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城市群集聚空间结构演化与地区经济增长_孙铁山
我国的三大城市群课件
交通网络
03
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包括高速公路、铁路、港口和
航空运输等。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经济发展
01
02
03
经济总量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 的经济中心之一,拥有强 大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产业结构
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 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 ,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结 构。
对外开放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 竞争,吸引大量外资和企 业进驻。
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
完善城市规划和管理机制,提高城市治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水平 。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城市治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城 市运行效率。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等多方参 与的城市治理机制。
THANKS
感谢观看
规划目标
加强区域协同发展,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重点任务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优化产业布局、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推 动社会事业发展等。
04
北京-天津城市群
北京-天津城市群简介
北京-天津城市群由北京、天津 两大直辖市为核心,辐射周边 河北、山西等省市的部分城市 。
北京-天津城市群地处华北平原 ,环渤海湾,是中国北方最大 的城市群之一。
发展前景展望
经济增长潜力
三大城市群的经济增长潜力均不可小觑。长三角城市 群在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和高端制造业等领域具有较 强优势,未来有望继续领跑全国经济发展。珠三角城 市群则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民营经济,成为 内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京津冀城市群则以强大的 工业基础、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为支撑,有望在未来 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大经济圈的比较
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都市经济圈比较城市经济圈是一国经济的重心区和增长极。
所谓重心区是指它对国民经济的重要程度,就像生命体的“心脏”一样;所谓增长极是指它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带动作用,可以比作是机械运动中的“发动机”。
在中国,具有“重心区”和“增长极”意义的城市经济圈,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经历了重大的变迁。
现在通常认为,有三大城市经济圈,即以上海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圈;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城市群构成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圈;以及以北京、天津、唐山、沈阳、大连、济南、青岛等城市构成的环渤海城市经济圈。
这三大经济圈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最高水平,也担负着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重任,因此对这三大经济圈的解析,从中发现我国经济的发展的一些规律,用以指导我国及我国某些地区的政策制定,及其他经济带的产业规划,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本文中,我将从三大经济圈的发展条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发展趋势来比较三大经济圈。
第一节三大经济圈发展条件的比较(一)三大经济圈的基本情况比较珠三角城市群覆盖的空间地域范围包括广州、深圳两个副省级城市,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5个地级市和肇庆、惠州等县级市。
其土地面积为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0.23%;人口为2625万人,占全国的2.04%。
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本区域总人口的3.9%。
(见表1-2)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地域范围涉及两省一市,包括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市:南京、杭州、宁波;11个地级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共15个城市。
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人口757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9%。
其中科技人员占区域总人口的3.8%。
(见表1-1)环渤海城市群的空间地域范围涉及两市一省,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唐山、保定、廊坊3个地级市,以及秦皇岛、张家口、承德、沧州等县级市。
三大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比较
三大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比较作者:张书博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第18期一、引言城市网络是通过城市间相互联系构建起的一种空间组织结构,是近年来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城市间联系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多方面,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主要基于基础设施和企业网络两个维度,而后者是目前学术界研究重点[1]。
二、三大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分析研究选取2858 家上市公司,分布在全国225 个城市,空间分布集聚于东部沿海三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925 家)、京津冀城市群(481 家)、珠三角城市群(416 家)( 图1),占中国企业总部数量的63.6%。
长三角城市群内企业总部主要集中于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上海市(293)、杭州市(119 家)、苏州市(88 家),南京市(75 家)、无锡市(47 家)、宁波市(42 家),占城市群总部数量的71.78%,这6 个城市均处于“Z”字形经济发展带上,是带动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京津冀城市群内企业总部主要集中在北京市(388 家),占城市群总部数量的80.67%,空间分布呈现“单核集聚”的特点;珠三角城市群内企业总部主要集中在深圳市(197 家)、广州市(97 家),占城市群总部数量的70.76%,“双核分布”特征明显。
( 一) 城市网络密度及加权度加权度由加权出度和加权入度组成,表示城市节点在网络中的联系总量,在网络分析中,加权度是描述网络节点中心性的基本指标之一,通过Gephi 对三大城市群空间网络各城市节点的加权度进行测算,发现如下特征:1. 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市加权出度为530,占加权度的84.5%,表明在网络互动关系中,北京市以向外辐射作用为主,而天津市加权入度达305,远高于北京市加权入度97,位于京津冀城市群首位,表明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天津市对分公司选址布局极具吸引力。
相比之下,在长三角城市群及珠三角城市群中,核心城市的加权出度、加权入度呈现“双高”态势,在城市群区域范围内,同时具备强的吸引和辐射作用。
我国的三大城市群PPT课件
人大十届第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中有这样一段话: 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有利于增强 国家财力、物力和科技实力,更好地支持 中、西部地区发展。要继续发挥优势,加 快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 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东、 中、西部地区要加强多种形式的合作,在 协调发展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 发 标
展
目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大 都市圈”包括上 海市,江苏省的 120° 南京、苏州、无 锡、常州、扬州、 镇江、南通、泰 州(即苏南地区), 以及浙江省的杭 州、宁波、湖州、 嘉兴、绍兴、舟 山(即浙东地区), 共计15个城市。
120° 122°
32°
扬州 ●泰州 南京 ● 南通 ● ● ● 镇江 ● 无锡 常州 ● 苏州 ● ● 上海 ● 湖州
我 国 三 大 城 市 群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包括广州、深圳 为龙头的两个副 省级市和珠海、 佛山、江门、东 芜、中山五个地 级市以及惠州的 惠城区、惠阳市、 博罗市、惠东县 和肇庆的端州区、 鼎湖区、高要市、 四会市。
佛山 ●
●
●
●
江门 ●
● 顺德 ●
●
● ●
●
& 优 势 条 件 毗邻港澳,改革开放起步早, 经济发展速度快,目前已形成一个比 较集中而且发达的大、中、小城市群, 市场化程度高,人才、产业链、外经 贸环境都具优势,是我国经济改革的 前沿阵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张家口
●
锦州
● ●
●●抚顺
●
● 北京 唐山 ● ● ● 秦皇岛 廊坊● ● ● 大连 天津 保定● ● ● 烟台 ● 沧州 石家庄 东营● ● ● ● ● 青岛 济南 淄博 ●
经济密度:区域经济研究的新视角
区域经济经济密度:区域经济研究的新视角∗沈体雁㊀劳㊀昕㊀杨开忠内容提要:作为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集聚程度的重要指标,经济密度是研究经济集聚与分散㊁经济空间结构㊁经济发展绩效以及环境经济可持续性等重要课题的一个枢纽性变量,逐渐引起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在回顾国内外与经济密度相关的研究文献基础上,重点讨论经济密度理论模型㊁实证研究㊁动力机制及影响效应等问题,指出未来经济密度研究的探索方向.作者认为,以经济密度格局与演化这一关键问题作为切入点,寻求建立中国经济密度的分布模型与演化模式,对于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㊁方法与政策意义.关键词:经济密度㊀密度模型㊀实证研究㊀动力机制一㊁引言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①从经济密度㊁距离㊁分割三个维度系统描述了全球经济格局以及发展规律,引起研究者对于一国经济密度分布及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的广泛关注.中国作为一经济地理大国,国土空间复杂,地区差异悬殊,如何根据经济空间集聚的普遍原理和各个地区独特的发展条件,选择和实现与之相适宜的经济密度格局,是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和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何谓经济密度?经济密度,即单位面积土地上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集中程度,不仅是经济发展水平和集聚程度的重要测度,而且成为协调区域发展和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从理论角度上来说,反映区域空间结构最核心的内容是不同区域经济特性,即不同梯度地域的经济密度因产业性质差异而存在从核心到外围梯度递减的规律.以此为基础对区域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在统计数据上具有时间连续性和空间可比性,符合空间结构概念的本质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区域经济研究方法.从实践角度上来说,经济密度是 寸土寸金 的效益 新概念 ,它衡量城市投入产出集约化程度以及各种发展要素的集聚能力,是现代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标杆.经济密度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区域差异,为政府(按密度高低)进行经济区域划分,协调整个区域发展提供政策建议;经济密度可反映土地利用集约水平,对加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有着重要意义;经济密度可反映区域空间结构,为政府明确区域空间发展格局㊁重点及下一步发展方向提供指导;城市群传导作用㊁增长极扩散效应对经济密度提高发挥着巨大作用,研究经济密度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关系可为政府规划推动城市群发展提供政策建议.长期以来,在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研究领域,有关区域经济总量㊁结构㊁效益及其变化的研究比较多,关于经济密度以及分布特征和变动规律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在区域经济总量㊁结构㊁效益和动态特征等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国家经济密度特征的研究,对于推动形成与国土空间相适应的国家经济密度格局,加强区域经济密度的调控管理,实现我国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在回顾国内外与经济密度相关的研究文献基础上,从经济密度的理论模型出发,对经济密度分布规律的实证研究进行归纳,在此基础上总结影响经济密度分布演化的动力机制,对其所产生的影响效应展开述评,从而梳理整个经济密度研究的发展脉络,为未来经济密度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指明方向.28 ∗沈体雁㊁劳昕㊁杨开忠,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邮政编码:100871,电子邮箱:l x y5798@126.c o m .本文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经济密度空间格局与演化机制研究 (编号:41071076)资助.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宝贵意见,文责自负.二㊁经济密度模型研究经济密度模型研究是整个经济密度研究的理论基础.自从C l a r k(1951)开创性地研究了城市人口密度方程以来,人们对人口与经济密度方程研究的兴趣经久不衰,原因不单是获取数据比较方便,更因为城市人口和经济密度方程揭示了城市的内部结构,而且又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建立和校准城市与区域的密度模型已成为经济地理学以及城市与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其中,指数方程或克拉克模型是所有密度方程中使用最广泛的:D r=a e b r(1) (1)式中的D r是到城市中心(通常为中央商务区,即C B D)距离为r处的人口密度,a为常数(或称C B D截距),b为密度斜率指数.因为b常常为负值,方程也被称为负指数方程.城市与区域密度模型的理论基础:一个是基于经济模型(M i l l s,1972;M u t h,1969),另一个则基于地理学的引力模型(W a n g,G u l d m a n n,1996).经济模型假设城市为单中心结构:城市只有一个中心C B D,就业都集中在那里.如果大家都到这个中心上班,远离C B D的住户在通勤上的花费更多,其补偿是可以居住较大的房子,相应地,房子的单位面积价格也便宜些.根据城市居民效用最大化的一阶优化条件得出的结论是,从市中心向外,人口密度逐渐降低.表1㊀经济密度模型研究范式但是,经济模型是对复杂现实的简化和抽象,其成立的假设条件在实际研究中往往并不存在,因此,王法辉和古德曼(W a n g,G u l d m a n n,1996)提出了一种引力模型,用于解释城市密度分布.引力模型的基本假设为,城市某一地点的人口数与该处到其他地方的可达性成比例,这里的可达性用引力势能来度量.对于一定范围内的距离摩擦系数β,用引力模型模拟的密度模型满足负指数方程.引力模型还可以解释城市密度分布的两个重要特征:(1)随着时间的推移,摩擦系数β越来越小,相应的密度方程的斜率趋于平缓;(2)大城市密度方程的斜率较小.到目前为止,经济密度模型研究范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见表1).城市和区域的密度模型既能够抽象地刻画经济的静态分布,也可以通过密度方程的动态化为揭示经济空间结构的变迁提供重要的启示.在城市地区,可以考察城市的极化或郊区化趋势.对于区域来说,可以分析人口或经济的向心集聚和离心分散过程.对于一个单中心模型,可以考察中心城市的相对重要性;对于多中心模型,可以考察不同中心的相对强弱.近十年来,随着人口普查数据的深入应用,一些学者对我国城市与区域人口密度模型进行了拟合研究(W a n g,Z h o u,1999;冯健和周一星,2003;孙铁山等,2009),但受限于经济普查数据的可得性,关于我国城市与区域经济密度的拟合研究,仍然才刚刚开始(冯科等,2008).三㊁经济密度实证研究不同类型的经济密度模型为经济密度理论探讨的深入提供和搭建了对话平台,而对此理论的实证检验更是从实践中进一步验证了理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那么,如何开展经济密度的实证研究,以系统刻画经济密度分布格局?笔者认为,应在全面梳理经济密度模型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有效集成区域经济研究的四个主要方面:一是维度.也就是刻画经济密度的变量和指标.经济密度主要包括人口经济密度和土地经济密度. 人口经济密度 是指某地区达到一定经济水平时所拥有的人口数,即把某地常住人口与该地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加以对比,反映不同的人口与经济关系(卢忠,1992;王晓明,1993). 土地经济密度 则是单位面积土地所承载的经济量,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密度㊁产业(各产业总产值)密度㊁就业(就业人数)密度㊁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密度㊁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密度㊁出口(出口总额)密度等指标.在具体研究中,一些学者从研究需要和数据可得性出发,采取不同的经济密度指标,包括单位面积的劳动数量(C i c c o n e e t a l,1996),单位面积的产出(贾绍凤,38«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7期1998;张富刚等,2005;冯玉平等,2006;C i c c o n ee t a l,1996;A.G rüb l e re ta l,2006;陈良文,杨开忠,2007;曹广忠,白晓,2010),单位面积城乡建设用地上的二三产业增加值(林坚等,2008;罗文斌等,2010),就业密度㊁各产业产值密度(冯科等,2008;何邕健㊁胡丽,2008;贝涵璐等,2009),等等.可见,经济密度主要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集中程度.二是尺度.目前关于经济密度的研究主要有区域㊁城市和社区三个空间尺度.国外多从州(L o uGr e n s B r o e r s m a,J o u k e V a n D i j k,2005;G i o r g i o B r u n e l l o,M a r i aD eP a o l a,2008)㊁郡县(C i c c o n ee t a l,1996;C h r i s t o p h e r H.W h e e l e r,2002;F r e d r i k A n d e r s s o ne t a l,2007;G i o r g i oB r u n e l l o,F r a n c e s c a G a m b a r o t t o,2007)及微观地理单元w a r d s(D a n i e l J.G r a h a m&H.Y o u nK i m,2007)等层面研究经济密度.国内则从省级(张富刚等,2005;冯玉平等,2006;冯科等,2008)㊁地级(贝涵璐等,2009;曹广忠㊁白晓,2010;方斌等,2010;罗文斌等,2010)㊁区县级(林坚等,2008;何邕健,胡丽,2008)等层面来研究经济密度.其中,区县级及以下空间层面的经济密度研究相对较缺乏,目前微观层面的研究较成熟的是何邕健㊁胡丽(2008)的研究和陈良文等(2008)的研究.前者通过引入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基于江西省91个区县级地理单元18个经济密度指标,对江西省经济密度的地域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后者利用微观尺度的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以街道为空间单元),对北京市内的劳动生产率差异进行解释,发现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劳动生产率对单位面积的产出和单位面积的就业的弹性分别为11.8%和16.2%,高于欧美的4%-5%的平均水平,从而验证社区尺度的集聚经济效应的存在.以上学者的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经济密度格局的不同空间尺度效应,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借鉴.三是时间.就是研究经济密度的动态变化.目前对经济密度的时间维度变化研究较缺乏,只有较少的研究在探讨经济密度分布规律时穿插了一点演化分析,其中,冯科等(2008)分析了中国27个省区和4个直辖市1998-2005年的土地经济密度变化率,贝涵璐等(2009)分析了长三角1995 2007年土地经济密度相对发展率.笔者认为,根据经济密度分布数据的特点,采取 地学信息图谱 方法(陈述彭,2001),对不同地区㊁不同时间㊁不同指标的经济密度分布曲线进行整理,建立密度分布图谱,从而分析经济密度分布变化的时空规律,将是简化经济密度研究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表2㊀近年来集聚经济方面主要研究四是手段.就是分析和处理经济密度数据的技术方法.目前经济密度研究多采用的是计量经济方法,而事实上分析经济密度分布与演化规律的方法还应包括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王法辉,2009)㊁空间统计与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沈体雁等,2010)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 S D A)(张学良,2007),等等.以上为构建经济密度实证研究搭建了一个试验性基础框架,从而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对实证研究的逐条梳理显示,目前的经济密度研究仅涉及了维度和尺度这两方面,在时间和手段这两方面尚需进一步拓展.四、经济密度动力机制研究通过对经济密度进行理论与实证的探讨,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摆在学者和实践者的面前,即现48实中的各国各地区经济密度差异究竟是由何种原因造成的,由此导致了对影响经济密度分布格局的动力机制探讨.一些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人口规模,经济活动规模㊁水平与结构,交通区位和科技进步,生产要素投入,市场环境,城市化率等因素对经济密度分布具有显著影响(冯科等,2008;曹广忠㊁白晓,2010;方斌等,2010;罗文斌等,2010).一般而言,人口,特别是就业人口规模越大,经济密度越高;经济活动规模越大,经济密度越大;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密度不断提高;而良好交通区位㊁科技条件和市场环境也会促进经济密度增加.各种要素汇集产生的空间集聚效应有效地促进城市增长.对于经济密度分布的解释,根本上要归因于外生的自然资源禀赋(F i r s t N a t u r e)和内生的 集聚经济 条件(S e c o n dN a t u r e)共同作用而出现的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集聚经济是现代经济条件下形成不同经济密度分布格局的重要原因.自韦伯③提出 集聚经济 概念以来,集聚经济研究取得长足发展,形成包括外部性理论㊁核心 边缘理论㊁报酬递增理论㊁交易费用理论等在内的许多理论模式,这就为探讨经济密度分布格局的决定模式提供了条件.近年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发展为深入解释中国经济密度分布格局形成与演变机制奠定重要理论基础.由于集聚经济与经济密度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于经济活动集聚程度的测量,早期的研究大多用人口或劳动力的数量来衡量,而后续的研究则常用就业密度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集聚水平,如C i cGc o i n,H a l l(1996),B a u t i s t a(2006),B o d e(2004),张艳㊁刘亮(2007),范剑勇(2006)等的研究.总之,在表2所示的近年来集聚经济研究的基础上,将 经济集聚机制 与 经济密度分布与演化机制 进行系统对接,是揭示经济密度形成和变动规律的一条重要途径.此外,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区经济增长差异既是经济密度分布与变动的原因,也是一定经济密度的分布结果.方斌等(2010)提出:不同区域土地经济密度差异大小基本上体现区域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区域土地经济密度差异性与区域经济结构稳定性之间具有较大一致性.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中国地区差异的大量研究为经济密度研究提供了借鉴经验.从研究空间尺度来看,主要有中国整体区域差异研究(杨伟民,1992;陆大道,薛凤旋,1998;胡鞍钢,邹平,1999)㊁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差异研究(杨开忠,1994;刘树成等,1994;袁纲明,1996;魏后凯,1992)㊁南北差异研究(杨开忠等,1999;吴殿廷,2001)㊁省际差异研究(C h e n&F l e i s h e r,1996;魏后凯,1997;覃成林,1997;林毅夫,1998;周玉翠等,2002)㊁农村与城市差异(R a v iK a n b u r,X i a o b oZ h a n g,1999)㊁沿海与内地差异(M a s a h i s a F u j i t a,D a P e n g H u,2001)㊁省份内差异(T h o m a sP.L y o n s,1991)以及多尺度地区差异综合研究(鲁凤,2004),等等.目前对经济密度动力机制的研究还较少,多是用计量分析方法简单地探讨人口规模,经济发展规模㊁交通区位㊁科技进步㊁城市化率等经济社会发展因素对经济密度的影响效应,很少系统地用集聚经济及地区经济差异理论来解释经济密度的分布与演化机制,这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五、经济密度影响效应研究分析国家和地区经济密度分布特征以及经济密度格局的成因,有必要进一步分析一定的经济密度分布所产生的具体影响,从而用理论指导实践,为政府做出科学的经济发展决策,确定最优经济密度,管理经济密度分布与变化提供依据.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经济密度是影响生产率的重要变量.C i c c o n ee t a l(1996)首先提出生产率与经济密度关系的理论模型,并利用美国各县的数据得出各州的经济密度指数,通过计量研究表明,经济密度越高,生产率越高.C i c c o n e(2002)还利用法国㊁德国㊁意大利㊁西班牙㊁英国县级层面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劳动生产率对于经济密度弹性为4.5%. L o u r e n sB r o e r s m a,J o u k eV a nD i j k(2005)对荷兰劳动生产率区域差异进行研究后发现,就业密度作为集聚效应衡量值,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就业密度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呈现负相关关系.F r e d r i kA n d e r s o ne t a l(2007)在美国郡级层面上进行研究,发现工人素质和企业收益的相关性与就业密度的关系在加利福尼亚州和佛罗里达州都是显著的.G i o r g i oB r u n e l l o,F r a n c e s c aG a m b a r o t t o58«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7期(2007)在英国郡级层面上来研究地方就业密度与雇主提供的培训之间的关系.M a r i u s B r u l h a r t, N i c o l eA.M a t h y s(2008)用20个欧洲国家的面板数据来分析就业密度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该影响效应是积极的,这种集聚效应在1980-2003年间一直在增加.G i o r g i oB r u n e l l o,M a r i aD eP aGo l a(2008)指出经济密度可以促进企业产生知识外溢效应,但它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存在弊端,对意大利制造企业进行的研究表明,经济密度对就业培训投资的影响是有正有负的,在较低就业密度的省份培训投资反而较高.陈良文㊁杨开忠(2007)以M o o m a w(1981)和C i c c o n e e t a l(1996)提出的模型为基础,利用1996年㊁2000年和2004年我国各地级市数据分析城市生产率与城市规模㊁城市劳动生产率与城市经济密度的关系,结果显示城市规模和城市经济密度对城市生产率影响都显著为正,各年份城市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密度弹性介于1%-1.9%之间.范剑勇(2006)利用中国2004年地级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的数据进行计量,得出非农就业密度对劳动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从而使得产业集聚对地区收入差距产生持久影响.以上研究从各个角度对经济密度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效应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都表明经济密度作为集聚效应的衡量值,对生产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其具体影响大小在各国和各地区有所差异.从理论上来说,作为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集聚程度的重要指标,经济密度应该不仅对生产率产生影响,而且对经济增长率㊁区域产业结构等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因素也有一定的影响,这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来验证.六、总结与展望通过以上全景回顾,由内而外㊁从因至果全方位深入讨论了经济密度的理论模型㊁实证研究㊁动力机制及影响效应.上述研究为经济密度研究初步构建了理论模型基础,从不同分析视角为研究经济密度分布与演化规律提供了方法和手段(多维度㊁多尺度㊁多手段),为经济密度分布的原因与结果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案例借鉴.然而,作为区域经济研究的新视角,目前经济密度的研究体系并没有被系统完整地构建起来,上述研究依然在以下方面有待拓展:首先,从研究角度来说,目前国内对经济密度时空格局变化研究较少,尤其是经济密度变动方面,且都只研究了经济密度的其中一方面(如G D P密度㊁产业密度㊁就业密度等),没有全方位深入挖掘,并且大多分析得不深入,没有和方方面面(集聚经济㊁区域空间结构㊁区域差异㊁土地利用效率等)有效联系起来.而国外研究以研究就业密度㊁经济密度对劳动生产率(生产力㊁城市增长)影响居多,几乎没有对经济密度进行专门研究,也没有确切概念提出,对经济密度研究比较欠缺,研究内容比较零散,不深入.其次,从研究尺度来说,对经济密度的研究分析空间尺度过于宏观,就国内研究来说,所采取的空间单元多是城市㊁省份甚至区域,微观层面(县区㊁乡镇街道办及以下层面)的研究较少.空间尺度过于宏观会带来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一是集聚经济效应的作用范围通常是局限于有限的地理空间之内的,尤其是知识外溢效应所需要的面对面交流通常范围很小,因此空间单元过于宏观会大大降低分析的可信度;二是经济密度分析尤其需要微观的地理单元,经济密度反映的是每单位面积土地上承载的经济活动,实际上,一个地区内部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以平均经济密度来衡量该地区的经济集聚程度会大大降低分析的精确性(陈良文,杨开忠,沈体雁,王伟,2008).此外,从研究出发点来说,国内对经济密度研究鲜有出于为政府做经济发展决策考虑的,对于如何提升经济密度这一现实问题更是无人问津,这反映了学术研究与实践之间的脱节.总的来说,我们希望看到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更多人能重新思考中国经济密度研究的未来图景,对以下问题开展深入研究:采用多种数据源㊁多种建模(密度拟合㊁E S D A等)方法来对中国经济密度格局与演化进行多尺度㊁多维度和跨时段系统研究;将集聚经济研究和经济增长研究从省级㊁地级㊁区县级进一步扩展到邮政编码分区级和公里格网级;将研究方法从传统基尼系数㊁区位熵等维度和指标扩展到密度分布函数(密度场),并在地理信息系统和图谱分析方法支持下,开展经济密度分布的 尺度效68应 (即某一经济密度方程对基于不同尺度空间单元的统计数据的敏感性)和 谱线效应 (即不同类型区域的经济密度分布曲线的相异性和相同类型区域的经济密度分布曲线的相近性)研究;系统深入地探究经济密度分布和演化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效应,从而为促进经济集聚与增长的研究㊁揭示中国经济时空分布规律提供新的理论范式.虽然现实研究中由于存在数据精度不足,理论探讨精细化不够,难以一时为这些研究提供确切的答案,但上述讨论已经指出我们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本文只是这一过程的千里跬步.注:①T h e W o r l dB a n k.W o r l dD e v e l o p m e n tR e p o r t2009:R eGs h a p i n g E c o n o m i cG e o g r a p h y,W o r l dB a n k,2008.②何邕健胡丽:«基于经济密度差异特征的区域空间结构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规划师»,2008年第10期.③阿尔弗雷德 韦伯:«工业区位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参考文献:A n d e r s s o n,B u r g e s s&L a n e(2007),"C i t i e s,m a t c h i n g a n d t h e p r o d u c t i v i t y g a i n s o f 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J o u r n a l o fU r b a n E c o n o m i c s61:112-128.B a u t i s t a,A.D.(2006),"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e c o n o m i e s,e c o n o mGi c g r o w t ha n dt h en e w e c o n o m i c g e o g r a p h y i n M e x i c o", W o r k i n g P a p e r,E c o n W P A.B o d e,E.(2004),"P r o d u c t i v i t y e f f e c t so f 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e xGt e r n a l i t i e s",W o r k i n g P a p e r:w w w.c o u r n o t2.u-s t r a s b g.f r/s e w/p a p e r s_s e w.B r o e r s m a&O o s t e r h a v e n(2009),"R e g i o n a l l a b o r p r o d u c t i vGi t y i nt h e N e t h e r l a n d s",J o u r n a lo f R e g i o n a lS c i e n c e49(3):483-511.B r o e r s m a&V a nD i j k(2005),"R e g i o n a l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l aGb o u r p r o d u c t i v i t y i nt h e N e t h e r l a n d s",T i j d s c h r i f tv o o r E c o n o m i s c h e e nS o c i a l eG e o g r a f i e96:334-343.B r u l h a r t&M a t h y s(2008),"S e c t o r a l 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e c o n oGm i e s i n a p a n e l o f E u r o p e a n r e g i o n s",R e g i o n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U r b a nE c o n o m i c s38:348-362.B r u n e l l o&D eP a o l a(2008),"T r a i n i n g a n de c o n o m i cd e n s iGt y:S o m ee v i d e n c ef o r m I t a l i a n p r o v i n c e s",L a b o u rE c oGn o m i c s15:118-140.B r u n e l l o&G a m b a r o t t o(2007),"D os p a t i a l 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a n d l o c a l l a b o rm a r k e t c o m p e t i t i o na f f e c te m p l o y e r-p r oGv i d e d t r a i n i n g?E v i d e n c e f r o mt h eU K",R e g i o n a lS c i e n c e a n dU r b a nE c o n o m i c s37:1-21.C h e n&F l e i s h e r(1996),"R e g i o n a l i n c o m e i n e q u a l i t y a n deGc o n o m i c g r o w t h i nC h i n a",J o u r n a l 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E c o n oGm i e s22:141-164.C i c c o n e&H a l l(1996),"P r o d u c t i v i t y a n d t h e d e n s i t y o f e c oGn o m i c a c t i v i t y",A m e r i c a nE c o n o m i cR e v i e w86:54-70.C i c c o n e,A.(2002),"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e f f e c t si n E u r o p e", E u r o p e a nE c o n o m i cR e v i e w46:213-227.C l a r k,C.(1951),"U r b a n p o p u l a t i o nd e n s i t i e s",J o u r n a l o f t h eR o y a l S t a t i s t i c a l S o c i e t y114:490-494.F u j i t a&H u(2001),"R e g i o n a ld i s p a r i t y i nC h i n a1985-1994:T h e e f f e c t so f 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a n de c o n o m i c l i b e r a l i z aGt i o n",T h eA n n a l s o fR e g i o n a l S c i e n c e35:3-37.G r a h a m&K i m(2008),"A ne m p i r i c a l a n a l y t i c a l f r a m e w o r k f o r 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e c o n o m i e s",A n n a l so fR e g i o n a l S c i e n c e 42:267-289.G rüb l e r,A.e t a l(2007),"R e g i o n a l,n a t i o n a l,a n ds p a t i a l l y e x p l i c i ts c e n a r i o s o f d e m o g r a p h i c a n d e c o n o m i c c h a n g e b a s e d o n S R E S",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F o r e c a s t i n g a n d S o c i a l C h a n g e74:980-1029.K a n b u r&Z h a n g(1999),"W h i c h r e g i o n a l i n e q u a l i t y?T h e eGv o l u t i o no f r u r a l-u r b a na n d i n l a n d-c o a s t a l i n e q u a l i t y i n C h i n a f o r m1983t o1995",J o u r n a l o fC o m p a r a t i v eE c o n oGm i e s27(4):686-701.L y o n s,T.P.(1991),"I n t e r-p r o v i n c i a l d i s p a r i t i e s i nC h i n a: O u t p u t a n dc o n s u m p t i o n,1952-1987",E c o n o m i cD e v e lGo p m e n t a n dC u l t u r a l C h a n g e39:471-506.M i l l s,E.S.(1972),S t u d i e s i n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o f t h eU r b a nEGc o n o m y.J o h n sH o p k i n sU n i v e r s i t y.M o o m a w,R.L.(1981),"P r o d u c t i v i t y a n dc i t y s i z e:Ac r iGt i q u e o f t h e e v i d e n c e",Q u a r t e r l y J o u r n a l o fE c o n o m i c s96(4):675-688.M u t h,R.(1969),C i t i e sa n d H o u s i n g.U n i v e r s i t y o fC h i c aGg o.P u g a,D.(2010),"T h em a g n i t u d e a n dc a u s e so f a g g l o m e r aGt i o ne c o n o m i e s",J o u r n a l o fR e g i o n a l S c i e n c e50(1):203-219.W a n g,F.&J.M.G u l d m a n n(1996),"S i m u l a t i n g u r b a n p o pGu l a t i o nd e n s i t y w i t h a g r a v i t y-b a s e dm o d e l",S o c i o-E c oGn o m i cP l a n n i n g S c i e n c e s30:245-256.W a n g,F.&Y.Z h o u(1999),"M o d e l l i n g u r b a n p o p u l a t i o n d e n s i t i e s i nB e i j i n g(1982-1990):S u b u r b a n i s a t i o na n d i t s c a u s e s",U r b a nS t u d i e s36:271-288.78«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7期W h e e l e r,C.H.(2003),"E v i d e n c eo n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e c o n oGm i e s,a n d g r o w t h",J o u r n a l o fA p p l i e dE c o n o m e t r i c s18:79-104.贝涵璐吴次芳冯科刘婷婷,2009:«土地经济密度的区域差异特征及动态演变格局 基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实证分析»,«自然资源学报»第11期.曹广忠白晓,2010:«中国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及影响因素 基于2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分析»,«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第2期.陈良文杨开忠沈体雁王伟,2008:«经济集聚密度与劳动生产率差异 基于北京市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经济学»(季刊)第10期.陈良文杨开忠,2006:«地区专业化㊁产业集中与经济集聚 对我国制造业的实证分析»,«经济地理»第12期.陈良文杨开忠,2007:«生产率㊁城市规模与经济密度:对城市集聚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贵州社会科学»第2期.陈述彭,2001:«地学信息图谱探索研究»,商务印书馆.陈迅邹庆,2008:«区域集聚效应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科技管理研究»第2期.范剑勇,2006:«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经济研究»第11期.方斌吴金凤孟颖,2010:«江苏省土地经济密度的时空变异分析»,«农业现代化研究»第11期.冯科吴次芳陆张维贝涵璐,2008:«中国土地经济密度分布的时空特征及规律 来自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经济地理»第9期.冯玉平沈茂英王庆华,2006:«四川省人口区域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西北人口»第3期.胡鞍钢邹平,2000:«社会与发展:中国社会发展地区差异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贾绍凤,1998:«日本90年代区域差异的现状与趋势»,«地理科学进展»第9期.贾威王二响,2009:«中国经济增长的多重集聚效应 对中国经济差异的实证研究»,«市场周刊»(理论研究)第1期.林坚祖基翔等,2008:«中国区县单元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空间分异研究»,«中国土地科学»第3期.林毅夫,1998:«中国经济改革的社会结果 转轨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国有资产研究»第3期.刘树成等,1994:«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刘修岩,2009:«集聚经济与劳动生产率: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7期.卢忠,1992:«中国人口经济密度区域差异及分析»,«人口与经济»第2期.鲁凤,2004:«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华东师范大学.陆大道薛凤旋等,1998,«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商务印书馆.罗文斌吴次芳冯科,2010:«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机理 基于湖南省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城市发展研究»第6期.覃成林,1997,«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沈体雁冯等田孙铁山,2010:«空间计量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孙铁山李国平卢明华,2009:«基于区域密度函数的区域空间结构与增长模式研究»,«地理科学»第4期.王法辉,2009:«基于G I S的数量方法与应用»,商务印书馆.王晓明,1993:«广东省人口经济密度分布差异分析»,«南方人口»第2期.魏后凯,1992:«论我国区际收入差异的变动格局»,«经济研究»第4期.魏后凯等,1997:«中国地区发展:经济增长㊁制度变迁与地区差异»,经济管理出版社.吴殿廷,2001:«试论中国经济增长的南北差异»,«地理研究»第2期.杨开忠,1994:«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经济研究»第2期.杨开忠甘颖进沈体雁,1999:«改革后中国经济的宏观区域格局变动»,«中国软科学»第7期.杨伟民,1992:«地区间收入差距变动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第1期.张富刚郝晋珉等,2005:«中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异分析»,«中国土地科学»第2期.张学良,2007:«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模型研究»,«当代经济管理»第2期.张艳刘亮,2007:«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 基于中国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世界经济文汇»第1期.周玉翠齐清文冯灿飞,2002:«近10年中国省际经济差异动态变化特征»,«地理研究»第6期.(责任编辑:陈建青)88。
中国三大城市群流动人口集聚的空间格局与机制
中国三大城市群流动人口集聚的空间格局与机制作者:盛亦男杨旭宇来源:《人口与经济》2021年第06期摘要:利用重心模型、社会网络分析与空间滞后模型等方法,分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流动人口集聚的空间格局与影响机制。
研究发现,三大城市群流动人口规模持续增长,但流动人口规模和密度的增长速度均有所放缓;流动人口重心向经济发达与人口高度集聚城市移动,与常住人口重心逐渐接近;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流动人口的社会网络日益密集,内部结构分别呈双核分布稳定的星状网络、多中心发散网络与中心—外围层次结构明显的空间格局。
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高房价水平、环境污染弱化了经济因素对京津冀流动人口集聚的吸引力,较高的公共服务能力与开放水平则分别促进流动人口持续向长三角、珠三角集聚。
研究结论可以为不同城市群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优化人口布局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流动人口;城市群;空间集聚;人口空间格局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21)06-0088-20DOI:10.3969/j.issn.1000-4149.2021.00.050Abstract: Using methods such as the center of gravity model, th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the spatial lag mode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floating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in three city clusters: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and Pearl River Delta.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scale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the three major city clusters continued to grow, but the growth rate of both the size and density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has slowed down. In addition, we find that the gravity center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moved to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nd highly populated cities, and approached the gravity center of permanent resident population gradually. The social network structure of three cityclusters is increasingly dense, representing as a spatial pattern of the starshaped, multicenter divergent and centerperipheral hierarchical structure network, respectively.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results show that high housing price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ve weakened the attractiveness of economic factors to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while higher public service and openingup have attracted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to continue to flow into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provide policy suggestions for different urban clusters to mak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plans and optimiz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Keywords:floating population;city clusters;spatial agglomeration;population spatial pattern一、引言随着城市不断发展,中心城市和若干不同规模、类型和等级的城市共同组成了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的城市群,这类城市通过交通、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了资金、物流和人才的紧密连接和流动[1-2]。
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分为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组团城市三个等级。
城市等级 中心城市 次中心城市 组团城市 数量 2 2 10 城市名称 广州、深圳 佛山、东莞 珠海、中山、肇庆、江门、惠州
第一等级包括深圳、广州两个城市。此等级的城市规模大,经济实力强,经济 外向型程度高,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大,是城市群重要的发展中心。第 二等级包括东莞、佛山两个城市。此等级的城市规模较大,外向型产业基础雄 厚,对周边城市在产业方面具有较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可视为城市群的次中心 。第三等级包括珠海、江门、肇庆、惠州、中山五个城市。此等级城市规模中 等,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对其周边城乡区域有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可视为城 市群的功能组团。珠三角城市群职能等级结构中,不但有带动整个城市群发展 的中心城市,亦有作为工业中心的次中心城市,主次中心城市有明确的分工。
中国三大城市群空间形态
内容
一、了解中国的城市群 二、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形态演化 三、珠三角城市群空间形态演化
四、京津唐城市群空间形态演化
一、了解中国的城市群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明显。一些城市通过 规模扩张和实力提升,相互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构成了 相对稳定的关系,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发展后,形成了 城市群。目前我国的城市群主要包括: 长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 京津唐城市群 辽中南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 大武汉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 海峡西岸城市群 关中—天水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群 环鄱阳湖城市群 皖江城市群
北京、天津为第一等级,即核心城市。唐山为第二等级,即次中心城市。保定、沧州、 廊坊、承德、张家口为第三等级,即组团城市。在此结构中,核心城市具有强有力的向 心发展趋势,并直接辐射带动周边的组团城市;次中心城市唐山具有较强的工业基础, 应视为城市群的产业功能中心;组团城市受到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但对核心城市的支 撑作用不明显。根据京津唐城市职能结构的分析,以及对世界城市群空间模式案例的比 对,可以初步确定京津唐的空间发展模式为双核模式,即由两个核心城市辐射周边组团 城市,带动区域共同发展的模式。双核模式中,两个核心城市规模等级类似,在空间上 具有一定距离,在功能上有所互补,在区位上互为犄角,如发展方向得当,将为城市群 的发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地处中国东部“黄金海岸”和长江“ 黄金水道”的交汇处,经济实力雄厚。至 20世纪末,长三角城市群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工业总产值占全国近1/4。
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探析
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探析本文首先分析了珠三角城市群形成的推动因素,然后按照不同的历史阶段,对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进行探析,最后关于其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意见。
关键词: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以广州、深圳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东莞、清远、肇庆、佛山、中山、江门等城市所形成的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其它两个是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唐环渤海湾城市群)中经济最有活力、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
珠三角城市群的面积及综合实力不及长三角城市群,但它是我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之一,它以广东3O%的人口,创造着全省77%的GDP。
珠三角城市群形成的推动因素城市群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政府政策机遇。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出现了新的契机,尤其是改革前沿的广东省,更是从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经济和政策优势,对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这种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极大的吸引了全国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在这里聚集,为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铺平道路。
行政区域规划优势。
珠三角同属一个省管辖,在资源整合协调上明显优于长三角或京津唐地区,后二者由三省市管辖,整合协调相对较难。
这一因素可以使得珠三角能够更好的在统一的规划与安排下整合各城市的资源,发挥各个城市的优势,相互分工合作,这能够使城市群进行良性循环。
地缘优势。
珠三角区位优势十分明显:珠三角比邻港澳,且改革开放初期正逢港澳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需要依托大陆转移其成本日渐高昂的轻型产品加工制造业,于是大量资金流入珠三角城市;面临南海,与东南亚隔海相望,越过海洋能与整个世界连结在一起。
具备极大包容性的文化。
岭南文化毫不排斥的接受来自五湖四海的投资者、企业家和各方面的人才,也填补了本土很多资源的不足。
综观珠三角的发展历程,外来人员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帮助珠三角形成世界级的城市群他们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城市群演化比较的分析研究
对区域产业升级、城市职能演进及价值链跃迁过程中城市群演化的机制进行研究,得出城市群演化的一般性规律,探索城市群演化过程中城市体系结构演进、区域一体化程度变化、城市地位变迁的深层原因,为城市群及群内城市发展战略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3技术路线
本文首先以城市群理论为基础,自开发的分析软件USAS为手段,通过腹地演化比较、发展轴线演化特征比较、联系强度比较三个方面分别研究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城市群近20年来的空问演化规律,并通过横向比较得出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共性特征。
之后,本文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以主成分分析、区位商运算、聚类分析等(以SPSS软件进行运算)为主要方法,分析研究了三大城市群职能演化的规律,并与空间演化规律进行比对,得出价值链视角的城市职能演进对城市群结构的影响规律。
最后,本文从微观的企业行为角度出发,以企业发展升级理论为基础,以波特的钻石体系为主要理论模型,研究企业发展升级过程中组织分化后不同组分的区位条件需求,并以此分析企业发展对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
本文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
图1技术路线框架图。
中国三大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
contents •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中国三大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现状分析目录contents •中国三大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研究不足与展望目录研究背景0203研究意义探索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为提高中国三大城市群创新效率提供实践指导,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为全球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010302高技术产业集聚研究综述产业集聚理论高技术产业集聚的测度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区域创新效率研究综述区域创新效率的定义01区域创新效率的测度02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03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效率关系研究综述研究现状研究展望研究方法文献回顾定量分析实证研究数据来源微观数据从各大数据库和学术研究论文中获取涉及企业、产业、城市等不同层面的微观数据。
调查数据对三大城市群的高技术产业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涉及企业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数据。
宏观数据高技术产业和区域创新相关的宏观数据。
北京、天津、上海三大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现状北京天津上海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高技术产业集聚主要集中在深圳、广州和东莞等城市,其中深圳的高科技产业以电子信息、通讯设备、智能制造等为主导,广州则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为主导。
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高技术产业集聚主要集中在杭州、南京和苏州等城市,其中杭州的高科技产业以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主导,南京则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为主导。
环渤海湾环渤海湾的高技术产业集聚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和青岛等城市,其中青岛的高科技产业以海洋科技、智能制造等为主导。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三大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现状中国三大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特征与问题特征中国三大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呈现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各城市群均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等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集群。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剖析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剖析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邹卫星,周立群2010-11-19摘要: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珠三角可分为三个阶段,环渤海可分为四个阶段;区域一体化不可逆转并正在加速;长三角的一体化进程最快,然后是珠三角和环渤海;要推动区域一体化,适应市场要求、正确理论指导和政府宏观引导三者不可或缺;一体化进程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基础设施一体化最易实施也进展最快,产业结构一体化最难以协调;一体化还处于探索阶段,其目标模式还没有出现。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随着信息技术和世界贸易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商品和要素的流动范围突破了地理区域的限制,经济体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促使地区内部加强经济联合;经济组织不断极化和分化,促使区域经济系统强化;企业经营全球化和政府引导下的区域一体化不断被强化,促进地区之间不断加强区域合作,没有任何一个区域经济能够孤立于其他经济体之外得到发展。
现阶段,实施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已成为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于我国而言,目前已经形成较具实力的长江三角洲区域(简称长三角)、珠江三角洲区域(简称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简称环渤海)这三大比较活跃的区域。
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充分利用区域内部资源的体现,更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适应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推进这些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虽然已有很多关于区域经济的研究文献,但下述问题仍亟待回答:三大区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如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标模式是什么,如何做才能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等。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国家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一国之内的区域一体化有一定差异,前者更多涉及到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范畴,后者则属于一个政权之下的地区经济整合。
一个国家内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大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基础设施一体化。
城市群的演变过程与中国城市群的发展
城市群的演变过程与中国城市群的发展国土地区所课题组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城市群的出现。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已形成城市群的发展格局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要继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的区域,要加强统筹规划,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
”这是党和国家对促进城市化进程和区域发展的战略决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将产生重要而且深远的影响。
一、城市群的基本概念与界定标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演进,在一个区域内,资本、信息、资源、技术等逐渐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网络,城市便是支撑这个网络系统的关键节点。
以大都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已经成为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并开始主导国家经济乃至全球经济。
(一)城市群的基本概念城市群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
对城市群概念的表述,学者们莫衷一是,但认识在渐趋一致,即城市群是有很多城市组成的,彼此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共同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
本文所谓的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几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二)与都市圈、城市连绵区等相关概念的区别和城市群相关的概念有很多,比如都市圈、城市连绵区、城市带、组团式城市等等。
由于这些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共性,有时将其混用。
但其实,城市群与都市圈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城市带与城市连绵区也各有定义。
有关城市连绵区的研究相对深入、全面,它是城市群的一种特殊形态,指以若干个数十万以至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为核心,与周围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干线大小城镇连续分布的巨型城市一体化地区。
我国三大城市群的比较研究
现代营销上旬刊XDYX 一、城市群及三大城市群的界定(一)城市群的概念美籍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最先在20世纪50年代明确提出城市群的概念,他认为,城市群是在一定地区内集中分布的由多个城市聚集而成的多层次、多核心的大型城市集团,是城市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
城市群一般拥有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相邻的城镇与核心城市有着紧密的社会和经济联系,且呈圈层式分布。
它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点,也是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战略高地。
(二)我国三大城市群的区域界定目前,我国规模较大、发展较成熟的主要有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三大城市群。
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省在内的11个地级市以及河南省的安阳;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苏省的9市、浙江省的8市、安徽省的8市在内的26个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在内的9市,外加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二、三大城市群的特征(一)资源特征1.京津冀城市群。
京津冀城市群总面积21.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4%。
总人口数量1.2亿人(2021年底),占全国总人口的8.1%,人口密度537人/平方公里。
在资源方面,北京市对河北地区的依赖非常明显。
河北省蕴藏丰富的铁矿、铝土矿等矿产和一定量的油气资源,长期以来是京津两市矿产、水、电和农产品等资源的供应地,而以北京和天津为枢纽的交通系统也覆盖了河北省大部分区域,对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反哺作用。
2.长三角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总面积21.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2%。
总人口数量1.7亿人(2021年底),占全国人口的11.7%,人口密度788人/平方公里,是我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长三角地区土地肥沃,河湖众多,水资源充沛,有大量的非金属矿产和一定数量的金属矿产,但其能源资源短缺,所需要的原油、天然气、煤炭,几乎全部依赖省外输送和进口。
长三角拥有长江流域广大的经济腹地,可以通过海陆交通与东北、东南及华北交流,能够有效地集聚资源和资金并向外扩散。
我国十大城市群产业集聚与多样化对经济增长作用比较
C D 摘 要 :研 究十大城市群产业集聚和多样 化对 经济 增 长 的实 际 作 用 ,对 新 常 态 下 区 域 产 业 结 构 优 化 升 级 、经
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通 过 构 造 全 要 素 生产 率 一 方 程 ,将产业集聚和多样化纳入生
产函数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对 2003 —2:014年国内十大城市群产业集聚和多样化与第二三产业经济增长实际
作 用 进 行 评 估 研 究 ,再 通 过 中 观 层 面 产 业 集 聚 及 区 域 整 体 多 样 化 测 度 对 上 述 评 估 结 果 展 开 分 析
关 键 词 :城 市 群 ;产 业 集 聚 ;相 关 多 样 化 ;经济增长
DOIrlO. 6049/kjjbydc. 2016060579
Zeng Peng1'2,Li Hongtao1 (1.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China;
2. CASS Graduate School, Beijing 102488,China) Abstract :The study on the actual effects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n economic growth of top ten urban ag glomerations in China,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to optimize and upgrad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under the new normal conditions and transform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ays. In this paper,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by constructing the CD equation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then evaluation studies would be taken about the real effects between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the top ten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2003 —2014 and the actual economic growth of th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 And then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as sessment results can be pushed through the measurement of the mid-level industrial clustering and regional overall diversification. Key Words:Urban Agglomeration;Industrial Cluster;Related Diversification;Economic Growth
行政区与经济区脱节中国经济向三城市群集聚
行政区与经济区脱节 中国经济向三城市群集聚专家认为,适当调整行政区划势在必行庞巨丰和牛文元,一个是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一个是可持续发展研究专家。
在政协大会上,他们同时呼吁:我国城市化的客观发展,已对现有行政区划提出严峻挑战,适当调整,将为城市群的崛起,从而带动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奠定基础。
区域一体化须早日列上日程庞巨丰委员来自陕西西安。
西安、咸阳两市仅距36公里,但人为的条块分割严重阻碍了两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牛文元委员认为:“现在我们必须改变控制大城市发展的传统观念,大力发展城市群和城市带,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辐射功能。
在城市群和城市带中,城市互补共生,区域经济资源可以实现最大化的整合。
举例说,京津唐一体化趋势势不可挡,必须早日列上日程。
”规模越大城市发展成本越低以牛文元委员为首席专家的课题组,在对城市化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这三个大城市区(群)将成为我国城市化三大“亮点”,中国经济将越来越向各个大城市区,特别是这三个城市群集聚。
“研究表明,城市经济实力越强,城市规模越大,城市财富集聚越高,城市发展成本就越低。
”现有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脱节刚从广州讲课回来的牛文元委员告诉记者,珠江三角洲目前正在全力打造城市群,以有效减少交通拥堵、环境较差等城市病,实现珠江三角洲的又一次起飞。
然而,城市群的发展对现有的城市规划提出了挑战,因为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自然区划往往相互脱节。
庞巨丰委员深有同感:“当前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下,打破行政区划分割,实现共同发展,已成为共识。
因此,适当调整行政区划势在必行。
”相关新闻苏南浙北应融入上海陈守义委员建议国务院设专门机构协调长三角发展据新华社电“以上海为龙头,苏南、浙北为两翼的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问题业已‘叩门’,但地方利益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却构成了横亘在面前的一道高门槛,这可能推迟长三角变成国际级区域经济中心的时间表。
”陈守义委员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说。
中国三大城市群空间形态及影响研究_OK
2021/8/17
中南建大筑学与土城Slo木市g建规an筑划学系he院re 12
2.3、长三角城市群职能等级结构分析
以SPSS软件的描述统计功能(Descriptive) 对上述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使其成为变量 的形式。再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对各变量进行分析,可以找出 4个有效主成分,分别命名为P1、P2、P3、 P4。各主成分的贡献率为:P1:58.35%,P2: 14.70%,P3:8.15%,P4:7.00%。将各个指 标变量与其所在主成分的载荷相乘,即可得 到指标变量在各主成分的得分F1、F2、F3、 F4。将各主成分与其贡献率的乘积相加,即 可得到各个城市的综合得分FT。
1.3、理论依据
世界对于城市群的几种主要理论
法国学者简·戈特曼首创大都市带理论。他认为,大都市带是城市街区成片地连在一起,消灭了城市与 乡村明显的景观差别的地区,是当代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
日本学者富田和晓按照中心地理论,从人口、产业、居住、消费、通勤等角度对日本三大城市群空间 结构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认为城市群在较广阔的区域范围内起着高级中心地的作用。 而城市群内部亦有着中心地状的等级结构。
城市等级 核心城市 中心城市 次中心城市 组团城市
数量 1 2 3 10
城市名称 上海 南京、杭州 苏州、无锡、宁波 南通、台州、镇江、扬州、泰州、嘉兴、常州、湖州、绍兴、舟山
在此基础上,针对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在各主成分上的得分可以发现,长三角城市群中各城市的职能 定位和发展方向都各具特色,城市之间产业、经济的互补性强,交流频繁。上海作为核心城市,辐射 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主次中心城市发展,主次中心城市又进一步带动各组团城市的提升 。整个城市群呈现出由核心城市、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组团城市按照由疏至密的空间规律分布的 ,层级明显的空间形态。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作者: 侯韵 孙铁山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经济问题探索
页码: 80-88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2期
主题词: 城市群 空间结构 经济绩效
摘要:本文选取中国12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区位基尼系数和单中心指数这两个指标分别对城市群空间结构集聚程度和集聚结构两个方面的特征进行了定量测度,根据测度结果分析了中国12个城市群从1994年到2012年空间结构主要的特征及变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进行了定量探究。
本文发现,集聚程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呈现倒U型的特征,而较高的单中心程度对经济发展呈现负向影响,且集聚程度与集聚结构两者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城市群的经济发展。
本文认为,一定集聚水平的多中心结构对城市群经济发展更为有利。
中国三大城市群多中心网络的时空演化_赵渺希
收稿时间:2014-06-18;修回时间:2014-12-0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0818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1&ZD154);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13KB2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13ZZ0022)作者简介:赵渺希(1979—),男,湖南湘潭人,博士,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
E-mail :zmx0207@ 。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世界城市[1]、全球城市[2]、世界城市网络[3-4]成为研究领域热点。
Scott 、Hall 较早注意到了全球产业经济重组过程中大都市集聚地带的形成[5-6],Scott 将全球一体化进程中这种史无前例的大城市集聚现象定义为“全球城市区域”[5],Hall 、Pain 则称之为巨型城市区域[7]。
在流动空间的视角中,全球城市不再视为简单的核心,而是更加复杂的城市区域[8],但Scott 仅仅对城市区域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初步归纳,并没有深入探讨其内外部的空间组织[5],Hall 、Taylor 、Pain 、Lang 、Dhavale 等学者则对欧美的城市区域进行了实证研究[7,9-10]。
在这些开创性研究的带动下,辨识城市区域内部的网络关联作用正成为当前城市区域领域的研究热点。
全球城市、世界城市网络界定了城市区域的外部关系,而多中心的网络组织已成为城市区域内部空间关系的主要特征。
“多中心”是与“单中心”相对的区域模式,是一种由多个核心共同组成的空间实中国三大城市群多中心网络的时空演化赵渺希1,2,钟烨1,徐高峰1(1.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广东广州510640;2.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广东广州510640)摘要:回顾了城市群多中心网络的测度方法,并结合企业总部—分支机构的特性进行了计算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在此基础上,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3个典型城市群的多中心网络进行了2001—2009年的演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时间:2015-12-10;修回时间:2016-02-2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005、41001069)作者简介:孙铁山(1978—),男,内蒙古包头人,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经济学。
E-mail:tieshansun@hot⁃ 。
中国三大城市群集聚空间结构演化与地区经济增长孙铁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国北京100871)摘要:使用1995—2014年中国三大城市群核心城市数据,分析其经济集聚水平和空间结构特征演化,并探讨经济集聚及其空间结构演化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
研究发现,三大城市群经济增长过程中集聚水平的变化趋势验证了威廉姆森的倒U 假说。
同时,三大城市群集聚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也显示,集聚空间结构的变化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集聚程度之间同样存在倒U 关系,即在经济发展初期,随着经济集聚水平提高,经济布局往往呈现出中心城市极化特征,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经济活动趋于分散化的同时,经济集聚的空间结构也会向更加趋于多中心结构的方向演化。
对经济集聚、空间结构演化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经济集聚的确推动了三大城市群的经济增长,对于京津冀和珠三角主要是围绕中心城市的经济极化在推动地区经济增长,而对于长三角则主要是多中心集聚在推动地区经济增长。
关键词:经济空间集聚;集聚空间结构;地区经济增长;三大城市群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6)05-0063-08DOI :10.15957/ki.jjdl.2016.05.009Evolution of Agglomeration and Its Spatial Structure with Economic Growth inThree Major Metropolitan Regions of ChinaSUN Tie -shan(School of Governmen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China )Abstract: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and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re threemost well-developed and competitive metropolitan regions in China.The study on the long-term spat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of these three regions will help reveal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rend of large metropolitan regions in China.This paper uses the prefecture level city data from 1995to 2014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economic agglomeration and its spatial structure in these three regions,and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agglomeration,changing spatial structure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gglomer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in these three major metropolitan regions changed over time with economic growth,and the trends provide the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inverse U curve hypothesis of Williamson.Meanwhile,the evolvement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in these three regions also indicate there exists an inversed U cur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rality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gglomeration levels,which means monocentricity will be enhanced with the increasing agglomer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in the metropolitan region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development,while with the increa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economic activities tend to be more dispersed as well as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tend to be more polycentric.The Granger causality test on economic agglomeration,its spatial structure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shows that economic agglomeration is the Granger cause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ree regions,however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and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the monocentric agglomeration is the Granger cause of economic growth,while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the polycentric agglomeration is the Granger cause of economic growth.Key words:economic agglomeration;spatial structure;regional economic growth;three major metropolitan regions of China第36卷第5期经济地理Vol.36,No.52016年5月ECONOMIC GEOGRAPHY May ,2016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群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以及城镇化的主要载体。
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是我国发育最成熟和最具竞争力的三大城市群,对其空间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长时间序列研究有助于揭示我国城市群的发育过程和发展规律,对于推动我国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群是由多个核心城市及与其紧密联系的邻近城镇组成的高度一体化的城市区域,是最有效率和最具竞争力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1]。
城市群空间组织的效率性来自集聚经济。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经济空间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的正相关性已在区域经济研究中被广泛证实[2]。
但随着城市群不断发育,规模不断扩大,过度集聚会造成区域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交通拥堵等问题,使城市群空间组织的效率降低。
在集聚经济和不经济共同作用下,城市群经济集聚的空间结构开始演化。
因此,在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群空间组织的形态和结构也表现出不同特征[3]。
以往区域经济研究往往关注经济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但却较少注意经济集聚过程中空间结构演化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集聚的空间结构可以视为集聚经济空间分布的结构性(或中心性)特征,如经济活动地理集中所导致的经济中心和次中心的出现,及由此形成的单中心、强中心或多中心空间结构[4]。
1990年代以来,对北美大都市区的实证研究显示,都市区空间增长过程中往往伴随着集聚空间结构的变化,通过改变单中心聚焦的中心—外围结构,逐步转向分散化集聚的多中心空间结构,有助于持续获取集聚经济效益并避免集聚不经济,从而支撑都市区规模的持续扩张和地区经济增长[5-6]。
因此,合理的空间结构将促进城市群经济增长和健康发展,而不合理的空间结构将可能导致区域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中心城市发展压力过大、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等,影响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7]。
目前,对中国三大城市群空间发展的研究大多关注经济活动的集聚—扩散或核心城市的职能分工等[8-9],尚缺少对三大城市群经济集聚及其空间结构演化的长时间、系统性研究。
本研究使用1995—2014年三大城市群核心城市数据,测度城市群经济集聚水平与空间结构特征,分析三大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并探讨经济集聚及其空间结构演化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
1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本文的研究区域是中国三大城市群,即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是我国人口和经济活动最密集的城市区域和经济核心区。
其面积仅占全国的4%,但集中了全国18%的人口和35%的地区生产总值[10]。
长三角城市群所辖区域包括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镇江、扬州、泰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15个城市。
珠三角城市群所辖区域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惠州、肇庆9个城市。
京津冀城市群所辖区域包括北京、天津、唐山、保定、廊坊、秦皇岛、沧州、张家口、承德、石家庄10个城市。
1995—2012年三大城市群核心城市数据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包括各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口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的人口数据为户籍人口数,在2000年以后与城市常住人口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为更准确反映各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情况,本研究利用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以及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对人口数据进行修正。
2013—2014年三大城市群核心城市数据来自各城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