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016年江南大学上半年机考大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3阶段练习题 江南大学考试题库答案 答案在最后一页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三阶段练习题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七章至第十一章(总分100分)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专业:学号:身份证号:姓名:得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社会主义中国的政体是()。
A、人民民主专政B、工人阶级专政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2、()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3、在所有制结构上推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是()的特点。
A、苏联模式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空想社会主义D、科学社会主义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提出的。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5、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是()。
A、集中民主制B、民主集中制C、为人民群众谋利益D、与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6、()后,开始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历史新时期。
A、邓小平南巡讲话B、党的十三大C、党的十四大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7、在全面改革中,()改革是重点。
A、科技体制B、政治体制C、经济体制D、思维方式8、我国对外开放的基础是()。
A、出口为主B、引进外资C、进口为主D、独立自主9、()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
A、法制B、德治C、市场经济D、民主政治10、社会主义新时期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是()A、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D、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2至4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的基本思想有()。
A、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原理直接领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B、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C、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与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D、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2、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轨道,使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表现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doc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提前考试大作业学习中心:(江苏宜兴)宜兴市总工会职工学校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目:1、阐述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2、联系实际分析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专业:工程监理批次、层次:201103 业余高起专学生姓名:陆伟良学号:911313859 身份证号码:320223************ 提交时间:2011-11-18阐述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维护资本家少数人根本利益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
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其诞生以业,始终担负着两层职能:一是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阶级的利益,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二是维护全民族的共同利益,为满足全体国民的需要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这两种职能在不同性质的国家以及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早期资本主义国家无论从表面上还是从实际上都表现了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剥削和镇压。
它全力维护资本家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对随意延长工作日给予政府的充分支持;它通过立法等形式,强迫工人阶级做资产阶级顺从的雇佣劳动者,对产实施极为残酷的阶级压迫;它不惜运种杀人武器和一切国家暴力机器,无情镇压工人阶级等广大劳动阶级对资本的反抗,充当资产阶级的打手。
但是,“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职能时才能维持下去。
每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工人队级国家在继续强化它的镇压职能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采取一些缓各阶级矛盾、弱化社会对抗、关心公众生活等方面的措施,从过去“刽子手”的单面孔,变为“刽子手”加“牧师”的双面孔。
应该承认,资本主义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新政策,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确实产生过巨大的作用,保证了它长时间的稳定和发展。
但是,所有这一切,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统治工具的实质,资产阶级国家仍然是一个“总资本家”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所推行的公共职能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都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危机特权的“保命”措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016年江南大学上半年机考大作业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6年上半年考试大作业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大作业题目(内容):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结合当代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谈谈你的认识。
答: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科技革命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远,更加强烈。
主要表现在:第一,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
首先,现代科技革命使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发生了质的变革,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越来越成为科技的物化,劳动者“智化”程度越来越高。
其次,它导致了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传统产业在技术改造中面目一新,新的“知识产业”迅速兴起。
再次,它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第二,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
现代科技革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生活主体、生活资料、生活时间和生活空间,从而引起现代生活方式发生新的变革。
第三,现代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
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
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
”现代科技革命使思维方式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等特征,并使认识活动出现数学化、模型化、形式化的趋势。
现代科技革命有力地推动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充分展现出科学技术全方位的社会功能。
它用最新的事实印证着马克思所认为的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然而,现代科技革命中出现的“技术决定论”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之间有着原则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在强调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的同时,也强调生产力中其他要素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在强调科技的社会功能的同时,也强调社会诸因素,特别是社会生产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3阶段江南大学练习题答案 共三个阶段,这是其中一个阶段,答案在最后。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第三阶段江南大学练习题答案共三个阶段,这是其中一个阶段,答案在最后。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章至第章(总分100分)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专业:学号:身份证号:姓名:得分:一单选题 (共10题,总分值10分,下列选项中有且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
)1. 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的占有者。
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
(1 分)A. 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B. 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C. 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D. 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2.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雇佣工人进行劳动并支付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本质是()。
(1 分)A. 工人所获得的资本家的预付资本B. 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 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D. 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3. 劳动力成为商品后,也有二因素。
其二因素中,更突出的特殊性表现在它的()上。
(1 分)A. 使用价值B. 价值C. 交换价值D. 工资4. 在货币的职能中,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是()。
(1 分)A. 价值尺度B. 流通手段C. 贮藏手段D. 支付手段5.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过程中,其必然会经过的一个决定性阶段是()。
(1 分)A. 资本积累B. 资本扩张第1页/共11页C. 生产与资本的集中D. 资本积聚6. 马克思恩格斯在展望未来社会时,()。
(1 分)A. 提出了在革命成功后应采取什么措施B. 提出了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C. 指出生产力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向前发展D. 阐述了国家消亡的具体形式7. 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飞跃,其发生的时期是( )。
(1 分)A.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B.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C.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8.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提高()的劳动生产率来实现的。
江南大学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及答案
江南大学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及答案————————————————————————————————作者:————————————————————————————————日期:一、大作业题目(内容):1、试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并谈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理解和认识。
答: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
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
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
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
一方面,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所以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
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大作业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提前考试大作业学习中心:(江苏无锡)无锡市现代远程教育中心(长安中学)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目:1、阐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2、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批次、层次:201009、业余专升本学生姓名:李晓岚学号:910930992 身份证号码:320283************ 提交时间:2011年5月11日1、阐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通过课程学习我们知道,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它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物品的功能,是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一种自然属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种物品往往具有多种多样的自然属性,不单单只是满足人们的一种需要。
如果一个物品没有使用价值,那就不会有人需要,那它就不能成为商品,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
由此可知,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还具有交换价值,它能够用于交换其它的商品,并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
我们能够让不同的商品相互比较,并按需要进行交换,是因为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中,都凝结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指的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
而交换价值是由价值决定的。
商品的二因素,从表面上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本质上,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没有价值的物品有使用价值,但这只是普通的使用物品,而不是商品。
另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考试大作业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考试大作业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大作业题目(内容):1、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的?答:1、资本最初是以货币形式出现的,但是货币不是资本,从作为交易中介的商品流通公式和作为资本的流通公式中可以看出二者运动过程中的明显区别的。
商品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
公式中,货币单纯作为流通媒介存在的。
资本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公式在,资本家买进商品的目的是为了重新获得货币。
2、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货币不是生来就是资本,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
3、流通中的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之所以能产生,是因为资本家在流通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劳动力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创造超过自身价值以上部分的价值。
4、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
5、同其他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是在消费过程中实现的,劳动力使用价值的消费过程,就是劳动过程本身。
但不同的是,其他商品一旦实现了其使用价值,它所包含的价值就会随之而消失。
如面包,满足了人的充饥需要,实现了它的使用价值之后,其价值也就没了。
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则不一样,它具有创造商品、创造价值的能力。
它不仅能创造出本身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就是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2、试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并谈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理解和认识。
答:矛盾的普遍性,又叫矛盾的共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江南大学大作业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提前考试大作业学习中心: 崇安职校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目: 1、阐述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2、联系实际分析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专业: 工商管理批次、层次: 201103业余高起专学生姓名:学号:身份证号码:提交时间:一、阐述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1、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
与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国家的职能一样,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包括对内对外两个基本方面即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是政治统治的职能,即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运用手中掌握的政府机构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控制,使社会生活保持在统治阶级所制定的秩序要求之内。
为了做到这一点,统治阶级必然要把国家政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对人民群众实行资产阶级专政。
因此对于国家来说,政治制度的制定、权利的运用等,都必然要直接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要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由于资本主义国家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部分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要求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在运用各种政治手段和政治权利进行统治时,必然要以保护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不受破坏和伤害为主要任务。
国际出了对内发挥政治统治功能之外,由于国家也是社会分化出来的社会管理机构,所以国家还具有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即国家要运用各种权利和资源对包括邮政、铁路、水利、文教、卫生保健、社会福利等事业进行管理,以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
其实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与政治统治职能都是紧密联系的,从根本上来说国家的公告管理职能也是服务于其政治统治职能的。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进行国际交往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职能。
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社会活动中,要经常调整与其他国家间的交往关系。
由于国家之间经常会发生各种矛盾和冲突,甚至会发生军事冲突和战争,因此资本主义国家要承担起保卫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抵御外来侵略的任务,不惜发动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战争。
江南大学2016年.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2阶段检测试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二阶段测试卷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至第六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专业:学号:身份证号:姓名:得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产品是否具有价值是在( B )中体现出来的。
A、使用B、交换C、生产D、消费2、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带来的,而仅仅是由( A )带来的。
A、可变资本B、不变资本C、货币资本D、生产资本3、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 )。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B、集体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D、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4、通货膨胀是指( A )。
A、货币贬值,商品价格普遍上涨B、货币升值,商品价格普遍下降5、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通过暴力手段迫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是( C )的过程。
A、资本简单再生产B、资本扩大再生产C、资本原始积累D、资本原始垄断6、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 A )阶段。
A、垄断资本主义 B自由竞争资本主义C、帝国主义D、商品经济7、资本流通公式是( D )。
A、商品—货币—商品B、货币—货币—商品C、商品—货币—货币D、货币—商品—货币8、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的( D )上。
A、价值B、价格C、交换价值D、使用价值9、所谓相对过剩人口是指相对于( B )而言表现为过剩的劳动人口。
A、劳动力对资本的需求B、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C、可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D、不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10、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C )。
A、私人垄断B、集中垄断C、国家垄断D、自由垄断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2至4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模版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提前考试大作业
学习中心:常州市成人进修学院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题目:1、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2、结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的新提法分析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专业:
批次:201303 层次:业余高起专(专升本)
学生姓名:×××
学号:91331×××身份证号码:320211×××××××
提交时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二、结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的新提法分析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文本格式
封面;
大作业正文段落层次划分标准:
标题
一、(用于大作业小标题)
(一)(用于重要段落的划分)
1、(用于要点的排列)
(1)(用于特征的排列)
①(用于分特征的排列)
大作业要用统一稿纸为A4复印纸大小,标题用宋或楷体两号字加粗;正文用宋或楷体小四号字(英语用新罗马体12号),版面上空2.5cm,下空2cm,左右空2cm,装订线一侧(左侧)增加5mm空白,单倍行距(英语用1.5倍行距)。
2016年10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2016年10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题及答案(完整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题干】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 )。
【选项】A.理论特征B.理论核心C.理论品质D.理论前提【答案】C【解析】2.【题干】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选项】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时间的关系问题D.物质和空间的关系问题【答案】A【解析】3.【题干】客观实在性是( )。
【选项】A.自然物质的个性B.一切物质的共性C.物质的具体形态D.物质的存在形式【答案】B【解析】4.【题干】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
【选项】A.联系具有复杂多样性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答案】D【解析】5.【题干】“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等说法,都是要在实践中坚持( )。
【选项】A.适度原则B.辩证否定观C.实事求是D.科学发展观【答案】A【解析】6.【题干】假象同真相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
这是一种( )。
【选项】A.辩证法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答案】B【解析】7.【题干】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 )。
【选项】A.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B.实现对自身能力的改造C.满足人类的求知欲望D.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答案】D【解析】8.【题干】“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这句话强调的是( )。
【选项】A.仅同事物的现象相符合的不一定是真相B.只要同事物的现象相符合的就是真理C.只要观察事物的外部联系就能获得真理D.只要观察事物的偶然联系就能获得真理【答案】A【解析】9.【题干】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时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作业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考试大作业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大作业题目(内容):1、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2、2014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请你谈谈对其中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看法。
二、大作业具体要求:作业必须紧扣题目要求,做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基本理论要阐述全面和准确,相互关系要清晰,逻辑思维要严密,中心论点要突出,结论要顺理成章。
具体要求:1、两道题都必须做(写在一份作业上,题目可分开:1、2、),只做一题,判不及格。
2、必须严格按照原题要求做,标题不能做任何改动。
文章内容要紧扣题目,内容不得跑题和偏题。
3、两道题的总字数要在2000字以上,字体小四,宋体或仿宋。
4、严禁网上抄袭,严禁互相抄袭。
以上4条具体要求必须同时达到,否则不予及格。
三、参考教材朱同丹:《马克思主义理论简明教程》第二章第二节;第九章第三节。
1、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答:( 1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①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都有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 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承认了客观真理, 也就等于承认了绝对真理.其二, 人类的认识, 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 每一个真理的获得, 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 它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 从认识的广度来看, 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对整个客观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在一定范围内的正确反映.其二, 从认识的深度来看,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也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在一定程度、一定层次上的近似的正确反映.( 2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个基本属性, 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的.(详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统一的.其一,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一方面, 相对之中有绝对, 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颗粒, 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另一方面, 绝对之中有相对, 绝对真理要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 构成了绝对真理.其二,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转化的.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是一个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转化和发展的过程.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 都是属于由相对真理转化为绝对真理的过程中的一个环节.③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 3 )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从两个极端割裂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绝对主义夸大了真理的绝对性, 否认了真理的相对性.绝对主义认为人们所获得的真理都是绝对真理, 真理不可能是相对的.人们所获得的真理具有永恒不变性,它穷尽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一切认识.绝对主义否认了真理的发展.相对主义夸大了真理的相对性, 否认了真理的绝对性.相对主义否认了绝对真理, 必然同时否认了客观真理, 从而把真理变成了主观随意的东西.相对主义抹煞了真理的客观标准, 必然混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真理的时空性真理具有时间和空间性.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有不同的定义,而这个定义是被普遍认可的真理.真理的具体性所谓真理是具体的, 是指正确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总是在具体的条件下和具体的范围内的一致, 即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特定的对象、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些具体规定, 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宇宙中没有抽象真理.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1 )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真理标准①唯心主义否认真理标准的客观性.它们提出的真理标准有:其一, 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其二, 以大家公认或多数人的意见为真理标准.其三, 以“有用”为真理的标准.其四, 以“上帝”为真理的标准.其五, 以“理论”或者“绝对精神”等客观精神为真理的标准.②旧唯物主义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主张把客观事物本身作为真理的标准.③无论唯心主义还是旧唯物主义, 都不懂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①所谓真理, 就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要判定主观是否符合客观, 就必须对主观和客观进行比较, 这也就是说, 作为真理的标准, 必须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的特点.②在人的主观认识范围内不可能找到真理的标准, 我们不能用主观检验主观, 用认识检验认识.客观事物本身也不可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因为客观事物也不能把主观认识和其自身加以对照.③实践是精神见之于物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除具有普遍性的优点外, 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所谓“直接现实性”, 是指实践可把正确的认识变成直接的现实.这样, 实践就成为沟通主观和客观之关系的桥梁.④这样,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 能够以一定的认识作为指导改造世界, 并直接引出现实的结果.如果人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就证明了这种认识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它就是正确的;反之, 就是不正确的.( 3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既确定又不确定.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表现在:其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客观标准.其二, 人类的认识归根到底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 从长远看, 实践可以检验一切认识.一切正确的认识终将被实践肯定, 一切错误的认识终将被实践推翻.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表现在:其一, 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 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实践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所在时代提出的一切学说, 同时, 已被实践所证实的某种正确认识, 也要继续接受实践的检验.其二, 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 实践所证实的某种认识的正确性, 是相对的、有限度的.坚持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是在坚持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绝对性而否认其相对性, 会导致绝对主义的思想僵化;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相对性而否认其绝对性, 会导致相对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4 )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逻辑证明在认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①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使实践检验由特殊提高到普遍.②为实践检验提供理论依据, 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然而, 逻辑证明不能成为同实践标准相并列的第二条真理标准, 它是不能离开实践的.逻辑证明所遵守的规则是在实践中产生的.逻辑证明所依据的前提是否正确, 要由实践来检验.逻辑证明的思维过程和结论是否正确, 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由实践来做最后的检验.答:2、2014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6年上半年考试大作业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结合当代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谈谈你的认识。
答:(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首先,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次,科技革命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后,科技革命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极大的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因应用不当而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性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三)正确评价科学技术的价值原则第一,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手段。
第二,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到一定客观条件的制约,科学技术的作用不是万能的。
第三,科学技术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完全取决于人自己。
第四,要限制和克服科学技术带来的消极后果,首先要依靠科学技术本身的继续发展来解决问题,靠科学技术本身的积极成果来解决科学技术的消极后果。
第五,在全球化的现代社会,只有通过人类协调一致的行动,才能使科学技术的消极后果在社会进步的进程中得到最大程度的限制,使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有哪些?结合实际谈谈加快资本周转的现实意义何在?答:(一)资本周转时间和次数:资本周转速度也就是资本运动的快慢,可用两个指标来衡量,一是周转时间,即预付资本周转一次需要的时间;二是周转次数,即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预付资本周转的次数。
周转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就越慢;周转时间越短,周转速度就越快。
周转速度和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
周转时间越短,资本周转次数越多,周转速度就越快;反之,周转速度就越慢。
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
(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除了周转时间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生产资本的构成。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大作业
一、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任何一个真理都同时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两重属性。
承认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这两重基本属性。
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客观内容,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第二,真理所体现的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真理的相对性指的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条件之下,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总是具有局限性,是不完全的。
这也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从认识的广度来说,任何真理都是对无限发展的客观物质世界的一个阶段、一个局部的认识,都是有条件的、近似的。
第二,从认识的深度而言,任何真理都只能达到对事物的一定层次、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
从整个人类的认识来看,人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这就是思维的至上性、无限性和绝对性。
从每一个人的具体认识能力来看,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人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亦即是有限的、相对的。
这样,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至上性与非至上性、无限性与有限性的对立统一,它决定了认识和思维成果即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人类的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由实践来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这是确定无疑的,这就是实践标准的绝对性。
虽然实践有时暂时无法判明真理或谬误,但是实践的发展最终能检验真理,肯定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惟一性,也就必须承认实践标准的绝对性。
否认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就会陷入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实践又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任何实践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不可能判明现有的一切知识,这就是实践标准的相对性。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考试大作业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考试大作业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大作业题目(内容):1、建国以来,我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有过几次变化?试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谈谈你对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所作的最新判断的理解和认识。
答:(1)建国以来,我党对社会主要矛盾判断有过4次变化。
第一,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第二,1962,党的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第三,1978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第四,2017年10月18日,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这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是世界上事物之所以有差别的根据。
矛盾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而且存在于事物之间。
对于任何事物来说都存在着内部矛盾,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内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外因。
这是事物自我运动的源泉;它承认外部矛盾在事物变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况: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意义在于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另一方面,分析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江南大学 大作业
1、分析阐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基本形式一、实践的含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的实践的”,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所以,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二、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特征:(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客观的直接现实性。
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以及实践的结果等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区别于动物无目的、无意识的本能活动,实践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因此实践活动具有思想意识的指导性、能动性,结果的创造性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实践才独有的本质特征。
(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实践,在社会中进行的,任何个人活动都不能离开社会的联系。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社会的人,即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
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和检验标准要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随着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实践自身也要发生响应变化,因而社会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变化的。
实践的这三个特点的关系到是不可分的,统一在任何一项实践活动中用这一特点去否定另一特点的思想是错误的。
3、实践的基本形式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践三大形式。
(1)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它是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们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界以获取人们生存、发展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及条件的活动。
(2)处理社会关系实践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生产劳动实践的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多种社会关系,如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思想关系、文化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城乡关系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1阶段测试题1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一阶段测试卷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至第三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专业:学号: 身份证号:姓名:得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1、哲学基本问题是( D )。
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B、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B )。
A、事物的外部矛盾B、事物的内部矛盾C、事物的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结合D、矛盾的斗争性3、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 A )。
A、主观映象B、客观映象C、主观形式D、客观内容4、理解唯物辩证法整个规律和范畴体系的“钥匙”是( A )。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认识运动规律5、( B )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A、矛盾普遍性原理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矛盾斗争性原理D、矛盾同一性原理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虽然都坚持( A ),但是二者之间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A、反映论B、辩证法C、实践观D、先验论7、因为真理具有( C ),因此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A、主观性B、相对性C、客观性D、具体性8、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D )。
A、劳动资料B、生产工具C、劳动对象D、劳动者9、最早出现的社会意识形态是( A ).A、艺术B、哲学C、道德D、宗教10、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这体现了( C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2至4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6年上半年考试大作业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大作业题目(内容):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结合当代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谈谈你的认识。
答: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科技革命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远,更加强烈。
主要表现在:第一,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
首先,现代科技革命使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发生了质的变革,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越来越成为科技的物化,劳动者“智化”程度越来越高。
其次,它导致了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传统产业在技术改造中面目一新,新的“知识产业”迅速兴起。
再次,它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第二,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
现代科技革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生活主体、生活资料、生活时间和生活空间,从而引起现代生活方式发生新的变革。
第三,现代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
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
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
”现代科技革命使思维方式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等特征,并使认识活动出现数学化、模型化、形式化的趋势。
现代科技革命有力地推动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充分展现出科学技术全方位的社会功能。
它用最新的事实印证着马克思所认为的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然而,现代科技革命中出现的“技术决定论”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之间有着原则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在强调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的同时,也强调生产力中其他要素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在强调科技的社会功能的同时,也强调社会诸因素,特别是社会生产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但从来不赞成技术决定论。
2.科学技术发展与“全球问题”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像一把双刃剑,既为造福于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
全球问题是指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具有世界性影响和全球性质的问题。
(1)“全球问题”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
“全球问题”的出现,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发的;“全球问题”也深刻地反映了科学与价值的矛盾。
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有同人的需要和发展相和谐的一面,但不合理的应用也会有同人的需要和发展相冲突的一面。
(2)“全球问题”不仅是个自然问题、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各种社会认识和整体实践的复杂问题。
“全球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我们人自身的问题,是人的活动方式和社会建制问题。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
刀子在人类生活中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3)为此,应改变我们人类的活动方式,变革和完善社会制度或社会体制,创造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的社会环境,确立整体观念和全球意识,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对话。
伴随着“全球问题”特别是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其核心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首先,它表明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相互制约,一旦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灾难性后果;其次,它也表明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人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无疑应把人类利益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但同时应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把人类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人类的内在尺度和客观世界的外在尺度统一起来。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那么什么是“科学”“技术”呢?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它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人们一般总是把科学与技术联系在一起,这表明科学与技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科学是一种精神活动现象,属于意识形式范畴,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技术是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它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技巧、工艺和能力等的总和,是物化的科学.长期以来,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总是平行地分别发生的.从19世纪开始,特别是在当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联系日益密切,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已经一体化.“科学技术革命”反映的正是这一崭新的社会现象.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祸害.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一、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首先,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其次,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扩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步伐迈向了广阔的宇宙,纳米技术是人类有了更多更新的生产资料等.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二、科学技术发展是现代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增长点所在.最明显的是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自从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业迅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农业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例如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消费方式、学习方式、休闲方式以及娱乐方式.2、结合当代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谈谈你的认识!所谓科技革命,是指正在成长的科学技术传统取代旧的科学技术传统的重大事件和过程,包括科学的基本原理、科学的社会建制、科学的规范标准、科学活动的方式方法等根本变革,以及技术的理论基础、技术结构、技术的规范标准、技术活动的方式方法、技术应用的形式规模等根本变革,标志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和能力的显著改进和历史性的、划时代的飞跃。
能够称得上科技革命的科学技术,至少应具备以下特点:重大的科技创新,而不是一般性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广泛的渗透性,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按照这些标准来衡量,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先后发生了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第一次是以"珍妮"纺纱机和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第二次是以电力与内燃机的发明为标志;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率先爆发了以微电子信息科技为主导,包括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激光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一场全方位、多层次的新科技革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这次科技革命至今方兴未艾,这场历时长久、影响深远的科技革命,在速度和规模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前两次科技革命。
这场全球性、全方位的新科技革命,大大拓展了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促进作用,使人类由"电气时代"跨入到"自动化、智能化时代"或"信息时代",对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新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
如果说20世纪以前的科学技术被视为“一般的生产力”或“间接的生产力”,那么,这场新科技革命则通过“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将科学技术迅速提升为“第一生产力”,或“直接的生产力”了。
具体地说,新科技革命使现代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发生了根本变化。
劳动对象向广度、深度拓展,劳动力结构由主要依靠体力向主要依靠知识智能转化,并为日益复杂的生产管理提供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
所有这些因素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发生历史性的飞跃。
与生产力其他要素相比,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位的决定性因素。
西方发达国家的有关统计资料表明:20世纪初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贡献仅占5%~20%;五六十年代,这一比例提高到50%左右;当代新科技革命兴起以来,进一步提高到60%~80%,在一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中,甚至达到90%以上。
我们完全可以说,当今社会的发展是以科技能力为核心和根本动力的。
二、新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的影响首先,新科技革命导致现代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工业最典型的生产方式式劳动密集型的机械化大生产。
劳动者被机器束缚在工厂里、车间中,跟着机器不停的运转,紧张的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在操作机器的过程中,人也变成了机器。
而在以高科技为依托的人类生产活动中,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人只需在电脑上编制控制程序,生产过程是无图纸的全自动化技术制造系统,劳动者从原来生产过程中的“活工具”变为了名副其实的主体。
由此可见,随着生产方式的重大变化,劳动的自由度将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人们将逐步摆脱那种过于单一、繁重和机械化的体力劳动。
另外,劳动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在工业文明时代,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是劳动力的主体,人数占绝大部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自动化技术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兴起,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白领工人人数就已经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一半以上。
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人数正在日益减少,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从蓝领变为白领。
而从事技术性、信息性和智力性工作的非生产性知识型人员的队伍却在不断地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