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上天山》教案+灯塔小学周玲
小学四年级《七月的天山》教案
![小学四年级《七月的天山》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ff1eb5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01.png)
小学四年级《七月的天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七月的天山的美丽景色。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提高学生的朗读、默读和表达能力。
4.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七月天山的热爱之情。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天山吗?知道天山有什么特点吗?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七月的天山的课文,感受一下那里的美丽景色。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尽量读出美感。
2.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查字典理解其意思。
三、课堂讲解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七月天山的印象。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表达技巧。
四、课堂讨论a.课文中的七月天山有哪些特点?b.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对七月的天山如此热爱?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的课文《七月的天山》。
2.请一位同学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二、深入分析a.课文中的天山与七月有什么关系?b.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c.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它们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三、课堂活动1.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体验作者的情感。
2.各小组展示,其他同学点评。
2.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写一篇关于家乡美景的作文,题目自拟。
四、课后作业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并组内互相检查。
2.家长签字确认,确保学生完成作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七月的天山》,让学生感受到了七月天山的美丽景色,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课堂讲解和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角色扮演环节,部分同学表现较为紧张,需要教师在课后多加关注和指导。
七月上天山 优质教案
![七月上天山 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c39a6e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69.png)
七月上天山优质教案教案标题:七月上天山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天山山脉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自然资源;2. 了解天山山脉对周边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3.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行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天山山脉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2. 了解天山山脉对周边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天山山脉对周边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行动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PowerPoint 等多媒体教学工具;2. 天山山脉的地图、图片和资料;3. 实地考察的安排和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天山山脉的图片和地图,引出本节课的话题,激发学生对天山山脉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天山山脉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自然资源,以及对周边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天山山脉的壮丽和神奇。
4. 总结:总结天山山脉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天山山脉的资源。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调研和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天山山脉的特点和问题;2. 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对天山山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态度;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的作业,检验学生对天山山脉知识的掌握情况;3. 考察评价:根据实地考察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实际表现和收获。
八、教学反思: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是针对“七月上天山优质教案”的教案建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七月上天山教学设计教案
![七月上天山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fab705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58.png)
七月上天山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天山的基本地理、自然和文化特点。
(2)培养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了解天山的风光和民俗。
(2)学会通过观察、描述和分析,提升对自然景观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心。
(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天山的基本地理、自然和文化特点,培养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描述和分析,提升对自然景观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天山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天山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天山的风光和民俗。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交流对天山美景的认识。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天山的基本地理、自然和文化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天山的环境保护问题,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4.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选取一个自然景观进行描述和分析。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成果,互相交流学习。
5.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天山的美景和民族文化。
(2)激发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乡,写一篇关于家乡自然景观的作文。
2. 调查了解家乡的民俗文化,下节课分享交流。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天山的基本地理、自然和文化特点,以及他们的表达能力是否有所提升。
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天山的基本地理、自然和文化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通过观察、描述和分析自然景观的能力提升情况。
七月上天山教学设计
![七月上天山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83a3a64fe4733687e21aa54.png)
4.*七月的天山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教学准备1.搜集天山的资料2.课件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进入情境1.今天我们要学习第4课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新疆,骑马上天山。
在出发之前,我想先请收集到有关资料的同学来介绍一下你了解的情况。
(学生介绍有关新疆和天山的情况)2.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新疆和天山的风景图片,想看看吗?那就让我们先睹为快!(播放图片)七月的天山又会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文,共同去感受吧!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学生自由地读课文。
2.课文中出现了一些生字你认识了吗?我想请同学们来读一读。
(读生字卡片:个别读——开火车读——齐读)3.读课文中的一些词语、词组:戈壁滩炎暑白缎高悬的山河飞泻闪耀的银链洄水窝饮马俯视五彩斑斓白皑皑重重叠叠马蹄溅起萦绕五彩缤纷绵延矫健4.通过刚才的初读,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从文中你看了些什么?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再请代表在全班发表看法,提出问题。
5.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初读的感受,也提出了一些不理解的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来读课文,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受1.同学再读课文,在读中注意抓住作者观察点的变化,可以用笔把这样的词语、句子勾画出来。
2.谁出来把你画的词句读一读?(明确作者的三个观察点:进入天山——在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3.师:在天山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景象也是各不相同的,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景点细细地读一读,看看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七月上天山教学设计教案
![七月上天山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a77db4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44.png)
七月上天山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欣赏天山美丽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天山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1.2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天山美丽的自然风光;理解作者对天山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3 教学难点理解并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1.4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小组讨论、朗读等方式进行教学。
1.5 教学步骤1.5.1 图片展示利用图片展示天山美丽的自然风光,引起学生的兴趣。
1.5.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天山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5.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1.5.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作者的写作目的,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第二章:天山的基本概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天山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
2.2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天山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
2.3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天山的气候特点;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
2.4 教学方法采用地图展示、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5 教学步骤2.5.1 地图展示利用地图展示天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天山在中国的位置。
2.5.2 图片展示利用图片展示天山的地形地貌,让学生了解天山的山脉特点。
2.5.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天山气候特点的理解和感受。
2.5.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天山的气候特点,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三章:天山的自然资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天山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植被、动物、矿物等;培养学生对自然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3.2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天山丰富的自然资源;培养学生对自然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3.3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天山的植被特点;培养学生对自然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第三课《七月上天山》教学设计
![第三课《七月上天山》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7a44b06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e3.png)
第三课《七月上天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实行旁批。
3.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优美语句并积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实行自主批读。
教学难点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体会并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相关天山的地理位置及特点介绍的资料;教学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新疆吗?去过新疆的天山吗?今天,让我们循着作家碧野的笔触,去感受天山七月的美景。
2.板书课题3.出示学习目标:(1)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实行旁批。
(3)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优美语句并积累。
二、第一次自学指导(初读课文,理解内容)1.出示自学指导一(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2.学生自学。
3.指名交流。
三、第二次自学指导(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1.出示自学指导一(1)再次深入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2)理解这篇文章的结构。
2.学生交流,教师适当予以点拨引导。
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尝试背诵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一、复习1.听写生字词2.指名学生尝试背诵第二自然段二、引导深入学习出示自学指导:1.按照课后第2题的要求,边读边思边批。
(1)作者写了7月天山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如: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水。
这段描写,让我们仿佛走进了一个寂静的清凉世界。
不但寂静,而且充满生机。
(2)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及其景物,是那么独特,那么令人神往。
作者是如何具体、形象地描绘这个景物的呢?(不但仔细观察眼前的景物,而且能展开丰富的想象,使用确切的比喻,把天山的景物形象地描绘出来。
)(3)哪些想象和比喻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如: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雪峰间的云影比作是银灰色的花朵,整个雪峰就变成像一块绣着花的白缎子,多么漂亮! 作者把从峭壁断崖上泻下来的雪水比作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样子,又写出了它的光亮,多么生动! 作者还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浪花像玲珑剔透的珠子,那么的美,流露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七月上天山教案
![七月上天山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3c2146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84.png)
七月上天山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七月上天山》。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人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3)了解天山的基本地理知识,感受我国大自然的壮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运用绘画、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画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3. 运用绘画、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画面。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课件:诗歌全文、图片、视频等。
2.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绘画工具等。
3. 预习作业:让学生提前预习诗歌,了解天山的基本地理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天山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提问:你们对天山有什么了解?(3)教师总结,引出本课主题《七月上天山》。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天山的美?(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背诵(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2)分句背诵,逐步提高难度。
(3)全班齐背,检查背诵效果。
5. 绘画表演(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绘画工具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2)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表演,表现诗歌意境。
(3)教师点评,给予鼓励。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诗歌的主题。
(2)强调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
7. 作业布置(1)熟读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天山美景的作文。
8. 板书设计七月上天山壮丽景色美丽风光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收集其他描写天山或其他自然景观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不同诗人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
《七月上天山》教案新部编本.
![《七月上天山》教案新部编本.](https://img.taocdn.com/s3/m/9ad6eb525f0e7cd185253609.png)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七月上天山》教学设计淅川县香花镇小李国栋教学目标: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了解七月天山神奇的雪峰、幽深的森林和烂漫的鲜花,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进行表达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把自己的感受批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了解七月天山神奇的雪峰、幽深的森林和烂漫的鲜花的特点,把自己的阅读感受批写下来。
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1、课件2.学生:搜集天山风光图片。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自学导纲(一)激情导入新课。
1、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
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壮的三山五岳。
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那么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七月上天山》,通过语言文字去感受天山独特的魅力。
2.老师简介天山。
(二)自主读书,自主学习。
1、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听课文朗读、欣赏天山图片。
2、自学知识性问题。
出示导纲一: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读后思考: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画出相应的语句。
(生自主学习、交流汇报、师归纳小结并板书)出示导纲二:默读课文:思考跟随碧野先生的路线,你看到了哪些景象?分别用一词概括其特点。
(生自学汇报、师相机板书)3、师小结:二、合作互动,品读语言领悟美景。
出示探究性问题:1、你觉得文中哪些语段或语句写的好,好在哪?批出自己的感受。
(学法提示:可从修辞手法、词语的运用、合理的想象等方面去批感受。
先自读自批、再在小组内读喜欢的句子并交流批注。
)2、课文哪一段描写的景物与下面诗句所表达的意境相似?找出来细细品味。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3、着重交流对下列句群的理解:a.“蓝天衬着高矗的巨大雪峰,在太阳下,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的暗花。
七月上天山教学设计
![七月上天山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cd95a3f27284b73f3425037.png)
七月上天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划分段落。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同学们去过天山吗?天山有迷人的美景,今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吧!请给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划分段落。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扫除生字词)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通,并能正确书写生字。
(时间:3分钟)1、生自由读。
2、指名轮读(有错即纠,并板书错字)3、齐读出错生字。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比认字)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场比赛:比谁最先把生字读准确、记牢。
(时间:2分钟)1、师出示生字词2、生自由读3、同桌互读4、指名读五、第三次先学后教(比流利朗读课文)生字词读得这么准确,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三场比赛:看谁课文读得最流利。
(时间:3分钟)1、生自由读。
2、指名朗读。
六、第四次先学后教(比写字)师:课文同学们读得很流利了,那接下来我们进行最后一场比赛,比谁的生字写得既正确又漂亮。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自己看不会的生字,重点看不会的,注意每个生字的笔顺和笔画,3分钟后开始听写。
1、生自己看。
2、老师听写(指2名同学到黑板写)3、小老师改4、同桌互改,更正。
七、第五次先学后教(比分段)默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可以分几部分,试着给课文分段。
(时间:3分钟)1、生默看2、指名反馈(移步换景的方法写了雪山——森林花海)3、指名分段4、师生共议八、当堂训练完成课后习题第2题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描写雪山、森林、花海部分内容,品味七月天山不同寻常的美。
2、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板题示标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七月上天山》请看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描写雪山、森林、花海部分内容,品味七月天山不同寻常的美。
2、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七月上天山教案
![七月上天山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e5c5dd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98.png)
七月上天山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七月上天山》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诗歌的美。
教学内容:1. 教师简要介绍天山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自然风光等。
2. 教师朗诵《七月上天山》这首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谈论对天山的印象和感受。
2. 学生朗读《七月上天山》这首诗,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七月上天山》这首诗的主题和内容。
2. 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诗歌的语言和意象。
教学内容:1. 教师详细讲解《七月上天山》这首诗的主题和内容。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诗歌的语言和意象。
教学活动: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诗歌的主题和内容。
2. 学生分析和解读诗歌的语言和意象,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和讨论情况。
2. 评价学生对诗歌主题和内容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诗歌创作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创作诗歌,表达对天山的美景和感受。
2.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教师教授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规律。
2.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创作自己的诗歌。
教学活动:1. 教师示范创作一首关于天山的诗歌,让学生跟随创作。
2. 学生自由创作诗歌,表达自己对天山的美景和感受。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创作情况和表现。
2. 评价学生对诗歌语言和形式的运用程度。
第四章:诗歌朗诵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朗诵诗歌,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2. 引导学生运用语音和肢体语言,增强诗歌朗诵的表现力。
教学内容:1. 教师教授诗歌朗诵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
2.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音和肢体语言,进行诗歌朗诵练习。
教学活动:1. 教师示范朗诵一首诗歌,让学生跟随练习。
《七月上天山》教案设计
![《七月上天山》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903eb0e4b35eefdc8d333f8.png)
《七月上天山》教案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冰山上的来客》,优美的旋律激起对天山神奇景色的向往与追求,让我们一起走进七月的天山,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揭示课题)
二、自主读书,自主体会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2.
默读课文,思考:每一部分主要描写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尝试边读边批。
3.
交流阅读感受。
三、品味语言,揣摩表达方法,领悟美境
1.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说说为什么喜欢。
2.
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七月天山的美景的?有哪些表达方法值得借鉴?
四、拓展延伸,练习写作
1.
思考:假如让你记叙一次游览经过,你会写什么?怎样写?
2.
试着拟一提纲,交流讨论并进行修改。
七月上天山教案
![七月上天山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471acedd3383c4bb4cd283.png)
《七月上天山》教案【教学要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教学难点】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前准备】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
【教学过程】一、导课孩子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课。
齐读课题。
二、复习生词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还认识这些生词吗?谁来?三、快读抓主线1.过渡:正确地读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走进课文,让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带领我们游览天山的?2.要求:请孩子们打开书,快读课文,用笔勾划出课文2至4自然段的第一句表示观察点变化的词句。
3.交流。
谁来读一读?4.小结:作者就是这样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了七月的天山。
一起读!四、美读找美景1.过渡:站在不同的观察点会看到不同的景物。
在本文的字里行间,藏着许多美景,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吧!2.出示要求:请孩子们仔细看看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几种景物?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来。
3.学生汇报,.根据学生回答,概括成“雪峰、雪水、森林、野花”等四个词,并板书。
五、赏读寻方法1.过渡:作者又是怎样具体、形象地描写这些景物的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找出最美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它美在哪里?在书旁写下感受。
待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
2.佳句交流:A蓝天衬着高矗的巨大雪峰,在太阳下,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的暗花。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七月上天山教案西师大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七月上天山教案西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11852d94f7ec4afe05a1df1f.png)
2021-3-29 20XX年复习资料小学复习资料班级:科目:3 七月上天山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进行旁批。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优美语句并积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批读。
教学准备有关天山的地理位置及特点介绍的资料。
教学课时1~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去过新疆吗?去过新疆的天山吗?今天,让我们循着作家碧野的笔触,去感受天山七月的美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学生自由读文。
三、引导深入学习1.按照课后第2题的要求,边读边思边批。
要点预设:作者写了7月天山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如: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水。
这段描写,让我们仿佛走进了一个寂静的清凉世界。
不仅寂静,而且充满生机。
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及其景物,是那么独特,那么令人神往。
作者是如何具体、形象地描绘这一景物的呢?(不仅仔细观察眼前的景物,而且能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确切的比喻,把天山的景物形象地描绘出来。
)哪些想象和比喻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如: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雪峰间的云影比作是银灰色的花朵,整个雪峰就变成像一块绣着花的白缎子,多么漂亮!作者把从峭壁断崖上泻下来的雪水比作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样子,又写出了它的光亮,多么生动!作者还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浪花像玲珑剔透的珠子,那么的美,流露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生动形象的比喻能把所见的景物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除了比喻外,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揣摩、欣赏?(作者用词巧妙,如一开头写“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这个“抛”字,写雪水流下时用“飞泻”这个词,让人感到雪水流下时很有气势。
)作者在写这些景物时,层次非常清楚,从蓝天到雪峰,接着写融化的雪水,最后写雪水汇成的溪流从上到下,很有条理。
这篇课文各段中都有很多写得生动的地方值得我们探究发现。
由学生自读自批。
2.交流批读情况。
①小组交流自己的批读内容。
七月上天山教案
![七月上天山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7aa932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91.png)
七月上天山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引起学生对天山山脉的兴趣和好奇心。
介绍天山山脉的基本情况和地理位置。
1.2 教学内容:天山山脉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天山山脉的自然环境和特点。
1.3 教学活动:展示天山山脉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其位置。
教师简要介绍天山山脉的基本情况。
第二章:天山山脉的自然环境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天山山脉的自然环境特点。
学习天山山脉的气候、植被和动物资源。
2.2 教学内容:天山山脉的气候特点。
天山山脉的植被分布和特点。
天山山脉的动物种类和生态环境。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天山山脉的气候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资料,了解天山山脉的植被和动物资源。
第三章:天山山脉的文化历史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天山山脉的文化历史背景。
学习天山山脉上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历史遗迹。
3.2 教学内容:天山山脉上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天山山脉上的历史遗迹和故事传说。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天山山脉上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了解天山山脉上的历史遗迹和故事传说。
第四章:天山山脉的旅游资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天山山脉的旅游资源。
学习如何规划一次天山山脉的旅游行程。
4.2 教学内容:天山山脉的主要旅游景点和特色。
如何规划一次天山山脉的旅游行程。
4.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天山山脉的旅游景点图片,介绍其特色。
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一次天山山脉的旅游行程。
第五章:课程总结5.1 教学目标:总结天山山脉的自然环境、文化历史和旅游资源。
强调天山山脉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5.2 教学内容:回顾天山山脉的自然环境、文化历史和旅游资源。
讨论天山山脉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5.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学生分享对天山山脉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第六章:天山山脉的自然资源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天山山脉的自然资源。
七月上天山教学设计教案
![七月上天山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5bd215f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c6.png)
七月上天山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天山的基本地理、气候特征;学习天山的主要动植物及其生态环境;掌握天山的风光摄影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采用观察、实践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天山自然景观的认知;培养学生运用摄影技巧记录和表达天山之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增强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户外活动,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天山概述天山的地理位置、长度、海拔;天山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第二课时:天山动植物天山的主要动植物种类及其特点;分析天山动植物的适应性及其生态环境的保护。
3. 第三课时:天山风光摄影摄影基本技巧(曝光、焦距、构图等);天山风光摄影实践指导。
三、教学资源:1. 图片:天山风光图片、动植物图片;2. 视频:天山风光视频;3. 资料:天山地理、气候、动植物相关资料;4. 摄影器材:相机、三脚架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天山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山之美;2. 讲解:介绍天山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动植物资源;3. 实践: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课题(如天山动植物、风光摄影),进行实践探究;4. 展示:各组展示研究成果,分享学习心得;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天山地理、气候、动植物的了解程度;2. 学生运用摄影技巧记录天山风光的能力;3. 学生参与讨论、实践、展示的表现;4. 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态度。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时安排:每课时45分钟,共150分钟2.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实践、展示3. 教学环节:导入(5分钟):展示天山风光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天山之美;讲解(20分钟):介绍天山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动植物资源;实践(20分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课题(如天山动植物、风光摄影),进行实践探究;展示(10分钟):各组展示研究成果,分享学习心得;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天山的相关知识;2. 利用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对天山风光的直观感受;3. 组织分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4. 鼓励学生展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的让其他学生从他们的成果中汲取知识;八、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了解摄影器材的使用方法,特别是在实践环节中,避免操作不当造成设备损坏;2. 在讨论和实践环节,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进展,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3.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他们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4. 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使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得到提升;5. 教学中注重正面激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和潜力。
七月上天山教学设计教案
![七月上天山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2f1733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07.png)
七月上天山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七月上天山》。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了解天山的基本地理知识和民族文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源,增强学生对天山风光和民族文化的感知和体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七月上天山》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3. 天山的基本地理知识和民族文化的介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七月上天山》。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了解天山的基本地理知识和民族文化。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和难读字的正确发音和书写。
(2)对诗歌中象征意义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1)诗歌《七月上天山》的文本。
(2)天山的风光图片和视频资料。
(3)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民族文化资料。
2. 教学工具:(1)投影仪或大屏幕。
(2)实物投影仪或白板。
(3)分组讨论的桌椅。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天山的美丽风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他们对天山的了解和印象。
2. 诗歌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诗歌《七月上天山》,注意正确的发音和节奏。
(2)分段落进行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加强他们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3. 诗歌内容理解:(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解释诗歌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如“天山”、“七月”、“雪峰”等。
(3)让学生讨论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天山的基本地理知识和民族文化:(1)利用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天山的基本地理知识,如地理位置、山脉特征等。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七月上天山教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七月上天山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96fe545a8102d277a22f52.png)
《七月上天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3.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4.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描写喜爱的景物。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以及有关天山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板书“七月”)看到“七月”,以同学们的生活经验,大家联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2.是啊,在我们这里骄阳似火、酷暑难耐的时候,有一个地方却清新凉爽如秋天,姹紫嫣红如春天,知道老师说的是什么地方吗?(师板书“天山”)3.(出示天山画面)对于“天山”大家了解多少?(生自由交流)4.看来大家对天山的了解还真不少,因为天山景色独特迷人,所以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诗赞美说:“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曾写到:“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
明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
”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天山是那样令人向往,著名作家碧野笔下的天山又是怎样的风光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一同走入七月的天山.板书课题。
5.绕题质疑:看到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呢?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归纳梳理。
预设:作者看到的七月天山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七月的天山?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七月的天山的?二、初读课文同学们,要想弄明白这些问题,就得好好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体会。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自学提示读课文。
1.课件出示自读提示:(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
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3课《七月上天山》教案 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3课《七月上天山》教案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aab9418cc17552707220874.png)
3、七月的天山课型:精读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灵活运用,积累文中优美的词语,2、了解七月天山雪峰高耸、水美、林幽、花艳的特点,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1、以读为主,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读边思作旁批。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进行品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天山的画面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流露在其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激发学生对天山,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抓住特点进行表达的方法。
难点:用旁批的形式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方法:教法:四环节循环教学法学法: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书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用旁批的形式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一、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
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
”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
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
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
”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
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
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二、出示学习目标1、我会正确书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用旁批的形式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七月上天山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 了解七月天山雪峰高耸,水美、林幽、花艳的特点,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进行表达的方法。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能用旁批的形式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教学重点
. 1、了解七月天山雪峰高耸,水美、林幽、花艳的特点,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进行表达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能用旁批的形式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能用旁批的形式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教学准备
1. 教师:音乐磁带一盒,曲调柔和舒缓,用于配乐朗诵。
2. 学生:搜集天山风光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引入,揭示课题
你去过新疆吗?观看新疆天山的图片,说一说天山的感受。
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天山游览一番。
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出示带有生字的小黑板,抽读。
2、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多读两遍。
3、重点指导书写“皑”和“萦”字以及形近字。
4、指名分段读课文。
5、默读课文,认真进行圈点批画,边读边将自己最喜欢的景象描写批注在课文的旁边,想一想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
6、全班交流初读的收获,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怎样给课文分段?
(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
(2)朗读喜欢的语句,注意读准确,读流畅。
(3)将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在读一读,同桌交流读。
三、基础练习
辨字组词
涧()洄()皑()蹄()萦()矫()
简()徊()凯()啼()莹()轿()
第二课时
一、激趣引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
那就让我们随同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深入品读课文
1、上节课,我们自己品读了喜欢的语句,这节课我们来一同交流自己的感受吧!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喜欢第二自然段的同学,交流自己感受,为什么喜欢? A 蓝天衬着高矗的巨大雪峰,在太阳下,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的暗花。
B 那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C 可是每到水势缓慢的洄水涡,却有鱼儿在跳跃。
在五彩斑斓的水石间,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山清流,给寂静的天山增添了无限生机。
(作者抓住: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表达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
(2)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面对这样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陶醉吗?喜欢吗?
(3)带着这样的体会美美地读一读,自读――抽读――评价。
2、自学第三段
(1)这一段主要写哪些景象?
(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
(2)自读批注,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抓住重点语句,说一说它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象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树丫,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
(体会比喻的作用,反衬的手法水声反衬幽静,日影反衬密林,用词的准确如“漏”字的作用。
)
(3)从表达方法上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重点指导:直接描写和间接烘托两种不同手法的作用。
)
(4)听着偶尔的鸟鸣,闻着花草的芬芳和泥土的气息,骑马穿行在密林间如此惬意!谁愿意带我们一同前往?美美地读一读。
3、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1)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
(2)从表达方法的角度,你有什么发现?
(三个“象”构成的排比句再现了密林深处五彩斑斓的花海奇观。
)
(3)句式练习:
假如你正漫步其中你看到了……闻到……听到……偶尔触到……此时你会想到……顿时你的心情……
(设计意图:能将学到的反衬的方法加以运用。
)
三、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哪一段景物描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诗句表达的意境相似?
2、作者是怎样描写七月天山的美景的有哪些表达方法值得借鉴?
(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
3、品读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四、拓展训练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运用反衬的方法300左右。