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
培智七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
一、复习
1.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把12个苹果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比较:这两句话一样吗?不同点是什么?
(强调“平均分)
二、新授课
1.出示例题。计算机课件演示例题的画面。
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每条船限乘4人,24人要租几条船?)
教师:每4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应该租几条船?
四、小结评价。
教学反思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
第 2 课时(新授)课
教学内容
平均分的认识(二)
教学
方法
讲授法 观察法 演示法 练习法
教具准备
筷子、苹果、盘子、小棒、计算机课件。
2054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个苹果每3个一份分成了3复习把二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二完成教科书第13在是平均分的图中内画
课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一)
教学时间
共 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提问:平பைடு நூலகம்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每次分完,再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二年级数学下《表内除法(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_4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学重难点:1、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2.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即理解被除数、除数和商、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1.这些小朋友在分糖果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麻烦,我们来帮帮他们能够吗?(课件出示分糖果要求),“把6块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
让学生拿出学具6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2.我们去看看光明小学二(1)班的小朋友是怎么分的?我们的分法和他们分法一样?(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分糖果图)这三种分法,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3.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吗?4.完成“做一做”第1题。
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汇报时要求学生要说清楚为什么是或不是平均分。
5.练习:说一说。
课件3个3个地出示胡萝卜图,3个一份,一共5份。
出示问题一共有()个胡萝卜,每()个一份,平均分成了()份。
师:一共有几个胡萝卜?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1个1个地数,可能3个3个地数,也可能用乘法口诀四四十六得到结果。
)是平均分吗?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成了几份?(让学生走上讲台指着屏幕说,弄清楚“平均分”“每份”“几份”的概念。
)6.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
完成后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汇报。
二、自主探索,掌握平均分方法1.谈话引出例2。
师:我们刚刚协助二(1)班的同学把6块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分得了2块。
他们还准备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能分到几个呢?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帮他们分一分?用小棒代表橘子,小组讨论,分一分。
(1)讨论分配方案。
突出分橘子时“应该每份同样多”。
(2)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
(老师巡视参与活动)(3)小组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橘子的方法。
(4)教师用课件一一演示三种分橘子的方法。
强调三种分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2.巩固“平均分”的方法。
除法的初步认识与实际应用
除法的初步认识与实际应用除法是数学中的基本运算之一,它是指将一个数(被除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的大小由另一个数(除数)决定。
在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使用除法运算的情况。
本文将从初步认识除法的基本原理开始,探讨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 初步认识除法的原理除法是实现将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的运算。
在数学中,除法的基本表达式为:被除数 ÷除数 = 商。
其中,被除数是我们需要被平均分的数,除数是决定每份大小的数,商则表示每份的大小。
2. 实际生活中的除法应用2.1 日常购物在日常购物中,我们常常需要计算商品的价格。
如果我们想知道一件商品的平均价格,除法就可以派上用场。
假设一件商品的价格是100元,我们想知道3件商品的平均价格,可以进行如下计算:100元 ÷ 3 = 33.33元。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每件商品的平均价格是33.33元。
2.2 分摊费用除法还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费用的合理分摊。
例如,一群朋友共同租用了一套房子,每个人需要分摊房租。
假设房租为5000元,共有4个人合租,那么每个人需要支付的房租为:5000元 ÷ 4 = 1250元。
通过除法,我们可以轻松计算出每个人应该支付的房租金额。
2.3 掌握比例关系除法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比例关系。
比例关系是指两个或多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例如,一家公司的收入和支出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
假设该公司的年收入为500万元,年支出为300万元,那么收入和支出的比例为:500 ÷ 300 = 1.67。
通过除法运算,我们可以得知公司的收入是支出的1.67倍。
3. 除法的注意事项在使用除法运算时,有几个注意事项需要了解:3.1 零不能作为除数除数不能为零,这是因为零除以任何数都等于零,而除以零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在进行除法运算时,我们必须确保除数不为零。
3.2 除不尽的情况有时候,除法的结果可能不能整除,这意味着最后剩余的数不足以再进行整除。
除法的初步认识 (3)
《除法的初步理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理解除法的含义;2、使学生理解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二>、水平目标1、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水平和语言表达水平;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水平和自主学习的水平;<三>、德育目标教育学生要礼貌待人。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具、学具教具:课件、纸条、磁铁学具:数字卡片、小棒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激趣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东西,通过度东西学习新本领,好吗?动手实践一:①、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也就是2堆;②、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③、学生汇报提问:谁愿意说说他是怎样分的?(学生说,教师板书,在学生说的时候注意鼓励有创新的)888817263544④、教师指着上面四种分法提问:这四种方法中有一种比较特别,你们发现了没有?⑤、请学生说,并说说为什么不一样?⑥、教师归纳指出:最后一种分法中每份的数字卡片数同样多,都是4张。
(教师板书:同样多)2、引入动手实践二:①、教师明确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4份,也就是4堆,每份要分得同样多;②、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检查、指导;③、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把8个磁铁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样多;④、学生分完,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是几个?教师指着学生分的磁铁说: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平均分。
(教师在磁铁下贴出纸条,学生齐读一次)<二>、探索新知1、学习例2(1)、创设情境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天,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来到老马家作客(课件出示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老马非常热情的招待他们,拿出6个又大又红的桃子(课件出示6个桃子),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看见了都馋得直流口水,老马心里非常清楚,要是分的不公平,这三个小鬼一定会吵翻天,所以老马想请我们206班的小朋友帮帮助,把桃子分好,不过在动手之前有两个问题考考大家:①、是要大家把6个桃子分成几份?(当学生说3份时,教师出示3只盘子)②、该怎样分?(2)、动手实践三: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数字卡片代替桃子动手分。
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的认识》说课稿
《平均分的认识》今天我要讲的是《平均分的认识》,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第60~62页的信息窗1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效果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认识初始的。
教材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以一幅情境图“有趣的聚会”童话故事引入,然后自始至终都围绕着这幅情境图进行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情景过程,通过帮助小熊猫分竹笋、认识什么是平均分;帮助小猴子分桃子,知道如何进行平均分,帮助小兔分萝卜,体会平均分的不同分法。
本课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感知什么是平均分,如何平均分,创设适合学生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帮助小动物分东西,理解“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在进行“平均分”的时候,借助学具,利用帮助小猴子分桃子,感知“平均分可以把东西1个1个地分,也可以2个2个地分,还可以3个3个地分……”一直分完为止;利用帮助小兔分萝卜,感知“平均分”还可以按照“每几个1份来分”这样既能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可以突破难点。
根据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和本班学生好动,思维活跃的特点,特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情境图理解平均分。
2、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平均分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初步认识平均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分一分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二、教学方法。
为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所使用的教法有:1、情境教学法:以生动的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动手操作法: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建模过程。
三、学习方法。
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活动面向全体,给每个学生创造动手实践机会,因此我使用如下几种学法:1、直观操作法:化抽象为形象。
除法的初步认识部分知识复习
除法的初步认识1.每份分得( 同样多)叫平均分,平均分包括两种情况,用除法算式可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第一种等分,把15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5根。
15÷3=5第二种包含,18个苹果,每9个分一份,可以分成2份。
(18里面有2个9。
)18÷9=22.除法算式的读法(数字不变,把“除号和等号”写成汉字)。
例:10÷2=5 读作:10除以2等于53.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叫做“被除数”,除号后面的叫做“除数”,等号后面的叫做“商”)。
例:10 ÷ 2 = 5………被除数÷除数=商4.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份数=每份数总数÷每份数=份数5.从右图中可以了解到的数学信息有:(1)每组有3块糖果(每份数是3)(2)有4组糖果(份数是4)(3)共有12块糖果(总数是12)从已知的数学信息中任选两个提出数学问题;(1)每组有3块糖果,4组一共有多少块糖果?列式:3×4=12(块)或4×3=12(块)(2)有12块糖果,平均分成4组,每组有几块?列式:12÷4=3(块)(3)有12块糖果,每组3块,可以分成几组?列式:12÷3=4(块)6.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1)(2)(3)7.列出下列各题的算式。
(1)30个苹果,平均放到5个盘里,每个盘里有()个苹果。
除法算式:(2)30个苹果,每6个放一盘,能放()盘。
除法算式:(3)56里面有()个7。
除法算式:(4)除法算式:(5)除法算式:。
二年级数学下《表内除法(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_66
七、教学评价设计
使孩子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并感受数学能够协助解决生活问题的作 用。使用直观手段,使学生理解、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但这节课上完后,我 觉得还是有很多遗憾的地方,低年段的教学,主要应培养鼓励学生多动手, 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老师只能起到一个贯穿整节课的一个引导 者、纪律的组织者,有些不能代替学生思考的地方,在教学平均分时,虽说 有个别说出了不一样的想法,而我还是更注重同学的多样化。在数学的教学 中没有很灵活, 仅仅注重于让学生能熟练, 没有注重让学生充分探索、 思考、 动口的时间和空间。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教学难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理解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来自设计意图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 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 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 创设情境,导 入新课,提起学 生的兴趣,引出 新知识
八、板书设计
平均分(一)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九.教学反思 1.本节课经过教师的引导,进入新课,让学生一步一步实行学习解决问
题。 2.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自己探究出问题时,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是 学生的成功,也是我的成功。 3.“平均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分?浅显地理解怎 么去分?重点和难点就是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什么是平均分。 4.在这节课中 ,我尝试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让学生在一些与生活相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知识与技能方面: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能产生很大的学习兴趣,注 意力将会集中学习,然后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的学习新知识。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掌握整平均分的概念知识,学生 有了动手操作的水平。本班的学生活跃性较强,动手水平比较积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中,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感,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
分糖果问题
分糖果问题类似于分苹果问题,也是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 常见应用。
例如,有20颗糖果,要分给4个人,每个人应该得到多少 颗糖果?通过除法运算,我们可以得出每个人应该得到5 颗糖果。
通过乘法验算来验证商的正确 性。
逐步逼近法
通过逐步调整商的值,找到合 适的商。
特殊值法
利用特殊值简化计算,如0、 1、10等。
除法运算的注意事项
注意除数不能为0。 注意余数的取值范围,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注意运算顺序,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原则。
05
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分苹果问题
分苹果问题是一个常见的除法应用场景,可以通过将苹果平均分配给一定数量的 人来理解除法的概念。
02
平均分的概念
平均分的定义
01
平均分是把一定数量的物品或数 量分成若干等份,每份数量相同 ,并且总数量是整数的行为。
02
平均分的数学表达形式是:总数÷ 份数=每份的数量。
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计算平均分的方法是将总数除以份数 ,得到每份的数量。
如果总数和份数都是整数,那么结果 也是整数。如果总数和份数中有一个 是分数,那么结果也是分数。
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
平均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例如在分配物品、计算平均成绩 、分配任务等场景中都会用到。
平均分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除法,并且在实际生 活中解决一些问题。
03
除法与平均分的关系
除法是平均分的一种特殊形式
除法是将一个数分成若干等份, 求每一份的数。
平均分是将一定数量的物品或 数量分成若干等份,每一份的 数量都相等。
新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平均分教案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1、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P7~9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二的第1~4小题。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掌握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图片若干、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1、情境导入,教学例1。
(1)、二(一)班的同学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
他们准备了很多丰富的食物。
老师要把6个糖果分给3个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可以怎样分呢?请你动手帮他们分一分。
(2)、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
(3)、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分法一:1 1 4 分法二:1 2 3 分法三:2 2 22、观察、对比分的结果,初步认识平均分。
(1)、请学生观察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的同学把每一份分得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1)、同学们取的名称都很好,在数学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就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像刚才的分法三我们可以说把6个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2个是一份。
(2)、同学们再说说上面的分法中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同学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吗?(4)、学生交流、汇报4、及时练习,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1)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的第1小题。
学生独立判断,交流时说说为什么是平均分或为什么不是平均分?(2)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的第2小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并采用多种形式用自己的话说说图的意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
人教2022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导学案:表内除法(一)平均分【导学案】
教材简析:本单元教材划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含义。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和用所学的除法运算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1.理解平均分及除法的含义,能进行平均分,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能运用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除法之间的关系,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课时分配:1.除法的初步认识(1)平均分(1)1课时(2)平均分(2)1课时(3)平均分(3)1课时(4)除法(1)1课时(5)除法(2)1课时(6)练习课1课时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1课时(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2)1课时(3)解决问题1课时(4)练习课1课时(5)整理和复习1课时(5)单元重点知识归纳与易错总结1课时教法与学法:本单元进行除法教学时,多组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建立除法的概念;设计丰富、有趣的活动和练习,提高学生表内除法运算的能力;通过动作、画图、语言表述等多种方式,达到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除法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平均分(1)课题平均分(1)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学习除法的第一课,平均分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然而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初次接触,所以这节课以分糖果、分橘子为实例让学生感受什么是平均分,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学习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通过对比,了解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的结果同样多。
四 森林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 (教案)二年上册数学教案-青岛版
四森林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案)二年上册数学教案-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含义。
2.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森林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除法的概念及运用。
2. 平均分的含义及运用。
3. 森林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除法的概念,平均分的含义。
2. 教学难点:除法的运用,平均分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森林故事视频、除法卡片。
2. 学具:计算器、剪刀、彩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森林故事视频,让学生了解森林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讲解除法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除法解决问题。
4. 动手操作:分组进行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平均分。
5. 小组讨论:讨论森林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森林的意识。
6.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除法和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森林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2. 板书内容:- 除法的概念- 平均分的含义- 森林保护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除法和平均分知识。
2. 结合生活实际,运用除法解决问题。
3. 写一篇关于森林保护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内容是否合适,教学过程是否顺畅。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意见,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对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满意度。
3.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本节课通过森林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对除法和平均分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除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保护森林的意识。
课后反思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三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平均分的概念。
2、给学生一定自由选择的权力,使学生有“与众不同”、“发明创造”的机会,也使学生敢于尝试在工作中,合理地提高工作效率。
3、鼓励学生直觉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重点:体会平均分的概念。
难点:鼓励学生直觉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具准备:投影课程类型:新授教学过程:一、温故导新、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鲜花吗?平时妈妈喜欢买花吗?小红的妈妈买了几支花,需要大家帮忙分一分。
(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激发学生兴趣)二、讨论分析,合作探究(一)1、师:小红和妈妈逛街时,买了八支鲜花和两个漂亮的花瓶,想把这八支花插在两个花瓶里,可以怎样插?请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8个三角形,试着分一分。
(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中体会“平均分”)2、师:谁来说一说,你把8分成几份,一份是几?一份是几?还有谁和他分的不一样?给大家说说。
3、师:好!同学们开动脑筋,思考出四种分法,我们把这四种分法说一说。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四种方法,哪一种比较特殊,为什么?(从任意分引出平均分,由一般现象引出特殊现象)板书:每份同样多4、师:那你会用这种方法来分物品吗?我们就来试一试。
请同学们拿出6个三角,分成3份,每份是几?5、和同桌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再指名回答师:刚才同学们这种分物品的方法,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同学们学的非常认真,现在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做一些练习,看看同学们是否真正理解了。
三、巩固练习,反馈强化练习:判断下面的几种分物品的方法,是不是平均分。
课件展示:蝴蝶图、小猫图星星图:移动哪颗五角星就变成平均分了?中国结:哪种是平均分?为什么?四、交流比较,总结概括(对平均分的含义进行巩固,只要学生能正确判断,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即可)四、交流比较,总结概括这节课,同学们学习得非常认真,相信你们学会了更多的知识和本领。
谁说一说,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五、布置作业帮数相关练习。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2年级下册第1课时 平均分(1)【教案】
2表内除法(一)本单元教科书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个小节。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
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含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和用所学的除法运算解决问题。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教科书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对比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含义,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实现“多元表征”的统一,理解除法的意义。
同时在具体情境中让平均分的结果从实物操作到图形表征,从而建立与乘法之间的联系,用乘法口诀求商。
最后通过对除法意义的深入理解,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品的实践经验。
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科书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丰富、有趣的活动和练习,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的机会。
单元主题图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1.运用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相互转化,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除法概念。
可以从动作表征和表象表征开始,让学生借助学具分一分、摆一摆,或者在图中连一连、圈一圈,积累丰富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进而组织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再写出相应的算式,最后让学生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4、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二)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除法的含义。
难点:掌握第一种分法。
教具和学具教具:6支铅笔,8个正方体,6个桃,3个盘子。
学具: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
教学过程设计(一)通过实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义教师拿出6支铅笔,分给2个同学,可能有哪几种分法?其中一人1支,另一人5支;其中一人2支,另一人4支;其中一人3支,另一人也3支。
在这些分法中,前两种每人分的不是同样多,最后一种分的每人同样多,我们叫它为“平均分”。
怎样进行平均分呢?教师拿出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边。
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并请学生注意分的过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给1支。
最后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
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给1支,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
”教师问:“每人分得同样多吗?”这就叫做“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2支。
”(二)教学例1要求每个同学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桌上。
然后把8个正方体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
学生摆完后,教师指定1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学生:先拿出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再拿出4个剩下的正方体,每份放1个)“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教师指出:这就是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
(三)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教学例2,出示:“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拿出6个桃和3个盘子)“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得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向学生演示平均分的过程。
小学数学_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一教学目标:1.结合情境图理解平均分。
2.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3.在初步认识平均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
教学难点:经历感知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讲故事,课件辅助)师: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猴妈妈和她的四个孩子,有一天猴妈妈发现了一大片桃树林,于是,她就给孩子们摘回了8个又大又红的桃子,回到家后,她让猴宝宝们自己分桃子。
猴老大拿了3个,猴老二拿了3个,猴老三1个,猴老四1个,结果老三和老四都哭了。
【设计意图:设计一个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件,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同学们你们说他们两个为什么哭呢?生:因为这样分太不公平了。
师:那你们有没有办法能公平的分一分呢?1.感悟平均分(生借助手中的学具用圈一圈的方法尝试公平的分一分)师:谁能告诉我,每只小猴能分得几个桃子?生:每人分两个。
师:你是怎样分得?生1:我是1个1个分的。
生2:我是2个2个分的。
师:不管怎样分,最后的结果都是每只小猴分了2个桃子,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平均分。
(师板书课题,生跟读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帮小猴子分桃子,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感悟平均分。
】2.理解平均分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给出的情景图,借助学具,尝试平均分。
师:森林了来了好多小动物,想请你们把他们的食物公平的分一分,你最喜欢谁,就给谁分好吗?(师指名借助学具分一分,在分得过程中,着重让学生描述自己是怎样分的)【设计意图: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平均分的基础上,又设计了这几个环节,让学生深刻理解平均分的方法也是多样的,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
】三、课堂练习1.基本练习(课件展示)2.开放练习(有12瓶矿泉水,要平均分一分,怎样分呢?)【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从最基础的平均分问题到最后的开放题,难度渐渐加深,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为《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围绕“平均分”的概念展开,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合作与交流意识。
教学难点1. 理解除法的概念: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除法,理解除法的意义是教学难点之一。
2. 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学生需要掌握如何将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配给若干人,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除法计算卡片、实物模型(如水果、玩具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故事或生活实例引入除法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除法的意义,通过实例演示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3. 互动练习: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如分配水果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板书设计1.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2. 关键概念:除法的定义、平均分的计算步骤。
3. 示例:具体的计算示例,展示平均分的过程。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完成练习册中关于除法和平均分的习题。
2. 实践作业:在家中尝试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分配食物等,并记录过程。
课后反思本节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特别是学生对除法和平均分概念的理解程度。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同时,注意观察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在上述教案中,教学难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这部分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对于初次接触除法的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除法的概念和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的详细补充和说明理解除法的概念1. 引入生活实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引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将具体事物平均分。
2.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3.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学重难点:
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教法学法:
三疑三探
教具准备:
课件、演示教具(12个盘子、18个乒乓球)。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18个乒乓球、6个小碗、12枝铅笔。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创设情境,体会平均分
师:过年的时候,你们去做客了吗?(去了)
如果我们班的同学去你家做客,你准备用什么招待
他们呢?(苹果、瓜子……)下面,我们就去看看
小明为同学们准备了什么。
出示图1(桌上放了10瓶水,每2瓶放在一
起)
师:看!准备的是什么?这些矿泉水是怎么分
的呢?为什么要这样分?
生:我们可以说分成了5份,每份是2瓶。
出示图2。
(桌上有9个面包,每2个放在一
起,有1个面包在外面)
师:再看,这是什么?这个面包应放在哪?为什么?
师:看看,还有什么?仔细看看,想说什么呢?(学
生说)
小明真是个热情好客的好孩子,我们也要像小明那样热情待客。
师: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食品,请看例1 自探提示一:
1、你们认为老师分得怎么样?你们说说应该怎么办?
2、这样的分法你们能取个好听的名字吗?叫什么分呢?
二、解疑合探:(10分钟)
1、不怎么样。
引导学生说出:应该每份分得同样多。
2、平分、公平分、平等分……
在数学上,我们把它称为“平均分”(板书课题)。
师:出示例2:分橘子(用乒乓球代替)。
(学生拿出学具)
1.数一数。
师:有多少个小盘?
2.说一说。
师:老师会让你们干什么?(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
自探提示二: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可以怎样分?
解疑合探:
小组展示不同分法:
(1)1个1个地分;(2)2个2个地分;
(3)3个3个地分。
(得出结论,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有多种分法。
)
三、质疑再探:(1分钟)
现在,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是仍有疑问,提出来一起解决。
四、拓展运用:(8分钟)
1.师:大家表现得这么好,我很想送一些奖品给大家。
这样吧!送给每组同学一捆铅笔。
学生提出疑问:我们怎样得奖品呢?要求学生想出解决的办法。
(先数数有12枝铅笔,再平均
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得几枝?)小组合作完成。
2.完成“做一做”
3.开放练习。
师:你们都有奖品,老师也希望有奖品,你们每个组数出3个汤圆给我吧!你们还剩几个?(12个)老师的问题是:这12个汤圆你准备请多少人来吃才能够平均分呢?看看有多少种答案?
分组上台展示不同答案。
(两个人吃,平均每人吃6个;3个人吃,平均每人吃4个;4个人吃,平均每人吃3个;6个人吃,平均每人吃2个。
)4.生活中的平均分。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会用平均分这种方法,想想:在你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了这种分法呢?
5课堂总结(1分钟)
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最喜欢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除法的初步认识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有多种分法。
教学反思:
教师的教:优点:
不足:
学生的学:优点:
不足:
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