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复习提纲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是由岩石组成,岩石是由矿物组成。
组成地壳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岩石圈:岩石组成了固体地球的坚硬外壳,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一 地壳物质组成(二)矿物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主要的化学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2矿物:具有确定的化学成、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
它是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
如盐、石墨、石英、铁矿石等。
矿产:在各类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
它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 矿物形态: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固态。
最多的是:石英。
4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
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二)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按照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A 岩浆岩喷出地表 喷出型岩浆岩(火成岩) 如:玄武岩沿地壳薄弱地带 侵入地壳上部 侵入型岩浆岩 如:花岗岩 B 1、形成过程: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地表岩石 碎屑物质(砾石、沙子、泥土) 沉积岩2、沉积岩按沉积物分: 颗粒由大到小分有 —— 砾岩、砂岩、页岩等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是石灰岩。
3、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性、含有化石)岩层和化石 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①可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 ②还可重塑古地理环境C 变质岩例如:石灰岩 大理岩 、页岩 板岩、 花岗岩 →片麻岩、 砂岩→石英岩二、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专题2自然界中物质运动能量交换

专题(2):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源交换一、单选题1.(2012广东卷文综4.)地球大气与海洋是相互作用的。
下列作用过程及其结果符合事实的是A.大气通过降水将水分输送给海洋,驱动洋流B.海洋通过辐射等形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流C.大气通过对流将臭氧输送给海洋,加重赤潮D.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形成信风【答案】 B【解析】理解提示“地球大气与海洋是相互作用的”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的盛行风驱动洋流,海洋通过辐射等形成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境。
赤潮的形成于大气通过对流将臭氧输送给海洋无关,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这不是信风。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大气运动和海水运动的关系。
2.(2012山东卷基测44)地球上的江河总是蜿蜒曲折,造成河流弯曲的根本原因是A.土壤条件B.植被条件 C.气候条件D.地形条件【答案】D【解析】复杂的地形使得河流绝对不可能沿着直线方向一直向前流动而导致蜿蜒曲折的根本原因。
但在宽阔的平原地区,河流也总是弯弯曲曲的,这是因为江河两岸的土壤结构不可能完全一样,土壤内部所含的盐碱等化学成分及其数量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当它们完全溶于水后,就不同程度地改变了两岸土壤承受水冲击力的能力。
还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地球的自载作用也会改变河流的直线方向。
它会使北半球的河流冲洗右岸比左岸厉害些,而南半球的河流则刚好相反。
选D.(2012上海卷地理(四)7、8)板块运动造就了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基本形态。
回答下列2小题。
3.洋脊的形成主要是由于A.地震使海底抬升B.地震导致海底中间凹陷C.海底扩张处岩浆涌出D.海底扩张处沉积物大量堆积【答案】:C【解析】考查大洋脊的形成。
洋脊是海底扩张岩浆上涌而形成4.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可能形成A.岛弧和海沟B.海岭和海沟C.海岭和裂谷D.岛弧和裂谷【答案】:A【解析】考查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海陆地貌。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在大洋上往往形成岛弧和海沟。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 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4讲水的运动教学案中图版

第4讲水的运动考纲考情核心素养思维导图[考纲展示]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情分析]1.多结合区域特点考查河流水文特征、水循环、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多以示意图、等温线图的形式考查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认知:世界洋流分布图。
2.综合思维:掌握水循环的类型与环节,利用水循环原理分析水资源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河流的补给类型。
熟记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地理实践力: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和洋流模式图,实验观察植被破坏前后径流、下渗等环节的变化,设计合理的航海线路。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68页考点一自然界中的水循环1.三大类型及主要环节类型 环节名称特点海上内循环A 蒸发→B 降水 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热量输送有重要意义海陆间循环最重要的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陆地内循环⎦⎥⎥⎤I 蒸发F 蒸腾→D 降水 循环水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2.成因⎩⎪⎨⎪⎧内因:水在常温和常压条件下的三态变化外因:太阳辐射和水的重力提供了能量和动力3.意义(1)联系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
(2)在各圈层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转换。
(3)促进整个自然界的发展演化。
(4)调节水分和热量地区分布的不均,减少地区之间的干湿、冷热差异。
(5)水资源得到更新并能持续利用。
[素养盘点]1.俗话说“井水不犯河水”,从水循环的角度看,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综合思维)提示:不对。
因为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存在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井水一般属于地下水,地下水和河水之间存在互补关系。
1.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水循环主要有四个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
目前,人类活动对全球大气的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
改变地表径流人类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影响地下径流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渗流区的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透方向等影响局部地区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影响下渗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增加下渗;城市路面硬化,可减少下渗2.利用水循环原理解释地理问题沼泽地的形成内流河断流的成因考法一水循环原理及其地理意义命题点睛:近年来,考查水循环和水平衡的题目综合性强,难度大。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案含解析

第2课时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学习目标
1.掌握热力环流的成因及常见的热力环流。
2.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
3.了解高空风和低空风的受力状况。
知识导引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形成原因
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
(1)冷热状况:M受热;N冷却。
(2)气压高低错误!
(3)错误!错误!
高压的数值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
高压、低压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状况而言的,因而在空间上高压的数值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
在同一水平面上,高压的数值大于低压;在同一地点,近地面低压的数值大于高空高压的数值。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1.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2.不同受力及风向(以北半球为例)。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1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最新考纲考法指南核心素养地壳物质循环,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以景观图、剖面图、地理关联图为载体,考查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地貌成因,尤其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2018·全国卷+Ⅰ·T6~8,2018·全国卷Ⅲ·T6~8,2016·全国卷Ⅰ·T7~9,2015·全国卷Ⅰ·T10~11。
1.综合思维:结合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说明一些典型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
2.地理实践力:对野外游览所见到的一些地貌形态能合理的解释其成因,会辨认一些常见的岩石类型。
3.人地协调观:合理利用地质构造规律,研究典型地貌成因,规X人类活动方式,树立合理的发展观。
知识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作用特点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对地表影响形成高山和盆地削高填低二者关系同时进行,共同作用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运动理论的主要观点①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划分为许多板块,全球岩石圈共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②板块是运动的,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较为剧烈。
③板块之间的X裂往往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往往形成岛弧或褶皱山系。
(2)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X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
如下表所示:板块运动X裂相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边界类型对地球面貌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图示考法1 结合区域分布图,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成因(2018·全国卷Ⅲ)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1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可见宇宙:也称为“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拟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1.2太阳对地球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响(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局部;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2对地球:(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1.3地球的运动(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约为23.5o。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变质 岩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考点: 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 ②运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世界主要地形的成因 ③地质构造的类型 ④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3、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②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4、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喷出型
高温高压变质 沉积岩
侵入型
变质岩
重熔、再生 岩浆
技巧: 1、生成岩浆岩必定是岩浆(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它) 岩浆 2、→沉积岩是外力作用 岩 →变质岩是变质作用 风化 变 重 冷 →岩浆岩是冷凝作用 侵蚀 质 熔 凝 →岩浆是重熔作用
搬运
作
堆积 重 熔
岩浆
变质作用
用
熔 重
沉积 岩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考点: 1、地壳的物质组成 ①地壳的物质组成 ②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③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②地壳的物质循环及图示
一、地壳物质组成
1.化学元素 地壳内有90多种 化学元素,其中含量 较多的为: 氧、硅、铝、铁、 钙、钠、钾、镁 (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收 地面增温
(4)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b) 1.纬度因素 2.下垫面因素 3.气象因素
纬度因素
纬度低—太阳高度 大—经过的大气路 大 程短—大气削弱少 气 上 界 纬度高—太阳高度 小—经过的大气路程 长—大气削弱多
地
赤 道
球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1)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c)
1.水平气压 梯度力
(百帕) 1000 1005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专题复习

油气井
因分 析 。
三 、 点 升 华 重
1 点 突破 . 要
( ) 石 圈 物质 循 环 。 1岩
【 图解 】 图 2 ( )
用
一
图4
j 水 层
断 层 处 易
向 斜 是 良 背 斜是 良好 好 的 储 水 的储 油 、 储 构造, 利用 气 构 造 , 利 向 斜 可 找 用 背斜 可 找 水 油 、 气 找
1知识 图 解( 1 . 图 )
的内、 力因素 外 其地 表形 态; 水 、 力等外 流 风 力 作 用 对 地 表 形 态 的 塑造 剖 面 图
大 气 受 热 过 程 及 大 气 保 温 作 气 受 热 过 程 示 意 大 大 气受 热 过 程 用 ; 力 环 流 的形 成 及 其 主 要 ;热 力 环 流 的 形 成 热 图 形 式 ; 平 气压 梯 度 力 与 大 气 意 图 :近 地 面 风 和 水 示 水 平 运 动 ( 空 风 、 地 面风 ) 空 风 向 示 意 图 高 近 高
; 地
地 壳 内部 物 质 三类岩石的形成 、 点和常见 壳内部 物质 循环 示 特 地 循
环
岩石 ; 壳内部物质循 环的过 地
程 及 其 转换 条 件
意 图
内、 力 作 用 的 能量 来 源及 其 块 分 布 示 意 图 外 板
二 、 识 网络 知
地 表 形 态 变 化 现 形 式 ; 质 构 造 的特 点 及 构 造 示 意 图 和 地 质 表 地 质
理 环境 的 影 响 对地 理 环 境 的影 响 界 洋流 分 布 图
2知 识 拓展 .
() 1地质 作 用与 地貌 : 板块 边 界类 型 与大 地构 造地 貌 ; 某 区域地 形 特征 描述 及 成 因阐 释 ; 特殊 地貌 成 因分 析 。
必修1第二章复习第一课时

• • • • • • •
1.地壳的物质组成 ①地壳的物质组成 a ②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b ③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 b 2.地壳的物质循环 ①地质循环 a ②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 互转化及图示 c
一、三大类岩石
类型 形成 特点 常见岩石
流纹岩 安山岩 玄武岩 花岗岩 砂岩 砾岩 页岩 石灰岩 板岩 石英岩 片麻岩 大理岩
沉积 岩,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 有层理构造。除此特征外,该类 (1)A处为_____ 岩石含有化石 ____,能起到记录的作用。 岩浆 岩,它是由_____ 岩浆 活动经过_________ 冷却凝固 形成的。此 (2)B处为_____ 侵入 岩,D处为_____ 喷出 岩。 类岩石常见有两种类型,其中C处为_____ 变质 岩,它是已生成的岩石在_________ 高温高压 条 (3)E处可能会形成_____ 件下形成的。
岩石的转化
一进三出——岩浆岩 三进一出——岩浆
A 岩浆岩
重 熔 再 生 冷 却 凝 固
解题思路 因为各类岩石都可能重 新熔化成岩浆,因此三个箭 头指向的方框必然是岩浆, 从岩浆引出的箭头指向的方 框必然是岩浆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岩浆 B
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C
变质作用
变质岩 D
【练习】 读“某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 为某地貌景观图。为 解释该景观的部分成 因,教师在教学时进 行了如图2的演示。 读图完成13、14题。 • 13.该景观的地质构 造是 (A)地堑(B)地垒 (C)断层(D)褶皱 • 14.教师演示了 • (A)板块挤压碰撞 • (B)岩块断裂上升 • (C)岩层水平挤压 • (D)外力侵蚀搬运
02专题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专题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第四讲大气运动与气候考纲要求1.地壳运动循环。
2.地表形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3.大气受热过程。
4.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5.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6.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7.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8.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9.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0.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考点透析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受热机理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如下所示:2.机理应用(1)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利用温室效应原理,可以改进农业生产条件,发展温室农业。
(3)分析影响某地昼夜温差的因素。
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③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规律与技巧:(1)由热量传输看几种辐射的作用:太阳辐射是地面最主要热源,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2)由大气的吸收作用看大气不同层面气温变化特征:近地面对流层中水汽、CO2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考点二、大气运动1.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2)等压面的判读与应用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因地面冷热不均,等压面发生弯曲,其特点为:高压区的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区向下凹;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高低值相反,呈轴对称分布,如下图所示:依据右图所示的等压面的弯曲状况,我们可以得出:①判断近地面的冷热分布及气温高低状况:近地面等压面上凸的为受冷地区,气温较低,等压面下凹的为受热地区,气温较高。
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

CLICK TO ADD TITLE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姓名
主要内容
01
学科中的地位与知识结构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策略 大气运动 水循环 大洋环流 岩石圈物质循环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3
学习目标的检测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学科中的地位与知识结构
主体和核心
自然地理 必修Ⅰ
宇宙中的地球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3
4
1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
宏观层面:据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自然环境
圈、生物圈四大圈层组成。
微观层面: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气候、地貌、土壤、
水文、生物等)。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该主题共有七条标准: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 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的受热过程
环流的形成动
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
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常见天气系统(局地尺度)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
锋面和锋
课例: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说出典型气候主要特征 通过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图,说出典型气候的大体分布位置, 依据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规律,说明气候成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第2课时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学习目标] 1.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类型及其作用过程。
2.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主要特征。
3.分析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明确三大类岩石与岩浆的相互关系。
自主学习、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1. 总体表现:使地表物质从高处向低处迁移。
重力决定着物质迁移的方向。
【判断】1. 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没有本质区别。
(X )2. 风蚀蘑菇和沙丘都是风力作用形成的。
(V )3. 沙丘、沙陇、冲积扇、三角洲都是沉积作用形成的。
(V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 三大类岩石⑴ 岩浆岩: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结而成。
(2) 沉积岩:碎屑物质经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用而成。
(3) 变质岩:已生成的岩石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
2. 物质循环过程亘动探究探究点一外力作用0探究导引(1) 转化的岩石:如岩石的名称。
(2)循环环节a. 冷却凝结b.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c. 变质作用d. 重熔再生3.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1)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差异加大。
(2) 外力作用:夷平地表,使地表差异减小。
【判断】1. 花岗岩是由于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
(x )2. 岩浆岩和其他两类岩石可以直接转化。
(X ) (V在台湾东北部海岸的野柳地质公园,已有约 4 000年历史的“女王头”,其“脖子”越来越细,可能在10年后自然崩塌。
如果发生地震,则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
有关方面已决定不再用人为方法对其进行加固,何时崩塌完全由大自然决定。
(1) “女王头”是怎样形成的?“女王头”的“脖子”又为什么会越来越细?⑵判断我国风力、流水、冰川、海浪四种外力作用的主要发生区域。
(3) 尝试用关系图描述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之间的关系。
答案(1)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是“女王头”形成也是其脖子越来越细的主要原因。
2015水平水平考试单元复习与训练之二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水平考试单元复习与练习之二 1.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矿物是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
(在地质条件下形成单质或化合物)●常见的造岩矿物包括石英、长石、云母和方解石等,其中 是自然界最多的矿物。
1.2岩石三大成因类型:1.岩浆岩因岩浆活动形成。
(上升冷却凝固——分喷出活动与侵入活动)1)喷出岩如 岩、流纹岩 ②侵入岩如花岗岩(由石英、长石、云母组成) 2.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3.变质岩:由变质作用(高温高压形成)。
●石灰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岩;花岗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岩,砂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岩, 1.质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1)A. B. C. D. (2)在A 、B 、C 三类岩石中能找到化石的是 。
(3)图中数字的含义,① ② ③④ 。
3.2.2 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放射能),它表现为 、岩浆活动、 作用、地震等。
总趋势是地表趋向高低起伏。
2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主要表现形式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使地表趋向和缓。
●地表形态是在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在一定时期、一定地点可能以某一种作用为主。
总体讲地质作用以 作用为主导、 2.3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和巨大构造地貌 1①大陆与大陆碰撞挤压带:褶皱山脉和巨大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②大陆与大洋碰撞挤压(俯冲)带:海沟、山脉或岛弧(马里亚纳海沟、日本群岛、科迪勒拉山系) 东非裂谷带、红海、大西洋 2●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留下的足迹。
包括 和 两种基本类型1)褶皱是岩层碰撞和水平挤压形成的波状弯曲。
分为 和 两种基本形态。
2)断层是岩层受力超过强度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明显位移的地质构造①断裂带岩层破碎,易遭侵蚀:常形成陡崖、沟谷、地下水丰富(泉水出露)但地层不稳常会出现滑坡、崩塌;不宜修隧道、筑坝修水库等工程。
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重要知识点总结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组成岩石的矿物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2)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称。
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地壳物质的循环沉积岩2.2地球表面形态一:地质作用:按能量****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1) 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 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2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 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2.3 大气环境一、大气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矿物
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或
矿产: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气态如
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液态如
固态如,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常见的有等。
非金属矿常见的有
等,其中,以矿物和矿物最为重要。
(二)岩石
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组成。
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如;
喷出岩,如、、。
分类: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而形成。
如、、、。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
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如花岗岩→、石灰岩→、砂岩→、页岩→
二、地壳物质的循环
(一)地质循环
概念:是指和其下的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能量来源: 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产生的热能。
产生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
与之相伴的是以及的持续转化。
(二)岩石的转化
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作用和作用,岩浆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作用下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作用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成为新的岩浆。
在空格内填上岩石名称,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作用形式名称
第二节地球的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岩石圈由大板块的组成,板块处在(运动或静止)当中,
(2)板块相向运动,就会(碰撞或张裂)形成。
板块相对运动,就会(碰撞或张裂)形成。
(3)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 :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形成的原因:运动、作用。
岩层上凸的称为、岩层下凹的称为。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作用。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作用。
原因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2):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运动,、作用。
上升一侧往往形成,如我国的、、。
下降一侧往往形成,如我国的、。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
(3)现实指导意义:储油、储水;下方建隧道,原因。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流水的侵蚀地貌:、,黄土高原的地貌。
流水的堆积地貌:河口附近,河流中下游(凹、凸)岸形成平
原,山口。
风力的侵蚀地貌:、。
风力的堆积地貌:、的形成。
四、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第三节大气环境(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垂直分层依据:
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原因是。
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原因是。
适合于高空飞机飞行。
高层大气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后又上升很快。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性。
平流层吸收紫外线;对流层
吸收红外线;
反射性。
散射性,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
第三节大气环境(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原理: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的差异,引起大气运动
受热上升
形成:地面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差异→水平运动
冷却下沉
形成热力环流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线,压指向压)
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南半球向)风向和等压线
摩擦力:(近地面、方向与风向)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形成因素:因素,如低气压带和高气压带
因素,如低气压带和高气压带
低纬环流和信风带(0°~30°)
情况中纬环流和西风带(30°~60°)
高纬环流和极地东风带(60°~90°)
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以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为风带
(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移动原因:随季节而变化的南北移动
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移,冬季移。
南半球则相反
第三节大气环境(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海陆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
北半球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中心,因为北半球面积较大,而且海陆相
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状分布,因为南半球的面积占优势
(2)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季风环流形成因素:海陆分布和的季节移动
概念: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洲
部和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冬季亚洲高压流向阿留申低压:东亚——季风
亚洲亚洲高压流向赤道低压:南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季风
夏季夏威夷高压吹向印度低压:东亚——季风
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南亚—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
节移动
第三节大气环境(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1、气团:
概念: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性质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
分类:暖气团:比下垫面温度的气团。
冷气团:比下垫面温度的气团。
2、锋面系统
(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1、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2、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
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以及与之相伴的状态和状态的变
化。
在 能及 的作用下,水在 、 和 间通过吸收 或放出 ,以 、 、 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水循环又使地表 得以大规模地运动,并塑造了多种 。
过程:读图填出图中箭头表示的水循环过程
水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大规
模转化和交换 水是洁净的可再生资源,人类目前只能以增加或减少 、 及 等方式,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
二、洋流
概念:洋流又叫 ,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
影响: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巨大的洋流系统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
洋流与所流经区域之间,也通过能量交换来改变其环境特征。
分布规律:
在南北半球的热带、副热带海区形成以南北纬 ~ 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 时针方向,南半球呈 时针方向。
大洋东侧为
流,西侧为 流。
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 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 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 流,西侧为 流。
在南极大陆外围地区形成环球形的 ,就性质来讲属于。
(2)海水运动形式除洋流外,还有 、 。
洋流形成的成因有 、 、 。
a 、b 、c 、d 形成是由于 , a 、d 由于 风吹拂,b 、c 由于 风吹拂。
e 、f 折向低纬是赤道洋流的 ,性质上属于 。
在太平洋里e 、f 分别是 流和 流。
在大西洋里e 、f 分别是 流和 流。
b d 00 e
c a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