以及后人为凭吊纪念这些卓有声名功绩的文人所修建的各种建筑,又都成为今日旅游文化的一道风景线。

唐文人对旅游文化的建设,在唐朝的不同阶段其具体内容亦有所不同:在唐朝前期,主要表现为文人为追求人生价值而自身投入旅游;在后期,则以仕途失意而被贬至远方的文人对边远地区的开发建设为主。

而这些开发建设的遗迹多数都成为今日的著名旅游景观。

2唐代旅游兴盛的原因2.1政治稳定,社会太平。

唐王朝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开明的政治统治,使得国家稳定。

除了安史之乱时期,全国安定太平。

在这种“九州岛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可以漫游大江南北,不必担心兵火之乱,这种良好的社会安定局面为唐代旅游活动提供安全保证。

2.2疆域辽阔,江河秀丽。

唐代有着辽阔的领土,旅游景观数量众多,异彩纷呈。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为寄情山水的游者提供了好去处,也是人们外出畅游的自然条件。

2.3经济繁荣,生活富足。

唐朝的经济繁荣,手工业、商业、农业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杜甫在《忆昔二首》中提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栗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可见唐代经济的发展为人们出游提供了物质基础。

2.4交通畅达,馆舍遍布。

唐朝政府对旅游也大大支持,唐代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并通达四方的道路体系和以洛阳为中心的运河交通网,同时,遍布的馆舍也为出行提供了方便。

2.5纵情天下,开阔视野。

“在隋唐之际巨大社会结构变动中登上中国文化舞台的庶族寒士,是正在上升的世俗地主阶级的精英分子,有为的时代,使他们对自己的前途与未来充满了自信和一泻千里的热情。

”在这种热情的感召下,旅游成为唐人纵情天下,体验生活,开阔视野的途径。

2.6礼佛慕道,崇尚自然。

唐代佛道发展充分,人们除了参加佛道等宗教活动之时总会沿途游玩。

或寄寓佛寺道观,体味禅意,或观赏自然,娱乐身心。

唐人的观念总是夹杂着非佛即道的思想,而对于二教中崇尚自然、师法造化的基本观点和忘情丘壑、休闲村野的生活情趣是很乐意接受的。

3.文人旅游的主要类型以上各方面条件的满足使得人们的出游热情高涨,而其中最为积极活跃的就是唐代文人。

从唐代文人从事旅游的原因以及内容来说,有宗教游、节日游、闲情逸致游、边塞游、隐游等。

3.2宗教游在兼容并包的唐代,佛道二教与外来宗教均较前朝有很大的发展。

禅宗的创立更是使得文人士大夫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唐语林校证》卷7《补遗》云:“佛宇、道观多游览者”正反映唐朝礼佛、慕道的风气盛行,而唐代的宗教场所景色秀美,活动丰富,并且提供了食宿供游客修行,吸引了大批文人雅士及百姓。

唐代的许多文人雅士往往具有宗教情结,譬如诗佛王维、白居易。

《唐才子传·王维传》载“尝自写其景物奇胜,日与文士丘为、裴迪、崔兴宗游览赋诗,琴樽自乐”。

从王维的所作旅游山水诗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明显的禅家意境。

如《终南别业》“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又如《山中》的“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等。

一些有文化的僧侣道士也与文人有交往,他们在一起修行,携手同游。

如李白在《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提到:“吾与霞子元丹,烟子元演,气激道合,结神仙交,殊身同心,誓老云海,不可夺也,历行天下,周求名山。

”这里可以看出李白和僧侣们志同道合,情投意洽。

不仅如此,唐代佛教发达,佛寺众多,香火兴旺。

寺院清静幽雅,景色秀美。

佛寺不仅是信徒们寄托宗教情感的场所,还是大众游览、娱乐的好去处。

从《全唐诗》中上百篇“佛寺诗”中便知文人游寺庙现象非常普遍。

而游佛寺高潮一般出现在春季和与宗教密切相关的各种节日里,如元宵节、中元节、重阳节,各大寺庙都会吸引了大批游者。

唐朝各地区以及唐朝与国外之间的宗教交流也非常频繁,这也极大推动了宗教文人的远游交流。

其中最有名的是玄奘和鉴真。

玄奘西游印度,游历东、南、西、北数十国,参观了佛教各种名胜古迹。

鉴真东渡日本六次,弘扬佛法传道扶桑。

来唐释游学习的僧人也不少,如公元838年入唐求法的圆仁和尚,在唐释游十年,他北登五台观古刹,南游扬州学梵语,西入函谷习密宗,还将来华旅游见闻撰成了《入唐求法巡礼札记》一书。

3.2节日游节庆日往往是百姓们外出游玩和休闲娱乐的时候。

每逢重大节日,朝廷会放假百官,普天同庆,其节庆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旧唐书·本纪第八·玄宗上》记载:“开元十七年八月癸亥,上以降诞日,宴百僚于花萼楼下。

百僚表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王公以下献金镜及承露囊,天下诸州咸令宴乐,休假三日,仍编为令。

从之。

”唐朝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多在宗教场地举行。

如唐代佛寺元宵节有灯火展,中元节陈设珍异演百戏,重阳节登佛寺佛塔眺远景。

唐朝著名的节庆游历有元宵赏灯、上巳出游、清明踏青、端午竞舟、中秋赏月和重阳登高。

从大量描写节庆的诗词中我们也可窥见唐代节庆日浓厚的文化内涵。

白居易的《正月十五夜月》:“岁熟人心乐,朝游复夜游。

春风来海上,明月在江头。

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

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

”寥寥几笔便描绘出了唐朝江南杭州元宵佳节的热闹非凡。

每年的上巳,唐室贵族和当朝权臣在曲江池馆举行盛大游宴。

杜甫《丽人行》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和白居易《上巳日恩赐曲江宴会即事》“赐欢仍许醉,此会兴如何。

翰苑主恩重,曲江春意多。

花低羞艳妓,莺散让清歌。

共道升平乐,元和胜永和。

”正是这水边饮宴、效外游春真实而生动的写照。

杜甫《清明》:“着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

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

此都好游湘西寺,诸将亦自军中至。

”清楚地反映出踏青同样是全民性的游赏活动。

唐朝端午节盛况非凡,据说在长安地兴庆宫、曲江池都举办过赛龙舟。

李群玉《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雷奔电逝三千儿,彩舟画楫射初晖。

喧江雷鼓鳞甲动,三十六龙衔浪飞。

灵均昔日投湘死,千古沉魂在湘水。

绿草斜烟日暮时,笛声幽远愁江鬼。

”描绘了端午竞渡的热烈场面。

中秋节游历也很盛行。

中秋赏月初唐从文人士大夫阶层开始广泛流行,到了中唐时期流传到寻常百姓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今夜月明人尽望”点出中秋赏月已然成为一种深入人心和全社会的风俗。

而重阳节登高之风在唐代已很盛行,并流传有很多诗歌于现世,其中最有名的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也有很多文人都借重阳节之秋游所见,阐发内心或思亲怀乡或抒发己志的文人情怀。

3.3闲情逸致游唐代正处在封建社会上升阶段,全民生活意志旺盛、思想自由解放,必然会激发广大知识分子追求更高生活理念,鼓励他们突破现状,寻求更加完美的人生。

加之富裕的经济条件,使很多人能地投身于寻求自由人生之中。

唐代文人相较普通百姓更有闲情逸致。

他们喜欢遍历大江南北,从游历自然中发现乐趣,放松身心,涤荡心灵。

如初唐王勃的“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滕王阁序》),张旭的“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青溪何处边”(《桃花溪》),尽现其对旅游的执著向往;盛唐李白的一生好入名山游,感受“浮四海,横八方,出宇庙之寥廓,登云天之渺茫”;此外还有白居易的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即便是一生凄凉的杜甫,也曾有过雄心的抒发,并安排了旅游的实际计划,“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这是何等的气魄!3.4边塞游唐代朝气蓬勃的时代气息促成了文人对传统的人生模式的不满,加之当时国威远扬、军事力量强大,很多有志向的文人毅然远离繁华似锦的都城,投身边戎,在气势磅礴的战场上感悟更高境界的人生,在漫无边际的旷野中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英雄主义。

“功名只向马上取”一度成为他们实现抱负的理想途径。

唐代前期知名文人一般都有或长或短的边游经历。

崔颢于开元前后担任过边塞幕僚。

王昌龄到过泾州、萧关。

王之涣足迹也曾留在北方蓟门。

他们的诗作大多描写边塞瑰奇壮丽的风光。

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李白《关山月》中“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还有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无不向我们展现了边塞的壮阔苍茫,读来荡气回肠。

而更多的边游文人,则是着重在借景抒情,以塞外的荒寒壮阔来衬托征人的豪情与乡愁。

如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王之焕“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

唐朝边塞战争威武雄壮而又充满艰辛,边塞军事一直是国家上下关注的大事。

文人们更是对之十分关心,充满深情。

边塞游催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作,而边塞诗是诗人在边塞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包含了诗人璀璨的思想,这些边塞诗歌不仅反过来促进了边塞游的盛行,更通过诗歌的形式充实了唐代的旅游文化。

唐代文人边游的规模空前绝后,这是因为只有大唐帝国的非凡实力和恢弘气度,才能鼓起文人毅然投身边塞的志趣和勇气。

3.5隐游隐游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是最得旅游精神真谛的一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