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欣赏及阿炳简介
二泉映月作者简介
二泉映月作者简介《二泉映月》是中国著名二胡曲目之一,舍我其谁的代表作之一,曲调悠扬,旋律优美,广受人们喜爱。
然而,对于《二泉映月》的作者究竟是谁,却鲜有人知晓。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二泉映月》的作者及其简介。
据考证,《二泉映月》的作者是江苏盐城人、国际知名作曲家、指挥家、教育家阿炳,原名阿英,字明夫,号琴工。
他于1922年生于江苏盐城的一个音乐世家。
阿炳的父亲是一位职业艺人,擅长弹奏二胡和琵琶。
父亲的影响下,阿炳从小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阿炳的二胡演奏技巧非常高超,尤其擅长演奏快速的琴技。
他相信二胡有着无尽的潜力,可以通过现代的演奏技巧和创作手法来发挥其独特的魅力。
因此,他在创作《二泉映月》时,采用了一系列新颖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达手法,使得这首曲子成为了二胡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阿炳通过《二泉映月》的创作,将二胡的音乐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他运用了许多技巧,如强调音、滑音、点弦等等,使得音乐更有层次感和情绪表达能力。
这使得《二泉映月》成为了一首情感丰富、引人入胜的音乐作品,不仅给观众带来了听觉上的享受,更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心灵。
阿炳的音乐天赋和卓越成就得到了国内外许多音乐家的高度赞扬和认可。
他曾受邀赴美、英、法、荷、瑞典等国进行二胡音乐的推广和演出活动。
在国际舞台上,他以出色的演奏技巧和独特的创作风格,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喝彩和赞叹。
除了创作和演奏方面的成就,阿炳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他担任多所音乐学院的教授和指导老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音乐界取得了优异的成就。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当今音乐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阿炳的创作和演奏成就使得《二泉映月》成为了二胡音乐的经典之作,也为中国音乐艺术增添了新的辉煌。
他以才华横溢和勤奋努力的精神,不断推动和促进了中国音乐的发展。
他的作品和贡献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和传承。
总而言之,阿炳作为《二泉映月》的创作者,以其卓越的音乐才华和创作才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音乐遗产。
二泉映月简介
二泉映月简介《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作品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全国。
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介绍一下《二泉映月》的相关信息吧!《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阿炳原为无锡城区雷尊殿道士,自幼受到四句头吴地小山歌、长篇叙事歌、滩簧、说因果和丝竹乐等乡土音乐的熏陶,对音乐非常喜爱。
在父亲的教习下,他十六七岁便学会了结构繁复、技法多变的梵音,吹、拉、弹、打、唱、念样样精通,并能正式参加道教法事音乐的演奏活动。
年过而立之后,阿炳的境遇急转直下。
先是因染上吸食鸦片等恶习导致生活潦倒,随后患上眼疾,双目相继失明,再到后来便流落街头卖艺,生活十分贫困。
底层的生活让他历尽了人世的艰辛,饱尝了旧社会的辛酸屈辱。
但才艺出众的阿炳,经常通过拉二胡、弹琵琶、说新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恨情仇,通过音乐揭露当时的黑暗。
他把自己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产生了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阿炳生活的写照,是他情感宣泄的传世之作。
阿炳利用自己的创作天赋,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化作一段段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音符,使听众在旋律中产生共鸣。
这首二胡曲被世人喜爱并引为经典,是阿炳创作的成功,是他创作天赋的体现。
《二泉映月》的乐曲鉴赏在众多的演奏形式中,人们对《二泉映月》的内涵把握也有着不同的见解。
倾听《二泉映月》是畅快的,融入其中后,便真的感知了它的愈久弥珍,回味悠长。
在这忧伤而又意境深邃的乐曲中,不仅流露出伤感怆然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而且寄托了阿炳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
全曲将主题进行时而沉静,时而躁动的变奏,使得整首曲子时而深沉,时而激扬,同时随着音乐本身娓娓道来的陈述、引申和展开,使阿炳所要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深刻地展开了阿炳一生的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同时也表达了他内心的一种豁达以及对生命的深刻体验。
结构分析:全曲除了引子和尾声外,共分了六个段落,即主题和它的五次变奏。
当代“小阿炳”一曲《二泉映月》,感人动听!
当代“小阿炳”一曲《二泉映月》,感人动听!
阿炳,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
从小具有极高音乐天赋的他原先是无锡城区雷尊殿的一名道士,16岁便吹、拉、弹、唱样样精通。
年过而立之后,没有经受住俗世诱惑的阿炳开始纵情享乐,沾染了一身恶习。
时逢风云巨变,阿炳瞎了眼睛,流落街头,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了数十年,直到最后染病去世。
他的《二泉映月》可谓是赫赫有名。
它不但受到广大国人的欢迎。
当代“小阿炳” 一曲《二泉映月》,感人动听!
◇
▼《二泉映月》
他的一生矛盾而神秘:擅长二胡和琵琶,艺术创作力极高,但最受人喜爱的是他独创的新闻说唱。
他的《二泉映月》原本只是一首无名的“随心曲”,若不是杨荫浏的发掘,可能就会永远消失在无锡的街头巷尾;他的出生年份众说纷纭,为他著书立传的后人对他的生平资料踏破铁鞋无觅处。
喜欢本文的朋友们,记得点哦。
《二泉映月》
晋江市丰光中学
你还知道哪些中外名曲,请写出几首
中国名曲《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 《梁祝》《十面埋伏》等 外国名曲《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 《悲怆交响曲》等。
晋江市丰光中学
本文通过介绍在1950年中央音乐学 院的两位教授到无锡为民间艺术家 阿炳录音的经过,歌颂了新中国改 变了民间艺人阿炳的命运,并使二 泉映月成为名垂中外音乐史册的经 典曲目。
1、阿炳是一个什么人?根据课文内容,
为阿炳写一个100字左右的小传。 2、阿炳被抢录下来的作品有几首,最著 名是什么? 3、1950年对于阿炳是怎样的一年?
晋江市丰光中学
阿炳小传:
阿炳,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 人,著名的民间艺术家,世界 名曲《二泉映月》的作者,他 出身在道门,从小在道观中长 大,学习道教音乐,精通音律。 旧社会长期沦落街头以卖艺为 生,新中国挽救了他的艺术生 命。因为双目失明,人称瞎子 阿炳。
3、以事实报道为基础,通过事件相关的背景材料的介绍、 事实因果的探究、相关问题的评述,提示和升华事件的 本质。
晋江市丰光中学
多角度、多层面展示阿炳人生:
从内容上看,既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 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在“点”上写为阿炳录音经过, 又“面”上写阿炳饱经沧桑的一生。在“点”上写为阿炳录 音经过时,既详写了《二泉映月》的录音经过,也略写了其 他五首的录制,并补充说明二泉映月成为绝唱的原因;在 “面”上写阿炳一生时,既写了他的艺术生涯,也写了他的 铮铮傲骨,还同时叙写了他的出身及爱情生活等。 从结构和写作手法上看,电视片既有大量的解说旁白词,也 有6人之多的出镜与同期声播出,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 描写;既有顺叙,也有倒叙,插叙;既有叙述、说明,也有 议论、抒情。
介绍二月映泉阿炳 故事
阿炳,原名华彦钧,是无锡市的一位著名民间音乐家,人们习惯称呼他为“瞎子阿炳”。
他的代表作《二泉映月》展示了他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这首二胡曲被世人喜爱并引为经典。
阿炳的生活经历充满了坎坷。
他的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父亲华清和是一名道士,无力抚养年幼的阿炳,只能将他送回老家交由亲戚抚养。
阿炳8岁时回到父亲的身边,在雷尊殿当了一名小道士,并开始学习各种乐器。
然而不幸的是,阿炳在3岁时就失去了母亲,由同族婶母抚养长大。
他在12岁时已经能够演奏多种乐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尽管生活艰辛,但阿炳的音乐才华横溢,创作了许多令人感动的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二泉映月》。
这首曲子是阿炳生活的写照,是他情感宣泄的传世之作。
阿炳利用自己的创作天赋,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化作一段段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音符,使听众在旋律中产生共鸣。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阿炳的故事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被描绘成一个嫉恶如仇、正义凛然的民间音乐家,但这并不一定是真实的阿炳。
事实上,我们对他的了解主要来自于他的音乐作品和一些基本的历史资料。
无论如何,阿炳的音乐才华和他坚韧不拔的精神都值得我们深深地尊重
和怀念。
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简介
整首曲子以其悲伤的情感而著名,音乐中透露出一种深沉、忧郁的气息。它通过二胡的特 殊音色和技巧,将听众带入一个寂静而神秘的夜晚,让人们感受到月光的温柔和寂寞。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二胡独奏曲之一。它既展示了二胡作为一种 乐器的独特魅力,又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和情感的思考和感受。这首曲子在国内外音乐界都享 有很高的声誉,并被广泛演奏和传承。无论是在音乐会上还是在家庭聚会中,都能听到这首 美妙的二胡独奏曲。
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简介
《二泉映月》是中国著名二胡独奏曲,由二胡演奏家阿炳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这首曲 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悲怆的情感而闻名于世。
《二泉映月》以江南的月夜为背景,通过音乐表达了诗意和浪漫的情感。曲子的开头以缓 慢的琶音和简单的旋律引入,仿佛是月光洒在清澈的溪水上,照亮了整个夜晚。随后,曲子 逐渐增加了节奏和力度,展现了二胡的独特技巧和表现力。
二胡神曲《二泉映月》瞎子阿炳华彦钧的一生
二胡神曲《二泉映月》瞎子阿炳华彦钧的一生(1893~1950) 58岁1893年出生华彦钧简介:华彦钧,男,曾用名(亦名):小名阿炳、盲子阿炳、盲公炳、盲炳出生:1893年8月17日,出生于无锡无锡旧城区原雷尊殿旁的一和山房(今阿炳故居)父母:父亲为华清和背景:父亲华清和,是江苏无锡洞虚宫道观偏殿雷尊殿的“当家道士”,精于道教音乐,会演奏多种民间乐器。
华彦钧命中五运缺火,取小名叫阿炳1894年2岁1895年3岁1896年4岁母亲被同族相迫去世;父亲华清和与帮佣的寡妇秦嫂相好;阿炳被其父送至无锡县东亭镇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抚养1897年5岁1898年6岁1899年7岁1900年8岁1901年9岁成为小道士:被带回道观,并被送入私塾读书,取学名彦钧。
因为道家清规,华清和与阿炳以师徒相称,阿炳并不知道父亲是谁。
题外:道教清规戒律(通俗简单版,不准确,仅大致了解)一、犯国法遣出二、偷盗财物遗送尊长者烧毁衣钵罚出三、说是谈非扰堂闭众者竹革罚出四、洒色财气食荤坦犯一者罚出五、*滑情角嫉妒欺瞒者罚出六、猖狂骄傲动不随众者罚斋七、高言大语作事躁暴者罚斋八、说怪事戏言无故出庵门者罚油九、干事不专*猾情懒者罚茶十、犯事轻者并行罚拜1902年10岁开始跟父亲学习二胡、琵琶、三弦和笛子,也开始参与法事。
1903年11岁1904年12岁1905年13岁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
1906年14岁1907年15岁成为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乐师,加上外表俊美,被当地人称为“小天师”(年代有说是其18岁时)1908年16岁1909年17岁1910年18岁1911年19岁1912年20岁1913年21岁1914年22岁1915年23岁1916年24岁1917年25岁1918年26岁华清和病逝前才向26岁的阿炳坦白父子关系。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
《二泉映月》作品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全国。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二泉映月》赏析,欢迎阅览。
《二泉映月》是著名的民间盲艺人华彦钧(阿炳)创作并于1950年亲自录音传谱的二胡曲。
该曲问世以来,不仅以二胡独奏形式而且还被改编成各种形式的器乐曲,以它那优美抒情的旋律和深切感人的音乐内涵而闻名国内外。
华彦钧是我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
江苏无锡人。
他自幼在音乐上受到其父华清和(无锡雷尊殿当家道士)的严格训练,掌握了全部梵音及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少年时代就技艺精湛,能奏善唱,而且自编自奏,才华出众。
由于自幼丧母,孤苦伶仃,中年双目失明无依无靠,过着十分困苦的生活,饱尝人间的辛酸。
由于他早年辞世,他自编的许多乐曲,未能及时全部记录下来。
传世的只有《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三首琵琶曲和《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听松》三首二胡曲。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
作者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联系到阿炳在旧社会的不幸遭遇,从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到作者在借景抒情、感叹身世时,还流露着对旧社会进行控诉的愤懑之情。
在《阿炳曲集》中曾这样介绍:“他在双目失明之后……用音乐形象来描绘他想象中旧时曾目睹的美丽风景”,“但当时感到的却是周围漆黑的一片,这就使得他在宛转优美的旋律中,时时流露出感伤凄凉的情调来”。
《二泉映月》的曲体结构是一首传统的变奏曲。
音乐一开始,短短的引子,音阶下行的旋律,犹如一声百感交集的轻轻的'叹息,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深沉的意境中去。
主题音乐使人联想到一个拄着竹棍的盲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无限伤感,无尽凄凉。
《二泉映月》就是在上述音调的多次变奏下逐渐展开构成全曲的,它通过变奏使音乐形象得到层层深化,使人感到受到阿炳怀着难以抑制的感情,一遍又一遍地向人们诉说他种种苦难和遭遇。
阿炳简介音乐名家阿炳
(一)体会阿炳的苦难人生
• 一苦:不久,他患了严重眼疾,又没钱医治,眼睛最终瞎 了,人们叫他“瞎子阿炳。”(双目失明) • 二苦:因为眼疾,阿炳被迫离开了道观,在街头流浪,靠 拉二胡讨饭度日。(流浪乞讨) • 三苦:有一次,一位富豪“请”阿炳去他家给老岳母拉二 胡祝寿,被阿炳拒绝了。这天夜里,富豪派人把阿炳打得 遍体鳞伤。(惨遭欺凌) • 四苦:正值深秋,阿炳住在一间破草屋里,卧床不起,从 早到晚,除了几个穷家小户的好心人给他送来薄粥,一个 乡下老医生给他煎药敷伤外,陪伴阿炳的只有一把二胡。 (孤苦难熬)
的 诞 生
•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华彦钧以 “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 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一个 刚正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
阿炳简介
音乐名家阿炳,原名华彦钧。20多岁时患了眼疾, 贫病交加,双目失明,人们叫他“瞎子阿炳”。他常 常身背琵琶、手提胡琴在无锡市和惠山一带卖艺为生。 阿炳在黑暗和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他对痛苦生 活的感受通过音乐表达出来,没有因为 人生艰难而屈 服命运,用他的生命创作出《二泉映月》等不朽的作 品。
阿炳沿街卖唱的泥塑
阿炳的故居
配乐诵读
阿炳颤抖着双手,在这春宵月下的 “二泉”边拉起了他的二胡。阿炳的二胡 声是如此激越,如此悲愤,如此苍凉!月 色朦胧,偶尔从云缝里洒下来一缕清辉, 月光虽然只是刹那间映照在“天下第二泉” 的闪动的水波上,却给予人们无限光明与 希望…… 这就是“二泉映月”!
小练笔
展开想象,补充书中没写到的阿炳的苦 阿炳走在沿街卖艺的路上,不小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乐曲简介
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乐曲简介《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
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当之无愧地获得了“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二泉映月》是一首用变奏、衍展手法写作的作品。
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颇为动人。
阿炳和二泉映月文化背景资料
一阿炳与《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我族音乐地经典,乐典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时而像对美好景色地回忆,时而又像对黑暗社会地控诉,具有强烈地艺术感染力。
此曲本为二胡独奏作品,如今已有多种族乐器地改编独奏版本以及响乐队地器乐合奏版本。
阿炳(一八九三—一九五零)原名彦钧,我知名间艺,《二泉映月》便是其最具代表地作品,三四至三五岁时它双目相继失明,因此也有"瞎子阿炳"之称。
因生活所迫,阿炳流浪街头,靠卖艺为生。
一九五零年夏,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与教授专程前往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地练,分两次录音,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与《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
同年阿炳便悄然离世。
二美乡村音乐
乡村音乐发展于一九世纪,一开始是由美南部乡村贫穷居演奏地。
直到二零世纪二零年代,乡村音乐才被世承认为一种独特地音乐形式。
此后,它开始吸收许多其它音乐诸如流行音乐,布鲁斯,爵士乐与摇滚乐地养分,并且受到了它们地影响。
虽然乡村音乐出身卑微,具有乡土风味,但们普遍承认其独特地品质:直率真诚,感肺腑,歌词充满智慧,也往往非常有趣。
一九四三年,乡村音乐歌手罗伊·阿库夫与费雷德·罗斯在纳什维尔成立了阿库夫-罗斯歌典出版公司,这个田纳西州地首府立即就成了乡村音乐地心。
到二零世纪五零年代末,绝大多数地乡村音乐作品
都是在纳什维尔录音棚录制地。
此后,纳什维尔便一直是乡村音乐地心。
除乡村音乐外,爵士乐,布鲁斯音乐,美谣等也都是根植美地音乐类型。
盲人阿炳《二泉映月》的故事
盲人阿炳《二泉映月》的故事二泉映月是中国古代民间艺术中的一首琴曲,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这首琴曲表现了盲人演奏家阿炳对自然界美景的深刻体验,同时也展现了他的才华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下面将带您一起探索盲人阿炳与《二泉映月》之间的故事。
盲人阿炳,原名侯福屯,出生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现代民间音乐艺术大师。
幼年时,阿炳失去了视力,但他对音乐才情的天赋并未消失。
在家人的支持下,他开始学习二胡这一传统乐器。
阿炳的音乐才华逐渐显露,他通常情绪稳定、性格温和,但一旦开始演奏,他的眼神变得灼热而专注,仿佛能透过音符看到这个世界的美好。
《二泉映月》便成为了阿炳引以为傲的杰作。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农村,阿炳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生计全靠演奏二胡。
在那个时代,农民们的生活艰苦,他们往往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到艺术和文化。
然而,阿炳的琴声却穿越了阶级和文化的隔阂,他的演奏打动了许多人的心弦。
他的音乐探索使得二胡音乐的演奏技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也让更多人了解了二胡这一传统乐器。
在一个春天的夜晚,阿炳独自演奏着他最喜欢的曲子《二泉映月》。
他合上双目,将自己沉浸在曲中,彷佛进入了一个完全属于他自己的世界。
《二泉映月》以细腻、悲怆的旋律描绘了一轮明月的月下美景。
琴声中,仿佛有轻风拂面、溪水潺潺、蟋蟀鸣叫的声音,人们仿佛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夜晚的静谧与宁静。
阿炳的演奏以其纯熟的技巧和深情的表达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触动了许多人心中对美好的向往。
《二泉映月》的美妙音乐同样也成为了音乐学习者和观众们向往的目标。
尽管阿炳是一个盲人演奏家,但他并没有被自身的生理残缺所束缚。
相反,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才华,用音乐打开了一扇通往美好世界的门。
《二泉映月》的流行并不仅限于中国国内,它渗透到了国际舞台上。
挚爱音乐的阿炳曾多次受邀在世界各地进行演出,他的琴声穿越了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赢得了全球观众的赞誉。
阿炳在他的一生中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项,但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他能够继续演奏音乐,为人们带来快乐和愉悦。
阿炳《二泉映月》赏析
阿炳《二泉映月》赏析《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的代表作。
作品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全国。
以下是分享的阿炳《二泉映月》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阿炳《二泉映月》赏析在中国音乐史占有重要地位的阿炳(18931950),其个人遭遇是十分不幸的。
他原名华彦钧,小名阿炳。
他幼年出家做道士,青年时当过吹鼓手,中年时害眼疾无钱医治而失明,从此流落街头,靠卖艺糊口。
他在黑暗和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尝尽了人世间的辛酸。
他在饥寒交迫中度日,但却人穷志不穷,面对恶势力的欺凌和淫威,他从不卑躬屈节,而总是与之抗争,对之声讨。
在音乐艺术上,他总是广取博采,勤学不辍,深深直根于民族民间的音乐土壤,从而使自己的吹拉弹唱无所不精,创作上也有所建树。
由于上述种种情况,使阿炳的乐曲和琴音民族风格浓郁,并且很自然的带有一种忧郁愤懑的情调和拧折不弯的大丈夫气概。
这些,也许就是《二泉映月》所以能广为流传,经久不衰的原因,也正这首乐曲感人的魅力所在。
《二泉映月》自问世以来流传至今。
在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男女老少中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爱;在国外也有广泛的影响。
著名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曾在北京听二胡演奏家姜建华演奏《二泉映月》,聆听中,顿生断肠之感,不禁黯然泪下。
新中国成立后,曾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派出音乐史家杨荫浏、曹安和等同志去无锡对阿炳的音乐作品进行了录音、记谱、整理,并由有关部门出版、广播。
自此,《二泉映月》更焕发出了他勃勃生机和动人的光彩:他先后被改编成小提琴独奏、民乐合奏、民乐重奏、旋乐四重奏、西洋旋乐合奏、二胡与乐队、高胡与竖琴等演奏形式,无不绚丽多彩,各得其趣。
此曲后来又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二泉映月》的主题音乐。
为什么这位盲艺人的二胡曲会如此引人注目,视之为我国民族乐曲的瑰宝呢?首先,阿炳的坎坷人生和悲惨境遇,正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一幅缩影,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与同情。
介绍二月映泉阿炳 故事
介绍二月映泉阿炳故事二月映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寄托美好愿景的典故,寓意着春暖花开,万物复苏。
而阿炳,拥有美妙琴音的盲人琵琶手,他的音乐才华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璀璨瑰宝。
二月映泉阿炳的故事,不仅记录了他的传奇人生,更展示了自强不息、坚持梦想的力量。
阿炳的全名叫杨洪基,生于1894年的四川省成都市。
由于早年患上眼疾致盲,阿炳渐渐与世隔绝,但他的音乐才华却在黑暗中绽放。
阿炳的父亲是一位琴师,他继承了父亲的艺术天赋,从小就开始学习弹拨乐器。
尽管面临种种困难,阿炳却坚持不懈地追求音乐梦想。
他抱着琵琶,漫无目标地四处流浪,同时通过听力培养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力。
他以天性的洞察力和对琵琶的深入研究,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演奏风格。
阿炳以琵琶的独奏形式,演奏了许多动人的曲目,其中最著名的是《二泉映月》。
这首曲子以凄美的音色,描绘了月光下泉水流淌的动人画面。
通过琵琶的音色,阿炳将传统的二胡曲目转化为琵琶独奏,让人们更好地领略到这首美妙之曲的情感内涵。
《二泉映月》的音乐传达出一种深情厚意和朦胧之美,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心灵。
阿炳的琵琶音乐深受人们喜爱,他凭借其才华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成为中国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
为了将自己的音乐传递给更多的人,他不断进行演出,不仅在国内进行巡回演出,还受邀到国外进行国际音乐交流。
他的音乐跨越了时空的限制,深受各个国家和地区观众的喜爱。
然而,阿炳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
20世纪30年代,他被卷入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战火之中。
他被强行征召入伪军,并在战争中受了重伤。
这次战争带来了阿炳一生中最黑暗的时期,他不仅失去了亲人,还失去了自己的正常生活。
尽管在战争中饱经风霜,阿炳依然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他通过音乐,寻找到了生活的希望和力量。
他坚信音乐的力量是可以超越种种挫折和困难的,通过音乐他能够抚平内心的创伤,寻找到心灵的慰藉。
阿炳在音乐中摆脱了自己的困境,继续奋斗,并在战后的岁月中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他的音乐才华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经典,他也被尊称为“琵琶仙”。
二泉映月简介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 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 发。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 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 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它的多次变 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 了深化主题,所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 单一集中的。
音乐赏析二泉音乐
《二泉映月》赏析《二泉映月》这首由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瞎子阿炳)创作的二胡曲自问世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千千万万人民大众,曲子的旋律也勾起无数人尘封的记忆,使人们对生活、对未来有了不同的感受和追求。
这首曲子不仅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瑰宝,更是远传世界各地,成为世界人民最钟爱的的中国经典名族乐曲之一。
.一、音乐家的生平、创作成就、创作风格简述1、音乐家的生平: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
华彦钧幼丧母,由同族婶母扶养。
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
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
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
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冲破道教音乐的束缚。
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1914年其父去世,他继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
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
1939年,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为夫妇。
民国36年,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终年57岁。
2、创作成就:1949年7月23日无锡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乐曲获得新生。
1950年暑期,中央音乐学院师生为了发掘、研究和保存民间音乐,委托杨荫浏教授等专程到无锡为他录制《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3、《二泉映月》演奏的风格与特点:体现在他使用二胡的形制与定弦法上。
华彦钧继承的是我国民间"托音胡琴"的形制与定弦方法。
即二胡的两根弦使用中弦(外弦)与老弦(里弦),演奏小工调(宫=D)乐曲时,其弦法是sol-re弦(a-e1);演奏正宫调(宫=G)乐曲时,其弦法是do-sol弦(g-d1)。
二泉与命运对比赏析
《命运交响曲》
一、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出
生于德国平民家庭;
四岁开始学习钢琴和小提琴; 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十三岁成为管风琴师;
1792 年到维也纳深造后,音乐
上取得了更伟大的成就;
他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
十八岁开始听觉渐衰,两耳失聪, 但他仍然创作 。
挑战命运的决心,用雄伟的音乐奏出了这宏伟的心声.
两部作品比较
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中国的华彦钧(阿炳)还是德国的贝多芬,同是
天涯沦落人,他们都有着同样坎坷的命运,一个是瞎子,一个是聋子, 却是那样的刚毅坚强,不屈不饶。
《二泉映月》和《命运交响曲》的风格各异,却是精神相同。在于其
孤独者的心境,夜行者的伤感,不屈服的性格和对光明的希望。这是 作者在饱尝人生磨难、忍受身体与心灵双重伤害后,向命运发出的挑 战与呐喊,是孤独的诉说,是病痛的呻吟,是对人生多舛国江南一带的民间音乐及戏曲音乐等有着 很深的渊源联系,给人以十分亲切之感。它的曲式结构为循环变奏体, 通过变奏的手法,让音乐层层推进和迂回发展,从而塑造出单一而集
中的 音乐形象,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同时使用了中国民间的乐句首
尾衔接,同音承递的旋法,使音乐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起伏连绵的律 动美感,仿佛是道不完的苦情话,流不完的辛酸泪。
《命运交响曲》
二、作品简介 《命运》是贝多芬九部交响曲中的《第五交响曲》, C 小调,作品 67
号,标题为《命运》。
贝多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
重要音乐形式,他集中了古典音乐的精华,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 路。
终于在公元1808年,充满思辨色彩的《第五“命运”交响曲》诞生了,
二泉映月
倾听 倔强 激愤 搀扶 积淀
月光如银 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委婉连绵 升腾跌宕 步步高昂 舒缓起伏 恬静激荡
双目失明 卖艺度日 经历坎坷 热爱音乐 向往光明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 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 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发高烧,浑 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
二泉映月
娄庄小学 金射武
阿炳,民间音乐家,原名华彦钧,江 苏无锡东亭人。从小跟父亲华清和当 道士,学音乐。4岁时母亲死了,21岁 得了眼病,35岁双目失明。在无锡以 沿街卖唱和演奏各种乐器为生。一生 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留 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 《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 《龙船》、《昭 君出塞》六首。 他的 《二泉映月》代表了阿炳的最高水平, 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们人民喜 爱,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Hale Waihona Puk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曲的来历
《二泉映月》是华彦钧最杰出的二胡代表作。这首乐曲原为道教的唢 呐曲,具有浓郁的宗教音乐风格。20世纪30年代末,华彦钧在街头流 浪卖艺的过程中,经过反复演奏、加工、创作,引入了苏南一带的山 歌、小调、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滩簧腔甚至广东音乐《三潭映月》 的音调。它从最初不定型的片段到完整结构,经历了久远的年代才得 以形成,华彦钧称之为“依心曲”或“自来腔”。在1950年夏天,我 国著名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等人在民间音乐的“抢救”性采风中, 为其录制了钢丝录音,并与华彦钧先生商榷,定名为《二泉映月》。
乐曲的艺术特色
作品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作者运用二胡上五个把 位的宽广音域演奏,配合苍劲的运弓处理,流露出如泣如诉、如悲似 怒的情调及对光明和理想境界的憧憬,表现了一个经历旧中国生活坎 坷和磨难的流浪艺人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 力。
轶事
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该曲的评价:“我应该跪下来听 ……”那是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 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和弦乐合奏《二 泉映月》(改编),当时,小泽征尔并没有说什么。第二天, 小泽征尔来到中央音乐学院专门聆听了该院17岁女生姜建华用 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 “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天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 我并没有理解这首音乐,因此,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 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说着说着,真的要跪下来。他还说: “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同年9月7日,日本《朝日新闻》 刊登了发自北京的专文《小泽先生感动的泪》。《二泉映月》 自此漂洋过海,得到了世界乐坛的赞誉。
刻苦学习二胡
华彦钧天资聪颖,自小学习十分刻苦。冬天,为了弹好琵 琶,他用冰块摩擦双手锻炼指功;夏夜,他在练二胡时将 双脚泡在水里,以防蚊虫的叮咬;真可谓“冬练三九,夏 练三伏”。正由于这种勤学苦练,他在13岁时已经熟练地 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艺, 16岁时已得到了无锡道教界的一致公认。此后,华彦钧不 顾父亲和道教长辈们的指责,沉迷于与浪迹天涯的民间艺 人的交流和切磋之中,并由此广泛学习了各地丰富的民间 音乐。曲,仿佛把我们带入了山水秀丽的江苏无锡:在我们的眼前,仿佛 展现出惠山“天下第二泉”那美丽的景色。伴着泉水的涌动,这支婉转的乐 曲又仿佛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不平凡的故事。 在曲子开端是一段引子,它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仿佛作者在用一种 难以抑制的感情向我们讲述他一生的苦难遭遇。仿佛在乐曲开始之前,作者 已经在心中默默地说了好久了,不知不觉地发出这声叹息,乐曲如同一个老 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他在 倾诉着在所处的那个时代所承受的苦难压迫与心灵上一种无法解脱的哀痛, 他在讲述着他辛酸悲苦而又有充满坎坷的一生,毫不掩饰地表达出作者心中 的真挚感情。第四段到达了全曲的高潮,我们仿佛可以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 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 扎与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昂扬的乐曲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 调中进入了结束句,而结束句又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仿佛作者仍在默默 地倾诉着,倾诉着,倾诉着……
生平
阿炳是这位艺人的乳名,他的姓名叫“华彦钧”(1893年8月17 日-1950年12月4日),是江苏省无锡东亭人,是当地“雷尊殿 ”一位道士——华清和的儿子。华清和名号为“华雪梅”,擅 长演奏二胡、三弦、琵琶等乐器;其中,以琵琶演奏最为精通。 华彦钧4岁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亲在道观里学习音 乐演奏(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 20岁时,父亲患病去世;21岁时患了眼病,34岁双目失明;因 社会动乱、生活无着,道产卖空,他无法再做道士,只得流落 街头,以卖艺为生,饱受了人间的艰辛和苦难。
艺术成就
华彦钧在二胡、琵琶等艺术作品中体现了相当高的艺术造诣,但他留 下的只有创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亲 传的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被收入了1956 年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阿炳曲集》,成为中国近现代民间音乐研究的 宝贵遗产。 他的《寒春风曲》音调与《二泉映月》相近,在明亮音区的演奏更显 得活泼流畅、舒展宽广,展现了充满活力的世界;他传谱的琵琶曲 《大浪淘沙》取材于十番锣鼓曲中的《将军令》,音调铿锵有力,表 现了热情奔放的情绪,使人陶醉于“天人合一”的意境;《昭君出塞》 是华彦钧的父亲华清和传授的琵琶曲,曲中展示了威严端庄,富于动 力和明快的形象。琵琶曲《龙船》源自江南民间套曲,表现了端午节 龙舟竞渡的欢快热烈场面,反映出作者的民俗生活情趣……在这些作 品中,无不显示出华彦钧丰富的精神世界;其中,以《二泉映月》的 影响最为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