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殡葬伦理思想
浅谈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
浅谈中国古代丧葬习俗【摘要】丧葬习俗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一朵璀璨耀目的奇葩。
它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和特点,蕴含了丰富的古代社会信息量。
因此,认识、研究古代丧葬习俗对于我们今天全面了解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丧葬习俗;特点;社会功能丧葬作为社会习俗的一部分,是社会文化的基因之一。
丧葬仪礼,是人生最后一项“通过礼仪”,也是最后一项“脱离仪式”。
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
丧葬习俗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一朵璀璨耀目的奇葩,它所蕴藏的古代社会信息量是其他任何礼仪风俗都无法与之媲美的,成为我们今天全面了解古代社会一面不可或缺的镜子。
一、中国古代丧葬习俗的起源及其发展概况在遥远的荒古时代,早期原始人没有安葬死者的习惯。
《孟子·滕文公》记载:“盖世上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即原始社会初期的人们并不掩埋同类的尸体,而是弃之于原野山谷。
但这样尸体会遭受野兽昆虫的蚕食。
大约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人们已经对死者进行有意的埋葬了。
这一方面是出于对自己集团的成员的关怀,眷恋死去的亲人,更重要的是同灵魂观念和原始宗教的产生有关。
灵魂不死,就成为鬼魂,人们想象鬼魂在阴间即另一个世界,也象活人一样生活而且能自由来往各地,具有活人不具备的神秘力量。
尤其是氏族首领和家长的鬼魂,在冥冥之中仍然掌握着威权,可以降福,也可以作祸。
基于对鬼魂的敬畏和对阴间生活的幻想,人们自然而然形成了对死人的崇拜,也就有必要对尸体进行一定的处置,加以保护,以讨好死者的鬼魂,由此产生了各种葬法和葬礼。
把死者埋入地下,如果墓地没有标志,年代久远,就会难以确认,因而需要堆土成坟,便于后人前往凭吊、祭奠。
土丘坟就渐渐随着墓祭的流行而得到普及。
中国传统的葬式是土葬,实施土葬,要把死者安放在棺木,然后把棺木埋入土穴,在埋棺之处地面上堆土成丘,叫做坟,也叫做冢。
春秋战国之际,诸侯纷争,以各国国君为首的统治者们在生前穷奢极欲, 幻想死后到了另一个世界, 不仅可以照旧享受原先享受的一切, 而且仍能向世人显示自己的赫赫权威, 于是纷纷建立高大的坟丘,作为自己统治权的象征。
尊重生命殡葬改革的伦理观念
尊重生命殡葬改革的伦理观念自古以来,人们对待生命都抱持着一种崇敬和尊重之心。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殡葬改革逐渐成为了伦理观念的重要话题。
殡葬改革旨在尊重生命的来临、存在和离去,为逝者提供一个体面而合适的告别方式,同时也倡导人们对生命的尊敬和对死亡的理性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尊重生命殡葬改革的伦理观念对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一、尊重生命理念的提升尊重生命殡葬改革的伦理观念推动了社会对于生命的尊重和重视。
传统观念中,人们对于死亡往往持有抗拒和恐惧的态度,甚至避而不谈。
而殡葬改革的提倡者通过倡导尊重和充分利用生命的意义,让人们逐渐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和短暂性。
这种观念的提升不仅在殡葬行业中得到了体现,也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人们开始更加重视生命的每一个阶段,尊重他人的选择,提倡尊严的离世方式,以及关注生命的延续和永恒。
二、改善殡葬产业与服务质量尊重生命殡葬改革的伦理观念对殡葬产业和服务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传统观念下,殡葬仅仅被视为一项形式化的仪式,但随着尊重生命的理念普遍传播,人们开始更加关注殡葬服务的质量和规范。
殡葬机构和从业人员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提高了专业能力,为客户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同时,殡葬产业也经历着转型和创新,尊重生命伦理观念的推动让葬礼和丧葬仪式变得更加个性化和有意义,满足了人们对于尊重生命的需求。
三、探讨死亡及其意义尊重生命殡葬改革的伦理观念鼓励人们对死亡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探讨。
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往往对于死亡持有避而不谈的态度,认为死亡是一件令人恐惧和不可避免的事情。
然而,尊重生命的理念倡导人们正视死亡,通过深入探讨死亡及其意义来提醒生活中对于生命更加珍视。
这种探讨不仅体现在个人的思考中,也体现在社会的讨论中。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关于死亡和生命的问题,以及如何在短暂的人生中活出有意义的一面。
四、倡导绿色殡葬尊重生命殡葬改革的伦理观念倡导绿色殡葬,推动环境保护和生命的延续。
中国传统丧祭礼仪的伦理意蕴
履 的、 可实行 的实践性活动 ; 礼仪是对社会伦理 的表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7 - 0 1
作者简介 : 孙春晨( 1 9 6 3 一) , 男, 江苏扬 中人 ,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 究所研 究员, 研 究方 向为伦 理学。
・
6 5・
晋 阳学刊 2 0 1 3 年 第 5期
一
系统且完整 的程序和形式 。” [ 1 】 传统儒家文化 中的 “ 礼” , 在西方学者那里 , “ 常被译为典礼、 道德观念 、
仪式 、 有关优雅举止的规则 、 礼节等。” 闭 - , 6 虽然西方 学者对 “ 礼” 的理解是宽泛的, 既将之视 为道德观念 和行为规则 , 又将之看作为一系列 的仪式和礼节 , 但
、
作 为过 渡仪 式 的丧祭 礼 仪
在 中国西周 时期 , “ 礼” 和“ 仪” 是两个不 同的概 念, “ ‘ 礼’ 是抽象的 , 是 由一系列 的制度 、 规定及社会 共识构成的,既作为人际交往时应遵守的伦理道德 标准 , 又作为社会的一种观念和意识 , 约束着人们的
言谈举止 。而 ‘ 仪’ 则是 ‘ 礼’ 的具体 、 有形 的表现形
・ 伦理人类学研 究・
达, 其 中的“ 伦” 谓人群相待相倚之生活关系 , “ 理” 是
事实如何的必然规律 , 伦理便是人 际关系事实如何
的规律及其应该如何的规范。 晒 方人类学的仪式和
结和开始都处理好 , 为人之道才是完备 的 , 所以, 君 子应严肃地对待人生的开始、慎重地对待人生的终 结。 “ 夫厚其生而薄其死 , 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 , 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 。” ( 《 苟子・ 礼论》 ) 看重人 的活着而看轻人 的死亡 , 这是邪恶之人的做人原则 。 “ 礼有三本 : 天地者 , 生之本也 ; 先祖者 , 类之本也 ; 君
对殡葬的认识和理解心得
对殡葬的认识和理解心得
殡葬是人类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它不仅是对逝者的最后一次送别,更是对逝者生命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思考。
在我看来,殡葬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文化,它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
殡葬是对逝者的最后一次送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死亡是一种转化,逝者的灵魂会去到另一个世界,而身体则会留在人间。
因此,殡葬仪式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逝者的灵魂得到安息,同时也是为了让生者能够更好地面对逝者的离去。
在这个过程中,亲友们会为逝者送上最后的祝福和告别,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殡葬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忽略了生命的珍贵和脆弱,殡葬仪式则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对生命进行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思考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以及生命的终极归宿。
这种思考不仅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殡葬是一种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殡葬仪式是非常重要的,它代表着对祖先的尊重和对家族的传承。
在现代社会中,殡葬仪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化。
无论是传统的殡葬仪式还是现代的殡葬方式,它们都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
传承和精神追求。
对殡葬的认识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殡葬也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它是我们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殡葬仪式,珍惜生命,传承文化,追求精神。
敬重生命尊重逝者殡葬改革的伦理观
敬重生命尊重逝者殡葬改革的伦理观敬重生命,尊重逝者——殡葬改革的伦理观近年来,社会进步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引发了殡葬领域的深刻变革。
从传统殡葬形式到现代殡葬改革,我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涉及经济、科技的进步,更关乎着我们对生命的敬重与对逝者的尊重。
本文将从伦理角度探讨殡葬改革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尊重生命生命的尊严是伦理的核心,同样也是殡葬改革的基石。
传统的殡葬观念往往受限于习俗与传统,缺乏对生命的尊重与对逝者的关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命的认知逐渐深化,我们应当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厌生崇死”的陈旧观念。
尊重生命,就意味着我们要在殡葬改革中贯彻健康、生命尊严的理念,通过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殡葬选择,使逝者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怀。
二、关注亡者需求尊重逝者的基本前提是关注亡者的需求和意愿。
过去,在殡葬领域中,往往是家属或者社会习俗决定逝者的后事。
殡葬改革倡导从亡者的角度出发,更加关注逝者的需求,让逝者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这意味着在殡葬改革中,我们应该提供灵活多样的殡葬形式,包括传统葬礼、火葬、水葬、树葬等,使逝者的意愿能够得到充分尊重和满足。
三、推动殡葬透明与规范殡葬是一项特殊而庄重的活动,只有通过透明与规范管理,才能确保逝者及家属的合法权益。
在殡葬改革中,我们应当注重建立健全的殡葬法律法规,并加强对殡葬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服务水平和专业素养。
同时,推动殡葬业的信息公开,让家属能够清楚了解殡葬服务的费用、内容和注意事项,确保逝者家属能够依法享受到公正、合理的服务。
四、倡导绿色环保殡葬在当今环保意识日益加强的社会环境下,殡葬改革也应积极倡导绿色环保殡葬的理念。
传统殡葬方式常常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而现代化的殡葬改革则探索出更加环保的殡葬方式。
比如,推广更加普及的火化方式,减少土地资源的占用;提倡树葬,将人们的骨灰安葬在树木周围,既能保护环境,又能将逝者与自然进行有机的结合。
五、促进公众教育殡葬改革需要公众的支持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公众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殡葬伦理思想
中国传统殡葬伦理思想中国传统殡葬伦理思想中国传统殡葬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中国传统殡葬伦理?简单地说,主要是指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与殡葬有关的伦理道德。
具体地说,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殡葬道德观念、殡葬道德原则和死亡观的总和。
在时间上,大体是从先秦至清未的历史时期。
中国殡葬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历史是延续的,殡葬伦理是传承的,对中国传统殡葬伦理思想进行回顾,将有助于我们确立现代殡葬伦理思想。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德问题是哲学思考的重点,儒家学派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其伦理思想占有十分突出重要的地位,儒家殡葬伦理思想在中国传统殡葬伦理中也占据首要地位。
第一节儒家的殡葬伦理思想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注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这一概括基本反映了儒学以仁义道德“助人君明教化”的基本特征。
儒学的伦理特征从儒家创始人孔子就表现出来。
孔子不多谈“天道”,而重视“人道”。
他继承西周以来重人事、德治的“人道”传统,总结春秋以来伦理思想发展的成果,建立了仁与礼相结合包括孝悌、智、勇、信、义等道德范畴体系,并引导出“为政以德”的德政论。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具有哲学意义的中庸思想,也是从伦理道德意义上提出的。
他说:“中庸之为德,甚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
)因此严格说,孔子是一个伦理学家;我国伦理思想以儒家论理为主干。
中华殡葬文化
中华殡葬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死亡、葬礼和祭祀的一系列习俗、仪式和信仰。
这方面的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生活中。
以下是关于中华殡葬文化的一些主要特点:
1. 尊重祖先: 中华殡葬文化强调对祖先的尊重和崇敬。
祖先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对祖先的祭祀和纪念是中国传统家庭中的一项重要活动。
2. 五行理论: 中华殡葬文化中,五行理论(金、木、水、火、土)在葬礼和墓地选择上有很大的影响。
一些人相信通过选择适当的葬地和墓地布局,可以保证逝者在来世中得到安宁和吉祥。
3. 孝道: 孝道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殡葬仪式中。
子女有责任为父母办理逝世事宜,并通过各种仪式表达对父母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4. 传统葬礼仪式: 传统的中国葬礼仪式包括哀悼、祭祀、安葬等环节。
葬礼过程中常有祭祀品、祭祀文以及其他仪式用品。
具体的仪式和形式可能因地域、宗教信仰和家庭传统而有所不同。
5. 风水观念: 风水在中华殡葬文化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们相信选择合适的墓地和墓地布局可以影响逝者的灵气和来世的命运。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社会变迁和现代化的发展,一些地区的殡葬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一些家庭可能选择现代化的葬礼方式,而另一些人则仍然坚持传统的仪式。
中华殡葬文化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主题,具体的实践可能因地域和个人信仰而异。
中国的殡葬文化
中国的殡葬文化:传承与变迁自古以来,中国殡葬文化便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既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对生者的慰藉。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殡葬习俗千变万化,各具特色。
一、传统殡葬观念1. 入土为安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死者为大,入土为安。
人们认为,死后葬于土地,是灵魂得以安息的最好方式。
因此,土葬在我国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
家属会在墓地周围种植树木,以寄托哀思,祈求死者安息。
2. 风水选址风水学在我国殡葬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人们认为,风水宝地能够保佑后代繁荣昌盛。
因此,在选址时,家属会请风水先生指点,力求为死者选一个风水绝佳的墓地。
3. 丧葬礼仪我国传统殡葬文化中,丧葬礼仪繁多。
从报丧、守灵、出殡到下葬,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
家属需遵循这些礼仪,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和尊重。
二、殡葬文化的变迁1. 火葬的普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紧张。
为了节约土地,我国政府提倡火葬。
如今,火葬已成为我国主要的殡葬方式。
火葬后的骨灰可存放于骨灰堂、骨灰墙或撒入大海、山川,实现了殡葬方式的多样化。
2. 生态葬的兴起近年来,生态葬逐渐兴起,成为一种绿色、环保的殡葬方式。
生态葬包括树葬、花葬、草坪葬等,将死者骨灰埋入土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这种殡葬方式既节约土地,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 殡葬礼仪的简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殡葬礼仪逐渐简化。
许多繁琐的仪式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简洁、庄重的告别仪式。
这种变化体现了人们对殡葬文化的理性看待,更加注重生前的孝道和关爱。
中国殡葬文化在传承与变迁中不断发展。
从传统土葬到现代火葬,从繁琐礼仪到简约仪式,殡葬文化始终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生命、死亡和自然的敬畏之心。
在新时代,我们应继续弘扬殡葬文化的优良传统,倡导绿色、文明的殡葬方式,让殡葬文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谐与发展。
中国的殡葬文化:传承与变迁四、地域差异与民族特色1. 地域性殡葬习俗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殡葬习俗各有千秋。
例如,在南方地区,水葬较为常见,而在北方地区,土葬则更为普遍。
中国丧葬制度内涵
中国丧葬制度内涵
中国的丧葬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涉及到人们对死亡、葬礼和后世的思考和仪式。
它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价值观念:
1.尊重与敬畏:中国丧葬制度强调对死者的尊重与敬畏。
人
们相信生死轮回,认为死者应该得到合适的安葬,以便他
们在来世能够安享幸福。
2.社会和谐:丧葬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孝道"和
社会和谐的观念。
尽孝敬父母、安葬亲人被视为一种社会
责任,体现了家族间的血缘纽带和社会团结力量。
3.仪式与礼仪:中国丧葬制度注重仪式与礼仪,包括遵循传
统的葬礼程序、衣葬礼仪的规范、哀悼期间的行为规范等。
这些仪式和礼仪有助于维护家族的尊严、安抚亡者的灵魂,并加强社会的道德纽带。
4.社会责任与规范:丧葬制度强调社会责任和规范。
人们应
该按照一定的规范和程序进行葬礼,尊重社会的规定,避
免过度浪费和炫富行为,以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
5.祭祀与纪念:丧葬制度中的祭祀活动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
的组成部分。
人们相信通过祭祀祖先,能够继承先人的智
慧和福祉,并保持与祖先的联系。
祭祀活动也起到纪念和
追忆亲人的作用。
总的来说,中国丧葬制度内涵丰富,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与怀
念、家庭和社会团结的价值观念,并通过仪式、礼仪与传统习俗来表达和实践这些价值观。
它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和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议殡葬(5篇模版)
浅议殡葬(5篇模版)第一篇:浅议殡葬浅论我国殡葬管理事业的发展及其改革【摘要】“清明时节雨纷纷”,殡葬业的高收费现象,像冰冷的雨滴打在人们的心头。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广大人民群众对殡葬环境和殡葬服务管理工作的要求日益提高,殡葬服务机构因违规违纪和服务事故被媒体曝光的越来越多,殡葬改革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因此,作为民生工程的一部分,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殡葬管理,研究殡葬管理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索改革的道路,是民政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殡葬管理发展改革死,是生命的归宿。
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死了之后怎样安葬便成了一个问题。
殡葬,也就成了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息息相关,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对社会发展与进步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殡葬服务机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基本上实现了由事业单位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方向转变。
殡葬服务机构不断深化改革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逐步提高,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殡葬服务业初步形成。
近年来殡葬单位的研究生、大学生的比例逐年增加,殡葬工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殡葬行业已形成有59万多名职工的新兴特殊服务行业。
所以,依法制定殡葬事业发展规划,加强殡葬管理,对加大我国殡葬改革力度,有效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倡导移风易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的殡葬管理及其发展殡葬亦称“丧葬”,其含义是指人们对死者遗体的处理方法和对死者的哀悼形式。
殡葬管理的主体是指殡葬管理活动的组织、领导和管理活动的实施者。
我国殡葬管理的主体按照《国务院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是:“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民政部门负责管理斌在工作。
”①而殡葬管理的客体是指殡葬管理的对象,及丧事活动的当事人,管理的内容则为对丧主举丧形式和对遗体处理方式的管理。
儒家丧葬文化
儒家丧葬文化儒家丧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
儒家丧葬文化强调尊重祖先和敬重生命,讲究礼仪和道德准则,对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丧葬文化强调对祖先的尊重和纪念。
在儒家文化中,祖先被视为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精神和智慧代代相传,对后代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儒家强调子孙对祖先的敬仰和追思,通过祭祀、扫墓等仪式来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之情。
在儒家的丧葬仪式中,人们会以庄重的态度进行祭祀,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儒家丧葬文化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和生命尊严。
儒家思想认为,人是具有尊严和价值的存在,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和关爱。
因此,在丧葬仪式中,儒家倡导尊重死者的意愿和尊严,不追求奢华和炫耀,而是注重内心的净化和感悟。
儒家认为,通过节制欲望、追求道德和精神的提升,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儒家丧葬文化强调礼仪和道德准则。
儒家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
在丧葬仪式中,儒家强调庄重、肃穆、恭敬的礼仪,要求各方遵循规定的仪式程序,以表达对死者的敬意和对生命的尊重。
同时,儒家还强调家族和社会的和谐,要求各个家族成员和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尊重、支持和帮助。
儒家丧葬文化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修炼。
儒家思想认为,个人的修养和道德的提升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在丧葬仪式中,儒家强调悼念者的自律和自省,要求悼念者通过哀思和沉思,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得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儒家认为,通过个人的修养和道德的提升,才能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儒家丧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对祖先的尊重和纪念,注重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强调礼仪和道德准则,以及个人修养和道德修炼。
这些价值观念和准则对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丧葬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助于维护社会的道德伦理,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是一个深厚而复杂的体系,受到儒家、道家、佛家等多元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丰富的仪式、信仰和礼仪。
以下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主要特点:
1.尊重祖先: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对祖先的尊敬和纪念。
丧葬仪
式是表达对逝者尊敬和怀念的方式,认为通过良好的丧葬能够保佑祖先在来世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2.阴阳思想:古代中国人深信生死有命,阴阳轮回。
因此,丧葬
仪式中常包含与阴阳有关的仪式,如祭祀、超度等,以确保逝者在来生得到善终。
3.宗族礼仪:丧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看作是宗族的一项重要礼
仪。
宗族成员通常会共同参与丧葬仪式,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对家族的凝聚力。
4.居丧礼仪:家庭在丧期内有一定的居丧礼仪,包括停止娱乐活
动、避免结婚嫁娶等。
居丧礼仪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活的敬畏。
5.坟墓建筑:古代中国的坟墓建筑讲究地理风水,选择坟地和坟
形都有一定的讲究。
墓地通常选择在山水宜人的地方,而坟墓的形状也有大小之分,富贵人家的坟墓通常更为宏伟。
6.吊祭仪式:在丧期结束后,家庭会进行吊祭仪式,以表达对逝
者的追思。
这个仪式通常包括祭拜神灵、奠酒、祭拜祖先等环节。
7.丧服制度:家庭成员在丧期内会穿戴特殊的丧服,表示对逝者
的哀悼。
丧服的颜色和款式有严格的规定,也因社会地位和亲缘关系而有所不同。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反映了对生死的认知、家族观念和宗教信仰的深刻理解,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浅谈民间丧葬文化
浅谈民间丧葬文化民间丧葬文化是指在民间传统习俗中存在的与丧葬相关的各种风俗和礼仪。
这些民间丧葬文化是在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仅反映了人们对死亡和生命的理解,也代表了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体现。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民间丧葬文化占据了重要地位,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首先,民间丧葬文化反映了人们对死亡的态度和观念。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
对于死亡,人们常常怀有敬畏之情,并以此为契机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在民间丧葬文化中,人们通常会举行一系列的祭祀仪式和告别仪式,以向逝者表达敬意和祈福之情。
比如,在中国的传统丧葬礼仪中,人们会举行祭祀、扫墓、祭祖等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其次,民间丧葬文化代表了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体现。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将家庭和亲情放在第一位,并强调尊重和关注他人的生活。
因此,在处理丧事时,人们通常会考虑到亲友的感受和利益,努力维护亲情和友情的和谐。
比如,人们通常会选择合适的葬礼仪式和儿女亲友共同守夜等方式,以使逝者得到应有的敬意和内心的慰藉。
此外,民间丧葬文化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禁忌和规范,以避免对逝者的不尊重和不遵守。
此外,民间丧葬文化也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理解和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在民间丧葬文化中,人们往往注重家族和社会的连续性,强调后代的传承和社会的和谐。
因此,在处理丧事时,人们通常会考虑到后人的福祉和社会的稳定。
比如,人们通常会选择墓地位置和墓地规模等,以保证后人对逝者的敬意和尊重,并维护家族和社会的连续性。
此外,民间丧葬文化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传统仪式和习俗,以增强家族凝聚力和社会稳定性。
总之,民间丧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人们对死亡的态度和观念,也代表了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体现,同时还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理解和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化,民间丧葬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
尊重生命与社会和谐殡葬改革的伦理观念
尊重生命与社会和谐殡葬改革的伦理观念尊重生命与社会和谐是伦理学的基本观念,同时也是殡葬改革中应当遵循的核心原则。
殡葬改革是指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提升社会和谐,对传统的殡葬制度进行的改革和发展。
在推进殡葬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坚守尊重生命和谐社会的伦理观念,才能真正实现殡葬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殡葬改革的前提是尊重生命。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员,每个人都有生命的权利和尊严。
殡葬改革旨在提供更好的殡葬服务,让每个生命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怀。
无论是过世的亲人,还是陌生的他人,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公平、公正待遇,不分贵贱,不分地域。
殡葬改革要打破封建迷信,摒弃任何对生命的不尊重和歧视,让生命得以安息和永恒。
更进一步,殡葬改革需要关注社会和谐。
殡葬是一个社会性的活动,直接影响着社会秩序和社会心理。
在殡葬改革中,要以和谐为出发点,树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共融,避免因殡葬事宜而引发的纠纷和冲突。
同时,要重视公众的意愿和要求,倾听他们的声音,尊重他们的感受。
只有通过广泛的调研和民主的决策,殡葬改革才能真正体现社会和谐的价值观。
在具体实施殡葬改革时,有几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第一,提倡绿色殡葬。
传统的葬礼方式往往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因此,倡导绿色殡葬是尊重生命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绿色殡葬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包括合理使用殡葬用品、改善火化技术、推广生态葬等。
通过绿色殡葬的推广,不仅可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还能提高社会对殡葬改革的认同和支持。
第二,推行公益殡葬。
公益殡葬是社会公共利益的表现,目的是为了解决贫困人群和特殊人群的殡葬问题,确保他们的尊严和权益。
在公益殡葬中,应注重公平和可行性,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管理。
同时,要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为弱势群体提供互助和关怀,实现殡葬服务的公平和有序。
第三,加强殡葬文明教育。
殡葬文明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它不仅关乎生命尊严,还直接影响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
通过加强殡葬文明教育,可以提高公众对殡葬改革的认知和理解,倡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殡葬观念,避免不良的社会习俗和陋习。
殡葬国学伦理学
殡葬国学伦理学殡葬国学伦理学是指国学伦理学在殡葬领域的应用与研究。
国学伦理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殡葬作为人类社会中不可避免的一环,也需要依循伦理原则来进行规范和引导。
伦理学是关于人类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的学科,它研究人类应当如何行为,以及为什么应当如此行为。
而国学伦理学则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探索中国人民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以及如何将这些观念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在殡葬领域,殡葬国学伦理学强调尊重和敬重生者,尊重和敬重死者的尊严和权利。
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人是有灵魂的,死者的灵魂需要得到安宁和抚慰。
因此,在进行殡葬活动时,应尽量避免一切可能对死者灵魂造成伤害的行为。
同时,应尊重死者生前的意愿和习惯,尽量满足其家属的合理要求。
殡葬国学伦理学还强调了家族和社会的责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观念非常重要,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在殡葬活动中,家族成员有义务共同参与,共同分担责任。
此外,社会也有责任为殡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保障殡葬活动的正常进行。
殡葬国学伦理学还强调了对于逝者的敬意和怀念。
在进行殡葬活动时,应以敬意和感恩的心态对待逝者,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哀思。
同时,也可以通过举办纪念活动等方式,将逝者的精神传承下去,使其永久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
殡葬国学伦理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强调了尊重、敬重和怀念逝者的重要性,强调了家族和社会的责任。
它提供了对殡葬活动进行规范和引导的思想和原则,使殡葬活动更加符合人性和伦理原则。
同时,殡葬国学伦理学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发扬光大。
通过在殡葬领域的应用与研究,殡葬国学伦理学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殡葬方式和理念,为社会和家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殡葬改革传承民族优秀传统
殡葬改革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殡葬改革是指对传统殡葬方式和礼仪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
殡葬改革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涉及到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观念的传承。
通过对殡葬改革的思考和探讨,我们可以找到传承民族优秀传统的途径和方法。
一、传统殡葬方式的问题传统的殡葬方式存在一些问题,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首先,传统殡葬费用高昂,给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传统的陪葬品和祭品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而且还存在排场之嫌,违背了讲究实际、节俭的时代要求。
其次,传统殡葬方式多以大操大办为主,不仅浪费资源,也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同时,传统殡仪地点多设在城市中心,不仅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也给城市的交通和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二、殡葬改革的必要性殡葬改革的必要性不仅在于解决传统殡葬方式的问题,更在于传承民族优秀传统。
作为中国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也包括传统的殡葬文化。
殡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对死者的尊重和追思之情。
通过殡葬改革,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优秀传统。
三、殡葬改革的方向1.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对殡葬改革的理解和支持。
可以举办讲座、展览以及开展媒体宣传,让公众了解到殡葬改革的意义和目的,以及如何参与和支持殡葬改革。
2. 推行绿色殡葬。
在传统的陪葬品和祭品上,提倡使用环保材料和可降解的物品,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在选择殡葬地点时,鼓励家庭选择火葬和骨灰安放,减少土地资源的占用。
3. 倡导节俭殡葬。
传统殡葬有许多繁琐的规定和礼仪,导致费用高昂,给家庭造成很大的经济压力。
可以倡导节俭殡葬,减少不必要的开支,降低费用负担。
4. 发展殡葬服务产业。
通过发展殡葬服务产业,提供专业的殡葬服务和产品,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和便捷的服务。
可以推动殡葬服务机构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益。
四、传承民族优秀传统的意义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传统殡葬观与现今殡葬服务业的发展
服务质量。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4
未来殡葬服务业的趋势与 展望
行业发展的趋势
1 2 3
殡葬服务业持续增长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人们对殡 葬服务的需求将持续增加,殡葬服务业将迎来 更大的发展空间。
多元化服务模式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殡葬服务业将提供 更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模式,满足不同人群 的需求。
行业整合与规范化
特点
传统殡葬观强调尊重和珍视死者,以及重视孝道和家庭联系。它强调死者应该得到尊重和敬仰,并且应该在家 庭和社会中得到合适的纪念和传承。此外,传统殡葬观也强调丧葬仪式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 和敬仰的表达方式。
传统殡葬观的历史背景
起源
传统殡葬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宗教和儒家思想。在古代,人们相信死后的灵魂仍然存在,并且会影响 现世的生活。因此,他们相信对死者的尊重和敬仰可以带来好运和幸福。
费者更好地面对和解决情感问题。
一站式服务和套餐选择
03
提供一站式服务和多种套餐选择,让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
求和预算灵活选择。
绿色殡葬与生态殡葬的推广与应用
绿色殡葬理念深入人心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殡葬和生态殡葬的理念将更加深入 人心,人们更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
生态葬法和环保材料的使用
殡葬服务业将更多地采用生态葬法、使用环保材料等手段,减少 对环境的影响。
受传统文化影响,以家庭为单位,以孝道和祖先崇拜为核心,重视丧葬仪式 和流程,服务内容单一,缺乏个性化选择。
现代殡葬服务模式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顾客为中心,提供多样化的服务选择,包括遗体处理 、墓地服务、骨灰安置、纪念碑制作等,满足不同家庭的个性化需求。
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文化价值观
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文化价值观殡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礼仪文化又是殡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历来重视礼仪行为,而丧葬礼仪是礼仪中最为独特,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种,因为丧葬礼仪是关于死亡的仪式,是人们既感到恐惧,而又不得不面对的人生重大仪式,其中既夹杂着恐惧和敬畏心理,更有着对新生的渴求和追求生命的永恒和不朽。
世界各民族都在其历史文化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特色的丧葬仪式,而其中中国传统的丧葬仪式是最为繁缛、最为隆重和最有特色的。
在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许多传统的中国文化在内外的冲击之下,逐步地丧失了她的影响力,中国丧葬文化中的礼仪文化也是如此。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她的根,虽然在表面上我们阻断了某种行为和习惯,但在民族的心理上我们不可能轻易地了断,“寻根”心理在世界各地的民族中仍随处可见。
出于寻根探源,也出于对现代殡葬礼仪的反思,本人对传统的丧葬礼仪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我在本文中从传统丧葬礼仪研究的视角对丧葬礼仪文化进行分析。
囿于文章的篇幅,我不可能从文化中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而只能对文化中的主要方面——文化价值观进行分析。
“文化分析是将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要分析一个整体的文化,涉及的主要问题是确定其主流价值观和标准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价值观是文化中的核心成分”。
因而,我对丧葬礼仪的文化分析,主要是揭示出丧葬礼仪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
对丧葬礼仪的文化分析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观察这些文化是如何在社会行为中得到体现的,研究价值观和观念如何塑造物质文化,同时又为物质文化所决定的。
”通过对以上方面的研究和思考,我认为,蕴含在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主要文化价值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孝的观念孝在中国文化中,在儒学中具有原发性、综合性,是其核心、根本与特色。
我们从孝的基本含义“事亲”这一方面来看,为人子怎样事亲才算是孝呢?古代言孝的儒家经典《孝经》里面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守望生命的尊严殡葬改革的伦理责任
守望生命的尊严殡葬改革的伦理责任守望生命的尊严—殡葬改革的伦理责任引言:殡葬改革涉及到每个人生命的终极阶段,既关乎着个体的生命尊严,又涉及着整个社会的伦理责任。
本文旨在探讨殡葬改革对于尊重生命尊严所承担的伦理责任,从不同角度分析其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议。
第一节:尊重逝者的遗愿一、充分尊重逝者的意愿在进行殡葬改革时,应充分尊重逝者生前的意愿。
这包括逝者对葬礼形式、葬身之地等方面的要求。
殡葬改革机构应设立相关程序,确保逝者遗愿的准确传达和严格执行。
二、加强家属的知情权和决策权家属对于逝者的身后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因此,殡葬改革应加强家属的知情权和决策权,让他们在遵守法规的前提下,能够根据逝者意愿和家庭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选择。
第二节:提供多样化的殡葬服务一、推广绿色环保的葬礼方式通过推广绿色环保的葬礼方式,如生态墓地和水葬等,可以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同时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提供个性化的纪念品和遗物殡葬改革还应提供个性化的纪念品和遗物,以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
这既能够让逝者得到尊重,又能够给家人带来安慰和回忆。
第三节:倡导文明的殡葬礼仪一、加强殡葬礼仪的宣传和教育殡葬礼仪是对逝者的敬意和尊重的表达,应当以文明、庄重的方式进行。
宣传和教育工作对于倡导文明殡葬礼仪至关重要,通过广泛开展相关活动,提高社会对礼仪的认知和重视。
二、设立殡仪服务质量评估机制设立殡仪服务质量评估机制可以以评估结果作为殡葬机构的经营标准,同时也对于提升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第四节:建设符合人文关怀的公共殡葬设施一、推动公共殡葬设施的地域均衡发展在进行殡葬改革时,应着重推动公共殡葬设施的地域均衡发展。
这可以使每个地区都拥有便捷的殡葬设施,并减轻部分地区的过度承载压力。
二、改善殡葬设施的舒适度和便利性殡葬设施应该注重舒适度和便利性的提升,为家属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使他们在情感上得到安慰和支持。
结论:殡葬改革旨在守望生命的尊严,承担着巨大的伦理责任。
我对丧葬礼仪的认识
我对丧葬礼仪的认识丧礼人生最后一项礼仪,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中国人对于丧葬的重视也是具有渊源的。
自西周至今,丧葬礼制文化传承了3000余年。
它是一个家族文化的缩影,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沉淀。
在古人眼里,人生有三大重要的礼仪,即成人礼、婚礼、葬礼。
在历史的长河里,古人对葬礼的重视程度非常高。
古人办丧事,要在厅堂内设灵桌,上面放置灵牌,还有香炉、蜡烛之类,有时要请和尚或道士念经,超度亡魂。
今人大体相同,只是普通百姓只请风水先生(俗称阴阳)代替和尚、道士念经。
古人死后,要给沐浴。
这在《礼记·丧大记)里有记载。
这个风俗持续到后世。
《晋书·王祥传》记载王祥将死,戒其子曰:“气绝但洗手足,不须沐浴。
”可见一般人死后是要沐浴的。
今人只冼手足,一般省去了沐浴。
死后有“殓”的仪式。
有小殓、大殓。
小敛是给尸体裹上衣衾,我们家乡叫“落草”,即给逝者穿好衣服,放置到铺好草的地面上凉尸。
大敛则是把尸体装进棺材。
敛时死人口里须含饭,所以《战国策·赵策》讲到“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
今人在逝者刚断气时献上“倒头饭”,这是代替含饭。
入殓后,停棺待葬,叫做“殡”。
《论语·乡党》:“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孔子的意思是说:“就在我家里停柩吧!”《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
庚辰,将殡于曲沃。
”这是说把晋文公的灵柩送到曲沃停丧,还不是葬埋。
后世所谓出殡是把灵枢送到埋葬的地方去,我们家乡叫“发丧”。
贵族出葬时还有许多排场,送葬的规矩是白衣执绋。
绋是拉柩车的绳子。
执绋的原意是亲友们帮助拉车,实际上只有形式。
我们家乡出殡,在送殡人的行列的两旁拉两根白带子,让孝子牵着,叫“拉纤”,那就是体现执绋的遗制。
挽歌据说最初是挽柩的人唱的。
古乐府相和曲中的《薤露》、《蒿里》都是挽歌,陶渊明有《挽歌诗》三首,后世的人们不唱挽歌,而以挽联代替挽歌。
以上是古人与今人的做法的对比,我们看出今人基本上继承了古人的丧葬形式,这就是丧葬文化传承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传统殡葬伦理思想角度、不同的心态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
所谓传统社会,是指从先秦到清末这一段历史时期。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曾说:百年前的中国社会,如一般所公认是沿着秦汉以来,两千年未曾大变过的。
我常说它是入于盘旋不进状态,已不可能有本质上之变,因此论“百年以前”差不多就等于论“两千年以来”。
中国传统社会基本上是一个古朴的农业社会,是自足型的分散的经济。
75%以上的人民都居住在农村,乡村居民的主要职业是务农,自耕自食,自给自足,代代相传。
在这片土地上,农民只有靠土地为生,土地不能移动,除非农民有特殊的才能,否则只能生活在祖辈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而且其子子孙孙也要继续生活在这个地方。
中国人民两千年来主要的谋生方法是农业。
其特点有四点:1、是经营农业完全是一种体力劳动,男子比女子更适宜这种生产方式,因而成为家庭经济生活的主要支撑者,在家庭组织的形式上就成为父权的家庭,并在社会上形成重男轻女思想;2、是在农业社会中,最基本的财富是土地,利用土地的能力愈大,致富的机会就愈大,因此,在中国流行多子主义,并提倡累世同居的大家族;3、是农业的生产技术全凭经验,老人的经验多,自然成为家庭和宗教的权威者,因此对老人孝;4、是农业是靠天生活的静态职业,在农民的心理上自然容易生成安土重迁、尊敬祠堂、崇拜祖先等观念。
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是血缘家族存在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
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独特的社会结构――家族宗法制。
中国原始社会中以婚姻和血缘关系组合而成的家族制度,在周代发展为家族宗法制。
殷代在血缘关系上形成了种族奴隶制国家,周代“封诸侯,建同性”把家族宗法组织作为奴隶制国家的组织形式。
封建制取代了奴隶制,家族宗法制的社会组织并没有改变,原来适应奴隶制的家族宗法制度又继续适应着封建制。
关于中国的家族制度。
梁启超在其早年《新大陆游记》中即指出:“吾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也。
”日本稻叶君山也说:“保护中国民族的唯一障壁,是其家族制度,这制度支持力之坚固,恐怕万里长城也比不上。
”所以冯友兰有“家族制度过去是中国的社会制度”之说。
为什么说家族制度是中国的社会制度呢?张东荪在《理性与民主》一书中讲到:“我尝说,中国的社会组织是一个大家庭而套着多层的无数的小家庭。
可以说是一个‘家庭的层系’(A H ierarchical System of Families),所谓君就是一个国之父,臣就是国君之子。
在这样层系组织之社会中,没有‘个人’观念。
所有的人,不是父,即是子。
不是君,就是臣。
不是夫,就是妇。
不是兄,就是弟。
中国的五伦就是中国的社会组织;离了五伦别无组织,把个人编入这样层系组织中,使其居于一定之地位,而深以那个地位所应尽的责任。
”在家族制度是根本的社会制度,“家国同构”这样的一个社会中,家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就是整个的宇宙。
一旦脱离家,就成为游子,所以传统中国人常常是“父母在,不远游”的,只知道有家而不知道有社会。
卢作孚《中国的建设问题与人的训练中》曾经这样描述传统中国中个人和家庭的关系:“家庭生活是中国第一看重的社会生活;亲戚邻里朋友等关系是中国人第二重的社会生活。
这两重社会生活,集中了中国人的要求,范围了中国人的活动,规定了其社会得到的条件和政治上的法律制度。
……人每责备中国人只知有家庭,不知有社会;实则中国人除了家庭,没有社会。
就农业方,一个农业经营是一个家庭。
就商业言,外面是商店里面就是家庭。
就工业言,一个家庭里安了几部织机,便是工厂。
就教育言,旧时教散馆是在自己家庭里,教专馆是在人家家庭里。
就政治言,一个衙门往往就是一个家庭;一个官吏来了,就是一个家长来了。
……人从降生到老死的时候,脱离不了家庭生活,尤其脱离不了家庭的相互依赖。
你可以没有职业,然而不可以没有家庭。
你的衣食住都供给于家庭当中。
你病了,家庭便是医院,家人便是看护。
你是家庭培养大的,你老了,只有家庭养你,你死了,只有家庭替你办丧事。
”在农业社会,家族是重要的社会单位,具有经济、教育、娱乐、宗教和殡葬等多种功能,家族的声誉高于一切。
为了巩固这种家族制度,增加这一制度的权威性、神圣性,从周代开始就制定了一套与这种宗法等级制相应的殡葬制度。
《礼记·大传》说:“人道亲亲,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牧民。
”儒家殡葬伦理思想就是适应这种家族制度而建立的伦理生活规则。
(二)维护家族制度的“孝”家庭对传统中国而言,意义重大。
那么到底靠什么力量使得中国人的家变得如此重要而坚固呢?冯友兰曾说:“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建立在家族制度上的,而孝则是使家族扣紧在一起的德性”。
“孝”使得中国传统社会的家族如磐石般稳固。
1、孝的含义“世上至大莫如‘孝’字”。
这“孝”字是否由仓颉(又作苍颉)首创,上前还没有文献能够断定。
按说“孝”字应出现于汉字形成的初始时期。
我国现存的最早的汉字文献资料殷商甲骨卜辞中就有“孝”字,意思是要“奉先思孝”。
《说文解字》解释篆体的“孝”云:“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孝”字不仅与“老”字相关,也与“考”字有关联。
孝、老、考三字相通。
朱芳圃注《甲骨学文字编》称:“古老、考、孝本通。
”甲骨文中这三字相通,金文中也是。
“孝”,就是子女敬爱奉养父母的道德。
《尚书·尧典》:“克谐以孝。
”《尔雅·释训》:“善父母为孝。
”《礼记·祭统》:“孝者,畜也。
”说法虽然不同,但其精神不二。
从“孝”字字义综合分析,“孝”的含义基本上就:亲老,子女养之;亲病,子女侍之;亲死,子女葬之。
2、“孝”: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人一生下来,便有与他关系密切的人,比如父母、兄弟等,这构成了家庭关系;等到其成长,也要始终在与人的相互关系中生活,离不开社会,比如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等等,所以说人生就是在各种关系之中,人是社会化的人,人和他人的种种关系构成了社会关系。
在现代社会,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有着明显的区别,本质不同。
前者是血缘关系,而后者则是基于事业、兴趣等基础上的关系,与血缘无关。
独生女对父母的敬爱,本为一种自然心理的流露,是人之常情也是使家族团结和睦与温暖融洽的保证。
基于这种心理或人情之上而产生的“孝”,有着其天然的血缘了。
这是“孝”所以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及价值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但在传统中国的首先实践中,“孝”并未局限在家族的范围之内,而是延伸到社会,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家国同构”的结果就是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家庭关系的延伸。
君主关系可以参照父子关系,师生关系也可以参照父子关系,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朋友关系可以参照兄弟关系。
以孔子而论,他提倡的“孝”,就是从家庭推延至社会,从个人推延至君王。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学而》)“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
”(《子罕》)孔子认为“事公卿”与“事父兄”在基本原则、方法和精神上是完全一致的,凡事父能孝的人,必定事君能忠,即“孝慈,则忠。
”(《为政》)有子说的更为明确:“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学而》)“孝”的社会政治功能表达得十分清楚。
“孝”自产生之日起就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最先看到了这一点,他所创立的“仁”学即以“孝”为其根本。
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可见,在孔子看来,没有“孝弟”,仁就无从谈起,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而没有仁,礼便成为空壳,乐也毫无意义,“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孝”在西周时期得到人们的认同。
西周时期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最基本的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这点是对家族关系整个的概括,体现了既亲亲、又尊尊的原则,是用以调整家族内部人伦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
根据《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周公在平定三监和武赓叛乱后,封康叔于殷地。
为了加强对殷族“顽民”的统治,周公在给康叔的诰文中,就要求康叔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一套道德原则为工具,并把它们提到行为大法的高度。
认为如果“不孝不友”,就是罪大恶极。
在这四条最基本的规范里,“孝”占据主要地位,要求子对父的奉养、尊敬和服从。
西周时期对“孝”的规定,大致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1)奉养、孝敬父母。
《尚书·酒诰》载:“武王曰:妹土嗣而股肱,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
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意思是说,从今以后,你们要尽力劳作,专一于农事,要为你们的父兄奔走效力。
在农事完毕后,可以赶着牛车,做些买卖,以孝敬奉养你们的父母。
不然的话,就是不孝。
(2)祭祀先祖。
《诗·周颂·雍》说:“相维辟公,天子穆穆,于荐广牡,相予肆祀。
假哉考,绥予孝子。
”这是武王祭祀文王时的赋。
武王自称“孝子”,祭祀先父文王就是他一片孝心的表达。
这种“孝”也称为“追孝”。
需要注意的是。
“孝”的这两个含义,第一种具有普遍性,对于庶民也同样适用。
而第二种含义,则专门用于周天子、诸侯和宗子。
这是因为他们是宗系统中的嫡长,只有他们才有继承君位和宗子位的天然资格和权利,因而也只有他们才能祭祖。
正是由于“孝”含有这两种道德要求,所以就获得了维护等级秩序的特殊作用。
子能奉养和敬服其父,确认父的权威,同时,父爱其子以及兄友弟恭,就能够维护整个宗族的和谐和稳定。
如果整个社会都能遵守“孝”的道德规范,则社会的和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西周时期关于“孝”的思想,一直为后世所承袭,在儒家那里,得到了不断的升华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成为殡葬伦理的核心。
3、早在原始社会母权制繁荣时期,随着氏族公社的形成和发展,“图腾崇拜”这一最早的宗教信仰便出现了。
氏族成员把“图腾”当作神化了的祖先加以崇拜。
父权制确立后,一方面逐渐萌生了父家长的灵魂可以庇护本族成员的观念,另一方面由于私有财产的产生和子女及其他家庭成员直接继承先人遗产的事实,促使氏族的祖先崇拜变成了家庭的祖先崇拜,并形成各种崇拜仪式,借以表达人们对父家长的感恩和哀思,孝的观念其时产生。
而父家长生前也充分利用祖宗崇拜来提高自己在家族中的威望,提倡孝道以加强对整个家族的奴役和控制。
戴家祥先生谈到“家长制公社的祖先崇拜”时指出:“从族外婚过渡到对偶家庭发展到一夫一妻制,子女逐渐认识到谁是谁的父母。
父母的身份被认清之后,才否定了自然物产生人的可笑想法,走入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
《礼记·大传》说‘人道亲亲,亲亲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牧民’这种新的宗教信仰,是说明新的财富,变成男子的私有,并且要有他的孩子来继承,继承关系不从母亲血统而从父系血统,‘图腾’崇拜也就向祖先崇拜过渡了。
”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属于齐家文化的墓葬中,发现一座一次埋入的男女合葬墓,男子居中仰卧,二女左右侧身屈肢并面向男子,活现出女子生前侍奉男子和忍受屈辱的状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