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

合集下载

什么是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

什么是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

“公赐之食,食舍肉。” ——前“食”为名词, 食物。后“食”为动词,吃。这句意思是,吃东西时 把肉放在一边。此选自《郑伯》,公即郑伯郑庄公, 之代指颍考叔。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食”为动 词,使动用法,给……吃,活用。现代表示这个意思的 词已经写做“饲养”的“饲”了。
“食”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因此属于词兼 类。 现代汉语也具有这两种词类:“废寝忘食”; “多食蔬菜少食肉”。
使动用法是“使动词”具有“使宾语 怎么样”的意思,它表示一种客观结果, 实际上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改变了宾语 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或使宾语 发出某种动作行为,总之,使宾语变得跟 以前不一样。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 尽心上》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
则王怒。
《孟子· 梁惠王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 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具有“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状”的意思。
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战国策· 齐策》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战国策· 齐策》 3、……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 居,乐其俗。 《老子》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区别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在结构上相同,并 无特殊的语法标志。同一个词既可用于意动, 也可用于使动,二者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含 义上。
而意动用法是“意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 的意思,它表示一种主观看法,强调主语所代表的人 的一种主观认识。这种主观看法、主观认识同宾语所 代表的人或事物的客观状况也许相符,也许不相符; 但不论相符与否,都没有改变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的性质状态。这是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因此, 在确定一个词究竟是用作使动还是意动时,一定要认 真分析、体会上下文的意思,不可含糊。

词类活用整理

词类活用整理

词类活用整理名词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天雨墙坏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智子疑邻》2、妇抚儿乳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口技》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口技》4、会宾客大宴会:名词用作动词,恰逢,正遇上。

宴:名词用作为动词,举行宴会。

《口技》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闻名。

《陋室铭》6、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

《送东阳马生序》7、狼不敢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狼》8、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用作为动词,攻击。

《狼》9、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狼》10、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动词,(从柴草中)打洞。

《狼》12、每至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三峡》13、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奔:名词用做动词,飞奔的马《三峡》14、皆披发文身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观潮》15、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出师表》1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

17、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

《醉翁亭记》1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泉:名词用作动词,汲泉水。

茗:名词用作动词,煮茶。

罍:名词用作动词,端酒杯。

红装: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

蹇:名词用作动词,骑驴。

《满井游记》19、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陈涉世家》20、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竹板打。

《陈涉世家》21、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下:名词用作动词,攻下,攻克。

《陈涉世家》22、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为君王。

《陈涉世家》23、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用鱼网。

《陈涉世家》24、功宜为王功:名词用作动词,论功劳。

《陈涉世家》25、皆刑其长吏刑:名词用作动词,惩罚。

《陈涉世家》26、策勋十二转策:名词用作为动词,记下。

《木兰诗》27、愿为市鞍马市:名词用作为动词,买。

《木兰诗》28、处处志之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卖油翁》1.但微颔之“颔”转化为动词“点头”。

《三峡》2.每至晴初霜旦“霜”转化为动词“下霜”。

《黔之驴》3.驴不胜怒,蹄之“蹄”转化为动词“用蹄子踢”。

《口技》4.妇抚儿乳“乳”转化为动词“喂乳”。

5.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转化为动词“说出”。

6.其夫呓语“呓语”转化为动词“说梦话”。

7.会宾客大宴“宴”由名词“宴席”转化为动词“宴请”。

《满井游记》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泉”“茗”“罍”“歌”“红装”“蹇”等分别转化为动词“汲泉”“喝茶”“端酒杯”“唱歌”“穿着艳装”“骑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9.人恒过“过”转化为动词“犯过失”。

《曹刿论战》10.神弗福也“福”转化为动词“保佑”。

11.公将鼓之“鼓”转化为动词“击鼓”。

《狼》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转化为动词“打洞”。

《公输》1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也“寇”转化为动词“入侵”。

《捕蛇者说》14.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腊”转化为动词“风干”,这里译为“把……晾干”。

15.又安敢毒耶“毒”转化为动词“怨恨”。

《约客》16.黄梅时节家家雨“雨”转化为动词“下雨”。

《送东阳马生序》17.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缊袍敝衣”是“穿缊袍敝衣”的意思。

18.腰白玉之环“腰”转化为动词“腰佩”。

(二)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很少作状语。

古代汉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也可以作状语。

由于名词的这种作用和副词相似,所以有的人称之为名词用如副词。

普通名词作状语,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有的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有的表示比喻。

1.表示方位或处所。

例如:《山海经·夸父逐日》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表示方位)《荀子·劝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表示方位)《汉书·张骞传》大月氏复西.走。

(表示方位)《范雎说秦王》范雎至秦,王庭.迎。

(表示处所)《战国策·齐策》群臣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超全)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超全)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即这个词本是名词,在语境义中作动词使用。

例如(1)一狼洞其中(《狼》):(2)不能名其一处(《口技》):2、形容词用作动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词形发生改变充当动词使用。

例如(1)香远益清(《爱莲说》):(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3、形容词用作名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当名词使用。

例如(1)此皆良实(《出师表》:(2)《陈涉世家》:4、名词作状语: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地点、所用的工具。

例如(1)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2)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5、使动用法:谓语动词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例如(1)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2)忿恚尉,令辱之(《陈涉世家》)(3)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两章》6、意动用法谓语动词含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例如(1)邑人奇之(《伤仲永》)(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例句1、狼不敢前(前:上前名词用作动词)《狼》2、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狼一样名词作状语)《狼》3、一狼洞其中(洞:打洞名词用作动词)4、渔人甚异之。

(异:对此感到诧异意动用法)《桃花源记》5、妇抚儿乳(乳:喂奶名词用做动词)《口技》6、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名词用做动词)《口技》7、邑人奇之(奇:以之为奇意动用法)《伤仲永》8、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其父为宾客意动用法)《伤仲永》9、父利其然也(利:认为这种情况有利可图意动用法)《伤仲永》10、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名词作状语)《愚公移山》11、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奔:飞奔的马名词用做动词)《三峡》1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那样名词作状语)《小石潭记》潭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名词作状语)《小石潭记》心乐之(乐以之为乐意动用法)《小石潭记》凄神寒骨(凄:使--- ---凄凉,寒:使--- ---寒冷使动用法)《小石潭记》13、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名词作状语)《小石潭记》14、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缟素:穿孝服名词用作动词)《唐雎不辱使命》15、死国可乎?(死:为国事而死为动用法)《陈涉世家》16、陈胜王(王:为王名词用作动词)《陈涉世家》17、置人所罾鱼腹中(罾:用网捕名词用作动词)《陈涉世家》18、忿恚尉(忿恚:使尉恼怒使动用法)《陈涉世家》19、将军身被坚执锐(坚:铁甲,锐:武器形容词用作名词)《陈涉世家》20、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轩邈: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作动词)《与朱元思书》2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名词作状语)《醉翁亭记》。

词类活用6大类型及例子

词类活用6大类型及例子

词类活用6大类型及例子词类活用是指词汇在句子中根据语法功能的不同而发生的变化。

根据不同的语法功能,词汇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和介词六大类。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六类词的活用类型,并且给出相应的例子。

一、名词(Noun)的活用类型:1. 单数形式(Singular form):表示一个人、物或概念,如:book (书)、dog(狗)、love(爱)。

2. 复数形式(Plural form):表示多个人、物或概念,如:books (书籍)、dogs(狗)、loves(爱)。

3. 所有格形式(Possessive form):表示所有权关系,如:book's (书的)、dogs'(狗的)、love's(爱的)。

二、动词(Verb)的活用类型:1. 一般现在时(Simple Present Tense):表示经常性的或普遍性的动作或状态,如:I play(我玩)、He eats(他吃)、They dance (他们跳舞)。

2. 一般过去时(Simple Past Tense):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或状态,如:I played(我玩过)、He ate(他吃过)、They danced(他们跳过)。

3. 现在进行时(Present Continuous Tense):表示现在正在进行的动作,如:I am playing(我正在玩)、He is eating(他正在吃)、They are dancing(他们正在跳舞)。

4. 过去进行时(Past Continuous Tense):表示过去某一时刻正在进行的动作,如:I was playing(我当时正在玩)、He was eating (他当时正在吃)、They were dancing(他们当时正在跳舞)。

5. 一般将来时(Simple Future Tense):表示将来要发生的动作或状态,如:I will play(我将要玩)、He will eat(他将要吃)、They will dance(他们将要跳舞)。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东亦客也(方位名词"东"用作动词:在东边居住。

名词"客"用作动词:客居。

)合流屈曲而南(方位名词"南"用作动词:向南流去。

)得其尤绝皆家焉(名词"家"用作动词:安家。

)今予家是溪(名词"家"用作动词:安家。

)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命名,名词作动词用。

)字笨百态,而无所避之(包罗,名词作动词用。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攻占,方位名词作动词用。

东,向东进军,名词作动词用。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向南飞。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仍而下(上,向上飞;下,落下。

)一人缓板而歌(击板。

)峦壑竞秀,最可觞客(劝饮。

)游人往来,纷错如织(交错。

)雷辊电霍,无得而状(描写其状。

)壮士听而下泪矣(流下。

)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做官。

)宰严限追比,甸余,杖至百(挨棍棒。

)上大嘉悦,沼赐抚臣名马衣缎(下诏。

)裘马扬扬(裘,穿着皮衣;马,骑着马。

)儿涕而去(流泪。

)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旅居他乡。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风,风吹;雨,雨打。

)1、辇来于秦(乘坐辇车)2、朝歌夜弦(奏乐)3、鼎铛玉石(把鼎当做;把玉当做)4、金块珠砾(把金当做;把珠当做)5、楚人一炬(放一把火)6、族秦者秦也(灭族,杀死一族的人)汝又不果来果:实现业其家业:继承……的事业东亦客也客:做客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乳二世(乳,乳养)客逾庖而宴(宴,用饭)执此以朝(朝,上朝)吾家读书久不效(效,取得效果)垣墙周庭:垣墙,砌墙,雨泽下注:雨,下雨,名字活用作动词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出现虹)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出现龙)/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唱歌,弹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化为焦土)/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当作铛、石、块、砾)(2)名词用作状语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向北,向西)/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绸带一样)/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像蜂房,像水涡)/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鼎……、把玉……、把金……、把珠……莫如巧归(方位名词"两"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归"的方向:向西。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词类活用的灵活性指的是某些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词类属性。
例如,“衣锦还乡”中的“衣”,原为名词,在此句中用作动词,表示“穿锦”,这是因为该句语境中需要一个动词来描述行为 动作。
注意词类活用的规范性
词类活用的规范性指的是在语言使用 中,某些词类活用是不规范的,需要 避免使用。
VS
例如,“铁证如山”中的“铁证”, 原为名词,在此句中用作形容词来修 饰“如山”,这种用法就不符合语法 规范,应改为“铁证如山的事实”。
名词活用为动词
将名词用作动词,能够赋予事物新的动作含义,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生动。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将名词“春风”转化为动词,形容春风的生机勃勃)。
丰富语言情感色彩
褒义词贬用
将原本表示褒奖或赞扬的词语用于描述贬义或批评的事物,能够更加强烈地表达不满或讽刺 的情感。例如,“他是个天才的骗子”(将褒义词“天才”用于描述贬义事物“骗子”,强 调其欺骗手段高明)。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目录
• 词类活用的定义和类型 • 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 词类活用的修辞效果 • 词类活用的注意事项 • 词类活用的例句分析
01 词类活用的定义和类型
定义
词类活用是指词语在特定语境中临时 改变其原有的词性、功能和意义,以 满足表达需求的一种语言现象。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 象,也是现代汉语中某些词语的特殊 用法。
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抽象名词具象化
通过将抽象名词转化为具象事物或形象, 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形象。例如,“梦 想是人生的翅膀”(将抽象名词“梦想” 具象化为“翅膀”,形容梦想对人生的支 撑作用)。
VS
具象名词抽象化
将具象名词转化为抽象概念或比喻,能够 使语言更加深刻和富有哲理。例如,“爱 情是心灵的港湾”(将具象名词“爱情” 抽象化为“心灵的港湾”,形容爱情对心 灵的慰藉作用)。

什么是词类活用

什么是词类活用

什么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

常见的词类活用类型:
1、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形容词作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

或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

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数词作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4、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不一定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5、名词作状语: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活用作状语。

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一、使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动词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之”是“使之活”。

形容词使动用法:“春风又绿江南岸。

”就是“春风又使江南岸绿”。

名词使动用法:“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生死”相当于“使死生”,即“使死者复生”;“肉骨”相当于“使骨肉”,即“使白骨生肉”,也是使死者复生的意思。

二、意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

”“异之”是“认为它奇怪”的意思。

名词意动用法:“孟尝君客我。

”“客我”是“以我为客”。

三、名词用如动词如;“驴不胜怒,蹄之。

”“蹄之”是“(用蹄子)踢之”的意思。

又如:“草木畴生,禽兽群焉。

”“群”是“群居的意思”。

再如“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西”是“往西去了”的意思。

四、名词用作状语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很少见。

但在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也可以用作状语。

这是古汉语常见的现象。

如表示方位或处所:“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北”表示方位。

“蜀太宋以下郊迎。

”“郊”即“郊外”,表示处所。

“郊迎”,就是“在郊外迎接”。

表示工具或依据:“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可译为“用箕畚运到⋯⋯”。

又如:“失期,法当斩。

”“法当斩”是“依法应杀头”的意思。

表示对人的态度:“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客待之”是“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的意思。

表示比喻:“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其一犬坐于前”,是“其中一条狼像狗那样坐在前面”的意思。

1 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做什么”的意思。

如《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句子中的“惊”,并不是说主语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使宾语姜氏受了惊吓。

实际上,使动用法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结构的内容,用“动+宾”表示“使+宾+动”的意思。

现代汉语一般不用使动用法,而是用递系结构来表示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本来属于形容词或名词。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所谓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作另一类词使用,如名词作动词用、动词作名词用等。

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又同时具有新的含义。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特殊现象,因此必须了解并学会推断。

否则,会影响对一些句子的理解。

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关知识,一起来了解下。

词类活用,是高考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一般来讲,高中生应该掌握下面几种词类活用:【知识梳理】◎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其活用的语境主要有:①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

(驻军)《烛之武退秦师》②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口技》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云青青兮欲雨。

(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④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衣冠而见之。

(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冯谖客孟尝君》⑤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

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攻下;向东进军)(《前赤壁赋》)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中山狼传》例: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

(使……下)《李济雪夜入蔡州》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做宾客)《伤仲永》例: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把……当做仇人)《大铁锥传》4.名词活用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直接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的很少见。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 • A、则修文德以来之 B、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 C、外连衡而斗诸侯 D、以弱天下之民 • 4、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用作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 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 顺流而东也 D、使不上漏
意动用法
• 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 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 客观上不一定如此。或者说谓语动词具有“认为 (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一般可译为"认 为"、"以为 "等。 •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 没有意动用法。
• 3、下列加点字与“常在于险远”中的“险远’’活用相 同的一项是 ( ) •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B且庸人尚羞之 • C.而高其值 • D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 4、下列红字是形容词作名词的一项是( ) • A、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B、秦地可尽王也。 • C、猥以微贱 D、会盟而谋弱秦。
翻译成“ 像......一样”。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那样)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3、吾得兄事之。
“像……”
四、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 方式,在翻译时,一般要在活用的那 个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当然, 具体翻译须据语境而定。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二、意动用法(解说) 认为 主语认为宾语 具有某种形态 或特征 以…为 主语把宾语当 作某种事物
意动用法(例句) 当作
名词 吾从而师 之 把他当作老师 我者 认为我美

形容词 吾妻之美
认为
意动用法总结
• 意动用法 • 谓语动词含有 认为宾语怎么样 或把宾语当中什么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四、有关词类活用的几个问题
(一)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活用和兼类从理论上好理解,实际辨认起来不 容易,需要有一个量化统计的过程。一般说来, 词典上已经确定为一个义项的,就不宜当作活 用。
如:“食”兼有名词动词两种词性。 “甘其食,美其服。” “公赐之食,食舍 肉。”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二)一般动宾关系与特殊动宾关系的区别
1.译为“认为(觉得)……(是)……”,形 容词意动有一部分可采用这种译法。如“吾妻 之美我者”、“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 小天下” 。
2.译为“把……当作……”,名词意动基本上 都可采用这种译法。
3.译为动补结构或状中结构,如“轻齐”译为 “轻视齐国”(状中结构),“贵谋”译为看 重谋略(动补结构)。
三、特殊活用之二——意动用法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臣闻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 我!” 秦王师君,天下莫不知。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侣鱼虾而友麋鹿。
(三)意动用法的翻译
3.名词活用作动词后,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通过引申,才能得出恰当的意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 籍吏民,封府库。(登记)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说及,提 及) 布囊其口。(填塞)
(二)动词活用为名词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 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 问其名居,不告而退。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
张苍德王陵,……及苍贵,常父事王陵。 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3.表示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含有“用……”或 “按……”“根据……”的意思。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作郡的长官)5.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说别人坏话)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7.锦鳞游泳(用锦鳞代指鱼群)古今异义1.气象万千(古义:事态;今义:天气变化)2.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景象;今:看)4.横无际涯(古:广远;今:与“竖”相对)5.浊浪排空(古:冲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6.予观夫巴陵胜状(古: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今:丈夫,夫人)7.前人之述备矣(古:详尽今:准中心思想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勉励友人,警策自己。

本文全篇仅368字,却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

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

作者又善于以简驭繁,巧妙地转换内容和写法。

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话题,等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都入化境。

据史料记载,滕子京函请范仲淹作记,特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并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

”但《岳阳楼记》却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全篇看似闲笔漫叙,实际上却大有深意。

滕子京与范仲淹为同榜(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即公元1015年)进士,两人交谊颇厚。

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他到岳州后,“愤郁颇见辞色”,别人庆贺岳阳楼将落成,他却回答说:“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 “(主语)使(宾语)怎 样”,活用为有“使”“令” B、可烧而走也。 B\走:使(之)逃跑。 意义的动词。动词和它的宾 (《赤壁之战》) 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 C\使……来。 C、故远人不服,则修 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表示 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 文德以来之 . 表示的动作行为。翻译时要 《季氏将伐颛顼》 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一般来 说,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 总结:以上为动词 的,多属使动用法。
形容词 活用为 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 带了宾语(有时也不带),而又 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 用为一般动词。 译为:善待。 译为:说坏话。 译为:穷尽。 译为:善于。 译为:变小变弱。
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活用的两种情况。
13、追亡逐北,流血漂橹 《过秦论》 动作名,逃亡的人。 14、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过秦论》 动作名,收藏的珠宝 15、翩翩两骑来是谁? 《卖碳翁》 动作名:骑马的人 动词作名词的规律: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 动词跑到了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上。
形容 词的 活用
形容词 活用为 名词 形容词 活用为 动词
吏于土:在地方上做官。 后带补语。 芽:发芽。前有副词 “已” 。 花:开花。在谓语位置。 事:做,从事。 水:游水。前有能愿动词 “能”。 目项王:向项王使眼色。 本义为鱼网,这里用作 “用网捕捉”。前有结构 助词“所”。 王:为王,称王。读wàng (去声)。 籍:登记。 侯:封侯。
练习: 1、邹忌朝服衣冠 2、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驴不胜怒,蹄之 4、其疾病而死。(《五 人墓碑记》) 5、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 路。(《桃花源记》)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6、无乃尔是过与? 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 为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7、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8、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
规律三:两个名词连用, 不是并列、偏正关系,其中一 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9、顺流而东也。
规律四:名词前后用“而” 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连接,这个 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动词“屈”“窜”带宾语“贾 谊”“梁鸿”,用如使动:“使 ……受屈”,“使……逃匿”
形容词活用作使动用法
既来之,则安之。 (安定 → 使……安定)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使得宾 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该形容 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形容词活用作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以为……美丽 且庸人尚羞之。把......当作羞耻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当事者 (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 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 “以......为......”或“把... ...当 作......”。
三、形容词活用 1、名词 2、一般动词 3、使动 4、意动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3、左右欲刃相如。 {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规律一:名词前面有副词特 别是否定副词或有“能”“可 ”“足”“欲”等能愿动词修饰 ,名词活用为动词。
三、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一股动词,多 数是由于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 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
以兴隆也。親賢臣, 2、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二、形容词用作名词 形容词跑到了主语或宾语的位 置,活用为名词。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它指的是一个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改变其原本的词性和语法功能,以适应表达的需要。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名词用作动词:名词在特定的语境下,临时具备动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如:“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原本是名词,这里表示“用刀杀”的意思。

2. 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备动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原本是形容词,这里表示“使……活下来”的意思。

3.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表示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

例如:“毕礼而归之”中的“归”,原本是动词,这里表示“使……回去”的意思。

4. 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表示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

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原本是名词,这里表示“使……为王”的意思。

词类活用现象在古代汉语中非常普遍,它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增强了语言的灵活性和表现力。

对于学习古代汉语的人来说,理解和掌握词类活用现象是非常重要的。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的活用
•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 罢了。如“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通常意义是名词, 义为“刀锋”,刀锋能杀人,“刃”后带了宾语“相如”, 就活用作“杀”的意思。再如: • ①凡吏于土者—— 吏于土:在地方上做官。后带补语。 • ②二月草已芽—— 芽:发芽。前有副词“已”。 • ③非能水也 —— 水:游水。前有能愿动词“能”。 • ④范增数目项王 —— 目项王:向项王使眼色。 • ⑤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本义为鱼网,这里用作"用网 捕捉"。前有结构助词“所”。
二、词类活用100例:
• • • • • • • • • • • 1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形作名,老交情 2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作使动,使……受挫折 3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 作使动,使……跟从 4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作使动, 使……逃跑 5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形作名,轻装的精锐部队 6沛公欲王关中 名作动,称王 7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名作动,驻扎 8素善留侯张良 形作动,与……交好 9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名作状,连夜 10项伯杀人,臣活之 形作使动,使……活下来 1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名作状,象对待兄弟那样
(二)动词的活用
• 1、动词活用为名词。 • 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 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 时前面有“其”或“之”字。如“盖其又深,则 其至又加少矣”中的“至”,本来是动词,这里 放在“其”字之后,共同充当主语,作“来到这 里的人”解。再如: •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出产的东 西;入:收入的财物。 • ②惧有伏焉。 —— 伏:伏兵。
4、名词直接作状语。 现代汉语,除时间、处所名词有时可直接作状语外,其他名 词作状语时,后面要带上助词“地”,或前面有介词,构成 介宾短语。但在古汉语中,名词直接作状语却很普遍,而且 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词类的活用一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个有固定属类的词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充当别的词类使用,就叫作词类的活用。

词类活用分类: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一般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2、名词作状语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2、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2、形容词作动词(一般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数词的活用1、数词作名词2、数词作动词3、数词作副词名词的活用:1、活用为一般动词:①、名词+名词。

前后两个名词之间既不是偏正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就把它们看成是主谓关系或动宾关系,也即后一个名词或前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金块珠砾。

(〈〈阿房宫赋》)绳枢之子(〈〈过秦论》)验证:纨笺子弟一诺千金轻车熟路车水马龙身体力行②、名词+代词”之、其、尔、汝、我”。

"之"作代词,大多作宾语(有时作兼语,但不作主语),名词带了宾语"之",这个名词就要活用作动词。

如:买五人之腹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名之者谁?(〈〈醉翁亭记》)③、副词+名词。

副词是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它一般不能修饰、限制名词。

如果名词用在副词之后,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了。

如: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不蔓不枝。

(〈〈爱莲说》)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成语验证:不毛之地莫名其妙不胫而走先礼后兵不翼而飞观望不前未雨绸缪④、能愿动词+名词。

助动词是能用在一般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意愿和可能、必要等的动词,如能、会、应、肯、要、愿、须”等。

助动词后不带名词,如果带了,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劝学》)沛公欲王关中。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公式:动+宾=使+宾+动 译为:使(让)宾语+动词/把宾语+动词
(一)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 略。
(1)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荀子.天论》) (2)今以钟磐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苏轼《石钟山记》) (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资治
②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商君书·画策》 )
③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
(一)名词用作动词
(7)同代词“所”、“者”组合的名词活用 作动词。
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 陈涉世家》)
②食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蚕。(苏洵《易论》) ③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战国策·赵策》) ④楚所宝者,曰观射父。(《国语·楚语》)
(二)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史记.魏公子列传》) ②楚左尹项伯……素善留侯张良。(《史记·项羽
本纪》) ③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④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清稗类钞·冯
二、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指出句中哪个词是名
词用作了动词,并从语法特征上予以说明:
1、试再囊之,我观其状,果困苦否。(马中锡《中山
狼传》)
2、设以炮至,吾村不齑粉乎?(《清稗类钞·冯婉贞》)
3、沛公欲王关中。(《史记·项羽本纪》)
4、江水又东。
(《水经注·江水》)
5、岂吾相不当侯邪?(《史记·李将军列传》)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庄子·秋水》)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详解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首先是对词类活用的概念有清楚的认识,其次要搞清楚各类词的基本用法和活用用法,同时要多作练习——通过套用格式来分析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它的基本用法,在句中充当其他词类和句子成分,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词类活用。

一一般的词类活用(一)名词的一般活用1、名词作状语基本结构:名词+动词基本用法:主语+谓语活用用法:状语+谓语① 动作的特征状态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②表动作的对待方式人皆得以隶使之(像对待奴隶那样)③表动作的凭借工具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用船前往)④表动作的时间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在夜里)⑤表动作的处所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2、名词活用为动词基本结构:名词+名词或代词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或复指短语活用用法:谓语+宾语① 词+宾语驴不胜怒,蹄之(踢)②名词+介宾结构沛公军(于)霸上(驻扎)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名词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

(《史记•秦本纪》)(统一)不日,其盟渝也。

(《谷梁传•隐公元年》)(书写日期)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陈涉世家》)(下大雨)④“而”“则”前后的名词客逾庖而宴(吃饭)出则车舆,入则扶持(06湖北卷)(乘坐车舆)(二)形容词的一般活用1、活用为动词基本结构:形容词+名词或代词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活用用法:谓语+宾语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偏爱)素善留侯张良(跟…交好)2、活用为名词基本结构:形容词+名词或动词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或状语+中心语活用用法:动词或数词或介词或之、其+形容词—→谓语+宾语或介词+宾语积善成德(善行)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度)亦以明死生之大(重大作用)四美具,二难并(美好的事物)不能容于远近(远近的人)(三)动词的一般活用基本结构:名词或形容词或之、其+动词基本用法:主语+谓语或状语+中心语活用用法:定语+中心语或动词+宾语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产的东西)则其至又加少矣(来到这里的人)(四)数词的活用基本用法:数量词用作定语活用用法:1、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六王毕,四海一(统一)2、活用为形容词作定语或谓语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全、满)二三其德(主谓倒装)(不专一,不忠诚)3、活用为名词其一犬坐于前(一只狼)二特殊的词类活用(一)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原式:主语+活用词+宾语翻译式:主语+使+宾语+活用词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长肉)会盟而谋弱秦(使……减弱)谨拜表以闻(使……知道)(二)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原式:主语+活用词+宾语翻译式:① 词意动用法:主语+(把)+宾语+当作+活用词②形容词意动用法:主语+(认为)+宾语+活用词吾从而师之(以……为老师)成以其小,劣之(认为……猥劣)(三)动词的为动用法原式:主语+活用词+宾语翻译式:主语+为+宾语+活用词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自己为自己的诗歌作序)三注意事项1、词类活用是古汉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用法。

随着几千年的语言发展,现代汉语中的兼类词的各个词性都是基本用法。

2、使动用法主要侧重在使不带宾语的词语尤其是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并使宾语具备一定的特点;意动用法侧重展现人的心理状态;为动用法主要展现施动对象为受动对象做什么。

3、例:项伯杀人,臣活之。

翻译1: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命。

(按活用词的单个解释套用)翻译2:项伯杀了人,我救了他。

(按活用词的意义变通)为什么翻译2要比翻译1通顺?就在于单个解释活用词与在句中翻译活用词有不同,主要遵循文言翻译的“达”和“雅”的原则。

练习:一、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状况与众不同的一项。

1、()A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 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C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

D 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2、()A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B 操乃……引军北还。

(《赤壁之战》)C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D 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3、()A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B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D 公许之。

先轸朝,问秦囚。

(《崤之战》)4、()A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B 左右既前,斩荆轲。

秦王目眩良久。

C 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

D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5、()A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B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C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D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6、()A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B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C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06江苏卷) D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7、()A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B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察今》)C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D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8、()A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陈涉世家》)B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C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D 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

(《采草药》)9、()A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

天奉我也。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崤之战》)B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C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D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10、()A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B 时(赵)充国年七十,上老之。

(《汉书•赵充国传》)C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D 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 (《崤之战》)11、()A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陈涉世家》)B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C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2、()A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涉世家》)B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C侍中侍郎郭攸之……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13、() A 入不敷出 B 风餐露宿 C 幕天席地 D 车载斗量14、()A 火尚足以明也B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C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D 世之奇伟……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15、()A 渔人甚异之 C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B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16、()A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C 以愚黔首D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17、()A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C 齐威王欲将孙膑B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D 春风又绿江南岸18、()A 用心一也B 士大夫之族,不耻相师C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

(《史记•秦本纪》)D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19、()A 秋毫不敢有所近 B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C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D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史记•李将军列传》)二、20、选出下列成语中加点词词类活用判断归类正确的一项()⑴大快人心⑵额手称庆⑶人人自危⑷完璧归赵⑸不耻下问⑹继往开来⑺空穴来风⑻自相鱼肉⑼虎踞龙盘⑽吐故纳新⑾驾轻就熟⑿息事宁人⒀珠联璧合⒁食不甘味⒂土崩瓦解⒃不药而愈A ⑵⑻⒁⒃/⑴⑷⑿/⑹⑽⑾/⑺⑼⒀⒂/⑶/⑸)B ⑴⑻⒁⒃/⑵⑷⑿/⑹⑺⑽⑾/⑼⒀⒂/⑶/⑸C ⑴⑷⑿/⑵⑼⒀⒂/⑵⑻⒁⒃/⑹⑽⑾/⑶/⑸D ⑵⑻⒁/⑴⑷⑿⒃/⑺⑼⑾⒀/⑹⑽⒂/⑶/⑸参考答案:1、C(A、B、D 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C为名词作状语)2、D(A、B、C均为名词作状语。

D活用为动词。

)3、C (A、B、D 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C为名词作状语)4、C (A、B、D 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C为名词作状语)5、D(A、B、C 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D为名词的使动)6、D(A、B、C 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D为名词作状语)7、B(A、C、D 均为名词作状语,B为名词活用为动词)8、C(A、B、D 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C为名词作状语)9、A(B、C 、D 均为意动用法,A为使动用法)10、B(A、C、D 均为使动用法,B为意动用法)11、D(A、B、C的活用状况虽不完全相同,但均为形容词的活用,且活用的结果均与动词有重大关系。

D为动词活用为名词。

)12、B(A、C、D 均为形容词作名词,B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13、A(B、C 、D 均为名词作状语,A为动词活用为名词)14、A(B、C 、D 均为形容词作名词,A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15、D(A、B、C 均为形容词意动用法,D为形容词使动用法)16、 16、A(B、C 、D 均为形容词使动用法,A为名词作状语)17、B(A、C、D 均为使动用法,B为意动用法)18、A(B、C、D的活用状况虽不完全相同,但活用的结果均为动词。

A为数词活用为形容词。

)19、B(A、C、D 的活用状况虽不完全相同,但活用的结果均与动词有重大关系,B中“泣之”有“为它们哭泣”之意,是动词的为动用法。

)20、A(⑵⒁⒃⑻为名词活用为动词;⑴⑷⑿为形容词使动用法;⑹⑽⑾为形容词作名词;⑺⑼⒀⒂为名词作状语;⑶为形容词使动用;⑸为形容词意动用法)古汉语(文言文)名词作状语现象例析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其他名词一般是不能独立作状语的,但在文言文(古代汉语)中,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是很普遍的。

名词作状语是文言语法词类活用的一种现象。

按说名词一般是不能做状语的,做了状语就意味着带了副词的性质。

一、名词作状语的特点1、这个名词后面一定是一个动词,但又不是这个名词做出的动作,只是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的作用。

例如: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赤壁之战》其中的名词“步”是指后面动词“走”的方式,做“走”的状语。

2、这个名词不做主语,只是表明后面动作的性状、处所、方向或使用的工具。

二、名词作状语的分类根据表修饰或限制的不同情况,名词作状语可归纳为下面几种类型。

1、普通名词做状语(1)表示比喻,也就是拿用作状语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动特征,来描写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方式或状态,可译作“像……一样”“跟……似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