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17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分析群体极化、群体思维和冒险转移三个概念间的区别和 联系,并运用脑力激励法进行。小组讨论,谈谈如何在 群体决策时避免这三种倾向。
建议读物
1.
2. 3. 4.
周晓虹. (1997). 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斯蒂芬•P•罗宾斯. (1997).组织行为学(第七版. 孙健敏, 李原等 译). 北京: 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 R. A. 巴伦, D. 伯恩. (2004). 社会心理学(黄敏儿,王飞雪等 译).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 Kerr N. L., Kaufman-Gilliland C. M. (1994).Communication, Commitment and Coorperation in Social Dilemma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6, 513-529. Knight G. P., Dubro A. (1984).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Social Values: An Individualized Regression and Clustering App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6, 98-105.
5.
6.Hale Waihona Puke Baidu
7. 8.
何贵平等. (2004).个人影响力在群体决策整合过程中的作用:对SDS理论的 扩展.心理学报, 36(1), 38.
Rupert Brown. (2007).群体过程(胡鑫,庆小飞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斯科特 普劳斯. (2004).决策与判断(施俊琦,王星 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三)群体思维发生原因 (1)高的凝聚力 (2)相似的背景 (3)群体规范
(四)群体思维的预防
第三节 群体决策过程与群体思维 • 四、冒险转移
冒险转移: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具有冒险性的现象。
造成冒险转移现象的原因: (1)心理支持氛围
(2)责任分散
(3)普遍价值取向
作业与参考题
1. 群体的特征有哪些? 2. 不同群体在人们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有哪些区别? 3. 试分析群体的形成过程及其有效团队形成的条件。 4. 根据实际生活中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例证,解释其发生的 心理机制。 5. 观察性别助长发生的年龄特征并试分析其中的社会心理机 制。
第一节 群体及其形成
(二)群体的特征 1.共同目标 这是群体形成的先决条件和原因,也是群体的重要特征。 2.结构和规范
群体是有组织化的人群,每一个成员在群体中都占据一 定的位置,执行一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义务并享有一定权 利。 3.归属感和交互作用
群体成员对群体存在认同感,群体成员在群体内部会发 生一定的交互作用。
(一)社会助长及其性质 1.社会助长
也称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 人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或是在电子监控存在的情况下所带来的行 为效率的提高。
2.性别助长
金盛华:对于性意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的个人,异性的存在会 导致特殊的行为效率增加。
3.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
优势反应强化说:他人在场将抑制学习新的复杂的反应,但能助 长已经学会了的成为优势反应的行为。
第三节 群体决策过程与群体思维 • 二、群体极化
(一)群体极化的概念
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 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二)群体极化的机制
1.信息的作用 当群体中一种观点获得最大程度认可的时候,这种信息会对其他成员造 成影响,使某些群体成员被说服,从而改变他们的观点,转向支持这种有说 服力的观点,从而使一种观点在群体中极化。 2.社会比较 通过群体讨论,人们会与别人比较他们的观点,比较的结果一般是他们 使会转变自己的观点,最终使其观点看上去和其他成员的观点一样极端。
林格伦:脑力激励方法的问题解决促进作用,表现在它 的“预热效应”(warm-up effect)之上。
第二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 二、社会惰化
(一)社会惰化 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 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二)社会惰化的心理机制 1.缺乏对群体的认同感 2.集体努力模型
第二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二)社会助长的心理机制 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
(三)社会助长作用的应用——脑力激励法
1.什么是脑力激励法 奥斯本:以群体讨论的方式,利用产生观念的过程提出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问题解决方法。 2.脑力激励法的有效性讨论
在心理学家具有严格控制的实验研究中,脑力激励的假 说并没有得到一致的证明。
正式群体:组织结构确定、角色分配明确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成员依照各自的喜好自发形成的,没有明确角 色分化和权利义务规定的群体,一般形成于正式的工作情境之外。
第一节 群体及其形成
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 成员群体:个体为某个群体正式成员的群体,在这个群 体中成员归属于这个群体,对这个群体有较高的认同度。 个体在实际上没有参加,但接受其规范的群体,称为参 照群体。 4.面对面群体与虚拟群体 面对面群体:以直接接触为基础运行的群体。
斯达塞 群体中决策形成前有关决策的信息在成员中的分布情况 ,会对讨论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并可能产生多种形式的偏 差: 一是分享信息偏差; 二是偏好误差。
第三节 群体决策过程与群体思维
(二)群体决策的质量 1、领导者作用 2、人多优势 尽管存在群体极化的风险和诸多影响因素(如任务性质 、难度、成员能力、互动方式等),群体判断的准确性在总 体上要比个体判断时高。
第一节 群体及其形成
(三)群体的类型 1.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
首属群体:由社会学家库利(Cooley,1923)提出的,指个 人直接生活在其中,与群体成员有充分的直接交往和亲密人际关 系的群体,也称为初级群体。 次属群体:按照一定规范建立起来的,有明确社会结构的群 体。如公司、企业、学校等。
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个体努力工作的条件有三个:
个体相信努力工作会有好的成绩、 个体相信努力工作会被认可 重视所得到的奖励。
第二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三)社会惰化的跨文化一致性和预防 1.跨文化一致性 2.预防 群体成员之间有着亲密的交往,有着较高的相互认同;
工作项目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能够激发人们的工 作动机,使得群体成员有着较高的自我卷入水平;
第一节 群体及其形成
(三)群体形成过程的认知因素 人们在三个水平上知觉社会: 把所有人都看作在人类群体中的一员的高级水平; 依据相互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把人们区分为内群体和 外群体的中级水平; 把人们识别为单独个体的低级水平。
第二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一、社会助长 二、社会惰化
第二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 一、社会助长
注重群体整体效益,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 强调协作精神的群体,群体的团队合作性较强时; 个体对群体充分的信任,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 力时。
第三节 群体决策过程与群体思维
一、群体决策过程
二、群体极化
三、群体思维
四、冒险转移
第三节 群体决策过程与群体思维 • 一、群体决策过程
(一)群体决策的信息取样模型
虚拟群体:群体成员之间分布于不同的物理位置,可以 跨地域、跨时间、跨越组织甚至国家界限,通过计算机网络 通讯技术进行沟通而形成的一种群体形式。
第一节 群体及其形成
• 二、 群体的形成
(一)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 1. 互动与共同目的
成员之间的互动是群体形成的前提。
共同的目的既是群体的特征之一,也是形成群体的重要因素。
社会心理学
第十七章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金盛华
本章要点
*群体及其形成机制
*社会助长及其心理原因 *性别助长
*社会惰化
*脑力激励法对问题解决的促进作用 *群体决策理论 *群体思维和群体极化 *冒险转移
第十七章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群体及其形成 第二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第三节 群体决策过程与群体思维
第一节 群体及其形成
一、群体的概念
二、 群体的形成
第一节 群体及其形成 • 一、群体的概念
(一)什么是群体 (1)群体的概念 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个体,为了某个 共同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的彼此之间具有情感联系的人群。 (2)群体的核心 成员之间彼此有直接接触和交流,并发生相互之间交叉 影响和情感上的认同感,形成“我们”的概念和归属。 (3)集群的概念 彼此之间没有目的导向的相互作用但却卷入相同活动的 个体集合体。
2.隶属需要
(1)安全需要
(2)地位需要 (3)自尊需要 (4)情感需要 (5)权力需要
第一节 群体及其形成
3.工具作用与情境压力 工具作用:为了某种功利目的,因为群体成员的身份可 以使得这个目标更容易达到。 高压力的情境会直接促进人们形成群体或加入群体。 (二)群体形成过程 1.交往 2.共同活动 3.目标一致
第三节 群体决策过程与群体思维 • 三、群体思维
(一)群体思维的概念
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 向于寻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价 受到压制。
第三节 群体决策过程与群体思维
(二)詹尼斯的群体思维模型
图17-4 詹尼斯的群体思维模型
第三节 群体决策过程与群体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